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有见识,孩子才优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10:27:31

点击下载

作者:江洁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长有见识,孩子才优秀

家长有见识,孩子才优秀试读:

前言

亲手培育自己的孩子吧

21世纪的知性男女,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的社会精英,他们中的很多人作为新手父母还没来得及给新生儿一个和父母建立爱与默契的机会,就请来了一大群帮手替自己带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月嫂、保姆……一应俱全,唯独把自己“腾”了出来,变成了旁观者,甚至局外人。

国内一份针对“双独生子女婚姻”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将孩子的养育权交给他人—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外公外婆带大的则占29.8%,由妈妈全权照顾的仅占15.8%。

每一种轻松方便都是有代价的。首先,习惯了轻松自在的父母将再难胜任独立照料孩子的重任,也很可能对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无所谓。他们对“小人儿”的脾性习惯不了解,哭了闹了搞不定;难得想自己带带,孩子竟试图挣脱去找奶奶。这种挫败感让他们对带孩子更加失去耐心和兴趣,于是想不如算了,全权交给老人或保姆吧。其次,如果父母贪图各种方便,试图跳过所有的中间过程坐享其成,那么将可能无法获得为人父母的真正美好的体验—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可能将不再是自己的父母。

这几年由于投身家庭教育领域,了解了众多家庭教育案例,我深刻体会到做父母本就是个累人的活儿,而且这个活儿没人能替代得了,也没有捷径可走。如果用爱和欣喜与孩子相处,留给父母的,将是一段值得回忆一生的温暖岁月。用对的方式爱孩子

在3岁以前,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能与之建立依附关系的人。这金子般重要的3年,本应是父母和孩子最亲密的时光,但很多父母却让老人或保姆来主导。

如果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疼爱的婴幼儿时期没有付出足够的心血,那就得坦然接受孩子在青春期时无视自己的教诲。如果孩子和父母不亲,他又凭什么要在意父母说的话?说到底,有了爱,所有的付出就不再是煎熬。

有的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给孩子买最贵的礼物。但实际上,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而不是过多的物质。所以,父母应该减少物质的给予,增加精神的交流,成为孩子最依赖的人。

也有很多父母懂得这段时光的宝贵,但苦于经济压力,无法亲自带孩子,但他们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给予孩子有质量的陪伴。只要孩子需要的安全感、亲密感给够了,即使和孩子不能整天腻在一起,也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平和的情绪,释放家庭教育的力量

要让孩子获得幸福,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对情绪进行管理。

父母的教育能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能做到内心平和。内心越平和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越强;总是扯着嗓门对孩子叫喊的父母,只会慢慢失去对孩子的引导力。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急躁,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再来处理问题。

父母也只有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管理,拥有平静的内心,才能对教育专家的理论进行理性思考,进而沉淀、吸收,内化为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过程,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用一把金钥匙解开孩子的心锁

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家庭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对孩子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才能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否则,家庭教育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父母要了解孩子各关键期的成长特点,找到孩子的能力优势、兴趣领域、学习潜力等,从而对自己的孩子有个基本判断。

对于0~3岁的孩子,父母要从四个方面对其重点关注:锻炼动作、发展感知、掌握语言、主动探索。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感统失调”,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在0~3岁这个阶段,父母没有重视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

在孩子3~6岁的时候,父母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同时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都知道养成好习惯很重要,但具体如何养成,父母该怎样关注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需要有专业的指导方法的。

6~12岁是拓展经验、建构认知、学习规则和体验社会的最佳阶段。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外,对孩子犯的一些“错误”,要理性对待,正确引导孩子。

12~18岁,孩子进入青春期,会面临更多心理、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家长应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帮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做孩子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助手。与孩子共同学习,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

孩子在与老师、同学接触的过程中,新的东西会不断地进入他的大脑。他思考的很多问题可能是父母从来没有好好想过的。父母如果不学习,跟不上孩子思考的节奏,就没有办法了解孩子的想法,更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就不会高。

为此,父母一方面要不断地与孩子沟通,认真倾听孩子,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扩大视野,才能跟得上孩子的思考节奏。

为了更好地帮助父母了解自己的教育观念,博冠国际家长学校(以下简称“博冠国际”)在做父母课程以及各种活动的时候,通常都会提供一份调查问卷,这个调查问卷是我们与父母进行互动的基础。

博冠国际父母讲座调查问卷

1.您最关注孩子的什么方面?( )

A.品格

B.个性

C.情绪

D.学习

E.其他

2.您的孩子平时在家有以下表现吗?(多选)( )

A.有些胆小,很黏人

B.爱哭

C.注意力不集中

D.好动

E.不太合群,不爱和别的小朋友玩

F.是个小拖拉

G.无规则感

3.下面这些话你经常会说吗?(多选)( )

A.不许哭

B.要听话

C.为什么打人,一定是你的不对

D.我这么辛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

E.好啦,我现在没空

F.你怎么这么笨,教那么多次还教不会

4.面对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常常是( )

A.得心应手

B.无能为力

C.希望得到帮助

5.你感觉教育孩子最大的困惑是( )

A.教育不得法

B.好多道理讲不清

C.父母的意见孩子不愿接受

D.难于理解孩子的想法

6.家庭、亲子关系、亲子教育方面,你比较认可的帮助方式是( )

A.听家庭教育讲座

B.听取其他父母的经验介绍

C.向学校老师请教

D.向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人士求助

每次调查问卷收回来之后,我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却存在很多困惑。为了解答这些困惑,我特意将多年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融合成《做最好的父母》一书,本书分为六个版块,希望帮助父母科学培养孩子,实现美丽家庭梦。

第一个版块:培养好孩子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造就孩子成功的品格。

第二个版块:识别孩子的智慧根基。父母要会识别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性格特质、潜在的才能,按照天性培育孩子。

第三个版块:了解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要了解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期内有哪些养育重点,适才适龄进行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个版块: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良好的情绪管理是亲子沟通的保证,也是培养高情商优秀儿童的基础。

第五个版块: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好的教育来自于好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基础。

第六个版块:智慧父母的自我提升。要教育孩子成才,先做学习型的智慧父母,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现在的家长不是不关注孩子的教育,而是苦于找不到最佳方法。针对这一需求,作为中国家庭文化的普及者、传播者,博冠国际通过专家团队的多年研发,开发最科学、最具系统性的新理念,融合国际家庭教育权威理论,为大家传播最专业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希望能让更多家庭实现家业平衡、幸福美满!第一章家庭,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养成习惯,形成性格、脾气,建立道德意识最重要的阵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母爱与父爱,一个也不能少母爱和父爱,孩子都需要,只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而已。母爱&父爱

母爱和父爱,孩子都需要,只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而已(见表1-1)。

表1-1 孩子在各阶段所需母爱与父爱的比例

美国著名心理学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经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母爱呈递减趋势,而父爱呈递增趋势。

由上表可知,在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及小学低年级时,母亲应居于主导地位。升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后,孩子的独立意识慢慢增强,母爱应逐渐减少,父爱应适当增加。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母爱与父爱有着各自天然的优势。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人生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的天然优势与责任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父亲的天然优势与责任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然,父母的分工不是绝对的,父亲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亲密性,母亲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就各自的天然优势与特殊责任来看,母亲更有责任培养孩子的亲密性,父亲更有责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德行礼仪、品格气质上,如果孩子意志消沉、情趣堕落、不懂礼仪、不知感恩、不合群,母亲要负主要责任;父亲则影响孩子的兴趣方向、理性作为,如果孩子精神萎靡、没有爱好兴趣、没有方向感、没有责任感,父亲要负主要责任。

由此可见,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一定是父母联盟—父母按照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所需的父爱与母爱的多少发挥应有的作用。但长久以来,许多家庭的教育模式是有问题的。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由于不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结果让母爱泛滥成灾;而做父亲的又没有及时地补充进来。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是极为不利的。好妈妈成就好孩子

关心孩子的教育

要成为好妈妈,首先要关心孩子的教育。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大多数家庭的财富是由爸爸挣得的,而良好的经济条件、强大的人脉、“高大上”的社会背景,的确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但我认为,单纯“拼爹”是不够的,还得“拼妈”。

所谓“拼妈”,并非拼妈妈的学历或社会地位,而是拼妈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在中国大部分的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由妈妈来做,因此妈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综合竞争力。《射雕英雄传》是一部为大家所熟知的经典武侠作品。很多人读后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同样是英雄的后代,为什么高智商的杨康失败了,而智商平平的郭靖却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一代大侠?有人说,那是因为郭靖运气好,而且师父都是武林高手,但杨康的师父丘处机、梅超风的功夫也不差啊,可见师父武功好坏真的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

我认为,解决以上疑问的关键在他们的母亲身上—两位母亲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截然不同。郭靖的母亲李萍,用现在的话讲是个标准的家庭妇女,没有文化,没有社会地位,又遭逢家庭巨变,但她不向命运屈服,也不妄自菲薄,将郭靖培养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独立、不服输、认死理、讲信义,有责任心和民族大义的人。而杨康的母亲包惜弱,有文化,有教养,但“慈母多败儿”,她没有在杨康心里种下民族大义的种子,导致了杨康人生的重大悲剧。

做心智成熟的妈妈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热情直率、勇敢坚强,做事认真细致、有责任心,既有很强的独立性,又善于与别人相处。但这些优点需要妈妈在心智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来。

心智成熟的妈妈,情绪一定是健康的。

很多女性在升级为妈妈后,虽然角色发生了改变,但心智却没有随之成熟:有的人无法做到开朗乐观地面对琐碎的生活,怨气过多,自己不快乐,还把不良情绪带给了孩子;有的人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自觉地让孩子成为父母不良关系的“夹心饼”;有的人以“爱”的名义付出,给予孩子的却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反而制约了孩子的发展;有的人面对孩子,虽然心中有爱,但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理解,不能积极倾听孩子心声,也不肯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更无法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我曾经就是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妈妈。2006年我生灿灿的时候,恰恰是公司筹建工作最忙的时候,所以生完灿灿一个月后,我就开始忙于公司的事情,除了给孩子喂奶,我很少陪伴孩子,孩子都是由保姆来照顾。

就在灿灿两个多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开完会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结果我一到楼下,就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我一边想着是不是我的宝宝在哭,一边往楼上跑。到了楼上,我打开房门一看,只见保姆正满头大汗地哄着灿灿,灿灿哭得小脸通红。一问才知道孩子饿了,可保姆又不敢擅自给孩子喂奶粉(那个时候我很固执,觉得孩子一定要吃母乳,所以保姆在没有得到我允许的情况下,绝对不能给孩子吃奶粉),只好等着我回来。

在灿灿0~1岁这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我除了给她喂奶,很少抽时间陪伴她,都是由我妈妈和保姆照顾她。而且她一出生,就自己一个人睡在小婴儿床上,而保姆睡在另一张床上,她就一直这么“独立”地成长着。幸亏在我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灿灿得以快乐地成长。这让我这个做妈妈的少了一些内疚感。

灿灿两岁时,我就一门心思地想让她上幼儿园。当时我在教育孩子上没有任何经验,也没有请教任何人,完全凭借自己的本能认为,最“高大上”、最漂亮、环境最好、综合办学条件最好的幼儿园就是最好的,于是我选了一个很贵但离家很远的幼儿园,孩子每天需要坐校车上下学。

上幼儿园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道坎儿。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了一个新环境,心理和身体都要经受极大的考验,而我当时我根本不了解这一点,所以灿灿上了两天幼儿园就开始生病。

我把灿灿送到医院之后,医生检查完,说孩子要想好得快,必须打针。当时我却很自以为是地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只是回家后给灿灿吃了点儿药。第二天是灿灿的两周岁生日,我却因为需要去总公司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研讨会,没有在家里陪伴她。第二天下午我有一个演讲。就在演讲开始之前,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灿灿住院了。当时我的心里真的是特别难受,都是因为我的自以为是,孩子才遭了那么大的罪。事后经过反思,我才真正认识到:职业女性不能只关注事业,还应该关注孩子的成长,做到科学育儿。

要想成为心智成熟的妈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工作中的不愉快,从现在开始,我需要承担母亲的角色。孩子需要从妈妈那里获得快乐,所以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第二,要真心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当孩子有快乐的事情想要与人分享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妈妈。这时妈妈就要把自己的事情放到一边,认真倾听孩子。

孩子是特别聪明的,你有没有全身心地与他交流,他完全能够感受得到。当他总是得不到你的真诚回应,慢慢地就不会主动与你分享他的快乐了。所以当孩子兴冲冲地告诉你,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朵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而要表现得和孩子一样高兴,再问他能不能让你看看他的小红花。

第三,在孩子面前适当装“无知”,鼓励他动脑筋。

当孩子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而应该适当装“无知”,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锻炼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时,妈妈绝不能说“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 ”这样的回答只会伤孩子的心,但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也不是明智之举。最好的做法是对孩子说:“哎呀,妈妈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孩子通过查字典认识这个字后,就会有很强烈的成就感,重复多次后,他就会养成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查阅资料而不是依赖妈妈的习惯,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第四,当孩子遭遇失败或挫折时,要善于鼓励孩子。

当孩子遭遇失败或挫折时,妈妈首先要冷静地告诉孩子: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终生失败,然后帮助孩子查找原因,总结教训,改进方法。但很多妈妈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玩有些难度的游戏时,一旦孩子遇到困难,有些妈妈就会说:“别玩了,你不适合玩这个。”孩子从此不再玩这个游戏。也有的妈妈会表现出失望的神色,甚至用刻薄的语言讽刺和挖苦孩子,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极度自卑,甚至主动放弃本应美好的前途。所以,妈妈一定要鼓励孩子坚强,不要一遇到困难就轻易选择放弃,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毅力。

第五,与孩子对话时,少用“你必须、你应该”等命令式口气。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说完时,就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而且要求孩子立即执行。

如果妈妈专制,孩子要么缺乏主见、判断力,万事以妈妈的意志为准,要么极其叛逆,事事与妈妈的期望反着来。

第六,不提旧账,不揭短。

与爸爸相比,妈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更清楚孩子的弱点是什么。假如妈妈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经常讽刺、批评孩子,或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还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些做法无疑是在用最尖锐的武器直戳孩子的痛处,孩子的内心可能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一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这样做无助于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孩子还是会不断地重复错误。

总之,妈妈在家就是妈妈,不是职业女性,妈妈应该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关注孩子内心的起伏变化,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呵护好孩子幼稚的情感,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养育孩子,父亲也不能缺席

父亲不仅参与了孕育孩子的过程,在孩子出生后,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过:“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得出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一般都比较高,在走向社会后也更容易成功。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持、责任、勇气等,均需要在父亲的鼓励和积极参与下才能培养起来。

尽管父亲带孩子的好处多多,但在现代社会中,父亲却往往成为家庭教育的局外人。这一现象一般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男人大多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必须努力挣钱,因此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二是在“男人负责挣钱,女人负责管家”思维定式下,很多妻子觉得男人在外面打拼一天,回到家后就该好好休息,不让其插手家务以及孩子的教育。长此以往,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甚至渐渐淡出。

但随着家庭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爸爸去哪儿》等一系列关于父亲育儿的综艺节目应运而生,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父亲育儿热潮。在明星的示范下,越来越多的父亲愿意并积极加入到育儿大军中。

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因为二者的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规则教育;第二,形成性别意识。

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而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游戏与孩子进行交流。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会从与父亲的交流中知道什么是规则,会观察父亲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进而模仿。所以爸爸要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锻炼孩子的冒险精神和勇气。

我先生工作特别忙,平时很少有时间陪孩子。2014年4月,“博冠国际父母聚乐部”举办了一场亲子户外拓展活动,要求父亲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我觉得这是一个增进父子关系的好机会,提前就和先生约好,让他那天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参加活动。

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跟我说这次拓展活动要求孩子必须在5岁以上,因为有些项目对孩子的年龄有要求。当时我心里一沉:完了,顶顶还不到4岁,没法参加活动,只能在台下给哥哥姐姐们喊加油了。可是当我朝台上望去时,突然发现先生和顶顶竟然也站在了拓展队伍中。我走过去问先生:“怎么,你们想试试吗?”先生说:“带儿子试试吧,不行再下来。”

顶顶刚上去时腿有点儿抖,不敢迈步向前走,于是他转头看着爸爸。他爸爸坚定地告诉他:“顶顶,你行的,爸爸和你一起过去。”于是,顶顶在爸爸的鼓励和帮扶下,迈出了第一步。

出乎我的意料,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活动中,顶顶从头至尾都没有哭一声,在他爸爸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拓展项目。当顶顶独自从缆绳上滑下来的时候,他的眼睛发亮、满脸自豪,笑得非常开心。顶顶与爸爸参与拓展活动

这次活动让先生的感触特别深,他对我说:“这个平台做得好,你们的活动也非常有意义。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真的很大。”而顶顶在参加了这次活动之后,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

他俩的反馈让我庆幸,如果那天我独自带着孩子去参加活动,孩子很可能只能当观众,不可能获得如此美妙的体验。

父亲在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进程中也具有重要影响。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认识、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对女孩来说,爸爸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对其今后的社交能力和性格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未来其与丈夫的相处模式。我的一位女性朋友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

从小到大,我都很羡慕身边的女孩能在她们的爸爸面前撒娇,感受来自爸爸的鼓励和关爱。而我从记事起,从没有听到爸爸对我的夸赞。小时候考了满分去跟爸爸报喜,他只会淡淡地说:“考了一次满分有什么稀奇?”有一次我画了一幅自己很满意的画,他看后只是以大人的视角评价说:“这么丑,有什么好看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尝试着用语言和行动去讨好爸爸,希望他可以对我笑笑,可以主动跟我说说话,可是得来的,永远是他板着的面孔、冰冷的话语……

上了高中以后,我已经不再有信心与父亲建立我所希望的父女关系,但出于孝顺,即使他对我冷言冷语,我也不会顶撞他,只是默默承受。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在与丈夫相处的过程中,我总是试图让丈夫能同时扮演父亲的角色,希望他能给予我父亲般的关爱。我知道这对于与我同龄的丈夫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这份期望在不断地折磨我,使我变得日益自卑、悲观。

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渐渐成熟的我明白自己不能再沉浸在小时候的伤害中无法自拔。但真正走出这一阴影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一个自信的自己。

虽然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意味着父亲必须牺牲事业做全职奶爸,只要父亲能在工作之余抽出一段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做做游戏,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是在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但要有“量”(时间、机会),更要注重“质”(能促进与孩子更深层次的感情,积累快乐的回忆)。为此父亲应该刻意安排时间,精心设计如何与孩子一起度过,让父子(女)间的“储爱槽”充盈起来。

我记得有一次和汉王集团的徐总聚会,他还带来了他的太太和两个特别可爱的孩子。徐总说:“我们家分工很明确,太太主要带孩子,我主要忙事业,但是我觉得最快乐、最放松的时候是和孩子在一起。虽然我的工作很忙,但每次孩子有特别的活动,或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我都会提前安排好时间陪孩子。”在整个聚会过程中,我观察到两个孩子跟爸爸一直很亲密。由此我认为,男人既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能成为优秀的父亲。

这次聚会后,徐总还特地邀请我去汉王集团给他们的员工做了一场家庭文化普及讲座。讲座结束后,我又与员工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他们告诉我,由于平时要上班,周末又要忙于处理家庭事务,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没有时间和机会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因此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困惑。所以他们一致认为公司组织的这次讲座是送给他们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福利,并希望公司今后能定期举办这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好家庭胜过好学校理想的家庭教育,是没有污染,不急功近利,让孩子顺应天性发展。为此父母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优良的家风影响孩子,以自己的良好习惯感染孩子,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给予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的成功

中国有句古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0~3岁是塑造孩子习惯、性格和品质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理想的家庭教育,是没有污染,不急功近利,让孩子顺应天性发展。为此父母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优良的家风影响孩子,以自己的良好习惯感染孩子,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给予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父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偏差(见表1-2)。表1-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过度保护型

很多父母怕孩子受到伤害,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比如,怕地上不卫生,总是将孩子抱在怀中,不让孩子自由活动;怕孩子弄脏衣服,拒绝让孩子游戏;怕孩子摔倒受伤,不让孩子骑自行车……结果,孩子往往变得胆小、孤僻,很难适应集体生活,自理能力差。

某个班级的同学在野炊时,其中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男孩表示自己什么也不会做。他说:“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过度保护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孩子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将比一般的孩子要缓慢得多。就如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姥姥,她出于安全考虑,对孩子的行为处处限制,结果孩子什么也不会做,变成了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在伤害孩子。

放任不管型

很多父母整天忙于工作,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却一概不闻不问。当有人质问他们为什么不管孩子时,他们还为自己的失职找理论根据:“我这是对孩子采取自由放养教育,外国人都是这么做的。”其实,这些父母混淆了“放任”与“放养”—放养是指让孩子从小就适当地接触自然、社会,较早接受社会锻炼;而放任是指不关心孩子的心灵,不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引导,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对孩子放任不管,容易导致孩子不合群、缺乏合作精神,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

这一类型的父母应该转变观念,变放任为放养,关注孩子的内在生命力,引导这种内在生命力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教导他们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品格养成、人际关系、表达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等。

过度严厉型

有的父母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每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期待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望子成龙的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使孩子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产生“恨”,变得脾气暴躁、胆怯、软弱、自卑、没有自我。

这一类型的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一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孩子。

隔代教育型

在中国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父母因为忙于事业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督,加上老人往往对孩子溺爱大于教育,导致孩子养成蛮横自大、任性、不分好坏、不尊重长辈等不良习惯,也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做出严重的不良行为。

小A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天上下学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接送,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这些祖辈人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来学校,先是躲在门口看孙子吃饭,后来干脆强行进教室给孩子喂饭,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

有一次体育锻炼结束后,孩子们正在吃早点。小A很快就吃完了点心,抽了一张餐巾纸擦了擦自己的小嘴。当老师正想着“这孩子真讲卫生”时,小A突然将餐巾纸揉皱了扔到老师的脚下。老师拉住他说:“小朋友,请将餐巾纸扔到垃圾桶里,好吗?”只见小A双手叉腰,用眼睛瞪着老师说:“嘿!老师你真懒,又叫我做事,我回去告诉奶奶。”说完噘着小嘴生气地走了。

老师知道这都是家长溺爱孩子的结果。在老师的坚持下,小A的奶奶终于不来幼儿园照顾孙子了,但小A在班上还是不太合群、胆小孤僻、动手能力差,在同伴面前显得有些自卑。

虽然隔代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老人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孩子也能变得非常优秀。

有一天我家来了两个小客人—我女儿的同学。我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小B特别有礼貌,言行举止也非常优雅。后来有一天,我在小区里恰好碰到小B的外婆,一聊天才知道小B的父母都在国外工作,一年也就回国几次,所以小B自出生后,就一直跟着外公外婆。在外公外婆的悉心培养下,小B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都表现得很优秀。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保姆教育型

许多高级知识分子或企业家,由于事业比较忙,又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照顾,便将孩子全权交给保姆。由于父母很少跟孩子相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是跟保姆在一起,所以孩子对保姆的依赖性很强,甚至只愿意跟保姆亲近,跟父母的关系很疏远。

有一次,我去参加某高尔夫俱乐部十周年庆典。庆典结束后,我和几个朋友没有进场打球,而是去娱乐部做陶艺。我发现身边有两个小女孩也在做陶艺,就跟她们聊天。当我得知她们一个10岁、一个6岁时,就好奇地问:“今天不是周末,你们怎么不上学呢?”她们回答:“爸爸妈妈说今天是俱乐部十周年庆典,机会难得,所以把我们带来参加活动。”我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呢?”她们回答:“进场打球了,是阿姨带我们到这里玩的。”我问:“阿姨很好吧?”她们说:“阿姨很好。妈妈很少管我们,就知道购物、看电视、会朋友。爸爸经常出差,太忙了,很少有时间陪我们,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后来我在旁边观察了很久,发现孩子确实一直和保姆很亲密。

保姆可以很好地照顾孩子的起居,但在教育孩子等问题上往往顾虑重重。毕竟保姆只是被雇佣者,她们害怕对孩子管得太严,孩子会告到雇主那里,自己很可能丢掉工作,所以,保姆往往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结果导致孩子不仅极其依赖他人,缺乏主见,脾气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对于事业比较忙的父母来说,孩子的生活起居等琐事可以交给保姆打理,但孩子的身心发展则必须亲自过问。

有一次我跟一家高端俱乐部的创始人一起吃饭。他本身就很忙,但我们一聊天,才得知他的太太也在经营一家企业,比他还忙。他家老大从小就是保姆带,现在上的也是寄宿小学。老二现在4岁了,也是由保姆带,但非常难管。

我当时特意请教他怎么看待我创建的父母教育平台。他说:“你提出的这个理念真的很好,现在社会很需要啊,特别是我们这个群体有很大的需求。”我当时对他说,我创建这个平台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5年前看到了一个报道。记者在采访世界500强企业老板时问:“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你觉得什么对你最重要?”其中一位企业家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希望能陪伴我的孩子一起成长。”这个回答深深震撼了我,也让我深受启发—事业成功,弥补不了子女教育的失败。所以从那时起,我决定创建一个高质量的父母交流学习平台,也促使自己能不断地学习、提升,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该创始人听了我的这番话后说:“你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以后会经常带着孩子参加你们聚乐部的活动。”不久,他果然带着孩子参加了博冠国际父母聚乐部组织的植树节亲子活动,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博冠国际父母聚乐部亲子欢乐行身教重于言教

很多父母对教育孩子非常上心,可他们即使磨破了嘴,操碎了心,孩子的行为习惯依然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只注意言教,没有注意身教的作用。

我国近代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身教重于言教。

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分辨能力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孩子。

有一次,我在整理会员写的案例时,看到一位妈妈说她比较“狠”,会让自己的儿子做很多家务。于是我就对女儿说:“你看这个小朋友还是男孩子呢,都能做很多家务。你可是女生哦,女生一定要做家务。”谁知女儿说:“妈妈,你不是也是女生吗?你怎么不做家务呢?”瞧瞧,现在的孩子说话多么犀利,立马就这么回应我了。于是我向她解释:“妈妈因为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所以是奶奶和阿姨做家务,但是你还小,一定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从此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让女儿做家务,比如收拾一下碗筷、整理一下房间等。当然我也会尽可能地多做些家务,给孩子做好榜样。“正人先正己”,在对孩子提要求前,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父母就不能满嘴脏字;教育孩子学习要专心,父母做事也应专心;教育孩子做事要认真仔细,家长就不能马马虎虎;教育孩子不打骂别人,父母就不能打骂孩子;教育孩子尊敬父母,父母就要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传承财富不如培养财商“不怕口袋空空,只怕脑袋空空。”父母只给孩子财富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孩子没有获得处理财富的能力,即使口袋再满,早晚有一天也会空空如也。为此,我提出了“传承财富不如培养财商”的理念,并开发了一系列课程。

5~12岁是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观尚未定型,但已经对钱有了初步认识,希望获得属于自己的钱。

有一次灿灿去参加夏令营,带队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只能带200元钱。从夏令营回来后,灿灿给了我们全家一个惊喜—她用100元钱给她的奶奶、爸爸、我、弟弟、小姨、小姨父、妹妹,还有她自己买了礼物。而剩下的100元钱她郑重地向我表示由她自己保管,我不能收回去。我听了她的话,不禁哑然失笑,但还是点头表示同意。

财商将决定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一些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越早掌握如何使用金钱,就能越快地适应成年后的生活。所以当孩子对钱有了初步认识时,父母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财商。

培养孩子的财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孩子认识各种货币的价值及用途;

·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使其学会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积蓄;

·教会孩子乐于分享,体验助人的喜悦;

·协助孩子拟订一个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

认识货币,合理使用储蓄

财商教育应当生活化。也就是说,父母应当让孩子从实际的体验中学会理财技巧的奥妙,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金钱观念。

为了让灿灿和顶顶认识货币的价值及使用方法,我曾带着他们参加过一次某银行举办的“小小理财家”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能领到一沓练钞币,用于“购买”物品。此外,主办方还为每个孩子开设了一个账户。我告诉他们:妈妈会把每年的压岁钱存在他俩各自的账户里。虽然账户里的钱由他们自己负责支配,但支配前必须要跟爸爸妈妈商量。通过这一活动,孩子对钱有了直观感受,对钱的价值大小有了形象的认识,并初步建立了储蓄意识。

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中国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就算再吃苦受累,也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以前我也是这么“爱”孩子的,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买更多的玩具、最好的衣服……总之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结果,孩子觉得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撒泼打滚也要得到。

在意识到“培养孩子的财商很重要”后,我开始有意识地约束他们的占有欲。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之前,我与他们约定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能超过三件,并定下总金额的上限。在结账前,我还会让灿灿计算一下总金额是否超出了预算(那个时候灿灿已经在幼儿园学会了加减法),如果超出预算,他们要么放弃一样自己挑选的东西,要么换一个价格便宜一些的。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孩子开始在意金钱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乱花钱了。

教会孩子乐于分享,体验助人的喜悦

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金钱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幸福。为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有一次,我带灿灿去必胜客吃饭,当时必胜客正在举办“多加一元钱献爱心”活动。我就跟灿灿说:“你看图片上的孩子多可怜,连饭都吃不饱,我们是不是可以捐一元钱给他们?”灿灿听了我的话,脸上露出了同情的表情,随后用力地点了点头。于是我给了她一元钱,让她给收银员。

当收银员接到灿灿递给他的钱时,不住地夸赞灿灿,还在她的衣服上贴了一张“爱心捐赠大使”的贴纸,我也配合着给她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当时她的心情美极了。

孩子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将真切地意识到很多同龄人无法像他们那样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呵护当中,即使只捐出很少的钱,也会对被捐赠者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意识到帮助他人获得的快乐,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财商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速商”,让孩子更接近成功

美国斯坦福大学对于成功的决定因素提出了一个公式:

成功=20%IQ(智商)+40%EQ(情商)+40%SQ(速商)

据统计,在所有儿童中,真正的高智商儿童仅占5%,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孩子都是智商平平的普通人。所以,父母要想使孩子脱颖而出,与其在提高孩子智商上费功夫,不如将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情商和速商上。

所谓“速商”(Speed Quotient),是指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进行客观认知和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的指数,代表一个人的大脑在单位时间内对外界信息的摄取量和对外界事物变化的应变能力。“速商”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索戴克(E.L.Thorndike)和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于1998年提出的。他们认为“速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大脑运作效率,让人快速适应变化,影响生活各个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