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6:56:56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

论语试读:

前言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表现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由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汇集整理而成。其中,《大学》和《中庸》原为《礼记》中的篇目,据说《大学》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而《中庸》则出自孔子之孙子思之手。“五经”指儒家早期的五部经典著作。儒家原有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乐经》失传,只剩《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部书,故称“五经”。相传,“五经”都曾经过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四书五经”是儒家先哲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它体现了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四书五经”中涵盖了中国历史中思想文化发展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史料,是研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如今,“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在修身养性、人际交往等方面仍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原文均依权威版本进行精校,译文中则融入了历代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经典的精髓。

鉴于时间紧迫及编者学识的浅薄,书中难免出现错漏疏误之处,还望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而篇第一

子曰[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的“子”都是指孔子。

[2]说(yuè):通“悦”。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开心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有子曰[3]:“其为人也孝弟[4],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注释

[3]有子: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

[4]弟(tì):通“悌”,敬爱兄长。

[5]与(yú):通“欤”,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以下犯上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以下犯上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致于根本事务,根本建立起来,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6],鲜矣仁!”注释

[6]令色:好的面貌,此处指假装和善。令,美好。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而假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会有仁心的。”

曾子曰[7]:“吾日三省吾身[8]: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注释

[7]曾子:孔子的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8]三省(xǐng):多次反省。

[9]传:老师传授的学业。译文

曾子说:“我每日里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守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子曰:“道千乘之国[10],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释

[10]道(dǎo):通“导”,治理、引导。乘(shèng):指古时候用四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战国时代,常以兵车数量的多寡表示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大国,要严谨、认真地处理国政,恪守信用,节约开支,同时要爱护臣民,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门在外要恭顺,言行谨慎而讲诚信,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之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知识。”

子夏曰[11]:“贤贤易色[1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1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注释

[11]子夏:孔子的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12]贤贤:重视贤德。易色:轻视表面的姿态。

[13]致:献出,委弃。译文

子夏说:“能够重视贤德而轻视表面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我;同朋友交往能够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

孔子说:“君子若是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即使去读书也不牢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14],民德归厚矣。”注释

[14]终:指父母过世,这里引申为父母的丧事。译文

曾子说:“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缅怀追祭久远的祖先,老百姓就会逐渐变得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15]:“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16]。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注释

[15]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16]夫子:古人对做过大夫级别官员的男子的尊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掌管刑狱),所以其弟子尊称他为“夫子”,之后“夫子”逐渐成为“老师”的同义词。译文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打听这个国家的政策。这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别人主动提供的呢?”子贡说:“老师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德行而得知的。老师求得政事的方式,也许与别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17],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

[17]没(mò):通“殁”,去世。译文

孔子说:“当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多年都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行事之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就以此为宝贵美好,不论大事小情都照此实行。但是,有时候这样行不通,此时若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8]。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9]。”注释

[18]复:因循,实践,践行。

[19]宗:可靠。译文

有子说:“守信要符合于道义,才能践行。恭敬要符合于礼法,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求过饱,在居住上不求舒适,做事敏捷而言谈谨慎,能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0]。’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

[20]“如切如磋”两句:见于《诗经·卫风·淇奥》。切,将骨头加工成器物。磋,将象牙加工成器物。琢,将玉石加工成器物。磨,将石块加工成器物。子贡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这也可以了。但还比不上贫穷却自得其乐,富有却又知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头、象牙、玉、石那样切磋、琢磨它。’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我能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举一反三,从我的话中领会出我还没说到的意思。”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注释

[1]北辰:北极星。共(gǒng):通“拱”,簇拥、环绕。译文

孔子说:“君主用道德教化来处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居自己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其周围。”

子曰:“诗三百[2],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注释

[2]诗三百:指《诗经》。

[3]思无邪:见于《诗经·鲁颂·》。译文

孔子说:“《诗经》中的三百篇诗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4],齐之以刑[5],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释

[4]道:通“导”,治理、引导。

[5]齐:约束,整饬。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去约束百姓,百姓虽不敢触犯刑律,却不以犯罪为耻。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约束百姓,百姓不仅懂得廉耻,而且会甘心归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所在,六十岁对听到的各种言论都能明其主旨,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做事却不出格。”

孟懿子问孝[6]。子曰:“无违。”樊迟御[7],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注释

[6]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其谥号。

[7]樊迟: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译文

孟懿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的回答是‘不要违背礼’。”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以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祭祀他们。”

孟武伯问孝[8]。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注释

[8]孟武伯:即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其谥号。译文

孟武伯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担忧他们的疾病,这就算是孝道。”

子游问孝[9]。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

[9]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译文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是说可以赡养父母。但是就连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是不存心孝敬的话,那么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

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尽孝,最难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若仅仅是有了事情,年轻人替长者去做;有了酒饭,让长者先吃喝,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10],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注释

[10]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都没有提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能够对我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曰:“视其所以[11],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12]?人焉廋哉?”注释

[11]以:作为,行为。

[12]廋(sōu):隐藏,藏匿。译文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说话办事的动机,考察他能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

子贡问如何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将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却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却不合群。”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

孔子说:“只注重学习而忽略思考,就会惘然而无所得,只注重空想而忽略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译文

孔子说:“专注研究杂学技艺,是一种祸害啊。”

子曰:“由[13]!诲女知之乎[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注释

[13]由: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

[14]女:通“汝”,你。

[15]知:通“智”。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何为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子张学干禄[16]。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注释

[16]子张:孔子的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译文

子张要学习做官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暂时保留你有所怀疑的,对有把握的要谨慎开口,这就可以少犯错误;多看,暂时保留你有所怀疑的,对有把握的要谨慎行事,这就可以减少后悔。开口少出错,行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哀公问曰[17]:“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注释

[17]哀公:鲁国国君鲁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将他们置于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提拔那些邪恶的人,将他们置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

季康子问[18]:“使民敬、忠以劝[19],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注释

[18]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当时鲁国的权臣,姓季孙,名肥,“康”是其谥号。

[19]以:连词。劝:勤勉。译文

季康子问:“要让百姓尊敬执政者,尽其忠忱,而又勤勉,该如何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女慈祥,百姓就会效忠你;你任用贤良之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了。”

或谓孔子曰[20]:“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21]:‘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22]。’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释

[20]或:有人。

[21]《书》:即《尚书》,该书是中国最早的公文汇编,内容多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

[22]“孝乎惟孝”三句:此三句为《尚书》的佚文。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孝悌的风气影响政事。’这也是从事政治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能算是从政呢?”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23],小车无[24],其何以行之哉?”注释

[23](ní):古时候大车车辕与驾辕的横木相衔接的活销。

[24](yuè):古时候车上的车辕前端于车横衔接处的销钉。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若不讲信用,不知道还能干什么。这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那怎么能行进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殷商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减少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继承殷商的礼制,减少和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也许将来有继承周朝的政权,即便百世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这就是谄媚。看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却袖手旁观,这就是没有勇气。”

八佾篇第三

孔子谓季氏[1],“八佾舞于庭[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释

[1]谓:谈到,谈及。季氏:鲁国大夫,一说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一说指季康子。

[2]八佾(yì):古代的乐舞。佾,乐舞的行列,一佾有八人,八佾有六十四人。按照当时的礼制,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八列六十四个人在自家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种事他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会不忍心做出来呢?”

三家者以《雍》彻[3]。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4]’,奚取于三家之堂?”注释

[3]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即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是周天子举行祭礼后撤去祭品时所唱的诗篇。彻:通“撤”。

[4]“相维辟公”两句:《雍》中的诗句。相(xiàng),助祭之人。译文

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篇诗来撤去祭品。孔子说:“《雍》有这样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庄严肃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里呢?”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仁德,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不讲仁德,怎么能运用乐呢?”

林放问礼之本[5]。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6],宁戚。”注释

[5]林放:鲁国人。

[6]易:将事情做得很妥当,很周到。译文

林放请教礼的本质。孔子回答:“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节仪式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办得周到,不如在内心里真正哀伤。”

子曰:“夷狄之有君[7],不如诸夏之亡也。”注释

[7]夷狄:古时候对中原华夏族之外的部族的泛称。译文

孔子说:“文化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氏旅于泰山[8]。子谓冉有曰[9]:“女弗能救与[10]?”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注释

[8]旅:祭山。

[9]冉有:孔子的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冉有当时是季氏的家臣。

[10]救:阻止。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阻止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竟然接受这种不合理的祭祀?”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能和别人争的事。如果有,那就是射箭比赛。比赛时,大家相互谦让,然后上场。比赛完,大家相互作揖而退,然后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

[11]“巧笑倩兮”三句:前两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未见,可能是逸句。素,白色的底子。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动人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洁白的底子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绘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法也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说:“能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卜商啊!现在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12];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13]。文献不足故也[14]。足,则吾能征之矣。”注释

[12]杞:国名,周武王时,其国位于今河南杞县。其国君是夏禹的后裔。

[13]宋:国名,位于今河南商丘南。其国君是商汤的后代。

[14]献:通“贤”,贤者。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仪我能说出来,但是杞国不足以证明;殷朝的礼仪我能说出来,但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因为这两国的文字记载和贤者不足。若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和贤者,那我就能引以为证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15],吾不欲观之矣。”注释

[15]禘(dì):一种大祭,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灌:即“祼(guàn)”,古代举行禘祭时,第一次献酒被称为“祼”。译文

孔子说:“行禘礼的仪式,在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想看了。”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译文

有人请教孔子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治理天下,就如同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他指着手掌说道。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神时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若是不亲自参加祭祀,如同没有祭祀。”

王孙贾问曰[16]:“‘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17]’,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注释

[16]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

[17]“与其媚于奥”两句:可能是当时的民谚。奥,屋内的西南角,古人认为那里有神。译文

王孙贾问:“‘与其奉承屋角的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得罪了天,祷告也没有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朝,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子入大庙[18],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19]?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

[18]大:通“太”。

[19]鄹(zōu)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一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啊?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

子曰:“射不主皮[20],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注释

[20]射:射礼。皮:箭靶。译文

孔子说:“举行射礼,重视的不是穿透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21]。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21]告朔:一种祭庙礼仪。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将次年的历书颁赐各方诸侯,历书中明确标出每月初一(即朔日)的日期和该年有无闰月。诸侯将历书收藏于祖庙中,在每月初一宰杀一只活羊于祖庙,然后再回到朝堂听政。到子贡时,鲁国国君已不再亲临祖庙,徒留宰羊这一形式而已。饩(xì)羊:活羊。译文

子贡准备去掉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

孔子说:“我尽力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我是谄媚。”

定公问[22]:“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

[22]定公:鲁国国君鲁定公,名宋,“定”是其谥号。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指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指使臣子,臣子应该忠心侍奉君主。”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23],哀而不伤。”注释

[23]《关雎》:《诗经》第一篇。淫:过分,没有节制。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哀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24]。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注释

[24]社:土地神,这里指的是用木头制作的土地神的神主牌位。宰我:孔子的弟子,又称宰予,字子我。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土地神的神主牌位应该用什么木头制作。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殷商用柏木,大周用栗木,意思是让百姓战栗。”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提,已经完成的事不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再追究。”宰我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25]!”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6],官事不摄[27],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28],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29],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注释

[25]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齐国人,姓管,名夷吾,字仲。

[26]三归:市租。也有人解释为楼台名、三处府第、三姓之女等。

[27]摄:兼差。

[28]塞门:筑于门前或门内用以遮挡视线的短墙,相当于后来的影壁。

[29]反坫(diàn):互相敬酒后,将空酒杯放在土台上,为周朝诸侯宴饮时的一种礼节。坫,用土筑成的一种可以放置器物的台子。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权收取市租,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从不兼差,如何谈得上节俭?”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齐国国君在大门口设立影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影壁。齐国国君会见别国君主时,在堂上设置放空酒杯的土台,管仲也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语鲁大师乐[30],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31];从之,纯如也,皦如也[32],绎如也[33],以成。”注释

[30]语(yù):告诉。大(tài)师:主管音乐的乐官。

[31]翕(xī):盛。

[32]皦(jiǎo):清晰。

[33]绎:连绵不断。译文

孔子将奏音的道理告诉给鲁国乐官,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演奏之初,各种乐器合奏,热闹无比;继续下去,和谐悦耳,音节清晰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就这样完成了。”

仪封人请见[34],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5]。”注释

[34]仪:卫国地名,据说故地在今河南开封。封人:镇守边疆的边防官。

[35]木铎:铜制木舌的铃。古代颁布政令的时候,时常摇木铎召集众人。此处喻孔子将传道于天下。译文

仪的边防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我们这里来,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沮丧于没有官位呢?天下混乱已经很久了,上天准备让你们的老师替它宣扬号令。”

子谓《韶》[36],“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37],“尽美矣,未尽善也”。注释

[36]《韶》:舜时的乐曲名。

[37]《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译文

孔子谈到《韶》时说:“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谈到《武》时说:“形式很美,但内容不够好。”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

孔子说:“居上位者不能宽厚待人,行礼时不恭敬,参加丧礼时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焉得知[2]?”注释

[1]里:居住。

[2]知:通“智”。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盛行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选择居所时不选择仁德之处,怎么能说是聪明的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

孔子说:“不讲仁德者,不能久居贫困,也不能久居安乐。仁者安于仁之道,智者明白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践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爱人和恨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5],颠沛必于是。”注释

[3]恶(wù):厌恶。

[4]恶(wū):何,怎么。

[5]造次:仓促,匆忙。译文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用正当方式取得富贵,君子就不会接受;贫贱是人人都憎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方式脱离贫贱,君子就不会脱离。君子远离仁,又怎么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在一顿饭的工夫就远离仁的,就是在最匆促的时刻也一定与仁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刻,也一定与仁同在。”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认为没有任何事物能超过仁;憎恶不仁的人,在行仁时,不会让不仁的事情出现在他的身上。有谁能在一天内把全部力量用在行仁上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6]。观过,斯知仁矣[7]。”注释

[6]党:类别。

[7]仁:通“人”。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可以各归入不同类别。看一个人犯的错,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理,就算当天晚上死去也值得。”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道,但又以吃穿得不好为耻,不值得和这种人谈论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8],无莫也[9],义之与比。”注释

[8]适(dí):亲厚。一说为敌对之意。

[9]莫:疏远。一说为羡慕之意。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的是道德,小人心怀的是乡土;君子关注的是法度,小人关注的是恩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10],多怨。”注释

[10]放:依照,依据。译文

孔子说:“依据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吗?那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职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可以立身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要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其他弟子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只知道私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子曰:“事父母几谏[11],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2]。”注释

[11]几(jī):委婉。

[12]劳:担心,担忧。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即使父母不愿听从自己的意见,也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虽然替他们担忧,但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留下准确的去向。”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3]注释

[13]此章与《学而篇》第十一章重复。译文

孔子说:“若是他多年都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行事之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忧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14]。”注释

[14]躬:自身。逮(dài):及,到。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译文

孔子说:“对自己加以约束和节制还会有过失,这种情况很少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5]。”注释

[15]讷(nè):说话迟钝。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迟钝谨慎,而行动要迅速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被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亲近。”

子游曰:“事君数[16],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

[16]数(shuò):频频、屡屡,这里有烦琐的意思。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过烦琐,就会被疏远。”

公冶长篇第五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2]。虽在缧绁之中[3],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4]。注释

[1]公冶长:孔子的弟子,姓公冶,名长。

[2]妻:将女子嫁与某人。

[3]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代指牢狱。

[4]子:这里指女儿。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置身牢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5]:“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6]。注释

[5]南容:孔子的弟子,姓南宫,名适,字子容。

[6]兄之子:孔子兄长的女儿。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有官做;国家政治混乱时,他可以逃脱刑戮。”孔子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7]:“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8]?”注释

[7]子贱:孔子的弟子,姓宓,名不齐,字子贱。

[8]斯:前一个“斯”指子贱,后一个“斯”指品德。译文

孔子谈到子贱,说:“这个人是君子啊!假若鲁国没有君子,他是从哪里学到这样的品德的呢?”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9]。”注释

[9]瑚琏(liǎn):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贵重礼器。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如何?”孔子说:“你,像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孔子说:“是宗庙里盛放黍稷的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10]。”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11],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

[10]雍: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佞:有口才,能言善辩。

[11]御:辩论、辩驳。口给:言辞敏捷。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伶牙俐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厌恶。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仁,但何必要有口才呢?”

子使漆雕开仕[12]。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注释

[12]漆雕开:孔子的弟子,姓漆雕,名开,字子开。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后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3]。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14]。”注释

[13]桴(fú):木制或竹制的小筏子。

[14]材:通“哉”。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不能施行,我就乘上木筏子漂往海外。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比我勇猛,但这可没什么可取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15],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16],百乘之家[17],可使为之宰也[18],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19]?”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注释

[15]赋:兵赋,这里指军事。

[16]邑:平民聚居之地。

[17]家:古代卿大夫的封地采邑。

[18]宰:大夫家的总管。

[19]赤:孔子的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是否做到了仁?”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他如果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里,可以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啊,他可以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大邑或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赤啊,他可以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做到仁。”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20]。于予与何诛[21]?”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注释

[20]杇(wū):粉刷。

[21]诛:责备,谴责。译文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够雕刻,粪土垒的墙壁不能够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孔子又说:“我起初看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看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让我改变了看人的方法。”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22]。”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注释

[22]申枨(chéng):孔子的弟子,姓申,名枨,字周。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直的人。”有人回答:“申枨就是。”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怎么能刚直呢?”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事情强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译文

子贡说:“老师的关于古代文献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听到。老师的关于人性和天道方面的知识,我们听不到。”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23]。注释

[23]有:通“又”。译文

子路听到一种道理后,还没有亲自实行前,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注释

[24]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文”是其谥号。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好学,不以向比其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子谓子产[25]:“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注释

[25]子产:郑国大夫,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译文

孔子谈到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他役使百姓合于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26],久而敬之。”注释

[26]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平”是其谥号,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子曰:“臧文仲居蔡[27],山节藻棁[28],何如其知也?”注释

[27]臧文仲:鲁国大夫臧孙辰,“文”是其谥号,历仕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朝。蔡:用于占卜的大乌龟。

[28]山:雕刻成山的形状。节:斗拱,指柱子上承受大梁的方木。藻:画水藻来装饰。棁(zhuō):梁上的短柱。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给一只大乌龟盖了房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着水藻花纹,他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29],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30],陈文子有马十乘[31],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

[29]子文:姓斗,名穀於菟(gǔwūtū),字子文。

[30]崔子:齐国大夫崔杼。齐君:齐庄公,姓姜,名光,因与崔杼妻私通,而被崔杼杀死。

[31]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多次做楚国的令尹,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多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他每次被免职后,肯定把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继任者。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忠诚。”子张问:“算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后,陈文子家虽有四十匹马,但他舍弃掉而逃离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很像崔杼。’于是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他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很像崔杼。’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清白。”子张说:“算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32]。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注释

[32]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文”是其谥号,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历仕文公、宣公、成公、襄公诸朝。译文

季文子总是考虑多次后才行事。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子曰:“宁武子[33],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释

[33]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其谥号。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睿智;当国家混乱时,他就愚笨。他的睿智别人可以学到,他的愚笨别人就学不到了。”

子在陈[34],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35],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36]。”注释

[34]陈:国名,位于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一带。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

[35]党:古代的户籍单位,五百家为党,这里指家乡。

[36]裁:节制。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弟子行为粗率但志向远大,有文采但不知如何节制自己。”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37],怨是用希。”注释

[37]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孤竹君本立叔齐为储君,但孤竹君死后,叔齐想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坚辞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两人先后逃至周国。周武王伐纣时,两人拦马谏阻,周武王灭商后,两人又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在那里。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别人过去的仇恨,怨恨他们的人也因此少了。”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38]?或乞醯焉[39],乞诸其邻而与之。”注释

[38]微生高:鲁国人,姓微生,名高。

[39]醯(xī):醋。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是直率的人?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中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那人。”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40],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

[40]左丘明:古人名,有人认为此人是《左传》作者。译文

孔子说:“那些花言巧语、假装笑颜、过分恭敬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那些藏起怨恨而装作友好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41]?”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42]。”颜渊曰:“愿无伐善[43],无施劳[4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

[41]盍(hé):何不。

[42]轻:据考证,此字为后人所加。敝:破旧。

[43]伐善:夸耀好处。

[44]施劳:表白功劳。译文

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和朋友一起乘坐我的车马,穿我的轻便皮袍,和我的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让年老的人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人得到关怀。”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译文

孔子说:“算了!我还没有见过谁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能在内心责备自己的。”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就一定有像我这样秉持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

雍也篇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注释

[1]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贵,天子、诸侯、卿大夫作为最高长官出现时总是面南而坐。这里指做官。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仲弓问子桑伯子[2]。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3]?”子曰:“雍之言然。”注释

[2]子桑伯子:此人事迹今已无考。

[3]大:通“太”。译文

仲弓向孔子询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可以,行事简单。”仲弓说:“内心恭敬而行事简单,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头脑简单又行事简单,这难道不是太随便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说得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呢?”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好学,他不迁怒于别人,不犯同样的过错。但他却不幸早逝了,现在再没有那样的人了,再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注释

[4]釜:古代量器名,一釜为六斗四升。

[5]庾:古代容量单位,一庾为二斗四升。

[6]秉:古代容量单位,一秉为一百六十斗。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子华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多给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有急难者,而不是给富有的人增加财富。”

原思为之宰[7],与之粟九百[8],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注释

[7]原思:孔子的弟子,姓原,名宪,字子思。

[8]九百:后无量词,一说九百斛,一说九百斗。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孔子说:“别推辞!有多余的就给你的乡亲们吧!”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9],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注释

[9]犁牛:耕牛。骍(xīn):红色。周朝崇尚红色,所以祭祀的时候也用长着红色皮毛的牲畜。译文

孔子谈论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和整齐的角,即使人们不想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译文

孔子说:“颜回,他的心在很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弟子只能在短时内做到仁罢了。”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10]。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11]。”注释

[10]闵子骞:孔子的弟子,姓闵,名损,字子骞。费:鲁国地名,故地位于今山东费县西北,为鲁国大夫季氏采邑。

[11]汶上:汶水(今山东大汶河)北岸,这里暗指齐国。译文

季氏让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说:“请妥善地替我推辞!如果再来召我,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伯牛有疾[12],子问之,自牖执其手[13],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

[12]伯牛:孔子的弟子,姓冉,名耕,字伯牛。

[13]牖(yǒu):窗户。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伯牛,从窗户外伸手握住伯牛的手,说:“快要死了,这是命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14],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释

[14]箪(dān):古时候盛饭的圆形竹制器皿。译文

孔子说:“颜回太贤德了!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之处,别人忍受不了这种困窘,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太贤德了!”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15]。”颜回注释

[15]画:停止。译文

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您讲的道,是我能力不足。”孔子说:“能力不足是半途而废,现在你是还未用力就停止了。”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游为武城宰[16]。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17],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注释

[16]武城:鲁国地名,故地位于今山东费县西南。

[17]澹(tán)台灭明:孔子的弟子,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译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地方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人才了吗?”子游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捷径,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曰:“孟之反不伐[18],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

[18]孟之反:鲁国大夫,名侧。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自夸,打仗败退时,他殿后掩护全军,将要入城门时,他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子曰:“不有祝之佞[19],而有宋朝之美[20],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注释

[19]祝(tuó):卫国大夫,字子鱼,善于辞令。

[20]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容貌俊美。译文

孔子说:“没有祝那样的巧舌,仅有宋朝的美貌,那在当前社会就处境艰难了。”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这条道路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流于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流于虚假、浮夸。质朴和文采相宜,这才是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生存于世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传授给他高深的学问;具有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传授给他高深的学问。”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译文

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说:“致力于提倡百姓的道德,尊敬鬼神而远离它,就可称为智了。”樊迟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可称为仁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爱动,有仁德的人爱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制度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的制度一改变,就可以合乎大道了。”

子曰:“觚不觚[21],觚哉!觚哉!”注释

[21]觚(gū):古代盛酒的器皿,孔子说此话时,其形状与之前不同。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22],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注释

[2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察看,并设法搭救。译文

宰我问:“有仁德的人,若告诉他说:‘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君子会到井边救人,不会跳下去;君子会受到欺骗,但不会迷惘。”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3]。”注释

[23]畔:通“叛”。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子见南子[24],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25]:“予所否者[26],天厌之!天厌之!”注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