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之路曲靖烟草企业文化系列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0:25:25

点击下载

作者: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

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卓越之路曲靖烟草企业文化系列丛书

卓越之路曲靖烟草企业文化系列丛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卓越之路曲靖烟草企业文化系列丛书作者: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排版:KingStar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5-12-01ISBN:9787511535160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追逐太阳的人

20世纪90年代初,“烟草大王”褚时健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云南烟草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褚时健曾自豪地说:“优质烟叶。”

确实,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的优质烟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举足轻重的。云南烟草人是一群追逐太阳的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云南烟草产业不断壮大,赫然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撑起了云南经济的半壁江山,谱写出一曲壮丽的时代篇章。

曲靖烟草作为云南烟草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天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然而,从第一粒烟草种子生根曲靖大地到曲靖烟草公司正式成立,从蹒跚起步到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烟区,从大烟区阔步走向强烟区,对于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一个正在勇攀高峰的企业来说,着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累累果实。甚至对今后的数十年、上百年,亦将产生久远而深刻的意义。而这一切,是历届曲靖党委政府、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烟草领导和几代烟草人风雨兼程、顽强拼搏的成就。这些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阅读、坚守。

曲靖烟草的发展,既有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关怀,又有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嘱托,一个州(市)级烟草公司能够受到如此众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在全国烟区是绝无仅有的。

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既是方向,也是精神动力。曲靖烟草人不负重托,“反骄破满、挑战自我”,放下架子、放低身段,适时研判自身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把握现代烟草和现代企业发展新方向,将“大且强”作为曲靖烟草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打造卓越烟区,创建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独特的生态条件、优良的烟叶品质、独有的特色风格、领先的技术管理、和谐的烟区环境,以先进的理念、卓越的管理、优势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持续的创新力和高素质的团队作为支撑,不断推动曲靖烟草的跨越式发展。

曲靖烟草人在传承与跨越中,用卓越之想、之行共同著作了曲靖烟草从大到强蜕变的书卷。这里有每一个曲靖烟草人挑战自我、团结奋斗的故事,有每一个曲靖烟草人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将曲靖烟草发展历程、管理思行和奋斗故事书成《卓越之路》。向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曲靖烟草,让更多的人认识一个虽有不足、虽不完美但始终追求卓越、成长蜕变的曲靖烟草,认识一个虽会被误解、虽会被排斥却始终默默奉献国家、服务消费者的烟草行业,是成书的目的,也是我们的责任。希望曲靖烟草的文化和管理可以为更多企业所参考,希望我们与更多的企业一同进步,一同发展。

透过《卓越之路》企业文化系列丛书,回顾曲靖烟草走过的路,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受曲靖烟草人对烟草事业的浓厚感情。在片片金叶下,我们拥有一样的胸怀,一样的梦想,一样的行动。曲靖烟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奋进,用火热的青春和满腔的激情,实现了今日曲靖烟草的成功转型。仅以此书献给奋斗在烟草行业的同仁,感谢每一个曲靖烟草人的付出!感恩每一位关心支持曲靖烟草成长的仁人志士!第一章曲靖,亚洲最大烟叶产区 间的长河川流不息,当你拨开往事的烟尘,凝神于泛黄的资料书卷时,会发现从烟草种子第一次播撒在曲靖大地上,已时经过去了数十载。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曲靖烟叶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四季,将碧绿到金黄的转化延续下来,清甜的烟香在田垄间汇聚,在烤房中弥漫,在这片深情的红土地上谱写了一曲金叶天香的传奇。

曲靖曾经的辉煌已被时光谨慎珍藏,一年又一年的金黄岁月无不见证了曲靖烟草的发展轨迹。伴随着暖春里精心的播种,盛夏里雨露的滋养,金秋里丰收的喜悦,烟草人用最平凡、最质朴的方式默默付出,倾尽一生。烟田中,那一抹抹从绿色走向金黄的生命在静静地流淌着,像流水般冲刷出记忆中的人和事。碧绿和金黄,这两种颜色一直浓墨重彩地贯穿在曲靖烟草人的生命中,使他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往事的回忆对于曲靖烟草来说,承载的不仅是逝去的时光,更多的是记录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烟区,曲靖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记录着曾经的过往,并一如既往地描绘着未来美好的画卷。每一片金叶、每一位烟草人,都是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穿越浩渺的岁月烟波,我们看到亚洲最大烟区曲靖的昨天、今天、明天。从第一粒种子开始

时间的车轮回到1942年,一个来自曲靖会泽县的普通农民周贵钰带来了一些种子,撒在了自家地里。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种子种出来的是什么,就连周贵钰也不会想到,就是从这些种子开始,半个世纪之后,曲靖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烟叶产区,烟草产业影响着曲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寻根溯源,这一粒影响深远的种子发源于何处?

烟草最初发源于中南美洲。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烟草从南美印第安人手中传遍世界。不到100年时间,烟草便由东南亚经福建、广东等地传入中国内地。明清时期的史料、文学著作,都不乏关于烟草的记载。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曲靖便与烟草结缘。当时,土烟由罗平县八大河一带传入,被曲靖本地人习惯性地称为“旱烟”、“叶子烟”、“老板烟”。这些土烟在进入曲靖以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太广泛的种植,多数都是农民自产自食,少数会在城乡集市里交易。曲靖土烟的色、香、味都很好,根据种植地域的不同,各具特色,形成多种流派,其中以罗平的“八大河土烟”、会泽的“乐业土烟”、陆良的“黄烟”最为有名。直到现在,在曲靖的农村,还能看到有的农民家里有自己种植、晾晒的土烟。只要走近切好的烟丝附近,便能感觉到芳香四溢。

这粒来自美洲的烟草种子,为什么能迅速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遍布各个角落呢?

19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西方卷烟流入中国市场,国内卷烟工业逐渐兴起,曲靖烤烟产业也随之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

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以“PIRATE”牌(“海盗”牌,1919年改称“老刀”牌)香烟为代表,敲开了我国烟草的大门。此后英美烟草公司又以独资、合资等形式,生产出“大前门”、“白锡包”、“红锡包”等品牌的卷烟。

随后,出现了以1903年成立的北洋烟草公司和1906年在香港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代表的我国早期民族卷烟工业。

伴随着烟草公司的出现,卷烟工业在我国逐渐兴起。烟叶作为制造卷烟的重要原材料,其需求量不断增多,烤烟种植也因此开启了漫长的发展旅程。

为了寻求廉价原料,烟草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在中国各地进行调查,先后在山东潍坊、河南许昌、安徽凤阳等地试种烤烟并获得成功。1917年,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在辽宁凤城、复县种植烤烟。解放以前,国内已经逐步形成了由黄淮烟区、东北烟区、西南烟区为主的烤烟种植格局,烟草已经遍布国内各个区域。

云南,现如今全国最重要的烟叶产区,是如何与烟草结缘的呢?

早在1914年,烟草就在云南的红土地上绽开了生命之花。

那时,英美烟草公司要扩大卷烟原料的来源,美国的烟种和栽培技术资料被送到了云南,并在通海、玉溪等地引种成功。正要推广的时候,爆发了护国战争,英美烟草公司放弃了在这里付出的努力,刚刚开始萌芽的云南烤烟种植失去了生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停滞不前。

抗战爆发之后,以昆明为中心的地带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古老的昆明城有了空前的繁荣。南京和重庆的政府大员、北平的学者、上海的银行家、广东香港的商人、各路大军以及在最低生活水平线挣扎的普通中国人,还有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昆明,为昆明注入了新鲜活力。就在那一个时期,西南后方卷烟和卷烟原料变得极为奇缺,为了开辟烟叶资源,南洋烟草公司曾于1939年和1940年先后两度在昆明和蒙自试种烤烟,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当国外烟草公司放弃对云南烤烟种植推广的时候,原云南省政府却对种植美国烤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愿望。1941年初,省建设厅企业局筹建了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开始了烤烟试验、栽培、育种和推广等事宜。当年选定金元品种在昆明县和富民县试种180亩,取得初步成功。第二年扩大到7个县试种,建烤房102座,种植2726亩,收烟叶1700余担。之后云南的烤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48年扩大到了28万亩,遍及全省70多个县,1947年云南烤烟首次出现在上海市场,其优良品质引起了商人们的极大兴趣,当时最高售价每60公斤可卖得黄金1两,按现在的价值估算,估计也到了12000元以上。

曲靖,现今亚洲最大的地级市烟叶产区,是如何发展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呢?

曲靖烟草崛起之路,崎岖坎坷,可谓是一条荆棘与鲜花共生之路。

会泽县农民周贵钰从昆明引进了美烟种子,开启了曲靖烟叶种植大门。当时,周贵钰在会泽种植了5亩烤烟,建了1座烤房,最后收获的烟叶运往昆明贩售。

随着烤烟交易的逐渐兴旺,云南烟草改进所将曲靖烟草发展推上一个小高潮。19 4 3年,云南烟草改进所开始派技术人员指导曲靖(今麒麟区)、沾益县的农民种植美烟,当时总种植面积达到44亩。此时,宣威下堡村有个名叫浦德三的人也带回来一些烟种种植,种下后长势很好,但是没有烤房,损失也很大。五年之后,云南烟草改进所第7推广区设在沾益县,负责沾益、曲靖(麒麟区)、平彝(今富源)、宣威、陆良、马龙6县烤烟种植。1948年,曲靖推广区烤烟种植已经覆盖到曲靖、嵩明、寻甸、沾益、平彝、宣威、陆良、罗平、师宗、马龙10个县,全年种烟4.43万亩,产量估算达到了110万公斤。

烟草的清香刚开始在曲靖大地飘散,却又戛然而止。由于交通的闭塞、战争的影响,加上本地农户缺乏种烟的经验和技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烤烟生产的势头因此严重受挫。

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是云南烤烟引种推广的年代,也是曲靖烤烟开始起步的年代,真正的大面积推广就是集中在1947年和1948年这两年,时间不算久,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不经历风雨就无法体会看到彩虹的欣喜,不穿越寒冬就无法拥有面对暖春的笑容,正是从那时起,烤烟在曲靖引种推广成功,烟草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安家落户,扎下了根。

作为第一位在曲靖种植烤烟的人,周贵钰的名字为人们所知。然而,烤烟在云南试种成功并得到推广,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功不可没。

如果说20世纪40年代只是曲靖烤烟的开始,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则给曲靖烤烟的种植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希望。

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府通过接收外国资本,没收官僚资本和公私合营,在建立了国营工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分配和政府主导为核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个过程中,烟草行业也迈上了公有制的轨道,并朝着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方向发展。

时光如深邃的森林,又如浩渺的海洋,随岁月飘摇令人难以捉摸,却也无法阻挡曲靖烟草向前的步伐。在这一段时期,曲靖烟叶不断摸索,在徘徊中前行。

积极恢复老烟区,适当发展新烟区,成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云南烟叶发展的新指示。云南省人民政府对烤烟种植区进行了调整,并把烤烟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由政府控制烟叶的产、供、销,同时把粮烟比价从1950年的1∶7.81提高到1∶13。在这一政策驱动之下,曲靖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高涨,当年种植烤烟0.16万亩(不包括宜良、路南、嵩明三县),总产量9.5万公斤。到了1956年,发展烤烟生产已经成为各县人民政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项重要措施。由党委统一领导,农业、商业、银行等配合,当时曲靖的烤烟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了13.02万亩,总产567万公斤的体量,当年国家收购曲靖的烟叶405万公斤。

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和泪水,优异的成绩下是无数的艰辛与困苦,曲靖烟草的发展历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样饱经挫折和考验。

由于不断扩大种植范围,技术指导却难以跟上,导致有些地方生产效益差,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到了1957年曲靖烤烟回落,产量和面积缩减,仅为上一年度的56.88%和70.74%。之后,“大跃进”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全国粮食紧缺,曲靖的粮烟矛盾也变得格外突出。尽管各地都把烤烟种植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要求必须按一定面积比例种植烤烟,可是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农民哪里还有积极性种植烤烟。因此,少栽多报、管理粗放、产量不高、质量低劣等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1962年,由于当时国内烟叶紧缺,生产上采取培育杈烟增加产量的措施,还尽量烘烤、收购嫩烟头和烟杆皮作卷烟填充料,重产轻质,导致曲靖上中等烟比例非常低,只有24.35%。

正所谓,一次危机,一次改良。

面对严峻的问题,曲靖地委、行署对烤烟种植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着手恢复和发展曲靖烤烟生产。时任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薛汉鼎挂帅,亲自抓烤烟生产,积极推行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措施,使曲靖烤烟生产实现良性发展。

薛汉鼎在地区农业局成立烟叶办公室,建立了烤烟生产组织领导体系,这对落实烤烟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薛汉鼎还从玉溪地区聘请一批烤烟技术辅导员到主产区进行技术指导。然后就是品种、布局的调整:品种上,从江川调入“大金元”品种更换多叶型品种,并建立了良种繁育制度,改良了种植品种,为烤烟生产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布局上,按气候、水源、土质等自然条件和技术力量、烤房设备、燃料供应等情况重新调整烤烟布局,这对种植的管理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1967年,是曲靖烟叶大丰收的一年,也是薛汉鼎改革获得高度认可的一年。这一年,曲靖烤烟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6.95万亩,平均单产突破100公斤大关,收购量达到1819.5万公斤,分别比1956年增长30.18%、143.68%和349.26%,上中等烟比例达44.63%,曲靖烟区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平坦。

随着国内“动荡十年”的开始,曲靖烤烟也进入了“低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工业托拉斯受到了批判,中国烟草工业公司被迫撤销,烟草又重蹈覆辙分散管理,各地盲目发展带来了库存积压、产品霉变、经济效益下降的严重后果。农业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烤烟生产也因此受挫。

这一时期,曲靖烤烟全面下滑,烟叶产量少、质量差,无法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为了缓解烟叶供不应求的局面,曲靖恢复了烤烟办公室,烤烟生产才又有所发展。1967-1974年的8年间,曲靖烟叶年均收购1600万公斤,虽然产量有所增加,但中上等烟比例却逐年下降,最低年份仅仅只有35.14%。1977年达到28.85万亩,产量3860万公斤,但中上等烟比例始终徘徊不前,仅为50%。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世,烟草行业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春天里,曲靖烟草如同一只鸿雁,在温暖春风的吹拂下展开了有力的翅膀,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飞去。

1979年,国家农业部、轻工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全国41个县建立35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每亩供应复合肥50公斤,良种繁殖地每亩补助化肥25公斤,曲靖地区所辖13个县均列入基地县,烤烟发展开始提速。随后,国家大幅度提高烤烟收购价格,进一步激发了烟农的生产热情。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当时间的指针拨到1982年,烤烟来到曲靖已经40余载,嫩绿的烟苗在这片红土地上茁壮成长,化为曲靖烟草人脸上无比灿烂的笑容,但这一切只是不断展开的宏伟画卷的一角。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穿过岁月的风雨,一路上的记忆里有泪有笑,或震撼人心或感人至深,从曲靖烟草人迈出的第一步开始,坚韧的信念以及对梦想的不懈追求,让曲靖的烟草事业每一步发展都坚定异常。此时的曲靖仍在积蓄力量,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这一年,曲靖烟草乘风破浪30余载的创业篇章,即将开启。往事如歌,岁月留痕

80年代的中国,多彩的颜色慢慢渲染着这片沉寂很久的大地。“改革”、“开放”,成为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流行语。大街上,不时地会看到穿着各色花裙子的美丽女孩,也有穿着喇叭裤的年轻小伙儿,拿出一包“过滤嘴”,点起一根,很潇洒地吐出长长的烟圈。

时代改变着烟草,烟草也在影响着这个时代的人们。

1981年,国务院决定对烟草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对烟草实行国家专营。1982年1月1日,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式挂牌,宣告成立。198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对烟草专卖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同年9月23日,国务院发布《烟草专卖条例》,1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至此,我国现行的烟草专卖制度正式确立。“专卖”(monopoly)就是垄断经营,是国家对某种或者某些商品实行的具体管理制度。专卖最明显的特征是管理权限由国家集中,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生产、经营专卖商品的企业及个人。而我国现行的就是“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烟草专卖制度的重要特征是国家实行完全专卖,整个行业的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高度集中。1991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烟草专卖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烟草专卖的法典。该法典把烟草专卖体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和固定下来,为烟草专卖管理体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对烟草行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各地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分别成立省级、地区(州市)级和县级烟草公司,分别负责所在地区烟草专卖品的生产经营业务。各级烟草公司的成立形成了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组织体系,构成了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及进出口业务实行垄断经营的组织系统。

1982年5月15日,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分公司(现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成立。1984年,曲靖地区烟草专卖局(现曲靖市烟草专卖局)成立,曲靖下辖的各县也相应成立烟草公司和专卖局,全部接收了原供销社系统的基层网点、收购站和原贸易公司的卷烟三级批发业务。曲靖烟草公司也全面负责曲靖地区的烤烟生产、收购、经营等业务。

在烟草公司成立以前,曲靖烤烟管理经营机构先后经历了贸易公司、烟酒专卖公司、农产品采购局、供销社、商业局、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昆明分公司曲靖烟叶办事处等多次变化。随着曲靖烟草分公司、曲靖烟草专卖局和曲靖卷烟厂的成立,曲靖“两烟”生产经营管理机构得以确立和规范。

烟草公司成立之初,也是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这个时期,新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深入落实,云南各级政府和烟农对烤烟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烤烟成为了“摇钱树”,要致富,就栽烟。

这当然也包括曲靖。曲靖的烤烟生产也迎来了一个发展势头非常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曲靖的烤烟是在调整、发展、再调整、再发展中前进的。

其中,有两次挫折,对曲靖烤烟生产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一次挫折是1983年的烤烟生产大减产。在各地种烟热情高涨的情况下,19 8 2年曲靖的烤烟生产迎来了大丰收,当年种植烤烟45.25万亩,收购8392.5万公斤,创造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在1983年的时候,在烤烟发展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的时候,国家出台了“计划种植、主攻质量、签订合同、计划收购”的方针。各地对这个政策的理解就是,必须严格控制种植面积,限制烤烟生产。因此,各地的工作重心必然也调整在压缩面积上。由于缺乏经验,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一味地限制生产,这样的结果就是矫枉过正。当年,曲靖的烤烟大幅减产,全区种植面积、烟叶总产、收购量分别比上年减少18.83%、43.59%、45.05%,农民减少收入5500余万元,人均减收15元。

第二次挫折就是1986年曲靖烤烟质量大危机。1986年,国家提出了“增百致富”的口号,各地都把烤烟种植作为“增百致富”的重要措施。曲靖烤烟面积猛增到81.66万亩,由于脱离实际的盲目扩张,技术、化肥、农膜、烤房等生产条件严重不足,产量上去了,质量却牺牲了,当年中上等烟比重下降到52.91%,造成3000万公斤低次等烟积压,经济损失200多万元。烤烟生产又陷入了新的困境。

遭遇两次危机后,曲靖必须思考,烤烟发展出路在何方?以后如何去做?

导致曲靖烟叶发展的两次危机,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产量和质量下滑。要谋出路,就必须要对症下药,必须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这时候有两个事件对曲靖烟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事件一:省长的震怒

1983年底的某一天,一份报告摆在了时任云南省省长普朝柱的办公桌上。这一份报告,普朝柱等了很久,一见到报告就拿起来认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眉头深锁,后来直接把报告拍到桌上,显然是读不下去了。随着心情平复之后,普朝柱又继续阅读这份报告,陷入了深思。这是一份当年云南省烤烟生产基本情况的报告。普朝柱很关心,阅读得也很仔细。那个时候,正是国家开始大搞建设、着力发展经济的开局时期,烟草产业作为云南的特色产业,被寄予了厚望。然而报告里的内容是残酷和现实的:当年,全省烤烟产量锐减1/3,质量下降,下、低次等烟叶积压库,上等优质烟叶供不应求。普朝柱的震怒是显而易见的,他当时就在报告上做出了“提高质量”的批示。之后,普朝柱深入调查研究,做了深刻的思考。最后发现,云南“两烟”能否成为支柱产业,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质量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必然迎刃而解。质量是“两烟”的生命,提高质量就必须抓几个关键。一是建基地,在最适宜区建立优质烟基地,把烟叶生产作为卷烟生产的第一车间。二是烤烟下田,把最适宜区的良田拿出来种植烤烟,推广良种种植,提高上等烟比例。三是打基础,政府、企业适度集中财力扶持农民,兴修水利,支持烟农。四是依靠科技,建立科技网络,着力解决质量问题。这一系列的政策对云南省的烤烟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促进全省形成“抓质量”的共识。

事件二:院士的诊脉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主抓质量、择优布局等一系列的思路,然而曲靖地处滇东北,气温偏低,在当时全国烤烟种植的区划上属于次适宜地区,在曲靖种植烤烟,既要发展产量,又要抓好质量。抓质量到底怎么抓?

正当困惑之时,烟草学界的泰斗朱尊权院士与世界烟草专家美籍华人左天觉博士于1984年7月来到了曲靖,为曲靖烤烟生产“诊脉”。

顶着炎炎的烈日和酷暑的高温,朱尊权院士和左天觉博士依然兴致勃勃地穿梭在绿油油的烟田间,细心地丈量烟株高度、叶片大小,还耐心记录每一株上有多少叶片,并把实地考察数据一一记在小本子上。朱尊权院士还谦和地向当地烟农询问种植的行距和间距有多宽,使用了什么肥料,施肥的量有多少。

经过实地考察之后,朱尊权院士和左天觉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曲靖烤烟的症结所在,即:

营养不良;

发育不全;

成熟不够;

烘烤不当。

简洁精辟的十六个字,却恰如其分地戳中了曲靖烟叶生产的要害,对曲靖烤烟生产有着深远的意义。

揣着“诊断书”,曲靖烟草开始了烟叶提质增产之路。

针对营养不良的问题,曲靖开始全面推广平衡施肥,保证烟叶营养均衡。合理确定各烟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因地制宜地进行烟田施肥。

针对发育不全、成熟不够的问题,曲靖全面革新烟叶生产技术。1988年,以“两膜一袋”为代表的生产新技术孕育而生,这些配套技术措施的推行起到了抢节令、增光热和避冷害的作用,保障了烟苗健康生长。同时,向烟农传递“品质”的理念,优化优质烟叶生产的基础条件,严把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合力打造曲靖特色优质烟叶。

针对烘烤不当的问题,曲靖积极探索和改进烤房建造技术和烘烤技术。

在此基础上,曲靖形成并全面推行了“两膜一袋,地膜一条龙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提高施肥量和磷、钾肥比例,严格封顶打杈,合理留叶,成熟采烤”的配套技术措施。这些配套技术措施的推行起到了抢抓节令、早栽早烤,充分利用5-8月的光热资源,避开了8月低温的作用,对于烤烟产量和质量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这些技术中,有很多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助推着曲靖烤烟的发展。其中,“两膜一袋”是对当时烤烟生产育苗移栽几个关键技术的总结,特别是移栽过程中使用地膜覆盖影响深远。地膜覆盖最大的优点就是保持土壤水分和温度,改善土壤环境。地膜的使用,不仅使烤烟在大田移栽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也使烤烟生产的节令与曲靖气候特征相适应,对于增产、提质效果都非常明显。这项技术后来被广泛采用在其他作物的种植上,滇东北部很多地方随处可见地膜覆盖的玉米和马铃薯。

直到现在,人们在闲聊之余,依然会津津乐道当年“两膜一袋”技术的推广。“当时,烟农还不了解这种技术,我们都是挨家挨户地教、搞示范,推开了以后效果非常好,第二年烟农都特别接受。”这项技术成为了那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创新,为烤烟生产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为曲靖烤烟在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奠定了基础。

除了技术的不断革新,政策的扶持也是助推曲靖烟草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曲靖地、县两级都成立了优质烟生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我国行政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组织模式,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或者特定的工作而成立。领导小组通常由该项工作涉及到的部门或单位派出相应的正副职担任领导小组的成员,在对口业务部门设置相应的办事机构,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体性组织,但是对于某项工作的整体协调、推进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小组的成立,不但加强了对烤烟生产的领导,而且对加强烤烟生产组织、加大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水平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曲靖烟草主动与各部门配合,切实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全区19个乡建立优质烟试验示范片区13个,面积1.69万亩。在政策上,实行化肥、农膜差价补贴和烟叶质量与化肥、农膜等物资供应挂钩政策,并持续增加扶持资金。同时,地委、行署加大了贫困地区的烤烟生产扶持力度,不仅减免了459个贫困乡(现在的村公所、办事处)的合同收购粮任务,而且还大幅度增加烤烟生产扶持资金,从地方财政中拨出专款,对上等烟实行超基数奖励,促进烟叶质量提高。这些政策及措施的推行,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从1988年起,曲靖地区全面实施烤烟上调基数包干,超收分成。这个政策就是,按照“坚持专卖,包死基数,超收分成,确保上调”的原则,以1987年的收购实绩为基数,超收分成。曲靖地区基数定为185.5万担(每担50公斤),超过基数部分,省、地、县三级实行3、3、4分成,即省3成、地区3成,县4成,一定三年不变。这个政策赋予了地、县两级在烟叶经营上的极大自主权,全面调动了各地烟叶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缓解了以往烤烟资金不足的困境。地区、县两级的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烟叶生产的支持力度,为曲靖烟区的崛起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主攻质量、稳定发展”成为了曲靖烟草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也是对曲靖烟草一路发展的有力总结。

乘着烤烟发展的良好势头,曲靖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强对烤烟产业的扶持,采用了生产扶持费和补贴挂钩等扶持办法调动烟农积极性。同时,扩大水浇地规模,改善种植条件,完善产、供、销配套服务,确定了科技兴烟的战略,助推烤烟发展。这时期,涌现出了陆良朱家堡等优质高产典型。

朱家堡村隶属于曲靖的陆良县马街镇,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7.4℃,适宜水稻、烤烟、蚕豆等农作物的种植。朱家堡生产的优质烟叶,被中国烟草总公司选中,代表中国烟叶参加1990年维也纳世界烟草展览会,经过严格的评审和激烈的竞争,力压其他几个参赛地区的烟叶,荣获金奖。从这时起,曲靖烟叶开始作为一个品牌符号为世界所知。

经过几代烟草人智慧和汗水的付出,1992年的曲靖烤烟种植规模132.76万亩,平均单产166.21公斤,收购烟叶22066万公斤,上中等烟比例81.77%,与1982年相比,种植规模、收购量分别增长了193.4%和169.3%。尽管在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曲折,遇到过困难,但经过一路的艰难跋涉,收获更多的是喜悦和成绩。曲靖烟草公司在成立10年之后,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烟产区,并在烟叶生产的发展之路上继续前行,保持着“最大”的桂冠,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992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又一个新起点。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热议的“名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烟草行业也相继开展了组建企业集团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实践。

1993年2月19日,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地区公司,曲靖地区烟草专卖局,曲靖卷烟厂合并,开始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三合一”管理体制。“三合一”管理体制的实质是“工商一体”, “三合一”体制下的曲烟企业管理体系,就是在曲靖烟厂实行厂长负责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纳入农业原料生产和商业流通作为总体运行中的子系统,形成包括烤烟生产、卷烟生产,横跨工业与农业,集工业、农业、商业、科技、专卖管理,工业加工、农业生产、商品销售和科技运用推广为一体的庞大“两烟”生产整体组织和协调机构。“三合一”体制运行长达十年之久,对于曲靖卷烟工业发展和烤烟生产的发展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曲靖卷烟工业在发展上有了强大的原料基地做支撑,而烤烟生产在工业的主导下,更加具有针对性,发展的势头也就更为强劲。

90年代,曲靖地委、行署抢抓机遇、调整政策,加大对烤烟产业的领导和扶持,推行“市场导向,合理布局,依靠科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方针,推动烤烟生产快速发展。

政策的频繁波动,势必会对烤烟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1993年就是这样,国家开始施行宏观调控,云南省连续四次调整收购政策,当年烤烟的产量质量出现下降,经营秩序混乱,大量次等烟积压,结果就是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质量效益反而下降。来年,曲靖及时调整政策,把种烟的各种补贴变为明补,重点抓好科技推广、示范和服务,为烤烟生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曲靖烤烟实现了持续平稳协调发展。

到了1997年,全国烟叶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产大于销的问题。曲靖市委、政府(1997年5月6日,撤销曲靖地区和县级曲靖市,设立地级曲靖市)及时确定了当年的烤烟生产要走“人有我优”的路子。所谓“人有我优”的含义在于,全国各个烟区的产量都在增加的时候,我们应该拿出更好的烟叶参与竞争,这也是以质量赢得市场最有效的做法。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依靠科技、主攻质量,曲靖当年的烤烟实现了丰产丰收。全年种植烤烟221万亩,收购烟叶29150万公斤(583万担),上等烟比例达到55.75%。这一年的种植规模和收购量均达到历史最高。随着1998年国家“双控”政策的出台,曲靖烤烟生产面积一直稳定在130万亩到160万亩之间,产量稳定在350万担到450万担之间。

1997年,全国的烟叶产量大增,不仅仅是曲靖,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超计划生产、收购,烟叶原料供大于求,造成烟叶大量积压,出现了“烟灾”。原料过剩、积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烟叶滞销,直接损害烟草公司、卷烟工业、烟农利益和政府税收。到了1998年,国家决定规范和整顿烟叶市场秩序,对烤烟种植面积和收购量实行宏观调控。这个政策就是一直执行到现在的“双控”政策。“双控”政策出台,避免了烟叶的盲目生产,对整个产业的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双控”政策,曲靖采取的做法是,实行目标管理,层层分解目标和签订责任状,实行“双控”风险抵押金责任制,同时与烟农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烤烟生产收购合同,约定好面积和收购量,严格组织烟农按照合同进行生产。到如今,尽管烟叶生产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每年下达烟叶收购计划和指令性种植计划,以合同为主线组织烟农种植烟叶,仍然是烟叶生产最基本的做法。“双控”后,曲靖市委市政府对曲靖烟叶发展提出了“市场导向,计划种植,择优布局,提高质量,提高等级合格率,提高效益”的思路,不断完善烤烟生产投入扶持措施,优化生产布局,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实现了控得住、稳得住、质量高、效益好的目标,烤烟生产和收购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这一时期,曲靖烟叶生产有几项亮点工作值得细说。首先是在技术上,全面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用溴甲烷熏蒸苗床、统一移栽节令、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中耕管理,把烟农的生产措施纳入了科学管理的范畴。收购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行预检-初检-定级的半封闭收购和全密码收购方法,实行交售前预检员上门指导烟农分级扎把,收购中烟农与验级人员隔离。这种做法确保了收购过程中验级、定级的公平、公正,也是提高收购等级合格率的重要保障。生产组织上,创立了农工乡烤烟生产组织管理。农工乡烤烟生产组织管理,就是由曲靖烟草派出科技人员,到曲靖主要的栽烟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镇)长,不仅派去了人员,还带去了资金和技术。到2002年,全市农工乡(镇)达到了22个。还有一项就是建立示范样板。曲靖烟草与菲利普·莫里斯等国外公司开始合作,进行国际型优质烟叶的开发,同时开展省优质烟示范县的建设工作。2002年,曲靖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在全国11个省17个点中排名第二,省优质烟示范在12个地州34个县中取得了田间第二、综合第一的好成绩。如今,参与样板建设的曲靖烟草人,都经常会说起,样板里那一望无垠的烟田,整齐、翠绿,每片叶都昭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那时,GAP也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引入曲靖的烟叶生产管理。

技术上的突破、收购的改革、生产组织的创新、烟叶生产管理引入新思维,曲靖烟叶不仅得到了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是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来自主席的赞誉

2002年7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胡锦涛驱车来到距曲靖市区30公里的麒麟区越州镇。

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烟田,胡锦涛副主席感到由衷高兴,并向越州当地陪同人员详细询问了烤烟生长情况。

当听到曲靖烤烟占全国1/8,全省1/3时,胡锦涛说:“很自豪嘛,你们不光是云南的生产基地,还是全国的生产基地。”接着胡锦涛又问:“你们有没有研究我们的烟跟国外在种植和价格上有什么差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拉美的烟叶,比如美国的烟叶就比我们有优势。”随后胡锦涛抬手指着眼前的烟田说:“像这种生产方式基本上是可以了。”“价格上我们有没有优势?”时任曲靖烟草专卖局局长吴承苍说:“我们要稍差一点,但我们与国外合作搞了4年,质量已经上来了,去年我们在全国评比中得了第一名。”他说:“祝贺你们在全国评第一名,什么时候你们在国际上评个第一名,我更要好好地祝贺你。”(引自:新华网云南频道)

鲜花拥簇与荆棘密布,总是相伴相生。

2003年2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了一期关于烟草行业的节目。节目对当时湖南、湖北两省烟草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烟草“国家专卖”实际上变成了“地方专卖”,在湖南买不到湖北烟,在湖北买不到湖南烟,而且这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期节目,反映了当时烟草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封锁。当时统一烟草市场被严重分割,许多地方搞地方专卖、地方封锁,人为制造市场分割,流通渠道不畅,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烟草行业加快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随着安徽中烟工业公司正式挂牌,安徽烟草率先工商分设成功,标志着我国烟草行业在改革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3年6月25日,曲靖烟草企业实行了10年的“三合一”体制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工商正式分设,翻开了曲靖烟草发展的新篇章。

不能否认,“三合一”的管理体制,对于曲靖“两烟”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从国际到国内的烟叶市场和卷烟市场发生明显变化,烟草行业的“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也已到来。此时,地方封锁成为了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工商分设是历史的必然。

至此,曲靖烟草企业分成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和曲靖卷烟厂。其中,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是两个机构、一套班子,既有烤烟生产、卷烟销售的经营管理职能,又有专卖管理执法的行政职能。

工商分开之时,正值烤烟生产和卷烟销售的关键时期。曲靖市局(公司)坚持“分家不分神”、“分家是大事,生产经营更是头等大事”的原则,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与曲靖卷烟厂协商界定清楚人、财、物等关系,完成了机构组建、职能划分、干部任命、人员调配、完善办公条件等工作。分家后的市局(公司)成立了19个常设领导小组和委员会,制定了22个综合型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思路。2004年,市局(公司)设置了12个职能部门、5个专业部门和2个专业公司。这不仅确保了当时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高效运转,也形成了曲靖市局(公司)现有机构设置和企业管理的雏形。

2003年6月30日,曲靖市局(公司)召开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提出了“1363”的工作重点。就是围绕一个目标,即三年完成由烤烟大市向烤烟强市的转变。实施三大战略,即科技兴烟、质量强烟、市场旺烟;实现六个突破,即培育壮苗、土地轮作、平衡施肥、成熟采摘和科学烘烤、收购等级纯度、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建立三个体系,即行政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考核保障体系的奋斗目标。

一路走来,曲靖烟草人在平凡的岁月中默默耕耘、努力工作,使曲靖烤烟生产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曲靖烟草硕果累累,“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成为了曲靖烟叶发展的关键词。

2004年,曲靖烟草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试点成功经验,决定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并推行了“曲靖优质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也称为QTP模式。QTP,是以“组织指挥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经济考核体系”为支撑,以“技术服务到田,烘烤指导到炉,预检把关到包,信誉评价到户,质量跟踪到组”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模式。QTP模式的实质是按照市场机制组织烟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烟农、烟草公司和工业企业之间由原来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联结纽带、以契约为联结方式的新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烟叶发展的新机制。QTP模式推行,使小农户得以组织有序地与大市场联结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环环扣紧,形成较大的市场主体和宏大的商品生产规模,产生聚合规模效应,有效地克服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烟叶生产、管理和收购的前移,确保由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措施构成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质量控制标准落实到烟叶生产的每个环节。QTP模式已经成为曲靖烤烟生产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哪怕到了后期,种植合作社的兴起,多种种植主体的形成,这种组织模式在技术推广、政策落实、检查考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烟叶收购是曲靖烟叶生产的关键环节。基于自身的特点,曲靖烟草采取了聚约式收购模式,最早在曲靖市陆良县提出并推行。聚约式收购模式主要按照“入户预检→批量交售→集中运输→验证入点→密码收购→承诺服务”的流程开展烟叶收购。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烟叶收购管理水平,维护烟叶收购秩序,遏制烟贩、烟霸,节约烟农交烟时间和交烟成本,改善收购环境,减少烟叶的污染环节,保证了收购等级合格率,降低了收购成本,保障了烟农利益,规范了企业内部收购管理,强化了合同管理,改善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服务意识。

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始对全国各烟区的烟叶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开始了基本烟田规划和烟水工程建设。曲靖积极响应国家局的决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其中,宣威市靖外乡因地制宜,开展了管网工程建设,创新了以水养水的新模式。

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一基四化”,作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曲靖的现代烟草农业探索也随之展开。2008年,曲靖在全市16个乡(镇)65个村委会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出现了马龙己沃、罗平罗雄、麒麟越州、师宗彩云、宣威热水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配套全、成效显著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先进典型。

随着滇东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原料“三化”、基层创优、信息化和站点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全国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上,与会代表对曲靖烟叶“三化”建设和优秀基层烟叶站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曲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反映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方向。

2010年,一场60年一遇的大旱席卷云贵高原,曲靖成为重灾区。原本依靠小坝塘、小水库积蓄雨水作为烟草水源,一遇到严重旱灾,水源干涸,就沦为摆设,烟叶正常生产告急。

严重的旱情,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曲靖视察,曲靖烟草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由此迈入新的征程。

总理的嘱托

2010年3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重灾区——曲靖陆良县。温总理来到了容量为160万立方米的德格海子水库,只见库底泥土裂开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缝隙,密密麻麻的泥块像梅花桩一样,让人触目惊心。温家宝踩着干裂的土块走了100多米,弯腰捡起一个蚌壳,沉默良久。

水库的干涸,水源不足,烟叶正常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作为云南省重要经济支柱,温家宝总理格外关注烟草水源问题。

陆良召夸中低产田改造示范区是曲靖烟草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基地之一,目前已整理土地2万多亩。2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这里,登上高处,俯瞰四周,只见成千上万亩红土地练成一片,一排大型拖拉机正在平整土地。当地负责人告诉总理,通过坡改梯、零整改,这里田成方、沟成网、路相连、渠相通,土地质量提高了,耕地面积也增加了,“今后可以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无虞。”看着眼前壮观的场景,温家宝总理欣慰的笑了。(引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3月22日第一版)

总理的嘱托,曲靖烟草铭记在心,付之于行动,烟草水源建设的号角由此正式吹响。

从2010年开始,中国烟草援助建设的水源工程陆续开工,这是烟草行业响应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创举,提升了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11年3月,云南宣威“引水济榕”工程开工建设,倾情奏响水之歌;同年12月,云南曲靖“幸福渠”工程开工,引来幸福之水,润泽万千烟农。2012年,曲靖紧紧围绕“减工、降本、增效”的目标,开展了罗平县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示范区建设以“十大工程”为支撑,全面推进农机化生产,高质量完成了5.25万亩土地整理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运行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和推行新型的农机化生产模式。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在视察曲靖时指出,罗平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体现了比较高的水平,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一直到“十二五”,曲靖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在曲靖烟草探索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之路中,科技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科技兴烟”、“科技强烟”是势在必行的道路。在技术创新方面,曲靖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曲靖是较早在烤烟生产引入GAP的地方。GAP,是良好农业操作规范。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条件、生产过程和及农产品管理,确保农产品符合安全标准。随着GAP的实践,曲靖烟叶朝着清洁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这对于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要求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曲靖烟草在充分了解自身烟叶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响应“质量成就你我”的号召,进一步提高服务工业企业的水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抓好过程控制。为了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曲靖烟草还开展了卷烟品牌导向型的烟叶生产体系研究和天香工程研究,使曲靖烟叶生产更具有针对性,为将来烟叶生产的订单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在宣威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和陆良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曲靖烤烟综合标准体系,标志着曲靖烟叶生产走上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青山延绵,金叶飘香,曲靖的烤烟种植已经走过了70余载,从第一粒种子开始,到创建之初的筚路蓝缕,“双控”的浴火重生,工商分设的大鹏展翅,几经曲折,不断发展,产量、质量、效益不断攀升,一直保持着昂扬的姿态。历届领导班子和几代烟草人担负起了国家、企业和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用辛勤的汗水与艰苦的付出不断开拓进取、勇敢创新,书写着曲靖烟草的发展史。特别是烟草公司成立之后,曲靖烟草人携手共进,谱写了烟叶发展的新篇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曲靖已是名符其实的“云烟之乡”,并稳坐在全国最大烟区的位置之上。

如果说岁月是一首歌,在曲靖烟草创业奋斗的过程中,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就是一个个音符,或急或缓,洒落在岁月的节拍上,敲打着岁月的痕迹,为曲靖烟草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当我们认真聆听时代前行的步伐,荡去昔日过往的回响,是否会听到从时光深处传来的这首歌:

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

闪亮的日子远眺,烟波浩渺

如今,无论哪里,只要拿出一根国产卷烟,其烟叶原料的组成就一定有曲靖的烟叶。曲靖烟草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影响着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在整个行业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毕竟,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烟区。

曲靖市的罗平县,是勤劳善良的布依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地。每年,上万亩的油菜花会吸引多方游客前来赏花、尝蜜。罗平油菜花以金鸡峰花海最为有名,在那里,俊秀的小山峰与花海相映成趣。到了夏天,这里的金黄便会散去,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万亩烟的海洋。如果随意站在高处眺望,那些烤烟的绿色所带来的撼动,不亚于油菜花带来的金黄。

每年7月,地里的烤烟已经团团铺陈,偶来一阵风,株摇叶飘,放眼望去,就会看到掀起来的大片的“烟浪”。通常所说的烟波浩渺,大多是指江面或者湖面,如同起雾,迷离不清、没有边际。这里,却是另一种“烟”波浩渺。

这里只是曲靖烟田的一角。

曲靖拥有烟农田953.86万亩,其中有400万亩作为基本烟田,与玉米、高粱、油菜等作物轮作。我国年均种植烤烟2000万亩以上,曲靖年均种植烤烟140万亩左右,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10%左右。只要是烤烟生长的季节,漫山遍野,都能看到烟叶的踪影,有在山腰的,也有在河床上的。随便进到一户烟农家里,都能闻到烤烟醉人的芳香。如果你想和烟农们随意聊聊天,话题肯定都离不开烤烟,“今年的烟叶卖的怎么样?”“怎样才能种出好烟叶?”俨然每一位都是种烟的高手。

如今,曲靖市总共91个烟叶站,并拥有亚洲最多的收购点,多达358个。每年的收购量在350万担到400万担之间,占全国的10%、云南省的20%左右,数量已经超过了全国绝大多数种植烟叶的省份。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烟叶站,宣威市的热水烟叶站,最大收购量曾达到20万担以上,而麒麟越州烟站、罗平阿岗烟站都是与之并驾齐驱的大型烟叶站,收购量在10万担以上的大型烟叶站在曲靖多达20多个。

曲靖烟叶曾经调往过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0多个烟厂,远销德国、日本、美国、英国、菲律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供应基地。如今,曲靖烟叶仍然是全国18家卷烟工业企业重要的原料来源。

烟草产业是曲靖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曲靖市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适中、土壤弱酸,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组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烟叶创造了十分适宜的生长环境,为铸就曲靖烟叶的优异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烟为主的农业成为曲靖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支柱。从1982年到2012年的三十年间,曲靖累计实现烟农种烟收入419亿元,年实现烟叶产值14亿元左右。以2009年为例,全市农业人口50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3666元;从事烟叶生产人员15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0%(马龙、沾益、师宗等县占到50%以上),烟叶种植人均收入2623元,占人均收入的71.5%,烟叶种植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撑点。

在曲靖,烟草当之无愧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从1982年到2012年,曲靖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合计542.12亿元,烟草财政收入达到了193.6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5.72%。“两烟”累计实现税利310亿元,年实现税金18亿元左右,其中烟叶税8亿元左右。1996年,曲靖市烟草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创历史最高,达58.5%。2010年,烟草实现财政收入15.34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21.91%。烟草在县域经济结构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马龙为例,2010年,马龙县烤烟实现产值2.97亿元,占县内生产总值的15.4%,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3%;实现税金0.91亿元,占地方性收入的45%左右。

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70多年的岁月浮沉,30多年的风雨兼程,曲靖烟草的创业、传承、发展,得益于全国及行业宏观调控、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和几代曲靖烟草人的奋力拼搏。

曲靖烟草的发展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指导。党委政府在烤烟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聚合了多方力量,有力地保障了烤烟生产有序的组织。

曲靖烟草的发展得益于走科技兴烟的路子。创建初期,依托“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方针,针对“两头低温冷害”的气候特点,探索、总结并推广了“三化、两膜一袋、双配套”实用栽培技术,打牢了曲靖烟叶生产的发展基础。曲靖烟草的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推广普及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普及程度之深、普及项目之多,在全省是屈指可数的。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曲靖烟草正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向新的目标不断迈进。

曲靖烟草的发展得益于那些开拓创业的烟草人。曲靖烟草的发展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辛勤汗水,也展现出曲靖烟草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

创业初期,老一辈曲靖烟草人在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艰难境地白手起家,迎难而上、直面挑战,大力开展科技项目攻关研究,狠抓配套技术措施推广应用,走出了一条富有曲靖特色的烤烟发展之路。在严控规模、提升质量的征途中,广大干部职工深入一线,驻点包片,切实做到技术服务到田、烘烤指导到炉、预检把关到包、信誉评价到户、质量管理到组,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他们的辛劳付出与智慧创造,已经随着飞逝的时光融入到行业的改革和企业的发展中,成为留给新一代曲靖烟草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烟草专卖管理从无到有,一路走来,广大专卖管理人员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用鲜血和汗水维护《烟草专卖法》的尊严,筑牢了曲靖“两烟”发展的坚强基石。

从2003年上半年亏损34万元到2012年实现利润5.5亿元,广大卷烟营销人员在不利局面下不认输、不言苦、不放弃,投身于卷烟经营体制改革,凭着那股子韧劲和精气神,奋勇向前,用创新的方法走出新路,探索出更为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积跬步而至千里,开启了卷烟营销工作的全新局面,不断突破自我、创造奇迹。

2008年,30年不遇的冰雪凌冻灾害席卷滇东大地。在交通受阻的情况下,广大基层干部职工徒步跋涉于全市1000多个育苗点,冲在生产救灾的第一线,燃篝火、盖草席,挖土盖膜、铲冰补膜,保住了烟苗,也保住了烟农的希望。2010年、2011年、2012年,在曲靖连续三年遭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曲靖烟草人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一直坚守在抗旱救灾一线,做到旱情不除、人员不撤,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蓄水,不仅解决了135万亩烤烟生产用水,还有效缓解了近百万群众的饮水困难,用实际行动关爱烟农,用炽热的真情奉献事业。

从最初到现在,每一次困难来临之际,曲靖烟草人总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迎难而上。一代又一代的烟草人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播种希望,将汗水化为绵延万亩的绿色生态烟田和具有浓厚现代化气息的烟区,开启了曲靖烟草又一个崭新的时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