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婴戏图刻铜墨盒鉴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2:43:38

点击下载

作者:李广君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欢天喜地:婴戏图刻铜墨盒鉴赏

欢天喜地:婴戏图刻铜墨盒鉴赏试读:

作者简介

李广君,辽宁清原人,现居山东济南,涉足收藏领域多年,致力于刻铜墨盒专题收藏与研究,其婴戏题材系列藏品,享誉国内刻铜艺术品收藏界。

代序:独辟蹊径,坐拥百城

很多年前,痴迷于民国书画家亲笔写绘刻铜文房收藏的我曾这样拷问过自己:假如当年没有这些书画家参与刻铜墨盒、刻铜镇尺上的书画创作,我们今天还玩不玩刻铜文房?玩,这是肯定的!但如何玩才更精彩?却一直没有找到十分满意的答案。

让人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李广君先生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集专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收藏道路,他的收藏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当下,顶级亲笔“画稿”刻铜文房,不仅价格一路疯长,而且货源日益枯竭。作为钟爱刻铜艺术品的普通藏家,只有独辟蹊径、玩出特色,才能坐拥百城。

我认识这样几位朋友,有的是纯收藏者,有的是亦藏亦商,其中一位收藏了上百对画片精美的帽筒,一位专门收藏粥罐,还有一位喜欢集藏民国时期各式各样的铜印钮。他们不仅在收藏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而且还在收藏之余潜心研究藏品的文化内涵,其中的两位出版了这方面的专著,可谓是玩出了名堂,玩出了财富,玩出了文化。

我原来也曾试图把体育题材的刻铜文房作为自己的收藏与研究专项,但由于只关注国家级赛事和著名高校运动会纪念品,藏品定的目标太高,以及自己专攻民国画家的亲笔书画铜作品,精力和财力顾不过来,不得不忍痛放弃,现在想来仍觉遗憾。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的精力与财力毕竟十分有限,如果我们关注的东西过多,就难以收藏出成绩来。以铜墨盒为主项的刻铜文房收藏是个新兴收藏门类,尽管精品已经难求,但还有很多题材可以发掘,搞专题收藏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当同一题材的墨盒集藏到一定数量时,会很容易占据这个门类的收藏与研究优势,发现此类藏品独到的艺术与工艺价值,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一个专题藏品的日积月累,就是一个个历史元素和文化符号的不断集结,集结的规模越大,各种文化信息含量就越大,大量历史文化信息的反复排列,就会反映出内在属性的基本特质,把这些信息整理归纳并加以研究,就会得出新的理论成果。所谓厚积薄发,也正是这个道理。

收藏说到底还是收藏文化。刻铜墨盒上的文化信息和历史信息非常丰厚,专题收藏研究能够开掘的空间巨大,还有很多的新玩法和艺术空白点亟待开掘创新,要善于把藏品的占有转化为文化的占有。只要我们用心关注和集藏一个门类的东西,不用很久,就会成为这个门类收藏与研究方面的专家。李广君先生致力于婴戏图墨盒的收藏与研究才几年时间,就取得了丰硕成果,便是个很好的例证。

古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短暂拥有,谁也不是永远的藏家。物是人非,更易他人,司空见惯,这是收藏界的永恒规律。只有把手中藏品的文化价值玩出来,才算没有愧对我们曾与这些奇妙物件朝夕相对的美好时光。

和文人画不同,婴戏图有一种人见人爱的民俗之美,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蕴藉着国人祈求多子多福、聪明智慧、儿女孝道、荣华富贵等种种美好愿景。婴戏图刻铜墨盒之所以在清末民国时期登堂入室成为文人案头的雅玩之物,也是婴戏文化深入国人之心的结果。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与清末民国的社会风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的各种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如儿童的游戏项目、节日活动、衣着服饰等,都是社会生活画卷的真实反映。这些图案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且内涵深刻,体现了独有的民俗特色和民族文化。

大俗成就大雅,专注成就专家。李广君先生在婴戏图墨盒的专题收藏与研究上,取得了非凡成绩。此书的出版,便是硕果之一,实在可喜可贺!范大鹏乙未夏写于菊逸山房第一辑追根溯源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与中国传统人物画一脉相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年轮和高贵的文化血统,与陶瓷、玉雕、木刻、漆器和织绣等传统工艺美术品上的婴戏纹艺术价值等高,可与纸绢婴戏画相媲美。作为人物题材墨盒中的精灵翘楚,其不可复制的属性,已成为无法重现的历史绝笔。受宠千年的中国娃娃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与中国传统人物画一脉相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年轮和高贵的文化血统。纵观铜墨盒上的婴戏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寓意表达,还是艺术风格、写绘技法等,都继承了中国人物画的优秀品质。

婴戏图从属于中国人物画,产生时间与仕女图相差无几,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科。在宋代画家选题分类中,婴戏图排在六个画类中的第二位。

在古代,以表现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嬉戏玩耍,以及节日活动场景为主要内容的画作,被称为婴戏图。婴原指初生女孩,儿为男孩,后泛指一岁以内的幼儿。婴戏图名为“婴戏”,实为“孩戏”,从表现的活动情景和孩子的体态身形来看,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和刚刚进入少年阶段的孩子。

也称“耍娃娃”的婴戏图,写绘的是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画面上的儿童天真烂漫,姿态万千,妙趣横生,内涵丰富。婴戏图既是古代儿童日常生活状况的生动写照,又是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形象反映,体现了艺术家和广大民众积极向上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

早在魏晋时期,就有画家把儿童形象植入人物画中,但只是作为仕女人物的点缀和陪衬,还不是独立的表现对象。由于对人体比例和孩子的神态特征把握不准,那时的画家常把孩子画成“小大人”,即成人的缩小版。

到了唐代,人物画得到空前发展,带动了婴戏图绘画技巧上的进步。《宣和画谱》记载,著名画家张萱,善画人物,又能写婴儿。只可惜包括张萱在内,唐代的婴戏图绘画作品基本没有流传下来。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纸绢婴戏画,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所藏的绢本《双童图》残片外,其他都是宋代以后作品。

宋代是婴戏绘画的黄金期,擅长婴戏图的画家很多,仅画史记载的就有十几位,像北宋的刘宗道、杜孩儿,因善画婴戏而声名远播。特别是南宋的苏汉臣、李嵩,不仅画艺高超,而且留下了传世作品,成为当之无愧的婴戏绘画代表性人物。画院待诏苏汉臣笔下的孩童,神情俊朗,服饰华丽,一派贵族气息。而木匠出身的李嵩画风朴素,孩童嬉戏玩耍环境以乡村为主,他的“货郎婴戏”被后世奉为经典。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苏汉臣《秋庭戏婴图》、李嵩《市担婴戏图》,均为宋代婴戏作品中的精品。

元代的婴戏作品记载和流传下来的都不多,这与统治者的喜好和倡导有直接关系。元政府重视佛道,因而道释人物画创作十分繁荣。同时,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鞍马人物画得到长足发展。尽管这一时期婴戏图较少,但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如《同胞一气图》中的孩童,戴着皮帽子,穿着皮坎肩,脚蹬靴子,聚在一起烤包子,一派异域风情。

在明代,婴戏图出现了师法唐宋的复古之风,反映民风民俗的作品增多,如吕文英的《四季货郎图》、陈洪绶的《婴戏拜佛图》等,生动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明代后期,婴戏画中的儿童头部夸张变形,体积较大,有头重脚轻之感。这是画家对婴童造型趣味性的刻意追求,从吉祥文化视角来看,头大代表着聪明智慧,是人们对孩子成长的一种企盼。

清代,反映社会安定祥和的婴戏图进入了一个鼎盛期,留下的婴戏绘画作品较多,一方面是年代较近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婴戏图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婴戏画,已从过去简单的几个孩童玩耍,发展到几十个甚至百多个婴童嬉戏。清代婴戏图色彩亮丽,画工严谨,儿童衣纹清晰,形象洒脱大方,格外惹人喜爱。特别是版画婴戏,以儿童生活小品见长,画风简洁,雅而不俗。在清代,产生了一大批婴戏图画家,如:金廷标、闵贞、焦秉贞、侯权、钱惠安等,创作出了《岁朝图》《太平景象图》《午瑞图》等许多优秀作品。尤其是闵贞的《八子观灯图》,笔墨酣畅,笔简神全,让人领略到了写意婴戏的独特魅力。小童秋趣图墨盒 边长7.7厘米 高2.9厘米花童图墨盒 边长4厘米 高2.2厘米 底铭“松竹”

◎右手桂花,左手牡丹花,持花婴童喜气洋洋。蟾宫折桂,人生富贵,人们将诸多生活福祉寄托在小小花童身上,意趣交织,情物相宜,既有真实感,又有世俗性。这方盒子为松竹斋出品,画面工整雅致,笔法细腻,明快清爽,不愧清代名店美誉。一代刻铜大师陈寅生曾在这家店铺挂过笔单,现已面世多方寅生真迹墨盒。驾驷自娱图墨盒 长10.8厘米 宽7.6厘米 高2.6厘米

◎小儿嬉戏,热闹非凡。一个孩子骑在另一个孩子的背上,被骑的孩子双手扶在前面孩子的肩上,走在最前面的孩子拉着长长的绳子。从情景上看,他们在玩赶大车的游戏。负重前行的两个孩子充当车身,牵绳的孩子充当牛或马在拉车,骑在背上的孩子扮演赶车人的角色。儿童游戏,玩无定法。孩子们相约去玩跳绳的路上或玩跳绳的间隙,常以绳子为道具模仿成人劳动生活场景玩耍。此盒的绘刻内容,清代画家吴友如和民国画家溥儒都曾画过,刻铜艺人以画稿为母本,镌刻了孩子们驾驷自娱的游戏瞬间,儿童体态和神韵被表现得无比生动,堪称笔秀绝尘的优秀白描作品。同时,这个画面还隐含着一层民俗寓意,即:连生(绳)贵子。此盒原光未用,可见当年主人特别珍惜。童趣图墨盒 边长7.3厘米 高2.7厘米

到了民国,受新思想、新风尚和西洋文化等多重冲击,传统人物画开始滑坡,婴戏图也不例外。但是,民国婴戏图也自有其鲜明特色,表现主题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反映时代进步的新元素有所增加,并吸纳了西洋绘画的空间透视法,强化了婴戏画作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人物造型比例更加精确。从吴光宇等人的婴戏作品中,就可以管窥到民国婴戏绘画的某些群体特征。娃娃空竹图墨盒 边长6.5厘米 高2.2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年画中还保留了较多的孩童题材。以表现民俗为主的婴戏年画,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婴戏图在民间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婴戏年画色彩艳丽,气氛热烈,造型夸张,寓意吉祥,饱受欢迎。由于雕版印刷业的兴起,婴戏年画得以批量制作和生产,比较有名的产地有: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坊的杨家埠等。这种张贴于屏壁,用于增添年节喜庆气氛的年画,是人们接触最多的婴戏画,在民间影响力也最大。励志图墨盒 长径4.2厘米 短径3.3厘米 高2.1厘米 底铭“秀文”五子夺魁图墨盒 直径9厘米 高4厘米 底铭“培元”

◎作为民间经典吉祥图案,五子夺魁是婴戏图墨盒中的重量级题材,画面常刻一个大孩子手持盔帽,四个小一些的孩子围拢着他争抢。因“盔”与“魁”同音,以示夺头盔为夺头魁,象征高中状元之意。五子夺魁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都与科举及功名有关,寓意子孙个个贤能。

此盒为早期清盒,个头较大,盒体偏高,底铭为少见的“培元”二字。写刻风格清代特征明显,人物闹中取静,夺盔场面气氛欢愉。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大孩子身后那个戴着透明纱帽的小孩,面相俊朗,乖巧可爱。在明清人物绘画作品中,曾见到过这种可以透视发鬓的帽子,如明代画家郭诩的《寿星图》等。

婴戏图从宋代繁荣到民国衰微的近千年的时间里,发迹于宫廷,流行于民间,涌现出了大量经典之作,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墨盒上的婴戏图出现于清末,与铜墨盒诞生发展轨迹基本同步,可能比文字类墨盒产生略晚一点,因为早期墨盒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都比较简单。由少字到多字,由简图到画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尽管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属于“小字辈”,可它与传统人物绘画脉络相通。首先,继承了传统婴戏画的创作思想。刻铜婴戏与绘画婴戏,在表现题材上几无二致,特别是一些经典绘画主题,如蹴鞠图、风筝图、闹学图等。其次,借助了白描人物画技法。婴戏绘画多以工笔画为主,写意画较少。不管是工笔重彩婴戏,还是水墨婴戏,都是以线描艺术为基础。而墨盒婴戏图,从起稿勾线、镌刻技法,到艺术风格、观赏效果,都与白描人物画十分相似。第三,吸收了年画的优秀元素。婴戏图刻铜墨盒以喜庆欢快为基调,将年画中的多种吉祥符号移植过来,使墨盒婴戏图的民俗寓意更加丰富。

清代曾有过婴戏绘画的辉煌期,这对铜墨盒上的婴戏图无疑产生了积极影响。纵览刻铜婴戏作品,无论是人物开脸,还是笔墨线条,都传承了清代婴戏绘画的优秀品质。这是刻铜艺人对艺术本源的准确把握,也是纸绢婴戏画功底在金属介质上的真实反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硬笔的逐渐应用,到20世纪50年代,刻铜墨盒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墨盒上的婴戏图也随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纸绢上的婴戏画绝非“儿戏”,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也不是“小儿科”。尽管刻铜婴戏作品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但这些刀耕铁线之作,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和刻铜艺术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瑰宝上的宝贝儿

用婴戏图作器物的装饰纹样,俗称婴戏纹,也叫儿戏纹或童戏纹。器物上的婴戏图要早于纸绢上的婴戏画,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的三国名将朱然的墓中,出土了一件双童舞棍图漆盘,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早的婴戏作品。

在古代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婴戏纹被大量使用。这些天真活泼的婴童形象,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上的可爱宝贝儿。虽然刻铜婴戏作品年代较近,但它却是器物婴戏图中的重要一员,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陶瓷、织绣和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是众多器物儿戏纹饰中,仅有的几种可与中国传统纸绢婴戏画相比肩的工艺美术作品。

瓷器上的婴戏图是器物儿戏纹饰中最为精彩的一支。据史料记载,儿戏纹陶瓷出自唐代,湖南长沙窑出土的童子持莲纹执壶,为最早的瓷器婴戏。从现存的实物看,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陶瓷儿戏纹存世量最大、画面最丰富、色彩最艳丽。由于陶瓷器具书画写绘空间较大,易于构图和创作展开,又在风格布局、技法表现、明暗渲染等方面,与传统中国画的特征相似,所以瓷器婴戏图欣赏性和艺术性较强。创建于宋代的磁州窑,烧造了一种叫瓷枕的寝具,儿戏纹被绘于枕面之上,所绘婴童,清秀可人,线条简洁明快。这种瓷枕婴戏与墨盒婴戏的表现手法极为相似,都是以单色线条来勾勒人物,黑白分明,古秀恬淡。小童大鱼图墨盒 边长7.7厘米 高2.8厘米

◎小家伙钓到大鱼啦!看到这个画面,不免让人如此联想。你看,平静的水面冒出了一圈圈水泡,原来松弛的渔线被咬钩的鱼挣得直了起来。这条鱼确实很大,不仅渔竿被坠弯了,连船头都拽得沉了下来。孩子紧紧攥住渔竿,生怕钓住的大鱼挣脱了,眼神既喜又惊,连小嘴都吓得圆了起来。透过画作,我们仿佛听到小孩急促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刻铜艺人刀刻凿剔创作出如此佳作,不得不让人叹服!

在诸多瓷器婴戏作品中,粉彩婴戏图十分抢眼。因粉彩颜色鲜艳,给人以粉润柔和、多姿多彩之感,所以粉彩瓷器上的婴戏图显得光鲜照人、尤为靓丽。尤其是粉彩表现出的浓淡凹凸变化,增加了彩绘的张力,其采用的点染与套色手法,也使所要描绘的儿童形象变得质感强烈,层次分明,与纸绢上的婴戏画相比毫不逊色,甚至还胜一筹。

以针代笔、用线着墨的织绣婴戏图亦堪称独树一帜。这种在丝质平面介质上绣绘出的画作,与传统纸绢婴戏画观感一致,画绣结合,赏读连贯,特别是在表现大型婴戏题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绣绘百子图等。中国妇女是织绣的主力军,倍受女性喜爱的婴戏图,很早就成为绣品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宋代织染品中,如湖南衡阳出土的牡丹童子纹绫,山西出土的儿童卧莲绣枕,绣品做工精细,孩童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的清代红纱地纳绣百子图门帘,构图宏大,雍容华贵,百子神情各异,色彩对比艳丽,极具皇家气息。

此外,古代一些绣品婴戏图的风格,与现代儿童“涂鸦画”较为相似。比如:人物的头部画得比例超大,眼睛也画得很大。这种拙稚的夸张效果以及独特的格调,使绣品上的儿童形象别有新意,既憨态可掬,又风趣灵动,令人叹为观止。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是器物婴戏画作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墨盒属于实用器,可它出身不俗,是文房中的一员,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品位较高,这使刻铜婴戏平添了一些贵族般的雅致,而少了许多媚俗。

与纸绢婴戏画相比,墨盒婴戏图尺寸偏小,写绘工具和介质也不同,画面缺少色彩渲染。然而,墨盒绘刻的表现技法却与书画同源,都是在平面上再现人物形象,所以墨盒婴戏图在书画性方面,要超过其他器物上的婴戏作品。

除陶瓷婴戏、织绣婴戏、刻铜婴戏之外,在玉器、漆器、银饰、牙雕、石雕、剪纸、铜镜、木刻、竹刻和泥塑等众多工艺品上,也都有婴戏题材作品呈现。这些孩童形象,创作手法各异,艺术特色各有千秋。

婴戏图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上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得益于它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与欢迎。翘盼福音图墨盒 边长4.7厘米 高2.7厘米

◎这是一方制于1900年的墨盒,翘盼福音是当时国人的共同心声。这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看到墨盒上的落款“庚子春日国屏鉴制”,不由让人想起丧权辱国的“庚子赔款”。这个百年前的实用器,都已变成今人集藏的古玩,那些当年被侵略者掠夺到海外的文物瑰宝,其珍贵程度无法想象!此盒为清代风格,雀跃的童子灵巧地翘起右腿,抬头仰望天上飞来的蝙蝠,意寓期盼福事佳音。人物喜庆,动感十足,呼之欲出,形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福寿类婴戏图墨盒,往往重视寓意表达而忽略清新活泼,这方墨盒则两者兼收。放飞图墨盒 长径10厘米 短径5.6厘米 高2.5厘米玩耍动物图墨盒 边长5.6厘米 高2.4厘米角力图墨盒 长9.3厘米 宽6.1厘米 高2.7厘米 底铭“×”

◎民国时期,众多知名画家参与了铜墨盒上的书画创作,马晋是其中之一。这方落款“伯逸马晋写”的童子牵牛墨盒,是一件难得的婴戏精品,画面疏密有致,有开有合,笔墨交代简洁明了,物体刻画刀刀到位。婴戏图墨盒以工笔线刻见长,少有写意风格作品,此盒可谓独树一帜。画面刀痕片片,树干树叶,童子和牛,都是写意笔法和刀法。老牛稳健的身姿神态,孩子用力拉牛的力道和造型,表现得非常舒展和硬朗。母子图墨盒 长5.2厘米 宽3.8厘米 高2.3厘米

首先,婴戏图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的美好记忆。童年的纯真美好只有到了成年以后才感觉得更真切,随着年龄增长,会越来越怀念童年时光,但儿时的很多记忆却已模糊了。观赏把玩婴戏图工艺美术品,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儿时情景历历在目。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婴戏图不仅唤醒了人们对童年生活的无尽回忆,而且帮助人们重新找回了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生活中,早已丢失了的那份童心和与生俱来的那些本真。

其次,婴戏图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和家庭美满,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却也受客观条件限制,“事事如意”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类到了难以与客观世界抗争的时候,就开始信“命”了,把一些无法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天”。婴戏图顺应了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把人类生活和生命中应有尽有的祝福和期盼,都移植到了画作之中。看着这些稚拙可爱、寓意吉祥的孩子,人们在憧憬美满生活的同时,又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到了下一代人身上,感到自己的幸福就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又重新有了奔头。正如古希腊谚语里说的那样:“在孩子的眼神中,我们看得见天堂。”

再次,婴戏图增添了人们生活中的喜悦欢乐。追求喜庆、热闹、欢乐,这是婴戏纹饰的一大特点。从玩耍到读书,从借物寓意到故事内涵,尽现童心童事。少年不知愁滋味,童年做的事都是喜事、乐事、玩事,事事喜人、乐人、好玩。

这些画面展现了生活的美好,涌动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观赏工艺品上的这些婴童,就好像一个个生活中真实的孩子,让人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有意思。由于画面画意简单直白,人人都能读懂,不需劳神费力深悟,只需感受那种天真烂漫就行,为人们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由于题材本身洋溢出的美好与喜庆欢乐,深深感染了手工艺人,极大激发了创作灵感和热情。他们在沐浴童年的快乐中,倾心倾力倾情描绘制作,使原本商品化的生产变成了一种艺术享受。这种充满了真实与自然、乐趣与情感的创作,怎能不产生精品佳作?这也正是一件件婴戏图工艺美术品如此精彩绝伦的奥妙所在。人中之精灵

铜墨盒上镌刻的纹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字,如:古代诗文、名言警句等,属书法范畴;另一类是图案,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属绘画范畴。婴戏图墨盒是人物题材墨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类刻铜墨盒的表现内容,与中国传统人物画创作题材脉络一致,主要由仙佛图、高士图、仕女图和婴戏图等组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在传统中国画中,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体的人物画产生得最早,其创作难度也最大。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中国古代人物画一直遵循“以形写神”的原则,画家对于人物的描绘,既要满足外形的相似,更要突出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准确揭示。所以说,人物画的创作难度,要高于山水花鸟画。

画人难,在铜墨盒上刻人更难。由于盒面上可供镌刻的地方狭小,又是使用金属刀在金属上写刻,还必须在方寸之间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这种创作当然要比纸绢人物画的写绘难度大许多。同时,人们对自己的外貌特征及心理活动最熟悉,了解掌握得最深刻,差之毫厘的败笔都会觉察得到。尤其是人物面部轮廓和五官的镌刻,不允许反复走刀,多为一刀下来,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这种线条精准流畅的刻画及掌控定型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更需要炉火纯青的刻铜技艺。非两者兼备,难以驾驭。民国时期,一批画坛名家参与了铜墨盒的书画创作,但人物题材创作较为冷清,要明显比山水花鸟少得多。人物神韵难以用刻刀表达,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画家参与人物类墨盒创作的热情。现已面世的人物题材墨盒,总体数量不少,但精品佳作不多,由此也可看出人物墨盒绘刻之难度。童戏陀螺图墨盒 长径5.4厘米 短径3.9厘米 高2.2厘米 底铭“世界”

在照相技术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主要靠绘画作品去领略古人的生活环境和实际形态。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历史生活的一个个瞬间凝于笔端,为后人留下宝贵史料。

人物画的时代特征非常强烈,具有不可复制的属性,只有同处一个时代的人,才能准确把握同代人的体态特质和精神内涵。戏牛图墨盒 边长5厘米 高2.8厘米 底铭“万聚和”

今人不识古人韵,古月依然照今人;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仍悠悠。当年,画家陈师曾在铜墨盒上画过的梅花还可在山野间找到,艺人张鹿鸣在铜墨盒上镌刻过的青铜器还能在博物馆里见到。可是,清末民国留在铜墨盒上的古人却渐行渐远了,见过这些古人风貌的人,也已寥寥无几。所以不管是在当代还是今后,无论多么优秀的画家和刻铜家,不管你描绘摹刻得多么到位,都难以绘刻出古人的真正神韵来。时代不同,人的心境不同,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无法准确揣摸出古人的心思。没有现场写生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只能是照瓢画瓢,而画不出由葫芦到瓢的那种感觉。这种脱离本源的临摹,无法表现人物的生命状态及思想灵魂。三童嬉戏图墨盒 边长9.4厘米 高3.3厘米

◎看到这方墨盒,让人更为形象地理解了“拙稚”二字的含义。举止笨拙、稚嫩天真、憨态可掬,这是婴童时期洋溢于外的天性。由于思想单纯,身体不协调,时常表现出那种笨笨傻傻又特别可爱的样子。艺人准确捕捉到了婴童的这种特质,以捉迷藏游戏瞬间的行为反应为切入点,刻画了3个孩子的拙稚神情。画面中央蒙眼捉人的孩子,小腿笨拙地向前挪去,为保持身体平衡,右手高高扬起。因躲闪捕捉,与他迎面的孩子不协调地扭着身子。而他身后摔倒的孩子满脸稚气,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捕捉生活瞬间之美,表现儿童质朴本能,这是婴戏题材铜墨盒的一大亮点。挥扇戏蝶图墨盒 长径6厘米 短径3.5厘米 高2.3厘米 底铭“松古”

◎孩童持扇扑蝶为常见题材,但是月牙形铜墨盒却较为少见,目前刻有婴戏图的仅见一方。这种形状制作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当年价格不菲。此盒巧夺“形”工,随形构图。由前向后、由低向高的栅栏斜穿整个画面,使狭小的空间变得无限悠远。栅栏为孩童分割出三分之一的活动地面,却留白三分之二作天空。而作为表现主体的孩童,仅占了盒面的一半位置,却为一个小小的蝶虫预留了较大空间。为平衡这种不对衬布势,刻铜艺人在婴童与蝶虫中间巧妙地加了两行文字款识,使画面显得空灵而又充盈,让欣赏者得到了一种视觉填补。这种别具匠心的安排,来自于艺人深厚的绘画功底。蹴鞠小子图墨盒 直径6.8厘米 高2.2厘米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由于身体柔韧性好,游戏活动中的雀跃身姿,通常要比成人形态优美,且动感强烈。婴戏图刻铜作品,构图布势尤为重要,把画面活跃起来是创作的基本要求。这方墨盒上的蹴鞠婴童,虎气生生,身手敏捷,肌肉劲健,踢球跑动的姿态刚猛有力,一副舍我其谁、有我无敌的必胜之势。绿茵场上有此小儿,何惧足球列强。喜相逢图墨盒 长径6.5厘米 短径4.8厘米 高2.8厘米 底铭“秀文”

◎“喜相逢”是中国吉祥纹样中典型的爱情符号之一,源于太极图中的“负阴抱阳”图形,民间也称“阴阳鱼儿”,其纹样在瓷器、玉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上很早就有应用。不知何时,婴戏画创作中,绘二童笑脸相对,亦被称为“喜相逢”,并流传下来。这是一方清盒,画面上两个小童相遇抱拳施礼、顾盼生情,很有一种“多日未见、十分想念”的感觉。这种“喜相逢”场景,在童年生活中常见。两个要好的孩子,因诸多原因,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突然在街头巷尾偶遇,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是对童年纯真情感的一种歌颂与再现。

消失的才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才是唯一的,存世孤品才更具艺术价值。因此,铜墨盒这一“最后的文玩”,留下的“最后的古人”形象,是历史的绝唱和绝笔。

在人物类墨盒中,仙佛图、高士图和仕女图的创作,需要遵循的法度较多,如人物和故事要有出处、构图和造型多参照画谱等,这些条条框框往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刻铜艺人的创作发挥,产生了不少程式化的作品。而婴戏图却不一样,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儿童玩耍片断都可入画,刻铜艺人即兴而成的率意之作自然多了起来,绘刻出的婴童百子百貌、千姿百态、百看不厌。儿童本身自然拥有和发散出的鲜活的生命气息,让刻铜婴戏魅力大增,备受青睐。

同样的技法、同样的刀功,因表现群体不同,左右和影响着派生出的艺术感染力。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可爱的一个阶段,不管孩子长得丑与俊,小时候的模样都特别招人喜欢,连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亦是如此。那憨态可掬的小脸,蹒跚笨拙的体态,以及一颦一笑表现出的童稚,无不让人心生爱怜。由于表现对象讨人喜欢,使得刻铜艺人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更加曼妙可人。婴戏图墨盒之所以炙手可热,首先得益于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优势。

在刻铜婴戏图创作中,艺人紧紧围绕表现童稚、反映童真、彰显童趣展开,把夸张与变形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如故意夸大婴童的拙态,以达到生动、天真的目的。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只要不睡觉,他们始终在活动,一刻也不消停。在婴戏图的写刻中,艺人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孩子的原始本能,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特别是对动态刻画的渲染放大,生动表现了儿童灵活、敏捷的特点,画面动感强烈,孩子们俏皮淘气,喜欢“闹腾”的形象跃然“铜”上,读书、玩耍、游戏时的童真被钢刀铁线表现得酣畅淋漓,刻画得灵动传神,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美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婴戏图墨盒在人物类墨盒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像孩子在人类的生活中所处的角色和位置一样,既是被关注的焦点,也是被呵护的中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盘点现已露面的人物题材墨盒,不论看画工,还是比刻工,墨盒上的婴戏人物堪称人中之精灵,这些婴戏图墨盒也堪称盒中之翘楚。第二辑表现题材小孩子玩出大名堂,小身板承载大希望,小故事说出大道理,小题材蕴藏大意境。婴戏图刻铜墨盒以小见大,方寸之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不仅唤起了人们儿时的诸多美好记忆,更生动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小游戏玩出大名堂

从古至今,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游戏的历史与人类社会一样悠久,每个人的童年都曾做过游戏。可以说,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游戏,孩子与游戏一起成长、形影不离。游戏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培养了他们的技巧本领。

所谓儿童游戏,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进行的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婴戏图刻铜墨盒上的游戏题材,主要表现的是儿童活动性游戏,一般为集体行为,并有情节或规则,具有一定的竞赛性。

小家伙玩出大名堂。历经千百年的儿童小游戏,有的演变成了成人喜爱的竞技运动,有的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比赛项目。当然,也有一些成人曾经喜欢、因故废止的游戏活动,却被孩子们传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婴戏图墨盒上的游戏,古老而又年轻,普通而又经典。

蹴鞠图。蹴鞠,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汉书·枚乘传》颜师古注云:“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查阅中国古代文献,蹴鞠最早的名字叫“蹋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唐宋时期最为盛行,《宋史·太宗纪》记载有:“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蹴鞠的玩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单踢,也可双踢,还可以多人间接对抗和直接对抗。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发展,已由单纯的游戏变成了竞技项目。风靡世界的现代足球运动,就是由中国古代蹴鞠进化而来的。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而作为儿童游戏的蹴鞠,没有成人玩得那么复杂,也无固定规则,或一个人颠球戏球,或两个人你来我往踢着玩,或几个人比谁踢得高、看谁踢得远,大家追着球一阵疯跑狂踢,尽情享受着抢夺的那份热闹和快乐。这种玩法虽然简单,却在民间长期盛行。表现儿童蹴鞠题材的铜墨盒,一般镌刻一个孩子在戏球,却戏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这类题材在铜墨盒上表现众多,但精品不多。踢球图墨盒 长10.8厘米 宽7.8厘米 高3厘米

捉迷藏图。这种游戏也叫“摸瞎子”“躲猫猫”“藏猫儿”等,两千多年前流行于希腊,小时候几乎人人玩过。虽然各地的玩法不同,但模式基本一样,有的是蒙住一人双眼,把他(她)转得不辨方向,然后大家朝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谁被抓住谁就下一轮当“瞎子”,或接受大家认同的某种处罚;也有的是选定一个人先蒙上眼睛或背对着大家数数,可长可短,而其他人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找到一个地方躲藏起来。等大家都藏好了,再睁开眼或是转过身去寻找其他人。最先被找到的那个孩子,就成为下一轮的“蒙眼人”,如果一个人也没找到,自己则继续扮演找人角色。捉迷藏游戏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儿童游戏活动特点,深受世界各地儿童包括成人的喜爱。从城市到农村,从富家子弟到普通人家孩子,人人可以玩。没有道具成本,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限制,白天晚上都能进行,庭院郊外随处展开,少则两三人玩,多者十几人玩,规则简单,不计输赢,图的就是玩耍的那种气氛和快乐。2014年1月,在四川彭州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规模捉迷藏官方挑战赛”上,共有1800多人参加此次挑战。经吉尼斯总部认证官现场认证,1437人参与活动有效,一举刷新了由卡塔尔创造的1240人捉迷藏世界纪录。反映儿童捉迷藏情景的铜墨盒多为精品,一般绘刻3个以上的孩子,人数少会无法表现这个游戏的热闹场面。盒面上绘刻孩子数量的多少,也是衡量婴戏题材墨盒精美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跑飞了、摔扁了、玩疯了。这是看到这幅婴戏图的第一感觉。栅栏一侧的草地上,细柳低垂的树荫下,5个孩子在玩捉迷藏游戏。被蒙眼的孩子,夸张地张开双臂,急切地寻觅着躲闪的小伙伴儿。他左边的小女孩躲得有些拙稚,他右边的小男孩闪得憨态可掬。最为抢眼的是,画面最右边那个只见后脑勺和背影的小男孩,已经把自己跑飞了,而摔倒在地上的小女孩,看来跑得真够急切,上半身摔得平平扁扁,两条腿被摔得颤动不已。

这幅略带写意风格的线描作品,仅简约几笔,就勾勒出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游戏场景,童真童心惹人爱怜,品读之后,久久不能释怀。五婴迷藏图墨盒 边长7.8厘米 高2.7厘米 底铭“文宝”老少垂钓图墨盒 直径10.5厘米 高3厘米 底铭“中华书局”

垂钓图。垂钓是捕鱼的一种方法,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最早关于垂钓的文字记载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记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这表明在春秋战国,人们就开始使用竹竿在江河湖泊中垂钓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垂钓已脱离了纯粹的生产意义,而成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户外活动,成人和孩子都十分喜爱。这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怎能逃得过刻铜艺人敏锐的目光?他们在铜墨盒上创作出了许多反映钓鱼生活的人物形象,既有悠闲的高士垂钓图,也有雅致的仕女垂钓图。当然,更少不了稚子敲针做鱼钩、好事顽童水边钓的情景。他们或蹲岸边,或坐船头,逍遥自在,美不胜收。

抖空竹图。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作,因中间空而得名。抖空竹,也叫“抖嗡”“抖地铃”等,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艺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北方尤为盛行。抖空竹原为庭院游戏,后经加工改造,融入了竞技元素,成为传统体育和杂技项目。抖空竹时,两手各拿一根棉线绳对连的小木棍,一手提一手送,使线绳绕着空竹的线轴拉动,哑铃样的空竹便开始旋转,铃哨孔也随之发出美妙鸣音。这种古老民间艺术,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于一体,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因制作历史久远,空竹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不论是作为玩具、体育器具,还是作为收藏品,空竹都算是雅玩之物。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抖空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刻铜墨盒的婴童抖空竹图,多是写绘一两个孩子玩耍的情景,也有与打陀螺、放风筝活动相组合的,表现万物复苏、童子闹春的欢喜场面。抖空竹图墨盒 长10.8厘米 宽4.6厘米 高2.6厘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