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孩到男人——如何把男孩培养成男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7:47:28

点击下载

作者:东子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男孩到男人——如何把男孩培养成男人

从男孩到男人——如何把男孩培养成男人试读:

自序

人们常说,男人要有阳刚之气,女人要有阴柔之美。然而,放眼望去,现在越来越多的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取而代之的是脆弱、优柔、独立性差、不自信、不勇敢,爱使小性子,爱发脾气等。

男孩们到底怎么了?其实,男孩们有如此表现,是有许多难言之隐的:一些特别好动、活泼外向的男孩总被老师和家长批评、训斥,这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一些不善于和同学交往、性格内向的男孩往往又被老师和同学戴上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帽子,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待见,男孩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望子成龙”是中国家庭的愿望,那么如何才能把一个男孩培养成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呢?在我看来,男孩要想成长为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是简单的事。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父母长辈缺乏教育的原则,过分溺爱,会让我们的男孩变得娇气、缺乏担当、不堪一击,长大后又如何独当一面,成为家庭、社会、国家的栋梁呢?

基于此,多年来我一直奔赴在家庭教育的前沿,为中国家庭教育建言献策,也出版了不少操作性颇强的家庭教育类图书,但有些家长仍然觉得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特别是在男孩培养方面,仍无迹可寻,不好把握。面对越来越多关于男孩成长的咨询,我也很感慨,我是一个父亲,我一直关注着男孩的成长,在陆续推出几部父亲教育著作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如何让男孩更有男人气,使之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研究,于是有了《从男孩到男人:如何把男孩培养成男人》这部书稿。

本书是我在10年的追踪调查采访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育研究体会和教子感受,为家有男孩的家长量身打造的一部家庭教育作品,旨在为家长教子提供切实的帮助。如确有益,实为东子大幸。一家之言,难免疏漏,欢迎各位家长批评、指正。东子2019年春于东园第一章把男孩培养成自强的男人男儿当自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是出自北宋著名学者汪洙的训蒙幼学诗《神童诗》,意思是王侯将相本来不是天生的富贵种,贫穷人家的孩子发愤努力,也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好男儿应当发愤图强。“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我奋发图强做好汉/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这是成龙演唱的歌曲《男儿当自强》。

这也是东子喜欢的一句诗和一首歌。作为男人,东子从一个十几岁辍学的农村少年走到今天,“自强不息”这句人生箴言一直激励我前行。

从古到今,男人的生理特点和社会角色决定了他必须自强自立,成为国家的脊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句励志语,历经沧桑,还能广为流传,说明这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是男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我们现代的一些成年男性,却不具备这种素质了,未成年的男孩也更多地显现出不自强、少自立的特点。所以,把男孩培养成男人的第一步,就是让他学会自强。

所谓自强,就是自己努力图强。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相当快,具有自强精神尤显重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自强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缺乏自强精神,人便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这样的男人,要想成就自己的梦想和事业恐怕是天方夜谭。

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挫折、困难。处在“温室”里的“幼苗”不知天高地厚,不了解人情世故,没有掌握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一旦脱离“温室”,是经不起人生风雨的考验的,也是克服不了前进中的困难与挫折的,就更别说振兴家业,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了。案例事业有成的王先生妻子娇美儿子可爱,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的三口之家。这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却也有着很多家庭都有的烦恼。王先生感慨:儿子小鹏从不惹是生非,是个很省心的孩子,可是即将升入初三了,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刚上初一的时候,班里选学生干部,小鹏像没自己什么事一样,别说参加,就连问也不问。爸爸问他为什么不报名,他说觉得当干部太累,当班干部是为同学们服务的,他自己都管不过来,不想为别人服务。爸爸妈妈一想,自己孩子比较内敛,对当干部没什么兴趣,反正也不是人人必须当干部,于是没太在意。后来慢慢课程紧了,小鹏依然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爸爸妈妈发现小鹏的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可也没见到他努力学习,就常常鼓励他,希望他可以努力学习,为考上重点高中打好基础。小鹏只是嘴上答应,却不见有什么行动,除了应付写完作业,就不再看书。周六日总是和朋友们出去疯玩儿,毫无努力的迹象。对学习如此,对生活也是这样。15岁的大男孩了,什么家务也不做,有啥事还得70多岁的奶奶伺候着。见这孩子越来越不上进,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找小鹏正式谈了谈。经过了解才知道,在小鹏心里,没有什么事情是需要努力争取的,学习不好也没什么,不是没考倒数第一嘛,学习那么好有什么用呀,还要天天回答老师的问题,上好高中和普通高中在他心里也没什么区别。爸爸听小鹏这么一说,火冒三丈,就要打他。可小鹏还振振有词地说:“你说我干吗还要努力呀?我还没上高中,你们就已经给我安排好了工作,我还没到谈恋爱的年龄,你们就把结婚的房子给我准备好了,我上进学好了不也就是为了工作和生活嘛!你们都给我安排妥当了,我还上进干吗?除非是傻子,可我又一点也不傻……”东子给家长的建议1. 儿子不自强,家长要找到根源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生下来就衣食无忧,甚至没受过一点委屈,更别提过苦日子了。他们不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在孩子的世界里,这样安逸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他没有看见父母在外面打拼的场景,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

慢慢地,孩子便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他想要的东西,家长早已准备好了,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像案例中这位家长一样,孩子未来所需都已经准备好了,而人的本能都是避苦趋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努力呢?所以说,孩子不自强的根本原因,大多数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若是有培养孩子进取精神的意识,孩子也不会如此不自强。

孩子不是傻子,那么谁是傻子呢?读者应该看出来了,显而易见,是自认为聪明的孩子父母。此案例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战友。战友和我一样是农村苦孩子出身,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他熬到了副团职转业,在他儿子十多岁时他就帮其把婚房准备好了,儿子刚上高中他就开始托人给儿子联系工作。

有一次,我问这孩子想不想当兵,他说不想,我问为什么,他说他爸爸不让,我又问为啥不让。他说他爸爸不想让他吃苦。我了解情况后,把战友痛骂了一顿,说他根本就不配做军人,这样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果然,孩子读高中了,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凡事都要听他爸爸的。

孩子不自强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些自以为是的家长,是他们剥夺了孩子自强的机会和进取精神。我非常喜欢也一直在践行林则徐对子女说的那句话:“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可见,能否把男孩培养成男人,关键看家长怎么教育。若家长们都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我们的国家会有越来越多的男孩不自强,未来具有男子汉气概的男人也就会越来越少,此乃家门之不幸,更是国之悲哀。2. 给孩子自强的机会

要啥有啥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从我对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结果来看,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心里很空虚,缺乏安全感。他们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由于家长都给安排妥当了,自己也就只好接受了。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要孩子自强自立,就必须给孩子机会。

其实,让孩子拥有进取精神、自强意识,并不是件多么难的事,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不要让孩子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说孩子喜欢某一物件,不要马上给他买,你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当然这些要求一定得是孩子能达到的。比如让他做一次家务,或是阅读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等,然后把他想要的东西作为奖励送给他。这样,在孩子心中就会有一种意识:凡事要付出努力才能达到愿望,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可能。

通过自己辛勤付出得来的东西,孩子也会更加珍惜。慢慢地,他就会养成一种“想得到,就得先付出”的习惯,并且会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从而形成自强心理。作为一个男孩的家长,所付出的心血也许要比女孩的家长多,因为一个不够自强的女孩或许可以被社会接纳,但是一个不自强的男孩却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培养一个男孩,首先要培养他的自强精神。“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人类发展到今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无论是上天还是入地,都需要具备自强、自信、自立的素质,而这些素质都来自父母从小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自强,从自立开始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这个幼小的生命就融入了我们的世界。从此,孩子便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之始,都是由父母代劳的,给他穿衣,喂他吃饭,教他走路、说话。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其自然的成长规律,违背了规律结果只能背道而驰。到了该自己吃饭穿衣的年龄,就必须让孩子独自完成自己的事情。可当下出了很多能干的家长,出于爱子之心,恨不得为孩子做一切事情,他们处处照顾孩子,时时保护孩子。由于家长搞“大包干”,以至于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在“勤快”“能干”的父母身边,大多是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和自强精神的孩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懒惰、不上进、怕吃苦、自理能力差。

那么,是这些孩子一开始就不愿意自己做事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有过尝试自己做事的愿望,但家长往往在这时会不遗余力地把这种自立的思想萌芽给扼杀掉。而且有种种理由:“孩子还小,自己哪能做好,自己吃饭弄得到处都是,做家务我还得返工,反而麻烦。”“正长身体,累坏咋办,咱有条件犯不着吃苦,有保姆不用还闲着啊。”“自己小时候就什么都干,怎么忍心让孩子受委屈,咱能做的就替他做了吧。”……

上面是东子在和家长沟通过程中,听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如此糊涂的家长,真的让人痛心,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自己做事情既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孩子体会劳动带来的喜悦。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支持才对。案例

“妈妈,我的红领巾呢?”“妈妈,我的书包装好了吗?”“妈妈……”每天早上,10岁的小宇都要这样叫妈妈很多遍,以至于每天早上上学前,妈妈都要围着他转。小宇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平时在学校,老师都夸他表现好,可是在家里,就显得有些懒惰。早上起床,从来不叠被子。晚上回家以后,写完作业就玩儿,连书包都要妈妈帮忙整理。小宇上三年级时,劳动技能课老师留了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洗一双袜子。小宇犯难了,他可是从未洗过袜子呀。他把事情和妈妈说了之后,妈妈帮他倒好水,把肥皂放在水盆边上,准备好了让他洗,可是他肥皂也不会打,搓也不会搓,妈妈看着十分着急,索性还是帮他洗了。第二天上学,老师问到大家完成作业的情况,小宇的脸红红的。后来,老师又布置了一些回家做的作业。每次小宇都不能完成,因为总是做不好,所以每次都是妈妈代劳。后来小宇想,反正老师也不知道,不如干脆不做了。有一次,小宇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可是他的钉鞋开胶了。妈妈正忙着单位里的事情,没有时间,就叫小宇自己去鞋铺修一下。小宇却缠着妈妈说自己去不了,还是让妈妈帮他去修。妈妈对他说,其实很简单的,就是把鞋给修鞋的老爷爷,然后把钱给他,等修好了再把鞋拿回来。不管妈妈怎么说,小宇就是不干,说自己没做过担心做不好。妈妈无奈地看着小宇,嘟囔道:“都十岁的男孩子了,怎么连去修鞋这点小事也不能做呢?”东子给家长的建议1. 不要总为孩子代劳

了解东子教育理念的读者,可能知道我是用自己独创的“三三教育”引领孩子成长的,我的“三三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三强”——自理能力强、自立意识强、心理素质强。所以,从我的孩子听得懂成人的话那天起,我就对她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此,我培养了一个自强自立的阳光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长,佐证了我的理论。

对于刚来到这世界的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未知的,就是通过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实践,才学会去做事的。孩子在幼儿时期,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锻炼他,不能什么事情都为他代劳,要让他有参与意识。其实,很多事情,孩子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做。

无论是吃饭、穿衣还是叠被子,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由他自己去做。在此之前,家长可以先帮助他完成,然后是协助他完成,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完成,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学时,孩子肯定做不好,从不会到会总是要有个过程的,尽管有时做得不尽如人意,但家长要及时给孩子肯定和鼓励,纠正不足,孩子会慢慢学会的。

如果家长一直代劳,当孩子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看到别的小朋友能够自理,而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就会产生一种不自信的心理和不进取的思想,甚至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天生就该如此,家长为他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孩子会变得没有自强精神,觉得自己就算试了也没用,最后不可能会成功,到时候遇到问题,不如直接求爸爸妈妈,省得自己白费力气。

就像案例中的小宇,文中所谈的事情本来应该他自己去做,而且也能够做好,可就是不去做。如果家长不妥协,孩子也就做了。就说修鞋的事,又不是让他自己修鞋子,只是把鞋子送到修鞋铺修补,这并不是一件难事。我女儿依依(范姜国一)六岁多就能拿鞋到楼下市场门口去修。六七岁女孩子都能做的事,十岁的男孩子咋就办不到呢?所以,这位妈妈应该做的是拒绝孩子。并直截了当地告诉儿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失去了父母的帮助,孩子就会想尽办法把事情做了,而不是遇到一点挫折就想要请父母帮忙。慢慢地,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事情,孩子在其中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他会觉得这样做很开心,自然也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而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本身就是一种自强的表现。孩子小的时候,具备了自强的精神,长大以后,也会拥有这样的品格。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是尽心尽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试着把事情做好。2. 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没有哪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作为父母,不能因为疼爱孩子,就包办代替一切;也不能因为认为孩子小,不用着急,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就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更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为不耐烦而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

要知道,孩子在幼儿期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愿望。他们什么都想试试,有时候要做的事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可还是很有兴致。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忽略了这一点,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依赖心理。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平时孩子要端饭,只要烫不到他,就让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继续鼓励他;孩子要扫地,就把扫帚给他准备好……总之,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没有动手的机会,何谈锻炼和提高?

无论怎样,当孩子要求做事的时候,如果确定孩子自己能做到,那就满足他并告诉他: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慷慨陈词:“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应该让我们警醒:我们该为国家培养怎样的一代年轻人?你的儿子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轻。我们的男孩子也一样,太轻松优越的生活、太多的宠爱会让他们患上“软骨病”。自古英雄多磨难。他们需要社会的历练,需要风雨的吹打,这些能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什么是爱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真正的爱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己去创造人生价值和财富。“儿子,因为我非常爱你,所以我决定:你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去做!”这才是理性爱子的最好诠释。做雄鹰,不做雏燕

在我做父亲之前,曾读过一篇文章,说山鹰常常把巢穴筑在悬崖边上,当雏鹰长出双翅、羽翼渐渐丰满时,山鹰就停止衔食喂养它们,并且会狠心地把它们“推”下山崖,看它们在山崖下挣扎、扑腾,在它们好不容易飞上来之后,再一次把它们“推”下去……

山鹰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怎会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可是,正是这种“残忍”,最终练就了雏鹰一副强健的翅膀。所以说,山鹰这样做正是在爱孩子,这样的爱理智而且充满远见。

看看我们人类,似乎比山鹰懂得爱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对他们呵护有加,怕他们冻着饿着,怕他们受委屈,不舍得让他们吃苦受累,更不舍得让他们出去经历风雨。孩子能自己做事情了,父母也是大包大揽,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了。

一些比较富足或者有权势的家庭甚至利用各种关系,不仅让孩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且为孩子的求学、就业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为孩子铺就了一条洒满鲜花的人生大道……

家长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辈的深恩厚泽,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这样的孩子一旦遭遇不测或身处逆境,就会一蹶不振。有的甚至依偎在父母的“翅膀”底下,即便该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职责了,依旧靠父母生活。

近年出现的“啃老族”最具代表性。据调查,这个群体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至今已经约有30%的成年人靠父母养。这就是父母倾尽爱心养育孩子的结果。父母如果能如山鹰那般理智,孩子何至于在该自立的年纪依旧不会“独飞”?案例小牧是一名初一新生,学校在开学之初,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军训活动。为了能更好地磨炼孩子的意志,锻炼孩子的体魄,学校把孩子们带到军营训练,进行寄宿式的军训。这下可把小牧愁坏了,从小到大,他从未离开过妈妈,让他独自生活几天,竟成了非常困难的事情。小牧当天放学回到家就愁眉不展,还唉声叹气的。妈妈也是一脸愁容,千百个不舍。第二天出发时,妈妈和小牧都泪眼婆娑的,就像生离死别一样。妈妈给小牧收拾了很大的一个包带着,里面放了七双袜子,还有一堆吃的喝的。可是到了训练营,小牧还是把自己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连最基本的整理内务也做不好。教官看到他乱糟糟的床铺,很无奈,便让他重新整理,可结果是还不如上一次。教官非常生气,说小牧是故意的,于是罚他去站军姿。军训过后,小牧的妈妈来找班主任,她非常不满地表示:自己儿子受了那么多苦,怎么才得了中评?老师说这孩子一点进取心都没有,太不自立了,被子叠不好,也不愿意练习,结果常常被教官罚。妈妈一听这话生气地说:“他才多大的孩子呀,叠不好就叠不好吧,在家我从来都不让他叠被子,他来学校是学习的。再说了,就这点小事,也不至于让他在太阳底下罚站啊!”老师看着咄咄逼人的小牧妈妈,终于知道小牧为什么连被子都叠不好了……东子给家长的建议1. 告诉孩子凡事要靠自己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陶行知。2017年“东子走中国”的文化先哲寻访,我特意来到陶行知的故里——安徽歙县,感怀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民教育家。我很认同陶行知说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句话。多年来,不仅自己在努力践行这句话,而且也在用这句话教育、引领我的孩子。“不靠天不靠地,凡事靠自己。”这是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她灌输的思想。因为我深知:未来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要想使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风雨中站得直、走得稳,就必须具备自强的精神和自理的能力。

可案例中这位妈妈的教育观点恰好与东子的相反,她不想让儿子经历风雨,也不管儿子是否自强自立,只要孩子不遭罪不受苦就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教育思想的家长有很多,尤其是在物质条件好的家庭里。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孩子不能总是像雏燕一样,等待着父母的照顾。早晚有一天,他要飞出父母的怀抱,飞到广阔的天空中。天空之大,父母的臂膀又怎能撑得起来呢?从未练习飞行,又怎么能在天空中翱翔呢?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是倾尽所有,倾注满腔的爱。爱孩子是父母之天性和职责,可是过多的爱,只会使孩子沉溺于父母编织的温柔保护圈里,这会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

因此,父母这种过多的呵护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而是错误的爱,是一种自私的爱,非理性的糊涂爱。

像案例中的小牧这样的孩子,在妈妈的过度保护下,已经渐渐丧失了男孩子所应该具有的自强、自信。孩子十多岁了,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更可悲的是,这位母亲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家长也只能教育出这样的孩子。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母亲,还不知道自己正在为儿子种下一枚苦果,等到孩子成年后,恐怕悔之晚矣。所以,抱着这种教育观点的家长该自我反省一下:你是想让孩子做一只在天空翱翔的雄鹰,还是一只缩在巢里的雏燕?

如果是前者,那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感受,历练好男儿的精彩人生。2. 让孩子独自去飞翔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

一位拥有千万资产的单身母亲,为了逼独生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隐瞒了自己身患绝症的事情,狠心地将他赶出家门,让他独自去谋生。儿子坚强地挺过了事先约定的两年期限,可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并用心良苦地留下了一份遗嘱:“当妈的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如果把什么都给你事先准备好,让你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生活,那只能是害了你。一个没有自强精神和没经历过磨难的人迟早会被淘汰。”

这是一位“山鹰式”的母亲,想得深,看得远。虽然她很清楚自己所留财产足够儿子吃穿一辈子,但她却用别样的方式让儿子练就了生存的本领,即使离开母亲,儿子也能从容地面对世事。她留给儿子的精神财富远大于所留的物质财富。

毋庸置疑,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雄鹰”,将来能独立于世,勇敢地翱翔于蓝天。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不是在培养“雄鹰”,而是在造就“雏燕”。

让我们看看国外那些声名显赫的成功者是如何培养“雄鹰”的:

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没有向总统父亲伸手,而是一边找工作,一边靠领救济金度日,表现了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芬兰总理的儿子在瑞典上学,由于瑞典物价比芬兰高,父亲给他的费用只够他日常所需的三分之二,他便在业余时间到饭馆洗餐具,以补不足;南斯拉夫已故总统铁托的儿子,十九岁离家,从普通工人做起,靠自己的奋斗,后来当上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

在中国,“从来纨绔少伟男”,而在国外这些富豪、政界要人等显赫家庭里,走出来的却是自立于世的强者。圈养的孩子只能是雏燕,放手让他去飞,他才会成长为雄鹰。

孩子年幼时,遇到一点小困难,开始时想自己解决,若不成功,第一反应会想到找爸爸妈妈。他们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求助,这个时候,父母如果马上去帮助孩子,困难很容易就解决了。下次,孩子再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开始想到的就是找父母帮忙。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不再想要自己努力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求助父母。

为了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可以独当一面、独自面对人生的男人,请松开保护孩子的臂膀,让孩子独自去飞翔,等待着哺育的永远是雏燕,而能翱翔蓝天的才是雄鹰。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民国时期,先贤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做了“论君子”的演讲,引用了《易经》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这八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取得成功;一个男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披荆斩棘,才能勇往直前。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精神文明,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近百年来,伴随我们国家的却是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倭寇任意践踏我们的国土,我们一度成了“东亚病夫”。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启示。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青少年要有自强精神。案例小海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每天妈妈接送他上学的时候,都让他自己背书包,可他总是不情愿地说:“别的同学的书包都是爸爸妈妈帮着背的,为什么你不帮我背书包呢?”妈妈告诉他:“书包是你的,就应该你自己背着,如果实在背不动了,妈妈会帮你的。再说了,你是个男孩,男孩就要有男孩样。”

“男孩啥样呀?”小海瞪着一双大眼睛问妈妈。“你说呢?”妈妈反问道。

“应该能帮助女生,保护比我小的。”小海想了想说。“说得好,可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自己得自强自立呀!”妈妈借机说道。

“哦,妈妈,我知道了,我自己背自己的书包就是自强自立吧?”“哎,我儿子就是聪明!这才有男子汉的气概呢!”从那以后,小海越来越自强,很少再向妈妈开口求助,还经常问妈妈需不需要帮助。东子给家长的建议1. 要自强,先让孩子站起来

案例中小海的妈妈是一个理性的妈妈,也是一个深谙教子之道的家长,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实在是太少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表现则如《楚天都市报》报道的那样:

由于气温骤降,小杨的妈妈张女士又赶到儿子工作的公司给小杨送来衣服,并再三请求公司领导照顾儿子。张女士说,他们从来不让儿子受一点委屈,要什么就给什么。儿子大学毕业前,他们早早联系好等儿子毕业后把儿子送到朋友开办的公司工作。上班后时间紧,儿子不想每天回家折腾,就跟同事在公司旁边住了下来。这下张女士心里就不踏实了,几乎每天都去公司看望儿子,把他要洗的衣服拿回家,每周还定期给儿子买零食。小杨所在公司的部门主管李先生告诉记者,小杨妈妈的举动,不但影响了公司的秩序,也惯坏了小杨,二十三岁的小杨依赖心理很重,办事能力也差。

二十多岁的大男人,已经参加工作了,还要母亲亲力亲为地照顾,这不就是一个废物吗?这样的男人会有什么前程呢?那么,是谁毁了孩子的前程呢?罪魁祸首自然是深爱着儿子的母亲!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要理性地爱,就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苦,要孩子有所担当从而让孩子具备自强奋进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没有儿子,我唯一的孩子是个女孩。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对她自强精神的培养。

女儿依依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没少摔跤。每次摔倒了,孩子难免要大声哭叫。我分析孩子哭叫的原因,第一当然是因为摔疼了,第二则是要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来扶自己。所以,只要确定孩子无大碍,我一般不会去扶她。我告诉依依只要自己可以站起来,就不要总是让别人来帮。

其实,孩子趴在地上大哭的时候,我也很心疼,恨不得马上跑过去抱起她,把她搂在怀里哄一哄。但是,我总是克制住自己,在孩子哭的时候,把头扭到一边装作没听见。依依哭上几声,看到爸爸没有过来扶自己的意思,就会自己爬起来。

记得有一次,依依跑着跑着,一下子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大概是太疼了,她趴在地上放声大哭。我想过去扶她,但是想了想,还是把心狠下来。只是走到依依跟前,蹲下来鼓励她:“宝宝,自己爬起来,好吗?你真坚强!”依依终于自己爬起来了,我仔细一看,孩子的膝盖被石头磕破了,血珠渗了出来。那一刻,我的心很痛。不过,看到依依脸上坚毅的表情,我觉得自己的狠心很值得。2. 要忍心让孩子走得更远

孩子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困难。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家长一个不忍心,帮了孩子,那么就会有无数个不忍心,得帮孩子无数次。这样一直接受家长“帮助”的孩子,会产生一种依赖性,不知道动手,只知道动口。同样,家长一再拒绝帮忙,孩子也会明白,即使求助也是徒劳,那么就自己试一试吧。而孩子的任何努力,都是有回报的。从此以后,他们便会了解,这些事情不应该求助家长,而是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

虽然孩子不能在家长这里得到直接的帮助,但是他们会学会自己面对,这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帮助。这样,即便被称为“狠心的家长”,为了孩子也是值得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一种方法,这样,哪怕家长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也可以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继续前行。

前两年,我随中国教育考察团出访以色列。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我颇有感触。我们所到的城市,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父母和大一点的孩子后面跟着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那个步履蹒跚的孩子一脸的坚定,紧走几步追赶上父母或哥哥姐姐后,发出欢快的笑声……

我们在国内的机场、火车站或旅游景点,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对外国夫妇,带着三五个大小不等的孩子,孩子无论大小都背着或抱着行囊;而国内的家长却要自己背起行囊,十几岁的儿子也只是像看客一样随行,有的家长甚至怀里抱着本该独自行走的孩子……

这就是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最终导致下一代人的差异。被“抱大”的孩子,怎能成为自强、刚毅的人?

对一个男人来说,自强精神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而这种精神,养成于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你可让儿子多参加一些竞技类比赛,培养他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所以家长应该时刻注意,有意识地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自强精神的人。

人生就像一艘远航的船,在大海中航行,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大风大浪,是做勇敢的水手还是做懦弱的逃兵,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风平浪静固然好,但天有不测风云,大自然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遭遇暴风雨,你必须做一个勇敢的水手!

作为男人,别无选择。只有坦然面对,自强不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第二章把男孩培养成自立的男人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自立意识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成年后的事业和家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儿童期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向自立过渡的阶段,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立意识的重要时期。可是,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多照顾,生活上事事包办,致使许多孩子缺少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于是,我们身边多了一些自卑、懦弱的男孩。

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成为具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就要从儿时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及自理能力。在当下诸多电视节目中,我最喜欢看的是《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并从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在动物界中,动物的父母在它们很小的时候就训练它们,以获得生存能力。如善于奔跑的猎豹。在小猎豹出生不久,妈妈就开始着力训练它们,每当捕捉到弱小动物时,便故意放生,再把跟在后面的小猎豹驱赶上前来,让它们去追猎物。要是小豹稍有停顿,妈妈就会发怒,扑上去咬自己的孩子,小豹很快就明白妈妈的意图,便开始凶狠地追捕猎物,豹妈妈就是这样通过严格要求,训练其孩子的生存能力的。

动物界中,无论是大型动物中的大象、狮子、老虎,还是小型动物中的老鼠、鸟类,它们一旦做了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孩子学会觅食,因为生存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第一要务。可在这一点上,我们一些家长却远不如动物做得好。

虽然很多家长都知道今后社会竞争会日趋激烈,孩子终究要独立生活,不能没有自理能力。但是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特别娇惯宠爱,恨不得所有事情都帮他做了。记得有一次,我去重庆讲学,一个家长向我提问,说他十岁的儿子还要妈妈喂饭吃,问我该怎么办。初听这个问题,我有些震惊,然后有一种气愤的感觉,我对他讲:“就是皇子这个年龄也该自己吃饭了,更何况我们还不是。”一个十岁大的男孩应该可以照顾别的小孩吃饭了,可他还得妈妈喂饭。这样的儿子,还能指望他将来养家糊口吗?他自己不被饿死就不错了。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你是希望他成为一个仅仅是与女人有性别差异的男性,还是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在他小的时候,就必须培养其自立意识及自理能力。案例12岁的男孩辛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入队不久,就赶上了六一儿童节。辛辛很重视参加合唱队后的第一次正式表演。表演的前一天,学校的演出服发了下来。因为是租的,所以衣服有些脏,老师要求学生们回家以后都洗一洗。辛辛将衣服拿回家后,将其扔到客厅的沙发上,让妈妈去洗。妈妈当时正在做饭,就叫他先放在那儿。吃完晚饭,妈妈正想帮辛辛洗衣服,可楼上的阿姨来家里串门儿了,她一直待到很晚才回去。妈妈收拾了一下屋子,把洗衣服的事情给忘了。第二天,辛辛问妈妈,让她洗的衣服干了没。妈妈“哎呀”一声,才想起洗衣服的事。这下辛辛不干了,又哭又闹。说不能去上学了,别人的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只有自己的是脏的,这都是妈妈的错……妈妈一边给儿子道歉,一边用湿抹布擦这件演出服,并说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衣服擦得差不多了,好说歹说,总算把儿子劝好了。到了学校,老师见辛辛的衣服还是有些脏,问为什么没有洗。“老师,我替妈妈跟你说声对不起,因为她昨天忘了,所以就没给我洗。请您原谅她吧。”辛辛眨巴着大眼睛,仰着头回答老师的问题……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要让儿子了解,什么事是自己的。培养一个自立的孩子,首先要让孩子具备自立意识。要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自立的种子,并让其深深扎根。这样,在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意识:凡事要靠自己。有了这样的意识,孩子就会更坚强、更自信。

仅有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孩子通过实践,打理自己的生活。生活自理,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如果父母总是帮孩子做事,孩子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这些事情本来就应该由父母来做。因为自始至终都是父母代劳,所以孩子并不觉得这是父母在帮自己做,而是觉得这是父母的职责。就像案例中讲到的辛辛,本来自己的衣服应该自己洗,就算自己洗不好,可以求妈妈帮忙,但是一定要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事。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讲,洗自己的衣服是基本的自我服务,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看出来,在辛辛的意识里,衣服本来就是应该妈妈洗。

家长有时候会觉得,一些事情,孩子现在还做不好,就心甘情愿地替他做好了,既没有刻意告诉孩子,也没有让孩子参与其中,孩子想当然地会认为,这件事就应该由家长做。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为孩子代劳时,要让孩子明白,这是在帮助他。这件事情本来是应该他自己做的,家长只是暂时代劳,以后孩子能做的时候,还是要交给他自己来完成。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需要自己负责的。

让孩子了解什么事情是应当他自己完成的,是培养孩子自立意识的第一步。所以,家长要经常有意识地灌输这样的思想给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他这个年龄段该独立做的,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做个“懒”爸妈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自立的孩子,因为对于一个男孩来讲,自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格。一个男人,他能不能被社会认可,首先看他能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而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社会竞争是残酷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大部分家长都意识到,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立的男人。但是怎样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这也是大多数男孩家长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家长在单位工作不一定勤快,但在家里对孩子是绝对勤快,万事包揽。孩子自然落个清闲,这种清闲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为他的自理能力逐渐被父母的这种勤快剥夺了。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在害孩子。

一些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还小,现在就帮他做一下,以后等他长大了,再把事情交给他做,殊不知,这样的意识培养出来的孩子最后可能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孩子慢慢长大且一无是处的时候,家长便开始埋怨,这孩子怎么就不自立呢?一点都不像自己。是啊,家长把自己变成了服务者,把孩子培养成了享受者,该怪谁呢?说到底,是家长害了孩子。

所以,要适当地做个懒爸爸懒妈妈。勤快的爸妈养懒惰的娃,而懒惰的爸妈却育勤劳的娃。虽然这话和身教相悖,但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能干的爸爸妈妈养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差;而那些相对“懒”一些的爸爸妈妈,因为帮不上孩子什么,好多事情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也就能够早早自立,早早照顾自己和家人了。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出了名的懒惰家庭主妇,家里乱得一塌糊涂,每天除了吃饭,就是打麻将。可想不到的是,她的两个女儿一天天长大,竟一个比一个勤快,从七八岁开始就承担起做家务的重担。尤其是大女儿,把妈妈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人们都说,这两个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可惜了。可我觉得,也许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才造就了两个孩子的勤快和能干。

同样,我也见过勤快无比的妈妈。女儿都读初三了,袜子还是妈妈给洗。因为要上早自习,孩子每天都要起很早,哪怕自己休班,妈妈也要起得更早给女儿做早餐。然后,一大早骑自行车把女儿送到学校去。而孩子下晚自习的时候,常常是夜里9点多,妈妈无论白天多累,都要给孩子做夜宵,看着女儿吃下去了,把女儿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了,伺候孩子睡下了,才肯上床休息。除了把女儿照顾得妥妥帖帖之外,平时,她从不让孩子动手做家务,即便孩子要刷碗,她都夺过来自己干。结果,孩子高中住校时,不到两天就哭着跑回了家,说什么也不去了。原来每天吃完饭孩子不会刷碗,同学们都笑话她。衣服脏了,更是不知道怎么洗……

所以说,能干的妈妈养大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差。而那些懒妈妈养大的孩子却能够早早自立。

正是家长的“懒”,把劳动、照顾自己的机会给了孩子,孩子也成长了。依赖本身就会滋生出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案例小力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学习非常好,也很聪明。可是班里却没有同学愿意做他的同桌,因为和他同桌,简直像生活在“破烂堆”里一样。小力平时总是穿得干干净净,书包背来学校时,也是整整齐齐的。可是你再看他书桌下的抽屉,东西塞得满满当当。每次要找什么东西,就稀里哗啦地往外拽,找到了再把没用的东西直接塞进去。常常同桌一动桌子,他的东西便会掉到地上。平时扔垃圾,也是直接往桌子底下一丢,就不再管了。大家看不惯,都让他收拾一下。他也很不好意思,可是回答却让人很无奈。“我不会。”小力一脸歉意地说。如果你知道小力在家里的情况,或许就能明白六年级的男生为什么连收拾书桌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会了。小力一回到家,妈妈就帮他把书包卸下来,叫他洗手吃饭。洗手的水已经打好,连饭也盛好了。吃完饭以后,也不用小力帮忙收拾碗筷,刷碗的活儿更是不会让小力干了。小力的妈妈说:“儿子,什么也不用你干,只要你把学习成绩弄好就行。”于是小力在家时,只管趴在书桌上看书,写作业,或是复习功课,别的事情妈妈全部都代劳了。晚上洗脚水妈妈也会帮着弄好,叠被子、整理书包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不像小时候那样喂饭,小力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是妈妈代办的……东子给家长的建议1. 适当做个“懒”爸妈

每个家长都想给孩子创造最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但是有的时候,爸爸妈妈过于“勤快”了,不但对孩子没有好处,而且不利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建立。所以,请家长学会适当地“偷懒”。

当儿子要求爸爸妈妈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适当拒绝。比如已经上小学的儿子在家里玩游戏的时候,让妈妈帮他拿一根雪糕,这个时候妈妈如果说“天太热不想动,你自己去拿”,孩子也就不依赖妈妈了。

可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的家长都会顺便帮儿子拿了。如果仅仅是顺便,倒也无妨。问题是这一顺便,就会有无数次顺便。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这种“顺便”,以后再有什么事情,反倒不习惯自己动手,只知道叫爸爸妈妈了。表面上看,这都是些小事情,家长一般不会注意,但培养孩子往往就在点点滴滴里,所谓润物细无声。

就像案例里的妈妈,为了让孩子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主动承担了孩子本来应该自己承担的事情。其实叠被子、折衣服这些小事,只要妈妈放手,孩子自然就学会了。可是这位妈妈却过于“勤快”了。最后,孩子接受了妈妈的“勤快”,自己变得什么都不会做了。

所以,想要让孩子自立,首先要做个“懒”爸妈。2. 不要把孩子推入被嘲笑的窘境

孩子不可能天天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他们要接触社会,和别人相处。习惯了爸爸妈妈的帮忙,孩子由此会产生遇事求人的思想,而那个时候却不会有人像父母一样帮助孩子干本应该他自己干的事情了。

案例中的小力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不能整理自己的东西,当然不会有人帮助他。等他慢慢长大了,很多事情他自己都不会,到那时,他也许还是会采取现在的处理方式,对混乱的生活不以为然。可是他身边的人,却不仅仅只是不想和他坐一桌了。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这真的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要了解什么样的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毕竟孩子不能永远待在父母的身边。他们有一天要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去社会上打拼。尤其是男孩子,自立对他们来说,是无比重要的,拥有自立意识的男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可是家长无节制的帮忙,只会阻碍孩子树立自立意识。

一个人的自立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其主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具体事情的体会,慢慢在心里面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家长适当“懒”一些,孩子自然就知道这些事情要靠自己来完成,慢慢地,孩子也会明白,不能遇到事情就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拥有了自立意识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所以,家长适当“懒惰”,会让儿子更好地成长。该放手时就放手

作为家长,你一定都还记得孩子第一次扶着自己的手往前挪动小脚的瞬间,那种惊喜,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进步,还有作为父母的成就感。但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孩子不能一直扶着父母走路。总有一天,他要独立地站在地面上,不靠任何外力行走,他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

学习走路,是孩子成长的一小部分,也是孩子整个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家长放手了,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同理,家长放手了,孩子才会长大。

孩子学走路时,父母希望孩子少摔跤;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时,父母希望孩子轻松地掌握。在孩子无比吃力的时候,总是会不忍心,从而伸出了自己的手。这一刻,孩子拉着父母的手,眼前的困难似乎迎刃而解,孩子感觉十分吃力的事情,只要有了父母的援助之手,一切的问题变得不再是问题了。可是父母能一辈子拉着孩子吗?

没有哪个父母敢说自己能伴随孩子走完漫长的人生旅途,那么该放手时就放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从教孩子走路这件事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只要我们家长放开手,孩子会跌倒,会磕伤,但他也会爬起来,勇敢地迈出他人生的第一步。

小鸟在一天天长大,日渐有了离开暖巢的能力,若不让它飞,它就有可能永远丧失飞行的能力。在对女儿依依进行自立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抓住一个个有利时机,一点点把依依推离我们的双翼,推上独自前行的路。

一个人入睡,是依依在自立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后来,依依还写了一篇题为《自己睡觉也香甜》的作文来纪念自己告别睡在妈妈怀抱里的生活。案例小阳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男生,平时活泼可爱,还很聪明,由于爸爸是爷爷唯一的儿子,所以全家上下都觉得小阳是家里面的独苗儿。既然是独一个,家里人对小阳自然是呵护有加。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姑姑们,都格外疼小阳,爸爸妈妈自然不必说,小阳在家里简直成了小皇帝。那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有一天,小阳的爸爸出差了,妈妈晚上又加班。放学到家的小阳写完作业没什么事情就想自己做饭,好给辛苦加班的妈妈一个惊喜。掏出书柜里的菜谱,找了个相对简单的菜,小阳开始做准备工作,洗菜,切菜。因为是第一次做菜,土豆片切得有些像土豆块,可算切好了,小阳又开始研究电磁炉的用法。这样一耽误,前期工作竟做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弄好了,小阳刚把油倒进锅里,门铃响了。妈妈急急忙忙地进屋,问小阳是不是饿了。当看到小阳正在炒菜,妈妈脸色忽然变了,生气地呵斥道:“你这孩子,干什么呢?”小阳没看出妈妈的脸色不对,还很高兴地说:“我在做饭。”妈妈冲进厨房,一下子把电磁炉关了,把小阳拽到了客厅里。接着就是大声训斥,最后,妈妈焦虑地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万一出点什么事情,可怎么办?”站在那里的小阳万分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本来是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没想到却惹来一顿臭骂。东子给家长的建议1. 对孩子的每一次勇敢尝试加以鼓励

案例中妈妈发现小阳独自在家做菜,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开始教训孩子,为的是让孩子以后不做类似的事情。妈妈觉得这样做是危险的,有可能伤到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对于小阳来说,首先他能觉得妈妈加班辛苦,想帮妈妈分忧,说明他是一个孝顺并且知道感恩的孩子;其次他能自己动脑研究电磁炉的用法,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再次他还是一个愿意动手的孩子。从这件事可以看到小阳身上有很多闪光点。

小阳的自立意识是多么难得,家长不仅不表扬鼓励,而且还盲目批评指责,孩子的自立意识和动手能力就这样被扼杀了。这位家长应该做的是:先对小阳做饭这件事的积极意义给予肯定,然后告诉孩子相关安全事项及如何才能把菜做好。孩子能力提高了,增添了自信心,家长也轻松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家长,应该时刻想着怎样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只有不断锻炼孩子,孩子才会自立,才会有自立意识。像案例中的妈妈,从来不给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孩子就会习惯凡事由爸爸妈妈代劳。而孩子独立做事情,家长不但不充分肯定,还粗暴地制止,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独立做事的积极性。

家长应该以既是一个参与者,又是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不要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用花朵来形容男孩子,本身就不是褒义了。

东子曾听一位母亲说,自己能帮孩子做的尽量帮他做,等他大了以后,想帮他也帮不上了。没错,等孩子长大以后,太多的事情父母无法代劳。在这一点上,这位母亲的想法是正确的,可是她的做法却让人不敢恭维。知道孩子长大成人后,自己不能帮他承担一切,那么就应该在小的时候,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使孩子具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遇到问题时知道该怎么解决了,他不再依赖父母,因为他有了自己的处事能力。所以,请家长放开一直拉着孩子的手,给孩子一个自立的机会。2. 要学会放手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很多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照顾胜过了自己。父母之爱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件事——爱会使人盲目。

由于太过于爱孩子,一些父母总是表现出一副不放心的样子。总是说些“等孩子再大一点就放手”“现在让他自己做,实在不放心”的话。这样说的父母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放手”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独立去做事情,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做那些事情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为了将来能独立于社会打下基础。

家长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心疼孩子的,不忍心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家长的错误做法仿佛是一条藤蔓,牵制住了孩子走向成熟的脚步。表面上是对孩子无限的爱,可是这样的爱却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只有放开牵绊住孩子的手,才能让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也才会傲立于世。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当孩子呱呱坠地,小小的身体躺在我们怀中,我们恨不得把他含在嘴里,装进心里,在孩子此后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用所有的爱呵护着他,照顾着他,直到他长大成人。

好像是习惯了这样一直照顾孩子,好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该逐渐放手,该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所以,孩子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母亲依旧要日日将自己选择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孩子本可以自己出门买文具,父亲依旧要坚持做孩子的采购员;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往返于学校和家中,可是父母还是要轮换着接送;孩子已经可以独立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了,父母还要一手包办,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

孩子从需要被照顾和保护,到自己独立生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父母的一定要避免爱心泛滥,过度照顾和保护孩子,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做、去想、去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渐形成独立的观念,并以丰富的经验和坚强的意志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自立意识的人,家长要狠下心来“逼”着孩子独立。听到这句话,大多数家长都会皱起眉头。对每个父母来说,孩子都是心头肉,平时生怕他受一点点委屈,怎么舍得逼他呢?

东子这里的“逼”,当然不是让孩子做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而是“逼”着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让孩子明白,这些事情是属于他的,谁也不会帮他做。现在是这个样子,以后他长大了也是,只要是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案例小甘是初中一年级的男生,平时很机灵,只是有些懒惰。每天妈妈叫小甘起床的时候,他总是磨蹭再磨蹭。直到上学的时间快到了,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跑出家门,脸也顾不上洗,更别提叠被子了。某个星期六,妈妈照例帮小甘把校服洗干净,又把他的球鞋刷好,好让他下个星期干干净净地去上学。为了把球鞋刷得更干净,妈妈总是把鞋带抽出来,周日的时候再帮小甘穿上。可是星期日下午,妈妈去参加同学聚会,老同学十几年没见,有聊不完的话题。晚饭后,大家又跑到歌厅去唱了大半宿的歌,所以很晚才回到家,妈妈回来便倒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妈妈把做好的早餐用干净的塑料袋装起来递给小甘。小甘也还和以前一样,急急忙忙地准备出门。刚要出门时才发现,鞋带没有穿。这下小甘急了,跟妈妈耍起脾气来。妈妈说让他换一双鞋穿,他不同意,说当天有体育课,老师要求穿运动鞋。无奈,妈妈只能马上帮他穿鞋带,同时扔过去另一只没有穿鞋带的鞋,叫小甘自己穿,小甘却摇摇头说不会。等妈妈将两只鞋的鞋带都穿好后,小甘刚要下楼又发现作业本忘带了,让妈妈上他房间找作业本。一通忙乎后,小甘才赶往学校……东子给家长的建议1. 不要纵容孩子

人的惰性似乎是天生的,没有人教过孩子逃避劳动,可是他自己就会知道,完全不需要学习。其实,别说是孩子,即便对于大人来说有点惰性也是正常的。虽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家长,还是要及时制止孩子的懒惰情绪,不能对他放任不管。

案例中的小甘就是典型的懒惰孩子。初一的学生,应该十二三岁了,只要是智力正常肢体无残缺,不可能不会穿鞋带,何况小甘还是挺机灵的孩子。这说明,孩子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去做。知道妈妈前一天晚上有事情不能及时帮自己穿鞋带,本应想到自己做,而不是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还是依赖着妈妈,甚至由此埋怨妈妈。

虽然小甘做得不好,可是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家长应该负主要责任。这位妈妈对于孩子的态度简直可以用“纵容”来形容。妈妈为孩子的懒惰大开方便之门,帮他叠被子、洗衣服、穿鞋带、装书包,正是因为妈妈帮孩子办了这些事情,孩子才会养成懒惰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孩子会理所应当地接受,甚至以为全天下的家长都这样。有这样的家长,孩子当然不可能自立,树立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