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6:29:0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考研真题与模拟试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共50分)

1某人将固定的时间分配于劳动和闲暇,他的效用函数U=LY+aL,L为闲暇,Y为收入(工资率固定),a>0为常数。求此人对劳动的供给函数。他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否向上倾斜?(15分)

答:设此人拥有固定的时间禀赋为T,一部分留作自用即闲暇为L,其余部分为工作时间,用W表示,则有约束条件L+W=T,转换后得L=T-W。固定的工资率用r表示,则收入为Y=rW。整理效用函数得:2

U=LY+aL=(T-W)(rW)+a(T-W)=TrW-rW+aT-aW

此人最大化其效用的一阶条件为:dU/dW=Tr-2rW-a=0。

整理得劳动供给曲线如下:W=T/2-a/(2r)。

在上述供给曲线方程中,T和a都是正常数,所以当工资率r上升时,工作时间W会随之增加,因此此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2两个同学辩论:A认为农村应向城市流动,原因是农村收入不高,一年纯收入也就1000元,B认为农村人口不应向城市流动,原因是城市压力大,不确定性大,这样一来,纯收入也差不多是1000元,既然差不多,还是呆在农村好。问题:你支持哪种观点?如果支持农村人口应向城市流动,请补充更多的理由;如果认为农村人口不应向城市流动,也请补充更多的理由。(10分)

答:我支持A同学的观点。原因如下:(1)从微观角度看

农民是理性经济人,有的农民尽管可能预期在城市的收入和农村差不多,但是如果他们是风险偏好者,不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就会认为在城市闯荡的边际效用高于在家务农的边际效用,所以这部分农民就应该向城市流动。当然,对于那些风险厌恶者或风险中性的农民来说,他们可能选择留在农村。(2)从宏观角度看

①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属于二元结构,既存在先进的工业部门,也存在着落后的农业部门,前者的生产率高,后者的生产率低,这就造成了农民的收入低、剩余劳动力多的不利局面,而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逐渐成为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工人。

②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Y=C+I+G+NX,其中Y、C、I、G、NX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而消费C由可支配收入决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有助于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加国民收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③此外,收入差距大、社会分配不公平是引起社会问题的经济根源,而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越高,收入差距越大,社会分配越不公平。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收入差距越大,而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乡差距,城乡差距越大,农村人口就会产生越强的自卑心理,社会问题就越多,社会越不稳定。因此,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应该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3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两重性。(10分)

答:信用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1)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积极正面的作用

①信用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信用可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进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大企业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

③信用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并使非现金结算得到发展,大批交易可以不使用现金支付,大大地节省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量,从而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④信用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他们的消费按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⑤信用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通过信用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信用制度把集中起来的闲置资本借给资本需要者,赋予其把资本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价值增殖的可能性,事实上增加了资本需要者的可支配货币资本,是一种资本创造过程。信用杠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引擎。(2)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消极负面的作用

①信用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触发生产过剩的危机。银行信用使商业资本取得大量贷款,在商品尚未销售之前继续购买商品;商业信用则使商业资本在商品未销出之前继续赊购商品,造成虚假的需求,误导产业资本盲目扩大生产,使大批商品积压在流通中,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

②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造成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并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由商业信用引发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就会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信用危机。

③信用刺激投机。投机者往往利用信用融通资本的机会,从事投机操作,牟取投机利润,结果引起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失真,生产盲目扩大,加剧经济危机。

4假设城市和农村各有一个互不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农村的竞争均衡工资为每月200元,城市的竞争均衡工资则为每月400元,如图1和图2所示。给定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需求不变,回答下列4题:(1)如果政府规定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工资为每月500元,对两个市场会有什么影响?画图说明。(2)如果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可以流动,将出现什么现象?不考虑政府干预,两个市场都达到均衡时,均衡工资、均衡城市就业量、均衡农村就业量如何?(3)如果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流动,政府仍规定城市的最低工资为每月500元,将会出现什么问题?(4)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在稳定市场、减少失业的同时,改善城里人和农民工的福利?(15分)

图1 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曲线

图2 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曲线

答:(1)如果政府规定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工资为每月500,那么因为两个市场完全分割,所以农村劳动力市场没有变化,而城市劳动力市场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会出现非自愿失业,如图3所示。

图3 规定最低工资后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曲线(2)如果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可以流动,因为城市的均衡工资是农村均衡工资的2倍,所以农村劳动力将会流向城市。这样一来,农村的劳动供给就会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这将导致农村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增加,均衡就业量减少。与农村劳动力市场相反,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供给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这将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减少,均衡就业量增加。最终的结果是,两个市场的均衡工资趋于一致。(3)如果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流动,政府仍规定城市的最低工资为每月500元,此时城市劳动力市场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非自愿失业现象,因此城市失业人口反而向农村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供给增加,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农村的均衡工资进一步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4)个人认为以下措施可以在稳定市场、减少失业的同时,改善城里人和农民工的福利:①加快小城镇建设,开拓农村非农就业渠道,解决农村就业问题;②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二、计算题(共45分)

1某人对商品x的需求函数:x=(p,p,m)=2m/(5p),收xyx入m=1000,商品x的价格p=5,商品y的价格p=20,如果商品x的xy价格下降为p′=4,则:x(1)计算在价格变化前后对商品x的需求。(2)假如价格变化后,收入也变化,使价格变化前的消费束恰好能够满足,则新的收入为多少?在新的收入和新的价格下,对商品x的需求为多少?(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各为多少?(4)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价格变化前后的预算线,并用A、B两点标出价格变化前后的最优消费。(5)在第4小题的图上,画出第2小题中价格和收入都变化后的预算线,并用C点标出此时的最优消费。(15分)

解:(1)分别把m=1000,商品x的价格p=5以及下降后的价x格p′=4代入需求函数中,得到价格变化前后对商品x的需求分别为x80和100。(2)价格变化前消费商品x的数量为80,支出为80×5=400,则用在商品y的支出为600,因为商品y的价格为p=20,所以消费商品y的y数量为600/20=30。假如价格变化后消费者依然消费80单位的x和30单位的y,于是需要收入m′=4×80+20×30=920。

但是假如新收入为m′=920的话,在新的价格p′=4下根据需求x函数可得对商品x的需求为x′=2×920÷(5×4)=92。(3)从上面的结果得知,从80到92是替代效应,因此替代效应为12,而从92到100是收入效应,因此收入效应为8。(4)图4画出价格变化前后的预算线,A、B两点分别是价格变化前后的最优消费点。(5)图4中的用虚线表示的预算线就是第2小题中价格和收入都变化后的预算线,它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C点就是此时的最优消费点。

图4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企业的最优化问题:max π(K)=PY-C-T,约束条件:Ya1-a=AKL,C=rK+wL。L恒等于1(劳动正规化为1)。其中:Y为总产出,C为总成本,T为税收,P为外生价格,r为利率,w为工资率。问:**(1)最优资本存量K为多少?利率和价格上升对K有什么影响?*(2)如果税收T为定值,这时K为多少?如果T为资本存量的比例**税T=tK,K为多少?如果以同样税率t对总收入PY征收从量税,K为多少?*(3)当0<r<1,0<t<1时,比较第2小题的三个K,政府税收对企业投资有何影响?哪种征税方式影响最大?用一句话概括税收影响投资的关键。(15分)

解:(1)把等式约束条件以及L=1代入目标函数,得:π(K)a=PY-C-T=PAK-rK-w-T。a-1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得:aPAK-r=0。*

由此得最优资本存量K为:*

因为0<a<1,所以1/(1-a)>1,利率r上升时K会下降,而*价格上升时K会增加。*1/(1*(2)如果税收T为定值,最优资本存量K为:K=(aAP/r)1-a)

。*

如果T为资本存量的比例税T=tK,这时T′=t,最优资本存量K为:1/(1-a)*K=[aAP/(r+t)]。2

如果以同样税率t对总收入PY征收从量税,此时利润函数为:aa

π(K)=PY-C-T=PAK-rK-w-tPY=PAK-rK-w-aatPAK=PA(1-t)K-rK-wa-1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得:aPA(1-t)K-r=0。*

由此得最优资本存量K为:**(3)当0<r<1,0<t<1时,比较第2小题的三个K,发现K<2***K和K<K,可见政府税收为定值的时候对企业投资没有影响,而131其他征税方式都将使得最优资本存量下降。概括之,对企业征收定值税不会改变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不会改变企业的经济决策,即对企业投资没有影响,反之,对企业的资本存量征收比例税以及对企业的总收入征收从量税都会改变企业的经济决策,使得企业投资下降。

3某股票预计在2个月后和5个月后每股派发1元股息,目前市价40元,无风险连续复利率为6%,某投资者刚刚取得该股票6个月期的远期合约空头。请问:(1)该远期价格和远期合约初始价格各是多少?(2)若3个月后该股票价格涨到46元,无风险连续复利率仍为6%,此时远期价格和该合约空头价值是多少?(15分)-0.06×2/12

解:(1)2个月和5个月后派发的1元股息:现值=e+-0.06×5/12e=1.97(元)。0.06×6/12

则:远期价格=(40-1.97)e=39.19(元)。

若交割价格等于远期价格,则远期合约的初始价格为0。-0.06×2/12(2)3个月后的2个月派发的1元股息:现值=e=0.99(元)。0.06×3/12

则:远期价格=(46-0.99)e=45.69(元)。-0.06×3/12

此时,空头远期合约价值=(39.19-45.69)e=-6.40(元)。

三、论述题(共55分)

1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30分)

答:(1)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而且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本质的界定、工资运动规律的概括以及工资分配制度的创新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2)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其他经济理论一样,都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过程中创立的。马克思在严格界定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两对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科学的工资理论。概而言之,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工资本质论。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首先科学界定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等价交换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详尽论证了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更没有价格,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力。其次,马克思明确分析了工资形式使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价值,从而产生了假象并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与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鉴于此,马克思在系统批判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与庸俗学派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即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剥削关系。

②工资形式论。为了进一步分析与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又从实证分析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具体形式。首先,马克思分析了计时工资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利用工作日的长度、“劳动价格”与劳动力价值这三个范畴,阐明了计时工资的内涵及特点,在此前提下,揭示了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基本表现,并得出结论:计时工资是剥削剩余价值的有效手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普遍的工资形式。其次,马克思沿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了计件工资的内涵及特点,明确指出“计件工资无非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正如计时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一样。”也就是说,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相比较而言,计件工资在劳动质量控制、劳动强度计算、中间剥削度、劳动时间延长以及工资总体水平下降等方面,都优越于计时工资,所以马克思指出“计件工资有一种趋势,就是在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时,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所以“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总之,工资的形式是由工资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始终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都是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这两种基本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化。

③工资差异论。对于如何科学比较与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工资的国民差异,马克思首先详尽研究与论证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及特点,创立了科学的国际劳动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国际范围内的现实比较中,科学分析与界定了比较工资国民差异的几个重要范畴,即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并明确指出“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历史的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与内含量。”从这一视角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以下结论:衡量一个国家工人生活水平,不能只看名义工资的数量而主要看实际工资与劳动力价值是否吻合。由于发达国家工人的劳动强度与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名义工资较高,但相对工资却较低,受剥削的程度并不低。比较工资的国民差异时,必须始终以劳动力价值及其决定因素为依托,而不是片面的静态的比较,唯有如此,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④工资规律论。马克思从不同侧面探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变化运动规律,这也是马克思科学的工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借助于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与劳动生产力三个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概括出工资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在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劳动力价值即工资与剩余价值的相对量与绝对量都会发生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对立与矛盾,即“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原因。”其次,马克思又在系统分析资本有机构成这一范畴的基础上,详尽论证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变化的基本趋势,即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发展与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张,工资水平会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但是这种提高必然受到工资本性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规律的双重约束,从而昭示了工资提高趋势的客观界限,因为“工资按其本性来说,要求工人不断地提供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3)依据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马克思工资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了我国深刻的启示:

①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界定。有两个问题必须要明确:a.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b.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尽管存在争议,但比较趋同的是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是商品。第二个问题则没有异议,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本质要求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与资本主义工资既有共性也有区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资所反映与体现的不再是对抗关系,而是公平等价、利益协调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

②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运动规律。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运动规律是在上升性与对抗性的矛盾冲突中完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工资的运动轨迹深受价值规律与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而呈现出波动态势;另一方面,工资的运动轨迹又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决定,从而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格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增长的唯一限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工资的运动规律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内在协调统一的耦合状态,这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运动与生产力进步的失调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资运动还会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资本身的内在功能,既实现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满足了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较好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效率优化的基础上,协调与处理好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工资运动的规范性与制度化。

③关于社会主义工资制度创新。工资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利益关系的关键环节。迄今为止,我国的工资制度改革已经日趋科学与完善,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明显缺陷。鉴于此,立足于马克思科学工资理论的逻辑内涵,结合当前工资体制运行现状,将来的改革与创新至少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完善:

a.在分配领域,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侧重于效率的实现,在再分配领域中侧重于公平程度的提升。而面对日趋加剧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则应分类处理,即对于非法收入导致的分配不公,应严格打击取缔,对于因要素参与分配而导致的分配不公,则主要是借助于财税手段予以引导与疏通。

b.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理顺工资与物价的内在关系,建立健全工资增长与生产力发展和效率优化之间的良性循环体系。

c.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发展与完善各具特色的工资制度与工资增长机制,在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与平均工资的增长分别低于企业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前提下,由各种企业法人依据政策法律与市场机制自主决定工资水平与分配模式。

d.强化国家对工资运行的宏观调控,借助于经济杠杆、法律法规、政策协调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进行政府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提高收入透明度,保护合法性收入,减少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工资机制的正常发展及内在功能的有效释放。

2当前国际货币制度中的汇率制度安排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是什么?你觉得国际货币体系今后的正确改革方向是什么?(25分)

答:(1)国际货币体系至今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达成了“牙买加协议”,这就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它仍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美元体系,该体系宣布黄金和美元脱钩、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货币以发行国的信用为保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随着外汇市场供求而自由浮动。

牙买加体系的优点:①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②自由的汇率安排使各国充分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使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有效性;③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存,各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

牙买加体系的缺点:①汇率纪律荡然无存,浮动汇率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汇率的频繁波动不仅影响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而且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和外债问题都变得复杂化;②储备货币多样化本质上并没有解决储备货币同时担负世界货币和本国货币的双重身份所造成的两难;③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汇率的浮动增加了市场上的不稳定性,甚至恶化了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2)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各国重新思考国际金融体系,许多国家提出要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尽管美元放弃了双挂钩,主要国家进入了浮动汇率时代,但是美元仍然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牙买加体系非但没有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反而加强了这种地位。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肩负了两项重任:①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和坚挺;②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和储备货币,各国都需要,使得美元数量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这两点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是无法克服的,这个矛盾就称之为“特里芬难题”。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牙买加体系也没能解决国际货币体系内存在的“特里芬难题”,反而通过实行黄金和美元脱钩,取消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安排使国际本位货币的供给及币值的稳定处于更加无序的状态,而美元信用的扩张或收缩约束机制不存在了,也为美元的滥发埋下了隐患。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波及到全世界,立刻把世界各国金融和经济拖入泥潭就是维持美元金融霸权体系而付出的代价。(3)目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选择是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积极推动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国际贸易交易货币的多元化、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的多元化,形成国际货币相互制约和相互竞争的机制,是国际货币体系今后的改革方向。这不仅能够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同时对一国货币滥发将是一种无形约束,如果该国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则该国货币将面临其他货币的竞争,虽然该国能够获得扩张货币的好处,但必然也会弱化其国际地位,也会丧失作为国际货币给其带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的好处,这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倡导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平衡多方利益,符合国际金融体系的现实发展状况,容易得到各国的响应和支持。同时,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世界清偿力的增长摆脱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又能够保证世界清偿力获得比较充分的来源。值得指出的是,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风险增大,增加了各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储备资产管理的复杂性等等。但尽管如此,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是现实改革的最优选择。

2012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马克思认为利润率存在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答:(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从而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利润,即w=c+v+m=K+p,生产成本即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生产成本的概念掩盖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则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在量上小于剩余价值率,即p′=m/k=m/(c+v)<m′=m/v。(3)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资本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发生转移,引起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从而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所有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上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出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总趋势,从而最终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4)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实现机制。平均利润率只是在部门之间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趋势,而不是绝对的平均。从长期和总体上来看,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存在着利润平均化的总趋势。(5)由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会逐步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前提下,同量预付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必然减少,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从资本主义较长发展时期来看,平均利润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2为什么新古典增长模型会得出一个“尴尬的结论”,即长期经济将会以人口增长率增长?

答:(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是:①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产品;②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也被忽略;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④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是外生变量;⑤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2)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F(N,K),根据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生产函数可表示为人均形式:y=f(k),则人均储蓄为sf(k)。假定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人均储蓄主要用于两方面的投资:①人均资本的广化;②人均资本的▪深化,用公式可以表示为:sf(k)=(n+δ)k+k。▪

进而得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k=sf(k)-(n+δ)k。(3)如图1所示,人均储蓄曲线sf(k)与人均资本广化曲线(n+δ)k相交的A点处于稳态。稳态意味着人均资本存量k和人均产出y将▪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即k=sf(k)-(n+δ)k=0。

图1 新古典模型的稳态

当经济偏离稳态时,会自发恢复稳态均衡,原因在于:当经济运行在A点左侧,人均储蓄大于人均资本广化,存在人均资本深化,人均资本k有上升的趋势,向着稳态的人均资本k趋近;相反,当经济A运行在A点右侧,人均储蓄不能满足人均资本广化的需要,人均资本k有下降的趋势,同样会向着稳态的人均资本k趋近。A(4)在稳态条件下,人均资本达到均衡水平不变,人均储蓄正好完全用于资本广化。这一结论的得出依赖于没有技术进步的假设。此时,总产量Y和总资本存量K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n相等,即长期经济将会以人口增长率增长,用公式可以表示为:ΔY/Y=ΔK/K=ΔN/N=n。

3假设某行业的市场需求曲线P=40-Q,行业总成本曲线是C=24Q+Q。(1)如果这一行业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请问该行业的市场短期供给曲线是什么?市场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各是多少?(2)如果这是一个卖方完全垄断的行业,市场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各是多少?(3)分别计算两种市场结构下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比较两者之间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的大小,并判断说明哪种市场结构更有效率。

解:(1)已知行业总成本曲线可求得行业边际成本曲线,即短期供给曲线:MC=4+2Q。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条件:P=MC,CC即40-Q=4+2Q,求得:市场均衡产量Q=12,均衡价格P=28。(2)已知市场需求曲线可求得边际收益曲线:MR=40-2Q,根据完全垄断市场的均衡条件:MR=MC,即40-2Q=4+2Q,求MM得:均衡产量Q=9,均衡价格P=31。(3)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消费者剩余:CS=(1/2)×(40-28)×12=72;C

生产者剩余:PS=(1/2)×(28-4)×12=144;C

社会总剩余:TS=72+144=216。C

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

消费者剩余:CS=(1/2)×(40-31)×9=40.5;m

生产者剩余:PS=(1/2)×(22-4)×9+(31-22)×9=m162;

社会总剩余:TS=40.5+162=202.5。m

垄断利润为:π=31×9-4×9-9×9=162,因此,垄断造成的m社会福利净损失为:ΔL=TS-TS=13.5。Cm

显然,垄断使得产量更低、价格更高,而且垄断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即垄断导致了低效率,因此完全竞争市场更有效率。

4假设政府与流浪者之间存在如下社会福利博弈:

请分析下,在这场博弈中政府和流浪汉各自有没有优势策略均衡?有没有纳什均衡?在此基础上说明优势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的区别和联系。

答:(1)从流浪汉的角度来看,如果政府选择“救济”,流浪汉的最佳策略是“游手好闲”;如果政府选择“不救济”,流浪汉的最佳策略是“寻找工作”。因此,流浪汉没有优势策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如果流浪汉选择“寻找工作”,政府的最佳策略是“救济”;如果流浪汉选择“游手好闲”,政府的最佳策略是“不救济”。因此,政府也没有优势策略。从而,这场博弈中没有优势策略均衡。如果流浪汉选择“寻找工作”,则政府会选择“救济”;反过来,如果政府选择“救济”,则流浪汉会选择“游手好闲”。因此,(救济,寻找工作)不是纳什均衡,同理,可以推断出其他三个策略组合也不是纳什均衡。所以,这场博弈中也没有纳什均衡。(2)当博弈的所有参与者都没有动力去改换策略时所达到的稳定状态称为均衡。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该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优势策略。由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优势策略所组成的均衡就是优势策略均衡。给定其他参与者策略条件下每个参与者所选择的最优策略所构成的策略组合则是纳什均衡。

优势策略均衡与纳什均衡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优势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不一定是优势策略均衡。

二、计算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表分别表示了同一发行公司发行的两种每年付息的债券的特性,它们有相同的优先偿债权与即期利率,债券价格与即期利率无关。(1)利用表中信息推荐购买债券A还是B?为什么?(2)本题所描述利率曲线是否说明预期未来短期利率高于即期短期利率?为什么?(3)以下是两种国债的部分特性,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你分别推荐购买哪只国债?为什么?

a.强势经济复苏伴随着高通胀预期;

b.经济衰退伴随着低通胀预期。

解:(1)利用利率曲线计算债券A和B的内在价值:

说明债券A和B都有一定幅度的市场折价,应选择折价率较高的债券A。e(2)根据利率曲线计算第二年的预期利率r和第三年的预期利率2er:32ee

由(1+5%)×(1+r)=(1+8%),解得:r=11.09%。2223ee

由(1+8%)×(1+r)=(1+11%),解得:r=17.25%。33

由此可见,利率曲线反映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高于即期短期利率。(3)根据费雪等式,即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会引起名义利率上升,反之下降。利率变动会引起国债价格变动,从而产生资本损益。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在高通胀预期下,应尽量选择久期较小的国债,以避免国债价格下降的风险;在低通胀预期下,应尽量选择久期较大的国债,获取国债价格上升的收益。因此,首先必须计算国债甲和乙的久期:

国债甲仅在第三期支付,因此其久期D=3。甲

国债乙的久期为:

a.强势经济复苏伴随着高通胀预期,应投资国债乙。

b.经济衰退伴随着低通胀预期,应投资国债甲。*

2假定一国总消费、总投资、总货币需求函数分别为C=CY,Iy****=IY+Ir,M/P=LY+Lr,根据以下宏观经济数据回答问题:yryr(1)估计方程组的参数C、I、I、L、L。yyryr(2)写出这个国家的IS、LM曲线方程r=IS(Y;G,NX)和r=LM(Y;M,P)以及总需求方程P=D(Y;G,NX,M)和供给方程P=S(Y)。(3)增加一单位财政支出G、一单位净出口NX和一单位货币量M将使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变动多少?

解:(1)根据表中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建立以下方程组:(2)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以求得:Y=C+I+G+NX=0.8Y+0.1Y-0.05r+G+NX,解得IS方程为:r=-2Y+20(G+NX)。

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以求得:M/P=0.8Y-0.05r,解得LM方程为:r=16Y-20M/P。

联立IS与LM方程,可以求得总需求曲线AD的方程为:P=10M/(9Y-10G-10NX)。

由题意可知,价格水平不因产出上升而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AS水平:P=1。

联立AD与AS方程,求得均衡产出:Y=10(M+G+NX)/9。(3)由(2)的结论可得:ΔY/ΔM=ΔY/ΔG=ΔY/ΔNX=10/9。因此,增加一单位财政支出G、一单位净出口NX和一单位货币量M将使总产出增加10/9×3=10/3。由于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P=1,即无论产出如何变动,价格水平都维持在1,因此物价水平保持不变。0.40.5

3如果两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分别为y=k,y=k,请回答以AB下问题:(1)两个企业的投资需求函数为多少?当市场均衡利率为5%时,两个企业的资本存量为多少?(2)由于A企业为外资企业,当地政府给予20%的贷款利率补贴,问:A企业面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它将把资本存量调整到多少?(3)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导致资本市场价格扭曲,资金错误配置的现象?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后果。

解:(1)假定两家企业都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生产同质产品且价格P=1。

根据要素市场均衡条件可知:MPK×P=r,解得MPK=r。

从而可以求得两个企业的投资需求函数:--0.65/3

由MPK=0.4k=r,解得:k=(2.5r)。AAA--0.52

由MPK=0.5k=r,解得:k=(2r)。BBB

当市场均衡利率为5%,则两个企业的资本存量分别为:--5/35/3

k=(2.5r)=(2.5×0.05)=32A--22

k=(2r)=(2×0.05)=100B(2)政府给予A企业20%的贷款利率补贴,则A企业面临的实际利率为4%,它将把资本存量调整为:--5/35/3

k=(2.5r)=(2.5×0.04)≈46.42A(3)在我国金融体系内,银行和资本市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支持与优惠力度,往往较民营企业要大得多。但是,从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而言,民营企业的资本边际收益通常高于国有企业。由于资本投放的扭曲,使得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持,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因此受到制约。为此,我国金融体系改革非常有必要进行资本市场化操作,资本的流向不应当由政府政策决定,而应当由市场机制即资本运营效率决定。

4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10W+150,劳动的供给曲线为S=20W,其中S和D分别为劳动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人数,W为每日工资,问:(1)在这一市场中,劳动与工资的均衡水平为多少?(2)假如政府希望把均衡工资提高到6元/日,其方法是将钱直接补贴给企业,然后由企业给工人提高工资,为使职工平均工资由原来的提高到6元/日,政府需补贴给企业多少?新的就业水平为多少?企业付给职工的总补贴是多少?(3)假如政府不直接补贴给企业,而是宣布法定的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在这个工资水平下需求多少劳动?失业人数为多少?

解:据题设,D=-10W+150,S=20W。LL(1)均衡时应满足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即:-10W+150=20W,解得:W=150/30=5。

从而Q=D=S=20×5=100(人)。LLL(2)如图2所示,当均衡工资提高到W′=6时,D′=S′=20×6=LL120,新的就业水平即为120人。

图2

设政府给企业的单位劳动补贴为S元,则补贴后的劳动需求曲线为:D′=-10(W′-S)+150。L

将W′=6,D′=120代入,得:S=W′+D′/10-15=6+120/10LL-15=3(元)。

于是政府付给企业的补贴额为S·D′=3×120=360(元)。L

企业付给职工的补贴额为(W′-W)·D′=(6-5)×120=L120(元)。(3)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此时劳动需求D=-L10×6+150=90(人)。

而劳动供给S=20×6=120(人),故失业人数为S-D=120LLL-90=30(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全球经济增长的自发调节机制有哪些?这些机制为什么没有有效地解决当前的失衡问题?请你谈谈对以人民币升值作为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主要途径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1)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

近些年人们所谈论的全球经济失衡,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全球经常账户收支失衡,通常专指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国家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与其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另外一部分国家。其主要表现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赤字不断扩大,而中东和俄罗斯等石油出口国以及日本和中国等东亚经济体则持续出现大规模的贸易顺差,经常项目收支盈余不断积累。在逆差国家里,美国作为全世界最终消费品的最大消费国是全球赤字的主要贡献者;在顺差国家中,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最大。

由国民收入核算公式可知,经常账户余额等于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即X-M=S-I。因此,如果从储蓄与投资的角度看全球贸易失衡也就意味着以美国为代表的逆差国储蓄不足(消费过剩),而中国等顺差国储蓄过剩(消费不足)。因此,投资储蓄差额与经常账户余额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其本质完全一致。(2)全球经济增长的自发调节机制

从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增长的自发调节机制,其实质是如何调整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而当今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又主要集中在贸易领域,其中又以中美之间的博弈最具代表性。美国希望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从而把不受欢迎的调整成本转移到别国头上;顺差国家(包括中国)则希望美国节衣缩食,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再平衡。因此,国家之间失衡的调整无疑将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失衡双方会进行充分博弈。其自发的调节过程可以表述为:逆差国储蓄率上升,财政状况逐渐改善;顺差国则储蓄率下降,本币升值,国内消费增加;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也随之增加。顺差国的消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增加额弥补了逆差国家需求的减少。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扭曲得以调整,失衡最终由于顺差国对出口依赖的减少和逆差国贸易逆差的减少而得到调整,内需的增加给了顺差国更加持久和健康的增长潜力,而不断收缩的赤字有助于逆差国的经济扩张。世界经济重心出现一定程度的转移,在全球总需求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最终实现再平衡,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均衡和稳定的方向发展。(3)自发调节机制未能解决当前失衡的原因

自发调节机制未能解决当前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逆差国与顺差国双方的博弈走向了“囚徒困境”的道路。逆差国储蓄率上升,但仍然坚持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使得财政状况并未改观;顺差国则储蓄率下降,国内消费小幅度增加,但是短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内形势而拒绝本币的大幅度升值(如日本等国已经开始干预汇市),贸易顺差未能实现大幅度调整,外需与内需的不平衡仍然存在。对于逆差国而言,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加剧了本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违约风险,逆差国经济因此将增长乏力,对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最终,各国之间矛盾不断激化,汇率战、贸易战开始大行其道,世界经济陷入乱局。(4)人民币升值加剧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全球经济失衡”是一个含蓄而又暧昧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笼隐含着维护美国利益的意图。“全球经济失衡”实质上是指美国贸易收支失衡。全球经济失衡论的潜台词是:中国可以不在乎美国贸易收支失衡,但中国必须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承担应有的责任。美国贸易收支失衡就是全球经济失衡,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收支顺差国,基于这一事实,为了纠正全球经济失衡,人民币必须升值。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但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中国应该为纠正世界经济失衡承担一个大国的责任。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对世界经济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过度的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可能招致世界经济整体的失衡。下面具体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世界经济可能产生的一些潜在影响:

①从中国出口渠道的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会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品价格,从而助长世界性通货膨胀风险。另外,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引起货币购买力下降,后者又进一步导致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如果继续进行深究,应对通货膨胀风险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的减速,而后者又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从中国进口途径的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进口的作用。如果这一影响不被其他因素抵消,那么中国对外需求的增加可以起到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效果。另外,从对世界原材料、燃料价格的影响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可以起到降低进口商品价格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价格的下降会刺激需求,而需求的上升又会推动价格的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明显影响国际市场原材料、燃料价格的变化。

③人民币升值有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外汇储备形成中央银行的对外投资,这一投资起到了抑制美国长期利率上升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引导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需要减少外汇市场干预和减持外汇储备。这一调整有可能减少我国对美国债券市场的投资,从而引起美国长期利率的上升。如果出现以上局面,美国长期利率的上升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并引起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

④从对美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来看,尽管中国的出口主要为低技术含量商品,但由于这些商品多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后,美国消费者减少这类商品消费的空间非常有限。减少中国商品消费的条件是:美国消费者可以找到在价格上比中国商品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同类替代品,否则美国消费者只能接受中国出口商的提价。在这一条件下,人民币升值不仅无法降低美国对中贸易收支逆差,反而有可能扩大逆差的规模。

以上分析表明,人民币升值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加剧全球经济失衡。

2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答:(1)虚拟资本是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信用形式的虚拟资本,主要包括商业票据、银行券、纸币、国债等;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包括股票和企业债券。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2)有价证券之所以成为资本,是因为有价证券是证明一定数量的现实资本归有价证券持有人的凭证,持有人可以凭借有价证券定期获得一定的收入,也可以将其出售或转让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有价证券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是因为有价证券所代表的现实资本已经进入企业中去了,这些证券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但它们却在证券市场上买卖,形成虚拟资本的运动。(3)虚拟资本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即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①实物资产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②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在金融衍生品上的进一步虚拟。金融衍生品的利润已经与实体经济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4)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副本”,是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的凭证,表现实体资本的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从对立性来看,虚拟资本的价格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其价格并不完全随实体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5)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虚拟经济应该适应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盲目地发展;②虚拟经济也不是被动地决定于实体经济,它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反作用,表现为对实体经济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①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的重组和结构调整;③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④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虚拟经济市场活跃,会带动实体经济的活跃,扩大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虚拟经济的负效应集中表现在投机过度,引发泡沫经济。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价格上涨预期逆转,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时,会引发严重的债务问题,使金融领域呆账、坏账大幅度增加,引起信用紧缩,导致经济衰退、金融危机。(6)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是防止泡沫经济的微观基础,防止泡沫经济,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规范虚拟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不仅要监管和调控实体经济,同时要重视规范和调控虚拟经济,既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可能引发的泡沫经济,又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冷而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2013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固定资产的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2比较封闭经济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和开放经济下一国货币账户的平衡。

3计算一个捕鱼的个人最优捕鱼量,帕累托最优,政府如何征税。

4库兹涅茨假说:一国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成倒U型,即一国经济起飞阶段其收入不平等性可能增加,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收入不平等缩小。你所能想到的解释这一假说的经济学机制有哪些?

5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股票市场上,价格不是反映价值,而是市场投资者作用的结果。有人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和持“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有关,你同意这种说法么?

二、计算题

1消费者效用函数为U(x)=ax+bx,预算为px+px=m,121122求需求曲线。

2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完全垄断的计算。给出具体数据,比较双寡头、完全竞争、完全垄断三种情形下的价格、产量和利润,并拓展到三寡头和多寡头的情形。

3IS-LM的全微分推导。(1)对于商品市场Y=C(Y)+I(Y,r)+G,C=dC/dY,I>yy0,I<0;对于货币市场M/P=L(Y,r),L>0,L<0。ryr

其中,矩阵H为2×2矩阵。求H。(2)1-C-I<-L/I,根据克莱姆法则,求dY/dG,dY/dM正负yyyr号。(3)根据具体IS-LM求dY/dG,dY/dM。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职工持股只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在中国职工持股和管理人员持股对企业治理结构有什么影响?

2汇率如何调节国际收支?联系货币一体化的条件,国际金融基础理论,如何看待欧洲危机问题。

2013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经济学综合基础(金融)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固定资产的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答:(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是流动资本的对称,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本身的物质形态。(2)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