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的微笑-《论语》解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6 18:06:09

点击下载

作者:蔡志忠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仁者的微笑-《论语》解密

仁者的微笑-《论语》解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仁者的微笑-《论语》解密作者:蔡志忠排版:KingStar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14343724本书由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得意忘言才能看出精髓

书,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桥梁,

看一本书,就是在阅读作者的灵魂。

我一出生便受洗为天主教徒。一岁时,每天早上,六岁的二哥蔡高雄便天天抱着我到离家五百米的小教堂,跟村子里十户刚信仰天主教的二十几位小朋友一起上道理班。

经由叶举老传教士两年多的口述,三岁半的我已经听完大约1000个《圣经》故事,也会背诵好几首经文。

由于《圣经》课本有很多插图,教堂里也有很多大力水手、米老鼠等彩色漫画。在这种环境下,四岁半的我便立志要以画画作为终身职业,也养成爱看内容深邃、比较有内涵的哲学书籍的习惯。

由于幼年还不认字便上道理班,只能以图像记忆《圣经》内容,因此我很早便学会图像记忆、图像思考的能力,也从很小便学会庄子“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的阅读方式。

创作与心灵相通,

只能以心灵阅读。

读一本书,别理会作者的语言,

应用自己的心触摸作者的心灵。

看书时我不太理会文字,只是一心专注通过作者的表达方式,直接揣摩作者的意图,用这个方法很容易看穿每一本书的真正内涵。

我研究一门学问,画每一本书,会花很长时间先研读作者生平。画诸子百家、佛学、禅宗思想之前,我会先考察老子、庄子、孔子、佛陀、开悟禅师的生平,由此更易于了解作者的心灵。

从佛陀生前在反对什么,

才能清楚到底他在宣扬什么?

从孔子一生的经历,

才能知道到底他在追求什么?

后来我出版了《漫画中国经典系列》《漫画佛学思想》《漫画禅宗思想》《物理东方宇宙》《时间之歌》。

很多媒体朋友采访时,常问我说:“你出版的书里文字是你自己写的吗?有没有人替你写文字?”

我总是回答说:“在创作过程中,思考内容最享受,画漫画完稿最累人。我为何要把享受的部分让别人做,自己做最累人的部分?”

我喜欢孤独,很享受孤寂,

创作时更不想被他人干扰。

因此打从当漫画家五十几年来,我始终独自一个人创作画画,从来没有文字或美术助理。我所出版的每一本书,没有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不是我写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物、一根线条不是我画的。

书,是人留在世上的思想,

像皇后的贞操,不容污染。

对于自己的作品,我像患有超级强迫症一样的洁癖,不肯有丝毫不是我亲自做的部分存在。

由于大半生研究哲学、佛学、禅宗思想,最近我开始写《〈金刚经〉解密》《〈心经〉解密》《〈论语〉解密》,接着也会陆续写《〈庄子〉解密》《〈孙子兵法〉解密》。《〈论语〉解密》是这系列第三本,希望这本书不会误导读者,能帮助大家更了解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和论语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希望我们怎么做?1《论语》解密《论语》可以说是中国被阅读朗诵次数最多,最有名,最重要的一本书了。《论语》是由孔门弟子和弟子的弟子,将孔子一生的言行整理出来而成的一本书。《论语》全书20章512篇,15900字。这一万多个文字,两千多年来不晓得曾被唱颂过几千亿次?然而整部《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记得住的吗?”

子贡说:“对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我是一以贯之的。”

有一天,孔子在学堂对曾子说:“曾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理,可以一以贯之啊!”

曾子说:“是啊!”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思想一以贯之,无非‘忠恕’两字而已。”

孔子一生的思想,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二字。因此我们要真正了解孔子所说的忠恕到底是什么意思,否则只能引经据典,一知半解地知道孝、悌、忠、义、信、仁、礼,强求自己尽可能做到温、良、恭、俭、让,而没弄懂《论语》的真谛。

整部《论语》,“忠”一共出现18次。而“恕”却用得最少,除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外,“恕”只出现过一次,然而这个“恕”字却是整部论语最重要的核心。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家语》也有一段相同的讲法:

仲孙何忌问颜回说:“仁者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请问是哪个字?”

颜回说:“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没有比得上‘恕’字的了。懂得什么不该做,便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了。”

由于孔子为“恕”做了批注,于是大家都认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被狭义解释为: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尽忠报国,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其实这些刚好违反了“忠”的意思,中则内也。忠即是中之心,忠是内在忠于做好分内的责任。

孔子所说的“忠”也不只是这个意思,“恕”也不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狭隘。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一生的发展,孔子要求学生从小便要有志,通过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中间分子。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为言。不学礼,无以为立。”

一个学习有成的有志之士,对于如何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要求,实行得非常严谨。

综观整部《论语》,都是孔子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之道,孔子教导学生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法则,以达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次第过程分内外两方面:一面是对内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修身、齐家。另一面是对外如何与别人相处,乃至治国、平天下。

忠、恕表现的情况和孝、义很像:

忠是对内,做自己要做到止于至善。

恕是对外,跟别人的互动相处之道。

孝是对内,对父母师长应尽的本分。

义是对外,跟别人相处应有的守则。什么是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角色范围。”

大家都知道,一个大臣想干掉君主,自立为王,就是不忠。不忠就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其实这只是忠的反面说词。

忠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忠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的一生,从作为人子、人弟开始,随着成长逐渐演变为人兄、人夫、人妻、人父、人母、人臣、人君,不同角色变化不已。每个人在任何阶段,应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其位谋其政,确实做好自己所担任的职责,就是忠。

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就乱了。什么是忠?

忠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止于至善,但不逾越自己的本分。

云会飘、水会流、花会开、树会长、笔能写、时钟会走,每个角色把自己扮演得恰如其分,就是忠。

一位部长,在工作岗位上他的确是部长。

如果他只在领导面前扮演下属,而在其他场合都装作一副部长的姿态,飞机上是部长、路上是部长、餐厅里是部长、家中客厅是部长、床上也是部长,那么是逾越自己的角色,便是不忠。

其实在飞机上他是乘客、路上他是行人、餐厅他是吃饭的客人、家中客厅他是孩子的爹、床上他是太太的爱人,这样才是忠。什么是孔子一以贯之所说的恕?

我们做自己时已经做到止于至善、完美无缺,其实对方也是如此。忠是对内自我要求;恕则是对外跟别人相处之道。什么是恕?

恕就是同理心,当我们跟别人相处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

犹太法典说:“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不能据下判断。”

这句箴语刚好正确描述了“恕”的真谛。

人与人相处之时,无论是朋友同辈,或兄弟、父子、夫妻、师生、长官属下、君臣,面对不同意见时,无论上下大小老少尊卑,双方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为对方着想,待人接物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和谐准则,这就是“恕”。

恕,不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不是原谅别人。

恕,是人与别人相处之道。

领导要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下属要站在上司的角度思考,上下双方同理心,推己及人便能完美地和谐相处做事。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做到“忠”,跟别人相处达到“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仁”了,仁是最高道德准则。与别人互动往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真实内涵。

孔子要求作为社会一分子,起码也要达到士的标准。但他对士的要求已经很高很高了。

子贡问:“如何才能称为士呢?”

孔子说:“做事时要知道礼义廉耻,出使外国要忠于自己的使命,便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宗族乡亲认可,不辱祖先。”

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言必有信,行必有果。这只是固执己见的小人!算最下等的士了。”

子贡又说:“现在从政的那些人怎么样?”

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离士的标准太远了,他们算什么?”《论语》提到最多次的字是“仁”,有57篇108次提到“仁”。

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泛爱众而亲仁、求仁得仁、仁以为己任、仁者不忧、以友辅仁、杀身以成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亲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大。所谓义,就是适宜,以尊敬贤人为最重大。”

仁就是完全明白忠恕之后,为人处世的忠恕展现!孔子对仁的要求非常高,几乎与圣人相提并论,连他自己都不敢以仁人自居。

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仁人,我怎么敢当呢?不过倒是可以这样说我:永不满足自己的修养,教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

颜渊问:“怎样才能算是仁?”

孔子说:“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循礼而行,这便是仁。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仁是从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别人随便给你的。”

颜渊说:“请问为仁的条目。”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仁,仁通过礼表现出来,

仁是礼的真实内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颜渊说:“我虽然稍鲁钝些,但我希望能遵照这些话去做。”

有学生说:“仲弓有仁德,但却没有口才。”

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善辩者常让人讨厌。我不知道仲弓是否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仲弓问:“怎样才能算是仁?”

孔子说:“出门要像拜见贵宾一样恭敬。派用老百姓做事时,要像负责大祭一样郑重。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的邦国做事毫无怨言,在卿、大夫家做事也无怨言。”

仲弓说:“我虽然稍鲁钝些,但我希望能遵照这些话去努力。”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以称仁了吗?”

孔子说:“凡事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有一次,孟武伯问孔子说:“子路做到了仁吗?”

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

孔子说:“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子路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如何?”

孔子说:“在千户邑地或百辆兵车之家,可以让冉求当个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如何?”

孔子说:“可以让公西赤穿着礼服,在朝廷接待贵宾,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子张问:“孔子文三次做宰相没感到高兴;三次被免职也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办理交接事宜,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算是忠啊!”

子张问:“算仁吗?”

孔子说:“他不知仁,哪来仁?”

子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逃到临国,他说:‘这国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逃到另一国,他又说:‘他们同崔子一样。’于是又逃走。怎样?”

孔子说:“算是清明啊!”

子张问:“算仁吗?”

孔子说:“他不知仁,哪来仁?”

子张问:“怎么样才算仁呢?”

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子张说:“哪五种品德?”

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

子张说:“为何这五种品德是仁?”

孔子说:“恭敬则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则会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则能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则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则能使唤别人。”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施惠百姓,又能扶贫济众,可以算是仁人吗?”

孔子说:“这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恐怕连尧舜都做不到呢!所谓仁人,自己能达成时帮别人达成,自己能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达到“仁”的境界,便达到孔子的最高要求。

孔子说:

仁者安仁,

智者利仁。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把智者与仁者相提并论,

智者的最高境界是“开悟者”,

仁者的最高境界即是“圣人”。

圣人修养到达极致,为人处世已达最高境界,无论他做什么,都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修养自己,直到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任何言行不必去想,随心所欲都不会做错的圣人了。

以上,就是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无非忠恕两字而已”的真缔。如何将忠恕之道融入生活?

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如何具体做到仁?发挥孔子所说的忠恕精神?《韩非子》里有一则故事:

周文王攻打崇国,到了凤凰墟,鞋带松了,自己弯腰绑鞋带。

太公望说:“为何你要自己绑鞋带?”

文王说:“国君和人相处时,把上等人看成老师,把中等人看成朋友,把下等人看成仆人。现在我身边都是先父的大臣,所以没有谁可以使唤。”

将忠恕之道融入生活中就是:确实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把上司当成老师,把同事当成上司,把下属当成同事。无论自己处于任何级别岗位,都能与人和谐融洽,而没有敌人。

有人喜欢仁,

有人喜欢智,

见仁见智。

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忠恕,达到仁人的境界,那么便能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你便是个聪明的智者,也是一位人人称颂的仁者。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与教育制度,开创了东方儒家思想,他就是──至圣先师“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9月28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出生时,鲁国建国已经将近三百年了。

父亲孔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勇士,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曾担任陬邑大夫。元配生九个女儿,妾虽生一个儿子孟皮,可惜腿部残障。六十四岁以后,又娶颜征在,据说颜氏是颜回的亲族。孔叔梁纥与颜氏夫妇两人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之后才生了孔子。

孔子刚出生时,头顶凹陷,因此取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孔母颜征在带着孔子从陬邑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周武王灭殷之后,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周公因为辅助成王没有前往封地,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

伯禽把曲阜作为鲁国都城,依周朝制度习俗来治理。为了去除当地旧习俗,伯禽花了三年才完成初步稳定。

而鲁的邻国齐是姜子牙的封地,姜太公以营丘作为齐国首都,因应当地风俗,简化周朝制度、礼节,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只花五个月便稳定下来。当时周公便认为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因为政策不如齐国方便近人。

由于周公帮助周朝建国与统治功劳很大,周公死后,成王把周公葬在文王下葬之处追随文王,以示不敢把周公视为臣子,更下令让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因此鲁国成为周礼保存、实施的礼乐之国,世人称“周之最亲莫如鲁,周礼尽在鲁矣”。

伯禽在位四十多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加上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

鲁国的礼乐传统,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孔子五六岁时,曾看过一次郊祭会,从此他玩游戏时常摆各种祭器,学大人祭祀的礼仪动作,扮演主祭的模样。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贵族,曾在宋国宫廷职司上卿,后来因政治迫害而迁到鲁国,到了孔子这一代时,家道已经没落。由于父亲曾当过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有资格进乡学读书。

十七岁时孔子的母亲过世了;十九岁时,娶宋之并官氏为妻,第二年生下伯鱼。伯鱼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给孔子。孔子得国君赏赐感到很荣耀,所以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也因此后来演变成“孔门不食鲤”的习俗。

孔子从很小便很好学,尤其是对周文王时代的西周礼制特别感兴趣。孔子年轻时,东夷小国郯国国君郯子,前来朝拜鲁国。孔子知道郯子对黄帝尧舜的文化非常了解,便设法进见郯子,向他学习古代官制。

孔子说:“一个东夷小国竟然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听说天子丧失官学,学问存四夷诸侯。这话真实可信。”

孔子年轻时,便以学问广博闻名于世。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在齐鲁边境打猎,顺便来到鲁国,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

孔子很喜欢音乐,二十九岁时,跟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三十四岁时,孔子曾到周京洛邑参访,学习西周文化礼仪,并跟音乐大师苌弘学乐,跟大哲家老子学礼。孔子回国之后,便成立私学堂广收学生,以礼乐之学教授学生。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内乱。昭公率师攻击季平子,季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昭公,昭公兵败逃到齐国。孔子在这一年也到齐国,受到齐景公赏识,齐景公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宰相晏子阻止。孔子只好回到鲁国继续教学。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国外,鲁定公当政,但鲁国政权还是控制在三桓季氏手中。

距当时一百多年前,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继承君主成为鲁国第十六任国君鲁庄公;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被封为卿,后代便形成三个大家族。由于孟氏、叔孙氏、季氏三家都出自鲁桓公,所以称为“三桓”。

孔子说:“鲁国丧失实权已经五代,政权落到三桓之手已经四代了。”

掌握鲁国实权的三个家族在祭祖仪式结束时,唱着天子祭祖时所用的诗歌。

孔子说季氏:“以天子八佾之舞在庭院中舞蹈,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忍?”

孔子说:“‘诸侯辅助,天子肃穆。’这样的歌词怎能在三家的庙堂唱呢?”

孔子看不惯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礼崩乐坏的局面,因此不愿意当官,退闲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而学生们也越来越多了。

孔子五十一岁步入仕途,担任鲁国中都宰。由于孔子正确地施政,中都大治呈现繁荣景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男女有别,物不虚价,鲁国各地都纷纷效仿中都的政策。

鲁定公十年夏天,定公欲与齐国修好,孔子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峡谷。由于孔子事先有所准备,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还迫使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孔子也因此获得鲁定公重用升任司空、大司寇并兼任国相,主掌鲁国国政。执政的第七天,便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

孔子为恢复公室大权,决定“堕三都”逐步消除三桓势力。费邑、郈邑、成邑三都是三桓的私邑领地。费邑是季孙氏的封地,郈邑是叔孙氏的封地,由于郈邑与费邑曾多次叛乱反抗朝廷,季氏与叔孙氏为削弱家臣势力,都支持孔子的主张。

叔孙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桓子派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

但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反对拆毁孟家领地成邑的城墙,孟氏也在暗中支持。鲁定公亲自发兵讨伐,但无法攻下。齐军出兵到边境支援孟氏,迫使鲁君退军。

鲁定公十三年,自从孔子任国相后,齐国担心鲁国强大后会威胁齐国。齐国大夫黎鉏为阻止孔子当政,便挑选齐国美女八十人,骏马一百二十匹,送给鲁君。鲁定公与季桓子果然沉迷其间,日益荒淫,有时三天都不上朝听政,同时也不再信用孔子。春祭大典分祭肉给大夫,在季桓子授意下,独独不给孔子家送祭肉。

孔子非常失望,便带领弟子颜回、子路、仲弓、冉求等数十人离开鲁国,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生涯,寻求推展自己的政治理念。

这段流离诸侯各国期间,经历了楚国包围蔡国、晋楚两国争强、吴国侵犯陈国等很多次战争,生活十分不稳定。孔子师徒一行人曾到过宋国、楚国,但大多居住于卫国与陈国、蔡国之间。数度借居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卫国大夫蘧伯玉、陈国大夫司城贞子家中,并在借居处附设学堂教学,收了很多学生。

孔子虽然见过很多君主,也数度晋见卫灵公,虽然有很多位诸侯君主问政于孔子,但孔子的仕途并没有获得进展。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曾在匡地遭遇匡人包围之难、在宋国受到宋司马桓魋伐树趋赶之辱、在陈蔡之间受断粮七日之困、途经蒲地遭遇卫叛军阻拦四次重大危难。

由于孔子一路不得志,也曾遭受卫国扛草筐者、隐者长沮、桀溺和楚国狂人接舆、鲁国隐士微生亩等人嘲讽。

鲁哀公十一年,季桓子早已过世,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携带礼物请孔子回国,于是孔子结束长达十四年的颠波流离的生活,回到鲁国,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

孔子归国以后,鲁哀公与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还是不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仅以“国老”家居,继续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平时则在洙水泗水之滨讲习,传授门人礼乐。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受到孔鲤、颜回、子路接连死去的一系列打击,孔子知道自己时日已经不多了。

这年孟春四月,孔子早晨起来,背着手,拄着拐杖吟唱:“泰山就这样崩坏吗?梁柱就这样摧折吗?哲人就这样凋谢吗?天下失去常道已经很久了,世人都不能遵循我的治国理想。”

七天后,孔子便过世了。

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国都城以北的泗河边上,弟子守坟三年,并在墓地附近栽植松柏和各种珍木,以寄托哀思。

三年服满,大家相互告别时,又相对而泣。只有子贡在墓侧结庐,又守墓三年才离去。以后,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在此安家的有一百多户,就把这里命名为“孔里”。

由于当时各国诸侯君主对人才的强烈需求,有才学的弟子们也分散到各地传播孔子之道。樊迟、闵子骞和宓子贱到棠地办学,传道于济水一带。

被后世称为“传经”之儒的子夏,也应魏文侯招聘,承担教育魏国子弟的责任。

而被后世称为“传道”之儒的曾子,则留下来,致力于孔学传授。曾子就利用这个环境,聚集了鲁国的年轻人,从事儒学的传布工作。

曾子和子游、子夏在对孔子学说的传承是有所不同的。子游、子夏这一派着重在形式的仪礼和实际的政务。而曾子所重视的,却是孔子学说中人类自觉精神的忠恕诚信之德。

曾子所传的孔子之道,由孔子的孙子子思传承接续,子思死后,再由子思的门人传给孟子。孔子的思想通过弟子们一代代地传承,传到今天,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