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中药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4:38:24

点击下载

作者:任玉珍,王龙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实用临床中药手册

实用临床中药手册试读:

编写说明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医圣张仲景也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中药不同炮制品种其作用不同,准确地应用中药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然而,由于目前临床医生已经不能“亲密接触”药物,大多是“遥控”中药开方施药,对中药的不同炮制品的作用认识不足。考虑到这种现实情况,我们编写了这本常用临床中药手册,希望可以为医生辨证用药提供参考。

本书将临床中药学与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内容合编,采用手册式编写方法,旨在向读者提供面向临床的实用中药查询工具。除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外,还将炮制方法、饮片性状及炮制品种的应用内容编入。

中药是医生治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强调中药及其炮制品的合理应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我们希望本书能有益于临床,有益于患者。《实用临床中药手册》编委会2013年10月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神农本草经》Mahuang

[处方用名]麻黄、生麻黄、蜜麻黄、麻黄绒、蜜麻黄绒。

[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采收]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炮制]

1.麻黄 取原药材,除去木质茎,分离草质茎及根和根茎,除去杂质,草质茎切段。

2.蜜麻黄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3.麻黄绒 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4.蜜麻黄绒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内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1.麻黄 为圆柱形的段。表面黄绿色,粗糙,有细纵棱线。质轻,有韧性。断面中心显红黄色,粉性。气微香,味苦涩。

2.蜜麻黄 形如麻黄段,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具黏性,有蜜香气,味甜。

3.麻黄绒 呈松散的绒团状,黄绿色,体轻。

4.蜜麻黄绒 呈黏结的绒团状,深黄色,略带黏性,味微甜。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主要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力胜。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之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浮紧,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咳嗽气喘 本品宣肺平喘作用强,为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常配伍杏仁、甘草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如三拗汤。治寒饮停肺证,可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小青龙汤。治热喘证,可配石膏、杏仁、甘草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风水水肿 本品每与甘草同用,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如甘草麻黄汤。再配伍生姜、白术等发汗解表药、利水退肿药,则疗效更佳,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2~10g。

[注意事项]生品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慎用。桂枝《名医别录》Guizhi

[处方用名]桂枝、桂尖、蜜桂枝。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采收]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炮制]

1.桂枝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粗细分开,洗净,稍浸,润透,切薄片,阴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2.蜜桂枝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桂枝片内拌匀,闷润,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1.桂枝 为类圆形薄片。表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周边棕色至红棕色。质硬而脆。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

2.蜜桂枝 形如桂枝片,表面老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香气减弱,味甜微辛。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主要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生品辛散温通作用较强,长于发汗解表,温经通阳。蜜桂枝辛通作用减弱,长于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寒凝血滞诸痛证 本品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

3.痰饮、蓄水证 本品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4.心悸 本品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紫苏叶《名医别录》Zisuye

[处方用名]紫苏叶、苏叶。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采收]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段或未切叶。叶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叶柄紫色或紫绿色。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切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轻证可以单用,重证须与其他发散风寒药合用。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或咳喘痰多者,较为适宜。治疗前者,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如香苏散。治疗后者,每与杏仁、桔梗等药同用,如杏苏散。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本品能行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兼有理气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温中止呕药同用;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清胃止呕药同用。若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常与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配伍。用治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证,常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

此外,紫苏叶能解鱼蟹毒,对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能和中解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药。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阴虚、气虚及温病患者慎用。生姜《名医别录》Shengjiang

[处方用名]生姜、鲜姜。

[来源]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采收]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厚片,可见指状分支。切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证 本品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3.胃寒呕吐 本品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肺寒咳嗽 本品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用。香薷《名医别录》Xiangru

[处方用名]香薷、香薷草。

[来源]唇形科植物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n.cv.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

[采收]夏季茎叶茂盛、花盛时择晴天采割,除去杂质,阴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和杂质,切段。

[饮片性状]呈不规则段状,茎、叶、花、穗混合。茎方形,有明显的节,密被白色茸毛,质脆,易折断。叶多皱缩,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浅锯齿。花序穗状,花萼钟形,密被柔毛。气清香而浓,味辛而微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

2.水肿脚气 本品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如深师薷术丸。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荆芥《神农本草经》Jingjie

[处方用名]荆芥、荆芥炭。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收]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1.荆芥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2.荆芥炭 取荆芥段,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饮片性状]

1.荆芥 为不规则的段。茎呈方柱形,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切面类白色。叶多已脱落。穗状轮伞花序。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2.荆芥炭 形如荆芥,全体黑褐色。茎方柱形,体轻,质脆,断面焦褐色。略具焦香气,味苦而辛。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生品长于疏散风热。炒炭后辛散作用极弱,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

[临床应用]

1.外感表证 本品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者,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薄荷等配伍,如银翘散。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若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药,又治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本品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

4.吐衄下血 本品炒炭,其性味已由辛温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治血热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忌用。荆芥穗《神农本草经》Jingjiesui

[处方用名]荆芥穗、芥穗、荆芥穗炭、芥穗炭。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花穗。

[采收]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1.荆芥穗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淋清水,切段,干燥。

2.荆芥穗炭 取荆芥穗段,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饮片性状]

1.荆芥穗 穗状轮伞花序呈圆柱形,宿萼黄绿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2.荆芥穗炭 为不规则的段。表面黑褐色,内部焦黄色,具焦香气,味苦而辛。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风,透疹,消疮。荆芥穗功效同荆芥,发汗力较强,偏于散头部之风邪。荆芥穗炭功用同荆芥炭,但治产后血晕较荆芥炭为佳。

[临床应用]同荆芥。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忌用。防风《神农本草经》Fangfeng

[处方用名]防风。

[来源]伞形科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

[采收]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有纵皱纹,有的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密集的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切面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部浅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甘。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主要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临床应用]

1.外感表证 本品功能辛散祛风解表,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亦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可与人参、黄芪、白术等药配伍,如升阳益胃汤。若用于土虚木乘,肝郁乘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常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如痛泻要方。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羌活《神农本草经》Qianghuo

[处方用名]羌活。

[来源]伞形科植物羌活 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 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de Boiss.的干燥根茎和根。

[采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为类圆形、不规则形横切或斜切片,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侧棕褐色,木部黄白色,有的可见放射状纹理。体轻,质脆。气香,味微苦而辛。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升散发表,有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故外感风寒夹湿,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较重者,尤为适宜,常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解表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若风湿在表,头项强痛,腰背酸重,一身尽痛者,可配伍独活、藁本、防风等药,如羌活胜湿汤。

2.风寒湿痹 本品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疼痛作用,常与其他祛风湿、止疼痛药配伍,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常与防风、姜黄、当归等药同用,如蠲痹汤。若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可与川芎、白芷、藁本等药配伍,如羌活芎藁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用。白芷《神农本草经》Baizhi

[处方用名]白芷、杭白芷。

[来源]伞形科植物白芷 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

[采收]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为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或黄棕色。切面白色或灰白色,具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性味归经]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长于止痛、通鼻窍,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之证,常与防风、羌活、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本品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属外感风寒者,可单用,即都梁丸,或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属外感风热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药。治疗风冷牙痛,可与细辛、全蝎、川芎等同用,如一捻金散;治疗风热牙痛,可配伍石膏、荆芥穗等药,如风热散。若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可与苍术、草乌、川芎等药同用,如神仙飞步丹。

3.鼻渊 本品功能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每与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

4.带下证 本品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可与鹿角霜、白术、山药等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同用;若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宜与车前子、黄柏等清热利湿、燥湿药同用。

5.疮痈肿毒 本品功能散结消肿止痛。每与金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伍,如仙方活命饮。若脓成难溃者,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用。细辛《神农本草经》Xixin

[处方用名]细辛。

[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

[采收]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肺、肾经。

[主要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宜于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因其既能散风寒,又能通鼻窍,并宜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常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且细辛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配麻黄、附子,可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反沉者,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本品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治疗少阴头痛,足寒气逆,脉象沉细者,常配伍独活、川芎等药,如独活细辛汤;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羌活同用,如川芎茶调散;若治痛则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又当配伍川芎、麻黄、附子,如细辛散。治疗风冷牙痛,可单用细辛或与白芷、荜茇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者,又当配伍生石膏、黄连、升麻等清胃泻火药;若龋齿牙痛者,可配杀虫止痛之蜂房煎汤含漱。细辛既散少阴肾经在里之寒邪以通阳散结,又搜筋骨间的风湿而蠲痹止痛,故常配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以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如独活寄生汤。

3.鼻渊 本品为治鼻渊之良药,宜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

4.肺寒咳喘 本品常与散寒宣肺、温化痰饮药同用,以主治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者,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纯系寒痰停饮射肺,咳嗽胸满、气逆喘急者,可配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药,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藁本《神农本草经》Gaoben

[处方用名]藁本。

[来源]伞形科植物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和根。

[采收]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1.藁本片 为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切面黄白色至浅黄褐色,具裂隙或孔洞,纤维性。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2.辽藁本片 形如藁本片,外表皮可见根痕和残根突起呈毛刺状,或有呈枯朽空洞的老茎残基。切面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

[性味归经]辛,温。归膀胱经。

[主要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颠顶疼痛 本品善达颠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并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常用治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头痛、鼻塞、颠顶痛甚者,每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湿、止痛药同用,如神术散;若外感风寒夹湿,头身疼痛明显者,常配羌活、独活、防风等药,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如羌活胜湿汤。

2.风寒湿痹 本品辛散,具温通香燥之性,又能入于肌肉、经络、筋骨之间,以祛除风寒湿邪,蠲痹止痛。治疗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每与羌活、防风、苍术等祛风湿药同用,如除风湿羌活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用。苍耳子《神农本草经》Cang′erzi

[处方用名]苍耳、苍耳子、炒苍耳子。

[来源]菊科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采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干燥,除去梗、叶等杂质。

[炮制]

1.苍耳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炒苍耳子 取净苍耳子,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1.苍耳子 呈纺锤形或卵圆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体轻质坚。破开后内有双仁,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2.炒苍耳子 形如苍耳子,表面黄褐色,有刺痕。微有香气。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主要功效]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炒后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既能外散风寒,又能通鼻窍、止痛,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可与防风、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发散风寒药同用。因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鼻渊 本品善通鼻窍以除鼻塞、止前额及鼻内胀痛,为治鼻渊之良药,尤宜于鼻渊而有外感风寒者,常与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如苍耳子散。若鼻渊证属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者,又常与薄荷、黄芩等疏散风热、清热药同用。

3.风湿痹痛 本品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四肢拘挛,可单用,或与羌活、威灵仙、木瓜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与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等药同用,治风疹瘙痒。又本品研末,用大风子油为丸,还治疥癣麻风,皆取散风除湿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辛夷《神农本草经》Xinyi

[处方用名]辛夷、木笔花。

[来源]木兰科植物望春花 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

[采收]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残留的枝梗及灰屑。

[饮片性状]呈长卵形,似毛笔头。基部常具短梗,梗上有点状皮孔。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内表面类棕色,无毛。体轻,质脆。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

武当玉兰的苞片外表面密被淡黄色或淡黄绿色茸毛,有的最外层苞片茸毛已脱落而呈黑褐色。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主要功效]散风寒,通鼻窍。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能发散风寒,宣通鼻窍。用治外感风寒,肺窍郁闭,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者,可配伍防风、白芷、细辛等发散风寒药。若风热感冒而鼻塞头痛者,亦可于薄荷、金银花、菊花等疏散风热药中,酌加本品,以增强通鼻窍、散风邪之力。

2.鼻渊 本品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偏风寒者,常与白芷、细辛、苍耳子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同用,如苍耳子散;偏风热者,多与薄荷、连翘、黄芩等疏风热、清肺热药同用。若肺胃郁热发为鼻疮者,可与黄连、连翘、野菊花等清热泻火解毒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1~3g,包煎。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用。鹅不食草《食性本草》Ebushicao

[处方用名]鹅不食草、石胡荽、鹅不食。

[来源]菊科植物鹅不食草 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

[采收]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呈段状。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

[主要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

[临床应用]

1.风寒感冒 本品发散风寒力较弱,一般风寒感冒较少选用。因长于通鼻窍,多用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头痛者,可与细辛、白芷、苍耳子等药配伍。

2.鼻塞不通 本品能通肺窍,利鼻气。古方多以本品塞于鼻内,治疗鼻息肉以及鼻渊鼻塞、头痛。现代临床多用于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经鼻腔给药,剂型多种,单用有效。配伍苍耳子、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内服,治疗鼻塞不通属于风寒所致者。若偏于风热者,可与薄荷、黄芩、野菊花等药同用。

3.寒痰咳喘 本品性偏辛温,治疗咳嗽痰多,较宜于寒痰所致者。可配伍麻黄、细辛、百部等药。

4.疮痈肿毒 本品治疗疮痈肿毒,有以本品与穿山甲、当归捣烂,加酒,绞汁服,药渣敷患处。亦有以鲜品捣敷局部,治疗蛇伤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新修本草》Bohe

[处方用名]薄荷。

[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采收]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老茎和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具纵棱线,棱角处具茸毛。切面白色,中空。叶多破碎,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十分常用。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配伍,如银翘散。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本品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上清散。治疗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蚕,如六味汤。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蝉蜕、牛蒡子、柽柳等药,如竹叶柳蒡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同用。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行气,常配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兼能化湿和中,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与香薷、厚朴、金银花等同用,如薄荷汤。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注意事项]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忌用。牛蒡子《名医别录》Niubangzi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炒牛蒡子、炒大力子。

[来源]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

1.牛蒡子 取原药材,筛去灰屑及杂质。用时捣碎。

2.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断面浅黄色,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1.牛蒡子 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果皮较硬,富油性。味苦、微辛而稍麻舌。

2.炒牛蒡子 形如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与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清泄透散,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本品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等同用。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药同用,如牛蒡子汤。配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温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蝉蜕《名医别录》Chantui

[处方用名]蝉蜕、蝉衣。

[来源]蝉科昆虫黑蚱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采收]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晒干。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饮片性状]略呈椭圆形而弯曲。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额部先端突出,口吻发达,上唇宽短,下唇伸长成管状。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脊背两旁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被黄棕色细毛。腹部钝圆,共9节。体轻,中空,易碎。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 本品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症见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牛蒡子、前胡等药。治疗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蝉薄饮。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用治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可与麻黄、牛蒡子、升麻等药同用,如麻黄散;用治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常配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如消风散。

3.目赤翳障 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与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同用,如蝉花散。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治疗小儿急惊风,可与天竺黄、栀子、僵蚕等药配伍,如天竺黄散。治疗小儿慢惊风,配伍全蝎、天南星等,如蝉蝎散。用治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天麻、僵蚕、天蝎、天南星同用,如五虎追风散。

此外,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6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桑叶《神农本草经》Sangye

[处方用名]桑叶、冬桑叶、霜桑叶、蜜桑叶。

[来源]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

[采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1.桑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搓碎,去柄。

2.蜜桑叶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净桑叶碎片内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1.桑叶 呈碎片状。表面黄绿色,背面淡黄绿色或黄白色,叶脉隆起,小脉交织成网状。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

2.蜜桑叶 形如桑叶,表面暗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味甜。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生品长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蜜桑叶其性偏润,多用于肺燥咳嗽。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轻清疏散,虽疏散风热作用较为缓和,但又能清肺热、润肺燥,故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本品苦寒清泄肺热,甘寒凉润肺燥,故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轻者可配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

3.肝阳上亢 本品有平降肝阳之效,故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者,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同用。

4.目赤昏花 本品常用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配伍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品。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如扶桑至宝丹。若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本品亦可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凉血止血,还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菊花《神农本草经》Juhua

[处方用名]菊花。

[来源]菊科植物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

[采收]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1.亳菊 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 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3.贡菊 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4.杭菊 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

2.肝阳上亢 本品能清肝热、平肝阳,常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

3.目赤昏花 本品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阴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

4.疮痈肿毒 本品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项]气虚胃寒,食减泄泻者慎用。蔓荆子《神农本草经》Manjingzi

[处方用名]蔓荆子、炒蔓荆子。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 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

1.蔓荆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蔓荆子 取净蔓荆子,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搓去蒂下白膜(宿存萼)及枝梗,筛净。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

1.蔓荆子 呈球形,表面灰黑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2.炒蔓荆子 形如蔓荆子,表面黑色或黑褐色。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品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炒后缓和辛散之性,长于升清阳之气,祛风止痛。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本品解表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同用。用治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本品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祛风明目药同用。与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如益气聪明汤。

此外,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煎服,5~10g。柴胡《神农本草经》Chaihu

[处方用名]柴胡、炙柴胡、醋柴胡、鳖血柴胡。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采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和泥沙,干燥。

[炮制]

1.柴胡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柴胡 取柴胡片,加入一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3.鳖血柴胡(1)取柴胡片,加入一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闷润至鳖血及水液被吸尽,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2)取柴胡片,加入一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和一定量黄酒拌匀,闷润至鳖血和酒液被吸尽,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1.柴胡片 为不规则厚片,直径0.3~0.8cm,外皮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向皱纹及支根痕,片面粗糙,淡黄白色,显纤维性。质坚硬。气微香,味微苦。

2.醋柴胡 形如柴胡片,色泽加深,具醋气。

3.鳖血柴胡 形如柴胡片,色泽加深,有血腥气。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主要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生品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醋炙后缓和其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鳖血炙后能填阴滋血,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

[临床应用]

1.表证发热,少阳证 本品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汤。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本品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2.肝郁气滞 本品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若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作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者,常配伍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如逍遥散。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可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脏器脱垂,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升麻《神农本草经》Shengma

[处方用名]升麻、蜜升麻。

[来源]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茎。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炮制]

1.升麻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蜜升麻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淋入升麻片内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饮片性状]

1.升麻 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黄白色至淡棕黑色,有裂隙,显纤维性,皮部很薄,中心有放射状网状条纹,髓部有空洞。质脆。味苦。

2.蜜升麻 形如升麻,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味甜而微苦。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主要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生品升散作用甚强,以解表透疹、清热解毒之力胜。蜜升麻辛散作用减弱,升阳作用缓和而较持久,并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临床应用]

1.外感表证 本品性能升散,有发表退热之功。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头痛等症,可与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同用。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者,常配伍麻黄、紫苏、白芷、川芎等药,如十神汤。若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者,可与苍术、葛根、鲜荷叶等配伍,如清震汤。

2.麻疹不透 本品透发麻疹,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若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者,常配伍葛根、薄荷、牛蒡子、荆芥等药,如宣毒发表汤。

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本品以清热解毒功效见长,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因其尤善清解阳明热毒,故胃火炽盛成毒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肿喉痛以及皮肤疮毒等尤为多用。治疗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多与生石膏、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治疗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常与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等药配伍,如普济消毒饮。治疗痄腮肿痛,可与黄连、连翘、牛蒡子等药配伍,如升麻黄连汤。用治温毒发斑,常与生石膏、大青叶、紫草等同用。

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本品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故常用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及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多与黄芪、人参、柴胡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若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又常以本品配柴胡、黄芪、桔梗等同用,如升陷汤。治疗气虚下陷,月经量多或崩漏者,则以本品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药,如举元煎。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项]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粉葛《神农本草经》Fenge

[处方用名]葛根、粉葛根、煨葛根。

[来源]豆科植物甘葛藤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

[采收]秋、冬二季采挖,除去外皮,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或斜切成厚片,干燥。

[炮制]

1.粉葛根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切块,干燥。

2.煨葛根(1)湿纸煨:取葛根片或块,用三层湿纸包好,埋入无烟热火灰中,煨至纸呈焦黑色,葛根呈微黄色时取出,去纸,晾凉。(2)麦麸煨:取麦麸撒入热锅中,用中火加热,待冒烟后,倒入葛根片,上面再撒麦麸,煨至下层麦麸呈焦黄色时,随即用铁铲将葛根与麦麸不断翻动,至葛根片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晾凉。

[饮片性状]

1.粉葛根 呈不规则的厚片或立方块状。外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切面黄白色,横切面有时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气微,味微甜。

2.煨葛根 形如粉葛根,表面焦黄色,气微香。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主要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生葛根长于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葛根煨后减轻其发散作用,增强止泻功能。

[临床应用]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本品功能发汗解表、解肌退热。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可与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辛凉解表药同用。若风寒感冒,邪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黄等症,常配伍柴胡、黄芩、白芷、羌活等药,如柴葛解肌汤。本品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风寒感冒,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者,常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如葛根汤;若表虚汗出,恶风,项背强痛者,常与枝枝、白芍等配伍,如桂枝加葛根汤。

2.麻疹不透 本品有发表散邪、解肌退热、透发麻疹之功,故可用治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常与升麻、芍药、甘草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若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见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者,可配伍牛蒡子、荆芥、蝉蜕、前胡等药,如葛根解肌汤。

3.热病口渴,消渴证 本品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有生津止渴之功。用治热病津伤口渴,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等同用。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可与天花粉、鲜地黄、麦门冬等清热养阴生津药配伍,如天花散;若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气阴不足者,又多配伍乌梅、天花粉、麦冬、党参、黄芪等药,如玉泉丸。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故可用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或湿热泻痢,热重于湿者,常与黄芩、黄连、甘草同用,如葛根芩连汤。若脾虚泄泻,常配伍人参、白术、木香等药,如七味白术散。

此外,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故临床常用治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如愈风宁心片即由葛根一味药组成。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