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识别哪些人在说谎:微表情、微动作与识谎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0:29:35

点击下载

作者:钱钱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能识别哪些人在说谎:微表情、微动作与识谎艺术

你能识别哪些人在说谎:微表情、微动作与识谎艺术试读:

前言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这是宋朝诗人陆九渊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是说普天之下千难万难的事情,没有什么比了解别人的心理更难的了,揭示了 “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度。

应该说,了解一个人的确不容易,正如俗语所说:“人心隔肚皮”。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人戴着面具 “游戏”社会;有的人貌似忠厚,却笑里藏刀;有的人能言善辩,看似博学,实际上却是空话连篇,徒有其表;有的人耿直开朗,性格忠厚,却貌似狡猾,面带刻薄;有的人看似朴拙忠厚,却是博学多才……

社会中人与人交往也不尽相同,有的人总是轻信他人,别人说了几句甜言蜜语,他就认为:“他人对己真诚,自己又何需对他人掩饰自己内心呢?”所以,就把心里的秘密全掏出来给对方。然而,他却不曾想到,对方 “真诚”地在自己面前 “示好”,也许今天把自己当朋友,但是明天自己可能就成了对方的对手。而自己的那些秘密,恰好给了对方攻击自己的理由。所以,不能轻易相信他人,如果失去了这方面的警惕性,一则容易上当受骗,二则容易被攻击而受到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中,有 “君子”,也有 “小人”;有厚道之人,也有骗子;有光明磊落的人,也有耍阴谋诡计的人。总之,我们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也必须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信他人,不要被谎言所骗。

生活中处处可能遇到谎言,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都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谎言。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恶意的谎言,都隐藏着说谎者的动机。而如果你在某些重要的场合被某一个谎言欺骗,你的事业或生活就很可能遭受重创。所以,与人交往,常常需要尽早识别出谎言。你要做的是能通过某些端倪快速判断出对方所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话,并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谎言所迷惑。

那么,识别谎言有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有效方法和识别线索呢?当然有,尽管答案不一而足,但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研究者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微表情、微动作来识别谎言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更为简单可靠。因为,表情、动作是人类自发的意识产物,微表情、微动作往往伴随着人的内心活动,这种表情、动作是人下意识的、很难掩饰的。微表情、微动作像一种无声的语言,常通过人面部表情、躯体动作、姿势、神色,甚至个人声音的语调、音色及音量等向外界传递信息,表达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活动、情绪和意图。微表情、微动作与普通表情、普通动作的差异只在于微表情、微动作持续的时间非常短,而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两者没有差异。

本书通过介绍无处不在的微表情、微动作,希望让人预知和了解他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和意图。

俗话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书提供了多种精准具体、屡试不爽的测谎技巧与制衡策略,告诉读者如何从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陈述、情绪状态或心理征兆等微妙的线索中嗅出谎言的 “气息”,避开欺骗的 “陷阱”。

另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试图解读人说谎时的一般性特征,但同时也论述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本书指出,人说谎时的反应是多余的血液流到脸上,有些人整个面部都会变红了,有些人却没有,这当然很容易观察到,而有些人的鼻子则会膨胀,这却不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还有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具体到某个人,说谎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不能以偏概全。

识别谎言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从一个人的微表情、微动作识别谎言,揣摩对方的真实用意,只要多学习、多观察,经过充分训练和经验总结,才有可能成为识谎高手,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 “谎言”

人们一听到 “谎言”两个字,往往会认为它是不好的。实际上,对谎言的评价,既有道德标准,也有功利主义的标准,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这样说,谎言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衣食住行一样充斥在我们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又必不可少。

有个德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他向4 5 9个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谎言是坏的吗?”其中1 5 9个孩子回答是坏的,1 8 7个孩子不认为是坏的,而其他的1 1 3个孩子认为,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场合来判断谎言的好坏。该调查的结果分析表明,不认同谎言是坏的的孩子,主要是因为他们将说谎认定为生活技能,而不涉及道德伦理道德问题。即使有些孩子认为谎言是坏是的,也不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考虑,而是认为说谎的人是生活中的 “弱者”,是 “可怜虫”。

有心理学家认为,谎言,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求生本能。同意此结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谎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心智结构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具有欺骗能力,人类这种惊人的欺骗技巧乃至自欺本领,就藏匿在人性之中。所以在现代心理学上,谎言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保护机制,既是自我保护也是保护别人。相对于 “永远什么都是和盘托出的人”来说,人们往往更喜欢会偶尔说谎的人的陪伴。

心理学调查还显示,谎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试验:请参与者在身上携带一个微型录音机,记录自己一天的谈话。最终的分析结果是,平均每个参与者在每1 0分钟的谈话中,会出现3个言不由衷的谎言。

心理学家米歇尔把谎言定义为:谎言是倾向有利于沟通者的错误沟通。这是一个引起了争议的定义。后来又有研究人员把谎言定义为:谎言是企图对另一个人欺骗,以建立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关系。与真话相比,蓄意的假话表达出的东西与真话是一样多的,甚至更 “好”——因为 “谎言本身就是个真相,欲望的真相 “。在弗洛伊德揭示人心理活动之前,法国哲学家布莱瑟·帕斯卡曾说过:“真相的反面不是错误,而是另一个真相。”

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谎言的研究探讨有不同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谎言背后一定是带有某种目的和动机的,是含有丰富信息的。“说谎”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

谎言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本能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谎言的存在。因为人自从出生以来,就具备了说谎的 “潜质”,只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深植在体内的说谎基因就会被催化萌发。

对此,现代很多心理学家都对谎言的形成机制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谎言的形成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人类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中,通过说谎保护自己,通俗一些讲,人之所以会产生谎言,是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自然而然的本能所致,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块意识的私人领地,一个人之所以和其他人成为朋友、亲人、爱侣,就是因为对方将私人领地的很大一部分分享给了他人,但这种分享是在意识的驱动下进行的,人的潜意识是去保护它。例如:你正在办公室里很认真地做一件可能比较私人的事——写日记,突然有一个人拍了一下你的肩膀,问你在干什么。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隐藏自己的行为,你可能会回复他你什么都没做,这就是私人领地被侵犯的一种本能反应。再比如有人敲门,然后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可能就会说出你的真实答案,因为经过“前意识”,你会放心地在意识的驱动下和他人分享你原本的真实心理。

恐惧感也是谎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你有些缺点害怕被人取笑,或是你爱上一个人却害怕被拒绝,在类似这些情况下,人会产生恐惧感,并在恐惧感的驱使下,会故意否认自己的真实想法,会不得不说谎以欺骗他人,会用各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言不由衷。这种恐惧心理导致的谎言,其实也可以归结为另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自从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形成社会,具备语言能力之后,人们很快就在说话中将谎言 “活学活用”。谎言的发展也成为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封建时代,谎言成为统治阶级政权建立的理由和借口。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 “君权神授”、“真龙天子”都是建立在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弥天大谎基础上的。西方宗教的发展史中也充斥着很多刻意编造的谎言,成为众多教派彼此针锋相对相互攻击的利器。

那么,人类说谎的动机和谎言的形成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发生作用呢?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欺骗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现象,不仅人会欺骗,很多动物也会欺骗,比如狐狸,当遇到比自己厉害的熊时,就会装死躲过被吃掉的命运。诚然,人说谎是出于一种欺骗的本能,但和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的欺骗方式除了动作行为,还有语言,即人的欺骗方式比其他生物更丰富。如果按照狭义的概念来理解谎言,谎言应该是只针对人的语言交流来讲的,缘于人特有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分析发现,说谎者普遍由以下十种心理动机驱动,分别为:(1)为了不伤害某些人或感情。(2)为了维护自己或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人与事。(3)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掩饰隐私。(4)出于羞涩或畏惧等心理而不敢说出真相。(5)编造假象,掩饰真相,以逃避责任。(6)做了坏事或错事,为了逃避谴责或惩罚。(7)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最强、最好。(8)出于物质利益。(9)出于恶作剧的心理。(1 0)出于诽谤的心理。

以上列举的各种心理动机,驱使人在特定的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做出反应,为了自己的目的编造出谎言。当然,关于谎言的形成机制相当复杂,针对不同的人不能一概而论。但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心理驱使下的谎言,都属于潜意识中比较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欺骗行为,因为,只有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才具有这种会 “精心策划”谎言的本领。每个谎言都有特定的目的

说谎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虽然谁都不愿意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但无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编织着一个个个谎言,对于真相的追索往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例如,在政治中的尔虞我诈,在军事上的勾心斗角,这些谎言都有极强的目的性,而且往往有着 “自圆其说”的本领。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说谎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一个人的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这三个术语听起来比较概念化,通俗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呈现给外界的自我形象或多或少都是经过改变和包装的,人们通常会根据当下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外在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维护或提高自己的外界形象,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情感支持,赢得他人的认同。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的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影响着个体的偏好。不少人在社会中都离不开说谎这一 “工具”。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博士认为:“说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性,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正确理解说谎现象。有时候,说谎是必要的,不管它是善意的还是故意欺骗。”

美国新泽西的一名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一个人在一生中平均会说8 8 0 0 0个谎言,以成年后平均活6 0年的人来算,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人每天平均说谎超出4次,而有的人每天至少会说谎超过2 5次。这些数字清楚地反映了一个人们羞于承认的事实:谎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水至清则无鱼”,作为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道德模范还是圣贤先知,终其一生,一句谎话都不曾讲过的人恐怕是不存在的。

通常,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特定的需要或目的,人们在交往中自然而然地会说谎。这样做是出于以下几个理由:一是为了给别人制造良好的印象,或保护自己免于处于尴尬或被拒绝的境地;二是为了获得利益;三是为了避免惩罚;四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五是为了维持特定的社会关系。

当然,人们说谎的原因不止上述几种,而是多种多样,但是从总体上出发,都是出于自我保护或保护他人的目的,是受一定的利益驱使的。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谎言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谎言,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谎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谎言的领域划分,可分为政治谎言、经济谎言、科技谎言、文艺谎言、情感谎言、医学谎言等。

政治谎言,主要是指历代统治阶级即政权的掌握者,为了剥削压迫被统治阶级而制造的各种政治术语和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在人类历史中浩如烟海,他们的理论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行为是合理的、科学的、正义的、高尚的,至少是必要的或不得已的;也是为了证明被统治阶级除了对统治者歌功颂德和忍耐顺从外没有别的选择。政治谎言的目的就是把剥削和压迫包装美化为“恩典”“关爱”“服务”“造福于人”等等,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政权。

经济谎言,一般是指通过借钱、借物或者股票、彩票等 “经济行为”,借助一定的 “经济学说”把剥削和掠夺说成是合法和合理的。这类谎言可以是有钱人和有钱人,也可以是有钱人和无钱人之间的行为。

科技谎言,是指很多的科技发明不考虑对人类的危害,或者故意隐瞒对人类的危害,从而使相关的发明者和统治者从中获取经济上的暴利,导致他人的身心深受其害。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就属于科技谎言的范畴。

文艺谎言,主要是指文艺界色情暴力等 “精神鸦片”借文艺之名发展和泛滥,相关人员从中牟利。

情感谎言,以情爱欺骗为典型。一些人以 “爱”为借口,欺骗他人感情,谋取个人利益。这些年不断爆出的通过 “结婚”骗取他人财产为职业的重婚罪犯,就是典型的情感谎言。

医学谎言,是将一些所谓的 “药物”或 “技术”说成治病的良药或良方,而实际上,很多是无效的甚至有害的。这种情况在“经验医学”中很严重、很普遍。

按照谎言的目的,谎言可分为欺骗他人型谎言和自我欺骗型谎言两类。前者是人们在主观上刻意说的,而后者则来自人的潜意识。

此外,谎言还可以分为满足自我需求的谎言和满足他人需求的谎言。在这一标准下,心理学又将谎言分成以下几种:防御性谎言、逃避性谎言、操纵性谎言等。

防御性谎言,又称为自我保护性谎言。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在心灵的某个角落里都有一个不愿被外人踏入的隐私地带。许多时候,人们说谎是为了保护自己。此时的撒谎俨然是一种防卫机制——任何人都无法忍受把自己的弱点或过失赤裸裸地暴露在别人面前,因而,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撒谎,为了掩饰自己而撒谎,为了防御伤害的来临而撒谎,为了融入既定的状态或环境、即刻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撒谎。并且,为了维持第一个谎言的 “真诚”,还必须不断地编造新的谎言。

逃避性谎言的动机是为了 “逃避”责任,因为责任代表着一个人必须付出与牺牲。三四岁的孩子就已经知道,通过谎言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保护自己免受责罚,说谎的 “天赋”伴随着 “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到来。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可能会 “栽赃”给家里养的小动物,以免受大人的责罚。

操纵性谎言是指说谎者以假话操纵他人意志和行为,使受骗者按照他们的意图行事。

炫耀性谎言是指夸大自己的能力、成就和荣耀,引起他人的注意、羡慕或崇拜。

夸张性谎言是指为了激发人们的恻隐之心,通过装病、痛苦的可怜模样,来博得他人的关心、同情和正义感。

以上介绍了几种谎言的类型,当然,世界上的谎言远远不止这些,在此不再详述。了解了这些,我们对谎言就大致有了大概的了解,实际上,谎言和欺骗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谎言分善意、恶意谎言,而欺骗就是恶意的。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分什么样的谎言是有害的,以确保自己不受欺骗,不被煽动,保持头脑的清醒。别把 “谎言”全盘否定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谎言。这些谎言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自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

儒家的圣人孔子认为 “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满口花言巧语的人少有仁德。确实如此。比如新闻报道上刊登的虚假的骗局总是害得不少人倾家荡产;还有,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花言巧语骗取他人的情感;这些让人防不胜防的谎言让人痛恨之极。人们时常被谎言欺骗、伤害,人们也不喜欢那些说谎的人,但有时人们却悲哀地发现:有时出于利益关系或者情感需要,自己也会时不时地说谎。

换个角度来看谎言,我们就会发现谎言并不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虽然人们讨厌伤害,认为谎言意味着对真实生活和情感的粉饰,但是,设想一下,一个只有真相的世界真的会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吗?如果大家都说出由衷之言,真的能让人们彼此感情更相处得融洽吗?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情况下,真话同样意味着残忍的伤害,意味着对生活丑恶毫不留情地揭露,也意味着精心维护的亲密关系不复存在。

对于谎言,前面我们说了,要区别对待。因为谎言的影响不都是负面的。谎言按性质分为两种:善意的和恶意的。虽然我们不提倡说谎,然而,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有恶意,有些谎言是善意的,有些谎言是 “令人愉快”的,有些谎言是富有 “幻想”色彩的,这些 “谎言”点缀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美好的,相信生活是光明的,相信人生是多彩的。这些善意的谎言可以说是美丽的,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经有一位老教师,他撒了一个谎说自己可以给学生预测未来:这个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数学家,那个学生将来能当作家,那一个学生具有艺术天赋……在老师的指点、熏染、鼓励和塑造下,孩子们都相信自己有非凡的潜力,他们变得勤奋刻苦、懂事向学。几年后,这些学生都以优异成绩迈进了著名高校的大门。人们真的以为这位老教师能掐会算,对他崇拜至极。还有人跑去好奇地问他有什么秘诀,这位老教师却坦然地一笑,他说,他没有什么先见之明,他是将一个个美丽的希望种植在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它鼓励孩子们向着梦中的理想而努力。事实证明,老教师的理想在他用 “谎言”为孩子们描绘的蓝图中真的开花结果了。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

有一个学生,他对长跑很头疼。但在一次测试中,老师告诉他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只是缺乏耐力,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个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他之前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长跑天赋。从这天起,他真正喜欢上了长跑,每天清晨坚持跑步。过了一段时间后,本来对长跑很头疼的他,竟然真的被选上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了。

可见,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原动力。它会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信任和感动,从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

当然,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有时父母的一句善意谎言,是为了不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知道人性的丑恶和自私;有时老师的一句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彷徨的学子不再困惑;有时医生的一句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万念俱灭的病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其作品 《最后一片叶子》中,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透过病房的窗户,病人可以看到风中摇曳的树木。当一片片叶子落下去,病人也越来越难过,他把落叶看成是自己生命衰亡的象征,他悲观地想,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时,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然而他的心思被一位充满爱心的画家知道了,画家精心勾画了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让这美丽的谎言维持了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这善意的谎言,促使生病的人坚强地活下去,这不正是体现人性美好的象征吗?

所以说,虽然为人要讲诚信,但在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要对谎言抱有偏见,要承认谎言在生活中的正面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谎言的本质。更为关键的是,要知道善意的谎言在各种场合下的规则以及对各种关系的维护,并明白善意的谎言的一些忌讳。

换种心态重新看待谎言,你会发现,生活没有那么沉重,你可以在善意的谎言中活得更轻松,生活也会有更多的美好。许多谎言是可以被识别的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一直渴求探求真理,同时,相对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言,识别谎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不管科学如何进步,人们对谎言的判断力还是相当有限的,识别谎言的能力也比较弱。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很有代表性的研究,他们对1 0 9个随机抽取的参与者进行了测试,考察他们识别谎言的能力。这些人包括犯人、警察局侦探、巡警、狱警、海关官员和大学生等,结果发现只有3个人成功识别谎言的概率超过7 0%。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参与者列举他们借以识别他人撒谎的依据,结果发现,犯人比其他任何群体都更为敏锐,列举的线索数量也更多。研究者分析,这或许是因为犯人常年生活在一种充满欺骗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犯人得到了更多关于说谎时的微表情、微动作的反馈。

心理学家的另一项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由于面部表情的展示规则不同,加深了谎言的伪装和掩饰。

比如,当两个人进行贸易谈判时,一人很少用眼神去接触对方,而是转向其他方向,更经常的是长时间地保持沉默。这说明此人心机较重,防范心理十分强。而另一人则一直看着对方,并且不停发问、讲解、阐述,渴望得到对方的回答,这说明此人没有太多掩饰自己。心理学家们认为,两人如此谈判也许会把贸易问题弄糟。

心理学家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怀疑其中有诈或认为有问题并不能提高识别谎言的精确性,寻求真实性反而会降低了识别谎言的准确性。当撒谎者被逼急了的时候,他的眼神不再躲躲闪闪而是显得更加坚定,并且还会利用各种近乎真实的表情,以使对方相信他的话是真诚的。所以有公司研发出许多语言分析系统来“捕捉”这些谎言中的蛛丝马迹。其中最有名的是在法律领域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测谎系统,它包含多种识别标准,目的是辨别出谎言传递的真正信息。在这些标准中,涉及描述的细节、语言结构,还包括在叙述过程中语言的断续情况等。这种测谎系统的应用原理是,当人在叙述某个编造的谎言时,要比叙述某个事实花费更多的精力。

然而,在林林总总的测谎仪中,至今还没有一种可以让人百分之百地信服和采纳的。测谎仪是人造出来的,有疏漏在所难免,而且人的大脑活动、面部表情极其复杂,区分得再细也难以完全概括。

另外,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和书信等传统的沟通方式。而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为欺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比如,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说谎的人更不容易被识别。比如,在网络上,我们看不到说谎者当时的情绪和情感 (视频聊天除外),说谎者会使用不同于本人的虚拟形象来误导对方,这就让受骗者更容易上当。

综上所述,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和客观环境中扑朔迷离的干扰会让识别谎言变得越来越难,那么,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识别谎言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就可能被那些充斥在生活中的 “骗子”、虚假信息或者别有用心的说谎者哄骗得晕头转向,事后叫苦不迭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只要我们提高了对识别谎言重要性的认识,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加强防范意识,有意识地学习利用微表情、微动作识别谎言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识谎能力,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别以为这是在故弄玄虚,微表情、微动作辨别谎言的重要性在科学上已经得到证实。德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对面孔和声音以及动作的研究能提高人们识别谎言的能力。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 《说谎》一书中写道,有些人识别谎言的准确率高达8 0~9 0%,事实上,他们能达到如此高的准确率,主要是依靠面部和语言、肢体动作所发出的信号。这无疑是对利用微表情、微动作识别谎言重要性的有力肯定。

当然,识别谎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能凭借任何单一的线索来识别谎言,这其中的学问不单单是仅靠技巧,还有阅历等人生各种因素。关于识别谎言的微表情、微动作有哪些重要线索,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分别一一详细介绍。为什么从微表情、微动作中能识别谎言

如果说普遍的非语言行为是一种作用于每个人身上的基本相同的语言线索,那么特别的身体语言——微表情就是另外一种语言线索,是一种专属于某一个体的相对比较独特的信号。解读这些特别的微表情,对影响并识别他人谎言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人的思想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复杂而又十分微妙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出来,这些动作和表情变化十分迅速、敏捷、细致,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情感与传递信息。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他人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就可以探知对方说没说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一般分析微表情应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固化在人脸上的表情显示出的个人性格特点;二是动作的细微变化显示出的一个人的心理变化。

在与人交流时,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取他人的非语言的信息,我们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掌握自己所处的境况;使自己免于危险、欺骗、窘境或社会地位损失;“诱导”、确认或掌握对方的想法;辨识谎言。

微表情、微动作与普通表情、普通动作的差异在于微表情、微动作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符号,从而进行有效地识谎和读心。

根据最新发现,微表情、微动作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 5秒~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或动作,在人试图压抑或隐藏真正情感时出现。微表情、微动作在人撒谎时也会出现,因为它们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和动作,是下意识的,很难掩饰。

微表情、微动作是解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的重要依据。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 9 6 9年提出。当时,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告诉主治医生,说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花和花猫。提出请求的时候,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还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但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在回家之尝试了三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将当时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 5秒。后来,埃克曼发表了有关 “微表情”的理论。

1 9 7 8年,埃克曼发布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他指出,人脸部的肌肉有4 3块,可以组合出一万多种表情,其中3 0 0 0多种具有情感意义。埃克曼还根据人脸解剖学特点,将人脸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运动单元。分析这些运动单元的运动特征、所控制的主要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标准运动。

2 0 0 2年,埃克曼对这一系统进行了一次升级,升级后该系统对表情的捕捉准确率达到了9 0%。埃克曼说:“表情是文化的产物。面部表情是人类共有的,如果一个人愤怒,不管他是来自纽约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他的脸上都会露出同样的表情。”

可见,微表情比有声的话语有时更加诚实可靠。一位心理学家说,我们的身体常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传递许多信息,这些肢体动作或身体姿势的语言,都是微表情、微动作的一种。可见,微表情、微动作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的真实意图往往都会通过在不经意间流露的表情、动作以及体态等表现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微表情、微动作无处不在。一个不易觉察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手势,都会在不经意中透露你的思想和内心的真实意愿,向对方传递着某些信息。同样地,一个人如果说了谎,那么他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就会在不经意中露出破绽。比如在审讯罪犯的时候,审讯人员就经常用观察其手臂姿势的方式来检测他们是否在说谎。因为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感到紧张不安想保护自己,或不愿接受他人意见的时候,他很可能会将双臂交叉,紧紧抱于胸前。

有研究者针对环抱双臂这一动作与说谎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要求参与研究的志愿者参加一系列的讲座。其间,第一组志愿者按照研究人员的要求,保持双腿和双臂处于自然状态,不跷二郎腿,也不将双臂环抱于胸前,尽量以一种放松的姿势聆听讲座。在讲座结束之后,研究人员记录下每位志愿者对讲座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本人对此次讲座的想法和意见。之后,研究人员又安排第二组志愿者进行了同样内容的实验,讲座的内容也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在研究人员的要求下,这些志愿者在听讲座的时候都必须跷起二郎腿,同时将双臂交叉,紧紧抱于胸前。实验结果显示,与第一组志愿者相比,第二组志愿者所掌握的讲座内容要少3 8%;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演讲者及其演讲内容也更加苛刻、挑剔。

可见,当一个人将双臂交叉,紧紧抱于胸前时,很可能是人有些紧张或不安,或者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与此同时,他的可信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当然,微表情、微动作不仅仅是一抬手、一动脚、一转身那样简单,在人们千变万化、蕴含心机的表情、动作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思想密码和情感动机。当然,观察并不仅限于刚碰面的几分钟而已,交往越深,就越能看到对方真正的行为反应,因为除非对方接受过专业训练,否则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对方便会不经意间在微表情中露出 “马脚”。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对方突然出现的异常行为,例如:当人在紧张或有压力时,常会不自觉地触摸或按摩颈部;例如:按摩额头或是揪摸耳垂,也都是一般人紧张时常会出现的动作;例如:男性拉着领带,女性玩弄颈上的项链等,男性用手指敲桌子,女性玩弄自己的衣角等,也代表同样的意思。即当人们感到不安、不适、恐惧或忧虑时,常常会用手掩盖颈窝。摩擦前额则通常表明一个人举棋不定,或者感到不适。

当你与他人进行面对面谈判,发现询问对方一些关键性的要点或是问题时,对方回答得很迅速或者决定很果断的时候,也要多加注意,通常对方这么做的目的很可能是掩饰自己的心虚。因为真正有自信的人会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索就迅速做出决定,急着达成交易。当然,有些人属于脾气直的人,想好了,就会立即做出决定。但大多数人不急于决定,所以如果观察到对方有上述反应,其中就可能有 “猫腻”,要提高警惕。

微表情、微动作除了能显示一个人内心的状态,很多时候也是一个人个性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个性与行为模式。所以,观察微表情、微动作能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他人,探听 “虚实”。

比如,眨眼的人大多心胸狭隘,不太可靠。在和这种人进行交涉或有重要的事请托时,最好直截了当地强调要点和利害关系,以免对方到时 “打马虎眼”。习惯盯着别人看的人一般警戒心很强,所以面对这种人时,一定要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相信你。喜欢提高音量说话的人多半是自我主义者,有自信,但通常言过其实,有时无法兑现承诺,如果你认为这种人不可靠,最好和他们划清界线。习惯一坐下就翘脚的人大多充满野心与自信,但常常夸夸其谈,所以与他们打交道时要多想一步。习惯边说话边摸下巴的人通常个性谨慎,警戒心也很强。对这种人你也要谨慎从事。习惯将两手环抱在胸前的人大多做事诚实谨慎,行动力强,值得信赖。

每一个人的微表情、微动作都可以在他的举止习惯等各种细节中表露无遗,难以隐藏,但能否有效观察、判断和具体运用,则取决于人的专门训练和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微表情、微动作中的识谎信息需要仔细甄别

毋庸置疑,在生活中,我们对别人所说的许多话,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不真实的;同样,别人对我们说的话也不可能全都是真话,一定有一部分是谎言。

据心理学家统计,我们每天遇见的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撒谎,换句话说,我们每天都要被三分之一的人欺骗。这些欺骗和谎言背后藏匿着许多信息,也许是对方急于结束谈话,也许是对方对我们不屑一顾,也许是对方有欺诈之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对谎言加以辨别。当然,辨别谎言需要从深层次做起,通过对一些伴随谎言出现的表情、动作的了解,辨识出谎言并明白说谎者的动机。

心理学家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谎言并不是一定要事后验证才能察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谎言可以在发生之前被读解到。比如,回答时生硬地重复问题就是典型的谎言;如果不能反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该事情肯定是编造的;话语重复、声音上扬也常常是撒谎的表现。换句话说,撒谎者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就已经 “出卖”了他们,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中,已经将他们撒谎的信息透露给了别人。

目光闪烁不定,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暗藏欺骗与谎言的信号。在许多人看来,某人之所以会在谈话中目光飘忽不定,是因为他的内心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内疚与忧虑,眼睛直视被欺骗的人,对于他来说很难,所以,他不得不转而看向别的地方。实际上,这些只是人们的假设。有些撒谎者在撒谎的时候确实会躲避被骗者的眼睛,而有些撒谎者却反而会增加注视被骗者的时间,所以在说话时有着凝视目光的人也有可能是撒谎者,他们想用这种凝视的目光来强化自己想要被骗者获得的印象,那就是告诉被骗者自己是诚实的。另外,当许多人都认为转移目光就是撒谎时,许多撒谎者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并刻意更多地注视被骗者,让人们相信他们所说的都是实话。因此,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在撒谎,千万不要仅限于观察他的目光是否闪烁不定。当某人比平日里更加专注地看着你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就该提高警惕了,因为他 (她)可能正在对你说之前已经编排好的谎言。

还有一个假定的撒谎信号是快速眨眼。当人们变得兴奋或者思维高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会相应增加。一般来说,人眨眼的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 0次,然而,当人感觉到压力的时候,眨眼的频率可能会提高4~5倍。因为,一般情况下,撒谎会让人兴奋,撒谎者在打圆场的时候,也会处于兴奋状态,这时他们的思维很活跃,眨眼的频率自然就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快速眨眼与撒谎之间的确是有关系的。然而,人们眨眼的速度快并不只是代表着谎言与欺骗,还很有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

人的手部动作也能给我们带来有关识别谎言的有用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不自然的手部动作被认为是撒谎的表现。双手一直摩挲,呈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也是人们在撒谎时容易出现的动作。

撒谎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到不安,这种状态会使得手也处在紧张之中。撒谎者担心自己的谎言被戳穿,这种担心会使他们做出 “适应动作”,所谓 “适应动作”,就是诸如摸头发、挠头皮或者搓手掌等用来掩饰自己心虚状态的动作。做 “适应动作”的情况通常是在撒谎者要为自己的谎言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引发心虚、紧张或是撒谎者不善于撒谎的时候出现。但是,更多的时候,情况正好相反。因为撒谎者害怕自己的谎言会被戳穿,所以他们会刻意地控制自己平日里的动作习惯。结果往往是,这些撒谎者的动作看上去很不自然,甚至有些僵硬。

手的动作和眼睛是一样的,都能被置于意识的控制之下,所以,它也不能作为识别谎言的可靠信息来源。事实上,除了眼睛和手,人的身体中的其他部分,同样受着意识的控制,可是这些部分的微表情、微动作大都不为人们所注意,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观察微表情、微动作成为辨识谎言的有效线索。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人在撒谎的时候,身体的下部所提供的信息比身体的上部所提供的信息要多得多。比如:一个人突然向后退一步,往往表示他刚刚说的话不可信,由此可以判断出他是在撒谎。

双腿和双脚往往是被人们低估了的判断谎言的线索。很多人注意撒谎者的手、胳膊和脸部,却常常忽视了较为隐蔽的腿和脚。所以,观察不仅在明显部分,有时腿和脚的细微动作也能够彻头彻尾地将撒谎者 “出卖”。“捂嘴”也被认为是一个暗含欺骗的姿势,这种姿势就像是撒谎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骗的 “源泉”。在撒谎者的意识里,人们如果看不到他的嘴,似乎就不会知道他所说的是谎言。当然,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捂嘴”的动作有很多种,有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的,也有用手支住下巴,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动作,都已将撒谎者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了观察者,观察者大多能够知道,这个捂嘴的人企图掩盖谎言。

用手遮住嘴就如同把食指竖立在嘴唇前说 “嘘”的手势一样,都是一种表示 “非礼勿言”的手势。“嘘”的手势是父母常常对孩子做出的动作,提醒他们不要随意表达内心的想法。可见,这种手势意味着一个人对他人有所隐瞒。

有的人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的手势。比如,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扮演罪犯的演员,他们在和其他歹徒讨论犯罪计划或者遭受警察审讯时,就常常做出这样的动作。

还有一个替代掩嘴的动作,那就是摸鼻子。撒谎者通过摸鼻子能够体会到掩嘴的瞬间安慰,也不用冒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行为。虽然在旁人看来他是在挠自己的鼻子,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掩住嘴,让对方不再怀疑自己的话。

此外一种说法认为,摸鼻子只是单纯的欺骗的标志,这个动作和掩嘴没有任何关系。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比尔·克林顿就自己是否和莫妮卡·莱温斯基有染的问题接受陪审团的检控。陪审人员通过录像发现,当克林顿说真话的时候,他几乎不碰自己的鼻子,而当他在解释与莫妮卡·莱温斯基的问题上撒谎的时候,他有了摸鼻子的举动,而且平均每四分钟摸一下鼻子。陪审人员后来将这个动作叫作 “匹诺曹综合征”,这是根据著名的童话人物命名的,因为童话里的匹诺曹每次说谎之后,木头鼻子都会变长。研究人员还发现,人在撒谎的时候,鼻子会充血,撒谎者为了使充血的感觉得到缓解,便会摸摸鼻子。

当然,心理学研究人员特别说明,并不是所有触摸鼻子的动作都和谎言有关系,有的时候,人摸鼻子只是紧张的表现,而不是撒谎的信号。摸鼻子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欺骗的标志,而只是一小部分人撒谎时会出现的动作。所以,不能仅凭摸鼻子这一动作就判定某人撒了谎。怎样提高微表情、微动作的识别能力

很多人都很佩服那些火眼金睛的神探们探查真伪的能力——不管犯罪分子编造了多么高明的谎言,他们一下子就能识破、拆穿。其实,这些神探们的智商和常人差不了多少,他们的超常之处在于能够从我们人人都有但常常忽视的微表情、微动作中读出人们的很多秘密,并且能够通过微表情、微动作对素不相识的人进行快速了解,探听虚实,进而制其要害。

可能有人会说:“我没有受过专业性的训练,识谎、辨人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骗子这么多,我怎么能学会识谎呢?”识谎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

有一位有着多年查案经验的老警察常常开玩笑说:“我们的身体都会说话,不过 “说话”主要是指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些是人做出的一些下意识的本能行为。例如,当我拿到一些案件,我会找那些看似无关的人了解情况或者故意制造些假象给他们 ‘放风’时,看他们貌似平静,其实我细观,总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很紧张。因为从他们无意间紧咬的双唇或紧锁的眉头可以觉察到他们所说的并非都是真话,这些表情、动作说明他们可能隐藏了一些重要线索,或是有可疑成分。所以我就顺藤摸瓜,结果兵不厌诈,往往都能慢慢钓出 ‘大鱼’。”

在心理学家看来,学会通过解读一个人的微表情、微动作来完成对其心理的影响和操纵并不难,然而,想要掌握这种技能,准确解读微表情、微动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当然,通过学习基本的知识要领,并辅助常观察与多训练,掌握这项技巧也并不难。

常做外贸业务的小王在一次为某轮船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中就很巧妙地利用自己多年学习和积累下的经验,通过对方在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个微表情,为客户挽回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前不久,小王朋友的一个英国客户要与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洽谈船只交易的事,这位朋友拜托小王观察他们合同谈判的整个过程。小王同意了,并建议他们将合同事项一条条列明,然后一项一项说明解释。如此一来,小王便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对方公司的谈判人员,从而获得所有可能对客户有帮助的非语言信息。同时,他与客户约定,自己如果发现了需要注意的事项会及时传纸条给客户。之后,小王坐到后面并注意观察双方在逐条审核合同内容时的一举一动。

在谈判过程中,小王看到这家跨国公司的首席谈判代表在听到合同上一项涉及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建筑工程的条款时,使劲缩了一下嘴唇,他立即判断出这位首席谈判代表对这一条款有意见。随后,他马上给客户传了一张纸条,提示客户合同的这一条款有争议或有问题,应该趁热打铁,抢在双方散会前再仔细核查或讨论一番,以防对方讨论商议后再趁机提高价格要挟。就这样,小王通过对对方负责人微表情的解读先发制人,并对对方的合议造成了干扰作用。果然,对方在没有完全通气的情况下,内部出现了口径不一的让价策略,客户迅速抓住他们的短板和破绽,顺势而为,就这一条款进行反复推敲之后商定了最低价格,节省了上千万美元。事后,客户对小王的眼力和判断力赞叹不已,还在很多客户面前为小王做宣传,为小王介绍新的客户,小王的知名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要读懂微表情、微动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微表情、微动作的特别信号

微表情、微动作有哪些特别信号呢?心理学家告诉人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要细细观察,观察得越细致,就越容易发现微表情、微动作的信息。例如,当你发现自己的儿子在参加考试前有挠头或咬嘴唇的举动时,你应该可以判断出他可能十分紧张或没有准备充分。也就是说,他的挠头或咬嘴唇的动作是他用来缓解压力的特有动作,而在这之后他很有可能一遍遍地重复这一动作。过去的行为是将来的行为最好的预演,我们可通过这种特殊的微表情、微动作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对其加以操纵或影响。(2)练就敏锐的洞察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 “我正在与这个人争吵,没想到他居然打了我,而我之前竟然没有察觉到。”“我以为老板对我的工作很满意,但是没想到他却把我解雇了。”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 “没想到”,就是因为他们不曾对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行细致的观察。人都是从孩童长成大人的,生活经历的磨炼,会让人学会观摩周围人的一举一动。

但是,大多数人总是疏于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去关注他人的动作和表情所发生的细节变化,所以也就发现不了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可能与他的思想或目的大相径庭。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于想要掌握识谎艺术的人来说十分重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必须勤于观察、认真积累、总结经验,做到心领神会。当然,如果你在观察力方面遇到了挑战,千万不要气馁。观察力就像肌肉,用则发达,不用则萎缩。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不断去观察你周围的人和世界,你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还有,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不应该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投入的行为,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精力和专注力,方可练就超常的洞察力。

用心观察是指要利用你的所有感官,而不只是视觉感官。举个例子,每次史密斯走进自己的公寓时都会深吸一口气,如果闻到“异常”,他就会格外留心。有一次,史密斯旅行回来后发现家里飘荡着一股香烟的味道,他的鼻子已经先眼睛一步警示:可能存在危险。最后证明,一名修理工曾进来维修过管道,这名维修工的衣服和皮肤上的烟味在这间屋子里飘荡了几个小时。幸运的是,这名维修工是一个受欢迎的 “闯入者”,而不是一个潜伏在房间里的窃贼。这个案例说明,我们必须利用自己的所有感官,才能对周围的事物有详尽的了解,从而拥有超常的洞察力。(3)寻找微表情、微动作的 “基线行为”

什么是 “基线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微表情、微动作的“基线行为”就是表情、动作中的那些 “正常的东西”。

为了理解那些经常与你互动或交往的人的 “基线行为”,你必须注意观察他们的常态,包括坐姿、手和脚放置的位置、面部表情、头的倾斜度,甚至他们放置自己的物品时的习惯性姿势。而且,你要能够分辨出他们的 “正常表情、动作”和 “压力下的表情、动作”的不同之处。

没有找到 “基线行为”的人就像那些直到孩子生病才知道检查孩子的喉咙的父母,当他们带孩子去见医生时,他们会竭力向医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情况,但是由于没有参照物,他们没有观察过孩子健康时喉咙的样子,他们的描述总是派不上用场。要知道,人只有多对 “正常的东西”进行观察,才能认识和区分出“不正常的东西”。

即便只是与某人偶然相遇,你也应该细心留意对方在最初交流时的 “基线行为”。了解一个人的 “基线行为”很重要,掌握了它,你便能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背离常态,并认识到这种背离的重要性和其中蕴含的深层信息。(4)尽量获得多种微表情信息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多种微表情信息,从而提高判断力。集合在一起的微表情信息就像七巧板中的各个板块,你拿到的 “板块”越多,把它们拼好的可能性才越大,然后你才能看到它们组成的人的内心世界活动的概貌。

举个例子。李静曾见到一位同事在一次工作例会上先是一副受重压困扰的样子,紧接着又做出一连串努力保持平静的动作。李静认为这位同事一定正在某种难以扭转的劣势中挣扎。果然,没过几天,那位同事就辞职了。

李静之所以能够做出准确判断,正是因为她通过细致观察,获得了同事多种微表情信息,将其进行整合和分析之后得出了结论。

掌握了这些解读微表情、微动作的必备要领,你就具备了基本的判断力,这样在社会上你就会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和识谎能力,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微表情、微动作与边缘大脑

如果让你选出一个人身体上 “最诚实”的部位,即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真实感觉或意图的部位,这个部位能够告诉你你的合作伙伴、家人、约会对象甚至一个陌生人的真实的思想、感觉或意图,你会选择哪个部位呢?

对,当然是大脑。识谎,不要忘记边缘大脑。

大脑的边缘系统在非语言行为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进而解读并掌握他人的心理。当人们产生某种心理的时候,大脑的边缘系统会将这一信息用微表情、微动作的形式 “泄露”给其他人。这些边缘的生存反应不仅可以追溯至人们的幼年时代,同样可以追溯至人类的远祖时代。它们是人的神经系统中的 “硬件”,很难伪装或剔除。因而,边缘行为是一种真实可信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意图的真实反映,这已经成为公理。

任何人都拥有大脑,大脑是人们认知能力的 “基地”。那么,什么叫 “边缘大脑”?“边缘大脑”与识谎有什么联系?事实上,人的头颅中有三个 “大脑”,每个 “大脑”都有着不同的职责。1 9 5 2年,一位名叫保罗·麦克林的科学先驱提出,人类大脑是由“爬虫类脑”(脑干)、“哺乳动物类脑”(边缘系统)和 “人类大脑”(新皮质)组成的。

边缘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海马体,它们合并起来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枢”,后者驾驭着人们身体的一切。边缘系统是大脑中唯一一个从来不 “休息”的部位,它一直处于 “运行”状态。另外,边缘系统也是人们的情感中心,各种信号从这里发出,前往大脑的其他部位,这些部位又各自管理着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那么,大脑的边缘系统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微表情、微动作的呢?

一般情况下,当边缘系统感到舒适时,这种精神或心理上的幸福就会反映在非语言行为上,具体表现为满足和高度自信。而当边缘系统感到不适时,相应的微表情、微动作就会表现出压抑或极度不自信。比如:当人们遇到危险时,边缘系统会调整人们的行为。这种危险可能是一个史前人遇到一头异常凶猛的野兽,也可能是现代的一个公司职员遇到了一个铁石心肠的老板。在这一过程中,边缘系统会产生一定的非语言信息。几千年来,拥有这些边缘反应能力的人生存了下来,这些行为也像电脑硬件一样植入到了人们的神经系统之中。

大脑的边缘系统就像一台计算机,能够接收和保存来自外界的数据。边缘系统能对消极事件的经历进行编辑和记忆,例如,手指被火炉烫伤了;受到他人或动物的攻击;收到让人沮丧的批评等等。当人们产生某种信息时,便能操纵自己那个 “危险”的世界。比如说,一旦边缘系统的 “注册表”认定一种动物为危险动物,这种印象就会被深深植入人们的情感记忆中,当人们下次再见到这种动物时,就会立刻做出反应。有些时候,人们即便是在很多年之后再遇见中学时候班上的那个 “讨厌鬼”,脸上可能还会表现出难以掩饰的厌恶之情。还有著名的成语 “望梅止渴”,想到梅子很多人都会流口水。这就是大脑边缘系统在发生作用所致。

当然,大脑的边缘系统同样会有效地记录并保留各种积极的事情,比如,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受到了表扬,或者是取得了一段令人愉悦的交际关系等。很多时候,当人们见到一位老朋友或认出一种儿时的甜美味道时,一种愉快感便会油然而生。

许多人面对威胁或危险时都会 “开战”或 “逃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动物和人类会依照 “冻结—逃跑—战斗”的顺序来应对各种苦恼和威胁。人大脑的边缘系统的 “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要保证人这一种族能够生存下去。大脑的边缘系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或不适,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并随时随地寻找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机会。与此同时,它还能让人们想起以前的遭遇,并从那些遭遇里找到一些借鉴。

边缘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是条件反射式的、不加考虑的,这也是最真实的。

大脑的第三部分加入颅顶的时间较晚,因此被称作 “新皮质”,也就是 “新大脑”。这部分大脑负责高级认知和记忆,因此也被称为“思考大脑”。正是这部分大脑将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也正是这部分大脑让人类实现了诸多创举,比如登上月球。不过,它也是大脑中 “最不诚实”的部分,因此它也被称为“爱说谎的大脑”。人的这部分大脑会 “行骗”,而且经常 “行骗”。比如,新皮质大脑会让人们相互 “夸赞”,尽管心里对自己所夸赞的人极为厌恶。

边缘大脑与识谎策略的联系的建立是以解读非语言行为为纽带的,解读这些非语言行为有助于人们寻找到有效的识谎策略。

1 9 9 9年1 2月,美国海关截获了一名被称作 “千年轰炸者”的恐怖分子。入境检查时,海关人员发现这个叫阿默德的人神色紧张且汗流不止,于是勒令他下车接受进一步询问。那一刻,阿默德试图逃跑,但是很快就被抓住了。海关人员从他的车里搜出了炸药和定时装置。阿默德最终供认了他要炸毁洛杉矶机场的阴谋。

神色紧张和流汗正是大脑对巨大压力固有的一种反应方式。由于这种边缘行为是最真实的,海关人员才会对阿默德产生警惕和怀疑,并一举粉碎其阴谋。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反映在其微表情和微动作上。

就上述案例来说,边缘系统会强迫那个恐怖分子在接受询问时大量出汗,但是新皮质大脑却非常擅长让他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它可以 “教唆”这名恐怖分子在接受询问时说出 “车上没有炸药”之类的话,虽然这完全是假话。

还有,一些人在接受司法询问过程中会有不适感,还有的人经常会喊冷,这也是边缘大脑的真实反应。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当人们感到不舒服、紧张、苦恼时,边缘大脑就会 “召集”身体的各个系统进入 “冻结—逃跑—战斗”的反应准备状态。血液会被输送到四肢的大块肌肉中,也就是说,血液会暂时离开皮肤。如此一来,有些人会暂时失去正常肤色,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大惊失色”。由于血液是人们身体取暖的主要来源,一旦血液被从皮肤处送往深层的肌肉处,人的身体表面就会感到寒冷。

所以,了解一些必要的边缘大脑的非语言行为对我们增强识谎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