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天掠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09:32:37

点击下载

作者:刘志才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湖泊水天掠影

湖泊水天掠影试读: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土地广袤,物产丰饶,汇集了世界上众多复杂的地形、地貌: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美丽祖国的广阔大地。

我国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至西南的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喜马拉雅山、秦岭、大兴安岭、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西部拥有“世界屋脊”之称的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

我国有四大高原,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外貌特征各异。我国有四大盆地,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我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东部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我国有三大平原,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我国还有很多岛屿、沙漠、草原、森林等,从自然到人文,所蕴藏的奥妙与美景,那简直是无穷无尽。

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我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雅砻江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在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

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名山、四大佛教名山和景色奇绝的黄山、庐山、石林等,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美景、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和台湾日月潭等,都以人文气息浓郁,景色绮丽迷人而著称。

总之,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最高山坡……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我们大中国呀好大一个家,永远那个永远那个我要伴随它……”

为了培养广大读者的爱国热情和自豪之感,全面认识我们美丽的祖国,我们特别编辑了本套丛书,主要包括我国的江河、湖泊、名山、景观、自然、地质、水文、名胜、生态、动物、植被、森林等。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也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阴柔之美——湖泊底蕴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湖泊之美,早已被古人所感受。特别是由湖泊而产生的诗词歌赋、亭台楼榭、软事传说等,千百年来的融合与积淀成了我国独特的湖泊文化,与山岳、江河文化一起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主体。

湖泊与日月相辉映、与山石相搭配所形成的和谐之美,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风采,它具有清奇淡逸、灵秀幽深的品性,更有一种纯洁、安宁、柔静的温情,具有极致的阴柔之美。

人间天堂——杭州西湖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河两岸各住着一位仙子,东边的叫玉龙,西边的叫金凤。他们十分要好,天天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早晨,他们起了个大早。玉龙钻进河里,金凤飞向天空,他们游呀游、飞呀飞,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仙岛上。“玉龙,玉龙!”金凤忽然叫起来,“你看这块石头多漂亮呀!”

玉龙一看,果真是块光亮夺目的石头。他高兴地说:“金凤,我们发现仙石了,要是能把它磨成一颗圆宝珠,它肯定会变得更加光彩照人。那时,它就会成为天地间最宝贵的宝物了!”

于是,玉龙、金凤立即把仙石打磨成了一颗滚圆的珠子。他们又找来天河里的水,把它洗得更明亮了,使它变成为天地间最美的东西。

这件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于是就派了一个心腹,在一天夜里偷走了那颗宝珠,并把宝珠锁进了深宫。

有一天,王母娘娘做寿,席间她把宝珠拿出来给众仙开眼界,众仙无不称奇。

玉龙、金凤这天没有参加宴会。正在仙岛上对坐流泪的他们,忽然发现天空中有一道亮光直射过来,他们觉得那道光与宝珠放出的光芒像极了。于是,他们就顺着光芒来到仙宫,发现宝珠竟然在王母娘娘手中。

玉龙、金凤气极了,冲上去要抢夺宝珠。王母娘娘哪肯放手,拼命保护。这一来,宝珠竟骨碌碌掉向了人间。玉龙、金凤急忙去追,可惜晚了,宝珠已触地了,霎时间,它变成了晶莹碧透的湖水。

玉龙、金凤舍不得离开这宝珠变成的湖水,就变成了湖岸边的两座山峰,一座叫玉龙山,一座叫凤凰山,日夜守护着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这个湖就是西湖。

其实,西湖最早是一个泻湖。根据有关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期,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是钱塘江的一部分。

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形成了沙洲。

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便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由此就诞生了。

后来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

此处所说的大石佛寺,就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这里曾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据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处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因此认为,武林山就是后来的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而发源于这一带的南涧、北涧等山涧汇合为金沙涧,东流注入西湖,便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这样,“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见于记载的西湖的名字。

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

在此时便衍生出了西湖较早的另外两个古称,那就是明圣湖和金牛湖。

大约在东汉时,有一名叫华信的地方官,在西湖以东地带修筑塘堤以抵挡钱塘江的咸潮,因而得名钱塘湖,这是唐代以前西湖通用的名称。

西湖还有许多别名,如龙川、钱源、石函湖、放生池、上湖、高士湖、明月湖、美人湖等。

每个别名,各有来历。石函湖是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筑石函以蓄泄湖水而来;上湖是相对于其北地势较低的下湖而得名;放生池是由于北宋杭州郡守王钦若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而得名;贤者湖系南宋文人楼钥以西湖有贤者之风而称。

西湖拥有这么多芳名雅号,展示了她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貌,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迷人的魅力。

自隋炀帝大业六年开凿江南运河开始,西湖与北运河相接,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湖海,构成了杭州的便捷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杭州的旅游活动开始兴盛起来。

到了唐代,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千米,是后来湖面面积的两倍,湖的西部、南部都延伸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则延伸到武林门一带。

此时的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由于当时未修水利,遇到大雨天气,湖水就四处泛滥,如果久旱不雨,西湖又干涸见底。

公元781年,唐代翰林学士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就是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埋设瓦管、竹筒等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

后来李泌开通的六井大都湮没,仅剩相国井遗址在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方井、金牛井、白龟井、小方井。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水的千古绝恋。

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疏通了六井,其次便是整治了西湖,筑建了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任期三年届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氏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和200多首诗。

白居易诗文中每每提及钱塘湖,例如诗歌《答客问杭州》中写道: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白居易离开西湖时,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回赠了这首诗。送别白居易,西湖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变更。

唐代著名诗人张祜,也有诗作题为《早春钱塘湖晚眺》,其中写道:落日下林坂,抚襟睇前踪。轻澌流回浦,残雪明高峰。仰视天宇旷,俯登云树重。聊当问真界,昨夜西峦钟。

当时的钱塘县城在隋朝以后从西湖之西迁建到了西湖之东,也就是原来在城东的钱塘湖,这样便位于城西了。湖居城西,从此故名“西湖”。

在唐代,“西湖”这个称呼就已经被频繁使用了,同样是白居易的诗文,就经常用“西湖”一词,如其诗作《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写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白居易还有诗作《西湖留别》写道: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到了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得到了全面开发并最终基本定型。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并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

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王侯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等,一时有佛国之称。

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公元927年,动用了上千士兵专门开发建设西湖,把西湖进行了整修,确保了西湖良好的水体。

但是,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没有进行治理,杂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公元1071年,西湖迎来了另一位“贵人”,那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他被调到杭州任太守。在他任职期间,赈灾安民、治理河道,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公元1090年,苏东坡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宋哲宗,写下了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要求朝廷拨款治理西湖。他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从此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至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多余出来的淤泥葑草,便筑就了堤坝。后来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整条堤坝纵跨西湖南北两岸,堤身用疏浚西湖挖出的葑草和湖泥堆筑而成。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后来堤长2797米,堤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

苏堤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有六座单孔半圆石拱桥,自北而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每当寒冬一过,春风吹拂,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之时,绿柳如烟,红桃如雾,红翠间错,灿烂如锦。

苏堤最让人动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无限柔情。

这时桃红柳绿,景色尤佳。游人漫步在堤上,看晓雾中西湖苏醒,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如梦如幻……因此称之为“苏堤春晓”。

在南宋时,苏堤上一度形成了湖中集。据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风貌的著作《武林旧事》中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时写道: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苏堤上的六座石拱桥,如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俶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湖西诸山,峰峦叠嶂,如水墨山水画,且近景有丁家山岚翠可挹,远景有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御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的最佳点之一;在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这时开始,西湖便展现出了天堂的初景。可以说,西湖从这时起,才真正成为风景胜地。

苏东坡在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咏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简直是千古绝唱,从此,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就是指春秋时期越国的绝代佳人西施。比较天下数十个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唯有杭州西湖能配如此盛誉。

公园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从此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故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杭州的游览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还有赴京赶考的学子和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也开始广为人知了。

在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

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中对当时的盛况进行了生动地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了元代,西域和欧洲的各国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越来越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在元代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代有所扩大。元世祖忽必烈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为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了桑田。但是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使得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了茭田荷荡。

明代宣德、正统年间,就是1426年~1449年,杭州不断走向繁荣,地方官也开始关注西湖。1503年,杭州迎来了另一位贤明的太守叫杨孟瑛,他整整花了5年时间,才说服朝廷重新治理西湖。

公元1508年,杨孟瑛动用民夫约8000人,历时152天,占用田地3481亩,恢复了西湖的旧观。所挖的淤泥,一部分用于苏堤,将其填高了两丈,拓宽了5丈3尺,并在两岸遍植杨柳,使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原有景色。

另一部分淤泥,便筑成了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后来杭州人们为了感激太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杨公堤与西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

杨公堤全长3.4千米,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杨公堤附近还有黄蔑楼、环湖碧舍、兰苑、景行古桥、赵公堤等23处历史文化景观。

公元1607年,明朝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从南向西筑起了环形长堤,形成了“湖中岛、岛中湖”的独特景观。

在清代,因为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了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5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观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

在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千米,淤泥有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疏浚后,面积广及后来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

公元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了大量银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建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在此时,还推出了“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

乾隆6次到杭州游览,他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他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所注目。

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中将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成为了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

公元1801年,浙江巡抚颜检上奏朝廷请求兴修西湖水利。后来,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积成了阮公墩。

阮公墩漂浮于粼粼碧波之上,后成为了西湖著名的三岛之一。阮公墩全岛笼罩在郁郁丛林下,绿茵茵,碧油油,犹如碧玉盘中闪烁着的一块晶莹翡翠。

岛上的环碧山庄格调高洁、典雅,四周碧水环绕,掩映于浓浓的绿荫之中。这里有“小洲、林中、人家”种种景色,游人来此,犹如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情趣、意境油然而生,其乐无穷。舍舟登岸,回首眺览,使人沉浸于迷漫烟雾之中,犹如蓬莱仙阁,绿荫婆娑、塔影亭亭的不瀛洲好似空中花园,隐现于蒙蒙水间,一种飘飘欲仙之感,如此一片幽逸境界,实在堪称西湖新景一绝。

西湖如此之美,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之外,还有是其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西湖位于杭州的西部,可谓是杭州的一颗明珠。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的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西湖多数水域处于富营养状态,鱼类资源丰富,其来源一般是固有的野杂鱼和钱塘江带入的鱼类,还有人工引进驯化的养殖鱼种。其次是鲫鱼、河内鲫等,其他养殖鱼类还有团头鲂、细鳞鲴、圆吻鲴和鳗鲡等。

桃花在西湖沿岸、苏堤、白堤等处形成了“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景观,荷花自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之后,使西湖荷花从此名满天下。

白堤是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为了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兴建的,以风光旖旎而著称,原称白沙堤。其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1000米。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堤上桃柳成行,芳草如茵,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

宋时因此路是通往孤山的唯一道路,故称孤山路。明朝修筑后,杂植花木,亦名什锦堂。

每年中秋前后丹桂飘香,是杭州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杭州的梅花,在孤山隐居的宋代林逋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后,便成为了西湖边一大新的景观。

西湖的地质是由含有机质特别高的湖沼沉积而成,属于粉砂质粘土及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为藻类黑色有机质粘土层,中层为泥炭层及沼泽土层,最下层为基底粉石砂层。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的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的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叠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

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宝石山地貌气势磅礴,石峡陡立壮观,绝壁通幽,赭色“宝石”嵌入岩中。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为栖霞岭的支脉,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山上林木葱蔚,有很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寡人孤”、“断桥不断情谊断”与“长桥不长情意长”并称西湖三怪。

西湖山林景点主要有云栖坞、烟霞岭、五云山、翁家山、水乐洞、吴山城隍阁、凤凰山、狮子峰、月轮山、南高峰、理安山、郎当岭、鼓楼、北高峰吉祥宫、法喜寺、风篁岭、飞来峰造像、南屏山、法镜寺、六和塔等。

西湖与钱塘江自从沟通后,每天引入大量的钱塘江水,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了每月一换,透明度极大地提高了,西湖的湖面面积基本和原西湖一样。

在西湖,从来就有“西湖十景”之说,除了“苏堤春晓”外,还有:平湖秋月、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平湖秋月,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好像一幅素雅的江南水墨图。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是夏日赏荷,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断桥残雪中的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断桥是白素贞与许仙相会的地方,又给断桥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白蛇传》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经过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了美丽的女子叫白素贞,她为了感恩,带着由青蛇化作的侍女小青,在杭州西湖与恩人许仙邂逅,男女同舟避雨,一见钟情。白蛇为了报恩,欲与书生缠绵,希望嫁与许仙。

于是,他们结为了夫妻。婚后,他们经历了诸多是非,白娘子屡现怪异,许仙不能忍受。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给许仙一钵盂,让许仙罩住他的妻子。白素贞和小青被钵盂罩住后,显露了原形,原来竟是千年修炼成道的白蛇和青蛇。法海于是携带钵盂,放在雷寺峰前,让人在雷寺峰上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塔,永远把白素贞和小青镇于塔中。

柳浪闻莺里的柳浪位于西湖东南岸,南山路涌金门至清坡门滨湖地带。春日,黄莺在柳荫啼呜,“柳浪闻莺”就此得名。

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倚桥栏俯瞰,数千尾金鳞红鱼游来游去。

双峰插云是指南高峰与北高峰,地势高耸俯瞰西湖。春秋佳日,塔尖入云,时隐时现,远望若仙境一般。

三潭印月里的三潭,是指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每逢中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辉映、神思遄飞。

雷峰夕照里的雷峰塔作为西湖的标志性景点,由于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

南屏晚钟是指,每当南屏佛寺的晚钟敲响,钟声振荡的频率传到山壁上,在天地间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

除了“西湖十景”之外,还有虎跑梦泉之景。虎跑泉位于西湖之南,在大慈山定慧神童寺内。相传唐代有个叫寰中的高僧住在这里,后因水源缺乏,准备搬去别处。有一天夜里,高僧梦见一个神仙告诉他:“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第二天,果真有二虎“跑地作穴”,涌出泉水,故名“虎跑泉”。虎跑泉水从石英砂岩中渗过流出,清澈见底,甘洌醇厚,纯净无菌,饮后对人体有保健作用,被誉为“天下第三泉”。又因用这里的泉水泡出的龙井茶,其茶味更觉清香,从此“龙井茶叶虎跑泉”被称为“西湖双绝”。

后来又有了大型雕塑《梦虎》。在石雕前,一泓清泉潺潺流往山下,整件雕塑依山临水,浑然天成,与层峦幽谷、茂林修竹的背景和谐融洽,使得虎跑这座由昔日湖上名刹演变而成的山林公园有了画龙点睛之笔。

西湖除了流传下来传统的“西湖十景”外,元人还效仿宋代设了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北关夜市、葛岭朝暾、浙江秋涛、冷泉猿啸、两峰白云和西湖夜月的“元十景”。

清代添设了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及西溪探梅“十八景”。

后来又有“新西湖十景”,包括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无不流露出人们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在今天,人们评选出了最新的西湖十景,主要指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西湖,是一首诗,是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眼前的景色会让人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倒映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还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何时,都会让人领略到西湖不同寻常的风采。

西湖景观承载了“天人合一”理念,是我国传统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是历代文学、诗词、绘画和造园等艺术领域的重要题材。

西湖景观与我国传承后世的忠孝文化、茶禅文化等传统文化直接相关,与《马可·波罗游记》和我国著名文学作品《春题湖上》、《山园咏梅》、《望海潮》等一系列西湖作品也密切相关。还与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爱情传说中的《白蛇传》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关,可以说,西湖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领域和广大的民间生活中均有广泛的影响。

漫步在西湖边,这里每一个景点、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清晨、每一个傍晚,都充满了西湖变化无穷的胜景。

同时,西湖还通过诗、画、景三者结合的我国题名景观设计手法,将宋代山水画的技法与构图理论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创造了以四季景物为观赏特性的东方题名景观杰作,成为我国农耕文明发达时期文人士大夫在景观设计上创造精神的代表作。西湖景观以其独创的山水景观设计手法与文化积淀丰厚的审美情趣,对后来景观设计和造园艺术均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对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和圆明园的造园艺术影响巨大,所以它在世界景观设计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湖景观中的一系列历史文化遗存,包含了摩崖造像、佛教建筑、祠墓建筑、藏书建筑和西湖龙井等多种类型,见证了13世纪~14世纪两个高度发达的亚洲文明和草原文明,即蒙元文化与农耕文明在我国东部江南地区的碰撞,见证了我国历史上的佛教禅宗文化、传统忠孝文化、文人墨客的隐逸文化、藏书文化以及茶禅文化的发展过程。

西湖景观中核心要素的“西湖十景”,是我国题名景观的杰出范例,她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的景观元素、独特的景观格局、和谐的人与自然互动关系,呈现了诗、画、景综合艺术特征的完美统一。形成了东方艺术传统审美情趣的“诗情画意”,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完整、内涵最丰富、影响力最大、保存着影响历史形成与发展中最清晰和确凿证据的题名景观,也是我国文化中颇具规模性与代表性的精神栖居地。拓展阅读在西湖三座情人桥中,只有西泠桥的故事是真实的。那是南齐时候,钱塘才女苏小小与当朝宰相之子阮郁相识相爱,但终因世俗之见,未能成其良缘。苏小小遭迫害辞世时年仅18岁。曾多年受苏小小资助的书生鲍仁衣锦还乡后,按照苏小小临终遗言,把她葬于西泠桥畔的孤山。鲍仁亲撰碑文: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鱼米之乡——江苏太湖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王母娘娘的寿辰,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刚送去了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各种玉石雕琢的飞禽走兽,简直就是一个聚宝盆。这个大银盆远远望去,好像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各路神仙都赞不绝口。

王母娘娘做寿诞,举行蟠桃盛会,因为没有请弼马温孙悟空,结果孙悟空发了脾气,他就大闹天宫。他见一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的大银盆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便一棒子打了下去。

银盆从天上落到地上,在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作了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一个36000顷的湖,因为这个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字上面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也就是“太”字,所以人们就把这个湖叫做“太湖”。

那72颗翡翠就变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的四周。银盆里玉石雕刻的鱼,就变成了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银盆里玉石雕刻的飞禽,就变成了对对鸳鸯。银盆里那些雕刻的走兽,就变成了湖边树林里的野兽。

有了太湖之后,人们都感叹它的神奇,都逐水草而居,不断搬迁到太湖边居住,希望沾沾太湖的灵气。久而久之,人越聚越多,逐渐形成了太湖县。

太湖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县,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县隶属于楚国。后来在太湖小池出土了一批罐藏的楚国时期铜贝币,说明了太湖历史悠久。

到了秦朝,秦始皇在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设置了九江郡,也就是后来的寿县城关。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时,改属衡山郡,也就是后来的湖北黄冈之北和皖县西南地区。

公元前206年,太湖县改属番君吴芮衡山国的皖县地区。公元前203年,改属英布的淮南国衡山郡。公元前173年,淮南国被废除,衡山郡直属汉廷。后来又不断更换所属和设置。

在三国时期,太湖属于吴国扬州庐江郡皖县西南地区。在西晋时,也就是公元280年,庐江郡属扬州庐江郡皖县地域。在东晋时,也就是公元413年,新设置了晋熙郡及怀宁县,均管辖原来皖城,属于豫州。东晋末年,又在后来太湖县境内设置了青城县,属于晋熙郡。

太湖县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公元310年,就有西域高僧佛图澄来此建寺造塔。他曾是我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争取朝廷把佛教纳入官府保护之下的人。

南朝太祖在公元448年,设立了太湖左县。后来南朝又设立龙安郡,下辖有太湖左县和东陈县。

隋朝在公元583年,废郡改州,晋熙郡改名为熙州,太湖左县改名为晋熙县。后又将晋熙县恢复太湖县的名字,去“左”字,属于同安郡。

唐朝在公元621年,改名为太湖,隶属于舒州,县名一直沿用。

朱元璋建立明朝,改为洪武元年,当时太湖县隶属江南行省安庆府。先后安庆府直属中书省、直隶六部、南京等。

清朝顺治期间,太湖县隶属于南直隶安庆府。1645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1662年,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先后还治芜湖、改属安徽安池太道、裁安池太道、江安十府储粮道、宁池太广道、庐凤道、皖南道。太湖所在区域之所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完全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太过重要所致。

太湖位于江苏南部,全部水域都在江苏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湖州相连。它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太湖横跨苏州的吴中、相城、虎丘、吴江和无锡的滨湖、宜兴以及常州的武进,还有湖州的金湖岸线。太湖分别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地管辖。太湖南岸从父子岭起,沿湖岸线为苏浙行政区域分界线,湖州太湖沿岸线长57.86千米。

在古时候,太湖又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等,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淤泥填海湾而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近一万年前由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滆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因为是陨石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破坏,所以古人称太湖为“震泽”。

在古代,太湖有“一湖跨三州”之说,主要水源有两处:一处是来自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以下分为70多条河流注入;另一处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别由太浦、百渎等60多条河流注入。

太湖水由东北两面70多条河流下泄至长江,主要有下游的娄江、吴淞江、黄浦江为主的“三江”。其中黄浦江是最大泄水河道,其余诸河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

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了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这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镇江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

太湖中有岛屿40多个,其中西洞庭山最大。东岸、北岸有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马迹山等低丘,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区。

据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太湖在苏州府西南15千米,常州府东南40千米,浙江湖州府北14千米。其滨江之县为:苏州的吴县,吴江,常州武进区,无锡,宜兴,乌程,湖州的长兴区,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或谓之震泽。吴郡志载,太湖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二十里,周五百里。中游七十二峰,为三吴之巨浸。

太湖范围大,景点多,人文古迹多,有极好的风景。太湖碧波万顷,朝晖夕阴,雾霭晴光,自然景色变化万千,加上周围群山和湖中小岛,融娇艳、神秀于一体,使人心旷神怡。

著名的景点有无锡蠡园、鼋头渚和苏州洞庭东山、洞庭西山等。从总体上说,太湖与“人间天堂”苏州、杭州两个地方及整个锦绣江南联系在一起,是美丽江南的代表景观。太湖的景色秀丽,尤以无锡的鼋头渚为代表。此外,太湖沿线比较著名的景点还有苏州东山、西山、灵山大佛、蠡园、常州太湖湾等。鼋头渚位于太湖正北面、无锡西南的太湖之滨和充山西端,离无锡约10千米,为三面环水的半岛,从天空向下看,就像伸入湖中的一个大鼋头,故有此名。鼋头渚的特点是以天然风景为主、人工修饰为辅。园林是观赏太湖风光最佳的地方。

三山又称乌龟山、笔架山,位于无锡冲山南端,是太湖中的小岛。三山距鼋头渚2.6千米,最高处海拔49.8米,是个由东鸭、西鸭、大矶、小矶4个岛屿组成的湖岛,原为杳无人烟的荒岛,后来被人们所熟知。

西鸭和大、小矶之间筑有环山公路,有桥使三山联成一体。山上有松、竹、枫、樟、红橘等。西鸭山上建有六角亭,大矶山上建有三山茶室等。

蠡园位于无锡西南处的蠡湖北岸青祁,蠡园以水饰景,是江南名园之一。蠡湖原称五里湖,是太湖的一部分。相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

蠡园三面临湖,亭、廊、堤均依水而建,精致纤巧,色彩和谐。春季沿湖环路花香不绝。千步长廊,曲岸枕水,壁上嵌有历代著名书法家苏轼、米芾、王明阳书法篆刻。蠡园在远山近水衬托下,外景开阔,风光明媚,在江南园林中尤富特色。

马迹山又名马山,位于鼋头渚和三山西部,是太湖中第二大岛。整座岛气势雄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吴王夫差曾在此击败越王勾践,宋时爱国军民曾在此抗击金兵。

山上设有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景色怡然。岛上泉清谷幽,果园遍布。在此品果赏景,别有一番情趣。

惠山位于无锡西郊,是江南名山之一,雄踞于太湖北岸。古称华山、历山、西神山,唐代以后始称惠山,或作“慧山”。山有九峰,蜿蜒若龙,又称九龙山。

惠山以泉水著称,有惠山泉、龙眼泉等十余处,故俗称惠泉山。惠山泉又称天下第二泉。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据唐常州刺史独孤及《惠山寺新泉记》印证,唐以前已有惠山泉,惠山系乌桐砂岩,泉水经过滤,含矿物质多,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为煮茶珍品。

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茶圣”陆羽,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他品天下泉水20种,认为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新泉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故惠山泉又称陆子泉。在泉亭上有“陆子祠”,是无锡人纪念陆羽的地方。

另据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刑部侍郎刘伯刍曾言:水之宜茶者七:扬子江中泠泉第一,惠泉第二,虎丘第三……根据陆、刘二位古代品茗专家品定,惠山新泉均列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

后来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曾在惠山一带颠沛流离,谱下了《二泉映月》一曲。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