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不安的自己谈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5 14:51:55

点击下载

作者:林笑松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跟不安的自己谈谈

跟不安的自己谈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跟不安的自己谈谈作者:林笑松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2-01ISBN:9787516815434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当当数媒(武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不知从何时开始,几乎整个社会的人都开始没有安全感,于是人们开始了对安全感的狂热追逐。但是当我们真正去追逐的时候才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安全感离我们还是那么遥远,甚至让我们感觉永远都触摸不到。

我们不禁要问,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是不是一个永远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并且永远也不会离开的男人?

是不是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

是不是拥有很多的金钱?

其实都不是。

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文婷的生活让别人羡慕,在别人的眼中,没有比她更幸福的女人了。

她长相美丽,拥有别人羡慕的容颜和身材,有一个深爱自己的丈夫,拥有别人羡慕的房子和财富……

能够拥有这些,应该能让所有女人都羡慕了。文婷也曾经为自己拥有这些而感到满足,每天在微博、朋友圈中秀自己令人羡慕的生活,但是这都是一种表象,在她的内心深处,却拥有别人所不了解的不安。

她认为带给自己这一切幸福的就是自己的美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终将老去,到那个时候丈夫是不是还会喜欢自己?自己还能不能住上这么奢华的房子,还能不能收获这么多的羡慕?

想到这里她就深感不安,于是她开始拼命维护自己的容貌,希望自己不要那么快的老去。她甚至不让自己的脸上有一个小疙瘩,因为这会让她陷入恐惧之中,因为她害怕这是自己老去的开始……

文婷应该是我们羡慕的对象,因为她的一切条件都让大多数人望尘莫及,这样一个人应该是很有安全感的。但是我们发现,即便是有这么优越的条件,在她的内心还是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全感。

因此,我们说安全感和深爱自己的男人、房子、金钱等都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即便我们没有这些也可以获得安全感,而有了这些我们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安全感。

当前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将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归结到自己没有钱这个问题上。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一个人有了钱就有了安全感吗?我们会不会为自己的孩子担心,会不会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心,会不会为自己哪天破产了担心?有了这些担心,不安全感还是会存在的。

这样看来安全感我们似乎得不到了。

其实当我们在追求这些,希望从那些身外之物上获得安全感的时候,都忽略了得到安全感最重要的因素——自己。

的确,很多人在追求安全感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从别人或者外物身上获得安全感,但是当我们真正去寻找,向他们去追求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真的没办法给我们想要的安全感,我们忽略的则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把安全感寄托于身外之物,有时仿佛能满足,得到了安全感,其实这些都是暂时的安全感,并且会让我们慢慢陷入恐惧失去的更加不安的心理之中,这种暂时的欣喜与之后的失望,会成为反复折磨我们的利器。

安全感可以说是我们心理需求中的第一需要,也是我们人格中最基础的成分。这个心理需求要想解决,我们只有从自己找寻。

因为我们的心理只有自己能够掌控,别人只能施加影响,而安全感则是我们的心理问题,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原因,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其他人对此无能为力,所以说,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向别人要是得不到的。

本书为读者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安全感,介绍了现代人为了得到安全感做了哪些努力,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决没有安全感的问题等。

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明白安全感到底是什么,知道自身不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并且能够找到获得安全感的渠道,这样就能解决自己的安全感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第一章什么是安全感1.你有没有安全感?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你的行为让我没有安全感”“我感受不到任何的安全感”“谁能给我安全感”等。追求安全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

那么什么是安全感?怎样评估我们到底是不是缺乏安全感呢?

至于什么是安全感,我们会在下面的章节介绍,现在我们先来评估一下自己是不是具有安全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安全感有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最终形成了一个调查问卷——《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问卷,测试一下自己的安全感指数。

在进行测试前我们需要准备好纸笔,将自己的答案记录下来。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是(用Y代替),否(用N代替)和不清楚(用?代替)。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不需要努力去思考好坏,只按照自己的真实感觉来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了,一定要注意,必须是我们最真实的感觉。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我们内心真实的一面,同时这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的一次机会。

现在开始回答问题。

1.通常,我更愿与人待在一起,而不是个人独处。

2.在社交方面我感到轻松。

3.我缺乏自信。

4.我感到自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赞扬。

5.我经常感到对世事的不满。

6.我感到人们像尊重他人一样尊重我。

7.一次窘迫的经历会使我在很长时间内感到不安和焦虑。

8.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

9.一般说来,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10.我倾向于通过逃避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11.当我与别人在一起时,我也常常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

12.我感到生活对我来说是不公平的。

13.当朋友批评我时,我是可以接受的。

14.我很容易气馁。

15.我通常对绝大多数人都是友好的。

16.我经常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17.一般说来,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18.我认为我是一个相当敏感的人。

19.一般说来,我是一个快活的人。

20.通常,我对自己抱有信心。

21.我常常自己感到不自然。

22.我对自己不是很满意。

23.我经常情绪低落。

24.在我与每个人第一次见面时,我常常感到对方可能不会喜欢我。

25.我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

26.通常,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信任的。

27.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28.一般说来,我与他人相处融洽。

29.我经常为自己的未来发愁。

30.我感到自己是坚强有力的。

31.我很健谈。

32.我有一种自己是别人的负担的感觉。

33.我在表达自己感情方面存在困难。

34.我时常为他人的幸运而感到欣喜。

35.我经常感到似乎遗忘了什么事情。

36.我是一个比较多疑的人。

37.一般说来,我认为世界是一个适于生存的好地方。

38.我很容易不安。

39.我经常反省自己。

40.我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按照其他什么人的意愿生活。

41.当事情没办好时,我为自己感到悲哀和伤心。

42.我感到自己在工作和职业上是一个成功者。

43.我通常愿意让别人了解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44.我感到自己没有很好地适应生活。

45.我经常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而坚持将事情做下去。

46.我感到生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47.我被自卑感所困扰。

48.一般说来,我感到还好。

49.我与异性相处得很好。

50.在街上,我曾因感到人们在看我而烦恼。

51.我很容易受伤害。

52.在这个世界上,我感到温暖。

53.我为自己的智力而忧虑。

54.通常,我使别人感到轻松。

55.对于未来,我隐隐有一种恐惧感。

56.我的行为很自然。

57.一般说来,我是幸运的。

58.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59.我有许多真正的朋友。

60.在多数时间中我都感到不安。

61.我不喜欢竞争。

62.我的家庭环境很幸福。

63.我时常担心会遇到飞来横祸。

64.在与人相处时,我常常会感到很烦躁。

65.一般说来,我很容易满足。

66.我的情绪时常会一下子从非常高兴变得非常悲哀。

67.一般说来,我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尊敬。

68.我可以很好地与别人配合工作。

69.我感到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70.我有时感到人们在嘲笑我。

71.一般说来,我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人。

72.总的说来,我感到世界对我是公正的。

73.我曾经因怀疑一些事情并非真实而苦恼。

74.我经常受羞辱。

75.我经常感到自己被人们视为异乎寻常。

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们来对照一下自己的得分,计分方法是:与下面答案一样的记0分,不一致和不清楚的都记1分。

1.Y

2.Y

3.N

4.Y

5.N

6.Y

7.N

8.Y

9.Y

10.N

11.N

12.Y

13.Y

14.N

15.Y

16.N

17.Y

18.N

19.Y

20.Y

21.N或?

22.N

23.N

24.N

25.Y

26.Y

27.Y

28.Y

29.N

30.Y

31.Y

32.N

33.N

34.Y

35.N

36.N

37.Y

38.N

39.N或?

40.Y

41.N

42.Y

43.Y

44.N

45.Y

46.N

47.N

48.Y

49.Y

50.Y

51.N

52.Y

53.N

54.Y

55.N

56.Y

57.Y

58.Y

59.Y或?

60.N

61.N

62.Y

63.N

64.N

65.Y

66.N

67.Y

68.Y

69.N或?

70.N

71.Y

72.Y

73.N

74.N

75.N

现在让我们将所有的得分相加,看自己处于哪个阶段。

0-24分属于正常范围;

25-31分具有不安全感的倾向;

31-39分具有不安全感;

39分以上则具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看看我们处于哪个得分阶段,就知道我们现在的心理状态到底是具有安全感还是不具有安全感。2.安全感的定义和解读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很多人嘴里喊着需要安全感,但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要想了解安全感,对安全感进行正确的解读,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

小李和小王是大学同学,两个人在大学期间谈起了恋爱,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让两个人认为彼此就是相伴一生的伴侣。于是两个人毕业以后决定马上结婚,虽然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但是两个人还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

结婚以后两个人开始独自承担生活压力,这时候两个人才发现生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先是两个人没有房子,因为选择在大城市工作,所以两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只能选择租房子住,而且这两个刚刚毕业的社会新人还只能选择租一个条件较差的房子住。

这让两个人的心理产生了落差,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一门心思想找到一个好工作,多赚一点钱。但是现实又给他们沉重的打击,因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在经验上还是在其他能力上都相对缺乏,所以很多优秀的企业都不愿意接受他们。

为了生存,两个人只好先随便找份工作干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原来想象中的美好生活现在不但没有过上,还每天不得不为了生活而早出晚归,为了柴米油盐而奋斗,于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了,时而还会发生争吵。

争吵爆发最为激烈的时期是小王怀孕的时候。小王不想要孩子,认为孩子是负累。但是小李希望要孩子,自己养不了可以给父母带,他认为慢慢一切都会好的,而小王认为隔代带孩子不靠谱,更无法接受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于是,一直积郁在两个人内心中的所有不满,直接被这个问题引爆了:每天开始不停地争吵,小王开始埋怨小李不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给自己安全感;而小李则埋怨小王自私、要求太多。于是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巨大的裂缝,最终选择了离婚。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现实社会和心中的理想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投射到他们的心里使得这种落差不断放大,最终导致两个人都缺乏安全感,直至关系破裂。

安全感是现代社会人们口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我们应该怎样全面地理解安全感?

安全感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现在我们来解读一下安全感。

先要说明的是,安全感并不是一个我们能真真切切触摸到的东西,而是一种感觉、心理。比如在婚恋中,就是一种一方给另一方的心理感觉,一方在另一方面前表现出的优秀,符合TA的心理,那么TA就会有放心、舒心、依靠、相信的感觉,并且会从自己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次是安全感到底能不能产生是多方面决定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对方相信你。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只有别人相信你,你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安全感,否则安全感就无从谈起,因此信任是安全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来说,一个人要相信别人这是一个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产生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从认识到了解,从了解到认同,从认同到信任,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过程。

最后是物质上的满足。物质不等于安全感,有时候太多的物质享受反而会让人感觉焦虑,但是物质层面的安全感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个人在物质上都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最没有安全感的。只有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才会关注精神上的感受,所以物质是安全感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安全感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一方面是物质。

从精神层面来讲,人们都想得到精神上的安全感,但是这非常难,而当一个人在精神方面得不到安全感,那么这个人就会更加关注物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物质女孩”就是这样的。

而从物质层面来说,当人们无法追求精神安全感的时候,物质安全感就是最基本的保障,而物质安全感仍然无法满足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彻底失去安全感。有一部分人最终会找到新的替代品来满足自己在安全感上的缺失,很多时候这些替代品可能是不健康的,带来的安全感也是不稳定的,比如酗酒、吸毒等。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双重安全感,其中的一种路径就是结婚,婚姻是确定两个人关系的非常稳定的因素,因为它有亲友的祝福、法律的保障,所以很多人才会用结婚这种方式来提升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结婚了就有安全感的原因。

我们不否认结婚确实能给一个人在心理上带来慰藉,很多时候婚姻也确实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婚姻并不一定等同于安全感,因为婚姻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绝对的保证。

综合而言,安全感是现代社会人普遍追求的一种心理感觉,当前社会能带来安全感和影响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想要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却并不容易。3.安全感的“精神分析理论”

对于安全感,很多心理学家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这些心理学家们对于安全感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了解这些心理学家的安全感“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安全感和最终获得安全感会有很大的帮助。

1.弗洛伊德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焦虑,而这些焦虑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影响。

小孩子是逐渐成熟的,而在成熟的过程中,他在世界认知方面还不完全,所以就会出现诸如:个体弱小、自卑情结和男孩的阉割焦虑,而一个人在承受这些焦虑和刺激的时候本身会有一个界限。如果这些焦虑能够被控制在这个界限之内,并得到很好的解决和释放,那么这个人在焦虑上就会减轻,随着时间的增长,安全感也会变强。

但是如果这个人所接受的刺激超过了界限,人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随着创伤的增加整个人的焦虑就会增加,最终就会产生诸如“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等。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冲突、焦虑和个人的防御机制等是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心理状态。而这些心理状态之所以会形成,就是因为一个人在年幼到成年的阶段,在欲望的控制、满足等方面没有安全感造成的。

2.弗洛姆理论

弗洛姆是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他所关注的是整个家庭环境对于儿童人格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没有生存能力,事事都要依赖父母,而父母会根据自身的认识给孩子施加各种禁忌和界限,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在自由上有时候会受到限制,但是安全感并不缺失。

随着逐年地长大,孩子也渐渐变得独立起来,拥有了自己思想,所以他们同父母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而父母对他的限制变得越来越弱。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安全感逐渐降低,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自保能力,又脱离了父母的保护。

在这时候他们要学会自己独立面对社会,现代社会给人的自由越来越大,但是这种被放大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少,人在社会中就会变得孤独,会感受不到安全,这样人的不安全心理就会产生。

3.霍妮的理论

霍妮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也是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她的思想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深,但是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她曾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一书中提出了“基本焦虑”这一概念。

所谓的“基本焦虑”,就是认为孩子在幼小时期有两种最基本的需要——安全感和满足感。而作为一个孩子,这两种需求的满足必须完全依赖于父母,但是父母不可能洞察孩子的心意,他们对于孩子基本需求的照顾都是基于自身的理解,最终导致的就是孩子“基本焦虑”的产生。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比如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缺乏真诚的指导,对孩子表现出轻视或者给孩子过多的负担等。这些行为就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基本的敌意。

但因为孩子完全依赖父母成长,所以他们只能压抑住自己的这些敌意,这种被压抑的心理需要得到释放,最终孩子选择的释放地点就是社会。所以孩子就会认为世界都是充满危险的,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

4.埃里克森理论

埃里克森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曾经研究出了一套被称为“心理社会期”理论。这套理论把人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发展任务,最终的结果是对世界产生信任。

而最初的安全感是人在处于婴儿期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受到了父母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一贯的良好照顾,那么婴儿就会在内心中生出一种舒适感和满足感,这就是最初的安全感,这样婴儿就会对社会产生最初的信任。

相反地,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得到一贯的、良好的照顾,那么婴儿就会在内心感受到不安,这样他们就感受不到最初的安全感,也就不会产生对社会的信任。

以上四种理论就是众多关于安全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得到认同最多的几种。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和研究,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安全感从我们小时候就是存在的,并且小时候的安全感的形成对于一个人成年之后会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随着人的认知的增加,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改变,进而能够获得更大的安全感。4.安全感的“人本主义理论”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报道。

2017年5月,在山东省济南市一所中学,高三学生小薇(化名)与同班同学发生争执,结果在教室内小薇被该名男生拳脚相向,男生甚至将小薇的头摁在桌子上进行多次撞击。

被殴打后,小薇去找老师寻求帮助,该男生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继续跟在小薇身后拍打其头部,导致小薇休克昏厥。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学校老师在获知此事后并没有管教打人男生,相反却警告小薇,不要把事情告诉家长,更不要将事情闹大。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老师害怕事情闹大对自己和学校不利,之后还出言威胁说,一旦小薇将事情闹大,就会上报政教处给予小薇处分,并且这个处分会跟着档案走一辈子。

这件事情非常让人震惊,而我们从心理学角度也可以对女孩今后的心理做一些预测性分析:这件事情之后,女孩在学校很可能会失去安全感,因为她是在学校被打的,所以会对学校的学生甚至是其他人产生一定的隐性惧怕;其次是女孩被打以后去找老师,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是老师一定会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自己会受到老师的保护。但是老师不但没有帮助她,还对她进行了威胁,这就对女孩心理造成更大的阴影,让她对一些本来可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权威人士”也失去了信心,安全感进一步降低。

这些事情对于一个还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学生来说,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可能会跟随女生一生,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其实我们可以针对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五个方面: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人有吃饭、饮水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当这些需求大部分被满足之后,第二层次的安全需要就会出现。人就会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随之而来的还有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并且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也就是我们在最开始看到的问卷。

通过多年的研究,马斯洛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那么有安全感和没有安全感的人,到底有怎样的心理表现?

来看看马斯洛的研究。

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被拒绝,不被接受,认为自己受到冷落,受到嫉恨、歧视;常常感觉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有危险和焦虑的感觉;并且会认为别人都是坏的、恶的、自私的、危险的,因此对别人抱有不信任、嫉妒、仇恨、敌视的心态,他们会有病态的自责,进而产生罪恶和羞怯感,而一切的起因就是他们缺少安全感。

但是具有安全感的人则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认为自己被人喜欢、接受,还可以从别人那里感觉到温暖和热情;他们非常有归属感,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惬意、温暖、友爱、仁慈的;所以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会有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感觉;他们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等。

总之,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表现出来的都是负面的情绪,并且这些负面情绪不但影响了自己,也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和环境;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正向的情绪,并且这些正向情绪也影响了他身边的人和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安全感与幸福感也紧密相连,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生活中缺少安全感的人会觉得生活惬意幸福。

现在回到本小节的案例,我们会发现女孩处在“安全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两个层次,男生的行为本身就打破了安全的需求,而女孩在被殴打和事件后续处理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因此造成安全感缺失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会过于敏感,他们对于外界任何一个影响或者刺激,都会在心理上过度放大,有时候甚至会将这些影响引导到别处;拥有安全感的人会在心理上走向正面,他们对于外界的影响和刺激的反应基本都是正面的,自我认同感也会更高。

所以在研究的后期,马斯洛和另外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共同提出了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在第一条中就写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5.安全感与神经症

生活在西南部某市的张女士近期状态非常不好,因为母亲病故导致她悲痛欲绝,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几乎就没有安稳地睡过一次觉。每天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让她痛苦异常。每天睡不着的时候,她就想起母亲:她与母亲的感情非常好,因为出身于单亲家庭,从小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她一直清楚地记得母亲是如何辛苦地抚养她长大。

朋友劝她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应该从对母亲的怀念中走出来,多看看以后的生活。于是每天晚上的时候,无聊的她只能看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以此来寻找一点心理慰藉。但是不久以后,因为长期失眠导致了她出现心慌、头晕、胸闷、恶心的症状,甚至有时候站都站不住。

张女士并不是不困,而是非常困,甚至有时候困得要崩溃了,但是不管怎么困,就是睡不着觉。无奈之下,精神已经接近崩溃的她来到医院检查,开始认为可能是心脏有问题,于是吃了一些药,但是还是没有好转。

再次检查的时候发现,原来张女士并不是有心脏病,而是得了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名字叫作神经症。这种症状会给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因为是神经性质的病症,所以没有特别好的药物能够治疗,只能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状态来调整。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词叫神经症。那么什么是神经症?

神经症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那么神经症和安全感有什么联系呢?国外一位著名专家提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最早明确提出不安全感概念的是德国专家 Asdhaffenberg,他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对于两者之间关系并没有具体阐述。之后心理学专家K.Schineider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提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安全感,一个人才会有自信、自尊,才能和其他人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会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会努力向前,正确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成败。

但是他也提出,人的心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就是说一些有安全感的人,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有没有安全感的情况出现。只要这种不安全感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对一个人造成伤害,这就是可以接受的,也不会被当作一种病症。

而这种不安全感的存在,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们会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极大不信任,这种心理问题就会造成他们精神上的障碍,这种障碍就会发展成为神经症。

也就是说,这种不安全感的心理是所有神经症人的共同人格基础,一个人出现了不安全感,但是却找不到恐惧的对象,就会慢慢发展成为焦虑症。就像我们在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张女士一样。她的这种焦虑症表现出来就是无法入睡,所以在解决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解决这种心理问题。

你是不是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外出的时候,会很小心地将门锁起来,然后还会抓住门把手用力拉拽,看看是不是已经关好了门。

但是走出去不久,就在心里突然产生一种感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把门关好了,即便你清晰地记得已经关了,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担心。更有甚者,一些人还会因为这种心理再次回去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已经锁好了门。

这就是一种强迫症,其实强迫症也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神经症表现,只不过强迫症的强度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如果这种强迫症并不严重,没有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那么就不会有事,但是如果很严重就需要进行治疗。

其实安全感与神经症在孩子身上表现得会更加明显,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负面影响,得到的也都是负面评价,那么在他们的心里最渴望的就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赞同,他们就会很努力去做,但是可能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是做错。

这并不是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受到的是负面影响,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种习惯性地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的意念。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他们在一些事情上会完全丧失自己,最终出现神经症的症状,而根源就是他们没有在父母和家庭中得到安全感。

综上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神经症这种精神上的疾病,其根源就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所以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神经症病症应该学会从安全感这方面入手,看看能不能从安全感上寻找到良好的突破口。第二章没有安全感时,你会做什么1.总是害怕与别人关系亲近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独来独往,总是害怕与别人的关系过于亲近,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合群”。其实这类人是心中存在恐惧的,他们害怕和别人交往,与人太过接近时他们的不安全感就会增强。

李林是一个不错的女孩,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人长得也很好看,就是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成为大龄剩女。

李林并不是没有谈过恋爱,曾经也有过几个追求者,但是当她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总会很快出现问题,所以和别人的几次交往都无疾而终,没有一个持续时间长的。慢慢地,李林开始更加不愿意和别人接触,尤其是异性朋友。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但家里着急,李林自己也非常着急,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男友。无奈之下她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在婚恋网站上注册,开始征婚。

当她浏览网站的时候,发现这里有成千上万的男士,顿时内心就无比慌乱;后来想到自己的信息要被很多人浏览到,她的内心就更加慌乱了,于是马上注销了自己的信息,不再到网上征婚了。

我们案例中的李林就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典型例子:她害怕将自己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习惯性地将自己放置在别人的背后,只有不被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她才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就是因为她在公共场合感受不到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是他们逃避社会,逃避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原因所在。

那么是不是只有自身不够好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不安全心理呢?

其实不然,这种不安全心理的产生和一个人的个人条件没有必然关系。很多人都认为,出现这种心理的应该是颜值低、收入低,整体条件较差的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这个样子。

很多缺少安全感的人恰恰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具有很高的学历,本人也非常聪明,有的颜值也很高,收入也很高,甚至还有很不错的家世……但是即便拥有了这些,在他们内心中,还是不愿意和别人交往,跟人关系过于亲近时,他们还是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

1.由我们的交流方式造成的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多依赖于网络,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宅男、宅女——即便我们不外出,也能够获得丰富的资讯,也会和很多人建立联系。相比现实中的交往,网络上的沟通交流更随意且无负担,习惯了这样的交流方式后,从线上到线下就有点不适应,很多人会心里自动开启回避模式,让我们认为只有独处才是安全的。

2.缺乏自信

缺乏自信就是自卑和恐惧,这种恐惧的表现就是害怕领导、害怕陌生人、害怕人多、害怕异性等。

缺乏自信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不好”,只是TA在心中认定了自己“不好”而已,在别人眠中,TA很可能是一个很优秀的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都会在内心产生出不喜欢自己的心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不够好,这样的心理不但带来了孤独与恐惧,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多数源自于自己,但是最终会影响到别人。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身边其实就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喜欢独自行动,但内心又非常渴望与别人建立密切关系,如果真的走近了一点,他们内心又充满恐惧,缺少安全感。他们会对自己的表现失望,会讨厌自己,这种情绪的存在,也会导致他们与别人在交往和沟通时会发生很多问题。因为我们的这种负面心理会直接表现在行为上,而这种行为对于人际关系则会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这种不好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的心理,就是这种恶性循环,让很多人深陷其中。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内心产生的恐惧和负面情绪,很多都是我们缺少安全感导致的。在与人相处时,安全感缺失的你将会不安、拒绝、退缩、决绝,因此与人建立长期的情感联系也就成了一种奢望。2.安全感与焦虑症

焦虑症是影响范围非常大的一种精神类病症,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精神类疾病,是因为我们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无法感知、掌控。焦虑症如果严重,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社交、家庭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的一项心理学调查显示,焦虑症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的时代病,各种程度的焦虑症患者在人群中占比18%左右,而且人数还在不断上升。

其实焦虑症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没有安全感。

因为当前社会变化快,让人们逐渐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人群,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这就增加了我们内心的戒备感和不安全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安全感缺失而焦虑不安,焦虑症人群不断扩大。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

四川的张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她最近身体很差,经常头晕,甚至有几次都差点晕倒,但是到医院检查时又发现她身体没有任何病症。原来张女士是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这种问题已经发展成为焦虑症,并且是非常严重的程度。

张女士的丈夫开了家小公司,因为经济情况比较好,所以她一直在家中没有上班,孩子已经上学张女士还是在家做全职主妇,有时间就去打打麻将。

近段时间以来,张女士感觉内心出现了烦躁的情绪,并且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开始出现身体变差,她常常感觉心烦意乱。到医院检查了很多次,最后医生建议她去做一下心理咨询,去了才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焦虑症。

确诊后的张女士内心更不安,开始服用一些药物,慢慢地开始对药物产生依赖,只要不吃药就会感到不安。现在已经发展到不敢出门,不愿意与人交往,每天都很害怕很烦躁,没有安全感,严重影响了生活。

心理医生认为,张女士患上焦虑症是因为安全感缺失,原因有两个方面:(1)张女士婚前是做行政工作的,而且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结婚后还与部分同事保持着联系,她自己很清楚地感觉到了全职太太和职场女性的差距,她也因为长期脱离社会而慢慢产生不安全感;(2)尽管张女士的丈夫对她很好,但是张女士还是觉得有些不安,她担心丈夫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迷了眼睛,但是理智又告诉她千万不要把丈夫看得太紧,过分的怀疑也会带来恶果。这种矛盾的心情,使得张女士越发焦虑不安。

我们说安全感缺失会引发焦虑症,需要注意的是焦虑和焦虑症是不同的。

适当的焦虑对人们是有益的,如果我们对一些事情保持一点焦虑,有时候可以起到督促自己奋进的作用。比如,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定的焦虑,他就会刻苦学习,以此追求一种不落后于他人的安全感。

但是俗话说“过犹不及”,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当焦虑太多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症,这将给我们自身和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那么焦虑症有哪些表现呢?

1.选择性注意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作选择性注意,意思是在外界诸多刺激中仅仅注意到某些刺激或刺激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刺激。比如,一个人感觉别人有敌意的时候,即便身边的人只是不经意地看自己一眼,他也能从中感觉到不尊重和挑衅。

他们还会为这种选择性注意寻找印证。当一个人具有这种态度和观点的时候,他会拼命地找到一些细节或者理由去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比如,他会对别人说“你看他看我的眼神,里面就有嘲笑和轻蔑”,“我们去年为工作的事儿发生过口角,她从那时起就一直找茬”等,而那些不利于证明自己观点的因素则会被自动放弃。

2.将事情扩大化

过度焦虑的人在发现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后,会迅速把事情扩大化,比如,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在看自己,并且从对方的眼神中解读出不友善以后,马上就会建立这样的观点:“这个人一定是对自己有敌意,并且这种敌意还非常大,不能等对方先出手,自己应该先发制人”,于是就出现了口角冲突,极端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斗殴事件。这种情况,我们在公交地铁上屡见不鲜。

3.希望控制全局

过度焦虑的人在心理上还有一种倾向,这也是他们对冲突的“解决机制”,那就是要由他们来掌控这种局势。假设他已经认定了别人看了自己一眼是有敌意的,并且在心中已经将事件扩大化,为了能控制全局选择的一种方式就是率先攻击别人。

这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恰恰证明了过于焦虑的人内心没有安全感,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受到威胁,觉得自己会被攻击,才会启动这种保护机制。

4.逃避现实

当控制全局的保护机制不能奏效的时候,就会产生另一种保护机制,那就是逃避。比如,你认为对你进行了挑衅的人,是一个外表看着非常强悍的人,自己一定不是对方的对手,在保护心理的作用下,这个人就会迅速逃避,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焦虑症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种表现,一个患有焦虑症的人,一定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正是因为安全感的缺乏,才会感受到负面影响,才会希望一切都在自己控制当中,才会在无法控制的时候选择逃避。3.不自控地向别人投射自己的负面情绪

有一些安全感缺失的人,他们时常感到孤独、空虚,当这些负面的心理无法排遣时,他们就将这种情绪投射给别人,自己不好也不希望别人舒服,一定要别人和自己一样痛苦,他们才会心理平衡。

李新和张楠结婚后生活很幸福,但是自从有了孩子以后一切都变了。

因为是外地务工人员,所以他们回到了老家准备迎接新生命,但是李新需要工作维持家用,所以张楠只能自己在老家待产。因为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张楠回到老家以后各方面都有点不适应,再加上孕期的不适,双方的矛盾就此开始爆发。

爆发时间就是李新每次休息回家的时候,两个人之间总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闹不愉快,开始李新认为这是张楠因为怀孕导致的,只要孩子降生一切都会好的,但是问题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孩子出生之后,因为抚养问题,张楠又和公婆之间产生了新的、巨大的矛盾,她认为自己被抛弃了,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

所以,每次在打电话或者回家的时候,张楠就开始向李新抱怨,每次都有不同的事情让张楠觉得气愤,而只要她一生气,马上就会给李新打电话抱怨并大发脾气。

而在交流中,张楠总是说李新在外边逍遥自在,自己在家中受苦,所以只要张楠不高兴,李新也不能舒服地在外工作,搞得李新每次都很无奈,两个人之间很好地谈过,也生过气、发过脾气,但不管怎样都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的情况愈演愈烈,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让李新痛苦不已。

案例中的张楠其实心理上已经出现了问题,她认为自己过得并不快乐,所以干脆把自己的不安心理投射出去,让跟自己最为亲近的人也有一样的感受。

没有安全感的人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可能是恐惧,可能是焦虑,也可能是烦躁等,不管是哪种表现都会导致整个人处于消极负面的状态。而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全感,很多人就会选择通过将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来减轻自己的不安,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

投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男性和女性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表现:缺少安全感的人总是特别需要别人来理解自己、认同自己,这样才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感,不管所采取的方式是不是让人愉快的。

通常来说,安全感缺失的人可能会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亲人、朋友、同事等熟悉的人身上,但有时候也可能是陌生人。

这种不安全心理在恋爱中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彻底。恋爱中的人由于过分在意对方、在意这段感情,他们尤其容易缺少安全感。而一旦自己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变化,他们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才会有安全感。

比如,一个女人缺乏安全感,她就会通过折腾的方式来考验身边的这个男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她要一次次来验证和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一个恋爱中的男人缺少安全感时,就会放大自己的疑心病,他会检查女友的微信、短信、QQ,看女友是否跟其他男人有联系,有时候还会对女友正常的社会交往进行干涉——像我们之前说的,一切都是个人安全感缺失在作祟。

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恋人都会进行这样反复的试探,而且这种试探没有尽头,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这样的行为才能带来安全感。一般努力试探的人,都是双方关系中的依附者,在一段恋情中处于弱势地位,也只有如此才能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安全感。

但是他们完全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安全感是自己给的,而不是别人给的。

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因为别人无法给你带来真正的安全感,试想一下:将自己的幸福、人生、未来通通寄托在别人身上,你怎能在冒险的同时,又拥有充足的安全感?4.为什么有人喜欢用情感绑架别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就必须爱我。

因为我舍不得你,所以你就不能离开我去别的地方。

因为我为你做饭、照顾家庭,你怎么就不能牺牲一点你的兴趣爱好?

因为我在你身上消耗了太多时间,因为我想和你结婚,所以你就绝对不能和我说分手。

……

从上面的陈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想怎样别人就必须要怎样配合。这就是典型的用感情来绑架别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基于感情的绑架,很多都是因为他们内心中缺乏安全感。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在别人眼中,阿森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自己开家居设计馆,有个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儿子。但就是这样幸福的一家人,没过几年也走到了终点。

原因就是阿森自己。原来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阿森认识了比自己小几岁的同乡女孩阿梅。当时的阿梅刚和男友分手并且还怀孕,正处在感情的低潮期。

出于对阿梅的同情,阿森帮助她联系了医院做了手术,并且还借给她一些钱,让暂时没有工作的阿梅渡过了难关。渐渐地,两个人的交往多了起来,最终越过了那条不该越过的线。面对青春活泼的阿梅,阿森几乎忘记了妻子的温柔体贴,忘记了儿子的全心依赖,他下定决心和阿梅在一起,于是选择了和妻子离婚,孩子归妻子抚养。

因为心存愧疚,阿森选择了净身出户。他在外面租了房子跟阿梅一起住,因为家居设计馆的生意已经交给了前妻,阿森只好在家做了一个自由设计师,虽然每个月收入不是很稳定,但是温饱还是没有问题的。他有大把的时间闲在家里,每天把阿梅照顾得无微不至,这让阿森内心充满了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短暂的甜蜜期很快就过了。因为阿梅是年轻活泼的女孩子,所以喜欢参加朋友聚会,喜欢逛街游玩,经常很晚不回家,这让阿森很难接受。他认为自己为阿梅付出了这么多,而阿梅却不顾及自己的感受,这样冷漠地对待自己,而且身边还围着一大堆男女朋友。

于是他们经常爆发争吵,渐渐地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阿森觉得失去了安全感,而阿梅则觉得被束缚。终于有一次,两个人争吵后,阿梅离家出走,并发来短信要求分手。但是阿森心有不甘,几次试图挽回,阿梅则态度坚决,坚持不再和好。

最终绝望的阿森选择了痛下杀手,导致了一场悲剧。

案例中的阿森存在着严重的情感失衡:他原本拥有美好的家庭,却因为一时鬼迷心窍背叛了妻子,以为能有一个新的美好开始,结果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的美梦,当他发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代价”,却得不到他要的幸福、他要的安全感时,就彻底疯狂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付出情感维持的,而这种维持达到最佳的时候就是双方的付出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两个人之间关系继续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会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和原则。而在一段关系中,人与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也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平等的表现之一就是付出的情感深浅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平衡并不是说双方在付出上一定要多少一样,而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现实中可能一个人付出得多一点,一个人付出得少一点,但是只要控制在双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就是一种平衡。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种平衡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平衡,而这种心理平衡一旦被打破,问题就出现了。很可能是一方感觉自己付出的比别人要多,也可能是双方都认为自己比对方付出的要多,心理失衡的一方会因为再次追求心理平衡而做出反应,就会造成用情感去绑架别人的情况出现。

其实这种心理失衡带来的就是不安全感,也许很多人还没有察觉,但是通常在这种关系或平衡还在维持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不安全感的存在,而当心理失衡出现时就会造成不安全感的加大。5.不知道为什么会具有攻击性?

攻击性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学上认为,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根据攻击的形式,主要可分为生理攻击、言语攻击、愤怒以及敌意等。

李某和刘某在同一所中学上学,李某读初二,而刘某读初三,本来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因为一点小摩擦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果。

一天中午放学后,李某和刘某分别到食堂去吃饭,在打饭的过程中,李某不小心踩了刘某的脚,双方因此发生了较为激烈的争执,进而发生了推搡。在同学和食堂管理人员的劝阻下,两人被分开,但在言语上继续相互攻击。

饭后刘某仍愤愤不平,他认为自己受了气,于是就打听到了李某所在的班级,约他晚上出来“解决问题”。下晚自习后两个人来到操场,就中午的事情谈判,但双方各不相让于是又发生了冲突,双方都受了点皮肉伤,约好第二天自习后继续。

第二天双方各自找了同学来助阵,见面后两边不由分说就动起手来,刘某因为害怕自己吃亏,拿了一把水果刀。结果,在冲突中刘某打红了眼,于是抽出水果刀向对方猛刺,很快李某一方就有两个人倒在血泊中,其中一人正是李某。

看到有人受伤流血后,刘某才冷静下来并感到后怕,同学帮忙打急救电话,刘某则逃离现场。最终李某因抢救无效,失血过多死亡,另一名同学重伤,刘某在家人的陪伴下自首,被警方拘留。

起因只是很小的一件事,但却因为不断的互相攻击,最终演化成一场悲剧。

案例中的两名学生都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只是为了“踩脚”这样的小事打架就有三次,这过程中,无论哪一方稍退一步,事情也不会走向极端。为什么两个人会如此冲动呢?要想了解他们的心理,我们就需要知道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攻击性?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人类具有攻击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具有攻击性,并且这种攻击性是不可能消灭的,因为这种攻击性是一种宣泄的渠道。

一个人攻击别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宣泄个人情绪、恐惧的过程,宣泄会暂时降低攻击性,而这种攻击的本能再次提升以后,只要有愤怒作为诱因,又会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遇到了包括袭击、挫折、竞争、模仿、社会规范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愤怒的感觉很好理解,这是因为人遇到挫折或袭击之后就会从心里产生一种愤怒,当这种愤怒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爆发出来,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而攻击的反应则是一种自然反射,比如,我们在大街上走着,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人站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一巴掌。那么一般人的正常反应是什么呢?自然是马上扑上去给对方一巴掌,这就是攻击性反应。

一个人的攻击性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生理性的,一方面是社会性的。那么这种攻击性和安全感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就要从心理学上来解释,生理性的原因是很难去除的,而相对来说社会性因素则是攻击性释放的重要原因。

其实一个人之所以会攻击别人,就是因为内心中的安全感平衡被打破,社会因素中袭击、挫折、竞争、模仿、社会规范都会导致人的攻击性,现代人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也加大了攻击性反应的强度。

以袭击为例,如果我们遭受别人的攻击,在心理和行为上会产生攻击别人的意愿,这是因为当我们受到攻击的时候,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了安全感,这种不安全的意识指挥我们向对方发起攻击。

再比如挫折,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可能遭遇挫折,挫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一旦遇到挫折,我们马上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的感觉让人无法感受到安全感,一部分内心强大的人可能会通过自我成长来消除不安全感,而更多的人则会通过一些明显的或者隐性的攻击来化解。

有的人在人生中遇到了挫折,就会怨天怨地怨社会,总之周围的一切都不好、所有人都在跟自己作对,这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直接造成了内心不安全感的加剧,一些性格极端的人就会通过报复社会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求。

安全感和个体攻击性的内在心理联系非常明确,虽然不安全感不一定会带来攻击行为,但是几乎所有的攻击性行为其诱因肯定会包含不安全感。第三章让现代人不安的安全感1.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现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这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现代人与社会及其他人的联系越来越少,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于是也就更容易体会到孤独和不安。

网络上有个段子,说现代人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两点:手机还有电、卡里还有钱。虽然是说笑,但是细想起来也颇有几分道理,“手机有电”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全感——我还能获取资讯、跟外界连接,我不是孤独的一个人;“卡里有钱”则提供了物质上的安全感——一定时期内我还可以温饱无忧。可惜在现实中,我们所要的安全感并没有这么简单就能满足。

林琳是某外企的MD(市场总监),今年33岁,平时热爱旅游,还没有走入婚姻,但是有不少条件优秀的追求者。在外人看来,林琳算是一个典型的“人生赢家”了:事业成功、财务自由、个人形象好……但是真的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林琳自觉生活中烦心的事儿太多了:别人看着高高在上的好职位,其实让她每一天都如履薄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