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疯狂的自然灾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7 22:28:28

点击下载

作者:熊伟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灾害:疯狂的自然灾害

灾害:疯狂的自然灾害试读:

前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学习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推广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水平,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与学习,能够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在未知的及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才能创造崭新的天地,才能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但是,我们生存世界的奥秘,几乎是无穷无尽,从太空到地球,从宇宙到海洋,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现象和生存环境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其实,宇宙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那些奥秘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尽管经过许许多多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大发展,但随之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

宇宙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破解更多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青少年认识和探索宇宙世界的无穷奥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学科学魅力大探索》,主要包括真相研究、破译密码、科学成果、科技历史、地理发现等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雷电灾害的危害及预防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大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

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其间的电场超过25千伏/厘米~30千伏/厘米,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而产生轰鸣声,这就是闪电与雷鸣。雷电的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一般山地雷电比平原多,建筑越高,遭雷击的机会越多。雷电的危害雷电因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强烈的电磁辐射以及猛烈的冲击波等物理效应而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雷电灾害。长期以来,雷电灾害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很多家庭和受害者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多年雷电灾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有上千人遭雷击伤亡,广东和云南损失最为惨重。

雷电灾害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经常引起社会的震动和关注。例如:2004年6月26日,浙江台州市临海市杜桥镇杜前村有30人在5棵大树下避雨,不幸遭到雷击,造成17人死13人伤;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开县义和镇政府兴业村小学教室遭遇雷电袭击,造成7名学生死亡、44名学生受伤。

闪电的受害者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每三个人中有两人幸存。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可能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雷电灾害还可能导致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民用电器的损坏,引起森林火灾,导致仓储、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目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高科技、国防军工、国民经济建设等重要数据信息的安全,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但是,雷电电磁辐射对计算机系统及其数据存储所产生的干扰、破坏有致命的危害,对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形成威胁。如某数据中心,集全体技术人员历时三年的研究成果和宝贵数据因一次雷灾而化为乌有。闪电的类型

闪电过程是很复杂的。当雷雨云移到某处时,云的中下部是强大负电荷中心,云底相对的下垫面变成正电荷中心,在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电场。

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在离地面5米到50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发出光亮无比的光柱。

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窄狭的闪电通道上要释放巨大的电能,因而形成强烈的爆炸,产生冲击波,然后形成声波向四周传开,这就是雷声或说“打雷”。

闪电依据其形状可分为如下几类: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

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数千米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万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千米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咯咯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袭击的时间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在进行中。

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闪电可将空气中的一部分氮变成氮化合物,借雨水冲下地面。

一年当中,地球上每一公顷土地都可获得几千克这种从高空来的免费肥料。

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如何预防雷电一般来讲,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或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都是容易被雷击的部位。要预防雷电伤害应注意以下这些方面:在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在雷雨时,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入被其伤害;

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要切忌继续登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不要在空旷的田野里行走或站立,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屋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他金属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当发生雷击时,旅伴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积极进行现场抢救。

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导致死亡。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延伸阅读从雷电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来看,空旷场地上、建筑物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湿地区是雷击事顶上、高大树木下、靠故多发区。雷雨天气发生时,应该迅速拔掉室内电视、电冰箱以及天线电源的插头,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雷灾多发生在什么地方

什么是雷暴

雷暴常出现在春夏之交或炎热的夏天,大气中的云层处于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云与云、云与地面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发生放电。有时雷声隆隆、耀眼的闪电划破天空,常伴有大风、阵性降雨或冰雹,雷暴天气总是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在天气预报中,人们常常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就是指伴有强风或冰雹这种雷暴天气。

由于雷暴的发生发展与积雨云联系在一起,从雷暴云的出现到消失,它有很强的局部性和突发性,水平范围只有几千米或十几千米,在时间上也仅有两三小时。因此,这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预报上有一定的难度。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雷电会引起雷击火险,大风刮倒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雹袭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有时局部地方暴雨还引起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一般不超过两小时。我国雷暴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雷暴大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的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雷灾为什么多发生在农村

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村。这是因为,雷电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特性,恰好对了它的“胃口”。一般来讲,土壤和水的电阻率比较小,在这附近的物体,比较容易遭受雷击。比如:旷野里孤零零的一幢建筑物,田野里供休息的凉亭、草棚、水车棚。高耸的建筑物、内部有大型金属体的厂房、内部经常潮湿的房屋、城郊的一些防雷措施没有做到位的房屋,都有安全隐患。

在城市里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安全。在雷暴天气下,家用电器若处置不当,也可能惹来大祸。比如,现在用得比较多的太阳能热水器,主要金属部件多设在楼顶,雷雨天时,大量高电压的雷电流很容易沿金属水管及热水进入浴室。人在洗澡时全身湿透,人体阻抗大大下降,这时候,哪怕沿金属管导入浴室的电压只有10伏至20伏,也足以致命。

电视、电冰箱、电话机等在没有屏蔽接地引入的条件下,都是定时炸弹。如果不能确定有没有必要的防雷措施,那么,拔掉所有电器插头也是一种好的应急措施。打雷闪电的功与过

在汛期,对流性天气比较多,打雷也较频繁,由于雷电常造成人员无辜伤亡,因此防雷减灾已成为日常的需要。雷电其实是一种在雷雨云中强烈放电的现象。当闪电从雷雨云中传到地面时,就可能通过天线、电线、金属而传导入室内的电脑等电器,就会烧坏电脑和其他家用电器。每年全球打雷闪电有800万次以上,雷电把大气中的水、氧、氮生成了4亿吨以上的氮肥。打雷可以产生臭氧,而使地球上空维持一个臭氧层,太阳光经过臭氧层时,被臭氧吸收了大部分的紫外线,以保障地球上的动植物、人类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凡事常有两面性,打雷闪电看来是功大于过呢!延伸阅读通常伴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随着滂沱大雨或冰雹,而在冬季时甚至会随暴风雪而来,因此,雷暴属强对流天气系统。

黑色闪电的形成奥秘

什么是黑色闪电

在大气中,由于阳光、宇宙射线和电场的作用,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这种微粒凝成一个又一个核,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球。这种物理化学构成物有“冷球”与“亮球”。

所谓冷球,没有光亮,也不放射能量,可以存在较长时间。冷球形状像橄榄球,发暗,不透明,白天才能看到。科学家称其为黑色闪电。

所谓亮球,呈白色或柠檬色,是一种化学发光构造。它出现时,并不伴随某种雷电,能在空中自由移动,并可以在地面停留,或者沿着奇异的轨迹快速移动,一会儿变暗,一会儿变亮。黑色闪电的本质

黑色闪电的形成原因科学家无法解释。长期以来,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蓝、白色闪电,这是空中大气放电的自然现象,一般均伴有耀眼的光芒。而从未看见过不发光的黑色闪电。

1974年6月23日,前苏联天文学家契尔诺夫就曾在札巴洛日城看到一次黑色闪电:一开始是强烈的球状闪电,紧接着,后面就飞过一团黑色的东西,这东西看上去像雾状的凝结物。

黑色闪电是由分子气溶胶聚集物产生出来的,而这些聚集物则产生于太阳、宇宙光、云电场、条状闪电以及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在大气中的长期作用。这些聚集物是发热的带电物质,容易爆炸或转变为球状闪电。

黑色闪电一般不易出现在近地层,但倘若出现,则容易落在树木、桅杆、房屋及金属附近,一般呈瘤状或泥团状,看上去像一团脏东西。

由于黑色闪电的外形、颜色和位置容易被人忽视,而它本身却载有大量的能量,因而它是闪电族中最危险和危害性最大的一种。

黑色闪电体积较小,雷达难以捕捉,而它对金属又比较青睐,因而被飞行员叫做“空中暗雷”,飞机飞行过程中,倘触及黑色闪电,后果不堪设想。当黑色闪电距地面较近时,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只鸟或是其他什么东西,倘若触及,则会立刻发生爆炸。摩亨佐达罗古城的毁灭之谜

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拉·杰·班纳吉从印度河下游的一群土丘中发现摩亨佐达罗古城的遗址。经过发掘后发现,古城是由于一次大火和特大爆炸而毁灭的。巨大的爆炸力将半径约1000米以内的建筑物全部摧毁了。

从发掘出来的人的骨骼的姿势可以看出,在灾难到来前,许多人还安闲地走在街道上。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火和大爆炸呢?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结论,这是由黑色闪电所引起的。

科学家认为,形成黑色闪电的大气条件同时也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毒化空气。显然,古城的居民先是被这种有毒空气折磨了一阵,接着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同时,大量的黑色闪电也存在着。只要其中有一个发生爆炸,便会产生连锁反应,其他的黑色闪电也紧跟着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到达地面时,把城市毁灭了。

此外,和球状闪电一样,一般的避雷设施对黑色闪电不起作用,灵活多变的黑色闪电常常很顺利地落到防雷措施很严密的储油罐、储气罐、变压器、炸药库附近。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接近它,更不可碰它,因为黑色闪电被人接近时,容易变成球状闪电,而球状闪电爆炸的可能性更大。延伸阅读诺夫在莫斯科市的大白天里也前苏联军队上校包格旦目睹到一个平稳的、冒着气的黑色闪电,直径大约0.25的凝结物。它的身后呈淡红色的阴米至0.3米,像是雾状影,周围呈现深棕色的光轮,不久就爆炸了。

豪雨灾害的形成和危害

什么是豪雨

豪雨就是大雨的定义,当有连续降雨,而且一日雨量累积到130毫米时,会发布“豪雨特报”;如果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却在50毫米以上,且有可能造成灾害时,便发布“大雨特报”。

这种大雨灾变天气最常在五六月的梅雨季节发生,或者在春秋雨季的锋面及夏季偏南气流强盛时,产生对流性大雨或豪雨。台风来袭,引进呈西南方向的强劲气流,也是大雨或豪雨的成因之一。

豪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地质灾害。豪雨的成因

豪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豪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并且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豪雨。引起我国豪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

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豪雨。

豪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另有科学家认为,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是豪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森林破坏会使下雨时流出森林集水区的水量增加,因而加大洪水量。

也有人认为,圣婴现象(即厄尔尼诺现象)及圣女现象的出现,可能引起气象异常而导致集中发生豪雨。

厄尔尼诺洋流是在圣诞节之后,沿南美洲秘鲁海岸发生的由北向南的暖洋流。一般来讲,会使平时雨量少的东太平洋热带地区出现豪雨,而原本多雨的西太平洋热带地区雨量减少,甚至可能发生干旱。

圣女现象则为热带太平洋东部及中部海面温度不寻常降低,信风变强的现象。

全球气温升高,是比较受重视的豪雨发生原因。已有研究指出,因全球气候暖化,造成地球的平均水蒸气量增加,强烈降雨现象及热带性低气压的降雨量也会增加,河流的流量也增加7%以上。台湾的豪雨灾害

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地形地势所形成的自然环境多豪雨洪水,滚滚黄流中的泥土沙石淤积形成台北盆地,以及兰阳、台中、彰云、嘉南、高雄和屏东等各平原。

丰沛雨水所形成的这些无垠的沃野,正是原住民赖以猎食维生的大地,更是渡海拓荒垦殖的先祖们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先人历经三四百年的艰辛努力,才建立起今日的台湾。

台湾是我国外贸的重要通道。因此也可以说,没有豪雨洪水,就没有富庶繁荣的台湾。

虽然豪雨洪水促成台湾的文明,但发生豪雨洪水时,水势湍急,波涛汹涌,山崩土埋,溢流漫淹,均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根据统计,1961年~1991年的30年间,台湾平均每年因水灾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42亿元,约为国民生产毛额的0.68%。为了能防洪避洪以减灾安民,进而蓄洪用洪以兴利裕民,就应研究台湾的豪雨洪水现象,才能对豪雨规划出适当有效的对策。

1624年,在荷兰人占据台湾之前,已有我国人民移居台湾,但直至1683年台湾归清,文献上有关台风豪雨的纪录并不多。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清代虽然还没有近代的水文仪器测量豪雨洪水的大小,但从各种历史文献及奏章中,可以找到发生重大豪雨洪水的日期及灾情的记录,有些也记载淹水的深度。如果只计算台湾属于清代的时间,即1683年至1895年,在此213年间,共计有220次风灾及水灾,平均每年发生1.03次。

从1896年至1945年的49年间,共有178次台风侵袭台湾,平均每年有3.63次,但并非每次台风均会发生灾害。

1912年至1941年发生水灾的频率最高,平均每年2.2次,约与清朝末年相当。由1945年至2002年的57年间,侵袭台湾的台风共有243次,平均每年4.26次。其中1991年及2001年各有8次,是历年来最多的,有7次台风的有3年,有6次台风的也有3年。

由1948年至2000年,台湾另有37次是因豪雨成灾。例如1959年的八七水灾,合计共有183次水灾,平均每年有4.25次。发生水灾次数最多的是2000年的9次,1990年及1994年各有8次,而每年发生7次的则有5年,都在1981年以后。

每年由于人口与开发利用面积的增加,因豪雨造成水灾的次数也在增加。延伸阅读的豪雨洪水,使整个巴黎盆地1910年,法国巴黎发生变成汪洋泽国,也使19 00年才通车的巴黎第一条地下铁道全浸泡在水中,后来巴黎地铁经过7个多月的修复才得以通车。

酸雨灾害的危害和防治

酸雨的巨大危害

雨水能够冲刷空气中的污秽,一场雨之后空气总是格外清新,然而在这淅淅沥沥的雨水中可能隐藏着一个看不见的杀手,那就是酸雨。

酸雨又被称作“天堂的眼泪”或“空中的死神”,它是人类遇到的全球性灾害之一。目前,全球有三大主要的酸雨地区:西欧、北美和东南亚,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着连片的酸雨区域。

酸雨就是呈酸性的雨。纯净的水是中性,pH值为7,但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易溶于水形成弱碳酸,使雨水的pH值小于7,表示出轻微的酸性,不过这时候的雨水还不足以被称为酸雨,因为洁净或略带酸性的雨水能使水中的营养物质溶解,有助于植物吸收利用。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下酸雨时,树叶会受到严重侵蚀,树木的生存受到严重危害,并且,地面也会酸化。在土壤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细菌生物,这些生物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黑土里生长着与世界人口一样多的细菌。若土壤被酸雨侵蚀,除一少部分之外,土壤里面的大多数细菌都将无法存活。此外,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被酸溶解后会流失掉,这也构成了对树木的危害。

在加拿大和欧洲,有15%到60%的森林受到不同程度的酸雨侵蚀而大面积枯萎。若如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森林就将会部消失。不仅森林受到严重威胁,土壤由于受到酸性侵蚀,也会引起农业减产。此外,酸雨容易腐蚀水泥、大理石,并能使铁金属表面生锈,因此,建筑物容易受损,公园中的雕刻以及许多古代遗迹也容易受腐蚀。

酸雨造成的危害,若用金钱来衡量,损失是巨大的,况且许多损失是用金钱无法挽回的。酸雨产生的原因

如果雨水的酸性继续增加成为酸雨,就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天空中的降水变成酸性呢?

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石油等化学燃料的消耗数量成倍的增加,这些燃料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同时也使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与日俱增。

煤中含有杂质硫,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石油燃烧时也会释放出大量氮氧化物,而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就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酸雨还有一些同胞兄弟,如酸雪、酸雾和酸性的固体尘埃等,这个酸性家族虽然是工业文明之后,大气中的新成员,但它们对地球的侵蚀,已经让人类尝到了自身行为的恶果。酸雨的首次发现人类第一次发现酸雨是在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发现伦敦的雨呈现出明显的酸性,于是在一篇著作中首先提出酸雨这个专用名词,认为酸雨是在燃料燃烧后释放出酸性物质造成的。20世纪60年代,瑞典土壤学家奥登发现,酸雨是欧洲的一种大面积污染现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性越来越高,导致森林生长缓慢、植物病害增加,材料腐蚀加快。1972年瑞典政府组成了一个科学小组,向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穿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大气和降水中的硫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从此酸雨开始成为全球重要的环境研究课题,一些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