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到病自除1 刮痧、拔罐、艾灸、贴敷养生自愈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0:10:33

点击下载

作者:柏立群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手到病自除1  刮痧、拔罐、艾灸、贴敷养生自愈法

手到病自除1 刮痧、拔罐、艾灸、贴敷养生自愈法试读:

前言

健康是人的第一大财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紧张劳累的工作加上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功能的下降引发了各种疾病,威胁着我们的健康。焦虑不安、焦躁易怒、抑郁消沉、失眠、周身乏力等成了现代人的通病;阳痿、早泄、遗精、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也成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的难言之隐;月经不调、痛经、性冷淡更是许多年轻女性的普遍症状。人们需要健康,但是五花八门的养生术、民间疗法与满街林立的中西医门诊和医院又会让人们感到茫然,究竟哪些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呢?安全有效、简单实用是当今人们寻找祛病健体、保健强身方法的重要标准。传统医学中的刮痧、拔罐、艾灸、贴敷正好满足了这一标准。

刮痧、拔罐、艾灸、贴敷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灿烂夺目的明珠,因其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经济实惠,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在民间代代相传。古今医学文献记载和现代临床实践证明,内科、妇科、儿科、伤科、外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各科多种疾病都可采用拔罐、刮痧、艾灸、贴敷疗法治疗,而且能收到良好疗效。这四种疗法操作方法简单,即使是完全不懂医学的人,通过简单的学习之后,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

刮痧疗法以中医的皮部理论为基础,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邪、消肿止痛为目的,具有增强免疫力、防病治病的作用。刮痧不仅能够自行检测全身的健康状况,提早发现体内潜在的病变,还能针对相关的穴位进行刮痧操作,达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的目的。

艾灸疗法是用艾草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借助艾火的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补充阳气,祛病除邪,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贴敷疗法是将药物贴于人体穴位或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的中医学治疗方法。贴敷疗法有类似于针灸的效应,药物通过穴位渗透皮肤进入经络,导入脏腑,直达患病之处,激发全身的经气,起到沟通表里、调和营卫、宣肺化痰、止咳平喘、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由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这四种国医疗法都是通过作用于穴位,疏通经络,来调整脏腑、补充气血,进而达到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四种疗法完全依靠的是自身的调节来恢复健康,不用打针不用吃药,简单易行,安全灵活,既适合健康人群,也适合亚健康群体,以及处于康复期的患者使用。本书将刮痧、拔罐、艾灸、贴敷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汇总,方便读者查阅和操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要,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刮痧、拔罐、艾灸、贴敷这四种传统疗法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让读者对这四种疗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其常用的方法、操作的技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下篇主要介绍了百余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本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注重科学性、条理性和实用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和进行实际操作。

书中还配有人体经络穴位图,方便读者查找穴位,即使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人也能一看就懂,快速找准穴位。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准确操作,提高疗效,实为广大读者的自助保健必备手册。看完本书之后,你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养生的大智慧。  上篇 好学好用 四种国医特效疗法

刮痧、拔罐、艾灸、贴敷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简单易行,方便有效,只要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便可在家轻松操作。从刮痧印记看健康

刮痧疗法,源远流长,是中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民间盛行,并且传至周边国家,虽然历尽沧桑,仍久盛不衰。

所谓刮痧疗法,就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工具,如苎麻、麻线、棉纱线团、铜钱、银元、瓷碗、瓷调羹或水牛角板等,蘸上水、香油、桐油、芫荽酒或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润滑剂、润肤露,在人体某一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有规律的刮摩,使皮肤发红充血,出现一片片或一块块的青紫瘀斑或斑点,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刮痧疗法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易学易用、经济实用、适应证广等特点,符合“简、便、易、廉”的原则,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厚爱,并在防病治病,保健养生中不断作出贡献。【痧象】“痧”又称“痧胀”、“痧气”。一般来说,“痧”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痧证,一年四季都可发生痧证,以夏秋两季多见,是指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之秽浊出现的一些病症。这些病症就是痧,它不是某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综合征,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会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即所谓“百病皆可发痧”。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由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役,外邪侵及肌肤,就会使腠理固而致密,使外来邪气郁积于体内,阳气不得宣泄而致病。痧证按征候特征可分为热痧、寒痧、阴痧、阳痧等,按病因可分为暑痧、瘟痧、绞肠痧等。《痧胀玉衡》把痧证分为慢痧、紧痧、急痧之类。

二是指痧疹的形态,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手指触摸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它是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于体表的现象。《临证指南医案》说:“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

三是指“痧象”,即指经刮拭治疗后,在相应部位皮肤上所出现的皮下充血和出血改变,可见红色粟粒状、片状潮红,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疱等现象,称为痧象。一般来说,健康的人刮痧后不出痧,亚健康的人或自我感觉良好而有潜在病变的人刮痧后会出痧,且出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与病位、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有密切关系。急性病患者出痧多为粟粒状,面积较大,而慢性病患者多伴有紫暗痧或见血疱。【痧痕】

痧痕是指刮拭皮肤后,皮肤对刮拭刺激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主要是皮肤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可以持续一天至数天。

痧痕的产生不同于挫伤出血,挫伤出血属于外伤性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较大,而出痧之血血色紫暗。外伤出血局部伴有疼痛、血肿甚至有运动障碍,而刮痧所出的痧痕,出血量少,而且在出现后,能够镇静止痛,消除血肿,使运动障碍得到缓解,机体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痧痕的产生又与痧疹不同,主要表现在痧疹出现的部位和形态上。痧痕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上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如果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情轻,病程短,预后良好;若痧色暗红呈片状或瘀块,多为里证,病情重,病程长,预后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的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这就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是十分有效的。

那么,痧痕究竟是什么呢?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在发生疾病时,脏腑功能减退,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潴留,形成危害机体健康,使机体内环境失调的内毒素。这些毒素使机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异常,刮拭时造成毛细血管的破裂,形成肌肤之下的充血和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积聚成片,或融合成斑块,所以说出痧的过程是排除体内毒素的过程。由此可见,痧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的代谢废物的离经之血。

刮痧出现的痧痕最终又到哪里去了呢?刮痧所出现的痧痕是离经之血,不久即能散,通过机体的自身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因素。这种刺激可以使局部血液流速加快,淋巴液、组织液运行速度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促进机体的内毒素排出体外。同时局部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得局部的营养代谢更加合理,自身免疫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痧象是一切疾病在人体体表的病理性反应,而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边缘润滑的物体(刮痧用具)、手指或针具,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在人体体表一定的特殊刺激部位或在某些特定的穴位上施以反复的刮拭、提捏、揪挤、挑刺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恢复生理状态、扶正祛邪、排泄毒素、退热解惊、开窍醒神、活血化瘀、驱除疾病的目的。刮痧必备工具

现代刮痧使用的器具种类较多,形状各异,可根据不同的刮痧部位、疾病情况和刮痧手法来正确选用。刮痧器具包括常用刮具和润肤剂。【常用刮具】

刮痧疗法的刮具制作简单,多价格低,取材方便,而且可使用代用品。历代使用的刮具很多,比如苎麻、长发、麻线、棉麻线团、铜器、银器、瓷碗、瓷勺、木梳背、贝壳等,因其价廉、取材方便,现在民间仍在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原来使用的有些刮具已经淘汰,有的沿用至今,现代也有新型的刮具。目前常用的刮具有以下几种。

线团:用苎麻丝或棉线等绕成一团,使用时在冷水中蘸湿,在身体一定部位刮拭。一边蘸水,一边刮拭,直到皮肤出现大片的紫黑色或紫红色斑点。

植物团:常用丝瓜络、八棱麻等植物,取其茎叶粗糙纤维,去除果肉壳,捏成一团制作而成。使用时,用手握住植物团蘸少量的清水、刮痧油或其他润滑剂于刮痧部位刮拭。

铜钱:铜钱曾为流通货币,外缘为圆形,中间有方孔。民间使用铜钱较多。使用时,拇指、食指捏住铜钱中间,将其边缘蘸少量清水、刮痧油或其他润滑剂于刮痧部位刮拭。丝瓜络铜钱瓷勺木梳贝壳刮具玉质刮痧板

瓷勺:是居家常用的饮食工具,家家户户都有。使用时,单手握住勺柄,用瓷勺边缘蘸少量清水、香油、菜子油等在刮痧部位刮拭。在使用瓷勺刮痧时需注意其边缘是否毛糙,以免刮伤皮肤。

木梳背:木梳背光滑呈弧形,蘸少量清水、润滑油等即可进行刮痧。适合旅途中应急之用。

贝壳刮具:蚌在江河湖海之滨常见,其外壳可制成刮痧工具。使用时施术者手持贝壳上端,在刮痧部位,一边蘸水一边刮拭,以皮肤出现痧痕为度。

玉质刮痧板:玉石制成的刮痧板,又称刮痧宝玉。玉质刮痧板使用疗效佳,但因其取材较难,价格昂贵,且易摔破,多为一些美容机构使用。

水牛角刮痧板:现在通常使用的刮痧板是牛角刮痧板。水牛角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绝大多数疾病的刮痧治疗。

火罐:火罐为针灸推拿科诊室常用的器具。罐口边缘平整、光滑而厚。用罐口边缘蘸少量按摩膏、红花油等作润滑剂,则可作刮痧之用。若用较小负压吸拔后在人体一定部位来回刮动,使身体局部出现红紫色的片状充血,即为走罐,也是刮痧的一种形式。【刮痧常用润滑剂】

刮痧时使用的润滑剂多为油性剂,在刮痧板与皮肤间起润滑作用。常用润滑剂有清水、香油、菜子油、茶油、红花油和刮痧专用的刮痧油。因红花油和刮痧专用的刮痧油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中药,可以发挥中药的各种药效,增强了刮痧的治疗效果。

清水:是紧急情况下最常用的辅助材料,尤其是野外作业时发生痧证,在一时找不到其他辅助材料的情形下,清水即可充当刮痧介质。但清水润滑效果较差,又无特殊药效,医疗诊所使用少。

植物油:常用的植物油有香油、菜子油、茶油、桐油、花生油以及色拉油。因取材方便,家庭刮痧使用中多见。

正红花油:是外伤科常用外用药物,由红花、桃仁、麝香等药物炼制而成,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虫蛇咬伤等病症。用作刮痧油可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适用于挫伤、扭伤、关节疼痛等病症的刮痧治疗。

刮痧油:由多种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软坚散结功效的中药与润滑性油质提炼而成。刮痧时,在选定的刮痧部位涂以适量的刮痧油,既可免除摩擦时引起的疼痛,又可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尤其对慢性损伤、关节炎、落枕等病症效果较佳。刮痧油刮痧疗法常用种类

根据不同的病症、刮痧部位正确选择不同种类的刮痧疗法,是达到良好刮痧治疗效果的保证。【直接刮痧疗法】

刮痧法●

刮痧是采用刮痧板蘸用特制的刮痧润滑剂,在患者体表上的一定部位(通常是颈项两侧和背部脊柱两旁,也可以选取胸肋、上肢肘窝以及下肢窝),从上到下,从中间向两边连续刮动,力度要先轻后重,使皮下显出一道道的痧痕,如果痧痕随刮随消,说明痧证较重,需要继续刮,直到不消失为止。

具体手法:施术者右手持操作工具,蘸适量刮痧润滑剂,在已经确定的体表部位,轻轻向下刮拭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使用腕力,力度逐渐加重,力量要均匀,沿同一方向,不可强求出痧。

本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可用于治疗中暑、绞肠痧、暑痧、斑痧、瘟痧、红痧等。直接刮法

挑痧法●

挑痧法是指施术者用针(常用医用三棱针)挑刺患者体表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挑痧部位:头颈项部,从头上沿太阳穴、颈部两侧各1个痧痕点;胸腹部,从华盖穴开始沿肋间左右各2个痧痕点,中脘、神阙两侧,关元左右各1个痧痕点;腰背部,肺俞、肩板筋双侧、腰背部两侧俞穴、委中穴等。挑痧法

具体手法:挑痧之前必须严格消毒,可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挑针和施术者双手。消毒后,施术者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医用三棱针,横向刺入皮肤下2~3毫米,然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挑净白色纤维组织,如有青筋则挑2~3下,同时双手将瘀血挤出。术后用碘酒给挑刺部位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挑痧法具有解郁开闭、调畅气机、宣泄痧毒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中暑、暗痧、宿痧、瘀痧等病症。对于痧病重症,应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抢救。

抓痧法●

抓痧又称“撮痧”,先预备一碗清水,施术者用清水润湿手指,用食、中指或拇、食指相对用力,拧提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直至拧出一道道紫暗红色的痧痕为止。

具体手法:将手指以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所选部位,将皮肤夹起,然后松开,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或用拇指和食指将皮扯起,反复捏起。手法先轻后重,手指皮肤保持湿润,每点夹撮6~8次,或以皮肤出现橄榄状的紫红色充血斑为度。局部皮肤有痈疮、溃烂或肿瘤则禁用此法。

本法有行气开闭、调畅气机、宣泄痧毒、解除痉挛等功效。用于治疗痧证、急性胃肠炎、中暑、流行性感冒、关节疼痛、头痛、发热、咳嗽等。

另外,抓痧还经常配合按摩或指针疗法中的点揉法。这样既可以弥补刮痧疗法的不足,又可以增加疗效。点揉法的动作要领是施术者用手指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力贯于指端,着力于皮肤和穴位上,频率50~100次/分钟。要持续一段时间,通常为3~5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和皮肤微红为度。结束时则应该由重到轻,缓慢收起。注意力量不宜过大、过猛。另外,在揉动时,手指不能离开皮肤。

放痧法●

放痧法是放血以泄痧毒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两种。

泻血法: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被刺部位的上端用橡皮管结扎,右手持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迅速刺入静脉中5~10毫米,再出针,使其流出血液。待停止出血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泻血法适用于肘窝、腋窝等处的浅表静脉,用以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等。泻血法

点刺法:点刺前施术者双手推按患者待刺部位,使局部血液积聚,经常规消毒后,施术者以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下1~3毫米深,随即出针,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点刺法

揪痧法●

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润滑剂后,施术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第2指关节对准揪痧部位,揪起皮肤,提至最高处时,两指同时带动夹起皮肤快速拧转,再松开;如此提放,反复进行5~6次,可听到“巴巴”声响,直至被揪部位出现痧点为止。

该方法多选择背俞穴,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定痛、调和阴阳、引血下行的功用。揪痧法

扯痧法●

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润滑剂后,施术者用拇、食两指或用拇、食、中三指提扯患者皮肤,反复进行5~6次,至出现痧点为止。此法主要用于头部、颈部、背部和面部的太阳穴、印堂穴。

对于扯痧疗法,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如“铅痧斑”、“拈痧”、“夺痧”、“扭痧”、“掐痧”。这种方法的力度较上文提到的揪痧法的力度要大,具有发散解表,通经疏郁的功效。但注意要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在临床中要注意,以下4种情况不适于使用揪痧和扯痧:扯痧法

1.病人身体瘦弱,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在背部揪痧。

2.患者有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时,不可采用扯痧疗法。

3.水肿患者。

4.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

挤痧法●

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润滑剂后,施术者用拇、食两指用力挤压患者皮肤,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痧痕为止。挤痧法

具体手法:施术者两手拇指及食指相对,用力挤压,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块紫红痧斑即可。此方法多用于患者头部,适用于头痛、脑涨。具有清头明目、镇静止痛的功用。一些症状较轻的痧病,只要用此手法在头额部施术挤出一排方形的小痧斑就可治愈。

淬痧法●

用灯芯草、纸绳蘸麻油或其他植物油,点燃后快速对准施术部位,猛一接触皮肤听到“啪啪”的声音后快速离开,淬痧后皮肤有一点发黄或偶尔会起小疱。

此法适用于小儿痄腮、喉蛾(急性扁桃体炎)、吐泻、腹痛等。

拍痧法●

施术者用虚掌或刮痧板拍打施术部位,如脊背、胸腹、腰臀、肘窝、窝等处至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呈现紫红色或暗黑色的斑痧斑点为止的一种方法。

具体手法:伸开手掌、指,掌心向下,掌心面呈空心状,掌指关节和指关节并齐微屈,腕关节放松。拍打时,手臂固定不动,靠手腕关节活动,手掌自上向下自然落到要拍打的地方,呈击打式,用力均匀适中,讲究弹性,节奏性,拍打多次,直到皮肤上出现紫红色或青紫色的斑点斑痕为止。这种手法具有疏经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一般适用于痛痒、麻胀的部位。【间接刮痧疗法】

间接刮法:在患者将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层薄布,然后再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称为间接刮法。使用此种方法除了具有刮痧的功效外,还具有保护皮肤的作用,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某些皮肤病患者。

具体的操作方法:于刮痧之前先在刮痧的部位放上干净的手绢(或者是大小适当、洁净柔软的布),用消毒好的刮痧工具在手绢上以每秒2次的速度,朝一个方向快速刮拭,每处可以刮拭20~40次,然后可以掀开布检查一下,如果出现痧痕,就可以停止另换一处。如果是闭眼不睁、轻度昏迷或是高热不退的患者可以加用两手心和两足心以及大椎的上、下、左、右四处,每一处加刮至100次左右。间接刮法刮痧操作巧入门

刮痧绝不是取对了穴位就大功告成,也不是拿着刮痧板上下刮拭就行,如果刮痧的方法、手法不正确,不仅起不到保健、治疗作用,还有可能损害肌肤、损害身体健康。【刮痧体位】

刮痧时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施术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配合为原则。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四肢后侧部的取穴与刮拭。

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及四肢前侧、内侧部的取穴与刮拭。

侧卧位:适用于头侧、面颊、颈侧、胸侧、腹侧及上下肢外侧部的取穴与刮拭。仰靠坐位:适用于前头、面部、颈前和上胸部的取穴与刮拭。

伏案坐位:适用于头部、颈项背部的取穴与刮拭。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侧、面颊、颈侧、耳部的取穴与刮拭。俯卧位仰卧位仰靠坐位伏案坐位侧伏坐位【刮拭的顺序和方向】

刮痧时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向下,基本上按照头颈部→脊柱及其两侧→胸部→腹部→四肢部和关节的顺序进行刮拭。关节部根据其相应结构,采用点揉和按压手法。进行经络腧穴的刮痧治疗时,采用先上后下,由内到外的顺序进行刮拭,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从左到右地进行刮拭。任何疾病均可以先刮拭颈背部(即取风门、大椎、魄户、膏肓、神堂),然后再刮拭其他经脉线以及患处局部。【刮拭的角度和力度】

刮拭的角度●

进行刮痧疗法时,一般以右手掌握刮痧用具,灵活运用腕力、臂力,切忌使用蛮力。刮治时,硬质刮具(如水牛角刮痧板、硬币等)的钝缘最好与皮肤成45°,否则会将肌肉和皮肤推起,形成推、削之势,造成疼痛或损伤。

刮拭的力度●

刮痧力度的大小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其承受能力来决定。正确的刮拭方法,应当始终保持按压力。每次刮拭的速度要均匀,力度应保持平稳,不要忽轻忽重。刮痧时除了要向着刮拭的方向和部位用力以外,重要的是要对肌肤有向下的按压力,因为经脉有一定的深度,必须使刮拭的作用力传导到深层组织,才有治疗作用。刮拭作用的深度一定要达到皮下组织或肌肉方可,如果作用力大,甚至可以达到内脏和骨骼。刮痧最忌讳不使用按压力,仅在皮肤的表面进行摩擦,这种刮法是极其错误的,不但没有治疗效果,还会因为反复摩擦,造成皮肤局部水肿,甚至破损。【刮痧的补泻原则和方法】

刮痧疗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法,泛指能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刮痧手法;泻法,泛指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刮痧手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的称作平补平泻法,也称平刮法。

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法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刮拭操作实现的,取决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的距离长短、刮拭的方向(顺着经脉运行方向刮为补,逆着经脉运行方向刮为泻)等诸多因素。

补法:刮拭按压力度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刮拭顺着经脉运行方向,出痧点数量少,刮痧后加温灸等为补法。补法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和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刮拭逆着经脉运行方向,出痧点数量多,刮痧后加拔罐等为泻法。泻法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和形体壮实的患者。

平补平泻法: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有三种刮拭方法:

1.刮拭按压力大,速度较慢;

2.刮拭按压力小,速度较快;

3.刮拭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

平补平泻法常用于日常保健或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患者的治疗。刮痧宜忌全知道

刮痧虽然是保健、治病的好方法,但并非没有任何注意事项。只有选对刮痧工具,做足刮痧的准备,正确观察刮痧反应,避免刮痧禁忌,才能享受刮痧带来的实惠和效果。【刮痧前的准备工作】

选择刮具:刮痧板应边缘光滑,厚薄适中,检查其边缘有无裂纹,以免刮伤皮肤。

刮痧前的消毒:施术者在刮痧前,需进行消毒工作。消毒包括刮具的消毒、施术者双手及患者待刮皮肤部位的消毒。消毒液可用75%的医用酒精。

解释说明工作:初诊患者刮痧时,要做好对患者的解释说明工作,介绍刮痧的一般常识,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确定刮痧防治方案:刮痧疗法有保健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对于身体本身没有什么疾病而以保健为主要目的的对象,如亚健康状态,刮痧应用力较轻,多使用刮板的厚缘,选取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如大椎、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作为重点。

对以治疗为目的的患者,则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刮痧治疗方案,包括选穴、刮痧方法及操作手法等。临床施行刮痧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病程长短与病势缓急,分清寒热、虚实后认真制订刮痧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刮痧过程决定健康效果】

刮拭时间要准确:刮拭的时候,对时间的要求是精准的。一般每个部位刮20~30次,以使患者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拭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每个刮出红色瘀点或瘀斑的部位必须7天后才能再刮,在此期间可以更换其他部位,直到患处清平无斑块,病症自然痊愈。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刮拭应当有重点:刮痧是有重点部位的,通常在刮拭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颈部、脊椎、胸部、腹部、肘窝等部位。除了这些部位,无论在保健还是在治疗过程中,应首选大椎穴、大杼穴、神堂穴、膏肓穴这几个重点穴位。

不可片面追求出痧:在刮痧的时候,不能片面、一味地追求出痧,更不能认为刮痧就一定要出现明显的痧痕、痧斑。有些病症不容易出痧,保健刮痧一般无痧痕出现,如果用力刮拭就有可能使某些病症加重。

全身刮痧理清顺序:进行全身刮痧时,一定要注意顺序。正确的刮拭顺序是从上到下,依次是头部、背部、腰部、胸部、腹部,最后是四肢,在刮拭腰背部和胸腹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症状的不同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进行局部刮痧时,一般是以先阳经后阴经、先左后右的顺序刮拭。

刮痧体位要舒服也要科学:刮痧时,对体位的选择应该以施术者能够正确地找到穴位、方便刮拭、病者舒适自然、施术者和受术者能够持久配合为准则。

涂抹刮痧介质:在需要刮拭的部位均匀地涂抹刮痧介质,也就是刮痧剂、润滑油等物质,涂抹的量要遵循“只薄不厚”的原则。因为刮痧介质涂抹得太多,不但不利于刮拭、影响刮拭的效果,还会弄污衣服和皮肤。应当注意的是,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无需使用介质。

刮拭:刮痧时一般是右手拿刮痧工具,主要运用腕臂的力量,刮拭的角度一般是工具与肌肤呈45°角最为恰当。刮拭的时候,施力要注意均匀,先轻后重,不能时而轻时而重,不能用蛮力,应该灵活轻巧,主要是以人体的承受力作为标准。刮拭的面积要尽量拉长,而且要顺着同一个方向进行,不能以往返的形式刮拭,体表出现紫红色、紫黑色痧痕即可。【刮痧后的反应】

刮痧后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紫色、黑色的斑点或斑块的现象,称为“出痧”。刮拭半小时后,皮肤表面的痧逐渐融合成片。深部斑块样痧逐步向体表扩散,约10个小时后,皮肤表面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刮痧后24~48小时,触摸出痧部位皮肤有痛感,出痧重者局部皮肤表面微微发热。如刮拭手法过重或刮拭时间过长,体质较弱者会出现短暂的疲劳反应和低热,经休息后可很快恢复正常。刮出的痧一般在5~7天后即可消退。消退的时间与病情的轻重、出痧的部位、痧色的深浅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胸部、背部、上肢的痧,颜色浅的痧及皮肤表面的痧,消退较快;腹部、下肢的痧,颜色深的痧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较慢;阳经所出的痧消退较快;阴经所出的痧消退较慢。【晕刮的处理和预防】

晕刮就是在刮痧过程中或刮痧过后发生的晕厥现象。患者可出现面色发白、恶心、头上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冷。

晕刮产生的原因●

患者对刮痧治疗缺乏了解,精神过度紧张或对疼痛特别敏感;患者空腹、熬夜及过度疲劳;施术者刮拭手法不当,如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法刮拭;刮拭部位过多,时间过长,超过25分钟也会导致晕刮。

晕刮的处理●

如出现晕刮应立即停止刮痧治疗,迅速让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体位,注意保暖。抚慰患者勿紧张,让患者饮用一杯加糖的温水。用刮痧板角重刮百会穴,刮板棱角轻按人中穴,重刮内关、足三里和涌泉穴。静卧片刻患者即可缓解,仍未恢复者可考虑采用现代急救措施。

晕刮的预防措施●

1.对初次接受刮痧治疗者,应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2.选择正确的刮痧体位,使患者感觉舒适。

3.避免空腹、过度疲劳、熬夜后刮痧。

4.根据患者体质选用适当的刮拭手法。对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失血过多等虚证,宜用补法。

5.治疗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每次刮痧时间不超过25分钟。

6.在刮痧过程中,施术者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防止晕刮的发生。【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术前的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皮肤暴露,且刮痧时皮肤局部汗孔开泄,病邪之气随之外排,但风寒之邪也可从开泄的汗孔侵袭人体,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引发新的疾病。故房间温度要高,以能保暖。

2.选择合适的刮痧体位,以利于刮痧的操作和防止晕刮。

3.刮痧前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施术者的指甲要剪平。

4.操作前应涂抹刮痧膏或乳液等,以减少摩擦力,防止皮肤损伤。

5.刮拭前一定要做好对患者的解释说明工作,消除其紧张心理,取得患者配合。

6.勿在患者过饥、过饱及过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刮痧治疗。

刮痧术中的注意事项●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到出痧为止。

2.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用刮拭手法时宜轻柔。

3.不可片面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患者体质、病情、服药情况以及室内的温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4.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出现晕刮,应立即停止刮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刮痧术后的注意事项●

1.刮痧后忌受风寒。如果刮痧后不注意保暖,受了风寒,则会引起“伤风”,寒邪入侵体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每次刮拭完成之后,应将受术者身上的水、油、酒精、润滑剂等辅助物质擦拭干净,然后立即穿上衣服。

2.忌术后马上洗澡。刮痧后的3小时内,受术者绝对不能马上洗澡。这是因为刮痧能够使皮肤的毛孔张开,如果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遭到风寒的侵袭,不仅影响疗效,还有可能引发新症。

3.刮痧后忌喝凉水。刮痧后应该多喝一些温开水,如果在温开水中加入适量的糖或盐更佳。这是因为,刮拭的过程中,身体会消耗一部分热量,并且会代谢出一些有毒、有害、无用的废弃物。刮痧后补充一些水分,不仅可以弥补刚刚耗掉的体液,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将体内的废弃物排出。

4.忌忽视术后反应。通常在刮痧后的30分钟左右,体表皮肤上的痧点就会慢慢地融合成片状,在28~48小时之后,刮痧部位的皮肤会有疼痛感、发热感,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休息几天后,就会自行恢复,所以不必惊慌。

5.忌刮痧过度频繁。刮痧的间隔时间也是根据保健刮痧、治疗刮痧而定的。通常情况下,保健刮痧是没有间隔时间的,可以选择每天进行。治疗刮痧的间隔时间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刮痧越频繁效果就越好,通常一次刮痧完成之后,要待到痧退后,5~7天才能进行第二次刮痧。正常情况下,刮痧7~10次为一个疗程,倘若一个疗程过后,没有彻底解决病症,间隔10天可以进入第二个疗程,直至痊愈为止。【刮痧适应证和禁忌证】

刮痧的适应证●

刮痧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凡针灸、推拿疗法适用的疾病均可使用刮痧治疗。刮痧适用于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另外,刮痧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功效。

内科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急慢性胃炎、肠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石症、泌尿系结石、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肥胖症、中暑、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失眠、癫痫等疾病。

外科疾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颈椎病、落枕、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肩关节周围炎、踝关节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五官科疾病:如急慢性鼻炎、慢性咽炎、鼻出血、咽神经官能症、牙痛、口腔溃疡、耳鸣、白内障、沙眼等疾病。

皮肤科疾病:如神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白癜风、色斑、斑秃等疾病。

妇产科疾病:如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女性不孕症、产后缺乳、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便秘等疾病。

儿科疾病:如小儿支气管炎、腮腺炎、小儿高热、小儿惊风、小儿厌食症、小儿营养不良、小儿腹泻、小儿遗尿、小儿夜啼等疾病。

刮痧的禁忌证●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以及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2.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等。

3.新发生的骨折部位不宜刮痧。外科手术瘢痕处应在手术后2个月,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瘢痕处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不宜刮痧,如疖肿、痈疮、瘢痕、破溃性传染性皮肤病、不明原因的皮肤包块等,病灶部位禁刮。

5.年老体弱、空腹、过度疲劳、熬夜过度者不宜刮痧。

6.对刮痧过度紧张恐惧或过敏者。

7.孕妇、经期妇女,下腹部及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处禁止刮痧。保健刮痧:内调养外,标本兼治

按照刮痧部位,可分为头部、肩、背、四肢几个部位,刮拭不同部位的时候,都会起到不同的保健作用,经常进行局部的保健刮痧,可使人保持健康、强健,远离病痛。【头部刮痧:健脑宁神,全身得益】

刮拭方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需在头发上面用刮痧板刮拭,无需涂抹刮痧润滑剂。为了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刮板角部或梳状刮板刮拭。每个部位刮20~30次,以头皮发热为宜。刮痧手法可采用平补平泻法,施术者一手用刮痧板刮拭,另一只手扶住患者头部,保持头部稳定。

头侧部: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经头维、颔厌等穴位刮至风池。

头前部:从百会开始,经过前顶、通天、五处、头临泣等穴位刮至前头发际。

头后部:从百会开始,经过后顶、脑户、哑门等穴位刮至头后发际。

全头部:以百会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发际处刮拭,覆盖全头部穴位和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头部刮拭手法

适应证●

刮拭头部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功效。可预防和治疗脑卒中(中风)、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头痛、脱发、三叉神经痛、失眠和感冒等疾病。【面部刮痧:双向调节,以外达内】

刮拭方法●

面部刮拭应根据面部肌肉的走向,由内向外。因面部出痧影响美观,手法宜轻柔,以不出痧为度,无需涂抹润滑剂。

可用温开水湿润皮肤后刮拭,手法多用补法,刮拭时间宜短,忌重力大面积刮拭。

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开始,经印堂、鱼腰、丝竹空等穴位分别朝两侧刮拭,上方刮至前发际,下方刮至眉毛。

两颧部:由内向外刮拭,经过承泣、四白、下关、听宫、耳门等穴位。

下颌部:以承浆为中心,经地仓、大迎、颊车等穴位,分别向两侧刮拭。

眼周部:顺着眼轮匝肌的方向分别由内向外进行刮拭,经过的穴位主要有攒竹、鱼腰、瞳子。面部刮拭方法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适应证:刮拭面部不仅能防治五官疾病,还能聪耳明目、美容养颜、健美肌肉。

注意事项:1.刮具一定要消毒,用1次必须消毒1次。2.饥饿时或饱食后半小时内不宜刮。3.换肤掉疤不足2个月者忌刮。4.传染性皮肤病、疖肿、瘢痕、溃烂皮损不能刮。5.面部刮痧后4小时内不化妆,不热敷,1小时内不能用冷水洗脸。【颈项部刮痧:上益大脑,下健腰背】

刮拭方法●

刮拭颈项部大椎穴时,用力要轻柔,用补法,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颈部两侧风池至肩井时要采用长刮法,一次到位,中途不停顿。

颈项部正中线:从哑门刮至大椎。

颈项部两侧:从风池开始,经肩中俞、肩外俞至秉风。再从风池开始,经肩井至巨骨。颈部刮拭方法

适应证●

颈项部是人体十二正经中的手、足三阳经及督脉循行的必经之路,经常刮拭具有育阴潜阳、补益正气、防治疾病的功效,主治颈椎病、头痛、感冒、近视、咽炎等疾病。【肩背部刮痧:调节脏腑,防病解痉】

刮拭方法●

肩背部刮痧主要是从胸锁乳突肌到肩峰,从肩胛骨的外侧到肩峰、肩峰下角,然后再从肩峰到腋窝。

颈椎:颈椎部的刮拭应该是从颈椎向肩外的方向进行刮拭,也可以从颈椎部朝着靠近腰部的位置分别进行重刮。

肩部:刮拭应该按照左右两侧分开刮拭的原则,应重点刮拭肩井穴、肩贞穴、肩穴。

背部:方向是由上向下,一般先刮背正中线的督脉(从大椎刮至长强),再刮膀胱经和夹脊穴。刮拭背部正中线时手法宜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刮拭时要视患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背部刮拭方法

适应证●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有穴位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联系,故刮拭背部可预防和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背部刮痧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如刮肾俞部位有压痛和大量痧斑,表示肾脏有可能发生了病变,其他穴位类推。【胸部刮痧:宽胸利膈,调理肺气】

刮拭方法●

胸始,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胸部两侧刮拭,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宜用平补平泻法,乳头处禁刮。胸部刮拭方法

适应证●“膻中”为人体之气会,宗气汇聚于胸中,经常刮拭可以防治因肺气不利所导致的胸闷、胸痛、咳喘气急等症。主要治疗心肺二脏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科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腹部刮痧:补虚强身】

刮拭方法●

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开始,经过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多重点刮拭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经穴。空腹或饱餐后禁刮,腹部近期手术者禁刮,肝硬化、肝腹水、肠穿孔患者禁刮,神阙穴禁刮。腹部刮拭法

适应证●

天枢为大肠募穴,可以有效地治疗肝、胆、脾、胃、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病变,如慢性肝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肿大、便秘、泄泻、月经不调等疾病。经常刮拭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维持消化系统功能正常,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预防和治疗阳痿、小便不利和月经失调等病症。【四肢刮痧:舒筋通络,气血通畅】

刮拭方法●

刮拭四肢采用长刮法,刮拭距离尽量长。遇到关节部位应抬板,不可重力强刮。四肢皮下如有不明包块、感染、破溃等,刮拭时应避开。对下肢静脉曲张和水肿患者,刮拭方向应从下往上。

上肢内侧:方向由上向下,尺泽可重刮。刮拭时均由腋窝开始,自内侧前缘至后缘逐渐由上向下轻柔刮摩,次数为10~20次。但是上肢内侧的皮肤比较薄嫩,因此刮拭的手法要轻,且次数不能过多,时间不可过长。

上肢外侧:方向由上向下,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刮拭时均由手指端开始,自外侧前缘至后缘逐渐由下向上刮摩,手力可重。

下肢内侧:方向由上向下,经承扶至委中,由委中至跗阳,委中重刮。刮拭的时候力量要轻,持续的时间要短。

下肢外侧:方向由上向下,从环跳至膝阳关,阳陵泉至悬钟。刮拭的时候均由髋关节部位开始,自外侧前缘至后缘逐渐由上向下刮摩,手力可重,次数为10~20次。上肢刮拭法下肢内侧刮拭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