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托勒密与哥白尼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07:24:42

点击下载

作者:管成学,赵骥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托勒密与哥白尼的故事

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托勒密与哥白尼的故事试读:

序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浩瀚的星空

在晴朗的夏天的夜晚,当你来到户外,如果你不是生活在一片林立的高楼中,周围也没有强烈的灯光,几乎不用望远镜,你就会注意到天上的景象,仰起头,你会看到满天的繁星晶莹闪烁!如果你试图数数到底有多少颗星星,你会很快发现这不太可能,太多了,大大小小的星星像宝石一样布满了整个天空。

盯着星空看久了,你会自然而然生出许多疑问:这些星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亮,有的暗?它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这些星星上也和地球一样有人居住吗,如果有,从他们那里看我们地球会是什么样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脑海里盘旋,慢慢地沉浸在对宇宙的遐想之中。

坦率地讲,在我小时候,许多夏天的夜晚便是在一边纳凉,一边对着天空发呆中度过的,脑海里就存着这些简单却让我痴迷的问题。

也许这些问题对你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你早就从教科书、科普读物、电视、电影里知道了答案。

天上的星星绝大多数是一种叫做恒星的天体,它们能自身发光发热,所以我们能看见它们。

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即使以光那样快的速度,也要跑上许多年。它们大小不一,离我们远近不同,所以看起来大小各异。

有少数的星星看得出明显的运动,它们叫做行星,行星沿着固定的椭圆形轨道围绕着恒星旋转,它们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地球就是一颗行星,它和其他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从宇宙中看地球,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也许你知道得更多,但仅仅是上述的这些,你就比500多年前的天文学家们知道得多了,并且更为正确。你的确可以为你的天文学知识感到自豪了,但问题是,你知道这些,是因为有人告诉你。如果没人告诉你,也没有书本、电视可看,你能够通过你的观察来发现这些吗?

我想,没有人敢肯定他一定能发现并证明这些,尽管这些知识现在看起来很简单。要知道,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看世界的,所以很容易比前人看得更远,但这丝毫不表明我们比前人更伟大。伟大来自于不断发现和不断继承,当我们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感到荣耀的时候,我们应该与前人一起分享这种荣耀。我们的后代也是如此。

古代人眼中的宇宙

暖温带地区的一个傍晚,太阳已落到地平线下,一群直立着的原始人类正扛着一天的猎获物往山上走去,他们要在天色完全变黑之前回到他们居住的山洞。已经看得见山洞口若隐若现的火光了,他们中有几个兴奋地叫了起来。一个年轻的原始人一回头,突然看见夜空中划过一道明亮的光芒,这道亮光划过一个长长的弧线之后,消失在遥远的山幕后面。年轻的原始人呆住了,这种奇妙的景象让他惊叹不已。从此以后,他对繁星点点的夜空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我们无法确定这假想的一幕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在人类认识宇宙的漫长过程中,肯定是有过这种情景的。我们祖先中的某些个体可能对夜晚星空的灿烂群星抱有浓厚的兴趣,天空中偶尔出现的异常现象更是让他们惊叹不已,他们可能试图把这些发现告诉给同伴,或者记录下来,而这些发现又吸引他们以后更多地观察天空,渐渐地,他们终于发现了某些规律。人类祖先中的这些人就是最早的“观星家”,最初的天文知识就是从他们的积累开始的。

这种积累过程在不同的民族中都有发生,形成了各民族对宇宙的不同认识。

古代印度、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的宇宙观念

古代的一些民族认为,大地是平坦的,而且静止不动,整个天空包括太阳和月亮每天围绕它旋转一周。他们的一些想法,在我们现在看来非常奇特。印度吠陀时代的祭师认为,大地是由十二根巨柱支撑着,在夜间,太阳在地下通过,在巨柱间穿行时还要设法不碰上它们。印度教的理论更为奇特,按照这种理论,大地驮在四只大象的背上,而这四只象则站立在一只巨龟的壳上,这巨龟在无边的海洋中游动着。

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心目中的宇宙比较相似,他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方盒,天是一块平坦或穹隆形的天花板,四方有四个天柱,即山峰所支撑,星星是用链索悬挂在天上的灯,在方盒的边沿上,围着一条大河,河上有一条船载着太阳来往。

在古代中国,关于宇宙的形态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大地是平的,浮于水上,天象半个鸡蛋壳倒扣于水上,天和地之间充满了无形的元气,所以天不会下沉。还有人认为,宇宙就像一个鸡蛋,天是蛋壳,地是球形的蛋黄,在天的包围中央,浮在水上。

古希腊人眼中的宇宙

在东方文明发展的同时,古希腊文明也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古代世界的许多条知识之流在希腊汇合起来,由古希腊人总结并加以发扬,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突出阶段。对于宇宙的认识,在古希腊时代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古希腊人对宇宙的看法,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有一个叫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的人,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10—前545年,他通过观察发现,天空总是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因此他得出结论说,天空的可见的穹窿是一个完整的球体的一半,地球就处在这个球体的中心。在他之前,人们一直以为大地是一块无限厚的坚实的地板,而阿那克西曼德把它说成是一个有限的扁平的圆筒,最初由水、空气和火的外衣包围着,浮游在天球之中。太阳与星星就是从原来的火焰外衣中分裂出去的碎片,系在圆形的天上,随着天空绕地球转动,地球则是万物的中心,太阳在夜间就转到地下面去了。

在阿那克西曼德之后,有一位叫毕达哥拉斯的学者,他和他的追随者被人称作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假定地球在运动,就能够更好,并且更简单地解释人们从地上看到的天体的运动(这种运动称为天体的视运动)。他们还认为,地球不是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动,而是绕着空间中固定的一点转动,就像系在绳子一端的石块一样转动。在这个固定点上有一个中央火,这是宇宙的祭坛,是人永远也看不见的。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个中央火是不是太阳?这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太阳系不是一样吗?那毕达哥拉斯派的观点不是大大早于哥白尼了吗?问得好,然而,毕达哥拉斯派的中央火并不是指太阳,而是他们虚构的物质。

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知识的集大成者,在他几乎囊括一切的知识体系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宇宙的中心是地球,月亮、太阳其他行星和恒星依次排列在地球以外的不同轨道上,构成了一个地球中心的宇宙体系。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威望,他的学说统治了当时及以后的天文学界,对天文学家接受其他的假说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公元前四世纪时,随着航海的发展,欧洲人在地理有了许多发现。当时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还有人发现昼夜的长短随纬度而不同,进而认为地球在空间中央绕着自己的轴而自转。作出更大胆假说的是一个叫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的人,对于宇宙的结构,他认为恒星与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沿着一个圆周的周边绕太阳运动,太阳则在轨道的中心。

聪明的朋友会问,我们在行驶的汽车上看两旁静止的树,觉得树在向后运动,既然地球是运动着的,那么从地球上看恒星也应该是在运动的,为什么我们却看不到这种现象呢?阿利斯塔克解释说,这是因为恒星的距离同地球轨道直径比起来极其巨大的缘故。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这种经验,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上看窗外的太阳,你会发现,无论汽车跑得多么快,只要它行驶的方向不变,太阳总是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好像紧紧跟着你似的。为什么?不难想出,这是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汽车移动的距离和它相比太微不足道了,就好像没有移动一样。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阿利斯塔克对宇宙形态的假设有许多是正确的,大大超过了同时代人的认识。但这种超前往往导致了这种知识的传播上的困难,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得到公认的、占主流的知识,而不愿意相信那些大胆和超前的假说。在古希腊,关于宇宙形态的普遍认识是把地球当做宇宙的中心,其他一切星体都围绕地球运转,这更符合人们从地球来观察宇宙的习惯,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这种认识又因为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学者的权威而得到加强。这种情形在科学的发展中是常常可以看到的。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宇宙

公元前四世纪末到公元前三世纪初,世界的学术中心已经从希腊的雅典转移到了地中海沿岸的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里亚。这个城市在现在的埃及境内,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建立的。他的一位将军托勒密(与我们将要提到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同名)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希腊王朝,直到公元前30年才结束。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在这个王朝期间显示了极度的繁荣。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亚历山大里亚建立了著名的博物馆(Museum),这个词的本义是献给文艺女神缪斯(Muses)的殿宇。博物馆最大的特色是它那藏书四十万册的图书馆,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博物馆内还设立了四个部门——文学部、数学部、天文学部和医学部。这四个部门不仅是学校,而且是研究所,它们所需要的图书完全由图书馆提供。博物馆的建立与亚历山大里亚学术的繁荣有紧密的联系,它吸引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前往亚历山大里亚。

亚历山大里亚的文明是一种希腊化的文明。在亚历山大里亚的学术中,天文学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阿利斯塔克,据说就在亚历山大里亚居住过。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中一位极为出色的学者。他被邀请到亚历山大里亚,在图书馆中担任馆长。他在天文学上最显著的成就是他对于地球周长的测量。

他的方法非常简单而巧妙。埃拉托色尼从一本书中看到,亚历山大里亚南部一个叫塞恩(Syene)的地方,有一口深井,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的时候,太阳刚好照到井底,埃拉托色尼认为这天太阳恰好经过塞恩的天顶。于是,他在这天到塞恩测量,同时派人在亚历山大里亚立一根柱子,在正午时测出它的最短影长,再计算出日光与柱子的角度a,由于太阳光是平行线,所以a=a',这个角度大约是圆周的1/50。埃拉托色尼认为,如果地球是个圆球,那么塞恩到亚历山大里亚的距离就应该是地球周长的1/50。他测出了塞恩到亚历山大里亚的距离,据此计算出地球的周长是252000希腊里。经过换算,这一数值约等于39600千米,非常接近于真实值4万千米。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另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喜帕恰斯(Hipparchus)。他一生做了很多研究。他编制了一个重要而且精确的恒星表,在他以后的16个世纪,天文学家们只能不断重做喜帕恰斯星表的观测工作。他还计算了太阳和月亮到地球的距离,结果比以前的计算更为准确。

如果你有一些天文常识,一定知道地球绕着它的轴自转,自转轴的方向是不变的,始终指着宇宙中的某个位置——天极。我们常说的北极星就在北天极附近。喜帕恰斯通过比较前人和自己的观测结果,发现天极并不是恒定,而是缓慢地绕着一个点在运动。天极的这种运动叫做视差,喜帕恰斯观察并计算出了视差的值。

喜帕恰斯对于宇宙的结构也提出了富有创见的假定。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星体都围绕地球旋转。为了解释日、月、行星的视运动,喜帕恰斯假定,每一个天体都在一个轨道上运动,这个轨道叫做本轮,而本轮又在一个大得多的圆形轨道——均轮上围绕地球运行。根据直接的观察,可以确定这些本轮和均轮的大小。然后,他又编制了一些数字表,根据这些表就可以预测未来时候的日、月、行星的位置,并且可以预测日食和月食。

现在看来,喜帕恰斯的假定无疑是错误的,但它在实际解释星体的视运动时却十分有用。喜帕恰斯的理论由他的后继者托勒密加以总结和发扬,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宇宙理论。

托勒密和他的宇宙体系

在喜帕恰斯之后大约两百多年,亚历山大里亚出现了一位学者——托勒密。

关于他的生平,我们所知的实在太有限了。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试图找到托勒密的有关事迹,最好是一些有趣的故事,这样故事本身就能掩盖我乏味的文笔。但我失望了,我所看到的每一本书在提到托勒密时都不无遗憾地称,对他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他的活动年代大概在公元二世纪,大约死于公元180年。他可能是一位希腊化的埃及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工作。

所幸的是,他留下了著作,我们从中可以了解他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留下的这一段足迹,这样也许能理解他何以在欧洲影响达十三个世纪之久了。

亚历山大里亚最后一位伟大学者

我们提到托勒密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位天文学家和他那著名的宇宙体系。实际上,托勒密是一位博学的学者,除了天文学外,他还在数学、地理学和物理学等领域有很多研究。这反映出古代科学家们所共有的特点——博学,这与我们今天社会中的科学家有很大不同。现在的科学家虽然在研究的深度上超过了古代,但从研究领域上来看,往往只是某个狭窄领域内的专家而已。

托勒密堪称一位地理学家,实际上,他对欧洲地理学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他在天文学上的影响。他曾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地理学》。托勒密认为,在测量和绘制地图时,必须先对经纬度进行正确观察,然后才能取得圆满的成果。他在《地理学》一书中,详细地解释了怎样从数学上确定经纬度。这种原则在我们现在看来无疑是对的,它把地理学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上。可托勒密掌握的材料太有限了,加上当时还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精确地测量经度,他给出的经线没有一根是用天文学方法确定的,仅仅少数的纬线是这么计算的。他靠这种无把握的经纬网确定的地理位置自然免不了出错,尤其是海面上的位置,简直就是猜测出来的。在他绘制的地图上,亚洲到欧洲的距离比它真实的位置更近。有趣的是,托勒密的错误倒是鼓励了航海家们的勇气。十三个世纪后,托勒密的地理观点仍很权威,被地图制造者们认可,并恭恭敬敬地画在他们的地图上。而雄心勃勃的哥伦布看到遍布黄金和香料的亚洲在离欧洲西面很近的海上,无疑勇气大增,于是欣然开始了他的亚洲航行,可没想到无意之中却发现了美洲大陆。如果托勒密给出的地理位置再精确一些,也许美洲大陆的发现将是另外一番情形了。

托勒密的另一本著作——《光学》,对光的反射和折射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除此之外,托勒密还写了一本有关占星术的书——《天文集》,这本书可能比他的其他著作流传得更广一些。据说,现在占星学的大多数概念和争议都发源于托勒密的这本著作。如此看来,托勒密也可以被看做是占星理论的祖师爷。这种天文学家和占星术家合而为一的身份是很有趣的。在现在的时代,一个天文学家如过分热衷于占星术,这往往会有损于他作为科学家的声誉。而在古代,这种双重身份是很自然的事情,有时天文学甚至是一个占星术家的副业。既然只有天文学家们熟知天上的星星和星座,而神已在这些星体上,他们当然有义务把影响人类命运的天象告诉给人们。

托勒密最具影响的著作是他的《天文学大成》,这本书包括了他本人的研究成果和前人的天文学成就,代表了发展500年的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最高成就,这是影响并统治欧洲13个世纪的科学。

托勒密去世之后,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渐渐趋于衰落。随着希腊统治在埃及的消亡,托勒密和他的前辈们所创造的文明奇迹也逐渐成为过去。托勒密就像希腊文明中的最后一座高峰,在他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科学没有出现大的发展,这一阶段持续了十三个世纪。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在托勒密生活的时代,天文学还处在幼年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初阶段。我们在前面曾提到,对于宇宙的结构,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学派有过许多不同见解,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流行的地球中心说。尽管这种认识有可能是错误的,但它与人们的常识最接近,在经过学术权威的强化之后被整个知识界和大众阶层所接受,并通过教育传给下一代。

托勒密无疑是赞同地球中心说的,在他一生中,他一直用他的智慧和研究成果为这一理论的大厦寻找支撑,添砖加瓦,以使它更加完善。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天文学的基本目的,也是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观察宇宙中的天文现象,然后解释它们。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往往首先提出一些假设,在这些基本假设下解释天文现象,谁做得更好,谁的理论就更合理。当然,这在人们都承认科学的合理性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有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干扰,那么更先进的理论就不会马上被承认。我们在以后有关哥白尼的故事中将会看到宗教和习俗的力量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

在托勒密时代,人们对宇宙的基本理解是这样的:宇宙以地球为中心,所有天体以均匀速度按完全圆形的轨道绕地球旋转。天文学家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一假设之下,如何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恒星似乎能老老实实地满足这一假设。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什么变化,很容易使人感觉到它们以一个整体在绕地球旋转,东升西落,一天绕地球一周。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恒星离我们地球非常遥远,在托勒密的宇宙体系中,它们被统统放在其他星体之上一个被叫做恒星天的轨道。我们以后会看到,恒星距离的遥远将会给托勒密体系的自圆其说造成很大麻烦。

同托勒密捣乱的是天空中的“流浪汉”——行星。当时人们已经观察到的行星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月亮和太阳也被看做是行星,因为它们有显著的视运动。对这些星体到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也有大致正确的认识,它们被分别置于各自的轨道上,轨道被称为某某天。

这些“流浪汉”的行踪往往不定,虽然大致沿着一个方向运动(顺行),但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几天停在一个地方(留),有时甚至还逆着原来的方向走上一段(逆行),然后再掉过头去继续运行。“流浪汉”们反复无常的脾气让天文学家们大伤脑筋,不过这也正是体现托勒密和他的一些前辈们过人之处的地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天体的轨道被认为必定是圆形的;因为圆形被视为“完美无缺”的形状,而天上是不容许有缺陷的东西存在的。但是,作为数学家的托勒密认识到,实际观察到的行星运动用它们沿圆形路径围绕地球旋转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于是,他想出这样一个体系,采用了三种原始假设来解释星体不规则的视运动:偏心轮、本轮和均轮。如果星体在偏心圆上以恒定的速度绕地球运动,那么就可以简单地说明当时已知的星体视运动的不匀速性。然而这解释不了行星的留和逆行,于是托勒密又利用了本轮和均轮,他设想每个天体都沿一个小圆(本轮)运动,本轮的中心又沿着正圆形轨道围绕地球旋转,那么留和逆行似乎也得到了说明。

在前人的基础上,托勒密创立了自己的本轮——均轮——对称点体系,将三种假设揉合在一起,对星体的运行加以解释。

托勒密是一位杰出的天文观测家,他利用前人和自己的观测结果,为不同的行星设计了不同大小的本轮和均轮,对火星、金星和水星等的轨道分别加以解释。如果单独描述某一颗行星的时候,这种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观测到的现象。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模型中,那么它们的尺度和周期将发生冲突,一切全乱套。看来一个本轮还不足以将行星们的不规则运行表达清楚,于是托勒密添加了本轮,试图用本轮运动的叠加来解释行星的真实运动。结果宇宙里轮子越来越多,整个托勒密体系变得笨拙不堪。

然而无论缺点如何,这种体系还是完整地保持了1300年之久。

我们在前面谈到过,古希腊时候也有人提出过地球运动和太阳中心的假说,托勒密应该是知道的,他如何来看待这些观点呢?他依据所谓物理学的理由,反对地球运动的观点。

他认为,如果地球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那么就不可能看见有向东移动的云彩,以及飞翔之物或被抛向天空的物体了。由于地球在向东转动时,总是跑在它们前面,因而其他一切东西看来都会被甩在地球后面而向西移动。如果地球以那么大的速度在转动,那么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因为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向外飞散,整个地球也有崩溃的危险。

托勒密认为,仅仅想到这些东西,就会使人觉得地球运动观点的可笑。

哥白尼的出现

童年与少年

1473年2月19日,尼古拉·哥白尼(Mikolaj Kopernik)出生在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于15世纪50年代从当时波兰的首都克拉科夫移居到托伦,后来他娶了托伦市一个大商人的女儿为妻。他们一共养育了四个子女,尼古拉是最小的一个。

哥白尼刚满十周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们兄弟姐妹的生活和教育成了家庭不小的负担。这时,哥白尼的舅父卢卡斯·瓦琴罗德就把他接过去,承担了对他的抚养和教育。卢卡斯当时是弗隆堡地区大教堂的牧师,后来又担任瓦尔米亚的主教,他曾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获得教会法规博士学位,是一位很有学识的人。他可能想把小哥白尼培养成神职人员,因为在那个时候,在教堂里工作是个稳定而体面的职业,并且有着丰厚的薪水。

为了把哥白尼培养成人,卢卡斯舅舅花了不少心血,先后把他送到自己主持的圣约翰学校和弗洛克拉维克的教会学校去学习。

哥白尼少年时代的生活,人们知道得很少。在他成为有名的天文学家之后,为了证明他是个神童,于是有人传说,在弗洛克拉维克的教会中学里有一位善于制作日晷的教师,哥白尼当时就对这种新奇的仪器充满兴趣,这位教师还帮他造了一架。不过,这多半是后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克拉科夫大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