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微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3:56:22

点击下载

作者:黄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教微心理

家教微心理试读:

序言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父母的素质和采取的教育方法,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很多人都将教育比作一棵树,如果教育真是一棵树,那么这棵树就一定少不了家庭教育这个发达的根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谓“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如果没有方法得当的家庭教育这块奠基石,孩子的成长就会歪歪扭扭。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熟知孩子的心理,并懂得一些家教心理学,学会趋利避害地让孩子健康发展。

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所以,要多称赞你的孩子,而不是只盯着孩子的短处和不足,虽然你想让孩子“飞”得更高,但是你得先让孩子能够起飞才行,因此赞美、夸奖孩子无疑是“起飞”之前的一段“助跑”,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步入成功的殿堂。

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散文《一生的战役》中写道:“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其中的“你”指代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父亲。父亲在一天深夜读到了三毛的这篇文章后留纸条给她:“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株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这句话时,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然后回赠父亲道:“等您这一句话等了许久,只等您——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扫去了我在这个家庭用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之感。”

许多家长虽然天天为孩子的缺点发愁或抱怨,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调皮等,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其实,孩子有缺点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既不要放纵孩子的缺点,也不要对此过于紧张,更不要以“武力”帮孩子改正缺点或不足。否则,即使暂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孩子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迸发出更大的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身没有错,只是家长在不经意间选择了错误的教育方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以只要家长做出1%的改变,熟知孩子的心理,就可以造就一个成功的孩子。聪明的家长会给孩子听、说、做的机会,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然后使用“心理战术”将爱子、爱女打造成优秀的孩子。

本书运用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的教育措施。这正是应广大父母的需求,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的方法。本书着重针对孩子的心理活动,介绍了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在其中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教育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实用性很强。它可以帮助父母牢牢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运用教育技巧培养出优秀的好孩子。

第一章 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小人物”也有大自尊,但是尊重孩子,并不是对他们百依百顺,而是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和家长站在一个平等的高度上。说话时,家长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借此在彼此心里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

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自尊,然而尊重孩子,并不是对他们百依百顺,而是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和家长站在一个平等的高度上。说话时,家长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借此在彼此心里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自尊是孩子成长的“助跑器”,孩子一旦失去了这种动力,有可能会毁掉一生。虽然有些家长知道要尊重孩子,但是总会在一些具体环节上误入禁区。

很多家长常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你就不能全做对一次,非得错一道题”“你看人家××,每次考试都拿第一”……也有些家长往往管不住自己,经常责骂孩子,对孩子发火,有时甚至施以暴力。这只会适得其反,不仅会吓到孩子,还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他们抱有信心,言语不能过于激烈,以防刺激孩子幼小的心灵。实践证明,宽松、没有负担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一项“孩子最怕什么”的测试中,结果表明他们最怕的是“失面子”,更怕父母拿同龄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相比较。如果家长无意间触及了孩子的这种心理禁区,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关怀和爱,而是监视或强迫,以及自由时间和空间被无止境地剥削。(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家长可以不认同孩子的想法,但是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妄加评论,忽视孩子的自尊。(2)不让孩子在压抑的环境下成长。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应该享受做人的权利,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3)坚信孩子会长大。家长要放开保护孩子的“羽翼”,让孩子自由地飞翔,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慧慧的妈妈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因为工作繁忙,所以自从慧慧出生以后,就由乡下的奶奶照看。奶奶受的教育不多,所以只能确保慧慧吃饱、穿暖。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慧慧被妈妈送到市重点小学。平时看着聪敏伶俐的慧慧,一上学就显得比别的孩子慢:写字慢,背书慢,做事也不专心。当老师向慧慧妈妈反映这个情况时,一向好强的妈妈非常着急。此后,妈妈就亲自教慧慧学习。慧慧看着严肃的妈妈,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反应就更慢了。妈妈常常对慧慧喊:“你怎么这么笨呢,为什么别人会的,你就学不会呢?”慧慧妈妈听说别人家的孩子4岁就开始学习英语,所以也送慧慧去学习,但是不管慧慧怎么学,英语水平就是不见起色,于是妈妈更气愤了,责骂道:“你真是笨,连4岁的孩子都不如!”慢慢地,慧慧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原本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更是不断下滑。

家长本意是想教育孩子,帮孩子找一个学习标杆,但是其方式和说话语气不对,便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无形的压力,进而就失去了进取心,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

面对孩子比较薄弱的环节,家长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因势利导,用温和的语气代替发怒的态度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写字慢,就慢慢地练习,每天写一篇,一个月下来就会小有进步;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家长要告诉孩子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会陪着他一起战胜困难。渐渐地,孩子就会觉得学习不是负担,也不会对此产生恐惧,成绩自然会上升。

美国父母的家教理念

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面临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学习一下美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美国,家长除了为孩子提供知识之外,还特别尊重孩子。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家长就视孩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尊重他们的思想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长辈都没有特权去剥夺、支配、限制孩子的自由。家长通常不为孩子做主,而是培养孩子自己主宰一切。

中国有句古话:“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但是美国人却避免“人前教子”这一行为。中国家长常常会在旁人面前斥责自己的孩子,但美国家长在别人面前却从不说孩子的坏话,他们视这种行为是一种犯罪,因为这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愈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设法维护别人对自己好评的心思也就愈淡薄。——英国教育家洛克

美国家长对此话十分信奉,他们也认为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斥责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有损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他们视“人前教子”为绝对不可取的做法。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通常乐于配合家长,他们善待老人,对人有礼貌,懂得父母的心意,和大人可以敞开心扉地交谈。

美国的家长通常很尊重孩子的劳动,为了使孩子理解生活的艰辛,通常情况下,家长会在孩子劳动之后,给予其一定的劳动“报酬”。孩子的零用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的,除此之外,家长很少会白给孩子零用钱。孩子需要资助时,家长会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从而支付孩子工资。家长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自力更生,从劳动中体验收获的快乐,所以美国的孩子从不厌倦参加劳动。

美国家长从不将自己的位置摆在孩子之上,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会和孩子平等交流。如果孩子不想吃饭,家长会对孩子说:“你看,小饼花在等你呢,你如果不吃它的话,它会不高兴的!”孩子难免会犯错误,但是美国家长不会轻易指责孩子,而会说:“妈妈认为你不是有意犯错误的,所以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你一定不会这样做了,对吧?”孩子如果想换衣服,家长就会以商量的语气说:“宝贝,你看穿这件天蓝色的T恤衫好,还是穿那件黑色的球服好呢?”他们不会用命令的口吻说:“就穿这件红色的。”

美国家长很重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也不例外。就拿家长带孩子去做客来讲,如果主人给孩子拿出一些水果、甜品等,美国家长不会像中国家长一样,提前帮助孩子回答“谢谢,他不吃”等,而是让孩子自己做主到底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当然,这也不代表孩子的所有需要家长都会满足。如果主人没有主动地拿出孩子想吃的东西,但是孩子却向主人索要,那么家长也不会立即呵斥孩子,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解释或说明这种行为不当的原因,并告知孩子有些东西是不能吃也不能要的。凯西到姑姑家做客时,看上了一件珍贵的玩物,她一直爱不释手,此时妈妈并没有呵斥凯西的行为,只是选择了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时候告诉凯西: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所以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那是不对的行为。

尊重是美国人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这会使孩子避免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所以,美国的孩子无论大小,都会受到家长的尊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家长的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是不容忽视的独立个体。

不要试图撬开孩子的抽屉

“我最讨厌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这让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所以我觉得我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现在一点儿都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有很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出差错,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孩子的“私生活”,不是翻检孩子的书包,就是想方设法偷看孩子的日记,要不就是从孩子的同学、朋友那里“打探”消息。这看上去似乎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应该得到赞成。但是如此的教育手段,对孩子来说却是极其不可取的,结果只能让孩子的心与父母的心更加疏远。自从升入初中之后,李琳和父母之间的话不仅少了,还特意为自己写字台的抽屉加了一把精致的锁,而她每次写了日记后,就要将日记紧紧锁在那个抽屉里。可有一天,李琳发现她规律地放着的本子,顺序被打乱了。她很快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冲到客厅,对着正在聊天的父母又羞又愤地嚷道:“你们为什么要偷看我的日记,难道你们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吗?我那么信赖你们,可是现在你们却让我如此失望!”面对李琳的质问,父母无言以对。后来,在跟朋友聊天中,父母才道出了心中的苦衷:“孩子大了,跟我们的话越来越少,却天天拿个小日记本写来写去,写完了还要锁进抽屉里。我们也是担心她才去看她的日记啊!谁承想,她倒将我们看成了仇人。她的日记里并没有写什么,我们也没有说她什么。可是从那次之后,她就再也不相信我们了,以前一天当中还有一两句话,如今连一句话都不愿意跟我们说了!”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心中都有一点儿小秘密,孩子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阅历、知识的增加以及情感的逐渐丰富,孩子的自尊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原本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了。

其实,像李琳的父母一样,许多家长之所以会偷看孩子的日记等隐私,主要还是认为现在社会上很乱,孩子又不愿意和自己谈心,不听他们的电话、不看他们的日记,就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跟什么人交往。家长还认为他们有监护权,偷看孩子的日记等行为也是为了孩子好。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紧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让很多父母“迷恋”。他们渴望能从里面看到孩子的心声,读到藏在孩子心中的“秘密”。

但事实证明,一旦家长撬开了孩子的抽屉,翻看了里面的日记本,发生这种不尊重孩子隐私的行为,到头来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让他们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内心“锁”起来。有关专家也认为,家长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的行为,反映出来的事实就是: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对孩子缺乏信任,这种行为极易导致孩子对家长不满,产生沟通障碍。家长侵犯孩子隐私权的同时,对孩子的心理也造成了重大伤害。长期下去,不仅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会被破坏,甚至还很容易让孩子患上抑郁症,出现性格扭曲,从而毁掉孩子的一生。“防火防盗防父母”,这是在一些孩子中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得知父母觊觎自己的隐私后,孩子对父母有着怎样的抵触心理。就像李琳对曾经很信赖的父母表示出失望的态度一样,当得知自己的隐私被家长“窥探”之后,大多数孩子都会做出强烈的反应。他们认为父母忽视了他们的隐私权,同样也忽视了他们的自尊,这让他们感觉缺少了独立生活的空间。进而,亲子间就形成了一道厚厚的“屏障”,让父母难以跨越。“养儿100岁,长忧99。”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水晶人”,是透明的,可以让他们看得清楚,没有一点儿秘密。而孩子却不这样想,他们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希望能自己处理私事。曾有一份调查表明,近4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而另一份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把信件、QQ记录、电话算作是自己的隐私;70%的学生把秘密埋在心里;57%的孩子都选择了坚决反对父母看自己的日记;15%的学生会因此和父母产生实质性的冲突;65%的孩子选择买一本加锁的日记来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份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孩子在成长中需要有自己的空间,父母不应轻易去打扰。

孩子再小,也需要他人的尊重,尤其是父母的尊重。这是因为:

首先,孩子再小也有感情,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隐私权。其实,现在很多家庭将独生子女都看成是自己的“宠物”,而是忘了要尊重孩子。

其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大人不能包办他的一切。孩子需要独立思考、独立参与的空间,他想有自己的秘密,也想有自己的隐私权。如果父母尊重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被尊重,他就能懂得自尊,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

所以,有关专家建议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要轻易去碰孩子抽屉上的锁,因为它的意义就是可以珍藏孩子的“秘密”。如果父母一定要强行打开,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从此对你紧闭。

为了能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以达到与孩子和谐相处的目的。第一,父母尊重孩子。侵犯孩子的隐私,只会让孩子更敏感,让他们感觉没有被尊重,由此他们会更加不信任父母和周围的人。第二,从心理上理解和支持孩子。心理上的关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让孩子自己处理一些问题,这也是锻炼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一种方式。第三,在生活中,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空间不被人打扰时,家长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家长就不要偷看。第四,通过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这样孩子也同样会尊重家长,从而把家长当成朋友。如此一来,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时,才有可能主动向家长谈起。第五,当家长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先敲门,并礼貌地问孩子可否进去。孩子的日记或信件,如果家长想看,必须经过他的允许。第六,当家长帮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书包时,如果无意间发现了孩子的隐私,如发现孩子早恋,一定要先冷静下来,然后妥善处理。比如可以先观察孩子一段时间,看看他的反应,之后再找恰当的机会,用轻松活泼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千万不要火急火燎、脾气暴躁地训斥孩子,因为这样极易让孩子形成心理阴影。

撬开孩子的抽屉、翻看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等,虽然看似是在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但最终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双方之间的交流。因此,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试图撬开他的抽屉,而要走近孩子,平视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解决他们的烦恼,给他们留出一片快乐纯净的心灵空间。

守住秘密,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有一些不愿与人分享的东西,那就是秘密。对于孩子的秘密,如果父母想强行或者不择手段地知道,那么到最后很有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变化,甚至走向极端。孩子的秘密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秘密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因此,作为家长,尊重孩子就要守住孩子的秘密,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小艾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从上小学时就能流利地背出很多古诗,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除此之外还能歌善舞。因此,无论谁见了小艾都会夸她是个招人喜欢的孩子。上四年级的一天,小艾放学回家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举办诗歌比赛,每班只有3个名额,但是我被选上了,我获得了参赛资格!”妈妈听了小艾的话,不禁高兴地说:“真的吗?快告诉妈妈,你是怎么被选上的?”看到妈妈高兴的样子,小艾更得意地说:“今天最后一节课,老师在班上问同学,谁对诗歌感兴趣,我告诉老师说我对诗歌感兴趣,而且还会背《唐诗三百首》。所以老师和同学们就让我参加,以便能为我们班争荣誉。”妈妈听完小艾的话,不禁想到:小艾是能背一些诗,但根本就不能背全《唐诗三百首》,她这次为了争取参加比赛,对同学和老师说了谎,但是我现在如果将她的谎言揭穿,不仅会影响她的情绪,还会让她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我现在不能戳穿她的谎言。既然现在她已经争取到比赛资格了,最重要的就是让她多背一些古诗。想到这里,妈妈对小艾说:“既然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你寄予了拿奖的希望,那你就利用这段时间加倍努力多背一些古诗吧,别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这我知道,妈妈,你就放心吧。”小艾满怀信心地说。“但是,为了你参加比赛时能得心应手,现在只会背还不行,还需要学会朗诵。因此,我会帮你找一些资料,你每天放学回家后都朗诵一篇。”妈妈又对小艾说。“好的,妈妈。你可真是我的好妈妈。”小艾自豪地说。就这样,小艾一边抓紧时间背古诗,一边每天放学后朗诵妈妈帮她找的故事。起初小艾只顾找朗诵的感觉,没有注意到内容。而到第三天时,小艾就发现原来妈妈帮她找的都是一些有关“做人要诚实”的故事。她一下就明白了妈妈的意图,于是就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不再撒谎了,而且我现在一定会抓紧时间背古诗,不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比赛那天,小艾获得了全校第二名,而班上其他两名同学则没能拿到名次。随着小艾的年龄增长以及知识面的不断开阔,她与妈妈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是关于吃、穿、玩的简单事情了,而是加入了一些有关个人情感等话题。小艾长大了!妈妈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她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决定一些事情。对于日记,如果小艾不主动和妈妈说,妈妈从来不会去偷看。因此,小艾一如既往地喜欢将自己内心的小秘密告诉妈妈。这天,爸爸不在家,小艾神秘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到我房间来,我想对你说件事。”妈妈进来后,小艾赶紧将房门关上了,好像生怕有其他人听到似的。妈妈坐下后,小艾一直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儿,小艾红着脸,紧紧地盯着妈妈的眼睛对她小声地说:“妈妈,你保证今天的话不对爸爸说,好不好?”妈妈看到小艾的表情,已经猜到她真有事了,但为了不让孩子紧张,妈妈故作轻松地对小艾说:“什么大不了的事啊,还搞得这么严肃。”“你先向我保证一定不对爸爸说,我才能告诉你。”小艾再一次征求妈妈的保证。“好,我保证,你说吧。”妈妈答应了小艾。此时,小艾鼓起勇气说:“我上个月生日那天,班里一名叫丁辉的男同学,在放学回来的路上说要送给我一份礼物,并叫我把眼睛闭上……”小艾突然停了下来,脸也更加红了。妈妈鼓励她继续说下去,于是小艾抬起头用飞快的速度说:“他吻了我,还说他喜欢我。”妈妈的心沉了一下,她感觉事情严重了,需要和丈夫商量一下,但转念一想,她已经答应了小艾不告诉爸爸,于是沉默了一会儿后又问小艾:“那后来呢?你们后来怎么样了?”“他每天都等着我一起上学和放学。”“你喜欢他吗?”“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只是感觉班上有好多比他更优秀的同学。”“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呢?打算怎么办?”“就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问你呢,妈妈,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啊?”小艾此时一脸无奈地说。思索了一下,妈妈说:“你感觉把这件事告诉老师怎么样?”妈妈的话刚一出口,小艾就连连摇头说:“不行,告诉了老师就等于将这件事情通告全校了。”“那你就直接告诉他说你不喜欢他。”妈妈又说。“这倒是可以,只是我怕这样一来会伤他的自尊心。”小艾烦恼地说。“那就只有回避他了。丁辉喜欢你是他的权利,但你是否喜欢他却是你的权利,无论怎样,你们都没有错。不过,你们现在还在读中学,以后还有高中,还有大学,还要走向社会。如果到了每个阶段都有喜欢你的人怎么办呢?以后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优秀的男孩会出现在你面前。因此,现在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要你下定决心,尽量回避他,时间一长,他也就不再和你来往了。”妈妈一番有道理的话,让小艾总算轻松了一些。转眼两个星期过去了,这天,小艾又神秘地趴到妈妈的耳边说:“妈妈,你的办法很好用,丁辉不再等我一起上学和放学了,你没有跟爸爸讲吧?”“嗯,我相信我女儿处理事情的能力。我向你保证过的事情,怎么会跟你爸讲呢?”妈妈笑着说。

小艾的妈妈可谓教女有方,当得知女儿说谎时,她没有直接说破,而是既呵护了孩子的自尊,又用故事让孩子知道了诚实的重要性。并且妈妈没有在小艾的老师和同学面前戳穿她的谎言,而是帮助她尽最大的努力为班级争得荣誉。最后,小艾在得到荣誉的同时,也得到了妈妈的尊重和信任,这是她更想得到的。也正是妈妈的尊重和信任,让小艾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有话更愿意对妈妈讲,因此才让萌动的早恋情结很自然地解开,让小艾和同学都步入了正常的求学轨道。

如果你也想让孩子向你敞开心扉,那你就应该像小艾的妈妈那样做一个能够守住孩子的秘密,用心呵护孩子内心世界的家长。第一,家长要与孩子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信任感。第二,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不断进行情感沟通。第三,作为家长,要留给孩子独立的精神空间,因此,不要总想从孩子的日记、邮件及电话中“了解”点儿什么。第四,向孩子做过的保证和承诺,一定要兑现,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兑现时,一定要向孩子说清楚,并取得孩子的谅解。第五,为孩子保守秘密,就是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因此,家长一定不要揭开孩子的秘密而去伤害他。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一旦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用爱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好好顾及孩子的自我感受,让孩子健康成长为能搏击风浪的海燕,这才是每一个家长的首要责任!

尊重孩子成长中的失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会忍不住为孩子屡次犯错后的失败而担心、焦急,生怕孩子下次再失败,于是就一再地警告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可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想过,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警告语,给孩子的心灵加上了千斤重担。如果孩子一直被重担所压,他们还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吗?小天是一个机灵的孩子,无论是背唐诗、说儿歌,还是读简单的英语句子,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可是如此聪明的一个孩子,却在一些生活小细节上让父母操心。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小天还一直不会系鞋带。为此,妈妈曾无数次地教他,可他就是学不会,这让妈妈很着急。因为眼看要上小学了,所有学生的生活都要自理,不能再依靠幼儿园的老师帮助了,到那时,如果鞋带开了而小天自己又不会系,他就极有可能经常遭受摔跤的痛苦。妈妈的担心在不久后就得到了验证,在小天上小学后的第三天,妈妈去接他放学,只见小天正一瘸一拐地朝校门口走过来。妈妈赶紧迎上去,发现小天的膝盖被磕破了,周围还有肿起来的青紫的瘀包。妈妈心疼地问:“怎么把腿摔成这样了?”小天低着头,噘着嘴生气地说:“还不是这破鞋带,没事总是自己松开。上楼梯时,我踩到鞋带上,就磕成这样了。”妈妈低头再一看,长长的鞋带拖在地上,已经被小天踩得看不出样子了,这样不摔跤才怪呢!晚上回到家里,妈妈对爸爸说起这件事,没想到,爸爸听后不但没有安慰小天,还一边笑一边说着风凉话:“哈哈,我家的小男子汉,瞧你,怎么笨得像只大狗熊呀?都上小学了,怎么系鞋带这样的小事都不会呀!”虽然爸爸是在开玩笑,但是小天却一直闷闷不乐。之后妈妈再教他系鞋带,他再也不学了,甚至还说:“我以后再也不穿带鞋带的鞋了!”小天不再学系鞋带的举动,让父母意识到了他自尊心很强,于是,在以后的交流中,他们再也不敢用带有嘲笑和讽刺意味的话和小天开玩笑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地鼓励和打气。一段时间过后,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始了,小天报名参加了百米赛跑。其实,小天的短跑能力并不是很强,但妈妈还是鼓励他报名了。比赛那天,小天的父母特意跟单位请了半天假,到学校操场上去给小天加油鼓劲。比赛枪声一响,小天第一个就冲出去,但是很快就被其他同学追上了。谁知此时,小天竟重重地摔了一跤,好在他爬起来没有退场,而是继续跑向了终点。只是第一名没有拿到,却得了个倒数第一。比赛结束后,小天一脸的委屈和羞愧,说:“以后我再也不参加运动会了,尤其是赛跑,倒数第一真是丢死人了。”爸爸此时接过话说:“我倒是看你很勇敢啊,摔倒之后你没有掉一滴眼泪,还坚持着爬起来继续跑到终点。你这是做事有始有终。虽然这次失败了,但继续努力,将来的某一天你一定能成功。”“是啊,你现在就是妈妈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妈妈要特别奖励你。”妈妈也对小天说。听了父母的话,小天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说:“妈妈,你要奖励我什么啊?”“你不是一直想要旱冰鞋吗?这个周末妈妈就带你去买。”小天欢呼起来:“爸爸妈妈,我记住你们的话了,我下次还要参加运动会,而且还要参加赛跑。从明天开始,我就天天练习,到明年一定能跑好。”

孩子也有自尊心,嘲讽和奚落只能让孩子和家长产生距离。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败。面对小天的失败,父母两种不同的态度,却让小天收获了两种不同的心情,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诸多挫折和失败累积成的。没有挫折和失败就没有成长,因此,家长要善待并尊重孩子的失败,不断给孩子安慰和鼓励,然后一步步走向成功,而不是嘲笑和讥讽,让孩子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一对夫妇在谈到教育孩子的话题时说起了一段经历:他们的儿子是某足球队的小队员。儿子虽然年龄不大,但却跟着自己的球队不断参加各种比赛。这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球队中所有队员的父母都会在比赛结束后,排列整齐地站在球场边上,与将要退场的小队员们击掌庆贺。一次,他们的儿子所在的球队与一支水平较差的球队踢球,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输了,他们败给了对方。面对孩子的失败,父母心里是难过的。但在面对退场的孩子们的那一刹那,他们瞬间就摒弃了输掉比赛的沮丧,而是满面堆笑地跟垂头丧气的小队员们击掌庆贺,并且还不忘说一声“做得好”。这对夫妇说,虽然输掉了一场本该获胜的比赛,但孩子们可以从输掉的比赛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他们虽然很在乎孩子的成功,但同时也非常尊重孩子的失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失败和挫折是必然的。对还未成年、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失败是成长的养分,只有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快、更顺利。

或许有些父母太渴望孩子成功了,因此才会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虽然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却忽视了失败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正如亨利·福特所说:“失败是走向更成功的机遇。”孩子需要失败,只有从失败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积累生活的阅历与经验,不断地磨炼意志力,他们才能慢慢地长大。

那么,怎样才能让失败中的孩子感觉受到了尊重呢?家长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即使失败了,也千万不要骂他们“笨死了”“你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真是太让人伤心了”“没脑子”之类的话,否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无论男女,无论大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也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家长尊重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因此,在面对孩子的失败时,家长不要用挖苦、讥讽和嘲笑之类的话,这些话无疑会重重地伤害他们的自尊。

其次,孩子即使失败了、做错了,也不要当众批评、惩罚和打骂他。当着别人的面,尤其是小伙伴的面,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和辱骂,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容易导致他们自卑心理的产生,这是极不利于孩子发展的。

最后,处于不同时期的孩子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父母要按照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纳西列科夫告诫父母们说:“教育孩子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只有尊重他们的年龄特征,教育才是有效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去教育他们,而不能提出超前的教育要求,过高地要求他们,而让孩子难以完成家长交代的事情。这样无疑会让孩子有一种挫败感,让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感。

孩子是在错误和失败中慢慢长大的,父母不要害怕孩子犯错和失败,只有在失败的历练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次失败。

在孩子失意时不要雪上加霜

当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家长肯定的眼神、话语以及动作都是他们有效的强心剂。

每个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身体方面慢慢长大,心理上也在一天天地变化。令人遗憾的是,父母们仅仅是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体上,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的成长。

当一个孩子真真切切地告诉父母“我感到难受”“我很失望”时,粗心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真情流露一笑了之,或是说:“小孩子能有什么难受的呢?”“别淘气了,你这么幸福,还有什么可失望的。”有的父母干脆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其实,成年人会有失意的时候,孩子肯定也有;成年人在失意的时候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孩子也需要!小塞德尔兹不到7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小学阶段的教育,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他在学校的经历并不像自己的学习能力那样值得人们瞩目,也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尽善尽美。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小塞德尔兹的名次是倒数第一名。那一次的比赛是不同年级间的比赛,这样一来,小塞德尔兹首先就在年龄上吃了亏,而小塞德尔兹报名参加了50米短跑的比赛,他肯定不是别人的对手。比赛结束后,小塞德尔兹难过极了,因为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之后,小塞德尔兹仍然郁郁寡欢。看到他这个样子,父亲塞德尔兹认为有必要帮助儿子摆脱这种不良的情绪。“儿子,你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塞德尔兹问儿子。“我觉得自己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名,太丢脸了。”儿子难过地说。“是啊!得最后一名确实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你想过其中的原因吗?”塞德尔兹问。“还能有什么原因呢?我的实力不如人家呗。”“不对,是因为年龄。你想想看,你的对手年龄都比你大,这个很正常……”“但是并不能因为我年龄小就必须比他们差呀。”儿子不服气地说,“虽然我年龄比他们小,但是我的学习成绩比他们都好,可就是体育拖我的后腿,这多丢脸呀!”“不,你这样说并不正确。智力是可以得到发展的,但年龄却是固定的,任何人也不能改变它。那些跑得比你快的孩子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力气也比你足。他们的腿都比你的长许多,如果他们这样还跑得没有你快,那岂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塞德尔兹说。“这样说也有道理,但我毕竟是最后一名,所有的人都在嘲笑我。”儿子仍然很难过。塞德尔兹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一个从不服输的人。这样的性格对于学习来说固然有好处,但是在生活上,却使得他总是陷入失意中不能自拔,作为父亲又不能打击他,只能慢慢地开导他,于是塞德尔兹进一步对儿子进行开导:“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但我想这并不能代表你的体育成绩会一直差下去,因为这完全是你的年龄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的年龄和那些孩子一样的时候,你一定会比他们跑得更快。”“真的吗?”儿子急切地问。“当然是真的。因为那天我去专门问过你们的体育老师,他说你这次的失败完全是年龄小的缘故,那场比赛对你来说根本就不公平。他还说其实你的体育成绩在同龄的孩子中已经是最好的了,老师还给我看了你们比赛的成绩单,年龄与你差不多的同学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比你差,你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了。”听到父亲的话,小塞德尔兹似乎在眨眼间得到了一个真理,之前的失意因为父亲的开导顿时得到了化解,小塞德尔兹又重新变得快乐起来。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自信和自卑感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受到父母的表扬越多,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就会越高,相应地也就会产生更多的自信;但是与此相反,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少,他们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就会越低,从而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实力。这样说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际上是很大的。

当孩子受到挫折产生失意的情绪时,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回馈,帮助孩子总结失意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并对孩子加以鼓励。责备和打骂只会加重孩子的挫败感,使他变得越来越自卑。在孩子遇到困难失意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难过的时刻。因此,当孩子真正遇到“难关”时,父母的陪伴及鼓励就会变成他唯一的精神动力。一个屡屡受挫的孩子说:“当全世界都放弃了我,连我自己都快要放弃自己的时候,我的父母却还一直陪在我的身边鼓励我,那一刻我就有一个想法:‘为了我的父母,我也绝不放弃自己。’”

总之,作为家长,当你的孩子失意的时候,最好不要雪上加霜,他需要的仅仅是你的鼓励和支持。

避免恶毒的语言

撕坏的衣服很快就能补,而恶毒的话却给孩子的心留下创伤。——朗费罗

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很小的时候就怀揣篮球明星梦。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母亲,母亲对此大为赞赏,并向乔丹祝贺他有自己的梦想了。有了梦想的乔丹更加热爱篮球,母亲为此还专门抽出时间和乔丹一起阅读篮球的专业报刊和欣赏场上运动员的身姿,那完美的转身、飞跃的跨栏、矫健的步伐和飒爽的英姿,都成为母子眼中的焦点。为了激发小乔丹的篮球梦想,妈妈建议乔丹把那些精彩的图片都剪下来,然后贴到他卧室的墙壁上,让它们与小乔丹朝夕相伴。

几乎每个孩子在儿时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大是小,能否实现。孩子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总会神采奕奕地对父母进行描述,但是深受现实熏陶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梦想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有时甚至会大泼冷水。读四年级的城城对妈妈说:“我长大想当飞行员。”他本想母亲能鼓励自己几句,但是等来的却是妈妈的奚落声,“就你那成绩,还想当飞行员?你以后有机会能坐上飞机就不错了。”

孩子的梦想被妈妈无情的讽刺给击落了,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城城的妈妈能像乔丹的母亲一样鼓励孩子的梦想,也许城城真的能够成为优秀的飞行员。

孩子的梦想是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珍宝,如果孩子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你说出他的梦想,你就要不断鼓励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巨大的牵引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梦想就是孩子自我形象理想化实现的过程,家长不断地鼓励孩子追求梦想,就会使孩子产生强劲的内驱力,即使遇见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会想尽办法去克服。

梦想的力量是无限的,能使孩子在学习、工作中创造出卓越的成绩,并且使其能在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的愉悦。对世界知名人士如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等的研究表明,这些人的童年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而这些梦后来就成为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如此说来,没有梦想的孩子是不会有所成就的,所以当孩子有理想时,家长就要诱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陶醉在自己的梦想中,努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一天,8岁的儿子看见马路上飞驰着一辆漂亮的私家车,就对牵着他手的妈妈说:“我们家也要买一辆这样的车。”说过之后,孩子又连连地摇头说:“爸爸现在已经很累了,妈妈的身体也不好,所以咱们家买车的重任就不用你们再承担了,让我自己来努力吧!”

孩子会说出多种多样的童言,也许能实现的寥寥无几,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孩子的理想和愿望一个都没有实现,家长依然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爱,所以家长不要轻视孩子的童言,更不要嘲笑他的承诺。

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梦想就像埋在孩子心中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家长应从现在开始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尽最大的能力支持孩子的圆梦计划,让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取无限的勇气和力量。当孩子对自己的理想有所怀疑时,家长应适时地给予鼓励。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是一个爱对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疑问的人,他在读小学的时候,经常会提出奇怪的问题。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出2+2=4。这时,爱迪生问道:“老师,为什么会得4,而不是6呢?”老师说:“两个2相加,自然就得4。”爱迪生一直不明白地追问,所以老师认为他头脑有问题。此后又因为爱迪生经常会提出类似的问题,使得老师无法给出答案,因此课程就会中止,无法继续。老师把爱迪生的母亲请到学校,并对她说:“您的孩子智力太低了,对一些简单的事情都无法理解,所以不能继续读书。”但是,明智的母亲却不认可老师的结论,她认为爱迪生是个独特而优秀的孩子,所以自从爱迪生退学之后,母亲就成为他的老师,对他进行教育。爱迪生之所以一生中有多项发明,与母亲对他的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海水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1+1=2”“我是从哪里来的”“爷爷为什么长白胡子”……也许孩子的问题会像十万个为什么那样多,即使有些问题在家长看来非常好笑,但是仔细想来,作为家长的你,未必能够给出满意的答案。所以,你可以这样回答孩子:“是呀,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呢……”这种故作惊讶之举,其实正迎合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会为你的惊讶而感动。所以接受孩子的情感,是接近孩子的最佳方式。

嘲笑孩子的问题会使孩子丧失发问的意愿,如果家长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就要认真地告诉孩子:“妈妈也不太清楚,这样吧,你和妈妈一起努力寻找答案,好吗?”如此一来,孩子得到的就是鼓励,求知欲望自然就会增强。

虽然孩子提出的问题在你看来毫无原因可言,但是既然孩子对这种现象有所疑问,家长就要帮助解释,其实他能在普通的现象中寻找原因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有修养的家长不会嘲笑孩子的行为,他们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便其取得更好的成绩,做一个完善的人。反之,如果家长嘲笑孩子的行为,就会使孩子感觉父母不爱自己,进而失去信心,虽说家长最初的意愿是恨铁不成钢,但是慢慢地就会将两者的关系演化成敌视。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因为她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思路清晰、做事果断,她的成就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整个欧洲。然而,撒切尔夫人并非天生就是政治天才。她出生于普通的家庭,却有着卓越的成就,她的成功与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母亲是她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她的气质和兴趣都深受母亲的影响,她的成功源于母亲对她的尊重,这种尊重培养了她高度的自信心。玛格丽特的母亲对她要求很严格,所以小时候的玛格丽特就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在她10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杂货店站柜台了。母亲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玛格丽特的独立能力。母亲经常教导玛格丽特不要盲目迎合别人,要有自己的主见,随波逐流只会使自己的个性淹没在别人的光芒之中。玛格丽特入学之后,她发现别的同学的生活都比自己丰富,她们可以随意地玩耍,而她除了上学,还要帮家里劳动。于是儿时的她就对母亲说:“我要出去玩。”母亲说:“我并不是要限制你的自由,但你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看到别人做什么,你就要跟着效仿。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力,现在是培养能力的好时机,如果你想和别人一样沉迷于玩乐中,那么你将会一事无成。所以,你现在可以自己决定你该做什么,而不要随波逐流。我相信你的判断力,你自己做决定吧!”听完母亲的话,玛格丽特想: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刚买的书还没有看完,为什么要学别人呢?再说我并不是特别想出去玩,那也不是我想要的。于是,玛格丽特回到自己的书房里,开始继续看书。母亲对玛格丽特的教育,让她养成了一种独立自信的性格。玛格丽特的学校经常会请一些名人来演讲,当演讲结束后,玛格丽特总是第一个站起来提出问题的人,其他的女孩子则大多是胆怯地不敢开口。回到家的玛格丽特就会向母亲说起学校的情况,母亲总是会鼓励她说:“你这样独立、自信,母亲真为你感到骄傲!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女孩。”母亲的鼓励让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口才充满自信。虽然她在学校的演讲并不是那么受欢迎,但她仍然把握住所有的演讲机会,尽管台下时有嘘声,也丝毫影响不了她演讲的热情。许多人对她这种个性表示出不理解、不认同,但是她毫不在意别人的议论,一直维持着“我行我素”的个性。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成功与否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人们的性格和早期教育,在某一方面取得特殊成就的人,大多是具有独立或坚强个性的人。要想成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先要尊重孩子,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具备独立、坚韧、自制等良好的品格。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为他们做得太多,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独立意识,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家长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培养其独立意识,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孩子

家长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认真听孩子讲话,并注意自己讲话的方式和语气,不要大声呵斥孩子,伤害他们的自尊,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尊重他的。那些能感受到家长尊重的孩子,大多举止大方、对人友善、独立意识强。

2.珍惜孩子的独立意识

当孩子有独立的要求时,家长如果给予支持,孩子就会产生自豪和自信之感。家长要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意识,并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孩子的独立意识得到发展。

3.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不要总怕孩子受伤,孩子没有那么脆弱,家长要改变自己过度呵护孩子的做法。

4.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

让孩子做事时,家长避免使用简单的命令,防止孩子对将要做的事情产生厌恶感。让孩子做一些劳动时,尽量把劳动游戏化,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独立的性格和劳动是分不开的,孩子如果能坚持参加劳动,就能很快地养成独立的性格。

5.和孩子讲道理

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讲道理他们听不懂,有时孩子的理解能力会超出家长的想象。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自己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孩子应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辛劳。

有些事“难得糊涂”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席慕容曾经是个不受欢迎的学生,她非常厌恶学校的环境,所以经常逃学,学习成绩自然也不理想。一次考试过后,成绩单显示她排在第35名,而班里只有40名学生。拿着成绩单的她自然有些慌张,因为她怕受到妈妈的批评。于是她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老师的评分用纸条贴上,然后用墨水把排名改成第5名。回到家中,妈妈问起成绩时,两个姐姐都骄傲地把成绩单交给妈妈过目,因为姐姐们的成绩总是徘徊在第1名和第2名。当席慕容双手颤抖地把自己涂改过的成绩单交到妈妈手中时,她心里明白,在场的人都知道她的成绩单是伪造的,因为成绩单被她改得一塌糊涂。但令她感到奇怪的是,大家好像都没看出成绩有哪里不对劲。两个姐姐都站在妈妈身边看着成绩单不说话,妈妈也没在意,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成绩单,然后平静地对席慕容说:“看看,老师怎么把成绩单弄得这么脏,都有些看不清楚了,你明天问一下老师,然后再把成绩告诉妈妈,好吗?”席慕容当时便明白了妈妈的用意,妈妈是在装“糊涂”,给自己找台阶下。思考了一天的席慕容,在第二天晚上向妈妈坦白了一切,并决心开始努力学习。

席慕容的妈妈正是以自己的“糊涂”保护了她的自尊,并让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如果妈妈看见伪造的成绩单,当场就大发雷霆,并当着姐姐们的面训斥她一顿,或者对她进行一番发人深省、意味深长的劝导,也许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终究会伤害席慕容的自尊心,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一道疤痕。因此,席慕容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自然离不开妈妈对她自尊心的“糊涂”呵护。

做一个“糊涂”的家长,其实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通过“糊涂”的行为,可以看出家长的智慧和涵养,家长的“糊涂”会给孩子以自省的平台、反省的窗口。家长要知道,如果孩子所犯的错误遭到家长的训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可能就会被一次次的训斥抑制住,意志也可能被一次次的训斥磨平,激情更可能被一次次的训斥浇灭。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尊严的存在,这样才能使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热情。家长不应该带给孩子失败的记忆,因为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时时回忆起曾经痛苦的经历。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爱听赞美的话,因为赞美是人的需要。所以,家长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时,要少用批评、多用赞美,尽可能多给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需从侧面提醒一下孩子,让他自己反省,其效果往往会比训斥更加有效。清辉读小学六年级了,由于面临着升初中,所以学校课程安排得比较紧。一天放学后,刚进家门,清辉就大声喊饿,并且自己找到饼干,然后打开电视,边看边吃。妈妈问:“今天老师没留作业吗?”清辉有些心虚地对妈妈说:“没有,一点儿都没留。”妈妈惊讶地说:“都要考试了,怎么可能一点儿作业没留呢?”清辉略显紧张地对妈妈说:“没留就是没留。”妈妈发现清辉的脸色不对劲,知道他在撒谎,但没有当场揭穿他的谎言,而是委婉地问了他一句:“你确定老师没留作业吗?要不要打电话问问同学,也许在课堂上你没听清楚呢?如果今天留的作业你没有写完,明天去学校很可能会有一点儿麻烦。”清辉听完妈妈说的话,既没有接妈妈的话,也没有去打电话。在他看来,自己已经告诉妈妈没留作业,所以这个电话是不能打的,但又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做。这时,妈妈对他说:“也许你正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老师留了作业,这种情况在我上学的时候可是经常发生的。所以,你去问一下同学也无妨呀。”清辉停顿了一下,拿起电话拨通了同学的号码:“是吗?你告诉我吧,好的,知道了。”清辉在电话中含糊地问了作业,妈妈则假装没听到他的含糊,继续在厨房忙碌。晚饭时,清辉不情愿地对妈妈说:“原来老师留了作业,我当时没听清楚,还以为今天可以轻松一点儿了呢。”妈妈听清辉这样说,表现出可惜的样子说:“看来你今天也得写作业,只能周末出去玩了。如果你周末特别想去游乐场的话,妈妈可以和你一起去。”清辉听完妈妈的话后,很高兴地跑回屋里写作业。

家长爱面子,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家长要给孩子留足面子,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不让他们在外人面前下不来台,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容易犯一些错误,如用自己的期望值来衡量孩子的表现,所以总是去注意孩子不擅长的地方,一旦有不如自己意的地方就加以干涉,总觉得提醒和批评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但他们不明白的是,他们越是批评,孩子的错误往往会越严重。其实这主要在于家长没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分场合的批评恰巧是孩子最厌恶的一种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就类似于水和树的关系。水本身对树木来说是很有用的东西,可以让树木吸收养分。但若是不顾场合和时间浇水,再茁壮的树木也一样会腐烂。孩子也希望家长指出他们的错误和缺点,但孩子更希望家长能为他们留一些面子。

家长应该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爸爸妈妈是相信你有能力的,有时候你只是需要我们的帮忙而已。这些信息有助于帮孩子建立自信,并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有改正的机会。

在生活中,家长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们留一些面子。没有必要让孩子立即承认自己错了,因为承认错误对成年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孩子,所以家长要学会给孩子留一些时间,留一些面子!

表现出你的理解

10岁的凯特放学之后,怒气冲天地回到家中,爸爸以为他受同学欺负了,但问及原因又不是,原来凯特所在的班级原计划明天去野炊,但是天公不作美,下午的时候下起了小雨。如果是从前,凯特的爸爸会说:“天气不好,也怪不了别人呀!你对我发火也没有用,以后会有更多机会玩的。”但是这些话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这次爸爸心想凯特对野炊反应这么强烈,一定是很失望,他向我发泄情绪是想让我帮助他,就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对凯特表示理解和尊重。爸爸:“你看上去很失望是吗?”凯特:“当然是了!”爸爸:“也是,你什么都准备好了,却赶上这场不巧的雨。”凯特:“正是这样,我才更加气愤呢。”父子二人沉默了一会儿。凯特:“不过也没有办法了,只好以后再出去玩了。”

如果孩子处于愤怒或感情波动比较大的时候,他们通常最需要的不是任何建议或安慰,而是家长能够体会和理解他们此时的心情。

孩子通常不想完全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只会向家长透露一点点,其余的就希望家长能够理解或猜出他们的遭遇。这就要求家长对此表示出同情或理解。

如果孩子对家长说:“我不喜欢学校和老师”,作为家长的你不必再问更多的细节,更不要追问孩子说:“你是不是做错什么事情了?”孩子不喜欢老师和学校一定有他们的原因,否则是不会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家长只需要向孩子传达出一种态度即可,即理解他们的痛楚、尴尬或气愤。9岁的小贝回家吃晚饭时显得很不开心,还对妈妈抱怨说:“老师的体罚让我们很难过。”此时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和意见,更没有追问事实或者对孩子提出疑问,她知道要想让孩子消除怨气,就必须理解他的心情,用同情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妈妈:“你看起来很累。”小贝:“两个同学在教室里打闹,老师不知道究竟是哪两个,就让全班同学在大厅内站了一上午。”妈妈:“那你们就静静地在大厅站了一上午?难怪你看起来这么累。”小贝:“但是我和老师说:‘您要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没有必要惩罚我们所有的人。’”妈妈:“天哪,9岁的小贝真是了不起,居然能够帮助老师认识到用惩罚所有人的行为来惩罚两个人的错误是不公平的!”小贝:“不过我的话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是老师倒是笑了一次,那是她发脾气以来的第一次微笑。”妈妈:“虽然你没有改变老师的主意,但是你却改变了她的情绪。”

家长要学会聆听、理解孩子,认同他们的想法,并且对他们试图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示赞同,这样才能消除孩子心中的怒火。

一旦孩子有不当行为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批评教育,却忽视了诱发不良行为的不安情绪。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前,应先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李辉妈妈下班回到家之后,还没来得及脱掉外衣,12岁的儿子就从卧室里跑出来,开始向妈妈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太多了。儿子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就是写一年也写不完呀,我哪还有时间背诵古诗呢?我上周的作文还没交呢,她今天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向我嚷嚷,我想她一定不喜欢我了。”妈妈立即失去了冷静,向儿子大喊:“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师一样可恶,那我向你抱怨过吗?你从来不按时完成作业,难怪老师不喜欢你。你就是懒,以后不许向我抱怨了,有时间抱怨,怎么没时间做作业呢?”儿子怒气冲冲地回到自己房间,把门牢牢锁上,晚饭时怎么叫都不应声,也不出来吃饭。妈妈此时的心情也糟透了,家里的每个人都很烦躁,气氛也很压抑。

当孩子向你抱怨时,心情一定处于沮丧、无望、烦躁等状态,既恐惧老师的批评,又无法集中精神完成作业。此时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心情,而不是抱怨或者批评,虽然也许你不能帮助孩子,但是最少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但不幸的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没有养成向彼此敞开心扉的谈话习惯,更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这样,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情绪通常会很低落,有时会迁怒于他人,这种做法常常激怒父母,进而责怪孩子,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英明的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要先安抚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让孩子知道,父母懂得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走进叛逆期

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是很难管教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似乎总让家长感到头疼。其实,每个父母也都是由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有些父母已经忘记了当时的感受,所以就无法理解孩子的叛逆行为。只要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就可以完成由孩子变成大人的过程,父母给予的尊重越多,孩子就越成熟。

十几岁的孩子出现叛逆的行为很正常,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不爱听父母、师长的话,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从某些方面讲,孩子的这种自我意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时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采取高压政策对待他们。有一天,小托尼和爸爸约好去游乐园,等他收拾完毕时发现爸爸还在写论文,托尼催促爸爸:“快点儿走吧,回来再写不行吗?”爸爸用商量的口气对他说:“托尼,这个论文很重要,我想我要把它写完才能陪你去玩,你先自己找些事情做,等一会儿我写完了一定陪你去玩,好吗?”于是小托尼默许了爸爸的建议,自己出去了。当爸爸写完论文去找托尼的时候,发现托尼正在看一本故事书,爸爸说:“好了,我写完了,可以走了吗?”托尼放下书,认真地对爸爸说:“请等一下,等我看完这个故事好吗?”于是爸爸很有耐心地坐到沙发上等着托尼把故事看完,然后两个人高兴地一起走向游乐园。

有些父母在生活中并不是这样对待孩子的,他们总是让孩子等待自己,自己却从来不肯等待孩子。如果孩子的性子比较急,有时就会为此与家长争论,结果常常是受到责骂,这往往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够尊重自己,从而不愿意与父母相处。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尊重他们的。在孩子得到尊重后,再和他们讨论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孩子怎么做。

心理学家曾经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做过一些研究,他们发现,越是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的孩子,逆反心理越严重。他们通常爱乱发脾气,喜欢责怪别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父母放弃对他们的管制。

那些在家庭中能享受到自由的孩子则比较体谅和理解父母的苦心。成年人也许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件事情如果是自愿去做,要比别人强迫自己做的结果好得多。成年人这样想,孩子也会如此想。当孩子感觉父母将他们的意愿强加在自己身上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压得越有力,他们反弹得越高。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模式发展,所以总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头上,并美其名曰“为孩子好”。父母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往往使孩子离自己更远了呢?

每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希望父母拿他们当小孩子看,更不喜欢父母对自己管制过多。他们渴望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父母应该用尊重来和他们沟通。

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尊重孩子的建议。(1)尊重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并做出回应。(2)对待孩子的任何提问都要认真回答,不要敷衍了事。(3)不要嘲笑孩子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4)接纳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也是家庭中的一员。(5)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出现大的偏差,应该允许孩子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

测试:你的孩子自尊心有多强

1.孩子有很强的洞察力。A.YES→3B.NO→2

2.孩子非常在意家人或他人的言行。A.YES→4B.NO→5

3.孩子在某个时候多少会有些任性、顽固。A.YES→6B.NO→5

4.孩子不是很喜欢观看比赛。A.YES→7B.NO→8

5.孩子不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借给朋友玩。A.YES→9B.NO→8

6.孩子做事比较认真,不会轻易服输。A.YES→10B.NO→9

7.孩子生性较为腼腆,容易害羞,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A.YES→AB.NO→B

8.孩子经常会用类似于“大家都有的”的理由,来得到喜欢的东西。A.YES→AB.NO→C

9.当你指出孩子的错误时,他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A.YES→DB.NO→B

10.跟小朋友做游戏时,孩子会觉得很安心。A.YES→CB.NO→D

测试分析

选择A:过分贬低自己,不会找自身的优点。孩子很缺乏自信,有时甚至妄自菲薄,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通常会说:“妈妈,我怕”“这件事情我做不成”。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挖掘他们的长处,使孩子承认自己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但是也要正视缺点和弥补不足。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信心,可以暂时对孩子的缺点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选择B:有时候需要拿出勇气才能承认缺点。孩子是自尊心很强的人,总是不承认自己比同龄人差,因此,也会出现不懂装懂的情形。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有承认错误的勇气。

选择C:受到较强的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才会爆发。这类孩子基本上属于没有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人,开始的时候多半会跟随他人的步伐走,没有自己的主见。

选择D:孩子的掌握能力很强,是很有自尊心的人。这类孩子通常很有信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愿失去自尊,所以能看见自己的长处,也能积极完善自身所欠缺的部分,能够做到“扬长避短”,且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向上态度。

第二章 营养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是孩子成长的动力,自尊心强的孩子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克服重重阻力,到达成功的彼岸。在生活中,家长应当注意对孩子的引导,便于孩子自尊心的养成,让他成为一个自尊、自爱又自信的人。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

每个孩子都会有令父母感到困惑的一面,有些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屡教不改,无法理解孩子的倒行逆施,他们总是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但是往往找不到答案,这是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把你的话当耳旁风的时候,你应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过孩子。家长在孩子信心满满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泼了冷水,因为孩子一个不经意的错误而大声训斥,这些都是很多家长经常会犯下的错误,他们常常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因为在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正是无数个父母的不尊重行为,致使孩子的自尊心大受打击,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大卫是一个园艺爱好者,他非常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植花草,并将它们修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形状。有一天,大卫教自己7岁的儿子凯利使用割草机,当他正教到凯利怎样在拐弯处掉头的时候,他的妻子让他到房间里接电话。大卫一时心急,忘记了手握割草机的儿子。就在他刚刚转身的一刹那,失控的割草机冲向花圃。当大卫回头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原本漂亮的花圃被划出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大卫非常生气,这些花是他花费了很多精力培育出来的,大卫常常因为他的这些花草而受到邻居们的赞叹,但是由于一个小小的失误,几个月的心血白费了。他看到旁边战战兢兢的凯利,开始大声对他吼叫,埋怨他没有控制好割草机,并说他毫无用处。凯利胆战心惊地站在一边,垂下了头,悉心地聆听着父亲的“教诲”,当父亲说他毫无用处时,他流下了眼泪。这时,妻子很快走了过来,她把手放在了大卫的肩膀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亲爱的,我们是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为人父母,要分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孩子而言,自尊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玻璃杯,或者不小心弄坏了家长心爱的钢笔,家长不要轻易发脾气,因为毁坏的东西已经成为了现实,是无法挽回的,但是如果在此时为了惩罚孩子而打碎他的心,这才是真正无法挽回的遗憾。

家长一定要学会弄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其实大部分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常常会十分担心受到惩罚,家长要帮助孩子驱除内心的恐惧,只是一句简单的“没关系,下次要小心”就可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激不已。而如果家长选择用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这种方法如果经常使用,也会让孩子产生“免疫力”,那时的孩子就很难再教育好了。

其实要教育出一个好孩子,首先要把孩子当作成年人一样尊重,然后在尊重的基础上谅解他,相信这样做,教育将不再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批评孩子不应该处处打骂,对孩子进行惩罚,而是要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错误,善于从孩子的错误中找到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也许孩子早已经厌烦了父母的唠叨和责骂,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一点儿作用都没有。一对母子正在公交车站牌下等车,大风把妈妈的围巾撩了起来,由于她手里拿着皮包,不能按住撩起来的围巾,小男孩就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拿包吧。”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皮包递给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围巾。后来,风更大了,一不小心,小男孩没有拿住,皮包掉在了水洼里,小男孩马上把皮包捡了起来,一脸的惊恐。妈妈看到孩子惊恐的表情,摸摸他的头说道:“没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净了。”然后接过孩子手中的皮包,用纸巾擦干净。“我不是故意的,您不会怪我吧?”孩子小声地说。“你能主动帮妈妈拿包,说明你很乐于助人,妈妈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能怪你呢。”妈妈对孩子说。“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仍显得很后悔。“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其实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妈妈以前也犯过这种错误,不过妈妈后来改了,再也没犯过,相信你也会吸取教训的!”“这种错误我以后不会再犯了,我还可以帮您拿包吗?”孩子笑了。“好啊,妈妈相信你!”说完,妈妈又重新把皮包交给了小男孩。这时,公交车来了,母子俩高兴地上了车。

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错,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重要的是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过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许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总是这样认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利于教育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理都是倾向于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息。

父母教育孩子,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父母对孩子赏识、爱护、体贴就是帮孩子纠正错误的最好方法,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比严厉地批评要好得多。家长批评孩子要讲究艺术,这样才能收到批评应有的效果。(1)注意批评的场合。小孩子也是有自尊,爱面子的,父母发现孩子的错误以后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就批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批评孩子,孩子的注意力并不会集中在父母身上,而是想办法逃离。不注意场合地批评只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其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意识。(2)注意挖掘孩子潜在的优点。父母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单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而是旨在通过批评找到孩子隐藏起来的优点,既看到了错误缺点,又看到了长处优点。这样做的话,孩子既能接受批评,又能受到保护。(3)对孩子的批评要点到为止。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同样的错误也许下次不会再犯,但又会犯另外一个错误,父母千万不要揪住孩子的一点儿错误不放。孩子的本意是不想犯错的,对孩子的批评,只要他们领悟到了即可。

赞美让孩子更优秀

这是一幅真实的家教图:爸爸在给女儿辅导功课,一共出了10道题,女儿歪着头想了很长时间,结果只做对了1道题。与一般家长不同的是,爸爸拿起卷子,用充满激情的眼神望着女儿说:“孩子,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么难的数学题,你第一次做居然能做对一道,太棒了,女儿!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对这样的题连碰都不敢碰!”顿时,女儿的眼前一亮,对数学题的研究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女孩名叫周婷婷,在她一岁打针时,因为药物反应过敏,致使双耳全聋。女孩的父亲叫周弘,是南京市的一位普通工人。为了培养又聋又哑的女儿,周弘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探索赏识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教育自己的女儿。周弘为了激发婷婷的自信心,不仅让她感到自己是个好孩子,而且还帮她找到天才儿童的感觉。为了激发婷婷的满足感,爸爸在书桌玻璃下压着美国天才儿童的行为表,目的在于让她感觉到自己每一条都能做得很好。有一次,婷婷看书忘记了吃饭。于是,爸爸就赶紧拉着她过来,并对她说:“婷婷,你看,天才儿童行为表的第一条就是废寝忘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居然做得这么好,你怎么不是天才呢?”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在她6岁时,还一无所知,但是当她18岁时,就已经会五国语言,并且成为享誉世界的杰出人物。有一天,周弘无意间发现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而婷婷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于是,爸爸对婷婷说:“孩子,你真了不起,爸爸刚刚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奥秘,你是海伦百年转世,你们只相差两天,而海伦是顺产,你是难产。和海伦相比,你比她富有多了,因为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那时起,婷婷就感觉自己是个天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将来一定能够干大事业。在教育婷婷上,周弘抓住一切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所有时机,帮助一个残疾的儿童找回了失落的自信,找到了天才儿童的感觉,让她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人生。这种教育方式激发了周婷婷潜在的能力,使得又聋又哑的她仅用了3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全国十佳少年、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留美硕士生、博士生。

细细品味周弘的教女事例,从周婷婷的成长足迹中,我们看到了赏识教育的成功典范。

也许你会问,什么是赏识教育?实际上,赏识教育就是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激发孩子内在潜能的人性化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好像是为了得到赏识才来到人间的。对任何人而言,赏识都是精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空气、水分。尤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赏识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赏识却是万万不能的。无数个教子示例告诉我们:赏识教育引向成功,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导致失败,使孩子越来越糟。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是最重要的方法。家长应该不断地学会赏识、鼓励孩子,不断激活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在家长充满赏识的眼神和赞许的言语中茁壮成长。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首先,要相信孩子是个天才。每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或是没有其他孩子学习好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就会指责孩子、埋怨孩子,甚至对孩子失去信心。殊不知,这对孩子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每位家长都应该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只是短时期被压抑,等待我们去开发。简言之,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是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每位家长都应该像对待天才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次,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问题儿童也不例外,他们身上都有值得赞许的地方,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发现。通常很多家长只会关注孩子某些不足的地方,并且拿着高倍显微镜去无限放大,期望在第一时间改造好孩子,结果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反之,对于孩子的闪光点,很多家长却熟视无睹,任其在父母的冷漠下悄悄地消失殆尽。

在1975年母亲节的那一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道:“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其他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断地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毫无疑问,是妈妈的赏识造就了一代首富。父母只有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才能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和优秀!孩子有许多值得赞许的地方,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家长在发现这些优点之后,才会感到他们魅力四射,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在家长的赞许声中变得越来越好。

当然,家长在实施赏识教育中还需注意到,表扬要及时,要实事求是,要本着适度的原则。

赞许和表扬适用于所有孩子,换言之,它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当孩子的行为值得家长称赞时,我们应该立即给予表扬或是支持,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以此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家长一定不要错过任何一个赏识教育的机会。同时,客观的赏识是必要的,千万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言过其实、以偏概全。赏识教育需要把握一个“度”,只有适度的、恰如其分的赞许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让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家长要不断地唤起孩子的自信心,以赏识的角度和心态看待孩子,不断寻找他们值得赞许的地方。聪明的家长们:学会赏识、教育孩子吧!让每个孩子都在父母赏识的目光下健康地攀向成功的高峰!

孩子为何总想被认可

生活中,许多孩子确实存在缺乏自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的现象。这种消极的心理,会使孩子沮丧、悲观、失望。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父母的认同。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认同。”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每做一件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无论是对是错,父母都应该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积极的反应,以满足孩子自尊心的需求。

作为父母,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但是,孩子总有做得不对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所以父母不能全面地否定孩子,不要随便说孩子将来没有出息。别认为这样会激励孩子,它们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父母赏识孩子需要用心来感受孩子的内心,父母要想更好地消除孩子缺乏认可的自卑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轻易责备孩子的不足

家长不要轻易地责备孩子,即使是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当孩子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家长应该积极地去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这将会让孩子建立起勇气和信心。

一个10岁的小女孩,黑瘦的脸蛋,黄黄的头发,个子也不高,长得并不是很漂亮。她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总在班上二十名左右徘徊,在任何一门功课上都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在妈妈的眼里,女儿太平凡了,平凡得让她没有夸奖她的机会。她对这个女儿几乎失去了信心。每当孩子稍有差错,妈妈就会生气地对她说:“我真怀疑,你是不是我的女儿,这么笨啊,长大了肯定没出息!”这位母亲总是责备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2.要善于从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入手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孩子最擅长的地方。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使孩子心中时刻有一种荣誉感。孩子如果没有成功的喜悦,没有成就感,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压抑,就容易产生自卑感。父母应该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发挥长处。有一个小男孩,他的父亲是个眼镜商,因此他特别喜欢玩弄各种各样的镜片。父亲看出他的兴趣所在,就不时地鼓励他。1608年的一天,他在玩弄两块曲率不同的镜片时,偶然把两块玻璃隔开放在一个竹筒中,然后用它们去看东西,忽然他发现远处的东西变近了、变清楚了。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后来望远镜就诞生了。这个男孩就是发明了最早的望远镜的荷兰人简森。

3.用努力与勤奋认可自己丁丁一家旅居美国多年,7岁的时候,他被送到美国的小学读书。整个学校只有丁丁一个中国人,很多小朋友看不起他,还经常嘲笑他笨。丁丁把在学校的状况如实地告诉了爸爸:“其他的美国同学都笑话中国人很笨,不理中国人。”爸爸说:“那你就好好努力,把每门功课的成绩提上去,让老师夸奖你,他们就不会不理你了。”丁丁听了爸爸的话,用心地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这让那些美国孩子都很吃惊。渐渐地,他们都不说丁丁笨了。丁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这也让他大大增强了自信。宽容孩子,等于给予他更多改进的机会。

斯达尔说:“理解是为了宽容,理解一切就是宽容了一切。”孩子和大人一样,不但需要赏识,还需要父母的理解。当孩子受到某种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这时,孩子需要向父母倾诉,需要父母的理解。这样,孩子心中积聚的不满才能得到释放。

父母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孩子,不要粗暴地责问,也不要无情地惩罚,而是要宽容孩子。在宽容之中,融入对孩子的赏识、耐心和激励,并且给孩子一个轻松改错的机会。如果父母总是不问清楚就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只会使孩子做事丧失积极性。

宽容孩子就是多给孩子一次改进的机会。孩子由于思想上还不成熟,常常会出现违背正常逻辑的思维,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父母应该理解他们,给他们耐心和宽容,帮孩子改正错误。有的父母经常会抓住孩子的某些小错误不放,动不动就拿出孩子不光彩的“历史”教训孩子,自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但事实往往相反,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孩子犯过的小错误,父母最好就不要再提及,让孩子慢慢忘记。

孩子存在重大的缺点或缺陷,父母不要不顾不管,更不要嘲讽孩子,要用赏识孩子的态度,去宽容、理解、安慰和鼓励孩子。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过:“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挽救了我。”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从小就特别顺从,性格不是特别开朗,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地敏感,自尊心极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批评,他就难过得受不了。一次,他由于好奇染上了烟瘾,后来竟发展到偷家里的钱买烟抽,并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渐渐地,他感觉偷家里的钱背着父母抽烟的行为太无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非常丢人,内心十分痛苦,曾经几次想跟父亲说,但又怕父亲责备。当他终于忍受不了这种痛苦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行为、堕落的过程写在了本子上,并鼓足勇气交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父亲看后,心情十分沉重,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说:“是父亲没有管教好你,让你误入歧途。”甘地是一个很乖的孩子,看到父亲伤心的样子,觉得太对不起父亲了,此时,他痛下决心,要改正以前的错误。

父母不要把小孩子看得太简单,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眼里都有一个标准,孩子是很顾及父母感受的,父母只要对孩子多一点点宽容,孩子会敏感地感觉到,并且会马上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让孩子做完整的计划

当人们感觉迷茫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于未来没有计划。很多人甚至连明天要做什么,都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还有一些人,对未来的计划太过完美,最终它只能离生活越来越遥远。对于生活没有明确期许的人,只能是在混沌中度日,将时间浪费在无味的琐事中。假如孩子有了这样的现象,那是非常可怕的,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孩子提高自己的能力,更不利于孩子发现生活的美好。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让他对生活做出完整的计划。让孩子在品味生活的过程中,将目标定位于属于自己的舞台。对生活没有任何确切的期许是件可怕的事情,试想一个人在想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事的时候,时间已经在虚度中流逝。与其这样生活,还不如把精力投放在设想上,为自己设定一个完整的目标,哪怕它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拥有了这个假设,人们就会发现生活变得很开阔。罗曼·皮尔曾经遇到了一个青年,他是专门打扫高尔夫球场的。有一次,罗曼·皮尔正在玩高尔夫球,他不小心把球打进了杂草区。这时,那个年轻人正在清扫落叶,他见到罗曼·皮尔后便帮助他寻找高尔夫球。青年帮助罗曼·皮尔找到球后,要求与他谈会儿话。罗曼·皮尔先生感觉很意外,但他还是答应了这个青年在30分钟后见面。30分钟后,罗曼·皮尔来到了约定的地点,青年很紧张,而且有些局促不安。罗曼·皮尔问他有什么事情,他开始支支吾吾地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我总是很想做一件事情,以此来提高我的生活品位,我知道奋斗的人生才是有品位的人生,但是我却不知道自己具体应该做什么。”皮尔希望他能完整地说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是青年很为难,他说他只是想做和现在不一样的事情,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青年因为紧张和焦虑显得很犹豫,此时,皮尔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完全地想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年轻人显得很激动和兴奋,但是他只是回答说:“总有一天,我要实现它。”皮尔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耐心,要求他坐在草地上,两个人开始了亲切友好的谈话。皮尔问年轻人最大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但是年轻人说自己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他不喜欢闲着,也不希望这样漫无目的地度日。此时的皮尔已经完全了解了年轻人的想法:他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又不希望自己盲目地生活。他也没有发觉到自己的特长或者爱好,只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有价值的人。年轻人惭愧地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处的人,他很悲观和懊恼,但是皮尔了解到这位年轻人愿意奋斗,只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计划。皮尔说:“一个人首先要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还得有一个翔实的计划,去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最后皮尔建议年轻人把自己的目标简单地写在纸上,两个星期后再来找自己。就这样,两周之后年轻人出现在了皮尔的办公室门前,他很焦急地等待皮尔,他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很好的计划,他现在充满了勇气和信心。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皮尔公司里不可取代的人,他变得很满意自己的人生,而且后来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有完整的计划。

对生活有完整的计划,就代表着孩子在生活中找到了更高的追求,这不仅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在设想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而在此过程中,孩子成长的脚步也变得轻快了,他将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更能发掘到深藏于自己身体中的无限潜能。

让孩子适时吃点儿苦

在日本,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每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和老师就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很多“逆境”。例如,中小学生会经常被老师要求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与此同时他们还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少穿衣服,这样孩子就会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是不现实的,因为家长不会忍心这样做,如果学校的老师这样做了,相信一定会被贯上“体罚”的罪名。事实证明,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从来都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困难、何为劳累、何为贫穷。在众多孩子中,意志薄弱的人不占少数。这不禁让中国的家长感到困惑,为什么条件这么好,却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其实家长只要退一步,就能看清楚原因,教育不好孩子就在于“条件太好”。在英国有一所著名的伊顿中学,曾在那里就读过的学生几乎都能考入名牌大学,而这所名牌中学的教育设施并不是十分完善,准确地说,应该是十分简陋。这所中学奉行的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学校里面没有暖气,在异常寒冷的冬天,老师最多只让学生盖一条毛毯睡觉,而且洗澡也只能洗冷水澡,这所学校整体体现出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深刻内涵。

在法国,做父母的绝对不会让孩子乱花钱,而且他们会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借别人的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要遵守这项准则。所以法国的孩子如果想用零用钱就只有去打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法国人这样教育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自食其力,让他们戒除依赖别人的坏习惯。

事实证明,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家长应该明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如果家长给予孩子百分之百的安逸,那么也就等于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每个成年人都知道,人生的旅途上是荆棘丛生的,习惯了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是无法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因为在“柳暗”之时,孩子就已经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所以,从小就为孩子创设一些“逆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家长需要在移开保护的羽翼之前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事事如意,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需要用自己的坚强、勇敢、真诚去战胜困难。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天才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曾经在追求梦想之时遭遇过挫折。因此,家长提前让孩子感受人生中的不如意,是为他的健康成长打好“预防针”,更是让他充分展示自我的前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不要放任孩子的自私

一位记者到朋友家中做客,这时正值女主人的儿子放学回家,这个小男孩名叫马克,刚刚升入小学二年级。回到家后,马克立刻拿起记者买来的香蕉边吃边看电视,记者看到马克70多岁的奶奶坐在旁边,于是对他说:“马克,先给奶奶吃好吗?”马克望了记者一眼,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谁也不能吃。”这时坐在旁边的奶奶立刻对马克说:“奶奶不吃,奶奶刚才吃过了!”奶奶的话音刚落,小男孩突然莫名其妙地把手里的香蕉摔在了地上,然后冲进自己的屋里,关起门大哭起来。马克的哭声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他的奶奶、爸爸、妈妈都急急忙忙尾随过去劝说马克,只留下记者一个人尴尬地站在客厅里不知如何是好。

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都很常见,家长总是把孩子摆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致使孩子误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中的特别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越来越富足、安逸,于是许多父母宁愿自己吃点儿苦,也不让孩子经受挫折和委屈。于是,孩子在家发脾气、在公共场所大哭大闹等行为屡见不鲜。家长过度地放任孩子、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善于与人合作,不会去关心他人,由此引出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她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她的女儿琳琳特别喜欢吃蛋糕,爷爷或奶奶常常会为她定做一个鲜奶蛋糕放在冰箱里,每次也都是琳琳一个人吃,因此她养成了“吃独食”的毛病。后来,妈妈发现了琳琳的这个坏习惯,就在她吃蛋糕时故意切下几块分给家中其他的人。刚开始时,琳琳也和上面的马克一样发脾气,但是妈妈并不理睬她,有时还会惩罚她,一块蛋糕都不给她吃。几次之后,琳琳学乖了,她学会了主动与家人一起分享。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家长要学会拒绝,而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家长不要纵容,要及时地为其校正。因为如果家长没有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那么今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欲望将越来越高涨,在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时,他也就无法以理智的态度抵制。

家长不经意的一些小细节,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却是终生的。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人格教育知之甚少。家长无原则的爱,造成了子女只知道接受,不知道给予。他们喜欢享受,却不爱劳动;自私任性,不懂得体谅他人;唯我独尊,却意志脆弱。家长应该引起注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正确的爱,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别让孩子陷在失败的阴影里

很多孩子会因为走进了失败的怪圈而郁郁寡欢,陷入不良情绪中而懊恼不已,但是家长只能给孩子一些空泛的语言安慰,结果必然是于事无补。其实,治疗孩子“失败综合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体验成功。

1.帮助孩子学习功课

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最直接的问题,而学习就是很多孩子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许多障碍,比如知识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孩子以往的遗漏就会影响到现在的学习进程。因此,孩子除了要学好现在的知识外,还要温习从前所学过的知识。此时,家长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弥补缺漏,切身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

2.家长要将孩子置身于他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

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一味地要求孩子在短时期内将各门功课都赶上来,那只是强人所难,而且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并且让孩子集中精力先学好这门功课。这时家长可以为孩子找到一个突破口,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3.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如果孩子的成绩向来就不是十分理想,是很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并且指导孩子将目标分解,这样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等于取得了一次胜利,孩子会越来越有信心去攻克最终的大目标。

4.家长要掌握积极的归因模式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而言,成功的期望值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一个将成功归因于能力的孩子,会希望自己再成功,这样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坚持;而一个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的孩子,比较容易放弃自己的期望,或者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因此,对于家长而言,教导自己的孩子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有助于孩子保持积极的态度。

5.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一般而言,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往往都有一种看法,他们认为自己身边的人都歧视自己,他们会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人才是有价值的存在,自己的成绩不好所以毫无价值。家长要帮助孩子改变这种想法。

6.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称赞孩子

家长这样做就等于向孩子暗示:父母是看重他的,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在下降,他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地方。

7.家长要始终保持对孩子的高期望

很多家长在孩子失败过多次之后,便对其丧失信心,家长会自觉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实际上,家长的这一心理变化是能够传递给孩子的,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父母的高期望是孩子自信的前提,能让孩子产生一种胜任感,从而使他更加努力。

8.家长要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家长往往会将他牢牢地“钉”在功课上,并会强制性地剥夺孩子“课外活动”的时间。殊不知,家长鼓励孩子开展课外活动就等于让孩子多一条“成功之路”,这同时还是父母“爱心”的体现。

9.要学会做一个善于评价的家长

孩子是十分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的,父母的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个善于评价孩子的家长是不会乱给孩子“贴标签”的,更不会用使人丧失信心的话来评价孩子。此外,家长应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和鼓励,尤其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候,要多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只看重分数。

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他们的天空并不总是蔚蓝的,一定会有下雨或阴天的时候。当孩子的生活中失去了阳光的时候,家长不应该将他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应当教会孩子看到星光般的希望。让孩子积极地看待生活,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最好的伙伴,让他能够扶持孩子走出困境。

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做才能使孩子看到雨后的彩虹呢?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任何事情都牵扯到度的问题,如果对孩子管教过严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这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这些小小的权利,给孩子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而快乐是孩子最好的心灵导师,它能让孩子养成乐观看问题的习惯。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朋友是孩子生活中最好的慰藉,与朋友和睦相处,能让孩子学会很多家长无法传授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世等。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孩子大多抑郁,时时都可能会遭受孤独的煎熬。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当自己的感受无法与人分享时,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尤其是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该多交一些性格开朗的朋友。

3.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一般来讲,能和他人融洽相处的人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应该教会孩子跟亲友融洽相处。在教的过程中,家长自己应以身作则,做到待人热情、真诚,不势利、卑下,不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缺点。另外,父母不妨有意识地带着孩子与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的人接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与人交流。

4.避免奢华的物质生活

很多家长总是会尽自己所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有些盲目的。一般而言,过着奢华生活的孩子,反而易产生失落的心理,因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变得淡薄,会使孩子变得脆弱、空虚和麻木。

事实证明,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只要偶尔得到一件玩具,就会十分开心和满足。而那些有过多物质享受的孩子,反而找不到生活中的快乐,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变得沮丧和颓废。

5.让孩子的爱好变得广泛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而这些爱好大多单一,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看电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电视中没有孩子喜欢的节目,那么他就会不知所措,如果这时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另外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就等于在暗示孩子:快乐的选择不止一种,只要转变视角,一样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事情。

试想,如果孩子看不成电视时去玩游戏或读书,同样也可以乐在其中,那么今后孩子在失去太阳时,会发现在无数个星光照耀下的大地一样明亮而迷人。

6.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即使是性格开朗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快乐。因为随着孩子生活圈子的扩大,他也会遇到让自己烦恼的事情。这时,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指导性的建议,让孩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应对自如。

而让孩子直面挫折的,除了坚强和执着之外,还有诸如忍耐、宽容等优良品质。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1920年的一天,有一位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最后,邻居向他的父亲索要了12.5美元。小男孩在闯祸之后非常内疚,尤其是父亲给别人钱的时候,他几乎不敢抬起头来。邻居走了之后,父亲将他叫到了一边,男孩对父亲说:“非常抱歉。”父亲答道:“抱歉没有什么用处,我希望你为这件事情负责。”男孩诧异地看着父亲,羞红了脸说:“可是,我现在没有钱可以给你。”这时父亲说:“没关系,现在这些钱算是我借你的,你可以在一年之后还给我。”从此,这个小男孩每逢周末或假日便外出打工,他一直记着自己欠父亲的12.5美元,就这样,经过了半年的辛勤努力,他终于挣足了钱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每当他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他都会对身边的人说:“是父亲的做法让我明白了我自己的责任。后来我以自己劳动的代价来承担过失,这对我以后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里根总统是一个不敢负责任的人,那么他必定无法成为美国人的总统,因为美国人民是不会接受没有责任心的人的。而在中国的教育中,责任心并没有占据什么重要地位,很多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事实上责任这一词汇并不是专为大人量身定制的,孩子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人。小惠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天,她会首先赶到班级,然后指挥同学们打扫卫生。这一天,正是新生入学的日子,小惠照例来到了班级,当同学们都已经打扫完卫生之时,一位家长带着孩子走到了班级门口。孩子脸上是很不情愿的表情,而家长脸上则堆满笑容,她见到小惠后立刻说:“文老师,你看,都是我不好,今天睡过了头,结果孩子也被连累迟到了。”文老师对家长说:“没关系,您先回去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处理的。”“老师,其实……”这位家长又摆出了很多孩子迟到的理由,替孩子承担责任,直到她认为自己已经把事情都担在了自己的身上之后,才放心地离去。

类似于这位家长的做法很常见,很多家长都在无意识中替孩子承担责任。从上面的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的成功与家长的正确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不代表家长不负责,相反却是家长睿智的体现。教育上常常强调的尊重,并不单指不轻视孩子,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孩子的分辨能力稍差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辨析什么是他应该担负的责任,这样孩子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独立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

在中国,家长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说:“家里的事情你不用管,管好你的学习就可以了。”于是很多孩子长大了之后,还是“什么都不管”,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早已认定那就是父母的责任。

把责任还给孩子是尊重孩子成长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自立,懂得生活,这才是父母应该送给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为身边的人负责,他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如何批评让孩子能接受

一般而言,孩子也和成年人一样,喜欢听到他人的表扬而反感受到批评。事实上,表扬孩子有时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就人们的成长历程而言,真正让人获得益处的往往是批评的话语。

美国著名的诗人惠特曼认为,人的一生所得,源于羡慕自己、夸奖自己、站在自己这边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从那些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人身上,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教育。对于别人的评价,虚心地接受往往会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帮助,而消极抵触只会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而人上人并不是天生的智者,他的成功大多来源于别人的经验,而他人的批评是最好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因此,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学会让孩子接受批评,让孩子学会在别人的批评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1.告诉孩子,对于他人的批评不必大惊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常鼓励采取赏识教育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但一味地表扬显然是不合适的,有时不妨有意识地让孩子听到反面的批评。学会接受批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它能让孩子在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更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语气要温和,分析要中肯,而且要以表扬为前提。这样一来,孩子会逐渐形成接受别人意见的习惯。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更容易适应社会,面对来自他人的批评和非议也更容易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会让孩子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家长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这不仅是磨炼孩子意志的方式之一,也是让孩子成功做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倾听,孩子会从别人的批评中领悟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他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明白,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3.“冷处理”,但不要默不作声

除了让孩子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之外,家长还应当教会孩子怎样做好“冷处理”。所谓的“冷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的话语保持沉默,因为这样一来,很可能会表现得极不礼貌,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提炼出批评中的合理成分,并予以虚心接受。对于不合理的部分,也应该让孩子表示对批评者的感谢。“冷处理”是需要技巧的,例如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也不要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自卫还击”。一切“冷处理”都应该建立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之上。

4.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很多家长在训斥孩子的时候,总会把孩子的解释当作“掩饰”,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家长凭空猜测的结果。其实,当批评不符合事实的时候,家长应允许孩子做出解释。

让孩子言不由衷地接受批评,对于他的成长并不能起到原本设想的作用,而且还可能会引发出种种的弊端。因此,家长应该掌握好解释的“度”,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澄清事实。

5.对批评者要一视同仁

很多孩子可以虚心地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是对于同龄人或陌生人的批评他们就很难接受,常常会采取拒之门外的态度。这时家长应教育孩子接受那些有道理的批评,即使这些批评来自孩子的小伙伴,也应让他虚心接受。实际上,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换个角度,让孩子“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对孩子而言也完全如同表扬一样。

设置一定的逆境

很多事实都证明,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具有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因为在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而这样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趋于成熟,他们能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勇气。苏女士的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每个人都很喜欢她。有一天,女儿回家后就闷不吭声地趴在了床上,苏女士暗自琢磨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她还是忍住没问。过了半小时,苏女士做好了饭菜,她把女儿叫出来吃饭。苏女士开始试探性地问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好像胃口不大好。”此时,女儿答道:“如果你一个上午就受到老师三次批评,你还能吃得下饭吗?”女儿刚说完这句话,就趴在餐桌上哭了起来。苏女士没有说什么,等到女儿的心情稍微平复一些后,她才开始问明了原委。原来女儿今天是值日生,虽然她去得很早,但是其他组员去晚了,所以直到上课,她们还没有打扫完教室,于是就被老师批评了。到了课间收作业时,女儿因为作业没有收齐,又被批评了第二次。放学时,她让组员先去买饭,一个人先打扫卫生,恰巧又被老师遇见,结果她第三次被批评,老师觉得她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组员。苏女士知道了一切之后,耐心地劝说自己的女儿:“你仔细想一想,其实老师对你的批评是善意的。首先,不论是什么原因,值日生在上课时间打扫就是错误的。其次,你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好,受到批评也是应该的,不然老师以后怎么把重大的任务交给你呢?晚上老师看你一个人干活,自然是因为担心你才会批评你了。你的班主任也曾经对我说过,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所以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受点儿挫折,不然长大了怎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对你而言,老师的这次批评也等于是一个小挫折,如果你能战胜它,就等于前进了一大步。”此时,女儿已经觉得不好意思了,她默默地点点头,苏女士见女儿的心情平复了,又给她讲了罗斯福的故事:罗斯福曾经当过纽约警备团中的队长,他常常需要带着整个中队去练操。而他在练操的时候,常常会要求大家停止。因为在他发现自己出错的时候,就会向大家道歉,并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照着正确的动作重复一遍,并且很诚恳地再次向大家道歉。很多时候,他的队友们都劝解他不必这样认真,但是下一次,罗斯福还是会坚持这样做。在他看来,承认错误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而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当他还是纽约市市长的时候,他把自己美好的品质诠释得更加完满。一次,他提交了一份议案,议案经过国会的审议后被通过了。但是不久之后,罗斯福认真地重新审视了这份议案,他发现自己是错误的,于是他主动向国会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希望收回这份议案。罗斯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获选为美国总统,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罗斯福是令人敬佩的,不仅在于他出众的政治才能,更在于他善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优秀品质。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而要想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就必须在小事上磨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学会接受现实中的不利一面,承认并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让孩子学会化解不良情绪

孩子的心情天空中会有晴朗,也会有阴霾,当孩子感到不快乐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当及时引导孩子,让孩子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孩子拥有了化解不良情绪的能力,也就等于拥抱了健康的心理。

很多人都知道拿破仑惊心动魄的作战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最终失势的原因。这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在战场上面对千军万马之时,会激励起他无穷的斗志,但是面对一些人生的陷阱时,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最终葬送了自己辉煌的战果,让所有的努力化为了灰烬。拿破仑在得胜的时候,其实也是存在着很多反对他的人的,其中一位就是外交大臣塔里兰。拿破仑一直怀疑他的用心,最后在他派出的间谍口中得知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塔里兰确实从事着秘密的活动,得到这个消息后,拿破仑专程从西班牙赶回巴黎。抵达巴黎后,拿破仑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大臣。他表现得异常慌乱和不安,含沙射影地说出了塔里兰的密谋计划。此时的塔里兰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对于拿破仑的言论没有任何的反应,反而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认真地倾听。塔里兰的表现激起了拿破仑的愤怒,他当着众臣的面逼近塔里兰,说:“我知道有的人希望我死掉!”塔里兰不动声色,他满脸疑惑地看着拿破仑,表现出非常无辜的样子。此时的拿破仑已经到了忍耐的极限,他当着群臣的面,怒斥塔里兰的罪行。他用最难听的语言咒骂塔里兰,愤怒的情绪让拿破仑失去了理智,他最终愤然离去。他离开后,塔里兰泰然自若地对其他大臣说:“今天我觉得真是遗憾,这样伟大的人物居然会这样地没有礼貌。”拿破仑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次事件很快就传播开来,拿破仑在人们心目中无往不利的形象受到了影响,人们开始怀疑这个战场英雄有没有能力掌控法兰西。

其实,拿破仑本来是处于主动地位的,但他没有反思自己,也没有控制住自己,所以他完全让坏情绪主导了自己,结果让自己失利。发脾气是政治家最不成熟的表现,不论是什么人,都要有足够掌控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拿破仑的故事证明了情绪的巨大“威力”,它能让一个伟大的人物丧失尊严。而对于孩子而言,从小培养控制自我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为孩子的未来打造良好的心理。很多孩子都有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家长大多以“性格”为借口忽视了这一问题,而采取放纵、宽容的态度,这是非常不理智的做法。事实证明,情绪是可以调控的,为了让孩子保持冷静的心情面对挫折,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以下几点:

1.推迟动怒时间

当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发脾气时,可以让他先在心里数15下;下一次发怒之前,要改数30下,这样不断地延长动怒的间隔时间,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保持理智和清醒。

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在每次动怒之前会先把舌头在嘴里转个圈,这样他就无法讲出话来,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也就得到了化解。

2.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一味地让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好现象,控制情绪不等于压抑自己,因为压抑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积怨越来越深。因此,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找到合理宣泄的通道。如做运动、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都可以成为转化情绪的好方法。

3.让孩子学会“理性升华”

著名的大文豪歌德,在自己失恋之后把所有悲伤的情绪转化到文字中,写出了著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文学家普希金在得知自己娇美的妻子与他人发生婚外恋后,气急败坏地与情敌决斗,结果中弹身亡,成为了千古憾事。

两个截然相反的事例说明,越是情绪状态不佳的时候,越需要人们理智地思考。一件看似不好的事情,如果能正确地加以面对,就会成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调控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用理性去升华不利的现实,不要让懊恼、愤怒毁掉孩子原本存在的优势。

给孩子一个好心情

所谓的“情绪污染”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如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影响,特别是来自主要成员的,也叫“情绪移入”。

1.避免家庭内部“战争”叮叮的父母因为感情不和,最近刚刚签订了离婚协议,叮叮的抚养权归妈妈所有。尽管父母是协议离婚,但是叮叮的妈妈总是认为自己很“吃亏”,离婚的当天晚上,妈妈就当着叮叮的面一直数落爸爸的不是,还不停地告诫叮叮一定要努力,不能让爸爸瞧不起他们母子。叮叮一直对爸爸很敬仰,所以面对妈妈的数落,叮叮感觉很茫然,他想到半夜也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很疼爱他,妈妈却说爸爸坏呢?到底是谁对谁错呢?

父母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会把孩子牵扯进去,孩子比较小,所以只能靠着自己幼稚的想法加以分析,但是孩子又怎么能够弄清楚个中的原因呢?所以,孩子只能从爸爸或妈妈的话中了解其中的情况,所以易受家长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情绪污染”,使他们从小养成偏激的性格。

孩子带着有色且不正确的眼光面对父母,就很容易形成父母与子女的隔阂,甚至孩子长大以后对恋爱和婚姻都失去必要的信心。鉴于未成年的孩子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家长就应该杜绝将这种不良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要知道这种不良情绪一旦“成功”地传递给孩子,就会影响他们一生,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危害。措施:夫妻过日子难免有所冲突,但是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及对方的错误或不是,即使离异的家庭也该如此。明智的父母应该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父母虽然不在一起了,但是都会很疼爱你,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有困难,大家都会相互帮助的,这样可以消除孩子的恐惧和疑惑。

2.“言传身教”的“情绪污染”星期六,读小学二年级的张东在家写作业,突然听见爸爸从楼上骂骂咧咧地走回来,原来挂在阳台上的衣服被楼上的张叔叔浇花时给弄湿了,气愤的爸爸立即冲上去与张叔叔理论,两个人就争吵起来了,回来的时候,爸爸还不停地数落张叔叔的不是。周末的晚上,对门李阿姨家的小狗在东东家门口玩,他看见之后也学爸爸的样子,随即破口大骂,说小狗把他家门前的地毯弄脏了,非要他们洗干净不可。孩子的这种举动令邻居们哭笑不得,东东的爸爸也为此大吃一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责任十分重大,因为家长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日后看见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就会效仿父母。措施:生活中难免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情,与邻里之间也好,与陌生人之间也罢,如果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演化成争吵、战争,最好是避开孩子,如果对方实在不对,并且无法避开孩子,那么父母与对方理论时,在语言和语气上最好有所收敛,要以理服人,而不是“教会”孩子骂人的“本领”,否则就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此外也要在与对方理论过后,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向孩子解释一下事情的起因,并和他一起分析双方的对错,也可借此机会教育孩子。

3.清晨给孩子一个好心情

心理学上有“心境”一词,是指一种微弱、持久性强的情绪体验。它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情绪或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

这种心境具有很强的弥漫性,会让所遇到的事物都受到当时心境的影响,可持续数小时,也可持续几周。

父母对孩子的心境同样具有影响,如果父母因为工作或生活所烦心,正巧看见孩子在淘气,就会批评孩子,尤其在清晨,这种批评就会使孩子感到一天都不顺。

所以家长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这样你才能够培养出性格良好的孩子。

措施:切忌在清晨批评孩子,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所以即使孩子有错在先,家长也可以在晚饭过后,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讨论。孩子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过失,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又会感到家长的关爱。

另外,父母遇到任何烦心事时,不要迁怒于孩子,防止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爱是可以传递的,心情和情绪也是可以营造的,没有理由不让自己的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家长应该还孩子一个美好的心情!

测试:你的教育方法得多少分

家长在教育孩子之余,要经常反思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只有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优秀生,作为家长的你,很有必要验证一下你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合理。

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出的测试,你不妨按照自己教育孩子时的日常表现,来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格。1.无论什么时间,只要孩子需要你,你就会放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地帮助孩子吗?2.无论孩子大小,你有事情都会与他商量吗?3.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合你的要求,并且激起你的怒火时,你还能保持冷静吗?4.如果你错怪了孩子,你会向他承认错误并且道歉吗?5.如果在有关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你出现错误时,你会请求他原谅吗?6.关于孩子的问题,你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感受吗?7.你会为孩子讲述自己童年不光彩的事情,以此来教育孩子吗?8.如果孩子不听话时,你能克制住自己不向孩子发火且不说伤害孩子的话语吗?9.孩子表现良好时,你会履行与孩子的约定或满足孩子的要求吗?10.孩子表现差时,在面对他的眼泪和请求时,你会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让步吗?11.如果孩子有一天放假,你能够做到不过问孩子的“私事”而是他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吗?12.如果你的孩子欺负别人家的孩子,你能够做到不庇护自己家的孩子吗?

测试分析

以上12个问题中,你如果能够做到一项就得3分,做不到就得1分,然后统计分数,对照下列分数找出与自己对应的一项。

得分在30~36之间的家长:你教育孩子的方式还是比较科学的,可以称之为“优等生”。你能够和孩子做朋友,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很有效,你的原则是不使用任何暴力解决问题。相信你教育出来的孩子会做得很好,你也会收到满意的回报。

得分在19~29之间的家长:你的教育方式总体来讲算是及格了,可以称之为“中等生”。以你目前教育孩子的方法来讲,要想有所提高,就要向“优等生”家长学习,学会用明智的态度和友好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得分在12~18之间的家长:你教育孩子的方法被判定为“不及格”,此类家长一定要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向高分家长学习教子方式,只有你认真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第三章 摆正对孩子的期望

赏识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对冷言冷语非常排斥。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那么结果往往是,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儿不喜欢父母了。”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父母最大的心愿,而“赏识教育”无疑是家长培养孩子的最新利器。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讲,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那一年,25岁的他已经拥有一家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此后,他将公司业务扩展到六个州,并且建造了上百座高楼大厦。近两年来,他又野心勃勃地进攻保险业,而且大获收益。1965年,他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当地冶金公司的普通职员。在他出生之前,父母已经为他生下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很显然,作为普通职员的父母,后半生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了,但是他们依旧非常骄傲,因为他们的三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还各有特长,周围人都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父亲桑德斯曾经自豪地向邻居夸耀说:“我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棒,我想他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小儿子居然不像他哥哥姐姐那样聪明,一生下来,就显得呆头呆脑,笨手笨脚的。渐渐地,他们发现小儿子做任何事情都比同龄孩子慢半拍。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较低的智商进一步被显现出来,不仅没有哥哥姐姐当年的优异成绩,甚至连父亲平时不屑一顾的笨孩子都不如,这让父母很懊丧。看着他与同龄孩子相差越来越大,父亲总是急切地批评他:“你的数学不如比特,你的绘画不如玛莎,你的体育不如约翰,你的语言不如弗朗斯……”总之,在父亲眼中,他与任何一个孩子相比都相差很多。父亲总是对他说:“你需要向他们学习,最终还要超过他们。如果你赶不上他们,你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非常糟糕。”他为自己不像哥哥姐姐那样聪颖而苦恼,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努力,也曾尝试“笨鸟先飞”,但是结果都不明显。无论他怎么努力学习,有时甚至付出很大的代价,结果依旧赶不上其他孩子。在他看来,小朋友做什么事情都很轻松,而且做得都很好,这让他很苦恼、很无奈,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影。上学之后,父母带他去纽约找权威医生做诊断,这才知道他除了智商偏低之外,还患有动作障碍症。从此之后,父母对他不再抱有任何过高的希望,只要他能够自食其力,父母就心满意足了。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杰西卡老师。她出身高贵,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识渊博的她,还富有一颗仁爱、智慧的心。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粒饱含希望的种子,都有生长的权利和自由。杰西卡老师没有像他父母那样,而总是笑容可掬地鼓励他:“别着急,慢慢来,不用和其他人比,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向努力就可以,我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在数学考试中,他又得了全班唯一的“C”。放学后,他无比难过地找到最敬佩的杰西卡老师,低着头掩饰自己的不好意思,说:“老师,我太笨啦,我总是比其他同学差。”“亲爱的孩子,谁说你笨啦?你这次考试就超过了一个同学,应该说有所进步啊!”杰西卡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并且微笑着注视他的眼睛,“孩子,记住了——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我比过了一个同学?”他不解地抬头望着杰西卡老师。“是的,你这次得了‘C’,而上次你得的是‘C-’呀,这难道不是超越了自己一次吗?”杰西卡看着他微笑地回答。接着她又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都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只要你不停地超越自己、追赶自己,你就是在不断地进步,你是一个可信、可爱的孩子,没有必要自卑地低着头。”从那时起,父母十分惊讶地发现,他不再整日愁眉不展,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都昂着头,挺着胸,嘴里不时吹着快乐的口哨,好像一副胜利在握的样子。他虽然唱歌跑调,却唱得很投入,而且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他练习长跑,虽然速度缓慢,但他天天坚持,比哥哥姐姐们还有毅力……有一天,他在家认真地做手工制作课的作业——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木盒。整整忙碌一天的他,终于做出了一个质地粗糙的小木盒,而且还弄得满地都是刨花、碎木料。他的哥哥比特看见他时,嘲笑道:“我想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糟糕的小木盒了。”“不,我这儿还有一个更糟糕的小木盒。”然后,他随即从外面拿出一个小木盒,自豪地告诉哥哥:“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但是,我认为,连这个都不能算是最糟糕的,因为我之前根本就不会做呢!”哥哥哑然了,他在心里承认弟弟说的有道理。此时,父亲桑德斯走过来说:“孩子,你是好样的,请你告诉我,是谁教你这样看问题的?”这是父亲第一次表扬他。“是杰西卡老师,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于是,他高兴地向父亲说了有关杰西卡的故事。从此以后,全家再也没有人说他是笨孩子了,他们经常鼓励他,用充满鼓励的眼神和赞许的神态对他说:“你做的的确比以前更好啦!”奇迹就这样诞生了,他的功课不再是倒数第一名,而是在缓慢地提升。虽然没有个别同学进步快,但是在一点点地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高中毕业时,他向几所大学投出了材料,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如今,他的光环已经完全遮住了他的哥哥姐姐。和许多类似的孩子相比,他是幸运的,因为在他小时候就遇到了赏识自己的杰西卡老师。他,就是美国身价过亿的著名“房产大亨”——凯恩。

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对冷言恶语非常排斥。如果家长总是采用消极的方法教育孩子,那么结果往往是,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儿不喜欢父母。”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亲子教育就是这么简单。

只给孩子一半的爱

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怎么做孩子高兴,家长就会尽力而为。这种不加掩饰的爱在家长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事实上却不一定妥当,爱孩子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一味地宠爱,一味地纵容,最后只会害了孩子。

曾经有人说:“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父母爱孩子,除了在生活上要照顾好,还要关心孩子的情感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插手,事事都要代劳。如果爱得太随意,总是感情用事,那么父母终将成为孩子的拐杖。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照顾孩子也是一样,应该多几分理智,这才是负责任的教育态度。

父母应该给孩子爱别人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一位睿智的母亲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对孩子要采取‘藏起一半的爱’的教育态度。”这并不是说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关爱,而是应以隐蔽的形式将溺爱的部分埋藏在心底。

美国妈妈就很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她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能理智地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艾伦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刚刚8岁,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外面下着大雪,艾伦叫醒女儿,提醒她上学的时间已经到了。女儿很不情愿地爬了起来,匆匆忙忙地整理之后就出门了。学校距艾伦的家只有两个街区,但是在雪天就显得很远。艾伦因为心疼和担忧,便偷偷跟在了女儿的后面。果然,走了没几步,女儿就滑倒了,手上和衣服上沾满了雪,在后面的艾伦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但是她仍然只是悄悄地跟在后面。也许因为寒冷,也许因为疼痛,小女儿哭了起来,这时艾伦有些按捺不住了,她有一股冲过去把女儿抱起来的冲动,但是她忍住了。过了没多久,女儿自己爬了起来,拍拍身上的雪,继续往学校走。这天晚上,艾伦像往常一样等着女儿回家,她很犹豫自己是否该去接她,但是她仍然忍住了冲动,只是坐在客厅里安静地等女儿回家。过了往常到家的时间,女儿还是没有敲门。正当艾伦按捺不住要冲出门去的时候,门外响起了女儿清脆的歌声。之后的日子里,艾伦仍然坚持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女儿。女儿渐渐地学会了独立做事,她不仅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她还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在艾伦要出门之前说:“妈妈,路很滑,小心跌倒。”

如今,很多孩子做不到像艾伦8岁的小女儿那样好,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要想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需要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学会理智地教育孩子。首先,父母需要明白,给孩子的爱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要适度。

过分地关注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而采取冷漠的态度把爱完全掩藏起来则是一种“弃权”。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能力等来决定。其次,父母不能只重视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

事实上,对于孩子而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父母采取冷静的态度面对孩子,不要喜怒皆形于色,应把握好爱孩子的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和孩子保持距离,不要总是“近视”地看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一部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独立”的权利。

没有人会希望孩子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被社会认可,也不会被他人接受,这样的人是很难走向成功的。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教会孩子“爱他人”,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爱自己的机会,收起对孩子多余的爱。

物质奖励并不可取

物质奖励不仅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手段。所不同的是教学中的奖励一般是以激励为主,而这也正是奖励的基本目的。而家庭教育中的物质奖励一旦掌握不好度,就会使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奖品上,让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做事,结果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爸爸第一次奖励白玉是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他在幼儿园得了5朵小红花,是所有小朋友中最多的。爸爸便特地带白玉去吃了一顿肯德基。事后,爸爸跟白玉约定,今后只要他表现好,爸爸就会奖励他一样东西。等到白玉上中班的时候,他的小红花也越得越多,爸爸也每次都履行诺言,而且奖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后来白玉就要进入小学了,并且在全市歌唱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一次,白玉向爸爸提出要去迪斯尼乐园玩作为奖励。这大大超出了爸爸的预期,他不禁开始担心,如果这次答应了,下次又该拿什么奖励白玉呢?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和白玉一样“胃口”越来越大,使得父母越来越感到为难和困惑:孩子表现得好,父母该不该给予物质奖励呢?如果要给,自己究竟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奖励呢?

其实,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继续进步。同时这也是父母对孩子取得成绩而高兴的表达,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只是父母表达对孩子的激励之意的手段而已,只能在一段时间里适当运用,如果父母长期以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手段,不仅会滋长孩子的虚荣心,让孩子学会攀比,甚至会让孩子逐渐把父母对他的爱理解为功利的、可物化的。这样,物质奖励根本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了。12岁的卢岩是个聪明的“小滑头”,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主意也特别多。班上有个孩子的成绩很差,经常完不成作业,有一天,他对卢岩说:“你帮我做数学题,我给你钱。”卢岩不敢要同学的钱,回家把这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傻瓜,为什么不要?”于是,卢岩从第二天起就开始帮同学做作业挣钱了,而且“业务”很快就从做数学题扩展到做语文题、写作文等,后来又发展到代做清洁。最后,卢岩的钱从学校又挣到了家里。他每做一件家务事,都会向父母索要“服务费”:扫地1角,洗碗5角,代买东西则收20%的跑路费,而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事,竟毫不犹豫地同意按儿子的要求付钱。卢岩的父母觉得以这种方式给儿子钱,可以让儿子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有几次,父母因为当时没有零钱,就没有支付给卢岩钱,卢岩就拒绝做家务,父母说他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你又不给我钱,我为什么要给你干活?”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以自己的劳动换回零用钱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在家庭中、在集体里,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责任和义务是不能用金钱来付酬的。比如,做家务事是孩子的本分,孝敬父母是孩子的义务,学习是孩子的必需,对于这些事情,如果父母也用金钱来付酬,就会让金钱腐蚀了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根本不能真正懂得自食其力的含义是什么。

因此,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即使要给孩子物质奖励,也要把握好度,要从激励的角度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而不能把物质奖励作为让孩子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条件。在这方面,小说《母亲的账单》里的母亲为大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彼特常帮妈妈做家务。有一天,彼特带着一脸的得意向妈妈开列了索取奖励的账单,账单上面写着,妈妈欠彼特以下一些款项:帮爸爸取回生活用品:10芬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