好视频一秒抓住人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8:40:16

点击下载

作者:高桥弘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视频一秒抓住人心

好视频一秒抓住人心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好视频一秒抓住人心 / (日)高桥弘树著;六花译.--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5

ISBN 978-7-5699-3624-7

Ⅰ. ①好… Ⅱ. ①高… ②六… Ⅲ. ①视频制作②网络营销 Ⅳ. ①TN948.4②F713.365.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62908号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01-2020-0982

1 BYO DE TSUKAMU

by Hiroki Takahashi

Copyright © 2018 Hiroki Takahashi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2020 by Beijing Mediatime Books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Original Japanese 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 by Diamond, Inc.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Diamond, Inc.

through The English Agency (Japan) Ltd., and Shanghai To-Asia Culture Co., Ltd.

好视频一秒抓住人心

HAOSHIPIN YIMIAO ZHUAZHU RENXIN

著 者 高桥弘树

出 版 人 陈 涛

选题策划 薛纪雨

产品经理 徐玺玺

责任编辑 徐敏峰

封面设计 仙 境

责任印制 郝 旺

出版发行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http://www.bjsdsj.com.cn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36号皇城国际大厦A座8楼

邮编:100011 电话:010 - 83670692 64267677

印 刷 唐山富达印务有限公司(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7.5

字 数150千字

版 次2020年5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5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99-3624-7

定 价49.8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前言希望观众一秒也不觉厌倦地看到底

首先,对于您能翻开这本书,笔者深表感谢。

通过阅读本书,我保证您将有三大收获——

·掌握可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秘密武器”。

·让每一天的“休闲视频时光”都变得意义非凡。

·脑海中播放起Let It Be。

那么,什么是“秘密武器”?

本书名提出的“一秒抓住人心”也是其含义之一。具体是指在内容创作、商品制造、公关宣传、策划、销售、媒体等诸多领域,为实现以下效果而必不可少的武器。

① 创造出前所未见的、有趣的策划方案。

②挖掘事物的“隐藏魅力”。

③让不感兴趣的受众也能产生兴趣。

④一秒抓住眼球,一秒都不让人厌倦。

⑤深入人心 。

本书主要由“策划技巧”和“传播技巧”两大部分构成。

前面提到的“隐藏魅力”主要是指隐藏在商品、服务或人物中的内在吸引力。 关于以上五点内容的具体含义,我将在下文结合自我介绍一并说明。(1)

我目前正在东京电视台制作一档名为《可以跟你回家吗?》的综艺节目。

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些错过末班车的人们,由节目组提供打车费,询问他们“能不能跟你一起回家?”如果获得了对方的同意,就即刻跟拍他们直到回家。节目内容不过如此。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这个综艺从2014年1月开播,到今年已经播出六年了。

能采访到市井百姓的真实生活是一大难点,这也正是这档节目的看点。我们采访的对象必须非常普通,他们真的就是那些走在大街小巷之中,普普通通的市井老百姓。

这档名为《可以跟你回家吗?》的电视节目因为以下的三大特点,被看作是很成功的节目:

① 平均收视时长比例高。 (从节目开头看到结尾的观众占比高)

② 录制节目的比例高。 (想录下节目,反复观看的观众人数多)

③ 节目的收视质量高。 (“认真收看”节目的观众人数多)

影响所有内容行业的全新市场革命势在必行。简而言之,以秒为单位迎合消费者喜好的时代已经到来。

现代社会,人人都可以成为视频的创作者,尽管时长不同,但优质视频内容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总是相通的。观众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怎样激发连续消费”之类的分析,几乎是所有视频创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进入东京电视台之前,我完全没有制作影像内容的经验。进入电视台之后,也没学过一丁点市场知识。

但是就像我去挖掘那些市井百姓的魅力一样,我总希望能找出更多大家“从没看过的有趣内容”,并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能有兴趣收看。为此,我写过无数策划案,也不停地制作出新节目,而在这一过程中琢磨出的点点滴滴的“经验”,就汇聚成了这本书。

我在朝日电视台旁的六本木茑屋书店里,把自己所能想到的经验一条条写下,最终它们变成了这本书里的32个技巧。

不只是“阅读”,而是能让你“体验”其中,这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无与伦比的实用性,读过之后,能让你发自内心地产生“工作有干劲了”“感觉思维有变化了”这样的想法。一、感觉自己得到了有使用价值的超强“武器”

为了让你能拥有这种读后感,我在章节安排上下了些功夫。

视频内容的制作者,网络文章创作者,从事商品公关宣传、销售、策划工作,或想提升自己策划案技巧的读者,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对自己工作最有用的章节开始阅读。

如果你想学习前所未见的有趣内容的策划技巧,请看第一章。

如果你对挖掘隐藏魅力的采访技巧感兴趣,就从第二章读起。

若是想深入研究独具魅力的传播方法,第三、四章内容是你的首选。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更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请直接看第五章。

当然,从头读起,你能更全面地感受这本书的乐趣。二、希望观众一秒都不会厌倦,一直看下去

作为一个电视人,我常常想,如果电视业消失了,应该也不会有人觉得困扰。跟粮食、电力不同,即使电视消失了,肚子不会饿,身体健康也不会受影响,更不可能遭遇生命危机。特别是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制作部,我觉得它真是世界上最没必要存在的职业。

但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一直思考“要怎么做才能让视频有趣呢”,也为了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

所以,每1秒钟都很重要。

电视业比任何行业都严格地以秒为单位,将让人“感兴趣”“看不厌”的技巧磨炼到了极致,试想把这些技巧跟原本不需要如此追求极致的其他行业内容相结合的话,它们绝对会成为帮你制造内容差异化的完美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写入本书的技巧,全是我在东京电视台工作期间总结出的心得。所以,即使预算不足,这些技巧也完全适用。

迄今为止,我在东京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中,预算最少的是一档名为《想被美女大骂》,时长为30分钟的节目。节目的预算只有50万日元,大概还不到其他电视台节目预算的五分之一,说不定还不如大学电影制作小组的预算多。“真的没钱了,无计可施了。”

这么想着的你,先来读读本书的第一章内容吧。关于我为什么要在朝日电视台旁的蔦屋书店写下这本书,你也会明白的。

如果这本书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还能让你在今后收看电视、网站的视频节目时收获更多的乐趣的话,我将感到非常荣幸。高桥弘树(1)一直收看这档节目的朋友,感谢你们的支持。还没看过的朋友,也请一定来看一看。第一章1秒抓住人心 “前所未见的有趣内容”创造法 ——全部向“反方向”走就好1. 开发新领域的能力

从根本上推翻“固有思维”

●本节推荐阅读人群:

· 服务于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想开发“新产品”的你。

·视频、广告、销售、公关行业,想挑战“全新策划”的你。

·正在发掘“新的商业项目”,准备创业的你。

一般来说,无论在哪个行业,“在成功商品的基础上改良改良吧”的想法都占绝大多数。这也是理所应当的想法,因为大家都想做出更好的东西。

从增加附加价值的方向考虑,“做加法”是正常操作。

但对于在东京电视台这么个小企业工作、大学还留过级、工作年限要比同年进公司的人少一年的我而言,在竞争对手众多的地方,我常常从反方向来思考战略。

我认为,只要去做“绝对没人见过的新东西”就好。为此,颠覆世间陈规定式,就是一条“捷径”。

也就是说,我着力尝试从根本上推翻“固有思维”。

以我策划的《可以跟你回家吗?》为例,导演们前往各个车站守候,发现错过末班车的人就上前搭话:“我们来付打车费,可以跟你一起回家吗?”

对方同意的话,导演们就即刻跟拍他们回家。

在深夜的街头,导演们跟着酩酊大醉等形形色色的人回家,我们希望看到的可不是他们在外人面前带的社交面具,而是回到家才会表露出的内在的真实自我。我们的节目内容虽有纪录片感,但从反方向否定一直以来纪录片所遵循的高端理念,才是我们节目导演遵循的基本原则。

简而言之,我们的核心概念是“即兴纪录片”。

拍纪录片有条不成文的定律——“花长时间耐心积累大量素材,才能做出好纪录片。”而我们瞄准的是这一“不可动摇”的思维的反方向。

我在观看过其他电视台的优质纪录片之后,一直抱有自卑感。我特别喜欢东海电视台制作的《人生果实》,伏原健导演在远离都市的郊区,找到一对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庭院和蔬果园中的老夫妇,耗时两年记录了他们的田园生活。

制作出《亚诺玛米~在亚马孙深处的原始森林生活~》的NHK电视台,他们跟巴西政府交涉长达10年,终于成功深入亚马孙深处的一个被称为“最后的石器人”居住的部落,进行了长达150天的贴身拍摄。

现实问题来了,身处东京电视台综艺节目制作部的我,根本不可能采用跟这些名作一样的表现手法。长时间跟踪采访所需的人力、与相关对象交涉的精力、拍摄机会,我们全都没有。“干脆开创个‘超短期贴身采访纪录片’的新类型吧!”带着这种想法,《可以跟你回家吗?》这一与传统纪录片完全相反的思维诞生了。

这档节目真是名副其实的超短期贴身采访。在末班车结束后的街道上,我们从被答应跟拍的瞬间开始,直到跟拍到家、被拍者准备入睡为止,是我们的决胜时段。短的话1个小时,长的话有5 ~ 6个小时,平均下来一般2~3小时。

但我们如果只是单纯的缩短拍摄时间,还是会输给用时长取胜的传统纪录片。毕竟花费更多时间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在我看来品质都不错(至少大多数都是)。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一个能激发出短时间拍摄魅力的“武器”。

答案就是“即兴”。“初次见面就马上跟着回家。”

如果是长期拍摄,我们不可能对如此重大的事情立刻做出决定。这是只有短时间“决战”才能使用的武器。

在音乐界和戏剧界,都有即兴演奏、即兴剧这样的即兴表演类型。所以我想,纪录片是不是也能即兴呢?

我在制作《可以跟你回家吗?》之前,做过一档名为《从空中欣赏日本吧》的节目。回想当时的拍摄经历,我总是觉得还差点什么。

在那档节目中,我们去了奥多摩的深山、濑户内海的孤岛等地方,每当遇到愿意接受我们采访的普通人家,节目组的同事们就提前跟对方约好“几月几日,我们去您家拍摄”,结果大家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生活气息也没有。“有点没意思啊!”当时我常常如此感慨。“有客人来,必须把家收拾干净。”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是理所应当的事。但从拍摄者的角度来看,多少有点欠缺。一旦提前约好时间,就肯定拍不到生活气息浓郁的原本的居家场景。

因此,我们利用短时间拍摄,“立刻马上”开始跟拍。这样,拍摄对象就没有了“打扫干净屋子”的时间。换言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去减少他们扮演自己的准备时间。“收拾房间”,就是扮演自己的一种方式。正式拍摄前留出的准备时间越长,“收拾好房间,慢慢考虑要说点什么,等待着摄影师到来”的这种“扮演自己”的准备也会越多。

在《可以跟你回家吗?》中,我们不会给拍摄对象预留准备时间,正因为是即兴,才能描绘出市井百姓的真实生活,这也正是这档节目的趣味和价值所在。

不过你看,《可以跟你回家吗?》其实只是单纯地否定了“长时间拍摄才能出好作品”的传统纪录片拍摄思维。

如果你正想制作一个前所未见的有趣东西,第一步请先去观察既有的内容类型,去发现迄今为止没有被发觉的“理所当然”的规则和基本结构吧。

这是非认真观察而不可得的,因为它们早已成为常识。不过,这种常识越是明显,越是被认为是“基本中的基本”,否定它时的冲击力就会越大。毕竟,平时谁会想着去颠覆常识呢?2. “做减法”的能力

只留下“最想传达的价值”

●本节推荐阅读人群:

· 想制作“人们从未见过的内容”的你。

· 想做出让人印象深刻的“ 策划案”的你。

· 身处视频、公关、广告等行业,想追求作品“真实感”的你。《可以跟你回家吗?》里,并没有解说词,也几乎没有配乐(主要插曲仅片尾及其他三处播放的Let it Be)。

在节目开播之初,黄金时段的节目敢不用解说词的,简直不敢想象,真的算得上史无前例(即使现在也很少有这样的节目)。

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解说,也几乎不使用配乐呢。

因为解说词和过度使用的音乐,容易产生煽情效果,让观众认为节目里包含了比原本拍摄内容更多的价值。

解说会擅自猜测被拍摄者没有表达出的心声并代为发声,而且拍(1)(2)得再差的画面,只要配上汉斯·季默或久石让的音乐,也能瞬间变成或勇猛或悲情的场景。如此,解说和音乐就成了节目制作者有目的地引导观众情绪的工具。

反过来说就是,拍摄素材的真实感会渐渐消失。国外纪录片常常(3)会有解说,不过像《遁入寂静》那样,不带任何解说和配乐的片子也不是没有。

不过在看《遁入寂静》时,我睡着了。身处商业化的电视媒体行业,按说是不能冒险放弃解说和音乐的,但在个别情况下这样做,也能产生超越这一不利因素的好处。这时就要大胆做减法。

在《可以跟你回家吗?》里,不用解说和音乐的好处,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创造出深夜独特的紧迫感。在迄今为止的电视节目中,很少有不加解说和音乐的,“违和感”由此诞生。

第二,正如千利休的牵牛花理论:“插入瓶中的一枝牵牛花,比满园盛开的牵牛花更有美感。”放弃大部分音乐,节目组唯一希望通过片尾曲Let it Be传达的信息:“我们对每个人当下的人生,都持肯定态度”,将得到更好地突显。

最后,符合追求“绝对真实感”的时代特性。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观众能接触到更多电视台制作方的幕后信息,越发见多识广。耍小聪明的表演,马上就会被识破是照剧本演的。(4)大家也知道节目解说词都是由放送作家写的。人们看电视的同时,质疑“这是真的吗?”的时代已然来临。

我想正是在这种年月,追求绝对真实感的表现手法,反而会深入人心吧。我们的节目不使用解说,也几乎不用音乐,正是给追求“超级真实感”的网络时代观众们的一个答案。

为了追求这种“超级真实感”,除了在解说和音乐方面,我们还使用了几种减法。

其一,排除“必然性”。

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对拍摄对象做任何选择和安排。

通常,拍摄纪录片的流程是拍摄者先做调查,然后去寻找适合接受采访的主人公。这类纪录片标榜的是一种“观看的必然性”。

在《可以跟你回家吗?》中,我们大胆放弃了这种做法,制作的是“偶然的纪录片”。

主人公都是碰巧走在街上的普通百姓,把镜头对准那些就在我们身边半径10米以内的人们,我想应该就能拍出绝对真实的纪录片吧。

在后边的内容中,我会详细介绍更多有趣的节目片段,很多看似随意跟拍上的人,都给节目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人生故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戴着形形色色的社交面具,每个人都若无其事地生活着,但是在内心里,或许谁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吧。在制作这档节目时,我常常感慨于此。

不过在节目里登场的也不全是很有故事的人。一到家就惹厉害的老婆发火,立马停止拍摄,以及新婚夫妇一个劲儿卿卿我我,我们也拍了不少。

这些都是“超普通的日常生活”,别人家厉害的老婆发飙的真实样子,别人甜蜜生活的样子,都不是常常能看到的,“虽然都是半径10米以内人们的寻常小事,但却都没看过”。

这些都是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做减法”,使用“即兴”和“偶然”的手法,才得以完成的珍贵影像。3.“热爱消极”的力量

挖掘“好烦人”的魅力

●本节推荐阅读人群:

· 想发现百分百“蓝海”的你。

· 想传达“卖不动商品”魅力的你。

· 想打破“市场壁垒”的你。

如果你想让自己制作的商品或内容大火,想拥有一众狂热粉丝,让人们觉得“这东西还真没见过,挺有意思的”就十分必要。

我有一个非常实用,且超级简单的思考方法推荐给各位。

这个思考方法真的非常简单,即把人们觉得“烦人”“讨厌”“俗气”“懒得看”的事物的魅力挖掘出来。

为什么这能跟商品大火,吸引狂热粉丝扯上关系呢?其实,这堪称一种"革命”。

我做过一档名为《想被吉木梨纱大骂》的节目。

深夜1点半播出,时长只有5分钟,制作背景“非常有挑战性”。

明明想对憎恨之人大加诅咒,被劝适可而止之后,越发想咒骂一番的5分钟电视节目。这种内容,平时很难看到。

节目全程都是偶像吉木梨纱面对镜头,对着虚拟的第一视角男性大发脾气。生气的状况也是多种多样。

·对“总是挑剔别人缺点,自尊心过高的男人”生气的美女。

·对“只想带女生去小众餐厅,对餐饮连锁品牌店各种鄙视的男人”生气的美女。

·对“聊什么都先否定,永远不成大器的男人”生气的美女等等。

在平面写真和综艺节目中总是面带笑容的吉木梨纱的暴怒视频,一经播出就引发热议,后来还出了DVD及书。

不止如此,NHK综合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节目《首都圈特别报道,果然想被骂一骂(年轻人中流行的“渴望被骂”)》,更把我们的节目创意上升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加报道,反响越发广泛。

这档节目就是对“大发脾气”这一原本消极的内容元素稍作加工,利用其相反价值,从而挖掘出魅力。

我将这种“发脾气”的魅力,概括为以下4点。

① 本来不发脾气的偶像会大发脾气的“新鲜感”。

② 本来令人不快的发脾气的“有趣感”。

③ 本来令人不快的发脾气的“桑拿式”魅力。

④ 本来令人不快的发脾气的“广告性质的”魅力。

以下,我对这4点内容做简要说明。

1.本来不发脾气的偶像会大发脾气的“新鲜感”

首先不管怎么说,这档节目在雅虎新闻和电视杂志等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都是因为“偶像与大发脾气”这种“前所未见的组合”。

偶像给人的第一印象多是笑容甜美,特别是吉木梨纱,一提到她,人们想到的总是温柔的微笑。把这样的人物形象跟发脾气放在一块,这种违和感的冲击力肯定不一般。

不过,单是这种“新鲜组合的违和感”还远远不足以成为一种“魅力”。

2.本来令人不快的发脾气的“有趣感”

通过揶揄那些吵架或生气的人,以“瞎胡闹地发脾气”来制造笑点的节目已经有很多了。

不过《想被吉木梨纱大骂》里的发脾气并非玩笑胡闹,而是“真正地发脾气”。而且我们打破了第四堵墙,让观众觉得好像真的被骂了一样,最终的节目成片就全是第一视角的影像。

制造“有趣”的手法之一——“认真这东西,做过了头也会变得好笑”。“过量”正是触发“有趣”的关键点。

虽然这是创造“笑料”的一种常用手段,但对制造“愤怒”同样适用。被人骂固然不是件愉快的事,但如果被骂的内容比自己想象的要认真正经,不知不觉中,骂声就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在观察真实的社会百态时,能把觉得有意思的瞬间记进脑子,内化成自己的养分,这才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看电视、看电影、读书等一切生活场景都潜藏着有趣的线索。

但只是使用过量元素和第一视角这些技巧,魅力仍然不足。对我们电视人来说,只有一瞬间的有趣,还不足以成就一档节目。即使最多只有5分钟,也不能放弃其“故事性”。不然就太浪费宝贵的电视资源了。

反过来看,正因为只有5分钟,若是把强有力的想法注入其中,定能做出无人能敌的内容。

这一想法正是我接下来要讲的第三点魅力。

3.本来令人不快的发脾气的“桑拿式”魅力

就一般情况而言,观看娱乐节目中的“故事”,能给人带来一种心灵治愈的感觉。

这些故事的基本结构都是大家熟知的“起承转合”,但在短短5分钟的节目里,我们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虽说5分钟已经够短的了,但5分钟的电视节目还要插入广告,实际能留给节目内容的时长,也就2分钟左右。

最终,我们的节目使用了以下技巧——“将大发脾气的负能量,在节目即将结束时瞬间反转”。节目整体结构也确定为——开头虽然对你破口大骂,但其实“全是因为太喜欢你了,我才说这些的,傻瓜!”如此在节目最后送上最激烈的生气桥段。

如果只是被骂,即使有意思,也只能创造“负能量”,但是只要在最后关头说出“全是因为太喜欢你了,我才说这些的,傻瓜!”就能以一句话立刻反转,“负面”情绪就能摇身变为“正面”情绪。

而且,“发脾气”的负能量越高,结束时制造的落差就会越大。

以感觉作类比,这跟“蒸桑拿”很像。特意坐进热乎乎的房间,只会给身体带来压力。但是在桑拿间积攒的压力,会在之后泡冷水澡时突然反转,变身为“快乐时光”的前奏。

具体到我们的节目上,“被大骂”从消极意义到积极意义的转变,使“压力”变身为“魅力”。这种“桑拿式”的心灵治愈法,在 《想被吉木梨纱大骂》的短短5分钟中里实现了。

对于节目的故事主干,即被骂的内容,在最多2分钟的时间内,我会尽可能地给它“穿上”好懂好笑的外衣,并融入像卡尔·施密特(5)(6)、艾里希·弗洛姆这样大家的思想精髓,只为打造出真正有看头的节目内容。为了每期短短2分钟的故事脚本,我都是拼了老命地在思考,投入全身心地创作。

如此努力的意外收获是,除了我最初追求的“影像的有趣度”和节目登上了雅虎新闻的热门话题之外,没想到《读卖新闻》的文化部记者和一些知名媒体,还对我引证卡尔·施密特之笔做了相当认真、严肃地评论报道。

实在没想到这个5分钟的节目能在全社会引发如此大的话题性。看来,大家真的很喜欢“桑拿”呢。

此外,关于故事方面的“桑拿结构”,我会在本书后段再做详细介绍。

4.本来令人不快的发脾气的“广告性质的”魅力

以上内容,都是我从导演角度,关于如何“挖掘消极内容之魅力”而运用的技巧。

但是,由于《想被吉木梨纱大骂》这档节目有着跟其他节目不同的制作缘由,“挖掘消极内容之魅力”的技巧还有第4点可谈:“发脾气”和“广告”的关系。

制作这档节目时,我们受到了广告行业的诸多关注,因为它正好处于被称为“广告时段”的播放时段中。

这点跟观众们其实没什么关系,都是电视台根据自身需求,将电视节目严格分成了两大类——以获取收视率为目的的“内容时段”,和应对广告营业问题的“广告时段”。

前者多指那些在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节目。平时大家喜欢收看的节目,大多数都是属于这一类。

后者呢,就是为了宣传赞助商的产品或提升其品牌形象,在听取广告主的需求后而制作的电视节目。

我们的节目之所以只有5分钟,也是受时段影响。反正5分钟节目的广告费也不高,广告主做决策就容易得多。

也不能说所有节目都是这样吧。不过,5分钟这么短的节目根本没有慢慢提升品牌形象的时间,我们决定先营造出高级的感觉,然后直接推荐商品。

可惜《想被吉木梨纱大骂》是个意外的毫无高级感可言的节目。我们节目的基本内容就是“发脾气”,90%的组成要素都是“坏话”。

这跟过去的“广告时段节目”和“广告”的做法可完全不同。不过,在倾吐过一堆“坏话”,当每一期的故事讲完之后,又回到平常状态的吉木梨纱会在30秒的“商业信息广告”时间,说出“为了不变成这样的废材,你需要……”的广告词,光明正大地推荐商品。

那些发脾气内容带来的“消极效果”,从反面来看,如果广告商品或服务恰能解决那些惹人生气的问题,“消极效果”就会对广告产品产生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可见消极的内容能否产生积极效果,全取决于你如何灵活运用广告产品的功能。

因为我们的节目正片没有推荐商品的镜头,所以观众不看最后的广告部分的话,节目看起来也足够完整,最后的广告反而成了节目附加的噱头,自成乐趣。

但平铺直叙地推荐商品仍显单调,我们会借鉴知名广告的情节,让观众在收看时,还能不自觉地吐槽“这不是那什么的广告嘛”,这也是又一次发挥了“发脾气”和“说坏话”的积极效果。

学会了吗,乍看之下“消极”的东西,稍作如下操作也能发挥出积极效果。

·组合法

·剪切再利用法

·利用故事性

·灵活运用赞助商品的功能

如果你想创造出能带动流行、拥趸众多的“前所未见的有趣产品”,就去发掘消极内容的吸引力吧,这招非常有效。4. 打破平衡的能力

让“没钱”成为武器

● 本节推荐阅读人群:

· 想打败龙头企业的你。

· 想避开跟龙头企业直接竞争的你。

· 预算低又必须做出好内容的你。

我在前三章中给大家介绍的3种技巧,采用的都不是正面进攻法,而是挑战现有思维的另类路子。“为什么必须那么做呢?”如果你产生这种疑问也很正常。

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把自己放在“挑战者”的位置上。如果你也觉得自己正处于这样的立场,我想前面介绍的技巧一定会给你启发。

我不管策划什么,都习惯带上缺乏资金这个前提,这全是因为我所在的东京电视台,真的是像我之前多次提到过的那样,特别“穷”,靠正面进攻我们绝对无法杀出重围。

另一个原因是我还受到自己所处“年代”的影响。那些堪称历史名人级别的导演,他们的作品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从我们的上一辈开始,就已经在不断创造历史了。

再说到综艺节目领域,不得不提的是我从小就在看的富士电视台《超级有趣!》的总导演——片冈飞鸟,他独自创造出了综艺节目里的“吐槽字幕”。还有日本电视台的土屋敏男导演,他制作的《前进吧!电波少年》,也是我幼时钟爱的节目。再有自由导演田中经一,他一手打造的《料理铁人》和《隧道队的拍卖会》,都是我小时候每周必看的热门节目,他的导演风格总是别具匠心,让我非常佩服。正是以上这些人一起构筑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历史。这些人我虽然都没见过,但他们至今仍活跃在行业内。

这些前辈们开创出的一个又一个在当时最时髦的节目技巧,都已成为如今业内的常规操作方法。正因如此,电视台的很多节目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基于公司资金不足、行业前辈创造的历史这两点原因,如今我们若想创作出“全新的有趣内容”,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并充分利用我前三节讲过的策略。

这可不仅仅是电视媒体行业和东京电视台的事。所有的非龙头企业,在跟行业巨头竞争时,常常都要面临资金不足的劣势。

而且,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在创立初都要面临其行业的历史问题。“与当下成功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通常都是开发新产品时需要面临的最大课题。

或许你会觉得,“得做出至今没见过的新产品,感觉好麻烦啊!”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就像我上一节提到的“热爱消极”的力量,你只需要把它灵活运用到你所在的环境中,让“没钱”这个乍一看是劣势的因素,变成你的优势就好了。

首先咱们乐观点来看问题,所谓“没钱”,意味着就算失败了,也损失不了多少。

跟其他电视台相比,东京电视台的预算简直少得可怜,所以就算节目做砸了,也不会轻易就感受到来自自己良心的谴责。“如果收视率不好,明天不去上班就行了……”大家最多会这么想。

再者,想让“没钱”变成你的“武器”,做出前所未见的有趣内容的话,你能采用的花钱战略,就只有“打破平衡”。

仔细盯着你的预算表,去打破它的平衡吧。

以制作一档黄金时段电视节目为例,假设其他电视台的预算是3000万日元,东京电视台的预算就是1000万日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