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按摩一学就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7:23:4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喆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轻松按摩一学就会

轻松按摩一学就会试读:

出版说明

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点。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很多有效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比如按摩、艾灸、拔罐、耳穴疗法、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等。除针灸外,其他方法大多普通老百姓可以自行操作。经常使用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为此,我们策划了这套《家庭保健自疗全书最新彩图版》丛书,分为《轻松按摩一学就会》《轻松艾灸一学就会》《轻松拔罐一学就会》《耳穴治病一学就会》《面诊治病一学就会》,共5个分册。本套书全部选用彩色穴位图讲解,语言深入浅出,内容权威实用,从专业角度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按摩等)进行了介绍,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常见病症的保健和自疗法及操作技巧,更有日常生活中强身健体的贴心提示。

父母年事已高,做点什么能够益寿延年?儿女活泼可爱,怎么做才能健壮成长?你的他(她)每日操劳,做点什么能够对抗衰老?自己辛苦工作,怎么做才能减压防病?健康人怎么保健更合理?小毛病怎么自我调养好得快?在这套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一书在手,让你远离疾病,健康常伴!出版者2016年1月第一章按摩必修课用手指实现健康

按摩,又称推拿、按,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时候,在人与兽、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搏击中,人体各部位不免遭受外力打击,然而,人们意外地发现这些外力对人体的刺激竟使许多病痛减轻甚至消失了!于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用手或借助石块、木棍来按摩体表以祛除疾病。按摩作为一种医疗方法,生根发芽了……

按摩,就是用手指、手掌、肘部或足跟压迫、捋顺、按揉、推搓、运拿人体的经络、穴位或发病部位,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达到医疗保健、消除疲劳、养生长寿的目的。它不仅经济省时、简单方便、不受条件限制,在家中自行操作时,还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丰富日常生活,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就是按摩的魅力所在!找准穴位的窍门

我们的身体分布着许多经络,如肺经、胃经、任脉等。中医所谓的“穴位”,是热能集中之处、气血汇集之地,一般位于皮肉、筋骨的接缝处。按揉穴位,会产生轻微的酸胀感或温热感,属正常的反应。下面介绍一些找准穴位的窍门。

1.丈量穴位的方法

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手指同身寸法,以被按摩者身体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来寻找穴位,常用的距离单位有两种:

1寸:中指弯曲如“7”时,取其中节上下两横纹头之间的距离。

3寸:伸直手指,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自食指至小指四指并拢的宽度距离。

另外,我们要了解人体的骨度分寸,即以体表骨节为标志,设定尺寸来确定穴位的位置。【头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胸腹部】

胸骨上缘至胸剑联合:9寸

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

两乳头之间:8寸【背部】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寸【身侧部】

腋窝顶点至11肋游离端:12寸【上肢部】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18寸

胫骨内侧髁至内踝尖:13寸

股骨大转子至髌骨下缘:19寸

臀横纹至腘横纹:14寸

髌骨下缘至外踝尖:16寸

外踝尖至足底:3寸

2.找脊椎的窍门

人的脊柱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1块骶骨、1块尾骨组成。我们在数这些椎骨的时候,其实不需要每次都从最上面的椎骨开始数起,只要掌握了窍门,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找到你想要找的脊椎。

窍门1:头往前低下时,颈后最突出的一块骨突,就是第7颈椎棘突,而第7颈椎下面的一个骨突处,即第1胸椎棘突。

窍门2:左右两侧肩胛骨下端的连线,正好经过第7胸椎棘突下方。

窍门3:腰的左右两侧有极突出的髂骨(为髋骨最上部),其连线正好经过第4腰椎棘突下方,也就是我们平常系腰带的位置。经常用到的穴位【头部正面】

印堂: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睛明:面部,内眼角外上方的凹陷处。

四白:面部,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凹陷处。

承浆: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承泣: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巨髎: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鼻唇沟外侧。

地仓:面部,口角外侧,上对瞳孔。

人中: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头部侧面】

太阳: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百会:头部,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上星: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角孙:头侧部,折耳郭向前,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下关: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人迎:颈部,结喉旁,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颧髎:面部,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背腰部】

风池: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风府: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天宗: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平第4胸椎。简易取穴:正坐,自然垂臂,自己的右手搭上左肩,右手掌贴在左肩外1/2处,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在的凹陷处即该穴。

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简易取穴:低头时后颈部可摸到最凸出的骨头,其下即该穴。

肩井:大椎与锁骨外侧端的中点处,即肩膀最高处。

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冈的连线恰通过第3胸椎棘突,其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冈的连线恰通过第3胸椎棘突,往下数2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其下旁开1.5寸即该穴。

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2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4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恰通过第7胸椎棘突,往下数5个胸椎的棘突下方旁开1.5寸即该穴。

三焦俞: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3个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2个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大肠俞: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此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腰眼: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此缝隙旁开3.5寸即该穴。

小肠俞:骶部,第1骶后孔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下数2个缝隙旁开1.5寸即该穴。

膀胱俞:骶部,第2骶后孔旁开1.5寸。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下数3个缝隙旁开1.5寸即是该穴。

八髎:即骶椎两侧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8个穴。简易取穴:将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后正中线的中点,小指按在尾骨上方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上,中指与无名指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达到处自上向下依次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命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简易取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恰通过第4、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往上数2个缝隙即该穴。

会阳:骶部,尾骨尖旁开0.5寸。【胸腹部】

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人体前正中线6寸。简易取穴:先摸到锁骨,往外推可摸到一个明显的凹陷,即锁骨下窝,其下方1寸即该穴。

膻中:胸部,人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俞府:胸部,锁骨下端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彧中:胸部,俞府下1寸6分处,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上数3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神藏:胸部,彧中下1寸6分处,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上数2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灵墟:胸部,神藏下1寸6分处,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上数1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神封:胸部,灵墟下1寸6分处,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即该穴。

乳根:胸部,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下数1间隙乳头直下即该穴。

期门: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简易取穴:两乳头连线恰通过第4肋间隙,往下数2间隙乳头直下即该穴。

鸠尾: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联合部下1寸。

上脘: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梁门:上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脐中上4寸。

章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带脉:侧腹部,章门下1.8寸,第11肋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处。

京门:侧腰部,章门后1.8寸,第12肋游离端的下方。

神阙:腹中部,脐中央。

天枢: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大横: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阴交: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寸。

气海: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

石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2寸。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中极: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

曲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大巨:下腹部,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会阴:仰卧屈膝,会阴部。男性: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上肢部】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极泉:上臂外展,腋窝正中,动脉跳动处。

肩髃:肩部,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处。

曲池:屈肘呈直角,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少冲: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劳宫:手掌心,第2、3掌骨间偏于第3掌骨。简易取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天泉:腋前纹头下2寸。

合谷:将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虎口处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该穴。【下肢内侧面】

太冲:足背侧,第1、2跖骨头之间的后方。

涌泉:足底部,足跖屈时足前部凹陷处;或足底前1/3处。

大敦:足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隐白:足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地机: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血海: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绷腿时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照海: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太溪: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复溜:小腿内侧,太溪上2寸。

蠡沟: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下肢外侧面】

犊鼻: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处。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上巨虚: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即足三里下3寸。

丰隆: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居髎:侧卧,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环跳:侧卧,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风市: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腘横纹上7寸。简易取穴: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指处。

丘墟: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下肢背面】

承山: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

委中: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按摩的适用范围

按摩广泛适用于人体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对脏腑器官的功能障碍、慢性炎症和软组织损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神经系统病症

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面神经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2.呼吸系统病症

感冒、咽喉痛、鼻炎、气管炎等。

3.消化系统病症

胃痛、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肠粘连、便秘、腹泻等。

4.泌尿系统病症

泌尿系感染、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频、尿失禁、遗尿等。

5.运动系统病症

各部位关节、韧带、肌腱损伤。如落枕、肩周炎、网球肘、岔气、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踝关节扭伤、颈椎病、足跟骨刺等。

6.妇科常见病症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盆腔炎、白带过多、乳腺炎等。

7.保健美容

肥胖等。哪些人不宜按摩

1.患急性传染病、急性炎症(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和一切腹痛难以忍受按摩的患者。

2.患肿瘤,严重肺、心、肾病,骨质疏松,年老体弱,血压过高和精神失常的患者。

3.有出血倾向者,如肺结核、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4.大面积皮肤病、溃疡性皮炎患者。

5.恶性贫血、妇女产后恶露不净者。

6.妊娠妇女禁按合谷、三阴交和腹部穴位;怀孕5个月以上、月经期妇女,禁在腹部、腰骶部按摩。

7.骨折、脱位、脊髓损伤、各种骨病患者和软组织损伤早期肿胀较重者,禁按病变部位。

8.过饱、过饥、过累、房事完毕、术后伤口未愈者。按摩前的准备

1.喝水

人体在接受按摩时阳气升发、毛孔张开而排出汗液,故被按摩者接受按摩前喝杯温水补充水分,可提高按摩效果。

2.放松

按摩者和被按摩者都要放松,可在香烛下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3.芳香油

在被按摩者身上抹化妆水、牛奶、乳霜等,有助于手法操作,又不伤皮肤。

4.环境

舒适最重要,环境宜温暖、宁静、灯光柔和;最好有足够大的毛巾盖在被按摩者身上,只暴露按摩部位;冬天铺上电热毯会更舒服。

5.着装

按摩者应穿宽松的衣服,穿平底鞋或光脚;摘掉所有首饰,以防刮伤被按摩者皮肤;指甲与指顶相齐,过长易伤皮肤,过短切压无力。

6.搓热双手

尤其在冬季,按摩者应将手先搓热,以防刺激机体。

7.排便

被按摩者应先排便,以免按摩腹部时引起不适。时间的掌握

一般按摩时间为30~40分钟,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安排。(1)时常按摩的穴位:合谷、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等养生穴。(2)午时忌按:11:00~13:00心经当令,是气血循环最旺之时,不宜做手法。(3)洗浴后按摩:沐浴或足浴后利于体内循环,按摩效果最好。(4)睡前按摩:消除疲劳,利于入睡。(5)清晨按摩:消除睡眠带来的浮肿,提高化妆品的附着性。(6)时间分配依部位而定:重点部位时间长些,次要或辅助部位短些。(7)时间长短依按摩者的功力和被按摩者的体质而定:功力好的可做久一些;身体虚弱者尽量少做手法。(8)无需每天按摩:一般1周2~3次。急性病以治愈为止,可能需1次或数次;慢性病一般以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数天至1周。用力的窍门

按摩需要用力,但用的是巧力。重得舒适,轻得实在。施力和放松力道的时间要一致,出力到底时需停3~4秒再放松力道,千万不要蜻蜓点水,这样效果会打折的。

1.力道的作用部位

病变所在;病变引起的局部异常处;重要的穴位。

2.力道的轻重

内科病患者:力道轻柔而持久。

伤科病患者:力道重而短。

急性病(如胃痛)患者:力道要重,只凝集在几个重要穴位,使功力达病所。

慢性病(如筋肉劳损)患者:力道由轻到重,操作时以点带面使功力充分渗透体内。

实证、体质好者:力道重。

虚证、体质弱者:力道轻。

正常人、一般体质者:力道适中。

3.力道的方向

指向病变所在:开始垂直用力,克服皮肤的阻碍,使功力进入深部后再转向病所。选点的要领

要收到好的效果,找准穴位很重要。按揉穴位会有酸、麻、胀、痛、电、热等特殊感觉。除穴位外,人体还有许多压痛点、敏感点、皮肤异常变化,按揉它们同样有上述特殊感觉和治疗意义,也是按摩时的重点选择部位。

1.压痛点

只有一点或面积很小,多出现在颈、背、腰部脊柱的两旁,筋肉的起、止点(筋肉附着在骨头上的点)。

2.敏感点

局部体表出现酸胀、麻木现象,按揉时特别明显。

3.皮肤异常变化

皮肤张力高,紧绷;皮肤张力低,松陷;局部皮肤温度、颜色与其他部位不同;皮下有米粒样结节;皮下有条索状肿块等。手感的领会

手感,指按摩者操作时的手下感觉。包括体会被按摩者皮肤的变化、身体反应;判断手法是否适当;功力的意念掌握等。

1.经验积累

人与人之间本身存在着亲和力,只要用心审查,日积月累,自然对人体了如指掌,对病症认识深刻,一有不适,就可熟练应用按摩术了。

2.掌握意念

手感影响着意念的掌握,从而影响按摩的效果。按摩者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始终感觉自己的功力作用在病变部位,或顺着经脉传递。这样长期实践,按摩技术定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3.把握节奏

有节奏的按摩可以使全身放松。按摩骨骼处压力宜轻,按摩肌肉丰厚处压力宜重。若按摩者一时忘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就用推法,只要有节奏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4.注意呼吸

按摩者尽量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并尽量放松。建议先做10次深呼吸。按摩后的反应

1.正常反应

按摩后,被按摩者感到舒适、轻松,原有病痛明显减轻。少数人感觉轻微不适(疲乏、肌肉酸胀、局部充血、皮肤温度增高、局部疼痛、瘀斑等),这与被按摩者的体质、适应力,按摩者的手法熟练度、刺激量、操作时间有关,属正常的生理保护性反应,在短时间内会自行消失。

2.异常反应(1)按摩后效:按摩后,原有病痛并没有马上减轻,但经过一段时间休息会逐渐消失。说明原来的按摩效果仍在发挥着作用,加上体内的自身调节,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2)病情明显加重,感到严重不适,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按摩时,被按摩者肌肉不够放松,偶尔可造成腰、背部挫伤,岔气等。②按摩者施用手法时,动作粗暴,用力过猛,如牵拉法、扳动法操作不当,可造成关节或软组织扭伤、拉伤等。

总之,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止按摩,及时到医院就诊。常用的按摩手法

1.按法

操作方法:以掌根、拇根或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向下按压。常与揉法配合,称“按揉”。

要领:①按压时逐渐用力。②作用于背部时,随被按摩者的呼气向下按压,瞬间用力。按法

2.揉法

操作方法:①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用于全身各部位。②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用于腰背、腹部。③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用于面部。

要领:①以肢体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如前臂带动腕、掌做掌揉法。②着力部位要吸定穴位,带动深层组织。③压力均匀,动作协调有节律。指揉法

3.推法

操作方法:①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直线推动,用于背、胸腹、下肢部。②指推法:用指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直线推动,用于肌腱部。③拇指分推法: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

要领:①着力部位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②推时手指在前,掌根在后。③速度均匀。推法

4.摩法

操作方法:以掌面或食、中、环、小指指面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形移动摩擦。

要领:①上肢和腕掌放松,轻放于穴位上。②动作缓和协调,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摩法

5.擦法

操作方法:①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用于腰骶、四肢、肩部。②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于施术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用于上肢、颈肩部。

要领:①擦动时应直线操作,不可歪斜。②着力部位紧贴皮肤,压力适中。③动作要连续,速度均匀且快,往返距离尽量拉长。擦法

6.拿法

操作方法: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作用于施术部位,进行有节律地提捏,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肩、四肢部。

要领:①前臂放松,手掌空虚。②捏拿时,方向与肌腹垂直,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指间关节不动。③动作连贯,用力由轻到重。拿法

7.捏法

操作方法:①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皮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②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要领:①沿直线捏,不要歪斜。②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捏法

8.击法

操作方法:用手指指尖连续、有节律地击打体表,用于头部。

要领:①腕关节放松,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腕关节自由摆动。②击打时要有弹性、有节律。击法

9.点法

操作方法:以指端着力,持续按压穴位,也可瞬间用力。

要领:手指用力保持一定姿势,避免在点时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造成损伤。点法

10.搓法

操作方法: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用于上肢部。

要领:①用力对称。②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搓法

11.捻法

操作方法:用拇指螺纹面与食指桡侧缘夹住施术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用于手指部和耳部。

要领:①捻动要快,移动要慢。②捻动时以食指运动为主,拇指运动为辅。③动作要有连贯性。捻法

12.拍法

操作方法: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虚掌拍打体表。

要领:①一定是虚掌拍打。②腕关节自由摆动,肘关节自由屈伸。③可双手配合。拍法

13.振法

操作方法:①掌振法:以掌置于一定部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用于腹、腰部。②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

要领:①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②频率要快,每分钟大约振200~300次。振法第二章 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视疲劳

视疲劳是由于我们平时用眼过度、睡眠不足或眼镜度数不合适、老花眼初期等原因而出现的晃眼、耀眼、视线模糊、眼睛酸胀疼痛、充血等眼部症状。除此之外,有时还会伴有颈部或后颈部及肩膀酸痛、头痛、头重、身体困倦等症状。

选用穴位

按摩手法

Step 1 开天门

仰卧,按摩者用两手扶头部两侧,两拇指指腹从印堂穴交替向上推入发际,力量稍重但不影响推动,时间1分钟。

Step 2 分推前额

仰卧,按摩者先用两拇指指腹交错在前额横向做往返推抹,力量同上,时间1分钟。再用两拇指指腹点揉两侧太阳穴,以有酸胀感为度,时间各1分钟。

Step 3 点按眉中

仰卧,按摩者用双手拇指分别同时点按双眉中间位置半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Step 4 点按瞳子髎穴

仰卧,按摩者用双手拇指分别同时点按双侧瞳子髎穴半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Step 5 点按睛明穴

仰卧,按摩者用双手拇指分别同时点按双侧睛明穴半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Step 6 点按四白穴

仰卧,按摩者用双手拇指分别同时点按双侧四白穴半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Step 7 搓摩头顶

仰卧,按摩者双手五指微张开,用指腹同时搓摩头顶部,以温热为宜。

Step 8 点揉风池穴

正坐,按摩者用一手拇指和食指同时点揉双侧风池穴及后枕部,点揉风池穴时,手指向对侧眼睛方向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度,时间各1分钟。

专家点评

此病手法治疗的重点在于眼周的按摩,在点按眼周穴位的时候,力量一开始不要太大,要慢慢用力点按,须注意不可压迫到眼球。除瞳子髎、睛明、四白穴外还可对攒竹、丝竹空等穴位进行点按。头重时还可加点百会穴;颈背部酸痛者可对其局部进行按揉,以缓解疲劳。

贴心提示

1.在微弱的灯光下阅读,不会伤害眼睛,但若光线未提供足够的明暗对比,将使眼睛容易疲劳。应该使用能提供明暗对比的柔和灯光,不要使用直接将光线反射入眼睛的电灯。

2.若连续在电脑前工作6~8小时,应每2~3小时休息1次。喝杯咖啡、上个厕所,或只是让眼睛离开电脑10~15分钟。

3.眼睑是眼睛的私人按摩师。每天特意眨眼300下,有助于清洁眼睛,并给眼睛小小的按摩。

4.摩擦双手,直至它们发热为止。然后,闭上双眼,用手掌盖住眼圈,勿压迫双眼,有助于减轻眼部疲劳。

5.将枸杞子5克、桑椹5克、山药5克、红枣5个、粳米100克熬成粥食用,早、晚两餐服用,可消除眼部疲劳症状,又可增强体质。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因颈部的椎间盘、椎体、关节、韧带发生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椎旁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由于刺激和压迫周围组织的不同,产生的症状也有区别,临床上大致把颈椎病分成6型:

颈型: 此为相对较轻的类型,主要表现为颈枕部及肩部疼痛不适,颈项僵硬,有时伴活动受限等症状。

神经根型: 此型为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造成,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不适等症状。

椎动脉型: 该型是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造成,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伴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状,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可发生体位性猝倒,但意识大都存在。

脊髓型: 该型是脊髓受到压迫或刺激造成,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步态不稳、似有踩棉花感、胸部束带感、性功能障碍、大小便控制能力减退等症状。

交感型: 此为椎管内外的交感神经受到压迫造成,主要表现为颈肩痛伴头晕头痛、视物不清、心慌胸闷、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症状。

混合型: 由上述五种类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形成。

选用穴位

按摩手法

Step 1 揉颈部两侧肌肉

正坐,按摩者用拇指揉颈部两侧肌肉(从枕部与颈上段交界处至大椎旁的颈根处)3~5遍,以放松肌肉,在疼痛相对剧烈的痛点着重施术,随后点揉风池穴1分钟,以酸胀为宜。

Step 2 拿揉肩部斜方肌

正坐,按摩者拿揉两侧肩部斜方肌,从内到外广泛的放松肌肉,反复施术3~5遍;用拇指点揉两侧肩胛骨内上角肌肉附着处半分钟;点揉肩井穴半分钟,以酸胀为宜。

Step 3 掌揉背部肌肉

正坐,按摩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揉背部肌肉3~5遍,以放松肌肉;然后用拇指自上而下点揉胸椎棘突与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重点施术于疼痛明显处及有条索处,反复施术3~5遍。

Step 4 掌揉双侧冈下肌

正坐,按摩者用手掌揉双侧冈下肌半分钟,然后用拇指点揉天宗穴及冈下酸痛点,各半分钟,手法不宜太重,以酸胀为宜。

Step 5 拍打肩背部

正坐,按摩者用手掌拍打肩背部,力量轻柔,以缓解疲劳。

专家点评

此病是现代工作学习中的常见疾病,手法主要以放松颈肩背部肌肉为主。颈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也是此套手法治疗的重点。通过对颈肩背部肌肉的按摩,达到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症状的目的。如出现其他类型的颈椎病的症状,则必须进行各项检查,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贴心提示

1.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间或工余时,做头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运动以及上肢的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2.改掉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的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3.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4.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按时进行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5.注意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无菌性炎症的疾病,简称“肩周炎”,又名“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多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夜间痛甚,常伴有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疼痛严重者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肩周炎在临床上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初期(疼痛期): 主要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多局限于肩部的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穿衣或梳头等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中后期(粘连期): 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

选用穴位

按摩手法

Step 1 拿揉肩部

正坐,按摩者双手拿揉肩关节周围前、后、外侧部的肌肉,时间5~10分钟。

Step 2 拨揉肩部痛点

正坐,按摩者用拇指拨揉肩关节周围痛点,痛点常在肩前肱二头肌肌腱处、外侧肩峰下、肩后侧肌群(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肱三头肌)处,力量可稍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Step 3 摇肩关节

正坐,按摩者一手抓住肩关节前后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住肘部,环转摇动肩关节,环转速度不要太快,活动范围逐渐加大,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先向前,再向后,每个方向各20~30圈,以增大肩关节活动范围。

Step 4 松解粘连

正坐,按摩者使肩关节做向前、向后、向内、向外及背后内旋摸脊的被动运动,在运动到最大角度时坚持数秒钟,以松解肩关节粘连。

Step 5 掌揉肩部

正坐,按摩者掌揉肩关节周围,以放松肩部肌肉,然后点揉曲池、外关、合谷穴,每穴1分钟,以酸胀为度。

专家点评

肩周炎的疼痛和粘连是该病的主要特点,也是治疗的重点。疼痛明显者,治疗应以点拨局部痛点和放松局部肌肉为主,以缓解疼痛;以粘连为主者,治疗应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重点加强肩关节的活动,并且要求患者进行自我锻炼,能够坚持者,效果较好。按摩治疗前,一定要排除肩部骨折、肿瘤、结核、先天畸形等疾病。

自我锻炼包括:①爬墙活动: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手沿墙壁缓慢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向下到原处,反复数遍。②体后拉手:双手向后,由健侧手拉住患者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数遍。③双手在颈后部交叉,肩关节尽量内收及外展,反复数遍。④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贴心提示

1.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但贵在坚持。如果不坚持锻炼,不坚持做康复治疗,则肩关节的功能难以恢复正常。

2.受凉常是肩周炎的诱发因素,因此,为了预防肩周炎,中老年人应重视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凉。一旦着凉也要及时治疗,切忌拖延不治。背肌劳损

背肌劳损是一组以背部感觉酸痛、僵硬,活动受限,严重者胸段脊柱出现侧弯或胸曲减小为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性肌肉关节疾病。劳累和天气变化时加重。本病虽算不上大病,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选用穴位

按摩手法

Step 1 掌揉背部

俯卧,按摩者自上而下掌揉背部脊柱两侧肌肉3~5遍,以放松肌肉为主。

Step 2 拨揉背肌

俯卧,按摩者用拇指自上而下拨揉胸椎棘突与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重点施术于酸痛明显处及有条索处,反复施术3~5遍。

Step 3 点揉穴位

俯卧,按摩者用拇指点揉肩中俞、肩外俞、膏肓俞、厥阴俞等穴,每穴1分钟,以感酸胀为宜。

专家点评

此病手法主要针对的是背部肌肉,以放松、松解为主。重点以拨揉法为主,力量可稍大,手法宜缓慢深透,酸痛点及有条索处多施术。治疗前要先排除胆囊炎或胰腺炎引起的背痛,以免耽误病情。如有急性扭挫伤,应去医院诊治。同时要纠正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避免坐位时塌腰驼背,左偏右歪。坐时要尽量坐直坐正,避免胸椎前屈。工作中,每隔1小时可起身活动,做背部后伸及扩胸运动,使背肌及韧带得以放松。

贴心提示

1.多进行体育锻炼,如做操、跑步、游泳等。

2.避免背部着凉,夏天尽量减少空调直吹。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的慢性、积累性损伤。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腰肌劳损;另外,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恢复不彻底或反复损伤,亦会导致腰肌劳损。临床表现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选用穴位

按摩手法

Step 1 掌推腰肌

俯卧,按摩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推腰部两侧肌肉3~5遍,以放松肌肉。

Step 2 掌揉腰肌

俯卧,按摩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揉腰部两侧肌肉3~5遍,以放松肌肉。

Step 3 拇指或肘拨揉腰肌

俯卧,按摩者用拇指或肘在两侧腰肌做拨揉法3~5遍,重点施术于两侧紧贴棘突一线、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在酸痛明显及有条索处进行反复施术。

Step 4 点揉穴位

俯卧,按摩者用拇指或肘点揉肾俞、环跳、委中穴,每穴1分钟,以酸胀为宜。

专家点评

此病手法以针对腰部肌肉为主,重点在两侧腰肌明显酸痛及有条索处进行施术,以达到放松肌肉、止痛、恢复肌肉弹性的作用。避免长期久坐及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变和腰部受凉,加强腰背肌的锻炼。

贴心提示

1.急性腰扭伤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迁延成慢性。

2.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伤而出现腰痛,因此,在各项工作或劳动中应注意有劳有逸。

3.节制房事,“腰为肾之府”,房事过频必然有损于肾,肾亏则腰痛。

4.“燕飞式”锻炼腰肌。俯卧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20~40次。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选用穴位

按摩手法

Step 1 揉腰及臀部

俯卧,按摩者用手掌揉双侧腰肌及臀部3~5遍,以患侧为主,力量适中。

Step 2 拇指或肘拨揉腰肌

俯卧,按摩者用拇指或肘在两侧腰肌做拨揉法3~5遍,重点施术于两侧紧贴棘突一线、膀胱经第一及第二侧线,在酸痛明显及有条索处进行反复施术;然后用拇指或肘尖点按椎旁痛点、肾俞、志室、大肠俞、腰眼、环跳、秩边穴,每穴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Step 3 拿揉下肢后侧

俯卧,按摩者自上而下拿揉双下肢后侧3~5遍,以患侧为主;用拇指点揉下肢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穴,每穴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Step 4 拿揉大腿前外侧

仰卧,按摩者用手掌自上而下拿揉大腿前外侧3~5遍;然后拇指点揉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穴,每穴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专家点评

此手法主要针对腰部及下肢进行治疗,患侧着重施术。手法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紧张,通过点穴可以达到镇痛的目的,减轻症状,在发病期间要求患者卧硬板床休息,尽量做到能躺则不站,能站则不坐。此手法对轻症患者效果较好,如出现较重情况,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同时做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治方案;更严重者如出现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则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贴心提示

1.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造成的,不良的坐姿、站姿以及长期弯腰或重体力劳动都是发病原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是预防此病的关键。

2.经常锻炼腰背肌,注意腰背部防寒,能很好地预防本病。

3.“燕飞式”锻炼腰肌。俯卧床上,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然后将头、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关节屈曲,要始终保持伸直,如飞燕状。反复锻炼20~40次。

4.“拱桥式”锻炼腰肌。仰卧床上,双腿屈曲,以双足、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五点支撑)用力将臀部抬高,如拱桥状,随着锻炼的进展,可将双臂放于胸前,仅以双足和头后部为支点进行练习。反复锻炼20~40次。网球肘

网球肘因网球运动员易患此病而得名,它的医学名称为“肱骨外上髁炎”。家庭主妇、砖瓦工、木工等长期反复用力做肘部活动者,也易患此病。患网球肘时会有肘关节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可为酸痛,也可为刺痛,部分患者疼痛可向前臂及腕部或上肢放射。有些患者在提、拉、端重物时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致患臂乏力,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不能拧毛巾、扫地等。患肘外侧有明显压痛点,局部可有轻度肿胀。

选用穴位

按摩手法

Step 1 拿揉患侧上肢

正坐,按摩者在患侧上肢自上而下拿揉肘部上下肌群,重点在前臂肌群,反复操作3~5遍。

Step 2 点揉局部痛点

正坐,按摩者用拇指点揉局部痛点(最疼痛的部位一般为肱骨外上髁处),时间为1分钟。

Step 3 运动前臂

正坐,按摩者一手点按肘部最痛点,另一手握住前臂做左右旋转和前后屈伸动作。注意力度要缓和均匀,不宜过强、过快,幅度可大一些,时间1分钟。

Step 4 点揉穴位

正坐,按摩者用拇指点揉患肢曲池、手三里、合谷、阿是穴,每穴半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Step 5 擦肘部

正坐,按摩者用掌根或大鱼际由上向下快速擦肘部患处及前臂肌肉约半分钟,以有温热感为宜。

专家点评

此手法可达到松粘解痉、活血止痛的功效,对轻中度的疼痛效果较好,疼痛剧烈者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做手法时开始手法宜轻,之后逐日加重。患肢在治疗期间避免提拿重物,尽量减少肘关节活动。争取在初发时一次性治愈,特别是在治疗期间,一切可引起疼痛的动作应绝对禁止,否则很容易复发。

贴心提示

1.避免肘臂受凉、吹风,患侧手臂尽量少接触凉水;避免过度疲劳,尽量少做伸腕运动。

2.平时注意锻炼身体,活动上肢关节,增强肌力,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3.运动前先热身,然后牵拉前臂肌肉。

4.从事需要前臂活动的运动项目时,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肥大性膝关节炎。临床上以中老年发病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其病理改变是一种因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的关节病变,滑膜的炎症是继发性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慢性劳损、受寒或轻微外伤所致;另外还可因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而致。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常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其特点为初期疼痛呈阵发性,后期呈持续性,劳累、负重活动及上下楼梯时疼痛加重,下楼尤甚;膝关节活动受限,甚则跛行。极少数患者可出现绞锁现象或膝关节积液;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摩擦音,部分患者关节肿胀,日久可见关节畸形。

选用穴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