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06:38:27

点击下载

作者:(美)格里高利·哈特莱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试读:

序言

让你人气飙升的关键30秒

每个人都希望:

及早发现别人愤怒的征兆。

找出言之有物的人。

与顾客迅速建立融洽关系。

立即发现真爱。

变成每个人都想交往的成功人士。

掌握每场戏的精髓,成为戏约不断的演员。

本书能满足上述需求,我会一步一步教你如何阅读身体语言,并借此影响你和别人的情绪。

你肯定有过在聚会中碰到有人如熟人般向你打招呼你却不认得对方的经历。不出片刻,无论你的声音装得多自然,对方还是会发现你对他根本一无所知。这可不是参加会议、婚宴或同学聚会好的开端。这时,如果你对身体语言有一些了解,就能轻易使对方相信,你真的认得他。

假如你对身体语言有更多了解,就能迅速让对方感到自在,甚至愿意吐露内心的想法,使你在之后的对话或其他场合中明显获得优势。

换个角度想,对方说不定也不知道你是谁,只是利用多数人无法坦承自己记不得这点来接近你。

大部分擅长阅读身体语言的人,都说不出自己是如何做到的,由于缺乏组织这些出于直觉的力量,因此无法传授给他人。我比其他专业人士占优势的地方就是理解为什么某些技巧有效,而能不断运用有效的技巧,关键在于掌握行为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对身体语言的分析,甚至使用的多数词汇,都是心理学书籍中找不到的。我的专业技巧并非出于学科背景,而是出于战场上、审讯室、商务谈判,以及为企业设计经理人选面试的种种经验。也就是说,我的技巧来自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虚拟的研究室。

然而,我融会新知识、使技巧更趋于完善的方法却是科学的。假如你明白如何逐步阅读身体语言,就能发展出逆向操作的能力。你能控制自己微妙的身体语言,进而对他人的行为造成影响。身为审讯者,我通过操控自己和对方的身体语言、情绪,获得想要的结果。这是审讯者工作中最棘手的部分。

因为拥有阅读以及使用身体语言的技巧,我有时也会梦想投身其他行业,现在正值夏季,或许我能以棒球队间谍为副业,因为投手的身体语言经常会透露大量信息。拉拉耳朵也许是刻意对捕手发出的信号,而其他身体语言能告诉你,这位投手自信或承受压力的程度、确定球路与否,甚至还有上一场表现低落的球赛所遗留的郁闷心情。

或许我也能成为大企业中管理或员工阶层的协调者。人的外在会映射出内心的想法,流露出下一步的动作,这点足以让我操控思绪的走向。

那么,等学会这些技巧后,你会用在什么领域呢?

格里高利·哈特莱

于亚特兰大第一部分身体语言——比说话还有用的沟通方式第一章如何成为读懂身体语言的专家

我们通常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做什么。人类的身体语言比较像既成习惯,而不是经过计划的行为。比如我喝酒时不会想如何端起杯子,也不会想该怎么拿起叉子或发动汽车。大脑结构极其复杂,随时都有多种辅助程序进行,因此我们很难完全控制住每个肌肉抽动或手指轻拍的小动作。假如动作成为一种习惯,连自己做了什么都会很难记得。

我指导各种领域的专家阅读身体语言,范围遍及金融、销售人员与调查员、审讯员、特种部队、安全专家。对于后几类的人来说,他们的工作甚至生命,均需仰赖身体语言。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介绍一种称为READ的系统——审视(Review)、评估(Evaluate)、分析(Analyze)、判定(Decide)——是我为政府部门、军校学生上的身体语言课程的深度解析。内容与他们所接受的培训大致相同,并增加新的部分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新增部分主要探讨身体语言和情绪的相互作用,如何在商场与生活中让手势和身体姿态作为辅助,由此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正确选择流露情绪的方式与时机,让自己获得主动。

请花一分钟看下面的流程表,你马上就明白,本书会如何帮助你建立阅读身体语言的技术。如果你跳着翻阅,能学到一些立即见效的技巧,却无法成为对身体语言真正娴熟的人。

本书从一般生物的沟通方式开始,接着介绍人类特有的沟通方式。然后会介绍身体语言课程中的特殊主题:文化。我分析人类如何形成群体,因为这个过程深深影响了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如果不将文化列入考虑范畴,就不可能精通于阅读身体语言。我们还会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之后你便能回答以下问题:当一个人处于姿势和声音一致的正常状态时,相对于语言、非语言传达的信息互相冲突的状态时,两者之间有何差异?此时讨论的焦点会集中在个人身上。学会将技巧应用于自身:自我控制的极致

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不正常?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到图表中最窄的部分,之后再朝更宽广的角度观察。我们可以从名人开始观察,他们提供共同的焦点,因为大家都认识名人,经常能在电视、网络上看到。接着可准备阅读周围人的身体语言,从整体情境了解其动机与动力。当你学着将文化因素加入到眼前的情境,就能将技巧用于一对一的商务环境和人际关系,进而扩展至群体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对身体语言的观察能力,会随着审视、评估、分析、判定他人行为而进化。届时你就拥有一定程度的知识与控制能力,从而比大多数人更占优势。别迷信专家和电视

电视里的警察、侦探抓坏人的能力近乎神通。对他们来说,各种线索会在黑暗中发光,或从屋檐上掉下来。当他们审讯嫌犯时,能凭其身体语言确定罪行。有特写镜头的帮助,再加上导演呈现的时机与方法,你能看出聪明绝顶的警探发现了什么破绽——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嫌犯说话时揉着腿(借着在别处使力,好释放压力)、看受害者照片时,瞳孔缩到极小(照片再度引发对受害者的怒气),还有干燥的嘴唇(也表示了强烈的愤怒),都在聪颖的警探心中综合出真相,但在你眼里都只是种感觉,仿佛这名嫌犯是个情绪化的人。当然,这些演员是按照剧本演出,因此他们知道潜在含义,不论编剧的诠释正确与否。真相通常更奥妙,而且难以解读。人类的辅助行为极其复杂,所以很少有编剧、导演和演员能结合创意与经验,做出正确的诠释。《法律与秩序:犯罪倾向》和《结案高手》是两个绝佳范例,说明身体语言专家能在与人的互动中,收集到多少实质信息。在《法律与秩序:犯罪倾向》中,文森·多诺夫饰演警探罗伯特·戈伦,TV.com频道曾贴切地形容他是“聪明得异乎寻常的凶案组警探,有历练丰富的直觉,与犯案对手们配合无间”。这种说法当然略嫌美化,除了影视剧的警探以外,大概没人能达到这种程度。

在某一剧集中,凶手是连环杀手,警探戈伦不只阅读身体语言,还利用身体动作与情绪的相互作用加以操控。他在嫌犯家中貌似轻松地提问,刻意将头偏向左方。嫌犯做出自然反应——但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回应”警探的姿势——将头偏向右方。我们会用力向右看,或用力将头朝右偏,来反射或表达情绪。看看葬礼中的人,他们的视线往右低垂,头有时也会往右垂下。虽然有些临床心理学家不同意我的看法,不过我从观察中得知,通过这种反射技巧“强迫”做出情绪性的身体语言,的确能逼一个人进入情绪状态。这就是警探戈伦的手法,嫌犯出于本能反应而表现出的身体语言,让他进入情绪状态,卸下防备,最后乖乖招供。

我的学生都看过类似的节目,自认已知道许多窍门。他们都是军事与行政部门中的杰出审讯人员,经筛选后参加我的课程,因此他们走进教室时,心中暗想:我的能力已经很强了,所以哈特莱要教的,我大部分都知道了。

我问学生他们对身体语言的了解。

他们通常会举出约翰·特拉沃尔塔在2003年主演的《特种部队》,说电影“教”他们,一个人如果往右上方看,表示在说谎。我说这是骗人的。像这种根据单一身体语言所做的泛论,通常不具有太大的意义,除非这个动作与其他因素互有关联,或者你已经知道对方的标准,能确定哪些属于他的正常行为,否则你无法只根据眼睛的动作,就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如果你想“读懂一个人”,就必须读完全部内容,而非章节标题而已。

另一种常见的误解是,交叉双臂表示竖起屏障,因不安全感而想把人阻隔在外。只看这个姿势,其实不具备意义。为了向学生证明这点,我交叉双臂、皱起眉头,朝某位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看起来像没有安全感吗?”周围的人扑哧一笑,被我点名的“受害者”则坐立不安。他在椅子上左右挪移,避免与我眼神交会,紧张地笑着,甚至快脸红了。你认识这种身体语言吗?没错,就是不好意思。有些误解甚至来自人类行为模式的“专家”文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列句子:“在73%的例子中,一个人将双手指尖交互搭成塔状,都表示自信”,因此得出结论,认为这类姿势意义都一样——不论是朝上、朝下,还是朝旁边搭。实际上并非如此,你很快就会明白这点。

我认为以百分比数据来强调如何解读人类的行为模式并不合理。对我来说,以数字解释人类行为,掩饰了当中的不确定性。人类可以被轻易转化成任何统计表上的钟形曲线,最大的百分比数一定会落在中央附近,差异极大的极端范例则接近两端。不论是统计智能、皮肤色调、牙齿洁白程度还是膝盖磨破几次的数据,结果都一样。这并不神奇,不过是简单的数学。专家的建议

沟通的方式不只限于语言

我将人类的沟通方式分成三种:

语言→语汇的选择

声音→语汇之外的人类声音

非语言→其他一切沟通行为

语言是意志的奴仆,也是最容易控制的表达方式。选择所使用的语汇,远比控制紧张导致的咳嗽或眨眼容易。想想看,假如你连声音与非语言也能运用自如,你的沟通能力会变得有多强。

毫无疑问,我们都接触过谈话技巧高超的人,光听对方说话就已相当受用。当我还是个年轻士兵时,曾经在一位具有天赋的中尉手下工作。当我发现他说话的速度是别人的一半时,不禁感到惊奇。这让他有时间谨慎选择每个语汇。伟大的演说家不只用词精确,还能像那位中尉一样控制节奏、语气、声调,还有许多属于声音的沟通方式。

第三种方式,也就是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包括姿态、动作、与他人接近的方式以及本书探讨的其他因素。我的方法基于一个前提,在非语言的沟通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否则不可能进行沟通。

每次课程开始,我都会引用韦氏字典对沟通的定义:“个体间交换信息的过程,通过象征、符号或是行为组成的共通系统进行。”虽然你可能会将焦点放在定义的后半部——象征、符号或行为——但是我想请各位注意其他词,也就是“过程”和“系统”。过程指的是发生在开头与结尾之间的事,包含了因果关系。系统指各个独立部分组成有组织的整体。愤怒的情绪可能被某种思绪点燃,但愤怒的沟通则是过程,包括握紧的拳头、绷紧的手臂、收缩的瞳孔、拉紧的背以及其他征兆。结尾可能是愤怒男子的拳头落在某个家伙的下巴上。愤怒可能无中生有,只要你知道如何有效表现愤怒的肢体动作。优秀的审讯员能在没有怒意的情况下表现愤怒,就像优秀演员所做的。许多审讯员认为愤怒是最难表现的情感,我不这么想,因为很少有人见过真正的愤怒是什么样子。

既然沟通意味的不仅是怒吼或跺脚,学生们的第一个典型问题是:“动物会沟通吗?”

简单的回答是会。猫、狗、马、金鱼、仓鼠和猴子等,都有表达信息的符号与行为系统。在此我要区别沟通行为与简单的非语言行为。当一只猫在挠耳朵时,并非有意告诉你什么,纯粹只是因为耳朵痒。考量人类行为时也要记得这一点,有时挠痒只是因为痒,没有其他意思。

动物沟通和人类沟通的差别在于复杂的程度。宠物常以一连串的声音、姿势变换、伸展肢体以及眼部动作来沟通。动物中智能最发达的是灵长类,若画成图表,最底下的是猴子,大猩猩则接近于顶端。坐在沟通链顶点的,则是进化得最好的猩猩:人类。我在教课或演讲时常遇到不相信进化论的人,他们会质疑,“你相信我们是猴子的后代?”

我说:“不,我们就是猴子——最高级的那种。”我常称人类为剃了毛的猩猩,是模仿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裸猿》。我认为人类并非“赤裸”,而是“剃了毛”,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去除天生的动物习性。

在此之后通常会出现下一个问题:“人类语言是有效率的符号系统吗?”大部分的学生都会立刻赞同,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个极有效率的符号系统能精确地传达我们的思想,然而,就算是最精明干练的沟通者,面对文字也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时候。

不可大声朗诵。(No reading aloud.)

不可朗诵。(No reading allowed.)

同音异义字、字的多重意义,以及超过原有字义的言外之意,使英文很难学习。法兰西学院设立规则来避免混乱,而在美国,却似乎相当享受愈演愈烈的混乱创造状态。

请大声念出以下问题:你喜欢说谎/躺下(英文中在此说谎和躺下是同一个词:lie)吗?这是什么意思?这可以是指责,也可以是让你放松的方式,无论是写在纸上或以口头说出,你都无从分辨。假如有人对你说这句话,你会觉得受辱吗?也许,你看起来很生气却不自知。通过语言,有多少意义被正确传达?说话者通过身体语言,又能表达多少意思?眉毛微微垂下,或嘴角的怒容,会帮助你理解吗?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呢?强调“你”或“喜欢”所表现出的意义绝对不一样。如果从收音机听到这句话,你认为口音或发音对理解意义时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我们和黑猩猩的表现很像,通过许多表达方式,虽然我们总爱把自己想得比它们伟大,其实却和它们一样,轻易对这些信号产生反应。如果有人善于了解提示与意义,就能掌控整个对话过程。

沟通少了动物化的部分,比如尖声嚎叫、四肢摆动、眼神扫视以及弓起的脊背后,我们的理解能力因而降低。假如缺乏有效的非语言沟通,任何语言都无法单独传达微妙的意境。对手正透露出哪些不想让我知道的东西

接着我会在课堂上问另一个问题,“谁对身体语言有所了解?”我会走到一名没举手的男性或女性桌子旁,靠得非常近,用威胁的眼神瞪着对方。当全班学生笑出声来时,这名学生通常会举起手。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对身体语言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只是没有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细微的沟通片段。许多人能从潜意识层次发现身体语言,却无视生活中的诸多线索。我们被教导要“合乎逻辑”,仿佛面对大多数人时,逻辑就会存在。

如之前所提,我会从语言的沟通谈到声音的沟通,再到非语言的沟通。后两者是重点,读懂这两者才能发现精髓,也就是我的审讯伙伴常称为“巫毒”的东西——对方不意间发出的线索。换句话说就是,我的对手正透露出哪些不想让我知道的东西?

解说上述身体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后,我会指导学生做一些实用的进攻方法,温和地引导别人进入你希望的状态。一位共事许久的老同事称此为“审讯者的心灵技巧”,以乔治·卢卡斯的绝地武士心灵技巧为灵感取名。我的方法可触及他人心灵的潜意识,再取得想要或需要的反应,是一种非常深入的关系。

这种能力的背后需要系统化的教程,以做出基本判断开始,之后再进入身体部分。基本判断

基本判断可以说是测谎仪的简易版,有助于发觉微妙的身体语言和声调变化。一旦你明白要观察和倾听的是什么,就能辨识出伴随不同压力程度而出现的变化。学会基本判断,可让你在与人互动时,拥有高度的情境掌控能力。

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时,观察他的身体语言相当重要,必须观察在不受影响或压力时自然发生的状况。

我会特别指出,哪些姿势和身体反应是不自觉且共通的,这些不是在做基本判断时的重点,不属此类的反应则应纳入考虑。身体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许多情感

首先从脸部表情开始分析。套用一句《裸猿》作者莫里斯的话,脸是表情的器官,我赞同的地方仅止于此。莫里斯认为脸是最容易控制的部分,因为它最接近于脑部,这一点我极不赞同。说到脸,我认为必然会出现以下矛盾:脸既是最容易控制的身体部位,也是最难控制的。脸部的很多动作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因为它们是第二天性。

额头会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许多情感。我们平常和人互动时,会使用前额肌肉,就算在打电话时也会如此,因此很容易长出皱纹。假设莫里斯是正确的,我们控制脸部肌肉比控制身体其他部位容易,那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打肉毒杆菌了。我们可以自行停用造成问题的肌肉,甚至可自行训练,逆转皱纹产生的过程。此外,如果脸处于受控的状态,会有更多的脸部表情是因特定文化而形成,而非普世皆同。

随着时间的流逝,脸部表情成为练习过后的行为,我们学会了遇到人时怎么展现平稳的微笑,或当孩子把芥末酱滴在地上时,该如何挑起一边的眉毛。不过我们脸上的肌肉数量太多,难以追溯每个动作。我们通常不明白自己由于脸部表情,传达出多大程度的情感与生理反应。扬眉是什么意思?传达信息者是男或是女会有差别吗?接受信息者是男性或女性又有什么不同?在和同性或异性间传收信息的过程中,性别会导致什么样的差异?左脑和右脑的差异,会让善意的信息遭到误解吗?虽然大部分的情绪都是出于意识表现,还是会透露出无法遮掩的信息。

我会从头、脸、脖子谈到手臂,再谈身体的其他部位:手、手势、躯干、腿以及脚。双臂交叠,真的意味着心有防备,甚至满怀厌恶吗?跷脚而坐,就表示你想将我排除在外吗?讨论至此,大家原本确信的概念会开始瓦解,因为他们发现假如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无法做出定论。来龙去脉

起初,我的学生拒绝接受来龙去脉在阅读身体语言时的重要性。“约翰·特拉沃尔塔无需了解来龙去脉,就能发现那家伙在说谎……”他们抱定的假设是不由自主的动作无需深究就能理解。例如瞳孔的反应:瞳孔会放大以接收更多信息,收缩则是隔绝信息。

瞳孔的反应确实能让你大致掌握对方的情绪状态,但如果缺少来龙去脉,你无法确定瞳孔放大是因为性欲亢奋或恐惧,还是因为厌恶而缩小成针尖般大小。

来龙去脉包括了手势、脸部表情以外的许多因素,例如空间、时间,甚至气味。身体语言所带来的惊喜

在课程最后,我的学生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每个人。从囚犯、员工,乃至亲友,他们会以更明智的方式理解别人在说什么。

我的学生和正在阅读本书的你,在观赏希特勒的新闻影片,看着他大幅摆动、连续挥举的手臂时,会发现他的极端信奉者没发现的东西。你会理解,为什么在希特勒疯狂的独裁统治过去多年后,许多人仍称他为沟通天才;你能领悟让他呼风唤雨的机制;你也会看见泄漏其内心病态的手势。

你会重新获得原始祖先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沟通利器:透视身体语言的能力!第二章文化对理解身体语言有着巨大的外在影响

无情的凯尔特王族与手下部将们拥有足以定义他们的身体语言。这群猥琐、不时打嗝的恶棍,可凭以下特征轻易辨认:“每逢可能受辱之际,他们的手会抽搐地抓着剑柄……还会揩拭油腻、象征着贵族阶级的胡子。”这些是人类学家史都华·皮考特在《远古欧洲》中的描述。

以上强调的是凯尔特战士的文化特征,但每个文化都有相似的约束元素:信仰、传统、行为举止和规则。这些元素共同运作,在群体中引发安全感,使人们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最原始的文化意义,是让一群猩猩与另一群猩猩之间产生区别,文化让猩猩知道,应该容忍谁以及打击谁。

文化是被一个群体接受的社会典范。这些典范如何产生?大家是聚在一起投票,还是直接采用祖先既定的行动呢?答案介于两者之间,因为文化可从小至次群体(sub-group)或微文化(microculture),大至全人类族群而生。从研究身体语言的范畴来说,微文化的概念包含两人关系:男与女、女与女、男与男。每个群体都会创造典范,规定什么是可接受的。更重要的是,每个微文化也会创造禁忌。横跨全人类而形成的文化,成为我所称的超文化(super-culture)。由现代媒体的渗透和全球市场的行销,手势、语言,甚至态度都能晋身超文化,比如“OK”和“Coca-Cola”就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词汇。

文化影响了理解身体语言的每个层面。文化影响人们活动的方式,甚至在所谓的共通与不自觉的动作中造成相当细微的区别,例如当你认出一个人时,会扬起眉毛。文化也影响你如何认知与他人身体语言结合的信息。你筛选信息的准则,根植于对其他种族的偏见上,而你表现的方式,则是自身文化的产物。

我以简单的钟形曲线说明人如何进入一个文化。要将一个人置于钟形曲线时,首先要记住的是,他可能是许多文化或微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南方,三K党分子会以白布条遮住自己的身份记号一样,我们与微文化的关联一直存在,只是在群体中会变得不明显。你将开始分辨属于文化、超文化或微文化的行为举止。这里所使用的钟形曲线中,“文化”指的是你所属的大型群体。你会开始习惯将个人和行为举止放入钟形曲线分析。

1.就广义的美国文化而言,比尔·盖茨属于超典型。一名健康的二十五岁男性,与父母同住,并靠父母维持生活,属于次典型。一名四十岁的女性,在某制造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则属于典型。

2.在高中生群体中,你能轻易发现最受欢迎的孩子。这些超典型的孩子可能是运动员、拉拉队长或是学生会干部,依学校不同而定。接下来会发现的是占了大多数的人,也就是典型。这群人是普通人,有普通的社交技巧,不会在人群中鹤立鸡群。社交技巧差的孩子分布在最后一群中,当中可能有体型瘦长的孩子,他们对迅速成长的身体相当不自在。这些孩子属于次典型,会被同学取绰号,像是“小豆子”与“竹竿人”,提醒他们处于何种社会状态。

在这个范例中,超典型成员支配了典型成员,而典型成员会漠视次典型成员。他们会将次典型成员当成团体的一部分来忍受,但若有机会选择,典型成员会群聚至超典型成员中。如果无法这么做,典型成员可能会在群体内部分裂,成为其他微文化。典型成员会羡慕甚至模仿超典型成员,期望得到认可。次典型成员则希望成为典型成员。

在你驳斥这个观点过于简化前,看一下这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早期,一名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员访问在农场工作的移民下一代。她问他们:“你们长大想做什么?”孩子们被鼓励发挥想象力和期望,可回答大多是:“工头领班。”很少人说得出需要受过良好教育或训练的工作,比如医生或律师。

我们的原始表亲也这么做。超典型成员构成猩猩的统治阶级,而创造该群体的雄性成员会建立以它为王的权势等级制度。整群猩猩包括了超典型成员、创始雄性与雌性成员、多数成员以及次典型成员,但最后这一群几乎被排除在群体外。人类则以不同的规模重复着这种模式。

我们是否在次文化中模仿超典型成员?看看你工作场所的人,你是否在模仿创业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期望获得肯定?由某位超典型名人带领的潮流,是否在大众市场中催生许多副产品?就算你自认对这些免疫,但你是否曾对名人的新闻发表评论?比如说,小甜甜布兰妮被逮到开车时腿上坐着孩子。观察名人动态已发展成具有数十亿美元商机的产业,满足着大众的好奇心。

猩猩文化很简单。创始雄性称霸全体,与创始雌性配对,成为统治的最高阶级。其他雄猩猩可能会在创始雄性不知情的情况下,图谋和其部分妻妾繁殖,不过创始雄性绝对掌控着社会规范。发展到某一点时,人类文化和超典型相当类似,定义也很清晰。

回头看本章开始时提到的凯尔特文化,我们可以在其中发现比猩猩世界复杂许多的模式。国王和部将们是超典型成员,如果以口耳相传和个人观察宣传,等于违反规则,会遭到惩罚。在这个剃了毛的猩猩世界里,国王和部将成了创始猩猩,大家顺应灵长动物的天性辨认出超典型成员,并开始模仿。

在极少数的状况下,群体中“较高等”的某位成员会模仿较低等成员的行为,是因为他确定模仿可带来想要的某样东西,可能是社交形式,也可能是为了让恋人做出选择。

这个模式随时代持续演进,直到今日。人们往往会在教会、政治人物以及富豪身上找到超典型。原因显而易见,一般人一旦离开身处的次群体,就很难发言,也少有方法可详述意见。实际上,他甚至不知道要使用何种词汇,这也是有文字训练的教会人士代表统治阶级的原因。富人则通过各种关系,以及从属于拥有力量的既定阶层,达到所在的地位。相对地,许多在异国文化中常见的姿势,可能被我们忽视或引起不适当的反应,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其意思。这些文化典范是对正面与负面社会压力的直接反应。超典型人物也许能引进新事物而不受其影响,一般人则可能连有这种企图都会被大卸八块。与创始猩猩类似,人类社会有一套逼人就范的方式。习俗与社会典范对身体语言的影响

虽然人必定属于一些特定文化,但身处于该文化中,却可能不知道某些共同行为属于习俗的范畴。习俗和身体语言相关,因为它们影响了文化演进的方式。

在美国,通过汽车驾照测验是一种通行仪式,拿到驾照后,步行的欲望很快就会消失。普通美国人很少天天走路,除非住在都市。这也表现在我们的身体语言中吗?当然。

想想看经历过以下极端例子的人,他们的身体语言会如何暂时或甚至永久地受到影响:

献祭:无论是通过切割或烧灼的方式完成,这都是对个人身体的仪式性伤害,让造成的伤疤形成特定形状。随着文化不同,可表示此人成为成年男性、准备好且愿意怀胎的女性、罪犯或社群的一分子等等。开始化妆和涂指甲油(在母亲的帮忙下):美国女孩肯定以此作为长大的象征,至少是到了可以打情骂俏的程度。用自己选择的指甲油与化妆品打扮,表示女孩自认可以做些决定,而且不需要母亲帮忙——身体语言也表现了这一点。

你的周围每天都有通行仪式在进行,并引发社会典范。社会典范的效果,在于每次你和一个群体重复进行通行仪式时,就会与该群体更紧密。习惯上,通行仪式会在一个人与群体同化时进行数次,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假如通行仪式在仓促中完成,或是被延迟甚至忽略,可能造成无足轻重或极为严重的结果。假如一名25岁之前都与父母同住的男子突然声名大噪,身为成年人的他反应可能不大;但若是一名自5岁起就得在选美比赛中竞争的女孩,过度早熟可能会使她的成人生活并不愉快。期望的确会影响行为。

在思考通行仪式时,别忽略任何人类反应。通行仪式创造的目的,是将你从一个群体中分离出来,再永远与另一个群体结合,改变你的思考方式。通行仪式可能出于精心策划与系统整合,也可能出于一时冲动。从参加少先队到购买第一副老花眼镜,每个仪式都在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上留下永久效应。通行仪式可说是在召唤次典型猩猩模仿创始猩猩。

早期的美国男孩通过观察父亲、哥哥或叔伯如何在厕所中表现得“像个男人”,因而学到厕所礼节(对许多年轻男孩而言,此行为背后的真正通行仪式,是终于能和父亲而非母亲去厕所)。这与共济会成员间的秘密握手之类的仪式很类似:每次有人参加活动,就会留下残存记忆。在某些情况中还会成为肌肉记忆,因为做过太多次,动作甚至变得不由自主。

练习

做一张简短的表,列出发生在你周围、影响你行为举止的正式文化典范。以下是几个例子:

1.如果你所属的教堂以举行仪式为主要活动(例如天主教弥撒),你会被要求有哪些行为举止?当你在教堂以外的场所与教徒聚会时,这些行为举止也会出现吗?

2.再现中古世纪风貌的活动(我非常热衷于参与此类活动)需要严格信守某些宫廷与战场的习惯,违反的话,很可能会被逐出群体。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家员工共计30人的公司,在1990年就实施工作场所禁烟政策,这在当时并不普遍。公司里的6名吸烟者最后发现,他们几乎都在同一时间,聚在办公楼外的同一地点休息。吸烟者在公司内发展出自己的次文化,建立社交典范,比如该在何时何地休息,以及表示“该休息了”或“真希望现在是休息时间”等信号的身体语言。

假如你分别属于5个群体,你会在这5个群体中都有社交模仿行为,即使该群体和上述吸烟团体一样不正式。顺带一提,你能想象这些人在当瘾君子的数年或数月间,从周一至周五不断重复这些行为,得承受多少额外的社交压力吗?

如这些例子所示,社会典范可以非常狭隘,也可能涵盖甚广,例如在军队服役或国家对你造成的影响(举例来说,当你对国旗宣誓效忠时,会将手放在心口)。

各种形态的社会规范与文化仪式会层叠在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身上。因此阅读身体语言时,你势必要将此列入考量,看自己能否辨别出人们认出彼此时的那些特殊特征或标记。

在练习辨别技巧时,要注意与文化相关的各种场合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无论是通行仪式——例如婚礼或葬礼——或娱乐活动,都表现出该文化的仪式性行为。婚丧喜庆是展现该群体如何表达爱与悲伤的正式范例,也是所有人类不自觉表现这些情绪的场合。运动场合展现了一个文化中的人如何表达支持,他们为自家队伍加油鼓掌的情形,是否比朝对手发出嘘声与扔啤酒罐多?个中差异正是次文化刻板印象的基础,例如,“费城球迷”,指的是宛如以全身嘘敌队的人。至于好莱坞文化,奥斯卡颁奖典礼是了解仪式并非总与演员的真正情绪同步的好机会。大部分走在星光大道上的人,都很努力地表现高雅,庄重地接受奖项。你可以在这群人中发现许多虚情假意的举止,因为他们想以参加典礼的仪式行为掩饰真正的情绪。

这种社会典范标准也是判定谁不属于该群体的好方法。假如有人在葬礼中面露厌烦,那他和悲伤的家属理应不亲近。一名费城球迷如果在贝瑞·邦兹击出全垒打时还喝彩鼓掌,那他非得拔腿逃离现场不可。当你练习这些判断时,可以描绘出一个大概的印象。新文化对身体语言的冲击与改造

文化是一种我们用来和他人产生联系的方式,在遇到其他族群时,可借此辨识彼此的不同。打从出生开始,我们就被调教要以某些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而这些反应会受到微文化的调控,即使在婴儿时期也是如此。一名身为父母或其他成员的创始者,主宰了微文化。

每当我们对某些刺激有反应,并学习应用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新行为,我们也在学习家族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受到其他群体干扰的次数并不多。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当我们和新的群体面对面,也必须面对新的文化典范。如果新的群体创始者类似保姆的角色,当她离开,一切就会恢复原状。而我们很快就能学会这点。

在一个孩子的生活中,最深的文化冲击通常是去托儿所或第一天上学。这个孩子必须和完全属于创始者的陌生人打交道。当创始者在场时,孩子就得照她的方法做。不论是食物、灯光、毯子,孩子对周围空间的秩序感骤然感到慌乱。同样困难的是,孩子必须了解这个窝中的创始者要什么。这是个相当深刻的文化冲击,大多数人对此没有太多的记忆,却能在自己孩子身上辨认出来。

当你走进新办公室、新学校,或进入一段新关系时,同样的过程也会发生。与孩子适应环境的差别在于,你通常与对方有某些共通语言、吃同样的食物,或是至少有一些共同的姿势与可接受的举止。你能看出谁是群体创始者,进而认同或模仿对方,并适应该文化。

有时你会卡在不同文化之间,感到无所适从,直到你真的确定新文化中的一切“规则”。观察文化演进的绝佳地点是学校,不论小学一年级或大学都可以。你发出声音、打扮自己、摆出姿势来吸引想吸引的人。有些行为出自个人意识,有些则不一定。在你不确定想吸引的对象前——包括男女朋友或普通朋友,所送出的信息是混杂的。你会与你想一块玩的人穿着同样风格的衣服,却可能尚未掌握他们使用的词汇或说话节奏。

通过适应的过程,我们学会如何成功地变成文化中的一分子,无论是微文化或超文化。关键是浸淫于文化中。我们学着运用某些沟通技巧,但当我们迁到新地方,技巧无法带来想要的效果时,就会陷入困境,于是转而攫取其他有效的技巧。我们体内的生存本能在此崭露头角,以直觉模拟创始者的行为。

在《游骑兵,做先锋》一书中,前美国陆军游骑兵队教官赫尔谈到和他一同受训的新生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游骑兵队在值勤时消除这些差异的方法与原因。

第一天抵达游骑兵队时,我发现自己到了一群将那里“当自个儿家”的人当中。那之前我都在受训,没什么个人衣物,顶多是一条牛仔裤和数件T恤。但这些人在游骑兵队里待了好久,以衣着与私人物品打造出家的感觉。我环顾四周,发现有人戴了一顶牛仔帽,还有人穿着摩托车骑手的皮夹克,有人看起来像是东岸的预科生,还有人身上的T恤图样是重金属乐队,甚至有人看起来像山里的农夫。他们休闲时做的事截然不同,交往时也不会假装有任何共同点。我对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异瞠目结舌。

虽然差异相当明显,但当我们出任务时,差异就变得无足轻重。当我们穿上游骑兵制服与贝雷帽,听见汤姆斯队长说:“这是你们的任务”时,我们就成了一个团队。

游骑兵队的训练与文化,着重于能带来实际与重要结果的行为模式。

文化包含了选择,一个人会因面临文化冲击而突然改变身体语言。有可能模仿似乎会被接受的姿势,也可能压抑自然产生的不合适的反应。举个能让自己感到舒适的跷脚坐姿来说,许多美国男子以四号姿势跷脚,将一只脚的脚踝或胫骨部分放在另一边的膝盖上,让一只脚架在另一只上。而中东男子不会做出这种姿势,理由有二:第一是坐姿风格不同,第二是因为露出鞋底具有侮辱意味。美国男性和中东人士协商时,必须避免此类身体语言,而要运用适合对方文化的姿势。

文化冲击源于从一个文化转至另一个文化,通常包含四个阶段:

1.陶醉于进入新环境。

2.对一切不如预期感到受挫。

3.适应新文化,通常会是一段过程,而非迅速的转变。

4.完全恢复或者完全适应。

受到文化冲击的人需要做出的调整,可能只是该站得离对方多远、与陌生人眼神交会的时间该维持多久以及坐着时如何跷脚。

从说话的抑扬顿挫到与他人保持的距离,文化影响了我们人生的每个层面。我们越广泛了解其他文化,就越不会遭受文化冲击之苦。如果能多尝试新事物,接受的标准与幅度也会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能将事物分门别类,并创造出特有的适应策略。第二部分READ——让你迅速读懂对方的身体语言第三章R:从头到脚的审视

要学习身体语言,可以从片段着手,再进行整体的评估。许多片段的身体语言是众多微小征兆和动作的混合体,包括自觉与不自觉的。学习身体语言时,必须从片段开始组织,才能了解整体的含义。无论是合并或分开来看,眉毛、眼睛、嘴巴、肤色、四肢、手指与脚趾,都能表达情感。将一点一滴的身体语言视为整句话中的个别文字,如果你知道了每个字,那么句子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

要精于阅读身体语言,就要踏出去,一次又一次地做“R”的动作。敞开你的眼睛与耳朵,关闭存有偏见、过度分析的脑子,像孩子一样去观察周围。儿童比成人更能以独立的方式看待对方与动作,成人反而会以异常的方式去找出关联。孩童没有预设框架套在观察的事物上,比起较年长、较社会化的人,更能接收到纯粹的身体语言。假如你将包装好的盒子放在一个会说话的小孩面前,他会不断发问。而年纪越大,就越会自己对问题做出解答,自认为知道一切事物的含义。

因此,当你埋头在以下问题时,请暂停使用成人的思考方式。将脸扭成我描述的状态,在模拟姿势时看着镜中自己的手臂和腿。看别人如何以脸和身体做出这些姿态——不过这么做只是为了收集资讯,在此阶段不能做出任何判断,只是要观察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又在哪里。

在你精通“R”部分后,要进行“E”、“A”、“D”部分时,会比较容易改变蒙蔽视线的过滤习惯。这有点像在从事运动前,要先练好基本动作才能上场比赛,因为只有建立起肌肉记忆,才能支持你进行连续动作。

从头到脚观察身体语言的过程分成两部分:

●观察身体的个别姿势与反应。

●讨论服装、饰品、身体艺术与配件等在你的审视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审视当时一些不明所以的片段,之后再组合成整体图像。

这与待洗衣物一览表差不多,目的是让你有所自觉,认识一些基本观念,这样你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别人。稍后我会谈到整体观点,教你如何串联所有片段,来阅读身体语言。全球通用的身体语言

无论属于何种文化、性别或语言,人类仍旧有着共同的沟通特点。我会在稍后深入探讨,但现在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让本章的身体姿势清单引导你理解个别姿势如何形成有意义的整体图像。

说明姿势(illustrators):表示发言重点的姿势,比如用手指;点头;手、手臂或头有如指挥棒般的动作;或以一只手臂往前伸,手心向上,仿佛要求对方给予东西。

规约姿势(regulators):控制别人发言的姿势,像是如停止标志般举起一只手;一根手指放在嘴唇上要求肃静;以手快速画图,表示“讲快点”。在《王牌大贱谍》系列电影中,每当邪恶博士要手下闭嘴时,都会将手指夹紧靠在拇指边,表示不想听。

调适姿势(adaptors):释放压力的姿势,调整身体好让自己感到自在,比如扭绞双手、搓揉脖子、转转脚趾等。人们常会发展出特有的调适姿势,由男性或女性来做,看起来也有所不同。我稍后会探讨这些现象。

阻隔姿势(barriers):感到不安时会使用的姿态与动作,像是站在桌子后方,转身面向侧面,或是在谈话时交叉双臂。大家都看过别人沾沾自喜地站在桌子后面,显得自信又有安全感。远在桌子出现前,我们的祖先就晓得阻隔的价值所在,留给我们一种只用身体就能表达的自然技巧。

上面几个定义能在讨论从头到脚的个别身体姿势与反应时,让我们有共通的词汇。前额

我们往往以不自觉的方式使用脸部,套用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话来说,脸是表情的器官。尽管各有差异,脸还是会有标准表情,但呈现的方式不可能像综合列表一样整齐。不过列出清单,还是有助于我们捕捉片段的脸部身体语言。

称为前额的这块告示板,让你得以传达心智的内部运作,并残留种种迹象。我的意思是,前额会显示你表达了什么。也许你听过“你有张不惑之年才有的脸”这种说法,指嘴角与眼睛四周的皱纹能说明你的脸曾展露过多少悲伤、愤怒与其他基本情感。当我皱起前额时,皱纹数量相当惊人,而且我能以多数人办不到的方式使用前额肌肉,这或许得拜审讯时运用的大量古怪脸部表情所赐。当然,也有别人擅长但我做不到的表情。重点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的独特表情。此外更得加分的是,我的发线已退至高处,就像笑话里讲的,我的前额不是一般的亮。

想想你会用前额做什么表情。从以下基本动作开始,挤出越多的皱纹来越好:

●将眉毛往上抬高。

●将眉毛用力往下压。

●挑起一边的眉毛。

●两条眉毛一起往眉心挤。

对着镜子看自己,你能用脸部肌肉做出多少变化?我能皱起并抬高眉头,将前额皱纹挤在一起,做出奇怪的表情。随着嘴唇动作的不同,我可以看起来像疯狂的杀手,或是亢奋的小丑。

在所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中,眉毛是最具表达能力的成员之一。

练习

现在放下书,去看电视新闻,在静音的状态下看几分钟。要像个孩子一样,假装你不知道屏幕上会出现什么。你能看得出来,电视上的人用额头这块亮晶晶的告示板传达出脑中信息吗?

你会特别注意的姿势,通常是人们以眉毛与前额强调,或借以说明意思的动作。说明姿势中有种指挥棒姿势,指的是将身体某处以指挥家使用指挥棒的方式摆动。你可以借由摇晃一只手、一根手指、眉毛或头,来使信息更清楚。比尔·欧瑞立经常以眉毛的动作做说明,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吹胡子瞪眼”的意义。

满布皱纹的前额

让人皱眉的原因通常包括诧异、害怕,或对他人的关注,例如同情。表达上述情绪的标准方法如下所述。

诧异是将眉毛往上抬高。

害怕时扬眉的方式会用到眉头间的肌肉。法国人将这一带称为“忧愁肌”,我则叫它“疼痛肌”,因为表现痛楚和想施加痛楚时都会用到眉间肌肉。

有些人常在承受极大压力时,按摩两眼间的疼痛肌。这通常是不自觉的,是压力下的调适姿势。我看过琳塞·罗韩在父亲被捕后的新闻片段。这位备受百万人瞩目的年轻女星,面对众多影迷的爱慕与媒体通常加诸成熟名人身上的赞美之词,她父亲却进了监狱!镜头捕捉到她使劲揉搓眉头,用力的样子连我都觉得可怜。在那之后,琳塞·罗韩不出所料地露出更明显的压力征兆,例如体重锐减、过度狂欢等。

因压力引起头痛的人往往会做出和她一样的动作。这是人们对眉头肌肉紧绷而产生的不自觉反应,下意识地想要舒展肌肉,增加该区的血液循环量。

对他人的关注也会展现在抬起眉毛与使用疼痛肌上,眼睛的动作则大相径庭。眼睛会表现出同情之意,我会在讨论瞳孔放大与收缩时再加以阐述。

如果额头上没有皱纹,表示了某些信息,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要么此人刻意欺瞒,要么他注射过肉毒杆菌。眉毛

眉毛的动作和人类的沟通息息相关,演员运用此处表演的频率比身体其他部位都来得高。我认为眉毛的动作是人类沟通时最与生俱来的特征。接下来,我会详细讨论一位对眉毛有着惊人控制能力的演员:凯文·史派西。

挑眉或扬眉

挑眉是个瞬间的表情,主要动作是挑高眉毛,可能发生在一瞬间,一闪即逝。

当你认出某人时,眉毛会挑动,这是个不自觉的普遍反应。我曾将两名声称互不认识的囚犯带到一起,他们看到对方时眉毛微微挑动,这说明他们在撒谎。

假如一个人的眉毛完全没动,会让你以为对方没认出你。下次你看见认识的人时,注意自己和他的眉毛。你会期待对方和你一样,出现认出朋友的表情,即使你并未意识到自己有此期待。假如少了这种反应,会出现一个尴尬的时段,20周年的同学聚会正是这种典型场合。你看见以前的同桌,她看起来和高中时差不多,而你却成了马拉松选手——与从前称霸化学课的那个矮胖怪小子相去甚远。当她接近你时,你的眉毛挑动了一下,而她直直地看着你,没露出任何认得你的迹象,也没精通身体语言到能装出认识你的表情。

结合挑眉的动作与皱起的眉头,你会得到以下结果:我认识你,但不确定是在哪里、为什么以及怎么认识你的。身体语言课程的某位学生告诉我她和丈夫参加某次聚会的经历,两人同时对丈夫在生意场上极为熟悉的男士打招呼,丈夫当时以为她不认识这个人。不过,她早在数年前的几场宴会上就认识对方——那时她还不认识自己的丈夫。我的学生形容这名男性挑了一下眉毛,眉头也紧皱起来,他明显认识这对夫妻,却对两人同时出现有点担心。我的学生后来告诉她的丈夫,对方或许担心她会在私底下说他坏话。

当你了解某个概念时,也会挑眉表示“我知道你的意思”。同样地,挑眉带有询问他人是否了解你的话的意味,这是你的身体询问“懂吗”的方法。

要求肯定时的眉毛状态

假如挑眉是身体语言的一个片段,“要求肯定”就是意味深长的远亲。在询问“懂吗”时,说话者也在询问你是否注意到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借由要求肯定,他也在问你如何理解他的话。当某人不确定个人立场、不确定是否被信任,或自己的行动如何被理解,眉毛通常扬起且停顿——即使只维持片刻。就脸部表情的角度而言,这段时间宛如永恒。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个表情,甚至当绝望地希望他人认可时,也会有这个表情。不过,除非你学着将挑眉视为独立的身体语言,否则就只能出于本能做出反应,而非有意识地回应对方。就像你无奈时会耸耸肩膀,这里只是将主角换成了眉毛。

注意政治家如何面对记者提出的敏感议题,或是明星怎么顺利回答近期演出的电影问题。你会看见“要求肯定”的姿势。当小朋友想做某种尝试,例如丢棒球或绑鞋带,却不确定做得正不正确时,就会出现这个动作。当你妻子从浴室出来,身上穿了件新衣服时,会做出这个动作。当你丈夫送你一盒迟来的情人节巧克力时,也会有这个动作。当你的新员工呈上第一份销售报告时,也会这么做。

我们曾经在英国为第四频道录制《酷刑:关塔那摩手册》,参与者中有一名年轻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影片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推测在美国拘留中心使用的审讯程序。制作人提出了一个假想状况,影片中的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其实是土生土长的英国恐怖分子。当我问他为何出现在那一区时,他说:“我只是在工作,没做坏事。”除了最明显的提示外(谁说过有坏事吗?),最佳的提示是当他说话时,眉毛夸张地抬高,表示要求他人认可。若我愿意,会让他回答接下来的问题得到认可,但我没有。身体其他部位也会有要求认可的动作,眉毛是第一眼会注意到有此反应的地方。

挑起一边眉毛

有些眉毛动作会和文化典范相结合。典型的例子是电影系列《星际迷航记》中,史巴克总会一面高高挑起一边眉毛,一面说:“有意思,舰长。”若你母亲也做出这种动作,怀疑地看着你表示不悦,这是她的特色,并不一定是文化典范。事实上,这个动作说不定是从她母亲那里学来的。在母亲与孩子之间,这个表情传达了某种特定的意义,史巴克式的挑眉则带有较一般的信息,也就是“有意思”。

先不管你母亲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某人做这个挑眉动作时,还加上猜忌的眼神、皮笑肉不笑的态度,便能确定这个人不信任你。

许多人对肌肉的控制尚未达到能挑起单边眉毛的程度,我的经验是,很少人能分别挑起两边的眉毛。本单元请到的模特儿克蒂斯·凯莉是少数的例外。我想原因在于练习,但我也观察到,习惯挑起的眉毛和惯用哪只手有关。不过还是有例外,像我们的模特儿克蒂斯,大多数时候都能左右开弓。

请你试着挑起一边的眉毛。挑起来的是左边吗?那我赌你是右撇子。

眉毛和眼睛同时动作

你可以在脸上戴副眼镜,传达出非常清楚的信息。挑起一边眉毛,越过眼镜上方往前看。如果你是十六岁,你看上去就会很滑稽;如果你已经四十六岁了,这样的你看起来会既有优越感又坚持己见。这是个权威性的表情,就算没戴眼镜,眼神越过鼻梁往前看,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如果你的五官正常,这会是非常有侵略性的表情,或至少极具鄙视意味。

现在换个方式,将头往后微仰,越过颧骨往前看着某人,脸上不带表情。这表达了什么?这是个通用的表达方式,但在英文中,描述此动作的词语已变成俗语:从鼻子底下看人。这个姿势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确,因此能作为有效的规约动作,用以控制对话过程。

完全控制眉毛动作

眉毛能为我们传达的信息下注脚。假如你能完全控制眉毛动作,就能拥有无比震撼的沟通风格,使你所向无敌。我相当自豪的一点是自己能在审讯时面无表情,不过面无表情的脸在面谈、商务和个人生活中并无用处。虽然我相信自己能看起来完全面无表情,但在对眉毛的控制上,比起凯文·史派西,我却黯然失色了。

凯文·史派西在1995年的精彩惊悚片《刺激惊爆点》中饰演罗杰·金特(Roger Kint)一角。有一场戏是凯文·史派西接受审讯,却镇定自若,他的眉毛没透露任何身体语言。金特自称是脑性麻痹患者,表现出身体虚弱、脑部受损的特征,因此他怪异、毫无表情的脸投射出一种异于常人的特质。然而,当美国海关检查员戴夫·库杨无意中说出一个震撼的消息时,金特露出使用疼痛肌的迹象,仿佛强调他对此消息的确感到非常惊讶。(是这个消息令他惊讶,还是库杨知道这件事让他惊讶?)

之后,当库杨提到恶名昭彰的罪犯凯赛·索兹时,金特爆发了。凯赛·索兹被以各种词语形容成恶魔的化身,光是提起他的名字就足以让知道他的人激动不已。这阵爆发——大部分执法人员和观众都会如此——的合理解释是:震惊会产生不自觉的普遍反应,也就是诚实的反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惊讶会显示在脸上许多部位,特别是眉毛。作为因果论者,你可能会做出以下结论:金特是脑袋不灵光的人,缺乏正常表现情感的能力(因此眉毛也没有动作),抑或他只是在模仿面对压力时处变不惊的牢友们。无论哪种假想状况为真,金特的冲动看起来很像真的。

审讯在持续进行着。等金特能和库杨自在相处,或者说熟悉之后,他就开始以生动的表情提起过去。此时我开始怀疑,因为我给他下的基准判断是,他的正常表情应该是面无表情才对,而当他以“正常”的方式使用眉毛时,看起来反而可疑。凯文·史派西饰演的金特开始显得情感外露,说到枪战时甚至失去了控制,悲痛于朋友的死,此时他出现了许多眉毛动作。他甚至说了一句让库杨卸下心防的话,说自己没有逃走是因为害怕--金特完美地扬起眉毛加强语气,一个标准的“要求认可”动作。

最后,我们发现金特真的是演技精湛。如果要说哪个银幕角色印证了德斯蒙德·莫里斯对人类脸部肌肉控制的理论,一定非罗杰·金特莫属。不过,我们在金特身上看到的不是真人,而是才华洋溢的演员凯文·史派西的表现,是他一手设计了这些沉默、却道尽一切的眉毛动作。

看过史派西主演的其他电影后,我认为他拥有会演戏的眉毛。控制这块一般而言无法控制的脸部位置是他的拿手好戏,与演技融为一体。他可以让眉毛一动也不动,等到情境要求他表现出情感时,再以贴切的眉毛动作画龙点睛。

将这些拿来与电影《国际迷航记之下一代》中的百科进行一下比较。可怜的百科渴望成为人类,却无法感受情感。眉毛、嘴角、眼睛——百科那张“面无表情”的脸全都在动。实际上,如果将他与皮卡舰长、沃尔夫中尉放在一起,他的脸大概有最生动的表情。

当约翰·卡尔招供杀了琼贝内特·拉姆西时,我在泰国看了四十五秒的记者会画面,那时我正在准备上新闻节目接受访问。我不觉得他说的是实话,原因之一是,当他被问及如何进入屋内时,他的疼痛肌伸展了一下。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不过“噢,要命!我没想到这点”这个表情却迅速冒上了他的脸。眼睛

16世纪有句谚语:眼睛是灵魂之窗。经过了五百年,这句谚语依然一语中的。等你真正了解了眼睛,你就会发现这句谚语有多切中要害。

太阳穴

将重心移往额头下方,来到展露许多不自觉且共通的身体语言部位:眼睛与眼角。

当你假装微笑时,太阳穴附近的肌肉不会动。当笑意传到眼里,露出真正的微笑时,太阳穴附近的肌肉才会有动作。仅有极少数的人能装出这种微笑。

婴儿的微笑是世界上最真诚的快乐范例,没有保留,也丝毫不做作。

瞳孔

瞳孔会因为某些原因自然放大,包括被吸引、害怕、感兴趣等。当一个人发现具有吸引力的人或事物时,瞳孔会尽可能地放大以吸收信息。可观察青少年第一次看到裸体美女时的眼睛。

在周边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让我们能展开战斗或逃跑。副交感神经则具有阻断效果,让我们保持冷静,在处于新环境、感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依然不受刺激。此时交感神经的作用,是让瞳孔放大,以收集更多关于威胁的信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