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序的金融(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人的金融观察手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6:05:07

点击下载

作者:陈思进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失序的金融(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人的金融观察手记)

失序的金融(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人的金融观察手记)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失序的金融(华尔街最成功的投资人的金融观察手记)作者:陈思进设计:小暑暑排版:小暑暑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308185684本书由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金融化”能带来财富吗?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其主题就是要使财富“金融化”,也就是将石油、煤炭和人力资源等财富,转变为货币或金融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交易。按陈教授陈述的逻辑,一个社会富裕与否,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将这些财富货币化或资本化,即“金融化”;财富“金融化”的程度越高,社会就越富裕,否则即使有财富,也只能是“穷人”。例如当今世界,美国的“金融化”程度比较高,所以相对其他国家更富裕;而中国的“金融化”程度还不够高,因而就不太富裕。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社会财富是靠实体经济创造的,“金融化”充其量只能促进社会财富生产或创造的顺畅进行,其活动本身并不生产或创造社会财富。因此,“金融化”被夸大到可以替代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并生成社会财富的所有环节一说,是非常可笑的。人们就是“金融化”得再狠些,也无法“化”出衣服、粮食、房子和汽车。最重要的一点,“金融化”的无限扩张必然会带来资产泡沫,导致社会冲突,最终引发金融危机。从以往的南美、日本、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以及冰岛、迪拜和2010年前后希腊的债务危机,一次次清楚地向世人证明了过度“金融化”所带来的后果,充分说明了过度“金融化”对全球的危害。

金融说到底只是服务业,创造出来的最多只是“虚拟财富”。虽然当今美国依靠“金融化”无边界地进行扩张,造就了巴菲特、索罗斯等金融巨鳄,使整个美国“富裕”得史无前例,但说到底这都是华尔街站在金融金字塔的最上端,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造就的,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复制。

根据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美联储经济数据,2017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欠债金额的最新数据已达到天文数字,总债务(公司债务+私人债务+国债)共计约67.8万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欠20.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的话人人都是百万“负”翁。而联邦国债已近21万亿美元,每年单支付利息就要用去财政收入一半以上,眼看将无以为继。难怪连一向“护犊子”的标普也不得不有史以来首次下调对美国国债的评级展望。

这就是“金融化”的结果。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公开承认,目前的赤字消费将“无以为继,我们必须为借贷付出利息,那就意味着我们在用我们子孙的未来做抵押,让他们还更多的债……”

华尔街不惜一切代价所推动的是一种金融体系,但更是一种垄断的权力体系。当人们对以金钱作为中介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时,那些握有权柄的人就越来越乐于创造金钱,并滥用这种权力来决定谁能得到金钱。依靠这一体系创造的并不是社会的真正财富,而是海市蜃楼,美国和迪拜的房市泡沫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些参与“缔造财富”的金融机构的权贵们,用金融资产搭建了一座债务金字塔,用光怪陆离的衍生证券,在杠杆的作用下,将“财富”魔术般地变了出来,然后以虚拟的超额利润,收取超高额的管理费,制造了一个个完美的庞氏骗局——不断用后来之人的钱,去填补前面的窟窿。当借款人开始拖欠债务或者无法偿付贷款时,泡沫破灭,“财富消失”,债务金字塔瞬即崩溃。而站立在金字塔顶端“缔造财富”的魔术大师,早就把底层进场的财富装进腰包开溜了,留下一片残垣废墟(无法偿付的债务黑洞)。

对华尔街放松管制,使人联想起大海被冒险家和武装船队统治的时代。想当年,国王授予海盗法律豁免权,以换取应得的一份战利品。实际上“冒险家”是海盗的另一个富有色彩的名字,即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他们为寻求个人财富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就像华尔街在自己的空间表现“自由市场”这一资本主义最完美的形式一样;“武装船队”就是公开上市公司的前身,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外汇交易员、经纪人和投机财富的炒家就是当今的冒险家,华尔街银行是武装起来的船队,经济是他们的海洋,上市公司是他们用以掠夺财富的船只,纸壳子般华丽的金融体系是他们进行掠夺的武器,而国家则变成了他们的奴仆和监护人。

这种华尔街“金融化”模式根本就是鸦片,毒素已然侵蚀到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因为华尔街的本质,就是利用复杂的交易扩大增厚财富的蛋糕(不管财富是否掺水),然后采用不道德的手法剥夺社会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个人的金融收益,从而最大限度地加以攫取。

华尔街的“金融化”之所以不能成为一般逻辑而为他国所效仿,最特殊之处就在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长期以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通过货币霸权大量地占有别国的资源、商品和劳务。更令人愤怒但又无可奈何的是,美国还通过各种国际组织,包括世界银行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以国家强权形式阻止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对美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购买,迫使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大量增加,而美国则越来越长期地、大规模地占有别国的资源、商品和劳务。与此同时,美国又通过所谓的“金融产品”,如国债来吸收他国的美元储备,转移华尔街日积月累的金融风险,更以金融市场复杂的汇率游戏,巧取豪夺他国的财富。

因此,美国的“金融化”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由美元的特殊性带来的“金融创新”,是在向别国转移其风险和对他国进行财富掠夺,说其是一种普世可用的“金融逻辑”实在是站不住脚。如果哪个国家强行地推行这样的逻辑,结果必定是出现“金融怪胎”而贻害推行国本身。

以近些年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例。中国人出售了大量商品和劳务给美国,中国人得到了什么?得到了美国人印制出来的美元货币。这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格局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不论按照什么样的理论和原则,得到美元的中国人,应当也必须到美国去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以完成真实的经济交易,从而得到国际贸易的好处,构造实实在在的国际自由贸易往来。

但是,号称以自由市场制度为精神支柱的美国人则以种种理由让中国人买不到想要买的东西,自然资源不卖,高科技不卖,工商企业不卖,银行很小比例的股份也不卖。在美国人越来越大规模地享有中国商品和劳务的同时,中国的美元储备大量增加。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外汇储备特别是美元储备的巨大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

为了减轻中国等国家美元储备大量增加对美国未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巨大冲击,美国人一方面加大美国国债在市场上的流通量,让中国等国的美元储备不得不大量地变换为“美国国债资产”,在让中国人心理上认为“美国国债安全”,从而稳定地保有美元储备的同时,实际上让中国人越来越大量地与美国政府一起承担起了美国政府乃至于整个美国社会经济的风险;另一方面,美国人又大规模搞起所谓的“金融创新”,弄出了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再吸收掉部分中国和他国的美元储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明明白白地将美国人在美元上面的金融风险,轻而易举地转移到了中国等其他美元储备量大的国家身上,并且美国随时都可能消融掉这些美元资产的价值,进而永久性地掠夺中国等他国的财富。就在这次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和金融产品的美元储备国,大多遭受了巨额的实际价值损失,而且对于未来的损失走势也无法预测。仅仅2008年中国国企和华尔街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浮亏就可能高达上千亿美元。

让我们再设想一下,这样的“美国金融逻辑”如何能够作为一般的“金融逻辑”在他国演进?

以中国为例,在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他国根本不可能将其作为储备货币进行保有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化”无法让其他国家来承担中国“金融化”的巨大风险,更谈不到“化”来他国的财富。

就金融层面来说,美国即使有美元霸权等特殊优势,也阻止不了金融危机的发生,更经不住过度“金融化”带来的金融危机对整个美国社会的冲击,更何况没有那种优势的中国,又如何避免得了过度“金融化”带来的危机,更如何承受得了危机带来的社会财富巨大毁损?!

总之,“美国金融故事”只能是一个发生在美利坚大地上的故事,在中国的土地上复制不了这个故事。如果非要强行复制,那只会带来灾难。投资第一的部真分相01交易是一场失败者的游戏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婪、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无节制。所以,交易者是天生的失败者。即便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让其变得不重要,不至于影响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天生的失败者

任何交易方法、技巧都是建立在哲学思想,即对世界、对宇宙的看法之上的,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交易方法,交易方法不外乎就是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市场的本质是什么?

市场本质之一:非线性或随机性。这是绝对的属性,是全局的、恒久的、所有层面的;而线性或者规律性是局部的、暂时的、有限层面的。

市场本质之二:时间。没有时间的推移,就没有价格的波动,没有价格的波动也就无所谓市场。时间是价格运动的载体。

基于市场的以上本质,交易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游戏。为何这么说?我们先看看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婪、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美、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懒惰、冲动、无节制等,所以交易者是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让其变得不重要,不至于影响交易——成功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舒服的习惯,很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舒服的习惯,需要刻意地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容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着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更是敷衍了事。

由市场和人性的本质,可以推导出市场与交易者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极其有限,就好比你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巨人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有限的,就像每个人的运动能力都有巅峰期,过了巅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你在过了巅峰期之后,仍然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能被市场所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成功,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巨大胜利之后,交易者往往并不认为这是市场的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会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的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速实现,输却可以瞬间到来。

悬殊之四:市场的本质是随机性,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适合亏钱的,而只有小部分时间是适合赚钱的。但交易者则希望大部分时间交易,小部分时间休息,结果可想而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于是,在这场注定失败大于成功的交易博弈中,市场总是处于上风,道理不难理解,你可以改变交易的技巧,但无法改变人性与交易的本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1.第一个故事

一个农夫进城去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都给偷来。”

第一个小偷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下来,拴到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在拐弯处四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

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农夫说自己丢了一只山羊。小偷说:“我见到你的山羊了,刚才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山羊向这片树林里走去了,你现在快点去追,还能抓到他。”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那丢失的山羊。而这第二个小偷,就乘机把驴给牵走了。

农夫从树林里回来一看,驴也不见了,就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哭。走着走着,他看见池塘边坐着一个人,也在哭,农夫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那人说:“人家让我把一口袋金子送到城里去,实在是太累了,我就在池塘边坐着休息,结果睡着了,睡梦中把那袋金子给推到池塘里去了。”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到池塘里把口袋捞上来。那人说:“我不会游泳,谁要把这一口袋金子捞上来,我就送他二十锭金子。”

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运。”于是,他脱下衣服,潜到水里,可是他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一口袋金子。当他从水里爬上来时,发现衣服不见了。原来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这个故事就揭露了人性的三大弱点:大意、轻信和贪婪。

2.第二个故事

有个人听说股票市场好赚钱,就满心欢喜地冲入市场,成为新股民。在嘈杂的市场中,有三个“无名氏”看见了他。其中一个说:“这个月的烟酒钱,我要让他给我送来。”另一个说:“我家孩子这个月结婚,我要让他高兴地给我送个大红包。”第三个说:“这点小钱算什么啊!年底,我们一家人去国外旅游购物,要让他高兴地找朋友为我去凑钱!”

第一个“无名氏”将一只小盘股票的走势,做出了极为漂亮的双底形态。该股民一见,心中乐开了花,心想:“这预示着让我开门红啊!”于是兴奋地买入。可没想到,股票非但没有上涨,反而掉头往下,开始了新的一次探底。此时股民才知道,原来股票的走势,除了有双底之外,还可以有三底、四底和N底之说。可现在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是割肉!

此时,第二个“无名氏”出场了。他主动找到股民,免费给他讲课,分析他遇到的问题,指出他的不足,并特别让他看看自己公司研制的股票软件是如何神奇地显示出股票的买点与卖点,还诚恳地告诉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后说:“你看我们之所以可以在市场中大赚特赚,就是因为我们运用了公司研制的这款高科技的秘密武器。同时,我们还有个顶级的实战团队。有了我们这样的条件,你想不赚钱都难!”“无名氏”还悄悄告诉他,这几天,公司正好搞活动,买软件就可以免费参加专家团的电话实盘指导。

股民是打心眼里兴奋啊,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极为爽快地购买了上万元的高科技股票分析软件。

团队的专家老师起初倒是很热情地打来电话指导买卖,可这样的指挥,却总是与市场中股票的走势不合拍。经常是,刚买进,股价就跌,按专家说的,赶紧止损后,股价却开始大幅飙升。要不就是按专家的指导反复补仓,可结果却是买入,被套,再买入,再被套,直至被深深地套牢。而此时再去寻求专家帮助的时候才发现,那专家竟然失踪了。询问公司,公司说,那人辞职了。要想弥补损失,就必须再加钱将这款普通版的软件升级为机构专用的钻石版,这样才可以得到一些内部消息。此刻的股民,真的是无奈了。

第三个“无名氏”看到这里,暗暗地笑了:“看你们两个真是雕虫小技,这样累不累啊!”他暗暗在一些场合编造舆论,宣称某上市公司有个新发明,用普通的水,加上其自主研发、科技含量极高、具有独家知识产权垄断的一种溶剂,就可以轻松地将水转变成汽油,成本费用之低难以想象,而利润空间之大则难以估计。“无名氏”就把这样天大的好消息,利用市场中的“好心人”在市场上“悄悄地”传播着,“好心人”还热情地分析:“甭看现在股票涨了不少了,那是拉高建仓呢。该公司有这样巨大的利润空间,以后股票那涨高的幅度,恐怕你都不敢想啊。”

股民听后大喜!心想:“老天这是看我可怜,给我机会赚钱啊。”于是乎,股民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一次性全部投入,又东拼西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钱,孤注一掷加大数量重仓杀入,就是为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将自己前几次的亏损弥补回来,并一夜暴富。

其结果是,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股民还站在高高的股价山顶上,在苦苦的内心煎熬中四处探寻着下山的路呢!

这就是在股市投资中最容易被利用的人性的三大弱点:大意、轻信、贪婪。 人性千年不变

因此,在投资者面前,处处是陷阱,这就不难理解美国纽约里萨兹财富管理公司(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机构资产管理总监本·卡尔森(Ben Carlson)在其著作《投资者的心灵修炼》(A Wealth of Common Sense )及同名博客中明确表达的观点:“在投资这个问题上,知道如何不亏钱比知道如何赚钱更重要。这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在!”

卡尔森认为,最优秀的投资者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当下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只要做出足够多的好决策并减少必要的失误,成功的概率自然就会比其他人高很多。”这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卡尔森指出,投资者总是重复地在犯基本错误,例如追涨杀跌。

卡尔森总结的投资失败者的七大特点是:

1.希望一夜暴富

记住,那些到处做广告号称能让你快速致富的人,你都可以将他们屏蔽了,就算他们真的这么厉害,他们也不会愿意把秘诀告诉别人。

2.在没有既定计划的情况下投资

这是失败的一大“保证”因素。这意味着投资者要在紧急情况下依赖直觉做出判断,而成功者恰恰相反。

3.不独立思考

有时候多数人的观点是对的,但每次大的金融泡沫都是由一大批认为资产将不断升值的人引发的。当多数人的观点错误的时候,灾难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4.注重短期回报

因地缘政治及新闻周期而重视当下事件是很容易的。但是,这些事通常不在投资者的控制范围内,且发生速度很快,投资者也不可能确切知道市场每天因何而动。

5.关注那些不在你控制范围内的东西

例如面对上一条提到的新闻事件,成功的投资者关注的是理性的资产配置,降低成本及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6.将市场个人化

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把自己的失误归咎于别人,而不是探究是否存在战略性错误。问题并非出在市场身上,而是与你个人有关。当损失来临时,成功的投资者能坦然接受,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

7.否认个人的局限性“过度自信是最大的财富毁灭因素之一。”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多样化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为任何错误都提供了余地,类似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 四个危险想法

彼得·林奇在一次经典演讲中,重点谈到了他对股票认识的十个要点,他表示:“这些要点对我而言关系重大,并且我认为它们对试图在股市中赚钱的人也有重要的作用。”其核心观点是股票市场常见的四个最危险的说法。

危险说法一:既然股价已经下跌了这么多,它还能跌多少呢?“差不多在我刚开始为富达工作的时候,我很喜欢凯泽工业这只股票。当时凯泽的股价从25美元跌至13美元。那时我就使用了‘危险的说法一’这条规则。我们进行了美国证券交易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宗单一交易。我们要么买入了1250万股,要么就买入了1450万股,买入价是11.125美元,比市场价格低1.5美元。我说:‘我们在这只股票上面做的投资多好啊!它已经下跌至13美元。从25美元跌到这个水平,不可能跌得更低了。’但它跌到了11.125美元。“当凯泽的股价跌至9美元的时候,我告诉我母亲:‘赶紧买,既然股价已经下跌了这么多,它不可能跌至更低。’幸运的是,我母亲没有听从我的建议,因为股价在接下来的3个月跌至4美元。“凯泽公司没有负债,并持有凯泽钢铁50%的股份,凯泽铝业40%的股份,凯泽水泥、凯泽机械以及凯泽广播30%的股份……该公司共计持有19家子公司。在那个时点,由于股价跌至4美元,1亿美元可以把整个公司买下来。“回想那时,一架波音747飞机的售价是2400万美元,那时凯泽工业公司的市值可以买下4架波音747飞机。该公司没有负债,我不担心它会破产。但是我买入得太早了,我们不能买入更多的股份,因为我们已经达到了上限。“结果这只股票成为一个极好的投资,最后每股的价值是35美元或40美元。但是,仅仅因为一只股票的价格已经下跌很多而买入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思路。”

危险说法二:我能赔多少?股价只有3美元。“第二条危险的说法非常重要,我永远都能听到这个说法:‘我能赔多少?股价只有3美元。’“现在我们来做个算术,回到我们基本的数学知识。如果你买入两只股票,一只股价为60美元,另外一只为6美元,你在这两只股票上面各投入1万美元,如果它们的股价全都跌至零,你赔的钱完全一样。这很明显,结果就是这样。可人们就是不相信这一点。“很多人经常说:‘天啊,这群笨蛋竟然买价格为60美元的股票,我买的股票只有6美元。我这个投资多好啊。’但是,注意观察那些通过卖空股票赚钱的人,他们不会在股价达到60美元或者70美元并且仍然处于上涨通道的时候卖空这只股票,而是选择在股价下降的过程中杀进来,在股价跌至3美元的时候卖空,那么是谁在接盘这些人卖空的股票呢?就是那些说‘股价只有3美元,还能跌到哪里去’的人。”

危险说法三:最终,跌下去的全都将反弹回来。“以RCA公司为例。它曾经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RCA的股价反弹回1929年的价位用了55年。可以看出,当时它的估值泡沫有多大。所以抱牢一只股票并认为它终将反弹到某个价位的想法完全行不通。加斯迈威集团(Johns Manville)、移动房屋公司、双排钮针织服装公司、温彻斯特公司(Winchester),记住这些公司,它们的股价跌下去之后就永远没有反弹回去。不要等待这些公司的股价反弹。”

危险说法四:当股价反弹到10美元的时候,我就卖出。“一旦你说这句话,股价永远不会反弹到10美元——永远不会。“这种情况发生了多少次?你挑选了一个价格,然后说,‘我不喜欢这只股票,当股价回到10美元的时候,我就卖出’。这种态度将让你饱受折磨。股价可能会回到9.625美元,但你等一辈子可能都等不到它回到10美元。如果你不喜欢一家公司,不管你当时的买入价是40美元还是4美元,如果公司成功的因素不在了,如果基本面变弱,那么你应该忘记股票以前的价格走势。“希望和祈祷股价上涨没有任何用处。我曾经试着这么做过,没用。股票可不知道是你在持有它。”02股市是被操纵的赌局金融圈是一座城,这座城里聚集天下财富,诱惑不尽,一朝得势便会富甲一方。城外的人看多了布衣进去、官爷出来的例子,总是想方设法地往城里挤;城里的人看多了八抬大轿进来、五花大绑出去的例子,总是在诱惑与风险中衡量着是否要逃出去。 金融市场的一个寓言

有一个商人来到一个山村,村子周围的山上全是猴子。商人就和村里种地的农民说,我买猴子,100元一只。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试着抓猴子,商人果然给了100元。于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这比种地合算多了。很快商人买了2000多只猴子,山上猴子已很少了。这时商人又出价200元一只买猴子,村民见猴价翻番,便又纷纷去抓,商人又买了,但这时的猴子已经很难抓到了。商人又出价300元一只买猴子,但猴子几乎抓不到了。这时商人出价到500元一只,但山上已没有猴子,3000多只猴子都在商人这里。

这天,商人有事回城里,他的助手到村里和农民们说,我把猴子300元一只卖给你们,等商人回来,你们500元一只卖给商人,你们就发财了。村民疯了一般,砸锅卖铁凑够钱,把3000多只猴子全买了回去。

助手带着钱走了,而商人也再没有回来。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但仍坚信商人会回来花500元一只的价格买他们的猴子。终于有人等不及了,因为猴子还要吃香蕉,这需要费用啊,他们就把猴子放回了山上,山上仍然到处是猴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股市!

这就是传说中的信托!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金市场!

这就是传说中的比特币!

最后,这将是传说中的楼市!

金融圈是什么?

金融圈是一座城,这座城里聚集天下财富、诱惑不尽,一朝得势便会富甲一方。城外的人看多了布衣进去、官爷出来的例子,总是想方设法地往城里挤;城里的人看多了八抬大轿进来、五花大绑出去的例子,总是在诱惑与风险中衡量着是否要逃出去。

股市,说穿了就是一个合法的赌场,既然是赌场,就说明不管是庄家还是散户,心里都有个赌鬼,只不过身份不同。

我在华尔街一线待了十六七年,深感好些金融市场太黑暗,有很多猫腻儿。散户在股市中的胜算太低了,能有10%就不错了。 不分红就是鼓励投机

一些A股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从未分红,被市场称为“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据媒体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这类上市公司数量高达273家,其中有90家未分红的时间超过了10年,1992年上市的金杯汽车、中毅达更是23年来“一毛不拔”。

当然,由于分红导致企业价值降低,会出现股票价格相应降低。因此也有人会问:分红降低了股价,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分红能说明企业真实的盈利、现金流等状况,丰厚的分红很显然会成为企业前景预期的风向标,事实证明恰恰在分红的当天股价都会被推高。

要知道,企业只是把净收入的一部分用来分红,其净收入的增长应该远远高于分红。因此,企业每年在分红的同时,自身价值也在不断增加,这自然带动了股票价格的不断上升。而投资者更可以将获得的红利进行再投资,买入更多的股票来实现复利效果,投资的增值速度是很可观的。

在股市中,投资是指你买入股票并希望得到定期的股息分红,并不在意股价短期的涨与跌,其收益来自投资标的所创造的财富。而投机是指你买入股票后,希望通过低买高卖(或做空)来赚取差价,其收益来自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

在一个健康的股市中,股票必须是货真价实的分红,而非把股价砍下一截的假分红。只要分红略高于银行利息,就能稳定股价。如果参与市场的多为投资者,上市公司又都能按P/E值(市盈率)的比例来分红,便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带来真正的回报,也会吸引退休金和养老基金入场,使股市进入良性循环,减少甚至不出现股价泡沫,以此确保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拉高出货”的骗局

互联网问世以前,股民之间的交流渠道相当有限,基本上就是口头交流。地点要么是在证券营业大厅,要么是在自己家周围的小巷弄口。虽然电视台每天也会播放股市行情与评论,但很难产生互动。

网络时代彻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屏障。地域不再成为局限,每个人的真实身份也都可以被隐藏。以股票为主题的讨论区自然更是热火朝天。掌握大量上市公司内幕消息的“线人”、行情研判能力出类拔萃的“牛人”、久经沙场经验超群的“达人”,纷纷从这里横空出世。您完全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您非常相信他们的判断。许多股票,特别是小盘股,一经他们的推荐就会连续拉出涨停,让人不服不行。

为什么许多股票一经推荐就会暴涨呢?您可别以为散布消息的人是“股神”,他不过是在玩“拉高出货”的骗局。“拉高出货”,美国行话叫Pump and dump,其实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儿,但谁是第一个用互联网实施拉高出货骗局的人?您可能想象不到,始作俑者竟然是美国一个14岁的少年。 “自学成才”的天才少年

乔纳森·莱伯德(Jonathan Lebed)出生于新泽西州的锡达格罗夫(Cedar Grove),一个纽约郊外的小镇。他的父亲是Amtrak铁路公司经理,母亲是一家药厂的秘书。

1997年,乔纳森年仅11岁。他非常喜欢看电视,尤其爱看棒球与职业摔跤,甚至为他最喜爱的摔跤明星建立了一个网站。随着年龄的增长,乔纳森开始对另一个神秘的东西燃起了兴趣,那就是“股票”——一种可以像二手货那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的东西。当时美国恰逢科技股狂热期,身边的每个大人都在谈论股票。只要打开电视,就一定能看见股评家们喋喋不休地讨论“谁手里的股票可以更快实现翻番”。

父亲有不少股票,它们的名字乔纳森全都知道。每天放学一回家,乔纳森就会打开电视,观察那几只股票的走势。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给父亲打电话。

12岁生日那年,父亲送给乔纳森8000美元作为生日礼物,这是父母从他出生那天起就为他攒下的钱。乔纳森请求父亲用这些钱帮忙买几只股票。在一番精挑细选之后,他挑中了“美国在线”这家互联网公司。虽然父亲并不看好,但事实证明,乔纳森是正确的。在接下来的两周里,“美国在线”狂涨不已。乔纳森见好就收,大赚一笔。在接下来的18个月里,他继续频繁买卖,起初父亲给的8000美元,竟让这个十来岁的孩子来回折腾成了28000美元!

可别以为他是瞎猫逮着死耗子。在投资方面,这个12岁少年知道的绝不比普通股民少。乔纳森从电视和互联网汲取了大量有关证券投资的知识。他明白怎样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怎样根据各种信息变化做出买卖决定。他选股会考虑三个方面:第一,该公司股价被低估;第二,公司所在行业非常热门;第三,这家公司本身还未引起投资者兴趣。

为了判断股价是否被低估,乔纳森会查看上市公司财报,看其收入是在上升还是下降。至于另外两方面的信息,从聊天室里的讨论中,乔纳森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在网络聊天室,素未谋面的投资者也能就某只股票展开热烈探讨,人人都可以写下自己的观点供他人参考。乔纳森看似每天在网上闲庭信步,实则从这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正是这些浓缩的知识、前人的经验让他的个人财富从8000美元在短时间内就增长到了28000美元。这是条不错的路子,不是吗?可是这个聪明的孩子并不满足,慢慢地,他开始酝酿一个来钱更快的计划。

乔纳森注意到,一些股票之所以快速上涨,是因为它们获得了在线推广。这就好比你打了广告,产品销路就自然能打开。互联网这一方兴未艾的工具,可能还没多少人领教过它在推广股票方面的潜在威力。乔纳森也发现,聊天室里的确有少数人在推广他们自己的股票,等股价涨上去之后再卖出牟利。这相当诱人!乔纳森决定自己也试一把。

这个勤奋的孩子,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工作”,赶在上学之前在各大股票BBS公告板上散布200多条消息,推广自己购买的股票。乔纳森运用了许多华丽而夸张的说辞,例如在推广Firetector股票的时候,他说:“这是一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下周该股价格就会出现‘井喷’。”在BBS上读到这些消息,又懒得自己动脑筋思考的股民,不由分说就买了乔纳森推荐的股票。由于该股市值很小,股价当日即被推高。乔纳森见状马上出货,仅一天时间就斩获74000美元。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乔纳森用这套“拉高出货”的把戏赚了80万美元!

后来,乔纳森在聊天室遇到了一个叫艾尔·莫纳斯的人。此人和乔纳森持股的两家上市公司都有关系。艾尔是Firamada在得克萨斯州的临时雇员,同时也被佛罗里达州一个卖雪茄烟的公司雇用,其主要工作就是在互联网上推销股票。艾尔说什么,乔纳森就学什么,甚至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推广这两只股票。1999年秋,网络股泡沫破灭,两家公司均损失惨重。人们这时才发现,艾尔和乔纳森一直在说谎。

事情终于败露。一些被愚弄的股民向美国证监会控告艾尔。证监会在调查艾尔时无意发现了“乔纳森”这个名字,起初他们以为乔纳森也是为这两家公司服务的。因为美国法律规定,公司雇员不得用任何虚假消息进行产品推广,所以说假话的艾尔自然在劫难逃,可是乔纳森不过是鹦鹉学舌,他和那两家公司没有任何关联,这条法律显然并不适用。

没办法,证监会只能试图以股价操纵罪来起诉乔纳森。然而即便这样也很难给他定罪,因为乔纳森只是在不断重复艾尔说过的话,但没有证据表明乔纳森知道这些话究竟是真是假。万般无奈的证监会最后只好和乔纳森达成和解:乔纳森退还在这两只股票上的28万美元非法所得。这件事就此了结。“拉高出货”一共给乔纳森带来了80万美元的横财,扣除退还的28万美元,剩下的50多万美元依然在他囊中。

这件事与其说给了这名少年一个教训,倒不如说给了他一个激励。游戏还会继续。乔纳森发誓要把“拉高出货”进行到底。 2.0版的“拉高出货”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隔11年,当这位天才少年的传奇故事已渐渐淡出人们记忆之时,乔纳森又一次玩起了旧把戏。他的人生简直就像是为“拉高出货”这个游戏而设计的。所不同的是,当年的小孩子现在已长大成人。虽是故技重施,但在炉火纯青的伪装下,骗术已达到了让投资者“被骗还帮忙数钱”的地步。那些因不了解乔纳森发家史而亏钱的投资者,在真相大白之前还一直把乔纳森当成“救美英雄”(拯救美国的英雄)。

2008年,乔纳森建立了一个名为“国家通胀协会”(National Inflation Association, NIA)的网站,其宗旨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当时美国刚刚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学家对这场危机的成因莫衷一是,越来越多的公众的心里也燃起了对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兴趣。乔纳森很可能受到某些自由市场派学者,如彼得·希夫、罗杰斯、麦嘉华等人思想的影响,认为美联储疯狂印刷钞票的行为将会在未来带来灾难,美国人会逐渐失去自由,而国家将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于是,他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传播这一理念,和其他人一起制作了十几部质量相当不错的纪录片,号召公众放弃美元,购买黄金、白银及相关股票。NIA的影响力如日中天,其网站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获得了几十万注册量。乔纳森每周都向注册者发布新闻简报(Newsletter),评析经济与政治热点话题;NIA发布的每一部纪录片都会在一周内获得数百万点击量。

然而NIA的盈利模式始终是一个谜。他们的网站非常干净,没有嵌入任何广告与弹出窗口。他们发布的新闻简报与纪录片完全免费。据一工作人员透露,纪录片的制作成本其实非常高昂,每部都要好几万美元。实在没有理由相信NIA能支撑到今天,难道这真是一个“公益性”组织?

纸总是包不住火。2008年5月20日,NIA的“盈利模式”终于被揭露。乔纳森连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出卖”他的竟是自己多年来的经济偶像——彼得·希夫。希夫在自己主持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中,指责乔纳森又在玩“拉高出货”的鬼把戏,并提醒投资者千万不要上当。

原来,乔纳森经常在发给用户的新闻简报里荐股。当然,这些股票都是与贵金属或资源相关的,与NIA一直倡导的反通胀理念相符。乔纳森有所不知,希夫本人其实也是他简报的订阅者,那时NIA正在全力推荐一只叫作“Mega贵金属”的加拿大公司股票。简报上是这样写的:

Mega贵金属所拥有的海湾矿山,其黄金推测储量高达121.2万盎司!但Mega贵金属的总市值却只有2749万美元。该公司还坐拥1000万美元现金。按目前的市值衡量他们的黄金拥有量,这些黄金的持有成本每盎司仅有14.43美元!而黄金的市场价是每盎司1483美元!NIA认为,这是史上绝无仅有的投资机遇,它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最优秀的黄金股。

普通投资者读到这里,一定会对这只股票产生兴趣。但NIA的这段描述其实暗藏“玄机”。原来,加拿大在衡量黄金开采公司价值的时候,一般将资源量依可信度高低分为三类:确定资源(proven resources)、推定资源(indicated resources)和推测资源(inferred resources)。只有“确定资源”才是被证实的储量;而推测资源只不过是臆测,是可信度最差的一种。很多开采公司都号称具有庞大的“推测资源”,但最后真正能开采出来的却寥寥无几。NIA在简报中使用了“推测储量”这个词,却没有告诉投资者“推测”与“确定”“推定”含义的区别,并把“推测储量”算作Mega贵金属所拥有的全部黄金数量——121万盎司,以此说明其股价被“低估”。若不是希夫及时出面说明,那些不熟悉加拿大开采术语的美国人很可能被误导。

截至目前,该事件尚未水落石出。但鉴于乔纳森的“前科”,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在免费荐股。虽然乔纳森声称自己和NIA所有成员均未持有这只股票,但他并没有否认自己曾收受过第三方的“荐股费”。成年的乔纳森不过是升级了“拉高出货”的玩法。14岁那年,他拉高、出货、散布谣言一人全包;而现在的他懂得了“分工协作”,本人并不持股。拉高者、出货者、信息传播者各司其职,其间的利益输送,在层层包装下并不那么容易显露出来。03黄金是延续6000年的泡沫当商品的价格超过其合理的价位时,泡沫便产生了。一部金融史,几乎就是一部泡沫史。在所有的金融泡沫中,黄金价格泡沫的历史最悠久。黄金泡沫原本已随着金本位制的破灭而破灭,但是,每当经济危机、战争等不稳定的时候,黄金泡沫便又死灰复燃…… 从古老的原始崇拜到金本位制解体

自古以来,黄金始终有着光鲜亮丽的形象。在中国,“金碧辉煌”“真金不怕火炼”“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赞美之词无不表达着黄金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种对黄金历史悠久的崇拜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贯穿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

不过,古希腊人对黄金的认识很深刻。在公元前4世纪,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说过:“所有的黄金,地上地下加起来,也不足以拿美德交换。”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黄金一开始不是货币,只是商品,因其是贵金属、稀少、耐腐蚀、耐高温(早有“真金不怕火炼”一说)、不坚硬易分割、不生锈等特性,更易充当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保值手段等,被各国殊途同归地当成货币使用。这是一个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在辉煌了几个世纪后,黄金在货币世界中逐渐失去光环。在货币世界,黄金的窗口在1971年被美国总统尼克松关闭。这要从《布雷顿森林协议》说起。

1944年7月,来自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同意美元与黄金挂钩,于是美元便成为唯一能满足国际货币交易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货币。但是后来,随着越南战争的旷日持久和不断升级,美国元气大伤,国力也有所下降。1968年3月,美国官方的黄金储备竟然下降到100亿美元,而这是美国黄金储备的临界点。1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被人们称为必要的、永久的“战争基金”,如果这一数字继续减少的话,会对美国产生致命的打击。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终止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他没有与布雷顿签约国商榷,而是独自做出终止美元与黄金关联的决定,此事件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之后美元成为完全浮动的法定货币,美国政府可以印刷更多的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金本位制也退休了。

当黄金失去既有的权势之后,便不再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焦点,也不再是固定汇率和金融交易的中心。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从历史经验来看,斯塔特金币、拜占庭金币、第纳尔金币以及英镑,都没有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占据永久的统治地位。

正如彼得·L.伯恩斯坦在《黄金简史》中总结的那样,多少个世纪以来,黄金激起了人们对于权力、荣耀、美丽、安定以及不朽的欲望。黄金也成为一种贪婪的符号、虚荣的工具,以及货币标准的有力约束。除了黄金以外,没有什么物品能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但那些相信黄金能够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的人们,实际上并不明白,黄金或者我们所选择的任何一样东西,其实都是难以担当起追求永恒与不朽的重任的。

归根结底,黄金就其自身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储藏黄金并不能创造财富。黄金及其替代品只有在为实现某种目的(诸如为了美丽、追求崇拜以及交换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手段)时,才具有意义。 黄金真能保卫财富吗?

自金本位制被废除之后,黄金其实就只是一种贵金属而已,黄金的价格与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达到一定高度,人们没能力购买时,需求就会下降。黄金也不例外。比如,印度人和非洲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喜欢佩戴金饰品的民族,恨不得全身上下都被黄金包裹。可如今金价这么昂贵,首先就逼迫他们退出了购买的舞台。其次,黄金在工业上的重要用途,大部分已被其他金属替代了。所以说,黄金的“刚性需求”并不刚性。

有人声称:“黄金是‘真正的’货币,政府或社会发行的法定货币只是薄纸一张。”尽管货币的确是“薄纸一张”,然而只要这张薄纸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以作为交换媒介、记账单位、价值储藏和延期付款的标准,被人们普遍接受作为支付商品、服务和偿还债务的形式,那它就不只是一张薄纸这么简单。黄金能起到这些功用吗?

还有人说:“投资黄金是明智的决策,因为数千年来它的购买力保持不变。”真是这样吗?60多年前,很多有钱人都喜欢把别的财产变卖后买入黄金储存。我们以十分极端的情况——1950年3月31日买入后留到2011年来估算一下黄金的价值走向。1950年的国际金价为35美元/盎司,2011年的金价超过1500美元/盎司,上涨幅度为43倍。你在1950年买一盎司黄金,要花人民币147元(当时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是1:4.2),如果你2011年卖出,能得到9750元人民币,9750约为147的66倍。不过60年前的1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2011年的3000元,相差300倍。可见藏金60年,贬值接近80%!

更何况还有华尔街的炒作因素。30年前金价就曾被华尔街炒作,突破了850美元/盎司。即使按最保守每年3%的通胀率计算,那时的850元/盎司,其价值已然超过了2011年的2000元/盎司。一个40岁的投资者,假如在金价最高位时购入黄金作为退休之用,那就要等到28年之后,金价才可能重新升至850美元/盎司的水平,除非他活到80岁,否则就别指望这笔退休金了。退一步说,即便黄金“3000年来维持购买力不变”,这也仅仅说明黄金的真实回报率(经通胀因素调整)为0.政府发行的通货膨胀保值债券,还能有通胀率加2%的收益率呢!

说穿了,金价只有在不稳定时才会被推动上升。比如当金融海啸或战争来临时,黄金就成了人们保卫财富的热门选择。中国历来有“乱世藏金”之说,因为其他资产如房产、土地等都无法搬走。其实,也正因为人们在此时太关注于纸币的贬值,而忽略了一旦海啸退去或战争消停,那些背负着黄金袋子的聪明投资者,便会立刻抛开背上的黄金,转而换取升值更快的商品来投资。几百年来,这已经是上演了一遍又一遍的戏码,现在又不厌其烦地继续上演着,只是人们“不愿意”去看。

世上物质千千万,为什么大家非要选黄金来作为保值工具?这就涉及一个关键的因素:人们对黄金的喜爱已经上升到顶礼膜拜的信仰层面。就好比人们对纸币的信任,实际上也是一种信仰。信任体现于为我们支付薪水上,体现于货币的发行中,即个人使用或者机构兑现支票或转让支票。从古到今,货币说到底只是一种记名信托。无论是白银、泥版,还是纸张,或是出现在液晶显示器上的虚拟数字,甚至是马尔代夫的贝壳、太平洋雅普岛圆盘的巨石,其实什么都可以充当货币,只要人们对它产生信仰。

总而言之,如果不怕成为最后接棒的“大傻瓜”,你尽可以进场去参与黄金投机;但如果是希望作为长线投资购入黄金来保值增值的话,则千万谨慎为宜。 华尔街最佳炒作工具

事实上,黄金根本就不是投资品,也不存在投资价值。

首先,黄金本身并不能带来回报,而且储存黄金还需支付保管费、交易费等,因此,其只能依靠买卖的差价来牟利。也就是说,黄金只是人们用来赚取差价的投资品种。不过,在大众普遍的印象中,黄金好像是公认的投资品种,那是因为人们没有分清投资行为和投机行为,以致把投资品和投机品的定义混淆了。

其次,黄金也不能抗通胀。事实上,1971年至今任何一个连续的20年,黄金都不存在抵御通胀的记录。

最后,黄金并没有投资价值。其实,地球上的黄金并不少,只是从勘探寻找金矿,到把地下的黄金开采出来,再将黄金冶炼成一定的纯度,这样的过程使得黄金的开采成本提高了。而且,黄金除了大部分被储备在各国央行和金融机构,以及被人们用作首饰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工业用途。黄金的工业用途几乎都有其他类似的或更优的替代品可以替代。

谈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会问,既然黄金不能保值,那为何各国央行要用黄金作为保险品呢?

大家知道,在实行货币金本位制时,央行储备黄金是必需的,因为没有黄金,就等于没有货币。如美国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确立了金本位至高无上原则,即发行货币必须有黄金支持,当时要求必须至少有40%的黄金储备。而现在,虽然信用货币与黄金脱钩,但绝大多数央行仍把黄金作为一种储备,这是由于几千年来,人类对黄金产生了一种宗教般的信仰——“黄金情结”,央行储备一定数量的黄金,其实是给货币持有人吃一颗“定心丸”,让国民相信政府不是在凭空印钞票,而是有黄金这一“压箱底”的资产来作为信用担保的。也就是说,目前各国央行拥有黄金是作为最后的保险品,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自己发行的货币的信用信心不足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目前,全球开采出来的黄金总计17万多吨,其中,60%的黄金是以一般性商品的状态存在,如成为历史文物、首饰制品,用于电子化学等工业产品之中;另外的40%——总量接近7万吨——作为可流通的金融性储备资产,存在于世界金融流通领域。不过,其中3万多吨的黄金是各个国家拥有的官方金融战略储备,2万多吨黄金为大企业及私人等所拥有的民间金融黄金储备。也就是说,其实,平时只有1万多吨黄金作为金融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易。按目前金价每盎司1280美元计算,不过5000亿美元上下。虽然那6万多吨的各国央行储备和民间储备,在市场动荡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随时参与到金融流通领域中,但即使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整个黄金市场满打满算的体量,还不如一个苹果公司股票的市值。

由于金市盘子较小,是很容易被几个庄家联手操纵的。如全球最大黄金基金ETF——SPDR Gold Trust(GLD)一般就拥有800~1000吨黄金储量,再加上华尔街几家大黄金基金的储量,就至少占有了30%市场流通的黄金。再加上利用“黄金杠杆”的保证金合约,可以大大放大华尔街大庄家控制的流通体量。因此,黄金是华尔街的最佳投机炒作工具之一。

实际上,黄金作为投机工具被操纵由来已久。 150年前的黄金大操纵

和黄金悠久的历史一样,黄金被操纵的历史也不短暂。黄金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然而大约15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起黄金恐慌几乎造成了一场可怕的大劫难。

19世纪60年代,结束南北战争后的美国还没有实施金本位制,金币和绿钞同时流通,但是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使用劣币“绿钞”,而宝贵的黄金几乎立刻从流通领域彻底消失。在当时的黄金市场上,只需要交纳少量保证金就可以购买数额很大的黄金,这种杠杆效应使得黄金投机成为最危险,但同时也是回报最为丰厚的投机活动。

1869年8月,以杰伊·古尔德(Jay Gould,1836—1892)为首的投机家勾结政府要员,甚至愚弄了美国总统格兰特(Ulysses S.Grant,1822—1885),对黄金市场展开了狙击,力图买断纽约黄金市场的所有黄金供应。如果成功,那么所有黄金购买者,尤其是那些为实现套期保值而卖空黄金的国际贸易商,都将在绝望中眼睁睁地看着投机家操纵黄金价格飙升天际而无能为力。

古尔德发动了一场空前的黄金抢购潮。一个亲眼看见了当时景象的人,几年后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写:百老汇大街上“到处都挤满了人,他们衣冠不整,有的衣服上没有了领子,有的帽子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疯狂地冲到大街上,仿佛精神病院失去了控制。人们大喊、尖叫,搓着双手无能为力,而黄金价格稳步上升”。

一时间,黄金交易几乎是整个国家唯一的金融活动。从纽约到旧金山,商人们停止了所有的商业活动,聚集在黄金价格指示器前。此时黄金价格继续上涨,已经不是因为市场上还有巨大的购买需求,而是因为市场上几乎没有卖家了。虽然操纵者正在悄悄地出货,但同时还在虚张声势,制造他们继续全力买进黄金的假象。

黄金价格泡沫终于积聚到了爆破的时刻,抛售的风潮一起,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整个华尔街就像刚刚经过一场大火或劫难。

当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Abram Garfield,后来成为美国总统)领导一个国会委员会负责调查已经过去的黄金恐慌时,他清楚地知道黄金恐慌是如何产生的,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阻止它再次发生。“只要我们国家存在着法定的黄金、绿钞复本位制,”他在给国会的报告中写道,“并且相互之间的比价可以改变的话,那么黄金投机就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换句话说,为了阻止“黑色星期五”(这次黄金恐慌发生在星期五)卷土重来,美国就必须回到金本位制。投机家给美国上了这么生动的一堂课后,美国用了整整10年时间,完全回归到了金本位制。04房地产是投资性的财产吗?“房地产是投资性财富”的说法,是这个世界0.5%的富人对绝大多数穷人的集体洗脑,因为那是他们快速牟利最经典、最便捷的招式,屡试不爽。除此之外,他们很少能找到如此快速的致富方式,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速度总是远远落后于人们对财富的向往速度。要改变人们对房子的观念,要改变房子是投资品的观念,要将房子看作消费品,和汽车、电视一样,而非投资品。 房价非理性上涨的结局是什么?

如果说中国前几年的楼市热是由供求关系生成的,诸如稳定的家庭收入(良好的就业前景)、丰厚的储蓄和购买能力,那么当楼市泡沫吹起来的时候,人们购房就不只是为了简单地居住,而是将房产视为可带来丰厚盈利的投机工具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人类的知识和所做的判断多半都是归纳经验后得来的,比如,人们总以为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来。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楼市,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大幅飙升,上海的房价从每平方米4500元涨到四五万元,尽管政府对楼市调控多年,但结果仍出现了房价越调越高的现象。

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中国百姓都认为,房子是永远不会跌的,中国政府决不会让房价跌下来。甚至有专家都认为,房价一跌中国经济就不行了。于是,购房在中国成了有利可图的投机行为。

此外,投机房产会产生巨大的利益,导致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借贷出去的钱纷纷涌入房市,北、上、广、深随便一套房子就要上千万元。多数中小企业,一年的利润别说1000万元,哪怕有100万元都算不错的了。而在一线城市投机炒一套房,轻轻松松就可以赚100万元。

因此,出现高房价和大量空置房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去的经验归纳带来的误区:政府越调控购房政策,越限制购房条件,房价就涨得越高。

因为这些年来,中国房价一直在上涨,使得大家产生了还会不断上涨的心理预期,形成了强烈的投机心态!就在全球央行不断降低利率、房价日日朝上涨、买卖房屋盈利巨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机客进场,使得房价泡沫越吹越大。而这也导致真正的刚需购房者从银行贷款的数目越来越大,实际上他们花了很多冤枉钱。

举例来说,按中国目前的高房价,购买一套价值130万元的房子,假设需要贷款100万元,还款期为30年,即使按照5%的低利率来计算,仅利息就将支付93万元,而且这笔钱还不包括手续费、佣金和各种服务费……

于是,有经济学家分析认为,近10年中国货币增长了50倍,房价只上涨了差不多5倍,与货币发行增幅相比较,房价实际上在下降。然而,持相反观点的经济学家又反问了,这些增长的货币,是否被合理地分配到了“刚需”买房的百姓手中?

当然,所谓“刚需”指的是拥有稳定收入、有能力支付房贷的家庭,他们买房并不是为了投机,期望一夜致富,更不会以场外配资提高杠杆率,以非理性的方法进入楼市。之前一线城市房价飙升,很有可能是炒房者最后的疯狂。因为从金融角度的三点,即信用、杠杆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全民炒房的热潮,犹如380多年前荷兰人狂热追捧郁金香。

163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带回一些美丽而罕见的郁金香球茎,随后举国上下患上了“郁金香狂热症”。到了1636年,一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乳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1条船,这是西方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经济泡沫,其最终结局自然和历史上其他所有的各种泡沫一样——破灭,在此就不赘述了。

有史可鉴,房地产过热和经济危机如影随形,持续高房价必将导致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由于房地产必将衍生出巨额的借贷,银行体系都将面临“债务减记”的风险。根据现代经济学费舍尔的理论,通缩的风险源于债务,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面对持续攀升的债务之际,便不得不紧缩消费开支。消费能力之所以下降,就是债务水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