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名人与轶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4:14:46

点击下载

作者:曲小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北京的名人与轶事

老北京的名人与轶事试读:

朱棣选陵的传说

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了选陵费尽了心思,他曾先后派出十几个风水先生到北京的周边地区选址。可是,均没有选中合他心意的。最后他决定要亲自到外面去看看。

这一大早上,他换上便装,带着两个太监出了紫禁城。快到中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香山上的半山亭。朱棣举目四望,惊喜万分,此时,正逢金秋,漫山遍野是红叶,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从西北看三面环山,东眺京城,紫禁城的红墙绿瓦和高高的城门楼子隐约可见。

朱棣不禁自语道:“这里是多么好的陵址呀!”他看中此地,原因有四:

一是此地离京城很近,百年之后,儿孙们祭祀便利;二是这里位于京城的西北方,按风水来说,属上风口;三是他认为“香山”这个名字吉利,靠着它准有福分;四是这里西高东低,长眠于此,可以永远看见紫禁城。

太阳西下时,朱棣和两个太监来到一个村口,他们远远地看见在一棵老槐树下,有两个老头正在下棋,于是走上前去。

这两位老头都已年过花甲,一个叫姜亚群,一个叫石学乏。他们见老远走来三人,仔细打量了一番,发现这三人非同一般,特别是走在中间的那位,更是气宇不凡。

他们心想,这些日子听说皇上派人到香山这儿来选陵址,若是这里真被看中,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可没好日子过了,田地也没了不说,还得搬迁。

姜亚群对石学芝低声说道:“我看这三个人像是来咱们这儿选陵的。”“我看也像,不如想个法子支走他们。”说完,他俩就在耳边耳语了几句,然后会心地相互点了点头。

这时,朱棣带着两个太监已经走到他们身旁,朱棣问道:“两位老先生,你们可是此地人哪?”“正是!”姜亚群和石学芝同声答道。“请问二位尊姓大名?”“我姓沙,住在香山南面的沙各庄!”姜亚群说道。“我姓石,住在北面的屠户营,祖上三辈都是杀猪的!”石学芝说。

朱棣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碰上这二位一个姓沙(杀)的,一个是杀猪的,遇上他们我这姓朱(猪)的不是遇上克星了吗?

他定了定神,又问道:“这香山除了叫鬼见愁外,还有别的名字吗?”

姜亚群听了,心想这人还不死心,便说:“有哇,这香山是本名,要是从东北往西南方向看,这山像一头横卧的狮子,所以又叫‘卧狮山’,要是从东南往西北看,这山又像是一头趴着的老虎,所以还叫‘恶虎岭’,俗话有‘狮虎同霸香山,猪狗不在此留’之说。”

朱棣一听,心里又是咯噔一下,真是倒霉,朱(猪)呆在这里,还不是狮与虎的口中之食吗?

他又看了一眼不远处的一条没有水的旱河,问道:“这河叫什么河呀?”“叫哑巴河,除了夏天有点渗山水,老是干的,一点水声也没有,跟哑巴似的!”石学芝说。

朱棣心里说,我这朱(猪)离不开泔水,没有水熬什么泔水呀?他又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座大庙,问:“那是什么庙呀?”“无梁庙,从上到下,没用一根梁。”姜亚群答道。

呵,今天是倒霉到家了,无梁(粮)庙,没粮食我这朱(猪)非饿死不可。朱棣心情很糟糕,他也无心再往下问了,只想赶忙离开这个不吉之地。姜亚群和石学芝连忙站起来:“您就到我们家坐会儿吧!”“不麻烦两位了!”朱棣抬腿就走,两个太监问道:“咱不吃中午饭了?”

朱棣说:“吃什么中午饭,这鬼地方不吉利,赶快走吧!”两个太监看到皇上生气了,也不敢多言,跟着往城里走。

快到城门口时,一个太监实在憋不住了,低声问朱棣:“万岁爷,香山这地方不错,您是不是看中了?”“沙(杀)各庄、屠户营、卧狮山、恶虎岭,还有那哑巴河、无梁(粮)庙,我还活的了吗?”那个太监一听就明白了,不敢再说什么。

过了不久,一个叫姚广孝的和尚提出把皇陵选在了京城北面的昌平,朱棣欣然接受了,这就是现在的十三陵所在地。

崇祯测字的故事

传说闯王李自成率领的义军包围北京城之后,大明朝的江山已摇摇欲坠。崇祯皇帝虽预感到大势已去,终不肯束手待毙,他依仗北京城高壕深,坚守不出,以待救援。

闯王的军师宋献策献计道:“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如果能对崇祯实行心理战术,让他丧失守城的信心,则北京城不攻自破矣。”

宋献策悄悄地向闯王说出自己的想法,闯王频频点头称是。第二天,宋献策乔装扮成一个测字的老先生,混入北京城内,在皇宫附近,摆下一个测字的小摊,摊前一幅白布招牌迎风摇摆,上书:“鬼谷为师,管辂是友”。

宋献策知道崇祯皇帝相信天命,平常喜欢招些江湖术士进宫相面、卜卦。每日在上朝前,他必在乾清宫中虔诚拜天。洛阳失守,崇祯叔父被杀,使崇祯已感到大事不妙。宋献策此行,就是要使崇祯承认,明朝的气数已尽了。

李闯王兵临城下之后,崇祯寝食不安,他常常在金銮殿里走来走去,思谋着对付闯王的办法。一日他和贴身太监王德化,青衣小帽,溜出了神武门,想去了解一下军情和民心。

他刚一出神武门,就看到宋献策测字摊上的招牌,崇祯皇帝停住了步子。心想,在皇宫里的那些江湖术士,总是喜欢说些讨人欢心的话,今日,这个测字先生,不明我的身份,应该不会阿谀奉承,何不测上一字,看看这大明朝的江山前景如何。想到这儿,便决定去测字。

王德化说:“我们主人要测一字。”

宋献策抬头一看,见王德化年近四十,却脸白无须,且声细如女子,知其为太监,再看看坐在一旁的崇祯,心里已明白了八九分。他忙问:“客官是测婚姻呢,还是测前程?”

王德化说主人要策国事,并提笔写了一个“友”字。

宋献策把那“友”字端端正正地写好,看看了这个字说道:“客官若问他事,尚可另当别论;若问国事,可不是好兆头。你看‘友’字这一撒,遮去上部。则成‘反’字。倘照字形而解,恐怕是‘反’要出头。”

崇祯有些惊慌失色,王德化说写错了,接着又写了有无的“有”字。

宋献策拿着“有”字,端详再三,沉吟不语,只是不住地摇头。

王德化焦急地催问道:“是凶是吉,你快讲啊?”

宋献策站起来,将身体凑近崇帧与王德化,轻声说道:“若是这个‘有’字,恐怕更加不妙。你们看这个‘有’字,上部是‘大’字缺一捺,下部是‘明’字少半边,分明是说,大明江山已去一半。”

那王德化一听,吓得浑身颤抖。崇祯面色骤变,拍案而起,让王德化退到一边,随手在身边的纸上写一个申酉戌亥的“酉”字,往宋献策面前一推。

宋献策将字接过来,凝神沉思,只见他愁眉紧锁,时而倒抽冷气,时而急搓双手,连连顿足。急得崇祯不知所措,不断催促。宋献策却无动于衷,两眼低垂,一句话也不说。

崇祯看出宋献策有所忌讳,便说:“测字之人,只求实言,但说无妨。”

宋献策看看时机已到,便假装神秘地说道:“若测国事,此字更是大凶之兆,此话说与客官,千万不要传扬出去,此‘酉’字,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缺足,预示至尊者将无头无足矣。看来大明江山,亡在旦夕,万岁爷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崇祯听完此言顿觉天昏暗,两人再也无心去了解什么民心军情,一路长吁短叹,快快回到宫里。

崇祯皇帝见李自成围住京城,早已是心胆俱裂,再加上测字先生的一番言语,更使他万念俱灰。第二天,崇祯便带着王德化,在煤山自缢身亡了。守卫北京城的明军一听说皇帝已经死了,顷刻树倒猢狲散,北京城不攻自破。

闯王率义军顺利攻破德胜门,又从承天门(天安门)开进了紫禁城。进入皇宫后他住进了武英殿,在那里处理大顺政权的事务。

李闯王进北京的史事

闯王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节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建国之后,李自成完善政权组织,增设六部尚书;大封功臣,严定军法,以“贵贱均田”、“五年不惩”、“一民不杀”为施政纲领,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李自成率领起义大军顺利攻破太原,消息传至京城,崇祯帝惊恐万分,立即召廷臣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由李建泰“代帝督师”,迎击李自成。当他率官军行至邯郸时,得知起义军左营刘芳亮部沿黄河向东行进的消息,便立即往北回撤。

李自成起义大军攻陷太原之后,军分两路:一路东出固关,直趋大名、镇定,旨在进攻京城。另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攻克山西柳、代等州,破宁武,进抵宣府。起义军离京城越来越近,京城内闻此消息,陷入慌乱之中。

危急之下,崇祯帝于三月六日正式决定放弃宁远,急命宁远总兵吴三桂统兵入卫京师,同时,也急调各种兵马入京师勤王。但吴三桂因路途遥远,直到京师被占,仍在途中跋涉。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进抵居庸关,明总兵唐通投降。起义军迅速过关,占领昌平,并杀死明总兵李守钅荣。

十六日,崇祯帝召集众臣商议国家大事,但一个个都是愁眉不展,相顾无语,会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就在当天晚上,起义军先遣部队已达京北的土域,并迅速形成对北京的包围之势。第二天,李自成起义军开始环攻北京城九门。

当李自城起义大军占领外城时,崇祯帝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看见城周围“烽火彻天”,知大势已不可挽回。徘徊许久,回乾清宫,但左思右想,感到出逃无望,最终又跑到煤山(今景山),吊死在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十八日傍晚,农民军著名将领刘宗敏、李过等,首先登上北京城。接着,德胜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朝阳门被迅速打开,农民军杀声震天地涌入北京的内城。

自此,历时二百七十余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推翻了。过去一直处在社会最低层,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第一次登上了北京的历史舞台。

十九日晨,广大市民一片欢呼,迎接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中午时分,闯王李自成着毡笠缥衣,乘一匹高大的乌龙马,率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大明门。来至承天门下,李自成立马持弓,照承天门匾额射去,正中“天”字。随后进入皇宫,建立大顺革命政权,处理政事。

俗话说:“开马没有回头箭”,闯王李自成本人就像那支箭一样,虽说是射出去了,但毕竟没有彻底地穿透历史。时隔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共同镇压农民军。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农民军遭到战略性的失败。四月十三日,农民军放弃北京,西撤关中。

闯王李自成建元的大顺革命政权,在北京仅存四十二天就被血腥地镇压下去了,但他的光辉业绩在中国历史上却永放异彩。

顺治帝怒斩“黄膘李三”

相传,在顺治年间,京城里有一混号叫“黄膘李三”的地痞头目,网罗了一帮地痞欺行霸市,偷抢奸杀,无恶不做。其势力之大,连官府上的人也惧怕他几分。

虽然他三次被收监,可不出十天,又独霸街市。

更有甚者,他竟敢在城外仿照朝廷的六部,盖了六处大宅院。

一些文武官员见他财大势大,也和他来往密切。

其中一个姓梁的大臣还和他成了拜把子兄弟,并利用自己在宫里当差之便,为他贩大烟、贩私盐、贩卖人口提供方便,自己从中捞取好处。

后来,这事传到了顺治皇帝那里。他是又恨又气,想不到在天子脚下,竟有这样的强盗,于是他找来刑部大臣询问此事,但那刑部大臣说,不知道黄膘李三之事。

顺治又问过其他几位大臣,也都说不知道,顺治觉得此中必有问题。

一天,顺治皇帝到城外微服私访,刚过了西直门,就听见路边有人在哭喊,他撩开轿帘一看,有个妇人拦住去路。只听那妇女屈哭喊道:“冤枉呀,冤枉呀!过街的大老爷为小民做做主吧!”

顺治连忙问那妇人有何冤屈,那妇人一见真的有当官的为她做主了,就一连给顺治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就将她的冤屈说了出来。

她说,她和丈夫靠烙烧饼为生,烙出来的烧饼又香又脆,人称“香脆烧饼”。

半个月前,黄膘李三带着一帮人路过这里,闻到了烧饼的香味就进来吃了二十多个,吃完之后没给钱就往外走,她丈夫上前要钱。

谁知他们不仅不给钱,还动手打人,而且边打边说:“你打听打听,我黄膘李三吃什么花过钱。就别说吃你几个烧饼了。”就这样,人被他们活活给打死了。

她四处告状,都因惧怕黄膘李三而不予受理。无奈之下,她听说常有大官出入西直门,才在这里拦路喊冤。

顺治皇帝听了那妇人的诉说,早已怒火满胸,回到紫禁城后,就立刻传旨,要他的皇叔郑亲王一个月内查办完黄膘李三的案子,当斩就斩。凡是与此案有勾连的官员,无论大小,严惩不怠。

这郑亲王最嫉恨像黄膘本三这样的恶徒,所以接了顺治的旨意后,一点儿不怠慢,立刻着手查办此案。郑亲王为了彻查黄膘李三的罪行,先是派上十几个人到京城里明察暗访,收集黄膘李三的罪证,然后将他抓捕入狱。

那姓梁的大臣一见黄膘李三被抓了,便找到郑王府,并送上一张一千两的银票。

郑亲王早就说他与黄膘李三关系密切,并从中得到不少的好处,但一直没证据,这回送上门来了,心里暗暗高兴,连声应着,说这事好办,便收下了那张银票。

梁大臣心想,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心里一下子明朗多了。

第二天上早朝时,郑亲王将黄膘李三所犯下的罪行,统统禀报给了顺治皇上,还将梁大臣行贿给他的一千两银票呈给了顺治。

那梁大臣见状,马上就瘫在了地上。只听顺治皇帝厉声说道:“黄膘李三之所以能为非作歹、横行于市三年多,就是因为有像梁大臣这样的人袒护,像这样的恶徒我大清王朝绝不能容忍!传朕的旨意,明日一早,将黄膘李三押往菜市口问斩,所有与他有往来之人,一律收监,严惩不怠。”

就这样,在京城猖狂三年多的恶徒黄膘李三,被英明的顺治皇帝怒斩于菜市口。而与此有牵连的大大小小三十多位官员,则有的被革职,有的被充军,梁大臣的下场和黄膘李三一样,也在菜市口给斩了。

顺治出家的轶事

顺治登基当皇上时只有几岁,因此朝中大事,都由他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料理。

十几岁以后,他开始亲理朝政。众多军国要事让他焦头烂额。他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想和普通百姓一样过清静舒心的日子。

一天,退朝以后,他心烦意乱,就化装成一名普通老百姓,骑马出城,直奔西山而去。在山坡一座大庙的山门上,他看到了一首闲诗:

朝臣待漏五更寒,

铁马将军夜度关。

山寺日高僧未起,

算来名利不如闲。

下款署名是“山中散人”。顺治从头到尾念了一遍,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在返回皇宫的路上,他细细品味诗句的内涵,认为僧人的生活的确清闲自在。

顺治回到宫中,吃罢晚饭,早早地就睡觉了。

第二天,日出三竿,文武大臣在金銮殿前等了几个时辰,还不见皇帝上朝。

有人推开皇帝寝宫的宫门,喊了几声“万岁爷”,不见有人回应。却见龙床上缎被叠得整整齐齐,屋内早已没有皇上的影子。有人在书案上发现了一纸四句留言:

我本西方一袈裟,

为何生于帝王家?

天下万事纷纷扰,

不如空门补破衲。

纸是宫中的宣纸,字是皇上的手迹,这四行诗分明是说:皇上看破红尘,不愿意再当皇帝,因而远离京城,遁入空门了。

皇后听说皇上出走,立刻派人四处寻找。但是,天下有成千上万的寺庙,到哪座庙里去找呢?皇后仔细思量皇上留下的诗句,她从皇上题诗中的“西方”二字,推想出皇上出家的庙宇,不在西山就在山西。

于是他派出两支人马:一支到山西五台山,一支到北京的西山去寻找当今万岁。但是他们找了几百座古寺,也没有见到顺治帝。

最后,朝廷只好按顺治留下的诏书,拥立他的第三子玄烨当了皇帝,这就是康熙皇帝。

顺治皇帝确实出家当了和尚。他离开了皇宫之后,来到西山的一座古庙里。这座山,因为每夜子时常有几朵红莲花开放,就叫红莲峰,山腰里的那座古庙则叫红莲寺。

顺治在红莲寺里专心修行,生活十分清苦,但却很清静。

后来,他又去了白莲寺,在那里他终日勤修苦炼,佛性也修炼成功,最终便坐化在这白莲寺中。在当地,人们管这座肉胎佛爷叫“魔王老爷”,而把顺治修行时的那道山坡叫作是“老爷坡”。

来到此地的人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魔王老爷”的佛头是朝着东南方向偏着的,这是因为他在坐化时没有完全割断凡心,还一直歪着头朝紫禁城那边看呢。

康熙巧计除权臣

康熙八岁登基作了小皇帝,根据顺治皇帝的遗诏,鳌拜、索尼、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四位先朝老臣帮助康熙治理朝政。鳌拜在朝中很有权势,常常居功自傲,野心勃勃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

一次,因鳌拜强行圈地,苏克萨哈便和他在宫中发生了争执。小康熙瞧着鳌拜一脸凶相,感到挺害怕,只好劝说几句,也没定谁是谁非。当天晚上康熙正在用膳,鳌拜身上挎着那把从不离身的七星宝刀闯了进来,气冲冲地说:“圈地设庄的事儿是先皇传下来的,苏克萨哈胆敢反对就是反对大清。皇上要不给苏克萨哈定罪,老臣可就自己动手啦。”说罢他恶狠狠地盯着比他矮半截的小皇上,连礼都不敬就怒气冲冲地出宫了,没过两天,苏克萨哈便被鳌拜杀害了。小皇帝脸上充满了忧虑。

一晃几年,小皇帝长高了,鳌拜的势力更大了,可康熙也是敢怒而不敢言。一天,康熙叫大臣索额图陪他下棋,一连三盘都是让对方的两个过河小卒给将死的。康熙不解,便问其意。索额图见四下无人,悄声说:“圣上天资聪慧,今老臣趁陪您下棋之机,有要事相报……”康熙听着听着,眼睛露出了笑容。

鳌拜老贼为了监视小皇上,就在宫中暗插了几个密探太监,并要求他们及时回报康熙的动向。一天,密探太监向他回报,说小皇上和七八个八旗子弟在宫内摔跤。这老贼以为是康熙贪玩,便令他们继续监视。一连半月有余,每次汇报都是如此,那老贼便放松了警惕。

两个月后的一天早晨,鳌拜又带埋宝刀进宫,说为圈地的事而来,其实,只不过是走走形式罢了。当他得知皇上每天都是摔跤而不喜读书时,竟高兴的连嘴都合上了。随后,他来到摔跤场一看,呆真如此,皇上正赤臂露肘地和几个孩子分别练摔跤呢。鳌拜此时连头都不低,仍像平常面君一样:“启禀万岁,臣想在沙城修个马场,留些地。”“知道了。”康熙就在说话的同时,猛地将手一挥,七八个摔跤手直向鳌拜冲过来,还没等这老贼明白过来,已将他捆得结结实实。康熙冷笑着:“鳌拜,你知罪吗?”鳌拜此时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随后康熙下令将其打人大狱。

康熙下令连夜将鳌拜的兄弟儿子和其他党羽一网打尽。按大清律例严办,有的处死、有的判罪、有的流放边疆,鳌拜也被自己常不离身的七星宝刀结果了性命。

康熙禁止缠足的说法

汉族女子从五代时候就开始流行缠足,为了都能有一双三寸金莲般的小脚,女子不知吃了多少苦。直到清康熙年间,皇帝才下令禁止缠足。

那是康熙皇帝11岁的时候,当时正值皇太后寿辰之日,文武百官都来参加太后寿筵,官廷内外张灯结彩,歌舞升平。

这时,宫娥、彩女翩翩起舞,领舞的彩女,叫彩霞,年芳16岁,身材袅娜,体态轻盈,当她独舞时,突然脚下没稳住,摔倒在地上。

小皇帝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本来彩霞就身体不适,为了太后寿筵,不得不带病上声,这下可糟了。

康熙刚想代彩霞求情,太后已经怒容满面,下令将彩霞重杖四十,并赶出宫。小皇帝吓得没敢吭声。这一夜,康熙失眠了。

第二天清早,康熙偷偷地溜出了宫,他从太监那儿打听到彩霞的住处,前去看望她。

彩霞居住的是一间破烂不堪的小草屋,屋里光线很暗,小皇帝看到彩霞躺在床上,身体很虚弱,一个瘸了腿的女人在照顾她。

康熙询问了半天,知道彩霞病得不轻,想看看彩霞摔伤的脚怎么样了,可彩霞怎么也不让看,康熙伸手去掀被子,一眼就看到那只肿得跟碗口一般粗的脚,彩霞知道小皇帝心慈,忙安慰小皇帝,说是不打紧。只是自己的脚说不定以后会废了,她还告诉皇帝,这都是缠足若的祸。

康熙皇帝看到彩霞成畸形的脚,心中十分难过,他让太监回宫取50两银子给彩霞看病,然后转身走了。回宫以后,他找来南林老师。请教汉族女子缠足的事。

南士林告诉他,汉族女人缠足起于五代时候。当时的南唐后主李煜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是个有名的才子。所以他身边的妃嫔也是各有所长,唯独一个叫育娘的宫女没有什么优势,于是她想方设法要吸引李煜的注意。

后来育娘终于想出了一招,她忍痛将自己的脚用布缠成三寸小足,再跳舞时,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李煜看到育娘跳舞舞姿优美,还特意命人制做了一朵金莲花,让育娘在金莲花上跳舞,从此,育娘的小脚就被称作是“三寸金莲”。之后,李煜又下令所有的宫女都缠足。于是,这种习惯便流传了下来。

康熙听罢,沉思了许久。三天之后,康熙在早朝时宣布,从今以后,废除自南唐国主李煜时,强令女子缠足的恶习,凡是强迫女子缠足的,一律严加惩办。自此之后,汉族女子才逐渐开始放足,但有些偏远地区直到民国时期还在缠足。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还常常能看到一些缠过脚的老太太在街上行走。

康熙私访蜜香居

一天,康熙独自一人微服出了阜城门,走进一家名叫“蜜香居”的酒馆。这家酒馆生意兴隆,楼上是雅座,专供王公贵族宴饮;楼下卖的是普通饭菜,价格便宜。

康熙迈步上楼,要了酒菜,坐下来。他留心观察,周围全是王爷公子,每一桌都摆满了丰盛的酒菜,可他们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玩鸟斗蛐,几乎不动桌上的酒菜。

玩够了,他们就歪歪斜斜骂骂咧咧地走了。留下那一桌桌的酒席,有的连筷子也没沾,原封不动摆在那里。

酒馆跑堂儿的把整盘整碗的酒菜,分类折箩,剩肉倒进盆里,剩菜折在桶里,再端回厨房去。

康熙一边看一边想:清兵入关刚刚五六十年,满族官员和八旗子弟就如此奢华靡费,不图上进,这是国家衰亡的征兆啊!

康熙付了酒钱,向楼下走去。楼下,跑堂儿的正在大声叫卖刚出笼的包子,店堂里挤满了人,有的袒胸露臂,有的高挽裤腿,一看就知道是打短、拉车、赶脚、背煤卖力气活儿的人。

他们单等肉包子一出笼,就挤到跟前买上几个,站在一边吃完就走。一会儿一锅,几笼屉肉包子一抢而光。

康熙他问身边的一个壮汉,为什么到这儿买包子的人这么多?壮汉告诉他,蜜香居的肉包子个儿大,馅儿鲜,价钱便宜,比买别家的素馅包子还便宜,卖苦力的都爱到这儿来吃包子。

康熙又回到楼上,问掌柜的,为什么肉包子的价格这么便宜,掌柜的见这个人龙眉凤目,不象个等闲之辈,就如实相告。原来,这肉包子是不赚钱的,他们就是为了吸引得顾客盈门,扬名声,闯牌子。他们的钱都是从那些达官贵人身上赚来的。

他还告诉康熙,如今的满汉官员、八旗子弟,专爱摆谱儿讲排场,不计较花钱多少;只要伺候得他们感到满意,给多少银子都不在乎。

他们吃的都是“猫食”,要来一桌酒席,吃不了几口。把他们剩下的肉菜,分类加工,做成肉包子,不但成本低,而且馅儿鲜、味儿美,这就是有名的“百味香”肉包子。

干力气活的穷汉子,花不了俩钱,就能吃一顿饱饭,所以都愿意到这个酒馆来。

康熙皇帝回到皇宫,提笔写下“百味斋”三个字,又题署了“康熙某年御笔”一行小字,派人送到蜜香居。酒馆掌柜的展开一看,见是皇上的亲笔题字,他马上请人做了一块金字横匾,悬挂在店堂前。

从此,蜜香居改成了“百味斋”,名气一天比一天大,生意也越做越兴隆了。

康熙为百味斋题了匾额,又想到那些只顾吃喝玩乐的王公贵人。他派人到百味斋去查访,逐个记下了他们的姓名、官职和住址,在那年春节,每户送给他们一副御书对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缕半丝恒念物之维艰

康熙想以此来教育和感化那些只图个人享乐、不顾天下安危的王公贵人。据说,有些人还真的不再吃喝享乐了,但还有些人照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康熙赐“福”的真相

清朝时期,每逢春节,满朝文武百官都要被皇帝召到紫禁城里,欢聚一堂。皇帝“开笔书福”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皇帝会当场题写“福”字,能得到皇上御笔题写的“福”字,那是当时文武大臣们求之不得的,因为他认为这是圣上的恩赐。但这皇上“开笔书福”却不是历来就有的。

那是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每年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候,王公大臣们去皇帝那儿拜年,总会带着厚礼,恭贺新禧。这些礼物不是珍贵于此,就是天下罕见,而且攀比之风日益严重。康熙皇帝深知,如果这股送礼的季风邪气不压制下去,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势必更为猖獗。所以,他想了个办法,既能让大臣们不再送礼,又保全了他们的面子。

新春佳节到来的那天,康熙皇帝传下一道圣旨:请王公大臣们到乾清宫一聚。

这天,文武百官早早地就来到了乾清宫,相互寒暄了一阵,大家都在猜测皇上今天会赏赐些什么。文武百官你一言,我一语,心里还盘算着自己怎样博得龙颜大悦呢。

大伙儿正议论着,只听执事太监喊道:“万岁驾到。”这时,康熙皇帝满脸微笑地走进乾清宫。文武百官连忙拜叩,山呼万岁。

康熙皇帝示意大家平身,就坐到御座上了。王公大臣发现皇上什么礼物也没带心里都在猜测,皇上今天只要出什么新招了。这时康熙皇帝发了话:“众爱卿,今日乃新春佳节之日,举国欢庆,往年是众爱卿给朕拜年,今年就改一改,朕与众爱卿同聚而乐,并赐给每位爱卿一份薄礼。”话音刚落,两个太监就将一个紫檀的条案抬到御座前,上面放着文房四宝。文武百官一时搞不清楚皇上要送什么礼物。这时候康熙皇帝又发了话:“一年初复始,万象又更新,新春之日联就赐予每位爱卿一个‘福’字,以图吉祥。”说着,他拿起了御笔题写了好几个“福”字。

这‘福’有五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宋,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古人占卦常求五福,求的就是吉祥。康熙这福字写好了,可赐给谁呢?于是,皇上出了道题,谁先说出带“福”字的对联,这首个“福”字就赐给谁。只要能说出的都可以得到御赐的福字。

这时,兵部尚书说话了:“万岁,这第一个‘福’字就赐予臣吧,臣的对联是:盛世三春得意,丰年五福称心。”

这样,康熙皇帝把第一个“福”字赐给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也抢先说道:“请万岁将第二个‘福’宇赐予臣吧,臣的对联是:借问春从何处至,皆言福自皇思生。”

第二个“福”字自然赐给了吏部尚书。“皇上,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工部尚书这时也将自己的对联大声念了出来,康熙皇帝一听此联对得十分工整,非常高兴。于是将第三个‘福’字赐给了工部尚书。

就这样,康熙皇帝写的“福”字都赐给了文武百官,乾清宫里热闹一直延续到中午才安静下来。

从这年开始,每逢新春佳节之日,康熙皇帝都要将满朝的王公大臣召到乾清宫赐“福”字,而那送礼的歪风邪气也被扼杀住了。

从这之后,清朝历代皇帝都效仿,每年的春节之日,满朝的王公大臣都会在紫禁城一聚,看皇上“开笔书福”,并逐步形成了皇宫里的一种习俗。胤礻真篡改遗诏当皇帝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也是处理政务的地方,乾清宫正中有一个金龙宝座,清朝入关后皇帝顺治御题的“正大光明”金匾悬挂在宝座的正上方,与这金匾有关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是雍正皇帝胤禛篡改遗诏的故事。

康熙皇帝有三十多个儿子,除幼年夭亡的之外,成年的有二十多个,立谁为储,是烦扰他的一大难题。这天,他独自一人在乾清宫里想着立储的事,心里烦乱不已。

这时十四子胤祯来到乾清宫,将内务府的一份奏折交给康熙,然后就出了宫。看着胤祯离开的身影,康熙若有所思。

十四子胤祯从小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三岁时就能读《四书》、《五经》,十岁就能看《孙子兵法》,十五岁时《资治通鉴》他能倒背如流。

而且他还很精明能干,对国家的治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王者的气质。许多大臣们也很欣赏这个皇子。

康熙就下定了决心,决定立胤祯为太子,可这立储的事如果早早公布的话,其他皇子难免争权夺利,伤及兄弟感情。

这下康熙又犯了难,接着他就在乾清宫里转悠了起来,转了几圈,他猛一抬头,忽然看见正堂上悬挂的“正大光明”金匾。康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想到了立储传位的好办法。

康熙命贴身太监备好文房四宝,然后独自一人在乾清宫里写起了遗诏,正式立十四子为皇位继承人。写完遗诏后,又命亲信的太监用蜡精心密封起来。

第二天早朝时,康熙皇帝对众大臣说道,自己已经秘密立储,并写在遗诏当中,遗诏就存放在宫中“正中光明”金匾的后面。

自从康熙皇帝秘密建储并将遗诏藏进“正大光明”金匾之后,他的儿子们就开始猜测父皇究竟是立谁为储了,可谁也不敢私自偷看,其中康熙的四儿子胤禛最在意遗诏上的内容。

他总惦记着,哪天父皇归了西,如果遗诏上写的是别的皇子,那自己不是什么都没有吗?于是他横下心来,想悄悄地把遗诏拿出来看看。

胤禛先设法买通看守乾清宫的王太监,而且还特意找来父王的墨迹临摹练习,如果遗诏上不是立自己为储,就模仿康熙的笔迹改造一份。

为了接近王太监,胤禛没少花银子,一来二去,两人竟成了莫逆之交。而胤禛经过训练模仿康熙的笔迹,竟也达到了可乱真的程度。

这年的八月十五,康熙皇帝带着王公大臣到西郊的行宫里观灯赏月去了,胤禛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就带着酒菜来到乾清宫,和王太监交杯换盏地喝了起来。胤禛一个劲儿劝王太监喝酒,不一会儿王太监就喝多了。胤禛赶紧找来梯子,从“正大光明”金匾后面取出了遗诏。遗诏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传位十四子”。胤禛灵机一动,索性给“十”字添了两笔,遗诏就被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然后胤禛又用蜡按原样密封好了,重新放回原处。这下胤禛才放下心来。

几年以后,康熙皇帝因病去世。按照他的遗旨,当日从“正大光明”金匾后面取出几年前就写好的建储遗诏,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宣旨。内务大臣打开遗诏,宣读起来,当读到“传位于四子”时,满朝文武都惊讶万分。尤其是皇十四子,但御旨已经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宣读了,就不能更改。于是,文武百官都跪到胤禛面前,高呼“万岁”了,就这样,胤禛通过篡改遗诏当上了皇帝。

乾隆征字趣闻

故宫的文华殿上悬挂着一块“天子重英豪”坚匾,字迹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传说,这字是一个落榜的举人写的。

有一年,乾隆皇帝欲制一块“天子重英豪”的竖匾悬挂在文华殿,竖匾的字则通过发皇榜向社会征集。众朝臣都知道乾隆善写字爱题匾,皆奉承乾隆说,只有皇上的书法才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何必舍近求远?但乾隆心意已决大臣也不敢再多言,只能照旨发榜征字。

这样一来震动了整个北京城,上至朝官,下至平民百姓,每天呈送字样者达千人之多,但乾隆看了都不中意。

当然也有一、二个较好的,但经制匾试挂后,远远看去,字体上小下大,布局极不匀称。

一天,乾隆皇帝到西郊香山卧佛寺念经。寺院长老将一卷抄写的金刚经呈上,乾隆掀开首页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连连称赞字写的好,他问这字是谁写的。寺院长老忙回答,是一位名叫方观承的落榜举人写的。皇上赶忙命长老把此人找来。方观承见到皇上难免有些紧张,皇上问了他几个问题。

方观承将自己京试落榜,无颜回乡,流落街头,卖字为生的经过说了一遍。乾隆听后点了点头,便将召他为文华殿竖匾题字之意告诉了他。方观承连连叩头说,不敢在皇上面前舞文弄墨。皇帝让他尽管大胆地写。

方观承来到紫禁城后,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将文华殿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尺量一遍,又把宫殿建筑风格、气势观察良久,再把文臣武将所写之字细细品评一番,然后才挥毫拨墨,一气呵成。

乾隆一见大喜,随即召集几名大臣品评。众臣看后,有的笑而不语,有的偷偷摇头吐舌,只有一位大臣说他写字功夫不浅,只是既不学欧体,又不仿柳书,更不像颜字,字里行间,大小不匀,很不工整,自然无法与皇上的字相比。

乾隆听罢笑道:“欧体瘦峭,柳体纤弱,颜字刻板,朕看方观承书法雍容华贵,端方大雅,别具一格,不妨挂起来看看?”当即派工匠搭梯挂匾。

悬挂停当,众臣抬头一看,不由得目瞪口呆,大为惊异。只见“天子重英豪”用五个大字,苍劲有力,浑然一体,金光闪闪,观看角度不一样,气势就完全不同。

乾隆此时又问众臣这字写得怎么样,众人均愧而不答,乾隆说:“殿高匾竖,如字写一般大小,从下而望,则会出现上端字小,下端字大的毛病。方观承不但能写好字,更精审时度势,他把‘天’字写得很大,依次缩小,挂起来,从远而望,正好得体。可见他是个有用之才。”

皇帝问众大臣该封他什么官职,众臣有的说封个知县,乾隆摇头,有的说封个知府,乾隆不语。

吏部大臣奏说各州城府县均无缺位,只直隶缺一总督。

乾隆点头说就封他为直隶总督,众臣都说皇上圣明。只有吏部大臣认为方观承科举落榜,功名微小,封这么大的官职,不合大清国的律典。

乾隆听罢,哈哈大笑:“律典要遵,破格录用奇才,更为兴邦之道。”

光绪题金匾的考证

北京颐和园东宫门的牌匾是清代皇帝光绪题写的,这块九龙金匾上的“颐和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挥洒自如。据说,光绪题金匾还有一段典故呢!

相传,颐和园修复完毕后,需要在东宫门上挂一块题有“颐和园”三字的金匾,工部大臣思索大半天,不知让谁题写为好。最后,他想到颐和园是皇家林园,还是请皇帝题写较好。

于是,工部大臣参见了光绪,并说明了来意,光绪十分愿意,二话没说,提起御笔在龙案上铺着的一张宣纸一挥而就。

工部大臣接过来一看,有些失望,因为“颐和园”三个字没有一丝生气,这样的字怎么能做成牌匾挂起来呢,可工部大臣不敢说不好,只能按光绪题的字做了一块大匾,挂在了颐和园的东宫门。

挂上大匾的第三天,慈禧太后就来到颐和园游湖。当她看见东宫门挂着的牌匾,气就不打一处来,她质问工部大臣,这匾上的字是谁写的,工部大臣只好如实禀报。慈禧太后一听,瞪着他说:“这字也敢悬挂在宫门上,快给摘下来。”

几天后,光绪皇帝来到颐和园看见宫门上的大匾没了,便问怎么回事,听了下人的禀报,他顿时无语。当天晚上,光绪皇帝住在了颐和园的玉澜堂。他想重新为大匾题字。可一连写了几张,都不满意。

这时工部大臣来访,看到光绪在练字,便说:“万岁爷,以臣之见,您不如找个师傅学习学习。”

光绪急切地问道:“以你之见,何人可求呀?”“在建园时,有一木匠叫王永福,写的字刚劲有力,住在园东的小村庄,以臣之见,万岁不如向他学习。”

光绪听了,有些踌躇,万一被人知道堂堂万岁爷竟拜草民为师,多没面子。工部大臣看出了光绪的心思。

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并向光绪耳语了几句,光绪听了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上,光绪皇帝一副平民打扮,来到园子东面的小村子里王永福的家。“先生到此,有何相求呀?”老木匠问。“我是慕名而来,向老先生学习书法的。”光绪谦虚地说。“不敢当,不敢当!”王木匠说着,将光绪皇帝让到里屋,指着墙上挂着的字画滔滔不绝给他讲了起来,光绪皇帝听得都入了神。

接着,王木匠又手把手地教他写起字来。光绪认真地写了好多张,直到中午,才回了颐和园。

光绪一连向王师傅学了十几天书法,后来,老人这才知道这位“小徒弟”原来是堂堂的万岁爷。此后,光绪皇帝写字的水平突飞猛进。

这一天,正是重阳节,光绪皇帝将满朝文武大臣召到玉澜堂。然后命人将一张如匾大的宣纸放在龙案上,接着拿起足尺湖笔,蘸饱松烟徽墨,在纸上写了“颐和园”这三个熠熠生辉的大字,众大臣看罢,连声称好。慈禧看后也十分满意,便叫人照此字迹重新做了一块九龙金匾,挂在了颐和园的东宫门中间檐下。

西太后醉题金匾

香山卧佛寺的最北面是卧佛殿,里面横卧着一尊五米多长的佛祖释迦牟尼的大铜像。他双目微合,面带慈祥,神态自如。

大佛的上方悬挂着的是清代乾隆皇帝御题的“得大自在”四个字的金匾。在卧佛殿外的檐下,也悬挂着一块写有“性月恒心”的金匾,传说这是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

相传,从清乾隆帝开始,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皇帝、皇后、妃嫔都要到香山登高,以图吉祥。卧佛寺就成了登高之后皇帝上香、休息的地方。

卧佛寺的方丈将接待皇上视为无上光荣的事,倘若哪天皇上来了兴致,随手所题的默宝,他更会视若珍宝。每次皇上题字以后,方丈都会制作成金匾挂起来,以显示自己的荣耀。乾隆皇帝在香山一带留下的墨迹最多。

到了慈禧太后把持朝政的时候,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她也照例到香山登高,然后再到卧佛寺上香。卧佛寺的主持方丈云时和尚,几次想讨老佛爷的墨迹,因为慈禧从不给人题字,都没得到。

云时为此伤透了脑筋,为了得到慈禧太后题字的匾,他最后想到从太监李莲英入手。

这天,云时起了个大清早,备了份“厚礼”独自一人进了李莲英的住所。李莲英看礼物不轻,便爽快地答应了。

重阳节这天一大早,云时就吩咐寺里的众僧,将卧佛寺里外收拾得利利索索。正午时分,老佛爷的轿子进了山门。云时连忙率众僧到山门外接驾。

慈禧在众人前呼后拥之下进了卧佛寺,她先在卧佛殿里给佛祖释迦牟尼烧了三炷高香,然后由李莲英和云时和尚陪同,在寺里闲逛。当走到一片竹林旁时,李莲英与云时互递眼色。

之后,李莲英将慈禧引到了一座四角重檐的凉亭前,亭子里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斋饭。

这时,云时伏首跪到了慈禧面前,说一个月前抽了个上上签,言今日将有贵客临门,想不到果真如此。云时特意准备了一桌斋饭,迎接老佛爷,慈禧一听,心里早乐了,也就破例坐了下来,准备尝尝这斋饭。在宫里吃惯了山珍海味,慈禧一尝这斋饭,觉得味道还不错。于是也让李莲英尝尝这宫外的美味。李莲英尝了一口,连连称好,这时,李莲英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慈禧一看李莲英猜中了自己的心思,说回去后重重有赏。

原来,慈禧只要是觉得饭菜不错,就想喝几盅。她最爱喝的是莲花白酒,这酒不但酒性柔和,而且芳香醇厚,更有和胃、滋阴、补血、健脾之功效。

李莲英满满地给慈禧斟了一杯,慈禧抿了几口,连声称好。不大一会儿,已经三杯酒下肚了。

李莲英趁着慈禧高兴说道:“老佛爷,何不题诗作赋?”慈禧已有三分醉意,于是吩咐人笔墨伺候。云时见状,赶紧吩咐小和尚将准备好的文房四宝桌案抬上来。慈禧接过蘸好松烟徽墨的笔,一时不知从何写起。

云时和尚提议“以禅为题”,李莲英也表示赞同。于是慈禧借着酒劲了,写了一道五言绝句。众人一看,都连声说好。云时见状,又让小和尚将一张宣纸铺到桌案上,请求老佛爷再赐几个字。慈禧不假推辞,挥笔写下了几个大字“性月恒明”。说道:“此乃比喻佛虽已去,但佛之法性,恰如常圆的满月,普照乾坤。”云时捧着这四个大字,如获至宝。

等慈禧太后一行离开卧佛寺之后,云时即刻命人将慈禧的墨宝制成金匾,挂在了卧佛殿的屋檐之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