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汉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8:38:59

点击下载

作者:蒙曼 主编 张迪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汉字!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你好,汉字!试读:

前言

让中华文化亲切可爱

中华文明的悠久不须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影响不须讲,从古代到如今;中华文明的传播范围不须讲,从中国到海外。

但现在的小朋友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有多深呢?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古典文化方面缺失,便找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一类蒙学读物来读,或者给孩子报名一些国学班,希望孩子能够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这样做当然也没错,但是却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不成系统。孩子们东鳞西爪地学了好多碎片化的知识,却并不知道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我们这套书想要解决的问题。《了不起的中华文明》系列,全套共三十本,计划分三季推出。这三十个分册,每一本都是一个文化扩展点,每本书中,都涉及一个广泛奥秘的知识领域。

这套书带给孩子的,是好玩儿好读的古典文化,不枯燥、不背诵、不说教,像长辈胡子里的故事一样,耐心地慢慢走进小朋友心里。

这三十本书里有的,不只是《三字经》等蒙学经典,也不只是《西游记》等名著故事,更不只是《唐诗三百首》等诵读篇目,而是娓娓道来的从古至今:天文、历法、节气、节日、文学、艺术、神话、姓名、棋牌、戏曲、皇权、器物、手艺、丝绸、建筑、园林……是的,你可以看到,我们打开的是一个立体浑圆的文明世界,就像一个星球,不只是一个闪光的亮点,它是立体的,有核心、有实体、有高山、有海洋、有大气、有光芒。

这套书所做的,绝不仅仅是将内容塞给孩子,而是包含着大量思考后的引导。就让思考和怀疑成为孩子阅读习惯的一部分吧!

对中华文明的敬畏,是我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

当然,还有更多的考量:

我从来不愿讲大道理,尤其是跟孩子讲大道理。可道理总是存在的。不讲大道理,怎么讲道理?把正确的事儿,用好玩儿的语言讲出来,讲得别人愿意听,还愿意接受,这就是会讲道理。

我认为最好的作品,不靠浮华美丽的词语吸引眼球,而是用平实的内容沁人心脾。

我不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是精华,我甚至很反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但同时我也确信,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正义的、醉人的、美丽的东西,是需要小朋友了解,并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的。

所以在这套书中,我力求做到的是让小朋友阅读之后,哪怕是最抽象的内容,也能喜欢去读,读过还能够理解,并有意识做出判断,在日后的成长中,会主动思考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导 言

文字是一条河流,它流经时间和时空,留下又带走人类的记忆。在这些记忆里,有事件,有智慧,有思想,有情感,还有美好的文学。如果没有文字,我们心中的世界都不复存在。

我们平时所学所写的这种字,要求横平竖直、间架稳定,要注意写得工工整整,这就是被称为“方块字”的汉字。

我们中国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而且,它是活的。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当今世界极罕见的仍在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你总会在汉字中看见某些事物的影子,比如“人”在直立,有两条腿;比如“羊”有两只尖角;比如“木”,有枝、有干、有根;比如“水”仿佛在流淌;比如“山”在远处起伏;比如“雨”自云中落下……这些事物投影出的汉字充满生命,越看越鲜活,你触摸它们,能感受到脉搏。

当汉字还是图形的时候,它们还没长大。等它们长大了,经历了许多进化、组合、精减,长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汉字中有许许多多悬案等着我们破解。比如“我”本义是一种兵器,北京故宫青铜器馆里就能看到青铜的“我”,“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又比如“蛇”是一种爬行动物,为何长着“虫”字旁,又与“它”有什么关系?汉字就那样不言不语地站在你面前,可它们背后却有着漫长的故事。

我们用汉字学习、背古诗、背课文,连你现在想读一下《你好,汉字!》这本书,都要读懂这么多汉字。汉字这么多,光日常高频出现的就有3500个,怎样记住它们呢?当然,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就好记多了。

所以,学习汉字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请把它们当成久违的老友,与它们聊聊,仔细看看它们,也许你会发现它们有趣的来处。汉字从哪里来

若要探究汉字的起源,恐怕得从原始社会文明诞生的时候说起。

让我们的目光越过四千年,回到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时代。那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最早的人类使用“结绳记事”,就是拿一根绳子,每做一件事就在上面打一个结。如果事情少,而且打结的人记忆力好,每个结是什么含义自然有人说得出来,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事情也越来越多,很多事用结绳来记录,便说不清了。汉字便在此时应运而生。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仓颉(jié)造字”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除此以外还有“黄帝造字说”“大禹造字说”,等等。仓颉造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长着四目重瞳。相传他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仓里食物的多少。牲口和食物越来越多,光凭在绳子上打结已经记不住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这天他参加打猎的时候,忽然看见了鸟兽的脚印,他想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果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提问请试一试结绳记事,说一说为什么文字记事比它要方便。象形文字的诞生

从此,仓颉就开始注意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等,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了这些事物的样子,譬如,日字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点,月字是一个月牙儿中间一个点,星星是好多个小圆圈,中间各点个点儿,水没有具体形态,就画成河流的样子,山崖下的石块方方正正的,勾一个山崖的轮廓,再添个方形,就是石……这些便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呈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文字便开始得到应用。文字为什么叫“文字”《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也就是最早的象形字被称为“文”,有线条交错形成的图案的意思,而后期演变发展的形声字等叫作“字”,合起来就是“文字”。汉字的发展

渐渐地,光是象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又发明了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

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比如“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几个独体字组成的,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比如“明”字,是“日”字加上“月”字,意思是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形声字是由“形旁”(也叫“意符”)和“声旁”(也叫“声符”)构成的。比如“材”字,“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仓颉的创造力

仓颉不是部落里最能干活的,也不是最早会记事的,那时的人们早就用结绳、堆石等方式来记事了。那为什么仓颉的名字流传下来,并在后世传播过程中给他披上了神性外衣呢?因为仓颉是个聪明人,是最会想办法的人。鲁迅先生说“仓颉”不是一个人,这个在刀柄上刻一点图,那个在门户上画一点画,史官收集一下,便成了文字了。据鲁迅先生分析,仓颉就是收集这些民间图形的史官的代表。可见,一个人想不出办法,就集思广益,将有限的个人智慧扩大成无限的更多人的智慧,这就是个聪明人。所以小朋友也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求助,才能更好地进步。提问模拟一下,如果没有文字,你要怎么跟家人交流?更多的造字传说

正是因为文字的创造很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所以除了流传广泛的仓颉造字说外,不少古籍中还记载了大量其他的造字传说。沮涌造字说

不少古籍中记载:“黄帝命仓颉为左史,沮涌为右史。”“有沮涌、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这就说明,跟仓颉一起造字的,至少还有个名叫“沮涌”的人,他也是黄帝的臣子,奉命和仓颉共同创造了文字。

如果造字是一项政府主导的文化工程的话,那么至少应该有一个小组来进行才是。沮涌与仓颉共同造字说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吧。伏羲八卦说

伏羲(xī)是古代传说中最早的神之一,位列三皇,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传说中,伏羲神的属性大于人的属性,在人类刚刚诞生的时候,他就在经营和治理这个世界了。伏羲非常有智慧,他通过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四面八方的山河土地,领悟了自然的道理,还用一种符号描述了下来,这就是八卦。很多人认为,画八卦就是文字的开始。提问为什么在传说的故事中,伟大的人总能看到异象,并得到很多帮助?河图洛书说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后人称为“无字天书”,它们神秘又深奥,被视为中华文明之源,也被人认为是易学的源头。《尚书·顾命》中有:“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河专指黄河,洛则指洛水。伏羲在黄河和洛水边上,看到了龙马负河图、神龟负洛书,这两种神奇动物给伏羲带来了“河图”“洛书”两份天书。据此,伏羲演算出了八卦,进而创造了文字。图画说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画画。

这种画可不是复杂的油画、工笔画,而是简笔画。比如“天”,就是人的头顶上有一片广大的区域,原始人就画个人,上面画块方形,也有画成圆形的。后来方形和圆形都简化成一横,就是“天”字。比如“月”,一个月牙弯弯的,每个小朋友都会画,这就是最早的“月”字。图画向复杂、艺术演变的,成为绘画创作;向简单、应用演变的,就形成文字了。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年纪非常大的文字,大概有3400岁了,最早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殷墟(yīnxū)被发掘出土,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瑰(guī)宝之一。殷墟是商朝中后期的首都,所以商朝也叫殷商。殷商的历史太过久远,关于它的结论还是通过甲骨文得出的。

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为这些文字都是刻在乌龟的腹甲、背甲上,或者牛的大片肩胛骨上的。甲骨文虽然古老,但直到清朝末期才走入人们的视野。甲骨文发现的故事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yì)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祭(jì)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他很有学问,又是一位书法家,对古董也很了解。他在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了人工契刻的有规律的符号,猜想这很可能是古老的文字,于是便派人将中药铺里的“龙骨”统统买回来,将这些“符号”抄写留存。王懿荣断定这些兽骨上刻的是一种早期文字,并推测是商代的。这是第一次,甲骨文得到了正式鉴定。可惜的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后,王懿荣服毒殉(xùn)难,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也就此终结了。故事中的古怪

龙骨作为一种中药材,极重视产地,为什么会从殷墟中出土药材呢?猜想是当地人为了赚钱,以甲骨冒充了药材龙骨。

既然要冒充,人们就需要毁掉上面看起来像符号的东西,所以流入药铺的应该是打磨处理过的甲骨。

龙骨入药是要磨成粉的,王懿荣得到一块有字龙骨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王懿荣从药材中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王懿荣是一位金石学家,推测他是专门从古董贩子手中收集购买了这些甲骨用于研究的可能性比较大。刘鹗与孙诒让

王懿荣殉难后,他的儿子将甲骨卖给了刘鹗。刘鹗是清末小说家、教育家,喜欢收集古画、金石等。得到甲骨后,刘鹗潜心研究,整理了甲骨上的卜辞,编写出《铁云藏龟》一书,是研究甲骨的代表作,对其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铁云藏龟》成书的第二年,晚清经学大师、教育家孙诒(yí)让写就《契文举例》一书,是甲骨文考证解释的开山之作。甲骨文的失落与遗憾

在中国,龙骨被认为有镇惊安神,治疗失眠、痰逆等功效,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名医别录》中有下面的记载:“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采无时。”《本草图经》中有:“龙骨并齿、角,今河东州郡多有之。”人们认为出土的动物骨、齿、角就是龙骨。因为可以入药,所以在殷墟甲骨大量出土以后,不少当地人将它们卖给药铺换钱花。超过十万片珍贵的甲骨以六文钱(大约相当于现在一元二角)一斤的身价进了药铺,珍贵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和其他药材一样被人吃掉,造成了历史上不可挽回的损失——“人吞商史”。其实不光是商代甲骨被吃掉了,这些入药的龙骨中大部分都是古生物化石,人们吃它,却不研究它,也造成古生物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几近空白的后果。王襄的努力

与王懿荣同时期还有一个文人叫王襄(xiāng)。王襄也在当时购买了许多甲骨,他将甲骨精心地保存下来,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理论。他了解到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据此判断为殷墟文物。

王襄虽然贫穷,但在后来的日子中始终保护着这批甲骨,不管身处怎样的困境都没有将甲骨换钱花,使得这批甲骨即使历经战火也得以保存下来。提问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敏锐地发现甲骨上的奥秘,有的人会将甲骨廉价卖掉?甲骨文的解读与流传

目前出土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绝大多数是破碎的。其中5万片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其余均为私挖、掘盗所得。专家学者们对它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整理出了4500多个字,已经识别的有1500个字。这些甲骨文刷新了人们对汉字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改正了许多汉字研究的错漏,为许多汉字找到了它们最初的样子。同时,甲骨文记载了商代生活的许多方面,人们从这些文字中得以窥见3000年前的世界,了解到商朝的政治、军事、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情况。甲骨文的内容

商代的人特别敬重神明,凡做点什么事,或心中有点疑惑,就要占卜问问神明的意思。占卜仪式上,巫师用点燃的木头烤、钻甲骨,使甲骨因为不均匀受热而开裂。甲骨开裂呈现出的无规则纹路,则被巫师视为神意的启示进行解读。占卜仪式结束后,巫师把解读出的结果刻在甲骨上,所以,甲骨文又叫“卜辞文字”。提问神明真的存在吗?现代的人还需要这样占卜吗?卜辞

甲骨受热开裂,便会形成“卜”字状裂纹,可想而知,“卜”字便由此而来。

卜辞包括前辞、问辞、占辞、验辞等。前辞就像日记的开头,记下干支日期、谁问卜的;问辞就是问了神明什么事,是啥时候下雨啊,还是现在出去打猎行不行,等等;占辞就是商王看看这个占卜结果,表个态;验辞就是记录一下事后是否灵验了。

比如有片甲骨文上记着:“……(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受年?”

这片甲骨不完整,不过可以推测这是商王在卜问收成,他向子民(也有说是奴隶)说:“努力种田,会丰收吗?”十一月是占卜的月份,“协”是农具。

这种商王作为占卜者的卜辞叫王卜辞。甲骨文中还有一部分是非王卜辞,可能是其他贵族占卜的记录。甲骨文的意义

甲骨文的出土,将我国有文献记录的历史提前到3000年以前,许多商代考古成果都是随着甲骨文的发现而得到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古玛雅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并且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文字系统。可以说,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与世界上其他许多文字体系不同,甲骨文不是表音文字,所以人们也许不知道甲骨文念什么;但甲骨文是完整的表意文字,各个不同地域的人都能迅速接受它。所以,甲骨文体系使中华文明历经三千多年没有中断。甲骨文与教学

甲骨文结构稳定、字形美观,人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已经具有普遍的对称形态和艺术感。所以,甲骨文并不是原始粗糙的象形符号,而是形成体系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比如一篇刻在牛骨上的文字,正反两面刻了同样几行字,其中大多数都歪歪斜斜,只有一行特别规整清秀,显然是老师的示范作品。看来,这位老师正在教学生写字呢。同时期的书写载体

商朝的人只在甲骨上刻字吗?

当然不是。之所以称为甲骨文,是在占卜仪式上使用并记录卜辞的是甲骨,而同时期,还有其他的书写载体已经被人们熟练运用。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十分发达,许多大型的青铜器上都能发现文字,这种文字叫“金文”。

同时,陶器、石器、玉器上都发现过墨书或朱书的文字。另外,已知大约70片甲骨上,发现的文字并不是刻上去的,而是“写”上去的,说明商代已经出现了笔。提问为什么甲骨文能历经三千多年流传到今天?字体的演化

如果从成熟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历经3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简单概括,甲骨文和金文最早,之后是小篆(zhuàn)及简化的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形成相对较晚。“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被称为 “汉字七体”。不过,它们的这种排序并不是谁把谁替换掉,出现新的字体后人们就不用之前的了;而是缓慢地过渡,并行地演变,逐渐地简化,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惯用的规范汉字。金文

前面说过,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可不是刻在金子上的,青铜在古时候就叫金。

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在铸造青铜器了。夏代遗址中,青铜制品有鼎、铃、刀、戈、爵、鱼钩等十几种;到了商代,青铜制造业更加繁荣,在重要的祭祀仪式上,会应用到大量的青铜器。商早期出土的青铜文物上,就有少量的文字,一两个字的国名、族名等;商晚期时,大量的金文出现。所以,简单地说金文晚于甲骨文也是不准确的。

金文相比较于甲骨文,有的字会更加象形,更容易分辨是什么意思。比如“家”字,一个房盖儿,下面有一个豕(shǐ),豕就是猪。甲骨文的豕是线条,而有些金文字形就真的画了一头胖猪。

目前被发现的金文约有3000个字,被文字专家解读出来的有2000多个。

青铜器以钟、鼎为代表,体积大,制作精美,所以,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石鼓文

唐朝时,有人在陕西陈仓山附近找到了十块大石,上窄下大,像鼓一样,上面刻着整整齐齐、非常复杂的汉字,既没有年代标记,也没有作者姓名,加上经历了风吹雨打,石鼓上的文字有一半已经磨没了。这十件珍贵的古物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褚遂良、欧阳询、杜甫、韩愈等很多大文人争先恐后地研究它的内容,最后确定每一面石鼓上刻着一首诗,诗的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的情景,因此又被称为“猎碣(jié)文”。

据金石学家考证,石鼓刻文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74年的秦献公时代,字体是介于金文和小篆中间的大篆,是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部分。石鼓文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因此十分珍贵,被称为“中华第一古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