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言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4:06:25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翔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春不言悔

青春不言悔试读:

内容提要:

给青春装上清澈透明的眼睛,以使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透彻人生。

给青春配上睿敏机智的头脑,以使能审时度势,果敢抉择,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竞争。

啊!青春不言悔……

相信坚强的信念定能点亮成功的灯盏,相信布满血丝与劳顿的眼睛,在总结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定会另寻出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反馈出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引起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及今后毕业分配制度,人才使用方面的改革,但这种信息反馈的媒介绝不应是学生经商这一方式。固然,勤工俭学与社会实践应大力提倡,但应以一科学的态度与战略性的眼光来重新认识勤工俭学的社会功能,选择理想的模式与正确的途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不应将眼光死盯在钱上,而应发挥自身知识的价值。如何能使鱼和熊掌兼而得之呢,既和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获得一定收入而不影响学业,这才是最佳的勤工俭学的模式,也是专业金钱诱惑的最优方式。

大学生勤工俭学应采取科研型,知识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劳务型三种形式并举,每种类型又包含多种具体模式。它是基于大学生的内在能力知识水平和其它素质的差异,同时各学校性质及专业性质的不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三种类型中,适应性较大的为知识应用型和劳务型。提倡得是科研和知识应用型,因为这种类型不仅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而且能使学生学尽其用,为其适应社会提供机会,还能够强化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气氛。

金钱不能买到文化。有品德,有文化却可以赚到钱。用金钱衡量一切的社会是坠落的社会。

当你把钱抛在脑后,当你不再为钱而生活时,当你对钱轻描淡写时,你的生活会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起来,你们是清贫求知者的欣慰。

有几次,当我仔细的观察自己时,有些困惑不解。渐渐地我发现,我好像是由几个不同的人组成的。有时其中的一个又被别的取代。他们交替出现,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

少年不言愁

中午阿华满头大汗地走进宿舍时,桌上的电话“叮铃铃”地响了。这以前的两个小时他在送牛奶。

他左手拿起话筒,右手拧开水杯盖,就往嘴里灌。“请问李健华在吗?”话筒那边传来清亮的女音,给阿华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我就是,你是……”“我是习兰,还记得火车上坐在你后面的那个女孩吗?那天多亏你帮忙……”5分钟后电话挂断了。阿华看纸上她刚才留的地址“师范大学2叼信箱”,长长舒了一口气,疲惫地躺到床上,想起了认识习兰的情景。

气笛长鸣,火车到站了,乘客起身拿行李。阿华注意到他座位后面的一个瘦瘦的女孩子,她正吃力地去拿行李架上的包。她记起他是中途上车的,却不知道是来自同一个城市。于是帮了她一把,她说了声谢谢,并问:“你到哪儿?”阿华说了地址,她惊奇地“啊”了一声,道,“咱们还可以同一段路了。”拥挤的车站人流中,她颤颤的身躯从缝隙中穿过,天蓝的衣衫在人群中呈曲线浮动,沉重的行囊压弯了腰,紧随其后的阿华心里一热,说:“把你的包给我吧。”

和这个尚不知晓姓名的女孩告别后,他就到校报名投入了新的生活。阿华早就想自食其力,很快联系了一份送牛奶的工作,累是累点,但值得。他此时不由得想起远在南方城市的姐姐——他唯一的亲人。父母去世早,他由姐姐一手带大,姐姐为供他上学,兼着好几份工作,她那颤颤的身躯常令他暗暗地发誓,将来一定要加倍偿还。奇怪,习兰的背影酷似他姐。

今天是周末,他下午还得去送牛奶。发货时老板把他叫到一边,不耐烦地问:“你上午怎么搞的,有两家没有收到牛奶,张先生和李太太都打电话问过了。”“什么?我是按时送的,可他们不在家,我都给他们放门口了”,阿华急忙解释。老板的眼皮都没抬,振振有辞:“我们的责任是把牛奶送到订户手中,不是门口,损失费用将从你的工资中扣除,下次再这样就把你炒掉。”阿华立在原地,心里翻腾着:“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帐算在我头上,分明是订户不守时!”一股怒气升起,又被强制压了下去,因为他想到了姐姐,眼前浮现出那张有着淡淡哀愁的脸。

他们住的是一幢小平房,那是父母留给他们的全部家当,姐姐简朴,总想着多照顾他一点,成天穿梭于车间、家、菜市和粮店之间,没什么玩耍娱乐。某个下午一个戴墨镜穿夹克衫的年青人突然敲响他家的门,姐姐惊喜地迎他进来。他的目光在一瞬间扫过客厅雪白的墙壁、组合柜、黑白电视、暗红的桌子,坐下和姐姐随便说了些什么。房间里的阿华窥见姐姐脸上的红如日落时的晚霞。不多久,那青年站起来要走,姐姐诚恳地挽留:“吃了晚饭再走吧!”他有些支吾“我,我还有点事,你忙吧!”一只手拉开门,寂静的楼道立马响起咚咚的脚步声。姐姐从他那迅速而有力的拉门动作中看出了某种端倪,叹出了一声长长的无奈,阿华眼中呈现一个凝重的背景。于是心中添了一份沉沉的负荷。姐姐总对他说:“等你上了大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姐姐对生活的忍耐使他觉得辜负姐姐的期望就是犯罪。

干完一个月后,阿华领到了一迭散发着汗味儿的钞票。看着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成果,他领悟到生活的不易。

宿舍有同学要去师大找老乡,邀他一块儿去。他想想,决定去了。喧闹的校园里,他找到习兰,习兰清秀的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给人熟悉的亲切感,他们随便聊了起来。习兰说她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大姐、二姐出嫁,三姐打工,弟弟读高中。她爸,一个小学校长,为一大群儿女忙得焦头烂额,还得照顾多病的妻子。她那种平淡的语气颇令阿华意外。他想:她如此坦诚无丝毫困窘之态,或许她在这种并不怎么如意的环境中浸泡了许久,经历太多,洞察人生已至超脱。这种感觉甚至在初遇她时就有一点模糊的认识。一种诉说的愿望油然而生,他也有坦率的一面。他说:“无论如何,你的童年要比我幸福得多,在我十岁时,父母因事故双亡,从此懂得要想得到什么,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了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我可以捡废铁、废纸去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随着岁月的变动,淡的是茫然,深的是伤感,往事在心底滑过,留下了或深或浅的伤痕,至今仍在刺痛着我们。但是我们都要好好地活下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说得真好。”习兰眼里闪动着晶莹的东西:现实来之,我何尝不想好好珍惜。阿华觉得和习兰聊天是件愉快的事情。

阿华在班上是属于活跃的那一种,长得高高大大,话语中夹杂着幽默,办事又有经验,被选为生活委员。这天班主任叫他到办公室去一趟,他想:“又该去拿书信报刊了吧!”进去后老师微笑着朝他点点头,然后翻开一迭资料,直奔主题:“系里最近开始申请助学金,据了解你和水丽的家境都比较困难,可我们班上只有一个名额,你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吗?”“老师,能知道水丽的情况吗?”“水丽家住偏僻的农村,父母年老多病,几乎没有什么收入……”老师还要说下去,被阿华打断了“名额给水丽吧,我虽然失去双亲,可姐姐还能支持我,我也有能力去打工赚钱!”老师用欣赏的目光打量着他“我也这么想过,阿华感谢你配合我的工作,今后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阿华望着女班主任那张慈祥的脸,眼眶有些湿润了。接下来的日子班主任为他介绍了一份家教,他很高兴,这样就不用姐姐寄生活费了。正当他开始写信时,先收到了姐姐的来信“阿华,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就要结婚了,他与我相识不到一年,却为我做了许多,尤其说要助你一臂之力读完大学。我怕你有所顾虑一直没敢告诉你。等到了暑期,我们会一起来看你。这么多年来你和我在一起受了不少苦,忘掉以前那些不愉快的事吧,生活将重新开始……”阿华热泪盈眶,“姐姐,你终于找到一个好归宿。”

校园内树木葱郁,鲜花盛开,蝴蝶绕着花树翩翩起舞,长长的柳枝随风飘动,阿华在无比舒适惬意中觉得有些累了,坐在长椅上闭上了双眼。他朦胧中看见姐姐身着婚纱,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她的一只臂膀由新郎扶着,正朝他走来。身后,一群少年向他们抛来束束鲜花,他想起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原来如此广阔。

少年壮志不言“穷”

我痴爱文学。初冬的一天,我去拜访市文联唐谟金主席。在他并不宽敞的书房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幅座右铭:少年“穷”,人生辉煌的基点!看着看着,我似乎悟出一些什么了。

眼下,某些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或飘逸在繁华的大街小巷,“大手笔”一掷千金;或牵手于卡拉OK舞厅神采飞扬;或整日沉浸在电子游戏厅“嘀嗒”不休专心致志;更有甚者,将弃学经商、弃学“下海”权当臻美的“时尚”。目睹着一群群娉婷款款的俊男靓女,禁不住嗟叹迭声:唉,这帮鲜艳欲滴的哥们姐们……在纷纷攘攘的今天,面对这么一种“风景”,你会有什么感觉?“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惊佩。”这是塞涅卡模仿斯多葛派哲学里讲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我邻居生于农村,是一个在偏僻山村长大的孩子,18岁那年考取了某职业中专畜牧专业。在我忽明忽暗的记忆中,他的家庭应算得不幸的,母亲一直胃病缠身,父亲则患了严重的气管炎。因为这,“喂鸡为零钱,养猪为过年”的确成了他家的真实写照。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但在他,每个日子都排得满满的。学习起来刻苦至极,尤其对专业技术的实践,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了。他咬着牙倔强地度过那段苦涩的岁月,毕业后,没有像水随波逐流,没有像鸟思慕远方,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家乡。没有气馁、没有浮躁、没有退缩,用知识的“猎枪”防卫着农家的畜禽。在他无偿指导农户们养殖时,一个个饲养专业户便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自然,他和大伙均获取了可观的收入。从此,村里就传出感慨:“这娃子,有种!”还记得哪位名家说过:“知识即幸福的源泉。”由此便想,摆脱穷的困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善哉斯言!此刻,我领悟了:那少年之“穷”,便很有它的妙处了。于是更醒悟,那亮丽多姿的洋玩意儿,便不必太奢望,亦不必因缺少而怨天尤人,更不必因此而误入歧途。尽管,我也艳羡一溜烟儿的“奔驰”、“嘀嘀”叫的“大哥大”、及开怀畅饮的“人头马”。但每每时候,我却甘愿尽情享受少年“穷”的纯法与本真,深深玩味沧桑日子给我无尽的鞭策。要知道,少年“穷”,心不“穷”,心灵却是一方永远的睛空。当然,我并不是奉劝大家穷,穷得赤身裸体回归原始社会,也不是说穷就是富的必经驿站,更不是说越穷越受人青睐越出人头地。拿我而言,“穷”,最可立一种倔强不垮的心志;“穷”是一种至高雅致的美德,“穷”,是世间绝妙的一道风景线……“千金难换少年穷”,以及“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都是古人借以育人的名言,其深远的意蕴,很值读者诸君玩味。而在我,每当秉持着它,总有一种美丽的心境弥漫生命的荒原,就像绯红的晨曦自东方冉冉上升,上升……

看中国学术的创新

泼妇骂街,乃我国奇观,大概异国也一般如是。在山野村居,街头巷尾,如果有泼妇骂街,最好是两人对骂,必定极为精彩。盖其才思敏捷,恶语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再配以横飞的口沫,挥舞的手爪,飘散的青丝(也有的丝并不青,而是其他的颜色),和着抑扬顿挫的语气,慷慨激昂的气概,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愈战愈勇,另一方面是对对方士气的重大打击,是以泼妇骂街时语音的分贝高达几百,震耳欲聋,让人叹为观止。而最让人赏心悦目的莫过于她们语言的表现力,仔细一听,颇多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大抵泼妇对骂,为叫骂的需要,有很多创新的语言,这类言辞,彻底、尖锐、有极强的杀伤力和表现力,常常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让被骂者狗急跳墙,上前去以手代口说明问题。一旦由对骂上升为对打,先出手的一概是被击中要害,百口莫辩,才会气急败坏的。可惜,这些言辞大多如流星般昙花一现,雁过无痕。如果有人专职于记录对骂的言辞,汉语的词汇量不知要比现在丰富多采多少倍。香港周星驰拍了一部《九品芝麻官》(又名《白面包青天》),很有内涵。主人公因口齿不伶俐,而吃了大亏,沦落到妓院当乌龟。一次偶然,他目睹了叫骂的惊人的战斗力,从此发奋图强,苦练口才。最后他的口齿伶俐至化精钢为绕指柔,能让死人起死回生,并舌战群泼妇,骂得她们两眼翻白,昏死过去,于是,大功告成。这时,再去做官,自然无往而不利了。从中可见,第一等的口才是由相骂得来,而争辩之类就趋于末流。古有名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为兵横,不和秀才讲理。这时,秀才吃了亏,但他的心里还是骄傲的,兵的蛮横让他鄙夷。但如果秀才遇到泼妇,必定气得口吐鲜血。因为泼妇的口才极佳,最擅长化无理为有理,有理更是不饶人,道理尽在她掌握之中,反正怎么说,都是她有理,做秀才的只有瞠目结舌,任之摆布的份。这时,秀才吃了亏,还没有自我安慰的可能,这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家伙,不吐血才怪。

骂的基本原则是恶语中伤,一定要对方既听得懂又无法接受。战火初开之际,大都是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一,但随即友人加入,与甲交好或痛恨乙的,加入甲方,反之加入乙方;又有与甲交好的人交好的或痛恨加入乙方的人的人加入甲方,反之加入乙方;如此滚雪球,阵容越来越大,再加上有心劝架的,火上浇油的等等的,一时蔚为大观。我国有个词语妙极了,那就是千夫所指,试想,一千个人的手指着一个人骂“你他妈的”,横飞的口沫就能把这个人淹死。所以又有结论说:众口砾金,积毁销骨。从这看来,国人是喜欢“群起而攻之”的,而这招,正是孔夫子提倡的。

因此,对它的研究,是极有必要的。国人向来喜欢以强凌弱,因为有必胜的把握。欺负人的感觉是很爽的,但如果对方的力量太强大了,一般人是不会和他对仗的,宁愿含垢忍辱苟且偷生也不奋起反抗。实在走投无路,非战不可了,就用人海战术,把弱小的力量联合起来一起对付那个强大的敌人。孔子知道冉有的力量不是其他弟子单枪匹马所能对付的,所以让他的弟子们“群起而攻之”。此后便成为传统的阴招。当年苏秦游说六国合纵以抗强秦,用的也是这种方法。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作对双方力量有差距,单挑、决斗不能胜利,甚至必败无疑,就用群殴之法,以此反败为胜。后世流氓无赖把这种方法发扬光大,也使它臭名远扬。由此看来,国人连骂人都知道以众凌寡,目的自然有两点:一是欺辱别人;二是避免自取其辱,或被别人欺辱。国人既然如此利己主义,那么与人叫阵,就不免站在人多势众的一方。世上有些人,自认为能洞彻世情,竟以为世上多趋炎附势之辈,而慨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这真是不懂装懂的杞人之忧。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多鸡鸣狗盗之徒、摇旗呐喊之士,帮骂的人多,敢单独开战的人少。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能直面“千夫所指”的人都是极了不起的人物,不管是枭雄、奸雄、还是英雄,都是“雄”。以三国为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大哗,诘难蜂起,对曹氏口沫横飞,骂声延绵几千年,又能奈曹氏何?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被人表扬了也有几千年。孟子说:自反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豪情,这种风度,这种气派,听了就让人心驰神往。看来,敢犯众怒,能单枪匹马直面千军万马的人就是当世之杰。后来,一面骂人,一面被人骂的鲁迅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上体现了他的峥嵘风骨。为人所称道,也为人所师法。当代,台湾的李敖,就是这种风骨的衣钵传人。

文人也常相轻。而“文人相轻”,依李宗吾的看法,正是学术得以发展的原因,因为越相轻,越研究,就越可能,也越容易融会贯通。大概国人喜欢有备而战,准备的自然是对方的缺陷,好在实战中加以攻击。这些准备往往会连带地研究了对方的优点,而学术是最注重潜移默化的,在自觉不自觉中就表现出来,就像周伯通教郭靖九阴真经,他自己本来是不想学的,但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学术也如此。从宋理学尊儒诋訾道释而完成了儒道释相融合的大业,到海派京派的互诋而相交融,都是李宗吾先生看法的明证。而且,国人是最喜欢凑热闹的,一顿大骂之后,吸引了无数的观众,这也是古代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现代人依样画符,导演名人之战等,均属学舌之流。

常人对骂,能起誓醒之效,以后行事就会大加收敛,以免落人口实,而逢骂必败。文人相轻,作用就大多了,一方面自我完善,另方面激发创新。骂即先解构别人,把别人的不足、缺点和错误大曝于天下,反倒是对被骂的人有利的,如果他能反省、思考的话。主观上骂对建设并没有直接贡献,但客观效果恰恰是为他人作嫁衣。世俗的认识往往极清楚彻底,一眼就看见本质,所以说:“打是亲,骂是爱。”为什么呢?依孟子的话是让你“动心忍性”,然后“增益其所不能”。那骂声往往能起“当头棒喝”的作用,令人茅塞顿开。文人往往“暗于自见”,即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这些不足在对骂中被对手毫不留情的痛加说毁时,特别容易促成文人的自我反省。许多著名学者就是在众人诟病中成为一代宗师的。

尤其是开天辟地的大宗师,更是在唇枪舌剑中得以生存的人杰。如李宗吾初创厚黑学,举世皆非(当然也有人唱赞歌,否则就怪了)。哥白尼初创日心说,更是人见人骂,还被烧死。因为创新,相对于旧的来说,就是异端邪说,不管新说是与旧说相抵触,还是互为补充,都不被认同。因为新说是对旧说的挑战,它不仅怀疑旧说的独尊性,还表明了一种态度,那就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没有必要人人都做旧说的跟屁虫。这种思想独立正是学术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学术发展的最大希望。苏秦说六国国君的杀手锏是“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诱惑。这用来说学术界也可以。创新就是从这个心态出发,大成就者成为另一头牛,小成就者也是鸡头,总之是自己能做自己的主了,这比什么都重要。而国人互骂正是创新的滥觞。

留守者的岁末寒冬

岁末京城空空荡荡,懒洋洋的街景,无力挽留异乡人的脚步。不管人们曾经如何痴迷地向往过、追逐过这座城市,但在岁末的寒冬里,它没有家的味道。

宿舍过道昏暗幽深,充斥着霉味。于是黄土般陈旧的岁月和窑洞的遗风便时常盘旋在人们的感觉里、思乡心切的人们陆续离去,大片的空旷与荒寒悄悄地拥紧了每一位如我一样的留守者。

没有了往日兄弟间的插科打诨,也没有了楼下女生嗲声嗲气的呼唤;没有了响不完的电话弹不断的吉它,也没有了关于一场球赛的振臂欢呼或破口大骂;推销贩们不再用“耳机电池要吗?”的怪腔来扰你的午睡,广播站也不再每日如丧钟一样响个没完。一场期末考试像一阵狂风,卷走了平日没有重量的欢闹。

我因全心致力于那场考试而错过了原本就紧张的车票。我总得拿一份说得过去的成绩见爹娘啊!除此之外我还能拿什么来伪证自己呢?半个一九九八和整个一九九九,我的八分之三个大学生涯我的阴暗面,在世纪末的寒冬里桎梏了我渴望回家的脚步。

有人在楼道里狂野地学着张楚:“哦姐姐,带我回家……”往日唯恐躲避不及的调子,今日听起来竟是这般的荡气回肠!亲人是爱我的,但他们知道我更爱他们吗?

早上是被冻醒的。单薄的被子和只有半片暖气的宿舍里,我对冬天有着过敏的畏惧。窗子上,冰凌花开得烂漫,热带植物的样子。那是经寒风雕饰过的我夜间的呼吸,哭笑不得地成了“艺术”。我借着对家里火炕的一点想像蜷缩在被子底下。如往日逃课的样子,睡不着,但不想起来。

记忆里都是疼痛。就在一个月以前,我们为了响应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提议,决定在世纪末举杯——“千年醉一回”。各有说辞的碰杯响成了一片,其实都是为了喝醉。人有时候需要靠放逐来避免心灵破碎,而酒能使人忘却很多,尤其是我这种需要忘却的人。

那晚我做了三件事:让两个女孩恨我,让许多人瞧不起我,让自己在一片噪杂中沉睡不醒。之后是用醒来的整个白天去悔恨。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天,我在悔恨中度过。

她早在放假的当天就回家了。由老师做东的那次丰盛的聚餐她都没参加。我和她之间是一个再也没机会说清的误会。不解释也好,交给时间吧!曾经朝三暮四地追逐和没完没了地失恋,我理应被她认定是“常为花儿忙”的轻薄浪子。我理应怀疑自己是否能真的爱谁。

这冬季的校园,我却难有歌海里唱的那份飘逸。当那些曾经让我用整颗心去表白的生活如大漠驼迹般黯然消逝后,我发觉这个校园忽然失去了它往日的意义。我真的好想回家。但我不得不做这个岁末寒冬的留守者,因为我需要在狂热退潮后,给自己一个冷冰冰的思考……

少年痴狂时

记得那是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课上,我听课听得昏昏欲睡,枯坐于角落里百无聊赖地低头看桌面上累积多年的学生们信手涂鸦的杂乱无章的字迹,现下把这一现象叫“课桌文化”,还挺贴切的,我整体浏览一番,先看到了一些当红影星、歌星、球星们的名字如什么“柏原景,我爱你”“流川枫好帅”等等接着又看到一些现代新新人类的常用口头禅,如“酷cool”,“哇拷”,“去死吧”,“帅毙了”……突的,在这一堆文字垃圾中间,我发现了一些娟秀清丽的小字。仔细瞧瞧,竟然是一首小诗,在飞沙走石的文字“风暴”里,在一堆无用的垃圾中它如空谷幽兰般一下就吸引了我的视线,这首小诗非常巧妙的隐匿了自己,又十分执着地披露了自己:“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我怕说了/我马上就会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

写得优雅脱俗,含意深信,十分深得我心。作者到底何许人也?该不会是我们班的某位仁兄吧。记得平素老师让写一些板报稿,一个个都跟被卡住脖了的鸭子一样,搜肠刮肚半天也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无“历史性”重大错误的文章,前几天我们班某位同胞就闹一大笑话,他的入党申请书中竟有“邓小平同志虽然在99年×月×日与我们永别了,但他的精神……”好个老兄,愣让邓小平同志实现了“到香港这片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可没想到一联系到“我爱你”的字眼后,就能把中国话说得那么地道!

随后的一次同学聚会,我们海天海地的神侃神聊,把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都拨拉出来了,来看同窗们个个激动不已,我禁不住把困惑多时的问号提了出来,刚开了一头“我爱你……”“可是我不敢说,”大家居然都齐声背涌出来,“我怕说了/我马上就会死去/我不怕死/我怕我死了/再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哇塞!”我一下狂叫起来:“不会吧,平时老师让北一篇英语文章死活都没背会,情诗却是朗朗上口啊!真够”崇中弃外“呀,”坦白,作者是谁呀?“大家”哄的全笑开了,燕儿说:我们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大家好像都特别偏爱这首小诗,抄它背它时,觉得特神圣,特壮烈,也没费多大的劲,就刻脑子里了。“的确,我觉得它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对爱的痴狂之情,那么的独特而又熟悉,就是为我们而写的一样。”林儿特认真的补充。

青春年少,浴火飞扬,少年虽然有痴情狂有笑有闹,有成熟有幼稚,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年华不似流水轻易流逝,而是愈发的蓬勃生机。

纵然年少多痴狂,更哪堪磨难掩锋芒!

成长的磨练

我辍学了,在十八岁那年,十八岁,在别人眼中,是一切美好的开始,然而在我眼时却是人生坎坷崎岖的开始,无言接过妈妈手中的旅行包和车票,我不敢看妈妈那因我的轰学前痛苦自责的脸和新添的白发,心中纵然百感交集,纵然一生也许都将与书本无缘,与向往已久的

大学

无缘,然而为了安慰年迈的父母,我还是故作潇洒的将包甩过肩头,挥了挥手就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北上的火车——颇有一种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

但很快我就尝到世间的冷暖了,当我来到祖国母亲的心脏——北京时,打工的人流充满了各个角落,当我投奔的老乡告诉我他们的工作只需要熟练工时,我初到异地的那份新鲜和好奇迅速被焦虑和惊慌所取代了,这只意味着一个铁一般的事实——我的希望落空了,怎么办?生活费所剩无几了,而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里只有这一位老乡,他的生活也是清贫中的清贫,我若长住显然是希望渺茫。何况住久了万一被当地联防队抓住了可不要累及人家。虽然说老乡连说没事没事,然脸色已不如原时温和了,于是我一边让人给我找活,一边做好了回去的准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觉得已无住着的意义时,老乡给我带来了福音——有一份瓦工的活问我愿不愿意。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能不回去面对父母失望的脸,我拼了命也要留下。于是我连夜拎着唯一的财产——几件换洗衣物就来到了工地,开始了我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我住的是简易的四面透着亮光的工棚,不分白天黑夜的抬砖、递砖、拎泥……几日下来,肩上磨出的泡渗出了丝血水,浑身的骨头似乎快承受不了过重的负荷而濒临散架的危险,但我不在乎,真的,只要能挣钱,我什么都不在乎。

在北京不到一年,我换了好几个工作,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则是一次给一栋高达四十多层的大厦擦玻璃。那是个下午,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吊在十四上擦,在转身从另外一个工友那拿清洗液的时候,我的脚一时打滑,一脚踏空,直直就往后倒去,我顿时魂飞天外,直觉身子猛地往下一坠,重心不知在何处,却本能的挣扎,幸好腰上的救命索救了我,但我过猛的挣扎让我的头重重的磕在玻璃窗上,血顿时溅了出来,我眼一黑,失去了知觉……

当晚躺在床上,也不觉到疼痛,只是头一次真真感到了想家。想着离我而去的校园,老师和此时正在明亮的教室中温习功课的同学,还有在煤油灯下补衣服的妈妈和病榻前的爸爸我才十八岁啊,正是圆梦的年龄,而我,却要过早的在我人生的旅程中承担我稚嫩的双肩不应承担的重担,我好累,好苦,好想哭,可却找不到可以依靠的肩膀。

从这以后,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打工的艰辛,尤其是向我这样才从校园里出来即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又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打工仔,那些黑心的老板老是恨不得榨光我们身上的每一滴血甚至还要倒贴,那年下半年,我不得不学会保护自己,争取自己的权利,得到自己应得的钱并不至被人欺负,当我在一家所谓的铸铁厂——实际连我在内不过十人,我们只需负责将碎铁皮,铁屑挤压成一个大铁块送往钢铁厂炼钢,本来老板赚得已经够多了。然而这家伙死不知道,不听我们的抗议,硬将含铁很少的,约三四十公斤重的氧化铁皮用蛇皮袋起来挤压在铁块里,但不久被钢铁厂发现了,不光退回了所有的货,还罚了老板好几万块,事后老板企图从我们身上找回点损失,工钱不但不发还要扣我们每人十元钱,我们不同意,联合起来要罢工,一连持续一星期,老板最终还是屈服了。

虽然不过一百多元,然而我们这些在外饱尝冷暖的人第一次感到了胜利的喜悦和人格尊严的保全。

如今在北京已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五年,先后做过搬运工、瓦工……摸摸身上的伤痕,看看走过的路,几许欢乐几许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不再奔波,心却总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同学曾来信说,“你如果有与我们一样的条件,你甚至比我们还要好,不过我相信你的奋斗不会停止。”读完这封信,我失声痛哭,多少年了,即使我再想家,再苦再累,再受不住我都没有哭过,只是咬咬牙硬熬了过来,然而……

我虽然今生无幸去圆我的大学梦,但我现在并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这几年的磨练使我学会了太多太多校园中无法体会的人生历练,我不会用什么大道理去刻意夸耀任何东西,只是想用一种过来人的身份说几句肺腑之言。

在人生的长河中,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然而比起远方那个灿烂的目标,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埋怨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埋没呢?勇敢的闯过去,那就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大学

献给共同学习、生活过的同学们——(一)生活

大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大学一年级,学习的同学像没头苍蝇,整日泡教室,也不知道学习些什么。玩的人呢,像“勤劳”的蜜蜂,这儿没了花蜜也会到到处寻些出来。我嘛,就算是只没头的苍蝇吧,是自习狂人中的一员。也许是六年的中学生活使然,我认为,吃了晚饭除了上教室没有什么可干的。课本从头翻到尾,从尾翻到头。期末考试一来,依我这样的人,用北京土话说:“特牛”。不点蜡烛,不开夜车。考试那几天,还坚持每天看几页《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听一会儿世界杯热线吧!是不是认为我很棒呢?嗨!这里头有窍门。傻乎乎的我,上了大学才知道有考试划范围这一说。害我上了一学期自习还以为考试难得跟全国统考似的呢!日子一混混到现在,也不知是自己自习上少了,还是老师的范围留得宽了。考试之前要点蜡烛了。同学们中流行一句粗话,大家心知肚明:考前开夜车是傻×;熄灯睡觉的是牛×;明天考试大家一起死×。很粗俗吧,不过这是大实话。

整个个大一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可是,当看到系里发下来的必读书目,这才傻眼。读过的书用十个手指头点都嫌浪费。这下才明白,我可能是打了一年“无用工”。是不是每个人到了大二都会自觉许多呢?反正我是这样的。大一的傻气被现实的冲击冲散了。我们认识到了严酷的现实。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操作能力,哪一件来得了虚的呢?我开始顶着寒风,与同学们蹬自行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每次夜晚归来,在橙黄的路灯下,体味空气中的一丝丝凉意,大脑中总腾起一种阿Q式的满足。我真的学到什么了吗?应该是吧,我这不是才下课吗?

考研,也许已成了大多数大三学生生活的重心。人才、学历的高消费,逼着我们一个个往考研的“火坑”里跳。无论进校时说得多么壮烈:打死我也不再考研了。可到了这时,试想满宿舍堆满了各种考研书籍,校园里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考研广告。有多少人有如此定力能忍得住?于是,考或不考,考本校或考外校,考热门或考冷门,种种之后就成了每天睁眼开始最揪心的问题。常常听到学长们抱怨:“破大一个单位,人都没几个,还牛得很,说什么‘我们只要研究生,不要本科生。’”于是,年轻一点的我们终于一个个的走上了考研的漫漫征途。(二)理想

我不知道当你背上行囊走入大学校园时有什么理想。反正我是什么也没想。高考前我最要好的朋友对我说:“你呀,第一不能学中文,老是提笔忘字,是个文盲。第二不能学经济,数学没考及格过,是个白痴。”谁知误打误撞,我进了这所学校,这个学系,还进了这么个汉语——贸易经济双学位班。你说,我还有什么可想的?只好先进来再说了。说真的,有时很困惑,在学校里学那么多年,将来毕业了出去自己干些什么呢?似乎自己所学的并非自己所爱的。理想原本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彩色气泡,虽然七彩缤纷,可一桶就破。市场的需求、专业的限制、留京不留京的愿望,就业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主观、客观的因素。也许每一天我们都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一位前辈告诉我:学习,就是在学会生存。也许,能生存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每个理想也许就是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三)情感

也许我们真的有些长大了。我们开始体会到了寂寞。一个人的周末不再只是一本小说,杯香茗可以打发的了,真的也会很羡慕那个短个子的女孩,在微凉的雨夜,走出教室的大门,有一个高个子的男孩为她撑起一把小伞。一个声音说我寂寞。无法抗拒的跃进幻觉中。情感的字典解释这叫浪漫。

遭遇情感,体味情感,它能让我们收获成长。曾经一个是天真少年,一个还很腼腆,对爱情憧憬无限,对未来无知得可怜。就这样爱吧!就算爱在不对的时间,这种心劲、心牵、心恋,甚至心碎的感觉,绝对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关怀,如何去珍惜。无论如何,大学生活这样悄悄悄地溜了过去。在大三这个驿站上,有遗憾,有感激,也有希望。

在奔波中成长

北京今春的风沙格外地猛烈。

那天,阿潘裹着一身尘土撞开宿舍的门时,五六双眼睛几乎同时迎了上去。阿潘也知道,那些眼神里都挂着一种热切的疑问:“怎么样?”“过两天准备试讲。”没等大家开口,阿潘先吱了一声。“哇!”“机会来了,好好准备吧!”“潘儿,我觉得你最适合当老师了……”

宿舍里的姐妹们已有两位有过试讲的经历了,但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阿潘是最适合当老师也是最诚心要当老师的。

两天的准备时间,阿潘准备得很努力。虽然只是给高一的学生讲我们很熟悉的那篇《包身工》,但她还是跑图书馆、写讲稿、演练手式语调、又拉同学在教室模拟练讲。我也先睹为快,听了阿潘的讲课。虽然还谈不上游刃有余,横贯古今,但也声情并茂、干脆利落,阿潘还提到用电影镜头的艺术表现展现文章的情节转换手法,这可是点睛之笔。大家都觉得阿潘的成功率极大。怎么上帝也得体谅阿潘裹着风沙来来去去的虔诚啊!更何况这个学校也算是阿潘用那千丝万缕的“关系”敲开门的,尽管大家对此道深恶痛绝,但痛慨之后,还得乖乖就范。机会来了,就不能不抓住。“对了,潘,下午试讲穿我的那身套装吧,我那天穿它讲课效果不错。”因为不太钟情于当老师而把一次试讲当作过把瘾就死的小关在极力推荐自己那身价格不菲的新“皮”,“不过,你最好外面再穿个外套,风沙这么大,好好保护。”

阿潘那天中午极为认真的准备让我们好感动。那种神圣与细致不亚于出嫁。“唉,我当初要这么准备,也许早就签了。”

潘终于伴着风沙的节奏走了。她这几天的折腾给了大家很美好的憧憬。“哎,要是潘儿真当老师了,将来我们家孩子就送她那儿。”“其实当老师蛮好的,待遇好,又能解决住房,而且越来越受重视,多适合女孩子啊!”……唉!

什么时候我们这些意气风发的要强者们开始这么走近生活?一年前或者半年前,我们不是还在为未知的未来策划、构建美好的蓝图吗?自习室、图书馆、讲座大厅里是我们永不知疲倦追求的对象;每天伴着清晨校园的广播声开始,又在熄灯后的“半夜谈”中结束。还有那……背着双肩包在校园里蹦蹦跳跳的时刻啊!那么近在咫尺,却仿佛又那样遥远!

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们就开始了实习、找工作的奔波。不到年时间的路却走了很久。很长时间没有见到早晨六七钟的太阳了,打着呼噜的鼾声伴着早晨依旧的广播节奏一起进行;熄灯后的“半夜谈”偶尔进行,更多时候却被疲惫了一天的舍友们倒头就睡的沉寂代替。

嘿,这不就是大四生活吗?

可是,疲惫的奔波后,却不知迎接我们的是怎样的“厄运”。阿潘试讲完后说感觉还不错。听课的那个班的学生说:“老师,您是几个试讲老师中讲得最好的!”“哇,潘有好戏啊!”“哎,潘儿,别忘了我们又好久没涮嘴了。”“什么时候通知结果?”“不知道,得一周时间吧!”阿潘似乎很谨慎,但我们认为“潘老师”的诞生已成定局。还记得那是新闻预报中北京的第四次沙尘暴降临的日子,阿潘接到一个电话,告诉她因为没有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中学任教的指标,阿潘被那所学校遗憾地拒绝了。但学校,很友好地建议她到另一所学校试试不知阿潘怎样打算。

被风沙堵在宿舍里的姐妹们与阿潘一起呆着,大家都不想出去,至少在那一天。我们都知道没票我们进不了剧场的门;没有技艺我们也无法在舞台上演出精彩的戏剧,却没想到,二者都有了之后,却因为突然为停电我们没法登上那方舞台。

也许,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到处充满“意想不到”,我们得学着去接受。屋外一片灰黄,风沙漫漫。今年北京的春天依旧飘忽而至,只是多了一些风和沙。

心灵孤独

人生不该是一片空白,许多青年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在现实人生中,有些青年总感到人生寂寞,觉得人生不可预测。可是他们想方设法寻找自己心中的“绿州”。大学生活是很紧张的,可是也有不少“天之骄子”感到大学生涯是人生中最长的一段空白。周末晚上的大学校园,散布着一个个孤寂冷漠的心灵。有人在l995年6月作过如下的调查:学生对某大学业余生活的感受如何?回答“充实”或“很充实”的大学生仅占30.1%,回答“一般”或“无聊”的大学生占69.9%;另一所大学对150学生周末情况的调查中指出:经常在周末有孤独经历的同学占67.1%,对其它大学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这种现象尤其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更为明显。因此,有的大学在学生会主办的黑板报上经常发表抒发大学生周末孤独心情的文章。

只要巡视一下周末晚上大学的学生宿舍,声嘶力竭地唱着“一无所有”的人有之,懒洋洋地躺在床上静看武侠小说者有之,无所事事者有之,把收音机或录意机的音量开得最大以驱逐孤寂者有之。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承认“周未太难熬了”“一到周末,内心总有不少凄凉的感觉”。根据有关万面的调查和笔者的亲身观感,在大学校园里,平常保持恋爱关系的男女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60%左右。四年毕业,当跨出校门时,几乎70%以上的人曾有过恋爱史。据对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1023人的调查,谈恋爱者占70.2%;据另一所高校某专业各年级调查,在一年级调查共180人,谈恋爱者107人;在二年级调查共183个,谈恋爱者135人;在三年级调查共240人,谈恋爱者209人;在四年级共调查260人,谈恋爱者有223人。但是这些在校园里谈情说爱的男女大学生,毕业后与恋爱对象正式结婚的只占2%。这个太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丘比特在大学这个神圣的校园里胡乱射着他的爱之箭;说明今天男女大学生的校园恋爱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填补各自人生空白的爱情游戏!这种恋爱与结婚的分离,在大学是公开的秘密。

说穿了,这是有别于传统恋爱的“假性恋爱”。传统恋爱的是结婚,恋爱是结婚的前奏。

可是假性恋爱的只不过是寻找一个异性伴侣,在大学城里一渡过那些难捱的时光,使大学生活变得浪漫一点,缠绵一点。谈恋爱的大学生也有他们的“理由”。有的大学生说:“不谈恋爱干什么呢?我们每天的学习,最多只有6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不好打发呀”有的大学生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大学校园里还能那么‘传统’。电影、电视里那些男女接吻、拥抱的镜头要多刺激有多刺激,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你能无动于衷吗?”有的大学生说:“如今大学生活中失意的事太多了。当一个遭受不幸和发生挫折时,只要有异性同学表示真诚的同情,就很难抵挡丘比特之神箭。”有的大学生说:爱情是逃避现实伤害的最好的庇护所。在卿卿我我的软语中,人生的一切失意、烦恼、痛苦都可以暂时忘却。男同学坚实的肩膀和宽阔的胸膛,可以成为郁郁寡欢女孩的精神支柱;女同学的活泼可爱,聪慧秀敏,也可以在男生荒漠的心田里种上一点灵气。“有人说:人生是个大舞台,人活一世就要充分享受人生。恋爱是年轻人的特有的需要。大学里有的高品位的异性如果不在大学里尽情享受情场的欢乐,出了校门,可就没有样的艳遇了。”有人说:谈朋友不去谈恋爱,谈恋爱不等于谈婚姻。爱情随感性而变化,热情来时应不顾一切地去爱、去吻、去拥抱、去冒险;热情去了,就既不能勉强异性朋友,也不能勉强自己。否则人生就太苦了。“有人说:当男女双方因寂寞而碰巧走到一起,又从消遣寂寞的漫长过程中产生出异样的感情,双方得到情感互补,这是完全正常的。”有人说:大学学习难度增加,找一个异性辅导老师,可以学习上相互帮助,共渡大学美好时光。这既十分浪漫,又十分现实。“五花八门的大学”恋爱经“说明恋爱——男女之间至爱至情,在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手段。丘比特在大学校园里横冲直撞,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大众心理的影响,有中学生早恋的影响,有性生理、性心理成熟的影响,然而感到人生价值的失落,觉得人生太空虚、太无聊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50、60年代的大学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大学生活一点也不空虚。每个人都埋头功课,甚至周末晚上及星期天,图书馆、阅览室里都坐满了勤奋攻读的学生。许多女生从来不看电影,连”三八“妇女节学校发给每个女生的招待电影票也都是给男同胞享用。她们不会跳舞,更不会与男同学谈情说爱。那时的大学生,绝没有什么周末恐惧或人生空白的感觉。原因何在?因为那时的大学生比较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他们十分清楚,要5个农民才能养活1个大学生,因此,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到了80、90年代的大学生,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只求”60分万岁只求活得不要太累,只求活得潇洒,当然就不会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了。老一代的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比较强,同学之间经常开展谈心活动,相互帮助,心灵比较容易沟通。当代大学生则比较容易形成封闭心理。南京大学的一位大学生说:上了几年大学,周围的人认识不少,但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也曾苦苦追求过知音,但到头来却是场空。空闲时间也就只好与孤独为伴。

不找一个kiss的对象,怎么办呢?北京大学一位女生说:我看不透别人,别人也不关心我,理解我。看来90年代仍是个人顾个人。这位北大女学生的话在大学校园里是颇有代表性的——人人都渴望走出个人的小圈子,憧憬个人能满足他人、集体的需要,希望能实现人的价值。可是现实的人生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出现了一段又一段的空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实情况,各个不同的学校都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业余活动,有的学校还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这些作法对于帮助大学生填补人生这段空白当然是有帮助的,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现在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是学生人生价值观上出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培养大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想政治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做人最起码的基本道德,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然后再根据当代青年的特点逐步提高,而不能只是一味采取强制措施式干巴巴的说教,应该让每一位大学生了解和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竞争中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只有努力学习。

才能增强和提高自己在竞争中的实力。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的世界中,如果我们的青年一代既没有知识,又没有能力,那么就将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民众,将无颜面对为我们创造灿烂文明的祖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