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治病图文百科1000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6:59:25

点击下载

作者:唐颐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面诊治病图文百科1000问

面诊治病图文百科1000问试读:

一、面诊与相面

相术与中国传统医学是同源而生的,只不过它们后来走了两个不同的道路:医学通过对人体的观察来判断健康状况,诊疗疾病,最终走向科学;相术通过观察人体来了解人的未来命运,以求趋利避害,最终沦为迷信。十二宫五官之图

十二宫本是天文术语,用来标明太阳与月亮沿黄道运行一周,每年会合十二次的位置。相学家用其指面部的十二个部位,并把人生经历的主要内容及关涉命运的主要因素分成十二个方面,分别赋予十二个部位,以此来测断人的吉凶祸福,命运前途,图中所展现的即是这种对应关系。男子面痣之图

痣在现代医学上被认为是表皮、真皮内黑色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能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在相术学中,痣被称为黑子。古人认为,痣所在部位、数量及色泽可以作为一个人命运吉凶的表征,图中所展现的即是古人对于男子面痣吉凶的论断。女子面痣之图

现代医学认为:痣是一种良性肿瘤。而从面相学的角度看,古人认为:人有美的本质,就会生出奇痣来显现他的富贵,人有丑陋的本质,就会生出恶痣来表明他的贫贱。古代相学家常以黑子所在部位、数量及色泽作为女子贵贱吉凶的表征,如图所示。

二、经络—面诊治病的基础

人体上纵贯全身的路线,古人称之为经脉;这些路线上的一些细小分支则称之为络脉,合称经络。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也是现代面诊、手诊、足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它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病邪、保护机体的作用。孙思邈侧人明堂图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身体的各个部位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就是经络。孙思邈的明堂图就是描绘人体经络和脏腑的一种挂图。此图系彩绘,而且所用色彩与相应经脉的五行属性相对应。手太阴肺经

在体内属肺,络大肠,并与胃、喉相连。在体表起于胸部,先下行至腹部,再上行至颈部,最后下行止于拇指端的少商穴。

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

★ 中府:本穴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对增强肺脏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

★ 列缺: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

★ 少商:本穴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休克、咽喉肿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 太渊:本穴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手阳明大肠经

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表由食指端的商阳穴开始,上行至面部,止于对侧鼻子旁边的迎香穴。

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

★ 合谷:时常按摩或针刺本穴,对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昏迷、癫痫等有显著疗效。

★ 曲池:本穴功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 迎香:本穴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在体内属胃,络脾。在体表起于迎香穴,下行,最后止于第二趾端。

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

★ 足三里: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

★ 地仓:本穴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眼睑动等症。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在体表起于大趾内侧的隐白穴,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部、胸部,止于胸部侧面。

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

★ 三阴交: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 血海:本穴调和气血、祛风胜湿,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部及眼相连。在体表从腋下极泉穴开始,沿手臂内侧下行,止于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

★ 脏神门: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

★ 通里:本穴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在体内属小肠,络心,并与胃、眼和内耳相连。在体表起于小指外侧的少泽穴,沿手臂外侧上行至肩部,再到面部,止于耳部。

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

★ 后溪:本穴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落枕、头项强痛、耳痛、咽喉肿痛、牙痛、癫狂等症。

★ 听宫:此穴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癫狂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在体内属膀胱,络肾,并与脑相连。在体表起于眼睛附近的睛明穴,向上越过头顶,然后在背部下行,最后止于小趾端。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

★ 至阴: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对头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

★ 胃俞:本穴和胃理气、化湿消滞,对胃痛、腹胀、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 肝俞: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胆、养血明目。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在体内属肾,络膀胱,并与脊髓、肝、膈膜,喉、舌根、肺、心、胸腔等相连。在体表从小趾开始,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部,止于胸部。

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

★太溪:能壮腰健骨、益肾,是较常用的保健穴。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失眠、小便频数等症。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在体内属心包络,络三焦,并与横膈膜相连。在体表起于胸部侧面,沿手臂内侧下行,止于中指指尖的中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保健穴

★ 内关:本穴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 中冲: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小儿惊厥有一定的效果。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在体内属三焦,络心包,并与耳、眼相连。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的少泽穴,沿手臂外侧上行,经肩部、侧颈部到头部,止于眼部。

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保健穴

★ 阳池:本穴能舒筋、通络、解热,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防治效果较好。

★ 支沟:本穴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地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在体内属胆,络肝。在体表由眼部开始,经身体侧面下行,止于第四趾端。

足少阳胆经上的保健穴

★ 环跳: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诸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在体内属肝,络胆,并与生殖器、胃、咽喉、眼球等相连。在体表起于大趾,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部,止于胸部侧面。

足厥阴肝经上的保健穴

★章门:本穴既可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胁痛、呕吐等症。

三、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这八条脉络的总称,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在面部按摩中,它们对经脉的气血起到了蓄积、渗灌的作用。孙思邈仰人明堂图

此图的绘图尺寸采用正常人大小的一半高度按照比例绘制。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唐宋以后的明堂铜人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全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督脉循行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

②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任脉循行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

②向上行于阴毛部。

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

④到达咽喉部。

⑤再上行环绕口唇。

⑥经过面部。

⑦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冲脉循行

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

②向上行于脊柱内。

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

④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等症。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带脉循行

①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

②横行绕身一周。

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阳跷脉循行

①起于足跟外侧。

②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没股部外侧和胁后上肩。

③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④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症。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臑俞、肩、巨骨、天、地仓、巨、承泣、睛明、风池。阴跷脉循行

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

②上行内踝的上面。

③直上沿大腿内侧。

④经过阴部。

⑤向上沿胸部内侧。

⑥进入锁骨上窝。

⑦上经人迎的前面。

⑧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症。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阳维脉循行

①起于足跟外侧。

②向上经过外踝。

③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

④经胁肋后侧。

⑤从腋后上肩,至前额。

⑥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等症。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阴维脉循行

①起于小腹内侧。

②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

③与足太阴经相合。

④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序言察“颜”观“色”巧断病

在现代社会,对于我们普通人健康威胁最大的不是各种绝症或突如其来的传染病,而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病情延误,不论是在中医还是西医,病情延误都被视为我们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

历史上有一个人人皆知的求医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神医,有一次他进见蔡桓公,对蔡桓公一番望诊之后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需要及时医治。”蔡桓公觉得自己身体没有不适,便拒绝了扁鹊治疗的请求。过了十天,扁鹊又看到蔡桓公,告诉他疾病已经加深,需要赶快治疗。因为没有感到病痛,蔡桓公并不理睬扁鹊的建议。如此反复,蔡桓公终因不听劝告而导致疾病逐步加深,最终不治身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疾病在刚发病的时候,总是不易被人察觉,通常没有不舒服、疼痛的感觉,即使有也会被我们简单地误认为是没睡好或没吃好。从而使得疾病继续发展,小病变大病、大病变重病,最终让一场病拖垮一个家庭。因为不是专业的医生,我们无法知晓自己是否已经患病,同时也不可能拥有一个私人医生随叫随到。也许我们每年会定期体检,但一年的时间对于发展迅速的疾病来说还是太过漫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中医传统的面诊来为自己和家人建立一个随时随地的健康预警。

中国传统医学的四个基本诊法是望、闻、问、切。望诊,即医生直接观察病人形体的变化情况;闻诊,即倾听病人的声音和辨别病人气味的变化;问诊,即询问病人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目前症状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其他情况;切诊,即通过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足等的变化,来诊断病情。中医面诊就是医生综合运用“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对人的面部形色及五官的正常形色和病色来进行观察,进而诊断全身和局部的病变情况。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脏腑、气血、经络有了病变,也必然以某种征象表现于外。全身的病变可以反映于某一局部,局部的病变也会引起全身的反应。因此,观察病人外部的异常,就可以得知其内部的病变。而头面是人体的最高部位,为五体之尊,百骸之长。五官是目、鼻、耳、口、舌等头部器官的总称。面部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正如《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而,面部是整个人体状况的“晴雨表”。《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就是这个意思。同时,由于面部是人体经穴的中枢,因此面部穴位的按摩是中医经络治病的重点部位,每一个穴位都对应到身体的每一个具体部位,其治疗养生的作用为历代中医名家所重视。

除此之外,由面诊发展出一个十分神奇的分支—面相。古人认为,作为人体精、气汇聚的面部,不仅能够反映人的身体状况,同时能够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进而反映出人的命运前途。虽然俗语常说“人不可貌相”,但通过相貌进行初步的判断、认识是社会交往亘古不变的方法。这些古人长期积累起来的识人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在社会交际中始终取得先机。

面诊的诊断是通过对人面部气色的观察、判断而来的,这种判断对于任何人都是能够进行的,只要根据面部的表现对应相应的内容,就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自己或家人是否患病、患的是什么疾病,抓住疾病治疗的最好时机,不再因为自己的疏忽而使自己或亲人朋友的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加重,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面诊知识,掌握面诊方法,提高自我防病治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地找准穴道、反射区,进行自助式的按摩治疗,我们精心编辑了这本《面诊治病图文百科1000问》。本书中不仅将对面部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而且对中医面诊与古代相术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读者在学习面诊方法的同时,能够了解这些方法的渊源所在,向读者展示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面诊之术。《面诊治病图文百科1000问》延续了“宝典馆”图文百科系列的一贯风格,采用一问一答、图文结合的形式,来解答读者对面诊的种种困惑。本书把中医面诊知识细化为1000个清晰可辨、易于梳理的问题。这样一来,读者既可以全面掌握面部的诊断方法,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将其当成一本具有实用功能的面诊百科全书进行查阅,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呵护身体,善待生命,健康长寿。本书精心选配了300余幅优美、精细的插图,使读者在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中医望诊方法。

最后,希望本书的出版和发行能够增强读者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程度,学好面诊方法,每天抽出一分钟的时间来自我诊病,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编者谨识2009年10月第1部面诊:凝结中医两千年精髓的神奇诊法面诊来源于人们数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明确记载:“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这是说观察人体的外在表现,就可以知道人体内部的病患在什么地方。人体是一个由各部分组织器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身体内部的疾病,可以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疾病,也可以影响到内部组织器官的变化,这就是中医面诊治病的原理。这种方法简单、实用、可靠,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被称为四大诊断方法之首。第一章中医养生:健康的本质是阴阳平衡001 中医中的“望诊”究竟是如何诊断疾病的?

中医以“望诊”诊断疾病时,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像及其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等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测出病人五脏六腑的病变情况,以便及时对疾病进行治疗,或者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目的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神,即指神气,神志而言。从神气、神志的盛衰上,可以观察出病情之轻重,及预后好坏。正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亡”。

色,即指气血盛衰之表现,也是疾病变化的表现。具体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色宜明亮含蓄,最忌晦暗。

形,即看病面形强弱、发育、营养状况是否正常,了解患者抗病能力之大小,从而推知病情的进退情况。

态,即指观察人面部的动态。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动态。

舌像,在诊断疾病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舌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乃胃气所蒸。正常状态的舌像,应呈淡红色,舌质地红润,不浅不深,红活润泽,上罩薄白苔,不干不湿。而异常的舌像,则正是人体脏腑不同病症的表现。

排泄物,则主要指汗液、耳屎、眼屎、鼻屎及皮屑等的味、色、态。002 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是怎样相通相应的?《内经》中说“人身体内的阳气,在白天主司体表:早晨,阳气开始活跃,在中午时达到最旺盛状态,下午则慢慢开始减弱,毛孔开始关闭,而到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体内。所以晚上不易活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由此可以看出,人体的阴阳是随着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总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不断变化。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只有保持这种平衡,人的身体才能健康,气血才能旺盛;反之,身体就会生病,渐渐衰弱,甚至死亡。那什么是阴阳平衡呢?从太极图我们可以看出,它里面有一个阴鱼和一个阳鱼,两鱼相抱,相互转化。阴阳在身体内的表现就是阴精和阳气两种。二者相互转化,并保持动态平衡,这样我们身体才能健康,当不平衡时,人就会生病。脉象与阴阳虚实 明代《三才图会》脉象有阴阳虚实之分,如果阴阳失调,经络血脉就运行不畅,身体就会出现疾病。而中医认为疾病又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医生在诊断的时候要区别对待。003 怎样才能维持我们的阴阳平衡?

大自然的阴阳是平衡的,因为大自然可以通过阴阳气化来达到阴阳的平衡,即通过太阳和月亮的宇宙运动来达成。这样的运动会产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而季节与温差的变化及昼夜的变化,则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的日常生活、精神状态、身体机能等等,皆随着自然界的这种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说,人体的阴阳和大自然的阴阳是紧密相连的。

自然界是极其神奇的,它会不断给我们带来丰富的阴和阳,我们顺应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来调节我们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其实正是最好的养生手段。这种方法简而言之,便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说我们在春夏季节要注意保养身体的阳气,因为此时大自然阳长阴消,阳气旺盛而充足,我们通过多运动、呼吸高处的新鲜空气以及吃一些阳性的食物或补品,就可以有效增长体内的阳气;“秋冬养阴”,则是说我们在秋冬季节要注意保养身体的阴气(阴精),因为此时大自然阴长阳消,阴气旺盛而充足,我们通过减少运动、呼吸深谷树林处的空气以及吃一些阴性的食物或补品,就可以有效增长体内的阳气。

而人体阴气的增强可以化生阳气的增长,阳气的增强也可化生阴气的增长,阴与阳不断互相消长、增益,才会使人体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004 人体如何采纳阳气?

大自然既然给我们带来恩赐,不停地给我们带来阴和阳,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大自然来调节我们的阳气和阴精,以保持我们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

早晨,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面向太阳做深呼吸,这样阳气就可以通过鼻孔、人体的皮肤、毛孔进入人体;正午的时候,太阳高照,我们可以到户外,让太阳的日精通过人体的百会穴进入人体;太阳落山时,我们应该面向西南方,这样能让阳气更快进入人体内;傍晚时分,可以到户外散散步,享受每天最后的阳气。

总之,我们应该走进大自然,尽情地吸收阳光的气息,活动肢体,使生命之气从潜藏的状态下释放出来,吐故纳新,焕发生机。多到户外活动,比如做操、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极拳、放风筝,等等,这样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身体强健,又可以怡情养身,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