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10:07:3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微,侯盼盼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读:

编者的话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七大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理论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我们组织编写这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全书共14章,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及理论著作,力求完整、准确地体现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思想观点,积极贯彻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论阐述严谨精炼,结构安排清晰明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08年12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延续。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坚定地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然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能够完全地、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初期,就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突出表现为:党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但由于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所以未能巩固革命的胜利,使革命遭到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1930年5月,毛泽东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方法和认识路线上概括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之作。在此前后,党内的教条主义一度占据上风,直至发生政治上的“左”倾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几乎是致命性的打击。惨痛的教训,促使全党逐步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第一次空前持久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站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最前沿,他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一系列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建树。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其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联系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1]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分别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了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是这一时期内,党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自觉,特别是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使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经过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2]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其指导意义虽然具有普遍性,但是要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不同,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是科学,是中国社会有了这种需要,而且因为它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进行了结合,并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3]法。”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出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1942年,毛泽东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4]这样就用得了。”在这里,“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一致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对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总数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仅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国外经验,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样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实践活动。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的实践。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也就[5]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认真地概括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6]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再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性。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而且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致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经历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进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及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步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实践证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我们的事业将面临挫折和失败,这是经过历史经验所证明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在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的困难,还很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同时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长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这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是至关紧要的。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曾说过,“主义譬如一面镜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和政治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际成果,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把这些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一系列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苦探索得来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固掌握、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前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制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经历了摸索正确道路的艰难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了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事实证明,如果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而如果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了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革命形势。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由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获得了成功的宝贵经验,也经历了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曾多次出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历史经验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党和人民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经过实践的反复比较,才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

遵义会议以后,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马[7]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和中立。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借机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8]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状况出发,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他在一系列的军事著作中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他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极为杰出的贡献。在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并作到有理、有利、有节;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对被打倒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予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等等。(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9]现。”根据这个基本观点,毛泽东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六)关于党的建设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他创造了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他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毛泽东把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为实现这个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对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指导意义。(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他不仅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都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并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存在着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他在晚年又犯有严重的错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遭受过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这两种态度都没有把毛泽东思想作为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严重的背离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拨乱反正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在他的主持下,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于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经历过曲折。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大理论成果。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的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这为我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了拨乱反正。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党领导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遗留的很多历史问题;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科学地阐述了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二大以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新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三大以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经受住了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方向不断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为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做了科学全面的阐述,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是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围绕这一主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着丰富的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10]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矛盾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认识,也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和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