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21:39:13

点击下载

作者:尹邦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藏传佛教史话

藏传佛教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一藏传佛教的滥觞1 佛教与西藏文化的自觉吐蕃佛教的滥觞

考古发现,青藏高原在5万年至3万年前就有人居住。他们和许多民族一起被后人称为“羌”。《新唐书·吐蕃传》认为藏族的祖先是“发羌”。他们自称为“蕃”,与“发”的音相近。蕃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氏族—部落时代,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500年汇聚成象雄、藏、罗昂、森波、吉、贡、娘、达、亚松等12个小邦,再融合成象雄、苏毗、吐蕃3个势力强大的联盟。吐蕃大约是公元前350年由藏南雅砻河谷的6个小部落组成。其首领聂赤赞普扩大了疆域,建立了堡垒雍布拉康,以及第一座苯教寺院雍仲拉孜。历代赞普都推广苯教。

佛教何时传入西藏?现在没有确凿的考证。最早的传说是,佛教在公元前137年阿育王时代传入,那时在伊兰山麓建有寺庙,可惜很早就毁弃了。有学者根据考古发现的岩画,认为佛教渗入在松赞干布之前。藏文的史书无一例外地认为,佛教于第28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时期传入,即公元5世纪或稍后一点。传说这位赞普60岁时的某一天,坐在雍布拉康欣赏日出,忽然出现了吉祥彩虹、漫天花雨和飘飘天乐,合掌的莲花手、小舍利塔、刻有六字真言的宝珠和梵文《庄严宝王经》等“玄秘灵物”从天而降。《青史》等书指出,“天降圣物”是苯教徒的说法。这些经典和密法实际上是天竺来的智者李提斯等向赞普传授的,由于文字不通,传法无益,智者嘱咐供养,自己到了汉地。

可见,吐蕃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僧人往来中原和印度的通道之一。这个时期,吐蕃与周围地区的交往日益密切。吐蕃北方广大的“西域”,既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重要通道,也存在与吐蕃的宗教文化互动。从《拔协》等史书来看,中原和西域的僧人也零星地进入吐蕃,或取道去天竺,或在此地修行。

吐蕃佛教的自觉、成规模地引入,是在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617~650)袭位之后。这位13岁的王者,依靠新兴势力,将统治中心迁到逻些(拉萨),摆脱了旧贵族的羁绊,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国。经过征战,平息了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变、西部羊同部落的乘势入侵,以及苏毗旧贵族的“复国”,恢复了吐蕃的统一。为了使吐蕃繁荣、强大,他积极果断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这样,佛教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因缘。人们在藏地普遍看到的祈祷观世音、诵六字真言的景象,就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形成的。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派遣了许多杰出青年到大唐、天竺、尼婆罗等地学习。他从印度南方请来了蛇心旃檀木雕刻的十一面观音像,又迎娶了尼婆罗(尼泊尔)光胄王的女儿赤尊公主。这位光胄王,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称赞他志气清纯,信仰高洁,著有《声明论》,闻名遐迩。赤尊公主为吐蕃带来了释迦牟尼佛的8岁等身像、弥勒像、旃檀度母像等。此后,松赞干布又迎娶了文成公主,她带来了佛陀的12岁等身像等圣物及各行各业的大批能人。

尼蕃、唐蕃联姻的过程都是艰辛、复杂的。唐太宗确定文成公主入蕃后,应她的要求,赐予释迦牟尼佛像、18种工艺书籍、80部占卜历算法及无数锦缎、物品。此外,文成公主还详细询问吐蕃有无蔓菁、马兰草、虫石子等,特意携带了一些种子。在去吐蕃的路上,她多行善事,如雕刻摩崖佛像、建水磨、修道路、劝农耕等。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吐蕃弘扬佛法,的确是因为他们有信仰。

为了安置公主,松赞干布建筑了宫室。赤尊公主为了供奉佛像,着手修建大昭寺。为了帮助赤尊公主,文成公主通过卜算,将吐蕃划为四种区域:城镇之地、大王之地、修道之地和民众之地。她指出吐蕃位于仰卧的岩魔女身上,她的两臂、两胯、两肘、两膝盖、四肢及头部,需建神殿镇压。卧塘湖是她的心血命门、众恶之源,尤其需要建立寺庙。于是选择在此建立大昭寺。文成公主主持修建的小昭寺,后来同时竣工。

松赞干布非常重视文成公主的卜算,吐蕃王室还以此为“理论依据”,建造了昌珠寺等“十二镇魔寺”。其实,这12个寺庙的位置恰好与吐蕃统治的上、中、下、东、南、北等重点区域相符。一些藏文史籍描述,这一时期兴起了一个建寺高潮。一是松赞干布的其他诸妃纷纷建寺,二是为十二镇魔寺次第建了一些分寺。甚至还说松赞干布派人到尼婆罗和汉地各建了108座寺庙。但这些说法都还需要证实。

松赞干布弘扬佛法的另一个伟绩是命令吞弥·桑布札等人使用藏文并翻译佛经。藏文是否为吞弥·桑布札“创制”,目前还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松赞干布君臣在藏文的形成过程中是有里程碑式的贡献的。据说他在外交上因没有藏文而感到羞愧,推动了藏文的使用。

那时是否翻译了佛经,当代学者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不过,藏文的史籍对此普遍是肯定的。所翻译的经典,有《集宝鼎经陀罗尼》《月灯三昧经》《宝云经》《般若经》等,以及包含了观音类修法的其他显密宗经典21部。

佛教主张世间人修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松赞干布把它写入法律条文,改造了吐蕃的政治指导原则。同时,他还根据佛教教义,制定了旨在缓和社会矛盾的“十六要律”:(1)虔敬三宝;(2)孝顺父母;(3)尊贤敬德;(4)敦睦亲族;(5)帮助邻里;(6)出言忠信;(7)相信因果;(8)行为笃厚;(9)钱财知足;(10)报德报恩;(11)如约还债;(12)斗秤无欺;(13)不生嫉妒;(14)不信谗言;(15)处事不乱;(16)守护誓言。这“十六要律”形成了藏族的道德标准,沿袭至今,使佛教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佛教的发展

第36代赞普赤德祖赞(704?~754)是个美髯翁。他在位的时期,吐蕃和唐朝各自都面临着尖锐的内部矛盾。为了对付北方的东突厥汗国,唐中宗李显明智地选择了与吐蕃和好的策略。金城公主入蕃,更开创了唐蕃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新时期。

吐蕃人没有祭祀、超荐亡者的风俗,令金城公主感到非常可悲,于是引进了汉地的“七期荐亡”仪式,迅速形成了“吐蕃七日祭”。她几经周折,找到了因动乱而藏匿在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按照汉地的做法,建立了拜佛的供仪。

金城公主处处以文成公主为榜样,积极弘扬佛法。史书上说蕃唐关系是“甥舅关系”,这与金城公主的历史形象有关。据说金城公主生下了赤松德赞,却被没有生养的那囊氏喜登夺走,双方为此争执。赞普和群臣为了鉴别真伪,把孩子放在一个洞里,让二人去抱。金城公主先抱着王子,喜登不顾孩子死活拼命地抢。金城公主怕王子受伤,放了手。由此大臣们确信王子是金城公主生的。王子的周岁庆典上,请来了汉藏亲友。那囊氏的亲友每人手里拿着一件斗篷,逗引王子:“来,让舅舅抱!”王子答道:“赤松德赞我是汉家好外甥,那囊家族怎能当舅舅!”说完扑到汉族亲舅怀中。他的名字也由他自己取定为“赤松德赞”了。《拔协》记载的这个故事虽然不可靠,却反映了藏族历史学家和藏族人民对金城公主的认可。

一批于阗的僧人逃到吐蕃边境时,金城公主请求赞普给予供养,并把他们请到藏地本部,为他们建了7座寺庙。在她的影响下,赞普从汉地迎请了多位和尚来弘法,并派人从汉地翻译了《金光明最胜王经》。据传,她组织编译了西藏最早的医学著作《月王药诊》,几十年之后出现的《四部医典》吸取了它的精华。汉地的经典《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也是由她引进和促成翻译的。在这些著作的影响下,建立了吐蕃史官制度。我们今天看到的出自敦煌和南疆的藏文吐蕃史书,就是史官制度的产物。

当然,弘扬佛法的“自觉”更主要是由赤德祖赞来体现的。首先,他派遣使者去迎请印度高僧佛密和佛寂。两位高僧将大乘经典《分别经》《金光明经》《百业经》,密乘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三部的经典和佛法传授于使者,婉言谢绝了他们的请求。赞普对此极为重视,分别在拉萨、扎玛尔、钦浦、桑耶等地修建了5座佛堂,供养这些经典,并翻译了事部、行部的经典和佛密的注释,使密教在吐蕃得到了传播。

赤德祖赞又多次派人到印度迎请高僧,其中以745年汉人巴德武为首的使团最为有名。此外,他让汉族和尚在宫廷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派遣吐蕃青年到长安等地学习。为了让赤松德赞学习佛法,他从汉地引入佛教,为此派遣巴德武的儿子桑希到长安取经,皇帝非常高兴,想要留下桑希,桑希却说自己要回到吐蕃弘扬佛法,带回了千部经书。

这个时期,僧人大量到来、典籍得到翻译、教义得到了阐释,仪式受到欢迎,吐蕃社会对佛教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 师君三尊第一次佛苯之争

不幸的是,赤德祖赞英年早逝,实权落到了信奉苯教的玛香·仲巴结等人手中。大约在730~741年发生的一次瘟疫中,金城公主受害。大臣们借口这两件事是佛教僧侣触怒鬼神而导致的,赶走了僧侣。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以苯灭佛的措施:(1)制定法典,作为反佛崇苯的纲领;(2)遣返僧侣;(3)下令把小昭寺的佛像送回汉地,但没有成功,后来埋藏于沙沟中;(4)禁止荐亡仪式;(5)毁坏赤德祖赞供奉经书的5处佛堂;(6)大昭寺改作屠宰作坊。

这些做法引起了赤松德赞的愤慨。他希望像父祖一样以佛法治世,于是向桑希请教。桑希按照取经途中所遇高僧的指导,让他先读了《十善经》,生起了信仰;接着诵读了《金刚经》,确立了正见;第三步读《稻秆经》,了解了修法,笃信不疑。

大臣拔·赛囊的女儿去世,他暗中请汉族和尚作了超度、指导自己修学佛法。为了赴印度、尼泊尔取经,他请求赤松德赞任命自己为芒域的卡伦。他借此冲破约束,朝拜了那烂陀等寺,并把寂护大师迎请到芒域,建立了两座寺院。寂护本是萨霍尔(今孟加拉国)的王子,出家后创立了中观瑜伽行派,是那个时代印度佛学的高峰。他声称前世和赤松德赞、拔·赛囊有约,今生要在吐蕃弘扬佛法。后来与莲花生、赤松德赞一起受尊为藏传佛教的“师君三尊”。但是,弘法的机缘还没有到来,桑希翻译经典等事也被玛香破坏。赤松德赞只好耐心等待时机。

崇佛派收买了信使、卦师、相士等,扬言赞普身体将遭不测,危及政权,必须由位高权重的两位舅舅进入墓穴祈祷。崇佛的桂氏·尼桑雅普拉挺身而出,用激将法诱使玛香·仲巴结选址、设计并修建好墓穴,然后二人一起进入。桂氏趁其不备,迅速逃出,另一位崇佛大臣玛德古囊恭派人用巨石堵住出口,引水将玛香淹死在墓穴中。此后,象雄王发起的兵变也被镇压。这样,政权与佛教的联盟得到了巩固。第二次佛苯之争

赤松德赞和群臣商议,着手弘扬佛法。从汉地请来的佛像得到了供养,又向汉地、尼泊尔、印度等地迎请高僧。其中最著名的是拔·赛囊请来的寂护。他向赞普讲解了“十善”“十二缘起”“十八界”等,但是由于当时发生的三件事——雷击布达拉宫,水淹旁唐宫,瘟疫和灾荒被苯教徒用来攻击寂护,他只好回到尼泊尔。他临走时建议:迎请莲花生。

寂护的离开并没有让赞普动摇,他命令拔·赛囊等人组成一个30人的使团,赴汉地取回了大量经典,皇帝还应他们的请求,派来了一位高僧传教,以后还形成定例,每年更换僧人。

这件事鼓舞了赞普,他命令拔·赛囊去迎请寂护和莲花生。莲花生大师出生于邬金(今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一带),一说系印度金刚乘始祖邬金国王之子。他厌弃王位,赴孟加拉从巴尔巴哈帝论师出家,后来通晓五明,精究密乘事、行、瑜伽三部和无上部法,从八大持明受八部密法,从佛密论师受《幻化网秘密藏续》,又从文殊友和汉僧吉祥狮子学“大圆满”,还曾到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

莲花生大师入藏和离藏的时间,近代学者说法不一。他一路将苯教的念青唐古拉山神、十二地母等神灵及仪式等纳入佛教的谱系,成为佛教的护法,对苯教势力作了有力的回应。他的到来,使赞普对密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在接受灌顶时供养了王妃益西措杰。他创建了显乘经院及密乘道场,发展出家、在家两种僧团等,奠定了西藏旧派密乘的基础。

莲花生的巨大威望引起了群臣恐慌,他们决定驱逐他,赞普也无可奈何。苯教徒进一步要求禁止佛法、推行苯教。但这个时期,寂护已经非常自信,他和汉地和尚等一起,要求以辩论定输赢,消除一国之中有两种宗教的弊端。辩论的结果是苯教方失败。赞普颁布规定:(1)禁行苯教;(2)不得杀生祭祀;(3)除了蔡米和象雄两地外,不准再行苯教禳灾法事;(4)苯教经书,投入河内,或埋于塔下;(5)倡行佛法,兴建寺庙。苯教权臣恩兰·扎达鲁公也被鞭打、流放北方。苯教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并没有毁灭。它的祈福、禳灾、送祟、焚尸、烟供、焚魔等仪轨被佛教保留、吸收,苯教也开始大量吸纳佛教教义,创制经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三宝齐备的桑耶寺

桑耶寺的建立,是吐蕃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是由寂护精心选址、参照印度的欧丹达菩提寺设计的,建筑格局类似于一个密宗的坛城。由于融入了汉地、印度和吐蕃的风格,又称为“三样寺”。桑耶寺不同于此前所有寺庙的地方,在于它有吐蕃历史上最初的僧团。赤松德赞总结历史教训,认为佛法的兴盛应以僧团的成立为前提。因此,从印度请来说一切有部的12名比丘,由寂护担任堪布,度化7位吐蕃人出家。《汉藏史集》中说到了寂护给他们取的法名:拔·贝央——仁钦松(宝护)、拔·赛囊——益西旺波(慧王护)、巴廓·毗卢遮那——毗卢遮那(遍照护)、恩兰·嘉哇曲央——嘉哇曲央(如来护)、昆·鲁伊旺波——鲁伊旺波松(龙王护)、藏·勒珠——拉伊旺波松(天王护)、玛·仁钦却——宝王护。七觉士的成功出家,增强了赞普的信心,王妃、姨母、尚论等也纷纷出家,带动吐蕃一下子有了300多位僧人。

为保证出家为僧者的生活有所依靠,赤松德赞还令大论以下诸臣设誓盟约,奉行佛法、供养僧人。盟誓,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运用于吐蕃的政治和军事等领域。这个盟誓规定了国家供养佛教的制度性义务。赤松德赞还颁布法令,对不敬三宝者施以刑罚。同时规定,僧官的地位高于君王;不给贵族特权,权力归于佛徒比丘。3 密法的传播大圆满

藏传佛教有明显的密教特色。密教主张依身、口、意三密相应而获得成就,实践中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等为其特征。密宗是7世纪中叶盛行起来的。印度密法的梵本传世不多,主要保存在西藏和汉地译本中。汉译经轨有400部、681卷,经疏14部、81卷,合计414部、762卷;而西藏《甘珠尔》中收密部经典728部,《丹珠尔》收各种经疏、仪轨、成就法等计3120部,约当汉译3000余卷。西藏各派关于密宗的著述数量也极为庞大,目前尚无确切统计,堪称宝库。

密法的法流是异常丰富的。莲花生等人着力弘扬的,主要是“大圆满”。“大圆满”产生的时代很早。第一位人间祖师是“极喜金刚”。传说他出生于邬金,年代待考。他的母亲是一位公主,出家为尼,梦见一位纯白色的人用手中水晶宝瓶中的五方佛种子字为她灌顶,因而怀孕。小孩生下后,母亲羞愧难当,把他抛弃到灰堆里。3天后,女仆见小孩未死,携回皇宫抚养。后来,他在修行境界中看见金刚手给他灌顶、传授大圆满法。7岁时,他与500名学者辩论获胜,国王外祖父惊喜交加,为他赐名“极喜金刚”。后来,他到北印度一带修法,感得金刚萨埵灌顶,传自性大圆满窍诀640万颂。他造出很多仪轨,藏在山岩,所以他也是伏藏祖师。

此后,“大圆满”经过文殊友、佛智足传给了“吉祥狮子”。他出生于汉地的疏清城(地望待考),15岁时开始学习五明,3年精通,又修头陀行。曾经到印度学法,为了解无上乘,赴五台山学习密续,出家,成为经师,又修禁行律仪、神通。33岁又到印度叩见文殊友。上师示寂后,回到中国。吉祥狮子对藏传佛教的贡献是巨大的,把金刚乘佛法传入吐蕃的莲花生、无垢友、毗卢遮那都是他的弟子。因此,大圆满从早期开始便是中印佛教交流的产物。

莲花生大士被尊崇为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身口意三密的金刚化现。他教藏族弟子学习翻译,为赤松德赞和王妃益喜措杰等有缘者传授教法;莲花生大师的教法,既有让人赤见自解、当下解脱的无修之法,也有按照显密次第的严谨教授。益喜措杰将莲师的教授记录成高度符号化、密码化的传本,伏藏到莲师指定的地点。莲师离藏之后,她又与桑杰益西一起,再度结集莲师的教授,包括“空行宁提”等。她周游西藏、尼泊尔等地,劝人发菩提心,以莲师咒教导人们。藏传佛教界尊称她为“佛母”,认为是大辩才天女的化身,一切灌顶、伏藏及成就均来自于她。

毗卢遮那是吐蕃时期108位大翻译家之首。他8岁时被诏迎到桑耶,向寂护和莲花生学习,15~57岁间去印度留学,得到了吉祥狮子传授的大圆满口诀心要。在佛苯斗争中,毗卢遮那被流放到嘉绒(今四川阿坝)地区,点燃了边区的佛法火炬。他建寺收徒,译经传法。在嘉绒,毗卢遮那培养了一名高徒玉札宁波,在藏传佛教密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流放嘉绒期间,他拜访了几十位汉地禅师。毗卢遮那把汉地之行所取得的教法称为“大圆满”“阿底窍诀”。可见,“大圆满”是中印佛教精华的萃集。莲师二十五弟子

莲花生的传承,由他的25位大弟子、5位法侣、80位耶巴(成就者)、108位大禅定师、30位密咒师、55位证悟者、25位空行母、7位瑜伽女,以及无数弟子所延续。他在桑耶钦浦附近山岩上独自修法时,藏王赤松德赞、二十五弟子等前来求法。他依《八大法行如来集》开设坛城,授予灌顶。朗达玛灭佛前后,由他们保有传承。(1)赤松德赞,修“马头明王”,莲师赐名“梵天花”。他接受了莲师的全部教授,成为法嗣。(2)南喀宁波,在寂护座前出家、受近圆戒。莲师灌顶后,修“真实意”,获证大手印持明果位。因苯教大臣离间,到不丹的山岩中修行。(3)桑杰益西,在桑耶隐蔽岩洞内,观修大威德金刚、文殊、普巴金刚等法,名震遐迩。(4)嘉华却央,修“马头金刚”成就。他修离言说、无思境,远离一切造作。他曾经挽救过朗达玛的孙子巴科赞的性命。(5)秋乌琼,少年时即号称“小童子译师”,是一位在家瑜伽士。(6)贝吉益喜,译出了《玛姆续》等诸多显密教典。他在雪岭山岩中修行,训练出不少有成就的弟子。(7)白吉僧格,莲师心子、居士。获得“傲慢神修法”,传于两妻所生的三子,自己长期在不丹附近的雪山修法。(8)毗卢遮那,莲师最恩宠的弟子,获赐“密咒主傲慢者的教诫”,证得殊胜悉地。他编成8函宁玛密法仪轨,包括《普巴金刚续》和《马头金刚续》。(9)宇扎宁波,在莲花生大士前承受《窍诀见鬘》等法的传承,具足种种神变。(10)那南多杰敦珠,修“普巴金刚”成功。藏传佛教界称颂他获得任运成就,并把利美运动的领袖绛央钦则旺波的前世追溯到他。(11)益喜央,善书法,依师指示,将不少心要口授隐藏到岩石、深湖、空中。于甚深修法中,入于无念。(12)宿尔·波那巴。莲师驻藏时,他已获证殊胜悉地,能驯服野虎。后随涅·嘉拉古玛拉修“金刚橛”,常住于山中溪畔。(13)那南益喜德,是噶、觉、祥三大译师中的祥·益喜德,“那南普巴”传承至今。(14)白吉旺久,益喜措杰佛母的兄弟,莲师的心子。能结合密咒与手印,擎起普巴杵,以妙观察智之剑,降伏万法的幻象,消除心灵觉知的一切障碍。(15)丹玛·翟芒,擅长书法、译事,获诸法不忘总持陀罗尼,常隐于山林中修仪轨。(16)嘉华华札,“七觉士”之一、“三大译师”之一。得天眼通、法乐和一切智。注解了很多密典。他首创的藏文楷体,风行一时。撰著了《圣教珍宝论》等诸多论典。(17)华吉桑盖,原是苯教徒、赤松德赞内臣,莲师入藏时的迎请使者。译出了“玛姆”“大威德”“普巴三尊教诫”及诸多教法,为藏域八大智者之一。依修“普巴金刚”及“玛姆”法获证成就,多年隐居在各地岩中修法。(18)哲·杰微洛珠,本为赤松德赞的总管,后来赴印度出家,从阿阇黎吽嘎热求得“真实意修法”,获得成就。由莲师处得口耳教授,能除轮回种子,得童身宝。他的寿数很长,有记载说著名的绒素班智达曾向他学习。(19)涅·嘉拉古玛拉,又名嘉纳格玛热尊,随寂护出家。他结集不少初期的密法译著。当莲师灌顶时,获赐“甘露药功德教诫”。曾与嘉华却央在雅砻岩洞一起修行。(20)真巴南卡,苯教大师,曾参与佛苯之争,后来随寂护出家。他把很多苯教的窍诀献给莲花生,莲师把它们伏藏起来。他在山林中修法而入于离万法的觉性。(21)卡青·华吉旺修,在家瑜伽士,莲师心子。精通诸密咒教理,修“金刚橛”本尊,获得共同及殊胜悉地。(22)玛·仁钦却,“藏域最胜九尊者”之一。受莲师灌顶入密咒道,后来师从无垢友。撰写有莲师、无垢友和佛密著作的注释,内含大圆满阿底瑜伽的精要。后来到康区弘法。(23)拉隆·贝吉多杰,在无垢友座前出家,又从莲师处受取菩萨戒、密咒教戒。莲师离藏之后,周游各处山中,住岩而修。(24)朗珠·贡觉迥乃,先是赤松德赞的一位重臣,后来出家,精通翻译。他是莲师的密弟子,受大圆满“心滴”教授,当下体验心性,身心无作意,全面掌握了密法。(25)拉松·嘉华绛秋,“藏域最胜九尊者”之一,多次前往印度,博学多闻。他接受莲师的密咒教授而成模范的僧人与译师。莲师离藏之时,召集弟子,以21日开示仪轨、密咒、观想、禅修正定及多种修习要诀。当下体会了无生死,坐于不变法界中。(26)佐宾车聪,早岁已“任运通达”梵文。莲师曾授以多种密法,凭密咒乘知一切大师转世,用无染诚信而得如空自在。示作居士,住于藏东肥沃山谷。

这些姓名和籍贯清晰、成就非凡的密教大师,个个身怀绝技,名声显赫,彰显了密法的传承。4 顿渐之争

寂护传入吐蕃的中观瑜伽行派得到了拔·赛囊等人的弘扬。他们与中原传入的禅宗在教义阐发和修行方法上有些不同:禅宗主张顿悟,中观瑜伽行派主张按照“次第”修行,双方交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顿渐之争”,影响至今。

巴蜀禅法早已传入吐蕃。781年左右,敦煌陷落,禅宗大师摩诃衍被赞普迎请到拉萨,寂护为他在桑耶寺开辟了禅定洲。赞普夫妇都得了禅宗传承,赞普姨母及30多人还随摩诃衍出了家。苯教大臣恩兰·扎达鲁公也投入了禅门。摩诃衍在给赞普上的表中说,有5000多人信受禅法。寂护的弟子也大部分都趋附禅宗。因此,他圆寂前预见到两派会有争论,并嘱咐要请他的弟子莲花戒从印度来参与。

争论扩大的时候,担任桑耶寺住持的不是拔·赛囊,而是拔·贝央,后者更偏向于禅宗。可是,印藏僧人向赞普上奏,指出顿悟禅宗不是佛陀金口所宣,要求禁止。赞普区分了“顿门”和“渐门”,认为渐门是见行完备之法。这个判断让顿门派的人绝望,有人自残,有人自毁男根,有人自焚,有人扬言杀尽渐门派然后全体自尽……赞普根据拔·赛囊的建议,从印度请来了莲花戒,展开了比较严肃的辩论。

从摩诃衍的《顿悟大乘正理决》和莲花戒的《修习次第》等文献来看,两个宗派都是根据《般若经》和《楞伽经》来建立自己的宗义、分宗弘法。莲花戒还可能跟随摩诃衍学习过禅,或在印度就对禅宗有所了解。从结果来看,是共同弘扬了大乘,两派相得益彰。

区别双方的焦点,是各自对佛教所宣扬的“智慧”的解释。宗派的分立,就是因为各自对“智慧”的阐释有不同的侧重点。禅宗立足于《华严经》《法华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中都谈到的“自然智”,即以人人本具的圆明佛性为基础的,“任运而知、不须作意”的智慧。寂护、莲花戒的著作则以“后得智”来建立其教理,侧重于说明从无分别智来建立的种种菩萨之行。二者都以佛性为依据,意趣相去不远。但是,一个强调智慧本来具足,不需要修证;另一个强调菩萨应该运用智慧,生出种种方便,普度众生,要行六度万行,这样就有了顿渐之分。

赞普的决断,也不是像有些历史书上写的,让双方在御前列队辩论,让输的一方向赢的一方献花,然后退出吐蕃。他以书信等形式,向吐蕃内外的高僧大德真诚请教,力图合理仲裁,做法相当严谨。

在吐蕃佛教界,顿渐之争也并没有一锤定音的决断。事件之后,印度的大德无垢友来到吐蕃,依据经典,对双方的论证进行折中,留下了著作。密宗大师毗卢遮那既是寂护的弟子,也和摩诃衍一起翻译过经典。他通过长时间的参学,最后将自己在印度学习的大圆满、藏地学习的中观学、汉地学习的禅法融会贯通,传给了后代。在前弘期,对顿渐之争做出最终抉择的是鲁钦·桑杰益西,他撰写的《禅定目炬》中说:

渐修派,乃印度阿阇黎嘎玛拉西拉的主张体系,为不了义、未圆满的体系。顿悟派,由饮光阿阇黎达摩所传承……尤其最后传承到汉僧摩诃衍的顿悟进入体系,是圆满的经部体系。

他将吐蕃的教法排列出渐门派→顿门派→大瑜伽→无上瑜伽的次第,表明显密、顿渐相资相成,形成了完整的判教体系。5 佛法盛极而亡牟尼赞普

796年,赤松德赞将王位让给次子牟尼赞普(774~798),潜心修行。次年,赤松德赞薨逝。为了祭祀父亲,牟尼赞普建立了“三藏法会”制度,即夏季在大昭寺供养律藏、昌珠寺供养论藏、桑耶寺供养论藏和菩提,定期举行。从此,吐蕃以王库的财富供养僧人的生活所需,并命令属民倾其家产供养三宝。这一举措为佛教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为了保障属民有足够的资财供奉,牟尼赞普开展了三次均贫富运动,但是没有成功。他把失败的原因归为众生的“业果”,从而更加深信佛说。但是,这些做法引起了大量的不满,在位不足两年,这位赞普就被他的亲生母亲毒死。赤德松赞

798年,4岁的赤德松赞即位,他是牟尼赞普的弟弟。重臣和苯教势力伺机反扑,但是遭到了以娘·定埃增为首的佛教大臣们的坚决回击。娘·定埃增是大圆满传承史上第一位藏人祖师,吐蕃108个成就者中很有声望的一个。他经过多年努力,使吐蕃的王权在赤德松赞手中得以稳固。赞普任命娘·定埃增、贝吉云丹为“钵阐布”,地位在王妃、王子之后,大论(宰相)之上,参与政事。还在朝中设了“善知识”“世尊宗师”,前者教授太子佛学知识,后者类似于后世的“帝师”。出家僧人享受特权,享受供养,免于为奴,免于强行征税,免于和俗人的诉讼。总之,僧人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使佛法广泛传入民间。

赤德松赞弘法的一个壮举,是在拉萨建立了噶琼寺。这个工程集中了汉、藏、印、尼、西域等地的建筑风格和能工巧匠,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堪称大手笔。他还加速了译经事业的发展。建立了12座讲经院、12座修道所。为了规范来自印度、中原、尼泊尔等地羼入的语言,他继赤松德赞之后,进行了第二次“厘定文字”的工作,形成了吐蕃翻译经典的规则。此外,还编订目录,将赤松德赞时期的《丹噶尔目录》和以后的《钦浦目录》《旁塘目录》珍藏起来。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译经谕令:除去根本说一切有部,不得建立其他部;不得翻译那些部类的经藏;不得翻译密咒、密续。佛教经典的翻译,到这个时候堪称“大备”了。赤热巴巾

815年,赤祖德赞热巴巾(802~841)即位。“热巴巾”意为有发辫的赞普。他自幼在钵阐布的指导下具备了政教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惜以身事佛,布发于地,请僧践履。这在吐蕃上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对社会上不敬三宝者,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加以惩处。热巴巾赋予僧人政治权力,大小朝政都由高僧决断,希望行政服从佛法。僧人们推辞不受,但还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在著名的822年唐蕃长庆会盟中,钵阐布贝吉云丹就位于群臣之首,担任主盟。

热巴巾修建了著名的贝美扎西格佩寺。该寺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地位重要,汉地与尼泊尔工匠合作的九层神变佛殿、汉式殿顶,美轮美奂。他把寺院分为静修院、讲学院和律仪院,这一制度延续至今,为全面、深入学习佛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吐蕃兴起了建寺高潮,据说在汉地和吐蕃建有1008座寺庙。热巴巾执政时期,吐蕃佛教登峰造极。

但吐蕃社会的尖锐矛盾,造就了宰相韦·达纳坚领导的反佛势力。他们收买女巫和占卜者,散布谣言,让赞普把虔诚的臧玛王子流放到门域,又被王妃毒死。接着,散布谣言,说贝吉云丹和王妃、尼姑私通,害得她们自杀。贝吉云丹逃跑失败,也被处以极刑。热巴巾在一次醉酒之后,也被扭断脖子杀害。朗达玛

朗达玛被斥为牛魔王下凡。他在初即位(841年)时还是尊崇佛法的,只是后来沦为韦·达纳坚等人的傀儡,在843~846年才公开支持灭佛运动:译经活动一律取缔。除了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贝美扎西格佩寺等少数寺庙外,从拉萨开始,吐蕃的寺庙几乎全部被捣毁。同时对僧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僧人必须还俗,或者改奉苯教。信仰坚定的,就让他们去打猎,或者拿着苯教的法器去参加苯教仪式。

这一场殊死的搏斗,引得远离尘嚣的拉隆贝吉多杰决定以大悲心来度化这个魔王。他一边在宫中布置内应,一边找到了一匹白马,用颜料涂黑,自己穿上黑面白里的外套,来到王宫。朗达玛则被人引到甥舅盟誓碑前,躬身阅读。拉隆贝吉多杰上前行礼,三次作礼之间,口念咒语,猛射一箭,正中赞普,赞普大呼一声,倒地而亡。拉隆贝吉多杰立即逃跑。在湖中,黑马被洗成了白马,他自己反穿衣服,变成白人,迷惑了追踪者,逃回了修行处。

从此,吐蕃进入了近百年的“灭法时期”。朗达玛的儿子在继位问题上发生纷争,导致吐蕃分裂,经过长达12年的战争,吐蕃王朝寿终正寝。二密法的传续和戒律的后弘“后弘”主要指的是戒律的后弘。《青史》等书指出,戒律有兴衰,密法一直传。后弘期开始的年代,一般认为在978年前后。仲敦巴说,这一年从康区学习戒律的鲁梅等人回到了卫藏。后弘初期,有些人信受戒律而诽谤密法,有些人信受密法而诽谤戒律,显密行者之间矛盾尖锐。这些问题直到阿底峡尊者入藏才开始得到解决。1 密法

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密法的传承分三个阶段,有三个代表人物:涅·嘉拉古玛拉、鲁钦·桑杰益西、大宿尔·释迦炯乃。涅·嘉拉古玛拉

涅·嘉拉古玛拉是8世纪上半叶人,长相轩昂,脖颈长有黑痣交杵金刚,十分奇特。他幼年随寂护出家,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论。无垢友来吐蕃后,向他和玛·仁钦却传授了《幻化网秘密藏续》,为他和赤松德赞、娘·定埃增传授大圆满心滴。他又尽得毗卢遮那、宇扎宁波的密法传承,也向毗卢遮那师徒传授过大圆满心滴。他主修金刚橛,能够自立门派。

当时把九乘佛法中摩诃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部的主要经典《经品·密意集合经》、《幻品·幻化网秘密藏续》(即《吉祥秘密心经》)、《心品·十八母子续》合称“经、幻、心三品”。他是第一个把三部综合进行修炼的人。他的弟子中也有大师,其中宿波·巴结益西把金刚橛传给了鲁钦·桑杰益西。鲁钦·桑杰益西

鲁钦·桑杰益西(832~942)出生时,祖墓上有一株檀香树。一位汉僧路过,认为这棵树是家中将要出生一化身佛的标志,要求善为保护。鲁钦7岁就跟随吾曾·巴结肖乃学习。他因为拜见了巴苏哈喇上师,从13岁起先后七次去印度,向吉祥狮子、无垢友等班智达问法、切磋。他翻译了很多续部口诀及护法等法,成为融汇经、幻、心三部的权威。

他曾经在朗达玛面前念密咒、修法,使这位魔王对密教敬畏不已,立即宣布给予他的眷属和密宗行者自由。因此,密宗行者在灭法时期未受伤害。他从印度、尼泊尔引进了一批“阎敌咒”,迎请了12位大学者来蕃译经,以对付朗达玛。61岁时,扎结地方发生战乱,传说他摧毁了37个城堡。后来,又在家乡遭到敌军的包围,性命难保,但他用金刚杵传奇般地消灭了敌军。事后,他专门写了《禅定目炬》,进行忏悔。

他造了很多论著,弟子颇多,其中娘·喜饶炯乃创立了“娘派传承”,也称“绒派”(不同于绒松传承)。2 佛苯交流

赤松德赞时期,苯教徒已经开始根据佛教经典来编纂自己的经论,后人称为“觉苯”。这是较早的佛苯交流。公元913年,有几个尼泊尔流浪者在桑耶寺发现了苯教的经卷。后来就相继出现了很多苯教“伏藏师”。伏藏和其他经书在1450年前后汇入了苯教的大藏经。

苯教最著名的伏藏师是辛钦鲁噶(996~1035),他在1017年发现经卷,开始了“苯教的后弘期”。他的弟子祖钦·年喀雍仲、旺丹·许易勒波及巴敦·贝却桑波各领一种特殊的教法:性相教、大圆满和密法。他们和却拉·宇吉以“四大亲传弟子”著称。苯教徒修建了叶如彭萨卡寺、吉噶日香寺、桑日寺等,成了苯教的重镇。

灭佛之后,密宗行者和苯教徒面临的任务是相同的:修法、传承法脉、整理经籍。苯教的伏藏和佛教伏藏的来源、种类都不同,但每发现一部伏藏,两个教派都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事。发现了对方的经典,都看得比金子还贵重,会及时交出去。双方还是颇为融洽的。3 戒律下路弘传

朗达玛灭佛时,雅鲁藏布江南岸今西藏曲水县境内有3位山居静修的僧人藏·饶赛、约·格迥、玛·释迦牟尼——“智者三尊”,从被迫打猎的僧人那里听到灭佛的惨状,赶忙化装成乞丐,用骡子驮着戒律、论书,向西逃往阿里,又北逃至西域(新疆)。苦于语言不通,又向东来到青海。他们在丹底水晶石窟(位于今青海省化隆县和循化县交界处)等地修行,摄受喇钦·贡巴饶色(952~1035)为徒。

喇钦阅读3位比丘借给他的戒律典籍《毗奈耶经》,泪流满面,虔诚的信仰油然而生,要求受比丘戒。按规定受戒时需要有10名出家10年以上的僧人在场,最少也得5名。当地还能找到的出家人只有拉隆·贝吉多杰。他因杀了朗达玛而不能做戒师,另找了叫果旺和吉朋的两个汉族和尚凑够了数,授了比丘戒。可见,戒律的“后弘”,汉传佛教也做出了贡献。

喇钦多方拜师,系统学习律藏,他还向玉扎宁波学习了“大圆满心部”等法,逐渐产生了影响,49岁时开始创建寺院、佛塔等。著名的丹底寺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喇钦的盛名迅速传到了前藏。桑耶地区的统治者是朗达玛的儿子永丹的世孙查纳·益西坚赞。他派人去引进律藏传承。回来的人中,《布敦佛教史》列有前藏5人——鲁梅·茨诚喜饶、章·益西永丹、热·希茨诚迥奈、巴·茨诚罗追、松巴·益西罗追,后藏五人——罗顿·多杰旺秀、聪增·喜饶僧格、阿里巴奥杰兄弟两人和普东巴欧帕第噶。前藏5人返回后,共同建造了娘麦坚恭寺,这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第一座寺院。鲁梅·茨诚喜饶到了桑耶地区的噶琼寺,热·希茨诚迥奈兄弟到格杰协玛林,章·益西永丹到侃松桑康林,巴·茨诚罗追在桑耶寺。后来,他们又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弘扬佛法。很快,教化之盛就远远超过了前弘期。上路弘法

上路弘法,是指从阿里地区进入的律仪传承。阿里的统治者是朗达玛的另一个儿子欧松的后代柯日(947~1024)。他建立了古格王朝之后,让位给弟弟松艾,出家为僧,法名益西沃,人称“天喇嘛”。975年前后,益西沃派遣21位少年去印度学习佛法。10年后只有仁钦桑布(958~1055)和勒比协饶二人学成归来,其余的人大都半途死去。

据传,仁钦桑布两岁就能念诵密咒,13岁出家。他为了在西藏建立纯净的佛法,前后3次出国,跟随75位大师领受教益,翻译了158部显密法典,还迎请了多位印度班智达来译经,校勘了诸多前弘期翻译过的经籍,确立了清净的密教。

他还迎请班智达·达摩巴那、班遮巴那等人和象雄地方的巴·嘉哇协饶,请求他们来阿里授戒。后来又前往尼泊尔在持律师哲达嘎座前,求得《毗奈耶》的传授。继由持律师的弟子伯厥和细谟伽哇·绛秋生根等人承传此戒规。

这位大译师一生走遍西藏西部的主要寺庙和各个角落,建筑了上百座殿堂和寺庙、300余座佛塔。益西沃及其后继者绛曲沃为了树立清净的戒律、可靠的传承,建了托林寺,弘扬律法,降伏外道,建立讲学制度。他们和仁钦桑布一起,开创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的文明。

仁钦桑布的译著被后世奉为典范。有的人以他为界,分出密续的“旧译”和“新译”。古格王朝尊他为“金刚上师”,供养他卡(庄园)。这种供养在后弘期逐渐普及,成为佛教团体建立经济基础的重要途径。一些史学研究者也把这一事件当作西藏农奴制度的开端。弥底班智达

弥底(念智称)班智达,生卒不详,是前弘期最后一位译师。他是那若巴8位主要弟子之一,因发愿度化孤独地狱中的众生,受尼泊尔学者勒如孜的邀请,前来西藏传法。途中,他的翻译不幸亡故,语言不通,他只好在后藏达纳一带流浪,以帮人放牧为生。后来,译师索南坚赞向他学习,请他在玉树丹垄塘弘法。他学会了藏语,撰写了《语言门论》等书,翻译了诸多仪轨,宣讲显密佛典。弥底的弟子中有名的是赛尊、仲敦巴、枯敦·尊追雍仲等。弥底还向仲敦巴推荐了阿底峡。在他们的影响下,玉树、石渠一带形成了一个佛法传播中心,至今尚有弥底擦擦,弥底于公元1030年前后所建的三大藏传佛塔之一的藏娘佛塔传世。卓弥

朗达玛的三世孙扎西则巴在后藏拉堆(今昂仁一带)称霸时,考虑到仅有戒律的讲授不够,需要一种圆满的教法,因此派卓弥·释迦益希(993~1075)和达洛循努宗哲等人出国求法。卓弥在印度密教中心超岩寺,随东门辛底巴(寂静)学习戒律、般若、集密口诀和其他基本密法,从西门语自在称学习明忆真实法,从南门慧生寂学习伏魔,从北门那若巴学习消除三苦的口诀,从中门宝金刚和智吉祥学习护禅定心口诀,通称“卓弥六门法缘”。后来,他师从般若因陀罗流支、班智达迦雅达惹,得到《喜金刚》的经续和灌顶、印度的以毗哇巴为主的全部道果教授。1043年,卓弥在后藏建立了牛古垄寺,收徒传教。他是西藏系统传讲道果教授的第一人。卓弥的道果法后来分为24派,经过交流,又合为10派。

卓弥传法时向弟子要钱很多,导致一些人直接前往印度。他把全部经教传授给拉尊伽勒、仲·垛巴顿穷和色顿贡热,史称“圆满口诀三弟子”。萨迦派始祖昆·贡却杰布等5人被称为卓弥译师的“圆满经续五弟子”。三次第道的弘扬1 阿底峡入藏藏传佛教界的困惑

天喇嘛益西沃弘扬律学,是出于对当时的“密宗”的批判。这个批判,随着他在公元985年前后颁发的《文告》流传下来。《文告》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主张佛法修行要依《三藏》,次第修习。(2)“身处僻壤之持密咒者”、“乡间的住持们”、冒名大乘的“大圆满”行者,宣称自己是法身,否认三藏,杀戮无辜有情,利用“双修”沉溺女色,用肉和尿液供水三宝等。(3)奉劝他们不要自称“大乘教人”,要以《三藏》作为行动准则,抛弃异端邪教。天喇嘛以后,普兰王寂光也写了一篇批驳文,直指旧译密法系蕃人伪造。

这些批评虽然只是前弘期类似批判的重复,当时似乎未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在此后不同教派间,或同一教派的不同寺院间,或同一寺院的不同传承间的争论中屡屡被引用,开了日后教法争论的先河。这些见解,反映了那个时期藏传佛教界的困惑。阿底峡

阿底峡(982~1054)本是孟加拉地区一小邦萨霍尔国的王子,6岁时能辨内外邪正之法,学习五明。11岁开始密法修行,先后依止了那若巴等3位密法上师。22岁后时常在外修习、参访,曾渡海入爪哇岛依止乞食比丘受智慧灌顶,接着过了一段瑜伽士生活。29岁时出家。他不仅精通三藏,还多次辩胜外道,声名远播。31岁时,与125位弟子航行了13个月,到达金洲(今印尼苏门答腊),随法称习《现观庄严论》《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以及发菩提心的各种共、不共教授,达到他研究经论及修行的最高峰。12年后返回印度时,达摩波罗王把他迎到超戒寺任上座,兼任18个庙的住持,称为“印度的顶上庄严”。

益西沃把阿底峡视为救星,4次迎请。1040年,59岁高龄的阿底峡抛弃了所有尊荣,不顾性命危险前往藏地。1042年,在托林寺会见了阿里王绛曲沃,应国王之情,讲解业果3年,号“业果喇嘛”。1045年,阿底峡接受仲敦巴的邀请,前往卫藏地区弘法。最后数年,他体力衰弱,未讲经论,常住聂塘,撰著了许多显乘、密乘的道歌,以回答请法者的问题;73岁圆寂于聂塘。阿底峡著作等身,其中属于行门的尤其多,可知他是比较偏重实践的密行者。会见仁钦桑布

仁钦桑布87岁时,在自己的领地吉热林隆重接待了阿底峡。两人谈论显、密宗深奥教理时,阿底峡自言自语道:“有您这样的博学大师在此传授佛法,我根本没有必要来藏地。”然而,尊者发现,译师初、中、后夜分别在下、中、上三重密殿中修法,知道他尚未圆融。次日反诘:“诸法摄于一座,应当如何修?”译师对道:“依各各仪轨所说而修。”尊者不喜欢:“您太迂腐了,藏地仍须我来。”译师请问如何修,尊者说:“不管住在哪里、与谁一起、姿势如何,都必须以戒律为基础,观一切有情是父母,一切所现惟密轮,一切本尊无生,若不能总合,必然不得心要。”

诸法摄于一座当如何修?这是千古之问。当时,藏传佛教界经受着顿渐之间、密行与戒律之间、法与非法之间的痛苦折磨。阿底峡尊者拈岀一分“菩提心”,使他立刻掌握了佛法的心要,解脱出来。《青史》记载,西藏的法师问起阿里地区的班智达个别的功德时,拉喇嘛(绛曲沃)回答说,某班智达有如此功德,某一班智达又有如此功德。问到阿底峡的功德时,拉喇嘛目视天空,喉音稳重地说:“他的功德啊!他的功德啊!”这是表示尊重尊者的功德超越言说境界,难以喻说。《菩提道灯论》

阿底峡造了《菩提道灯论》,回答藏传佛教界迫切需要解决的七个问题:(1)如何得入于正法?(2)如何可获解脱?(3)方便与智慧,随以一支成不成佛?(4)菩萨律仪所依,需不需要别解脱戒?(5)未得金刚上师灌顶,可讲说密乘经否?(6)梵行者可否受“密”“智”灌顶?(7)未得灌顶,可否行密咒行?这部著作,为修学者指出了方向,对西藏佛教日后解行并重的发展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部著作总摄显密要义,以“菩提心”为根本,以“三士道”的体系,囊括了小乘、大乘一切教法,确立了“完整教法”的观念。三士,包括凡夫(生死人)、声闻缘觉(小乘人)和佛乘人(佛菩萨)。下士不识“苦谛”,耽著世间享乐,沉溺生死,自私自利,应当观察生命实相,发起出离心,精进修行,寻求解脱。中士虽然能够自得解脱,但是没有大悲心,应当进修大乘。上士不仅能够自断烦恼痛苦,而且能够兼济众生。大乘修学之道,即是以菩提心为依,先显后密,层层增上,以臻圆满。

在阿底峡尊者以前,印度没有人系统阐述过道次第的观念。传说,当时印度的规矩是,班智达们定期集会,审查一年之中新问世的论著。通过审查的便上报国王,颁奖、流通,否则便系在狗尾上走街串巷,以示羞辱。他们看到《菩提道灯论》时,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专门为西藏人造的,在印度不会有这样的著作。可见,藏地是《菩提道灯论》产生的重要因缘。它标志着藏传佛教从此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2 噶当派仲敦巴和热振寺

1045年春,仲敦巴(1005~1064)从康区前往阿里,拜阿底峡为师,此后一直恭敬承侍,显密兼学,继承了他的功德和知识,被尊为“法增居士”。阿底峡圆寂后,仲敦巴被推为教主,1055年,在聂塘举行法会,追悼尊者,并建聂塘寺。1056年建立热振寺,创噶当派。热振寺的规矩是以《菩提道灯论》来确定修行次第,同时强调僧人必须严守戒律。其法位采取师徒相传的形式。京俄哇和教授派

教授派主要以“四谛”见修引导众生。京俄哇·茨成巴(1038~1103)的母亲是一位瑜伽女。他幼年时期曾听《五蕴品经》,对“空”义有独特的悟解。18岁时,母亲在梦中听见法螺声响彻宇宙,醒来后得知儿子已出家。他曾经在阿底峡处得到过发菩提心教授。1057年,依止仲敦巴,敬聆菩提道次第、密法等经典、口诀,铭记在心。上师圆寂后,京俄哇一度非常贫困,靠化缘为生,禅裙上也打满了补丁,但他修法不断,终获成就。他懂梵文,能翻译,通达真谛、俗谛,特别重视诵咒、供佛、静修,这是教授派的显著特色。

京俄哇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是:(1)堆龙巴钦波·仁钦娘波,建赞卓寺;(2)阿贡宗拔·牛绒巴切哇,住牛绒寺,后建唐加的欧孜新寺;(3)甲域哇钦波(1075~1138),是最得宠爱的弟子,讲法时总是留在身边,显密双修成就。噶举派的冈波巴也出自其门下。普穷哇和教诫派

教诫派主要以“十二缘起”见修引导众生。“教诫”即口诀,此派见行并重。普穷哇·迅努坚参(1031~1106)曾在涅塘寺拜阿底峡为师,后来转师仲敦巴,受学秘密教授(“十六明点法”等),是《噶当经卷》秘密教规的守持者。这一秘密教授,仲敦巴得父法,俄译师和库敦得子法。仲敦巴传授时,普穷哇得全部,京俄巴得大部分,博多哇得小部分。俄译师所得,又通过阿里巴·喜饶坚参传给普穷哇。此前一直单传,普穷哇的弟子鸠摩罗摩底打破法禁,公开传授。此后经一世达赖根敦珠巴等人传遍全藏。博多哇和教典派

教典派主要以“二谛”见修引导众生。博多哇智慧超群,备晓众经,本来打算隐姓埋名,到康区修法,但听说阿底峡尊者在耶巴,前去听讲了“修道次第”,并从那措译师等人受比丘戒。28岁时在热振寺拜见仲敦巴时顿生敬信。仲敦巴圆寂时,他做回向,领悟了《大乘经庄严论》的根本。此后他专重自修,51岁时方收徒传法。他建了博多寺,使噶当派名声大振,常有1000人跟随学法。

朗日唐巴·多吉僧格(1054~1123)和夏尔瓦巴·云丹扎巴(1070~1141)是博多哇弟子中的日月。前者主要从博多哇学习《噶当六论》和“修心七义”。博多哇临终时吩咐他不要定居,不要积蓄财物。他又向京俄哇学习“弥勒五论”,立誓一生不离比丘之事;修建了朗塘仁钦噶尔寺,身边学经的弟子常有2000人。其教授称为《修心八颂》。

夏尔瓦巴是噶当派无与伦比的大学者。他从小自觉供养三宝,18岁那年的春天,逃婚,出家,得闭关修行的京俄哇收为徒弟。夏天,在去见卓弥译师的途中,拜见了博多哇。博多哇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他,结合佛典和菩提道次第给予教授,使他放弃了学习密法的打算。他能够背诵全部《甘珠尔》。博多哇圆寂后,弟子多跟随他。其弟子多达3600人,传法者4人。后来,夏尔瓦巴协助巴曹译师弘扬中观。

夏尔瓦巴的弟子董敦(1106~1166)1153年修建了纳塘寺,以传承喀切班钦·释迦室利的律学兴盛。甲·怯喀巴(1101~1175)是夏尔瓦巴最著名的弟子,以“菩提心”教授彪炳史册。他自幼跟随热琼巴学经,后来听到了朗日唐巴的“修心八座”教授,生起极大信心。由于朗日唐巴圆寂,他30岁时投入夏尔瓦巴门下,从师12年,终于得到不共教授,开为“菩提心七义”。其他传承

迎接阿底峡来藏的那措·茨成杰瓦(1101~1064)随尊者学法19年,获得了殊胜证悟。其弟子绒巴甲索巴建了那索寺。他一生谢绝宾客,独自修行,有噶当派的经典著作《教法次第》传世。他的法脉也颇为兴盛。那索寺在热振寺下方,所以这一脉称为“下噶当传承”。如果说仲敦巴是噶当派的开创者,那措译师和俄·勒贝喜饶则是拓展者。

俄·勒贝喜饶年轻时出家,通达三藏,与仲敦巴、库敦雍仲尊哲一起在弥底处称“三昆仲”,于1048年返回拉萨,建立讲经院。他拜见阿底峡后通达了中观,根据阿底峡的指示,于1073年建了桑普乃邬托寺,讲授《要诀四法》《道次第六颂》等。该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历代住持均大弘讲经的宗风,使它成了西藏讲辩法相的学府。尤其是恰巴·却吉僧格(1109~1169)住持桑普寺18年,掀起了西藏学习因明的高潮。

内邬素巴(1042~1118)幼年出家,擅长修定,熟悉医理。博多哇在达隆阅经时,有十几个僧人患了麻风病,派内邬素巴前去医治,树立了声望。后来,他在内邬素建寺,不少知名的密宗行者前来求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