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顽症金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23:01:16

点击下载

作者:吴承艳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五官科顽症金方

五官科顽症金方试读:

前言

本书名曰《顽症金方》,即是难治性病证的优良方剂。一个疾病,有多个症状,中医常以症状为病名,如咳嗽、水肿、黄疸等等,是很多疾病可能出现的一个症状,也是中医的一个病名。

西医临床是以病种的诊断为前提,医生面对患者诉说的主要痛苦——病人主诉,也即疾病的主要症状,要进行关联分析和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确定引起此症状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也有一些疾病,主症不明确,如中医的肺痨、肺痿、妇人脏躁等,西医的高脂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这些疾病或是一类症候群,或是实验检查的异常指标。

中医和西医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中医院校以教学中医药为主,同时开设了一定比例的西医课程;西医院校以教学西医为主,也开设了中医学课程。因此,今天的医生多数对中西医均有了解。特别在临床上,中医和西医都要围绕病人的主诉、主症进行分析,由于中医多以主症为病名,其结果即形成本书以主症为主,部分主症不清晰或是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现代疾病则采用西医病名为辅的编纂形式。

中医有经方时方之谓。精炼的经方历代相传,疗效确切,是方剂之精华,正所谓千金易得,一方难求。随时代变化的疾病谱又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创造新的方剂,优良的时方是临床医生实践经验的结晶,同样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当然,一首优良的方剂,只有在临床实践的反复应用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体现其如金之贵的价值。而每一位医生,精力所限,难以遍览古今文献,即使经验卓著的医生,也还有在更大范围寻求有效方药的必要。我们以方剂文献信息研究为主,有条件收集、总结和归纳古今方剂之精华,希望几千年来历代医家流传下来的方剂能在今天发扬光大,继续为人类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作用。为此,编纂了《顽症金方》,如能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些微有益之助,也当引以为欣。书中缺欠甚至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出,以企共进。孙世发 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凡例

本书以主症或病为章,每章分列若干证型,按照方名笔画先后为序收录相应的方剂。

1.每一方剂,以方名、方源、别名、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宜忌、加减、方解、验案等项归纳其内容。

2.方名、方源、别名,一方之最早名称文献,其他名称为别名,选择有较为流行者录之,并用括号标明其出处。

3.组成:为每一方剂所含药物,一般照录原书。药物用量则一律改写为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阿拉伯数字,量词用汉字。

4.用法:包含方剂的制法和用量、服法。药物用量及全方用量均供医生或用方者参考。

5.功效:是指全方的作用,一般均以原文献为准,稍作文字修饰。

6.主治:综合归纳各文献所载一方剂的适应症范围。

7.宜忌:医生或用方者须注意的事项。

8.加减:对原文献的加减内容择其要者录列。

9.方解:方剂组成、配伍特点的简要阐述。

10.验案:以文摘形式收录古今治验案例,但仅限于本书相关的病证。

11.部分方剂中含有毒性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慎重应用。

12.少数方剂含有禁用药材,主要有犀角、虎骨等,为保持方剂原貌,文中未作改变,但临床应用替代品。1 口疮

口疮是指口腔黏膜上发生的表浅、如豆大,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小溃疡点,表面凹陷,有明显的灼痛感,又称口疳。现代医学中阿弗他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本病范畴。

本病多因于心火上炎,熏灼于口,或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致胃腑积热,邪热循经上攻于口;或素体阴虚,病后阴伤,虚火上炎,灼伤口腔而致。也可因气血亏虚,无以上荣口腔,或禀赋阳虚,虚阳上浮而致。本病可概括为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气血不足、阳虚湿郁四型。治疗以清泻心脾、滋阴降火、补气养血、温阳化湿为主。心脾积热

口腔黏膜溃疡多发,散在或融合成片,周围红肿高起,溃疡面上附有黄浊伪膜,灼热疼痛,说话进食均感困难,发热心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治疗以清泻心脾,解毒敛疮为主。二辛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北细辛9克,生石膏30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泻火、止痛。

主治 胃火炽盛,上灼口腔而致口疮,伴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者。川升麻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川升麻30克,玄参30克,黄连30克,大青30克,柴胡45克,知母30克,黄芩30克,地骨皮22克。

用法 上药捣碎粗罗为散。每次9克,以水250毫升,入淡竹叶3~7片,煎至150毫升,去渣,分2次服。

功效 泻火解毒,清热止痛。

主治 热病口疮,伴身热、头痛、心神烦躁者。升麻柴胡汤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柴胡、升麻、芍药、栀子、木通各30克,黄芩、大青、杏仁各(去皮尖)22.5克,石膏(煅)60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12克,用水150毫升,加姜5片,煎至100毫升,饭后服。

功效 清热泻火。

主治 心脾虚热上攻,舌上生疮,舌本强,二颊肿痛。立效散

方源 方出《医方类聚》引《卫生十全方》,名见《朱氏集验方》引黎居士方。

别名 槟粉散(《普济方》)。

组成 槟榔(火煅)、轻粉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敷疮上,每次用0.2克,每日3次。

功效 敛疮止痛。

主治 口疮疼痛。玄参升麻汤

方源《济生方》。

组成 玄参、赤芍、升麻、犀角、桔梗、贯众、黄芩、甘草各等份。

用法 上药切碎。每次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渣,不拘时服。

功效 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 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或伴发热,舌质红绛者。辰砂定痛散

方源《外科大成》。

组成 软石(煅)30克,胡黄连0.6克,辰砂1.5克,冰片0.6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取0.2克,敷于口疮处,每日3次。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口疮伴身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者。青吹口散

方源《中医外科学讲义》。

组成 煅石膏9克,煅人中白9克,青黛3克,薄荷1.5克,黄柏2.1克,川连1.5克,炒月石18克,冰片3克。

用法 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用水飞3~4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每日3次。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口舌生疮,伴口渴引饮,尿赤便秘等症者。泻黄散

方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藿香叶21克,山栀6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温服。

功效 泻脾清胃。

主治 脾胃伏火,口疮口臭,口燥唇干,脾热弄舌,舌红脉数。

加减 口疮色鲜红,数量多者,加生地、丹皮、赤芍,以清热凉血;大便干燥,加大黄、芒硝以泻热通便。

方解 本方所治,是脾胃伏有火热,上蒸于口舌所出现的诸证。方中石膏辛寒以清脾胃伏热,山栀苦寒以泻其火,二药配伍,共成清上彻下之功;防风升散脾胃之火热,与石膏、山栀同用,则升降兼顾;藿香芳香醒脾,振奋脾胃气机,且能助防风升散之力;甘草和中,也可清热。诸药同用,共奏泻脾清胃之功。珍珠散

方源《四川中医》(1989;(2):43)。

组成 珍珠、黄柏、儿茶各5克,青黛、雄黄各10克,冰片1克。

用法 上药先分别研细,再混合研至极细。用时以棉签蘸药少许,涂于溃疡面,每日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散火敛疮。

主治 口疮。

方解 本方以珍珠拔毒收口生肌;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青黛解毒清肝;雄黄燥湿杀虫;儿茶收敛口疮,生肌止痛;冰片清热散火止痛。诸药相配而成清热解毒,散火敛疮之剂。

验案 用本方治疗口疮30例,其中21例在3~5天痊愈,4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赴筵散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五倍子(洗)30克,黄柏(蜜涂,炙紫色)、滑石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15克,敷患处,咽津不妨,便可饮食。

功效 养阴清热。

主治 肾阴不足,虚热内扰而致牙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黄连升麻散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升麻45克,黄连2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取3~4克含服或开水冲服,每日3次。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口疮伴口气热臭者。

方解 升麻散火,黄连祛湿,专主中上二焦燥渴引饮之病。用绵含咽,缓祛浮外寒热,不用汤液荡涤于里,反戕脏腑正气。绿袍散

方源《东医宝鉴·外形篇》。

组成 黄柏(蜜炙)30克,青黛9克,片脑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敷患处,吐出涎即愈。

功效 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主治 口舌生疮,胃热牙疳,口臭糜烂。碧雪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组成 芒硝、青黛、石膏(煅过,研,飞)、寒水石(研,飞)、朴硝、硝石、甘草、马牙硝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先将甘草煎汤400毫升,去渣,入诸药再煎,边煎边搅,使诸药融化,再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咽津,不拘时用。如喉闭壅塞不能吞咽者,即吹药入喉,频用。

功效 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主治 脏腑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或喉闭壅塞,水浆不下。黛红散

方源《名家方选并续集》。

组成 青黛、黄连、红花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末。敷患处。

功效 清热泻火,活血止痛。

主治 口疮及牙龈根臭烂,或黑色,或疼痛甚者。阴虚火旺

溃疡散在、孤立,周围淡红,凹底附灰白色伪膜,疼痛轻微,此起彼伏,缠绵难愈;伴有口干,咽燥,多梦心悸,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清泻心脾,解毒理疮为主。大泽汤

方源《医醇剩义》。

组成 天冬6克,生地18克,人参4.5克,龟板24克,麦冬4.5克,茯神6克,柏仁6克,蛤粉12克,丹参6克,石斛6克,灯芯3克,藕5大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养阴清热,消肿敛疮。

主治 阴液不足,心火上炽,舌质绛红,舌上生疮疼痛者。玉女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生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牛膝各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胃滋阴。

主治 阳明有余,肾水不足之牙痛头痛,牙龈出血,口疮,烦热口干,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

加减 肿痛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溢脓血者,加马勃、旱莲草、皂角刺、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方解 本方所治,是由胃火炽盛,肾阴亏虚所致之证。方中以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胃火之有余,退热生津而止渴,为胃火牙疼之要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滋阴壮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有金水相生之意;麦冬微苦甘寒,协熟地滋肾水而润胃燥,又能上清心火以除烦,中清胃火而生津,有清补并行之功,皆为辅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能清能补,标本兼顾,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自愈。玄参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各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绵裹1丸,含化咽津。每日3次。

功效 滋阴降火敛疮。

主治 阴虚火旺,口舌生疮。玄参莲枣饮

方源《辨证录》。

组成 玄参90克,丹皮、炒枣仁各30克,丹参15克,柏子仁、莲子心各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主治 心阴不足,唾干津燥,口舌生疮,渴欲思饮,久则形容枯槁,心头汗出者。加味一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生地、芍药、麦冬各6克,熟地9~15克,炙甘草1.5克,知母、地骨皮各3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去渣温服。

功效 滋阴降火。

主治 阴虚火旺而致口舌生疮,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者,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加减 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者,加党参、山药等,以益气补虚;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阿胶、川连以清心养血安神;阴虚肠燥便干者,去熟地,加柏子仁、当归等以养血润燥。

方解 本方所治,属阴虚火旺所致之证。方中生地、熟地大补真阴;麦冬养阴而兼清虚热,芍药养血滋阴;更配地骨皮专清虚火,知母滋阴润燥而清虚火。全方合用,共达滋阴润燥,清泻虚火之功。加味甘露饮

方源《赤水玄珠》。

组成 熟地黄、生地黄、天冬(去心)、黄芩、枇杷叶(去毛)、山茵陈、枳壳、金钗石斛、甘草各30克,犀角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未。每次6克,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去渣,饭后、临卧温服。

功效 滋阴降火,凉血解毒。

主治 肺肾阴虚,火热上炎之口疮、口臭、赤眼。地黄滋阴汤

方源《不知医必要》。

组成 熟地15克,茯苓9克,麦冬(去心)、萸肉各6克,牛膝(盐水炒)4.5克,北味2.1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滋阴降火。

主治 阴虚火旺之口疮。症见口疮日轻夜重,舌红少苔,脉细数。既济丹

方源《摄生众妙方》。

组成 干姜、黄连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末。搽患处,每日2次。

功效 清心火,滋肾阴。

主治 心肾不交,下寒上热,口疮疼痛,伴头面红赤、心烦、四肢不温者。黄柏散

方源《圣济总录》。

别名 黄柏白蚕散(《古今医统》)。

组成 黄柏(蜜涂,炙干,去火毒)、白僵蚕(直者,置新瓦上,下以火烤至丝断,去火毒)各等份。

用法 上药为细散。敷口内及舌上。

功效 益肾泻火。

主治 口糜生疮。气血不足

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溃疡中央凹陷有白色伪膜,边缘色淡;伴有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治疗以健脾益肾,补养气血为主。八珍散

方源《产乳备要》。

别名 八珍汤(《御药院方》)。

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茯苓、炙甘草、缩砂仁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3克,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去核)3枚,同煎3~5沸,去渣放温,空腹日进2服。

功效 补气养血,健脾祛湿。

主治 气血俱虚,口舌生疮,或齿龈肿溃,恶寒发热。

加减 倦怠畏寒,纳少便溏者,加干姜、附片以温中健脾;偏血虚心慌,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珍珠母、煅龙牡以敛神安神;中气下陷,语言低微者,加升麻、柴胡、枳壳以升提中气;肾精亏虚者,加菟丝子、山萸肉、肉桂以补肾益精。

方解 本方证属气血不足所致。方中人参、茯苓、甘草以益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以和血养血;再配缩砂仁以健脾祛湿。全方合用,共奏补气养血,健脾祛湿之功。升麻散

方源《赤水玄珠》。

组成 升麻4.5克,赤芍、人参、桔梗、葛根、薄荷、防风各3克,甘草1.5克,生姜1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益气活血,祛风敛疮。

主治 气虚而外感风邪,口疮复发者。加味归脾丸

方源《保婴撮要》。

组成 人参、黄芪、茯神(去木)、甘草、白术(炒)各3克,木香1.5克,远志(去心)、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牡丹皮、山栀(炒)各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养血,宁心安神。

主治 忧思伤脾,以致血虚发热,口舌生疮,自汗盗汗,怔忡失眠,腹痛心烦。加味归脾丸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 香附、人参、酸枣仁(炒)、远志(去心)、当归、黄芪、乌药、陈皮、茯神、白术(土炒)、贝母(去心)各30克,木香、甘草(炙)各9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合欢树根皮120克煎汤,蒸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0丸,空腹白滚水送下。

功用 理脾宽中,疏通戊上,开郁行痰,调理饮食。

主治 郁结伤脾,肌肉浇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瘿、肉瘤。加味四物汤

方源《喉科紫珍集》。

组成 当归、白芍各3克,生地9克,川芎2.1克,丹皮2.4克,柴胡1.5克。

用法 水300毫升,加大枣2枚,同煎服。

功效 滋阴养血,泄火解毒。

主治 劳伤火动,口破咽痛,晡热内热,脉数无力。茯苓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赤茯苓(去黑皮)30克,人参9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以水450毫升,煎取225毫升,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 补气健脾。

主治 脾虚气弱,口舌生疮,胸胁逆满胀渴。洗心散

方源《片玉心书》。

组成 白术10克,甘草3克,当归10克,荆芥6克,生地9克,大黄3克,麻黄5克,赤芍9克,薄荷叶3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补气养血,疏风解毒。

主治 气血两虚,复感外邪致口舌生疮。黄芪散

方源《养老奉亲书》。

组成 黄芪30克,川芎30克,防风30克,甘草30克,白蒺藜(略炒,杵去尖,出火毒)30克,甘菊花(不得用新菊)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6克,早晨空腹、日午、临卧各1次,干咽或米饮调服。

功效 补气固表,祛风解毒。

主治 气虚而外感,头目昏重,口舌生疮,神疲,流涕。清补理肺健脾丸

方源《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组成 人参4.5克,生白术9克,云苓15克,生地12克,当归12克,炒杭芍9克,橘红6克,麦冬12克,桔梗9克,半夏曲9克,川贝15克,甘草4.5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次9克,白开水送服。

功效 益气养血,健脾化痰。

主治 脾胃气虚而兼痰湿之口舌生疮,形体肥胖,气短乏力,舌淡白,脉弱细。阳虚湿郁

口疮反复发作,溃疡散在,难愈,周围充血不明显,溃疡面上有白色伪膜,上有较多分泌物,兼有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纳差口淡,胃脘饱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濡。治疗以温阳健脾,祛湿理疮为主。立效饮

方源《活动心书》。

组成 净黄连30克,北细辛7.5克,玄明粉6克。

用法 上前两药研为细末,再同玄明粉放乳钵内杵匀。每用少许干点患处;或用3克,水调敷于疮面。亦可蜜水调药点于舌上患处,每日2~3次。

功效 祛寒散邪,清热敛疮。

主治 口疮疼痛,不能饮食者。半夏散

方源《保命集》。

组成 半夏(锉)30克,桂3克,草乌头3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

功效 温经散寒,燥湿化痰。

主治 口疮,声绝不出,属风寒遏绝,阳气不伸也。半夏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别名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半夏(洗)12克,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孽)12枚。

用法 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渣,再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 寒热中阻,胃气不和,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干呕,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解 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诸药合用共达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之功。附子理中汤

方源《口齿类要》。

组成 茯苓、白芍、附子、人参各6克,白术1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阳健脾,祛湿除疮。

主治 脾胃虚寒,口舌生疮,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畏寒恶热,作呕腹痞,四肢冷逆,或呕吐泄泻。

加减 如脾虚湿重者,可酌加山药、白扁豆、莲子肉以加强健脾祛湿之功。

方解 本方所治,证属阳虚湿郁所致之证。方中附子温中而扶阳气;人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祛湿;因中气不足,虚火易生,故配白芍以养血敛阴,益阴而制火,且又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达温补中焦,健脾益气,祛湿理疮之效。茱萸散

方源《朱氏集验方》。

组成 茱萸(去浮者)、地龙(去土,炙)各等份(炒)。

用法 上药研为末,米醋入生曲调涂脚心。

功效 散寒祛痰,消肿止痛。

主治 口疮及咽痛。贴脐散

方源《杨氏家藏方》。

别名 贴脐膏(《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 吴茱萸15克,干姜1.5克,木鳖子5枚。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次1.5克,冷水调敷脐部,上以纱布盖之,每日2次。

功效 温阳祛寒。

主治 肾阳不足,虚阳上攻,口舌生疮,疼痛不欲饮食,泛吐清水,四肢不温,下利清谷。独胜散

方源《普济方》引《简易》。

组成 缩砂仁不拘多少。

用法 火煅为末。敷疮处。

功效 化湿醒脾,消肿止痛。

主治 口疮。桂枝姜苓汤

方源《四圣心源》。

组成 白芍12克,桂枝6克,干姜6克,茯苓9克,甘草6克,玄参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温经散寒,燥湿敛疮。

主治 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

〇口疮患病的特点及治疗注意点是什么?

口疮是以口腔内、唇、舌、颊等处肌膜生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小溃烂点,表面凹陷,有明显的灼痛感为特征。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单发或多发,甚或聚集成簇,常影响进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阿弗他口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病。

分别以清泻心脾、滋阴降火、补气养血、温阳化湿为主。平时的饮食注意也非常要,应该以清淡为主,否则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易致胃腑积热,生痰生火上攻口。适度的休息、好的心情也是非常需要,这样易使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血来充足,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则得于调畅,内火不易产生。2 口臭

口臭以口腔内有特殊气味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口腔黏膜糜烂成片如糜粥样。本症常可表现于中医的口糜、鹅口疮、食积等疾病中。现代医学中口腔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等疾病常可兼有本症。

本病多因饮食失节、嗜食炙煿,膏粱厚味,脾胃受伤,致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或寒湿内阻;或因膀胱湿热泛及脾胃,以致湿浊不化,久则湿热积聚,上蒸于口。也有因心、肝之火上蒸而致。本病的常见证型有心脾积热、胃火上炎、寒湿内阻、湿热蕴积、心气不足五型。治疗分别以清心泻脾、清胃降火、化湿祛寒、清热利湿、补益心气为主。

口腔内臭味频频,伴有口腔溃疡,发热心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疗以清心泻脾为主。心脾积热升麻黄连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 白檀6克,生甘草9克,生姜(取自然汁)、莲花、青皮、升麻各15克,黄连(去须)30克,黄芩(去腐,酒洗)60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食后白汤送下。

主治 多食肉,口臭不欲闻,其秽恶气使左右不得近。合香丸

方源《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 鸡舌香、川芎各30克,藿香、甘松、当归、桂花、桂心、白芷各15克,零陵香、木香各0.9克,肉豆蔻、白槟榔各5枚,丁香、麝香少许。

用法 蜜制成丸,如芡实大。常含1丸,津咽下。

功效 去热毒气,调和脏腑。

主治 口臭。

备考 方中丁香用量原缺。沉檀香茶饼

方源《鲁府禁方》。

组成 檀香(为末)45克、沉香、芽茶、甘草、孩茶各3克,百药煎6克,龙脑(量加)。

用法 上药用甘草膏为丸,如豌豆大。每次1丸,噙化;捏作饼亦可,以模印花样亦可。

功效 香口生津,止痰清热,宁嗽,清头目。

主治 口臭。草豆蔻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草豆蔻仁、丁香各30克,麝香0.3克,藿香叶、桂(去粗皮)、零陵香、莎草根(去毛)、木香、白芷、当归(切,焙)、槟榔(锉)各15克。

用法 蜜制成丸,如鸡头子大。每次1丸含化,咽津液,每日3丸。

主治 心脾蕴热,随气上熏,发为口臭。香茶

方源《串雅外编》。

组成 芽茶60克,麝香0.3克,硼砂1.5克,儿茶末30克,诃子肉7.5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甘草汤为丸、为片任意。

主治 痰火症,及口臭口干,生疮。洗香丸

方源《鲁府禁方》。

组成 孩儿茶33.9克,上好细茶30克,砂仁39克,白豆蔻9.9克,沉香2.1克,片脑0.6克,麝香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甘草膏为丸,如豌豆大。每用1丸,噙化。

主治 口臭口干,口舌生疮。揩齿龙骨散

方源《普济方》。

组成 龙骨、细辛、石膏、藁本、白芷、川芎、升麻各0.3克,龙葵花、凝水石、盐花(研)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散,以瓷器盛,再用生地黄1440克,以竹刀细切,晒干,入盐花水拌,于铜器中熬成黑色,又取巨胜子150克、炒猪牙皂角1440克,以盐水浸1夜,炙梧桐子15克,牛膝240克切,捣罗为散,与前散和令匀。每晨、临卧,以指点揩齿上。

功效 揩齿璧净令白。

主治 齿垢口臭。胃火上炎

口咄臭秽之气,口内唾液黏腻,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以清胃降火。贝齿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贝齿、文蛤、海蛤、石决明各30克,光明砂15克,龙脑0.3克。

用法 上药为细散,于乳钵中研,入龙脑令匀。每日早晨及夜卧常用揩齿。

功效 去口气,益牙齿,揩齿令光白。

主治 口臭。升麻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升麻60克,防风(去叉)30克,当归(切,焙)、白芷各15克,川芎、藁本(去苗土)各0.9克,麝香(研)0.3克,甘草(炙,锉)15克,木香、细辛(去苗叶)各0.3克。

用法 上药为散,研细。每用3克,敷齿根下,甚者绵裹3克,含化咽津。

功效 生肌长龈。

主治 口臭。升麻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升麻30克,地骨皮、细辛(去苗叶)、菖蒲、地柏、射干、沉香、草豆蔻仁各15克,续断0.3克,寒水石(研)30克。

用法 上药为散。食后以指、药揩齿,良久漱口。

功效 下胸隔邪气。

主治 口臭龋齿。石膏解青汤

方源《种痘新书》。

组成 石膏6克,生地、牛蒡、石斛各3克,紫草、金银花、连翘各2.4克,黄芩、红花、甘草、木通各1.8克。

用法 水煎与噙,频频渐服。

主治 痘后口臭,牙根发痒出血。生香膏

方源《三因一极病症方论》。

组成 甜瓜子(去壳)适量。

用法 上药为细末,蜜熬少许,调成膏。食后含化;或敷在齿间。一方用香附子炒去毛,为末。每早晚揩少许牙上。

主治 口气热臭。地骨皮丸

方源《奇效良方》。

组成 地骨皮、黄芪、桑白皮、山栀子、马兜铃各等份。

用法 上为细末,甘草膏为丸,如芡实大。每次1丸,食后噙化。

主治 肺热口臭,口中如胶,舌干发渴,小便多。竹叶石膏汤

方源《医学集成》。

组成 沙参、麦冬、半夏各10克,石膏20克,甘草3克,竹叶、粳米各10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火郁积口臭。

加减 重者,加香薷。沉香散

方源《御药院方》。

别名 沉醉香散(《普济方》)、沉香白牙散(《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 沉香、麝香各3克,细辛15克,升麻、藁本、藿香叶、甘松、白芷各7.5克,石膏120克,寒水石60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揩齿。

功效 揩齿莹净令白。

主治 口臭。矾石散

方源 方出《海上方》,名见《圣济总录》。

组成 明矾15克,麝香0.3克。

用法 上药相和,搽齿上。

主治 口气臭。龋齿。败毒散

方源《痘疹定论》。

组成 生地黄4.5克,丹皮2.1克,柴胡2.1克,桔梗2.4克,薄荷1.5克,连翘(去心)2.4克,牛蒡子(炒,研)2.4克,黄柏(蜜水炒)1.5克,天花粉2.4克,黄芩(酒炒)2.1克,黑参2.4克,赤芍1.5克,金银花2.4克,甘草(生,去皮)0.9克。

用法 引加煅石膏3克,淡竹叶3克,灯芯50寸,同煎;再用生犀角磨汁,和药同服。

功效 清胃利咽。

主治 疹后口臭、口疮、唇烂,兼咽喉疼痛。神芎丸

方源《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 藿香、木香各3克,当归3克,升麻6克,生地(酒洗)、生甘草各9克,黄连(炒)、砂仁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次50丸,汤送下。

主治 食肉多口臭。透顶香

方源《鲁府禁方》。

组成 片脑3克,麝香1.5克,硼砂9克,薄荷6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熬甘草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用1丸,噙化。

主治 口臭。清气丸

方源《玉案》。

组成 青皮、黄连、黄芩、甘草各15克,石膏、檀香各30克。

用法 蜜制成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滚汤送下。

主治 口臭。清胃饮

方源《简明医彀》。

组成 黄连、黄芩、山栀、石膏、生地、滑石、连翘各3克,知母、升麻、葛根、大黄(酒炒)、石斛各2.4克,甘草1.5克。

用法 加芦根,水煎服。

主治 口臭。

加减 口甜者,加枳壳、骨皮,去知母、葛根、石斛。清胃散

方源《脾胃论》。

别名 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消胃汤(《不知医必要》)。

组成 真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拣净)1.8克(如黄连不好,更加0.6克,如夏月倍之),升麻3克。

用法 水煎冷服之。

功效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经积热,上攻口齿,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舌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者。

方解 本方证为胃有积热,火气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外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热炽盛,循经上攻,故牙龈红肿热痛,甚则唇舌腮颊肿痛;有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热伤血络,故为牙宣出血;热壅则肉腐,故见牙龈溃烂,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大而数,皆为胃热津伤之证。治疗以清胃泻火为主,配合凉血解毒。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以清胃中积热。生地凉血滋阴,丹皮清热凉血,共为臣药。佐以当归,养血和血,以助消肿止痛;然虑其胃中积热郁火,难以直接奏效,故配以升麻,既能清热解毒,善治口舌生疮,又可辛凉散火解毒,并兼作阳明引经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升麻与黄连配伍,有“开提胃热”之功,达到“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的目的。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揩齿石膏散

方源《圣济总录》。

别名 石膏散(《普济方》。

组成 石膏(研)30克,凝水石(研)60克,丹砂(研)0.3克,升麻15克,白芷30克,细辛(去苗叶)、藁本(去苗土)各15克,沉香(锉)30克。

用法 上药捣罗为散。每日用柳枝咬头令软,点药末揩齿。

功效 令齿鲜净,去除恶气。

主治 牙齿黄黑及口臭。寒湿阻胃

口气臭秽,或伴身臭,恶寒发热,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浮紧或迟涩。治疗宜祛寒化湿开胃。丁香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丁香15克,甘草90克,细辛、桂心各45克。

用法 制成丸,如弹子大。每次2丸,临卧含化。

主治 口气臭秽。丁香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丁香20枚,白矾(烧灰)45克,香附子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先以盐揩齿,后用药少许涂之。

主治 口臭及齿肿痛。七香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白豆蔻仁、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桂心各30克,香附子60克,甘松香、当归各15克,槟榔2枚,沉香30克。

用法 制成丸,如大豆大。常含1丸,咽汁,日3夜1;亦可常含咽汁。

功效 下气去臭,止烦散气。

主治 口及身臭。

宜忌 慎五辛。

方解 是必辛香调畅其气,使上彻口鼻,外彻周身,其得力尤在槟榔一味,以为秽浊之出路也。芎□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芎□30克,当归30克,独活60克,细辛15克,白芷15克。

用法 上药捣罗为粗散。每次用药15克,水煎,热含冷吐。

主治 齿风疼痛及口臭。芎□膏

别名 芎芷膏(《世医得效方》)。

方源《济生方》。

组成 香白芷、芎□各等份。

用法 蜜制成丸,如鸡头子大。食后临卧含化。

主治 口气热臭。妇女香身丹

方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组成 沉香、大黄、藿香、红花、檀香、青木香、甘松各6克,细辛3克,槟榔9克,香附15克,甘草、白芷、当归各30克,麝香1.5克,川芎□2.4克,豆蔻15克,藁本24克,防风15克,龙脑0.9克,公丁香12克。

用法 蜜制成丸,3克重。每次1丸,每日服1次,饭后2小时,白开水送下。

主治 腋臭狐臊,口臭气秽,白带白浊,恶气熏人。

宜忌 孕妇勿服。豆蔻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肉豆蔻(去壳)、红豆蔻(去皮)、草豆蔻(去皮)、白豆蔻(去皮)各15克,细辛(去苗叶)0.3克,丁香15克,桂(去粗皮)30克,甘草(炙,锉)、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各15克。

用法 上药捣罗为散。每次3克,熟水调下,每日3次,不拘时候。

主治 口臭。含香丸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别名 丁香丸(《太平圣惠方》)。

组成 丁香15克,甘草180克,细辛、桂心各45克,川芎30克。

用法 蜜制成丸,如弹子大。临卧时服2丸。

主治 口气臭秽。含香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鸡舌香30克,藿香15克,零陵香0.9克,甘松香15克,当归15克,桂心15克木香0.9克,川芎□30克,香附子10个、肉豆蔻(去壳)5个,白槟榔15个,白芷15克,青桂香15克,丁香0.3克,麝香(细研)0.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入麝香研匀,蜜制成丸,如楝实大。常含1丸咽津。

功效 去热毒气,调和脏腑。

主治 口臭。青黛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青黛(研)、苦参(锉)、甘草(炙)各30克,雄黄(研)、丹砂(研)、莨菪子(炒)、矾石(烧灰)、藜芦(去芦头)、细辛(去苗叶)、附子(炮裂,去皮脐)、麝香(研)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用1.5克,以绵裹贴齿痛处,有涎即吐;疳湿者,每次1.5克,空腹以井花水调下。

主治 牙齿根挺出及脱落,疳湿攻唇穿破,侵蚀龋齿,口臭。细辛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细辛30克,甘草(炙微赤,锉)30克,桂心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散。每次3克,以熟水调下,不拘时服。

主治 口臭。透体香丸

方源《便览》。

组成 丁香45克,藿香、零陵香、甘松各60克,白芷、香附、当归、桂心、槟榔、益智各30克,麝香15克,白豆蔻60克。

用法 蜜制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丸,含化,20日后异香。

主治 通身炽腻、恶气及口齿气。椒桂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桂(去粗皮)各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散。每次用15克,水煎服。

主治 口臭。湿热蕴结

口气秽恶,口渴,口干,心胸烦热,小便黄赤灼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五香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

组成 沉香0.9克,丁香0.9克,熏陆香0.9克,黄连(去须)0.9克,鬼臼(去须)15克,麝香(细研)0.3克,木香15克,黄芩15克,羚羊角屑15克,甘草(炙微赤,锉)15克,犀角屑0.9克,栀子仁15克。

用法 蜜制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以清浆水送下,每日3~4次。

功效 去热毒。

主治 口臭。甘草黄芩汤

方源《四圣心源》。

组成 甘草6克,黄芩6克,茯苓9克,半夏9克,石膏9克。

用法 煎半杯,热服。

主治 湿热熏蒸,口气秽恶。加味连理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 白术(土炒)6克,人参、白茯苓、黄连、干姜各3克,甘草(炙)1.5克。

用法 水煎,热服。

主治 口糜,口臭,泄泻。沉香散

方源《普济方》。

组成 沉香、升麻、白芷、藁本(去苗土)、细辛(去苗叶)、丁香各15克,寒水石(研)60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日早取柳枝,咬枝头令软,蘸药揩齿,暖水漱,复以绵揩之令净。

主治 口臭。香薷汤

方源 方出《太平圣惠方》,名见《赤水玄珠》。

组成 香薷480克。

用法 水煎服,热含冷吐。

主治 口臭。黄蕊散

方源《魏氏家藏方》。

组成 黄柏(微炒)30克,青黛15克,麝香(别研)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取少许敷贴疼处,一日3~4次。

主治 口臭,虫蚀作孔。麝香散

方源《直指》。

组成 白矾(煅)、青黛、胡黄连、芦荟各0.3克,蛤蟆(炙焦)0.15克,麝香0.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1.5克,敷患处。

主治 龈烂口臭。心气不足

口气臭秽难闻,伴有心悸气短,动则尤剧,自汗出,或失眠健忘,精神不振,不欲饮食,舌胖,脉细而微。治疗以补心益气为主。芎□散

方源《外台》引《删繁方》。

组成 芎□2.4克,白芷2.1克,甘草(炙)1.5克,桂心1.2克,杜衡1.2克,当归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3克,以酒调下,每日2次。

主治 心虚寒,口气臭冲人及龋齿痛。细辛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细辛(去苗叶)0.3克,菖蒲0.9克,干姜(炮裂)、枣肉(焙干)各15克,鸡舌香0.3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用1.5克,棉裹如杏仁,含咽津,每日3次。

主治 口臭,血不止。荔枝粥

方源 方出《泉州本草》四集,名见《长寿药粥谱》。

组成 干荔枝(去壳)5枚,粳米或糯米60克。

用法 煮粥食。连服3次愈。酌加山药或莲子同煮更佳。

功效 温阳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 老人五更泻,口臭。

宜忌 素体阴虚火旺者忌服。益智散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 益智(去壳)10克,甘草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干咽下,或沸汤点下。

主治 心气不足,口臭。

〇口臭患者的最佳疗法是什么?

口臭以口腔内有特殊气味的症状为主要特点。患者常因此感到苦恼,影响正常的交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中医认为,口臭以体内的痰、湿、火非常有关,所以阻断体内的痰、湿、火的产生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除介绍的许多有效良方外,平时应少食甜腻、肥厚炙煿以及辛辣之物,不要饮食过度,或食不洁之物,多食新鲜的水果,注意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3 牙痛

牙痛是口腔科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无论是牙齿或牙周的疾病都可发生牙痛。现代医学的牙髓炎、牙周炎等以牙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均属本病范畴。

牙痛的原因很多,大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客于牙体,滞而不散;或胃火素盛,加之过食辛辣炙煿等,上蒸牙体;或肾气虚衰,齿牙失养而诱发本病。本病证型可概括为风火相搏、风寒外束、胃火上蒸、肾虚不荣四型,治疗以疏风清热、祛风散寒、降火除热、补肾填精为基本大法。风火相搏

牙齿疼痛,患牙饮冷则痛减,食热则痛增,龈肉红肿,口渴欲饮,发热恶风,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浮数。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止痛为主。干葛防风汤

方源《症因脉治》。

组成 干葛、防风、石膏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疏风、清热、止痛。

主治 外感风热而致牙疼、牙宣等。牛蒡解肌汤

方源《疡科心得集·方汇》。

组成 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疏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 风热外袭而致牙髓炎、智齿冠周炎,兼头面肿痛者。白芷汤

方源《古今医鉴》。

别名 白芷散(《济阳纲目》)。

组成 白芷12克,防风12克,荆芥12克,连翘15克,薄荷9克,赤芍9克,生石膏(先煎)24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疏风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 阳明虚热有风,牙齿疼痛。

加减 风寒甚者,加细辛,以祛风通络止痛;郁火甚、烦躁易怒者,加山栀、牡丹皮以清泄肝火。

方解 本方所治,乃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所致之证。方中白芷、薄荷祛风清热止痛;防风、荆芥疏解风邪;赤芍凉血消肿;连翘清热解毒。全方合用,共达疏风清热,解毒止痛之功。青龙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青黛9克,薄荷叶6克,细辛、芒硝、川芎、白芷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取少许,敷于齿龈肿痛处,每日3~4次。

功效 疏风清热,泻火止痛。

主治 阳明伏火,外感风热,牙龈肿痛,得凉则痛减,口臭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柳枝汤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柳枝1握,地骨皮、细辛、防风、杏仁、蔓荆子各30克,盐15克,生地200克。

用法 上药锉碎。每次用30克,煎汁后口含,并可咽下,每日1~2次。

功效 祛风散火,滋阴凉血。

主治 牙龈红肿,或有渗血、牙齿动摇。清阳散火汤

方源《喉科紫珍集》。

组成 升麻、白芷、黄芩、石膏、防风、荆芥、当归、鼠粘子、连翘、白蒺藜各6克,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食后服。

功效 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 内有伏火,外感风热,牙龈肿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弦数。清热如圣散

方源《杂病源流犀浊》。

组成 连翘4.5克,恶实、黄连各3克,山栀、天花粉各2克,枳壳、柴胡、薄荷、荆芥各1.5克,甘草1克,灯芯50厘米。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疏风、清热、消肿。

主治 风热外袭,引动郁火上犯牙龈、口舌而致牙痛、舌痛。葛根汤

方源《疡医大全》。

组成 葛根6克,赤芍4.5克,赤茯苓1.5克,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2剂。

功效 疏风散火止痛。

主治 风火牙痛。僵蚕散

方源《普济方》。

组成 僵蚕、藁本、白芷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取0.5克,吹撒于牙痛处,每日3次。

功效 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主治 风邪挟痰,上犯阳明经络,阻滞气机而致牙龈肿痛,或有化脓。薄荷连翘方

方源《中医喉科学》引冰玉堂验方。

组成 金银花30克,连翘、生地各15克,牛蒡子、知母各9克,鲜竹叶6克,薄荷、绿豆衣各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祛风清热。

主治 风热牙痛。牙齿作痛,牙龈肿胀,不能咀嚼,腮肿而热,患处得凉则痛减,口渴,舌尖红,苔白干,脉浮数。风寒外束

牙齿冷痛,饮热则痛减,食冷则痛增,或见畏寒,舌苔白,脉浮紧。治疗以辛温解表,散寒止痛为主。升麻散

方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组成 升麻、细辛、荜茇、胡椒、川芎、甘松、白芷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用少许敷患处,良久漱去。若苦甚,用沸汤调药6克,乘热漱,每日2次。

功效 散寒、温经、止痛。

主治 风冷牙痛(牙髓炎)。玉池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寒水石(烧通红,研细)30克,细辛(去苗叶土)、胡椒各15克,荆芥穗7.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与寒水石一处再研,令细匀。用软刷如常刷牙使用,每日2~3次。

功效 祛风散寒。

主治 牙齿疼痛不可忍。甘松香散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 甘松香、莽草、川乌(去皮,炮)各6克,北细辛(去叶)0.6克,硫磺1.5克,香附(炒去毛)6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以手指蘸少许,涂牙上,后以盐汤灌漱。

功效 温经止痛。

主治 一切牙痛。青盐散

方源《魏氏家藏方》。

组成 蝎梢、胡椒各3克,干姜6克,青盐(别研)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入瓷盒内。旋旋揩齿间,良久,盐汤漱之。

功效 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 牙齿疼痛,时时浮动。乳香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乳香1.5克,蜀椒3克。

用法 上药为散。每次0.15~0.3克,涂敷痛处,良久,温荆芥汤漱口,每日3次。

功效 温经、活血、止痛。

主治 牙髓炎牙痛,遇风冷刺激则加重者。定痛牙散

方源《普济方》。

组成 防风、荆芥穗各60克,细辛30克,草乌30克,白芷30克,全蝎22克,青盐15克,朴硝30克,青黛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用少许,先以盐汤漱净,后擦患处,再漱,每日3次。

功效 散寒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 牙髓炎,牙齿疼痛。神应散

方源《杂类名方》。

组成 川芎、防风、升麻、细辛、茯苓、白芷、香附子、荜茇、甘松各等份,石膏3倍量。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晚临卧刷净牙,以指蘸搽,觉热麻时漱去,一日2次。

功效 祛风通络,化瘀止痛。

主治 牙髓炎、牙周炎、口腔扁平苔癣等日久兼感风寒者。特效牙痛散

方源《四川中医》(1988;(2):9)。

组成 荜茇、白芷、细辛各3克,高良姜2.5克。

用法 上药焙黄,共研细末,贮瓶中备用。用时取少许药粉,吸入鼻内。若左侧牙痛则左侧鼻孔吸药;右侧牙痛则右侧鼻孔吸药,每日3次。牙痛甚者可行多次。

功效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 牙髓炎牙痛。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源《伤寒论》。

别名 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麻黄(去节)6克,细辛3克,附子(炮)3克。

用法 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渣,分2次温服。

功效 辛温解表,散寒止痛。

主治 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无汗恶寒,发热倦卧,头痛齿痛,苔白,脉反沉。

加减 若兼胃脘冷痛,四肢不温,便溏纳呆,合理中汤。

方解 本方所治,是阳虚外感所致之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诸药相配,共达助阳解表之功,故对风寒外束之牙疼亦颇合适。清香散

方源《普济方》。

组成 川芎、藁本各30克,防风、羌活各6克,细辛9克,白芷30克,甘草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9克,饭后用清茶调服。如痛甚者,吞黑锡丹30粒。每日2次。

功效 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风冷牙痛。温风散

方源《仁斋直指方解》。

组成 当归、川芎、细辛、白芷、荜茇、藁本、蜂房(炒)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6克,用井水煎服,并漱口,一日2次。

功效 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 风冷齿痛。蜂窝散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马蜂窝、白蒺藜、花椒、艾叶、葱头、荆芥、细辛、白芷各等份。

用法 上药锉碎,以醋煎15分钟。每次取药末3克,噙含口内,20~30分钟后吐去,每日2~3次。

功效 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 牙髓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等,局部疼痛或麻木感、异物感,无发热,口中淡,舌质偏淡者。胃火上攻

牙痛,齿龈红肿或腐烂,咀嚼时痛增,渗出脓血,渴喜冷饮,口中臭秽之气,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洪数。治疗以清胃、降火、止痛为主。牙疼饮

方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 石膏12克,升麻4.5克,生地15克,防风、薄荷叶、荆芥穗、前胡、天麻各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食后热服。

功效 疏风散热,消肿止痛。

主治 牙髓炎热证,见牙疼夜甚,不能咀嚼,牙龈肿胀尚不显著者。玉女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生石膏9~15克,熟地9~15克或30克,麦冬6克,知母、牛膝各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胃滋阴。

主治 阳明有余,肾水不足之牙痛头痛,牙龈出血,烦热口干,舌红少津无苔或薄黄苔。

加减 肿痛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溢脓血者,加马勃、旱莲草、皂角刺、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方解 本方所治,是由胃火炽盛,肾阴亏虚所致之证。方中以生石膏甘寒入胃,以清胃火之有余,退热生津而止渴,为胃火牙疼之要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滋阴壮水以制火,为补肾滋阴之上品,皆为主药;知母苦寒质润,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又能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有金水相生之意;麦冬微苦甘寒,协熟地滋肾水而润胃燥,又能上清心火以除烦,中清胃火而生津,有清补并行之功,皆为辅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能清能补,标本兼顾,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自愈。竹叶膏

方源《青囊秘传》。

组成 生竹叶(去梗净)500克,生姜120克,净白盐180克。

用法 先将竹叶熬出浓汁,又将生姜捣汁,同熬沥净,将盐同熬干。擦牙。

功效 清心凉胃,散热止痛。

主治 心胃有热,牙齿疼痛。冰心散

方源《喉科种福》。

组成 冰片0.9克,黄柏1.5克,白矾2.1克,灯草(烧存性)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吹患处。

功效 解毒消肿。

主治 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致阴火沸腾,牙龈肿痛,咽喉生疮。黄连上清丸

方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各240克,大黄360克,连翘、姜黄各180克,玄参、薄荷、归尾、菊花各120克,葛根、川芎、桔梗、天花粉各6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主治 心脾积热上冲,口齿受灼而见牙痛、龈肿、口舌生疮等症。清胃汤

方源《古今医彻》。

组成 生地黄4.5克,石膏6克,升麻1.5克,丹皮、防风、枳壳各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胃泄火,解毒利咽。

主治 龈肿溃烂。

加减 下龈甚者,加芍药、黄芩。清胃散

方源《脾胃论》。

别名 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消胃汤(《不知医必要》)。

组成 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升麻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冷服。

功效 清胃泻火,凉血清肿。

主治 胃中积热,上下牙痛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舌上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牙痈、口疮、重舌、唇风等属于胃火上炎所致者。

方解 本方以黄连苦寒泻火,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泻火,凉血消肿之功。葛根白牙汤

方源《医醇剩义》。

组成 葛根6克,石膏15克,花粉9克,石斛9克,连翘4.5克,薄荷3克,防风3克,桔梗3克,淡竹叶20张,白茅根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胃泻火。

主治 阳明火热上灼口齿,而生牙痛、口疮、牙宣等症。肾虚不荣

牙痛隐隐,时作时休,牙根浮动,牙龈微红肿,或龈肉萎缩,牙齿酸弱,咀嚼无力,喜热饮,或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脉象细数无力。治疗以滋阴益肾,养精填髓为主。六合汤

方源 方出《医垒元戎》,名见《赤水玄珠》。

组成 熟地黄、川芎、芍药、当归、地骨皮、牡丹皮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滋阴补血,降火除热。

主治 阴血不足,虚火上浮致牙痛。症见牙齿疼痛,咽干微疼,舌红少苔。玉液煎

方源《医醇剩义》。

组成 石膏15克,生地15克,石斛9克,麦冬6克,玉竹12克,葛根6克,桔梗3克,薄荷3克,白茅根24克,甘蔗汁100毫升。

用法 水煎去渣,甘蔗汁冲服。每日1剂。

功效 养阴生津,清胃降火。

主治 阴津亏虚,虚火灼炎而致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或牙宣出血,面赤发热。白玉汤

方源《广西中医药》(1984;(4):31)。

组成 生地、麦冬各15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玄参10克,花粉15克,牛膝10克,大黄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养阴清热,泻火止痛。

主治 肾阴不足,胃火上炎之牙痛。地黄散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干地黄、升麻、青盐、芦荟、防风各等份。

用法 上药捣罗为细散。每次30克,以水200毫升,酒150毫升,同煎至225毫升,去渣,热含于疼痛处,倦即吐之,以药含尽为度,一日2次。

功效 滋阴散火。

主治 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牙齿松动,齿龈肿痛,头昏目眩,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地骨皮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地骨皮30克,细辛(去苗叶)15克,生干地黄(切)30克,戎盐(研)0.6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5克,以水300毫升,煎3~5沸,去渣,热漱冷吐。以愈为度。

功效 滋阴清热,散火解毒。

主治 肾阴亏虚,火毒上炎,牙齿疼痛,吃物不得。两地汤

方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组成 生地20克,玄参2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地骨皮6克,阿胶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养阴清热。

主治 肾阴不足,虚热内扰而致牙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清热甘露饮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 生地、麦冬、石斛、知母、枇杷叶、茵陈蒿各10克,黄芩、甘草各3克,石膏30克。

用法 水煎服,加灯芯2克为药引。每日1剂。

功效 养阴清热。

主治 牙龈炎日久,牙齿松动,牙龈暗红疼痛,头昏晕者。徙薪饮

方源《景岳全书》。

别名 徙薪散(《叶氏女科》)。

组成 陈皮2.5克,黄芩6克,麦冬、芍药、黄柏、茯苓、丹皮各4.5克。

用法 用水200毫升,煎至140毫升,空腹时温服。每日1~2剂。

功效 滋阴凉血,清火止痛。

主治 阴虚内热,上灼口腔,而致口疮、牙痛、牙痈。滋阴八味煎

方源《景岳全书》。

别名 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滋阴八味汤(《证因方解集要》)、知柏六味汤(《家庭治病新书》)。

组成 山药15克,丹皮9克,白茯苓9克,山茱萸15克,泽泻9克,黄柏(盐水炒)9克,熟地黄12克,知母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固肾培本,滋阴降火。

主治 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牙痛隐隐,时作时休,牙根浮动,或牙龈微红肿,咀嚼无力,喜热饮,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脉象细数无力。

加减 兼气短乏力者,酌加人参、白术、黄芪;兼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者,酌加白芍、当归、枸杞等。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属阴虚火旺所致。故以六味地黄丸以滋阴固肾,配以知母、黄柏滋肾阴,降虚火。配合成方,共达固肾培本,滋阴降火之功。滋阴甘露丸

方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组成 生地、熟地各600克,天冬360克,枇杷叶、石斛各500克,酒黄芩300克枳壳240克,茵陈180克,玄参60克,甘草180克,麦冬36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酮子大。每次服9克,白开水送服。每日2次。

功效 滋阴降火。

主治 阴液不足,虚火上炎而致口疮、口糜、牙痛、牙宣等症。

〇牙痛患者注意怎样的护理?(1)注意适当的避寒,否则风寒之邪客于牙体,滞而不散而牙齿疼痛。(2)少食辛辣炙煿之物,不使胃热之火产生而上炎于牙。(3)老年人注意肾气功能的强健,使牙有所养,因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4)饮食物注意干净卫生,避免虫蚀入侵败牙。(5)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或用淡盐水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4 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指以龈肉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经常渗出血液或脓液为特征的病证。中医又称“齿衄”。现代医学中的牙髓炎、牙周炎、牙龈炎等病见有牙龈出血的均属本病范畴。

由于齿为肾所主,而上下牙床属阳明大肠经和胃经所属,齿及齿龈均需气血的濡养。故本病主要由胃火上蒸、肾阴虚损、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临床主要有风火外袭、胃火上蒸、血瘀阻络、阴虚火旺、气阴不足五型。治疗分别以祛风散热、清胃降火、祛瘀止血、滋阴降火、滋阴补气止血为主。风热外袭

牙龈红肿疼痛,出血,发热憎寒,头痛,口渴引饮,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治疗以祛风散热为主。干葛防风汤

方源《症因脉治》。

组成 干葛、防风、荆芥各10克,石膏20克,知母10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外感牙衄,右脉浮数,身热无汗,有表邪者。郁金散

方源《直指》。

组成 郁金、白芷、细辛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擦牙,以竹叶、竹皮浓煎,入盐少许,含咽,或炒盐敷亦可。

主治 齿出血。神效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草乌头、青盐、皂荚各0.3克。

用法 上药于瓦器内烧灰存性。每用少许,擦牙。

主治 牙缝出血。清齿汤

方源《仙拈集》。

组成 薄荷、花粉、连翘、桔梗、玄参、木通、干葛各3克,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齿缝出血。胃火上蒸

牙龈红肿痛,出血,出脓,口臭,烦渴多饮或喜冷饮,多食易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治疗以清热泻火,消肿止血为主。五黑散

方源《点点经》。

组成 黄连(慎用)、山栀、天冬、麦冬、黄芩(炒黑)各6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葱汤化服。

主治 酒伤脾胃,牙缝流血,不拘身凉身热。五福化毒丹

方源《万病回春》。

组成 犀角、桔梗(去芦)、生地黄(酒洗)、赤茯苓(去皮)、牛蒡子(微炒)各15克,朴硝连翘、玄参(黑者)、粉草各18克,青黛(研极细)6克。

用法 制成丸。每次1丸,薄荷汤化下。

主治 小儿壅积热毒,唇口肿破生疮,牙根出血,口臭颊赤,咽干烦躁,或痘疹余毒未解,或头目身体多生疮疖。

加减 兼有惊者,加朱砂为衣。牙疳散

方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 血竭60克,人中白(煅)30克,儿茶60克,青黛30克,生硼砂30克,青果炭60克,冰片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粉,过罗。用药少许,擦牙患处。

功效 清胃热,消肿痛。

主治 胃热火盛,牙痛牙疳,齿缝出血,牙床肿烂。生肌桃红散

方源《御药院方》。

别名 生鸡桃花散(《普济方》)、生肌梅花散(《奇效良方》)。

组成 寒水石粉90克,朱砂(飞)6克,甘草(炒)3克,龙脑子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捻有窍处。

主治 齿龈内出血,并有窍眼,时时吐血。竹叶汤

方源《魏氏家藏方》。

组成 苦竹叶不拘多少。

用法 水煎浓汤,漱之。

主治 齿衄。竹茹醋

方源《不知医必要》。

组成 生竹茹15克(无生用干须加倍)。

用法 用醋浸1夜,不时含之。

主治 牙龈出血。冰硼散

方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组成 生石膏30克,硼砂21克,白僵蚕3克,梅片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每用少许,吹擦皆有效,先用冷茶漱口,漱净擦药,每日用5~6次。

功效 清毒化腐。

主治 口疮舌肿,咽喉糜烂,牙痛齿衄,舌干唇裂。异香丹

方源《魏氏家藏方》。

组成 白芷、藿香叶(新者,净洗)、零陵香叶、木香(不见火)、桂花(不见火)、香附子(去毛,净洗)、甘松(净洗)、丁香(不见火)、鸡心、槟榔、白豆蔻仁各30克,榆柑干(去核)9克,当归(去芦头,洗净,酒浸一夜,焙干)1.5克。

用法 制成丸。每次1丸,含化。

主治 劳心思虑过度,胃中客热上攻,口气,齿衄,时时出血,牙齿浮动或疼痛,不能咀嚼饮食。收血双解散

方源《点点经》。

组成 柴胡6克,苁蓉(去甲)3克,山栀、天冬、麦冬、黄芩、胆草、羌活、故纸各4.5克,香附、黄柏各3克,甘草1.2克。

用法 水煎,葱白3茎、荷叶烧灰为引。

主治 牙缝流血如泉,不拘身热身凉及衄血不止。固齿擦牙散

方源《疡医大全》。

组成 上好食盐(成块者,煅)、骨碎补、生软石膏各120克,新鲜槐花60克。

用法 制成丸,晒干再磨末,擦牙。

功效 固齿。

主治 齿衄。调胃承气汤

方源《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 大黄(酒制)9克,玄明粉4.5克,甘草3克,枳壳4.5克。

用法 水煎,去渣,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主治 牙衄,阳明壅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黄连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黄连、白龙骨、马牙消各30克,白矾0.3克,龙脑3克。

用法 上药捣罗为散,研入龙脑令匀。每次用1.5克,敷齿根下。

主治 齿缝间出血,吃食不得。清胃散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 黄芩、黄连、生地、丹皮、升麻、石膏各3克,生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经有热,牙齿或牙龈作肿,出血不止。绿袍散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黄柏、薄荷、芒硝、青黛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末,入冰片少许。掩上牙床即止。

主治 齿缝出血。楝果裘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 楝树果2个。

用法 连肉核捣烂,丝绵包裹,先用温汤漱净瘀血,塞于牙缝内。其血自止。

主治 阳阴胃经实火上攻,血从牙缝流出。血瘀阻络

牙龈肿胀,痛如针刺,拒按,出血紫暗,面色晦暗,皮肤干燥,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涩,或沉弦。治疗以化瘀止血为主。必胜散

方源《济生续方》。

组成 蒲黄(略炒)、螺儿青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用少许擦患处,少待,用温盐水漱之。

主治 齿衄。当归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当归(焙干)30克,桂(去粗皮)、甘草(炙)各15克,矾石(熬枯)0.3克。

用法 水煎去渣,热漱冷吐,一日2~3次,即愈。

主治 酒后,牙齿血涌出。固精汤

方源《点点经》。

组成 淮膝、杜仲、当归、陈皮、黄芩、骨皮、知母、川芎、白芍各3克,补故纸3克,红花1.5克,甘草1.2克。

用法 水煎,棕灰6克为引。

主治 血瘀,不拘牙缝,发尖流血。骨碎补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骨碎补(炒黑色)60克。

用法 上药捣罗为细散。漱口后揩齿根下,良久吐之,临卧再用,咽津不妨。

主治 肾虚气攻,牙齿血出,牙龈痒痛。擦牙散

方源《疡医大全》。

组成 上好食盐(成块者,煅)、骨碎补、生软石膏各120克,新鲜槐花60克。

用法 捣烂为团,晒干再磨末。擦牙。

功用 固齿。

主治 齿衄。阴虚火旺

牙龈牙齿浮动,牙龈微红微肿,血液时时渗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颧红,或有头晕,耳鸣,腰酸,舌质红而少苔或无苔,或绛而少津,脉弦细而数或细数。治疗宜滋阴、降火、止血。二参汤

方源《外科大成》。

组成 人参、玄参各6~21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经虚火,牙龈腐烂,淡血渗漏不止者。龙骨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白龙骨30克,地黄30克,干姜(炮裂,锉)15克,曲头棘针0.3克,白矾(烧灰)0.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用1.5克,涂敷齿龈下。

主治 齿龈血出不止。地黄汤

方源《太平圣惠方》。

别名 生地黄汤(《圣济总录》)。

组成 生地黄(切)90克、柳枝(锉)10克,黑豆20克。

用法 将黑豆及柳枝炒令黄,以无灰酒200毫升浸之,即下地黄,煎五六沸,去渣,热含冷吐。以愈为度。

主治 齿龈出血。苍玉潜龙汤

方源《医醇剩义》。

组成 生地12克,龟板18克,石膏9克,龙齿9克,石斛9克,花粉6克,丹皮4.5克,羚羊角4.5克,沙参12克,白芍4.5克,藕节90克,茅根15克。

用法 同煎汤,代水饮。

主治 阴虚阳亢,龙雷之火冲激胃经,齿缝出血,牙并不宣,多则血流盈盏,昼夜十余次,面红目赤,烦扰不安。蒺藜汤

方源《外科大成》。

组成 白蒺藜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以水2盅,煎至1盅,入食盐一撮,漱之。

主治 牙衄及牙痛根肿动摇者。擦牙散

方源《医级》。

组成 大黄120克,旱莲草、杜仲各300克,腌猪骨(煅)、青盐各120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日清晨擦之。久则齿自固。

主治 齿衄牙宣,动摇不固。气阴不足

牙龈萎缩颜色淡白,牙根宣露,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牙龈经常渗血,刷牙及吮吸易出血,口发酸,面色无华,胃寒倦怠,头昏眼花,失眠多梦,胃呆纳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以滋阴补气,养龈健齿为主。麦冬汤

方源《仙拈集》引苏东坡验方。

组成 人参2.4克,茯苓、麦冬各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齿缝出血成条。麦冬散

方源《诚书》引钱乙方。

组成 人参、赤茯苓、麦冬、天冬、熟地、白茅根(去皮)、生地各6克,甘草(炙)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胃热口臭,牙根出血。牢牙石燕子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石燕子(火烧醋淬七遍后,再烧一次,去醋气,细研)10对,青盐(研)、麝香(研)各3克。

用法 上药各研为细末。每用药1.5克,以指蘸药刷擦牙龈上,合口少时后,用温酒漱咽,如不欲咽,吐出不用无妨,每日早晨用一遍。

主治 牙齿龈肉不固,及肾弱齿疏,或血出侵蚀。阖缝丹

方源《辨证录》。

组成 猴姜、人参、北五味、三七根末各3克,甘草0.6克。

用法 上药各研为细末,擦牙,含漱即止血。

主治 齿缝出血。

〇牙龈出血注意怎样的调理?(1)注意内火的产生,一则少食辛辣炙煿之物,多食不上火的水果、蔬菜。二则保持良好的心情,不使肝气郁结,而使气郁化火上炎灼伤牙络。(2)注意肝肾阴的滋养,服些滋养肝肾之品。如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等。单味药如枸杞子、山药、百合、生地等品以泡水。(3)保持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则气血旺,牙齿得以气血的濡养。5 咽喉疼痛

喉疼痛是以咽喉部疼痛,或红肿,或见喉底颗粒增多为主要症状。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喉炎属本病范畴。中医的喉痹、喉痈、乳蛾、白喉等均可见有此症状。

本病的发生多因风热外侵,或风寒外束结于咽喉,或因邪热传里,肺胃热盛,熏蒸咽喉,或烟酒过度、工作环境尘埃过重等刺激咽喉。也有脏腑亏虚,虚火上炎,或气血不足,咽喉失养而致。临床常见的证型有风热外侵、肺胃热盛、痰热郁阻、气血瘀滞、肺胃阴虚、肾阴不足、阳虚寒凝等七型。其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泄热解毒,利咽消肿;清热化痰,利咽散结;理气活血,祛瘀止痛;滋阴润肺,利咽止痛;滋阴降火,利咽润喉;温阳散寒,利咽止痛。风热外侵

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突起。全身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主。小硼砂散

方源《医方类聚》引自《施圆端效方》。

组成 硼砂、马消石各9克,桔梗、甘草、薄荷各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干敷咽中。

主治 咽喉肿,疮生疼痛。牛黄金露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牛黄(研)、龙脑(研)各3克,人参末60克,甘草(生,为末)15克,丹砂(研,水飞)30克,甜消(研)15克。

用法 制为丸。每次1丸,含化咽津。功效 化涎解毒。

主治 风热毒气上攻,咽喉、舌颊肿痛生疮,噎闷。牛蒡子丸

方源《奇效良方》。

组成 牛蒡子(微炒)30克,川升麻、黄药子、干浮萍、草玄参、甘草(生用)各15克。

用法 制为丸。常含1丸,咽津。

主治 咽喉内热毒所攻,生疮肿痛。升麻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升麻、苦药子、铅丹(炒)、大黄(生用)各15克。

用法 制为丸。每次1丸,绵裹咽津,化尽再服之。

主治 伤寒后喉内生疮,喉肿塞,毒热上冲。升麻汤

方源《外台》引《古今录验》。

组成 甘草(炙)30克、升麻、石膏(碎)、牡丹皮各30克。

用法 水煎服,一日3次。

主治 咽喉生疮。

宜忌 忌海藻、菘菜。龙脑丸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龙脑(研)1.5克,白矾(挑子内炼沸泣尽汁为度,研)、玄明粉各3克,蝉壳(去足,炒,研末)30枚,牛黄(研)0.15克,蛇蜕皮1条(长2尺,铁器上,焦,研为末)。

用法 上药在一处研细,加砂糖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冷水化破一丸服之。

主治 小儿风热,咽喉肿塞生疮,摇头烦闷及虫咬心痛。如圣汤

方源《普济方》引《旅舍》。

别名 如圣麦冬散(《杨氏家藏方》)、如圣饮子(《癍论萃英》)、如圣饮(《治痘全书》)。

组成 桔梗30克,甘草(生)30克,牛蒡子(炒)30克,麦冬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沸汤调下,细细服。入竹叶煎,尤妙。

功效 祛痰清热利咽。

主治 咽中有疮,咽物不下,咳嗽咯血,肺痿,痰唾气促,咽喉肿痛。利膈汤

方源《普济本事方》引都君予方。

别名 利膈散(《古今医统大全》)。

组成 鸡苏叶、荆芥穗、桔梗(炒)、防风(去杈股)、牛蒡子(隔纸炒)、甘草(炙)各30克,人参(去芦)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3克,沸汤点服。

功效 轻清解散。

主治 虚烦上盛,脾肺有热,咽喉生疮;腹痈脐中出脓,失护进风,角弓反张。

加减 如咽痛口疮甚者,加僵蚕30克。

方解 此手太阴、少阴药也。咽痛咽疮,由于火郁,桔梗、甘草,甘桔汤也,辛苦散寒,甘平除热,为清膈利咽之要药;加薄荷、荆芥、防风以散火除风;加牛蒡子以润肠解毒,火者元气之贼,正气虚则邪火炽,故又加人参以补虚退热。利膈汤

方源《济生方》。

组成 防风、鸡苏叶、桔梗、牛蒡子、荆芥穗各30克,川升麻、人参、甘草(炙)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上膈壅热,口苦咽干,痰唾稠黏,心烦喜冷,咽喉生疮疼痛,一切上壅之证。利膈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黑牵牛(炒)、甘草(炒)各120克,防风30克,牛蒡子(炒)240克。

用法 上药各慢火炒令熟,与防风同为细末。每次6克,沸汤150毫升点药,澄清服,不拘时候。

主治 咽喉诸疾,肿痛生疮。金锁匙

方源《外科百效》。

组成 川乌(去皮)3克,淮地(去皮)12克,薄荷叶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3克,食后淡茶调下。

功效 疏风消肿。

主治 咽生疮,或满,或红,或白。

宜忌 忌冷水;如麻,只服生姜汁解。肺胃热盛

临床主要表现为咽喉不适,有灼热感,时有咽痒,有异物感,但饮食如常;咽部慢性充血,喉底或有颗粒增生,呈颗粒突起,咽侧常有肿大;情绪易激动,心烦口干,口腔常有溃疡,口气较重,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疗以清热泄火,养阴利咽为主。八仙散

方源《喉科指掌》。

组成 人中白(煅存性用)30克,生大黄36克,生石膏15克,元参(盐水炒)18克,黄芩(酒炒)42克,玄明粉21克,僵蚕末9克,瓜硝24克,轻粉3克。

用法 制成锭剂。每次6克,放舌上,津化咽下,连连不断,则烂斑自去矣。

主治 咽喉溃烂。万应喉中散

方源《集验良方》。

组成 上犀黄3克(透甲者真),滴乳石(研净末)15克,真珍珠3克(大者无油为妙),劈辰砂(漂净,末)3克,灯草灰9克(陈者更佳),儿茶15克,大梅片3克,香白芷(生晒,研净末)6克,片黄柏(生晒,研净末)9克,苏薄荷(生晒,研净末)21克,甘草(生晒,研净末)9克,背黛(去石灰,净末)9克,上血竭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瓷瓶贮好,勿令泄气。用时吹喉。

主治 喉痹,缠喉风,双单乳蛾,喉痈,喉疮,阴虚咽痛。

宜忌 戒口为要。千金吹喉散

方源《慈航集》。

组成 白僵蚕(去头足,烘)9克,人中黄9克,犀牛黄0.9克,硼砂6克,青黛(水飞)6克,人中白(煅透)9克,冰片1.8克,儿茶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瓷瓶收好,以备急用。用时吹喉。

主治 烂喉。元朱丹

方源《增订治疗汇要》。

组成 硼砂、玄明粉(制)各15克,朱砂1.8克,梅片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时吹喉。

功效 长肌肉,生新去腐。

主治 喉中溃烂。牛黄益金散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黄柏(为末,用蜜丸,炙数次,以熟为度,另研为极细末)、白僵蚕(净)、白硼砂各4.5克,牛黄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用蜜调如稀糊,涂敷患处;或为丸如龙眼大,含化咽之。

主治 虚火炎上伤肺,咽喉生疮破烂。

备考 此方必加冰片0.15克方妙。少阴甘桔汤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 桔梗6克,甘草3克,陈皮、川芎、黄芩、柴胡、玄参各1.8克,羌活、升麻各1.2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加葱白1根,煎取320毫升,温服。

功效 清热解郁,凉血利咽。

主治 虚火上灼咽喉,经脉气血不畅而致喉痹,咽痛,手足心热,头晕,脉细数者。

加减 口咽干燥者,酌加麦冬、生地、牡丹皮、知母以滋阴润燥;心烦失眠者,加知母、酸枣仁、阿胶以滋养安神;肝火旺、烦躁易怒者,加夏枯草、山栀以清泄肝火。

方解 本方所治,是郁火内灼咽喉所致之证。方中黄芩、柴胡以疏肝解郁,清泄郁热;桔梗、玄参、甘草、升麻以解毒利咽,且升麻、柴胡又能疏散郁热;玄参、川芎、羌活凉血活血,祛风利咽;更以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达清热解郁,凉血利咽之功。甘露消毒丹

方源《医效秘传》。

别名 普济解毒丹(《温热经纬》)。

组成 飞滑石450克,黄芩300克,茵陈330克,藿香、连翘各120克,石菖蒲180克,白豆蔻120克,薄荷120克,木通150克,射干120克,川贝母150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和匀。每次9克,开水调服,每日2次。或以神曲糊为丸,每次9克,开水送服,一日2次。

功效 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主治 暑热或暑湿外侵而致喉痹,见咽痛、头痛,头昏如裹,食欲不振,咽黏膜肿胀,舌苔黄腻等症。龙胆煎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龙胆、黄连(去须)、黄柏(去皮,蜜炙)、升麻(去土)、苦竹叶(切)、槐白皮、大青各30克,白蜜10毫升,酥27克。

用法 上药细锉7味如麻豆大,以水3.5升,煮取700毫升,滤去渣,纳蜜及酥,再煎五六沸。每月服1匙头,含化咽津,每日5~6次。

主治 喉中疮,口疮。玄参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玄参30克,川升麻、射干、川大黄(锉碎,微炒)各15克,炙甘草22.5克。

用法 上药捣罗为粗散。每次9克,以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渣,放温,时时含咽。

功效 泻火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 热毒伏于咽喉,咽喉灼痛,渴喜冷饮,咽部有异物感,喉底有颗粒增生,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玄参气味咸苦,入手足少阴;升麻气味辛温,入足阳明;射干气味苦平,入手足厥阴;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治悬痈痛咽阻不能下食者,以苦降之品,少佐辛温,再少使以甘平,则上逆之热缓缓下行,病自减矣。玄参解毒汤

方源《外科正宗》。

组成 玄参、山栀、黄芩、甘草、桔梗、葛根、生地、荆芥各3克。

用法 用水400毫升,加淡竹叶、灯芯各3克,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功效 养阴生津,清热利咽。

主治 肺胃有热,阴津受伤之咽喉疼痛,咽干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者。冰心散

方源《喉科种福》。

组成 冰片0.9克,黄柏1.5克,白矾2.1克,灯草(烧存性)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吹喉。

主治 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致阴火沸腾,咽喉生疮,声音不出。杏仁丸

方源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名见《太平圣惠方》。

别名 口疮煎(《普济方》)、甘连散(《普济方》)。

组成 杏仁20枚,甘草3克,黄连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合和,绵裹,如杏仁大。含之,勿咽,每日3次,夜1次。

主治 口中疮烂,痛不得食,咽喉及舌生疮烂。吹喉散

方源《万氏家抄方》。

组成 黄柏(蜜炙)9克,硼砂(煅过)7.5克,孩儿茶3克,朱砂2.4克,寒水石2.1克,冰片0.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先用大黄、防风、羌活、薄荷、黄柏煎汤漱过,再吹入喉。

主治 喉疮生脓不收口者。

加减 有虫者,加雄黄3克。利咽活血汤

方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2):733)。

组成 桔梗、牛蒡子各10克,赤芍、山豆根、草河车各1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泻火,解毒利咽。

主治 慢性咽炎。

加减 若兼外感风寒,咽痒咳嗽,头痛鼻塞,畏寒无汗,咽不充血,舌苔薄白者,可加防风、荆芥、杏仁;若兼外感风热,咽痛咳嗽,咽部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舌红者,可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兼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咽痒干痛,声音嘶哑,咽部黏膜干红或有萎缩者,加麦冬、元参、北沙参、生地;若咽部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加水红花子、皂角刺、贝母。青白散

方源《外科百效》。

组成 胆矾、白矾(生研)、青黛、冰片各3克。

用法 上药入猪胆内阴干,临时取用。

主治 斗底风,咽喉下生红黄疮。青金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南硼砂(另研)30克,薄荷60克,甘草(炒)22.5克,百药煎9克,马牙消(枯,另研)、青黛(另研)各15克,紫河车7.5克,白僵蚕(直者,去头,微炒,取末)4.5克,脑子(另研)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每次用少许,时时干敷舌上,细细咽津。

主治 心肺客热上攻,咽喉肿痛生疮,舌本强硬,妨闷不利。青蒲散

方源《卫生鸿宝》。

组成 硼砂、蒲黄、黄柏、人中白(煅白如盐)、青黛(水飞净)、儿茶各3克,薄荷(龙脑者)、玄明粉、僵蚕、马勃各0.3克,麝香、冰片各0.6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芦管吹数次愈。

主治 走马牙疳,烂嘴,咽喉疼痛,舌胀龈臭,牙床溃烂。金不换

方源《观聚方要补》引《喉科指掌》。

组成 人中白(煅存性)15克,细柏末9克,青黛18克,玄明粉9克,硼砂9克,西瓜消24克,冰片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用时吹入喉。

主治 火症,痘疳,牙疳,喉间溃烂者。

加减 烂斑有深潭者,加龙骨、象皮、赤石脂各9克,同研吹之;喉癣、喉疳,每3克加银粉雪0.9克(即瓜消之飞出者也)。柳华散

方源《医学心悟》。

别名 柳花散(《医学心悟》)。

组成 真青黛、蒲黄(炒)、黄柏(炒)、人中白各30克,冰片0.9克,硼砂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时吹入喉。

主治 喉疮,并口舌生疮,走马牙疳,咽喉肿痛。咽喉宝袋泡茶

方源《新中医》(1991;(2):7)。

组成 乌梅2份,薄荷、绿茶、甘草各1份。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按袋泡茶剂半生药型要求制作,每袋4克。每次用1袋,开水冲泡频服,每日3袋。服用15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

功效 散风火,利咽喉。

主治 慢性咽炎或伴喉炎,见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并伴有咽喉痛痒、干燥、异物感、咳嗽。珍珠牛黄丸

方源《痧喉汇言》。

组成 珍珠2.4克,硼砂1.2克,辰砂1.8克,人中白2.4克,青黛1.2克,冰片0.3克,儿茶1.2克,琥珀2.4克,牛黄0.6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用时吹喉。

主治 咽喉臭烂不收口。黄柏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黄柏(去粗皮,炙)15克,升麻、木通(锉)各30克,竹茹0.9克,麦冬(去心焙)45克,玄参30克,前胡(去芦头)、大青各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9克,水煎,去渣,入芒硝末3克,搅令匀,温服。如鼻中有疮,以地黄汁少许滴鼻中,每日3~5次,不拘时候。

主治 咽喉闭塞生疮,干呕、头痛、食不下。

加减 要通利,加芒硝;不欲利,去之。救命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大黄(锉,炒)、黄连(去须)、白僵蚕(直者,炒)、甘草(生)各15克,腻粉9克,五倍子0.3克。

用法 上药为细散。每次3克,大人以竹筒子吸之,小儿以竹筒子吹之。如余毒攻心肺,咽有疮,用孩儿奶汁,调药3克,以鸡翎探之,呕者生,不呕者死。

主治 脾胃热毒上攻心肺,喉咽有疮,并缠喉风。麻仁丸

方源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名见《普济方》。

组成 大麻仁1升、黄芩60克。

用法 制成丸。含之。

主治 连月饮酒,咽喉烂,舌上生疮。清咽汤

方源《临证医案医方》。

组成 蒲公英24克,牛蒡子12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15克,马勃6克,郁金9克,炒枳壳9克,桔梗9克,元参24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化橘红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利咽,理气生津。

主治 慢性咽炎,咽痛,咽干,咽部有异物感。喉疳丸

方源《仙拈集》。

组成 槐花9克,牛膝、孩儿茶、黄连各3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丸,夏,西瓜水送下;冬,梨汁送下。

主治 喉烂。硼砂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蓬砂(研)、甘草(锉)各0.3克,马牙消、人参各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散。每次1.5克,含化咽津,不拘时候。

主治 咽喉紧肿疼痛;咽喉生疮,腥臭疼痛。鼠粘子解毒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 炒牛蒡子、桔梗、青皮、升麻、黄芩、天花粉、生甘草、玄参、栀子、黄连、连翘、葛根、炒白术、防风、生地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0克,开水调服,每日2次。

功效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 慢性咽炎受风热侵袭而复发者。痰热郁阻

咽部微痛微痒,咽部有痰或异物粘着感,咽部黏膜色淡红微肿,或血管显露,色红肥厚,喉底或有颗粒增生,咽侧肥厚;伴胸膈满闷,口干而黏,口有臭气,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治疗以清热化痰,利咽消肿为主。加味甘桔汤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生甘草1.5克,苦桔梗、苏梗、紫菀、白前、橘红、制香附、旋复花各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润燥化痰,宣肺利咽。

主治 喉痹无发热,但有燥痰黏结喉头,干咳少痰,咽喉有异物感,但饮食如常,舌苔微黄而燥。西风暴雨方

方源《喉科种福》。

组成 天冬(酒浸)9克,玉竹12克,麦冬6克,泽泻3克,生地(酒浸)15克,防风3克,磁石1.5克,荆芥6克,黄芪(生用)45克,当归30克,白芍9克,木通6克,栀子(生研)9克,苍术6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雄黄(泡服)4.5克。

功效 杀虫,解湿热之毒。

主治 脾湿积热,郁蒸于喉所致的虫喉症,久而喉烂生虫,且痒且痛。

方解 本方以玉竹、二冬作天气;以酒洗生地作地气;以泽泻交阴阳之气而成雨;以防风、荆芥偕磁石而发西风;以苍术偕栀子、木通、车前利湿而清郁热;以生耆偕当归、白芍生肌敛疮口,清脾热,而令东风不动;以雄黄一味解毒杀虫。伏龙肝散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伏龙肝15克,枯矾、炒僵蚕、甘草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1.5克,温开水调服,每日1~2次。

功效 燥湿化痰,消肿利咽。

主治 慢性咽炎,咽痛,黏膜水肿,咽中痰涎量多者。启膈散

方源《医学心悟》。

组成 沙参、丹参各9克,茯苓3克,川贝母4.5克,郁金1.5克,砂仁壳1.2克,荷叶蒂2个,杵头糠1.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润燥化痰利咽。

主治 阴虚肺燥,痰浊上壅所致之虚火喉痹,症见咽部干涩疼痛,或有灼热感,饮不能解,咽喉痰多,舌苔微腻等。

加减 痰热甚,咳嗽痰多,加桑白皮、黄芩、鱼腥草以清热化痰;大便干结者,酌加大黄、枳实以通便泻热;咽喉痒者,加牛蒡子、玄参以清利咽喉。

方解 本方证属痰热郁结,津液耗损所致。方中沙参清胃滋液而不腻,川贝解郁化痰而不燥;茯苓补脾和中,砂仁壳、郁金顺气而宽胸;荷蒂宣畅胃气,杵头糠益胃降逆;丹参补血活血,协助气药以收气血并治之功。诸药合用,使津还血活,痰浊得化,脾胃得养,清气上升,咽喉自能得养。咽宁含片

方源《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2):101)。

组成 玄参3千克,乌梅2千克,天花粉、瓜蒌皮各2千克,射干1千克,川贝500克,硼砂750克,玄明粉500克,人工牛黄20克,薄荷脑20克,麝香1克,糖粉适量。

用法 取前5味药加水煎煮,制成浸膏;川贝、硼砂、玄明粉、人工牛黄粉碎过100目筛;再加入研细了的薄荷脑、麝香,压片制成12000片。用时取1片,口内含化咽津,每日6次,12天为1个疗程。

功效 养阴清热,解毒利咽。

主治 慢性咽炎。顺气豁痰汤

方源《赤水玄珠》。

组成 半夏(用白矾、生姜、皂角煮过)4.5克,茯苓、橘红、瓜蒌、贝母、黄连、桔梗、枳壳各3克,香附(童便浸)2.1克,甘草1.2克。

用法 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效 顺气豁痰,清热利咽。

主治 痰热滞于咽喉,咯痰不利,咽喉疼痛,时有口气,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前胡半夏汤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前胡、人参各9克,陈皮、半夏、枳壳、甘草、木香各15克,紫苏叶、茯苓各9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9克,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150毫升,去渣,取7分热服,一日2~3次。

功效 行气化痰利咽。

主治 痰气客于咽喉,咽喉肿痛不利,口中痰黏难喀,有口臭。海荷饮

方源《重庆医药》(1991;(4):249)。

组成 海蛤粉、玄参各600克,薄荷、牛蒡子、升麻、木蝴蝶各500克。

用法 上药煎煮浓缩,装瓶。每次30毫升,每日3次。3日为1个疗程。

功效 养阴清热,化痰利咽。

主治 慢性咽炎。润喉散

方源《丹溪治法心要》。

组成 桔梗7.5克,甘草3克,蚤休12克,香附9克,百药煎4.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时取0.1~0.3克,吹撒咽部,每日3~5次。

功效 理气化痰,解毒利咽。

主治 痰气交阻而致咽痛经久不愈,胸胁胀闷不舒,时欲呕吐。清咽利膈散

方源《外科理例·附方》。

别名 清咽利膈汤(《外科理例·附方》)。

组成 金银花、防风、桔梗、荆芥、薄荷、黄芩、黄连各4.5克,山栀、连翘各3克,玄参、大黄(煨)、朴硝、牛蒡子、甘草各2.1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化痰,利咽解毒。

主治 积热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胸膈不利,烦躁饮次,大便秘结。气血瘀滞

咽喉不适,日久难除,有梗阻感,或轻刺痛,咽干,颈部紧缩感。咽部黏膜充血,显暗红色,喉底可有散在的颗粒肿大,暗红或紫红色,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涩。治疗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为主。仙露还魂饮

方源《喉科紫珍集》。

组成 白茯苓、黄芪、川黄连、赤芍、甘草、当归、川芎、防风、陈广皮、金银花、瓜蒌、苍术、白术、黄柏、人参各等份。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咽喉一切阴疮。玄参莲枣饮

方源《辨证录》。

组成 玄参120克,丹皮、炒枣仁各30克,丹参15克,柏子仁、莲子心各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凉血活血,养心安神。

主治 慢性咽炎,咽喉疼痛,口舌生疮,心烦失眠,胸胁时有刺痛,舌质暗紫,脉弦数。血府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

组成 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时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咽喉疼痛,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

方解 本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则饮水则呛。至于唇、目、咽喉、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故治以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症自愈。会厌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

组成 桃仁(炒)、红花各15克,甘草、桔梗各9克,生地12克,当归6克,玄参、柴胡各3克,枳壳、赤芍各6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气滞血瘀而致的慢性咽炎。

加减 有痰者,酌加川贝母、瓜蒌仁以清热化痰;痰热化脓者,加鱼腥草、败酱草、银花以利咽解毒;胸胁胀痛,情绪抑郁,加广郁金、制香附、杭白芍以疏肝解郁。

方解 本方所治证属气滞血瘀而致。方中柴胡、枳壳、川芎理气活血;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活血祛瘀;桔梗、甘草、玄参宣肺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之效。医乐汤

方源《河南中医》(1988;(6):33)。

组成 全瓜蒌25克,苏子10克,海浮石15克,麦冬12克,败酱草30克,大黄3克,蝉蜕3克,桔梗、桃仁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痰。

主治 痰热上壅,气血不畅而致咽喉不适,日久难除,吞咽不利,咽黏膜充血,侧索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青梅丸

方源《中原医刊》(1990;(1):22)。

组成 青果、乌核各12克,射干、牛蒡子、僵蚕各10克,三棱、莪术、海浮石、瓜蒌皮、玄参各8克,甘草6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3次。

功效 养阴活血,化痰利咽。

主治 慢性咽喉炎。顺气活血汤

方源《伤科大成》。

组成 苏梗、厚朴、枳壳各3克,砂仁1.5克,归尾6克,红花1.5克,木香1.2克,炒赤芍3克,桃仁9克,苏木末6克,香附3克。

用法 水、酒各半,煎服。

功效 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 气滞血瘀,咽部肿痛,或刺痛,胸胁闷痛,心情抑郁,口干,舌苔薄,脉弦涩。射干汤

方源《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

组成 当归6克,升麻3克,白芷9克,射干、炙甘草、杏仁各3克,犀角屑0.05克。

用法 前6味水煎服,犀角屑另冲服,每日1剂。

功效 活血清火,解毒利咽。

主治 热郁肺经,血脉气血阻滞之喉痹。宜忌 忌海藻、菘菜。清金解毒汤

方源《辽宁中医杂志》(1987;(7):38)。

组成 生黄芪、生乳香、生没药、甘草、玄参、北沙参、牛蒡子、贝母、知母各10克,三七6克。

用法 将三七研末冲服,每次1克,每日3次,其他药水煎服,每2日1剂。

功效 益气活血,化痰利咽。

主治 慢性咽炎,黏膜暗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清咽太平丸

方源《万氏家抄方》。

组成 薄荷叶30克,川芎60克,桔梗90克,甘草、防风、柿霜、犀角各60克(用人乳浸,焙干为末)。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不拘时用。

功效 散风清热,散瘀凉血。

主治 咽喉肿痛,流热涎。肺胃阴虚

咽干不适,灼热或隐隐作痛,咽痒干咳,有异物感,但无碍进食,常“吭”、“喀”,午后症状较重;伴午后潮热,口干少痰,唇红颧赤,手足心热,精神疲乏,舌红少津,或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阴润燥,清利咽喉为主。贝母升麻鳖甲汤

方源《四圣心源》。

组成 贝母9克,升麻9克,丹皮9克,元参9克,鳖甲9克。

用法 煎半杯,热漱徐服。

主治 喉疮脓成者。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 甘露饮子(《阎氏小儿方解》)。

组成 枇杷叶、熟地、天冬、枳壳、茵陈、生地、麦冬、石斛、炙甘草、黄芩各等份。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用6克,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温服,一日2次。

功效 养阴清肺,行气利湿。

主治 慢性喉痹,肺胃阴虚,兼夹湿热,见咽干不欲饮水,干咳少痰,胃脘嘈杂,上便色黄等症。古方五汁饮

方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 蜜柑2个,鲜藕120克,荸荠20个,青果20个,生姜1薄片。

用法 上药除去皮、核、节等,捣烂如泥,用布包拧汁,随时服饮。

功效 清肺开胃,润燥利咽。

主治 虚火上冲咽喉而致喉痹。见咽喉燥痛,干咳无痰,纳呆欲呕者。麦门冬丸

方源《普济方》。

组成 麦冬30克,黄连15克。

用法 制成丸。每次30丸,食前门冬汤送下。

主治 虚热上攻,脾肺有热,咽喉生疮。甘露饮咽喉噙化丹

方源《古今名方》引易玉泉家传方。

组成 生地、熟地、白茯苓各15克,天冬、麦冬、西瓜霜、硼砂、法夏、乌梅肉各12克,人参、冰片、食盐各6克,黄柏、知母、薄荷、诃子肉(煨)各9克。

用法 将以上植物药类先为细末,过细绢罗筛后,再下西瓜霜、硼砂、冰片、食盐,合研为极细末,将药末摊开,先喷食醋(约3份),再炼蜜(约7份)为丸,如龙眼大。每次1丸,慢慢含化。

功效 滋阴润燥,降火利咽。

主治 阴虚火旺之喉痹。养阴清燥汤

方源《玉钥续编》。

组成 生地、麦冬各3克,川贝母、丹皮各2.4克,玄参3克,薄荷叶0.9克,生甘草1.5克。

用法 水225毫升,煎至160毫升,温服。

功效 润肺化痰,降火利咽。

主治 肺肾阴虚,感燥而发,咽痛及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加减 阴虚火旺,烦躁易怒,口干苦,加夏枯草、山栀、天花粉以清泄肝火;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阿胶、杭白芍以滋养安神。

方解 本方所治,是肺阴不足,咽喉失润之证。方中生地滋阴壮水,麦冬清金润燥,补肺脏之阴;川贝母润肺化痰,丹皮、玄参滋阴凉血;且玄参合生甘草解毒利咽,更配薄荷叶质轻散火。诸药相配,共奏润肺化痰,降火利咽之功。黄芪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芪(炙,锉)、甘草(炙)、麦冬(去心,焙)、山栀子仁各15克,黄芩(去黑心)、人参、赤茯苓(去黑皮)、槟榔(煨,锉)、贝母(去心,麸炒)、紫菀(去苗)各0.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6克,水煎服,一日3次。

主治 咽喉疼痛生疮。黄芪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黄芪(锉)15克、甘草(生,锉)15克、栀子仁15克,黄芩0.9克,玄参30克,赤茯苓15克,槟榔15克,川升麻0.9克,紫菀15克(洗去苗土)、麦冬(去心,焙)30克、牛蒡子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散。每次6克,水煎服。

主治 咽喉内生疮疼痛。清火补阴汤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 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熟地3.6克,黄柏(童便炒)3克,知母(生用)3克,天花粉3克,甘草3克。

用法 加玄参9克,水煎,入竹沥,温服。

功效 降火补虚。

主治 虚火上升,喉痛,并喉生疮,喉闭热毒。清肺滋阴散

方源《古今医鉴》引杜次泉方。

组成 川芎(酒洗)3克,白芍(炒)4.5克,生地6克,白术(炒)3克,陈皮3克,白茯苓2.4克,黄柏(蜜炒)3克,知母3克,贝母(去心)3克,紫菀2.4克,五味子1.8克,款冬花2.4克,麦冬3克,地骨皮3克,黄连(炒)1.5克,远志(甘草汤泡)2.4克,酸枣仁(炒)1.8克,甘草1.2克。

用法 加生姜1片,竹沥3匙,水煎服。

主治 酒色太过,斫丧真阴,阴火上升,肺金受侮,以致唾痰稠浊,咳嗽咽疮。

加减 心下怔忡,夜卧不寐,加人参2.4克;心烦躁乱者,加枳实1.8克,竹茹1.8克;如痰涎壅盛,加瓜蒌仁1.8克,天花粉3克;咽喉有疮者,用通嗌散吹之。清热代茶饮

方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 鲜青果20个,鲜芦根4支。

用法 将青果去核,芦根切碎,然后水煎取汁,代茶频饮。

功效 清热利咽。

主治 慢性喉痹,以咽干咽疼为主,全身发热症状不著者为宜。

方解 本方鲜青果能清肺利咽,去火化痰;芦根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两药合用,清解肺胃之热,功专效著。滋阴利咽汤

方源《河北中医》(1987;(3):5)。

组成 玄参、麦冬、野菊花各9克,胖大海、生甘草各6克。

用法 将上药用开水冲泡,分2日饮用。

功效 滋阴利咽。

主治 慢性喉痹,咽干口燥,黏膜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者。滋阴降火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川黄柏(蜜水炒)3克,生知母3克,熟地4.5克,天花粉3克,生甘草3克,玄参6克,桔梗(去芦)9克。

用法 上锉一剂。水煎,入竹沥一盏,温服。

功效 降火滋阴。

主治 虚火上升,喉内生疮。滋阴清火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熟地4.5克,山茱萸(酒蒸去核)、白茯苓(去皮)、山药、泽泻各3克,桔梗6克,玄参、牡丹皮、黄柏(蜜水炒)、天冬(去心)、麦冬(去心)、甘草各3克。

用法 水煎温服。外用硼砂1味,含化咽下。

功效 滋阴降火,利咽解毒。

主治 阴虚,相火上炎之喉痹肿痛,声哑不出,饮食不下,咳嗽痰喘。解腥丹

方源《辨证录》。

组成 甘草6克,桔梗6克,麦冬15克,桑白皮9克,枯芩3克,天冬9克,生地9克,贝母1.5克,丹皮9克。

用法 水煎服。连服2剂而痛止,再服4剂而臭除。

功效 补肺以凉肺,补心以凉心,补胃以清胃。

主治 生长膏粱,素耽饮酒,劳心过度,心火太盛,移热于肺,胃火助之,致咽喉臭痛。慢咽汤

方源《云南中医杂志》(1988;(3):12)。

组成 熟地20克,当归10克,半夏12克,茯苓、桔梗各15克,牛蒡子、陈皮各10克,皂刺12克,重楼15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热化痰,养阴利咽。

主治 慢性鼻炎证属肺肾阴虚、痰热上扰者,见咽痛日久,时轻时重,咯痰黏而略黄,咽黏膜充血,舌苔黄腻等症。增液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24克。

用法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 增液润燥利咽。

主治 慢性咽炎,肺胃阴虚,咽干微疼,喉中黏痰不易咯出,大便干燥者。肾阴不足

咽干不适,灼热、隐隐作痛,咽痒干咳,有异物感,但无碍进食,常“吭”、“喀”,午后症状较重,咽部黏膜慢性充血,暗红色,脉络曲张,咽部反射敏感,喉底或有颗粒增生,呈颗粒突起,甚或融合成块,咽侧常肿大,常伴见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舌红少津,或舌干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阴补肾,降火利咽为主。七味地黄丸

方源《摄生秘剖》。

组成 熟地240克,山萸肉、山药各120克,丹皮、茯苓、泽泻各90克,肉桂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空腹时淡盐汤送服。一日2次。

功效 滋补肾阴,潜降虚火。

主治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致喉痹。症见咽干微疼,黏膜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舌红少苔。引阳潜阴汤

方源《外科医镜》。

组成 熟地(海石粉捣)30克、金石斛9克,北沙参9克,麦冬9克,生白芍9克,龟板15克,山药15克,白茯苓9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阴虚咽疮,脉弦数,尺部独大者。地黄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生地黄(细切)75克,竹茹、玄参、鸡苏苗各30克,赤茯苓(去黑皮),升麻、麦冬(去心,焙)各45克。

用法 上药除地黄外,研为粗末,入地黄拌匀。每次9克,水煎服。如不能多服,细细含咽。

主治 咽喉中生疮,唾血不下食。苦酒汤

方源《伤寒论》。

别名 鸡子汤(《外台》引《古今录验》)、鸡子法(《圣济总录》)、鸡壳苦酒汤(《医学入门》)、半夏苦酒汤(《类聚方》)。

组成 半夏(洗,破如枣核)14枚,鸡子1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用法 上二味,纳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愈,再连服3剂。

主治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

方解 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而咽生疮声不出者。疮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有利窍通声之功,无燥津涸液之虑。然半夏之功能,全赖苦酒摄入阴分,劫涎敛疮,即阴火沸腾,亦可因苦酒而降,故以名其汤。养阴复液汤

方源《杂证要法》。

组成 生地、生鳖甲(打碎)各15克,生龟板(打碎)15克,黑玄参、麦冬、北沙参各9克,杭白芍6克,生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滋阴降火,润燥利咽。

主治 真阴大伤,虚火上炎,咽喉疼痛,吞咽灼痛,口干。养阴凉血补心滋肾丸

方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别名 补心滋肾丸(《医学正印》)。

组成 麦冬、鳖甲、五味子各180克,生地240克,山茱萸120克,牡丹皮、白茯苓各90克(拌人乳晒,至180克)、天冬、杜仲(去皮,切片,酥炙)、黄柏各120克,砂仁60克,甘草30克,怀山药120克,柏子仁(拣净)240克(酒蒸,另研细如泥),车前子90克,菟丝子(净末)、枸杞子(去枯者)各240克,远志肉90克,牛膝120克。

用法 炼蜜为丸。每次15克,空腹白汤送服。

功效 养阴凉血,滋肾利咽。

主治 阴虚火炎,熏灼咽喉,致咽喉灼痛,口干舌干,头昏晕,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八味汤

方源《会约医镜》。

组成 山药、枣皮各6克,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各4.5克,熟地12克,茯苓、丹皮、泽泻、麦冬(去心)各4.5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主治 阴虚火盛,咽喉有痛,左尺脉弱,及喉痹者,或喉生疮而壮,久不愈,亦属阴虚者。

加减 肾阴亏虚,肝火旺盛者,加夏枯草、山栀、玄参以清泄肝火;阴虚有痰者,加川贝母、牛蒡子以润燥化痰;有遗精、带下者,加菟丝子、乌贼骨、生地以涩精止遗。

方解 本方由知柏地黄丸去山萸肉,加麦冬、枣皮而成。方中熟地滋肾填精,山药补脾固精,麦冬以滋阴润肺;再以泽泻清泄肾火,丹皮清泄肝火,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更配知母、黄柏以滋阴降肾火,又能解毒;枣皮以解毒止痛。诸药相配,共奏滋阴降火,解毒利咽之效。滋阴降火汤

方源《喉科秘诀》。

组成 生地、元参、天冬各6克,白芍3克,麦冬6克,盐柏、桔梗、枯芩各3克,栀子2.1 克,甘草0.9克,知母3克,山豆根1.5克,丹皮、泽泻各3克,薄荷1.5克(自汗不用)。

用法 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服。

功效 滋阴润燥,降火利咽。

主治 肾水枯竭,命门相火煎急,肾阴不能降,虚火冲喉,微微碍痛,不恶寒,独怕热。阳虚寒凝

咽部微干或不红,或喜热饮但量不多,或喝热饮则咽痛减轻,咽喉有异物或痰黏着感,空咽明显,无碍饮食,或伴面白少华,语声低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头晕耳鸣,倦怠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疗以温阳散寒,利咽止痛为主。干姜附子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 干姜60克,附子5克。

用法 上两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温服。每日1剂。

功效 温肾祛寒。

主治 素体肾阳不足,复感寒邪,致咽痛、畏寒、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者。甘草桔梗射干汤

方源《医学摘粹》。

组成 甘草(生)6克,桔梗9克,半夏9克,射干9克。

用法 水煎半杯,热漱,徐服。

主治 咽喉肿痛生疮。半夏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半夏(汤浸去滑七遍)60克,射干、干姜(炮)、紫菀(去苗土)、桂(去粗皮)、当归(切,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独活(去芦头)各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5克,水煎温服。

主治 咽喉生疮,嗽唾如鲠,语声不出。

加减 病久者,加大黄45克;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热,喜怒伏于内者,宜加生姜60克,干姜、茱萸、枳实各30克。加味附桂八味丸

方源《中医耳鼻喉科学》。

组成 制附子(先煎)9克,肉桂6克,熟地15克,山药12克,山萸肉9克,茯苓、泽泻各12克,丹皮9克,五味子6克,玄参15克,白芍、麦冬各1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肾扶阳,引火归源。

主治 肾阳亏虚,气不化津上承致慢性咽炎。

加减 阳虚水湿内停而水肿者,加生姜皮、猪苓、党参、炒白术以健脾渗湿;有寒凝血瘀者,加当归、川芎、红花以和血散瘀。

方解 本方由金匮肾气丸加玄参、白芍、麦冬而成。方中以附子、肉桂壮阳益火;配以熟地、山药、山萸肉益阴摄阳,以达阴阳互根之用;以丹皮、茯苓、泽泻凉血利湿去浊;五味子补肾敛阳;玄参、白芍、麦冬益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扶阳,引火归源之效。威灵仙丸

方源《普济方》,引自《博济》。

组成 威灵仙(去土)、藿香叶、自然铜(煅赤,醋淬)、附子(炮裂,去皮脐)、狗脊(去毛)、萆漏芦(去芦)、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焙)、骨碎补(去毛)、牛膝(去芦,酒浸1夜,焙)、木鳖子(去壳)、防风(去芦)、地龙(去土,炒)各等份。

用法 制成丸,每次15~20丸,荆芥汤送下;木瓜酒亦得。

主治 肝肾气虚,风邪攻注,筋骨拘急,机关不利,上攻口齿咽喉臭烂生疮,浮肿,头面虚肿;下疰脚膝少力,筋骨热疼。理本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人参3克,白术15克,麦冬9克,山药、芡实各15克,巴戟天9克,肉桂3克,桔梗、贝母各1.5克,白芥子6克,防己0.9克,茯苓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阳补气,化痰利咽。

主治 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肢寒怕冷,咽喉疼痛,痰多清稀,咽部黏膜微红而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镇阴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 熟地30~60克,牛膝6克,炙甘草3克,泽泻4.5克,肉桂3~6克,制附子15~2.1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温肾祛寒利咽。

主治 肾阳不足,阴寒上犯而致喉痹,见咽痛不渴,黏膜肿而不红,畏寒而无发热者。

〇咽喉疼痛是怎样产生的?

本病的发生多因风热外侵,或风寒外束结于咽喉,或因邪热传里,肺胃热盛,熏蒸咽喉,或烟酒过度、工作环境尘埃过重等刺激咽喉。也有脏腑亏虚,虚火上炎,或气血不足,咽喉失养而致咽喉疼痛。6 音哑

音哑是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特点。中医将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而有此症状的称为暴?;久病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的称为久?。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喉炎属本病范畴。

本病的发生多因风寒或风热邪毒侵袭肺金而致,即所谓“金实不鸣”之类,一般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病因肺脾气虚或肺肾阴虚而致的,属虚证,病程长。也有因气滞血瘀痰凝而结聚咽喉而致。故临床常见有风热侵袭、风寒外束、痰热蕴结、气滞血瘀、肺肾阴虚、肺气虚寒六种证型。治疗分别以疏风清热,利咽开音;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清热泻火,化痰开音;理气活血,祛瘀利咽;滋补肺肾,润喉开音;温肺散寒,益气开音。咽喉肿痛清音丸

方源《证治准绳·类方》引《医学统旨》。

组成 桔梗、诃子各30克,甘草15克,硼砂、青黛各9克,冰片0.9克。

用法 制成丸,如龙眼大。每次1丸,含化。

功效 化痰止咳,清金降火。

主治 咳嗽,咽喉肿痛,咳嗽失音。风热侵袭

病初起,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或喉内有灼热疼痛感;或?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等;舌边微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治疗以疏风清热,利喉开音为主。川芎丸

方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 石菖蒲15克,桔梗(去芦头)、荆芥穗、薄荷叶(去土)、川芎、牛蒡子(炒)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 制成丸,每次1丸,食后、盐汤含化。

主治 咽喉不利,音声不出及风热上壅,面赤鼻塞,不闻香臭。龙脑膏

方源《简明医彀》。

组成 薄荷叶120克,甘草、桔梗、连翘各75克,百药煎(如无,用五倍子)60克,川芎45克,诃子(皮)、砂仁、大黄(酒蒸熟)各30克。

用法 制成膏。临睡含化。

主治 讴歌叫伤及痰火等诸般失音。杏仁煎

方源《直指》。

组成 杏仁(水浸,去皮,研膏)、冬蜜、砂糖、姜汁各15毫升,桑白皮(去赤,炒)、木通、贝母(去心)各45克,北五味子、紫菀茸各30克,石菖蒲15克,款冬花蕊10克。

用法 上药后6味锉,以水煎,去渣,入杏、姜、糖、蜜调和,再微火煎,每次100毫升。一日2次。

主治 咳嗽暴重,声音不出。诃子汤

方源《宣明论方》。

别名 诃子甘桔汤(《古今医统大全》引《医林方》)、诃子清音汤(《古今医鉴》)。

组成 诃子(半炮半生)4个,桔梗(半炙半生)30克,甘草(半炙半生)2寸。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失音不能言语。

方解 方中诃子敛肺清痰、散逆破结;桔梗利肺气;甘草和元气;童便降火润肺。射干牛蒡汤

方源《痘疹仁端录》。

别名 射干鼠粘子汤(《麻科活人》)。

组成 射干、山豆根各3.6克,牛蒡、紫草、紫菀各3克,桔梗、木通、石膏各2.4克,升麻、蝉蜕各2.7克,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痘后声哑。风寒外束

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咽喉痒,咳嗽不爽,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以辛温散寒,疏风解表,宣肺开音为主。二物汤

方源《直指》。

组成 薄桂9克,石菖蒲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风寒邪气,留滞失音。三奇汤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 桔梗(蜜拌甑蒸)90克,甘草(半生半炒)60克,诃子(去核)大者4个,(2个炮,2个生)。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20克,加砂糖1小块,水煎,时时细呷,1日服尽,其声速出。

主治 感寒语声不出。五味子汤

方源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济总录》。

组成 甘草3克,桂6克,五味子6克,杏仁10枚,生姜(切)3片。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卒中冷,声嘶哑者;伤寒后外邪客于肺,卒失音。五味子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五味子30克,白石英30克,钟乳30克,款冬花15克,陈皮(汤浸,去白瓤,焙)0.9克,桂心30克,赤茯苓30克,麦冬(去心)15克,紫菀(洗去苗土)15克,紫苏子(微炒)30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0克,人参(去芦头)30克。

用法 上药捣为散。每次9克,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去滓,不拘时服稍热服。

主治 风冷入肺,咳逆短气,语无音声,舌干而渴。木通丸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木通(锉)30克,附子(炮裂,去皮脐)30克,干姜(炮裂,锉)30克,赤茯苓30克,防风(去芦头)30克,桂心60克,细辛30克,麻黄(去根节)4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0克。

用法 制成丸,如小豆大。每次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服。

主治 风失声,声噎不出。半夏散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15克,细辛0.9克,桔梗(去芦头)15克,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0.9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30克,麻黄(去根节)0.9克,桂心60克,前胡(去芦头)15克,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5克,紫菀(洗去苗土)15克,桑根白皮(锉)15克,贝母(煨令微黄)15克,柴胡(去苗)15克,甘草(炙微赤,锉)0.3克,木通(锉)15克,诃黎勒皮15克。

用法 上药捣为散。每次12克,加生姜3片,大枣3个,水煎,去滓稍热服,不拘时服。

主治 肺脏外伤风冷,声嘶言不能出,胸隔气滞。

宜忌 忌生冷、热面。杏仁丸

方源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名见《圣济总录》。

组成 桂心6克,杏仁10克。

用法 制成丸,如杏仁大。含之,细细咽汁,日夜勿绝。

主治 咽喉痒痛,失音不语,咳嗽。杏仁煎

方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

60克,紫菀(洗去苗土)30克,五味子30克,贝母(煨令微黄)30克,细辛30克,桂心6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散,以水300毫升,加生姜汁7毫升,饴糖60克,蜜14毫升,下杏仁膏,慢火熬成煎。每次1茶匙,以热酒调下,不拘时服。

主治 风冷失声,语音不出。助桂汤

方源《医方类聚》引《仙传济阴方》。

组成 真苏子60克,杏仁30个,诃子3个,百药煎60克。

用法 上用热酒调下。

主治 妇人气虚,肺感风邪,久失音者。桂心汤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桂(去粗皮)60克,菖蒲(去须)3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9克,水煎温服,不拘时服。衣覆取汗。未退再服。

主治 伤寒邪气伤肺,失音不语。桂杏丸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款冬花15克,马兜铃0.3克,杏仁30克,苦葶苈15克,桂心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临卧温水送下。

主治 肺胃气不调,上膈痰滞,喘满气促,语声不出。通声丸

方源《鸡峰普济方》。

组成 桂末、杏仁各等份。

用法 制成丸,如樱桃大。每次1丸,新绵裹含化,稍稍咽津,不拘时候。

功效 温肺顺气,通畅音声。

主治 肺伤风冷,气不通流,咳嗽失声,语音不出。橘皮一物汤

方源 方出《肘后方》,名见《直指》。

别名 橘皮汤(《普济方》)。

组成 橘皮150克。

用法 水煎顿服。

主治 卒失声,声噎不出;诸气攻刺,及感受风寒暑湿,初症通用;又凡酒食所伤,中脘痞塞妨闷,呕吐吞酸。痰热蕴结

咽喉疼痛,声音难出,烦热,头胀痛,腹胀闷,痰涎壅盛,小便黄,便结,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宜清热泻火,化痰利咽。向胜破笛丸

方源《古今医统大全》引《医林》。

别名 响圣破笛丸(《直指附遗》)、响声破笛丸(《万病回春》)。

组成 连翘、桔梗、甘草各75克,薄荷叶120克,诃子(煨)、砂仁、大黄(酒蒸)各30克,川芎45克,百药煎60克。

用法 制成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临卧含化。

主治 讴歌动火,失音不语。白降雪散

方源《医宗金鉴》。

别名 白降雪丹(《疡医大全》)。

组成 石膏(煅)4.5克,硼砂3克,焰消、胆矾各1.5克,玄明粉0.9克,冰片0.6克。

用法 上药研为极细末。以笔管吹入喉内。

主治 喉风肿痛,声音难出。加味导痰汤

方源《喉科心法》。

组成 陈皮(去白)、茯苓、枳壳(炒)、真胆星、杏仁(去皮尖,炒,研)、桔梗各6克,桑白皮4.5克,法夏15克,甘草(或加石膏、知母、瓜萎霜、老姜汁)4.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咽喉痛失音,起于4~5日,肥人痰多体实者。竹衣麦冬汤

方源《古今医统大全》。

别名 竹衣麦门冬汤(《景岳全书》)。

组成 竹衣(用金竹鲜者,劈开揭取竹内衣膜。竹取沥)3克,竹茹(弹子大,即将取衣竹割取青皮是也)1丸,竹沥(即将取衣、茹金竹依制法取之)6克、麦冬(去心)6克,甘草1.5克,陈皮(去白)1.5克,白茯苓、桔梗各3克,杏仁(去皮尖,研)7粒。

用法 加竹叶7个,入竹沥1杯,水煎温服。

主治 一切痰嗽痨瘵声哑。杏仁煎

方源《外台》引《古今录验》。

别名 杏仁桑皮汤(《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 杏仁(去皮尖两仁,熬)1升,通草120克,紫菀、五味子各90克,贝母120克,桑白皮150克,蜜1升,砂糖1升,生姜(汁)1升。

用法 以水煎煮五味,去渣,纳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上煎至400毫升,初服20毫升,每日2次,夜1次,稍稍加之。

主治 忽暴咳,失声语不出。

宜忌 忌蒜、面、炙肉。含化菖蒲煎

方源《太平圣惠方》。

别名 菖蒲煎(《普济方》)。

组成 菖蒲(末)30克,桂心60克,生姜15克(绞取汁),白蜜360克。

用法 上先以水400毫升,煎菖蒲、桂心取1.5克,次入姜汁,白蜜炼成膏。取1茶匙含化咽津,不拘时候。

功效 温肺顺气通声。

主治 风冷伤肺,声音嘶哑。独行散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 槐花(炒香熟)。

用法 二更后床上仰卧,随意服。

主治 失音,咯血。铁笛丸

方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 诃子肉300克,茯苓300克,桔梗600克,青果120克,麦冬300克,贝母600克,凤凰衣30克,瓜蒌皮300克,甘草600克,玄参(去芦)300克。

用法 制成丸,重3克。每次2丸,温开水送下;或含化,每日3次。

功效 润肺利咽。

主治 肺热咽干,失音声哑。

宜忌 忌辛辣食物。清音丸

方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组成 元参(去芦)、桔梗、山豆根、胖大海、薄荷叶、生硼砂、金果榄、射干、黄连各30克,诃子肉60克,银花45克,麦冬45克,黄芩、生栀子、净金灯、川贝、甘草各15克。

用法 制成丸,每丸3克。蜡皮或蜡纸筒封固。每次1丸,含在口中,缓缓咽下,每天含2~3丸。

功效 清凉解热,生津止渴。

主治 咽喉肿痛,音哑声嘶,口干舌燥,咽下不利。

宜忌 忌辛辣食物。清咽丸(清音丸)

方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5版。

组成 桔梗100克,寒水石100克,薄荷100克,诃子(去核)100克,甘草100克,乌梅(去核)100克,青黛20克,硼砂(煅)20克,冰片20克。

用法 上药制成丸剂,每丸重6克。口服或含化,1次1丸,每日2~3次。

功效 清热利咽。

主治 声哑失音。

宜忌 忌食烟、酒、辛辣之物。清脾饮

方源《种痘新书》。

组成 麻黄4.5克,麦冬3克,知母、花粉、荆芥、桔梗各3克,诃子、菖蒲各2.4克,玄参1.5克。

用法 上加竹沥、生姜汁为引,水煎服。

主治 咽干声哑。清热养阴丹

方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 生地30克,麦冬15克,玄参(去芦)24克,薄荷9克,贝母15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黄连9克,山栀(炒)12克,生石膏12克,山豆根15克,甘草9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粉,炼蜜为丸,重6克。每次2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 清热养阴,消肿止痛。

主治 肺胃积热,咽喉肿痛,音失声哑,口渴舌干。气滞血瘀

声嘶日久,喉内不适,时有刺痛,有异物感,讲话费力,常作“吭喀”以清嗓,胸闷,舌质暗紫,脉涩。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痰开音。牛黄丸

方源《医方类聚》引《管见大全良方》。

组成 牛黄3克,麝香1.5克,辰砂(以上并研)、南星(炮)、白附子(炮)各15克,蝎梢0.3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不拘时服,淡姜汤送下。

主治 失音不语。发声散

方源《御药院方》。

组成 升麻、桔梗、川芎、桑白皮各30克,甘草、羌活、马兜铃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次3克,入竹茹、薄荷,水煎饭后温服。

主治 语声不出,胸满短气,涎嗽喘闷,咽喉噎塞。回声饮子

方源《养老奉亲》。

组成 皂角1挺(刮去黑皮并子),萝卜3个(切作片)。

用法 水煎去滓服之。不过三付便语。

主治 失音。金嗓散结胶囊

方源《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 马勃50克,金银花250克,玄参250克,红花100克,板蓝根350克,浙贝母150克,鸡内金(炒)100克,木蝴蝶150克,莪术(醋炒)100克,桃仁(去皮)100克,三棱(醋炒)100克,丹参150克,麦门冬200克,泽泻150克,蝉蜕150克,蒲公英250克。

用法 制成胶囊。口服,1次2~4粒,每日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化痰。

主治 用于热毒蕴结、气滞血瘀而形成的慢喉喑(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粘膜增厚)及由此而引起的声音嘶哑症。复音丸

方源《仙拈集》。

组成 硼砂30克,玄明粉、胆星、诃子肉各3克,百药煎3个,冰片0.9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外用大乌梅肉30克,捣如泥,为丸如龙眼核大。每用1丸,含化。

主治 哑喉。逐血补心汤

方源《准绳·女科》。

组成 红花、赤芍、生地、桔梗、苏叶、前胡、茯苓、防风、胆南星、黄连、粉葛各6克,当归9克,薄荷、人参、升麻各4.5克,半夏7.5克,甘草3克。

用法 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 产后失音不语。

方解 产后中风,痰热内滞,故心气闭塞,令人不语焉。生地壮水以交心,黄连清热以燥湿,赤芍泻血滞,当归养心血,防风疏风邪之外袭,人参助心气之内虚,胆星豁痰以益肝胆,石菖蒲开窍以通神明,生姜散痰涎,甘草和胃气。合用祛风化痰,清热开窍利咽。润喉丸

方源《中医耳鼻喉科学》。

组成 甘草粉300克,硼砂15克,食盐15克,玄明粉30克,酸梅(去核)7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以荸荠粉250克为糊制丸,每丸重3克。含服。

主治 慢喉喑。语调嘶哑,日久不愈,喉部微痛不适,喉痒,干咳痰少。通关散

方源《普济方》引《全生指迷方》。

组成 白僵蚕(炒)30克,羌活0.3克,麝香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每次6克,先以姜汁少许调匀,以沸汤浸,放温服之;又以真菖蒲末,时时放舌根下。

主治 风邪客于脾经,上入关机,失音不能言;或关格不通,精神昏愦失忘。肺肾阴虚

声音低沉费力,讲话不能持久,甚则嘶哑,日久不愈,每因劳累、多讲话后症状加重,喉部微痛不适,喉痒,干咳痰少,常有“清嗓”习惯,当“吭喀”动作后,喉间自觉舒适,颧红,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而聋,形体消瘦,尿黄便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治疗以滋养肺肾、降火利喉开音。人参平补汤

方源《直指》。

别名 滋肾汤(《万病回春》)。

组成 人参、川芎、当归、熟地(洗,晒)、白芍、白茯苓、菟丝子(酒浸烂,研细)、五味子、杜仲(去粗皮,锉,姜汁制,炒去丝)、巴戟(酒浸,去心,晒)、橘红、半夏各15克,牛膝(酒浸,焙)、白术、补骨脂(炒)、葫芦巴(炒)、益智仁、甘草(炙)各7.5克,石菖蒲4.5克。

用法 上药锉细。每次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饭前煎吞山药丸17粒。五更头肾气开,不得咳唾,言语默然,再进上药。

主治 肾虚声不出。人参清肺散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 人参4.5克,陈皮4.5克,半夏3克,桔梗3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个,茯苓3克,甘草1.5克,桑白皮3克,知母3克,地骨皮3克,枳壳3克,贝母4.5克,杏仁3克,款冬花2.1克,黄连3克。

用法 加生姜3片,水煎服。

主治 痰嗽咽干,声不出。三才封髓丹

方源《医学发明》。

组成 天冬(去心)、熟地、人参(去芦)各15克,黄柏90克,缩砂仁45克,甘草22.5克(炙)。

用法 制成丸,空腹服50丸,肉苁蓉15克,切作片,酒400毫升,浸一夜,次日煎三四沸,去滓,送下前丸。

功效 降心火,益肾水。

主治 肾虚舌音不清。肾经咳嗽,真阴涸竭。冬茯苏贝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苏叶9克,麦冬6克,贝母9克,茯苓15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口渴之极,快饮凉水,水抑肺气而不升,忽然?哑,不能出声。加味元冬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元参30克,丹参9克,麦冬30克,五味子3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火克肺,口渴,舌上无津,两唇开裂,喉中干燥,遂致失音。加味固本丸

方源《医学入门》。

组成 天麦二冬、诃子、阿胶、知母各15克,生地、熟地、当归、茯苓、黄柏各30克,人参9克,乌梅15个,人乳、牛乳、梨汁各1碗。

用法 制成丸,如黄豆大。每次8丸,诃子煎汤或萝卜煎汤送下。

主治 男妇声音不清。地黄煎

方源《圣济总录》。

组成 生地汁150克,蜜、生姜汁各21毫升,砂糖45克,升麻(细锉,绵裹同煎)、杏仁(去皮尖双仁,研成膏)各60克,人参(为末)90克。

用法 先将6味药于铜器中微火煎,频搅,以地黄等汁尽为度,乃去升麻,下人参末搅匀,候冷,收置瓷盒中密盖。每次一枣大,含化,日夜各3次。

主治 肺虚声嘶气乏。百合桔梗鸡子汤

方源《四圣心源》。

组成 百合9克,桔梗6克,五味子3克,鸡子白1枚。

用法 煎半杯,去渣,入鸡子清,热服。

主治 失声,音哑。含化丸

方源《妇人良方》。

组成 蛤蚧(去口足,炙)1双,诃子(去核)、阿胶(粉炒)、麦冬(去心)、北细辛、甘草、生地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饭后含化一丸。

主治 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青果膏

方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 鲜青果480克,胖大海120克,锦灯笼60克,山豆根30克,天花粉120克,麦冬120克,诃子肉120克。

用法 上药切。水煎3次,分次过滤后去滓,滤液合并,用文火熬煎,浓缩至膏状,以不渗纸为度,每两膏汁兑蜜30克。每次9~15克,温开水调化送下,每日2次。

功效 清咽止渴。

主治 咽喉肿痛,失音声哑,口燥舌干。

宜忌 忌辛辣动火之物。鸣金汤

方源《辨证录》。

组成 黄连9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桔梗9克,甘草6克,天花粉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泻心火之有余,滋肺金之不足。

主治 失音。心火太旺,销烁肺金,口渴之甚,舌上无津,两唇开裂,喉中干燥,遂至失音。和肺饮

方源《医方简义》。

组成 活水芦根(即苇茎)15克,百合15克,生地15克,桔梗4.5克,生甘草1.5克,青果2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失音症。实火上刑肺金者。金水济生丹

方源《医醇剩义》。

组成 天冬4.5克,麦冬4.5克,生地(切)15克,人参3克,沙参12克,龟板24克,玉竹9克,石斛9克,茜草根6克,瓜蒌皮9克,山药9克,贝母6克,杏仁9克,淡竹叶10张,鸡子清1个,藕(煎汤代水)90克。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肺脾虚之甚者,火升体羸,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为碎金不鸣,症极危险。金果饮咽喉片

方源《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 地黄137克,玄参102克,青果34克,蝉蜕52克,麦冬102克,胖大海34克,南沙参102克,太子参102克,陈皮68克,薄荷油2毫升。

用法 含服。大片每小时2片,小片每小时4片。

功效 养阴生津,清热利咽,润肺开音。

主治 用于慢性咽喉炎,也可用于放疗引起的咽干不适。神水丹

方源《玉案》。

组成 天花粉、玄参各9克,青黛、地骨皮各6克,冰片1.2克,牛黄3克,知母、川贝母各18克。

用法 上药研为末,以藕汁熬膏为丸,如弹子大。含化润下。

主治 失音。铁笛丸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 当归(酒洗)30克,熟地30克,生地30克,天冬(去心,盐炒)15克,黄柏(蜜炒)30克,知母15克,麦冬(去心,盐炒)15克,玄参9克,白茯苓(去皮)30克,诃子15克,阿胶(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