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素质教育文库:贫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8:55:1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贫困

新版素质教育文库:贫困试读:

内容提要

生命的创造纯属偶然,生活的路途中亦时时充满偶然的际遇。隐藏在生命背后的力量操纵着人的命运,使你对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父母兄弟都无法选择。当你长大后,对周围环境具备了判断能力,你会发现:家是那样贫穷,生活条件是那样落后,村民们是那样固守陈旧的生活方式……

说我,说你,说他

很小的时候,我总是羡慕地看着周围的大孩子们,“长大”是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像哥哥那样的男孩子,常常嫌我碍手碍脚,干什么事都不屑于带个小尾巴。于是我更加关注大人们的举止,甚至刻意地加以模仿。

慢慢长大了,我却没有注意到逝水流年在自己身上打下的烙印,总觉得自己的容颜和心灵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苍老。

去外省念大学后的一年夏天,我乘坐公共汽车回家休假,猛然在车上见到初中同班同学的妹妹。当年,她是个瘦瘦小小、文弱内向的小姑娘,多年不见,竟长得与我一般高了,舒展的身体、舒展的笑容,与旧日的模样大不相同。

别人的变化是放在你我眼前的一面镜子。站在镜子面前仔细端量的我意识到,有情却也无情的岁月,不会放过任何人,它让你逐渐成熟,也让你慢慢老去。

成长岁月中曾经经历过的寒冷、贫穷,使我不能轻易忘却,总觉得它们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其实已经过去十几年,就像那当年黑发垂髫的女童如今已长成美丽动人的女子了。

尽管从11岁时被父亲送到离家8里地的一个镇上中学当住校生起,我就基本上离开了农村家中的那五间老屋,独自在外求学谋生了,但每次回家小住,离开时,我都会睁大眼睛,想把那绿色的田野、悠远的蓝天摄录在大脑中带走,同时也带走了一份凝重的记忆。

对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仔细推算起来,我的出身不能算典型的农民家庭。

我的父母一个是乡卫生院的医生,一个是村民委员会主任,略高于乡亲们的文化程度,使得他们还算不上典型的农民。

追溯到爷爷那一辈,爷爷是行伍出身,大爷爷(爷爷的哥哥)则热衷于做小生意,在上海滩赌花会输得一干二净之后,只好回到苏北农村来。如今,老人们还常常说起他的笑话。他在地里干活,受不了了,索性跪在地里,呼天抢地:“菩萨菩萨,请您老人家将我收去吧。”不过,大爷爷的手艺极好,常有外乡的男女老少来看他手工扎的“跑马灯”。奶奶的父亲是四川泸州城里的码头工人,她是家中的老幺,对乡下的农活更是一窃不通。随着在国民党部队当大尉的爷爷享了几年福,便跟着爷爷回老家了。奶奶不会干农活,家境又不允许她闲在家里,后来她便去南京一家纱厂做工去了,每月将一点可怜的工资托人带回来,以此养活家中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我的父母像一般的农民一样,希望子女跳出“农门”,不要留在农村当一辈子的“泥腿子”。他们一门心思供养我与哥哥念书,盼望着有朝一日我和哥哥能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我小时还没有专业户、个体户、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勃兴。农民头顶上的那片天空太逼仄了,难免见异思迁。

但我知道,从我的言谈举止中,别人仍然会将我定位在这个中国最大也最贫困的群体之中。我也毫不隐讳地告诉别人我来自这个群体、关注这个群体,我是一个“乡下人”。

因为属于这个群体,我深深地体验到了贫穷所带来的尴尬。同时,在贫困中一次次地挣扎和搏击,也使我认清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尤其对仍没有完全摆脱贫穷的广袤田野,承载着无法割舍的思念。

一位外国学者说: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从来不是那种不停地往后看着昨天的脚印、悲伤和惨痛挫折的人,而是那种怀着希望、勇气和愉快的求知欲放眼未来的人。

我深知其中道理。但是,我要在每个人生转折的关头,仔细地回顾一下昨天的艰难、悲伤、失败和惨痛挫折。我能够从回顾往事中汲取向前迈进的力量。忘记对我来说,意味着背叛。因为我人生的使命远远没有完成,与贫穷搏斗的经历给了我继续追寻理想的力量和勇气。

今天,我将一些属于自己的体验捧出来献给大家。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藉此完成我人生途中一个重要的成人仪式。从此以后,我将执着地以成人的方式,满怀信心、希望、勇气和愉快的求知欲放眼未来。

同时,我也想通过讲述我和别人曾经历过的贫寒,为今天同属贫寒中人的你点燃一盏灯,哪怕灯光极幽暗,也算我在为社会尽一份心意。因为我深深地体会到,缺少过来人的指点,我们很可能要经历一段弯路。当然,战胜贫寒的过程中,谁也替代不了你自己,悲哀你最深,快乐你最大。

有一首日本的流行歌曲这么唱道:让地球忘记了转动,世界少了夏秋冬。其实,如果没有夏的酷热,秋的高爽和冬的严寒,你怎么会独恋春的温馨美丽呢?而且,没有四季的交替,哪有地球上参天的大树和四季不同的丰硕收成呢?

爱四季吧,接受这大自然的赐予;爱人生的颜色吧,不要因为贫穷显示的冷峻色彩,就放弃对她的热爱。只要你爱,只要你奉献,只要你不放弃,在贫穷中你也能感受到春天绚烂的色彩。

走过没钱的日子

你别无选择

生命的创造纯属偶然,生活的路途中亦时时充满偶然的际遇。隐藏在生命背后的力量操纵着人的命运,使你对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父母兄弟都无法选择。

当你长大后,对周围环境具备了判断能力,你会发现:家是那样贫穷,生活条件是那样落后,村民们是那样固守陈旧的生活方式……

于是你不止一次地向自己发问:为什么同样是人,人与人就不一样?

虽然贫穷最会损耗人的勇气和信念,但是,我们在与贫穷的较量过程中,维系亲情的纽带变得更加牢固,人生也会变得更足珍惜。

前面的路上,已经有父辈们与贫穷较量后留下的痕迹,他们将慢慢变得倾颓却不肯回头的后背留给我们。父亲和生活抗争的最终结果是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他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每次我回家探亲,都会从隔壁的大伯大妈那里得知一些年代久远的家事。他们说得最多的便是关于父亲拔野蒿芽(北方人叫做“胶白”)的故事。

那时候,十五六岁的父亲长得只与十一二岁的孩子一般高,又黑又瘦,两条腿更是细得像麻杆。

那时候,饥饿是侵扰左乡右邻的最大敌人。一群大人决定去一片低洼地里拔野蒿芽,因为它雪白的根须有点甜味,咀嚼一番,可以抵挡一阵饥饿难忍的感觉。饥肠辘辘的父亲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他忍住饥饿拼命拔,很快就拔了一大堆。想到家里还有两个同样饥饿的妹妹,他又狠命地拔了一些。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众人拾掇起野蒿芽准备回家。父亲却看着眼前的一大堆野蒿芽发呆,因为他再也没有力气将它们弄回家去。一些细心的中年妇女实在看不下去了,帮着父亲将野蒿芽捆起来,一路拖了回去。

即便是在这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父亲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学习。每次赶集或进城,当别人走进小吃店买上一笼包子享受一番时,父亲往往一头扎进书店,每次总会带上几本书回来。后来,他从门前的竹林里砍了一些竹子,自制了一个简易书架。别人到家里来做客,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摆得满满当当的书架,父亲也为此自豪和骄傲。除此之外,家中就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因为爷爷当过国民党军官的缘故,十年动乱的时候,便有人处心积虑地想整父亲的黑材料。尝试过好几种方法都失败后,有人干脆在夜里潜伏到我们家的窗下,想听听父亲会对母亲吐什么白天不敢说的“真言”。岂料,虽然房中的煤油灯一直亮着,但是只能偶尔听见父亲翻书的声音,再听不到其他声响。潜伏者忍着蚊虫的叮咬,一直等到零点以后也没窃听到父亲的“反动言论”,只好悻悻然而去。

母亲说,那时父亲经常看书看到十二点以后,每天一大早还要起来打拳练功。虽然穷得结婚时只有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但浑身上下充满青年人锐不可当的气概。于是,只念了6年小学的父亲很快成了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对医学知识庞杂的涉猎,使他对村民们各种各样的疾病都能应付自如。

后来组建乡医院,父亲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了医院里正式穿白大褂的人。再后来,他不断地受到上级的表彰,还有论文在一家全国性的杂志上发表。

父母赐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一并给了我们贫穷。他们领着我们走过一段人生风浪,这一天终于到来,我们需要以健康的心灵独立地面对贫穷的生活。

如果说,处在社会整体贫穷年代的父母,所经历的是衣食无着的赤贫状态;那么处在经济飞跃发展时代的我们,更为焦虑和不平的是,因为贫困,我们不能平等地享用社会赐予的,可以充分展示自我智慧和知识的各种机会。

当大城市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在抱怨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得学生各阶段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时,生长在贫困农村的学生正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更艰苦的命运。如果他想取得大学校门的录取通知书的话,他必须接受比城市学生高得多的分数线。同一所学校里,不同地区的学生为此支付的体力、精力和时间是不相等的。

我曾去一所大学里采访一些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学子。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从他们的高考分数可以看出,大城市的分数线比小城市的低,小城市的比农村的低。

对贫穷地区的学生来说,学业上的负担和压力还不是最可怕的。一位来自贫困农村的高三学生说:“农村娃从小吃过的苦太多了,我们同学从来都不觉得学习是苦事,也没觉得高考复习有多苦。”另一位高三学生说:“我们天天坐在教室里学习,不用干农活,晒不着,累不着,苦什么?是享福。想想我的父母和两个姐姐,他们这时候正在太阳下收麦子呢!”

这些贫困农村的孩子最担心的就是,贫穷会使他们失去深造的机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怕读不起”。“家里全靠庄稼收入,真不知道考上了大学,到哪里去找学费!”确实,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考上后无法承担每年几千元的学费是比能不能考上更严重的事情。

一位通过考学后来成了大城市正式居民的西北人,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回去与过去的同窗话旧了。不久前,利用休假的机会,他回了一趟老家。一路上,他完全沉浸在与少年玩伴重聚的欢乐里。

踏上故土,兴高采烈地将中学同窗都叫来喝酒。他猛然发现,当年神采飞扬的少年,今天已是拖家带口的农村庄稼汉了。生活的重压,使他们变得精神萎顿和冷淡。

是他们笨吗?是他们懒吗?都不是。如果他们当初有钱,再补习一两次,恐怕当中有不少人今天不是这样的境况。因为没钱或缺钱,他们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许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也许是环境的闭塞、观念的僵滞,他们同样没能抓住在农村中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没能成为专业户或乡镇企业的能手,只好重复他们的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对外面的世界变得孤陋寡闻、心如枯井。

付出同样的辛苦努力,有钱人所得到的机会远远多于没钱人所得到的。于是,富者盛气逼人,贫者怨天嗟地,在金钱这杆秤面前,心灵的天平严重失衡。

是的,贫穷折损人的心灵,但是贫困也同样磨炼人的心灵。我们就在与贫穷的较量中,体验人生的况味。尽管最终人都将复归于天地之中,但因为经历并战胜了像贫穷这样的人生苦难,我们的人生增添了深度和厚度。

海明威笔下终其一生与海为伴的老人,搏击风浪,与大海中的鲸鱼较量,老人最终捕到的不过是一副鲸架。人在耗尽一生的光阴与环境角力的过程中,虽然经常性地要面对失败,但在抗争中,人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体验到自我的力量。

所以不要嗟怨命运对你不公平,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在选择中可以证明你的人格高下还是卑微,是人生途中各种各样的风浪设法转变为自己的飞跃还是任凭自己灰心丧气。无论如何,你都能够无所顾忌地展示自己的主动权,释放你的生命能量。

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事物是什么?大象、狮子、老虎、还是怪兽?都不是!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石缝间,峭壁上,沙漠里,种子能在人们难以置信的地方萌发成长。

身处贫困中的你我就好比是一粒种子,被风吹向哪里身不由己。但是,只要你不放弃,即便落在悬崖峭壁间,你也同样可以长成一株迎风招展的劲松。

战败后的日本,东京的街道呈现一片破败的景象。一位画家看到荒凉的土地上生长的小草,便生起鲜艳的美感;看到破败城市上方的晴空,顿觉心情振奋。在一切都陷于绝境的时候,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强烈渴望,是日本民族在战后迅速崛起为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要动力。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执着于希望,就必然能创造出奇迹。

贫困的诗意

视贫困如敝屣,拼命想摆脱它,其实是长大以后的事情。

在孩童茫茫然刚来到这人世的时候,人生的沧桑、艰难无法走进他乌黑的双眸。当孩童滑嫩的肌肤被四季交替的风吹起了皱褶的时候,在一个偶而身心俱静的瞬间,已经长大的人忽然发现,用尽心力追寻的人生道路,原来是在生命的本原状态就早已具备了。人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恢复其天性,寻找那个最质朴、最自然的我罢了。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已是南方一所著名大学里依然打着乡下人烙印的大学生了。某个瞬间,童年生活的一幕一下子从尘封得很久的记忆中跳了出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一幕非但没有淡下去,反而愈来愈鲜明,愈来愈真切。

这在贫穷的人家其实是太寻常不过的一个生活的横截面。

那时,我大约5岁,全家从一个随时会受到洪水威胁的湖心小岛搬到一片新开出的芦苇滩上安家。对一个钱粮都很匮乏的家庭来说,开辟新的家园是一笔很难承受的开支。母亲拿出家中有限的存粮,给砌房的泥瓦匠和干活的男人们吃干饭,她自己和我们兄妹俩则就着煮烂的白菜根,“躲”在灶间喝着稀饭。我们边吃边兴奋地夸奖今天的菜根真甜、稀饭真香。

房子砌好之后,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有限的余粮已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父亲、母亲、哥哥和我接着吃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白菜根煮稀饭。日后,母亲对生产队里那个外地来种菜的年青人一直心存感激,因为只有征得他的同意后,母亲才能将生产队菜田里的菜根挖出来带回家去。

后来,想想那时的母亲,作为家中的女主人,是没有片刻消闲的,里里外外要操持的事太多太多。但是,她和无需干活的两个稚儿一起吃那没有多少后劲的稀饭,从未吐过半句怨言,心中充盈的是对新生活的向往。我想,是母亲的那颗平常心帮助我们兄妹俩战胜了贫穷的日子。

孩童期完全敞开的心灵,对贫穷也同样没有敌视的心理。“少年不识穷滋味”,是因为没有比较,没有反差,心理失衡是长大后周围出现诸多诱惑、心情变得浮躁时的事情。从苦苦追逐世俗功名,到追思幼时清明澄澈的心境,这中间其实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世事变幻。所幸的是,毕竟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一幅动人的图景,让我能够永远从中体味贫困的诗意。

而且,和家人共同拥有一段同舟共济的经历,亦是人生中值得庆幸的事。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遭受何种变故,这个四口之家都稳稳地走了过来。在异乡讨生活的我,当情感和事业迭宕时,一想起那个穿越风雨依然精神抖擞的家,再苦再难,也能咬着牙挺过来。

其实又何止是像我这样的平凡之辈从贫困的往事中得益呢?周恩来总理在他人格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那个虽然生活艰难却充满亲情和爱的家庭赋予了他一种超凡脱俗的品质。著名作家老舍在自己渐入老境时,依然满怀深情地回忆一生贫穷的母亲,“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前吃的是粗粮。”

曾在报上读到一篇写母亲的文章。文中说,母亲每年秋上,都要在家门前的那块菜地上种满青菜。在拮据、贫困的日子里,青菜可以用来煮粥做饭,还可以做成霉干菜。就是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霉干菜,母亲的孩子迈进了大学校园、步入社会。

我想,以后的日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母亲的孩子都会想起那与霉干菜联系在一起的饥荒岁月和骨肉亲情。

如果说,不少人从贫困的往事中汲取的是力量;那么,贫困的往事给我爷爷带来的是无尽的悔恨。

因为贫困,爷爷将奶奶在城里帮佣挣来的辛苦钱拿去满足口腹之欲,以十分优秀的成绩小学毕业的父亲却因为交不起两三块钱的学费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从那以后,父亲和爷爷之间就像隔了一堵墙,父亲将失学之痛变成写在脸上的冰霜面对爷爷。尽管父亲以自己的方式学到了很多东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可是任何东西都未能化解他们父子之间的严冰。这使我们晚辈每当想起,就不免感到痛心和叹息。

人生真正的胜负直至暮年才能看出。前半生对磨难无所畏惧,勤勉坚强,贫贱不移者,晚年必将恬静淡泊,受人尊崇;反之,那些前半生贪图安逸,畏避困难者,晚年也会笼罩着不幸的阴影。

爷爷在晚年时非常不幸地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自打我有记忆以来,没听过父亲叫爷爷一声“爸”,哪怕是大年初一家人之间必须要道的第一声相互祝福。爷爷与奶奶的感情也不好,奶奶始终不肯原谅爷爷只顾自己不顾儿女的行为,我仍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夏天,爷爷正捧着半个西瓜解暑,奶奶不知为何事与他争吵起来。奶奶一下夺过爷爷手中的西瓜狠命地摔到门外的水泥地上,西瓜被砸得稀巴烂。

爷爷去世时,抽屉里还有未吃完的奶粉等种种吃食。比起农村大部分老人,爷爷的生活条件要好得多,但没有亲情滋润的日子是多么缺少生趣啊!

爷爷去得很突然,猝死于脑溢血。在外地念中学的我和哥哥都未能赶上见爷爷最后一面。其实,我和哥哥是应该感激爷爷的,后来手头有了一点钱,他会经常给我和兄长买一些吃的和学习用品,或许他是在偿还对父亲的一份歉疚。而且,正是他从反面促使父亲无私地倾洒父爱,并且竭尽全力供养一对儿女读完大学和研究生。这在生活并不富裕的苏北农村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有钱人,或者会带着鄙夷的笑容看待穷人,或者会用同情的眼光注视着穷人的生活。无论他们属于哪种,都不要让你身处贫穷时面带惭色。贫穷的日子不好过,我们从不否认这一点。但你也会发现,其实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情。我爷爷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旁证。

有了亲情和温情,你就会发现,你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永远有一种力量从你体内腾起。有了信心和力量,赶走贫困之日不远也!这种信心和力量并不在遥远的、不可企及的地方,它就在你自己的生活当中,就在你的生活道路当中,就在你的心中。只要你善于感受人生真正的幸福,你就能体会到战胜贫穷的力量。

回味和怀念没钱日子里的真情,我并非想以此赞美贫穷,只是想告诉你,生活中还有比金钱更值得你去体味、去咀嚼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爱和战胜贫困的勇气!

一角钱的往事

乡下的表妹到北京来找工作,我们一起去银行取钱。从窗口接过银行办事人员递过来的钱,一毛钱硬币掉在了地上,表妹立刻抬起脚将之踢出很远。一向不太计较钱的我却很愤怒,喝令她捡起来,表妹充耳不闻。最后是我屈服了,将那一毛钱捡了起来。

虽说我和表妹都是70年代出生的人,但她已是70年代末期,宽松的生活条件使她对贫穷没有任何感受。

多年以后,一件很小的事,将我从酣甜的睡梦中拽醒。在眼前闪个不停的是一张崭新的一毛角票。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女孩的名字:秋。尽管近20年再未曾谋过一面,她的面容已经淡出我的记忆。

那是70代末的事情,我们都还没有到入学的年龄。

母亲们集体上工,挖一条沟渠。我和她便坐在一处较高的土堆上玩。玩着玩着,忽然在路边发现一大串钥匙。我们无法确认是谁先发现的,于是认定是两人共同捡到的。

过了没多久,丢了钥匙的那位村办教师匆匆赶来了。母亲们吵着不肯给,“拾到,拾到,拿钱买到”,那教师敌不过一群农村妇女你一言我一语的“围攻”,掏出两毛角票赏给我和秋。

母亲们便满足地接着去干活,而我和秋各自揣着一毛钱接着坐在路边玩耍。

因为无事可干,我们拿出各自的一毛钱,比试谁的票子新。我很懊丧地发现自己的一毛钱被比了下去,于是我向秋提出交换那一毛钱。秋当然不会同意。不再吭声的我始终没能摆脱那张崭新角票的诱惑,于是在心里悄悄盘算如何将那一角钱据为己有。我大着胆子将手伸进了秋的裤子口袋(那时候,农村同龄的女孩子都没有花花绿绿的裙子穿,只有厚厚的蓝咔叽裤,这也为我的行动制造了方便)。

我很顺利地拿到那张毛票,害怕被秋发觉,我没能将那张旧的放回去。既然已经达到占有那张崭新角票的目的,我很快就将它放在口袋里不去想了。

母亲们收工后,我们也跟着各自回了家。吃晚饭的时候,从乡卫生院下班回来的父亲说,从秋的家门前路过,看到秋的父母在狠命地揍她,是为那不见了的一毛钱,秋痛得哇哇大哭。从我的口袋里翻出两毛钱之后,父母也没问清楚何以多出一角钱,就将它们全部送给了秋的父母。

为了丢失的一毛钱,秋挨了一顿痛打。我的父母忘了追究我的过错,但没有挨打的我在今后的人生途中,再也不能完全摆脱这一毛角票。

是这一毛角票提醒我,提防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伤害到别人。这一毛角票也让我意识到贫穷可以使人锱铢必较,甚至可以不顾血脉亲情。

换一个角度想,秋的父母实出无奈。因为一角钱可以买3斤3两萝卜或6盒火柴,而大人干满一个工分才挣1角4分钱,一天最多只能拿两个工分。

这样一想,父母痛打秋的行为也不是那样荒诞不经了。如今,恐怕已做妈妈的秋,再也不会为一毛钱挨打,甚至不会为丢了几十块钱受责骂,因为家乡的镇办企业很兴盛,像秋那个年龄的女孩子都能拿到六七百块钱一个月,家家都已盖起了新房。

我独自一人去距家8里地的镇上念初中时,已是80年代初了。买不起两毛钱一份的炒菜,只好吃5分钱一份的青菜汤。后来经过与食堂师傅的反复斗争,每次只买2分钱半份的青菜汤,没有几点油星的汤里,漂着几片青菜叶。不少正在念高中的女生也和我一样吃2分钱半份的青菜汤。甚至有一些高中女生干脆从食堂买点米饭,就着从家里带来的霉干菜开水泡饭吃。

在那样的境况下,农村孩子几乎没有吃零食的习惯。最奢侈的时候,不过是花上1毛钱去小店里买五六颗硬糖,聊以解馋。星期天被父亲接回家的时候,家里往往开一餐荤,做一碗红烧肉,尽着正在长身体的我和哥哥吃。我俩也总是拣肥肉吃。

曾有这样的说法,农村来的孩子与城里来的孩子在饭桌上就可区别开来。农村来的孩子往往吃饭狼吞虎咽,饭量很大;而城里来的孩子吃得很秀气,慢条斯理,饭量也较小。

不必觉得这些差异不可理解,它只不过是不同的生活条件留下的痕迹。

一毛钱的往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贫穷并没有轻易地松开它的手,它仍旧不时地使人们品尝到生活的苦涩滋味。

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生活极其节俭,经常就着自制的辣酱吃馒头。后来,他得了急性阑尾炎,大夫为他验血时,在两个指头上连扎4针才勉强抽足了需要的血样。

还有一个来自干旱山区的大学生,带着乡亲们凑齐的900元钱和向中学班主任借来的700元钱赴北京上学,交完开学的各项费用之后,身上就所剩无几了。入学报到时,家里没钱买衣服,同学送了一件衣服,穿的一条裤子上还打了一块补丁,此外还有一件穿了好几年的夹克衫。

平时吃饭时,他舍不得像其他同学那样大手大脚花钱,能扣下一分就省一分,入学第一学期基本上没在食堂买过菜。开学一个月后同学们吃饭花了200多元,他69元还剩几元,天天军训时两腿发抖。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从学校外边的菜摊上买回青菜,放在一个塑料桶里,用盐腌起来,放在床下,平时就吃这个,这样大约吃了半年多。同宿舍的同学到长城到天安门等处玩,因为没钱,他哪里也没有去。可贵的是,他的学业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每当想到这个男生,我心里就充满敬意。

面对这些仍然困扰人类的贫困现象,我们追忆这一毛钱的往事。追忆自身当然不是终点,追忆是为了在未来的岁月里坚定战胜贫穷和苦难的信念,增强一分对今日新生活的珍惜,尽管我们仍在为摆脱贫穷这个纠缠不休的梦魇而奋斗。

毕竟,生活是一条向前流淌的河。

在冲撞面前

是的,生活是条向前流淌的河,任何艰难险阻都阻碍不了它向前的势头。

然而,风平浪静不是生活的真面目。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礁石挡住去路,总会遭遇激流。生活中,冲撞是无时不在的。

年轻气盛时,更易感受到生活中的冲撞。年轻的心灵,还是一条清而浅、不很开阔的溪流。在与一些不期而至的礁石相互撞击中,心理的失衡往往导致这条溪流改变方向,丧失汇入江河的机会,甚至在日后成为一道干涸了的河床。

贫富在年轻人心中引起的碰撞和反差是无处不在的。

山东吕梁山区的孩子们没有坐过汽车,没有见过火车、飞机,不知道口香糖和巧克力是什么滋味,更不知道什么是电子游戏。为什么?因为“没钱”。而这些在城里孩子眼中是多么平常的东西。

北京郊县贫困山区的一群被救助失学儿童,被北京一家星级宾馆接到城里来住几天。孩子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豪华的生活是真的,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走进与他们平常生活有天壤之别的宾馆,过了几天锦衣玉食的生活。孩子们的眼神告诉人们,他们永远也无法忘记这样的经历。

随后,我便对这种方式扶贫的效果产生了疑虑。社会救助失学儿童本是件大好事,然而是否应该将贫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考虑进去。有时候,即使是成年人也无法调和巨大的心理反差。

久处贫穷之中,可能并不觉得什么。但是如果有个从天而降的机会,使年轻的心灵去体验超乎想像的富足生活,那么,生活巨大的反差会将年轻的心灵带进尘世的剧烈冲撞之中。

湖北一位曾是“武汉市十佳少年”的17岁少女,就是在贫与富的冲撞中迷失了方向。她偷拿了养父的500元安葬费离家出走了。

她曾在苦水中泡大。4岁时,遭遗弃的她被一对盲人夫妻收养。6岁时,她就和父母在外卖针头线脑,牵着双目失明的养父母过马路。八九岁时,她便成了家中的内当家,大小活儿都干。

10岁时,她才开始念小学一年级。勤奋好学、勤劳朴实的她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1992年,在三年级的时候,她被武汉团市委评为“武汉市十佳少年”。14岁那年,她在住处附近的厕所里抱回了一个出生仅两个月的弃婴。从此,她每天放学回家之后,除了操持家务、完成功课,还要照顾这个婴儿。

1993年,她被评为“中国百名好少年”。次年,她还上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

当时,新闻媒介也曾有过顾虑,担心小小年纪的她是否能承受过多的东西。但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大家纷纷以同情和赞许的态度对待她。

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如雪片般向她飞来。请她演讲的、上门看望的都有,许多人还提出愿意资助她一直读完大学。在她小学毕业时,被破例免试进入当地一所颇有名气的重点中学。

应该说,摆在这个在贫穷中长大的17岁女孩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是许多穷孩子望眼欲穿的大好机会。

然而,这个机会被她漫不经心地丢掉了。当这个在极其破旧和寒酸的家中长大的女孩看到极其“精彩”的外部世界时,她眩晕了。年轻的心灵还来不及仔细探知富裕背后人们付出的艰苦劳动,就被表象迷惑了。富裕激起她难以克制的物欲,于是,她对双目失明的养母扬言:“我再不想住这个寒窑了,我要住高楼大厦。”

她逃学、旷课,还去海南呆了个把月。初一下学期,她基本辍学,擦着胭脂口红、腰别BP机玩乐于街上。

最终,在1996年9月的一天,她为养父送终之后,拿着养父的500元安葬费离家出走了。

这个女孩的经历让人想起给花草和蔬菜浇水的一条经验。

过分缺水的花草,不能一下子吸收大量的水,只能少量地浇灌。待其茎须粗壮起来后,再浇以更多的水,使其能够顺利地吸收。如果在其过分缺水的情况下,就浇以大量的水,往往会致花草于死地。

农民给蔬菜浇水,从不选择在太阳曝晒的时候,而是在早晚阴凉之时。如在曝晒之时浇水,菜叶大都会蔫。

花草也好,蔬菜也好,都是生命,在严苛的环境下,机体都会产生自我适应的能力。要助成生长,只能慢慢引导,而不能与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形成太大的反差。

是的,17岁女孩的出走,用荣誉和物质编织溺爱网的“大人们”难辞其咎。

但换一个角度想,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巨大反差时,都要沉着应对,学会调适自己。毕竟,我们是比花草和蔬菜更高等的生命。

我们不能一味地诋毁冲撞和反差,冲撞会毁掉一个人,但同时又可能造就一个人,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人格。

医学知识告诉人们,生命不能处在真空状态之下,它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病菌。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状态下,人的机体调动各种器官和组织,产生相应的身体应激机制和生理免疫能力。

冲撞和反差,就好像是潜伏在生活中的种种“病菌”,它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免疫能力和增强这种免疫力。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具有健康的心态。现在,人们说得很多的一句话是,要耐得住寂寞。还应加上一句,就是要耐得住生活中贫富的冲撞和反差,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

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并非人人都能成功地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追求完美的人格,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则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到的。

在冲撞和反差面前,能克制自己的物欲,贫贱不改其志,富裕不忘所求,这样的人格不正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吗?

生活的富足和欢愉,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有了健康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有什么不能实现的目标呢?

从“不一样”到“没啥两样”

以前我总相信,无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怎样小心地遮盖贫富带来的“不一样”,生活还是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不一样”。

我曾以记者身份参加一群十五六岁中学生的科普夏令营活动。他们分别来自9个省市,从孩子们第一天的神态中就可看出贫富打下的烙印。那些很快就在这个新集体中找到朋友的孩子,往往家境比较好;而那些怯怯地用易受伤害的眼神打量周围环境的孩子,往往来自农村较为贫穷的人家。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交朋友,进入快,出来也快,往往变动性较大,原先好的很快又闹翻了;而贫穷的孩子交朋友很慎重,一旦结为朋友,便有点从一而终、牢不可破的味道。

有一次去一处森林公园集体活动。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很累,但大多数孩子坚持与带队的大人们一同步行。当大队人马行进在路边的时候,忽然从路中央驶过的三轮车上传来一阵银玲般的笑声,是谁在向我们打招呼?原来,是那几个来自都市、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花了几块钱雇了两辆三轮车送他们回住处。既然手中的钱可以派上用场,他们何必要去体验在烈日下曝晒的滋味呢?

夏令营里,那些家境好的独生子女,将大人们的关照视作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不知道感激;而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显得更体谅大人们的辛苦,好玩好吃的东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给领队的大人们留一份。

其实,无论家境贫富,孩子们都正当花季,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各有各的梦想和悲哀。当他们欢聚一堂时,也很难以贫富为界把他们截然分开。但在不少场合,孩子们之间表现出的一些差异的确是令成人世界深思和警醒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生活环境的更迭中,出身贫穷的我在“不一样”面前,学会了调适自己的情绪。

为了有个更好的读书环境,在我小学毕业之后,父亲没有让我在离家很近的初中读书,而是将我转至离家8里路的镇上中学住校。同班同学的家大都在镇上,全班只有我一人住校,与高中部的女生住在一起。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体育课的情景。那天,“秋老虎”依然十分厉害。上午的第四节课是体育课,在烈日下集合时,我已经感到心慌、头晕,但不敢报告老师。后来,发现我的脸上开始滚下豆大的汗珠时,体育老师叫我站在荫凉处休息。

等我吃完中午饭后,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很显然,是饥饿造成的。如果在课间休息时,我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去附近的小吃部里买上一个烧饼充饥,我肯定不会在体育课上出虚汗。但是,我没有钱。

因为我没钱,小镇上的有些女孩子便将她们的优越感明明白白、毫无顾忌地写在脸上。我被她们轻蔑地称作“乡下人”。于是,我的朋友寥寥无几。

如果我有钱,说不定可以通过一起去街头的冷饮店吃雪糕,或一起去校门口小吃部一同吃那香酥可口的烧饼,与她们沟通感情。但我不能。因为手头有限的钱必须用来买一个月的饭菜票。父母已经尽最大努力供我和哥哥上学,我不忍心再向他们伸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