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朝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20:41:17

点击下载

作者:徐宁, 主编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南京六朝文化

南京六朝文化试读:

前言

第一章 六朝文化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变动的政局第二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第二章 六朝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隐逸的思想文化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士族文化第三节 灿烂的文学历史第四节 辉煌的书画艺术第五节 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三章 六朝文化的内外交流 第一节 南北文化交流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章 六朝文化的特征与地位 第一节 六朝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六朝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六朝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六朝文化的精神价值第二节 六朝文化资源价值的转化

参考文献

后记前言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六朝文化是南京的特色文化品牌。所谓六朝文化,是指以六朝京都建康为中心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从3世纪初到6世纪末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在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建都,史称“六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国家陷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分裂。最初是农民起义、豪强割据,不久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之势。接着是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此后中原士族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相继演变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与此同时,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北方“五胡十六国”中只有前凉、西凉、北燕三个很小的汉族政权,其余13个属于鲜卑、匈奴、羯、羌、氐族的统治者。六朝与北方的一些汉族或非汉族的政权,形成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南京作为唯一建立在长江之滨的古都,引领了中国长江流域及整个南方地区的发展,对最终形成南强北弱的发展格局发挥了关键作用。南京在历史上屡次承担过中华文明“救亡图存”的使命。每当中原地区遭遇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南京就会成为华夏文化的避难所。特别是东晋和南朝早期,黄河流域陷入战乱,大批文化士族“衣冠南下”,逃往建康立足,保护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担负起了对华夏文明的保存、创新、复兴之职。总体来说,六朝的三百余年间,虽然都是偏安政权,但当北方战争频繁、社会遭受严重破坏时,南方战争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加上大批北人南渡,给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还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朝承汉启唐,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朝时期,中国政局动荡,战争频发,在思想上受到佛、道等宗教影响,表现出一种隐逸、超脱的倾向。南京是古代中国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六朝时期,许多异国高僧和讲经者纷纷来到建康,大量译写佛教经典,京城佛寺林立。可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律学大师僧祐在南京撰写的《出三藏记集》(又名《祐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天竺求法,写成《佛国记》。中国佛教史上许多宗派(如三论宗、牛头宗、法眼宗)的创立均与南京有关。六朝时期,儒、道、释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士大夫挥麈清谈,互为驳难,风度旷达,思想文化相对自由活泼。

六朝是南京文学艺术全面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创造了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刘宋时首次在国学中进行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教学,第一次把文学提高到和经学并列的地位。六朝在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方面不断发展创新。六朝文坛诗歌、小说、文学理论等十分兴盛,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诗风的转变。谢朓等人创造的“永明体”为唐代的韵律诗打下了根基。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著的《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古代诗文总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人小说、干宝的《搜神记》志怪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学的发达造就了文学批评的繁荣,孕育出了文学批评史巨著《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诗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六朝的书画艺术与文学相比,同样光芒四射。当时建康(南京)书画艺术成就辉煌,书家之多、水平之高,远远超出前代和同时期的北方地区,形成了中国书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三国吴书法家皇象善篆、隶、章草,其书法为时人所誉“八绝”之一。东晋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彪炳史册的书法巨匠,谱写了中国书法的辉煌篇章。绘画方面初步形成了画派、画种的分类,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六朝三杰”。艺术的发达推动了理论的发展,谢赫的《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专著。

六朝是一个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时代,在数学、医药、化学、造船等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六朝涌现了祖冲之、虞喜、何承天、葛洪、陶弘景等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青年时代在华林园(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事科学活动,推算出圆周率π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7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祖冲之还创制了《大明历》,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他还和儿子祖暅解决了球体计算问题,发现了“祖氏公理”。六朝时期,南京的医药成就冠于全国,在药性、制药、制丸、制散、制膏、制丹、单方、验方等方面有著作多种,有些印度医药方书也被翻译过来。葛洪和陶弘景是当时最著名的医家。

六朝是中外海上交通与经济文化联系开拓和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对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六朝时期,由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和造船业的发达,在西北中外陆路交通受阻的情况下,东南沿海对外贸易因具有头等重要地位而发展起来。这时,由广州出海,沿马来半岛,经印度洋、波斯湾到达阿拉伯巴格达的海上中西航线已初步形成。这条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沟通了南部中国与海南诸国,以及印度、阿拉伯直至欧洲的中西通道,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以及西亚、大秦(罗马帝国)等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都有很大的发展。

总之,六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文化活跃的历史时期。范文澜认为,“东晋南朝在文化上的成就是划时代的”。南京处在中华文化南北交汇地带,历十代王朝更迭,这使南京文化具有南北交融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形成了兼收并蓄、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中国南北文化的碰撞激荡、融会贯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持续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北方的文化中心在今天的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不断变迁,然而南方文化的中心基本稳定在南京。南京以“六代豪华”著称于世,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的大趋势以及民族大融合关系甚大。建康开创了中国都城之新形制,为北魏营建洛阳新都所师法,而后有唐长安之宏伟规制,史称“继汉开唐”。六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与它能较好地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分不开的。六朝在中国文化史上,提供了一个(1)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进而整体提升中国文化的成功范例。六朝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与北方相比,六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有学者认为,在当时世界史上,能够和它相提并论的,只有罗马帝国和波斯王朝。六朝的共同点是都建都于南京,六朝时期的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1) 许辉:《六朝文化及其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一章 六朝文化的形成背景

六朝南京作为我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六朝文化。六朝文化的形成,既基于时代的因素,又具有地域、人文的因素。六朝以南方立国,江南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六朝文化。第一节 变动的政局

六朝文化的形成与所处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六朝进入门阀政治时代,世家大族占据显著地位。经济上则是广大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北方大批人口的南迁和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南北政权既有对峙,又有交流。这一切造成了这一时代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六朝起自孙吴,终于陈朝。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由京口(今江苏镇(1)江市)“徙治秣陵。明年……改秣陵为建业”;建业者,取建立帝王大业之意。至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其后以建康(即孙吴时的建业)为都的,又有东晋、宋、齐、梁、陈,是为六朝。589年,隋灭陈,六朝作为一个时代宣告结束。在这前后历时三百多年里,偏安于江南的汉族政权,一方面王朝更迭频繁,门阀政治兴盛,南北战争频仍;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其治下的江南地区得到陆续开发,文化得到传播和交融。在这多方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六朝文化。一、南方政权的兴替

六朝政局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王朝更迭迅速。六朝历时两百余年,先后存在了6个王朝,其中最短的南齐只存在了22年。当时政变频繁,皇帝的更换也很迅速,南齐22年中就换了7个皇帝,足以说明当时政局的混乱程度。第二,门阀政治兴盛。六朝是门阀政治的兴盛时期,世家大族为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六朝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孙吴时,已有了顾、陆、朱、张等江南望族参与朝政,东晋时期更是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宋齐梁陈虽然是门阀制度的衰落期,但世族大家在政治上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孙吴政权的建立者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其父孙坚,原为郡吏,东汉末年因镇压黄巾之乱有功,官至长沙郡守。军阀混战中依附于袁术,后在进攻刘表时战死。孙坚死后,长子孙策率领部曲千余人渡江向江东发展,得到了江南朱、张、顾、陆和江北周瑜、张昭等士族豪强的支持。孙策在击败驻扎在曲阿的扬州刺史刘繇以后,在江东立稳了脚跟。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袭领部众。孙权继承了孙策的路线,并吸收鲁肃、诸葛谨等一批“宾旅寄寓之士”,苦心经营江东,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湖北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孙权建立吴国的基础。图1-1 孙权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迁到秣陵(今南京市),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击破关羽,夺回荆州,将治所迁到公安(今湖北公安)。黄武元年(222年),猇亭之战后,孙权对内重点放在讨抚山越、发展生产、积蓄实力、稳定统治上,对外则坚持“保江东”、“观成败”的外交方针,恢复了与蜀汉的联盟关系。这一基本国策,使江南保持了社会安定,经济、文化也有了显著发展。

在曹丕、刘备称帝后,孙权也随之在曹魏黄初三年(222年)称王于建业,国号吴,年号黄武。黄龙元年(229年),在江东大族的“劝进”下,孙权称帝,史称吴大帝。孙权是吴国开国君主,也是六朝史上第一个皇帝。他于252年病死,在位31年,自200年起,实际治理吴国52年。他为吴国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死后,他的儿子孙亮、孙休相继即位,由于才能平庸,仅能保据江东。至末帝孙皓,暴虐无道,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国势日益衰微。与此同时,魏国政权被司马氏所控制。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夺取政权,建立晋朝。西晋建国后,立即着手做攻灭孙吴的准备。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步骑二十余万,分兵六路直指建业、夏口、江陵等地。晋蜀中水师由王濬率领,顺流而下,直逼吴都建业,沿途吴军望风而降。天纪四年(280年)三月,吴主孙皓向晋将王濬投降,吴国灭亡。吴国历4帝,共52(2)年(229—280年)。

西晋灭吴之后,国家短暂统一。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在国家承平之(3)后,日益“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他不仅个人耽于享乐,对臣下也极为姑息纵容。西晋一朝奢侈成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自立国便极为腐败的王朝。武帝死后,白痴皇帝司马衷(惠帝)继立,政治更加昏乱。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加上宗室内部的争权夺利,最终导致了持续16年(291—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严重动摇了西晋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趁机侵入中原。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匈奴贵族刘曜攻陷长安,西晋灭亡。西晋王室琅邪王司马睿在中原大乱之际,率领以琅邪王氏为首的众多北方士族渡江南下,并取得了江南士族的支持。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北士族共同拥戴下,于317年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这是六朝的第二个政权。

东晋是一个以北方士族为主体,南北士族联合把持朝政的门阀士族政权。在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由于北方侨姓士族王导、王敦等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东晋政权建立后一度掌控在琅邪王氏手中。继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和陈郡谢氏等北方几家大族又先后执掌政权。士族对政权的垄断,一方面造成了政治的封闭和落后,一方面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此情况下,东晋一朝发生了多起叛乱事件。

317年,晋元帝建国后,王导在朝中执政,王敦在长江上游任荆州刺史,率重兵镇武昌(今湖北鄂州)。王氏家族势力很大,因此时(4)人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晋元帝为制约王氏,重用刁协、刘隗、戴渊等人,征发扬州大户奴隶为兵,内以疏远王导,外以防御王敦。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自武昌起兵,攻进建康,杀戴渊。刘隗投石勒,刁协北奔被人所杀。晋元帝备受惊吓,不久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敦时为扬州牧,镇姑熟(今安徽当涂县),图谋篡位,然于324年病重。明帝知道后当即下令(5)讨伐王敦。不久王敦病死,叛军群龙无首,很快失败。由于以王导为首的部分王氏家族成员并未参与叛乱,且在平定叛乱中有功,故王氏一族在叛乱平息后依然受到重用。

王敦之乱以后,又发生了苏峻之乱。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即晋成帝,庾亮以帝舅身份执政。当时,豫州(今安徽寿春)刺史祖约、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在平定王敦之乱中有功,但在政治上受到排斥,心怀不满。庾亮怀疑苏峻、祖约将要叛乱,于是一面加强京师防卫,一面以温峤为江州刺史、王舒为会稽内史,作为外援。咸和二年(327年),庾亮为夺苏峻兵权,召苏峻入京任大司农。苏峻担心入朝被杀,便联合祖约叛乱,攻入都城建康,给建康城造成了巨大破坏。咸和四年(329年),庾亮依靠温峤和荆州刺史陶侃的联军,最终平定了苏峻之乱。此后,虽未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统治者内部矛盾仍然很尖锐。

东晋孝武帝(372—396年)后期,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司马道子为总揽大权,大肆树置私党,“郡守长吏,多为道子所树”,“官(6)以贿迁,政刑谬乱”。东晋的乱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卢循起义爆发。起义军一度攻至建康城西北秦淮河入江口。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军政大权却在平定孙恩、卢循起义军的过程中落在了刘裕手中,为东晋的灭亡及刘宋的建立埋下了伏笔。此后,东晋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了九年(412—420年),但实权完全操纵在军人出身的刘裕手中。义熙十四年(418年),寒暑不辨(7)的晋安帝被刘裕缢死,另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恭帝。恭帝在位两年即被废黜为零陵王,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东晋灭亡。东晋一朝自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建都建康,至恭帝元熙二年(420年)被刘裕所废,共11位君主,历时104年。图1-2 刘裕

宋的建立者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彭城春秋时为宋国故地,故刘裕建国以“宋”为国号。刘裕出身寒微,以军功起家,由布衣而当上帝王,打破了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晋宋之际,门阀士族盛极而衰,不得不起用寒门庶族。于是自刘宋以后,南朝便出现了门阀、寒人联合专政的新格局。为防止大权旁落,南朝君主开始逐步加强军权,重视制度和人事的建设。如创立五省制以分割事权,大量任用寒族人士担任将帅、掌控机要以削弱门阀士族的权力。东晋门阀政治由此渐为南朝皇权政治所代替,南朝皇帝恢复了绝对权威,可以驾驭士族;而士族纵然有很大的(8)社会、政治优势,却绝无凭凌皇室之可能了。

刘裕掌权以后,对东晋以来的弊病进行了革除。东晋初,政府在各地设立了许多侨州郡县,即在江南设立与北方同名的郡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士民。这一政策,为北方南迁士族增添了许多官职,却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侨州郡县士民免税的特权更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的收入,亦造成了国家行政区的混乱。针对这一问题,东晋虽进行过“土断”,即将侨州郡县吏民划归当地本土户籍,以增加赋税,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再次实行土断法,取消侨置郡县。居民不再区分土著、侨人,一律划归当地郡县管辖,承担一定数量的赋役。这些都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刘裕称帝后不到三年病死,长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少帝。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朝臣劝诫。不久,大臣徐羡之、傅亮废刘义符,立义符之弟义隆为帝(宋文帝),年号元嘉。元嘉年间(424—453年),文帝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政治相对清明,社(9)会秩序较好,阶级矛盾缓和,生产继续发展。宋文帝刘义隆在位30年,躬勤政事,孜孜无怠,又性节俭,不好奢侈,虽北伐屡遭挫折,但国内安谧,经济也有所发展,故历史上有“元嘉之治”的称誉。史书记载:“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10)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应当说,元嘉年间是整个南北朝时期国力最为强盛、人民最为安乐的时期。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文帝为太子刘劭所杀。此后刘宋宗室内乱不断。刘劭弑父自立为帝,激起了宗室诸王的不满。四月,文帝之弟刘骏在沈庆之等人帮助下,发兵攻刘劭,五月斩刘劭于台城。之后刘骏自立为帝,是为宋孝武帝。孝武帝性多猜忌,是个暴君。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刘骏病死,其子子业16岁继位,此人嗜杀虐(11)行超过他的父亲,“自是公卿以下,皆被捶曳如奴隶矣”。他对宗室诸王尤其猜忌,他的叔祖江夏王刘义恭,弟弟始平王刘子鸾、南海王刘子师均被杀戮,名将沈庆之、柳元景、孔录符等人也相继被杀。宫中妃妾奴婢宦官被杀的人数更多。刘子业的残杀行为弄得官民人人自危,个个怨恨。朝臣杀死子业,立湘东王彧(文帝庶子,子业叔父)为帝(即宋明帝)。庶子继位更引起兄弟叔侄间权力之争,孝武帝的十几个儿子均被诛杀。宋朝从此陷入骨肉相残、君臣互疑的混乱中。据清人赵翼统计,刘裕的“九子,四十余孙,六十七曾孙,死于非命(12)者十之七八”,自宋文帝死后的二十多年间,刘宋更换了六个皇帝。刘氏彻底衰微,刘宋政权岌岌可危。昇明三年(479年),在混乱之中,禁军将领萧道成逼宋顺帝退位,夺取了宋政权,刘宋亡。(13)

齐高帝萧道成(427—482),字绍伯,小字斗将,原籍东海兰陵,其祖南迁,侨居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之东城里,出身“布衣素族”,是寒门地主。他以军功起家,因废立之功,进位相国,总百揆而取代了刘宋政权。萧道成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即“齐”将取代“宋”。萧道成称帝后吸取刘宋亡国的教训,提倡节俭,“身不御精细之物”,“凡异物皆令随例毁(14)弃”,“以身率下,移风易俗”,大力纠正社会奢靡之风。对人民的剥削也有所减轻。他做了四年皇帝(479—482年),对齐的稳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萧道成死后,武帝萧赜继位,对外执行与北魏通好的政策,边境比较安定;对内遵高祖遗训,善抚宗室,为政亦尚宽舒,民众得到了一个喘息时期,江南经济有所发展,史称“永明之治”。然萧赜晚年好游宴,太子长懋专权。长懋死后,内争激烈,萧齐政治日趋混乱。

萧赜因太子早死,想以太孙昭业继位,而中书郎王融则谋立竟陵王萧子良(萧赜次子)为帝。昭业继位后,对王融自然十分怨恨,于是将他赐死。昭业堂叔萧鸾时为尚书令,借口萧昭业无道,将他杀死,立他的弟弟昭文为帝。萧鸾以拥立之功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独专朝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萧鸾先后杀鄱阳王萧锵等十二王,随后又废掉萧昭文自立为帝(即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死后太子萧宝卷继立。萧宝卷和他父亲一样,都怕齐高帝、武帝子孙夺权,于是大规模诛杀高、武二帝子孙。在齐宗室互相残杀中,萧道成的族弟、雍州刺史萧衍在襄阳起兵,攻进建康,废萧宝卷为东昏侯,另立萧宝融为帝(齐和帝)。不久,萧衍受禅称帝,改国号为梁,齐亡。萧齐政权自萧道成废宋顺帝称帝建国,至齐和帝萧宝融被迫让位,共历7主,统治22年,是南朝历史上最短促的王朝。

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他的父亲萧顺之是萧齐的大臣,与齐皇室同宗,为侨居南兰陵的寒门地主。因萧衍封地在古梁都,故建国以“梁”为号。他长于文学,“博学多通”,与沈约、谢朓、任昉等著名文士齐名,曾经是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学士之一。后来以军功起家,趁萧齐内乱夺取帝位,建立梁朝,改年号为“天监”。

梁武帝在位48年(502—549年),是南朝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目睹了宋、齐两朝宗室重臣内乱造成的危害,力图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避免内战。他一方面使用寒人掌机要,一方面改定南北士族谱,以保障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同时又下令举荐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士族做官。为了巩固统治,梁武帝大兴佛教,广建佛寺,自己甚至四次舍身到同泰寺,让群臣用成亿的钱为他赎身,助长了过度崇佛的不良风气。

梁武帝建国不久,即试图通过北伐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天监四年(505年),他以萧宏为主帅进攻北魏。而萧宏怯懦,居然临阵脱逃,梁军大败而归,损失惨重。到了太清元年(547年),晚年的梁武帝日渐昏聩,接受了东魏大将侯景请降。侯景为人反复无常,第二年即勾结梁武帝的侄子萧正德,举兵叛乱。叛军很快渡过长江,兵临建康。在侯景进攻建康城时,梁朝各路援军陆续赶到,但援军的主帅多是梁武帝子孙,他们互相猜疑牵制,无心应战,使得侯景很快包围了台城。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台城因兵尽粮绝,瘟病流行,终于被侯景攻陷。

侯景攻破台城后,将建康焚掠一空,梁武帝也被囚困在台城,不久饿死。侯景于是立太子萧纲为帝(史称简文帝),自称相国、汉王、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七月,他又杀掉萧纲,另立豫章王萧栋为帝。

占领建康城后,侯景叛军又横行三吴地区。梁大宝元年(550年),叛军又沿长江西进攻江陵,但最终被湘东王萧绎击败。兵败后,侯景觉得大势已去,立刻返还建康,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年号太始(551年)。次年萧绎手下大将王僧辩、陈霸先乘胜追击,直抵建康。在建康城外一番激战后,侯景兵败,率领百余残兵仓皇逃走,不久在长江胡逗洲(今南通境内)被随从所杀。

侯景叛军所至之处,烧杀抢掠,江南社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晋初南下至建康的百余家士族也“覆灭略尽”。侯景之乱成为南朝历史(15)上的一个转折点。

侯景作乱时,梁宗室诸王及地方豪强不仅不去平叛,反而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尤其是湘东王萧绎在他的父亲梁武帝被围台城的时候,却与他的两个侄子萧誉、萧詧(萧统太子之子)之间混战不已。直到550年5月,萧绎军队在攻下长沙,杀死萧誉之后,萧绎才给他的父亲武帝发丧,并下令举军讨伐侯景。侯景叛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次年,萧詧勾结西魏军队,攻克江陵,杀死萧绎,建立后梁傀儡政权(555—587年)。梁元帝死后,他的两个大将陈霸先、王僧辩又为立帝之事展开了争斗,最后陈霸先在京口起兵,攻杀王僧辩,将梁政权控制在自己手中。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梁朝灭亡。梁朝历4帝,共55年(502—557年)。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小名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下若里人,家世寒微。承圣四年(555年),陈霸先袭杀拥立萧渊明的王僧辩,辅佐梁敬帝萧方智,击败来犯的北齐军队,并削平各方叛乱。太平二年(557年)十月,受封陈王,随之废萧方智自立为帝。

陈朝是南朝统治范围最小的一个政权,统治区域只限于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地带。陈霸先称帝后,江南内地一些在侯景之乱中兴起的土豪势力也自封为州郡牧守,不奉陈朝统治,故陈朝的统治并不十分稳固。太建五年(573年),陈宣帝乘北齐混乱,派大将吴明彻北伐,攻下了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和寿阳,并一度夺取淮泗之地。太建九年(577年),陈宣帝再命吴明彻北伐,至彭城为北周打败,吴明彻被俘,陈军主力被消灭,陈朝国力因此大衰。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宣帝病死,其子陈叔宝继位。陈叔宝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终日与张贵妃、孔贵嫔厮混。又大修宫室亭阁,耗费了大量钱财。

就在陈朝统治日趋腐朽之时,北方的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日益强大的隋朝于开皇八年(陈祯明二年,588年)发动了统一南方的战争。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七,隋大将贺若弼在建康城外的白土冈大破陈军,韩擒虎自新林,经石子冈,直趋宫城。陈文武百官尽皆逃散,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等人藏匿于景阳楼井中。隋军发现后,将他俘送长安。陈朝遂告灭亡。隋灭陈,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16)新的重要的发展时期——隋唐。

自229年孙吴在建业称帝,到589年隋朝灭陈,其间除去西晋灭孙吴至东晋建立之间的37年外,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前后共存在了323年。

六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安,使知识分子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只得寄情山水,吟风弄月,或是思考人生哲理。同时,由于政权控制力的减弱,思想、文化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尤其是门阀政治下的士族大家,他们在垄断政治的同时,也占有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对子孙后人的文化教育及陶冶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对六朝文化的繁盛作出了很大贡献。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六朝时期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二、疆域政区的演变

从地域上说,除了孙吴和陈朝,六朝大部分时期的地理范围基本上包括了淮河秦岭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六朝大致存续于这样的时空范围内,其特有的气候、地理环境是六朝政权及文化得以延续的自然基础。

南北间此消彼长的战争以及频繁的朝代更迭造成六朝时期疆域的不断变动。这不仅表现在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之间,而且表现在各朝代的内部。

六朝疆域的政治中心无疑是其首都。绝大部分时间以建业、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首都,而奠定这一格局的是孙吴。孙吴所以定都建业,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孙吴境内,长江下游最为富庶,其中尤以太湖地区及东土宁绍一带最为丰沃,建都建业,可以有效地控制其经济命脉,军国所需就近取给。其二为建业地理环境优越。建业山川形胜,气象雄伟,西、北有长江环绕,西有石头城为其捍御,南有秦淮河川为阻,东有钟山、北有幕府诸山环卫,(17)进可以战,退足以守。其三为政治因素。建都于长江下游的当时扬州地区,比较符合孙吴土著大族的利益;而在扬州地区,以建业的地理位置最为优越。自孙吴定都建业以后,东晋南朝相继沿用。

孙权继承父亲孙坚、兄长孙策的事业,割据江东。其开疆拓土,东抵东海,南及南海兼有交趾,北自江北与曹魏为界,西沿三峡及今湖南、贵州、云南、广西边界与蜀汉为邻;以今地论,包括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等省市的全部,湖北、安徽、江苏、广西、贵州等省区的一部及越南的中北部、四川的一隅。在三国之中,孙吴的疆域较曹魏小而较蜀汉大。

东晋偏安江左,其间疆域广狭无常,极是复杂。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序》称:“其蹙境也,始于咸和,甚于宁康,再甚于隆安;其拓疆也,肇于永和,再振于太元,大启于义熙。其朝南暮北,旋有旋亡者,虽巧术不能算也。”大略而论,其较稳定的疆域范围,北抵淮南、江北,东及东海,南达南海兼有交趾。西土巴蜀、南中,当成汉衰亡以后,为东晋所取,后来又落入前秦苻坚之手,继为东晋叛乱的地方官谯纵割据。及东晋末年义熙中,重新收复。又义熙年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平南燕,灭后秦,于是东北有今山东半岛,西北有关中,北抵黄河,疆域范围之大,不仅居东晋之首,而且为东晋南朝二百七十余年间所仅见,只是这一极盛疆域维持的时间十分短暂,关中旋即丧失。图1-3 东晋疆域

南朝疆域是很不稳定的。刘宋初年强盛时,北以秦岭、黄河(今黄河稍北)与北魏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有今云南,南以今越南横山与林邑接壤,东、东南抵海,这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时期。后来河南、淮北逐渐为北魏所侵夺,刘宋疆域于是几乎恢复到东晋末年原有的版图。齐朝疆域大致与宋后期相同,而北界时有变动,后来更内移到大巴山脉、淮河以南一线。梁朝疆域起初与萧齐后期相仿佛,一度趁北魏衰乱而向北扩展,并几乎恢复到刘宋初期的疆域。侯景之乱后,长江以北沦陷于北齐,巴蜀地区沦陷于西魏,放弃云贵高原于当地土著民族,不久又失襄樊一带于西魏,失江陵一带于西魏的附庸国后梁。继起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其疆域遂西不得巴蜀云贵,北不得淮淝荆襄,以长江为界,成为南朝四代中疆域最小的王朝。再从区域来看,南朝时期,北方边境(如关中、河南、青齐、江汉、江淮)与西方边境(如汉中、巴蜀)的变迁最为频繁,而且总的趋势是越变越南,越变越东,越变越小;西南宁州地方因土族爨氏势力日强,东晋南朝的统治渐弱,到梁朝后期更是放弃了对于西南宁州的主权;又南疆交州的南端,因与林邑国接壤而疆界进退不定,海南岛则在梁陈时期收归了版图。图1-4 刘宋疆域

据上所述,可知在六朝中,大体吴、陈两朝疆域最小,约在100万至130万平方公里;晋末宋初疆域最大,约在260万至290万平方公里。如果纯粹以疆域广狭而言,用现代政治地理学标准衡量,疆域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500万平方公里以下者,即为大型国,则六朝的疆域仍是较大的,六朝也因之立国并得以抗衡强敌。

值得讨论的是,六朝立国并抗衡强敌的地理基础,除了其较大的疆域范围外,险固的地理形胜及相关的军事重镇更是至为关键。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使用戈矛甲盾作战,险固的地理形胜自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地形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水道又多东西横列,这就使得南北对立,一般总是北胜于南,六朝时期也是如此。六朝立国于南方,其东、南两面被大海封闭,缺乏回旋余地,又处低地,不便仰攻,故六朝对北方政权着重采取以守为主的防御战略,力求以舟师水战阻扼骑兵陆争,而其守国所恃者,则在于长江淮河及秦(18)岭巴山。

换言之,即六朝守国,自北而南,自东向西,一为守河,以保河淮之间;二为守淮守汉守秦岭守大巴守米仓,以保河淮之间、江汉之间及汉中、巴蜀;三为守江,以保江南根本。不过三条防线中,守河守江的时间其实都不长。比较而言,取均衡之势,处攻守之中,还是以守淮守汉守秦岭守大巴守米仓为常态。盖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地理上的南北分界,北则骑兵称雄,南则水师占势,所以成为南北对峙时的中间推移地带,又是东西部的南北交通要冲。此线的得失,即关系到南北双方的存亡。以此之故,六朝三百多年间,守此线为时最长,重镇最多,兵力也最强;此线的南北,战争最为剧烈,战事规模最大,疆域变迁也最频繁。

然而,六朝虽据南面北,依托地理上的山河之险,层层设防,线线固守,却仍然无从挽回亡国的危机,北方政权还是统一了南方,南方的自然地理形势并没能起到长久的或最终的作用,这应是人为的不臧。如西晋灭吴,孙皓自省:“不守者,非粮不足,非城不固,兵将(19)背战耳!兵之背战,岂怨兵耶?孤之罪也!”孙皓还曾借助千寻铁锁,企图阻挡晋师;陈叔宝则自信“‘王气在此……彼何为者耶’(20)……奏伎、纵酒、赋诗不辍”,几乎静待隋军的来临。地丑德齐抑或地齐德丑,本非一言可蔽,而守国所依靠者,也本在德而不尽在于险。山川空地形,历代兴亡事,这实在令人深思!

建置政区是为了治理疆域。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是巩固统治的直接需要与重要手段。六朝的政区建置与政区制度处于由汉至唐的过渡阶段,既不同于前此之秦汉,也不同于后此之隋唐,并异于同时之北方政权。总的来说,六朝政区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政区层次增多,在原有的州郡县之上还有都督府,成了事实上的上级机构,于是形成了府、州、郡、县的四级制。此外,东晋南朝还有一些非制度化的政区设置,如太守、内史、相都督区等,地位在州之下、郡之上。这种制度也为后世所仿照。

第二,地方政权多实行双轨制,即州、郡开府者,长官虽为一人,僚佐别为两系(府吏与州、郡吏)。又府吏由中央任命,并以外籍为原则,而州吏则辟用本地人士。

第三,政区的建置十分混乱,这表现在多方面,如置废无常,分合不定,升降、改名、迁治频繁等。又政区的建置单位不断增加,到了南朝后期,已经呈现出严重的滥置倾向。表1为各时期政区建置数(21)量:表1朝代及标准年代州数郡数县数吴天纪四年(280年)447340晋义熙十四年(418年)232521236宋大明八年(464年)212511283齐建武四年(497年)223731444 梁中大同元年(546年)109405陈祯明二年(588年)44145568

按表1数字及州名,只是可以考见者,当时州郡县的实际数字必不止于此。然而各朝疆域大小不一,如义熙十四年、中大同元年为东晋、梁朝疆域的极盛期,其疆域远过于吴天纪四年、陈祯明二年。以六朝首尾疆域大体相当的吴、陈两朝末年再作一比较(见表2):表2

吴、陈两朝户口相近,疆域相当(陈稍小),而陈以视吴,三百年中县增1.67倍,郡增两倍余,州增十倍,由此可见,六朝州郡县的增置以至滥置倾向十分明显。

第四,出现了许多特殊的政区。按照政区的一般定义,构成一个政区必须具备以下八个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相应的机构;一个行政中心;隶属关系;行政建制;行政等级;名称。由于各种特殊原因,六朝时期出现了一些并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政区,如孙吴出于政治原因及虚张声势而有遥领与虚封,出于军事、经济、民族等多方面的考虑而有郡县级各种尉部;东晋南朝为安置侨流人口而有侨州郡县,因侨置或荒残或借以控制要地而有双头州郡;宋、齐为豫州等地蛮族置有左郡左县,齐为部分降附的俚族、僚族置有俚郡、僚郡,又齐、梁为治理雍州蛮而有宁蛮府划领郡县,与州比同。随着时代的推移,各种特殊政区也在发生着流变乃至消亡。如西晋灭吴后废尉部为郡县;孙吴的遥领、虚封东晋南朝变为侨置,东晋南朝的侨置又因土断而废除或割据;宁蛮府由东晋刘宋的军事性统治机构过渡到齐梁的兼具地方行政机构性质,左郡左县、俚郡僚郡入梁、陈后则(22)为新的治蛮俚僚政策所替代。

孙吴的遥领、虚封,东晋南朝的侨置,都“无有实土”,即缺了政区的“地域空间”要素;双头州一郡二州二郡共一刺史、太守,同治一地。又如在敌对政权的军事胶着地带及脱离接触地带,无人居住区,疆域内的未开发地域,存在政区划分上的空白;一些少数部族地区(如西南宁州)虽然设置了政区,王朝的实际控制范围却只在交通沿线以及政区的治所周围。政区的隶属关系存在不正常的越界隶属即飞地、插花地现象。

第五,六朝的政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一般来说,封建社会政区的划分有三大原则,即人口原则、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便宜赋税征收原则。六朝时并未得到完全的贯彻。虽然总括人口原则在郡县两级政区划分时,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又称山川形便原则)在州级政区划分时,便宜赋税征收原则在县及县以下基层政区划分时,尚具有较多的兑现机会,部分州的划分却有意采用犬牙交错原则,以防止地方割据,便于中央控制地方;部分都督府、州及尉部,一些侨州郡县、双头州郡的设置与划分与军事形势及地方分权有关;又遥领、虚封、侨置与政治因素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宁蛮府划领郡县、左郡左县、俚郡僚郡则主要是境内民族矛盾的产物。及齐梁以后,由于政区的不断分割,境域的直线下降,政区划界遂无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可寻。

六朝政区建置以及政区制度上所表现出的特点,虽然是由六朝具体的时代背景(外有异族强敌,内有军人弄权,军政局势迄不能宁)与特殊的国情(侨流人口的众多,民族关系的复杂,地区开发的加深及地区差异的增大,大批官吏的需要安置等)所决定的,但也引发了诸多弊端。其值得注意者,如“外重内轻”,必然导致割据与动乱,东晋因之荆扬争衡,内乱不已,宋、齐、梁、陈也无一不是以镇将拥兵,势成尾大,举兵向阙而更代。又如军政合治,必然导致民刑诸政不修以及乡里组织的破坏,这又动摇了政区制度乃至国家统治的基础。再如政区层次过多,政区建置过滥,必然导致行政效率下降。由政区建置所引发的机构重叠、官吏冗滥,必然导致地方吏治败坏,进而影响到地方行政,加深政治危机。

六朝政区建置与政区制度演变到了这一步,可谓已是穷途末路,必须改弦更张了。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并对南方政区进行了改革:废郡存州,以州统县;地方设党、里、保。至此,自东汉末年以来相沿四百年之久的州郡县三级制恢复为州县二级制。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又大举并省州县,并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并省以后,全国仅存190郡,1255县。隋朝的重新规划政区建置与改革政区制度,使得政区面貌焕然一新,而六朝政区制度与政区演变也随之宣告终结。三、南北的分裂割据

在南北关系上,六朝是我国历史上封建政权分裂割据、相互对峙的时期。双方既有频繁的战争,又有和平的往来与交流,处于重建统一的、全国性封建政权的过渡阶段。三国时代,名义上是魏、蜀、吴三国鼎立,实际上是同处长江流域的吴、蜀联盟与黄河流域的魏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对立与抗衡。东晋时期,北方黄河流域为五胡十六国统治,民族矛盾在南北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南渡的世族有丧家之痛,百姓有失土亡国之恨,抗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成为江南的一致要求,于是北伐成为东晋政权的一面旗积。在此背景下,东晋先后有祖逖的北伐、殷浩的北伐、桓温的北伐、刘裕的北伐等。这些北伐尽管取得一些成就,但成果有限。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也不时发起对东晋的威胁和进攻。其中苻秦统一北部中国后,于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发动的淝水之战,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三国时期,与孙吴政权相对的北方政权是曹魏,双方最大的一次战争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此后,双方为争夺江淮的控制权展开了多次争战。赤壁之战后,孙权对曹操采取“卑辞厚币”的外交方针,以军事和外交手段两手结合,与曹操进行长期的周旋。这一政策,为孙权赢得了立足江南的有利条件。之后吴军与魏军在江北淮南地区展开了多次战争,互有胜负,但并未改变既有的三分格局。

西晋短暂统一后,司马氏的政权东移,偏安于东南,史称东晋。北方则进入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时期。五胡,即指匈奴、鲜卑、氐、羌、羯。十六国,成汉和匈奴人刘氏所建立的汉(史称前赵),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割据政权;继而有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再后有后燕、南燕、北燕,有后秦、西秦、夏,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十六国的创立者并非都是胡人,他们统治下的人民,总的说来也还是以汉人居多。

东晋初期,过江而南的北方世族大家都还有故乡之思,梦想收复北方失地。过江不久,主张或践行过的先后有祖逖的北伐、庾氏兄弟的北伐,及桓温的三次北伐。桓温北伐失败后,北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关中前秦势力强大起来。351年,氐族苻健自号天王、大单于,国号秦,史称前秦。次年,称帝。357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坚杀苻生自立。苻坚370年灭了前燕,376年灭了前凉,实现了北方的统

(23)一,成为东晋的主要威胁。383年,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南北对峙的基本格局。

太元元年(376年),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之后,决计“薄伐南裔”,统一全国。淝水之战以前,秦和晋之间已发生过几次或大或小的战争,这些都可以看作淝水之战的序幕战。如373年,苻坚出兵夺取了东晋的梁州、益州。378年,出兵七万攻彭城(今江苏徐州)、(24)淮阴、盱眙,等等。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强征汉、羌、鲜卑等族士卒,组成90万大军(号称百万),以苻融、慕容垂等率步骑25万为先锋,分别沿颍水和从徐州两路南下,直扑寿阳(今(25)安徽寿县),声称“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箨”。东晋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桓伊等率众8万,北上抗击秦军。晋军的主力是北府兵。谢石大军,水路俱进,迫临淝水。苻坚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旅,何谓弱也!”淝水之战,以秦军的大败结束。苻坚中流矢,只带领少数人退回淮北。

淝水之战败后,原来被秦征服的各族贵族趁机起来谋求恢复他们的政治势力,前秦土崩瓦解。在淝水战后半个世纪里,北方黄河流域又重新分裂成燕、秦、凉三个部分,许多小国互相攻夺。384年和385年,在前秦原来控制的土地上出现了羌族人姚苌建立的后秦,鲜卑人慕容垂和乞伏国仁建立的后燕和西秦,氐族人吕光建立的后凉。397—409年,从后凉中分裂出北凉、南凉和西凉,从后燕中分裂出南燕和北燕,从后秦中分裂出夏。

北方分裂之际,刘裕掌握东晋政权时曾率兵北伐。义熙十三年(417年)七月,晋军自河入渭攻长安。大破长安守军。后秦主姚泓兵败出降,后秦亡。但旋即又失去关中,洛阳、虎牢、滑台等处皆为北魏所占。刘裕回建康后,于420年废晋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历史上以这一年为南北朝开始的年代。与南朝宋齐梁陈相对的北朝,包括北魏(386—536年)以及它分裂后东西并存的东魏(557—550年)、北齐(550—577年)与西魏(534—556年)、北周(557—581年)五个政权。420年,北魏已不断强大,但北方尚存在西凉、北凉、北燕、西秦和大夏。一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南(26)北朝对峙的局面才在全中国境内正式形成。(27)

宋文帝即位后,力主北伐。“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命到彦之领兵五万北伐,称“河南旧是(28)宋土”,“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到彦之的军队北上之时,滑台、洛阳、虎牢的北魏士兵相继退走。十一月,北魏叔孙建、长孙道生率军渡河南攻,洛阳、虎牢又重为北魏所有。元嘉八年(431年)二月,北魏占领滑台。宋文帝北伐失败。此后20年间,宋魏之间,大体相安无事。

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宋文帝也为太子劭所害。应当说,此后南北两个政权都在不断走向衰落之中。一直到北魏六镇起义(523年)的前夜,这一时期延续了七十多年,这期间包含了宋文帝死后的二十多年、南齐24年和梁武帝初期的20年。在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北朝之间有和有战,但再未出现像淝水之战和瓜步之战那(29)样规模大、影响大的战争,南北对峙的局势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虽然南北战争不断,但南北朝之间的聘问并没有断绝。朝廷间礼尚往来,国有大事,互派专使。如南齐高帝萧道成之死,魏遣李彪来吊;北魏文明太后之死,齐遣裴昭明来吊。在经常聘问中,南北朝廷也妙选使者,为对方所重。在梁与北魏的聘问往来中,“梁使入,邺下为之倾动。贵游子弟盛饰聚观,馆门成市。魏使至梁,亦如是”(30)。故在南北朝对峙的局势中,双方也有友好往来,不是一味剑拔弩张的。

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往来,南北之间的交流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文化在这样的交流中传播、融合与发展。虽然六朝时期南北分裂对峙,但文化上始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仅为之后隋朝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上的基础,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六朝文化虽然发生、发展于江南,却与两汉、魏晋时期的北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量南迁而来的人口,将两汉时期较为先进的北方文化带到了江南,使文献典籍、文化精英免遭战火荼毒得以保存,同时为江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南方文化发展的步伐。南北文化交融中,产生了全新的六朝文化。一、人口南迁

六朝时期由于战乱,人口大量迁移。逃避战争是发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以外,还有因被俘和降服而被迫迁移的。如孙权征山越,青壮年被编入军队外,其余也迁移至郡县管理。又如刘宋元嘉年间,沈庆之北伐,前后俘获二十余万人,多被迁至建康为营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