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效工作的员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06:26:51

点击下载

作者:王明哲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高效工作的员工

做高效工作的员工试读:

前言

职工素质教育是指对企业职工从事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因此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现代企业所必需的学习型、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员工,因此非常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的素质对企业效益和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企业需要在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创新中不断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大量具有知识素质与先进技术的职工,因此,大力进行职业教育,是企业提高职工知识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等方面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员工。因此,以培养企业应用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必须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相互促进地创造企业效益,这样便可获得企业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双丰收。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断困扰着企业发展,因此,今天的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普遍强调员工的感恩、忠诚、责任等意识形态的培养,使企业真正具有核心的竞争能力。

现今的企业不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生产成本与各种费用越来越高,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销售利润却越来越低。因此企业大多处于微利的边缘状态,这样,企业普遍要求员工高效工作、提高技能、节能减排等,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

还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发展,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生产经营和工作模式也多种多样,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核心的观念还是没变,那就是要求员工具有团队精神和受人欢迎,这样,企业才会形成核心的凝聚力与竞争力,才会创造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共赢。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新编职工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导丛书”,主要包括《员工感恩教育》、《员工忠诚教育》、《做有责任心的员工》、《做高效工作的员工》、《员工工作技能提升指导读本》、《职工节能减排手册》、《员工团队精神教育读本》、《做单位欢迎的员工》,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读物。

第一章 培养高效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定单的枷锁;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中〕张瑞敏

1.培养高效创新能力的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实,培养创新能力与从事园艺活动很相似。为了料理好你的花圃,你需要准备土壤,种植种子,确保充足的供水、光照和养料,然后耐心地等待有创造性的观点破土而出。那么,如何培养高效的创新能力呢?

对创造性的环境进行深入探讨

创造性的思想不是在真空中产生,而是来自艰苦的工作、学习和实践。例如,如果你想在烹调方面有所创新,你就需要读有关的烹调书,掌握烹调的技艺,尝试新的食谱,光顾大量的餐馆,接受烹调培训。你懂得这方面的知识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做出美味的、与众不同的佳肴。同样,如果你正为一项工作绞尽脑汁,想在这个具体的问题上有所建树,那么,你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对其关键的问题和环节作深入的了解,也即对这项工作进行批判的思考,研究这个问题,通过与他人讨论来搜集各种各样的观点,思考你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经验。总之,要认真地研究具体的环境,为你创造性的思想准备“土壤”。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可以说对创造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作了最好的说明。发现青霉素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系列偶然的巧合。虽然弗莱明多年来一直试图发现防止细菌传染的方法,但是,直到有一天,他鼻子里的一滴黏液恰巧掉在了一个盘子里,而在这个盘子里,恰巧盛有他一直用来做实验的溶液。这两种液体的混合导致了抗生素的初步产生,但是,它的效力还很弱。7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导致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抗生素,即青霉素的诞生。但这个发现并不是只靠运气:弗莱明为寻找有效的抗生素已经苦苦奋斗了15年,当这些偶然性来临时,他能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果断地抓住了它们。

这就是另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路易斯·巴斯特对这类创造性的突破作出的合理总结:“运气光顾有准备的人。”

开发脑力资源的最佳状态

有了必备的知识作基础,就可以把你的精力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上来了。要为你的工作专门腾出一些时间,这样你就能不受干扰,专注于你的工作了。

当人们专注于创造性过程的这个阶段时,一般就完全意识不到发生在周围的事,也没有了时间的概念。当你的思维处于这种最理想的状态时,你就会竭尽全力地做好你的工作,挖掘以前尚未开发的脑力资源——一种深入的、“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创造性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试图在精力不集中的时候,如看电视、听广播、谈话时工作,这样做根本就不能达到工作的目标。大多数人需要全身心的集中,以便在大脑处于高峰工作期时进行工作。

因为有益的环境是重要的。为了点燃你创造性思想的火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你的思想要时刻做好准备。你需要训练你的大脑做到专心,这样你才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为了从你创造性的“本质”中捕捉到一些细微的信号,你需要使你自己变得更敏感。

这是使你认识到你的创造性自我的一个有用的方法:它存在于你的“本质”,你未污染的自我,你的核心,你真正的人格之中。这个“本质”是我们所有的人基本的组成部分,而创造性的思考则是理解这个真正的自我、你的隐秘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的关键。创造性包括你的生活要在你的“本质”的指导下来进行,你的“本质”是你创造性冲动的诞生之地,你的“本质”是你精神的核心,即你大脑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层次密切配合的地方,它能使独特的创造性在你的身上结出丰硕的果实。用心理学家阿瑟·考斯特勒的话来说就是:“创造性的大脑是意识和下意识之间不同层次的统一体。”

具备这种专心致志的能力,对于“思想做好准备”是很必要的。

促使创新思想产生

创造性的思考要求你的大脑松弛下来,创造性的灵魂看着一件事,盯着另一件事,在这些事情之间寻找联系,从而产生不同寻常的可能性。为了把你自己调整到创造性的状态上来,你必须从你熟悉的思考模式,以及对某事的固定成见中摆脱出来。为了用新的观点看问题,你必须能打破看问题的习惯方式。为了避免习惯的“智慧”的束缚,你可以用以下几种技巧来活跃你的思维:(1)群策攻关法:群策攻关法是艾利克斯·奥斯伯恩于1963年提出的一种方法,它建立在与他人一起工作从而产生独特的思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所具有的力量的基础上。在一个典型的群策攻关期间,一般是一组人在一起工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思想。提出了思想和观点以后,并不对它们进行判断和评价,因为这样做会抑制思想自由地流动,阻碍人们提出建议。批判的评价可推迟到后一个阶段。应鼓励人们在创造性地思考时,善于借鉴他人的观点,因为创造性的观点往往是多种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你也可以通过运用你思想无意识的流动,以及你大脑自然的联想力,来迸发出思想火花。(2)创造“大脑图”:“大脑图”是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工具,它既可用来提出观点,也可表示不同观点之间的多种联系。你可以这样来开始你的“大脑图”:在一张纸的中间写下你主要的专题,然后记录下所有你能够与这个专题有联系的观点,并用连线把它们连起来。让你的大脑自由地运转,跟随它一般的建立联系的活动。你应该尽可能快地工作,不要担心次序或结构。让其自然地呈现出结构,要反映出你的大脑自然地建立联系和组织信息的方式。一旦完成了这个工作,你能够很容易地在新的信息和你不断加深的理解的基础上,修改其结构或组织。(3)坚持写“做梦日记”:梦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发现创造性思想的丰富和肥沃的土壤。除了从你的日常生活中获取思想之外,梦也表达了你内心深处思想过程的逻辑和情感,而它们与你创造性的“本质”紧密相连。梦具有情感的力量,生动的图像,以及不寻常的(有时候是奇怪的)联结,它可以作为你创造性思考的真正的催化剂。然而,就像是阳光下的露水会被蒸发掉一样,梦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为了抓住你的梦,在你的床边放一个便笺簿,把你所能回忆起来的梦的情景记下来。你的梦的其他情节可能会在白天被突然想起,尽可能地也把这些额外的细节记下来。记录完你做的梦以后,要想办法破译你做的梦的含义,但是,也要让梦的内容刺激你创造性的想象力。

为创新思想留出酝酿时间

把精力专注于你的工作任务之后,创造性程序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停止你的工作。虽然你有意识的大脑已经停止了积极的活动,但是,你的大脑中无意识的方面仍继续在运转——处理信息、使信息条理化、最终产生创新的思想和办法。这个过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酝酿成熟”的阶段,因为它反映了有创造性的思想的诞生过程,就像雏鸡在鸡蛋里逐渐生长直至破壳而出的过程一样。当你在从事你的业务工作时,你创造性的大脑仍在运转着,直到豁然开朗的那一刻,酝酿成熟的思想最终会喷薄而出,出现在你大脑意识层的表面上。有些人说,当他们参加一些与某项工作完全无关的活动时,这个豁然开朗的时刻常常会来临。

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希腊思想家阿基米得,当他在洗澡时,他豁然开朗的那一刻来到了,他光着身子跑出来,穿过雅典的街道,大声喊着:“我找到了!”你在生活中的某种程度上肯定也有过这种“我找到了!”的体验。有时候,尽管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一个人的名字或重要的细节。在这种时候,如果你停下来,不去想这个问题,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常常会发现这个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会不打招呼地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中,仿佛在你的大脑中编了一个计算机程序,它不停地进行扫描、处理,直到答案突然地出现在屏幕上。

当然,要想让酝酿成熟的过程发生,你必须给它以足够的时间。回想一下上一次你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准备的会议或写的一个报告。后来,你可能已经意识到,由于你没有给大脑留出足够的完成工作的时间,所以你与创新的思想和有见地的战略擦肩而过。尽管你可以用给鸡蛋增加温度的办法,加速雏鸡孵化的过程,但是,创造性作为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被缩短或删减。如果你过早地让创造性破壳而出,你得到的只是一顿早餐,而不是一只毛茸茸的小鸡。你需要给创造性预留出足够的运作时间,直到“豁然开朗的那一刻”出现,这是你对创造性的过程尊敬的表现。

如果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不出现,如果你竭尽全力,按照所有的步骤为你创造性的园圃整地施肥,那么,有新意的思想一定会破土而出,你看见这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运转的次数越多,你的信心就会越大。请想想你生活中曾有过的“我找到了!”的时刻,并在你的“思考笔记本”上把它们记下来。这样做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独特的方法,以及一条实现目标或提出有新意的观点的好途径。

追踪思想火花

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一出现,很令人振奋,然而,这个时刻只是标志着创造性过程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如果在创造性的思想出现时,你意识不到,不能对其采取行动,那么,你脑子里出现的创造性的思想就没有丝毫的用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出现时,人们并没有给它们以极大的关注,或者认为不实用而忽略了它们。你必须对你创造性的思想有信心,即使它们似乎是古怪的或远离现实的。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最有价值的发明一开始似乎都是些不大可能的想法,它们往往被流行的常识所嘲笑和不齿。例如,尼龙粘扣的想法就来源于发明者穿过一片田地时,粘在他裤子边上的生毛刺的野草。具有黏性的便条,是偶然发现不太有黏性的胶粘剂的结果。1928年,一个初出茅庐的会计师W·E·笛墨在业余时间用树胶的处方做实验,无意间做出了第一批口香糖。

有了想法以后,对它们进行创造,使其变成现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大多数人喜欢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并与他人进行讨论,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拿出需要的时间,付出努力,使想法成为现实。当发明家爱迪生宣布:“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时,他并没有夸张。在任何一个领域,作出有意义的创造性的成就,一般都需要数年的实践、体验和再加工。即使某项发明是瞬间而作出的,而这个瞬间往往是辛苦和勤奋的冰山一角。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有人问著名的摄影家阿尔弗雷德·爱斯斯坦德特,拍一张受人称赞的照片要用多长时间时,他回答是“30年”的原因。虽然爱因斯坦在26岁时就提出了相对论,但事实上,他从16岁开始就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问题了。

这一切都说明有效的思考既包括创造性的思考,也包括批判的思考。当你运用你的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提出创新的观点后,接下来你必须运用你批判的思考能力对你的观点进行评价和再加工,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然后,你需要有落实计划的决心,并克服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困难。但是,无论是批判的思考还是创造性的思考,你都需要掌握克服阻碍你思考的方法。

2.培养高效创新的精神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少新的思路,缺乏创新精神,只在“守”字上做文章是达不到目的的。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只躺在原有的基础上睡大觉,终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获得100%完美的成功,就要有创新的精神。

创新精神不仅对自己的形象、声誉、能力和前途有利,也会对企业有利。领导会感到你对企业的热诚和责任感。不论你的建议是否被采纳,你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精神对企业的发展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方式息息相关的,要培养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无论你现在拥有多少专业知识,多高的学位,或有多少证书,都不能停止对知识的追求。学无止境,学海无边,知识是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事实上,在企业里你具备的条件,别人也可能同样具有,若想从众多同事之中脱颖而出,那就要抓紧时间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你不仅要做好专业人才,也要成为多面手,扩大晋升渠道。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

只顾拼命地工作,而不注意适当的休息,无论你的身体多么强壮都会有倒下的一天。对于“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领导表面上会大加赞许,实际上并不欣赏。要学会工作,也要学会休息,只有这样才能后继有力。不少人到达单位后,首先做的事是抹桌椅、喝水、整理案台、东摸西翻一遍,然后开始与同事聊天,最后才打起精神来工作。这些表现在领导眼里被认为是浪费工作时间。因此,你如果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千万不要照常规去作,要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具备良好的创新开始。

灵活地安排工作

你要学会适应环境,调整自己平时的工作时间表,以便符合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要求。只依照接受工作的次序来安排工作,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不仅会影响效率,而且还有可能得罪客户和同事。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灵活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要有良好的敏感度

对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性,灵感往往稍纵即逝。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与社会的接触,有接触就会有碰撞,有碰撞就会产生火花,这一刹那的火花,也可能是一个新的创意,可能会给你增加升职的机会。

要跟着领导的感觉走

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喜欢创新、主张进取的人,那么你不妨多做一些创新尝试,无论试验成功与否,领导都会觉得你是个有能力的职员。

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因循守旧的人,也不一定就代表他不喜欢创新精神。虽然他不想再品尝失败的滋味,但为了企业的发展,他也会赞成员工积极创新,但要注意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3.在工作中贯彻变革的思维

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重大课题,即如何释放创新的巨大潜力。显然,漫无目的的创新方式其结果也只能是于事无补、白费力气。为了达到更高的创新效率,他们必须运用创新这一有力武器,来解决业务上最严峻的挑战。

创造性活动本来并不难,它只是指那些不同于呆板的活动。几乎所有通俗哲学读物中都有介绍有关“布里丹的驴子”的故事。14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布里丹认为,意志是由环境决定的。反对他的人以驴子作为例证:有一头驴子,它肚子很饿,而在它前面两个不同方向,等距离的有两堆同样大小、同样种类的草料。驴子犯了愁,由于两堆草料与他的距离相等、草料又是同样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它无所适从,不知应到哪堆草料去才是最短距离,才最省力气,于是在犹豫愁苦中饿死在原地。布里丹的反对者试图说明:如果没有自由选择的意志,这头驴子就会饿死。后人把这种论证叫做“布里丹驴子”。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深刻的,它提示人们:许多时候,只要有点创新意识,就会焕发创造行为,就会有活力,而呆板凝滞则足以扼杀创造力。现代企业员工要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经济的不平衡中寻找企业发展和获利的机会,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企业员工必须树立“以变求胜”的态度去关心企业,这其实就是一种变革思维。当一切都顺利时,人易于陷入安逸的生活方式,以安逸的生活方式生活就会失去追求新生活的热情。这是人的非常自然的心理状态,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将无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改良或发展将停滞不前。

4.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思维是人类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也是创新的源头。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开始创新活动,有了创新活动才能产生创新成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总体处于发展、变化的趋势中,但也会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一系列的思维定势所构成,由一系列思维定势的品质所表现。有位警察到森林打猎,他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隐蔽起来。忽然,一只鹿跑了出来,这位警察立即跳过灌木丛,朝天开一枪,并大喊“站住,我是警察!”这就是思维定势。

人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往往都是凭借原有的思维活动的路径(即思维定势)进行思维的。人们认识未知、解决未知,都是以已知或已知的组合、变换为阶梯。要想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更新原来的思维模式,优化、深化思维的品质。

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更新思维模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新思维的素质。

突破书本定势

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打人,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妇女,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由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势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突破经验定势

怎样才能突破经验定势呢?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初生的牛犊之所以不怕虎,是因为不知老虎为何物,在它脑中没有“老虎会吃人”的经验定势。因此见了老虎,敢于本能地用牛角去顶,而这时,带上“牛见了我会逃跑”思维定势的老虎,反倒不知所措,于是落荒而逃。

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下面的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

贝尔29岁发明电话;

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

巴斯噶16岁写成关于圆锥曲线的名著;

……

突破视角定势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写到:“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才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

突破方向定势

萧伯纳(英国讽刺戏剧作家)很瘦,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挖苦他:“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从水缸上将人拉出,即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离开人,这就是逆向思维。所以,认识对象,研究问题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去考虑。而不只限于一个方面,一个答案。

只有不断突破思维定势、超越自我,人生才会更精彩。

5.在细节中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创新并不是少数几个天才者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创新。在细节中创新,就是要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改变思维定势,最终将你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在一个世界级的牙膏企业里,总裁目光炯炯地盯着会议桌边所有的业务主管。为了使目前已近饱和的牙膏销售量能够再加速增长,总裁不惜重金悬赏,只要能提出足以令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该名业务主管便可获得高达十万美元的奖金。所有业务主管无不绞尽脑汁,在会议桌上提出各式各样的点子,诸如加强广告、更改包装、铺设更多销售据点,甚至于攻击对手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而这些陆续提出来的方案,显然不为总裁所欣赏和采纳。所以总裁冷峻的目光,仍是紧紧盯着与会的业务主管,使得每个人皆觉得自己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会议凝重的气氛当中,一位进到会议室为众人加咖啡的新加盟企业的小姐无意间听到讨论的议题,不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壶,在大伙儿沉思更佳方案的肃穆中,怯生生地问道:“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吗?”总裁瞪了她一眼,没好气地道:“可以,不过你得保证你所说的能令我产生兴趣,否则你随时准备走人。”这位女孩轻巧地笑了笑说:“我想,每个人在清晨赶着上班时,匆忙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固定成为习惯。所以,只要我们将牙膏管的出口加大一点,大约比原口径多40%,挤出来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这样,原来每个月用一条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会多用一条牙膏呢?诸位不妨算算看。”总裁细想了一会儿,率先鼓掌,会议室中立刻响起一片喝彩声,那位小姐也因此而获得了奖赏。

这就是在细节中求创新的益处,它可以把你从毫无头绪的困境中代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它值得每一位企业员工学习。也许某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以使你灵光一现,你便会有所突破并进而前途无量了。

6.在工作中不断创新

优秀的员工善于尝试和冒险,同时又能宽容地对待犯错,一些优秀的企业甚至鼓励员工犯错误,以保护员工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因为,创新意味着从无到有,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遭到挫折或失败是正常的,但风险往往又蕴含着机遇和未来。

思想无创意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领导一般欣赏“有想法的人”,如果领导说什么你做什么,对领导的意图没有任何创造精神,在工作上没有任何主动精神,那么久而久之领导是不会喜欢你的。如果你要得到领导的重用,就要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创新意识意味着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员工的创新意识是同他极其强烈的成就欲望和事业心密切相连的,这就是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取得别人所不可能取得的成绩。人们不能发挥创造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心中存在某种局限性观念,有的是存在某种障碍,也有的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创新的各种关系。所以员工要提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必须做到突破许多思维障碍,敢于打破一切常规,迈出创新步伐。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有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的创造力。

以下是许多优秀企业的员工常用的6种创新方法:

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该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与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让它们从头脑中释放出来。

及时记录下来一些想法

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搁置直至彻底放弃。其实,在创新领域中,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新意识。如果你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新性的思想。

自己提问自己

如果不问自己许多“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见解。为了避免常犯的错误,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也从来不会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一时冲动之下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努力去实施创新性的想法

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和成功失之交臂。只有坚持努力,持之以恒,才会如愿以偿。

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

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新力,也无法使人摆脱困境。有人喜欢用比较分析法来思考问题。当面临抉择时,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没法解决的问题画成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呢?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抉择就会迎刃而解。

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的愿望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只有心中充满改变现状的愿望,才能不断地去创新。

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社会将停滞不前,企业职工要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如此,创新工作才可以少走弯路,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通过借鉴前人的工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

我们每一个人都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一味地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要学会借鉴和组合

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自己却不努力是不行的。借鉴可以是思路,也可以是方法,更可以是产品。我们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觉得对不起别人,我们只是知识借用而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是要我们用“拿来主义”精神去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吗?这叫做“取长补短”。国家的政策也是如此,要借用其他国家的好策略,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再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路线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向世界强国迈进。而其他比较落后的国家也“借用”我国的经验,使自己的国家不断进步。

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那才是我们发展自己的上上之策。所以,要想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很重要!

养成思考的习惯

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千万不要把灵感放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灵感的,一旦产生就要记录下来,时间一长,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自然就出现了。

此外,要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责任心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机器,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2)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任何创造都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3)必须坚持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前提。爱因斯坦说过,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在思维实践中不迷信前人,不盲从已有的经验,不依赖已有的成果,独立地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问题,在独辟蹊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8.打破常规创新思维的方法

在现实职场中,许多抱着老传统不放,缺少创新精神的人不在少数。

由于整个市场是动态的,知识在不断增加,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在变化之中,这就要求解决问题的角度有所突破,而人的思维习惯固守在传统的“桌面”上——受本行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被“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所迷惑,那么,工作的效率和进度必然受到影响,甚至会不战而败。相反,敬业的职工在专注工作的同时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尝试用创新的智慧解决问题,必然能带来更大的成就。

纵观在职场中呼风唤雨的成功者,一般都不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而是能够在创新的立场上考虑各种问题的人。所以有些时候,因循守旧的人越专注,他离成功的彼岸就越远。专注,能聚集个人的全部精力;创新,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二者只有相辅相承,才能取得更杰出的成绩。创新要以一定的理论基础或现实基础作为前提,主观凭空想象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没有创新精神的专注,只能因循守旧地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9.激发自己创造力的方法

你是有创造意识的人吗?或许你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自己没有。我们从小就听人说,创造力是罕见的,神秘的,只有艺术家才有。其实创造力每个人都有,无人例外。

为了激发出你的创造潜力,必须掌握一些策略。

捕捉灵感

新点子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很快抓住,可能就一去不复返。那些懂得发掘创造力的人,都已学会如何捕捉和保留新点子。他们拥有“捕捉”的技能。

闭上眼睛,让思维自由游荡几分钟。身体放松,让思想自由驰骋。离开房间,离开地球,飘向星际,只要时间宽裕,不分神,每个人都能看到、听到或经历那些现实中不可能经历的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感源,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况下,捕捉灵感较为容易。

置身挑战

使新点子快速出现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放在可能失败的困难环境中,只要你处理得当,失败可以成为创造力的源泉。

一般来说,如果做某事失败,我们在沮丧之后,便开始尝试别的办法——这对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许多念头的互相竞争,可以大大加快创意的过程。

有些问题是难以解决的,那是些无止境的挑战,但它可以用来加大创造力。我们真的想使自己困守在沮丧的境况里吗?当我们感到被妨碍,会本能地逃离,从而激发出各种灵感火花。即使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但是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却可能激发出一些有趣的新点子。

拓宽眼界

知识越博越杂,你潜在的创造力就越丰富。

无数的进步是源于创造者在不同的领域都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你应该拓展你的知识面,弄清楚你一无所知的领域,强化你的创造力。

制造刺激

在你周围放些可激发大脑的东西,并经常更换这些刺激源,借此增强创造力。刺激多样化又不断改变,可以帮助你不断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

与周围的人相互影响也是“制造刺激”的一种方式。例如,利用群体“大头风暴”总有些收获,因为开会的人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刺激。

凭借创造力不断增强,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小问题,使新念头不断,新成就层出不穷。

创造才能除了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外,和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分不开的。具有高创造力的人总是有些“不可思议”的特殊行为表现。他们通常在独立性、富于幻想、坚持性、自制力和耐挫折的能力等方面特别强,超出一般人。

10.勇于创新的做法

在现代企业里,领导对于每个员工的考核,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优劣,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员工更受领导器重和依赖。

成为一个优秀员工,首先就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这样,你就会成为成功的创新求知英雄。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会得到企业的承认和奖励,你不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得到企业领导的鼓励和赏识。

创造力是最珍贵的财富,如果一个人具有这种能力,就能把握生活的最佳时机,从而缔造出伟大的奇迹。

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而职场中的许多人都有一种惰性,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动。一切都按固定的模式去做,结果做来做去,平平庸庸,没有丝毫改变和进步。

别以为我们既不是决策者,也不是精英,就与创新无缘。只要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找准一个点,将最切合实际的,只是被平日忽略了的、小小的改进,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也许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要坚信:创新不只是精英们的专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创新!

11.走出束缚创新能力的误区

如今,我们的工作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你缺乏创造力,不勤奋敬业,你连90%的成功都不能到达,又何况更多呢?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仅靠老思想很难跟上。

幸运的是创造力并不神秘。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阿伯特·森特·乔尔吉认为:“创造和发现即是见他人之所见,想他人之不想”。

怎样才能“想他人之不想”呢?通常它只在头脑中一闪而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就是一例。迈克阿塞教授指出:要想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就必须突破束缚创造力的误区。这些误区包括:

相信唯一正确答案

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老师往往就告诉我们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相对应的正确答案。然而许多重要的结论都是开放性的,远非只有一个答案。如:“失去了工作我该怎么办?”明显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重新再找一个。”但是另一个也正确:“回到学校去,学习新的职业。”第三条则同样正确:“开创自己的事业。”

只要寻找第二条答案就可以开创你需要的新方法。法国哲学家埃米尔·查特依尔说:“仅有一种想法比任何事情都可怕。”

轻视模糊思维

毫无疑问,逻辑思维方法能将新思想置于死地,因为它排除了看来似乎矛盾的各种可能性。模糊思维像一块自由的天地,在这里,新思想能够很快地发芽。模糊思维有一种相似性和类推性,能够帮你很快地解决问题。

一位经理一直用合乎逻辑的方法思考着他的企业究竟出了什么偏差,但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想出了一个比喻才解决了这一问题。“我的企业就像一条没有鼓手的大划艇,大家都在用力划,一些人的桨刚刚划到一半,而另一些人却已划完。”结果这位经理敲起了指挥鼓,企业的航船顺利地航行了。

囿于常规

如果你不能够打破常规,你将永远无法获得新思维。诺伦·布什内尔·雅他利有限企业的创建者是一位富于献身精神的常规反抗者。他发明了电视游戏。一次他想发明一种更富有乐趣的弹子游戏。按常规,这种游戏的板只有26英寸宽。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遵守着这一规则,但是工作却毫无进展。最后,他打破了这一常规,将游戏板的宽度增加到30英寸,从而创造了提高这种游戏的趣味性。

受“实际情况”的约束

要想发展想像力,首先需要的是各种假设,而不是狭隘的实际。“如果……将……”的自问能够将你引进可能性的领域。

一家化学企业里的一位工程师出人意料地问同事们:“如果在墙壁上涂上枪药,将会怎样呢?当它几年后开始剥落时,用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统统烧掉。”当然房子也许会同时烧毁,于是这些不受所谓实际束缚的同事们,开始思考,结果可能启发他们想出一种能够使涂料很容易地去掉的活化性添加剂。这家企业现在正在进行这项实验。

害怕失败

如果一个有着创造力的行动无碍于你的生命,你就不要怕有失败或者失误。然而,如果你正寻找一种新的想法,你需要的却是承受失败的精神。

截止到1979年,波士顿红鞋喜剧团的明星卡尔·亚斯特尔詹姆斯基已收集了整整3000件观众的投掷物。亚斯特尔詹姆斯基说:“在我的生涯里,我已经挨了不下一万次的打。这也就是说,我失败过至少7000次。而这一事实能够使我保持头脑清醒。”

他清楚地认识到,成功和失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错误不过是创造过程的阶石。通用电器商业企业的创始人汤姆斯·沃特里生说过:“通往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

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应用到工作中

新的思维和创新来自于那些与工作毫不相干的地方,所以你要做个留心、细心的涉猎者。成功涉猎者的涉猎范围很广,并有一双机警的慧眼,这样才能不放过任何猎物。

富于创造的人必须是万事通,对每件事都感兴趣,他知道在某一领域里学到的东西很可能在其他领域里也有用。

缺乏创造性的自信

创造应该是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而不单单是艺术家和发明家的事。如果将自己降低到无创造性一类,我们就会处于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状态。一个认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所创造的人,在重大问题面前将不可能去做寻找创造性答案的尝试。

一家大原油企业雇用了一批心理学家,想要找出为什么研究部门和发展部门里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有建树。3个月的研究使心理学家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建树的人认为自己有创造能力,而无建树的人却认为自己没有。

自信是创造的基础,因为任何一种新思想都将使你成为先驱者。你一旦将其付诸行动,你就要一个人独自承担失败和受嘲弄的风险。

12.减少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发挥人的这一天赋能力,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创造力,勤奋敬业,会使你的工作不断地增加亮点,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成功。怎样才能较快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呢?要想充分发挥创造力,树立创新意识,必须克服以下几种常见的障碍。

冲破习惯或常规的束缚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或称常规,而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由这种习惯或常规来决定的,因而在许多企业里,许多日常工作都有一定的惯例程序,但这种按惯例行事的做法不一定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忽略了隐藏着的创造契机,它对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凡事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全局将会怎样?”只有寻根追底,才能找出改进的途径。

把批判力和创造力统一起来

一般人认为,批判力和创造力就像油和水不能相混一样,也是难以妥协的。实际上,在创造活动中,这二者正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日常的工作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创造的机遇,但能否有所创造,这不仅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自身因素有关,与是否正确地处理这“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有关。批判力一般是否定性的,而创造力则是一种由希望和热情、勇气和自信心组成的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肯定性的。如果创造力在你的头脑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你的脑子一定会变得灵活起来。反之,如果老是用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必然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二者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是必须统一的。批判和判断只以眼前的事实作为依据,它们更多地是倾向于保守地维持现状而不是倾向于前进。而创造力的目标则是未知的事物,开动想象的机器,并努力把“不可能”的事物转变为可能。

穿透表面现象

由于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某些事情往往自以为“见微知著”,这就会带来一种弊病——单凭表面来判断一切,不作更深一步的思考。

例如,小王在单位里任办事员,工作勤恳,每天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处理一些没有办完的工作,就连周末假日也不例外,大家都感到他的工作热情很高,这种人理所当然地常常受到赞扬。可是,如果从工作效率或具体的工作方法上来看,那他就不值得表扬,因为唯有他一人每天要来加班加点,如果不是自身就是工作中或许有什么毛病。

只有全面地看待事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地了解情况,准确地收集信息,给发挥创造力创造条件。

超越经验和专业知识

一家规模不大的建筑企业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处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1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4个弯。这对非常有经验的老工程师来说都感到束手无策,显然,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任务。最后,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工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老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老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它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因此,工人们就很容易把那根线的一端和电线联在一起。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

经验限制了那些老工程师的思维,面对新问题他们则一筹莫展。

现代科技的特点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而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利用综合性学术观点来解决问题的却越来越少。虽然专业面越小越有利于使研究深化,但随之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视野狭窄而使创造力大受影响。深度和广度看上去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却是相互促进的。专业知识过于集中,就不容易看到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也容易忽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情报,因而难以实现创造性的飞跃。

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人有一种惰性,就是对各种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人们老是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总爱把现实存在当作最合理的状态,把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也看作是正常现象。一旦有人要对现状提出挑战,便会受到各种非难,甚至被看作“空想家”、“怪癖”等等。

有句古谚说: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认为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这话未必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有回避思考的倾向。

主动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力绝非像神话中所描绘的那样会在某天早上突然降临到你的身上。创造力是靠充沛的创造欲望和强烈的创造动机来驱动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创造动机不足的人,无论你怎样激动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创造力是个人内在的素质,必须靠自己去培养。而动机意识薄弱正是创造力埋没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超越消极情绪

情绪和思考都是人的一种天性,但这种天性常常会阻碍创造力。情绪性障碍会使你的头脑简单化,扰乱你的创造性思考,容易钻进牛角尖。此外,怕失败、怕被嘲笑、怕被批评被孤立的恐惧心情,都会使你的创造力受到压抑。

保持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这种人即使接受新的情报信息也往往会忽略过去。而另一种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他们对于事物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不放过,总想多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就像砂粒刺激了河蚌从而产生了珍珠一样,好奇心激发发明家的创造欲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

克服从众心理

由于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就难免受他人影响,让某种形式来改变自己的个性。虽说组织起来的人们不一定要求每个成员都是同一种类型,但在同一企业中的人往往有一种“必须这样行动”的约束,而实际上,人是各有其特点的,对于同一件事,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比强求一律的方式要好得多。

当遇上一些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做法时,人们往往会用“大家都这么干,我也只要照办就行了”这样一种轻松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这就难免走进因循守旧的死胡同。

活用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不能代表一切。当然,如果是用来考试,那是很有用的,但考试只能测定你学习的程度,同创造力是大不相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光凭“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当然,也许你曾受过从事某项工作的业务训练,或有一本关于从事某项工作的“手册”之类的东西。但你仍无法从中得到有关创造性工作的训练。

所以,切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越,只有创新,你才能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而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

无论是产品创新的李彦宏、技术创新的邓中翰,还是模式创新的江南春,营销创新的黄光裕,如今最有“人气”的企业家都离不开两个字——创新,他们所介绍的经验和发表的感慨也都浓缩其中。在成功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创新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创新使他们得到了发展。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依然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却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使后人很难向他学习。

其实,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能随时随地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的叠加,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总之,谁要抓住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职场上的赢家;谁要拒绝创新的习惯,谁就会永远沦为打工一族。

第二章 培养高效的工作方法

抛开其他因素,如果你单纯缘于高兴而做一项工作,那么这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美〕巴菲特

1.培养高效工作的方法

在我们的身边,总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论星期天还是休假日,都不惜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一旦工作中断,他们就像丢了魂似的,心神不定。

可不幸的是,这种人往往很难飞黄腾达。这是为什么呢?许多精明的上级领导从下属的忙碌中能看出许多问题,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于是就希望通过忙碌来引起领导的注意,他们生怕自己的重要性被忽视,便加倍地忙碌,其目的在于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能干的人。但精明的领导总能透过他们的工作内容,看出他们的本领,而无须探询他们忙得团团转的理由。因为,困难的工作,不一定会使人显得很忙。而终日忙得晕头转向的人不一定是个能干的人。

日本有部心理学著作认为:有的人总是企图表白自己的废寝忘食,其实他内心隐藏着本质上的怠惰。上级领导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对工作缺乏关心和兴趣的人,他也许是害怕遭到别人的非难和惩罚,以至陷入战战兢兢的状态里,倘若受不了连续的紧张,为了消除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迫使他只好采取一种期待赞赏的行动,这样一来,他便成了一个忙忙碌碌的员工了。

有的人忙碌都近乎一种病态了。他们事事认真,每天脑子里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一旦上级对自己并不赏识,他们中的许多人便会产生怨恨心理,抱怨上级有眼无珠,看不到自己付出的辛劳、付出的时间等等。并往往因此露出怠惰的面目。有的领导对这种忙忙碌碌的人,是很反感的。

正常人的生活总要分为工作、家庭和余暇三部分。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这三方面的时间,借此获得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一旦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某一方面而又没有得到满足时,这三方面的平衡便会立即崩溃。

虽然有时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人,常常能成为一个好的能干的职工,但这种人做主管是不太合适的,因为他们不太适合做管理人、调度人的工作。试想,他对自己的需要和愿望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又怎能及时满足大家的各种欲求和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呢?因此,这种人往往得不到正常的升迁。

2.运用高效的方法工作

高效工作强调的是效率,即让我们更快地朝目标迈进;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确保自己是在做有效率的事,接下来要“成事”,就是“方法”的问题了。

有人认为,优秀的员工一定是最忙碌的人,其实,优秀的员工并非是最忙碌的人,他们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张弛有度。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向,也善于安排时间、控制节奏,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即便是忙,也极有规律。

事实上,每天忙忙碌碌的人,干得工作并不一定有成效,在如今信息庞杂、速度加快的职场环境里,我们必须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

运用高效的工作方法是克服无为的忙碌,获取成就的最佳途径。

化繁为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先问几个问题:

这项工作是必须做的吗?是根据习惯而做的吗?可不可以把这项工作全部省去或者省去一部分呢?

如果必须干这件工作,那么应该在哪里干?既然可以边听音乐边轻松地完成,还用得着待在办公桌旁冥思苦想吗?

什么时候干这件工作好呢?是否要在效率高的宝贵时间里干最重要的工作?

这件工作的最好做法是什么?是抓住主要矛盾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是应采取最佳的方法而提高效率?

区分先后与轻重,工作秩序条理化

工作秩序条理化是防止忙乱、获得事半功倍之功效的最好办法。(1)保持办公桌整洁。去掉与目前工作无关的东西,确保你现在所做的工作是此刻最重要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项目都在档案中或抽屉里占有一定的位置,并把有关的东西放到相应的位置上。(2)懂得有所拒绝。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做完,一个人要学会调整自己,要懂得拒绝。有些事情是不是值得为它去拼命,如果不值得,那么就干脆放掉它,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力戒由于有吸引的干扰或因你厌烦了手头上的工作,而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去干其他呼声较高的工作。一定要保证你在结束这项工作之前,为它采取了所有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万一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可以集思广益,一起解决。(3)主动协助领导排定优先顺序。也许你常有“手边的工作都已经做不完了,又丢给我一堆工作,实在是没道理”的烦恼。你该做的是与领导多沟通,主动地帮助主管排定工作的优先顺序,这样便可大幅减轻工作负担。

灵活机动,工作方法多样化(1)找到最佳方法。原有的工作方法未必就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对原用的方法加以认真分析,找出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使之与实现目标要求相适应。

也可在明确的目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目的的各种设想,从中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方法。(2)重新排列做事顺序。即考虑做工作时采取什么样的顺序最合理,要善于打破自然的时间顺序,采取电影导演的“分切”、“组合”式手法,重新进行排列。(3)避免重复劳动。如果有两项或几项工作,它们既互不相同,又有类似之处,互有联系,实质上又是服务于同一目的的,就可以把这两项或几项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其相同或相关的特点,一起研究解决。这样自然就能够省去重复劳动的时间。(4)善于劳逸结合。尽可能把不同性质的工作内容互相穿插,避免打疲劳战,如写报告需要几个小时,中间可以找人谈谈别的事情,让大脑休息一下;又如上午在办公室开会,下午到群众中去搞调查研究。(5)经常性问题标准化。即用相同的方法来安排那些必须时常进行的工作。比如,记录时使用通用的、明白易懂的符号,这样一来就简单了。对于经常性的询问,事先可准备好标准答复。

3.掌握高效工作的窍门

“高效”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技巧,很多人在抱怨没有足够时间的时候,其中的潜台词是他们应该更专心。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需要的是不要浪费时间。

防止浪费时间的窍门(1)如果这件事情不需要上网就可以完成,把网断掉。(2)延长查看电子邮件的周期。(3)如果手头的工作很重要,工作期间不要接电话,回头再打过去就是了。(4)如果你的工作环境让你不能工作,换个没人打扰的地方。(5)看电视意味着“这段时间我浪费了也无所谓”。(6)平衡你的娱乐和工作时间。(7)时时检查你的时间安排和现在已经进行中的项目。(8)以小时为单位划分你的工作时间,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专心的窍门(1)清楚的写下你的目标,放在你的眼皮底下。(2)多和专心工作的人在一起。(3)尽量把资源用在主要目标上,把时间花在刀刃上。(4)回顾总结以往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5)清楚明白你想要得到的是什么。(6)不要太容易放弃。(7)想象一下成功后的样子,写下来,每天读读。(8)学会把大事划分为几个阶段,完成一个阶段,再进入下一个。(9)养成好习惯。(10)吃好睡足。(11)维持家庭关系,这是你完成其他工作的保障。

4.营造高效工作的办公环境

优雅的办公环境,对于提高办公效率非常重要。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营造出高效率的办公环境。

将不常用的东西转移到其他的地方

随便看看你就会发现,办公室里很少使用的东西数量惊人。过期的文件、不用的信笺、从来不开的台灯……不一而足。最好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只保留最为常用的东西,将那些不是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移出视线之外。

将过期的文件加以清理存放

没有必要将办公室的文件柜都塞得满满的。给文件柜“瘦身”——对过期文件加以清理存放。这项工作耗时不多,但可谓一举两得:既节约了时间又腾出了空间。

注意你的电脑显示器

在电脑显示器占据你的桌面时,要释放更多的空间是比较困难的。一个选择是使用显示器架,可以将文件和其他东西放到它下面;另一选择是选用LCD显示器,它占用的空间只有CRT显示器的三分之一。

充分利用办公空间

如果办公场所狭小,就要想办法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可以将架子安到墙上,桌子下面可以用来放文件或电脑主机。如果桌上要摆传真机、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多种办公设备,可以考虑购买一台多功能一体机。

扔掉旧的阅读材料

你可能保存着不少不再需要的过期的出版物,那么请在清理办公室杂物时将它们扔掉。如果担心会丢掉重要的文章,在扔掉它们之前浏览一下目录,将真正需要的文章剪下来。不要用太多的空间来存放出版物,这样能够缩短你的阅读和清理的周期。

5.工作从高处着眼低处入手

一开始怀有最终目标很重要,但是,如果不会分解目标,“最终目标”就会成为海市蜃楼。

要想沿着我们选定的方向到达目的地,得学会把这一目标分解开来,化整为零,变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然后将其各个击破。

许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困难太大,而是目标距离较远,正是这种心理上的因素导致了失败。的确,仅在方向的指引下我们看不到彼岸,大目标总是遥不可及,但若把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跨越它,就会轻松容易许多。

目标是逐步实现的,实现目标的过程是由现在到将来,由小目标到大目标,一步步前进的。而在设定目标时,运用“剥洋葱法”,由将来到现在,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再将每个小目标分解成若干更小的目标,一直分解下去,那么在实现每个小目标时,你就能备受鼓励,而且你会很清楚你现在该去做什么。

比如,你可以这样应用“剥洋葱法”:首先确定你的终极目标,再把你的终极目标,演化成你人生的总体目标,人生的总体目标不要太多,最好是一个,不要超过两个。然后,把总目标分解成几个5~10年的长期的目标,再继续分解,把每个长期目标分解成若干个2~3年中期目标,然后把每个中期目标分解成若干个6个月至1年的短期目标。进而,再将每一个短期目标分解成月目标,月目标变成若干个周目标,周目标变成若干个日目标,最后,依次分解到现在该去干些什么。所有的目标不管他有多大,一定要分解到你现在该去做点什么。因为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跟你的梦想相关连,否则这个梦想就被认为是不可实现的空想了。

长远目标:5~10年

长远目标与你所追求的整个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你想从事的职业类型,你是否想结婚,你向往的家庭类型,你追求的总的生活境况。在考虑长远计划时,不必拘泥于细节,因为以后的变化太多。应该有一个全局性的计划,但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中期目标:2~3年

中期目标指用5年时间所达到的目标,它包括你正在追求的那种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你生活历程中的下一步。

你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这些目标,并且在实施中能够预见你能否达到目的,并按照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努力的方向。

短期目标:6个月至1年

短期目标指的是6个月至1年的目标。你能很现实地确定这些目标,并能够迅速明确地说出你是否正在实现它们。

不要为自己设立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人总是希望自己有所进步,但也不能要求过高,以免因达不到目标而挫伤信心。目标要实际,更要努力地去实现目标。

近期目标:月、周、日

小目标指的是1天至1个月的目标。控制这些目标比控制较长远的目标容易得多。你能列出下一个星期或下一个月要做的事,并且你完成计划也是大有可能的(如果你的计划是合理的话)。假如你发现计划过大,你以后也可以修改它。考虑的整块时间越小,你就越能控制每一整块的时间。

微型目标:15分钟至1小时

微型目标指15分钟至1小时的目标。这些目标你是能够现实地直接地掌握住的。尽管它的效果不是很重大,但由于它是被你直接控制住的,在你的生活中,它还是显得很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实现这些微小的目标,你才能实现较大的目标。

假如你的微型目标计划得不错,并能朝着这些目标前进,那么你的长期目标的实现自然也就可以得到保证了。

6.把最简单的事做好

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千百遍地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能够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高标准地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有很多事情,虽然很简单,但我们不能采用简单的做法。我们要把它们看作是一件需要付出全部热忱、精力和耐心的伟大事业。当你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非常好时,你就变得很不简单,也就是不平凡。

世界上没有简单的事,只有把事情简单化了的人。我们总是想急功近利地做一些不简单的事,而忽视一些看似简单的事。其实“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不简单”。一个优秀的人不见得就能做出不简单的事情;一个平凡的人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反而可能成就不简单的事情。

简单必须先经过复杂的过程,就像读书一样,要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简单是在复杂之上,跳出复杂才能简单,将简单管理真正落实到企业组织流程上,真正形成自觉的行为,更需要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先复杂、精细,然后简单。

简单的事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做对的,但能把简单的事做对并不难,难的是持续地做对。我们每个人都会做却又不屑于做的事情,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中。其实,简单不等于浅薄、简陋、粗放,简单是深刻、丰富、精细,丰富才能简单,精细才能简约。

7.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优秀的员工懂得如何把重要而紧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控制自己,防止自己变成一位“工作狂”,他们懂得如何授权他人,如何减少干扰,如何集中注意力,利用好精力充沛的时间,因为他们养成了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做事分清轻重缓急。

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为四个层次:即重要且紧急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这类事情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是当务之急,有的是实现你的事业和目标的关键环节,有的则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合理高效地解决完,你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别的工作。这种事情紧急而重要,你必须尽快把它们处理好,不能再拖延。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这类事情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关系到你的长远发展。

对这些事情的处理好坏,从一定角度反映了一个人对人生目标和进程的判断能力。因为这些事情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重要而又不是必须立即完成的事情。

这些事情的最大特点是没有规定的限期,如果没有被其他人催促或有现实因素的刺激,可能将被永远拖延下去。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可以说,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一类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极需要的,而且要立刻采取行动,但是如果客观地来审视这些问题,我们就应把它列入次优先的事项中去。

大凡低效能的员工,他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紧迫的事”上。也就是说,人们惯常的习惯是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决定行事的优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

按照这种思维,他们经常把每日待处理的事区分为如下的几个层次:

今天“必须”做的事(即最为紧迫的事)。

今天“应该”做的事(即有点紧迫的事)。

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紧迫的事)。但在多数情况下,重要的事却不紧迫。比如长远目标的规划等,往往因其不紧迫而被那些“必须”做的事无限期地延迟了。而优秀员工懂得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

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情——不需要即时处理,甚至不需要处理的事情。如果把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面,纯粹是浪费时间。

但在实际生活中,所有的工作都既有紧急程度的不同,同时也有重要程度的不同。现实中,可以用下面的乘式来解决做事的优先顺序:用重要性乘以紧迫性。即:

优先顺序=重要性×紧迫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工作分成四类。

第一类:紧急、重要的事情(位于第Ⅰ象限)

第二类:不紧急、重要的事情(位于第Ⅱ象限)

第三类: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位于第Ⅲ象限)

第四类: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位于第Ⅳ象限)

在现实生活中,你能分清每件事情所归属的方格吗?你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哪个方格了呢?

如果是Ⅰ,说明你总是忙于应付那些无穷无尽的紧急事。被一个又一个的像大浪一样向你涌来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你始终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要是总是这样,迟早有一天你会被击倒、压垮。

如果是Ⅱ,说明你有着“做要事而不是急事的良好习惯,这正是优秀员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这些事情虽不紧急,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受教育程度、工作业绩等。有了这个良好的习惯,你会凡事制定计划,按时工作学习,坚持锻炼身体,这样你就能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慌乱,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如果是Ⅲ,说明你的工作自主性与效率都不高。你盲目地追随繁杂的事务,而不考虑它对你是否有益。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根本是不自由的,你已经被紧紧束缚在别人的议事日程上。如果不努力改变做事风格,你的生活和工作都将陷入被动局面。

如果是Ⅳ,说明你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既没有工作效率,也没有工作效能。你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面,长此以往,你将一事无成。

工作是要有章法的,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才能达到良好结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优秀员工在处理一年、一个月或一天的事情之前,总是按分清主次的办法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8.当日事必须当日完成

人性本身是放纵、散漫的,表现就是对目标的坚持、时间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时完成。如果拖延已开始影响工作的质量时,就会蜕变成一种自我怠误的形式。

当你肆意拖延某个项目、花时间来削大把大把的铅笔,或者计划“一旦……”就开始某项工程时,你就为自我怠误落下基石。巧妙地找借口,或有意忙些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使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积累,积累就拖延,拖延必堕落、颓废。延迟需要做的事情,会浪费工作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懂得用时间给自己压力,那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你应该做的事。所以你最好制定每日的工作时间进度表,记下事情,定下期限。每天都有目标,也都有结果,日清日新。

人们做事拖延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手头的工作;另一些人则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要养成更高效率的新习惯,首先必须找出导致办事拖延的情境。(1)如果是因为工作枯燥乏味,不喜欢工作内容,那么就把事情授权给下属,或雇用企业外的专职服务。一有可能,就让别人来做。(2)如果是因为工作量过大,任务艰巨,面临看似没完没了或无法完成的任务时,那么就将任务分成自己能处理的零散工作,并且从现在开始,一次做一点,在每天的工作任务表上做一两件事情,直到最终完成任务。(3)如果是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取得结果或者效益,那么就设立“微型”业绩。要激励自己去做一项几周或几个月都不会有结果的项目很难,但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的成就点,以获得你所需要的满足感。(4)如果是工作受阻,不知从何下手,那么可以凭主观判断开始工作。比如,你不知是否要将一篇报告写成两部分,但你可以先假定报告为一单份文件,然后马上开始工作。如果这种方法不得当,你会很快意识到,然后再进行必要的修改。

9.不要让工作追着跑

发挥个性张扬本色

工作步调不断加快,得失之间也变得鲜明无比,情绪的变化常让自己搞得头昏脑涨,稍有心态调整不当,就有可能落入情绪忧郁的恶性循环中。在自己工作情绪不好时,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排除,想办法暂时告别工作中的压力,轻松轻松,不仅便于自己发现生活的乐趣,也能为再次做好工作鼓足干劲。

努力让环境“新鲜”

陌生的工作环境可以让自己感到好奇、兴奋、新鲜,什么事情都要跃跃欲试,不过逐渐熟悉工作环境之后,这些心态将渐渐远去,更多体验的是谨慎、见怪不怪、程序化地完成工作任务。长此以往,工作积极性自然下降。为此,你可以想办法为自己创造各种“陌生”环境,让自己好奇、兴奋、新鲜的心态永远存在。

合理调配“自我”

善于安排个人精力的人总是感觉到生活是轻松的,工作是愉快的。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你应该对所有的工作都做好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结束后,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切忌将工作带回家做。对于个人的进展应该定期进行“标记”,以便让自己明白,目前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什么工作没有完成;对没有完成的任务,应该规划好完成的时间,并在某一段时间里,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从而使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尽量做到更加有效,而且能够很好地自我循环,自我提升。

找出压力的根源

工作中的压力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你能否适应这份工作。如果适应的话,那么工作中的压力就是自己进步的动力,你会很从容地去面对,找出压力的根源所在。虽然压力的来源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自己永远有颗自信的心!

同事是最好的“减压”医生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每当你遇到类似的问题,并因此而产生了无形的心理压力时,你可以找最要好的同事进行倾诉。因为,这时对自己知根知底的同事,往往最能客观地“对症下药”。

10.充分发挥内在工作潜力

一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内在潜能,体力素质属于外在潜能。内因决定外因,外因要依靠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充分激发你的内在潜能,才能有所成功,有所建树。

潜能是自己体内或身上还没有开发利用的各种爆发力,任何成功的主要原因都是充分开发利用了内在和外在的巨大潜能。

如何激发内在潜能?简单说来,就是充分发挥、运用自己的才能,使之不断得以提高,达到较高水准。

人的天赋,相差是不大的,有的人之所以能够成长为能量较大的人才,是因为他“经过了锤炼”。铁可百炼成钢,人可百炼成才。

激发内在潜能,具体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下苦功掌握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能力、才能、智力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表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离开学习知识,单纯地去追求什么能力、智力,是不可想象的。对青年职工来讲,首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学知识。

养成勤思的习惯

大凡著名的成功人士都是思想上的勤奋者。牛顿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就可以渐渐地见到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仅仅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常用的钥匙总是发亮的,勤思的头脑总是多智的。激发内在潜能,必须使大脑经常保持在有弹性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和创造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任何人的能力、才能都是在实践中增长起来的。

作为职工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创造是具有更高一层意义的实践,所以具有更大的艰巨性。任务和事业的艰巨性,犹如高温的熔炉,经过火的洗礼,才能使钢铁更加坚韧。创造性是人类才能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创造性,也就是充分激发内在潜能的最佳途径。

11.用创意激活单调的工作

创意可以使每个人“救活”自己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投石问路者,或难或易、或明或暗,或悲或喜,仿佛不停地挣扎在一个个“陷阱”之中,因此用有效的创意点击人生的火花,成为突击生存的梦想和手段。谁要抓住创意,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意,谁就会平庸!这就是说,一个有效的创意绝对闪亮你的人生!

生活需要信仰,就像菜需要盐一样。

在众多信仰当中,创意是最独特的,也是最有效的。这种生活信仰,能帮助你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工作通常被认为是人生的起点。

人生由许多盲点构成,盲点是可怕的人生误区。人生的第一次盲点是“工作误区”,因为工作是每个人获取生存的方式。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为争取工作而绞尽脑汁,奋斗拼搏。这就是说,人生最重要的创意是克服工作盲点,解决工作误区。

职业的多样性,给每个求职创意的人提供了可能。假如你认为只有一种职业适合自己,那么这个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它本来就缺少创意,仅仅是一种不愿努力改变自身被动状态的懒惰心理而已。现代人试图改变人生的方法就是把智慧用在工作的创意中,力戒一种工作适合于己的观点。用不同的工作挑战自我,就是最大的创意!

只有学会创意,你的职业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12.将工作和兴趣合二为一

快乐工作是一个职工工作的最高境界。一个对于工作感到不满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绝不会有优越的表现。许多事实说明:大多数人的失败,都是由于工作的不适宜。快乐工作有如下标准:

兴趣与职业合二为一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人们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在工作中调动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从而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反之,强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对精力、才能都是一种浪费。

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很多,一般说来,兴趣爱好广泛的人,选择职业时的自由度就大一些,他们更能适应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广泛的兴趣可以促使人们注意和接触多方面的事物,为自己选择职业创造更多有利于特长与职业合二为一的条件。在职业选择时,还要特别注意想清楚,你最想做、最有希望做好的是什么工作。所以,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还要注意发现你的特长。

特长与职业合二为一

一个人的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的组合体,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等。因此,我们应该静下来衡量一下自己,细细找一找个人的特长。

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对工作者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对会计、出纳、统计等职业,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于工程、建筑及服装设计等职业的工作者要具备空间判断能力;对于飞行员、外科医生、运动员、舞蹈演员等职业的工作者则要具备眼与手的协调能力。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好高骛远或单从兴趣爱好出发,要实事求是地检测一下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找到有“用武之地”的合适工作。

气质与职业合二为一

心理学家把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

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一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黏液质、抑郁质的人比较适合做要求细致的工作。气质是制约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职业对人的气质有特定的要求,如医务人员要求耐心、细致,飞行员要求机智灵敏、注意力集中等特点。

气质具有相对的天性和稳定性,但后天也可以锻炼改造,况且纯粹属于某一气质类型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是以一种为主,其他几种气质类型兼具的混合体。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扬长避短。

性格与职业合二为一

性格是由人的各种行为习惯特征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性格与气质不同,其社会评价有明显的好坏之分。

许多工作对性格品质有着特定的要求,要选择某一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

传统型的人在事务性的职业中最为常见。这一类人容易组织起来,喜欢和数据型及数字型的事实打交道,喜欢明确的目标,不能接受模棱两可的状态。

艺术型的人喜欢选择音乐、艺术、文学、戏剧等方面的职业。他们往往富有想像力、直觉强、易冲动、好内省、有主见。

现实主义型的人真诚坦率、较稳定、讲求实利、害羞、缺乏洞察力、容易服从。他们一般具有机械方面的能力,乐于从事半技术性的或手工性的职业(管道工、装配线工作等),这类职业的特点是有连续性的任务需要,却很少有社会性的需求,如谈判和说服他人等。

社会型的人喜欢为他人提供信息,帮助他人,喜欢在秩序井然、制度化的工作环境中发展人际关系和工作。社会型的人适于从事护理、教学、市场营销、销售、培训与开发等工作。

创新型的人喜欢领导和控制别人(而不是去帮助别人),其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这种类型的人自信、有雄心、精力充沛、健谈。

调查研究型的人为了知识的开发与理解而乐于从事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工作。生物学家、社会学家、数学家多属于这种类型。

13.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

工作不快乐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当你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烦躁、忧虑的时候,可试着用下列方法进行调适。

采取行动

当在原来组织发生问题时,可以问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自己有什么选择,可以主动和领导沟通发生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这个方法永远是优先的策略,也是改变问题的治本方法。

调整观念

如果上面方法不能解决,应该考虑调整自己的观念,运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抒发情绪

可以找朋友等其他渠道,把情绪抒发出来,情绪管理就像大禹治水一样,最好能够疏导。

散心调剂

生活上有一些兴趣、嗜好,能够让你暂时转移注意力,这是对避开压力所采取的很好的辅助策略。

发现意义

很多人是认为工作失去了意义,所以找不到工作的快乐感。那就必须好好地问自己,到底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这个工作对你还有没有意义?如果你连一点意义都找不到,就真的该考虑换工作了。

增强体能

所有的心理健康其实都是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一个人假如能够生活作息正常、适当运动,就会精力充沛。

14.提升快乐工作的指数

企业员工的工作“快乐指数”越高,企业生命力就越强,凝聚力就越深厚。那么如何提升工作快乐指数,克服职业倦怠感呢?

身处职场出现工作倦怠,不外乎精神、生理、物质上失去了成就感、价值感,从而导致心力交瘁、厌倦、疲惫。当某个人职业达到一定高度时,物质激励已经不能让其拥有工作快乐感和满足感,这类职场中的人更在乎自己能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另一类人因为预期的目标没有实现,而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倦感,导致的结果就是离职,然而离职也未必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任何的快乐。

要想让自己快乐工作着,并发挥最佳状态,就要调整目前的心态或作息。

顺畅沟通

工作中出现意见分歧、发生问题都在所难免,主动沟通让我们能够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和默契度,面对困难时可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快乐来源于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良好的沟通能让我们获得快乐!

乐观心态

心态平和的人容易获得满足,心态乐观的人更容易捕捉快乐,调整因工作带来的厌倦和疲惫,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对工作的主观态度,如“事情太多”、“工资太低”“天天都这些事没意思”等等,我们应该更多的想到工作带给我们的好处,如“同事都很熟,做事很上手”、“工作让我积累了很多经验”等。

情绪发泄

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职业发展的停滞不前,适时的疏导,把情绪发泄出来,避免造成情绪积压。

压力缓解

工作给人带来成就、价值的同时,也送去了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深深地制约着人们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化压力为动力”只是少数人的成功经历。适当的娱乐有助于压力的缓解,使生活多一些轻松和愉悦,从而转移对压力的注意力。

存在价值

长期、单一的职业让更多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这时,你该反问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自己在工作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自己的潜能如何?工作兴趣在哪儿?如果你的需求已经超出了目前职业所能赋予你的,那么就该另谋职业了。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让人充满活力,心理健康让人积极向上,工作中出现的状态跟这两种健康密不可分。

15.随时调整工作步伐

这似乎是一个上班族普遍劳累的年代,想要保持最好的工作品质,最好要学习怎样调整自己的工作步伐,免得被过多的工作打败!

忙碌时,必先专注于少数的“大事”

下定决心,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效益最高的事情上。如果同时有几件事要应付,先专注于“效果最大”,或“最紧急”的那件来做。

学会“拖延”不重要的事

很多不重要的事,需要有技巧的去回避,甚至拖延。例如,在上班时间,与同事谈完工作上的事,即可各自忙去。至于嘘寒问暖,就可以等到午休时间或下班时间再说了。

学会利用时间空当

学会同时做不同的事情,或者用事情的空当打电话、打印需要的文件,都可以替你创造出更多的时间。

懂得说不

当同事带着可爱的微笑请你“帮个忙”,有时基于同事之间的道义,当然可以多多帮忙。但是聪明的职场工作者,有时也要学会说“不”,推掉一些事,免得帮了别人,自己的工作却搞砸了。

懂得搬救兵

别以为能干的人都“事必躬亲”!在工作中,碰到自己太忙,或自己处理反而没有效率等状况,都是寻求外援的好时机。如果是公司内部理应给予支援,就不要客气,尽管向领导提出需求。

给自己一点奖赏

你可以在工作中为自己设立几个里程碑,每忙到一个段落,就给自己一点奖励。奖励自己,可以让自己更有效率地再出发。

要尽量保持身体最佳状况

职场生涯是长长久久的,健康的身体才是根本。千万不要为了工作而忽略了运动与健康的饮食。别让病痛耽误了你的发展。

适当放自己一马

或许你会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状况!结果,无论如何调配,你工作中还是不免“忙中有错”!那该怎么办呢?基本上,如果这个错能够补救,就努力去改,万一不行,我们也要学习不必放在心上,适当放自己一马,使心灵归于坦然。

不要累积过多的挫折感,最后自己打败自己!尽管想要掌握愈来愈多的机会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不过,除了量以外,质更重要!还有,虽然积极,也得评估自己的体力及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忙中有错!不过,万一还是发生不完美的状况,那就大方的原谅自己吧!

16.快乐工作每一天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快乐的工作日,希望能顺利地完成工作,如果你能够为你的工作提前做好准备的话,就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工作日。

下面有十个方法能帮助你拥有更加快乐的工作日。

吃早饭

如果你忽略了早饭的话,那你在早晨就无法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你会因饥饿而一直期盼着午饭时间的到来,而且在中午的时候容易犯困,最好是为了较高的工作效率吃点东西,以保证有一个顺利的开端。

拥有充足的阳光

早晨的阳光能够唤醒你沉睡过后懒散的身体和大脑。到户外走走是很不错的方法。

做一些有氧运动

在你晒太阳的时候,充分利用灿烂的阳光好好儿地步行一下或者慢跑一会儿,运动能减缓压力,让你的血液流动起来,整个人的精神也会焕发起来。

在早晨10点钟前不要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在早晨10点钟前查看电子邮件或者是接电话,这些事情需要时间和即时的注意力,而此时你的目标和工作目标就会很容易的被搁置在一边或者忽略,如果你能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放到早晨10点或者是10∶30时过后再去处理的话,你就能抓紧时间及时的完成那些重要的任务。

要有积极而非消极的想法

这也许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许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不要一直想着事情最糟糕的一面,试着看看事情积极的那一面。问问你自己“现在的处境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能从现在的处境中获得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这都是一些你在逆境中可以问自己的很好的问题,它们可以帮助你摆脱逆境。

注意休息

如果你工作的时间太长的话,工作效率就不会很高了。这时候的你很容易感到疲倦和沮丧。所以每过30~45分钟,让自己休息5分钟。离开你的办公桌,停止你正在进行的工作,让你自己休息一下。你会发现你回来的时候,在工作上有更多好的想法而且精力也更充沛了。

中午的时候散散步

在午饭后散个步(或许只有短暂的十分钟)也会让你整个中午精力充沛许多。当别人还坐在那里消化午餐的时候,你已经恢复充沛的精力了。

避免闲谈

将你一天时间耗费掉的事情就是闲谈。也许闲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可以让你了解一些你的同事或者是领导的趣事。但是闲谈总是一件很消极的事情,这种无聊的事情会耗费你很多的时间。

每天列出几个目标,将其中的3项作为你的目标

列出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好习惯。但要避免罗列太多,挑选最重要、迫切需要解决的3项作为目标是最好的方法。

对别人的“紧急”请求不要作出过快的反应

当别人向你求助,要你帮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是有一些紧急的需求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要学会说“你最晚需要在什么时候完成这些事情?或者是你什么时候需要完成这些事情?”然后再安排当天的行程。许多问清了上面问题的人都会发现原来事情不是那么的紧急,可以改日再完成。通过这个方法,你就可以继续完成你每日三个目标中的一个活动了。

17.采取轻松工作的方法

梦想少一点,计划多一点

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

具体方法是,可把所追求的理想职业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目标。

把自己看作自由人

想象自己是个自由人,然后合理地分配你的时间,以达到不仅满足客户所需,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目的。

工作娱乐两不误

有些人上岗工作只知道拼命干。一开始在晚上加一两个小时的班,不久便是整个星期地加班,最后连周末也成了办公时间。

实际上,工作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阴的横蛮客。这类人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这样时间长了,不免会对他自己的工作产生反感。

寻找工作外的成功

把自己的爱好和业余活动当作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如果你在工作之外还有其他令你骄傲的事情,那么你在工作中受挫时,就容易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

如果你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其中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你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虽然你不喜欢与他们一起工作,但最低限度,也应该是与他们和平共处。当你在电梯里对人微笑时,别人也会报以微笑,在办公室也是如此。以礼相待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想要与平日不理不睬的人在一夜之间就建立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但若你真诚地去改善关系,你的同事迟早会感受到这一点。假如你用一种积极方式与人沟通,谈些你喜欢的事,至少你可能会找到与同事的某些共同点。

总之,轻松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会使自己保持一份快乐的心情。

18.将工作压力变成动力

压力可以将你击垮,也可以使你重新振作,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和排除压力。

遇到压力时,如果握着“刀刃”,就会割到手;但是如果握住“刀柄”,就可以用来切东西。要准确握住刀柄可能不容易,但毕竟还是有可能做得到的,只不过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人生中能够遇到这些压力,是值得你高兴的事情。若没有了这些压力,人生就不成其为人生。虽然压力有时令人难以接受,但在人生中却又不可缺少压力的磨练。

在排除压力时,首先你必须要冷静,尽量沉着应对。如果你的内心无法保持冷静,就无法有效处理它。通常我们遇到压力时总是急躁不安。我们总是想着这些压力必须立刻解决,必须采取某些行动。

当你心慌意乱时,想要找出理性的答案是不太可能的。唯有平静下来,才能真正地面对压力,这才是理性的思考。

成功人士的成功方法,就是在心态平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超常胆识,采取下面的步骤,将压力变为动力。(1)要意识到一些压力是有益处的,它能提供行为的动力。例如,如果没有来自支付生活费用的压力,某些人是不会工作的。(2)充分认识到压力有时拖久了,将是很麻烦、棘手的问题。(3)越早辨明压力的征兆越好。压力将引发许多疾病,诸如癌症、关节炎、心脏和呼吸器官的疾病、偏头痛、敏感症,以及其他心理和生理上的官能障碍。

其他的压力症状被列为:肌肉痉挛,肩、背、颈酸痛,失眠,疲劳,厌倦,沮丧,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缺乏喜好,饮酒过多,摄食过多或过少,腹泻,痛经,便秘,心悸,恐惧,烦躁。(4)认真分析辨明症结所在。不管是什么导致了压力,只有找出它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5)寻找切实可行的手段。变压力为动力的出发点是减轻“负载”。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就是:写下你所看重的和你所背负的责任来进行,然后设置轻重缓急的级别,放下那些不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应认识、接受你自己的“有限”,并且在达到你的限度之前停下来。

对于那种由压力带来的被压抑的感觉,找你所信赖的朋友或者心理医生诉说你的感受,直接减轻你压抑的感觉,这有益于你客观、冷静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放弃改变你不能改变的环境。

尽量避免重大的人生转变发生在你的单身时期。

如果你对某人怀有怨恨,应及时解决造成问题的分歧,“生气不可到日落”。

用一些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注意你的饮食习惯。当我们有压力时,我们常趋向于过量饮食,尤其是多吃了一些只会使压力增加的、无利于营养的食物。均衡地摄取蛋白质、维他命、植物纤维,有利于排除咖啡因、多余的脂肪、酒精和烟碱,这是减轻压力和其他影响所必需的。

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你更健康,而且有利于消耗掉多余的肾上腺素,这种物质能引发压力和伴随而来的焦虑。

变压力为动力的最根本的答案是:靠信念。只要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成功之路上的一切困难,那么你就将经历永远的平安。

19.行动决定工作效率

《英国十大首富成功秘诀》指出:“如果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深思熟虑的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思想,那就为之片面了。他们真正的才能在于他们审时度势然后付诸行动的速度,这才是使他们出类拔萃且居于商业界最高职位的原因。什么事一旦决定马上就付诸实施是他们的共同本质,‘现在就干,马上行动’是他们的常说的一句话。”

行动是一个员工在公司中能够得以表现突出的必备素质。只有立即行动的人才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也只有立即动手的人才能够很快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从而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真正的现实。

在工作中,作为员工肯定会面临很多艰难任务或者难题。面对这些难题,一个人的心里肯定会闪出很多想法:害怕失败,害怕经验不足。特别是作为新手,这样的想法将会更加普遍。但是,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必须抛弃一切恐惧和疑虑,立即动手去做。立即动手正是获得结果的第一步。

面对无数的计划和任务,如何取得第一主动权将是工作是否成功、是否能获得同事与上级主管的敬意与赏识的最重要的一环。与其过多地抱怨、害怕,不如将这样的时间用在积极的行动上。

著名美国时间效率专家兰肯曾经这样评价:“面对任何任务,没有不可能完成的;没有特别可怕的,你需要的仅仅是立刻行动起来,这才是你最应该去做的。因为它将使你获得先机与继续行动的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获得先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当一个公司、一个员工群体面对着挑战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不去无谓地浪费那些宝贵时间,而是立即行动起来,行动才有效益,行动的快慢决定工作效率的高低。

所以,不用再犹豫,立即行动!

第三章 培养高效的知识素质

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最好,但是这样比较浪费时间,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中〕李嘉诚

1.培养高效工作的知识素质

素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素质的内涵很深,同时也很广。要想快乐地工作,在综合素质方面,一是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要具备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热爱神圣而平凡的事业;三是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工作热情,时刻牢记所肩负的职责与责任;四是要具备遵守各项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五是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现场工作技能,熟练地处理现场工作中的一切问题。任何职工,只要具备了以上素质,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也一定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

一个人,当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时,生活则是一种享受,他是快乐的;当把工作当成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他是不可能快乐的。

寻找快乐的人生,心灵才是健康的,坚持勤奋的工作,生活才是精彩的。

2.让自己成为学习型员工

学习型组织的先驱哈瑞森·欧文斯曾这样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组织的主要目标一直以生产出产品或提供服务赚取利润,但现在,组织更紧迫、更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成为高效的学习型组织。这并不是说产品、利润就不再重要,而是在未来社会,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组织将不可能赚到任何利润。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其他工作都靠后排。”“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就是要把工作过程看作是学习过程,通过工作过程中的“反思”进行学习。“反思”就是在发现问题时,主动找出自己的责任,认真总结教训,而不是互相埋怨、推诿。

智慧并不与我们经历的事情多少成正比,而是与我们的反思程度和领悟程度成正比。反思是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习的基础。我们做每一项工作首先要有工作计划,传统组织计划后马上行动,而学习型组织强调计划进程中进行计划反思,通过计划反思修正计划中不妥的地方,执行当中还要有执行反思。接下来是进行文字化,就是把反思后得到的东西写成文字,目的是共享,共享以后的决策是最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决策,这就是工作学习的过程。

学习与工作不可分割开,应该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优秀员工的学习更是这样。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知识,优秀员工的学习不再像学生时代为了知识的储备,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学习是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的知识是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它是学习行为全过程和学习与工作相联系过程中的全面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体现的是独立自主、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优秀员工善于从工作中洞察和发现新知识、新技能,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新动态,并且能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学习、掌握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优秀员工区别于普通员工之处在于他具有很强的学以致用的能力,他们可以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到工作实践,发挥最大的学习实效,取得显著的工作业绩。

优秀员工与企业具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认为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再将工作仅视为赚取收入的工具,而是将工作看成是人生有意义的事,视工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将事业的成功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满足。所以优秀员工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期望工作能获得发展,所以他们在工作中学习。

我们常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善意的),我们经常写的日(周、月、季度、年或项目)工作总结或事后分析报告,都是对工作的反思,都是一种学习。

一些组织出现了问题,这个部门推那个部门,那个部门推这个部门;两人产生了矛盾,你怨我,我怨你,这显然无助于学习力度的提升。出了问题,要各自反思,这个部门要反思自己哪里没有做好;那个部门要反思哪里支持不够;另一个部门也反思自己哪里配合不力,怎么调整自己?

在“学习中工作”又表达什么概念呢?在学习中工作就是要把学习和工作一样对待、要求,把学习视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正如通用电气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在一次年度报告中说的,“一个组织能不断地快速把学习转换成行动的做法,是它最终的竞争优势。”因此说,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唯有学习可以对种种变化作出最及时、最全面的反应,学习的速度至关重要!

当代管理大师——美国的彼得·圣吉先生在他的扛鼎之作《第五项修炼》扉页上的那句掷地有声之言令人难以忘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才能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过去(工业时代)的许多组织存在两种分离,从组织角度看,是工作与学习的分离;从个人角度看,是工作与知识的分离。工作与学习的分离导致组织绩效不能因学习带来改善;工作与知识的分离则妨碍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新的学习理念告诉我们,学习与工作是融为一体的。我国江淮汽车集团通过学习,将广大员工的价值观、品格、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素质引导与组织发展相适应,与市场变化相适应,取得了很大成效。

传统教育的“塑造理论”,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甚至是抑制和扼杀人的创新精神、漠视人的主体性。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踏着历史巨人的肩膀,而登上创新的阶梯则靠思维和实践。靠死记硬背而成为“知识库”型的人才,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当然,缺乏基础知识,沉迷于“异想天开”,也出不了创新成果。只有既善于通过学习继承前人财富,又善于通过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一句话,只有创新性的学习,才能有望学习后的创新。

知识的积累通过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组织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善于寻找、转换及创造知识,同时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调整行为,实现永续经营。

3.掌握学习型员工的特点

学习型员工注重学习,而学历型员工看重的是学历。学历本身代表着一个人在某一阶段参加学习后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但学习却是一个终身行为,员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学历,但如果就此停滞不前、故步自封,不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仍然有可能被淘汰。一个企业同样如此,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才有可能适应市场经济,否则就有可能被无情的市场淘汰出局。

作为一名学习型员工,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2)要善于学习。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抓重点、得要领。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带着针对性和问题去学习,通过学习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可能有实效。不能盲目地学,毕竟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学的东西又太多。(3)要有实干精神。学习型员工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在实际业务上精通,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行动果断,自觉发挥好模范带头人的作用,通过一个人带动一大片,影响周围的人都来学技术、学操作。

4.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

学无止境!

这不仅对学生如此,对每个员工亦然。学习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中,贯穿整个生命的事情!

刚进企业的员工就好比是野生的花草刚进了花圃,求知学习好比是修剪移栽,修剪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花草如果长时间不修剪,就会变得杂枝横陈,一个榜样员工如果长时间不学习,大脑就会迟钝,原有的知识就会落伍,原本作为榜样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微软在录用员工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员工的其他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新员工刚入公司,首先被告知的就是:在微软,文凭唯一能代表的就是你前三个月的基本工资。

学习能增长我们的智慧,能更好地与职场飞速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地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不愿继续汲取知识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对于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除非你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否则就不能跟上职场的发展需要。企业中的员工,即使是起到表率作用的榜样员工,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寻求新的知识。面对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在自己头上随时都接通天线,广泛接收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拓宽你的视野,而且会培养你良好的市场反馈能力。

说到底,学习能力就是一种工作能力。一个不善于学习的人,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的人,往往工作能力也很糟糕。

在现在的职场上,不管你从事的是哪种行业,没有知识总是愚蠢和可怕的,不继续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深化更是可悲的。因为这将意味着你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意味着你很难对周围不断发展的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着你将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渐被更多掌握新知识和拥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职工都是从乡村里来的一些小伙子,平常大家工作之余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天,他们当中来了一个“傻子”,他并不是真的傻子,而是一个新来的员工,他除了正常地完成工作以外,还总是泡在几辆教练车里,东拆拆西动动,而大家出去玩乐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干什么啊?兄弟,难道你想自己开个公司造这玩意儿?”一个伙计劝他说。“傻子”只是笑笑,并不说什么,没两个月“傻子”已经完全掌握了关于汽车维修的所有知识,被提升为经理,薪水是那些“聪明”小伙子的几倍。“傻子”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学习汽车制造的其他知识,并自学外语,每个月还自费去总部参加培训。又过了半年,“傻子”成为了总公司家用汽车生产设计部门的主管,两年以后“傻子”自己的公司上市,并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什么让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从一个小伙计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不间断的学习!

学历只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可以代表将来,一个优秀的榜样型的员工,必定应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

知识的渊博有助于我们提高竞争力,但是求知却没有一条坦途可走。因此,必须日积月累,勤奋求索。

5.职业素质是高效工作的基础

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但是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职业素质呢?了解自己职业素质的办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接受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就业服务机构针对劳动者求职、单位招聘过程中的问题,为劳动者、用人单位提供心理分析、择业技巧、心态调整、技能测试、供求趋势分析、职业设计、用人计划等帮助的行为。

职业指导的服务对象,一是劳动者(包括符合劳动年龄内的求职者、各类学校学生);二是用人单位。

职业指导内容主要有: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指导、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政策指导、求职者素质、职业能力测评、求职者职业设计、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单位用人指导等。

职业指导方式包括:“一对一”咨询面谈、成功求职策略培训、跟踪指导、座谈会等。

职业素质测试

部分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开设了“职业素质测试”的服务,求职者可在那里获得相关服务。

自我测试

劳动者可以通过填答“职业素质”自测问卷的方式,判断了解自己的职业素质状况。

6.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用锤子敲一块木板毫无效果,可是如果换上一个钉子,用同样的力量,就可以把钉子深深地钉入结实的木板中去。

一个人一生不了解的知识浩如烟海,全部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过于贪多只会嚼不烂,本来想事事精通,最后却事事稀松。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所选择,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从而达到精通的地步。

一个人之所以出色,不是他懂得多,而是他掌握了最有用的东西!

现在的企业内部竞争激烈,尤其是在世界500强这类的优秀企业当中,每个人都是优秀的人才,人人都在努力学习,想要在如此高素质,高竞争力的人群当中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有超出常人的天赋和努力,想要在如此众多的优秀人物面前全面超越别人,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自己呢?那就是针对自己的强项进一步学习,在这一方面做到最好。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是专业人才,只要你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就一定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史蒂夫是微软公司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在电脑方面并不是特别精通。可是比尔·盖茨却为他付出了一年数百万的薪金,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