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04:36:22

点击下载

作者:徐美玲 王琳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礼仪

现代礼仪试读:

前言

FOREWORD

荀子曰:“礼者,人道之极也。”礼仪规范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通行证”,是人们寻求自身发展、约束修身行为的基本准则。礼仪是治理强大国家的力量所在,正如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随着人们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日常社会交往的愈益频繁,礼仪作为一个人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最直观的体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友好合作推进器的润滑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社会正如荀子所说,已走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时代。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贯彻执行“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秉承高职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依照《公关礼仪》与《铁路服务礼仪》大纲要求,我们编写了《现代礼仪》一书,以满足新形势下礼仪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同时为一线教学与培训提供良好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支持。《现代礼仪》是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公关礼仪”与“铁路服务礼仪”为一体的高职礼仪教学及社会培训的教材。

本书以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礼仪素养、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为教学目标,突出礼仪教学操作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材编排上,设计了情景案例、知识链接、礼仪热点、演礼训练、思考应用等模块。

本书的第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帮助学生理解、领会中华礼仪的起源、发展、作用,传承中国礼文化精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综合素质层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个人道德品质层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二篇“现代公关礼仪”,针对通信、信号、电子、建筑、汽车等专业以及社会组织的礼仪培训学习,以礼仪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规范为出发点,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围绕各项社交活动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展开阐述,力求将礼仪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篇“铁路服务礼仪”,针对铁路交通专业以及铁路企业员工礼仪培训学习,从服务礼仪的理论到实践进行阐述,力求贴近铁路服务工作岗位与职业要求,着重提高铁路交通服务行业员工的职业礼仪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意识,争创优质服务。

总之,本书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实用性。本书的基本理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在编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设置情景导入与案例分析;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设置企业岗位要求;注重职场沟通能力培养,设置实践应用。二是具有生动性。本书内容主线清晰,图文并茂,将传统礼仪精髓与现代礼仪规范有机融合,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三是具有通用性。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学校通用教材,也可作为校企合作职业礼仪培训教材,还可作为社会各界读者的自学读物。

参与本书编写的编者都是来自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从事礼仪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对礼仪大纲、教学理论和礼仪教育现状都有着透彻的理解,并将其注入到本书的编写之中。

本书由徐美玲、王琳担任主编,郭珊珊、雷莲桂、阳涛、邓礼胜、孙燕担任副主编。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编者参考并引用了许多礼仪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见解、著作和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由于时间紧迫,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6年6月第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章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掌握礼仪的含义与功能,了解职业礼仪的相关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 运用礼仪的相关知识对身边的礼仪现象和规范做出审视。

素质目标: 树立礼仪思想,培养职业情感,自觉将礼仪的观念、规范融入职业之中。

核心概念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仪的含义和特点 功能 职业礼仪

自古以来,礼仪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礼仪是衡量社会公众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

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有言:“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的。

如今,在社会系统中,每一个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需要在广泛、频繁的社会交往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把讲究礼仪看作自己走向社会的名片、广交朋友的法宝,甚至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述求也越来越高,对内,要求我们懂得自我千年民族文化道德礼仪,立于敬,尊于德;对外,迫切地要求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能够了解到国际惯例,掌握好职业礼仪,从而更加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取胜于职场。第一节礼仪的起源

礼仪是伴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产生的。礼的宗教起源于自然界,是古人敬天畏神的观念和认识的反映。原始宗教中的祭祀活动,成为人类社会最初的礼仪。原始先民在其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有害也有益,如由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可能导致人被火烧死,而另一方面,烧死的动物又能为人类提供熟食,当时的原始先民,并不知道影响人类命运的这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他们认为自然现象充满了神秘感,并对其满怀敬畏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观念,并希望通过采用原始宗教仪式,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来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使其多赐福少降灾。《礼记》曾对礼的起源和发展作出概括:在远古时代,人们把黍米和猪肉放在滚烫的石板上烤炙而食,在地上凿坑作为酒樽,用手捧而饮,再用茅草捆扎成鼓槌来敲击土鼓,表示对鬼神的祭祀。这是远在时代崇拜神灵的礼仪,也是礼的开始。到后来,礼逐渐演变成为一整套祭祀天地鬼神及祖先的政治制度和文物典章制度,尤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举行的祈福求福活动。

不仅如此,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逐渐形成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它是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可、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这是礼形成的另一来源。据说打猎时,不同部落的人相遇,如果双方心怀善意,便伸出各自的手掌,掌心向前,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石头或者武器;走近后,互相摸摸右手,以示友好。这一出于安全需要的动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人们常用以表示友好的握手礼。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礼仪的内容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庭生活,无一不按照一定的程序、仪式进行。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礼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视为“国之基”,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跪”、“拜”、“座次”、“举案齐眉”等。

近代,西方的礼仪也被引入中国,注目礼、握手礼和敬礼等礼节,被人们熟悉与接受,中国传统的礼仪又增加了许多符合国际惯例的元素。

跟中国的礼仪文化相似,西方的礼仪文化也来自宗教。古代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具有人性色彩的神,如主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等,他们是可以与人平等交谈,有着人的生理需要的神,今天希腊的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地方神祗和一些流传至今的宗教仪式。

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欧洲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西方人的宗教礼仪转而演变为崇尚一种新的、肯定世俗生活合理性的,强调社会交往和发展社会交际的礼仪,使礼仪的发展进入崭新的一页。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指出,要想成为一名绅士,就需要美德和礼仪。这里所指的礼仪,是指待人接物、处世为人的礼貌、礼节和风度。

从此之后,欧洲的礼仪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礼仪和社交礼仪。

可以说,人类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随着交往的日益密切,礼仪不断地相互影响、渗透,取长补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第二节礼仪的含义与功能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现代社会中,得体的礼仪使人们充满友爱、信任和欢乐,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风气和民族风貌。

二、礼仪的特点

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一)传承性

礼仪将人们在长期生活及交往中的习惯、准则固定并传承下来,有着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任何国家的礼仪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明的积淀,礼仪在人们相互交往中传播、继承、相沿成习并固定下来,流传下去,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它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五千年文明史,深深地融入现代礼仪之中,约束并规范着现代人的行为,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不应当是食古不化,全盘照搬,而应当是有继承,有扬弃,有发展。(二)规范性

礼仪指的是人们在交往场合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规范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这是一种“通用语言”,能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律己、敬人的一种尺度。因此,如果要在交际场合表现出合乎礼仪、彬彬有礼,就要对礼仪规范无条件地加以遵守。那些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者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不遵守自己不适应的部分,都难以为交往对象所理解、所接受。(三)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着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的民族,其风俗习惯、礼仪文化各有千秋。首先,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方式、习惯不同所形成的礼仪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崇拜龙,把龙当成崇拜的图腾,现在成了吉祥喜庆的代名词,而在英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龙是凶残阴险的标志。其次,不同的交往地点和交往时间,同一礼仪形式也会有不同的含义。与朋友在家里聚会,适当提高声音是一种热情的表示,但如果在公共场合,声音太大则会被人理解为不文明、粗鲁、不拘小节。再次,同一礼仪形式对于不同对象也有不同的含义,如面对长辈,倾听时需要主动侧身靠近以示尊重,但如果面对同龄异性就易被误会。(四)可操作性

切实有效,实用可行,是礼仪一大特征。礼仪既在总体上有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又在具体的细节上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仔细地对礼仪原则和规范加以贯彻,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礼,不尚空谈。礼仪的易记易行,使其被人广泛运用于交际实践,受到公众的认可。

三、礼仪的功能

西方哲人赫尔岑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我国古代更是把是否有礼看成是能不能具备做人资格的标准,《礼记》:“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所以有人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称为“耻感文化”。

现代社会,礼仪已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一)教育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社会的要求与时代精神。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指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让国民都来接受礼仪教育,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二)沟通功能

礼仪行为是一种信息性很强的行为,每一种礼仪行为都表达一种甚至多种信息。各种传播媒体在人们不同的交往形式中发挥着作用,这些交往包括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如聚会、访问、谈判等,以及人们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等展开的间接交往,这些交往促进了彼此间信息的流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不仅能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彼此建立起好感和信任,而且可以促成交流的成功和范围的扩大,进而有助于事业的发展。(三)协调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不论体现的是何种关系,维系人际之间沟通与交往的礼仪,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润滑剂”作用。礼仪的原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的动机,指导着人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方式。礼仪借助一定的形式,如问候、握手、邀请、迎送、慰问等,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一个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是丰富多样的,有内部公众关系,如职工关系、干群关系等;也有外部公众关系,如顾客关系、新闻媒介关系等。如果人们遵从社会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保持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关系,避免出现人际障碍和摩擦,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有序。(四)塑造功能

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礼仪在行为美学方面指导着人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谈吐变碍越来越文明,装饰打扮变得越来越富有个性,举止仪态越来越优雅,并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和精神风貌。(五)维护功能

礼仪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礼仪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家庭的和谐与安宁,邻里的和谐,同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礼仪的规范与要求。社会上讲礼仪的人越多,社会便会更加和谐稳定。第三节礼仪与职业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劳动分工日趋细化,职业的种类也就更为繁杂。任何一种职业,都要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公众,都有对外交往的任务和需要,这就必然会涉及礼仪问题。其中有些服务性行业,如旅游餐馆、交通通信、医疗卫生、金融商贸等,更是“礼仪职业”。对于上述行业来讲,礼仪不仅是工作对象的要求,也是树立行业形象,推动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职业礼仪是在职场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是职场中人个人修养的集中表现。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一、注重职业礼仪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

轨道交通企业的服务人员每天都要接触成千上万的乘客,乘客对轨道交通服务第一印象的产生首先来自服务人员的真诚服务与仪容仪表形象。

良好的仪容仪表,会使人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对轨道交通企业起到宣传作用,同时还能弥补某些服务方面的不足;反之,不好的仪容仪表往往会令人生厌,即使有热情服务和一流设施也不一定给乘客留下好印象。

轨道交通企业的服务人员的仪表一定要做到整洁和朴素。整洁朴素的仪表可以拉近和乘客的距离,带给乘客清新、健康的印象。

二、注重职业礼仪是迅速改善企业精神面貌,增强凝聚力最好的利器

在轨道交通企业中倡导文明风气、歌颂高尚行为,才能使每个职工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对于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它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全体职工身上,它将会成为一种伟大的企业精神,它能够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净化心灵。良好的职业礼仪对于巩固和发展生产和生活秩序,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同事感情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注重职业礼仪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高效、快捷、经济、环保的高速铁路系统正大大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里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作为轨道交通企业的服务人员,接触的乘客来自四面八方,这就要求其具备:主动热情、控制情绪、处变不惊等职业素质。

在2005年7月的一次突发事故中,哈尔滨客运段有18趟列车受阻,晚点在10个小时以上的就有7趟。天津车队担当的大连临客,在开原站受阻4个多小时,4号车厢的乘客情绪激动。车长受到围攻和谩骂,他在这节车厢向乘客鞠躬30多次,最终感动了乘客。为了保证餐饮的正常供应,每位服务人员在早晨只喝了一碗粥,并继续为乘客提供细致的服务,这种精神感化了大家,乘客主动帮助服务人员清理车厢卫生,还组织了义务宣传队,到各车厢宣传要文明乘车,最终列车安全到达目的地。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乘客的不满情绪和过激语言时,服务人员除了代表铁路进行道歉外,还应用良好的服务去稳定乘客情绪、化解矛盾。

作为一名优秀的轨道交通企业服务人员,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情感、克制自己的举动,不论与哪一类型的乘客接触,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能够做到镇定自若,不失礼于人。

当乘客有不满情绪时,往往会对服务人员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可能会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提出来。当乘客在公开场合向服务人员疾言厉声时,往往会使人难以接受,遇到这种情况客运服务人员首先需要冷静,不要急于与之争辩,切不可针锋相对,使矛盾激化难以收拾。如果乘客无理取闹,可以交相关部门或人员解决。

职业礼仪修养是一个人思想觉悟、文化教养、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社会风尚及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作为窗口行业,每一名员工的服务形象不仅是个人行为,也体现了整个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形象和员工的整体职业素养,不仅代表着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而且还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形象。

思考应用

1.简述礼仪的起源。

2.什么是礼仪?什么是职业礼仪?

3.职业礼仪的功能有哪些?

4.实践应用:收集一则礼仪小故事,与同学交流,下节课请同学上台演讲,时间三分钟。

5.案例分析:韶关站曾将200多职工分三批去体验当旅客,亲自感受旅客乘车的难处。他们在暑运,客流相对集中期间,分3批用汽车将客运员,送到韶关市区不同地方下车,让他们背负10公斤以上行李,徒步到火车站,然后再按先后顺序排队买票、检票、候车、进站、上车,分别坐到英德、广州、坪石、郴州,衡阳等地再返回,然后分班组集中讨论,并将个人发言综合讲评,许多客运员事后深有体会,如此炎热,坐车很辛苦,出门坐车难处多,情绪很难平静,如果服务质量不到家,旅客有意见合情合理,今后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认真实践“没有旅客的不对,只有我们的不足”的服务宗旨和诺言,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优雅的候车环境为铁路运输争光。

请分析韶关火车站这么做的原因。

礼仪热点

☆一团和气

明宪宗朱见深曾经画过一幅画,题目是《一团和气图》。画面上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一个滚圆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则会看出,这幅人物像只有一副面孔,实际上却有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原来,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陶渊明、陆修静和慧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慧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越过了这个界限,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如今,朱见深借这个典故作了《一团和气图》,则是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

中国人用一团和气强调应以和为贵,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不欣赏损人利己的行为。

☆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含蓄有礼。这也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中。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让对方喜欢,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这样看来,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等,这些都是精华。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现在,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应弘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婚俗礼仪精华,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掌握“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礼文化,践行中国传统美德。

素质目标: 具有自觉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修炼素质涵养。

核心概念

传统文化 尊老敬贤 仪尚适宜 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 经典名言第一节尊老敬贤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尊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而且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弱,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若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很难为国分忧。不是他们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并赋予时代精神,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节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式。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宜。即如程颢、程颐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式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郑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互相攀比,甚至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第三节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遇到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的事情。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第四节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传统礼文化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烦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仪态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不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很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便更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使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礼文化所包含的丰富思想不论对于过去还是现在,对西方或者是中国都具有指导意义,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世界和平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现实的参照。第五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言”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孔子说: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6.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8.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自己自满于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而时时改掉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5.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7.三思而后行。——《论语》

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1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20.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2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2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这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

2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

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

2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良药虽然苦但是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很刺耳,但是对于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

2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并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2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千万种经典所讲的道理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3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

3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3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读书的时候要用眼看,用口读,然后就是用心去理解、揣摩,这样可使学习更有效果、更有用。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3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引导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37.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3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一块玉不加如果不加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一些道理。

3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40.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41.学不可以已。——《荀子》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42.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4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4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4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书应反复多次地读,这样就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46.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47.好学而不贰。——《左传》

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4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49.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51.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52.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宋·黄睎

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5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5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宋·陆九

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5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5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5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5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清·陈延焯

书本上的知识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59.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6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6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

6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

6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64.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有益于国家的事即使是死也不要回避。

65.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一寸的国土跟寸金的价值一样昂贵。

66.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国家安定了,百姓才有好生活。

6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

6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69.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7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71.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7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7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7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往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7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76.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77.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7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史记》

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

79.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8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8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做事以道义为基础,依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样真是个君子啊!”

8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人如果不诚信,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

8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84.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

出去回来,互相碰面的时候,像朋友一样,彼此友好。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援助。生病的人互相扶助。

8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思考应用

1.中国古人为什么特别提倡敬老尊老?

2.“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贵在适宜。”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3.“礼尚往来”指的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说明其内涵。

4.实践应用:查阅资料,说说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人们是如何称呼自己家的亲人的?

5.案例分析:元世祖忽必烈一次召见应聘官员,应聘者中有一位学士叫胡石塘。此人生性粗心,不拘小节,歪戴着帽子也没有发现就进去面见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看见他,问道:“你有什么本事啊?说来我听听。”胡学士回答说:“我有治国平天下的学识”。忽必烈听了哈哈大笑“你连自己头上的帽子都戴不平,还能平天下吗?”

分析胡石塘为什么最终丢掉了前程?

礼仪热点

☆敬茶习俗传统

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中国的茶叶产量,堪称世界之最。饮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日本有茶道,其实它起源于中国。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叩指礼的由来

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据说是乾隆微服南巡时,到一家茶楼喝茶,当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这一情况,拼了老命也得去护驾,否则万一出事,小心吃饭家伙。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测。到了茶楼,也就在皇帝对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闻大名、相见恨晚的装模作样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壶给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诚惶恐的,但也不好当即跪在地上来个谢主隆恩,于是灵机一动,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咋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叩这么几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后患无穷。于是这一习俗就这么流传下来。第三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学习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等理论知识。

能力目标: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礼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素质目标: 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学生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核心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义 指导思想 坚持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联系 传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一文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