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张爱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1 17:16:03

点击下载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张爱玲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张爱玲试读: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编委会

主编|连辑

副主编|吕品田 谭平 田黎明 牛克诚 杨斌

委 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龙力游 朱乐耕 刘万鸣 江宏伟 杨涛 杨飞云 杨华山 吴为山 何家英 陈孟昕 林若熹 赵建成 骆芃芃 徐累 桑火尧 崔进 管峻

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陈曦

编辑部副主任|戴健

编辑|戴健 陈越 曹贞华 杜蕾 马岩 刘晓光 朱蕾 高瑜

总序

今日之时代,艺术作品不仅体现精湛技艺,更凝聚着艺术家充沛深挚的精神力量和睿智持久的理论反思。这套《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正是符合这一要义之硕果,是我院近年来艺术创作阵容和创作成果的高水准集中展现,是一件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国家级艺术研究机构,凭借深厚的学术研究底蕴,多年来立足于以科研推动学术研究,形成了崇尚史、论、评相结合的学风,展开了许多具有全、通、精、新的学术探究,一批批学者孜孜以求,铸就了一系列奠基之作、典范之作。我院学者凭借自身的学术影响力,立足时代、关切实践,在引领、促进艺术创作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彰显出理论的巨大力量,塑造出我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又是国内艺术创作的重要机构之一,注重艺术学科理性思考与创造能力的融合,以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最大化来服务社会。近十余年来,我院相继成立了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雕塑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一系列专业创作机构,集聚了以田黎明、杨飞云、何家英、赵建成、谭平、朱乐耕、管峻、骆芃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艺精湛、成就斐然的优秀艺术家,形成了门类齐全、老中青梯队完整、在编和聘用兼有的创作人才队伍。这些机构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雄厚的艺术学科平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广泛而高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根植于心的人文情怀,实现艺术创作“艺精于理、术化于道”的宗旨,厚植文化自信之根。

近年来,我院在努力建设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和文化智库“五位一体”战略格局进程中,艺术创作和研究更上层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艺术家们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有质量、有引领作用的创作实践活动,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艺术精品和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的艺术展览,建立了以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艺术指导和评价体系。同时,我院着力引进艺术创作人才,加强艺术创作力量,既是发扬这一传统,也是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力图通过学风熏陶、情感联系、机制激励,将研究与创作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促进研究与创作的共同繁荣。

我们坚持正确导向与尊重艺术规律相结合,鼓励艺术家抒写家国情怀、突出艺术个性,倡导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艺术立意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浓厚的民族情怀、强烈的文化担当和高标准的创作要求凝练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面貌、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我们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当作艺术创作的中心工作,广泛动员、精心筹划、保障到位、锐意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建立了常态化的创作机制。艺术家们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打开了视野,丰富了内心,提升了境界,找到了融合艺术感受与理论反思的契合点。我们也通过很多主题活动、艺术展览来推动或者反映艺术家在这个愿景引领下的付出和成果。

苏轼曾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也是在这样的艺术创作观念下应运而生的。丛书所收录涵盖了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手工艺等在内的各艺术创作门类优秀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品,扼要收录了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和理论思考。收录的艺术家不仅有从事专业创作的,还有从事研究、教学、编辑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也包括少量我院聘任的艺术家。艺术家们各擅其长,艺术表现形式各异,但整套丛书却能够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在时代感召下对艺术的追求和思考,可谓蔚为大观。

今后,艺术家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用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深切体验时代和社会的真善美,以艺术的方式融化在作品中,以艺术家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出更多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连辑

2017年3月20日其  他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美术创作中心专职画家

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学习。2009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中国工笔画创作方向博士学位,201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美术创作中心专职画家。

作品于2006年获“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铜奖,2013年获“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学术提名艺术家。2015年在山东寿光圣地展览馆举办工笔画个人展览。

参加的主要展览有:2017年参加“艺德同行 智惠青州——六十博士书画展”[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展览中心]、“青春心印——2017第四届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2016年参加“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专题展——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精品展”(甘肃敦煌文博会展馆)、“含英咀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精品展”(中国美术馆)、“人民形象 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大展”(中国美术馆)、“大美寻源 翰墨薪传——中国古典名画临摹暨国子监写生展”。2015年参加“大美寻源 凤凰雅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作品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圳创作研究基地凤凰艺展中心)、“美丽中国—中国重彩画作品展”(先后于中国美术馆、李可染画院展出)。2014年参加“为中国画——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师、学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参加“大美西双版纳全国首届工笔画学术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11年参加“重彩·创造——中国重彩画获奖画家作品展”(湖北省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60周年优秀成果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2010年参加“线意志·没骨风林若熹巴黎官方邀请展之岭南画学提名展”(法国巴黎——区市政府展馆)、“两岸重彩画交流展”(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重彩·创造—中国重彩画获奖画家作品展”(北京画院美术馆)。2009年参加“继往开来蒋采苹从教50周年师生作品展”(中国美术馆)等。

论文及作品曾发表于《中国文化报》《美术》《美术观察》《东方艺术·国画》《美术博览》《设计艺术》等报刊。艺术自述玲言碎语

个人观点

绘画作品首先是一个视觉表现空间,应由想象中创造。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一种生命的赋予力量,有一种令人感动或令人愉悦的东西,这种东西才是艺术追求的真谛。所有好的艺术作品中都有超自然性。虽然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但绝不是对大自然的模仿,而是画家对生命的再创造和再表现。中国画历史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语言和语境。作者不仅要研究笔墨,更要超越笔墨,因为追求艺术的真谛才是艺术追求的主旨。

追求极致,不断地否定、超越自我的艺术创造是我唯一的艺术追求!

爱上画画

记得我喜欢上画画是因为初中美术课上,袁老师拿着我的美术作业——色轮,展示给同学们看。从那一刻起,老师这一微小的举动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幼小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爱上画画。它随着我的成长慢慢发芽、变大,也变得越来越无法掐灭。

伴随着对画画的热爱,画笔就再也无法割舍。

从在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求学到后来工作,就再也没有离开画画这件事。

1986年,经过半年多的素描、色彩的学习,我顺利地考上了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记得考中专时,色彩静物考的场景是很碎的小花放在瓶子里,背景也是花布。这种场景很难画可是我觉得光散落在画面上很美,与花相互辉映成趣。画画的过程中,我沉浸其中,感觉越来越好,眼中、心中只有那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笔都如神来之笔,所以画得特别出彩。于是,那年我如愿以偿,超越几百名考生,以专业全省第一,文化课全市第一的好成绩考取了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

画画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我学画的时间较短,但好胜心却很强,总不甘于人后。记得在画《大卫像》时,为了画得比别人好,我们几个同学在晚上熄灯前偷偷躲在教室的角落里,等检查的老师走后,我们再打开灯,画整个通宵。第二天天亮回宿舍小睡一会儿,再回画室继续画。还有一次出去写生,在一个小村里,我被一群狗拦住了,它们冲着我狂吠,当时我都吓蒙了,只能战战兢兢地试着慢慢向后退,看到它们没追来才敢大着胆子离开,另寻他处去画画。

老师在课堂上评画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一刻,因为我常常被表扬,故而也曾偷偷得意。由此,我也对画画更充满兴趣和自信,在绘画之路上越走越坚定。想起那些美好瞬间,我总是不由得勾起嘴角,内心充盈着感激和幸福。

三年的中专学习,充满了快乐和有趣的回忆。

感受笔墨

1998年,在工作多年之后,我重返校园,来到了中国美术学院。这里曾经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在我踏入校园大门的那一刻,就深深地爱上了它。中国美术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杭州,它淡墨轻抹竟如中国画般显现出笔墨的韵味和灵动,我在此度过了两年安静而恬淡的大学生活。记得那时我经常在租住的画室中,安坐在窗前,用笔墨描绘心中的山水,休憩间,抬起头就会看到山坡上蹦来蹦去的小松鼠,那种场景至今还萦绕在我心间。

梅雨季节潮湿的空气能令画完的画几天都不会干,笔墨一层层地画上去,自然会比干燥的北方多了些变化,多了些温润,而且层次更丰富。宿墨的使用,又增加了笔墨的趣味。那段时间我每天笔耕不辍,体验着南北国画笔墨的差异。南国的画面好像少了些“燥”和“火”,多了点“静”和“淡”,而且似乎更多了些江南的韵味和缭绕。

更让我满足的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怀上了宝宝。宝宝伴我在如画的杭州学习、画画,我们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取得学士学位的两个多月后,我如愿幸福地收获了一个可爱聪明的儿子。

为情而画

2005年9月,我踏上北京的土地,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很庆幸,我初入工笔画大门,就是由著名工笔画大家蒋采苹先生领入的。她的工笔重彩画工作室,艺术氛围很浓,大家都在努力画画,我自然浸淫其中,享受着画画的快乐。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太美好了,每天就是画画和思考如何画好画。

蒋先生的绘画理念是以创作带动技法。她不鼓励大家为卖画而画画,更不允许画市场画。记得有的同学拿着自己画的菩萨给她看,她很严肃地拒绝看。当时我有些不理解,后来慢慢才明白,她是要我们画自己的创作作品,而不是为迎合市场而画。她的做法在我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多年以来,我没有为迎合市场而画,也没有为了迎合某个展览、为了获奖而画。因为这些“为了”都是以“实用”为绘画目的的,而不是“情动言形”,“有不得已而后言”,亦不是“胸中块垒,一吐为快”。

学习期间,我创作的工笔重彩作品《立》,画的是常常萦绕在我脑海中的家乡的芦苇荡。很多次梦回故土,我撑着小船畅游马踏湖,对芦苇荡的迷恋和喜爱使我有一种马上想把它画出来的冲动,所以我要倾尽炙热的情感把它描绘出来。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绘制完成。虽然是第一次创作大幅作品,而且是刚学工笔画不久,但是倾尽情感和汗水的作品一定会打动观赏者的,所以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展——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就获得了铜奖,这是对我的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鞭策。为情而画是我画画的初衷,更是我一生不改的愿望。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失情真,难免矫情、虚假、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