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打造完美口才.实战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02:23:42

点击下载

作者:郭鹏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10天打造完美口才.实战篇

10天打造完美口才.实战篇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10天打造完美口才.实战篇作者:郭鹏 [著]排版:燕子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ISBN:9787122269560本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你离成功,只差一句话的距离

前些阵子看到一本书,名叫《保证黏糊:为什么有些想法幸存而有些灭亡》,出自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齐普(Chip)和前哈佛大学研究员丹·希思(Dan Heath)之手,他们在书中教导大家怎样让自己的观点“黏糊”,也就是让大家理解它、记得它,并且被它说服。他们总结出了六大原则:简单(simple)、出人意料(unexpected)、具体(concrete)、可信(credible)、动之以情(emotional)和讲故事(stories)。这六个单词的首个字母,正好可以拼凑出SUCCES。

看完之后,我也萌生了自己写一本书的念头。因为,他们总结出来的原则,在口才培训过程中,都是被经常讲到的,而且我们有一套更成体系的指导方法。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都是重视口才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些嘴上功夫了得的人,通常被叫作说客,或称之为纵横家。历史记载中,那些伶牙俐齿的说客不胜枚举,比如晏婴、毛遂、苏秦、张仪等。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就连孔老夫子的学生子贡,也做过说客。他只不过是偶尔做了这一次说客,却值得大书特书。

当时,齐国的一位大臣田常,想要攻打鲁国。孔子知道后,派得意门生子贡去齐国做外交工作,拯救自己的国家。没想到,在子贡极力说服田常的过程中,吴国、越国、晋国的利益陆续被牵涉了进来。不得已,子贡只好一路奔波下去。游说的结果竟然一举数得,不仅让鲁国得以保全,还促成了齐国乱、吴国亡、晋国强、越国称霸的联动效应。用司马迁的话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是毫不夸张的。大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小到你今天的心情,口才在其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才干和勤奋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懂得在关键时刻说适当的话,知道哪些话不能说,也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卓越的说话技巧,能让你的职业生涯加倍轻松。

不仅职场如此,你的社交、爱情,甚至你和亲人的关系,都离不开卓越的口才。难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会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也许这种珍贵的能力,并不需要付出那么昂贵的代价。在这本书里,我针对日常生活中在各个场合可能遇到的场景,为你提供了超级实用的口才小绝招。如果能够熟练运用,相信你的口才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不管是事业还是家庭生活,都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所以我说,你和成功只差一句话的距离。补上这一句话,你就走上了人生的正轨,但是这并不是很容易做到,你还需要学习一些口才的技巧和绝招儿,反复练习,直到灵活运用。

在这本书里,包含了我多年总结和使用的66个提高口才的绝招儿,能让你从一个羞涩于张口的人,变成一个颇受欢迎的聊天高手,帮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在职场上赢得领导、同事和下属的信赖;让你在商场上赢得客户;在情场上收获爱情……

总之,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学不会说话的人,只有不愿努力去学的人。相信自己,相信我,你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努力!第一章 为什么你需要提高语言的情商?

不管你生性多么聪颖,接受过多么高的教育,穿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你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仍旧会百无一用。要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必须培养自己的语言情商,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受欢迎,成就真正美好的人生。延伸阅读

气场不对,话一定不投机!成功的人,做得好,说得更好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孔老夫子“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乎仁”的思想影响太深了,我发现很多人有一种偏见,那就是:“太会说话的人,是大忽悠。光剩下一张嘴,就会说好听话。”实际上是这样吗?

我讲课的时候,经常会给大家做一个拆字游戏。大家看看“赢”字,它由“亡、口、月、贝、凡”五个字组成,“亡”表示危机意识和强烈的时间观念;“口”代表口才、沟通能力;“月”在古汉语中表示“肉”,它代表身体要健康;“贝”代表财富和金钱;“凡”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平常心。有了它们,你才会是人生赢家。

大家看到了,想要赢,口才必不可少,它是中流砥柱。但大家要注意了,我们常说的“口才”,它包括“口”和“才”两方面,缺一不可。

只有口没有才,那就是所谓“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只有才没有口,那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满腹经纶倒不出”。所以,那些人生赢家、成功人士,往往是既有口也有才,他们不仅做得好,更能说得好。

有一位商人,在临行的告别酒会上讲了一段话,真是妙极了!他是这样说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过人之才,不可能在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从事经济工作,并且一做就是十年。而我,没有什么过人之才,凭什么能一做就是十几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有你们这些朋友啊!”

你瞧,多漂亮的一番说辞!不超过一百个字,却连续用了三个转折,既有自信,又见谦虚,最后还把一切归功于朋友,让现场所有人甜滋滋的。怎能不让人喝彩呢?这样的人,从来都不会缺少朋友和人脉的帮助。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更成功的人生,一定要重视口才的培养,并且多加练习,因为无论你在哪个行业,处于什么职位,在未来的人生中,你必须不断地向别人展现你自己,必须不断地用言语说服别人。

比如你要创业,除非你家里特别有钱,能源源不断地给你提供支持。否则,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融资,需要不断地推销自己。找风投,他们的提问一定是充满挑战的,你甚至会被问到哑口无言。企业发展得好了,要上市,你得去路演,要面对那些投资者,得把自己的思想梳理得很有逻辑,并用很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真心不容易。

就说马云吧,大家应该都用过淘宝,他的能力就不用说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甚至改变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他的敢想敢干,是大家都承认的。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口才也是让人佩服不已的,“口才帝”马云,那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当初创业,需要筹钱的时候,他要见一位神秘人物,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讲了6分钟,神秘人孙正义就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就这样,马云用了6分钟就从孙正义那里拿到2000万美元投资。

这个口才超群的人,每年会在全球10所大学演讲,他曾在哈佛讲台上与诺基亚总裁激烈辩论,最终赢得了台下1000多名听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他凭借自己的口才,邀请过克林顿、科比、施瓦辛格等世界级知名人士站台“网商大会”;他在公司内部的讲话,整理出书后,成为畅销书;他的各种演讲,场场火爆,一票难求……

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成功人士的口才都那么好,尤其是在商界?得出的结论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每一句话都会决定你的命运。在那些至关重要的时刻,口才不好的人,尤其是那些反复讲都说不清楚自己意图的人,很难打动投资人,也很难点燃员工的热情,所以他们都败在了创业的路上。留下来的,就是口才出众的人。

不管你是不是想创业,好口才都对你有帮助。因为,每个人都是渴望成功的,成功的定义可以是非常丰富的,你不一定想成为亿万富翁,不一定想成为达官显贵,只要你想让自己的人生比现在更精彩、更顺心,口才就一定是你需要的能力。你渴望的好事情都是谈出来的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基本上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它也不是“duang”出来的,一定有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口才好。所以我说,那些你渴望的好事情,是可以谈出来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可是《战国策》开篇的话。在战国时代那个风云激荡、弱肉强食、靠实力说话的年代,尚且如此重视口才的威力,那么在今天呢?

说到底,我们这一生过得好不好,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把身边最重要的几个人搞定。那些我们渴望的好事情,背后起决定因素的也肯定是人。所以归根到底,你的人脉和人际关系很重要。而口才,是你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要阿谀奉承领导、巧舌如簧糊弄人才能过得好。大家可以想想看,工作中,只有口才好,你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不对?然后你才会赢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和领导、同事、下属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假如口才太差,常常会被别人误会,老是给同事甚至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对自己的前途肯定影响很大。

在生活中,不管是追求心爱的姑娘,还是获得亲朋好友的支持,你肯定得开口说话。要是你“会说话”,人人都喜欢,是不是办起事情来也更顺利?

大家关注新闻的话,应该会知道杨利伟这个名字,他以“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头衔广为人知。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他?为什么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交给他去见证?这个殊荣是怎样落在他身上的?

这个谜题,直到我看到一期电视节目,才被揭开。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一期“杨利伟怎样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节目,在这个节目里。他们采访了航天局领导,领导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杨利伟自身素质过硬,集训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个基础条件,很好理解;二是杨利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强,这个也很有道理,毕竟是第一次进太空,任何突发状况都有可能出现,而且还没有先例可以借鉴,这个人一定得非常灵活镇静,能很好地处理意外情况。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理由了:杨利伟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为什么这一条这么重要呢?因为试验成功以后,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一定要面对全世界的瞩目、接受各国新闻媒体的采访,还要进行巡回演讲等。总而言之,需要他当众发言的能力要过硬。那时候,他代表的可是国家形象。

就这样,从1600个精英里面,杨利伟被选中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单单用前两个条件来筛选的时候,确定了三个人,他们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不相上下,很难取舍。最后加上第三点,才决定让口才好的杨利伟首飞。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吧?作为一名宇航员,居然也要口才好才能赢得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知道你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感想,反正对我启发是挺大的,在这里跟大家讲讲。

如果你想要引起领导的注意,让他在关键的时候想起你,就得在平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就要求,平时开会发言、汇报工作的时候,你要充分准备、积极发言,讲话的时候要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而且不卑不亢、不慌不忙,让领导认为你是一个可造之材、有大将之风。这样,当他需要人才的时候,就会想到你,这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生在世,哪儿有那么多幸运呢?还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工作中,不管是升职加薪还是争取培训机会,这些事情,都需要你去跟领导谈;生活中,不管是恋爱还是朋友,也都要谈的。所以,当你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就能更好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使自己的人生更加顺风顺水。不会说话的人,地位永远不能改变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你喜欢那些给你脸色看、让你听难听话的人吗?反正我是不喜欢。在我看来,这些说话招人讨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这种人,想要成功,太难了。

出于职业原因,我对各种人的沟通能力都很感兴趣。所以不是太忙的时候,我也会跟打来电话做推销的人聊上几句,也算是给自己积累点素材。

有一阵子股市特火的时候,一个推销员打电话给我,问我有没有兴趣做股票,他们可以帮忙推荐。我说自己没有做,不懂。然后那个推销员看我没挂电话,开始连珠炮似地问我:“哥你做什么工作的啊?你多大年龄了啊?你结婚了么?有没有孩子?”

我一听就不乐意了,你这是查户口吗?其实我知道他问这些问题是有用意的,想知道我的经济状况是否稳定以及可能有多少资金,是不是大客户。但是,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我怎么可能跟你透露这些私人信息?这怎么可能不让人反感?

那天赶上我心情还不错,也不算忙,就跟他多聊了几句,我说:“小伙子,你平时都是这么做电话推广的?没挨过骂么?”他愣了一下,跟我说:“挨骂倒是不多,被挂电话是经常事儿。”我想也是,在听完那些问题以后,像我这样肯跟他多说话的人,绝对不会多。

我非常直接地跟他说:“你是新手么?刚才问的那些问题,是不合适的。换做是你,会告诉对方这些信息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可以用更委婉的问法,然后从对方的回答里自己判断。像你刚才那样问,会把人都吓跑的。”

小伙子听到我居然开始教育他,估计也是有点晕了,就把电话挂了。如果他以后不能改进,还是像现在这样不会说话,他的职业前景,我是相当不看好的。

我还遇到过一个销售员,是房产中介。我委托他出租房子,有一天他打来电话,问我第二天上午能不能看房,我说明天上午不行,我有一个讲座,下午可以。他张口就来:“你能不能配合一下……”我顿时就无语了,实在不想再把房子委托给他了。

像这种不会说话的人,生活中我们应该都见过不少。比如我有一位同学,大家坐在一起讨论某个话题,说到兴奋的时候,都纷纷表示“真是不可思议”,他就冷冷地来一句“正常啊”“有什么奇怪的啊”,一副别人都是少见多怪的样子,搞得大家都很扫兴。

还有一位也是这样,有他在的地方,气氛总是怪怪的,大家在他面前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有一次,我正跟人说话,朋友问我对某件事的看法,我说完以后谦虚了一句:“我的想法不一定对哈,仅供参考。”这时候他马上接话说:“谁也没说你说得对啊。”一下子就让气氛尴尬了,我只好笑着自己打圆场:“对啊,所以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至少我这最后一句肯定是对的。”

这种不会说话的人,特别容易让跟他谈话的人难堪,所以时间长了,大家就会避之唯恐不及。毕竟,谁也不愿意身边有一个不知道啥时候就会爆的炸弹。于是,这样的人就缺少人脉,也就缺少机会。而且,这种人往往给人不靠谱的感觉,所以也很难对他委以重任,于是他的地位往往很难得到提升。

有一个名叫理查德·班得勒的心理学家说过,当你对一个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达信息,就是想改变他。但对方是否会接受你的意思,换句话说,你的目的是否能够实现,却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你说话的时候,成败不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方的反应。对方不接受你,那你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你不会说话,得罪了对方,只会给自己招来不满和敌意。

事实上我相信,故意惹恼别人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人得罪别人,是自己图个嘴上高兴,“管你爱不爱听,我就是想说”。可是,你把对方惹恼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人与人之间,聊得来比什么都重要!不会聊天的人是没有未来的,所以,千万不要成为那些不会聊天的人中的一员,那样你将断送自己的未来。

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吧,一句话能让人喜笑颜开,一句话也能让人暴跳如雷,这完全取决于你会不会说话。说对话,受欢迎,你会更快乐

看到一个谈吐得体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会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各方面应该都比较优秀?的确是这样的人,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所以,一个会说话、能把话说对的人,不仅能让不相识的人见了他以后留下好印象,并且能广结人缘,处处受欢迎。

但是大家需要注意,我这里说的会说话、说对话,不是一味迎合别人,甚至违心地编瞎话,而是把本来可能枯燥的话讲得更有意思,把本来伤人的话讲得更温和一些,把自己的情绪,不管是愤怒、批评、质疑还是抱怨,都以一种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人,他是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当然也就能让对方更舒服。

你说话让人舒服的程度,往往会决定你受欢迎的程度。因为所谓高情商,就是说话让人舒服。而且是那种既能够让别人舒服,也不会委屈自己的双赢。

比如有一次上课,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年轻小伙,见到他垂头丧气的,我问他:“这是怎么了呀”,他回答说:“失恋了,求安慰。”我的回答是:“好事啊。所有正在暗恋你的年轻女孩不知道得多高兴呢,我们得去庆祝一下。”听我这样一说,他马上开心起来了。

我骗他了吗?没有。我不必去安慰他“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不用说什么“天涯何处无芳草”,这种时候,给他信心才是最重要的。但我也不能违心地说“你长得比黄晓明帅,比王思聪还有钱”,这也没用。所以,我选择了这样说,就有效地抚慰了他。看他精神振作起来了,能好好听课,我也开心不是?

会说话的人,做销售,能让别人更乐意买;身为丈夫或者妻子,更容易化解两个人的矛盾;作为企业一分子,到哪都能让人开心;做朋友,也会更容易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传说古代有一对父子,冬天在镇上卖便壶,就是俗称“夜壶”的那种容器。父亲在南街卖,儿子在北街卖。没多久,儿子的地摊前有了看货的人,其中一个人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便壶大了些。”那儿子马上接过话茬:“大了好啊!装得多。”人们听了,觉得很不顺耳,就扭头离开了。

在南街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嫌便壶太大。听到一个老人说“这便壶大了些”后,父亲马上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了,都会意地点了点头,于是就掏钱买走了便壶。

这就是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的区别。话说对了,生意也就成了,而且是让人高高兴兴地成了。话说错了,不仅事情办不好,还让人心里不痛快。

就拿这个故事来说吧,我们也不能说儿子的话说得不对,确实,便壶大装得多,他是实话实说。可是,这话太没水平、太粗俗,让人感到别扭。让人不舒服了,别人当然也不会买他的账,他的生意自然就做不好。

很多像这位儿子一样不能说对话的人,往往是因为不重视口才的重要性。他们可能错误地认为,练习口才、学说话就是去学滑头。我有很多学生都曾经有过这种偏见,结果他们发现,平时跟家人或者非常熟的朋友在一起东拉西扯的时候没问题,大家沟通得也还可以。可是一到需要办事的时候,或者一些需要发言的关键场合,自己就开始慌了,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口才并不好,于是经常会感到困窘,这才下决心学习口才。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多说几句,大家不要觉得:我是老实人,不会说话。好像老实人就必定不会说话,而不会说话是优点一样。有人说“老实乃无用之别名”,这虽然很不厚道,但在口才方面,我真的不希望大家用老实做借口。

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未必是因为他们人有多不好,往往是因为对人性把握不够,嘴巴不会说话。同理,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也未必是人多么好,常常是因为洞悉人性,把话说得让人舒服。

所以,假如你在口才上多用点心,就发现自己受欢迎多了,因为你能让许多原先不认识或者有隔阂的人合作,能替人排解纠纷,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能让生活增加更多乐趣,谁都愿意见到你、和你说话。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受欢迎呢?你自己也一定会更开心。第二章 如何开始正确表达你的语言?

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本来因为“漏斗效应”的存在,信息的传递就有一个损耗。你心里想的是100%的东西,当你在众人面前用语言表达的时候,这些东西已经漏掉20%了,你说出来的只剩下80%。所以,你明白的事情,别人不一定会明白,特别是当你没有精确地表述的时候,别人就更不明白了。为此,我们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和质量,是要严格要求的,否则,不仅达不到沟通效果,还容易被人误会。延伸阅读

聪明人的说法方式:既有激情,又懂沉默!绝招1:给你的语言加上“表情包”

自从“表情包”这个东西诞生以后,大家在网络上聊天的时候,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了。由于表情包提炼了最传神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完美地弥补了文字的苍白。所以,表情一发出来,对方可以直接领会,沟通起来效率特别高。不像用文字交流,还要花时间揣摩背后的语气和语调。

比如,跟别人说“恭喜”的时候,加上一个“鼓掌”的表情,即视感是不是一下子变得特别强?说“对不起”的时候,加上一个“哭脸”或者“流泪”的表情,是不是也让人更容易原谅你?在网上跟人聊天的时候,你已经离不开表情包了吧?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跟人聊天的时候,你有没有忘记给自己的语言也加上“表情包”呢?这个表情包,没有人帮你做出来,而是真的表情。它是无声的语言,却比你说出口的言语更重要。

比如,你嘴里说着“好”,一脸别扭和不情愿,那你真实的意思,对方一定能看明白。而一个姑娘一脸娇羞地跟你说“讨厌”,那你肯定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言语并不一定总是真实的,人很有可能说假话。但是,想要伪装自己的表情,就要困难得多。所以,人与人交往时,大家都会下意识地注视着对方脸部的各种表情,并且由此判断他的真实意图。所以,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刻意去做,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都是自带表情包的。但这个表情包到底是帮你还是害你,那就不一定了。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跟孟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梁惠王,雄心勃勃想要广纳天下贤才。于是,有人就向他推荐淳于髡,说这是个贤才。于是,梁惠王召见淳于髡,并且屏退左右,想要让他畅所欲言。

可是,梁惠王接见他两次,他都一言不发,这让梁惠王觉得很难堪,就去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我怎么没看出来?他只是沉默不语,我看你是言过其实。”

推荐人也觉得挺没面子的,就去问淳于髡这是怎么回事。淳于髡笑了笑,回答说:“确实是这样。我没说话,但我不是故意的,而是另有原因。我也很想和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这番话,推荐人原封不动告诉了梁惠王,说淳于髡善于“承意观色”,所以才这样。梁惠王一想,果真是这样。于是十分惊讶,他第一次接见淳于髡的时候,恰好有人献上了一匹好马,而第二次时,又有人进献舞伎,所以自己两次都心不在焉。于是他感叹淳于髡“诚圣人也”,再次接见了淳于髡,这一次,他非常专心,两人相谈甚欢,梁惠王对淳于髡的才学十分佩服。

大家可以看到,尽管梁惠王表现得很有诚意,但是在他自己没有察觉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包已经出卖了他,让对方知道,他的心思根本不在自己身上。这样的表情包,肯定是不合适的。

所以,我们至少要让自己脸上的表情是专注的,不要露出心不在焉的表情。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其他表情作为辅助工具,让你的沟通过程更加顺利。

但是,由于人跟人性格不一样,所以自带的表情包差别也很大。有人说话时眉飞色舞,表情丰富;有人说话不动声色,脸上看不出什么波澜。因为人们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好多手段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也知道了在何种情况下该掩饰什么样的表情。比如说在生意场上,最主要的就是要掩饰急躁、不耐烦的表情,如果你一旦被对方窥破,将会被认为你根本就没有诚心跟对方合作,因此你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伤害。

所以,你的表情包,并不是想用哪个就用哪个的,它要为你的目标服务,要与你口头的言语相一致。比如,跟人讨价还价时,当你表示自己对价格不满的时候,脸上就不能流露出对产品的喜爱或者对这个低价的窃喜。也不能在对人表示同情的时候,脸上笑眯眯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修饰自己的表情,根据表达需要,从表情包里选择合适的使用。

而在一般情况下,最合适的表情包,毫无疑问是微笑了。因为微笑是全世界的通行证,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会让你充满亲和力,不可抗拒。俗话说得好:“眼前一笑皆知己,举座全无碍目人。”没有人能轻易拒绝一个笑脸。它不仅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弱化或消除心中的芥蒂和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但是,想要随时随地露出微笑,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因为,笑就要笑得自然、真诚,不能虚情假意,更不能苦笑、媚笑、奸笑,否则就适得其反了。绝招2:让你的每句话都能听清楚

除了你故意想要支支吾吾、蒙混过关的场合,其他时候,把每句话说清楚,也是好口才最基本的要求。原因很简单,不管你说得多好,对方根本没听清楚,那不就是白说了吗?

跟大家讲点有意思的,很多刚来大北京的人都会吐槽:“这跟普通话咋差那么远呢?尤其是坐公交车的时候,根本听不懂报站,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北京人吐字含糊?那是因为他们爱“吃字”“吞音”。

针对这个问题,孔庆东还写过一篇文章,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哟,他齐婶儿呀?这不,我买点凶事去!’‘噢,您买星势去啊?您瞅我这刚买了一大堆!’”这个她们嘴里的“凶事”“星势”是啥东西啊,那是“西红柿”!

的确,这种发音,会让不习惯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我在这里不是要说北京话怎样,普通话和其他方言里都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很多年轻人爱说的“酱紫”,就是港台腔里的“这样子”变成的。这其实是口才训练里经常提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吞音”“吃字”造成的“丢音”。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说话语速比较快的时候,会省略、吞掉某些音节,就拿“西红柿”来说,“红”的声母被吃掉,所以和“西”一组合变成了“凶”。如果“红”的声母和部分韵母都被吞掉一点,那就变成了“星”。

吞音、丢音虽然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不过,当它影响到理解的时候,我们就得注意了。这些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语速太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偷懒。为了图省事,嘴巴没有张到应有的程度,所以就发音不到位,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当然,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像新闻联播的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一个字一个字都特别清晰,但至少要做到吐字清楚,确保对方能听清楚你在说什么,不会出现理解障碍。

除了真的是发音不清楚以外,大家还要注意,语速别太快。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语速不是不能快,而是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

有一次,一位女士跟我讲了她的烦恼,她的工作能力强是大家公认的,可是领导已经屡次表示,让她说话慢一点,说她说话的速度实在快得让自己跟不上,听她说话让人头痛。她担心,自己要是改不过来,可能就得失业了。可是,自己说话就是语速快,怎么办呢?

我了解了一下,她的工作是秘书,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的,各种紧急事务和最后期限,没办法,只好让说话的速度跟一天工作的节奏同步起来。于是,说话就变成连珠炮了,还有些音节含糊漏掉了,听着实在不舒服,我也是连听带猜才能弄明白她在说什么。

我给她的建议是,练习“速读”。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就是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可以找来演讲词或者文辞优美的散文,然后朗读。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慢一点,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她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读的过程中,要求不能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

我还让她在办公室和家里显眼的地方都贴上几张纸条,上面写着:“慢,不跳跃!”这是提醒她,吐字的时候别着急,不要跳跃,一定注意把每一句话里的词语都清楚连贯地说出来。就这样,她时时处处留心,两三周以后,声音的节奏悦耳多了。

大家如果也有这方面的烦恼,不妨也试试看。如果不知道自己说话别人是不是能完全听明白,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一般情况下,每分钟保持120字到140字的语速是比较合适的。如果太快了,一方面可能听不清,另一方面也容易给人浮躁不稳重之感,甚至给人一种压迫感,使人觉得不舒服。如果太慢也不好,虽然能听清,但容易给人犹豫、拘谨、小家子气的印象。所以,大家别觉得这是个小问题,还是要重视起来。绝招3:让声音不高不低,富有吸引力

说起声音大小的问题,我老是会想起某些人的毛病——公共场合嗓门太大,老是吵着别人。可见,这说话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应该嗓门大的。像黑旋风李逵或者猛张飞一样,声如洪钟,震耳欲聋,好不好呢?需要吓唬敌人的时候好,有气势。可是平时说话,就没这个必要了。一开口吓人一跳,总归是不大好的。

那声音太小呢?也不好。假如你是一个女孩子,想在心仪的男孩子面前做出娇羞柔弱的样子,用低不可闻的声音说话,那没问题。但假如你是在公司会议上作报告,声音还那么小,就会让人怀疑你的专业能力和自信程度了。

有一个年轻小姑娘,刚刚当上老师没两个月,特别苦恼地找到我,说自己天生嗓门小,因为从小的家教很严,爸爸妈妈不允许她高声说话。于是她声音一直小小的、低低的,还长了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读书的时候还好,老师也只是偶尔会让她声音大点。现在自己当了老师,才发现问题大了。当初试讲的时候,校领导就对她的声音很不满意,看她成绩实在优秀并且功底很好,这才录取了她。

等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她已经非常努力想要让声音更大了,可是即便她扯着嗓子喊,后面的学生也说听不到。听课的老师已经跟她反映了好几次,说她如果一直这样,会影响到班里学生的成绩。因为坐在后面的孩子如果老是听不清,也就不去听了。

她已经把嗓子都喊哑了,效果还是不好。她问了同事,同事说,你要多练习,天天喊,等到嗓子哑了,慢慢就会发现声音大起来了。她说这个建议可能是真的,但听着实在不靠谱。想来想去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来参加培训,问我能够做些什么练习,或者用哪些发音技巧,可以较快地提高自己说话的音量。

我跟她说,你应该追求的,不是声音有多高多大,而且找到一个合适的音量。上课的时候,扯着嗓子讲话,声音会变大,可是又高又尖,就会显得很假,而且让人听起来也不那么舒服。实际上,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的声音低沉而富有魅力,并且又很有力度。这样既不用担心大家听不到,也会更加自然好听。

比如说,罗大佑和林志炫唱同一首歌,听起来完全是两种感觉吧?那是因为他们音色不一样,音色是与生俱来的,是几乎没办法改变的。但音量可以,没有天生音量小这回事,谁都可以压低声音说话,也可以提高嗓门。所以,可以通过音量训练,来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分贝。

我们说话的音量,主要决定于气息和共鸣器。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有力,我们会说这个人“中气十足”。反过来,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这种人就是“中气不足”。这除了跟身体素质有关系,还跟气息调节有关。所以,我建议这个姑娘先练习气息调节的技巧,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用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

接下来,还要进行共鸣训练。因为单靠声带,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必须要靠共鸣腔来放大。共鸣腔就像是一个大喇叭,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声音就能被放大,也就不用担心声音太小。训练方法有很多种,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小例子:

比如在“大声呼唤练习”中,我让姑娘假设自己正站在铁轨旁边,铁路上有一个小朋友正在玩耍,离自己很远,眼看远处开过来一列火车,但小朋友完全没有发觉,你朝着他大声呼唤:“小——朋——友——,那——里——危——险——,快——离——开——!”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姑娘的音量明显变大了。她本身的音色挺好,再加上音量比较合适,声音听起来就吸引人多了。据她说,课堂纪律也明显好多了,学生们听得更认真了。

另外,这里我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万一很不幸,你的声音属于那种音色很难听的,那就尽量把声音降低,压低声音,然后借助扩音设备。因为一般来说,声音越低会越好听,越吸引人。

我在培训学生的时候,都会把这些道理讲给他们。其实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建议所有人,不管你是不是要播音或演讲,都可以进行一下声音训练,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定会有帮助的。因为受过训练的声音和没有受过训练的,听起来真的是不一样的。绝招4:学会“长话短说”和“急话慢说”

如果我现在让你夸一个人口才好,你会选择哪些词语呢?口若悬河?舌灿莲花?滔滔不绝?其实,这都未必是口才好的表现。最会说话的人,是言语简洁明了、又精又准的人。因为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

有些人可能喋喋不休地说了一大堆,还没说到正题,而对方已经偷偷打了好几个哈欠。这样的表达,效果能好吗?

给大家讲一个生动的故事吧。据说,有人曾去询问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正赶上一位慈善家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孩子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5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美元;当慈善家讲了10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25美元了;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5美元;慈善家又讲了一刻钟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募捐,马克·吐温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美元。

啥意思呢?他的意思是,本来只需5分钟就能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拉长到一个小时,有这个必要吗?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岂不是太可恶了。所以,马克·吐温用偷走2美元,来表示他的不满。“长话短说”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只是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重要,所以,平时自己也没有留心这个问题,更不会刻意去学习这方面的技巧。实际上,想要真正做到“长话短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语言功底。

白岩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关注的是主持人的表达,我最大的目标是我今天能用150个字说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10年后我能用20个字说得一样清楚。”

无独有偶,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准备一份10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他说:“两个星期。”又问:“准备一个小时的讲稿呢?”他说:“一个星期。”“如果是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笑了笑,回答说:“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可见,越是长话短说,越要费心琢磨。那些语言高手们,都能做到像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的那样:“一个字能说明问题就别用两个字。”因为,他们越惜字如金,每一句话的分量就越重,对方也就越在意他的所有言语。这样就能够在听众注意力集中的时段,把信息传达出去。反过来,又长又唆,就特别容易让人心不在焉。

那么,该怎样才能做到“长话短说”呢?没有什么捷径,大家只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多加练习,说话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锤炼语句。时间久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慢慢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

传说,宋代大作家欧阳修也曾给年轻人指导过炼字问题。一匹飞奔的马把一条躺在路边的黄狗踩死了。欧阳修问:“要把刚才这事表达出来,怎样说才精炼呢?”

一个青年说:“我用20个字即可: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欧阳修评价说:“用字太多,而且互有重复,20个字中有2个‘马’字,3个‘犬’字,‘通衢’也跟‘通途’同义。”

另一个青年思考了一会儿,想出了11个字:“有犬卧通衢,逸马踏而过之。”欧阳修说:“你这简是简了些,但犬被踏死之事并未说出。”于是自己重拟了一句:“逸马毙犬于道”,只有6个字,言简意明,让众人称赞不已。

想要拥有这种能力,这不是三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平时要丰富自己的语汇,养成字斟句酌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不能为了短而短,如果短得影响到内容的表达,那就舍本逐末了。

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说话有点唆,那就想象自己正在打收费的国际长途电话,一分钟好几块钱,这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删掉那些多余的言辞,做到长话短说。

除了长话短说,我们还要学会“急话缓说”。很多人平时说话还行,一着急,心就乱,话就说不清楚了,前言不搭后语,半天了还说不到点子上,于是越说不清楚越急,越急越说不清楚。

所以,越是着急的时候,越要冷静下来慢慢说,反而是着急一点用都没有。就跟考试怯场一样,越着急越答不对题,平静镇定反而能发挥很好。这主要不在于语言表达,而是心态,如果能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淡定心态,就没问题了。绝招5:重点的和非重点的,要让对方听出来

先来给大家看一个笑话。

晚上下班,老婆哭丧着脸说:“老公我刚买的手机丢了。”

老公:“哦?放哪儿丢了?”

老婆:“放车上啊!”

老公:“你下车没锁门?”

老婆:“不是,锁了!车丢了!”

老公:“……说话有个主次啊……”

现实生活中,主次不分明、说话没重点的人,还真不少见。很多人讲着讲着来兴致了,就会让注意力离开重点,不能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枝枝节节,想说的太多,那么效果一定不会太好。

我的一位学生雪莉,跟我讲过她的一件糗事。她从事广告企划工作。有一次她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机会,可以亲自向一个大客户展示自己新的广告企划。如果表现得好,升职加薪就都不是梦想了,所以她对这次展示非常重视。

到了展示那天,她打扮得无懈可击,PPT事先也演示了好几遍确保不出意外。可是,当她带着迷人的笑容演示完毕以后,台下的反应让她哭笑不得。

销售经理说:“你们有人听懂她刚刚到底在说什么吗?”

一位同事回答:“不懂……她弄得我一头雾水。”

最后,经理说:“叫她送一份书面企划上来好了。”

原来,台下诸位只知道她的展示非常绚丽,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是不知道她想要表达的重点到底是什么。

我让她大致给我情景重现了一下,然后告诉她:“你的逻辑还算清晰,但是主次不分明,就显得没有重点。从刚才你的演示来看,显然,你对自己在色彩方面的搭配非常满意,于是用了很多溢美之词去阐述,可它其实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这个创意的切入点和文案。它们其实也很精彩,但你谈得不够多,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首先要改变逻辑思维散乱的问题,凡是思考或回答一个问题,必须考虑思维的顺序,形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并逐步解决问题。然后在每次讲话的时候,要分清主次轻重,次要的方面少说一点,着重讲核心问题。

而且,想要传达出清楚、有逻辑、组织良好的意见和信息,最好直截了当,要么开门见山,要么最后进行总结。也就是说,让你的重点是非常清晰的,一听就能听懂。如果是长篇的演说或者报告,或者在一段话里讲了好几个问题,那就要用序号明确把你要讲的几个问题罗列出来。这样既能提醒听众,也能提醒自己。

然后,你的重点,一定要用简单、容易懂的话表达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而后美国人担心日本再次夜间空袭,于是政府部门决定颁布一个灯火管制命令,当时的总统是罗斯福,他的秘书写出了一稿,拿给罗斯福看,翻译过来是:“务必做好准备工作。凡因内部或外部照明而有能见度的所有联邦政府大楼和所有联邦政府使用的非联邦政府大楼,在日军夜间空袭时都应变成漆黑一片。可通过遮盖灯火或终止照明的办法实现这种黑暗。”

罗斯福总统看了这项指令以后,觉得不满意,自己写了文稿:“要求在室内工作时必须遮上窗户;不工作时,必须关掉电灯。”

大家觉得哪一种说法听起来更有重点呢?第一稿那么多字,给听者增加了理解的负担,其实很多语句都是废话。这要是一份口头命令,恐怕会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罗斯福的话非常简短,而且重点很明确,人们到底该怎样做,一目了然。

大家如果觉得自己有说话不着边际、逻辑性不强的毛病,可以试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练习一下“电梯测试”。所谓电梯测试,就是你选择任何一份工作报告、产品说明、性能说明等,然后让自己能够在坐电梯的几十秒时间内,向对方阐述清楚。你不一定真要找个人听,可以在心里默默讲给自己听。

比如,你的年终总结可能有十几页,但你要能够在坐电梯的几十秒里,自己用一二三四几个点总结出来,也就是把它总结成几句话,那么你在真正总结的时候,通常就能抓住重点了。

香港有一个小说家叫亦舒,她曾经说过,没有用三句话讲不完的故事。这话我相信,同样,也没有用几十秒不能概括的事情或文稿。大家不要觉得我是在强人所难,不妨试试看。第三章 如何让自己“听上去”与众不同?

当我们开口说话的时候,如果想要吸引听者的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和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你千万不要指望别人会对你冗长、乏味、平淡的谈话感兴趣。要使你的语言听上去与众不同、能够吸引人,必然要更生动、更丰富,能够引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使用一些技巧,让自己的言语一鸣惊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延伸阅读

希望你不是这样说话的人!绝招6:有魔力的语言听起来都很生动

你说话的力量,远比你想象中更强大。大家如果听过乔布斯、奥巴马等牛人的演讲视频,就会看到,他们能够召唤、鼓动听众,随着自己的思路时而惊呼,时而赞叹,时而大笑,时而震撼。大家如果看过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视频,就能感受到,什么叫有魔力的语言,什么叫摄人魂魄的气场。正因为这样,这些语言,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我们可能暂时做不到这样用语言颠倒众生,但我们谁都免不了要跟人交流,没有谁会对一成不变、呆板、枯燥的语言保持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注意遣词灵活、生动形象,不断给别人新颖的刺激,这样才能引人注目。

像打扮自己一样打扮语言,就要内外兼修。在内,要让语言的内容生动、深刻、引人注意,这取决于你的语言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以及品位的高低。这就要求大家多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语言就不会肤浅,更容易吸引人。

这里给大家两个建议,第一,描述、讲述的时候,要尽量具体。比如,你说自己想要买辆车,肯定没有说想买一辆明黄色2016款甲壳虫效果好,因为后者会让人有画面感,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想象它的样子。所以,印象也就更深刻。

第二,可以增加自己语言的表演性。如果讲话的时候能利用肢体语言,在声音、语调、手势、体态上模仿和再现所讲的情节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自己的思想,声情并茂,听者就会身临其境,大受感染。

比如下面这段话:“那天晚上我正睡得香呢,突然一阵电话铃‘呤呤呤’地就响了,把我吓了一大跳。我惊得差点没从床上翻下来……”在这里,说电话铃响的时候,就模仿了铃声;再说“吓了一大跳”的时候,还可以做出吓一跳的动作,例如快速抖一下肩膀;最后说“差点没从床上翻下来”时,也可以做出模仿翻下床的动作。这样说下来,一段描述就会显得丰满、生动、富有画面感,仿佛让听者身临其境。

由于平铺直叙的语言,显得过于平淡。所以我们得努力让它有起有伏,这样才会富有感染力,唤起对方的兴趣。比如,“你不知道,我听到他的话,整个人都凝固了!两秒钟后我才反应过来,那汗啊,噼里啪啦往下淌!”这种形象的语言,是不是会让人印象更深刻呢?

而在外,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音量等外在包装。它能把一句最普通不过的话语变得掷地有声,也能让原本平淡的语气变得抑扬顿挫,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美剧《白宫群英》,有一集的内容是如何训练总统候选人演讲技巧的,对大家可能有不少启发。

比如,你可以不断变化音调,用抑扬顿挫的变化传达情感;用恰到好处的停顿,引起人们对重点内容的深入关注和思考;呼吁、号召时提高音量,增强戏剧效果,等等。

针对语言的力量这个问题,我曾让学生们做过一个情景实验。

我的角色是跟大家在同一个公司的同事,不在同一个部门,所以也不是经常见到。这天见面了,跟你打招呼,问你:“嗨,最近过得还好吗?”你会怎么回应呢?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挺好的”“哦,一般般”“就这样”“还活着”“还不错”“还行吧”。我相信,你的答案估计也和这个差不多。

但是,其中有两个学生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充满干劲地回答:“非常好!”“棒极了!”现场的所有人都对这两个人印象深刻,他们的那种热情也感染了大家。

的确,所有人都知道“过得还好吗”是一句寒暄,别人根本不关心你是不是过得好,过得不好他们也不会帮你忙。所以,基本上所有人对这种问题的答案都是中规中矩,毫无特色。但是假如你遇到一个人,对这种无须认真回答的问题都这么有力地回应你,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觉得他与众不同。

所以,想让自己的语言有魔力,一方面,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语言是与众不同的、生动传神的;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它充满热情、富有感染力。试着从这两方面做起,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语言越来越有力量。绝招7:会使用幽默的人更受欢迎

虽说喜剧往往都没有悲剧更深刻,但千百年来,人们还是那么喜欢看喜剧。为什么呢?它能让人快乐。幽默也一样,它能让人开心。不管是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幽默都有助于营造融洽友好的人际氛围,让人轻松快乐。

所以,一个幽默的人,往往都是特别受欢迎的,也是在人群中特别显眼的。幽默不会叫你由矮变高,或由胖变瘦。它也不会帮你付清账单,不会替你工作,更不会让别人对你一见钟情。可是它却可以增添你的魅力。

有一位年轻人,想要应聘一个职位,简历寄去后,对方将抱歉未能录用的E-mail发给了他。可能是由于系统错误,对方发了两封抱歉信给他。他毫不犹豫地回了一封信:“既然您对未能录用我如此遗憾,为什么不给我一次面试机会呢?”不知是不是这封信起的作用,后来他得到这个公司另一个更好职位的面试机会。这就是幽默的作用。

在并不总是美好的生活中,幽默是一道阳光,总能让人心花怒放。而谈吐幽默的人,更被认为是聪明的、机智的,因为诙谐风趣常常是应景脱口而出的,事先无法准备。这样机灵且能给人带来开心的人,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怎能不讨人喜欢?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都熟悉的姚明,除了篮球打得好,口才也是相当不错。

我们看两个例子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名记者问姚明:“泰格·伍兹对高尔夫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篮球在中国比高尔夫球影响要大得多,你认为这其中你的个人影响力有多大?”姚明狡黠地称:“我想,那是因为篮球比高尔夫球大一点点吧。”

一名记者问:“你将来如何对待媒体的围追堵截?”姚明又是幽默地说:“尽可能跑得快一些。”记者接着追问:“在这里最害怕什么?”“希望大家不要将我逼进厕所。”姚明说完自己也笑了。

对此,美国一家媒体幽默地评价道:“姚明大概是我们除了烤鸭酱外,从中国进口的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姚明能够成为世人瞩目的偶像,除了专业技能出众,他充满智慧的大脑和口才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想让自己拥有这种能力吧?可是很多人会觉得苦恼:我也很想幽默啊,可是自己就没那个细胞怎么办?

我往往会告诉他们,幽默不是天生的,它不是某些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能掌握的语言艺术。但也不是人人都有的,它属于乐观的人。而且,幽默的谈吐是建立在说话者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心胸狭窄、思想颓废的人很难有幽默感。

有了心态做基础,接下来大家可以学习一些技巧。首先是多积累素材。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多看笑话、喜剧片、相声小品,或是多看一些名人轶事中的幽默,并且记住适合自己的那些幽默语句,合适的时候就可以模仿、挪用。

然后,大家慢慢地可以学着自己创造幽默,下面有一些技巧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也是最常用的要数相声中的抖包袱。很多话,实话实说,平铺直叙就缺乏吸引力,而如果前面做了很多铺垫,最后来个出其不意的结果,效果就非常好。就像说相声的人抖包袱,前面的引子越多,步入抖包袱的过程越长,越容易逗乐。

比如,一位顾客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碰巧遇到的又是上回那位不太认真的理发师。他灵机一动,大声说道:“太好了,上次也是你给我理发。”边说着边竖起了大拇指:“上次理得太好了!”理发师略感意外,但还是很高兴地说:“哦,谢谢,谢谢。”顾客这时候走近理发师,压低嗓音说道:“好就好在我老婆不要我陪她逛街了!”

第二个是移花接木。有些词在修饰不同的对象时,意思是大相径庭的。例如有人说:“我工作不突出,人缘不突出,就腰椎间盘突出。”这种幽默表达,就是移花接木。

第三个是比喻。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言谈话语既形象生动,又风趣幽默。例如:“电视最大的弱点就是广告太多,使节目柔肠寸断。”这就幽默地表达了对广告太多的不满。

第四个是曲解。把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巧妙地加入到原先叙述的事物中,从而得出新的知识、体验和结论,造成诙谐可笑的情趣。比如老师问:“古代女人为什么要裹脚?”小明大声回答:“怕她们逛街。”老师接着问:“那么为什么现在不裹了?”小明继续回答:“现在有了网购,裹脚也没用。”

第五个是夸张。夸张会用奇妙无比的谐趣,带来幽默效果。比如,马克·吐温外出,火车开得很慢。有人来查票,马克·吐温干脆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说:“你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答道:“现在不是了,但在买票上车时是的。”

除了这些,还有一语双关、褒词贬用、拟人、巧借话题、自我解嘲等很多幽默手法可以运用。事实上,真正的幽默要以智慧和理性为内核,以契机为催化剂。它不仅含有笑料,更重要的,是它的含蓄、深沉和犀利,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智慧的启迪。只要你以一颗乐观的心看待世界,开动你的脑筋,往往就会有出人意料的妙语。所以,试着开发属于自己的幽默能力吧,它会让你的生活充满更多乐趣和笑声。

当然,玩笑也不能过分,幽默不当可能就变嘲讽了,所以我们使用幽默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不分场合、场所而开玩笑;不要刺伤别人的心,可能伤人的玩笑不能开,比如不可用玩笑来蔑视别人的职业、缺陷,不要挖苦女性的体重、容貌;不要不顾对方的性格特点。在这些方面多留心,才能避免把幽默变得低俗,从而让幽默真正发挥效用。绝招8:玩转褒贬,反弹一把琵琶

想要让自己听上去与众不同,很简单,跟别人不一样就可以。从常规的反面入手,独辟蹊径,往往会别有洞天。比如,大家都在骂的时候,你开口去夸,但大家细细品味后,发现你这是绕着圈子在骂。这样说话,就能让你显得更与众不同。

简单来说,这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语言表达方法。也就是,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你不从正面说,而从反面说起,用同本意正好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字面上是肯定的,实际是否定的,形褒实贬;或者字面上是否定的,而实际上是肯定的,形贬实褒。

这是一种拐弯抹角的迂回表达方式,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可以让你的话语更耐人寻味、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很多时候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尴尬。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看看吧,这样体会更深刻。

比如,日本有一家名叫美津侬的体育用品公司,它在自己生产的运动衣口袋里,放了一张这样的说明书:“在日本这件运动衣是用最优质的染料、最优秀的技术来染色的,但我们仍觉得遗憾的是,染色还没有达到完全不褪色的程度,还是会稍微褪色。”

没有一家公司想要自曝其短吧?可是它们就是这样做了,表面上看起来很傻,但实际上很聪明。衣服褪不褪色,是隐瞒不了的。倒不如自己先诚恳地指出来,并且道歉,反倒让人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原谅:“你瞧,人家已经努力了,都不容易,那就算了吧。”

还有一家卖保险柜的生产厂家,它的广告是这样做的:“我们的保险柜最大的缺点就是必须用密码开锁。不然的话,要用焊枪切开,这是唯一的办法。记密码有困难的人,请不要使用本款保险柜,免得麻烦。”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在暴露自己产品的缺点,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明贬暗褒。它所谓的“缺点”,正是优点所在。只有密码才能打开,这不是正说明这款保险柜的保险性能异常好吗?想买保险柜的人,谁愿意它能轻易打开呢?

所以,用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会比“王婆卖瓜”更真实,更能让人听进去,从而收到以退为进的效果。

而反话正说,则可以更加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批评,听起来会更顺耳一些,以免对方面子挂不住,让气氛降到冰点。所以,那些难以启齿或者不便直说的话,就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正话反说,这样会让你言语中的棱角,显得不那么伤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