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味人生——民间食神的滋味探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09:40:00

点击下载

作者:金文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食味人生——民间食神的滋味探寻

食味人生——民间食神的滋味探寻试读:

推荐序味外之味

好几个晚上,看着玥栖的书稿发着呆,一时间感觉智商锐减,情商也一塌糊涂。让我这个一心专注传统美食,会心于以往的“老古董”十分地“压力山大”。书中的这些个食色男女,也包括作者自己,都让我呼吸急促。这些在我眼里堪为新生代的时尚“知食分子”,其对人生、生活的另类理念与超凡脱俗的感知,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就我这个差不多与新中国一般大的老人之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而言,简直像城隍庙的菩萨,不像是在食人间烟火了。在吞云吐雾中,慢嚼细咽,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新鲜生命之生态真味,既让人惊讶又令人为之动情和感怀……

诚然,“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自古也有“好味民间”,“好吃不过家常菜”之说。这就表明,厨神与食神也都在民间江湖。凡人百姓对山珍海味、奇肴异馔不屑一顾,大都取乡野之食材,山水之鲜珍,田园之蔬果,农家之窖藏;甚或是变腐朽为神奇,变弃料为美肴;腊肉香肠绿豆花,泡菜腌菜萝卜干,原真美味,令人哽咽。真可谓:取之自然,烹之自然,食之自然。那美味其间,母之情怀,父之厨艺,家之味道,常让人心泪涟涟。

一道菜肴或食物,无关食材和烹调技艺之高低贵贱,无疑都蕴含着一种道法与人文,也有某种难以言表的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这种道法、人文、情感寄托之内涵,即是生理与心理情感的交叉反馈。如此而塑造了一代代特殊“美食达人”、“另类吃货”的独特饮食感觉和美味认知。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道朴实却特殊的食物,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也总有一种滋味让你一生耿耿于怀,是你浪迹大江南北都很难再找到的那无以言喻的滋味。然而当你静下心绪,顺着味觉记忆去搜索,当你将那个味道的记忆进行细腻地梳理感悟之后,或许,某些被你一直忽略,然而却深深影响着你的东西,才真正浮出水面,你也将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就是“Foodoir”——食忆。这个由“food”(食物)和“memoir”(回忆)所合成的法语新词,以及英文“Food Enlightenment”(食悟)。“食忆”或者说“食悟”,就是饮食的外延,或者说是滋味的延伸。我想这也就是玥栖书中那些另类吃货的感悟与升华。孙中山先生则是把这种饮食和滋味内涵延伸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至高境界,从中发现中华文明之精髓所在。

就拿四川有名的泡菜来说吧,不仅需沐日月之光华,吸水土之灵气,还要接地气,融通天地,其美味自然天成。同时,泡菜虽不言语,却通人性,不是为它所熟悉之人动了它,必定会耍脾气,不是盐水生花,就是泡菜变质变味。很多人至今对此百思不得其解。1997年笔者到峨眉山与青城山拍摄《中国川菜》时,多与方丈和道长交流,虽是闲聊,却让人心灵震撼。佛家、道家亦将泡菜升华到了这样的境界,认为:泡菜似修行,即需修身养性。倘是人不正、身不净、性不和、心不宁、气不顺,那就泡不出上品泡菜,六根不净亦会影响泡菜之风味品质。道家还认为,泡菜,当取之自然、泡之自然、食之自然,顺应天时,自然而然,方使泡菜成为灵气之物。

二十年间我常悟此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可有时一细想啊,人真还不如草木。饮食男女一样会蔫,被岁月晒蔫,被风雨吹打蔫,也会形变色衰,好似“泡青菜”、“酸黄瓜”皱缩成一把把。可人能如土坛里的泡菜那样虽蔫却鲜美香脆风味诱人吗?如泡菜那般尽可能地延续生命的风华吗?想来,泡菜确如做人般修生养性,这恐怕就是佛家、道家之泡菜既美口又养生的玄机吧。这也是苏东坡这位名誉古今的江湖饕客之吃喝感悟。“味外之美”、“味外之味”的观点,就是苏东坡提出的。其内涵甚为丰富,有美名、美器、美景和饮食之氛围、生活态度及情礼、情趣。所谓饮食情礼和情趣,即指饮食生活中的礼仪与情感,亲情、乡情、友情、人情。通过饮食吃喝,积淀在人的情感记忆里,这就是“味外之味”、“味外之美”。某种意义上讲,饮食文化就是一种感悟文化、感动文化、情感文化和记忆文化。

像玥栖此本佳作里的主人公,新生代的时尚“知食分子”,在作者外星般视角与纳米样思维中,将他们性情和日常中的点滴雨露,放在朝霞的金色阳光下,如珍珠琥珀般五彩斑斓,令人惊叹不已。加之玥栖近乎于精雕细描又轻松侃聊的笔下,字里行间,个个超凡脱俗。这些个别样经典的饮食男女,都是吃出了境界,吃出了人生真谛,吃出了纯真情趣,吃出了真知记忆,品味出了生命精彩的凡间食神,潇洒着十八般武艺之外的独门绝技,鼓捣着旁人嗤之以鼻的闲碎吃食与休闲零食。而那些醉生梦死,吃喝腐败之土豪劣绅、达官贵人们,那是既不知道如何吃,也不懂得怎样喝的,于他们而言,美食与滋味,趣味与情味的感觉和记忆真也是在“吃喝”之外了。资深川菜文化人 向东2016年9月白露于锦城蜗居

自序

说实话,我不算是一个特别会做菜的人,虽然先生半弓总是用每次的“光盘”行动和赞不绝口来表示对我的鼓励,但是我自知自己绝对不属于“有天赋”的那一类。然而“勤能补拙”的良训则一次次激励着我,对美食及相关产业的兴趣也随着我身边人不断与美食发生“深度接触”而升温。

先是左壮所著《一把盐》把自己从社会闲散人员瞬间变成了美食文化人;再有吴佳俊、小木、韩斌这些曾经主流媒体的同仁接二连三投身餐饮业,纷纷在京沪两地创建起有格调的餐饮品牌;曾经一起泡过乐队、更有大电影梦想的老刀抱着流浪猫“酥饼”挽着袖子给员工做饭,竟然做出了网红“日食记”;最后当我获悉老媒体人、诗人韩国强竟然创建起美食自媒体平台“猎宴”的时候,我彻底陷入了深思。

这些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似乎没有想要雄霸一方的野心,反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美食”这条路。而这里的“美食”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多的是将他们自己的人生体悟与经历通过食物这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传达出去,更像是一种自我的回归。

从他们身上,我开始思索“美食”为何让人如此迷恋,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又是什么?会吃会做的聪明能手不乏其人,美食秘籍、视频更是铺天盖地,可为什么比起那些奇珍异鲜来,还是妈妈做的那一碗炸酱面最香、最舒坦?抑或是民间的一道小吃更让人回味无穷?我想,这美食背后包含更多的是生活智慧的集结,是懂得取舍的明智与爱的传递,而这一切出发的原点都是因为这些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而并不是那些技巧。

在我看来,美食就是那些能够与你的生活产生共鸣或者能够触发你的回忆及联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朴素无华却仍然在远离之后令人魂系梦牵。而真正的美食家则是那些可以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上升到认知高度并通过食物形成规模性及系统性效应的那些人。这些人往往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主张,或许只是一手家常,也或许已在镁光灯下,但这都丝毫不妨碍他们对于美食的执著与追求。他们不急功近利、不在人前做秀,他们才是真正的“民间食神”。

于是我便开始了寻找美食生活家的旅程,在上海、北京、成都这三个颇有饮食文化代表性的城市寻访并最终确认了20位采访对象。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大多不以厨艺作为谋生之本,他们有父子、有夫妻、有“90后”的特立独行也有“40后”的从容淡然。我特别在年龄区间上做了延展,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看到在不同年代、不同人群中那些共通的气质与温情,这便是他们各自开启幸福生活的美食密码。感谢他们如此坦诚地与我面对、分享他们生活中那些悲喜与感动,才会有跃然纸上的这一道道饱含人生百态的美味佳肴。

这本书从策划到问世,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曾因我身体原因中断过两次,但所幸老天眷顾,这本书从开始便获得了许多人的鼓励与帮助。这里要特别感谢本书策划编辑白兰的长期支持与帮助;感谢美食文化前辈向东老师热情而真诚地为我撰写了两篇序言任我挑选;感谢我的设计师兼插画师张婧为我的图书锦上添花;感谢我的先生半弓及我的父母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与警醒;另外还要感谢“布勺零食”的孟婧、Alex、陈静、吴佳俊、张涵菥、李毅、张铭中等好友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我的助力,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心存感激。

虽然这本书的拍摄足以支撑16开大画册的质感,但我执意按照32开的大小来设计,为的是能够让读者更多还原手捧图书、阅读文字的乐趣。希望这些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与美食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温暖或共鸣。金文君2016年12月

魔都篇:

霓虹初上,归心似箭。

这个城市让人焦虑却欲罢不能,即便明知这琳琅满目、精致得体的生活是黏人的蛛网,却心甘情愿赴汤蹈火。

也只有这里咖啡馆的羊角包,才最接近梦回巴黎的味道。

毕竟,上海才是我的故乡。

如果用一道菜形容你自己,会是什么呢?

扫描二维码,解锁魔都民间食神们的隐藏菜谱!

左壮右竣:平行线的交叉生活

摄影:王伟周、李继松竣子(刘竣)独立平面设计师、画家,1973年生人半人(左壮)作家、美食家,1970年生人

和竣子是10多年的朋友了,互相陪伴一起走过的时光历历在目,但记忆中最温情的一次却是当年在上海的画家村我们两人吃的一顿简单的饭菜。那时候没什么钱,工作室排风也不好,竣子爱吃辣椒,做饭时满屋的辣椒味呛得人一个喷嚏接一个喷嚏,但那道简单的辣椒炒香干子却让我记忆犹新,吃得神魂颠倒。后来,日子越来越好,她从画家变身媒体人再回归自由职业,一直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着自我,不变的是做菜时的竣子,利索、整洁,菜品简单,但味道却始终没有离开云贵人特有的风情与淳朴。2006年她获得了央视“美味中国”厨艺大赛的冠军,2015年在我们工作室的策划下出版了美食图书《让别人去思考吧,我只管吃》,所以在做饭这件事情上从来没有人会去质疑她,直到左壮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在我看来,左壮是个“神人”,见面没聊几句,“你有糖尿病、你有抑郁症……”先来个下马威,把人说得一愣一愣的。临上饭桌了,还对着竣子指手画脚,这没法吃,那做得不对,然后一边操着一口浓郁的东北腔嘀咕着,一边一头扎进厨房亲手做起来,俨然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谁敢笑我?我还笑话你呢。人如草木,一方水土的产物,犯傻的方式不同而已。”大多数初次接触他的人都会愕然于他无所顾忌的心直口快,他的“狂”和“真话”吓跑了许多经验主义者,但他的美食却总能令人心服口服。2014年《一把盐》如期出版,然后是《入味》、《一把盐下饭菜》、《好食,无国界》(台湾地区版),左壮在美食圈的名气瞬间飙升,但这似乎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他依然满怀自信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自己的文学创作,2016年3月出版了长篇小说《七十二变》,还有杂文、小说合集《蘑菇和云》即将面世,现在的他更愿意让人首先认识到他是一个作家,然后才和美食相关。发生在左壮身上的事情,也一直都在变,不变的是他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不断变化的认知。

一个是出生在湖北的贵州人,一个是加拿大籍的东北人;一个嗜辣如命,一个拒辣椒于千里;一个温和圆滑,一个有棱有角。两个人对食物的原始理解南辕北辙,却各自守得一份荣誉,即便身为两人好友的我,都很难想象这样两个人在一起生活的场景。

事实证明,一个在变化中探索自我,一个在七十二变中经历蜕变,两个变变变在一起生活,却井然有序。

两条平行线的交集

竣子是一个性格相对温和、低调的人,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还好吧”,所以在刚开始认识左壮的时候,听着他趾高气扬地用“最”、“第一”、“世界”这么大的词儿来形容自己感到非常不适应,第一印象就是:怎么会有这么狂的人!

两人都爱吃,所以美食是两个人聊得最多的话题,但即便如此,两人的见解也时常出现分歧,比如一道简单的拍黄瓜。“我原来会按照云贵那里的做法,放酱油、辣椒、醋、大蒜、香菜,黄瓜也是切的,切成块、切成片,然后在一起拌了吃。但左壮认为那不是拍黄瓜,拍黄瓜就是一拍、用手掰断,不能用刀切,然后用盐腌制一下,大蒜用石臼捣烂,然后一拌即可。我吃了几十年的拍黄瓜,突然发现被颠覆了,只放那么一点作料,竟然也能那么好吃,而且黄瓜更香了。”竣子说。还有,比如竣子从前认为美食排第一位的应该是感官上令人愉悦,但左壮认为“前味”和“后味”都要好才能称为好的美食,有些食物吃的时候感觉特别过瘾,但吃后口渴狂喝水、拉肚子,那这道菜再好吃也是有问题的,那就不应该排在美食行列。

当然,竣子也有不相让的见解,比如传统的贵州辣子鸡,全部用加工过的辣椒来闷鸡,不放葱、花椒,完全是当地传承下来的做法,这是属于竣子家乡的味道。左壮表示理解,但他依然选择不吃!这就是他对待辣的态度。

很多人会认为美食家不吃辣该缺失了多大的乐趣啊!但实际上辣是一种知觉,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痛觉,并不属于味觉的范畴。比如小孩子都是不会吃辣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味觉足够敏感,人慢慢长大,就如老茧越长越厚一样,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大,敏感度却越来越低,只有辣才能带来足够的刺激,所以那么多成人才嗜辣如命。左壮对事物的分析非常犀利,也从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甚至在和竣子的交往中也是一如既往。“话虽伤人,但道理是对的,日子总要过下去,能够直面自己的问题,战胜自己,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在恋爱关系中,竣子的接纳度更大,包容得也更多,表现出传统女性厚德载物的那一面。

就这样,两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互不干扰,竣子白天忙自己的设计工作,左壮在家写稿,平时左壮做饭,周末竣子掌勺,两人的生活里除了做饭、遛狗之外,几乎都是各自为阵。即便在我采访拍摄当天,到楼下院子里取景,两人也是习惯性一前一后地走着,没有太多亲密举动。

在被问及两人对今后生活和关系的考虑时,左壮和竣子这两个不婚主义者难得地保持着统一的默契。

在漫漫相处中,竣子开始接纳并欣赏起左壮的这种直率与清醒,甚至以此作为了自己的精神标杆,而左壮也会在竣子生日的那天用一桌子美食的等待唤起竣子内心的温情。“没有结果,所有人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死。虽然我们两个人都是反婚姻主义,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在一起,甚至可以选择结婚。

我们只是在认知层面上达成一致,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要选择极端的方式去生活。”竣子补充道。“人来到这个世界纯粹是一种偶然,相遇更是。大多数人都在穷其一生做一个自认为美好的梦而已。人生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太渺小了,谁又知道以后呢?”左壮说。

认知的高度决定一切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绝对的二元论世界中,对错、好坏、喜欢不喜欢……我们始终无法脱离选择,而大多数人也都是依赖着一个个选择和答案生活,因为人们总是认为生活需要一个答案,一件事情需要一个判断和说法才算完满。这个见解我和先生曾在多年前就聊过,但能够真正贯彻到生活中,不被二元世界带着走的却不容易。

世界美食家大奖评委会主席爱德华·君度(Edouard Cointreau)先生在左壮《入味》一书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左壮审视世界的视角虽然不同于任何主体意识形态,但他对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公允持证,并给予肯定和尊重。”这样一个评价或许并没有过多的阿谀奉承,但却印证着左壮“中立”的写作态度。

在左壮看来,美食这件事情谁也没有说清楚过,它并没有一个定义。他在开始写《一把盐》之前甚至把FDA(FDA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大的食品与药物管理机构之一)完整翻译了,发现人类研究食物的相关理论和试验往往只是解释了现象,这个世界的本质若有若无,无穷无尽。原来这本书的名字叫《锅边杂记》,就是一本写给老百姓做饭时参考的书,他并没有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只是把各种可能性呈现在读者面前,是好是坏、喜欢与否都是每个读者自己的感受。

在他的长篇小说《七十二变》中,他也试图以无我的方式出现,只是客观记录着各色人等的生活和说话内容,中国人、南非人、美国人……你会发现所有人都在无根基地遐想,所有人都认定自己的方式是对的,而实际上这也并没有什么错,世界原本就是混沌一片。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记录并引导你观看这个世界而已。

这种价值观在左壮的生活中也贯穿始终。他从不做太长远的打算,他每次出门前都会把银行卡的密码交给竣子、书稿也发一份到她邮箱,甚至每次签约书稿合同的时候,受益人都会填竣子。“谁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人随时都会面临死亡,所以之前先想好后面的事情怎么处理。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只看华丽的外表,无论是绘画、影片还是做菜,只有当他具备了完整的思想高度才能真正获得完整性。当思想达到某种高度以后,无论做什么都是可以体现出他思想的极致性的。”

这些观点也让竣子豁然开朗,曾经作为画家的她一直苦于找到自己清晰的绘画路线,但在左壮的启发下她突然明白:只要你思想没达到一定的高度,画一百幅作品都没有用,即便再应景再时髦它都缺少灵魂,缺少了支撑,是空洞的,是走不长远的。于是她放下画笔,做起自己更擅长的事情,设计、商业包装、外联等。两人自此获得了完美的互补。

在他们两人看来,写书和做饭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是做饭提供给人的是物质产品,而写书提供给人的是精神产品,但核心都是认知,是世界观。没有独立的、有看头的世界观,就好像天天吃一种饭一样,再好吃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自己做,做自己

谈美食,说健康,左壮有自己的观点:“谁想活多长并不是能够被控制的一件事情,很多所谓的长寿秘诀也并不适合所有人,人的生命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个过程,每个人也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吃来过,想那么多没用,来都来了,稀里糊涂一辈子算了。”

在左壮看来,多少年来,大家关于饮食、健康的讨论,其实都不是真正在围绕健康说事儿,更多的是宗教的斗争、国家之间的抗衡。比如关于甲状腺癌和加碘盐之间的关联曾被一度热议,但在中国,近一两年无碘盐才登上市民的餐桌,人们才有更多的选择。那些争论于你的生活来说,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不断地焦虑还是继续平静地维持以往的生活,你如何选择便会带来如何的结果。

左壮曾经出现过严重的糖尿病初期症状,血糖一度飙升到17.8,后来用薏米和石榴慢慢把自己调理好,但这也并不代表薏米和石榴适用于所有糖尿病人。健康,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或错,适合自己的就是对的。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呢?只有自己才知道。

左壮还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在给别人做饭,却很少认真给自己做饭。比如自己在家,冰箱里只有一个土豆,一个西红柿,几个鸡蛋,你可能只需要考虑几秒钟就知道该给自己做什么吃。但是为别人做饭,会考虑蒜够不够,姜够不够,材料新鲜不新鲜。但这不是你最基本的想法。为自己做饭,是用最简单的手法烹饪出自己最喜欢的味道,这就够了。人生大多时候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想这餐饭该怎么做,让别人觉得好,却并没有向内看,问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左壮每天都在家给自己和竣子做饭,两人很少在外面下馆子,有朋友约也尽量在家里做,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家开家宴。因为两人对食材的挑剔,每一顿家宴的食材花费都至少在1000元以上。但他们却拒绝各类美食APP侵袭他们的生活,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希望美食这件事情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

两个人最希望做的事是一起创作儿童绘本,一个人写剧本另一个人画插画,这或许并不容易实现。他们俩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也没有要孩子的打算,但他们希望能够让别人的孩子从小以更有趣的方式认知世界,不一定是残酷的,但一定是另类的。

竣子和左壮依然延续着他们的生活,一起做饭一起吃,一起遛着“布噜”,竣子喝普洱看书,而左壮则用一天12个小时坐在沙发上写作。彼此享受着生活。

他们的故事可以带给你的或许就是回家,用心给自己做一顿自己喜欢吃的饭,用一顿饭的时间去思考,如何突破二人世界日渐平淡的现状。做回我自己左壮:蘑菇《蘑菇和云》是左壮即将出版的一本杂文加中篇小说集,蘑菇是人间的食物,云是人类的思想,这本书就是借着食物写人类的思想。它是左壮迄今为止最满意的美食书,所以当被问及代表自己的时候便脱口而出。但回头细细想来,的确也像他。

在左壮看来,蘑菇是一种神奇的东西,看着是菜,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细菌,两者身份的结合让蘑菇披上了魔幻的外衣。人类可以驯化和研发出很多其他的物种,但殊不知蘑菇却并不一定完全受人类已知条件的控制,可能在同样的条件下,今年满盆满钵,明年却颗粒无收。种蘑菇就如人类与社会环境一样,人类的意识生长不就是蘑菇的生长过程么?人类似乎以为自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某种规律了,但谁又知道大脑的认知、逻辑系统是谁赋予的呢?

所以,蘑菇的这些特性和左壮的很多理论不谋而合,尽管他一直声称自己是无界思维者(无集体意识界、无文化圈界,无国界,无唯物唯心二元论界),可他的话听起来正应了佛法里的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做回我自己竣子:辣椒

竣子写过一篇文字:《如果辣,请热火朝天》,收录了中国各地吃辣的习俗和代表的辣食。说到辣,竣子想到儿时能产生幸福感的辣味小吃至今都能清晰描述出来,“不光是辣,还有很多本地特有食材直到今天还在我自己的菜单里,都说那是吃回童年的味道,要我说,其实每个人的美食基因从小就已经注定了。长大后,你可以尝试和喜欢更多的食物,但有那么两三样东西永远会馋。”

贵州人吃辣椒讲究的是又香又辣,不香的辣和不辣的香都被视为次品。辣椒品种有花溪辣椒、遵义辣椒、麻尾辣椒,再加工成糊辣椒、糍粑辣椒、油辣椒、糟辣椒、烧烤辣椒、柴火辣椒、手搓辣椒、肉末辣椒、鸡辣椒、豆豉辣椒等。“贵州的辣椒制品应该是我吃过品种最多、吃法最多、口味最全的了。”

爱吃自己做竣子:贵州辣子鸡

材料:

公鸡 一只

贵州糍粑辣椒 100克

海盐、姜末、蒜末 若干

步骤:

·将公鸡洗净晾干水分,切块备用;

·热锅中倒入约250克菜籽油,入姜末蒜末爆香,将鸡块下锅翻炒成型捞出备用;

·锅里的油继续炒糍粑辣椒,中火不停地炒出香味,再把鸡块倒入翻炒;

·待鸡块的水汽差不多收没了,就可以加海盐调味了,翻炒均匀后尝尝咸淡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关键点:

制作糍粑辣椒整个过程中不能沾油,保存过程和器皿也不能沾油,否则会很快变质。海盐可以稍微多放一点,这样储藏时间可以长一点。

辣子鸡烹饪过程不用放水,鸡块本身的水分就足够了。这道菜用菜籽油做出来最香,烹饪用的油量较多,吃不完的辣油可以用来做米粉或面条的配料。

Tips:糍粑辣椒的做法

材料:

干辣椒(最好选用贵州的花溪干辣椒或者麻尾干辣椒)500克、姜5片、蒜头8个、海盐若干

步骤:

·挑选出优质的干辣椒,破洞的、发黄的都不能用。

·将干辣椒放入大盆,烧一锅开水浇上,水量要没过辣椒,加盖闷20分钟直至干辣椒发软膨胀。

·去掉辣椒蒂,石臼里放入适量泡发的辣椒、姜片、蒜头、海盐。将辣椒舂成泥状即可,因为黏度似糍粑而得名。爱吃自己做 左壮:霸王鸡腿

材料:

新鲜鸡腿若干

花椒

姜片

葱丝

蒜末

辣椒油

香菜

各适量

步骤:

·取新鲜鸡腿若干(如果不是当天的鸡腿,做出来味道就是不行),将鸡腿用凉水浸泡1小时后控干水分,尽量去除里面的毒素。

·抹盐,控制好用盐量。将涂上盐的鸡腿依次摆放在盆里,加姜片,用保鲜膜密封,放入冰箱冷藏6小时或更长。

·取出腌制好的鸡腿,放进冷水锅里,大火烧开后立即关火,利用水的余温将鸡腿闷熟,这个过程为0.5~1小时,待水温稍凉后取出即可食用。

·将鸡腿肉手撕成小块,装盘,佐以葱丝、蒜末、辣椒油、香菜。

关键

鸡肉易腐,一次不能做太多,做完后要尽快食用,低温保存也不能超过两天。不喜欢吃鸡皮的,可将鸡皮撕掉。

有人问:“盐腌的肉类不是容易生成亚硝酸盐致癌吗?”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亚硝酸盐在日常生活的食材中随处可见,蔬菜、大米、肉类中都有一定含量。亚硝酸盐可以与其他物质在某些环境下产生亚硝胺,会有一定致癌作用,比如腌制时间较短的泡菜等。我曾经尝过没有腌制好的泡菜,很难吃。东北的酸菜在没有腌制好之前,也是难以下咽的。

霸王鸡腿所使用的是很新鲜的鸡腿,短时间腌制并及时食用,不会有任何问题,据说适量吃一些还对心脏有好处呢。陆原:Zizi的慈善美食拍摄:伙力(王超)(Zizi Lu)陆原艺术品投资人、专栏作家1970年生人

Zizi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在她的字典里有着名媛特有的任性与傲娇。但她却选择做着一件很难有收益、不够主流的事情。绘画、慈善、美食似乎已经成为Zizi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个串连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孩子们的爱、收获了价值观趋同的友谊,甚至重建起自己的价值体系。Zizi的慈善美食是细水长流的真诚付出,是厨房到餐厅的温暖“锅气”。慈善晚宴的初心“十点半上班,四点半下班,下班以后回到家,沿着海边跑一圈,正好六公里,跑完回家后开始做晚饭。”这就是Zizi曾经在英国规律的生活,但有一天她跑步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不该是她一生的归宿,如果现在改变还不晚,那么为什么不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很难想象现在做着艺术品拍卖、教孩子们画画的Zizi竟然是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生,更难想象在三十二岁事业开始进入上升期的她放下丰厚的收益和良好的环境,回到国内开始“不务正业”起来:和朋友一起开拍卖行、慈善商店、默默无闻地教孩子们画画、免费为他们办画展。虽然她也在国内以慈善事业活动家的身份获得过一些荣誉,但与她同龄的一些老同学、老同事、厂长、董事长等被世俗认可的身份比起来,在父亲的眼里她似乎已经无药可救。但即便这期间经历了如何的不被理解与坎坷,但每当看到孩子们露出真心的笑容时,她的心里都是满满的幸福与稳妥。“我觉得艺术教育才是人性根本的教育,小时候学会数学可以算账,学好语文可以写信,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有艺术的话,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艺术对于人身心的影响,从长远上来说对他们更有益。”

从2011年开始,Zizi以她工作室“V空间”的名义发起了“带着颜料来看展”慈善项目,支持资助京沪两地打工子弟美术课程,组织志愿者教孩子们画画,减少贫困带给他们的自卑感和自信的缺失,感受美。

这一做就是4年,直到2014年的夏天,她收到了第一笔来自陌生人的捐助,金额虽然不多,但至少说明她所有的为之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也是在那个时候她萌生了请这些热心人来家里吃饭的想法。“一来是希望能和这些人有一个互动,二来也不浪费这些捐助的钱,能够将钱更大化利用在孩子们身上。”

慢慢地,饭局开始固定了起来,菜单也固定了起来,虽然并不是多么精美的菜品,却都是她用时间亲手熬出的一份份“感恩”的味道。有些客人会为她带来孩子们需要的画笔,有些客人带来二手闲置物品放置在Zizi的慈善二手店内以供义卖,有些人成为了她慈善晚宴美食与美酒的长期供应商……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这一席间少了几分功利,多了几分爱心。

Zizi说她特别喜欢那个捡海星的故事。记得故事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知道我不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但是我知道当我捡起一只海星并把它扔回海里的时候,我已经改变了它的命运”。至我截稿时为止,Zizi的公益项目已资助了超过6000人次。

谈到因为转行是否有遗憾的时候,直率的Zizi说:“大家看到的我似乎一直是在付出,但其实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收获,到了不惑之年,很多事情都不会再恐惧,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吗,自己选的路,就算跪着也要走完。”真诚美食的正能量

Zizi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己绝对算不上美食家,可是这道道家常菜里的真诚却饱含着她对食者的感恩与用心。作为地道的北京人,虽然身在上海,但心中最美好的食物总是定格在记忆中童年最温暖的食物上。一道简单的西红柿蛋汤,并无花哨,却是用心在备料时延续奶奶多年前留下的讲究,将西红柿用热水烫一下,剥掉外皮再开始烹饪,这样成品汤里就不会有令人视觉与口感都不愉悦的番茄皮;一道皮蛋豆腐,偷不得懒,必须手工剁上一个小时才能拌出绵密的口感;一份小菠菜色拉,看似简单一拌,却必须事先花上半个多小时一根一根清洗、沥干水分来避免泥沙的口感;一份冰糖肘子,更是无它唯时间尔。“如果你做一件事是真的一直在做,是正能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一定会了解到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经过几年的坚持,Zizi的慈善晚宴和慈善画展被广而告之,义务来参与慈善画展的明星也一年比一年多。可是Zizi并不急着扩张,更没有开始大规模商业化运作。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婉言谢绝很多不必要的“支援”。“某些公益活动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人际社交,不是奔着公益去的,捐助一些东西然后想着如何曝光,如何宣传。”但也有因为这个慈善晚宴而默默付出的朋友,有一家长期合作的小农场为每一场慈善晚宴提供需要的蔬菜,比如说一餐饭需要半斤菠菜、八根秋葵,对方就会按时按量寄到Zizi手中,不多也不少只够这一顿。她们合作已经将近两年,彼此很少见面,但两人的默契却不言而喻。Zizi曾和她开玩笑地说:“如果到50岁的时候,我们俩还能够合作,依然在每周五请那些捐助我们或者有心支持我们的人吃一顿饭,其实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我们没有像比尔·盖茨那样一下子捐出多少个亿的美元,也没有像‘图书馆计划’那样每一秒都能建造起一座图书馆或者搞一项大型基金,但我觉得彼此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确定能够帮助到别人,我也能够坚持地做下去,这对我来说就很好、很开心了。”如果你也是一个有心人,那就一起加入Zizi慈善晚宴的温暖时光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