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0:25:45

点击下载

作者:何水明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

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试读:

前言

科学探索是认识世界的天梯,具有巨大的前进力量。随着科学的萌芽,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的能力越来越强,科学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思维等方面,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科学探索,在未知的及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才能创造崭新的天地,才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但是,我们生存世界的奥秘,几乎是无穷无尽,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海洋,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环境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其实,宇宙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那些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尽管经过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被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但随之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又不得不向新问题发起挑战。

宇宙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破解更多的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我们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青少年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无穷奥妙,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学探索营》,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奥秘世界、未解之谜、神奇探索、科学发现等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细菌长什么样子

无处不在的细菌

也许你不知道,仅仅在你诞生数秒钟后,一些微小的生物就会包围你并侵入你的体内。现在,正有数百万个这样的生物覆盖在你的皮肤上。在你阅读这一页书时,它们正聚集在你的鼻子、喉咙和嘴里。实际上,生活在你嘴中的这类生物的数量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还多。

它们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到或感觉到它们。当然我们也无法逃离或避开它们,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例如土壤中、岩石上、北极的冰层中、火山及所有生物有机体上。这类生物就是细菌。

虽然地球上有许多细菌,但它们直到17世纪后期才被发现。一个荷兰商人安东·冯·列文虎克很偶然地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造显微镜。一天,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牙缝内的牙垢,然而由于他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够,虽然能看到这种微生物自由自在地活动,但却不能看到它们的内部结构。

如果当时列文虎克拥有现代多功能的高分辨率显微镜,他就能看到这些细菌了。细菌细胞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细胞。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除了缺少细胞核以外,原核生物的细胞还缺乏许多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其他结构。虽然它们的结构有所欠缺,但是原核生物还是完成了所有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每个细菌细胞都能消耗能量,能生长发育,并能对环境作出反应及增殖。细菌的生命形态

如果你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细胞,就会发现细菌细胞有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棒状、螺旋状。细菌细胞的形态有助于科学家识别细菌类型,例如引发脓毒性咽喉炎的细菌是球状的。

细菌细胞的结构是由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决定的,坚硬的细胞壁有助于保护细菌细胞。

细胞壁内是细胞膜,它负责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外一切物质称为细胞质,其中含有胶状物质。在细胞质中,有一些细微的结构,叫做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化工厂”。细胞质是还存在着细胞的遗传物质,就像一条粗粗的、相互交织的毛线。

如果把这些遗传物质解开,你会发现它形成了一个环形。遗传物质上包括控制所有细胞活动的指令,例如怎样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等。

细菌细胞内有细胞壁、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和鞭毛。鞭毛是一种长长的鞭状结构,由细胞膜穿过细胞壁向外突出。鞭毛能帮助细胞移动,就像人游泳时的蹬腿动作一样。

一个细菌细胞的鞭毛数可能是一至数根,或者根本没有。没有鞭毛的细菌不能自主移动,只能靠空气、水流、衣服及其他事物将它们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延伸阅读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微米至5微米之间,并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寄生菌的威力有多大

冬虫夏草的真相

在绮丽多姿、变幻万千的自然界中,有许多奇特的现象,其中有一种奇特生物叫“冬虫夏草”。据说冬天里它是虫子,到了夏天它就变成了草。一种生物竟可变成另一种生物,这种变化是真的吗?它的奥秘在哪儿呢?

首先,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的确存在。《聊斋志异外集》有一首寄咏冬虫夏草的诗“‘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无穷”。

国外也有类似的记述,240多年前,有一位名为波拉比亚的人,在古巴的哈瓦那郊外旅行,曾目睹一只死去的黄蜂,腹部长出一根长达一米的“细草”。访及当地的土人,据说这里有一种黄蜂在茂密的森林里飞舞,不慎碰到树叶,于是,黄蜂和树叶一起落入土中,在死去的黄蜂身上就会长出植物的叶子,称为“蜂变草”或“植物蜂”。

冬虫夏草果真如土人所说的那样幻化而成的吗?直至19世纪,人们才弄清冬虫夏草的真相。举个例子来说吧。

青藏高原的雪线地带,有一种满身花斑的彩蝶,寒冬降临,它的幼虫蛰伏在潮湿而温暖的土内越冬,然而这里并非它们理想的天国,随时都会受到虫草菌的侵袭,这种真菌的菌丝一旦进入虫体内,就会以幼虫的内脏为养料,滋生出无数新菌丝。有的菌丝萌生于体表之外,看上去就像虫身上披着“白毛”。

当幼虫死后,体腔内“五脏六腑”都已被菌丝消耗殆尽,只留下一具包裹着菌丝的外壳。虫草菌断绝了食源,只好悄然入睡,进入休眠期。

来年春晖转发,暖日烘晴,幼虫尸体的头部就会长出一根圆棒状的东西,就是古人所说的“草”。不过,与其称之为“草”,倒不如说它是菌丝上结出的“果实”更为恰当,真菌学家就称之为“子囊果”,果实内盛装着数以万亿计的种子——“子囊孢子”。

这就是冬虫夏草形成的过程,自然界乐曲中一段不太和谐的音乐——寄生。寄生菌的危害和作用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表面或体内,从后者的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取得营养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前者称为寄生物,将后者称为寄主。在寄生关系中,寄生物对寄主一般是有害的,常使寄主发生病害或者死亡。微生物中的寄生者就常常跑到动物、植物,或另外的微生物那儿去“做客”,一旦主人收留了它们,就会赖在那里不走。它们又吃又喝,又繁殖后代,一直到把主人弄得家破人亡,才肯罢休。

引起人类疾病的致病菌都是寄生菌。例如,引起流行性感冒的流感病毒,引起肺病的结核杆菌,引起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另外,造成动物疾病的寄生菌也是极为常见的,俗话说“传鸡”就是病毒寄生造成的,这种病毒使鸡患急性败血症。病毒通过鸡的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鸡体,最初使鸡精神不振,不愿吃食不愿走动,继而鸡冠和肉唇变成紫红色,呼吸困难并发出“咕,咕”的叫声,最后嘴流黏液不能站立而死亡。这种病来得快死亡率高。病鸡身上有大量病毒,它们时刻都能传染到健康的鸡身上,造成传染病。

有一些真菌和放线菌也能在动物体上寄生,我们刚刚提到的冬虫夏草就是虫草菌寄生于昆虫幼虫体内的结果。

植物体内的寄生菌大部分是真菌。我们爱吃的西瓜常常受到一种引起西瓜枯萎的寄生菌的侵扰,它能在土壤中活七八年不死。如果在一块地里连年栽种西瓜,它们就越来越猖獗,使西瓜枯死。所以西瓜最怕它们,只有经常搬家来躲避它们。

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寄生关系。有病毒、类病毒这些微乎其微的非细胞生命入侵其他微生物,也有细菌入侵细菌这样的同族相侵。看来,微生物世界中也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呀!

微生物这些不速之客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危害。同时,聪明的人类也将微生物的寄生关系应用到生产之中,就像我们现在关注的“生物导弹”,不仅可以杀虫、杀草,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化学试剂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延伸阅读寄生菌生活在细胞内,与细胞是一种互利共生关系:细胞的代谢产物可供寄生菌利用,寄生菌的代谢产物也可给细胞提供营养和养料,这是一种全新的生命现象,被称为生命中的生命!

田园奇才放线菌

活跃于土壤中的放线菌

土为什么这么肥沃?土里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土为什么会散发出泥土的芬芳?

如果泥土中的生命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你:土壤里有土壤颗粒、水、盐和矿物质。一粒土壤便可以称为一个微生物世界,每克肥沃的土壤就含有几亿或数十亿的微生物。

其中,使泥土具有泥腥气味的正是一类比细菌高级一点的微生物——放线菌。“放线菌”的确是“菌”如其名,它仿佛是许多线丝乱七八糟地扯在一起形成的。别看有这么多条线丝,实际上它只是一个细胞。有人形容它为微生物世界的菊花,这些线丝就是它伸展开来的“花瓣”。

实际上,这种比喻并不科学。一朵盛开的菊花并不是一朵花,它是由许许多多小的舌状花、筒状花组成的花序。与此相反,纷乱的菌丝组成的放线菌只是一个单细胞。

放线菌生长得比细菌慢,但它的个子要比细菌“高”得多。单细胞的个体向周围伸展出菌丝体,而且有分枝,分枝而成的细丝就叫做菌丝。

如果我们把放线菌放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这一个细胞可以长出类似枝条和根的东西。伸展在半空中的枝条叫做气生菌丝。在气生菌丝顶端能产生各种形状孢子的叫做孢子丝。

放线菌的孢子丝长得多种多样,有的是直链状,有的是波浪状,有的弯曲成螺旋状。孢子丝的形态是放线菌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放线菌菌种。

孢子是由孢子丝横断分裂或原生质凝聚而成,就像一串佛珠。它有很厚的孢子壁,如同植物种子的硬壳,能保护孢子不受外界恶劣条件的伤害。放线菌的种类不同,孢子的形状和颜色也不一样。有的孢子是球形,有的像枣;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粗糙,有的还有小刺或鞭毛。

孢子是放线菌传宗接代的工具,离开菌体的孢子能长时间不死,当遇到适宜条件就发芽形成新的菌丝体。

将放线菌产生的大量成熟孢子采集下来,装在既无营养又无水分带有砂土的小玻璃管中,放入冰箱,这些孢子就能很安然地在这个“小仓库”中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有伸到空中的气生菌丝外,还有类似根一样伸入培养基中专门吸收营养的营养菌丝。这些营养菌丝仿佛是深深地扎入土壤中的树根,使菌落长得很牢固。

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不论数量还是种类,以土壤中最多。据测定,每克土壤中就含有数万乃至数百万个孢子,放线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往往使土壤具有特殊的泥腥味。

看来,土壤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蔬菜,也孕育了这株微生物世界的奇葩——放线菌。活跃于抗生素中的放线菌

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这些是我们在医院中常常见到的抗生素,你知道,它们是由谁生产制造出来的吗?

这些能化险为夷、功不可没的抗生素正是由放线菌产生出来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使用的抗生素药品约有80%都来自于放线菌。

我们熟悉的链霉素是由一种叫灰色链丝菌的放线菌产生的,它对肺结核病非常有效。

在福建省土壤中找到的龟裂链丝菌,能产生巴龙霉素,是治疗阿米巴痢疾和肠炎的特效药;从山东济南土壤中找到一种放线菌能产生创新霉素,它最适宜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防止烧伤病人致病菌感染的有小单孢菌产生的庆大霉素和由小金色放线菌产生的春雷霉素;由龟裂链丝菌产生的金霉素和四环素、委内瑞拉链丝菌产生的氯霉素以及许多链丝菌都能产生的新霉素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因为这些抗生素能抑制许多致病菌,所以又有广谱抗菌素之称。由红链丝菌产生的红霉素和在贵州土壤中分离出的一种放线菌产生的万古霉素常常用来治疗其他抗生素医治无效的疾病。

由放线菌产生的克念菌素、制霉菌素能抑制致病的真菌。此外,放线菌产生的抗癌抗生素也已经应用于临床。放线菌的延伸研究

在放线菌的研究中,人们经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它们为什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抗生素呢?有人认为这是放线菌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用来对付其他生物的一种武器;也有人认为抗生素是菌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解毒产物;或者它只是毫无用处的排泄废物;还有人认为抗生素是细胞中的储藏物质,以备必要时用。究竟谁是谁非,现在还无法断定。

不过,人们已经发现了在放线菌的细胞中,有一种叫质粒的结构与抗生素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因此,不少人认为,各种抗生素的产生是由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质粒决定的。

质粒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的,它能够决定细菌的“性别”。后来,人们发现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此,它与痢疾杆菌的抗药性有关,与大肠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也有着关系。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发现质粒决定着放线菌抗生素的产生。如果我们设法把质粒从细胞中除去,那么,痢疾杆菌就会失去抗药性,大肠杆菌将不再分泌毒素,放线菌也不再产生抗生素了。

几种抗生素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因素,它可以进行自我复制,能代代相传,并控制着细胞的一些特性。

质粒还有一种特有的性格,它不像其他的一些细胞结构那样安心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它经常跳槽。当两个细胞接触时,它可以从一个细胞跳到另一个细胞中去,也可以被噬菌体带着“走亲戚”。

质粒转移到新的细胞,可以使新的细胞具有质粒所控制的特性。如果能将产生抗生素的质粒转移,不仅可以使原来不会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产生抗生素,而且还可以人工制造出能产生几种抗生素的新的微生物来。

在抗生素出现之前,磺胺药剂有一个短暂的全盛时期,但由于菌体对磺胺产生了耐药性,而且,这种耐药性不仅能够遗传,而且还具有广谱性。抗生素一经发现和应用后,很快取代了磺胺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药物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测定抗生素的抗菌谱

抗生素能治疗疾病,但具体的某种抗生素到底能治疗哪种疾病呢?这就需要进行抑菌试验,测定抗生素的抗菌谱。这项工作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先把抗生素涂抹在供致病菌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上,然后分别接种上各种活的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观察致病菌类的生长繁殖情况,推断出这种抗生素对哪些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再通过其他方法配合考察、研究,便能确定这种抗生素是否可以用来治疗这种致病菌所引起的疾病。

抗生素的使用给人类的健康提供了保障,但是,如果剂量使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剂量不足,不但达不到杀菌目的,反而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又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甚至威胁生命。

有时,即使是在正常剂量范围内,也会使有些人产生可怕的过敏反应,若抢救不及时,也会导致死亡。在注射青霉素时,必须先做“皮试”,就是为了避免过敏反应。

据报载,一位女士由于害怕疼痛,注射青霉素时央求该医生免去皮试,并声称自己以前做过皮试,无任何过敏反应。因是熟人,医生勉强同意。不料,注射后,该女士突然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虽经及时抢救,但仍旧一命呜呼,唉!为了免去一疼,竟然连性命都丢掉了。

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和卡那霉素等都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抗菌谱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常用于感染性腹泻,如急性肠炎、急性菌痢等。尤其是庆大霉素,因其价格低廉,疗效好,临床应用范围之广可与青霉素媲美。

但是,这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也很可怕,它能导致耳聋、肾毒性造成的肾功能衰竭。所以,使用此类抗生素,一定要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如果有可能,应在血药浓度监测下用药,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件发生。延伸阅读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子或菌丝状态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尤其是含水量低、有机物丰富、呈中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中数量最多。有些细菌和真菌都可以划归为放线菌。

微生物治理地球环境

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1.25亿人口生活在污染的空气中;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种至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14亿人口的生活环境中没有污水排放装置;全球每年土壤流失达200亿立方米;每年全世界的森林正以46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大气污染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害气体是当今世界极重要的污染源。美国每年有50000人死于空气污染;在欧洲,二氧化硫每年夺走6000至13000人的生命,使20万名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

此外,二氧化氮污染,今后几年将使6000万欧洲人肺功能减退;臭氧污染将使100万儿童患感冒或眼睛发炎,全世界每天有800人因呼吸受污染的空气而早亡。工业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人们应当牢记这样一条警句:“即使没有核战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足以毁灭人类自身。”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承认正是她以博大的母爱养育着万物,然而现在人类却并没有珍惜她,而是一方面掠夺她的财富,另一方面又摧残了她的躯体,她怎能不痛苦、不哭泣!近几年频出的酸雨和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她的“眼泪”。

工业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社会繁荣,同时也播下了环境污染的苦果。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已成为当今有识之士的共识。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来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自然环境保护标兵

科研人员正不断更新环境保护的方法,提高治理和防御的效果。在环境污染中,废水的污染尤为严重,直接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和石油污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因而备受青睐。

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效果与化学方法处理一样,而成本只有化学方法的1/10。

其实,在人们还没有发现并利用微生物处理废物、净化环境以前,微生物就已经默默无闻地独揽着净化大自然的重要使命。

地球上每年动物、植物的生成量达5000亿吨,在它们生命活动结束之后,如果不是微生物悄悄地把遗留的尸体残骸分解并转换的话,那么,地球上的这些废物一直堆积起来真是会出现可怕而又难以想象的局面。我们上月球也许就不必发射宇宙飞船了,只需爬上垃圾堆就可以进月球了。

大自然环境保护标兵的桂冠非微生物莫属,人类真应该真诚地感谢这些微小的“朋友”。

微生物又是怎样“治理”环境的呢?能除掉废水中毒物的功臣主要是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能把水中的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无机物,通过生长繁殖活动使污水净化。

有种芽孢杆菌能把酚类物质转变成醋酸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利用,除酚效率可达99%,有的微生物还能把稳定有毒的DDT转变成溶解于水的物质而解除毒性。微生物治理水域环境

除了废水污染外,石油对水体的污染也很严重,每年运输过程中有150万吨原油流入世界水域,同时由于近年来原油和各种精炼石油产品在陆地上就地排放或进入水域中,特别是油船遇难或由于海上钻井的操作失控,引起石油的大规模泄漏,使水域被石油污染。

除石油引起的水质污染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一大重点。用微生物处理石油污染既经济又快捷。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某村地下泄漏约6000加仑汽油,严重污染了水源,影响供水。最初,事故的责任者使用的是掘井提油的办法,即开掘能够打出地下水的深井,用泵打捞浮在水表层的汽油,用这种方法约除去3000加仑。但剩下的汽油如果仍采用这种方法清除,预计尚需100年时间。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利用培养当地有分解汽油能力的细菌的方法来解决,从而成功地进行了净化。微生物净化石油的方法将是21世纪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石油是多种烃类组成的混合物,仅靠一种细菌不可能完全分解石油。现在科学家们将能够降解石油的几种基因,结合转移到一株假单孢菌中,构建“超级微生物”,能够降解掉很多种原油成分。

在油田、炼油厂、油轮和被石油污染了的海洋、陆地都可以用这种“超级微生物”去消除石油污染。微生物治理农业环境

施用化学农药和环境卫生杀虫药剂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应用生物杀虫剂和生物防治方法,已成为生物技术应用的新领域。

1989年,吉隆坡医学研究所在一处密林沼泽地发现一种苏云金杆菌的亚种“马来西亚菌”,这种菌可在发酵椰壳等农业废弃物中大量繁殖。可把含有这种细菌的发酵椰壳磨碎,稀释后喷洒到蚊虫滋生场所灭杀蚊子的幼虫。用这些生物灭蚊剂不会污染环境而留下后患。

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新世纪治理环境污染领域必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我们人类还给地球一个洁净的空间,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延伸阅读微生物的个体一般呈单细胞或接近单细胞,它们通常都是单倍体,加之它们繁殖快、数量多,并与外界直接接触,因此,微生物具有易变异的特点。科学家利用这一特点,选育出特定的微生物以分解难降解的有机物。

细菌“吃”飞机的启示

嗜硫细菌毁掉飞机

红霞涂抹的远处群山,机场内,四架喷气式飞机在跑道上滑行,顷刻间,它们迎着喷薄的红日,带着浓浓的“白烟”,展翅飞向蓝天。当飞机升到20000米的高度时,突然,一架战鹰形如醉汉,急剧地向下翻滚,一头钻进大海。这是几十年前发生在美国某飞机场的悲惨一幕。

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悲剧还发生过不止一次。

为什么一架正常飞行的飞机会突然失控呢?这个问题使美国安保人员及有关科学家大伤脑筋。他们虽然对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但仍未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后来,有人偶然在一架飞机的燃料箱里发现了一种“锈”物,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线索。飞机的燃料及油箱要求是很严格的,怎么会有“锈”物呢?于是,这种“锈”物就被请到了实验室,经过化验后问题终于真相大白。原来,这罪魁祸首就是小不点儿的细菌。细菌能有这么大的能耐吗?竟能吃掉现代化的喷气式飞机?

这是一种嗜硫细菌,当它在燃料箱体上驻扎之后,就会在那里繁衍生息,以飞机燃料中的硫黄为食,然后,排出代谢产物——硫酸,腐蚀箱体,或通过输油管损害发动机零件,从而造成人们不易觉察的“内伤”,以致造成机损人亡的惨剧。

这事提醒人们,飞机上千万不能让嗜硫细菌“光顾”。化害为宝转战冶炼行业

小小的嗜硫细菌蚕食大飞机,这使美国空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坏事也能变能好事。独具慧眼的科学家因此而受到启发,他们化害为益,对嗜硫细菌加以巧妙利用,获益匪浅。

起初,嗜硫细菌被送到炼油厂,它不负众望,大吃特吃,不断地蚕食石油中的硫黄,有效地使炼油设备、输油管道免遭腐蚀。接着,它声名鹊起,被“聘”于炼铜厂。面对坚硬的铜矿石,它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施展出独门功夫——将铜矿石中的硫黄“啃”得干干净净,同时,用自产的硫酸将矿石与铜“各居一方”,极大地提高了铜的开采率。

继而,这小不点儿嗜硫细菌开始转战南北,在锰、钼、亚铝、镍等金属的提炼领域中,以自己的优势,勤奋工作,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现在,科学家鉴于嗜硫细菌在冶金工业上所表现的特殊本领,又大胆提出设想,试图将它推到核工业中的炼油作业上,使它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上的问题往往就是这样,能化腐朽为神奇,嗜硫细菌本是“吃”飞机的灾星,但科学家具有发现和创新的独特本领,一分为二地对待它,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化害为宝,使其成为造福人类的挚友。延伸阅读嗜硫细菌是能氧化硫化合物的细菌。按其取得能量的途径可分为光能营养菌和化能营养菌两种。光能营养菌产生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是厌氧光合菌。化能营养菌都是不产色素的好氧菌,栖息于含硫化物和氧的水中。

微生物中的“少数民族”

狡猾的立克次氏体

有一类微生物与细菌很相像,个子稍小,结构与细菌类似,但生活习惯与细菌大不相同,它们专门生活在活细胞中,在活细胞中要吃要喝,是典型的寄生虫。

与这个生活习惯相适应,它们的细胞膜较疏松,物质进出较自由,尽管方便了取食,但它们注定离开寄主就无法生存。

这时候,你肯定会想,如此一来,一旦寄主死去,它们岂不就断子绝孙了吗?

不用担心,它们狡猾得很,早为自己找好了退路,它们可以通过蚤、蜱、螨等吸血昆虫作跳板,先在蚤等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粪便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