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辅导教材考前冲刺5套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3:56:0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研究中心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辅导教材考前冲刺5套卷

中公2018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辅导教材考前冲刺5套卷试读:

前言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成立于2004年12月18日。由全省83家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共同出资组成,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地方性金融机构。2016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全面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根据发展战略与业务拓展需要,安徽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晋升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报考。2017年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由省联社统一招聘时间,统一笔试内容。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把握考试的脉络,中公教育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研发团队根据招聘考试要求,结合历年真题,精心编写了本书。本书具有以下特色:本书特色一依据真题

考生要根据历年真题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考点,善于总结,梳理近年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题目的易考考点,才能够熟悉考试内容,了解考试概况。本书特色二考点形式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数字推理、言语理解与表达、类比推理、演绎推理、资料分析、常识、金融、经济、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内容。

本书各章节内容的展开有详有略,依据近几年的真题考点,便于考生形成整体印象。对于一些重要的考点,本书采用表格与文字结合的方式,使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也使考生能够系统记忆。本书特色三小巧精致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对于基础概念的考查非常多,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基础,对概念性问题有清晰的记忆。记忆类知识存在遗忘的问题,需要反复记忆。本书具有小巧精致、便于携带的特点,考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记忆,合理利用时间,对于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深入理解。

本书所用真题,均来源于网络或根据考生回忆整理。殷切期待广大读者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促进我们更快成长,让图书更好地帮助更多的人。第一章数字推理经典真题

1.4,1,28,61,124,()

A.193

B.194

C.218

D.248

2.0,,()

A.

B.

C.

D.

3.4,

A.11

B.

C.12

D.参考答案及解析22

1.【答案】A。解析:题干数字依次可写成(-1)+3,2-3,2225+3,8-3,11+3,底数是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应填入214-3=(193),选A。

2.【答案】C。解析:各项依次可以写为,分母是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分子相邻两81项之差为2,3,5,7,为连续质数。选择C。

3.【答案】B。解析:数列依次改为,第一个加数为两项和和数列,第二个加数根号下的数字是偶数列。考情分析

2017年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中,数字推理考查了5道题目。本部分考查题量所占比重较大,这类题目难度不大,但是规律较多,考生应熟悉常考规律,掌握做题技巧,以便缩短做题时间。考点精讲考点1 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1.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级等差数列:一次作差后得到的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称原数列为二级等差数列。

三级等差数列:两次作差后得到的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称原数列为三级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变式

等差数列变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作差(或持续作差)得到其他基本数列或其变式。(2)包含减法运算的递推数列,主要包含两种基本形式:其一是两项分别变换后相减得到第三项;其二是两项相减后再变换得到第三项。

3.特征(1)数项特征不明显,含有0或质数。(2)单调增减或增减交替。考点2 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1.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

二级等比数列:通过一次作商得到等比数列,称原数列为二级等比数列。

三级等比数列:通过两次作商得到等比数列,称原数列为三级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变式

等比数列变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通过一次作商得到其他基本数列,称原数列为二级等比数列变式。(2)前一项的倍数+常数(基本数列)=后一项。

3.特征(1)数项具有良好的整除性。(2)递增(减)趋势明显,会出现先增后减的情况。(3)具有递推关系的等比数列变式可通过估算相邻项间大致倍数反推规律。考点3 和数列及其变式

1.和数列

两项和数列: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两项之和。

三项和数列:数列从第四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三项之和。

2.和数列变式

和数列变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作和后得到其他基本数列或其变式。(2)存在加法运算的递推规律数列,算是比较常见的和数列变式。

3.特征(1)数项偏小。(2)数列整体趋势不明朗。(3)递推规律宜从大数入手构造。考点4 积数列及其变式

1.积数列

两项积数列:数列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两项之积。

三项积数列:数列从第四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它前面三项之积,考查较少。

2.积数列变式

积数列变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两项积+常数(基本数列)=第三项。(2)两项积构成基本数列。

3.特征(1)两项积数列通常表现为1,A,A,…(2)数列递增(减)趋势明显。考点5 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式

1.多次方数列

平方数列:数列逐项可以改写为平方数,底数呈现规律。

立方数列:数列逐项可以改写为立方数,底数呈现规律。

多次方数列:数列各项可改写成指数、底数均不相同的数列,底数和指数分别具有规律。

2.多次方数列变式

多次方数列变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对各项进行多次方改写,并加入常数做简单运算得到原数列。(2)各项之间通过幂次运算形成递推规律。

3.特征(1)单调递增的多次方数列增幅明显,集中体现在选项数字极大,可以从选项入手定位规律。(2)底数与指数规律性变化的数列强调数字敏感度,一般看到一个数列中有三项是不加变化的多次方数就可以直接考虑从这方面入手构造。考点6 分式数列

分式数列是指题干以分数为主的数列。分式数列按其内在变化规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子分母分别变化型;一种是分子分母关联变化型。考点7 组合数列

组合数列分为以下几类。

1.间隔组合数列

这类数列的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构成某个基本数列或其变式,奇数项与偶数项规律可以相似也可不同。

2.分组组合数列

这类数列考查的是分组结构,解题时须将数列相邻数字分为独立的几组,然后考查组内数字或组间数字在运算关系上的联系,分组时以连续两项作为一组居多。3.数位组合数列

数位组合数列的题干数字以多位数为主,解题时须将这些多位数分解成几个相互独立的部分。考点8 整数拆分数列

该数列是指将每一项的数字拆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经过简单运算的结果等于该项数字。这种拆分数列包括整数乘积拆分与整数和差拆分两种。

1.整数乘积拆分数列

整数乘积拆分是利用数的整除性将题目中的整数拆分成另外两个数的乘积,也就是对题干中的数字进行因数分解,得到两组有规律的基本数列。

注意:在对数项进行拆分之前,注意观察数项特征,每个数字是否具有良好的整除性;每个数字存在何种乘积拆分形式。在对数列中的数字进行拆分时,要考虑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拆分,使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2.整数和差拆分数列

整数和差拆分是指将题目中的整数按加减运算关系拆分成另外两个数的和或差,得到两组有规律的基本数列。考点9 创新数列

命题人在已有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由此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数字推理规律,统称为创新数列。创新数列主要有质数列的创新考查、数字和、数字排序、创新运算关系及其他形式等。考点10 图形形式数字推理

1.三角形式数字推理

三角形式数字推理表现形式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有一个数字,中间有一个数字。一般的规律是三个角的数字通过运算得到中间的数字。

2.圆圈形式数字推理

圆圈形式数字推理是数字排列在一个圆圈中的图形形式数字推理。其主要有两种:简单圆圈形式数字推理和带中心数字的圆圈形式数字推理。

简单圆圈形式数字推理:这类题型一般是四个数字分布在一个被四等分的圆中。这四个数字之间存在一定的运算关系,需要找出这个运算关系求解第三个圆中缺少的数字。这类数字推理的核心是对数字进行分组,每组分别构造运算关系使两组数的运算结果相等。分组无外乎有纵、横、斜向(对角线)三个方面。

带中心数字的圆圈形式数字推理:这类题型是在简单圆圈形式的基础上于中心处添加了一个数字,四周的数字通过简单运算得到中间数字。

3.表格形式数字推理

表格形式数字推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带中心数字圆圈形式数字推理的变形;一类是标准意义上的表格形式数字推理。

其中标准表格形式数字推理出现最多的是九宫格样式的数字推理,规律往往存在于行间或列间,也有很多是整体规律。做题时主要从这三个方向考查递推规律。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经典真题

1.近代西方文明有一个_____于社会生活的中心,就是“理性”,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我们知道西方是法制社会,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不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以一种普遍的原则、法律来_____相互间的关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贯穿规范

B.连贯规整

C.贯通规定

D.连通规划

2.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出了三块大小不一的西瓜放在青年的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那块最大的西瓜递给青年,而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吃完了,随后拿起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来。结果是富翁吃的西瓜虽然没有青年的瓜大,却比青年吃的多。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有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富翁的成功之道是()。

A.大、小可以互相转化,要善于化小为大

B.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C.学会放弃眼前利益,以获取长远大利

D.要想索取,首先要给予

3.①风格的形成也意味着艺术的成熟,风格越强烈,给人的印象越深刻

②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格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能刻意设计而得

③颜柳欧赵,苏黄米蔡,风格鲜明,流传千古

④它是个人漫长的艺术探索历程,有时甚至要付出一生的精力

⑤书法有个性,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几乎是每一位书法家的追求

⑥古人云:“学书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⑤④②①⑥

B.⑤③①②④⑥

C.⑥⑤④③①②

D.⑥③⑤①④②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第一空,“连贯”“连通”均不能与“于”搭配,排除B、D两项;第二空,“规范”指按照既定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规定”指对事物的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此处句意为用法律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应选“规范”。故本题选A。

2.【答案】C。解析:故事中的富翁之所以能比青年占有更多的利益,是因为他能够不被眼前的大西瓜所诱惑,看到了小西瓜背后潜藏的更多利益。B项说的是积累的作用,D项说的是给予与索取的关系,均与故事寓意无关,排除。A项未明确怎么转化,C项的“放弃眼前利益”点出了富翁的成功之道。故本题选C。

3.【答案】B。解析:①②句谈论的中心为“风格的形成”,②句是对前句的转折,故①②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①②,排除A、D两项。⑥句说的是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指出等书法达到老练成熟的程度,人也到老年了。与④句“有时甚至要付出一生的精力”对应,⑥句应在④句后。故本题选B。考情分析

2017年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中,行测知识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进行考查,考查题量显著增多,考生要加大对这部分内容的精力投入。其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考查了10道题目,所占比重最大,考生要把该部分内容重视起来,加以重点复习。考点精讲考点1 词语考点2 成语

1.理解成语含义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特点。

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有些可以直接从字面得出;但大多数的成语仅从字面去解释都是不够的,必须关注其背后的引申义、比喻义。要理解成语含义,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词汇量的问题。另外,理解成语过程中常出现的几个误区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望文生义、断词取义、忽视多义、形近音近混淆。

2.判断成语恰当的角度

要应对成语类题目,仅仅理解成语的含义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相应的成语。在做题时考生可从以下六个角度进行判断。考点3 关联词考点4 语句连贯

1.测查要素

语句填充和语句排序,前者是已有一个文段,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句子填入其中;后者要求我们对给出的句子进行排序。不论是选择恰当的句子,还是排序,这两种题目实际考查的都是对句与句、句与段之间连贯性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方式

语句填充的提问方式一般为“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话是”“根据文意,下列哪句话填入划线处最合适”等;语句排序的提问方式一般为“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将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最连贯的一项是”等。

3.解题原则

4.解题步骤(1)对于语句填充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各选项,通过对照分析选项的不同之处,进而找到出题人的出题角度,一旦找对了角度接下来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2)对于语句排序类题目,考试中最好用的方法是排除加验证,具体来说可按以下步骤来解题:

第一,根据选项中首句、尾句等特殊位置的句子是否恰当首先排除部分选项。

第二,比较剩下选项的差异点,进行分析,初步选定正确答案。

第三,验证并最终确定正确句序。考点5 病句辨析

1.六大类型

2.两大方法(1)结构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找准句子成分,从而确定句子是否在语法上存在错误。结构分析法主要从主干和修饰语两方面对病句进行辨析,是判断病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2)词语标识法。在一个句子中往往具有一些标识性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是句子语病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说,在这类句子中只要抓住这些标识性词语,语病判断就会变得很容易。标识性词语包括并列词、两面词、否定词、代词、介词、数量词、关联词。考点6 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题型主要涉及对汉语基础语法知识的考查,难度相对较大,对考生的言语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在现有的农信社考试中,考查最多的是“把”字句、“被”字句以及存现句、连谓句、双宾句和兼语句等几大特殊句式。

1.“把”字句和“被”字句(1)区别。(2)特点。

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

②“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者要有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

③“把”字、“被”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出现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通常出现在“把”字和“被”字前。

2.存现句(1)定义。

存现句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产生、出现、消失的句子。(2)基本格式。

某处存在/出现/消失/产生(了/着)某人或某物。(3)特点。

①主语常是处所名词或时间名词。

②谓语多是表示存在、产生、出现、消失的动词,即不表示动作,只表示一种状态的持续。

③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因此有的存现句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

3.连谓句(1)定义。

连谓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也可以说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这种句式中几个谓语之间互不修饰限制,相互独立,但是谓语之间存在着先后、目的、方式、因果等逻辑关系。(2)基本格式。

主语+谓语+谓语……(3)特点。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性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

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性短语互不作成分,而在意义上有先后、目的、方式、因果等关系,位置不能互换。

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性短语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

4.双宾句(1)定义。

动词之后先后出现近宾语和远宾语两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2)基本格式。

主语+谓语(动词)+近宾语+远宾语(3)特点。

①动词要有“给予”“接受”“询问”“称说”等意义,如“给”“送”“教”“告诉”“还”“问”“放”“买”“借”“要”“收”等,表示“谁给谁什么”等意思。

②近宾语指人或人的等价物,回答“谁”的问题,靠近动词,中间无语音间歇,常由简短的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多数指物,也可指人或事,回答“什么”的问题,远离动词,前头可以有语音间歇或逗号,一般比较复杂,可以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

③双宾语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语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远宾语或近宾语提前。

5.兼语句(1)定义。

兼语句是指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2)基本格式。

主语+谓语(兼语短语)(3)类型。

根据兼语前一动词的语义,兼语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能引起一定的结果。

常见的动词有“请”“使”“叫”“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动员”“促使”“发动”“组织”“鼓励”“号召”“禁止”等。

②前一动词常是表示赞许或责怪的及物动词,它是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前后动词有因果关系。

常见的动词有“爱”“笑”“恨”“嫌”“气”“骂”“夸”“喜欢”“感谢”“埋怨”“称赞”“表扬”“担心”等。

③前一动词用“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4)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区别。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在形式上很相似,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停顿处和加状语处不同。

兼语句在第一个动词后不能有停顿也不能加状语,如A句;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可以,如B句。

A.领导请他来→领导请∨他来→领导请明天他来

B.领导知道他来→领导知道∨他来→领导知道明天他来

②第一个动词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同。

兼语句的动词多有使令意义、表示赞许或责怪或表示领有或存在,支配的是人,不是一件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的动词无这些意义,支配的是一件事,不是一个人。考点7 主旨观点型题目(一)题型解读

测查要素:考查考生“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等综合分析理解的能力。

提问方式:“这段文字主要谈论”“这段文字的主旨是”“作者意在强调/说明”“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观点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述的是”“这段文字最有可能是在表述”等。(二)解题指津

根据题目材料特点和解题方法,主旨观点型题目又可分为概括类和引申类。

1.概括类:指作者的观点可以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正确答案是对文段内容、主旨的归纳、总结(1)解题原则:概括要全面。

概括要全面指的是要全面概括文段的“要点”。一般情况,材料在论述时出现了几个要点,正确选项就应该体现几个要点,要点不全的多为错误选项。(2)解题方法。

根据“概括类”主旨观点型题目的特点,解题时可主要参照如下方法。

①首尾寻找中心句。“总—分”或“分—总”是概括类主旨观点型题目材料的常见写作结构。因此在解题时,首句和尾句通常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材料中心句前常见的词语有:

a.表总结性的词语:“因此”“所以”“可见”“其实”“总而言之”“照此看来”等。

b.带有主观倾向性的词语:“务必”“(迫切)需要”“应该”“意味着”等。

②事物罗列抓共性。

有些题目的文段仅仅是多个事物的简单罗列,并没有提出任何观点,在解此类题时,重点在于找出所罗列事物的共同特点。

③文末注意新概念。

概括类主旨观点型题目,当文末出现总结型句式时,该句中提到的新概念多为文段的落脚点,即关键信息,正确答案应包含这一关键信息。此类题常见的总结型句式有:“这是……”“这/那就是……”“都指向了……”。

④尾句警惕“个别”词。

很多考生可能都知道要注意文段的尾句,因为尾句很可能是文段的中心句。但尾句也常常是设置命题陷阱的重要区域。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命题陷阱就是“以偏概全”,即从个别、特例来推出全部。要避免以偏概全,考生可以通过注意主题中心词前面的修饰语来提高警惕,特别是那些表示个别的词语,如:有些、有的、之一。

2.引申类:指作者的主旨观点不能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正确答案需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推断、引申(1)解题原则:要有高度,要合常理。

作者写文用意不会仅仅局限于描述现象、问题本身,而多数倾向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或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故正确选项多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常体现为方法论之类的描述,表现在用词上,则多含有“应”“应当”“要”“亟需”“不宜”“不必”“必要性”等主观倾向比较强的词语。

合乎常理几乎是所有题型正确答案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主旨观点型题目,作者的观点可以与众不同,但必不违背生活常理,提出的措施也应具有切实可行性。(2)解题方法。

根据“引申类”主旨观点型题目的特点,解题时可主要参照如下方法:

①描述现状力图改变。通过描述一个不好的现象或存在的问题来提醒人们应采取措施改变现状,是主旨观点型题目材料的常见写作思路。遇到此类材料时,倡导改变现状或针对材料中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②文末假设多为否定。有些题目会在文段末尾通过假设来点明主旨,即先提出一个假设,进而指出这个假设情况下将出现的不利结果,意在否定这个假设。解此类题时,与假设的条件意思相反的选项为正确答案。此类假设常见的句式是:如果……那么……。考点8 细节理解型题目“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阅读理解中有一种根据细节判断选项正误的题型,我们称之为细节理解题。在细节理解型题目中,命题人常设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六种:(1)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选项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它通常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最常见的“无中生有”情况为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材料没有提及,尤其当选项是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考生需警惕,因为很有可能原材料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2)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文段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其偷换形式主要有两种:

①张冠李戴,即把“张某做了此事”说成“李某做了此事”;或把“张某做了这件事”说成“张某做了那件事”。

②大而化小,即文段说的是“大的、整体的情况是如此”,选项偷换为“其中某个小的部分的情况是如此”。

识别此类陷阱,关键在于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尤其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3)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指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识别此类陷阱,关键看选项的主语是否省略了原文的修饰限定成分,是否扩大了事物的范围,是否混淆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4)混淆时态。“混淆时态”是指将还没有发生或未实现的说成已经发生或实现的一种设错方式。识别此类陷阱只需留意选项中表时态的词语与原文是否相符。

常见的表时态的词语有:

已然:指已经发生的。常见词语如:“已”“已经”“曾经”“……了”等。

未然:指还未发生的。如:“将”“要”“即将”“将要”“会”等。

正在进行:指当前状态,如:“正”“正在”“在……中”“……着”等。(5)逻辑混乱。“逻辑混乱”是指选项中两个事物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主要包括因果混乱、或然与必然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①因果混乱。“因果混乱”有两种情况: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指颠倒了“因”与“果”的关系,“强加因果”指把文段中原本不具备因果关系的事物,强拉硬扯,说成具有因果关系。

②或然与必然混乱。主要表现为将可能的说成必然的,将不确定的说成肯定的。识别此类错误,需重点关注文段和选项中表或然和必然的词语。常表或然的词语有:“可能”“也(或)许”“大概”“基本”“差不多”等,常表必然的词语有:“一定”“必然”“必定”“必将”等。

③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混淆。主要表现为将必要条件“只有……才”错换为充分条件“只要……就”,即把只有具备条件A才能达到目标B,错换为:只要具备条件A就能达到目标B。

④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混淆。主要表现为将“或”与“和”混淆。“或”表示A与B之间选其一,“和”表示既要有A又要有B。(6)颠倒黑白。“颠倒黑白”是将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一种设错陷阱。主要是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考点9 寓意理解型题目

由于寓意理解型题目要求考生提炼短文的寓意,故与片段阅读中其他题型不同,寓意理解型题目的正确选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正确选项的特征来排除不符的选项,提高解题效率。

1.正确选项不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括

寓意理解型题目是通过故事揭示事物的真谛、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等,考生必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单纯叙述材料的选项可首先排除。

2.正确选项应与常识相符

寓意理解型题目的正确选项须合乎生活常理,与此不符的选项可排除。

3.正确选项应与材料内容相关

将选项与材料比较,材料中完全没有提及的选项可直接排除。

4.正确选项一定要有深度

寓意理解型题目要根据材料提炼寓意,正确选项一般深刻、有高度。如果材料是介绍成功故事的,则正确答案通常是介绍成功经验的,且一定是对成功助益最大的一项。如果材料是介绍失败教训的,能够准确点明失败教训的选项常为正确选项。考点10 词句理解型题目

做词句理解型题目要把握的关键就在于:不能脱离文段简单理解,须联系上下文,结合词句的本义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考虑。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方法。

1.划分句子层次

句子层次的划分,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同时往往也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关键。

2.巧用修辞提示

运用了修辞格的词句,在理解词句含义时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

3.妙用排除法(1)与词语、句子本义相反的选项(运用了反语手法的除外)。(2)代入被考词语所在原文位置后,与句意不符或不合生活常理的选项。(3)偷换了事物概念的选项。

4.采用就近原则

要理解代词所指的内容,可用就近原则。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故解题时,一般从上句开始寻找,并依循由近及远的规律,遵从就近选择的原则。考点11 推断下文型题目

推断下文型题目以已知推断未知的题型特点,决定了论述的逻辑顺序及行文结构是其命题点也是解题突破点。快速解答此类题目有三种思路,分别是关注尾句、锁定材料结构和排除三种信息。

1.关注尾句

文段尾句往往是总结句,又兼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尾句经常起到总结上文内容,同时又提示下文信息走势的作用。因此,对推断下文的题型来说,蕴含着作者下一步意图的尾句是解题的关键,正确选项往往与尾句相关。并且在这类题型中,尾句往往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具体来讲,尾句可分为三类。(1)提出一个概念。

材料特点:段尾引入一个特定概念,这一特定概念在前文并未提及,有的会使用引号加以强调。

正确选项特征:针对段尾引入的特定概念,后文一般应与此有关,围绕这一特定概念展开。这种类型的题目,四个选项中往往只有一个选项涉及特定概念,这一选项即为正确选项。如果遇到多个选项或所有选项都包含概念的,可首先考虑“此概念是什么”的选项。因为从逻辑上来讲,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作者在提出一个概念后,应先解释概念是什么,才能展开论述。(2)指出一种现象。

材料特点:尾句指出一种现象。尾句前面的文字是说明性质的,陈述的是一些事实,未包含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倾向。

正确选项特征:后文应围绕该现象展开,或者继续阐述该现象,或者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3)提出一个问题。

材料特点:这里的“问题”,不是有疑而问的“问题”,而是针对前文内容得出的某个结论。前文一般带有议论性质,与尾句得出的结论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正确选项特征:后文应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

2.锁定材料结构

在推断下文型题目中,有的题目材料结构比较特殊,我们从材料结构入手,可找到解题突破口。特殊的材料结构有两类:一类是对比,一类是转折。(1)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推断下文型题目中,无论是两体对比还是一体两面对比均是为了突出“不同”,而下文论述的内容,多是分析“不同”产生的原因。遇到此类题目,可迅速确定解释“原因”的选项为正确答案。(2)转折。

转折指的是材料先给出一般情况,然后笔锋一转,列出一个特殊情况。这种情况下,后文一般是继续论述这个特殊情况。

3.排除三种信息:前文信息、本文信息、无关信息

在分析尾句和材料结构后都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排除法。在推断下文型题目中,可排除的信息主要有三种:前文信息、本文信息和无关信息。排除三种信息的宗旨在于运用文章的行文逻辑排除不可能出现在下文的信息,缩小备选项范围,进而达到提高解题速度的目的。考点12 标题提炼型题目

标题,是指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标题提炼型题目,即是找到最适合做材料的标题的一种题型,它是片段阅读中的一种常考题目。

1.好标题的特征

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先声夺人、提升作品的作用。好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题文一致、鲜明醒目、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夺人眼球、可读易懂。

2.标题提炼型题目的分类

根据标题提炼型题目的考查内容,可以把其分为主旨类、主题类、寓意类三种。解此类题目时,要注重与其他几种片段阅读题型的联系。(1)主旨类。这类题目的材料一般为议论文,材料观点明确、论证有力,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提出或否定某种主张。而正确选项,即文段标题应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或主张。对于此种题型,考生可通过寻找文中表明观点或发表议论的句子来确定标题,通常这样的句子在结尾或开头。

主旨型标题题目最关键的是找到作者的观点句,然后进行同义替换或者浓缩提炼。(2)主题类。这类题目的材料一般为说明文或者记叙文,材料介绍的内容一般为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或对某一事物的特点或某一现象的阐述。选项以名词性短语为主。对于这种题型,考生可通过把握材料所说明的中心事物或现象来确定标题。

解答主题类标题题目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键点:

①突出精华、抓住特点:说明文或者记叙文一定有说明或记叙的对象,且该对象必有一个或几个特点,正确选项一定是最能突出对象特点的一项。

②研究成果为重点:此种题型的材料通常会包含以下提示词:“研究显示”“研究者指出”“在……中指出”“据调查”等。紧随以上提示词的句子即为研究成果,且一定是重点,应在标题中体现出来。(3)寓意类。这类题目的材料一般通过名人的故事或者一则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而正确选项,即标题应该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可以不完整,但是一定要有高度与深度,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就事论事。

3.要注意某些特殊词语(1)在选择标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段中是否出现一些极端、敏感的词汇,如“最”“首”“全部”“严重”“新”等,若有,在正确标题中应有所体现。(2)文段中一些细节性的词语考生一定要注意,如果将其丢掉可能会造成选项与原文段的不一致,如“可能”“也许”等。第三章类比推理经典真题

1.粉妆玉砌:流金铄石

A.烈日当空:花红柳绿

B.挥汗如雨:寒气袭人

C.天凝地闭:炎炎夏日

D.漫天飞雪:莺歌燕舞

2.法官:审案:法庭

A.顾客:导购:商场

B.教师:讲课:教室

C.律师:辩护:被告

D.规则:裁判:赛场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粉妆玉砌和天凝地闭均可用来形容冬天的情景,流金铄石和炎炎夏日均可用来形容夏天的情景。故答案为C。

2.【答案】B。解析:法官在法庭上审案,教师在教室里讲课,法官和教师均是一种职业。故答案为B。考情分析

2017年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中,类比推理考查了5道题目。考生在做这部分试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词项之间的关系,不要完全凭借语感,避免想当然。考点精讲考点1 概念间关系

1.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指一组词所指代的是同一个概念,即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比如,同一事物的全称、简称、别称、美称、谦称、敬称等,或者对应的音译名和中文名、现代语和文言文、口语和书面语等。

2.包含关系

包含关系指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其中的一种或一部分。比如,种与属、整体与部分等。

3.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指两个词语所代表的集合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

4.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都是属于同一个大类的事物,或者具有某种共同属性。考点2 近反义关系

1.近义关系

近义关系指含义相近的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同义词、近义词。

2.反义关系

反义关系指含义相反的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不仅限于反义词,也可以是词性不同的两个词语。考点3 描述关系

根据所描述的对象的不同,考试中常见的描述关系主要可分为与事物相关、与人相关、与作品相关三种。其中后两者需要一定的常识知识作为基础。

1.与事物相关

与事物相关既包括对事物的性质、象征意义、功能、用途等属性的描述;也包括对事物的活动空间、场所、所在地、原材料、作用对象等其他相关内容的描述。

2.与人相关

与人相关主要是与特定群体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描述;包括对其职业特征、工作地点、工作对象、工作内容、所用工具等相关内容的描述。

3.与作品相关

与作品相关既包括对作品的作者、作品中人物、体裁、年代、背景等描述;也包括对作品中的诗句的出处、相关对象等的描述。考点4 条件关系

考试中常见的条件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顺承关系、目的(方向)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四种。

1.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一个动作或事件的发生导致或引起了另一个动作或事件的发生。

2.顺承关系

顺承关系指几个动作或事件相继发生,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3.目的(方向)关系

目的(方向)关系指某个事件的发生是以另一个事件为目的,或者某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的手段;也指某个事件(事物)为其他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方向或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必要条件关系

必要条件关系指只有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另一个事件才会发生;但前一个事件并不必然导致后一个事件的发生,则称前一个事件是后一个事件的必要条件。考点5 语法关系

考试中常见的语法关系主要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除此之外,在考查成语结构时还可能会出现并列结构。

1.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指两个词语可以构成主谓结构的短语或者词语本身的构成是主谓结构。

2.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指两个词语可以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或者词语本身的构成是动宾结构。

3.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指两个词语可以构成偏正结构的短语或者词语本身的构成是偏正结构。

4.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指两个词语可以构成并列结构的成语或者词语本身的构成是并列结构。

除了上述说的几类常见关系,类比推理题的词项间关系其实多种多样,数不胜数。但其他关系基本都是上述这些常见关系的延伸,只有少数需要背景知识的题目关系比较特殊。因此,大家只需要了解这几类常见的关系,对解答类比推理题来说就已经够了。第四章演绎推理经典真题

1.黄某的一些同事考取了博士。因此,黄某的有些男同事考取了博士。

下列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说法是()。

A.黄某的有些女同事没有考取博士

B.黄某的同事中有些同事是男同事

C.黄某的男同事都参加了博士招生考试

D.黄某所有同事都是男同事

2.在某创业大赛决赛上,选手李某在五位参赛者中获得第二名,他对排名的描述如下:(1)丙没有获得第一名(2)戊比丁高两个名次,但戊不是第二名(3)甲不是第一名,也不是最后一名(4)丙比乙高一个名次

假设以上描述均为真,由此可以推出()。

A.甲是李某

B.乙是李某

C.丁是李某

D.丙是李某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题干由“黄某的一些同事考取了博士”推出“黄某的有些男同事考取了博士”。要支持题干论证,需要在“同事”和“男同事”之间建立联系,要保证结论一定成立,需所有同事都是男同事。故答案为D。

2.【答案】A。解析:由题干给出的条件可知:丙、丁、甲、乙均不是第一名,所以戊是第一名,则丁是第三名;剩下第二名、第四名、第五名,由条件(4)可推出丙为第四名、乙为第五名,甲自然就是第二名;结合题干可得甲是李某。故答案选A。考情分析

2017年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招聘考试中,演绎推理部分考查了5道题目。演绎推理分为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其中,必然性推理是解答可能性推理的基础,考生要加以重视。考点精讲考点1 削弱型题目(1)题型特点。

削弱型题目的特点是题干中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表达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最能(或最不能)反驳或削弱题干论证或观点的选项。如果将这个选项放入论据和论点之间,会使得题干推理不成立,或论点正确的可能性降低,则为削弱选项。一般来说,提问中包含“削弱”“质疑”“反驳”等字样的都为削弱型题目。(2)解题步骤。

①仔细阅读题干,弄清楚题目要求削弱的是什么。

②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分清其论证结构,即其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论证关系是怎样的,特别要注意关键词或联结词的把握。

③分别查看各选项是否能削弱结论,如果能,则分析该选项是通过何种方式削弱的。

④如果存在多个能够削弱论证的选项,则需要根据下文中所讲的几个原则,比较各削弱方式之间的削弱程度,从而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3)解题方法。

要反驳或削弱某个论证,可以通过削弱论点、削弱论据或削弱论证关系来达到目的,而不同的题目又有不同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方式,如图所示。

当题干论证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时,也可直接从因果联系出发进行削弱,主要方式有:因果倒置;另有他因;存在共同原因。考点2 加强型题目(1)题型特点。

加强型题目一般在题干给出一个推理或论证,但由于前提条件不够充分或者由于论证的论据不够全面而不足以得出该结论。因此,考生需找到使题干中的论证正确或者完整的选项,从而加强或支持题干。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题干的论证?”“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题干的论证?”“以下哪项最能加强上述反驳?”“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给上述断言以最大的支持?”(2)解题方法。

①加强论点。对于M→N这个论证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论点来达到加强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具体形式如下表所示:

②加强论据。要加强论证也可以通过加强论据来达到目的,具体形式如表所示。

③加强论证关系。加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论证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考点3 前提型题目(1)题型特点。

前提型题目一般是在题干给出了某一论据和结论,但由该论据不足以推出结论,还需要补充一个新的论据,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才能保证论证的正确。要想做好前提型的题目,首先是要先辨别出哪些题目属于前提型。在考试中,前提型的题目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上述推论最可能基于下列哪项假设?”“下列哪项是以上论述所需要的前提?”“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上述推断才是必然可靠的?”“为使上述论证成立,以下假设必须为真的一项是:”“上述论断是建立在以下哪项的假设上的?”(2)解题步骤。

①仔细阅读题干,弄清楚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到其中的漏洞。

②分析选项,排除那些明显不能弥补题干漏洞的选项。

③用反向代入法来验证那些可能正确的选项。反向代入法是指将选项的否定代入题干,即假设该选项不成立,验证题干结论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则为正确答案。(3)解题方法。

前提型题目其实就是补充论据,其解题方法与前面所讲的加强型题目类似。在解题时,可以首先分析题干的论证结构,找出题干论述中所缺少的论据,或将选项代入,找出使论证成立所必须假设的一项,即为正确答案。考试中可以从建立联系、排除他因和推论可行这三个角度来考虑。考点4 解释型题目(1)题型特点。

在考试中,解释型题目的特点是,题干给出某一个事实或论证的描述,要求从选项中找出最能够合理地说明题干中所述的选项,题干中的描述大多是一个结论、现象、矛盾或差异。要做好解释型的题目,首先要先辨别出哪些题目属于解释型。(2)解题步骤。

①弄清楚题干中所提出的矛盾或现象是什么。

②找出选项中与论述的情景有关,并且能说明矛盾存在的原因或包容矛盾双方事实的选项。

③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答案。(3)解题方法。

解释型题目实际上是通过一种现象,来解释另一种现象的合理性,即题干的结果为什么发生,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等。它所考查的不仅仅是逻辑性思维,还有常识性思维。在解题时,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找出一个常识性的选项来达到解释题干合理性的效果。因此,常常需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而这与前提型、结论型题目是有所区别的。考点5 评价型题目(1)题型特点。

评价型题目在考试中也时有出现,通常要求考生对论证的观点、结构、有效性、错误等作出评价。

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常规评价、找争论的焦点、直接评价论证方法、寻找相似的逻辑结构四种。(2)解题步骤。

①查看提问方式:读完题干后首先看提问方式,根据提问方式明确所要求评价的内容是常规评价、找争论的焦点还是评价论证方法。

②分析论证结构:带着问题对题干的论证结构进行分析,对所要评价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③对比选项和题干:在上两步的基础上,依次查看四个选项并进行分析,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3)考查方式。

①常规评价题目的选项一般为疑问句,不论是一般疑问句还是特殊疑问句,对这个问句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回答。

当一方面的回答对题干论证起支持作用,而另一方面的回答起削弱作用时,这个问句就对题干论证有评价作用,而这个问句所对应的选项即为能对论证起到正反两方面作用的评价型选项。

注:正确的选项一定是对这个问句的正反两方面的回答都起作用,如果仅仅对一方面回答起作用,则不是所要选的评价型选项。

②找争论的焦点。有些题目往往采取对话的形式,要求考生选出对话中两人所争论的焦点。不管两人在对话中表达了几个观点,他们多数都只是在一个方面针锋相对,考生只需要把这个焦点找出来,而不需要去关注没有直接冲突的观点。

③直接评价论证方法,即要求考生直接对题干论证所用的方法进行评价,有的题目是要求概括题干的论证方法;有些题目的论证中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要求考生分析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错误,并从选项中选择出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

④寻找相似的逻辑结构,即考查考生对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干和四个选项都是一个推理或论证。要求考生在分析题干论证结构的基础上,在选项中挑选出一个与题干最为相似的。由于题干往往是三段论、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等,所以做这类题目往往需要用到必然性推理的知识。考点6 结论型题目(1)题型特点。

结论型题目比较类似于言语理解题目,是题干中给出一段论述或推理,要求选出能够根据题干所给信息进行归纳或推理的选项。

结论型题目主要考查考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即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有的题目四个选项都是对题干信息的考查;有的题目个别选项是对题干的归纳,而其他选项是对题干信息的考查;很少出现四个选项都是归纳论点的题目。(2)解题步骤。

第一,读材料。阅读题干文字材料,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可标注一些关键性信息,以便查找。

第二,找原话。根据各个选项中的关键字到题干中找到原句,目的是为了确定判断选项正确与否的空间和范围。

第三,选答案。如果是单纯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则对选项与题干原句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各个选项正确与否,结合题目要求选择出正确答案。有些题目的提问方式是“不能推出”或“推不出”,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在考试时犯低级错误。如果需要归纳论点,则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3)解题方法。

①对需要理解题干信息的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对题干某些细节信息的准确理解。由于题干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作为出题方向,因此对考生的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意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题的关键就是在准确理解题干信息的基础上,对比选项与题干信息的差异。

②需要归纳论点的题目,类似于言语理解题目,要求体现对文段整体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与提取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考点7 直言命题

1.直言命题基础知识(1)概念间关系。

概念间的关系即指两个概念所表示的集合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以及全异关系五种,如图所示。(2)直言命题的分类。

根据联项和量项的不同,可以将直言命题分为六种:

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是P。例如,所有人都是会笑的。

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不是P。例如,所有动物都不是植物。

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例如,有的人是好人。

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例如,有的人不是好人。

单称肯定命题:这个S是P,或者a是P。例如,姚明是篮球运动员。

单称否定命题:这个S不是P,或者a不是P。例如,刘翔不是演员。(3)直言命题的真假关系。(4)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

直言命题的变形推理就是通过改变直言命题的联项或主项与谓项的位置来进行的推理,主要有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两种:

①换质推理是通过改变“是”与“不是”,同时在“是”后加“非”,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②换位推理是通过改变主项(S)和谓项(P)的位置,从而推出结论的推理。(5)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①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由此得出直言命题之间的推出关系是:所有S(不)是P→某个S(不)是P→有的S(不)是P。

②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必有一真一假。除了图中的两对矛盾关系外,单称肯定命题和单称否定命题之间也是矛盾关系。

③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同假,必有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