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感恩福地:东方散文选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20:23:27

点击下载

作者:赵承宁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进感恩福地:东方散文选集

走进感恩福地:东方散文选集试读:

前言

东方市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是我国唯一被命名为“感恩福地,花梨故乡”的城市。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这块土地上的“感恩文化”和“黄花梨文化”,滋养了这里淳朴厚道的民风。

许许多多生活在东方的人,对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或写景、或抒情、或咏物、或怀思……但都反映了海南、东方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思想情怀。可以说,感恩福地是这本散文集的根基。这本散文集,或许仅是东方散文丰盛宴席上的一碟冷盘,或许只是感恩文化这串链珠中的一粒珠子。但愿这碟冷盘、这粒珠子,能够长存在感恩福地,为东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本书的编选工作难免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赵承宁2012年6月   倪俊宇作品选

作者简介:倪俊宇,海南省东方市人。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新诗、歌词、散文等。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农民日报》、《今晚报》、《羊城晚报》、《诗刊》、《词刊》、《星星》、《绿风》、《散文诗》、《香港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青岛文学》、《散文》、《鸭绿江》、《作品》、《星火》、《岁月》、《诗选刊》等报刊。有200多篇作品收入《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当代诗库》、《中国当代散文诗精选》、《年度中国散文诗精选》、《年度中国散文诗》、《当代散文诗25家》、《中青年散文诗人16家》、《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中国散文诗90年》、《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等选集。

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文艺奖”、中央纪委“反腐倡廉征歌”优秀奖、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复评银奖、“精英”散文诗全国大奖赛二等奖、全国散文诗大赛铜奖、《散文百家》散文诗大赛二等奖、湖北省作协94文学大赛二等奖、全国征歌金奖、全国行业金曲展评大赛铜奖,多次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二、三等奖,连续多年分别获得全国企业报、全国农民报、海南省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和编辑奖。作品获各类奖项共计120多次。

已出版了《凤凰螺》、《五指山风》、《岁月的涛音》、《椰岛绿风》等四本作品集。其中《岁月的涛音》在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散文诗集评比中获二等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全国企业报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农民报十佳新闻工作者”、“海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海南省文学探索者三十强”、“全国十佳散文诗人”提名奖等。其传略被收入《中国文艺传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艺群星辞典》、《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等书。故乡那一片红树林

一片片黛绿、深绿穿插着、掩映着,不绝地波动、浮现……这一片绿的景观,常常在我的梦境里出现。

前不久,这一片绿倏然消失了,代之以沙灰般的空白——我常常从梦中愕然惊醒。

前些日子,故乡来人,向我郁郁然说起:一个暴风雨之夜,上涨的海潮冲刮去故乡小镇几近三分之一。他忧郁地叹了口气说,海边那一片红树林全被毁光了……

我的故乡是海南岛西南海边的一个小镇,有一个小渔港。海水从港口进来,沿着村镇边绕了一大圈,才跟一条来自远山的溪流接上。这样,形成了些许湾湾汊汊。于是,从港口边的海滩到村边的湾汊,都挤挤挨挨地生长着一片一片的红树林。

那些红树林,一年四季都绿着。有些年头的树,长有三四米高,分出好些枝枝丫丫,叶色墨绿。附近泥地里,都冒出密密的气根。种子掉进泥浆里,来年就长出幼树来。幼树一根细干,顶着几蓬叶子,翠青青的,惹人怜爱。

红树林的群落里,老树幼树相杂地生长着,因此从上到下密密匝匝地张扬着枝叶。远远望去,就如一长溜厚厚实实的绿色城墙。涨潮时,在波层浪尖上,浮动着一派黛青,像狂流冲淹不去的岸山。退潮了,树干枝叶全露出来,俨然是别具特色的一片片小森林。

故乡的红树林,是和我的童年岁月相缠相伴的。红树林边的滩涂上,常常回响着我和小伙伴们一串串赶海的嬉笑,常常印下沾满掏蚌蛤的泥浆的小脚丫。红树林结籽的时节,我们会拎着小竹篮,钻到树丛里去采摘,回家煮过水去皮炒了吃。红树林里总有好多海鸟驮着夕照镀亮绿梢,总有好多灰鹭在巢里鸣叫出一个个椭圆的惊喜。红树林的泥滩里,总有好多雷公蟹出没,总有好多秤星鱼蹦起,总有我们的欢叫……

故乡的红树林,总是让我们童年的菜碗盛满笑声,总让小伙伴们在白沙和泥泞里撒一地童趣。因此,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但那一片黛绿色的红树林,总爱荡漾在我的梦境中,总爱摇曳在我的梦境中……

然而,这片让我魂牵梦绕的红树林,后来却不断遭受厄运。在上世纪的60年代,我们所在的公社掀起了一个什么运动,通知管辖下的村镇、中小学校组织人员,在一大片滩湾上围堤堵水,建塘养鱼。工地上插上红旗,拉起横额,高音喇叭播着革命歌曲。学校停课了,我们小小年纪每天都得顶着烈日铲泥挑土。

听说就在这时,有一位教生物的老教师,向公社领导提意见,说是这样围堤堵水建养鱼场,不见得有多大收效,但是塘里的大片红树林必死无疑,而入港的海水受阻,塘外的红树林生长也必受影响,整个湾汊因失去潮汐水流的作用,必会对村镇的环境产生不良后果。但是领导根本不理睬他。他竟然又闯进办公室找领导理论……结果不难想象,他被打成所谓宣扬风水迷信、对抗运动的“坏分子”,下放到盐场当晒盐工。

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外地工作。许多年后,我回家探亲,所见所闻让我黯然神伤。绕着村镇的湾汊,已被一段一段地筑坝堵成鱼塘。但可能是效益不佳,竟都荒废了。塘里的死水泛着暗绿色的泡沫,漂浮着杂乱污秽的垃圾……

塘内,泡在死水里的红树林,全都成了枯枝败叶。塘外的红树林,要么在围堤时遭砍伐,要么因失去潮汐水流输送养分而逐渐枯萎。湾汊里的红树林就这样相继枯死了,那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逐渐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去。

只剩下海边一片红树林了。此时,人们常常看到在夕照中,一位老人佝偻着腰,手里拿着用旧报纸包着的一包东西,在红树林边的海滩上伫立,看到鹭鸶或是灰色的海鸟从绿丛中飞起,他就将纸包里的熟红薯块抛过去喂它们。他就是那位老教师。下放劳动后,降了工资,但他一直坚持挤出钱来买红薯,到红树林边来喂海鸟。

厄运再次降临了。前几年,人们为了围塘养虾,对海边的红树林又砍又挖,用残暴的砍伐声撕碎那一片黛绿的歌韵,代之以灰头土脸的框框格格。红树林的绿荫消失了,海鸟的飞翅也消失了。但是,人们仍然看到那位老人,拿着一包东西,坐在塘堤前,痴痴地望着那一片灰白色的塘坝,那沉沉落日中寂寥的天穹……

此后,几次刮台风,无遮无拦的浪涛都冲塌堤坝,漫过虾塘。前不久,携风挟雨的狂潮,发出恐怖的呼啸,漫过虾塘,卷进靠海的几十户房屋,把村道冲刷出许许多多伤痕般的坑坑洼洼……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错误举动的一种惩罚。越来越多的事实向人们昭示:人类为了眼前的微利而粗暴地破坏生态链,必将收获恶果。而对自然行善的过程,则是培养人本身善良的过程。人们哟,多存仁爱之心吧。怀着仁爱之心保护一切生物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呀。

当我听着故乡来人沉重的讲述时,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一位牧羊姑娘,一次用食物救了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独眼狼和它的幼崽。后来,姑娘与羊群被几只野狼围住。是这只独眼狼打跑了野狼,并带伤一直护送姑娘回村。后来每次相遇,它会向她点头,她也会分些食物给它。再后来,村民的羊群受到野狼侵袭,都要求姑娘除掉独眼狼。待姑娘遇到独眼狼时,她含泪抛给它带毒的食物。当狼中毒弥留之际,它用痛苦、愤怒、不解的目光看着姑娘……此后,姑娘不再牧羊。她说,一到草原上,心中就会闪现出那只狼最后的目光。

故乡来人听罢我的讲述,唏嘘不已。其实,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与人类是共生共荣的。你给予它爱意,它就会回报你温情。此时,我真想对故乡的乡亲大声发问:当你们向红树林挥动砍刀与锄铲时,没有听到它们痛苦的哀叫吗?

那一片黛绿,那一片摇曳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

哦,故乡的红树林,什么时候,再走进我的梦境?哦,林中屋

这是一片橡胶更新地。

昔日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后,已走到了岁月的背面。代之而起的,是一株株排成阵列的芒果树。它们细小的躯干,顶着稀疏的叶片,在阵阵山风中,用自己的语言在交谈着什么。

在这里,那些曾经划破夜的寂静、燃亮山区第一缕晨曦的割胶灯光,已随着风声雨声,悄然隐去。然而,这里的夜并不孤寂。人们常常看到,有一盏灯,在那浓得化不开的黑中,倔强地撑出缕缕光芒。那是巡山的灯,在巡视着半山的芒果树,护卫着这些柔弱的树苗。

随着日子的消逝,那些稀疏的叶片织成略带鹅黄的浅绿,透过氤氲的岚气,总让人感觉到仿佛有一股浓绿在这山中强劲地跃动着、潜涌着……

就在这变化着的绿色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园地里的一座茅屋,是由黄泥、竹片、椰叶和茅草编织的,挡风遮雨。檐下,倚放着锄、铲、木桶和喷雾器等什具。

在茅屋门前我看到了它的主人。这是个四十开外有些清瘦的汉子。他承受了过多的阳光,脸孔、手臂略显黝黑,嘴抿着,但两眼却挺亮。

我们坐在屋前的石块上攀谈起来。他原来是农场场部机关一个副科长,农场机构改革时,他毅然辞职,来承包这一片山头。初时,他妻子不无忧虑,怕他吃不消这劳力的苦,拿不到生活的费用。他只轻轻地撂下一句:“什么不都是练出来的?”

他在山上盖起茅屋,经过一番劳作,种下了一批芒果树苗。不料,几夜风雨,一阵山洪,卷走了他辛劳的汗水。他和妻子,咬着牙关、含着泪水,在抗灾突击队的帮助下,又把一批新的芒果树苗栽下。

这一回,他对树苗的照顾更周到了。十天半月不轻易回家一趟。夜晚,在山上,除了虫鸣,就是风声。他点亮煤油灯,在窗下翻看芒果栽培之类的农科书。累了,就摘下泥墙上的椰胡,坐在屋前石块上,拉上几段曲子。忧思的,幽然淡远,像山影间若断若续的虫鸣;欢快的,清爽悠扬,像闪闪星光下婉转流淌的泉声……“你不觉得辛苦孤寂吗?”我问他。

他望着连绵起伏的远山,淡淡地说:“我是第二代农垦人。父辈创业更是艰难。农垦事业得以发展,不就是靠着这股拼搏劲头吗?”

说起农垦人的创业,我不由得想起那荒山野岭中层层叠叠树林间的小茅屋。

这是一块向阳的山坡。脚下,是跌宕奔腾诉说着千年寂寞的河流;背后,繁密交错的树木在喧哗着。泥涂的墙,茅草盖的顶,空荡荡的屋子里,是竹片和树桩搭起的通铺。这就是农垦人的家。

每当那些“老农垦”说起这些的时候,声音里都浸透了岁月的苍茫与浓浓的风尘。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刚刚响过,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他们掸掉军装两肩上的征尘,来到五指山下,来到天涯海角,开始了垦荒生涯。

他们就住在这种茅屋里。夜晚,山风送来阵阵林涛的哗响与虫鸣,不时有一声声野兽的长嚎掠过。睡在铺上,透过茅草顶依稀可以看到闪烁的星光。有时收工回来,掀开被盖,发现里面赫然蜷缩着一条蛇或蜈蚣。遇到风雨天,得用斗笠、雨衣抵挡破墙而入的狂风冷雨。横泄的山水从墙根卷入,冲走了床下的凉鞋……

就从这茅屋开始,他们用坚毅的脚步,碰碎晨露,叩醒黎明,踩倒一路荆草,走向茫茫荒山。砍岜,撬石,翻土,然后是整畦,下种,育苗……

50多年过去了,农垦人没有淡忘那创业的艰辛。从小茅屋辐射出去,就有了一条条道路,一片片胶林,一座座小城镇,一派派喧闹与繁华……

在偏僻山区办场的农垦人,注定是与林丛中的房屋有着不解之缘。

四年多过去了,我再次来寻访那位副科长。然而,我认不出路了。那一带,已没有往日稀稀拉拉的绿色,到处是密密匝匝的树林。葱茏的绿叶间垂挂着一串串黄澄澄的芒果,如繁星点缀在夜空。山风吹过,是阵阵枝叶的歌唱与缕缕果实的馨香……

然而,令我眼睛为之一亮的是:苍茫叠翠的芒果林间,竟然耸立着一幢两层小洋楼,式样新颖,外墙还贴着小瓷砖。放眼望去,在一片片黛绿中,不远处,又有一幢楼房;再远处,又有一幢楼房……

我走进一片芒果林,与一位正在采果的老职工攀谈起来。他告诉我:农场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济体制以后,将土地分给职工种植芒果。职工们通过种芒果致富了,光他们南田农场,种芒果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就有两千多人。职工富了,就在自家经营的果园里盖起了小洋楼。大家都管这些楼房叫“芒果楼”。

接着,他怀着自豪的神情,向我说起一件与“芒果楼”有关的事情来。

那是2001年的2月24日。那天,朝霞映染着芒果林,春风送来阵阵花香。黎族职工董尊全家的芒果园前,来了几部中巴车。只见车上走下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当他看到耸立在芒果林中的两层小洋楼时,连称“好漂亮”。江泽民同志问董尊全夫妇:“什么时候建的,花了多少钱?”董尊全答道:“去年5月建的,总共花了近12万元。”江泽民同志听后赞许地说:“你了不起呀!”

江泽民同志向着果园深处走去,看到果园里都用上了滴灌技术,得知董尊全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果园的科技含量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情况后,称赞他运用科技管理果园的路子走得好。

而后,江泽民同志在楼房前,与董尊全全家合影留念。他走进董尊全装修气派的家里,站在二楼前面的阳台上,放眼眺望那望不到边的芒果林,只见满目翠色,遍缀果实,不禁连连称赞:“这里的风景好美哟!”当他了解了掩映在芒果林间一幢幢的楼房,都是职工自己盖起来的时候,满意地点点头。

江泽民同志在董家楼房停留了将近半个小时。要告辞上车时,他握着董尊全夫妇的手说:“祝你们继续发财!”

当我听完老职工声情并茂的讲述后,心间忽然充盈着一种满足感。我不必再去追寻那位副科长了。我想,江泽民同志看到的果林间的楼房,其中一幢必定已经取代了当年副科长果园中的茅房,而那位黝黑的汉子也许正在不远的一个果园里忙活着呢。

从20世纪50年代散落在五指山区万泉河畔热带灌木丛中的小茅屋,到几年前职工承包果林里的小茅房,再到如今耸立在芒果林间的小洋楼,我清晰地看到了农垦人穿越岁月追赶时代潮流的层层印迹。这些林中屋的四壁,回绕过他们的叹息,也荡响过他们的笑声;这些林中屋的门窗,见证过他们的艰辛与挫折,也亲睹过他们的成功与收获。他们正是栖身在偏僻山区,凭着一种精神,一种执著,把荒山野林变成橡胶林,又把单一的橡胶林变成多种热带作物林,使海南岛山区的春色不断变化出绚丽多姿的景观。

林中屋,四周树木的叶片该迭印着多少与它相关联的可圈可点的故事啊!

面对各式的林中屋,你可以读出许多变幻的风云,读出许多人生的况味。

林中屋,激昂的农垦进行曲中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凝望五星红旗

许多年前,我看过电影《烈火中永生》。随着岁月的流逝,影片中许多情节许多场景都已淡忘了。但是,有一段情景,却深深烙在我的记忆深处: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革命志士江姐和她的难友们,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正秘密地绣着五星红旗。牢窗外不时闪过敌特鹰隼般的眼光,耳畔不时传来沾着血腥味的警笛,然而,江姐她们警觉而专注地忙碌着。一针一线,缝进风雨雷电磨砺过的信念,缝进血与火锻造的理想……

是的,革命志士们这是在刀丛缝隙间追寻春天的曙光。你从她们坚毅而虔诚的面容上,该读到信仰的高尚,该读到斗争的严酷。她们深知,为之浴血奋斗多少春秋的胜利消息正随着轰隆炮声日渐逼近,然而,她们的生命之弦随时会因敌人的残暴而迸断。正由于此,她们是从心中抽出红线来绣红旗的。这红旗,寄托着她们多少殷殷心愿,承载着她们多少深深情感啊!为了红旗,她们矢志不渝;为了红旗,她们永不言悔!

记得从孩提时候起,长辈人总跟我们讲:五星红旗是烈士用鲜血染红的。看了《烈火中永生》,我对此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在那暗无天日、风雨如晦的岁月,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祖国的新生,有多少如歌乐山中江姐一样的革命先辈,在刀尖剑刃上奔走呼号,在枪林弹雨中鏖战拼搏。他们中有的扑倒在硝烟滚滚的战壕里,有的献身于血迹淋漓的刑场上……他们倒下的是身躯,竖起的是精神。他们的碧血滋润了祖国的土地,染红了代表新中国的五星红旗。正是他们不倒的精神,撑起了血染的红旗,这红旗,就猎猎飘扬在千千万万人们仰望的高度。

历史永远铭记: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上,迎着满天霞光与遍地欢声,毛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五星红旗的璀璨光彩,辉耀着共和国的山水坡壑,辉耀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怀。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吸引了无数虔诚真挚的目光。我不止一次地看到,那些来自牧场山寨、来自渔村海岛的人们,是怎样满含热泪注视着五星红旗的冉冉上升,他们的脸上绽开了满足而欣慰的笑容。是啊,他们盼望已久的愿望实现了。在晨风中招展的红旗,拂去了不远千万里跋涉的辛劳,从此,在他们的心头将长久地飘扬,不论是在漫步坦途的日子,还是在足蹈崎岖的时候……

在观看升国旗仪式的人们中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老华侨。异国的风雨沤白了他们的双鬓,辛劳的岁月冲刷出脸上的皱纹。然而,当五星红旗升起时,他们任由泪水淌过脸颊,兴奋激动而容光焕发。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我都不由得想起在一个农场采访过的一位老侨工。

那是一个金秋十月的早晨,老侨工向我讲述了他回国的经历。那一年,侨居国掀起了反华浪潮,他被迫离弃了用心血与热汗浇灌出来的橡胶林和咖啡园,带着心中的屈辱与身上的伤痕,在狂涛恶浪中颠簸。第二天一早,曙光初露,他终于看到了祖国的港口,看到了迎接的人群和上空飘动的五星红旗。他说:“看到国旗,我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孤儿,猛然看到了母亲慈祥的笑脸,看到了母亲张开的手臂。我恨不得一步跨上岸,抱住红旗,久久地亲吻。此时,只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我不由伏在船舷上失声痛哭……”此后,他在农场安了家。他专程到县城买了一面五星红旗,每逢节庆日,都在门前挂起来。如今,他家种芒果致富了,盖起了小洋楼,他特地在天台上竖起一根旗杆。节庆日的早晨,他就领着全家人郑重地升起国旗……节庆日过后,他细心地把旗子洗净,工整地折叠好,安放到一个精致的柜里。

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新中国的声望在世界的目光中昂然崛起。在五星红旗的辉耀下,华夏的山山水水回荡着劳动与创造的歌声,稻浪起伏着丰收的民谣,果园飘散着香甜的浓情,开发区的脚手架擎起创新的构思,西部古道上滚动着奋进的车轮。在五星红旗辉耀下,联合国讲台上荡响着中国的声音,世贸组织的文件里标上了中国的名字,蘑菇状云彩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神舟号飞船向云汉星辰传播了中国的风采……

国旗与霞光同色,

金星与阳光同色。

太阳是各族人民的心,

国旗是各族人民的魂。

这是一位诗人写下的关于国旗的诗句。他写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我不止一次地听过,许多观看过天安门前升旗仪式的人们的感受:每一次看升旗,都会流泪,内心都会充满了神圣的幸福感!正由于此,当人们看到在港澳的土地上随着霞光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看到杨利伟在飞船上向蓝色星球展示五星红旗的时候,看到体育健儿奋勇夺冠后升起五星红旗的时候,看到探险队在两极冰天雪地中竖起五星红旗的时候……有谁,能不热血奔涌,能不充满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能不洋溢着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

哦,五星红旗!

与我们的信念同在。

与我们的理想同在。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是一个风雨后的清晨。

住所后边的树荫下,传来一声声凄厉的小鸟啼叫。一个被风雨刮落在草坪上的鸟巢里,一只麻雀雏鸟正伸长毛绒绒的细颈在叫唤。此时,不知从哪里蹿出一只肥猫,眼里燃着贪婪的火,正一步步逼近雏鸟。突然,刷拉拉一阵响,大树上掠下一只大雀,扑棱棱扇着翅膀拍打肥猫的头。肥猫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蒙了,掉转头逃之夭夭……

显然,这是只母雀。肥猫之于它,可说是庞然大物。然而,为了保护雏鸟,它毅然迎向巨大的危险,以微小之躯击碎厄运。是什么力量使它战胜了强大之敌呢?看着那在雏鸟周遭来回焦灼飞跃的母雀,我不由得想起前些年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野旷风疾的藏北草原上,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猎人。一天清早,他发现近处有一只肥壮的藏羚羊。就在他举起杈子枪瞄准的时候,忽然,藏羚羊朝他“扑通”跪了下来,并流出了两行长泪。然而,藏羚羊还是被枪杀了。当宰它时,老猎人发现藏羚羊正怀着一只幼崽。此时,老猎人才明白了:藏羚羊之所以下跪,是求他留下自己孩子的命呀。老猎人的心受到了重重一击。于是,他掩埋了藏羚羊,连同它未及出世的孩子,同时,也埋掉了他的杈子枪……

一个打猎几十年的老人,从此改变了生活的信条。是什么力量,改写了老猎人的人生轨迹呢?是那只藏羚羊,是藏羚羊母爱的力量,重重震撼了老猎人的心灵。同样的,是母爱的力量,使小小麻雀吓退了锐齿利爪的凶猫。

当“母爱”这个词,浮现我脑海的时候,我记起了一幅以“母爱”为题的新闻摄影作品。这幅作品摄取的是:在一次车祸后,一位失去丈夫、自己脾脏被切除、仍处于不清醒状态的妇女,在病床上哺乳受到惊吓和创伤、长哭不止的孩子的情景。

面对照片,我的视线久久被这一细节吸引:母亲在垂危之际,仍不忘抚育孩子,努力敞开左臂,把孩子揽入怀中。这一细节,把人世间危难时刻母亲对孩子的母爱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照片中趴在母亲胸前的婴儿带着恐惧、依恋的眼神,像一蓬火苗,燃旺了我血脉中汩汩奔腾的热流,一股充满深情、洋溢温馨的气浪,瞬间弥漫了我的肺腑……

是的,舐犊情深,护雏意浓,这是世间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正是有了这种母爱,有了由此生发出来的力量,才使得物种得以代代繁衍、生生不息。而人类是万物之灵,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意识、思维,因此,这种母爱,就表现得更为彰显而美好,更为伟大而神圣。

打开浩瀚的史册,我们会赫然看到母爱的光辉闪耀在篇页间;穿透岁月的风尘,我们会深切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在引领人生的步履。我们不妨择摘一二:为了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孟母三迁其居,从而造就了以学说传世、彪炳千古的“亚圣”;当抗日烽烟燃起,年逾古稀的马老太太,凛然面对凶悍敌人的胁迫,绝食身亡以激励儿子马本斋奋勇杀敌,收复国土……

这就是母爱的力量,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弹奏出来的震烁古今的乐章!

人间需要正道。显然我们需要的和赞美的是方向正确的母爱。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言行要受到社会法则的制约、伦理道德的规范。假若人的言行违背这种指向,则母爱的力量,应冲破血缘的羁绊,以维护人间正道。这样,母爱会更显现出崇高而圣洁的光彩。

前不久,看过一部电视剧叫《老娘泪》,我深受感动。电视剧讲的是一个堕入由人情、贪婪、欺诈构成的陷阱而良心未泯、亡命天涯的游子,在深明大义的老娘泪的声声呼唤下,终于自首归案的故事。在剧中,是那位生活在山村的老母亲,坚持不懈多方寻找,终于说服四处逃亡的儿子回归的。老母亲亲自送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走上囚车,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这就是母爱的力量!这种爱,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大义,蕴涵着巨大的道德感化力。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诱惑,战胜邪念,足以让迷途的羔羊回归正道。

写到这里,一段历久弥新、引起无数人共鸣的韵律,已在我的心间回荡: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啊,大海有边,母爱无涯。儿女不管离开多久走出多远,总离不开母亲的心窝,走不出母亲的视线。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千百年来盛传不衰而脍炙人口,不正是说明了母爱如春天阳光般温暖而广博吗?不正是说明了母爱力量足可跨越时间空间而强劲不衰吗?   吴长辉作品选

作者简介:吴长辉,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人,中共党员。当过中学语文老师,任过东方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东方县新闻秘书、《海南日报》特约记者,任过东方县旅游局局长。2007年至今,被借调到东方市宣传部下属的文联工作。

偶尔写些散文、随笔见诸《海南日报》等刊物。现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九龙故乡感恩福地

九龙,感恩,东方,这几个名字在海南乃至全国,都是能叫得很响亮,叫得很生动的。

古称天有九重。古称龙有九子。古称中国为九州。古称今日的东方市为九龙县。

是的,东方是龙的故乡。一位百岁老人说他爷爷的爷爷曾经说过,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突然天空传来似雷非雷的声音,轰然作响。人们仰望苍天,只见九条巨龙在空中嬉戏游玩,时而穿云破雾,直上九霄,时而低空翱翔,俯看人间,时而窜入大海,掀起滔天巨浪。也许是累了吧,九条巨龙便飞临今感城镇入学村西南边的一座光秃秃的海石山上,趴在那里歇息。不久,九龙子齐吼一声,直上蓝天而去。而那座海石山便变成了状似九条巨龙的山,人们称之为“九龙山”。当地老百姓杀猪宰牛,扶老携幼到九龙山山脚下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平安吉祥。

沧海桑田,现在此山已不复存在,九龙县和感恩县旧址也被岁月埋葬,只砖片瓦都找不着,确也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啊!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始在海南岛上设置郡县。汉武帝听说了九龙山的故事,龙颜大悦,说:找到九龙山,并在九龙山旁边设置九龙县治所。九龙县是海南岛最早的古县之一,是全国最早的也是唯一以“九龙”命名的县。

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元帝下诏罢置珠崖郡,九龙及其属县俱废。

隋大业三年(607),中央政权重新在海南岛设置郡县,原九龙县改名为感恩县,治所仍设在九龙县的故墟上。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因其地近海狭窄(西距大海仅300多米),不利发展,遂将感恩县治迁到西南边4公里处的中和乡(今感城镇感城村),结束了感恩县治在九龙县故墟长达800多年的历史。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因其地近海多浮沙,将感恩县治东移至14公里处的大雅坡(今感城镇生旺村)。15年后(1597),“知县朱景和因新城岚瘴多疾,不服水土,复迁回中和乡”。1949年12月,长达1342年的感恩县始废。“感城”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感恩县城的简称。

为什么“感恩县”这个名字叫了1342年,而从未更改,且越叫越响亮呢?旧书上说,感恩县是因感恩河而得名的,其实不然。在没有感恩县之前,感恩河的名字叫“雨龙江”。那么感恩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公元605—607年间,原九龙地区连年干旱,颗粒无收,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民不聊生。后来,甚至河也干了,塘也涸了,井也枯了。九龙地区所有男女老幼,面对苍天长跪不起,祈求老天开恩降雨,其哭声惊天地泣鬼神。此事惊动了九龙子,说那可是我们的故乡呀,怎么能让那里的父老乡亲受苦受难呢?于是九龙子结伴飞临九龙地区上空,播云吐雾,呼风唤雨,大雨下了一日一夜,河满了,塘满了,井也满了。为了感谢九龙子的大恩大德,人们到九龙山脚下,跪拜了三天三夜。之后,年年跪拜不断。

本来隋炀帝是要保留九龙县这个名字的,后来一想,说:那里的人民应该感恩啊!把九龙县改名为“感恩县”吧,让那里的人民世世代代都感恩吧!

因为有了感恩县名,才有了感恩河和感恩平原的名字。感恩河从感城镇东部山区流下,向西将感恩平原撕为两半,从宝上、入学、感城等村边穿过,向西北流入大海,全长30多公里。感恩河是海南第五大河,千百年来,她滋润着感恩平原,养育着感恩人民,故一直被称为母亲河。

感恩平原北到马岭,南到乐东的佛罗(佛罗原隶属感恩县),南北长70多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总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是海南最大的平原。感恩人民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感恩平原上。感恩平原一马平川,稻菽翻浪,牛羊成群,瓜果飘香。

20世纪的50年代初,新政府的治所在东河镇的东方村,故而叫东方县,后来搬到八所却不叫八所县,仍一往情深地叫东方县。撤县设市了,仍叫东方市。明明地处海南西部,偏要叫东方。你理解也罢,不理解也罢,这个名字仍将响亮地叫下去。

东方的黄花梨堪称世界一绝,大田坡鹿是世界绝无仅有的;东方八所的石英砂也是首屈一指的,北京奥运会的沙滩排球场用的沙,就是从八所调运过去的石英砂。“这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天地,这是一湾蔚蓝而深邃的海洋,这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这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海南西岸明珠、热带滨海东方。”建设国际旅游岛,东方迎来了大开放、大开发的新时期,东方人民正饱含着感恩之情建设平安、文明、富强的新东方。

东方人将永做感恩之人,常怀感恩之心,多做感恩之事。印象抱利

抱利村,顾名思义就是抱着利益、抱着好处的村庄。此村四百多户,两千多人。今年,仅种香蕉一项纯收入就达两千多万元,人均一万多,其中收入上百万者有五人,超过百万者一人。

驱车从八所上西线高速往南走三十多公里,即到板桥高速路出口,往东拐不足一公里就是板桥镇抱利村了。任了几届村党支部书记,年仅40出头的李志坚一边开着小车一边说,其实抱利村并非一直以来都抱着利益和好处的,抱利村是曾经历尽磨难受尽贫穷的。上个世纪的战争年代,抱利村参加革命的人很多,是共产党感恩县委的骨干们经常活动和出没的村庄,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故惨遭小日本和国民党的摧残和蹂躏。小日本曾经将其全村拆光,砖石木头运到板桥镇修炮楼,并将全村男女老幼押到板桥村西南角,即现在的板桥镇卫生院处居住,名曰:东亚村。抗战胜利后,百折不挠的抱利村人又搬回抱利村居住。抱利人抱着利益和好处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抱利人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甘蔗,尝到了甜头;80年代末改种西瓜,得到了好处;90年代中期小面积种植香蕉,2001年开始大面积种植。从2007年开始,借着国家发放的几百万小额贷款,抱利人将周边的中沙、三间、加烈、文质、元兴、好瑞等村庄的土地承包或租赁过来种植香蕉,三年来,抱利人抱了近5000万元的利。我和李志坚书记驱车在乡间小路和田间小路几十公里,看到路边到处都是采摘未完的香蕉园,到处都是刚开垦的荒地和种上香蕉苗的果园。抱利人并不满足于现状。近两年来,抱利人已冲出抱利村,冲出板桥镇,冲到几十公里外的三家、四更等乡镇承包土地种植西瓜和香蕉。

抱利村东到大山6公里,西到大海也6公里,它坐落在板桥镇的腹部,属丘陵半丘陵地貌。走进抱利村,你会感觉到地势高低不平。村子的周围都是灌木和杂树,村里村外都是树,几人环抱不过的古树随处可见,尤以榕树和酸梅树居多。时值中午,村民三五成群在树下纳凉,或吃饭,或打牌,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偶有鸡鸣狗吠,平添了几许祥和、静谧。前几年,抱利人摸索出发家致富的路子以后,村里几乎没有打架斗殴和偷鸡摸狗等治安案件,抱利人拒绝了毒品、远离了赌博。外乡人想在抱利村开赌场,意欲劫走抱利村的财,这简直比登天还难,抱利村的干部不同意,抱利村的群众更不同意。

富裕起来的抱利人纷纷买车,盖楼,现在村里已有小车18辆,还有几户人家准备买车。早在2005年,发了香蕉财的四户村民就在村西南几百米处盖了四幢价值几十万元的楼房,当时被誉为“香蕉楼”,一时传为美谈。走在抱利村西、村南,随处可见新盖的楼房,价值都在60万元左右。正在盖和准备盖楼的有十多家,有的已经封顶,有的盖了一半,有的正在下地基,有的正在清理地面。

有人说,三年来抱利人抱来了近5000万元的利益,是否与“飞来庙”的神灵保佑有关。是也,非也,我不得而知。但是,早在2006年,抱利人就根据传说,筹集十多万元建了一座庙宇,曰:飞来庙。此庙坐落在村西,供着玉皇大帝等五位神像,远近慕名而来求平安健康、升官发财者,求消灾解难、逢凶化吉者络绎不绝。那天我正好遇见从三亚来的几个男女,他们拜完神后,把自信和喜悦写在脸上,然后坐上小车扬长而去。受他们的感染,我也很虔诚地烧了香拜了神,祈求自己平安健康,也祈求抱利人抱来更大的利益,抱来更大的好处。身在感恩

这天地间,感恩文化算是很大的文化了。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国家与人民,人与人,甚至人与动物之间都有感恩文化。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感恩是互相的。不然,哪来的“投桃报李”,又哪来的“相濡以沫”,更哪来的“互相帮助”呢?

有故事说: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湿草之恩。说的是,马的主人打仗时摔下了悬崖,那马便跪在地上垂下缰绳让主人抓着爬上去。有一人带着爱犬去郊游,睡在一片干枯了的草地上,四周的草着了火,那狗便跳到小溪里弄湿身子,将野火扑灭,它的主人安然无恙,鼾然大睡。如果马和犬的主人平日里对它们不好,它们又怎会有这种感恩的举动?

又有一则新闻,说一单身男人养了八只狗。他出去旅游之前,没给狗们留下吃喝,便锁了门扬长而去。几天后他回到家打开门,又饥又渴的狗们便扑上去咬了他。

多年来,咱们这个世界频频发生海啸、飓风、地震、水灾,那是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很渺小的。可以说,大自然能养育人类,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毁灭人类啊!

感恩文化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别的我就不说了,还是说说东方这块古老神奇的、孕育了厚重感恩文化的热土吧。

没有别的意思,就因为我是感恩人,我是东方人,对此我非常自豪。

传说,一千多年前,因为原九龙地区连年干旱,老百姓苦不堪言,九龙子又结伴飞临上空,降下大雨,救老百姓于火热干渴之中。为了感谢九龙子的大恩大德,人们年年到九龙山脚下跪拜。隋炀帝也因此将九龙县改名为感恩县,意在让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都感恩。

因为有了感恩县名,才有了感恩河和感恩平原的名字。感恩河是东方人民的母亲河。感恩河和感恩平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东方儿女啊!在感恩县城里,宋代还曾设立了“感恩学宫”,清道光九年(1829),知县袁斯熊又将“文昌祠”改建为“九龙书院”。这都足以证明东方人的感恩之心是何等虔诚。

黄先生在《东方情结·散文卷》一书的《序》里写道:旧志上说,感恩之民朴野而寡争。说的是感恩县的老百姓像田野一样朴素善良,少惹是非,少挑起争端。旧志上又说,感恩俗,男妇老壮无嗣,则于正月十五夜入山坡潜采他人所植葫芦瓜,以为有生男之兆,采后系数钱于瓜蒂,故瓜主人见之亦无詈骂。黄先生不得不感慨地说:当是时,东方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一种何等安详和谐的状态里啊!

可以说,东方的红白事、悲喜事,是东方感恩文化的载体。东方人喜欢互相帮助,互相感恩。

东方人结婚、迁入新居、小孩考上大学等喜事,都会请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吃喜酒。人们吃饱喝足了,就自觉地拿红纸记上“帮”,很多穷人就是靠着这些“帮”,才能还了结婚借的钱,才能还了盖房子欠的债,才能有钱读完大学。你现在帮我多少,届时我也会帮你多少,或者更多。

有人病重了,需住院,需动手术,不管是住在市内的医院或者是海口的医院,病人的亲戚朋友、乡邻们都会赶到医院看望,或送吃的,或给点钱,也就是“给力”、“给帮”。前些日子,我一个朋友的妻子脑出血,住在市人民医院,到医院看望她的宝上村人竟然有一百多人。几天后,病人被送到海口的医院动手术,十多天的时间里,居然还有几十人从宝上村赶到海口看望。

东方人对死者的敬重,对生者的帮助是名声在外的。无论谁家有了丧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甚至平时磕磕碰碰、闹过矛盾吵过架的邻居,都会不计前嫌,主动前来帮忙料理后事,根本不用主人操心。东方人有一句话叫做“恨生不恨死”。都说“叶落归根”,但许多工作、居住在东方的外地人,活着时就说,死后绝不回老家,就葬在东方。他们认为,死了葬在东方很贵重,很风光,很值。

我母亲是今年新历六月六日、旧历五月初五端阳节那天去世的。我亲历了她由病危到去世、祭奠、入殓、出殡的全过程。母亲去世前几天,一直是昏迷着躺在感城家里的客厅内的。我的几个妹妹和堂的表的姐妹们,一日二十四小时轮流守候,晚上便席地躺在客厅里。几天里,所有的亲戚、左邻右舍都来看望过我母亲。一些朋友、同学和我之前当中学老师时教过的一些学生也先后来看望。

我母亲去世时是凌晨四点。那几个堂的表的姐妹们很从容、很冷静地给母亲擦身、换新衣服、穿上新鞋子,并用白布把遗体裹好。之后,那些姐妹们便放声大哭。邻居们赶来了,亲戚们赶来了。天一亮,请了主持丧事的先生设灵堂、挂遗像、安香炉、写挽联、写讣告,确定入殓和出殡的时间。家里人及亲戚们都穿戴上孝衣孝帽。下午入殓时,按先生的吩咐,我和儿子将母亲的遗体抬起放入棺木中。儿子没经历过这种事,可他一点都不怕,只是不停地哭。第三天早上八时出殡。七时开始敲锣打鼓奏哀乐,告祖,由先生念祭文,子孙们、亲戚们三跪九叩,烧香、烧纸、敬酒。然后由我和儿子领着堂兄弟们、侄子们用手把棺材抬到屋外。

感城人把抬棺叫做出大力,主动出大力的大都是左邻右舍的青壮男人。远亲不如近邻啊!抬我母亲的棺木,出大力者共32人,分成四组。要出殡了,只见我教过的一届早年就毕业了的八个学生抢先做了首抬,抬着走出几十米后才交给那些邻居们。之后,他们便轮流着抬到三里外的墓地。

我感恩感城的父老乡亲,我感恩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我感恩我的学生,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啊!

我总觉得东方人的互相帮助、互相感恩,总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要好得多。在大的城市里,有些人住楼上楼下,或隔壁,或对门,彼此互不相识、互不招呼、互不往来、互不帮助,这有什么好呢?

所以,我为自己是感恩人感到自豪,我为自己是感恩人感到骄傲。八所人

八所人,其心胸开阔、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在海南岛内是出了名的。

八所人,指的是生活、工作在东方市八所镇上的人们,常住人口约10万人。除市直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外,还有八所港、八所铁路、中石化、中海油、大广坝、八七一电台、火力发电站等外驻单位。人员来源很复杂,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6个民族中的近30个民族,几乎都有人住在八所。

八所人有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方式,许多外地人惊讶之余,常表示无法理解。

八所人与歌舞

据不完全统计,八所能唱歌的去处有十多个,大小包厢超千个,此外,马路边还有卡拉OK。八所人唱歌是不论白天黑夜的,他们能把太阳唱落海,也能把太阳唱西斜。这些能唱歌的地方几乎天天爆满,周末如不预订是没得唱的,有人曾经约我唱歌,结果连跑了三个场均告无门,无奈之下去唱露天卡拉OK。吼了几首,顿觉浑身舒服才作罢。

八所人喜欢唱歌,且大都唱得很好。许多外地人觉得奇怪,问为什么。我说八所人普通话说得比较好,咬字清楚,发音准确,且嗓门好,敢忘乎所以大胆地吼。不管别人怎么说,自我感觉良好就行。但是,一直也没有出现过什么歌星。往后能否出现陈楚生似的歌星则很渺茫,无法预测,但我一直是期望着的。

也许是八所的天气太热之故吧,八所人特喜欢在露天跳舞,因此,露天舞厅应运而生,设在二楼、三楼的舞厅有七八个,设在地面上的舞厅则有二三个,且个个都可容纳上千人,每人花上两三元买一杯茶或一瓶水,即可从晚上二十点跳到二十三点半。这些舞厅,设备都很简陋,唯有音响是一流的。跳舞者大都是平民百姓,男女老幼都有,可自带舞伴亦可请舞伴。八所人的舞,我是不敢恭维的,但是八所人的大胆、放任和随意的跳舞则是令人敬佩和欣慰的。人们会赞叹那些舞跳得好的人,但绝不会讥笑那些跳得不好的人。有时随着舞曲的节奏,跳舞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排成一行,横横竖竖地变化着,有时则会围成一个圆圈,手拉着手尽情地跳。不论男女老幼,不管认识不认识,没有人拒绝拉她或他的手。看了,你会有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

一年365日,除刮大风下大雨外,夜夜都有那么多人跳舞,天气冷了,老板便用七彩帆布把舞厅围起来,避风挡寒。大热天跳舞突遇毛毛雨时,有些人居然撑着雨伞继续跳,有些年轻小伙子干脆把上衣脱了,裸着上身使劲地在那里蹦迪斯科。

但是,这跳舞也跳出许多新闻和故事来。不少夫妻,因对方老是与异性跳舞怕跳出婚外情来,因此吵闹不休,甚至离婚大吉。当然,也有许多青年男女或离异已久的人跳出了感情,跳出了美满,跳成了家庭。我去过舞厅多次,跟着别人去看热闹、听舞曲,帮人家看衣服、看手机。有人要教我跳舞,说跳舞很简单,跟着鼓点踩,进一步退两步,进进退退就是舞了。我也被逼着曾经学过几回,可第二天就全忘了。有时,我也望着舞厅感叹:不会跳舞真是一大憾事啊!

八所人与茶

在八所喝茶主要是男人的事,女人们是较少参加的。因此,许多外地人都认为八所的男人无所事事,懒得可以,没日没夜地喝茶,不知能喝出什么来。

先前,八所人是在茶馆、茶店里喝茶的,后来,因为茶馆、茶店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也因为八所的天气太热之故吧,人们就跑到马路边喝起老爸茶来了。八所喝茶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八所中学到老铁路火车站那段几百米长的马路。路两旁绿树成荫,遮天蔽日。一年四季除台风来袭外,没日没夜有几千号人在那里喝茶。大热天的晚上更为壮观,很多马路两旁都有人喝茶,更多的人拥到滨海大道,在沙滩上喝茶,听浪花欢笑,看潮起潮落。八所人喝茶不仅仅是为了喝茶,而是聊天、打牌、搓麻将、研究彩票兼顾。聊天者什么都侃,天涯海角、东西南北、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打拖拉机者,是常常有人打到天亮的,卖茶者只好陪着,不敢收摊。且打牌者动辄发火,你骂我笨、我骂你傻,一怒之下便骂娘,掀翻桌子,不欢而散。第二天却又照打不误。研究彩票者则走火入魔,从十个阿拉伯数字中找开奖规律。话规律者说得唾沫横飞,天花乱坠,旁边的人听者动容看者动心。然后不惜血本大买特买彩票,结果都是输多赢少。每一期都有希望,每一期都有失望,希望与失望并存。人们仍然乐此不疲。

八所人与酒

八所人与酒是结了缘的。中午不怎么喝,一到傍晚,则大小酒店、沿街大小排档都坐满了人。喝白酒、喝洋酒、喝红酒、喝啤酒,在外面吃饭者没有不喝酒的。晚上到歌舞厅唱歌照样喝酒。大热天的烧烤城更是坐满了喝啤酒的人。

八所人结婚、入宅、升学甚至当兵都要请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乡亲邻里喝喜酒。有人一天之内即可收到几张请柬,有些人一年之内即要付出一至两万甚至更多的“红包”钱。有人生了五个儿女,五个儿女结婚都请酒。有人新居落成请酒,孩子考上大学再请酒,孩子结婚三请酒。有位先生吃升学酒太多了,自觉很亏,他儿子考上八所中学后便请酒,名曰“为庆祝我儿子考入市重点中学”。有某一单位的一个副领导,盖大房子时请酒,盖小房子时请酒,最后一次是盖厨房和卫生间时又请酒,弄得他的亲戚朋友、单位里的干部职工哭笑不得,但红包照给不误。

我小孩结婚时我也要请酒的,不然,这么多年来我付出去的“红包”怎么收回来,岂不是亏了吗?

在八所,死了人是要看日子看时辰看风水才送殡的。当然,小孩和小青年夭折了,大都是第二天即送走。但中年以上至百岁老人就不一样了,道公让你停棺多久你就得停多久。最正常的是五天、七天,长则九天以上,遇到春节期间死人,则要停棺过大年十五。据说停棺最长的有一个月之久。停棺多久就得吃喝多久。主人要租桌椅、租锅灶、搭棚布,大锅煮饭、大锅煮肉、大锅炒菜。天天有人来祭奠、烧香,安慰亲属,天天就有人吃喝。因为酒饭、烟茶都是主人提供的,故八所人把到死人家吃喝叫“吃硬”,即“吃硬饭”、“喝硬酒”、“抽硬烟”。当然,天天去“吃硬”的人大多是与死者最亲近的人。有脸有面的人家,喜欢停棺久,每餐都要吃上二三十桌或更多。

送殡的前天晚上是最热闹的,体面人家烧香者络绎不绝,有时竟然排起数百米的长队,一个钟头轮不到你烧香。之后,人们又主动去找负责登记姓名和收钱者登记姓名,并付给钱,这不能叫“红包”,笔者认为应该叫“记帮”。“帮”多“帮”少不论,现在普遍都是50至100元居多,当然成千上万的“帮”也有。八所人送殡都在早上,且很正规。敲锣打鼓吹笛子奏哀乐,挽联、花圈开路,大小汽车排成队,人亦排成队。体面人家,花圈就有几十个,大小车几十辆,排队走的要逾千人。送殡队伍往往长达一公里多。安葬了死者,便回主人家吃饭、喝酒,少则十桌八桌,二三十桌,多则上百桌。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是要活下去的。八所人对生老病死是看得透想得开的。所以不管红白喜事,是喜是悲,八所人总喜欢互相帮忙,互相吃喝。谁去管什么海枯石烂地老天荒,先喝他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再说吧。做新清明

给去世的人做的第一个清明叫新清明,是在传统清明节之前三两天或提前十天八天就要做的。家里人和堂的表的亲人都要参加。有些人家甚至有同学、朋友、邻居参加的。这是东方人的习俗,是感恩气息很浓的习俗。

决定了给去年逝世的母亲做新清明的时间,我和妹妹们便提前一天从不同的地方回到了乡下老家。

3月25日,故乡没有太阳,却有风,有点冷。早早的我们便向母亲长眠的地方走去。想母亲一生含辛茹苦历尽艰难,饱受病痛折磨,在痛苦中撒手人寰,眼睛不禁一热,鼻子不禁一酸,眼泪便流了下来。

由于儿女多,所以父母亲一直都很辛苦。父亲在一家社办厂做缝纫工,母亲则在生产队挣工分。家里没有牛,也就没有牛车。劳动只能靠手脚和肩膀,因此工分挣得少,因此分配也少。主粮杂粮都不够吃,得靠父亲每月挣的二三十元帮补。为了保证儿女们吃饱穿暖,父母亲在感恩河边先后围了几块地种菜、种瓜、种豆,能卖钱也能供家里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深更半夜,父母亲就得起床去挑水浇菜。天亮了父亲得去裁衣服。母亲得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还得做家务。母亲的大半生都是肩挑日月星辰、脚走东西南北,风里来雨里去的呀。长年累月的劳作便积劳成疾了。五十多岁以后,母亲的身体便日渐衰弱,全身上下生出许多病来。先是风湿引起头疼、手疼、脚疼,后是腰椎骨折,有胃炎肺炎胆囊炎,多年的风湿病又影响了心脏。一年四季打针吃药,吃西药吃中药吃草药,月月日日都在病中。最后一次住八所的铁路医院十多天,母亲感觉不好,就要求出院回家,不久就带着病痛去世了。作为儿子,我应该把母亲送到海口的医院治疗,或许能让她再活个一千几百个日夜。这件事,我一直都很愧疚,总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母亲,您能原谅我这个不孝之子吗?

到了墓地,跪在母亲的面前我想:母亲会孤独寂寞吗?会被别人欺负吗?还会那么辛苦吗?还会有病痛吗?父亲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就说话了。他说母亲走后他一直都很思念很挂念,生怕母亲过得不好。一天晚上,父亲早早地就睡了,梦里见到母亲穿着干净整齐,面色红润,微笑着说:她跟她的父母亲和哥哥姐姐在一起,没有人敢欺负她,原来的病痛也全好了。说我们给她盖的房子宽敞明亮干净,邻居们都到她的家里看电视,很热闹。让父亲再给她买一台电视,其他的就不要了。说她去时已带足了金银财宝、家用电器、日常用品,加上逢年过节给她寄的东西都收到,用不完的,不用挂心。

我是不相信这些事的,但此时此刻我却宁可信其有,宁可信其真。

母亲,您生前一直没有出过远门,您去走走去散散心吧,带上您的父母哥哥姐姐,走完中国走外国。去一趟美国吧,看看美国的月亮有没有咱中国的圆,有没有咱中国的亮。您有很多人民币也有很多美金的呀,想花多少花多少,若有不时之需,我们会马上给您寄去的。

母亲,您住的地方离海很近,您可以经常去看看大海的,甚至可以去钓钓鱼的。您的家前面是一片稻田,再前面一点的地里种有瓜果菜蔬红薯玉米,您想吃什么就去拿吧,那是不算偷的,也不会有人怪您的。

想这阴间和阳间、人和鬼之间只是隔着一层纸罢了。人活着时需头顶日月星辰,见风见雨、吃喝拉撒的,死后也需头顶日月星辰,见风见雨,也需吃喝拉撒的呢。不禁想起一个人在他临死前写给自己的挽联来,曰:花非花草非草花亦是草草亦是花花草何异;人不人鬼不鬼人也即鬼鬼也即人人鬼相同。

想着想着,心情便好多了。看着哭得很伤心的最小的堂妹,我说别哭了,你四婶在那边过得很好的,你这么哭,你四婶会不高兴的。

亲人们用锄头和铁锹除掉了杂草,平整了凹凸不平的墓地。烧上香点上蜡烛,摆上水果、酒、肉、饭等供品,烧了很多纸钱。母亲,您多吃点吧。您生前是不喝酒的,现在能喝酒了吗?

母亲啊,阴阳两隔,有些事我们是帮不上您的,您要自己多保重。每年清明,我和您的孙子都会来给您扫墓的。无题

一件小事,已经过去了很久。然而由于亲身经历,且印象深刻,故偶尔在脑海浮现,在眼前生动,便不禁想把它说出来。

那是1992年夏天的事了,我随领导出差海口,入住华侨大厦。晚上,领导们办事去了,把我孤零零一个人丢在房间。寂寞无聊之际,便电话约在海口工作的某同学去喝咖啡,同学说那就去某宾馆吧,那里热闹,风景独好,能让你“内县”来的“村鳖”开开眼界,饱饱眼福。

某宾馆咖啡厅之大,竟可容纳几百号人,仅八点多钟便已基本坐满,好不容易才找到角落里一个位置。客人是三教九流都有的。几乎桌桌都有穿着入时,打扮靓丽的女孩陪坐。不时有男女双双离座而去,同学说你看到没有,他们谈好价钱该做什么做什么去了。是的,来这里喝茶喝咖啡的客人大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

我呷着咖啡,浏览着整个大厅,不时有女郎穿梭其间,有客人招呼便翩然落座,就像一只只花蝴蝶飘然而栖枝头。一位穿着白色连衣裙年约二十的女孩走过来了。同学一个招呼,她便笑盈盈地走到我们面前,柔情似水般问先生要请我吗?这女孩虽说不上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却也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看上去春风满面春光荡漾春色盎然,不禁让人春心萌动、春潮汹涌、春花怒放。同学用海南话说,这女孩自然资源不错,投资环境很好,你看这硬件多好。

我说小姐请坐。她嫣然一笑款款而坐。点燃一支香烟后她说,先生请问你们是何方人氏。同学吐了一口烟说“同是天涯沦落人”,她莞尔一笑说“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心头不禁一震,不由自主地注视着她。她一个勾魂摄魄的微笑,使我堕进想入非非之中。同学问她你做吗?她说做。同学又问她怎么算,她说一次,之后竖起两个手指,她说一夜,之后摊开一个手掌。我心里在嘀咕,怎么这么贵。同学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不贵,值得,可以投资。同学漫不经心地说,你长得这么好看又有文化你非得做这行不做别的吗?她依然微笑说,先生你认为我们做这行的很下贱吗,很渺小吗?我觉得我们很伟大,我们出卖的是自己,并没有出卖别人,我们出卖的是肉体,并没有出卖灵魂,我们招着谁惹着谁了。我们这是自谋职业,自己养活自己,我还能养大弟妹、养老父母,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我们比那些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抢劫盗窃、贪污受贿之流要伟大得多,比那些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十毒俱全之流要伟大得多。正因为有了我们,先生你们看现在社会上发生的强奸案大大减少了,因为花点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呀,何必去冒险强奸犯罪。我们有功于家庭,亦有功于社会呀!

我不时点头,亦不时摇头,点头是不以为然,摇头并不是不以为然,我只是静静地听着,并若有所思地想着。突然左手被轻轻一拍,先生你是在海口工作的吧,我看你不像本地人,我点点头又摇摇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