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实践与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3 19:48:30

点击下载

作者: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本教研实践与创新

校本教研实践与创新试读:

专业引领

提升高中政治学科校本教研“内、形、函、实、时”的探索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王明霞

校本教研直接关系着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引领着学校的创新发展,身为教研员必须要成为校本教研的引领者,成为提高“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实效性的探索者。一、校本教研的探索与推进1.教材、时政跟进——夯实校本教研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创新校本教学研究方式,必须夯实教师把握教材这一基本功,我们开展的教材修订部分解读和时政解读活动是探索高效校本教学研究的重要方略之一。

政治教材体现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013年和2014年,政治教材分别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了比较大的修订,我们利用中研班活动和学科活动及时对教材修订部分进行了解读。在2013年9月、10月的活动中,我们对2013年版四本政治必修教材修订部分进行了解读,在2014年9月、10月的活动中,我们对2014年版四本政治必修教材修订部分进行了解读,同时明确指出教材修订部分必须成为各校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一个重点内容。此外,在展示课、研讨课、赛课及评审活动中,所选讲课内容尽可能挑选教材修订部分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对教材修订部分的解读进行普及与推广。

及时把握社会热点,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学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利用学科活动及时进行当年的时政解读,如党的十八大报告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等,每年的4月份会专门安排当年时政热点的解读活动,以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时政信息,夯实专业基本功。

教材和时政的解读活动是集学习、辅导、研修、实践于一体的教研活动,不仅给“高效教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充实了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内容,也进一步提升了政治教师的教材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标、厘清知识体系的层次,加深了对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再通过教学实践,提升、修正自己的认识,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修过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其次,对教材和时政的解读提高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材解读活动围绕熟悉课标、钻研教材、掌握教法来进行,将教、研、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诠释新的课程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探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2.走进教研组专项活动——把握校本教研形式

从2012年开始,我们陆续开展了走进教研组系列活动。活动基本程序分四步:第一步,教研组组长介绍教研组活动的特点与成果;第二步,教研组集体打造出一节代表校本教研模式特点的展示课;第三步,主管校本教研模式推进的校领导介绍目前模式特点及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步,大家围绕模式与教研组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总结交流。

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有三个:规范教研组活动;推进教学模式;引领学案科学撰写与使用。每次我们都要求学校展示课尽量使用一份集体打造出来的学案。

至今我们走过了尖草坪中学、小店一中、太原实验中学、太原六十二中、太原十八中、太原十二中、太原四十八中、成成中学等学校,所到之处教师们踊跃参与。比如去尖草坪中学,很多学校都是全体教师出动,参加人数有160多人。参与展示的学校都进行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在充分了解本校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显示校本教研成效。

通过这样的全市展示活动,教师们对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有了较为清晰的感受。通过实地了解各学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们掌握了多种教研形式,同时对模式的推进和学案的编写、使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主题式教研初探——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的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校本教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主题式校本教研”则是以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学校学科教研组的教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研究室的研究活动。它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是教师的群体行为,也是学校的整体行为。在外部文化的熏陶下,要培育心智,发展思维,帮助教师们学会从教学实际中提炼问题,为此,2014年以来我们选取了三个校本教研成效显著的学校,进行了三次大型的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展示的目的是突出主题式教研。

2014年5月在太原六十二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新课和复习课的区别”,同时突出新课程集体备课和课堂观测表的制订和使用情况,基本程序为教研组组长介绍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一位教师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新课(公开课);一位教师上民族问题的复习课(公开课);学校其他教师围绕新课和复习课的不同评价要求进行点评;全体参会教师对教研活动及展示课进行研讨,最后总结,明确方向。

2015年1月在成成中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技巧”,基本程序为教研组组长介绍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解题技巧(解读设问篇)展示课;解题技巧(规范作答篇)展示课;解题技巧(综合提升篇)讲座。全体参会教师对教研活动及展示课进行研讨,最后总结,明确方向。

2015年5月在市实验中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文化生活课如何上出文化味”。要讲好必修3《文化生活》,不仅要求教师本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而且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观察文化生活,体味文化生活,走进文化生活,享受文化生活,这对政治教师是个挑战。本次活动的基本程序是:两位年轻骨干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文化生活课;教研组组长做《文化生活课如何上出文化味》的讲座;与会教师结合课和讲座进行研讨。

这样的活动旨在引导教研组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树立问题意识,科学规划校本教研活动,发挥群体智慧,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4.课题研究式教研——深化校本教研内涵

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我们积极以基地校为依托开展课题研究。我所负责的两个课题分别在学科基地校展开研究。

一是以太原五中为主体开展的《高中政治教学优化设计研究》课题研究,重点围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开展,历时两年多时间,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太原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评审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二是以太原市实验中学为主体开展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综合探究研究》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多,涉及综合探究课、探究学案和探究试题的命制,这次课题做得比上次更加用心,资料完善,过程翔实,在每年市教研科研中心的年终专家业务评审活动中均获得前几名的成绩,在2014年10月完成了全部网上结题资料的上传,在太原市“十二五”规划专家评审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综合探究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始于对综合探究课这一新课型的思考,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实践,填补了对新课型教学规律探索的空白。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单元综合探究课和常态课(以探究为主)为载体,形成“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型综合探究课模式,并推广交流;通过参加校级、市级各类比赛,撰写论文、教学案例等将探究课模式总结成文,交流研讨;通过专题讲座,将探究课模式在不同范围内与同行交流,吸收借鉴,不断完善;通过实践研究,逐步探索形成系列探究型“思维导学案”,形成以“实践探究题”为主要载体的课程评价方式;通过命制以综合思维、探究能力考查为主的试题,引导教学方向,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成果:(1)“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型综合探究课模式设计。分为价值冲突型模式、综合调查型模式、情景模拟型模式、问题驱动型模式等。(2)“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型综合探究学案设计。我课题组以“思维”为核心,通过“思维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将“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型综合探究课落实到思维训练与养成中。作为综合探究课设计与落实的载体,“思维导学案”包括课题、学习目标(任务)、自学初探部分、展示深探部分、自省新探部分。(3)以“实践探究题”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式。我课题组的研究进一步关注到评价环节,在太原市思想政治课的阶段性测评中专门设置了实践探究题,通过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引导他们探究学习的方向,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目标落实的实效性。“实践探究题”命题的核心是考查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是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在试题的设计过程中,启新疑,究深知,探新路,践所思,是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命题的四个要素。“实践探究题”的命制,要求选材要启新疑,答案要究深知,思维要探新路,德育体现践所思。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实践探究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给出问题情境,设置体验角色的情境体验类;总结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的成果汇报类;整合知识,创新思路,践行所学的创新实践类。(4)形成特色学科教学教研模式。课题组抓住此次课题研究的契机,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重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使之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从而建构学习型实践共同体。近两年我课题组围绕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思维导学为核心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型综合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自主生成知识,提高思维水平,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知识与情感的理想交融。“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型综合探究实践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开展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群体的科研氛围,调动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在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专业化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5.项目式推进——拓展校本教研时空

为了让教师拓宽视野,转变教学观念,汲取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教育科研中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思维,我们还积极开展了项目研究活动。

2014年10月,在上报的30多个项目中,高中政治学科组所申报的“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行动研究”项目研究方案有幸成为获得优秀的六个之一,目前参与这个项目的学校有太原市实验中学、成成中学、太原十五中、尖草坪中学。

这个项目的研究背景,一是科学引领教学改革。当前全国各大媒体中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字眼铺天盖地,太原市的一些学校也开始尝试这些模式,作为教研员,要时刻保持站在时代的前沿,科学引领教学改革,防止学校走偏和一股风。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教育进步需要三力相助:理念之力、结构之力、科技之力。科技成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领域,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微课平台、慕课系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教学领域。三是作为研究的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翻转课堂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等。翻转课堂的核心思想就是翻转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其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关键的组成部分。因此以翻转课堂为研究载体,对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升技术素养和学科素养等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我们的研究内容就围绕翻转课堂的几个要素展开:①微视频的录制。特点:容量小,时间短,基元化,自足性,易传播。力求通过两年多时间,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录制四本政治必修教材的微视频,建成微视频资源库,供全市教师借鉴和使用。②翻转课堂中所需要的“学习任务单”与“课堂学案”的规范。实践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好抓手。而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单”,就是翻转课堂的好抓手。“学习任务单”能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步骤,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学习任务单”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起翻转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应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学习测试、学习档案和学习反思等项内容。通过实践与研究梳理出翻转课堂有效性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出台任务单和学案的基本模板。③翻转课堂的课堂有效性。为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多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微视频的制作上,其实比制作微视频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那些时间。课堂上的对话和讨论,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率的提高,并撰写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

围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行动研究”项目,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以下工作:(1)学习相关理论和外出观摩研修

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各种形式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理论和微视频的制作,有的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网上北京大学翻转课堂学习课程系统培训,并拿到了合格证;有的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市教研科研中心组织的上海研修活动,听取了有关翻转课堂的讲座,并深入洛川中学等学校参观学习;有的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省里的微课培训会。此外,我们还为每位课题组成员购买了有关微课与翻转课堂的书籍,以便于他们进行学习,2015年6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在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微课集中研修班的学习,接受了从理论到实践操作的全方位培训指导。(2)翻转课堂全市通识培训

2014年11月,我们利用中级研修班活动对全市学校的教研组组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翻转课堂的通识性培训,请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讲座等,让教师们初步认识翻转课堂,了解微视频的制作,2015年6月,在中级修班研活动中,请已经开展微课教学的三个学校(太原十二中、太原实验中学和尖草坪中学)分别做了关于实践探索中的经验与困惑的报告。(3)同题异构课研讨

围绕同样的课题,开展了两节翻转课堂、三节常态课的研讨活动,并进行比对分析,讲课教师分别来自太原六十二中、太原十五中、成成中学、太原五十二中、太原实验中学,讲课教师精心准备,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别样课堂,为提高翻转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4)晋浙名师联合教研活动

邀请了30多位浙江省省级政治名师和7位山西省首批名师培养对象组成专家组,两省选手同台竞技,我们的翻转课堂展示课,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5)微课作品展示活动

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外出研修,课题组成员已经对微课和翻转课堂有了初步的认识。2015年下半年我们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2015年9月,项目组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微课作品。通过对微课和任务单的逐一点评、研讨,进一步把握了微课制作的要领。

这样的活动促进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区域联合、校际联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为进一步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创造了条件。二、总结与反思1.校本教研推进的特点

我们所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1)主题式

主题教研是提高教研实效性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力求引导各校校本教研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行动教育”为模式,带着问题教研,围绕问题讨论,立足于解决现存的问题。(2)系列化

无论是教材解读、时政热点剖析,还是走进教研组活动,不仅有主题,而且呈现出系列化。推进主题式教研也是在引导各学校教研组以问题研究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把研究的问题肢解成系列研究链条中的一个个点,最终把这些研究点串起来形成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工作的过程。(3)层次化

从主题式教研到以课题为载体的教研,再到项目推进式教研,推进活动呈现阶梯式变化、螺旋式上升趋势,逐级深入,时空逐渐拓展。(4)研究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谈道:“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我们的各项活动正是在引导教师们确立研究意识,通过研究提升专业水平,引导教师们采用行动研究法,面向教学实际,有问题就研究、就行动,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之路,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尤其是中青年教师)。2.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提高全市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今后应在引导校本教研形成新常态、关注行为的跟进、引导多样化教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促进联合教研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教育研究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教育研究没有失败只有成熟!”今后,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行进在推进校本教研的路上,用宽广的视野、理性的思维、敢为人先的精神、实干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努力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引领校本教研的活动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以人文的精神解决问题。我们相信在不断创新与实践当中,太原市高中政治学科的校本教研必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课程改革深化中高中生物学科校本教研方向与思路的探索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史江宁一、把握课改方向,走好校本教研之路

对于课改的方向,自上一轮课改以来一直有争议。我们认为,只有批判地继承传统,勇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才能够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教育专家陆续向我们介绍了国外百年的教育;现在,国内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分析与判断一些有争议的典型事例。

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先生在2005年发表的《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一文中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批判地继承教育传统的问题。这些年来,我的体会是:课改极需汲取传统教育论与教学论中优秀的内容。例如教师与学生谈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依然需要优秀的导入与结尾,依然需要有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等。

又如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李伟成先生于2014年11月在广州市四十一中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凡一种教学模式,其针对性和普遍性常常难以两全其美。教学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从来就没有一种可以包打天下的教学模式。”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唯有如此,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对于当前盛行的生本教育模式,李伟成先生认为其“割裂教与学的关系,片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而有些翻转教学模式,将灌输转移到课前,将课堂变成作秀的舞台。至于先学后教模式,则过分依赖和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低下”。“前置性学习应该是无压力的学习状态,不能过分占用学生的玩耍时间”。对于iPad进课堂,他认为这是市场化绑架教育,只会祸国殃民,“学生上课都在刷屏,根本无心听讲”。在当年太原市进行《学案》(詹强主编)调查时,学生最不喜欢的栏目就是知识网络图,认为知识网络与考试毫无关系,而大部分教师也只是拿知识网络图来进行学科知识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课改应该有一个量和度的控制才是适宜的。对于目前的微课,我们知道,过去微课主要用于解决学生不能够到校上课的问题,现在微课加入了教育的新媒体联盟中。由此可见,基于微视频的微课作为教学的一种资源是大家公认的,就和当年的PPT一样。现在的微课,大家在横向上,至少需要区分微视频、微课、微课程和慕课;在纵向上,我个人倾向于利用微课解决一节课中的疑难问题。

从哲学上来说,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都是成立的,但这两种说法究竟是谁好并没有大规模科学实验的证据。从我们教学实践来看,因为以前先教后学进行了几千年,学生学习时容易疲倦,现在推行了先学后教,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对于iPad进课堂,我个人认为,抛开商家不谈,就学习内容而言,相互说是相互学的一种,要允许实验。但我们不赞成整堂课或者每一节课都使用iPad,因为它可能会妨碍学生获得其他能力,比如实验能力。

对于课改方向的争议,我的态度是:以“包容性”思维推进改革,研究问题,稳中求进。二、什么是校本教研?——认识不同,结果不同1.一般认识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2.专家认识

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其中,“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去做研究。

如果说,教学理论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教学实践研究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我们的教研人员还需要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3.领导认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她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4.我们的认识

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解决问题的研究,包括对学生的研究,都是属于校本教研的内容。

就教研科研中心来说,校本教研工作的关键,是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主要是管理)。

那么,校本教研的主线与方法是什么呢?发现问题→制订计划→行动实践→修改方案→再次实践,这就是主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是方法。三、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校本管理(校本评价)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1.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清徐中学赵校长说:“搞了学案教学,我们考上大学的人数确实有较大的增长,但考上一本的人数却有了下降。”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都有大教室之外的小教室,这些小教室正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同时,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做法。因此,建议赵校长在高中进行类似安排,以便尽量让学生都能够找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位置。2.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该怎么进行

我分别于2014年10月22日和12月25日,与晋源区实验中学的闫校长探讨了晋源高中发展的可能性。晋源区是古晋阳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脉悠长,是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唐尧故地”、“三晋之源”的美誉,这里是“桐叶封弟”的地方,是“三家分晋”中赵之初都⋯⋯这一切构成了晋源区文化发展的资源优势。晋源高中可依托本地龙城文化建立高效课堂,打造晋源区教育名片。3.我们学校的“学、讲、练”模式怎么改善

2015年1月25日,我在太原五十三中听了霍硕燕老师的一堂课,该课体现了该校教学模式由“学、讲、练”向“小组化合作学习”的转变。这个模式比原来的模式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智慧,更适合太原五十三中现在的学生群体。据了解,该校已经弃用了学案教学方式。由于小组学习、翻转课堂和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都是先学后教,建议保留学案教学方式,把该模式延伸为“小组化合作学习翻转生物课堂”,以便发展该模式,体现生物课堂的特色和教师的教研水平。四、教研组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方面的问题。

下面主要谈谈我市的教研活动模式——“一定二展三研四用”(以学科基地学校——成成中学生物组为主、其他学校为辅来谈)。

太原市成成中学作为我市高中生物学科基地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该校生物组的教师曾被学生评为全优教师(全校唯一)。在学校“313”教学模式的大前提下,该校生物组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课前准备不足、课上通透不够和课后落实不完善,经过学校的一条教育理念和三项落实措施,初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据此,该校生物教研组总结的教研活动模式如下:1.定(1)确定本学期教研专题;(2)用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文、理分科的指导;(3)高三教师“北京学习”的经验交流;(4)高三二轮复习课例研讨;(5)浅析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11)关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系列主题教研。2.展

展示课堂、课例与案例、日常教研活动等。例如:有一位教师在高二就让学生练完了有关神经细胞的备战高考题,当时我问了他一个问题:高二就把高三复习时的内容讲完了,那么你们在高三一、二、三轮复习相关内容的时间干什么呢?在开展教研活动时,他对我说:“史老师,这个内容都讲过多少遍了,我都觉得没意思了。”然后,我们俩就阶梯式复习和在学科本质上如何打破职业倦怠这两个常规教学问题进行了交流。从课堂到案例,这是常规校本教研的基本环节。

教学课例与教学实录(含微课、微视频等——统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已和成成中学常老师进行了交流)。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是课例研究的构成要素,但如果仅限于实录,没有相应的反思行为,也就不能充分反映该教学实录所具有的典型性,缺乏“例证”的价值,降低了研究本身的功用。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采用的方法通常是: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1)一人几教几评;(2)多人几教几评;(3)多人同课;(4)同事互相观课;(5)邀请式评课;(6)公开课。课堂观察深入的学校还有二次备课、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等活动,并且备有各种观察表。

课例研究的故事:第一,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真实的“公开课”。虽然公开课一度成为被讥讽的对象,但是“公开课”作为一种可以公开观看和讨论的课例,仍然有其合理性。第二,呈现关键的“教学事件”、“录像”、“定格”、“微视频”等。第三,“讨论”。在“非如此不可”的深入之外,寻找“别样也行”的可能及其理论凭据。3.研

过去:多研究教法;现在:多研究学习方法等。

研1:追求校本教研的科学性。

例如,课堂观察的科学性。成成中学生物组使用了教师和学生课堂观察量表。其中,负责记录的教师在全组活动时向全组汇报,然后全组教师每人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授课教师接受了部分意见并回到课堂进行论证。

研2:教师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

在2009年12月6日,我填写了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改进研究》申报表,原定任务三年完成,后经全国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人教社生物室主任当月批复:通过研究,一方面为教材修改提出符合实际或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意见,另一方面也为广大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探索出有益的经验,本次同意立项,并给予较多资助。于2011年6月15日批复“十二五”课题立项,课题批准号:KC—2011—004,课题经费:0.8万元。课题负责人为史江宁、张晋英,成员有李静、白俐樱、贾临龙、王琰、卢英芬、任铎锋。可以说,为了完成这个重点课题,课题组集中了我市一线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他们中有两位特级教师、六位高级教师。经过了四年的研究,完成了本课题。

2015年1月15日,我作为成成中学生物组省级规划课题《高中生物习题课教学的高效性研究》的两位评审人之一,对该课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作业研究的理论基础需要直接的作业理论的支撑,如选择题中二阶题的设置,以区分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2)学生的作业问题应该来源于对本校学生的调查统计;(3)本课题的研究应该与本校“313”教学模式相匹配;(4)应该依据所选样本的大小选择检验方法,如卡方检验或者T检验,以促进太原市高中生物学科基地校的校本教研中的研究成分;(5)希望能够提出本校作业高效的标准等。

我们尽力促进太原市高中生物学科的校本教研中的研究成分,并期望在全省有所示范。

研3:追求校本教研的艺术性。

例如:晋源高中语文组崔老师,曾经在高三某班学生上课说话的情形下朗诵《长亭送别》,直到哽咽,这时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我曾经表扬她说:“据我所知,除了梁启超讲课哭过,下来就是你了。”4.用(1)用在全校展示和校际交流中。(2)用在研究学科本质的探讨和授课中。例如:太原五中生物组打通选修与研究性学习课时界限,比较完整地进行了选修实验的尝试。我的提法是:为了追求生物学科的本质。(3)用在研究学科的拓展和实践中。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实践特色是师生动手、学校展示、走向社区。在选修教材的“发酵工程简介”教学方面有特色。具体有泡菜制作(2013年高考第39题,分值为15分)、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菌培养(安全)等。

要把教材当做教学的参考书而不是教学的圣经。外国语学校的教师们依据课标要求做了教材上没有的实验。如“细胞表面积与物质运输速率的关系”的实验。(4)用在公园或者社区展示中。用在公园或者社区展示中,方便市民了解生物科技的基础知识,也为低年级学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5)用在新课的教学中。太原市实验中学的“333”教学模式,小店一中的“3721”教学模式,太原五十二中的“‘讲、学、练’+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尖草坪高中的“1+1”问题解决学案(在学案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我均参与了上述模式与学案的规范与修改工作。(6)用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真正科学研究中。其实,师生最难解决的是科学性问题。——个人研究与合作讨论,甚至我们会遇到学生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如第三实验中学就有些学生,参加了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的“根与芽”世界公益项目。其活动是推进本地人对动物、人类社区和环境问题的关注,他们共同商讨怎样使生活更美好的课题。这是学生们自愿报名参加的课余活动小组,小学以上的学生小组完全是自主的,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干预,但是我们会对他们提出每个学期的期望,学生们自己寻找问题和解决办法。只有当孩子们认识到这是他们自己的组织,是在为自己的组织做事情,他们才能够认真地去感受和体验,才能树立起信心。

学校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即使毕业了,也有终身学习的要求。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校本教研的重点之一是研究学生发展的一切。五、校本教材的学科发展

乘着课程改革的东风,校本课程早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对它的探索和研究也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太原二十七中的李晶老师,根据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开发出了校本课程《基因的故事》。

我们高中生物学科,已经在校本教材及其课堂实践方面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但通过反思我们发现:1.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每节课或某一阶段课堂的综合表现给出及时客观、有引导性和过程性的评价,出现了课堂评价的客观困难;2.由于没有发给学生“学材”,学生无法预习和复习,如果遇到个别学生不爱记笔记,考试的时候他们对很多内容已经遗忘殆尽了。

回顾校本课程工作,我们要努力使校本课程更加完善,以促进我市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六、梳理校本教研工作1.以新课程实施为教学研究的导向

在教学研究上,我们应重视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重点开展对教材教学实施的研究。如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应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等。2.以学校为教学研究的阵地,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开展教研活动

注重解决学校内各个层面的实际问题。研究的主题来自本校,更有利于本校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是立足本校制定教学研究制度。在管理机制上,可以构建以教研室或者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网络,突破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结合、优势互补、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教研机制。这样,教研组可根据本组实际展开教学研究,备课组可根据本学科教学具体情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避免研究与学校实际脱节,在解决教学问题上更具有真实性。问题均发生于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境,既能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及时反映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在解决问题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提升。

二是立足本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必须致力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开展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核心的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校本教研中,必须注重开展实践性的活动。如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质量比赛,举办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视频课、课改实践课等。这些教学研究活动都是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符合本校教学实际要求,既具有可行性,又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以教师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我们鼓励教师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并且成为研究者。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专利,还应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让每个教师都以研究者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并从中不断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一是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校长理所当然是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整个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校长(或者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除了要建立好教研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学校教务处、教研组的力量外,还要和教师直接面对真实的教学问题,并开展研究活动。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各种真实的教学问题,更应主动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让每个教师都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校领导与教研员要能够亲自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二是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任何研究都应始于“问题”。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学研究才有真实的意义。教师要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要对“问题”不断追踪,把“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可按“发现问题—制订方案—形成课题—展开研究—深入反思—形成理论”的步骤,不断深入探索。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旦发现某个有意义的问题,应立即对此进行关注,并收集有关信息材料,展开研究。如尖草坪高中的李庆文老师在教学中针对教学改革的实际,形成了《“非常规”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研究》专题。太原五十九中的任伟老师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形成了《“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和再探》、《提高学生展示能力方法的研究》等专题。这些都是教师们在解决现实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征,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帮助。学案应该更多地承载素质教育的功能,希望使用学案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页”的设计,用以弥补教学部分设计的不足,同时关注“科学家进课堂”的有益尝试。

整体看我市的高中生物校本教研,已经处于教学模式初定、学案教学基本成形、关于学科本质的教学研究比较系统的状态,但是作为高中生物课堂的校本教材的编写与课堂实践才刚开始。我市高中生物学科在翻转课堂、微课和微视频方面也有亮点,如成成中学、太原十二中生物组,但基本缺乏专业的微视频免费网络支持平台。

虽然我市高中生物学科的校本教研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教育强省的省会城市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寄语我市高中生物教师:批判地继承传统,勇涉课改深水区。

高中地理学科校本教研中教研员“引领、指导、服务”职能发挥的探索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 薛光辉一、对校本教研与学科教研员关系的理解1.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活动。2.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构成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3.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定位

学科教研员是专家与教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区域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观念的引领者、技术的指导者和模式的助推者。二、太原市高中地理学科校本教研现状分析

目前,全市绝大多数学校的校本教研正在有序开展,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观课议课(评优课、汇报课、展示课)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高中地理学科研究团队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对校本教研进行了较全面和较深入的探索,课堂转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尖草坪一中、小店一中等学校的校本课堂模式逐渐成熟,得到市内外、省内外的关注,并有一些学校慕名前往考察学习。

一些优秀的地理教师已走出山西大门。太原十一中的杨治娟、太原十六中的李巧玲、育英中学的冯乐、太原四十八中的王莉莉等10余位教师已将太原市校本教研的成果、地理新课堂的春风带入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省实验中学马爱军等10余位教师在全国校本教研展示暨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

但是,在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校之间不平衡。以课堂转型为例,目前太原市课改力度大的学校主要是县(市、区)高中和普通中学,而生源较好的优质学校则行动相对迟缓,还有一些学校虽然提出了自己的模式,但在具体落实中还不用力或用力不够,同时,尚有一些学校仍持观望态度。(2)校本教研流于形式,多为任务式教研。尽管有时间、有地点、有主题,但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教研氛围不浓,效果一般。如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集体的智慧发挥得不够,设计欠规范;使用过程中自主和探究活动有效落实的差异性较大。(3)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不能立足于校情,盲目跟风。(4)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有加重师生负担的倾向。三、2014年高中地理校本教研的实施

2014年高中地理校本教研以“引领、指导、服务,务实开展校本教研”为目标,以“聚焦课堂转型,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地理课堂模式构建、教学(导学案)设计、教学质量评价(试题命制与分析)、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教学资源与教材整合”为主要内容,以“面上示范引领,全市整体推进;点上跟踪指导,个体重点培育”为策略,以“全市集中活动与学校个体活动、传统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为形式,以“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为抓手,扎实而有成效地展开工作。(一)面上宏观引领1.中级研修班的示范引领

2014年我们不断加强校本教研中级研修班(以下简称中研班)队伍的管理,强化过程性考核,充实中研班活动内容。一年来,共组织了6次主题化和系列化的市级校本教研活动,参与教师5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中研班活动对全市的示范引领作用。(1)规范导学案的编写与课堂活动。针对我市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及课堂活动、展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研发并下发了《太原市高中地理学科导学案编写与使用建议》(见附录一),为一线教师编写导学案和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2)课例示范引领。我们分别在小店一中、育英中学和成成中学等课改基地校开展了三次观课议课及说课活动,通过6节优质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推动全市课堂的转型。每次活动均取得较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示范引领。按照惯例,9月份中研班活动的主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每次都邀请部分暑期外出的教师就旅途中收集的地理教学资源与同行共享。2014年育英中学的冯乐老师、太原十五中的武玲珍老师分别就呼伦贝尔草原、“北极村”之旅和青藏高原之旅开发的课程资源,引导教师树立地理课程意识,做有心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开发、积累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下面是冯乐老师在旅行过程中开发的图像资源之一及其使用说明。(4)质量检测分析反馈引领课堂教学。2014年5月、9月和12月,我们安排了三次高一、高二质量检测试题和高三模拟考试题的分析反馈。在活动中,就命题意图、试卷所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及教学建议与教师进行了交流,以便正确引导教学。(5)暑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开展了“实施课标、使用教材”的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分析教材和使用教材的能力。2.基地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示范引领

在教研员深入学校,与教师交流、沟通的前提下,2014年我们组织了两次分别由太原四十八中、成成中学承担的全市性校本教研展示活动,参与教师200余人次。(1)2014年5月27日,太原四十八中校本教研展示

该活动的主题是课堂教学年级对抗赛。首先,李春青副校长介绍了太原四十八中的校本教研进展。其次,王莉莉老师、武鹏老师分别代表高二年级、高一年级做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课堂教学展示,任朝花、辛海云、郑霞霞、卫娟娟等老师从目标、主体、情感等角度进行评议。最后,教研组组长张双彦老师介绍了教研组基本情况与教研活动情况。太原四十八中作为高中地理学科基地校,较好地发挥了校本教研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2015年1月6日,成成中学校本教研展示

该次活动的主题是高三小专题“同题异构”。马春艳老师、何婷婷老师分别以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风格,先后展示了《外力作用的过程》一课,并在课后介绍了设计意图。成成中学地理组的所有教师就这两节课进行点评,并介绍了该课的备课、磨课过程。周峰组长最后汇报了该校地理学科校本教研的情况与成果。

这次活动所选的课题科学,贴近高考要求与学生实际;小专题的模式凸显了太原市地理二轮复习的要求;异构(案例归纳、案例探索)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原创案例)彰显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两组背对背备课的形式凝结着集体的智慧。该展示课给全市二轮复习的专题选择、内容整合和复习方法以引领,整个活动给各校校本教研以示范、启迪。

太原四十八中、成成中学高中地理学科校本教研扎实、有效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地理学科教研活动的新发展,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值得各校学习和借鉴。3.网络教研开放性引领

从2008年开始,高中地理学科积极组织、引导地理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探索校本教研的新途径。(1)建设教师研修网“高中地理中研班”网页。逐步指导中研班成员使用这一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上传校本教学资源、参加专题研讨已成为中研班成员每月的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目前上传的资源近1 500条,总浏览量近8 000次,内容涉及资源开发、教学设计、学案编写、考试评价、专题复习等方面,开展观课议课、校本教研等专题研讨活动13次。(2)发挥太原市地理教师QQ群的教研功能。目前有群成员147人,开展资源上传、信息通报、交流研讨等活动。(二)点上个性培育1.诊断课堂教学,指导课堂转型

针对学校的校本课堂模式,有计划地深入一线课堂调研、诊断,提出改进建议。2014年,我们重点对小店一中等12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指导,共听课30余节,与60多位教师座谈、交流,向学校领导反馈,帮助学校提炼、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市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4年我三进阳曲高中,做讲座、做示范和观课议课,两次听李妍彬老师、吴宝燕老师的课,她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变化明显,如李妍彬老师在教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通过探究黄河上中下游三个环境案例,让学生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例贯之、一例多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看清了同一地理事物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形成了综合、完整的地理思维。教学案例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其所诠释的地理原理和观念。2.参与学校教研,服务推进校本教研

为推进学校课堂转型,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我多次前往太原二十九中、成成中学、师院附中、太原五十三中和尖草坪一中等学校参加观课议(评)课、解读课标、分析教材、研讨学案、分析考纲和高考试题等教研活动。

一年来,我共参加指导太原二十九中教研活动5次,帮助教师们分析课标、教材难点,进行教学设计,跟踪观课议课,推荐成熟的教学设计(马九荣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暑期“实施课标、使用教材达标”研训活动中进行展示,并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

2014年5月,我参加了尖草坪一中的“学案设计类型成果总结提炼研讨”活动,对地理学案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提出了建议(见附录二)。尖草坪一中的课堂模式已在全省、全国有了较大的影响,这给学案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地理学科讲,学案编写已进入高原期,急需进一步规范、改进、创新和求精,以设计出全市、全省、全国一流的适合于校本的学案。

2014年6月高考结束后,我参加了成成中学等校组织的高考试题分析研讨活动,指导教师从试题的四要素分析试题是如何体现考纲要求的。3.参与课题研究的指导,深化校本教研

积极参与学校与教师的各项课题研究,并给予指导与支持,着力推进校本教研向课题化发展。如参加成成中学地理组的山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的研究。(三)主要成果

我们欣喜地看到:太原市地理学科各校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文化正在逐步形成,校本课堂教学模型正在走向成熟,教师们对校本教研的热情大大提高,他们的教研方式和教学行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外力作用分析》、《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优秀课例和《地球的结构》等教学设计,通过网络在市内外发挥着巨大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并涌现出太原四十八中、育英中学等校本教研先进校,以及冯乐、赵雪梅、高顺等“三杯”课堂教学大赛的优胜者、立功者。总之,校本教研的成果正在为广大的地理教师所接受、学习,进而助推地理课堂教学的转型。

在山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能力提升网络高端研修项目——高中地理工作坊的研讨中,教师们对育英中学冯乐老师的《地球的结构》一课的教学设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下面是大同市实验中学张建芬老师的学习心得:

我们明白:校本教研任重而道远,2014年我们仅仅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

我们坚信:只要立足于研究,着眼于服务,落实于行动,地理学科的校本教研将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强力推动地理教育教学的改革!附录一:太原市高中地理学科导学案编写与使用建议

地理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地理教师根据课(学)时或课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案。地理导学案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平台,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实现三维目标的着力点,是教师“导”和学生“学”的路径。一、主要栏目编写要求

导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主预(学)习、课堂活动、感悟总结、达标检测和课外拓展七个板块组成,其中学习目标、课堂活动、感悟总结、达标检测为必有内容,其余板块由教师根据学情选择,不做统一要求。

1.学习目标(1)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与学情,写出学习目标。(2)行为动词要求准确、可测。(3)三维目标整合融为一体,根据教学内容突出某一两个维度;以3~4个条目为宜。

2.学法指导(1)重点提示:指出重点内容。(2)难点点拨:指出难点及关键点,给出提示或思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