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2 22:09:18

点击下载

作者:冯梦月、丁卉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勇

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勇试读:

我的中国,我的德国

冯梦月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有两个原因使我养成了这个不错的习惯。一是我在幼年总喜欢缠着老爸讲故事,他每次都是拿着书来讲,我自然认定,故事是从书上来的。上小学后,我认识了一些汉字,便借助新华字典读我喜欢的故事书。二是老妈不知从哪里听说,看电视对小孩子不好,对眼睛不好,对今后思维也不好,除了让我看动画片外,其他一律不让看,这样只好逼着我去读书。我会因为读书忘了自己坐在马桶上,也会忘了老妈让我去超市买盐。有一个大冬天,老妈见我洗脚看书,怕我冻感冒,不断地催我,结果读书入了迷的我把书当成擦脚布。历史书籍是我的最爱之一。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也许是它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我眼里倍显神秘。让我爱不释手的,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老爸买的一套少儿版《二十四史》。中国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情感,因为远观,让我着迷。

由于老妈被派到德国工作的缘故,还不满13岁的我随行来到柏林,开始了留学生涯。刚到德国的那一年,我是在语言学校里度过的。第一次上学,因为迷路,居然在地铁里穿梭了5个小时。第一节课,我都记不起来是怎么听进去的,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初到德国的我,日常的一切,对我竟然那么地艰难,我很受打击。由于没有德语基础,与德国同学交流不畅,郁闷中,我竟把《二十四史》当成了精神食粮和交流对象,闲来便翻。半年后,老爸来探亲时,我大段背诵给他听,令他惊讶不已。

眨眼之间,来德国已经七年,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德国中学的历史课主要讲德国、欧洲和美国的历史,滔滔绵绵、跌宕起伏;德语课上接触到的,不是歌德、席勒、海涅、莱辛等世界级古典巨匠,就是里尔克、黑塞、伯尔、格拉斯等现当代文坛巨子的作品,受益匪浅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总有一种隔膜感。这也许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中国的文化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好在有网络这个好帮手,我可以便捷地阅读中文,《论语》、《道德经》、《围城》、《四世同堂》……有一阵子,我还疯狂地迷上了宋代的婉约派诗词,大量搜集、诵读李清照的作品,不仅被弄得“凄凄惨惨切切”、柔肠百结,而且还模仿易安居士填词吟诵,以致被老妈笑称“冯清照”。

我的同学不全是德国人,也有来自土耳其、伊拉克、越南、希腊、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都仅限于人口众多、计划生育、社会主义、崛起大国等概念,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少得可怜,但也有例外。我在南德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时,我的历史老师喜欢研究唐朝和武则天,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成了好朋友。她很佩服我的唐代历史知识,像找到了知音一般。其实,关于唐代历史,我刚入门,她也略知皮毛而已。我现在就读的柏林洪堡文理中学,汉语可作为第二外语选修。除了学习简单的汉字和语句,还大量阅读翻译成德文的中文小说和历史常识。学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同学萨拉问我,既然儒家思想属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仁义道德”就“吃人”了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虽可浓缩为“仁义理智信忠勇孝悌廉”十个字,但其精神内涵岂可三言两语以蔽之?更何况,中、西价值观本来就不在一个坐标系上。我只好从法律到伦理,左右开弓,总算让萨拉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的年轻一代大多追求流行文化,往往忽略了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探寻。作为一个“资深”的小留学生,我的切身感受是,在“地球村”时代,传统文化不仅是本民族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纽带,而且也是与其他民族之间对话和交流的桥梁,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

丁卉是我老爸朋友的女儿,我们很小就认识,她小时候总叫我“姐姐”。五年前,我回国时去她家玩,不知怎么就谈到了唐诗宋词,她竟背出了我最喜爱的唐诗之一——白居易的《长恨歌》!真是心有灵犀。四年前,她去了新加坡留学。现在,我俩合作主编一套国学丛书,一来给自己充充电,二来想带领90后、00后的学弟学妹们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的留学梦

丁卉

我人生的前十五年,现在想起来,就像是肥皂泡般的一场梦境。很平凡的家庭,很平凡的父母,很平凡的学校,很平凡的生活。每天两点一线,早出晚归,吃一样的热干面,喝一样的豆腐脑,对着大同小异的卷子或欣喜若狂或满腹惆怅。听身边的人抱怨课程多,抱怨考试难,也抱怨青春易逝韶华不再,然后自己就凑热闹一般的添油加醋几句。像肥皂泡的表面,太阳一照就五彩斑斓。平凡,但美好而温暖。

从家里到学校,穿过两条巷子一条马路,就这样一走十五年。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这种生活我会一直过下去,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颐养天年撒手人寰。我知道人都是很随遇而安的动物,都喜欢在自己的小幸福里沉溺,都不习惯离散,不习惯陌生,不习惯孤独寂寞。

所以考上莱佛士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一个人在武大的校园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我认真地问自己:丁卉,这辈子你到底想要什么?是荣耀功绩还是温暖幸福?你到底想做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改变世界的人,还是你只在乎那些深爱你陪伴你的存在?

我知道我不是在逃避,不是在为自己的怯懦找理由,我只是想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只是不想,在多年以后,觉得这一切一切的牺牲都不值得;我只是不能忍受,在消逝之后孤独的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要在一切发生之前都想清楚,都看清楚,然后选择属于我的人生,然后一辈子带着这个决定走下去,不后悔。

于是那晚我告诉父母:我不想去。

第二天,父亲没有去上班。在饭桌上,他给我讲了一个我从小就熟知的故事。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很不安定,常常隔不了多久就得搬一次家。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之志。她离家万里,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不知为何,在父亲和缓的声音中,在这个听了千百次的故事里,我的眼泪却无法抑制地掉下来,打湿了身前的《小窗幽记》。

末了,父亲说,丁卉,我们都容易被眼前的景象所蒙蔽,因为我们都害怕失去,都害怕回来的时候物是人非,所以都不敢跨越不敢尝试,都喜欢作茧自缚。但是你看,花木兰不怕。她离开家的时候,大概与你同龄。她跨关山越黄河,她也许犹豫过,但她从来没有放弃。那是她骨子里的一种气节。爸爸知道你是和她一样刚烈一样有抱负的女子。你觉得你认识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你。爸爸知道你不会甘于平庸,你也不应该在琐碎与麻木中虚度年华。爸爸不想你长大以后憎恶这样的自己,后悔曾经的决定。你的骄傲不会允许,你的自尊也不会妥协。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所以我们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拥抱无限的宇宙。这样,我们才能算真正的不枉此生。

我认真地看着父亲的眼睛,看着这双充满了怜爱与理解、信任和支持的眼睛,看着这双经历人生四十余年的眼睛,心忽然变得很柔软,也很坚定。

爸爸,我知道了。我会去的。我说。

就这样,父亲戏剧性地用花木兰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其实说起来,我与国学一直有不解之缘。四岁的时候就基本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当然是被逼的……),上幼儿园就知道很多《春秋》、《战国》、《唐传奇》的著名故事,要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要么惊愕得不知所措。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读完《红楼梦》,对妙玉爱得深切,扬言要把红楼诗词全数背下。三年级的时候和同班的女生在班上组了一个诗社,旨在传播文化,实在娱乐自我,最后以成员不足而告终。四年级读白话《史记》,为李广拍案叫绝;五年级读《资治通鉴》,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在看完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后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说起来我的小学生涯其实就是把中国历史走了一遭。那个时候的思想很单纯,总是想:我要是生活在古代就好了,有漂亮衣服穿,每天也不用上学。再被红楼水浒一浸濡,我就想:要是我是林黛玉,就投奔宋江去,省得在大观园受那些气!

上初中后我脱去了单纯幼稚,开始观察和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王维。喜欢“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安然;喜欢“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出尘。王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住在月亮上的人,袖起笔落之间,都不沾染俗世一抹尘埃。王维很接近一种安宁的常态,寂寞而完美。我总是一个人想:要是这辈子和王维在一起多好,过一种如水般安静的生活。

于是初二那一年,我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两两相忘》,故事以王维的诗词与生活态度为第二线索。女主角对自由的渴望,也就是我(在考试压迫下)对自由的向往。相比王维,陶渊明的自由就显得直白多了,因为直白所以激烈,也因为激烈,反而少了王维形而上的美。不过这些感悟,都是后话了。

初三的时候,疯狂地爱上了苏轼。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前对苏轼的印象就停留在一个壮汉屹立赤壁悲吟大浪淘沙之上。我不知道他的朝云,他的放逐,他的灵性,他的诗心。我是读了余秋雨,读了周国平,读了梁实秋以后才开始慢慢懂得,懂得他的倔强,懂得他的无奈,懂得他的柔肠百转,懂得朝云那一句:先生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的真正含义。懂得以后我就为苏东坡流泪了。

我想很少有女生在真正读懂《江城子》以后不感动的。他那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只让我想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一刻我心中所有柔软的情绪都开始百转千回,在午夜酝酿了一个温暖的梦境,梦里朝云站在落英缤纷里,对苏东坡莞尔。

我后来鼓起勇气告诉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朝云与苏轼不能相守到老也未必是件完全凄凉的事情。要是有个男生为我写出这样的词那我死了也愿意。我的老师拍拍我的头,笑着说:放心吧,会有的。会有这么一个男孩子的。

现在来看,我的初中充盈着恬静安适,也饱含了情窦初开。也许是幸运,也许是悲凉,与我相知相守的人是王维,而让我寸断肝肠的人是苏轼。

然后回到我被《花木兰》改变的人生。

来到新加坡,我经历了“cultural shock”(文化地震)。其实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这里很多太过后现代的东西让我无法接受。比如这里总是有很多人“want things fast and good”(追求又快又好)。但是他们不知道,有很多情绪是要慢慢酝酿的,很多经验也要慢慢积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捷径。

我找我最喜欢的生物老师聊天,他很释然地笑着对我说:“你知道,同中国相比,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没有历史,有文化也显得焦躁,显得苍白,显得小家子气。”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其实是源自于这个国度一种沉淀,一种归宿,一段历史的缺失。从小到大,我在国学的浸濡下成长,我习惯用很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眼光来看世界,看人生。我喜欢静静地思考,慢慢地感悟,像朱熹或者王国维那样,隐逸出尘也好积极入世也罢,我喜欢一种有张力的思考方式,喜欢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的感觉。我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我骄傲得不需要物质的承诺,成功的保障,我是一个思想者般的存在。而在中国的历史里,有那么多人与我相同。他们或以悲壮、或以淡然的英雄方式出现,以至于我把这种生活理想当成了一种常态,一种必然,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奢侈,一种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奢侈。

我想很多为文言文焦头烂额的人都不会懂得,有国学是我们的荣耀,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血脉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定义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不得不承认,现在接触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机会少了许多。但是也因着这出国的特殊经历,因着情感的暂时封存,让我看到国学里更加精髓的一部分。不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离情别恨,而是中国的哲学。

说到哲学,就不得不提《道德经》。老子在一种神奇的模棱两可中表达了他对宇宙的理解。一位经常来新加坡传教的著名牧师唐崇荣曾经说过,老子比孔子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则已。”可见孔子不知“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见老子明白道是不可闻,不可道的,从而更接近道的本真。他接着说,在《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里清楚地写着,上帝即是道,从而得出结论:上帝是东西方无数哲学家追溯的本源。

我并不是用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我想说在新加坡的这四年年里,我发现很多中西哲学有趣的对比点。比如孔子教导我们温良恭俭让,萨特说这些都是人性的虚假体现;比如孔子说君主应当修身,培养自身的美德;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反对说这些都是无用功,一个统治者只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属民即可……我发现中国的哲学家,比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都是很温和的哲学,丝毫不带一丝希腊罗马的激进。

我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找到了一个源头。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改变政策,不愿意改变态度,不乐于创新与尝试?其实我们缺少神秘和浪漫,缺少激情与想象,我们对真理这个东西不感兴趣,我们只想找一种最中立的方法,一种最温和的方式。这种人生态度可以叫中庸,也可以叫懦弱。所以我们一直很平稳,但我们不精彩。至少目前不够精彩。

哲学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态度,而我们也都还在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态度中跋涉。

这篇自叙写得如此冗长而真实,因为它大概是我成长过程中曾经感同身受的思想、情感与启发。从一个在《红楼梦》中不可自拔的小女生,长成如今这般虔诚的基督徒,这般勤勉的思想者,我相信有很多人与我相同,在寻找,在追逐。也有很多的朋友,在重复着我的道路,体会着我的感情。在思想的国度里,从来没有失败者,也没有落后者。我们都是在这个星球上行走的人,正如张悬所唱:生活生活,有快乐也有忧愁。

但我们都不是一个人。我们都是同路人。

写此文,与君共勉。前言做勇敢的人冯梦月

很多时候,古人身上的很多品质是我们一生都在研究的课题,有些越是浅显的,反而越是让人不容易参透。比如说,勇。我们不知道究竟哪些行为举止都符合了它的标准。所以,我们才会去学校,参照一些读物去了解,对比。而有一天,真正了解了它的定义之后,又开始迷茫了,我是不是也可以做的到呢?现代的教育对从前我们的先人所留下的仁义道德品质什么的逐渐的简单化,取代更多现代该有的东西。因而,编写这套丛书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不要把这些品质逐渐丢失,我们能对之有更多的了解和比较。

关于勇的成语有:勇往直前,智勇双全,自告奋勇,有勇无谋等等。而孔子曾经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道的人不会疑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惧怕。个个听起来还是挺复杂。而从勇的字面上来看,由上面一个甬和下面一个力组成,是说勇是一件非常花力气的事情吗?有勇的人一定得力大非凡,体育很好吗?那不是一般平常的人都没有勇了?

在瑞典附近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有一个小孩不慎掉进了湖里,而湖里是有鳄鱼出没的,小孩子很快被一只很大的鳄鱼叼住了。这时候,岸上面的一个妇女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奋不顾身地用手击打鳄鱼的鼻子,头部,迫使它松口。岸上的其他人也回过神来,纷纷协助,报警,拿东西投击鳄鱼,最终两人得救。大家都以为那个瘦小,甚至是普通到不起眼的妇女一定是小孩的母亲,却不想,原来是小孩的老师。她说,我把孩子带出来,就一定也要安全地带他回去。于是,我们知道了,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责任感。

我小时候对勇敢的理解很懵懂,经常会觉得课堂上有同学敢顶撞老师,不管他是不是在理,我都觉得这位同学真是勇敢。其实这关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我们上千年来,老师都非常神圣,学生必须对老师毕恭毕敬,不管是对还是错。而在海外的国家里,人和人之间讲究的就是平等,一切平等,每个人对别人都可以随意讲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平民对总统也是这样。在我国,虽然国情不同,但丝毫不影响老师的勇敢和伟大。他们教书育人,兢兢业业,一个人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学生,一届一届的学生,一个年级的学生,这难道不需要勇气吗?

还有,当我看见低年级学生敢于和高年级学生打架时,打完了就算输了也不掉眼泪,我也觉得他们很勇敢。或者是,女孩子啊,敢跑进男厕所,用手抓起摆动的蚯蚓,都是很勇敢的事情。可能那个时候我对勇敢的理解就是,别人做了自己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就是勇敢了啊。这种理解对吗?现在想想,也不全错。人总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先的。但是,要分清楚这些事情的对错。如果是错的,或者有缺陷的,或者只是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害的,就成了鲁莽,那就千万不要去做。勇敢、鲁莽,乍看相似,却本质不同。为了完成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是勇敢。为表现自己,不顾后果地去做无益的事,是鲁莽。所以,要分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勇敢还是鲁莽。

书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列举了古人的勇敢事迹,我们可以去多了解,可以以他们为目标。但同时,还是更多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说,在拥挤的公车上让座,公共场合看到小偷能喊一嗓子等等,这些都是勇敢的表现。而且,人生活在这个纷乱的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了。1.优孟当面羞楚王

优孟,生卒不详,春秋时期楚国的乐官。为人正直,能言善辩,经常用风趣的语言劝诫(jiè)皇帝。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王。他喜欢动物,尤其是马。他的宫中聚集有几百匹各地的名马。其中有一匹白马,楚庄王最喜欢,他经常骑着它去遛(liù)弯,还亲自给马洗澡。

他还把它养在富丽堂皇的房子里,给它穿的是锦绣的衣服,吃的是枣脯(fǔ),派专人照料它,把它当作人一样看待。

后来,马因为长得太胖,死掉了。楚庄王伤心极了,好几天都闷闷不乐。他命令群臣为爱马举行丧礼,准备用棺椁(guǒ)装敛(liǎn)起来,还想用大夫的待遇来安葬它。

大夫们见楚庄王竟然下这种荒唐的命令,纷纷加以劝阻,认为这么做不合适。楚庄王发火了,他大声喝斥(chì)说:“谁再来为马的事劝我,我就判谁死罪!”

群臣们吓得个个不敢作声了。

当时的乐官优孟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心里十分着急,也很为楚王和国家担心,他想:如果不想办法劝阻楚王,再这样下去,国家就要被他们毁了。于是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设法使楚王改变主意。但他知道,如果直接去劝楚王,楚王肯定不会接受,自己也会被砍头。

优孟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他很快来到宫殿,一进门就仰天大哭起来。楚王吃了一惊,觉得很奇怪,因为别的人都劝他,而优孟却大哭不止。楚王连忙问他:“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优孟止住哭声说:“这匹马是皇上的心爱之物,像我们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现在只用大夫的待遇来安葬它,实在是太亏待这匹马了,太寒酸了。我请求用国君的待遇来进行厚葬。”

楚王见优孟站在自己一边,高兴地连连催他快讲。

优孟见楚王果然对他有了好感,上了他的钩,心里十分高兴,就故意先不讲,又哭了一阵子。

楚王着急了,命令他讲。

优孟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说:“我已经帮大王想好了:第一,用雕有花纹的美玉做棺材,再用名贵的木材做椁,把马装敛好;第二,派壮年士兵给马挖墓穴,男女老少来背土筑坟;第三,让齐、赵两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魏两国的使节在后面送葬;第四,给马建座寺庙,然后用猪、牛、羊三种牲畜像祭祀(sì)庙神一样来祭祀它,再用一万户封邑的收入专门用作祭祀的费用。这样一来,各国诸侯听到以后,他们就都知道了皇上您是怎样的轻贱人而贵重一匹马了,您的名声就更大了!”

楚庄王听完优孟的话,回味了一下,终于恍然大悟,接着叹口气说:“唉,我怎么会糊涂到这种地步呢!大臣们都是为我好,我竟然发现不了,我惭愧啊!那么依你看,该怎么处置好呢?”优孟一听楚王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他设的圈套,并醒悟过来了,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依我看,还是把它当作牲畜来埋葬吧。最好是用土坑当椁,铜锅作棺材,用姜枣调味;再点上大火把它煮熟,然后把它埋葬到人们的肚子里去。”

楚王一听,明白了,原来是让人把它吃掉。“多么简单的一个办法,我怎么想不到呢?”

他自言自语,边说边拍了拍头。

于是楚庄王派人把死马交给管御膳(shàn)的官员,把马肉煮了让大家吃。

优孟作为一个小小的乐官,冒着可能被杀头的危险,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终于说服了楚王,被传为一段佳话。《春秋左传》

本篇成语解释:

1.【富丽堂皇】:fù lì táng huáng 富丽:宏伟美丽。堂皇: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

2.【闷闷不乐】:mèn mèn bù lè 闷闷:心情抑郁不畅。心事重重,烦闷不快的样子。

3.【左思右想】:zuǒ sī yòu xiǎng 反复考虑。

4.【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 恍然:忽然。忽然醒悟。

5.【不知不觉】:bù zhī bù jué 没有意识到,没有察觉到。2.壮士荆轲刺秦王

荆轲(jīng kē ?——公元前227年),又叫荆卿(qīng)或庆卿,战国末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以刺杀秦始皇而著名。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各国之间连年战争不止,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当时大国欺侮小国,小国毫无安全感可言。

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当时强大的秦国已经灭亡了赵国,接着又把矛头对准了燕国。燕国的太子丹心里十分清楚,光是依靠武力是没法和秦国抗衡的,于是他找到了一名叫荆轲的勇士,让他去刺杀秦王。太子丹认为:只要秦王一死,燕国就会有个安定时期。

太子丹把荆轲当作贵宾对待,让他住上好的宾馆,吃上好的饮食,穿最好的衣服,还把自己的车马和奇珍异宝供荆轲使用、玩耍。

果然,有情报说秦国很快就起兵攻打燕国了,太子丹非常着急,便去找荆轲商量。

荆轲说:“要刺杀秦王,首先要设法接近他。我听说秦王早就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dū kàng)(今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的将军樊於期(fán wū jī),是秦王的仇人,前不久逃到了燕国。如果能拿着督亢的地图和樊将军的头作为献礼,也许能见到秦王。”

太子丹说:“督亢地图可以马上弄到。但是樊将军正是因为受秦国的迫害,走投无路,才到我们这里来的,我怎么忍心杀害他呢?”荆轲看燕太子丹优柔寡断,就私下去找樊将军,对他说:“秦王杀了您的父母,灭了您的宗族。现在我决定去刺杀秦王,想借将军的头作献礼,好接近他以便下手。这样我既能解除燕国的危难,也能帮将军报仇,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樊於期说:“我日夜想着报仇的事,只是苦于没有办法,今天您开导了我,我还有什么不愿意的呢?”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太子丹听到这件事以后,知道事已至此,只能按荆柯说的办法去做,便用木匣子装上樊将军的头,把它和督亢地图一起交给了荆轲,还派秦舞阳为副手,准备出使秦国。太子丹还为荆轲准备了一把用毒药煮过的锋利的匕首,作为秘密武器。

临出发那天,太子丹在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他们都穿了白衣,因为这一去就有可能回不来了。荆轲端起酒,一仰脖子把酒一饮而尽。这时,有人敲起了一种叫筑(zhǜ)的乐器,荆轲和着筑声大声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充满悲壮,听的人无不流泪。唱完歌,荆轲跳上马车,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几天以后,荆轲和秦舞阳到了秦国都城咸阳,拜见秦王。秦舞阳非常紧张,腿直发抖,但是荆轲态度从容不迫,秦王看不出丝毫破绽(zhàn),认为荆轲他们是真心实意来献城的。荆轲先献上了樊於期的人头,秦王见了十分高兴,于是他放松了对荆轲的警惕,要荆轲再把督亢的地图献给他,并指给他看。

荆轲从秦舞阳的手中取过地图,双手捧给秦王。他把地图放在桌上,不慌不忙地慢慢展开。当地图展到末尾时,突然现出一把亮闪闪的匕(bǐ)首,秦王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荆轲就猛地抓起匕首,朝秦王刺去。恰巧这时,旁边一个御医拿起一个药袋子扔过来,荆轲以为是暗器,就把手一挡。但就在这一眨眼功夫,秦王已拨出宝剑,一刀把荆轲的左腿砍断了,但荆轲面不改色,将匕首向秦王掷去,秦王一闪,匕首打在殿中的柱子上。

这时,秦王的手下把荆轲包围起来,荆轲大声喝道:“我只恨没有杀死你!”秦王大怒,举剑刺死了他。秦舞阳也被乱刀砍死了。

荆轲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他那勇敢的精神却一直为人民所传颂。《史记·六国表》《战国策·燕策》

本篇成语解释:

1.【优柔寡断】:yōu róu guǎ duàn 优柔:迟疑不决;寡:少。形容犹豫不决,不果断。

2.【从容不迫】:cóng róng bù pò 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3.【真心实意】:zhēn xīn shí yì 真实诚恳的心意。表示没有丝毫的虚伪。3.子路临死结帽带

子路(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又叫仲由,春秋末期鲁国卞(biàn 今山东泗水)人。孔子的得意弟子,善于治理政事。为人伉(kàng)直鲁莽,勇武有力。

孔子不但是我国历史上的大贤人,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所教的学生有三千多人,而其中最为出名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子路就是这七十二人中的一个。他平时为人虽然有些粗率,但是却很勇敢,也很诚实守信。

子路生活在春秋末期。他那时生活在卫国,当时的卫国由一个政治家孔悝(kuī)管理着。孔悝很有才能,把国家管理得很好。

但是卫国还有一个人叫蒯聩(kuǎi kuì),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却野心勃勃,想当卫国的国君。于是他策划了一起阴谋。

一天,蒯聩突然带人闯进孔悝的家里,用武力挟持了孔悝,逼迫他同意让自己当国君。事情发生的时候,子路正好有事外出,不在都城内。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立刻明白了,这是一场政变,是蒯聩想篡夺王位。由于他一直在孔悝家里当管家,孔悝对他很好,他们的关系也很不错,因此子路决定马上回都城,设法除掉蒯聩,救出孔悝,为国除害。

半路上,他碰到了卫国的另一位官员。那个人神色慌张地对他说:“子路,你来得太迟了,城门已经关闭了。再说,你进去也很危险,城里出事了,你知道吗?还是跟我一块到别的地方去吧!”

子路说:“不,我一定要进城去,救出孔悝。”

那个人又说:“现在来不及了,孔悝已经被关起来了,而且你一个人去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人多势众,你根本不是对手啊!”

子路沉思了一会,说:“我记得我的老师孔子教导过我,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讲信用。我是孔悝的管家,现在他遇到了麻烦,我如不去救他,却只顾自己逃命,那不是无仁无义吗?我不能做那种人,即使斗不赢他们,我也要拼一拼!”说完,他义无反顾地仍旧往前赶路。

子路闯进了城,他径直来到孔悝家。只见大门紧闭,隐约有一种不祥的气氛。他使劲地敲门,一边敲一边喊:“快开门,快开门,我是子路!”

孔家看门的老人好心地对他说:“别喊,别……喊!子路,现在蒯聩在里面,他们有很多人,都带着武器,你别来送死了,还是快走吧!”

子路那里会害怕呢,他故意高声说:“平时我替孔悝做事,我们关系不错。现在孔大人有了困难,国家有了危险,我岂能撒手不管?我一定要救出他!”

守门的老人见他慷慨激昂,大为感动,就偷偷地让他进去了,子路找了半天,找不到人,就大叫道:“蒯聩,你这个小人,你为什么要劫持孔悝?你有理就站出来,给我当面讲清楚,否则我就要烧房子了!”

蒯聩本来不想理子路这个书生,但听说子路要放火烧房子,气极了,立刻派出两个身高力大的武士带着武器向子路扑来。

子路当然不是对手,但他仍然勇敢地同武士厮杀,由于他身孤力弱,很快身负重伤,鲜血直流,缨(yīng)带(帽子上的带子)也被砍断了。子路说:“君子即使是死,也不能让帽子掉下来!”他咬咬牙,硬是挺直身子,结好帽带,然后倒在了血泊之中。

虽然子路没有能救出孔悝,但是他面对敌人毫不畏惧,保持气节的精神至今让人感动不已。《史记》(卷67)

本篇成语解释:

1.【野心勃勃】:yě xīn bó bó 野心:指攫取名利、地位等的欲望;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野心极大。

2.【义无反顾】:yì wú fǎn gù 义:宜,应该做的事;反顾:回头看。做正当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绝不回头。

3.【慷慨激昂】:kāng kǎi jī áng 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现形容情绪、语调激动而充满正气,精神振奋。4.梁惠王认错求贤

梁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名叫魏茔,又被称为魏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

要让一个有身份的人承认错误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为了获得一个人才,却能公开地认错,这是多么地不简单啊!

这个国君就是战国时魏国的国君梁惠王。

魏国原来比较强大,但后来由于连年战争,消耗很大,逐渐衰弱了,梁惠王决心重新振兴国家,富国强兵,他知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有人才,于是四处探求人才。

当时的齐国有个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知识很渊博,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

梁惠王便派手下的官员刘某去请淳于髡来作客。最初,淳于髡不愿意去魏国,但经不住刘某的再三邀请,还是去了。

梁惠王非常高兴,用最高的礼节欢迎淳于髡,还大办酒宴为淳于髡接风,然后让淳于髡到豪华的宾馆里去休息。

第二天,梁惠王把淳于髡请到宫中,想单独和他谈谈,听听他的高见。刚寒喧了几句,正要进入正题,恰恰这时一个侍卫有事进来禀告,梁惠王同侍者讲了很久,把淳于髡晾(liàng)在一旁。

等到他眉飞色舞地把侍者打发走,再想和淳于髡好好谈谈治国之道时,淳于髡却一言不发,像个木头人似的坐在那里。

梁惠王知道自己理屈,因为刚才不该顾着和侍者谈话而把淳于髡晾在一边。他无可奈何地打发淳于髡走了,要他再好好休息几天。

没过几天,梁惠王又第二次会见淳于髡,可是同第一次一样,中间又由于侍者有事打岔(chà),还是没有谈成。

梁惠王以为淳于髡没有真才实学,只不过徒有虚名,所以不敢与自己谈论治国的道理。于是对刘某说:“我以前以为他很有学问,但他来了之后竟然连一句话都不说,我看他是心虚不敢讲,怕露馅(xiàn);或者就是他瞧不起我!”

刘某把这些话讲给了淳于髡听,淳于髡说:“梁惠王说得没错,我是没讲一句话。但是我两次去见他,他的兴趣都不在谈论治国之道上。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我说了又有什么用呢?”

刘某想,这里面肯定有误会,于是就去打听真相。后来他才得知,的确不错,梁惠王的心思是不在谈论国事上面。第一次的时候,是由于有人向魏王献好马,魏王一时高兴,就把淳于髡给忘记了;第二次两人刚要谈,恰巧又有人送来一位能弹会唱的艺人,所以又被打断了。

搞清了事情真相以后,刘某知道事情不能怪淳于髡。于是刘某劝梁惠王说:“您虽然像是要听淳于髡的意见,但其实您还是没有向他请教的诚意,他当然就一声不吭了!”

梁惠王一想,是啊,原来是我自己对淳于髡太失礼了。他感到礼贤下士是非常重要的,于是第三天又派人把淳于髡请来。一见面,梁惠王就向淳于髡赔礼道歉,说:“前两次我失礼于先生,请先生多多原谅!我现在诚心诚意地向您请教治国治民的道理,希望先生不要保留,多多指教!”

淳于髡见梁惠王如此诚意地向自己道歉、请教,就改变了以前的态度,与梁惠王谈开了。这一次他们谈得很投机,一连谈了三天三夜……《战国策》

本篇成语解释:

1.【富国强兵】:fù guó qiáng bīng 使国富,使兵强。

2.【眉飞色舞】:méi fēi sè wǔ 形容喜悦或得意的神态。

3.【徒有虚名】:tú yǒu xū míng 谓有名无实。

4.【礼贤下士】:lǐ xián xià shì 礼:以敬礼对待;士:有见识和能力的人。敬重贤人,有礼貌地对待地位低的人。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贵官重视人才。5.破釜沉舟拼死战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人称“西楚霸王”。秦朝末年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留下著名的纪念虞姬(jī)的《垓下歌》。

秦朝末年,各地纷纷起兵反抗秦国的残暴统治。在各地的起义队伍中,以项羽为首的楚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楚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一连打了许多胜仗。秦军见势不妙,慌忙派大将章邯(hán)率领大队人马前来增援。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楚军因为寡不敌众而败退了。接着,秦军包围了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为了救援巨鹿,上将军宋义和项羽急忙率三十万大军开往巨鹿。但当得知秦军实在太强大之后,他们不想作白白的牺牲,就在安阳(今河南安阳县东南)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整整四十六天。这可把项羽急坏了。

项羽找到宋义,要他决定赶快渡过漳(zhāng)河,向巨鹿进军。但宋义坚决不同意,他还振振有词:“这事用不着你操心,我自然有打算的。虽然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是出谋划策嘛,你可就比不上我罗!”

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士兵们又冷又饿,怨声四起,而宋义不顾士兵们的死活,每天仍大吃大喝。

项羽看到这种情况,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他当机立断,杀了宋义,并把宋义的头挂在帐前向全军示众,发布命令说,如果谁贪生怕死,按兵不动,一律格杀勿论。

士兵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于是纷纷响应。他们都认为:与其冻死饿死,还不如在战场上拼杀一番。士气一时十分高涨。

项羽马上派英布等将领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经过英勇奋战,终于打败了巨鹿外围的秦军,但是秦军马上又派更多的人包围了巨鹿。

项羽没有办法,只好命令全军将士渡河北上,准备孤注一掷。这个决定,他考虑了很久,因为他不能不考虑到士兵们的生命安全和战争的结果。

部队全部过河以后,项羽命令手下将士将渡船全部凿沉,将饭锅统统砸破,又用一把大火,烧光了岸边的房子;并下令全军每人只准带三天的粮食。

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打仗,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把秦军打败!”将士们见项羽有如此拼死战场、誓不后退的决心,都深受鼓舞。

章邯的副将王离听说项羽破釜沉舟,暗笑他不懂兵法,连退路也不留一条。他哪里想到项羽是下定必胜的决心,才破釜沉舟的。

楚军一到前线,就把秦军包围起来。双方一交战,项羽的部下一个个拼死作战,以一当十,越战越勇。项羽身骑乌骓(zhuī)马,猛虎般冲入秦军阵中,杀得秦军人仰马翻,死伤无数。一时间,杀敌之声惊天动地,响彻云霄(xiāo)。经过几次反复拼杀,王离被活捉了,章邯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走,嚣张一时的秦军,就这样被打垮了。

当时前来援救巨鹿之围的还有十几路各地起义人马,但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不敢交战,这次见项羽率军冲入秦营,如入无人之境,都惊呆了,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战争结束后,各路官兵都前来道贺。他们低着头弯着腰进入项羽的军营,拜伏在项羽面前,表示愿意听从项羽的指挥。从此,项羽成了各地抗秦起义军的首领,并被称为“西楚霸王”。

 《史记·项羽本纪》

本篇成语解释:

1.【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 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下决心干到底。

2.【冲锋陷阵】:chōng fēng xiàn zhèn 陷:深入,攻破。向敌人冲击,深入敌阵。形容勇敢地作战。

3.【忍无可忍】:rěn wū kě rěn 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

4.【当机立断】:dāng jī lì duàn 当机:抓住时机。形容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断。

5.【按兵不动】:àn bīng bù dòng 按兵:停兵不进;不动:指不行动或不前进。原指作战时掌握一部分力量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6.樊哙勇闯鸿(hóng)门宴

樊哙(kuài ?—公元前189年),西汉沛(pèi 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将领。勇猛无敌,屡立大功。身材魁梧,力大过人。官至左丞相。

一天,从一座军营里突然传出这样一句话:“好!好!再来一支猪腿,赏给这个壮士!”这句话是秦朝末年一个起义军将领项羽对樊哙(刘邦手下的一个壮士)说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读完下面的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当时,项羽与另一个起义将领刘邦在争夺天下。刘邦先攻占了秦朝的都城咸阳,项羽来迟了一步,但他很快攻破了咸阳附近的函(hán)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面)。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而刘邦却只有十万人,当然不是项羽的对手。

刘邦手下有个将领,早就想投靠项羽,就暗中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指刘邦)想留下来当关中王,还想让秦王子婴当他的相国。他想一个人独占秦朝的珍宝。”被他这么一挑拨,项羽更是恼火极了,马上下令说:“明天一早,让士兵们饱餐一顿,作好充分的准备。去攻打刘邦!”

项羽有个叔叔,名叫项伯,他一向跟刘邦的谋士张良关系密切,他怕张良被项羽的军队杀死,就连夜骑马向张良通报了情况,让张良迅速逃走。这时刘邦来到张良的营帐里,听到这个情况,便请求项伯回去之后向项羽求情。项伯走后,张良与刘邦仔细商量,决定第二天早晨很早就去向项羽赔礼,以化解危险。

项伯回到自己的营中,把刘邦的意思转告了项羽,并说:“要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这么方便就进关呢?人家立了大功,你反而去攻打他,太不讲道理了。明天沛公来了,不如好好招待他一番。”项羽觉得有道理,就点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了张良、樊哙等几个亲信及一百多个卫士,赶到鸿门,向项羽请罪请安。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宴席上,项羽的部下范增好几次给项羽使眼色,暗示项羽要当机立断,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刘邦。可是项羽毫无反应。

范增心里着急,急忙离席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大王为人仁慈,优柔寡断,迟迟下不了杀死刘邦的决心。你马上进去为他们祝酒。然后请求舞剑助兴,再乘机在席间杀死刘邦,要不然的话,以后我们都完了!”

项庄马上进去祝酒,然后拔剑起舞。这就是后人说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看出了项庄的用意,于是也拔剑起舞,并且故意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见刘邦处境危急,连忙跑出营帐,找来了樊哙,对他说:“情况非常危急!项庄正在舞剑,他的用意就在沛公身上。”

樊哙听后,一手持剑,一手拿着盾牌,直往营里面闯。守门的卫士想阻拦,被他撞倒在地,樊哙来到宴会厅,瞪大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眶也快瞪(dèng)裂了。项羽大吃一惊,手按宝剑,大声问道:“你是什么人?”张良在一旁连忙说:“他是沛公的侍卫。”项羽说:“好一个壮士,赏他一大碗酒!”樊哙接过酒杯,一干而尽。

项羽一向喜欢豪爽的人,现在看见樊哙这么爽快,又大声说:“好!好!再来一支猪腿,赏给这个壮士!”樊哙毫不客气。立刻接过那支生猪腿用剑割下来大口大口地吃,左右的人都吓呆了,这可是生猪腿呀!樊哙吃完后义正言辞地对项羽说:“如今沛公攻进咸阳,东西丝毫不取,封好库房,就是等候大王到来。这样劳苦功高的人,大王不但没有奖赏,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有功的人。这与以前的秦王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项羽一时答不出话,只好连声说:“坐吧!坐吧!”樊哙坐了下来,项庄、项伯也都停止了舞剑。宴会上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了。

后来,刘邦假装上厕所,乘机逃了回去。他回到驻地以后,才喘(chuǎn)了一口气,然后马上下令杀了那个向项羽告密的人。《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樊哙列传》《史记·高祖本纪》

本篇成语解释: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

2.【劳苦功高】:láo kǔ gōng gāo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7.朱云折栏勇直言

朱云,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官员,嫉恶如仇,敢于直言,官至县令。

东汉末年的一天。天气很好,太阳早早地就跳出了海面,照耀着大地,让人感觉十分舒服。

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里,汉成帝正在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见。不久,一个内官匆匆地禀告成帝说:“陛下,槐(huái)里县县令朱云正在殿外请求进见。”

听说是朱云,成帝不禁一愣,因为他早就知道朱云不是个平庸之辈。现在他这么老远跑到朝廷来请求进见,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汉成帝马上下令传朱云上殿。

不一会,一个男子健步走进大殿,他身材高大,容貌秀美,面容和善。只见他上前拜见过皇帝,就从容不迫地说:“陛下,我今天来拜见您,是有一句话要讲,也许您不喜欢听,但是我不说出来就不舒服,所以恳求您听我讲完。”“我认为朝廷中的每个大臣,都应该全心全意地辅佐陛下,齐心协力地让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但事实上,现在有许多大臣,领了陛下赐给的厚禄,却没有丝毫政绩,有的还胡作非为,亵渎(xiè dú)了他们的神圣职责。所以我恳求陛下赐给我尚方宝剑,让我斩杀佞(nìng)臣,用来告诫其他大臣,以便重振朝纲!”

成帝想想,觉得朱云说的有道理,就问朱云说:“那个佞臣到底是谁呢?”

朱云一字一顿地回答说;“是安昌侯张禹。”“啊呀!”在场的大臣一听到这个名字,都不禁失口叫出声来。为什么呢?因为张禹是汉成帝的老师,成帝一向对他很尊重,还特意任命他做大官。可是现在朱云竟然要求斩杀张禹,以重振朝纲,这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吗!有人想:这个朱云胆子也太大了,说谁不行,为什么偏偏说张禹呢。

汉成帝“呼”地站起身来,脸色大变,用手指着朱云大声吼道:“大胆小臣,竟敢当廷侮辱我的老师,快给我拉下去斩了!”

手下的侍卫一听命令,马上冲上前来,抓住朱云就往外拖。朱云毫不畏惧,他双手紧紧地抓住殿前横栏上的栏杆,任凭那些人怎样拖,他就是死死不松手。

没过多久,只听“咔嚓”一声,栏杆被拦腰折断了,朱云被拖出了大殿。

在离开大殿前,朱云大声喊道:“我是一片忠心,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说这些话的,我死了也不遗憾!只可惜陛下会落得个滥杀忠臣的坏名声啊!”

朱云的壮举令在场的一位将军辛庆忌十分感动。他决心要冒死为朱云求情,于是他毅然走到成帝面前,脱下官帽,跪在地上为朱云叩头求情。他恳切地说:“陛下,朱云一向刚正不阿,毫无私心。只要他说得对,陛下就不应该杀他。即使他说错了,也要等搞清事情真相以后再处置啊。否则的话,以后还有谁敢向您提意见呀?我愿意用生命作担保,朱云绝不是乱说的人,望陛下三思以后,再作决定吧!”

宫门之外,天色忽然变阴暗了,似乎老天爷也在替朱云鸣不平,刽子手提着钢刀正要把朱云处死。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皇上有令,刀下留人!”马上那人很远就叫道。朱云终于脱险了。原来是汉成帝想通了,下令宽恕他,才使他保住了一条性命。

从此以后,“折栏”一词,成了朝臣敢于直谏的典故。《后汉书·朱云传》

本篇成语解释:

1.【金碧辉煌】:jīn bì huī huáng 金碧:指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耀眼的样子。

2.【全心全意】:quán xīn quán yì一心一意,不夹杂别的想法。

3.【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 安:安稳;居:住的地方;乐:喜欢;业:职业。居住的地方安定,喜爱自己的职业。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8.汉高祖知过赔礼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又称“汉高祖”。写有《大风歌》。仁而爱人,乐善好施,豁达豪爽,喜交朋友。

前面我们讲了战国时一个国君勇敢地承认错误的故事。在汉朝也有一个皇帝,他不但承认错误,还勇敢地改正错误,这就更少见了。

这个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有智有谋,善于网络人才,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很快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但他有点虚骄之气。当年他率军进入秦国都城咸阳以后,对秦朝宫殿富丽堂皇的建筑,尤其是姿色无比的宫女入了迷,想留在秦朝都城,享受人间至乐,不愿继续苦战。后来幸亏张良和樊哙及时提醒,他才没有误入歧途。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他打败项羽,最终夺取了天下。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老毛病又犯了,他开始贪图享受,在上林苑(yuàn)中养了许多飞禽走兽,把上林苑变成自己打猎的娱乐场所。

当时的丞(chéng)相是萧何,他很有政治头脑。他知道,土地对生活十分艰难的农民来说很重要,而上林苑却浪费了不少土地,所以他决定不计个人得失,为人民利益着想,劝刘邦把土地让给农民耕种。

一天,萧何来到宫中拜见汉高祖,他言辞恳切地说:“长安附近人多地少,而上林苑中却有许多空地,我请求陛下把它赐给无地的百姓耕种,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汉高祖一听,非常生气,指着萧何大骂:“你明明知道上林苑是我喜欢的地方,却偏偏要我拱手让出。你到底打什么主意?我看你是被一些商人买通了吧!”说完,命令侍卫抓住萧何,打了他一百大板,然后把他关了起来。

大臣王卫尉听说这件事后,深为萧何的遭遇感到不平。他去问汉高祖:“陛下,您为什么要把萧丞相关进大牢?他究竟犯了什么罪?”

汉高祖气呼呼地说:“我听说当年李斯在秦国当丞相时,总是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而把功劳归于君主。可是萧何他收受了别人的贿赂(huì lù),竟要我让出上林苑给百姓耕种,以此来换取民心,却不考虑我的利益,所以我要惩罚惩罚他!”

王卫尉激动地说:“陛下,您这么做实在太不讲情理了!萧丞相敢于为百姓讲话,正是他忠于职守的表现。否则的话,他完全可以不管。您怎么能胡乱猜疑呢?”

他越说越激动:“当年陛下南征北战的时候,萧丞相正驻守关中,那时他完全可以割据一方,但他没有那么做,因为他始终忠实于您。您想一想,他连半壁江山都不要,会要别人给的区区几两黄金吗?再说,秦朝的李斯处处归罪于自己,最终使秦王不闻过失而亡国,而萧丞相为百姓说话,正是为了使陛下的天下太平,相比之下,谁是真正对陛下有利,还不清楚吗?”

汉高祖无言以对。回去以后,他越想越感到自己理亏,觉得不该那么做,最后他下定决心抛开面子,勇敢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向萧何赔礼道歉。

第二天,他下令释放萧何,并惭愧地向萧何当面道歉说:“你为了汉朝的安定太平,主动为民请命,真是国家的贤相。我竟一时糊涂,抓你入狱,做出了像昏君夏桀(jié)、商纣(zhòu)那样的荒唐事。我要让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过失,并以此为鉴,彻底反省(xǐng)自己,时时提醒自己!”

汉高祖勇于改过的举动使萧何大为感动,也使天下百姓更加钦佩他。汉高祖也因不凡的功业成为一代名君。《汉书·高祖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本篇成语解释:

1.【乐善好施】:lè shàn hào shī 爱做好事,乐意施舍。慷慨解囊,乐于助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