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颗禅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5:57:07

点击下载

作者:苏琳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修一颗禅心

修一颗禅心试读:

禅心001 路遇猛虎

僧人问云居山昭化禅师:“在路上行走,突然碰到一只非常凶猛的老虎,那该怎么办呢?”

昭化禅师喝问僧人:“那么多人从来就没有碰到所谓的猛虎,偏偏就你能碰到!可见是你的心不清净!”

生活禅悟我们平时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开始担心,万一做不好怎么办?万一……总是想些负面的事情。杞人忧天往往会给你增添无尽的烦恼,一个人整天担心这担心那是不可能成事的。

禅心002 一根蜘蛛丝

一日,佛祖闲来无事,从地狱之井向下望去,只见无数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正因自己的邪恶而饱受地狱之火的煎熬,脸上写着无比痛苦的表情。

此时,一个强盗看到了慈悲的佛祖,马上祈求佛祖救他。

佛祖知道这个人生前是个无恶不作的大盗,他抢劫他人财物,任意屠杀生灵。但是,他也不是一次善事都没做过。有一次,他走路的时候,正要踩到一只小蜘蛛时,突然心存善念,移开了脚步,放过了那只小蜘蛛,这成了他一生中罕见的善业。

想到这里,佛祖认为他还有一丝善心,于是决定用那只小蜘蛛的力量来救他脱离苦海。

佛祖从井口垂下去一根蜘蛛丝,大盗像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抓住那根蜘蛛丝,然后用尽全力向上爬。可是,其他在井中受到煎熬的人看到这样的机会都蜂拥着抓住了那根蜘蛛丝,无论大盗怎么恶言相骂,他们就是不肯松开双手。

蜘蛛丝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大盗因为担心蜘蛛丝太细,不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从而将自己脱离苦海的唯一希望毁坏,于是便用刀将自己身下的蜘蛛丝砍断了。

结果,蜘蛛丝突然消失了,所有的人又重新跌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大盗连最后的一点儿怜悯都没有了,佛祖怎么会救他呢?

其实,既然蜘蛛丝是佛祖抛下来的,怎么会断呢。

生活禅悟在这个世界中,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很小的恶,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

禅心003 月亮偷不去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里,生活非常简单。一天晚上,他讲经回来,正好碰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庐,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所措。“没有东西可偷吧!我可不能让你白跑一趟。”良宽平和地对两手空空的小偷说道,“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拿着衣服撒腿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道:“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生活禅悟人生即便在前一刻还是灰暗无比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愿意打开窗棂,一定会有光亮投射进来,即便微弱,也足以照亮你的心灵!

禅心004 寒山与拾得

苏州城外有一座著名的古寺,这就是寒山寺,是为了纪念寒山而立的。

寒山原是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一位隐士,他既不出家,也不参禅,却整日吟诗作乐,经常搞得食不果腹。为了度日,他不得不在饭后到厨房内吃别人剩下的饭菜。当时拾得在国清寺厨房内做事,一来二去他们便成了要好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说,经常在一起忘情谈笑,以至于寺里的和尚们都以为他们是两个大傻瓜。

这一天,拾得正在大殿前扫地,一个老和尚走过来问他:“你的名字叫拾得,这是丰干禅师为你起的,因为你是从山下捡来的!请问你的真实姓名叫什么?”

拾得放下扫帚,默默不语,心中无限忧伤。老和尚感到不妙,不敢再问,便走开了。

此时寒山也在一边,老和尚一走他便捶胸大叫:“天啊!天啊!”

拾得听后便问:“你在喊什么?”

寒山答:“你没听说过吗?‘东家死人,西家吊丧’。”

说完,二人大笑,手舞足蹈走出寺门。

国清寺每月都要集合在一起念经,寒山拾得也经常跟随其中。

正当大家刚念完一段时,拾得突然说:“像你们这样月月念,天天念,究竟能念出些什么呢?”住持听后大骂他一顿。站在一旁的寒山却说:“我听说:不怒就是持戒,心净才是出家。你怎么能出口伤人,我们的自性都和你一样,只不过没有修炼罢了。”拾得为了表达对寒山的感情,曾赋诗一首道:“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吾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寒山则赋诗说:“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绿水千肠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可见寒山拾得手足情深,非同一般。

生活禅悟人生在世,“亲情、爱情、友情”缺一不可。在你坐享亲情、守望爱情的同时,是否忽视了你同他人的友情呢?

禅心005 摩尼珠

在灵山会上,佛陀手拿一颗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各说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将珠子收回,舒开手掌再次问道:“现在,我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何颜色?”

天王不解,不约而同地答道:“佛陀!哪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于是,佛陀告诉四方天王:“我把世俗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能分辨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听后,若有所悟。

生活禅悟所谓摩尼宝珠,其实是指人的佛性。因此,人活着,就应该努力开采内心的宝藏,让自己的心灵成为一颗光华的摩尼宝珠。

禅心006 盲人点灯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小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生活禅悟点灯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在生活中与人方便,其实就是与己方便;帮助别人,实际上也就是帮助了自己。

禅心007 风动幡动

一次印宗和尚正在堂上讲法,下面数百名僧众鸦雀无声,认真听讲。这时一阵清风吹来,门外几面幡旗迎风招展,两个小僧看在眼里,不禁争论起来。

一僧说:“风吹幡动。”

另一个说:“你错了,是幡在动,与风何干?”“不对,风不吹动,幡自己会动吗?”“那你又错了,清风吹来,那大殿怎么不会动呢?”

两个人的争论引起了印宗禅师的注意,他停止了讲法,微笑着静听弟子们辩论。

弟子们看到禅师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来了,于是大家纷纷争着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说风动,有的说幡动,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坐在大殿角落里的一个小和尚站了起来。

他对众僧说:“你们不要争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他话语一出,立刻惊呆了众僧。这时印宗禅师也微微点头,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风动或幡动都有自己的道理,都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他们的心中对外物起了念头。

生活禅悟“风动幡动”是禅宗一则著名公案,它说明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理。外物的变化运动是客观的,我们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不动,那外物又怎能对我们产生影响呢?

禅心008 顺其自然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了,给了小和尚,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了!”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飞来了许多麻雀,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恐地说:“不好了,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还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一晚上的雨,雨好大,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担心草籽被冲走了。第二天早上,他早早就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过了没多久,许多青翠的草苗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生活禅悟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禅心009 别为小事烦心

仰山和尚是沩山禅师的学生。有一年,师徒二人一年没见了,彼此都十分挂念,等到见面时,沩山禅师向仰山问道:“这一年你都做了些什么事?”

仰山说:“我开了一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蔬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收成很好。”

沩山禅师赞许地说:“你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和尚便问:“老师,您这一年都做了什么事?”

沩山笑着答道:“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仰山随意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很充实呀!”

仰山刚说完,就觉得自己这样说有欠妥当,话语中似乎带着讽刺的意味,于是涨红了脸,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头。

仰山心想:“我这样说,老师一定以为我在取笑他,这样说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他的这一窘态早就被沩山禅师看破了。就在仰山盘算如何补救的时候,沩山禅师责备他说:“只不过是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看得那么严重呢?”

仰山仔细一想,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偶然的小疏忽,或无意的小过失,只要不是成心那样做的,如果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那就随它去吧,没有必要老是把它放在心里。”

想到这里,仰山便对老师说:“我们开始上课吧!”

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

生活禅悟世上的事本身就很平常,没有必要让一些小事占据你的内心。风吹云过,烟消雾散,你会发觉天地原来是如此澄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为什么要让自己背着沉重的包袱呢?

禅心010 自我解脱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有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

慧可不得不说:“弟子无法找到。”

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

慧可恍然大悟。

几十年以后,僧璨前去拜谒二祖慧可,他对二祖说:“请求师父为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慧可想起了当初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微笑着对僧璨说:“把罪过拿来!”

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

僧璨恍然大悟。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才能解除束缚?”

僧璨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脱口而出:“没有谁来束缚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

生活禅悟醉心于功利,便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欲无厌、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忧愁惊恐、嫉妒猜疑?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禅心011 四面是山

善静和尚二十七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向他辞行。当然,下山是要等到禅师的批准的。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涵的禅理,只好转身回去。

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惊讶地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父的旨意,于是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高山都无法阻挡。

僧人于是就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两眼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生活禅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禅心012 落叶满地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落下。

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就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干,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生活禅悟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

禅心013 一切皆可变

欧阳修到嵩山去,看到一位老和尚独自聚精会神地阅读经典,于是便问道:“禅师在此多长时间了?”

老僧回答说:“很长时间了。”

欧阳修又问:“我听说有一些高僧,临终时能够预知未来,这是为什么呢?”

禅师答道:“这是定慧的力量。”“可是现在的人为什么做不到呢?”“定慧的人,临终的时候怎么会散乱?散乱的人,临终的时候怎么会定慧?”

欧阳修听了这些话以后,恍然大悟。

生活禅悟一个人目标明确并且意志坚定,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能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然而,如果一个人胸无大志而又懒散成性,那么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成功。

禅心014 佛死如灯灭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

但是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来,看来人们还是对这个问题比较关心的。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佛陀对他的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急忙去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过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

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风把蜡烛吹灭了。

佛陀训斥他的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就吹灭了蜡烛,说:“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它的火焰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上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是一样的道理,佛陀死了,他就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火焰是个性,个性存在于整体之中,火焰熄灭了,个性就消失了,但是整体依然存在。不要关心佛死后去哪里了,他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佛。等到你们顿悟的时候,你们就不再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所以,不要过于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那只是在做无用功。

生活禅悟生与死,本就是自然规律,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珍惜现在拥有的,因为下一秒,也许就将成为永别!与其烦恼那些未知的事情,倒不如好好地活在当下!

禅心015 你从哪里来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没有来,谈什么回去?”“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慧能拿起禅杖,打了他一下。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慧能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杂念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原?”

慧能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原只有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有所顿悟。

生活禅悟原来,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杂念与贪欲。

禅心016 处变不惊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年轻人向禅师问道:“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是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啊!”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生活禅悟世事变幻,祸福无常,当你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否处变不惊,从容应付呢?

禅心017 名字与运气

从前,有位禅师门下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个小僧,名字叫“恶者”,他想请禅师为他改一个好听的名字,禅师却让他自己到外面找个最吉利的名字。小僧非常高兴,于是出门走街串巷找名字。

—次,小僧看见亲友正在为一个死者送丧,他于是上前问道:“这死者叫什么名字?”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了摇了头,又问:“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命了呢?”送丧的人嘲笑他:“人都难免一死,与名字有什么关系?你为何这么糊涂?”

小僧边想边继续往前走,他经过一户富家大院,却看见大门口跪着一个女仆,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她。小僧见女仆非常可怜,就问主人:“你为何这般打她?”主人气愤地说:“她借了我的钱不还,我不该打她吗?”小僧又问:“这女仆叫什么名字?”主人说:“她叫宝玉。”小僧又问:“宝玉这名字多吉利。为什么无钱还债,还要挨打呢?”主人听了讥笑他说:“叫宝玉又怎么样,它与还不还债有什么关系呢?”小和尚听了,决定回到寺里。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一个迷路人,他问那人叫什么名字,那人说叫“指南”。小僧很是好奇,就问他:“你名为指南,为何也会迷路?”迷路人哈哈大笑:“叫指南难道我就不会迷路了吗?”小僧无言以对。

最后他终于抛弃了对名字的执著和偏见,回到禅师身边。师父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僧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种代号而已。”

生活禅悟名字只不过是代号而已,而现在的姓名、车牌号、公司名称、电话号码等等,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讲究?而又有多少人为它欢喜为它忧呢?社会对你的承认,不在于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在于你自身的实力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禅心018 谁之罪过

有一天知云和尚去参访石头禅师,二人谈兴很浓,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

这时有一位船夫正将沙滩上的渡船用力推向江里,准备载客过江。船下水后,沙滩上留下一片被碾死的螃蟹、虾、螺的,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知云看后不禁向石头禅师问道:“请问大师,刚才船夫推船入江,碾死不少虾螺,这是乘客之过,还是船夫之过?”

石头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既非乘客之过,也非船夫之过!”

知云不解,又问:“乘客船夫都无罪过,那究竟是谁之过呢?”

石头厉声说道:“是你的罪过!”知云听后,莫名其妙。

石头禅师这才娓娓道来:“佛教虽讲有六道众生,但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本立场,事相有时也不能说破。船夫为谋生计而赚钱,乘客为了过江而搭船,虾蟹却又为了藏身而被碾,这是谁之过?‘罪业由心造,心亡罪亦无’,无心怎能造罪?纵使有罪,也是无心之罪。而你却无中生有,自造是非,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知云听后默然不语。

石头禅师接着又说:“有和无本是佛法的一物两面,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说有、说无都是片面之词。”知云大悟。

生活禅悟有和无都是相对的,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罪与无罪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存在于人的心中,有心则有罪,无心亦无罪。那么对于无心之事,何必非要去争断是非呢?

禅心019 归鸟迷途

在大雁山有一位佛光禅师,他在此修行禅定,研习禅道。佛光禅师很善于讲法,他经常把深奥的法理融入到生动的事例中,然后再用简单的诗偈表达出来。

有一次,一个信徒来向他讨教,说:“我曾听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不知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又有何德?”

佛光禅师用诗偈作答:“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途。”

禅师又解释道:“只因多了一片白云,归巢的鸟雀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因为供养诸佛,心思全在佛上,反而迷失了自己;供养无心道人,却是以无心无念而超越一切。百千诸佛固然无错,可无心道人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信徒又问道:“既然寺院为清净之地,为何还要打鼓敲木鱼?”

佛光禅师仍用诗偈回答他:“直须打出青霄外,免见龙门点头人。”

清净的寺院所以敲打木鱼、撞击皮鼓,另有其深意。鱼在水中从不闭眼,所以敲木鱼表示勤奋修炼,永不懈怠;打鼓,是为警示世人,消业增福。

信徒又问:“在家既能学佛道,何必出家着僧装?”

佛光禅师还是用诗偈作答:“孔雀虽有七色身,不如鸿鹄能高飞。”

在家修行固然很好,但不如出家更能专心致志;孔雀的颜色虽然好看,却比不上大雁能够高飞千里!

信徒听后顿悟了其中的道理。

生活禅悟我们周围充满了机遇和诱惑,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从而迷失自己的归途。做事情更要勤奋自省,专心致志,否则空有理想,终究一事无成。

禅心020 茄子与蛤蟆

清远禅师在法堂上曾经给弟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持戒僧,他一生严格持戒,丝毫不敢放松。

一天他下山有事,回来时天色已晚,路过池塘时,突然感觉脚下软绵绵地好像踩着了什么东西,并且还听到“吱哇”一声,便再无声息。

持戒僧心想:坏了,别是踩死了一只蛤蟆吧?在池塘边,软绵绵的,还发出了叫声,没错,肯定是一只蛤蟆。天啊!我这回可是杀生了!

持戒僧越想越害怕,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无法入睡。后来,持戒僧迷迷糊糊睡着了,恍惚之中突然看到蛤蟆前来索命,他吓得满头大汗,大叫一声醒了过来,原来是做了一场噩梦。

好不容易等到了天亮,持戒僧急急忙来到事发地点。哪里有什么死蛤蟆?只不过是一个被踩烂的老茄子。持戒僧这才放下心来。

清远禅师说道:“现在请问各位:那持戒僧夜间所踩的,是蛤蟆还是老茄子?如果说是蛤蟆,天亮了一看却是老茄子;如果说是老茄子,天没亮的时候却以为是踩死了蛤蟆。你们谁能说清究竟是什么?”

生活禅悟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要不是故意作恶,发生不测之事就应顺其自然,不要过多去想它。

禅心021 两碗面条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本来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禅师:“师父为何不吃?”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师父生我的气啦?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禅师,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生活禅悟人际交往中礼节虽不可少,但谦让过了头,反成了虚假的客气,礼节便成了烦琐多余的形式,而坦率真诚才是为人处世之本。

禅心022 心中有石头

有一次,清凉文益与绍修、法进二人结伴同行,天空突降大雪,无法赶路,正好路过漳州地藏院,他们便在那里住了下来。

地藏院的住持罗汉桂琛禅师看到他们三人,便前来问道:“你们此行打算到什么地方?”

清凉文益回答说:“四方云游,遍参禅师。”

罗汉桂琛禅师又问:“什么是行脚事?”

清凉文益回答说:“不知道。”

罗汉桂琛说:“不知道便是最近的了。”

他们谈论了一上午,雪停了,天晴了。他们三人便辞别罗汉桂琛禅师,继续赶路。

罗汉桂琛将他们送到大门口,指着庭下一块石头问清凉文益:“这块石头是在你心中,还是在你心外?”

清凉文益回答说:“在我心中。”

罗汉桂琛又问:“作为一个行脚之人,为什么还要在心中放一块石头?”清凉文益一时难以对答,感觉自己并没有真正悟道,于是决心跟随罗汉桂琛禅师专心学禅。

清凉文益在罗汉桂琛禅师处学禅倒是非常认真,但是他每天都在罗汉桂琛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没有什么切实的行动。

于是罗汉桂琛对他说:“学习禅师大法不应该这样,应从实际生活当中去体会。”

清凉文益说:“师父,弟子理屈词穷,该说的已经说完了,再无话可说了。”

罗汉桂琛说:“如果谈论大法,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无处不在,远比你的论述玄妙。”清凉文益当下大悟,从此不再只顾高谈阔论,而是于平常事中体悟本心。最终他也修得了正果。

生活禅悟凡事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过得轻松,活得洒脱。

禅心023 一村菊香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向禅师要几株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株,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子菊香!”“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生活禅悟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你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

禅心024 天堂和地狱

从前有一位佛教信徒,他修禅多年但禅功总不见长,于是便前来求教无德禅师,他说:“禅师!我修习禅定多年,但仍不能开悟,尤其对佛经所讲的天堂与地狱深感怀疑。这大千世界除人间之外,哪里还有什么天堂和地狱?”

无德禅师听后,并没有马上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让人到河边提了一桶水过来。

水提来之后,无德禅师对信徒说道:“你往水桶里面看看,或许在这里你能感觉到天堂和地狱。”

信徒不太相信,但还是按禅师所说,把头趴在水桶边聚精会神地往水里看了一会儿,但除了自己的影子之外什么都没有看到。

信徒非常纳闷,抬头正要发问,禅师却突然将他的头摁到了水里,信徒拼命地挣扎了一番,眼看快喘不上气来了,禅师这才松开手。

信徒如释重负,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那样子仿佛是又获得了新生。

缓过神来,他不由得责骂禅师道:“你这个老禅师怎么这么粗野?我差一点儿被你憋死,那滋味简直就像入了地狱。”

禅师听后也不生气,只是心平气和地问道:“那你现在感觉如何?”“现在,浑身轻松极了,呼吸自由,心情舒畅,感觉就像在天堂一般!”

禅师这才庄严地开示道:“只有这么一会工夫,你就从地狱回到了天堂,那你为什么还不相信它们的存在?”

信徒听后无言以对。

生活禅悟现实生活中天堂和地狱并不存在,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但是天堂般的生活我们曾憧憬过;地狱般的感受我们曾经历过。但为什么没有用心去体会它们的存在呢?这一切是可以改变的!

禅心025 朝目标前进

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一道弯曲的弧线。

禅师问弟子:“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着说:“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插秧苗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秧插都很直。

还有另外一个相似的故事:

父亲和孩子在雪地里走,父亲对孩子说:“咱们看谁走的脚印直。”

孩子高兴地说:“好吧!不过有时间限制吗?”

父亲说:“没有时间限制!只要脚印直就算赢了。”

于是孩子看着自己的脚,脚尖连着脚跟,一下一下地向前走,等他走到指定的地点时,父亲早就到了,正站在那里看着孩子笑。

孩子向后一看,只见父亲的脚印非常直,可是自己的脚印却是歪歪扭扭。

孩子疑惑地问父亲:“我走得那么仔细,可是为什么还是走得没有你的直呢?”

父亲说:“不要只看着自己脚下,你只要用眼睛看着前面的大树就能走直了!”孩子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走得非常直。

生活禅悟不要只看着脚下,而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只有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禅心026 佛与魔鬼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总是愁眉苦脸的,因为他想画佛和魔鬼,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他们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不出他们的样子,所以他根本就没法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寺院朝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他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他给画家做一回模特。

画家的作品完成以后轰动了当地,画家说:“那是我画过的最满意的一幅画,因为给我做模特的那个人让人看了一定认为他就是佛,他身上那种清明安详的气质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画家最后给了那个和尚很多钱,实现了他的诺言。

就因为这幅画,人们不再称他为画家,而是称他为“画圣”。

过了一段时间,他准备着手画魔鬼了,但这又成了一个难题,到哪里去找魔鬼的原形呢?他探访过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外貌凶狠的人,但没有一个满意的。最后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了。画家高兴极了,在现实中找一个像魔鬼的人实在是太难了!

当他面对那个犯人的时候,那个犯人在他面前失声痛哭地说道:“为什么你上次画佛的时候找的是我,现在画魔鬼的时候找的还是我!是你把我从佛变成了魔鬼。”

画家说:“怎么可能呢?我画佛找的那个人气质非凡,而你看起来就是一个纯粹的魔鬼形象,怎么会是一个人呢?”

那个人悲痛地说:“自从我得到你给我的那一笔钱后,每天只知道寻欢作乐,挥霍生命。到后来没有钱了,而我的欲望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于是我就去抢别人的钱,还杀了人,只要能得到钱,什么坏事我都做了,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画家听完他的话,感慨万分,他惊叹人性在欲望面前转变如此之快,人性太脆弱了,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这个人的转变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于是他将画笔扔了,从此以后再也不作画了。到现在为止,魔鬼的画没有一幅是让人满意的。

有时候,人性是很脆弱的,所以,不要把人性与贪念放在一起。

生活禅悟同样的人,在境遇发生变化时,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原本那个和尚本性澄明,但是当他获得画家的报酬就发生了本质变化。当我们面对诱惑的时候,是不是都能够把持本心呢?

禅心027 追逐物欲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森林中坐禅。太阳斑驳的影子洒在地上,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它的晃动。微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发出悦耳的声音。

突然,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来越近,在寂静的树林中听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对男女在林中争吵。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忙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专注了,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居然一点儿也没有发现禅师。

之后,又出来一名男子,他走到释尊禅师面前,非常生气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

他凶狠地说:“这个女人偷了我的钱,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青年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会这样问,站在那里,愣住了。“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感悟了!青年低下头来,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生活禅悟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渴望,然而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也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一旦陷进“追逐物欲”中迷失了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

禅心028 除去闲名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除去。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行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生活禅悟闲名终究是虚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世上能做到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

禅心029 自性在心

从前有位老禅师几十年闭门修道,禅道深不可测。

远近的僧人都赶来向他讨教,而他却并不说话,只是用手指指禅寺的门、窗和墙壁。

这些上面都写着一个字:“心”。僧人们当然知道心生万物,自性就在心中,但对老禅师的做法却总也悟不出个所以然来。

多年过去了,好多讨教者都被这个“心”字拒之门外。

一日文益禅师路过此地,听到这件事情他颇感兴趣,带着几个弟子和当地的僧人一起向老禅师讨教去了。众僧人十分得意:终于有人可以解开他们心中的谜团了。

看到文益禅师不远千里而来,还带了众多僧人,老禅师仍然一语不发,还是指指门、窗和墙壁,然后不紧不慢地朝寺里走去。

眼看老禅师马上就要入寺了,文益连忙叫住了他,又让一个弟子打开包裹。原来包裹里是笔墨,众人不解其意,只是眼巴巴地看着文益,希望有奇迹发生。

老禅师嘴唇稍稍动了一下,也没说出什么话来。

文益将笔蘸饱了墨,走上前去在门上写了个“门”字,在窗上写了个“窗”字,在墙上写了个“墙”字,这几个字都写在原先的“心”字旁边。

众人正在琢磨到底是什么意思,却只见老禅师已朝文益深深礼拜:“我等了十几年,没想大菩萨今日终于来到眼前啦!失敬,失敬!”

众人若有所思,好像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禅悟心物合一,万物皆在我心中。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知道:事物究竟是什么,不在于别的,而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喜可以看成忧,忧也可以看成喜。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你就能发现幸福的所在。

禅心030 银货两讫

南泉禅师是唐朝著名高僧。

他在大觉寺讲法时,每次听经人都把法堂挤得水泄不通,这使得好多信徒只能坐在门外听经,于是就有人提议建一座更加宽敞的讲堂。

这天,有一位商人信徒用袋子装了八百两纹银送给南泉禅师,并说明这钱是他自己捐助用来盖讲堂的,南泉禅师听后欣然接受,收下银子就去忙别的事了。

信徒对禅师的这种态度有些不满:好歹这也是八百两纹银,要知道这几乎花了我一年的积蓄,可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都不说。

于是,信徒就紧跟在南泉禅师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可是八百两纹银。”“噢!你不是说过了吗?我已经知道了。”

南泉禅师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完又去忙别的事情去了。

信徒不由得在后面高声喊道:“师父!我捐的可是八百两纹银,数目可不小啊!你怎么连一个谢字都不说呢?”

禅师走过来对他说:“你怎么这么啰嗦呢?你捐钱给佛祖,建造法堂,是在为你自己积累功德,为什么还要我跟你说声谢谢?你如果把它当做一种买卖,我就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好了,你把‘谢谢’带回家去吧,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了!”

说完禅师又去忙别的事情了。

信徒愣在那里,一脸茫然。

生活禅悟如果一个人的付出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回报,那么他的生存将显得多么渺小。如果我们是出于本心去帮助别人,那才是真正的善行。

禅心031 农民买地

有个人问禅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禅师说:“欲望!”

那个人满脸疑惑。

禅师说:“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农民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探一下。到了那个地方,他向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

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 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这个人心想:“那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圈很大一块地,这样的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于是他就和当地人签订了和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时候,他回头已经看不见出发的地方了才拐弯。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有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的辛苦所带来的欢悦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的话就一寸地也不能得到了,于是他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是太阳也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于是他加紧了脚步,只差两步就要到达起点了,但是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时候两只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那片地归他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经失去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讲完,闭目不语,弟子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答案。

生活禅悟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逾越,因为人的贪欲永无止境,永远无法满足,这正是人性最大的缺憾。

禅心032 无风起浪

临济禅师云游到金牛禅师那里,金牛禅师看到临济禅师,便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就在禅堂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金牛禅师见此情形,十分不悦地说道:“凡是行脚云游的学僧,在谒见寺院禅主时,都要按照一定参学规矩,行宾主之礼,你怎么连这点基本的礼仪都不懂?”

临济禅师诚恳地答道:“我不知道老禅师您在说什么?我敲打禅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过礼了吗?”

金牛禅师听后,更加不悦,刚要开口,临济禅师就动手用禅杖打金牛禅师。

金牛禅师此时若有所悟,但临济禅师却又忽然说道:“我今天不方便!”

金牛禅师顺手一掌打去,口中说道:“我倒很方便!”

临济禅师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确不错!我们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后来,沩山禅师就问仰山禅师道:“这两位前辈的对话,到底哪一个占了上风?”

仰山禅师回答道:“占上风者上风,居下风者下风!”

此话一出,旁边座主不以为然地道:“占上风者未必上风,居下风者未必下风,上风何在?下风何在?”

仰山禅师和沩山禅师不约而同地说道:“正如座主所说,无风起浪!”

生活禅悟其实,输赢并不是最紧要的,最紧的是看你能否从中吸取教训,领悟人生。

禅心033 耐心等待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到了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

侍者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但是他刚到那里,就有一对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

于是,他就转身回去了,告诉佛陀说:“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还是重新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远,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条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条小溪看看吧。”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去了,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他决定不去了,于是就转身回来对佛陀说:“我都告诉你了,溪水已经被弄脏了,你为什么还要我白跑一趟呢?”

佛陀什么也没有向他解释,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生活禅悟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只要耐心等待,你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禅心034 欲望不满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

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是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哦!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您踩着佛的头顶走过去吧!”“这是什么意思?”“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净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生活禅悟人生最难得到的东西是什么?是满足!总会执著于那些未曾获得的东西!就如同驮着漏米的米袋走进麦田,总想多放点儿进去,结果原已拥有的也在半路丢失了!能够把持自己的欲望,本身就是修行!

禅心035 智慧的价值

有个人因为笨,所以很穷,可是他运气好。

一次下雨的时候,围墙被雨冲倒了,他居然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因此他一夜暴富。

可是他依然很笨,他也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就向一位禅师诉苦,禅师告诉他说:“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这个愚人就来到了城里,见到一个僧人,就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僧人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0 两银子。”

那个愚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于是那个僧人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着急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智慧”这么简单吗?”那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僧人骗他的钱。

僧人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来!”

当夜回家,昏暗中他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想到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各三次。

愚人正走着呢,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僧人送银子去了。

生活禅悟愤懑是悲剧的前奏,冲动是恶魔的号角。不要以为眼睛所看到的就是真相,有时候出卖我们的恰恰就是眼睛!当乌云掠过心空,请学会放慢脚步,也许下一秒出现的不是雨天而是晴空!

禅心036 能屈能伸

隐峰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他们都是著名的禅师。

他们虽为师徒,却经常在一块参禅悟道,相互学习。相比之下,马祖禅师道高一筹,但隐峰禅师也毫不逊色。

有一次,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经书,正好碰到马祖禅师坐在藤椅上伸着脚休息。由于道路太窄,隐峰禅师请求马祖禅师把脚缩回去,让一下路。

没想到马祖禅师却无理地说:“我向来只伸不缩。”

隐峰禅师听到这话也不甘示弱地说道:“那我向来只进不退。”

二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让步。

隐峰禅师毕竟有事在身,再这样下去非误事不可。于是他不顾一切推车向前,结果辗伤了马祖禅师的脚,疼得马祖直咧嘴。

马祖回到寺里,便立刻召集众人登堂讲法,手里还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看样子好像怒不可遏,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马祖禅师对下面云集起来的大众说道:“刚才是谁碾伤了我的脚?快快站出来,我要砍掉他的脑袋!”

众人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这时隐峰禅师快步走上前去,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脖子。

马祖禅师见他毫不畏惧,却又放下了斧头,心平气和地说道:“你对自己的前途毫不犹豫,大千世界可任你行走。”

隐峰禅师听到这话就缩回脖子,向马祖顶礼跪拜,然后弯腰退下。

马祖禅师看到这里,再次称赞道:“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众人听后,均若有所悟。

生活禅悟考虑成熟后就要大胆去做,顾虑重重、畏首畏尾只能使你失去成功的机会;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只是盲目向前,最后也只能碰壁。

禅心037 众善奉行

白居易少年时就喜爱禅道,做太守时更醉心禅道。

白居易去拜访道林禅师,问道:“请问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坐在树上依然悠闲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有些不太相信,他原以为禅师会说出一些深奥的道理,没想到却是如此平淡的两句话。

他有些失望地说:“这话连三岁孩童也都知道呀!”

禅师严肃地说:“三岁孩童虽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意思是说,三岁孩童虽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到成了八十老翁却仍然是做不到啊!

生活禅悟如果人人能够以行善代替为恶,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充满爱心的乐园。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禅心038 为妻超度

从前有一位农夫,其妻因病去世,于是他请无缘禅师来家中为亡妻诵经超度。

佛事进行完毕以后,农夫悄声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夫人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利益吗?”

无缘禅师如实说道:“当然!佛法如沧海渡船,日光普照,你的太太和一切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听后有些不满地说道:“我的夫人生性娇弱,如果其他众生占她便宜,夺她功德那将如何是好?您还是单单为她一人诵经超度,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了吧!”

无缘禅师感叹农夫如此自私,但仍然慈悲地开导他:“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趋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这才是精妙的修禅之道,‘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如同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其光辉。你应该用你的慈悲之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周围光亮增加百千万倍,而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此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想法,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万人的回向,而蒙受无量的功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禅悟自私与狭隘是无法获得幸福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人处世不要只顾个人利益,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利人最终也会利己。

禅心039 谁知道你

有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怎样修行,才能转为大丈夫相呢?”

龙潭问道:“你出家为尼有多久了?”

比丘尼答道:“出家有多久还与未来有什么关系吗?我只想知道,将来能否转为男相?”

龙潭问道:“现在你是什么呢?”

比丘尼不解地说道:“我是女众。难道禅师看不出来?”

龙潭说道:“你是女众,谁能看出你是女众?”

比丘尼终于有所省悟。

生活禅悟《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说,真正的佛是无相的,人不可执著于外在的形象而迷失了自心。

禅心040 快乐之道

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个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个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生活禅悟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禅心041 立地成佛

无德禅师教徒十分严格。

一次,无德禅师得知一位沙弥夜行时,不小心踩死一只青蛙,他严厉地训斥道:“你怎能随便踩死生灵呢?这是犯了杀生的根本大戒,为免业报轮回,你去后山跳崖,以舍身谢罪吧!”

沙弥一听,顿时如五雷轰顶,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只好拜别师父,万分悲痛地来到悬崖边,准备殉身谢罪。

可是,沙弥往下一看,悬崖峭壁,只要跳下去,肯定粉身碎骨、不会有个完尸。

沙弥想来思去,不知如何是好。真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便忍不住掩面号啕大哭起来。

碰巧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沙弥跪在路旁痛哭伤心的样子,便问道:“小师父,你受什么委屈了,怎么哭得这么伤心?”

沙弥答道:“我夜行时踩死一只青蛙,师父要我跳崖舍身,忏悔谢罪!”

屠夫一听,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悔恨万分地说道:“小师父啊!你不过无心踩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崖才能消业。那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满手沾满血腥,我的罪过岂不是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这样吧,你不要跳崖舍身,让我跳吧!应该是我舍身谢罪!”

屠夫忏悔之念起,便毫不迟疑地纵身跳崖,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丧命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生活禅悟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紧,比犯错更严重的是执迷于罪恶的泥沼中越走越远!只要诚心忏悔,无处不祥云!不要总把明天作为开始的新节点,也许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禅心042 不作不食

百丈怀海禅师是著名的禅师,他不仅勤于修禅,而且勤于劳作,至死不惰,这在佛门中传为佳话。

弟子们心疼师父,见师父年过八旬,还日日耕作,实在于心不忍,就劝师父休息。但百丈禅师怎么也不肯休息,耕作就好像他参禅打坐一样每日必不可少。

这天,弟子们聚在一起商讨,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晚上偷偷地把师父的耕具都藏了起来,放到了师父找不到的地方。弟子们都暗自高兴:这回看师父怎么去耕作!

第二天一早,大家吃过了早餐,都拿着各自的耕具走了,他们谁也没有叫师父一声。

百丈禅师看到弟子们都去劳作了,自己也去拿耕具。到了仓库才发现自己的耕具一件也找不到了。他想,肯定是弟子们怕他劳累才故意这么做的。这天他没有耕作,也没有去吃饭。

一连两天都是如此。弟子们见师父没能去耕作,也不再受累,当然很高兴。但也没有见到师父去吃饭,便有些纳闷,猜想或许是耕具被藏了起来而在生他们的气。大家想来想去,只好把师父的耕具又放回了原处。

等到第三天早餐后,弟子们见师父从原处拿了耕具,还笑着对他们说:“走,咱们一同去地里耕作。”

大家看到师父耕作非常认真,劲头也很大,好像在弥补过去两天的劳作,他们都非常心疼,后悔不该藏了师父的耕具。

午餐时,百丈禅师对弟子们说了两句活:“—日不作,一日不食。”

话语虽然简单,但通过百丈禅师言传身教,弟子们都开悟了。

生活禅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发自内心的自省和规戒,可我们的生活当中又有多少身心懒惰,渴望不劳而获的人呢?其实,勤奋是你成功的最重要法宝!

禅心043 石头路滑

隐峰师从马祖禅师三年,自以为得道高深,于是有些扬扬得意起来。他备好行装,挺起胸脯,辞别马祖,准备到石头希迁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看出隐峰有些心浮气傲,决定让他亲自碰一回钉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临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头路滑。”这话一语双关: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石头绊了栽跟头;实际却是说那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壁。

隐峰却不以为然,扬手而去。他一路兴高采烈,并未栽什么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并且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石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而是两眼朝上回答到:“苍天!苍天!”(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隐峰无话可对,他知道“石头”的厉害了,这才想起马祖说过的话,于是重新回到马祖处。

马祖听了事情的始末,告诉隐峰:“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你就‘嘘嘘’两声。”你石头用“苍天”来代表虚空,到底还有文字,可这“嘘——嘘”两声,不沾文字!真是妙哉!隐峰仿佛得了个法宝,欣然上路。

他这次满怀信心,以为天衣无缝了。他还是同样的动作,问了同样的问题,岂料石头却先朝他“嘘——嘘”两声,这让他措手不及。他呆在那里,不得其解。怎么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这次他没有了当初的傲慢,丧气而归。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点着他的脑门:“我早就对你说过:‘石头路滑’嘛!”

生活禅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学习要深入细致,不能心浮气躁。

禅心044 本空非有

大学士苏东坡和禅师佛印是一对好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论道,谈论佛法。

这天,佛印禅师照例登堂讲法。

佛印已事先通知了苏东坡,可苏东坡路上碰到了妹夫秦少游,耽搁了一些时辰,等到他赶到法堂时已经没有座位了。他只好东张西望寻找坐处,不知不觉就找到了佛印禅师的法坛下面。

佛印看他东张西望的样子,就知道他在寻找座位。于是对他说:“老弟,你来晚了,人都坐满了,这里没有你的位置了。”言外之意是说他贻误时机,不配参禅听法。

苏东坡听后机锋相对:“这里没有座位,那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的身体为座吧!”

佛印说:“如果你能回答出我的一个问题,我就把身体给你当座位。如果回答不出,你就得把腰间的玉带留给本座。”

苏东坡想都不想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只听佛印说道:“我的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你要坐在哪里?”

苏东坡听后,支支吾吾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只得解下腰间玉带给了佛印禅师。

生活禅悟我们每日费尽心机所追求的锦衣玉食和香车美人,都是身外之物,就连我们的身体也不过是生命的载体。人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和思想。我们要用什么来滋养内心呢?

禅心045 佛头鸟粪

长沙东寺有个老禅师叫如会,他讲授佛法生动有趣,经常把佛理融入事例,从而使深奥的佛理变得浅显易懂。所以每次讲经他的门前都聚满了弟子,导致挤塌了禅床。

因此他的法会有“折床会”的美誉。

湖南观察使崔群久闻其名,一天他领着随从前来拜会。刚一见面,崔群便问:“禅师名声远播,不知因为什么而得法?”

当时如会正害眼病,揉眼答道:“因识见本性而得。”

崔群平时目空一切,总爱奚落别人。

这回,他又抓着机会了,于是朝随从们看了一眼,讥讽道:“你患有眼疾,又怎么能识见本性呢?”

如会捂着双眼,朗声答道:“又不是靠眼睛识见本性,和眼病有什么关系?常人的俗眼不识悟者的法眼啊!”

崔群听后不禁脸上一热,只好为自己的傲慢言行向如会道歉。

正在这时,一只山雀突然从外面飞进了大殿,它鸣叫着绕大殿飞了几圈,最后竟然落在了佛像头上拉了一泡屎,然后才转身飞了出去。

崔群趁机问如会:“鸟雀也有佛性吗?”“有。”如会答道。“那为什么还将粪便拉在佛头之上?”崔群不禁又有些得意起来。

如会扫了他一眼,回答道:“你放心,它再怎么也不会在你的头上拉粪的!”

崔群听后哑然,顿悟了其中的道理。

生活禅悟佛在心中,而不在脸上。佛是有生命有人性的,既然连鸟儿都有佛性,那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可以多一些宽容和博爱呢?

禅心046 东坡过江

大江两岸,一边是名禅师佛印,一边是大文豪苏东坡。二人是隔江好友,常相往来。

这天上午,苏东坡无事可做,便渡江来找佛印,可事不凑巧佛印出去了。好不容易渡过江来就再等会儿吧,他也只有这样想了。

可等来等去已近中午时分,却仍不见佛印的影子,他有些不耐烦了。

于是向小和尚要过纸笔,留下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写完,苏东坡自己念了几遍,很是得意,心想佛印回来肯定大吃一惊。

可眼看到了要吃午饭的时间,佛印还是没有回来,东坡着急了,于是渡江而归。

东坡刚走,佛印就回到了寺中,看到苏东坡留下的诗句,就提笔在诗的下面写了“放屁”二字,然后让侍者送过江去。

苏东坡接过条子一看,却见诗的下面多了两个字,心中有些恼火,马上就渡江找佛印理论。

苏东坡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老和尚,怎么变得如此粗俗,真愧为一代禅师,我们相交这么多年,你居然骂我?”

佛印并不恼怒,用手在鼻子前面扇了扇,轻轻笑道:“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过江来’了?”

东坡听后无言以对。

生活禅悟要保持谦虚的风范。做人不要妄自尊大,自负自傲,否则即使夸大了自己,最后也会贻笑于人。

禅心047 梦乡见贤

有一个和尚找了个寺院,欺世盗名,居然收了几个门徒。每天就是让弟子们读书扫地,管理菜园子。他自己每天则像个禅师一样打坐,然后把从书上看来的偈语讲给弟子听。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禅房中小睡片刻,弟子们问道:“老师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和尚回答道:“孔子每天都要小睡片刻,他在梦中向周公讨教,醒来后就将先贤所说的话告诉弟子们。我也是这样的,在梦里我也能见到先贤!”

弟子们一听是这样,然后就起身告辞,去做自己的事了。

一日,天气非常炎热,盛夏的蝉鸣声声入耳,仿佛催眠曲般催人入睡。弟子们正在禅房打坐,有几个弟子抵不住困倦,坐在那里睡着了。和尚发现弟子打坐的时候居然睡着了,便把他们叫醒,训斥道:“打坐的时候应该心如止水,你们怎么能够睡着呢?”

弟子们醒来,揉着蒙眬的眼睛说道:“我们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了,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和尚愣了一下,这正是自己说的话呀,怎么办呢?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解释,那不是否定自己说的话吗!突然他灵机一动,便问道:“古圣先贤给了你们一些什么训示?说来听听!”他暗暗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

弟子们答道:“在梦里我们遇到了古圣先贤,便问道:‘我们的老师不是每天中午都来和你们讨教吗?你们能不能也教我们一些?’但是他们答道:‘我们从来就没有见到过你们的老师呀!’”

和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后悔不已!

生活禅悟诚实,可以走好每一步;欺骗,只能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旋涡。

禅心048 满了吗

从前有一个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禅,刚开始他还非常专心,学到了不少东西。可是一年之后他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便想下山去四方云游,禅师讲法时他什么都听不进去,还常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无德禅师把这些全看在了眼里。

这天无德禅师决定问清缘由,他找到学僧问道:“这段日子,你听法时经常三心二意,不知是何原因?”

学僧见禅师已识透他的心机,便不再隐瞒什么,他对禅师说:“老师,我这一年来学的东西已经够了,我想去四方云游,到外面去参禅学道。”“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僧人认真回答。

禅师随手找来一个木盆,然后装满了鹅卵石,对学僧说道:“这一盆石子满了吗?”“满了。”学僧毫不含糊。

禅师又抓了好几把沙子撒入盆里,沙子漏了下去。“满了吗?”禅师又问道。“满了!”学僧还是信心十足。

禅师抓起一把石灰撒入盆里,石灰也不见了。“满了吗?”禅师再问。“好像满了。”学僧的语调有些犹豫。

禅师又顺手往盆里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不见了。“满了吗?”禅师又问。

学僧没有说话,跪拜在禅师面前道:“老师,弟子明白了!”

生活禅悟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学到很多东西好像已经够了,其实那只是粗略的了解而已,那些细化的东西是永远也学不尽的。满只是相对的,不满才是绝对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谦虚一点儿呢?

禅心049 龙争虎斗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

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做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

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愈大,也就能冲得越快;虎头靠近地面越近,也就能跳得更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不仅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爬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爬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生活禅悟后退是为了前进,谦卑是为了崛起。为人处世,要进退有度,俯仰自如。尤其是在无法获得期望的目标时,应当学会作退一步的考虑,也许就会打造出另一片有为天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