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吉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8:25:27

点击下载

作者:王越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吉林

美丽吉林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也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而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吉林省行政区划图

概况

吉林省简称吉,因省会初设于吉林市而得名。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为东北平原腹地。南界辽宁省,北接黑龙江省,西连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毗邻,东南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和朝鲜隔江相望。全省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人口2727万,有汉、朝鲜、满、回、蒙古、锡伯等民族。省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1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20个市辖区。省会长春市。

吉林省历史上长期是满、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活动和聚居之地。商、周和秦时活动在长白山北部一带的肃慎部族,是本区原始居民。唐代曾建渤海国于东部山区。宋代又建金国。省境西部,古代居民有鲜卑、契丹、鞑靼,均为蒙古族同系。五代建辽国,灭渤海国,势力扩至省境东部。元代属辽阳行省。明代属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清代为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辖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吉林省。

地形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形成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三大地貌类型。平原占全省面积的30%,山地36%、丘陵和台地占34%。主要山脉有长白山、吉林哈达岭、张广才岭、老岭、大黑山等。东部山地最高峰海拔2691米,是东北地区和本省的最高峰。主要平原与盆地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延吉盆地、珲春盆地和敦化盆地等。主要河流有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牡丹江、绥芬河。湖泊以松花江上的松花湖(丰满水库)为最大,还有月亮泡、查干湖、大布苏湖等。长白山主峰附近的长白山天池是中朝界湖,湖面海拔2194米,面积9平方千米多,是著名的火山口湖。

气候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促温暖,春秋风大,天气多变。全省平均气温-3~7℃,1月-20~-14℃,7月16~24℃。山区气温偏低,长白山天池年平均气温仅-7.4℃,1月-23.8℃,7月也只有8.5℃。年无霜期120~150天,山区不足10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1000毫米,自东而西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

自然资源

耕地面积55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9.56%,人均约3亩。土地肥沃,表层有机质高达3%~6%,甚至高达15%。矿产资源种类多达165种,分布广,已探明89种,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40多种,石油、铁、金、镍、钼、硅灰石、膨润土、火山渣、硅藻土、浮石、油页岩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省内30千米以上的河川有221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6条,分别属于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辽河、绥芬河5大水系。年平均径流总量32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98亿立方米。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水多地少,中部地多水量不足,西部干旱,严重缺水。吉林省中低湿地热资源丰富,以长白山天池温泉地热田、抚松县仙人桥镇地热田、临江市花山镇温泉群及长春市城区地热田为主,其中,长白山温泉多集中在长白瀑布脚下约900米的地方,水温约为60~80℃,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年日照时数约1600~2800小时,年总辐射量110~130千卡/平方厘米。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848.73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稍多,居全国第十二位;林地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8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六位。野生植物达5284种,资源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天麻、贝母、桔梗、党参、细辛、五味子、人参等。野生动物达437种,紫貂、东北虎、金钱豹、丹顶鹤、梅花鹿等为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主产区。

农业

农作物一年一熟,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和谷子,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之称。此外还有小麦、糜子、豆类、旱稻等。玉米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的长春、四平、松原、辽原、白城和吉林。水稻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著名水稻产地。经济作物以甜菜、烟叶为主,还有亚麻、青麻、线麻、向日葵、芝麻、蓖麻等。长白山林区是我国主要林区之一,生产优质红松、落叶松、鱼鳞松等。园参和养鹿业居全国重要地位。白城市为本省重要牧区,以绵羊为多,并且是马匹繁殖和改良品种的基地。渔业以淡水鱼为主,松花江,黑、吉两省边境的嫩江,以及松花湖、月亮泡、查干湖等水域为主要鱼产区。

01 印象吉林 林海雪原藏沃土,移民开发兴边疆

吉林省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位置,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与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地理、经济、交通区位十分重要。吉林省图们江口地区是中国与俄罗斯、朝鲜两国经济联系的先导区,也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在全国地缘战略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平原、台地和丘陵及山地为主的自然地貌和雨热同季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使得这里成为中国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横亘在吉林省境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优势,让吉林在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日本海经济圈中大展风采。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沿革的足迹,闯关东的历史潮流让吉林的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原汁原味的平民文化是吉林最具特色的时代精华。

林海雪原 吉林的自然地理与气候

“吉林”二字,源于满族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吉林乌拉”就是沿江的意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们将吉林视为发祥地,这是因为满族的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吉林大地上,并认为吉林是龙兴之地。

吉林的位置与地形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是边疆近海省份,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及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组成的东北亚腹心地带,地理地位十分重要。吉林省的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隔图们江和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接辽宁省,北与黑龙江省毗连,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呈西北窄而东南宽的狭长形状。面积在东北三省中位居第二,比黑龙江省小,比辽宁省大。吉林省下辖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8个地级市和一个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吉林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出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东部地貌以山地为主,中部为低山丘陵和台地,西部为平原,东部的长白山地主峰白头山海拔2691米,西部的松嫩平原和河谷洼地区海拔不足120米,东西地势高差悬殊。

东部长白山地以张广才岭和龙岗山为西界,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白山市全部、通化市大部及吉林市东南部,以中山低山为主,山间谷地狭窄,火山与熔岩流地貌分布广泛。北部为延边山地,山脉大多短小而走向复杂,山脉间多为小型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南部有长白火山、长白熔岩台地和靖宇熔岩台地,以及龙岗山和老岭两列北东向延伸的山脉。长白山火山与其周围广阔的熔岩台地连成一体,构成了独立的地貌区域单元。长白山地的主要山脉有盘岭、大龙岭、穆棱窝集岭、老松岭、哈尔巴岭、南岗山、甄峰岭、英额岭、张广才岭和虎威岭等,较大的山间盆地有珲春盆地、延吉盆地、和龙盆地、敦化盆地等。

中部低山丘陵区位于大黑山及其以东,张广才岭和龙岗山西麓以西,是一个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交互分布的较复杂地貌区。包括吉林市大部和通化市、四平市、长春市部分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山间谷地宽阔,低山丘陵海拔多在400~5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主要山脉有西老爷岭、吉林哈达岭和大黑山。其中,西老爷岭和吉林哈达岭东北段海拔在500~1000米,山势较高,吉林哈达岭南段海拔在500米以下,山势低缓,山体宽阔。大黑山纵贯吉林省中部,以海拔200米~500米的丘陵为主,山体狭窄,是吉林省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重要分界线,称大黑山线。长白山天池在人们的印象中,吉林充满了白山松水这样干净的洒脱,吉林名头最响亮的长白山和松花江,在辽阔的黑土地上纵横驰骋,构筑了灵秀雄奇、大荒恬适、巍峨绮丽却又质朴纯真的自然景观。长白山就是吉林的名片之一,更是吉林地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部台地区是丘陵向平原过渡的地带,位于大黑山西麓向西至弓棚子—王府—长岭—怀德镇—榆树台一线,沿哈大铁路两侧延伸。包括四平、长春两市的大部和松原市的局部,是一个波状起伏的山前冲积、洪积台地。该区东部地区属于大黑山的西侧丘陵地带,西部则进入松辽平原。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地表为黄土状堆积物,厚度5~20米不等,东辽河、第二松花江、拉林河及其支流穿行其间,各河流沿岸平坦宽阔,阶地上则坡地起伏,微地形变化复杂。拉林河与第二松花江之间为榆树台地;第二松花江与东辽河之间为长春台地;东辽河以南为四平台地,面积狭小,向西逐渐过渡为东辽河平原。台地边缘受沟谷切割,地面起伏较大,河间高地大多平缓。

西部平原区位于弓棚子—王府—长岭—怀德镇—榆树台一线以西,至大兴安岭山前,地势平坦。包括长春市、四平市的局部、松原市和白城市的大部。地貌上以沙化和盐渍化的平原为特征,属于松辽平原。松辽分水岭穿越本区,自中部台地区的大黑山主峰起向西北延伸,经过长岭、通榆两县入内蒙古自治区。松辽分水岭以南属于西辽河支流新开河北岸,为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沙垄间的洼地常有沼泽化和盐碱化现象,但牧草仍有生长,为放牧地带。松辽分水岭以北为松嫩平原,地势稍有起伏,洮儿河、嫩江、松花江等汇合于本地区,各河沿岸地势低平,有一二级阶地分布,大部分已经开垦为耕地。乾安、长岭、前郭尔罗斯、大安等县市的南部多风沙,沙丘连绵,丘间洼地形成闭流的泡沼,多为盐碱泡,耕地零星分布,也有大片的草原适于放牧。本区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在构造上属于大兴安岭皱褶带,海拔在300~350米,地势较高。西南部为面积较大的沙丘、沙垄区,海拔180~210米,有多条沙垄平行排列,呈带状分布。中心部分为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可分为长岭波状高平原、洮儿河冲积扇微起伏平原、霍林河—洮儿河冲积扇波状平原、中部微起伏平原以及北部湿地泡沼平原等小地貌单元。平原内主要分布着各类草甸土、冲积土、沼泽土、风沙土和盐碱土。

吉林的气候特征

吉林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地区和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时间短暂,秋季天高气爽有大风,冬天寒冷漫长,常有寒潮入侵,天气多变。全省年平均气温大部分为2~6℃,年极端最高气温40.6℃,年极端最低气温-45℃。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气候过渡到半湿润气候再到半干旱气候。全省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吉林冬季寒冷,平均气温在-11℃以下,夏季温暖,西部平原和中部低山丘陵与台地平均气温在23℃以上,长白山地在18℃以上。雾凇岛的雾凇雾凇俗称树挂,是在有雾的寒冷天气里,雾滴附结在草木或其他物体迎风面上形成的疏松冻结层。在吉林,冬季的雾凇是一道美景。照片拍摄于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的雾凇岛。这里的地势较吉林市区低,又有江水环抱。冷热空气在这里相交,冬季里几乎天天有树挂,有时一连几天也不掉落。松花江的冬季松花江对于吉林,可以说是这个省的“母亲河”,松花江冲积平原是吉林境内的沃土,造就了吉林作为中国的商品粮基地的美誉。照片显示的冬季的松花江畔,白雪皑皑,在广袤的平原上稀稀疏疏的几棵树,反衬了平原和河流。

吉林省虽然没有海岸线,但最东端隔俄罗斯远东最南部与日本海相望,距海最近处不足10千米。延边地区就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温润多雨。

吉林省的无霜期比较长,中西部为160天左右,东部山区为120天左右,高寒山区少于3个月,长白山天池附近最短,只有60天左右。在正常年份,吉林省的光、热、水等条件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吉林省年降水量一般在550~910毫米之间,但季节和区域差异较大,长白山气候湿润,全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而山上降雨最多,降水量比山下多一倍。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夏季,以东部降水量最为丰沛。吉林省的严冬来得早。降雪期长达7个月之久,一般从10月至第二年4月,冬季积雪深厚,平均厚度达20厘米,尤其是山地,积雪厚度可达40~50厘米,到处银装素裹与茫茫林海一起构成一派林海雪原之北国风光。在吉林,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冬季雾凇出现的次数不仅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厚度大,最盛时一个冬季有60多天可以看到这种千树万树冰花开的奇景。

东西差异显著的水环境

吉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04.25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56.5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13.1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56.56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520立方米,是北方缺水省份。在空间差异上,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从总量上看,东部的地表水资源大于西部,东部水资源多为地表水;西部地表水贫乏,而以地下水为多。以大黑山为界,东部为足水区,西部为缺水区。

吉林省共有大小河流2000余条,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有38条,30千米以上的有221条,10千米以上的有近1000条,分属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和绥芬河5大水系。其中松花江水系以涵盖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河流长而在众多水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从空间分布上看,吉林省境内河流分布不均,东南部长白山区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常年有水。西部平原区除发源于大兴安岭的洮儿河之外,乾安、通榆、长岭、前郭尔罗斯等县河流甚少,或者没有河流。

吉林省河流以大黑山为界,东西两部分河流特征截然不同。东部山区水网密集,以长白山火山锥为源头,第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呈放射状流向东、北、西三个方向,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泥沙含量少。西部河流多源于省外的大兴安岭地区,中下游多为丘陵、平原及沙丘,水资源损失大,从上游到下游水资源逐渐减少,季节性流量变化大,旱季多断流,以渗漏的方式补给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影响大。

丰富的自然资源

吉林省土地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54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9.56%。人均耕地面积约3亩,是全国平均耕地面积的2倍左右。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有些地方甚至高达15%以上。

吉林省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矿产137种(亚矿种165种),探明资源储量的89种(亚矿种106种)。其中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地热、铀6种;金属矿产有铁、镍、铜、铅、锌、金、钼、镁等30种;非金属矿产有硼、硫、磷、硅灰石、硅藻土、石灰石、沸石、浮石、火山渣等50余种。其中油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火山渣等11种储量居全国首位。

吉林省的野生动物种类达437种,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丹顶鹤等。野生植物种类达5284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452种,名贵药材有人参、细辛、天麻、灵芝等。长白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物种基因库和野生药材基地,为我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201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5%,活立木总蓄积8.82亿立方米。全省森林主要包括天然林和人工防护林两大体系,天然林主要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地区,人工防护林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东部长白山林区森林结构以天然林为主体,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受长白山海拔的影响,森林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东部长白山林区的森林系统对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木材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部人工防护林区全部为人工林,主体为人工防护林体系,属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浑江浑江,汉代称盐滩水,又名沸水,清时称浑江,亦名混江。浑江发源于白山市龙岗山脉望火楼山北侧,东南流经八道江镇、通化市区,进入桓仁水库,在凉水乡杨木林子村西南注入鸭绿江的水丰水库库区。

历史沿革 从远古人类到闯关东的昨天

吉林省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从“榆树人”和“安图人”的远古遗存,到原始氏族公社聚落的形成;从春秋时期“四大支系”的角逐,到高句丽王朝与渤海国的兴衰;从辽、金、元、明朝代的更迭,到满清王朝的兴起与覆灭;从奉系军阀的统治到东北沦陷;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代吉林行政区划的定型。吉林省经历了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演变过程。

吉林境内的远古人类文化

松花江是吉林省境内远古人类文化的摇篮,两岸有许多远古人类活动文化遗址。1951年,在松花江北岸的榆树县周家油坊村,发现了距今四万年到七万年、被称为“榆树人”的原始文化遗存,为松花江沿岸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存,榆树人也成为吉林省发现的最早居民。1963年,在二道江畔的安图县明月镇石门山村,发现了距今二万六千年的“安图人”洞穴居址。考古研究推测认为原始社会时期,在吉林西部草原、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鸭绿江和浑江流域等,均有原始居民活动和原始氏族公社聚落分布。

周以后的吉林历史演变

3000年前,活动在长白山区、松花江下游的古老民族肃慎,就和中原地区的周王朝有相应的经济社会往来关系。

春秋战国之前,吉林省主要是肃慎、扶余和东胡三大族系的部族活动地区。春秋战国以后的几百年里,吉林省经历了汉族的北上、北扶余的兴起和衰亡、勿吉(靺鞨)的南征北讨、鲜卑族的迅速发展等四大支系的角逐,聚落随着部族的兴衰而更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吉林中东部山地、丘陵地区为高句丽与沃沮属地西部平原区为扶余族活动区域。

唐代中叶,肃慎的后裔粟末靺鞨兴起,曾在吉林省的中、东部及黑龙江省东部建立了渤海国,它的早期都城为敖东城,称为“旧国”,位于今敦化东南部。后来又迁到上京龙泉府,即东京城。渤海国范围囊括了后来吉林省的大部分地域。A好太王碑碑亭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王碑,全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碑址现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集安镇好太王陵东。此碑为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其父好太王的功绩,于414年立于好太王陵东侧。它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体呈方柱形,四面环刻碑文,字体介于汉字隶书与楷书之间,上面共有文字1775个,其中141字已脱落无法辨识。

926年,契丹灭渤海国,统一了东北,称辽国。吉林省东部属东京道,辖有黄龙府(今农安)、信州(今怀德秦家屯古城)、通州(今四平)、宁江州(今扶余市东石头城子)、渌州(今临江附近)等地;西部属上京道,辖有长春州(治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乡北上台子村的塔虎城)、泰州(今洮安县东城四家子古城)。1115年,金国建立,1117年,金灭辽。吉林省范围分属上京路(辖今白城、长春、吉林、延边等地)、东京路(辖今通化、白山两市)、咸平路(辖今四平市)。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今日吉林省农安县以东地方,属辽阳省的开元路,以东属中书省的泰宁路。B大金得胜陀颂碑

大金得胜陀颂碑位于中国吉林省扶余市得胜镇石碑崴子村东2千米处,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为纪念其祖父完颜阿骨打在此誓师起义的功绩,下诏树碑建字。石碑为青石雕成,由碑首、碑身和龟跌(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为320厘米,碑首高79厘米,宽100厘米,厚38厘米。正面刻有大字篆书“大金得胜陀颂”六字,为金代书法家党怀英手笔。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女真文。

1368年,明灭元,最初在东北南部辽东设都指挥使司,1409年,明政府在东北的中北部增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

清代是吉林省域形成的重要时期。康熙十五年(1676),清政府将原来的镇守宁古塔将军移居吉林城,设吉林将军,吉林省大部分由吉林将军管辖。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废除将军,正式改建为吉林省,辖区包括今吉林省的中东部和黑龙江省牡丹江、三江,省会设在吉林。

辛亥革命之后,吉林省仍沿用清代旧制,辖区为今日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和三江,吉林省的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春市的大部,以及白城市的东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成立伪满洲国。为了便于统治,省级行政区划缩小并多次改划,将原东三省和热河省划分为19省,吉林省辖区缩小为今日吉林市和长春市的全部,白城市的东部以及敦化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和梨树县的一部分。东北光复后,国民政府对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省并,将间岛省和松江省的五常、双城并入吉林省,仍称吉林省。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吉林省辖区包括吉林、长春2市和22个县,省会设在吉林市。1954年,吉林省行政区划又有扩大,原属黑龙江的白城、洮南、安广、大赉、瞻榆、开通、镇赉7县,原属辽东省的通化市、辽源市和通化、海龙、临江、集安、长白、抚松、靖宇、柳河、辉南、西安、东丰11县,原属辽西省的四平市和双辽、梨树2县划入吉林省管辖。1969年,又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的通辽市、通辽县、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科右中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和呼伦贝尔盟的突泉县、科右前旗划归吉林省管辖。到1979年,又将上述两盟的各旗县,划回内蒙古自治区,使吉林省行政区划范围恢复到1954年划定的区域,至今再未改变。清代柳条边遗址清代为了限制内地居民迁徙东北,在起于威远堡到吉林的北法特建立了柳条边。柳条边培土为堤,堤上每隔5尺种3棵柳树,树间用绳子连接,堤外挖深宽各8尺的壕沟,以此来限制关内流民的通行。柳条边设置了21个边门,有士兵把守,凡是没有清廷所发的准入证,一律不得入内。

闯关东的昨天与移民大潮

关东泛指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构成的东北地区,明朝称“辽东”。清人入关后,这一地区被称为“关东”,是因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闯关东”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指清朝时,尤其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关内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向关东地区的移民活动。当时,迁入吉林的山东籍人最多,据统计,在清入关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时间里,先后迁入吉林的关内人口超过1000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他们从事农耕或放牧,小部分以经商为主。大量人口迁入,使吉林的社会和经济面貌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清入关至1861年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基本上禁止关内向关外移民,史称封禁时代。这一时期,吉林的经济及农业生产还非常落后。关内移民的到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荒地的开垦。移民们通过种种形式的垦荒,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生产关系也有所变化。

移民垦种的荒地主要分为“旗地”、“官荒”和“蒙荒”三种。移民刚来到的时候,大多都是一贫如洗,往往被旗人雇为佣工,小有积蓄之后,开始向旗人佃种地亩,随后便借旗田之名额外开荒。在广大移民的辛勤劳作下,吉林省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887~1927年的40年间,全省耕地由1497900亩增加到66218000亩,增长了44倍。旗人为了获利,开始出租典卖旗地,原先的农奴依附关系逐渐瓦解,旗地制开始向封建租佃制转变。此外,移民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吉林省不仅成为关外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还发展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所产粮食除自给和消费外,还大量销往关内。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内移民的到来是当时东北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和商品粮基地的根本保证。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五家山下圣鑫葡萄酒庄的闯关东铸铜雕塑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大规模的移民使得吉林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正如雕塑里所反映的,大量来自关内的移民徒步跋涉千里,推着独轮车,挑着家什,来到东北。

由于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中西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关内的移民很快就发现这里是重要的经商之地和物资集散地。因此,以经营粮食转运或买卖、加工为主的关内商人,通过商业资本或高利贷资本与吉林省农产品进行交流。早在清雍正年间就有一些关内的居民到吉林省贩运毛皮、牛羊及各种山货,销往内地。嘉庆以后,更多的移民商人就是寻着省境内垦荒者的“窝棚”而流动经营,后来才设立固定商号。吉林市是吉林省境内近代工商业的主要分布城市。省内最早的百货店兴顺号、天和昶、怡合恒等,都是山东掖县、黄县来的商人在吉林市开设的固定商号。吉林市的面粉加工厂开办较早,手工业织布机坊多数是山东昌邑人所建,其中规模最大的裕华纺织厂是山东平度县昭凤庄许华利创立的。后来,裕华工厂又在长春设立织布分厂,在沈阳设立织染分厂。到1930年,吉林裕华工厂已成为吉林省最大的民营纺织企业。吉林市四周木材资源丰富,早在20世纪20年代,山东人在这里经营的火柴厂就有3家,占吉林市火柴生产的半壁江山。电视剧《闯关东》剧照由李幼斌、濮存昕等著名演员主演的电视剧《闯关东》以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发生在东北大地上一段已被人逐渐忘却的历史,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东北宽广肥沃的农田大量的闯关东的移民都是农民,东北最吸引他们的应该就是这肥沃的土地。移民的到来,首先改变了东北农作物单一、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现状。关内先进的农具被带来了,大豆、小麦、玉米、高粱、水稻被带来了,东北的农业在移民的辛勤劳作下,迅速步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闯关东的移民和吉林市的金融业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道光十五年(1889),山东昌邑县柳疃镇姜家泊的姜德信以资本40万吊成立功成玉银号,聘用吉林天锡公银号的祖郁周任主事掌柜。初期只经营汇兑业务,后逐渐增加货币兑换、代理买卖货币、存放款贴现、储蓄等业务。民国初年,功成玉在吉林市东关、西关开设两个分号,后又在长春、哈尔滨设立分号。东北沦陷时期,功成玉发展壮大,改为功成银行,直到伪满垮台倒闭。

闯关东的关内移民对吉林省城镇的发展还起到了促进作用。1860年之前,吉林省的城镇多是在军事驻防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861年起关东实行开禁,特别是1904年全面开禁之后,移民浪潮迅速扩大,关内商人迅速增多并定居下来,商业愈益兴旺,带动了大小城镇的迅速出现,工业重镇也开始出现。在招民垦荒、移民实边与铁路、港口兴建过程中,相继兴起了一大批新城镇,特别是由于繁忙的水陆运输、商品的集散、贸易的中转和人口的流动,在辽河沿岸的码头、铁路沿线的车站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城镇,有的还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这种城镇发展模式,基本上先由闯关东移民进行农业开发并奠定城市繁荣基础,然后随着大规模关内移民的到来,为工商业城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商贸力量和劳动力资源。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因为人口压力较大,移民东北的惯性仍在持续着。20世纪60年代,“进军北大荒”成为新一波也是最后一波移往东北地区的移民浪潮。

闯关东的关内移民千千万万,是在较长时期内形成的一支规模庞大的移民大军。上千万移民的到来,不仅为吉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繁荣了城乡市场。在社会文化领域,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后,加速了民族融合,提高了当地人口素质,形成新的地方文化。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移民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进取、拼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闯关东”精神,不但是千百万移民的人生写照,也是我们今日积极进取、团结奋斗、振兴东北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广大移民披荆斩棘、含辛茹苦的艰苦创业,就没有吉林由荒凉沉寂到后来人烟稠密、经济发展局面的形成。

商品粮基地 从黄金玉米带说起

黄金玉米带是指适合玉米种植生长的高产肥沃地带。中国黄金玉米带以吉林玉米带为主。核心区域为吉林省境内松嫩平原地区6个地级市的22个县、市和区,年平均400~800毫米的丰沛降水、近3000小时的年日照时间以及肥沃的黑土地三大独特地理优势,造就了高品质的玉米专业化生产区。黄金玉米带玉米含油量比其他地区平均高0.3%,蛋白质含量比其他地区平均高0.5%。

黄金玉米带的现状

中国黄金玉米带位于北纬42°~46°、东经125°~128°之间,与同纬度上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吉林黄金玉米带是中国玉米带的核心区域,包括吉林省长春市下辖的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双阳区,四平市下辖的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松原市的扶余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宁江区,白城市下辖的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辽源市下辖的东辽县、东丰县,以及吉林市下辖的永吉县、舒兰市、磐石市等6市22个县(市、区),总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千米,占吉林省幅员面积的30%以上。A吉林磐石的玉米地磐石地处黄金玉米带,在这里,玉米的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是吉林玉米的重要产地之一。B吉林市船营区越北镇晓光村长势喜人的玉米

在全国前十名产粮大县中吉林省占了一半,它们分别是农安、榆树、公主岭、梨树、德惠,这些县市都以种植玉米为主。随着高产杂交鱼种技术推广和大面积综合耕作栽培技术的应用,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较快,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单产和总产量,都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2012年,全省玉米产量达2578.78万吨,占全省粮食产量的70%以上,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左右。

吉林黄金玉米带多年来为平衡国家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在黄金玉米带开发保护上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仍较薄弱,地域品牌宣传力度欠缺,土壤保护品种优化不够,污染加重,防灾抗旱能力较弱,黑土资源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随着国家加重农业发展政策的深入资彻,必将迎来黄金玉米带的大发展。

具有战略地位的商品粮基地

吉林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我国的大粮仓。吉林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9%,人均耕地面积2.67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3亩。全省90%以上的耕地地势平坦、连片,易于耕种,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夏季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秋季光照充分,多晴少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粮食作物的营养积累。

吉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粮食商品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人均玉米占有量、商品率、出口量、调出量一直居于全国之首。

吉林的商品粮基地在省内东、中、西部都有分布,但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只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敦化市为商品粮基地市。主要农作物有黄豆、水稻、玉米,为全国优质小粒黄豆主要出口基地,占全国年出口量的90%。通化市有梅河口市、辉南县、通化县三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以生产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其中辉南大米清香可口,久负盛名。

中部商品粮基地是吉林商品粮基地的核心。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和辽源市。长春市是吉林省拥有耕地面积最多的地区,玉米、大豆和水稻是长春市主要种植的三大粮食作物。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玉米带主产区,其所辖县(市)均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四平市被国家列为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粮食生产是四平的优势传统产业,玉米、水稻、大豆优势突出,玉米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吉林松原稻熟季节金秋十月,稻谷飘香,吉林松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水稻收割全面展开。松原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也是国家级绿色水稻生产基地,2012年松原市共种植水稻面积12万公顷,水稻产量突破12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西部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松原市和白城市。松原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油料基地。粮食年产量占吉林省的1/4。白城市耕地人均占有量居吉林省首位,被国家确定为大型商品粮基地。下辖的大安市、镇赉县和洮南市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其中镇赉县为吉林省生态农业点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经济特色 边疆近海区位优势孕育的产业

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吉林省已经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汽车、石化工业为支柱产业,以电子、医药、食品工业为优势产业,覆盖冶金、机械、纺织、建材、煤炭、电力、森工等传统产业的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型工业体系。2013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2981.46亿元。吉林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南北交通地位重要,是中国9个陆路边境省份之一。

边疆近海的区位优势

从边疆地缘来说,吉林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位于东北亚的地理中心位置,延边、通化、白山等地区同俄罗斯、朝鲜接壤,并且距韩国、日本较近。从近海地缘来说。吉林省图们江口地区是中国与俄罗斯、朝鲜两国经济联系的先导区,图们江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图们江地区开发核心区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为国家边境开放城市。珲春的防川距日本海15千米,距俄罗斯的波西耶特湾仅4千米。通过图们江径直入海,周边分布着俄罗斯、朝鲜的自由贸易区和自由经济区以及俄罗斯、朝鲜的10个港口。珲春距这些港口均不超过100千米,并有公路和铁路相连,边境近海地缘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从宏观国际经济格局来看,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图们江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央部位。从空间上看,东北亚经济圈可以划分为环日本海经济圈和环黄渤海经济圈两个次区域。吉林省的发展与这两个经济圈的发展息息相关。A一汽汽车制造厂壮观的汽车生产线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汽”或“一汽”,一汽总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前身是第一汽车制造厂,毛泽东主席题写厂名。一汽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一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一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一。

环日本海经济圈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地区、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经济圈开发的核心就在吉林省的图们江地区,这对于吉林省的对外开放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环黄渤海经济圈包括中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地区、环黄海地区以及苏北地区、韩国的西海岸及东南地区、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地区。吉林省作为环黄渤海经济圈的腹地,经济圈的空间辐射和经济扩散对吉林省的区域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工业基地的吉林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2项重点工程在吉林省投资建设,包括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吉林染料厂、丰满发电厂等一批重点企业,为吉林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迅速扩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迈出重大步伐,全省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现已形成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和医药、光电子信息优势产业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长春一汽集团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现已形成重、中、轻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年原油加工能力800多万吨,乙烯年生产能力85万吨。长春客车厂成为亚洲最大的轨道车辆生产基地,铁路客车保有量和城轨车辆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0%和85%以上。B长春客车厂装配中的城市轨道客车第六届东北亚博览会2010年9月5日,吉林省长春市国际会展中心第六届东北亚博览会A厅长吉图经济开发开放先导区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纷纷驻足观看这个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和前景。

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以来,吉林省针对国企比重大,发展活力不足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全力实施国企改革攻坚,全省90%以上地方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全省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效益大幅提高,特别是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业、医药等支柱优势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全球化与开放条件下的未来前景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赋予了沿边开放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主要范围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即吉林省的长春市和吉林市部分区域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长吉图),同时辐射中国其他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的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并涉及中方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相关内容。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1/3,经济总量占1/2,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按照规划纲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立足图们江,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吉)龙(井)图(们)为开放前沿,以长春市、吉林市为主要依托,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努力建设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隆起带和沿边开放开发的先行区、示范区。

长吉图区位优势明显,一是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几何中心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心,是东北亚各国联系的纽带,与俄、朝港口群和蒙古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腹地紧密相连。图们江是我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珲春市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千米。二是东北亚六国的经济总量大,有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的日本和中国;三是发展潜力大,有金砖四国的中国和俄罗斯;四是合作空间大,有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巨大的市场与人力资源,还有发达国家日本及新兴国家韩国的资金与技术,是各类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部,合作空间与市场潜力不可限量。以长吉图为先导,加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倡导下,中、俄、朝、韩、蒙五国共同启动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16年来,在合作各方的积极推动下,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等合作平台不断健全;长春—图们高速公路、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铁路国际通道全线贯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一批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相继竣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特色 地理与历史孕育的多元文化

吉林地域文化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变革相对滞缓的历史、不同民族文化主导地位的更迭变迁,为这里人们的文化创造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舞台,成就了一方具有魅力的地域特色文化。

在吉林历史上精英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在吉林生活时间或长或短的一些文化名人如洪皓、吴兆骞、吴禄贞、刘建封、沈兆禔和号称“吉林三杰”的成多禄、宋小濂、徐鼐霖等,曾对吉林地域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从可以构成吉林地域文化传统特色的角度来说,更为突出的是平民文化,其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拓荒创业锻造了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吉林地域文化始终是在开疆、拓荒、创业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而锻造了自强不息、崇尚英雄的精神。各部落、民族之间的角逐、征伐,契丹人、女真人、满族人的挥戈南下,问鼎中原,在这块苍茫肥沃的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历史的话剧。吉林地域开发较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而进步缓慢。在莽莽山林、江河湖泊、黑土地和草原拓荒创业极为艰难。狩猎由石砮到铁镞,由步射到骑射;捕鱼由水中捕鱼到冰上捕鱼,由凿冰窟叉鱼到冰下设网捕鱼;耕稼由石犁到铁犁,由单纯种植谷麦到试种玉米成功,由单纯旱作到在高寒地区稻作,每一步都是一种艰难开拓,率先的开拓者自然受到崇敬。在这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和历史演进过程中,生活在吉林大地的各族人民锻造了世代相传的自强不息、崇尚英雄、开拓进取、守土护边、骁勇尚武、彪悍无畏的坚毅顽强精神。公园里的二人转(左页图)和满族放鹰人二人转,这个最能体现吉林文化特色的剧种,在吉林省广大地区内都有热情的戏迷,任何一个地方拉起胡琴都能演唱。而放鹰则代表了满族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吉林的文化特色。A宁古塔石碑宁古塔是满语,指的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后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宁古塔是清政府流放中原文化人士的重要流放地,而这些文化人来到东北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发展。B查干湖捕鱼2014年1月11日,吉林松原查干湖冰封雪域的湖面上人欢鱼跃,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进入冬捕以来,共捕捞鲜鱼200多万斤。据了解,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渔民进行大规模冬捕的黄金时间,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一直延续至今千年不变,被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

艰险环境磨砺了坚韧刚健的文化个性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仅靠一种生产方式难以维持生活,往往是采集、游牧、渔猎、农耕方式并存。尤其是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皆依森林以居住,恃射猎为生”,这便与长白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在莽莽山林从事挖参、采药、狩猎、伐木、放排以及农耕等活动,产生了独特多彩的文化,并为历代文人雅士讴歌。有些学者认为“长白山文化”是吉林地域文化的主体,不无道理。长白山的环境极其艰险,毒虫猛兽出没其间,冰雪严寒令人难以承受。英国探险家扬·哈斯本在《帕米尔探险记》中记述了进入长白山时,其驮给养的马被蚊虻叮咬得“发疯般窜林跳进山崖”。有的探险者、采参者被蚊虫叮咬,死于老林,只剩一副白骨。清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写道:“在乌拉南600里,深潭无底,禽兽皆白,人不敢入。”

清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长白山赋》中写道:“自山麓至半山,皆黑松林,亘三百余里,不见日月,树根相纠如网,地皆深淖,马行七日乃毕。”在这里谋生不仅需要敢于同大自然搏斗的勇气,甚至要甘冒生命的危险。进山伐木的人,要在冰天雪地生活整个冬季,经历各种险恶。在江河上漂流放排随时都有险情,沿岸多处留有放排人的孤坟。歌谣说“伐大树,放大排,哪里死了哪里埋”,就是这种豁达而又艰险生活的真实写照。狩猎者不仅捕猎大动物有危险,即使捕貂也要在冰天雪地的山里忍饥耐寒数日不归,谣曰“今日离了家,何日能得还?一张貂皮十吊半,要拿命来换”。

处于中西部平原草原的人们,劳作同样艰苦。以采东珠为例,江河一解冻,“珠轩丁”将船驶入江心,裸体抱杆沉入水底,得则口衔缘杆而上,不复生还者亦有之。冰川捕鱼要冒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湖水溅到身上立刻成冰,无处取暖。生活在吉林大地上的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不惜赌命从事危险劳作,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样的艰苦环境磨砺了人们坚忍不拔、勇敢刚健、吃苦耐劳、克难履险、朴素节俭的文化品格。许多歌谣谚语、劳动号子、民间故事以及文人雅士的诗文,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这种文化个性,并且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吉林各族人民,成为他们的生活教科书。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汪清林业局储木场

民间行为文化张扬着宽厚质朴的民风

在吉林,民间行为文化土壤深厚,特色鲜明。由于长期处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人烟稀少、环境严酷的状况,人与人之间只有靠互助才能更好地谋生,如在深山老林遇到个陌生人也立即成为亲密同伴;待到抛家闯关的汉族人拥入,一方面,得到原居民热情接纳很快消除了孤单感,旧的家族观念淡化,新结下的乡情日浓,另一方面,带来了儒家“仁义”、“忠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吉林地域文化形成的这一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间行为文化,其特点是宽厚质朴、团结互助。这种行为文化深入人心,植根于吉林这片沃土。“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则尽其所有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莝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盖是时俗固厚。”“民风朴厚,勤俭守信,义重宗法。乡民平素往来均系口头契约,恒数世不爽,贫民到处游食无拒者”,“邻里戚旧则互相访问,遇有吉凶事故,则互相庆吊……有无通共,守望相助,敦笃之风诚为气象焉。”既已形成民风,它便成为民间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传之久远的习俗。

吉林地域文化,有史以来一直接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和滋养,与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以至发展到以中原汉族文化为主导,吉林地域文化史是多民族交融共进的文化史;文化交融是双向的,世居吉林的少数民族以他们与中原文化相异的文化个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既不能把中原文化在吉林的传播看成是移民文化,也不能因为有的民族其个性已经弱化而忽略他们在历史上对地域文化的贡献。A吉林蒙古族民俗表演C在吉林省吉林市世纪广场上秧歌队员在表演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B朝鲜族象帽舞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

02 自然奇观 白山松水间的地质胜境

吉林省在地质上处于华夏系经向构造体系与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东段)的复合部位。在这两大构造体系的共同控制和措合作用下,经历数次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晚近期多次火山喷发以及长期的外力作用与影响,不但形成了呈带状分布的地貌区独特的地质景观:西部以白城为中心的带状区;中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带状区;东部以通化—白山—延吉为中心组成的带状区。西部为平原,多河流、湖泊、湿地和沼泽等,如大布苏泥林、查干湖和向海湿地等;中部为台地和丘陵,以辽源、四平、长春东南部的构造剥蚀地貌和中部区的岩溶洞穴等为主;东部为山地,以山岳、峡谷等侵蚀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为主,如通化和白山地区南部、延边东部和吉林的侵蚀构造地貌。长白、抚松、安图、敦化、靖宇、辉南等县(市)境内的火山遗迹。

长白山 火山喷发造就的名山

长白山是纵卧在祖国东北边陲的第一名岳。它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中朝两国交界地带,其山体为西南走向。它以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闻名中外。远在周朝以前,长白山称为不咸山,汉朝时叫单单大岭,魏时称盖马大山,唐朝时叫太白山,到了金朝始称长白山。它的主峰白头山(在朝鲜境内,称将军峰),海拔2749.2米。在我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东北地区的第一高峰。

火山造就的名山

长白山在地质构造上属于亚洲东部巨型经向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的北段。基底是由辽河群和鞍山群硬化程度较高的岩石组成。长白山地区出露的岩层,除新生代火山岩外,还有少量古老变质岩系。华力西期的花岗岩、侏罗纪的火山岩和碎屑岩及沉积岩,呈岛状分布,构成残丘地貌。长白山地区地表出露的主要岩层为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火山熔岩,主要为玄武岩。长白山长白山,火山地貌和冰川遗迹共存相伴,空中花园和莽莽丛林刚柔并济。峰峦如聚,天池如碧,在平坦的东北平原上,长白山拔地而起,直插天际。

长白山最早的火山熔岩(玄武岩)称船底山玄武岩,形成于距今443万年的火山喷发,构成了长白山广阔的熔岩台地(过去又称熔岩高原)。

大约在距今200万~20万年,长白山经历过几次中心式火山喷发,沉积了军舰山组和白头山组火山岩,在长白瀑布剖面上的白头山组火山熔岩,绝对年龄测定距今61万年左右。此期火山喷发主要为玄武岩、碱性粗面岩、粗面质凝灰角砾岩,构成了长白山周围的倾斜熔岩山麓和白头山火山锥体。大约距今7500~1000年,中心式火山喷发,覆盖白头山火山锥体的顶部山峰和下部坡麓,称冰场组。下部为白色或黄色粗面质浮岩、大角岩和火山灰。14

在长白山地区,多次发现火山灰下的炭化木,经C(放射性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距今1120年左右。证明在此时期曾有火山喷发。据史料记载,16世纪以来,曾有过三次喷发,1597年、1668年火山喷发,火光冲天、地动山摇。同时,天池附近发生地震,泉水冒出了大量的红色泥水。最近一次喷发是在清康熙年间,即公元1720年,多为“喷气”或“雨灰”。这次喷发淹没了大面积森林。同时火山口周围的山峰更加壮观,喷发后的火山口积水而成“天池”。目前,长白山处于休眠状态,是一座休眠火山。

谜一样的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最著名的景点是天池,有这样的说法:不到天池等于没到长白山。天池云雾溟渤,水鸣如鼓,如龙宿其中,故又名龙潭。在天池天豁峰和龙门峰之间有一缺口,天池水由此外泄,至瀑布一段,长1250米,称为乘槎河(俗称通天河)。这个出水口俗称闼门,故此天池又名闼门池。

天池湖面呈椭圆形,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3.3千米,周长13.6千米,湖水面积9.38平方千米。湖水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373米。蓄水量20亿立方米,湖水温度终年较低,即使在盛夏之际,也只有8~10℃。湖面一般在11月底封冰,最厚冰层达一米以上,冰上积雪一米左右,翌年6月解冻。

天池周围有16座山峰环绕,在朝鲜境内有7座,主峰白头山(朝鲜称将军峰),海拔2749.2米。在我国境内有9座山峰,如白云峰、鹿鸣峰、天文峰(鹰嘴峰)、白岩峰和青石峰等,海拔都在2600米以上。其中白云峰最高,海拔2691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峰,耸立在天池边,云雾缭绕,巍峨磅礴。其他各峰也各有异景。鹿鸣峰,又名芝盘峰,与白云峰毗连,海拔2603米。近旁有一苔原,形如圆盘,每年七八月份,马鹿成群到这里避暑,嬉戏调情,嘶鸣不已,故称鹿鸣峰。山坡上的苔原常有热气从地下冒出,每至严冬,其他各峰满身披白,唯独此峰真形独露,黄草铺地,如深秋景色。鹰嘴峰,位于天池东北侧,海拔2670米,峰顶犹如鹰嘴,伸向天池而鸣。1958年在鹰嘴峰北坡建立了天池气象站,故现在又称天文峰。白岩峰,峰顶皆由黄白色浮石组成。青石峰形如玉柱,峰顶为青黑色玄武岩。玉雪峰由白色浮石组成,四季皆白,远远望去雪石难辨。关于玉雪峰,《长白江岗志略》中曾记载,“峰下四时积雪十余丈,俗名雪山。山下有冰穴数处,每见穴中炊烟如雾,或疑为仙人炼丹于此”,很有神秘之感。湖周各山峰临湖一侧上部岩壁陡峭,近于直立,中下部坡度见缓,常分布有火山熔岩因寒冻风化和崩塌形成的冰缘倒石堆。A天池俯瞰天池的湖盆是由火山熔岩凝固而成,它四周围的山峰多是由火山喷出的火山碎屑和浮岩组成。从到处可见的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中,可以推断在冰期时这里曾是冰斗冰川。

天池湖水碧绿,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常常是岩影波光,碧水中映着朵朵白云,云山相映,云中有山,山间飘云,景色秀丽异常,真是“一泓天池水,层峦叠嶂峰,苍穹云袅娜,飞来万道虹”。在这仙境般美丽的湖滨,曾经流传着许多仙女到此沐浴的神话。

湖周峭壁百丈,环湖群峰环抱。这里气候多变,常有蒸气弥漫,瞬间风雨雾霭,宛若缥缈仙境。晴朗时,峰影云朵倒映碧池之中,色彩缤纷,景色诱人。天池中有冷水鱼虹鳟鱼,它肉质鲜美,来长白山能品味到这种鱼也是一大口福。曾几何时有传说,天池中有“怪兽”出没,曾轰动一时,但这一传说至今未被证实,仍是一个不解之谜。这给天池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赏。B长白山天池火山岩天池火山口周围的岩石,即火山口壁,是由多次喷发的岩浆和火山碎屑堆积而成的。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期次喷发的岩浆性质不同,每次喷发形成的岩石的类型也不同,加之其他因素的作用,故而这些岩石在颜色上、形态上千变万化。

长白山第一谷——锦江峡谷

锦江峡谷位于长白山天池与望天鹅火山之间的相对平坦的火山熔岩台地上,由发源于长白山主峰以南小白山南麓的锦江切割侵蚀而成。锦江在上游分为南锦江和北锦江两支,在椅子山南2.5千米处以较小锐角汇合成锦江。锦江源头一带,在多期次的火山喷发和长期的风化侵蚀及地质控制影响下,形成了台阶状地形,锦江流经这里便形成了二级跌水的瀑布,落差60余米,远远望去,银河般的瀑布从褐黑色火山岩陡崖上跌落,激起连绵不绝的白色水雾,如烟似雾笼罩在茫茫林海之中,非常壮观。

锦江峡谷是火山岩经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等地质作用所形成,深达100余米,且在峡谷中发育了犬牙交错神话般独特的微地貌景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火山岩区峡谷地貌,其特殊的发育位置和独特的微地貌景观在国内外实属罕见。

峡谷两壁几近直立,俯瞰峡谷微地貌景观形态各异、规模不一。有的像动物,有的似静物雕塑,有的高大耸立,有的横卧谷中。看上去或动或静、或温或怒,各具神韵。瞧!那“双峰骆驼”似在缓缓而行,两只“黑熊”一前一后相互追逐像在登山,还有那大象吸水、犀牛望月、鳄鱼吞石、雄狮长啸、恐龙探首和万马奔腾等。其逼真的形象使这里成为“动物”世界。更有那长城峰、女娲补天锅、五指峰、锦绣屏风等构成的“雕塑群”,游人犹如步入古代神话中的宫殿。A锦江大峡谷熔岩林锦江大峡谷是一条极为壮观的大峡谷,两岸谷坡显得异常陡峭。峡谷中的冰缘岩柱经受着长期的寒冻风化和风雨剥蚀,形成了多姿多彩雄浑壮丽的熔岩林景观。B秋季的锦江大峡谷秋季的峡谷中,树木颜色的变化和岩石的颜色相映成趣,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C梦幻的锦江峡谷岩壁锦江峡谷中高深峭立的岩壁,主要由火山喷发时降落的火山灰构成。灰黑色质地的细腻火山灰经流水切割和自然风化,为人们呈现出梦幻般的美景。七月的长白山花海由于气候寒冷,植物营养期很短,长白山植物的花期和物候都比较相近。7月上中旬,这里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在天池周围镶嵌了一圈精美的花环。天池周围的山峰仿佛都镀上了一层鲜艳的釉彩。

仙境般的高山花园

每年7月上旬,整个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的花蕾全都绽放开了。瞧,蓝紫色的有长白棘豆、白山龙胆、长白耧斗菜、高山乌头,粉色的有山飞蓬、高山石竹、高山瞿麦、苞叶杜鹃,黄色的有长白金莲花、金露梅、假雪委陵菜、单花橐吾,雪白色的有洼瓣花、长白米努草花、大白花地榆,各种颜色的花儿交织在一起,整座山既像一条色彩斑斓的大毡子,又像一座五颜六色的“空中花园”。长白山的牛皮杜鹃花每逢夏季,长白山海拔2000~2600米的山坡上就变成了“空中花园”。由于没有树木遮蔽,这里阳光充足,花朵往往生机勃勃,色彩艳丽。置身其中,视线毫无遮挡,除了深山远谷,入眼尽是鲜花。黄白色的牛皮杜鹃正是“空中花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受强烈紫外线的照射,高山苔原带植物体内的花青素和花红素增多,植物基因发生突变,使生长于此的花朵花瓣常硕大美丽。同时,植物的造型也十分有趣,如宽叶仙女木的种毛宛如少女的秀发,大白花地榆的花序好像银色的蜡烛,松毛翠的植株酷似微型的苍松翠柏,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白山罂粟,那娇艳的容貌、婆娑的姿态漂亮极了。

长白山的高山苔原带实在是太美了!这些花儿在适应严酷环境的同时,将美丽奉献给世界。尽管这里的降水量每年有1333毫米,为淮河以北之最,但由于每年有200多天刮八级以上大风,高山土壤十分贫瘠,因而有严重的缺水现象。一些植物如长白红景天、高山红景天等需要靠肉质多汁的叶片贮存水分,抵抗干旱。

苔原带植物的脚下是火山灰和火山砾,土壤深层的有机养分十分稀少。倒根蓼的根长着长着,便从地下长到了地上,成了一种名副其实的“根能倒生”的植物了。再加上高山苔原的冬季长达10个月之久,头上还覆盖着1~2米厚的白雪,倒根蓼和其他植物一样,身材显得那样矮小、秀气,仿佛每株都是巧夺天工的袖珍盆景。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的年平均温度为-7.3℃~4.8℃,比号称“中国寒极”的漠河还要低。一些植物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五六十天的时间内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珠芽蓼一反常态,繁殖时不经过种子成熟、落地萌发的过程,而是在花穗的中下部产生一枚枚小珠芽,疾风过后,成熟的珠芽随风飘荡,繁衍他乡,整个生殖过程宛如胎儿从母体上分娩下来一样,人们习惯称它为“能胎生的植物”。

垂直自然带奇观

长白山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富饶的珍贵资源,自然景色绚丽多姿,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初春,山脚虽是万紫千红,山花烂漫,一片生机勃勃,而长白山顶峰依然是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人们若从山麓走到山顶,就会看到从温带到极地的不同自然景观,界限十分分明,就是在日本的富士火山也难以看到如此典型的垂直自然景观带。

在海拔600~1200米的熔岩台地上,地面平坦、辽阔,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一片林海,为针阔混交林带。

海拔1100~1700米的倾斜熔岩山麓地带,属于冰缘气候环境为针叶林带。

海拔1800~2100米的火山锥体下部,山势陡峻,气候寒冷,风力大,降水少,自然植物为岳桦矮曲林,是森林带的上限。

海拔2200~2700米的火山锥顶部,地势之高为东北之冠。坡陡直立,孤峰挺拔,气温低,降水多,冬季长,无夏季,天气变化无常。长白山的冬季长达7个月,而天池地区竟长达11个月,并有多年冻土的分布,冰缘地貌发育。5月的南方已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而这里仍是“无花只有寒”。8月中旬初雪,10月就大雪纷飞了。而到11月就全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长白山的降水量居东北之冠,年平均降水量多达1407毫米。年平均气温在-7℃,最低气温曾出现过-44℃。盛夏最高温度也只有8~10℃。夏季这里十天九雾,重雾时对面不见人,天气变化无常,有“一会儿雨,一会儿风,三伏天里结霜冰”之说。常常是当阳光普照,碧空万里的时候,转瞬间却风云突变,狂风大作,闪电雷鸣,暴雨加着冰雹倾盆而下,群峰和湖面统统笼罩在云雨之中。一会儿工夫又风转云移,风和日丽,一湾湖水,平静、安详,万物寂静。人们来到这里,仿佛步入仙境一般,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八月间,湖滨有稀疏的植被染岸,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橘(蓝莓)、松毛翠等矮小植物。长白山多彩林海科学家指出,在欧亚大陆北部,物种的分布有一个从西向东逐渐丰富的规律,而长白山在欧亚大陆最东端孤山突起,垂直分布着四大景观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以及高山苔原带。蕴藏着1400多种的植物和超过400种的动物。图片展示的是长白山的针阔混交林带。秋季到来,阔叶林尽染霜色,针叶林苍翠依旧,斑斓的色彩重重叠叠,形成了多彩的林海景观。A长白山岳桦林一般高山植物的垂直分布,森林的上限是针叶林带。唯独在长白山,针叶林带上又出现了岳桦林带。岳桦林树木稀疏,矮曲成丛,匍匐生长,以适应当地严酷的自然条件。B长白山高山苔原C红裙玉带地质史上的冰川作用以及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造成了长白山海拔21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景观。秋季来临,高山笃斯越橘茎叶由绿变红,而林木挂霜则如白玉雕成。这红色好似给长白山穿上了红裙,那白色则如一条玉带缠绕裙间。

巍峨长白山是壮丽的山、富饶的山,风景优美多姿。这里是北半球温带生森林态系统保持最完好的地方,为科学家研究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国家在长白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定位站。长白山正吸引着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和广大游客去发现、研究,并探索它美丽多姿神奇的奥秘。

望天鹅 长白山地的独特火山奇观

望天鹅峰位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南侧,距离长白山天池火山32千米,海拔2051米,是长白山区又一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望天鹅火山是一个巨大的中心式喷发和熔岩溢流所形成的玄武质火山锥,经长期外力作用已发展成为一个破火山口。在望天鹅火山四周因流水作用所形成的侵蚀沟内发育并保存了非常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

望天鹅火山与天池火山堪称姊妹火山,长白山南坡的玄武岩就是该火山喷发时所形成的岩体。环绕望天鹅火山锥体底部外围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玄武质盾状熔岩台地,早已凝固的熔岩流岩体分布范围南抵鸭绿江边,向东越过鸭绿江伸入朝鲜境内,北侧则被天池火山喷发物所覆盖。望天鹅火山所形成的火山岩在我国境内东西长约100千米,南北宽近50千米,分布面积近4000平方千米。望天鹅十五道沟在地质学上,这种柱状岩石所反映出的地质构造被称为玄武岩柱状节理。这种柱状节理是在火山颈中涌出的呈融溶状态的岩浆遇水后淬火而成,柱状节理发育好的玄武岩,其岩浆成分偏钙碱性或碱性,很少有强碱性的,岩浆喷出时所处的环境中往往有水。由于岩浆与围岩产状、厚度、冷却的速度等不同柱状岩石的产状就呈现为粗、细、直、弯、立、卧、斜等不同形态,或显示不同的多边形。

望天鹅火山与天池火山有相似的发育演化过程,火山活动时间介于上新世—早更新世。受流水的长期冲刷切割,环绕望天鹅火山锥体形成许多放射状峡谷与沟谷,峡谷和沟谷深长,有冬锥体部位已被强烈切割成塔林状。从七道沟至二十四道沟,火山锥体及其上发育的峡谷和沟谷,犹如一把不规则的扇面尽展开来,其中,最具规模能够称得上世界顶级火山熔岩奇观的峡谷当属十五道沟。

望天鹅无与伦比的价值,着重体现在长白山区火山与外力作用所形成活动的奇特熔岩地貌上。山体上部可看到无力冲出地表的岩浆的残留痕迹,山谷内则可看到顺着岩石裂隙流淌出的岩浆仍牢牢地附着在谷坡或谷壁上。为了抚平流水侵蚀带来的“创伤”,从望天鹅山脚下开始,针洞混交林、针叶林、桦木林和苔原花卉,按照不同海拔逐级对其进行了装点;为了抚慰山岩被撕裂出现的“阵痛”,春姑娘在她的头上戴上了花环,在她脸上涂上了彩妆。

在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自然保留地中,望天鹅以其特有的火山构造,奇妙的峰峦、俏丽的山谷、奇异的熔岩、千般的飞瀑、完美的生态,占据了世界名胜的一席之地。十五道沟贝壳状节理这里所展示的节理被称为“贝壳状节理”,是球状熔岩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的节理。这面岩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岩层在凝固之前经历了一次翻滚。

龙岗火山群 火山活动的天然博物馆

在吉林省东南的茫茫林海中,有一条巨龙般的山脉叫龙岗山。它位于长白山西麓,北接张广才岭,南与千山山脉接壤,山体自北东向南西绵延,长达400余千米。龙岗火山群位于龙岗山脉的中段,它横跨白山市的靖宇、抚松两县大部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及通化市辉南县的一部分,占地面积1700平方千米。

完备的火山地貌

龙岗火山群的火山活动开始于2700多万年前的新生代渐新世,先后共发生7期火山活动,形成了火山锥体164座,是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火山群(有火山206座)的我国第二大火山群。

龙岗火山群的火山沿北东至南西向展布,所有火山均分布在北东向与东西向断层的交会处。火山作用以猛烈式喷发为主,除形成较大规模的火山熔岩外,还有大量火山渣和火山弹形成。最大的火山弹直径达8米。火山熔岩主要由黑色玄武岩组成,岩石中含有橄榄岩包体,说明火山物质来源于地下70多千米的上地幔。东侧火山多、火口小,西侧火山少、火口大。A三角龙湾夏景三角龙湾具有山秀、古秀、湖美的特点。俯瞰全景,山如盘龙,湖如玉镜,枫叶如火,泉水如涓,四季特征明显,早晚风光各异,十分迷人。B大龙湾玛珥湖

龙岗火山群的火山地貌造型奇特,主要有方山型、椅子型、城郭型、截顶圆锥型和塌陷型五种。其中,椅子型火山和塌陷型火山较为典型。大椅子山位于辉南县境内,海拔600米,相对高度200多米,是龙岗火山群中最典型的椅子型火山。小椅子山位于大椅子山西南4千米处,形态规整、清秀。靖宇红旗林场后山火山,经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仅有200年的历史,是龙岗山群中最年轻的一座火山。金龙顶子火山位于靖宇县与辉南县交界处,火山外貌也呈椅子状,海拔991米,相对高度220米,组成火山的物质以玄武岩为主,称金龙顶子玄武岩,是椅子型火山的典型代表。

塌陷型火山成因于火山喷发较为猛烈的物质较多,火山颈中无火山熔岩充填和存留,以后塌陷积水成湖。过去人们认为这里是蛟龙出没的地方,故当地将这些火口湖称龙湾。

中国最大的火口湖群

龙湾火口湖主要分布在辉南与靖宇两县的交界处附近,共有8个龙湾,是我国火口湖分布最多的地带。这8个火山口湖分别是大龙湾、三角龙湾、东龙湾、南龙湾、二龙湾、小龙湾、旱龙湾、金龙顶龙湾等。这些火口湖形状多以圆形为主,也有椭圆形、葫芦形和三角形的。龙湾火口湖群是中国已知的最大火口湖群。这些火口湖,个个水质优良,湖水清澈碧透,湖面如镜,犹如8块碧玉镶嵌于老岭山脉的中段。这些火口湖的地质地貌之典型,景观之奇美,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境内并不多见。

距离辉南县50千米,就是大龙湾的所在地金川村。大龙湾面积近1平方千米,由于火山喷发后期,熔岩流冲垮了火口壁,使湖区呈半圆形,是8个龙湾湖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这里,湖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湖水清澈一眼见底,湖面上各种树叶和野花漂浮,松树倒映,雨燕穿梭。湖岸,各种绿树劲枝,与湖水相映成趣,成为休闲、度假、野游与垂钓的好去处。

在龙湾风光中,说到风景的秀美首推三角龙湾。三角龙湾湖中有岛,岛上有仙阁古亭,四周群山环绕,山秀峰险,石奇水美。传说有条黑龙居此修炼,后来黑龙飞往长白山天池,龙去留澜,遂成龙湾,又因水面呈三角形而得名。又说因湾南侧有高矗的三角巨石而得名。

三角龙湾分南北两部分。南湖大,水面开阔,北湖小而水面平静。中间清澈诱人的湖面上,一条小山脊突兀看伸入湖中,形成一个天然的湖心小岛。岛上建有灵新阁。自灵新阁举目西望,火山口壁高低起伏,那怪石嶙峋的佛手岩,挺拔雄伟的箭头峰,绵延起伏的五层山,柳翠湖清,清澈澄碧,景色居诸龙湾之冠。随着阵阵微风送来的淡淡清香,伴着湖畔轻摇的细柳,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神地。三角龙湾的景象,一年四季变幻无穷。春天,这里山花烂漫,百鸟欢唱,湖水幽静犹如翠玉;盛夏这里绿树成荫,微风送爽,荡舟湖面倍觉心旷神怡;金秋,这里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成了野果累累的多彩世界;隆冬,这里又是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更富有北国风光。俗话说,有水则有鱼。三角龙湾不仅风光绚丽,而且还是天然的养鱼场。那肥美的鲤鱼、鲢鱼、草鱼……潜游水底,锦鳞闪光。

南龙湾位于南龙湾村,湾湖盆口朝向南龙湾村,众峰环抱小火山口湖,山峦植被茂密,山林环湖成为锦屏。秀丽的湖冰,晶莹如玉,这里的空气十分清新,村民们经常到湖边散步进行休息。南龙湾是龙岗火山群中位居中心地带的火口湖之一。在这里可以瞭望到龙岗火山群的近百座火山锥。

四海龙湾位于四海林场附近,是一个浑圆的火口湖,湛蓝的湖水四周是茫茫的林海,苍松、紫椴、大叶杨、枫树是这林海中主要的树种。

位于龙泉镇的东龙湾是龙湾中较大的一座火口湖。盆壁坡陡峭,火山渣一层层堆积在斜坡上,节理清晰。湖水不仅通过人工泄水口排放出来,灌溉着上万亩稻田,而且还是龙泉镇人的饮用水源。龙泉酒厂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质湖水酿造的龙泉酒,飘香四溢,誉满吉林各地。东龙湾似一池弯月形的湖水,镶嵌在老岭山脉的深山密林之中,风景十分秀丽。A龙湾杜鹃B四方顶四方顶是辉南境内最高的山峰。四方顶子几十公顷面积的山顶苔原,绿草古树,大自然的画笔,勾勒出千百年风雨沧桑,成就了一幅幅绮丽画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