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勤劳节约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23:55:56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会勤劳节约的故事

学会勤劳节约的故事试读:

综述

勤劳节俭就是热爱劳动、勤奋工作、珍惜劳动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注意俭朴,不铺张浪费。概括说就是艰苦奋斗。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勤劳节俭连同其他美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永不枯竭,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德,这些传统,才得以生息繁衍,才得以不断发展,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使人类的精神宝库,璀灿夺目,熠熠闪光。

俗话说:“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懂得了勤劳与节俭的辩证关系,他们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克勤克俭。勤劳与节俭是一对孪生兄弟。古往今来,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哪一点,哪一个环节,能离开勤劳与节俭?古人说,力能胜贫,谨能胜祸。这里的“力”字,指的是勤劳,战胜贫穷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勤劳、奋斗。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财富,手中有权了,有钱了,更要注意节俭、崇尚艰苦。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两句诗是说历代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是:因勤俭而成功,因奢侈而破败。宋代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至理名言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前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严酷的现实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悠远的古代,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个勤劳节俭的典型,在近代、当代,更有许许多多勤劳节俭的榜样。他们的事迹确实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连同他们的英名永远留在世人的心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的诞生,从新中国成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多少仁人志士,多少革命先辈,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千千万万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英雄模范。有虎门销烟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有我国杰出的铁路专家詹天佑、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有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有人民爱戴的总理周恩来,有爱国华侨陈嘉庚,有民主战士闻一多,有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有革命先烈方志敏、彭雪枫,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黄克诚,有人民爱戴的总司令朱德,有国家主席刘少奇、宋庆龄,有国家领导人王震、彭德怀、刘伯承、陈毅、徐特立、陶铸,有闻名全国的老英雄孟泰,铁人王进喜,又有后起之秀李俊甲,及和忠;有勤俭为国的普通女工赵春娥、胡阿素,又有人民怀念的好干部焦裕禄;有老英雄郅顺义,又有年轻的爱民模范谢臣;有保持勤俭本色的国家财政局长吴波,又有某军后勤部长黄显万;有老红军李承祖、张玉楼、王英高,又有全国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有辛勤的园丁吴静因,又有女博士韦钰。在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勤劳为公,节约为国的共产主义品德。

本条目从我国近代到当代的各条战线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中精选出39个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在他们身上不仅具有勤劳节俭的美德,而且还具有立志勤学、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诸方面的传统美德,构筑了这些人物完美的品德和人格,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楷模。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普通的工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勤劳节俭的品德是一样的美,一样的真,一样的感人至深。谁也不会想到,一代伟人毛泽东会穿一件缀有67块补丁的睡衣几十年,并且一直伴随到他逝世。同样,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有类似这样感人的事迹;伟人们尚且如此,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如赵春娥、胡阿素等人,更是节俭到令人难以置信。他们节俭的目的并不是象欧也妮、葛朗台那样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而是为国家。他们把节省下来的钱,毫不保留地交给了国家。胡阿素就是这样,她逝世前,把一万元交给了国家。他们对自己是那样的刻薄,而对国家却是那样的慷慨大方,那样的无私。他们勤劳节俭的精神境界是崇高的。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伟大来源于平凡,平凡中蕴涵着伟大。同时,让人们懂得了一个真理,勤劳不是低贱,节俭不是吝啬,俭朴也不是穷酸,勤劳节俭是美德,是高尚。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的思想产生了模糊认识,认为如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都在奔“小康”,人们都在追求高标准、高消费,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谁再讲节俭,谁就是“土包子”了,等等。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一些青少年正在追求享乐,讲求吃穿,浪费粮食,不知爱惜物品,乱花零钱,好吃懒做等不良风气还有市场。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伟大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更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勤劳节俭。但是,优良的思想品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创业精神的形成,既要有主观的需要,又要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要有吸引人的形式;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企望通过一堂课、一次演讲、一次活动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必须理直气壮地大力宣传教育。创设一种环境,形成一种舆论,造成一种风气。代代讲、年年讲、月月讲、人人讲。让青少年在优化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美德,而且还要根据创业的需要提升、光大这个传统美德。

中小学生要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荣辱观念,养成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自觉参加校内外劳动,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学习并掌握劳动技能,学会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尊重别人的劳动。

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主动承担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平时注意节约用水、用电,生活节俭,不讲吃讲穿,不挑肥拣瘦,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用品,不浪费东西。

尧之“宫殿”

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氏族,好些氏族又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两个大部落的首领。

过了很多年,尧当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很会治理天下。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农牧渔猎各业,他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生产很落后,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尧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对大家的苦难十分关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俭朴。

尧看到有人吃不上饭,心想:这是我使他饿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他总觉得:这是我有过错,才使他没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尧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所以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有一天,几个部落首领来拜望尧。他们来到尧的“宫殿”门口,细一看,都愣住了。“天哪,他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啊!”有个人先发出了感叹,其他人也跟着议论起来:“这明明是几间最普通的茅草房啊!”“我们那里,守门官也比他住得好呢!”

正说着,尧走了出来。大家见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没说,心里却想:“难道这个身穿补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吗?”

这些首领们互相看了看,他们每个人都比尧穿得好,脸上不禁露出惭愧的神情,从心眼儿里更加敬重尧了。

在尧招待各部落首领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钵、土碗,津津有味地喝着野菜汤,谈着治理天下的大事。“宫殿”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的笑声。

从那以后,各部落的首领们都学着尧的样子,和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向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舜帝勤劳节俭

在上古时期,舜居住在平阳(今临汾)。他是一位自己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勤劳的部落首领。

舜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继母总是不断地折磨他。特别是她生了儿子“象”以后,对舜更是百般虐待。

有一次,继母叫舜和象去种黄豆,她让舜种阳光不足的北坡,让象种土沃光足的南坡。她还把好豆种给了象,把不好的豆种子给了舜。舜和象各自种下了豆种。

勤劳的舜起早贪晚,不辞劳苦,整天耕耘在地里,浇水、除草、捉虫,样样精心。早晨还没等太阳升起,舜已出现在田间了;晚上太阳早已落山,他还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

象由于母亲的娇生惯养,懒惰成性,挑不动水,举不起锄,怎能吃得一番辛苦而耕耘在田间呢?

于是北坡与南坡的豆苗,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长势;舜的北坡上的豆稞,枝叶繁茂,绿茵茵;象的南坡,野草丛生,几乎看不见豆苗。

一天,帝尧来到这个地方,在山坡前,看见一个青年人,赶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犁地。那人手里并没有拿鞭子,而是拿着一个小簸箕,不时地敲几下,帝尧看着,心里很纳闷,心想这小伙子真奇怪,犁地敲簸箕,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有一位白发长者,挑柴从对面山上下来,那小伙子看见后,便放下手中的活儿,接过了老人的担子,一直挑到山坡下面。等那老人过来,帝尧拱手道:“老人家,这小伙子是您的儿子吗?”老人说:“不是,他是我们这里的小首领。家住在附近,我是他的百姓。”帝尧问:“他是首领还肯替你挑柴吗?”老人说:“他就是这样,见谁有困难,就帮助谁,并且身为首领,从不让别人替他干活。你不见他自己正在犁地吗?”

帝尧走上前去,问了名字后,方知他叫舜。帝尧问他说:“为什么耕地敲簸箕?”他说:“牛虽是牲畜,但为我耕这样的山地,就已经很费劲了,如果我再用鞭子去抽它,实在从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我用敲簸箕的声音吓一吓就行了。如果我要打,这头牛受痛苦就要猛拉,那头牛还按部就班。这样一头猛拉,一头不拉,结果乱了套,少耕地,还累得牛精疲力尽,没有什么好处。”

听到这,帝尧连声称颂:“有道理!既勤劳又爱惜牛,也是奇才,如果当了国君,更会用人。”后来,帝尧真的让位给舜。

由于舜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计民生,防敌御侮,无不处理得井井有条,成为百姓称颂的好首领。

晋文公饱不忘饥

“饱不忘饥”,说的是晋文公的一段往事。

晋献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国(现河北正定县)。后来,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夷吾当上国君即晋惠公。为除去后患,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孤偃等人,再次逃难。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或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难的艰苦岁月里,孤偃紧跟公子重耳,帮他度过道道难关。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把一半人马送给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作为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个破破烂烂的干什么?”说着吩咐人们把东西撇在岸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孤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19年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孤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之中,我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带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红着脸,流着泪对孤偃说:“这全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说着又吩咐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壶叔告诫重耳节俭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听信谗言,误以为他的儿子重耳有谋取君权的打算,十分生气。于是,他下令捕杀重耳。

重耳连夜带着亲信逃出晋国。途中,他的掌管钱财的家臣头须叛离。从此,他们身无分文,靠乞讨奔向齐国。

在齐国躲藏了一些日子,并不顺心。在几位心腹家臣的帮助下,又流亡到了秦国。秦穆公看到重耳一表人才,就招他做了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对重耳说:“我决定出兵晋国,送你回去挑起国君的担子。”

重耳想了想,说:“可以,只是大王率兵到了黄河边上即可,作我的后盾,不必过河。”

秦穆公点头答应了。

半月以后,秦国军队浩浩荡荡开到了黄河渡口。重耳望着对岸的晋国土地,自言自语地说:“19年过去了,现在我终于又回来执政了!”

秦穆公派出一部分军队,由重耳率领过河,他自己则驻扎在河西,以作接应。

重耳向秦穆公告别以后,下令迅速渡河。过了一会儿,人马没有动静,重耳皱起眉头问;“为什么还不行动?”部下禀报说:“公子,壶叔讲,再等一会儿。”

原来,这壶叔是重耳的家臣,专管行李。他对重耳忠心耿耿,追随身边。逃亡期间,吃了许多苦,挨饿受冻,因而很懂得省俭。此时公子与众人马上就要返回晋国,他把重耳逃难时穿的旧衣眼一件件洗好包得整整齐齐,准备带过河去。接着,他又将重耳早上吃剩的冷饭晾干,装好,让人送到船上。

重耳又等了一会儿,心中十分着急,于是,他匆匆下船,来到壶叔整理行装的地方,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到了一只船边,他看到壶叔在匆匆整理搬送破破烂烂的东西,又好气又好笑,说:“壶叔,你太糊涂了!我们现在不是逃难,而是返回晋国。我要当国君了。你想,到那时要啥有啥,你收拾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不等壶叔说话,重耳就命令将士:“别装船了。已经装上船的,扔进河里。什么破旧物品也不要带过河去!”

壶叔听后,非常气恼,大声制止。然后,转过身来,指着重耳的鼻子,责备说:“公子,您的话不对!这些东西虽旧,可它们陪您19年了!您难道忘了吗?流亡中您差点儿冻死饿死,是它们帮助您度过了难关。何况这些东西还能用。您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呀!”

重耳听不进去,还是坚持把这些东西扔掉。重耳的老臣狐偃看到重耳不听规劝,大手大脚,也很伤心。于是取出秦穆公送给他的白玉说:“如果您决心要抛弃这些有用的物品,您也像抛弃那些破烂一样,将我们也抛弃吧!就凭这些,您不会成就大业的。随从您的日子该结束了,这块白玉就作为分别的纪念吧。”

狐偃的话像警钟一样,使重耳认真思考起来。他觉得壶叔与狐偃说得有道理,自己怎么一下子糊涂了!地位变了,就喜新厌旧,大手大脚,那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重耳终于想通了,命令部下:“按壶叔说的去做,有用的东西一律留下,把丢到岸上的那些东西也都拣回来。”

晏婴为相清俭

晏婴(?—公元前500),又叫晏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作为国君的主要助手,晏婴节俭朴素,关心人民的疾苦。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清俭典型。在三世国君,名声显扬于诸侯,人们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有一天,齐景公的一位大臣去晏子家,正赶上晏子在吃饭。晏子请客人同他一起吃,可是饭是按一个人做的,结果客人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后来这位大臣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吃了一惊,说:“啊?晏子家里这么穷么?”

随后,他派人给晏子送去许多钱和粮食,还给晏子带话说:“这些钱和粮食,是专门给您招待宾客用的。”

晏子坚决不收。齐景公又接连两次派人来送,都被晏子谢绝了。齐景公有点不高兴,晏子就去向他解释说:“我家并不穷。一个大臣为国家办事,得到报偿。他拿这些报偿去为百姓造福,那就是替君主来治理百姓了。如果一个大臣要把君主给他的报偿都独个藏起来,那他再富有也不过像一只箱子罢了。最后他死了,财产还要换新主人的。这种替别人看管钱财的事,聪明人是不会干的。我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知足了。”

过了些日子,齐景公想看看晏子过的日子究竟怎样,就亲自到他家。一进门,也赶上晏子正在吃饭。他上前仔细瞧了瞧,见晏子吃的是糙米饭,旁边有两小盘菜。一盘是野鸟肉,一盘是炒青菜。

齐景公长叹了一口气,对晏子说:“您吃的饭这样差,我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

晏子刚要说什么,齐景公拦住他:“您别说了。从前我要给您土地和钱粮,您总推脱不要,这回说什么我也要给您了。”“我吃的很不错了。”晏子搓着双手,对齐景公说:“别说现在老百姓还要挨饿受冻,就连士人(等级比老百姓高的一种人)每顿也只是用米饭填饱肚子。我加上一盘鸟肉,等于士人吃两顿;再加上一盘炒青菜,顶士人吃三顿。我并没有高出一般人的品德,倒是吃了等于三个人的饭,怎么能算差呢?”

说完,晏子离开位子,对齐景公再次恭拜表示感谢,可对于额外的赏赐却无论如何也不肯收。

晏子的住宅临近闹市,下雨天道路泥泞,晴天的时候又尘土飞扬,房子又矮又潮。景公让他换住到一个干燥的地方去。说:“您选一个地势高爽,清静人少的地方,我给您盖一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吧!”

晏子婉言谢绝说:“我的先人一直住在这所房子里,并没有感到不满足。”

可是后来当他出使晋国时,齐景公让人毁其住宅以及邻人的房舍,为他扩建成新居。他出使归来,一面拜谢景公,一面又恢复所拆邻人的住宅,又和他们一起各还其居。

还有一次,齐景公见晏子上朝的时候坐一辆很旧的车,拉车的马也又老又瘦,就暗地派人给晏子家里送去一辆新车。

晏子回到家,看到院子里停着一辆崭新的车子。拉车的四匹马,全是枣红色的高头大马。他知道这一定是齐景公派人送来的,立即返身上车,吩咐仆人赶着新车,跟在他后面,把新车送回去。

齐景公见晏子又把车送回来了,很不高兴,赌气地说:“您不接受我送的新车,以后我就不坐车了。”

晏子说:“我不能和您比。您派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应该给百官做个节俭的好样子。要是您坐华丽的车,我也坐华丽的车,您驾车的马雄壮高大,我驾车的马也雄壮高大,百官就要跟着学,我还怎么管教他们,禁止他们奢侈铺张呢?”

晏子没有接受齐景公给他的车和马,出门仍然是坐着那辆破旧的马车。

晏婴身体力行努力推行节俭,受到齐国人民的敬重。

墨子提倡节俭

在战国时代,奴隶主、王公贵族们死后,要劳动人民为他们营建坟墓。棺材外面用很大的木椁(guǒ),还捆三层牛皮。死人穿着非常讲究的衣服。一起埋葬的有玉器、丝织品、饮食用具等数不清的珍贵的东西,地下要修巨大的墓穴来埋葬这些东西。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墨子(名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376年)反对奴隶主、王公贵族的奢侈浪费的寄生生活,提出“节用”、“节葬”的主张。他说:“人们穿衣服是为了御寒,夏天防暑热和雨水;制造车船是为了便利交通。”因此,他坚决反对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任何浪费。关于埋葬死人,他说:“一个人死了,有三寸厚的木板做棺材,就可以了;只要有几件衣服,不让死人赤身裸体就够了;至于坟墓,只要能掩埋住棺材,止住尸体的臭味就行了,何必挖得很深,埋得像小山那么高呢?”

为了提倡节俭,墨子和他的学生们,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身上穿的是粗布短衣,脚上穿的是麻鞋木屐。墨子一生不但节俭,而且勤劳。亲手制造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用的东西。墨子自己就是一位精通机械制造的人,特别擅长制造防御战争中使用的器械。

季文子以俭为荣

季文子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从不铺张浪费。他家的住房非常简陋,也不多用仆人。他叮嘱家人说:“不要搞浮华,讲排场。饮食粗茶淡饭就可以了,衣服不脏不破就很好。”

有一天,他有公务出门,让他的侄儿备车。等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就径直向马厩走去。

刚走到马厩门口,他看到他侄儿慌慌张张将青草盖在马槽上,显出不安的样子。季文子很纳闷,问他在干什么,他侄儿吱吱唔唔说不出话来。季文子上前一看,原来马槽里有粮食。季文子十分生气,说:“我已经说过,不许用粮食喂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因为现在还有许多穷人缺吃少穿!”

他侄儿点点头,说:“您说的道理我懂,我只是怕别人耻笑我们,说我们小气。”

季文子微微一笑,说:“既然明白自己做得不错,就不必去管别人说什么。”

他侄儿备好了马,季文子在车上坐好,他们出发了。马车很旧,一边走,一边发出使人心烦的吱嘎声。季文子的侄儿低着头,怕别人认出这是宰相家的马车。而季文子泰然自若,时而观望民情,时而皱眉沉思。

当马车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季文子下了车,与百姓们交谈。这时,走过来一位穿着十分讲究的年轻人向季文子请安。季文子转身一看,认出了这个年轻人是大臣孟献之的儿子,名叫仲孙。

季文子问:“你父亲可好?”

仲孙点头说:“很好,他刚才还在这里买东西。”

季文子抬头一看,果然有辆豪华的马车正向西驰去。他说:“你们家好气派啊!依我看,要适可而止,还是以俭朴为好。”

仲孙不以为然,带着几分耻笑的口气说:“大人做宰相这么多年了,出出入入连一件象样的绸缎衣眼都没有。喂的马,不给粮食,只给草吃。您每天乘坐瘦马破车,难道不怕别人笑话,说您太小气了吗?您这么小气,要是让别国人知道了,说不定还会认为我们鲁国人穷成了什么样子呢!”

季文子听了仲孙的话,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话没有道理,这是因为你没有懂得节俭的意义。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可以克制贪心,因为他知道节俭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个人铺张浪费,必然贪得无厌。一个国家的大臣如能厉行节俭,艰苦奋斗,上行下效,百姓齐心,这个国家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你怎么能说节俭丢脸和使国家衰败呢?”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话,说得仲孙哑口无言。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后来,季文子听说,仲孙真的想通了,他一改过去铺张浮华的缺点,重新做人了。

孙叔敖临终教子不忘节俭

春秋时候,楚国人孙叔敖在湖北云梦泽地区务农。耕种同时,他刻苦读书,很有学问。楚庄王继承王位以后,到处搜求治国人才。他听到孙叔敖很有才能的消息后,就请求孙叔敖出山做官,任命他为令尹。

孙叔敖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政绩十分突出。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很快成为诸侯强国之一。

孙叔敖一向持家严格,勤俭为本,不许家人铺张浪费。由于长年劳累,晚年染上了重病。

他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后,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儿子孙安。他想,自己死后,楚王很可能会赐给孙安一份丰厚的产业,或者留孙安在大王身边做官。如果这样,孙安当然不用发愁衣食穿用,可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孙安自幼长在高官人家,生活方面已经比普通人优越了,如果再不靠自己的努力去养活自己,学会简朴地过日子,他就会变得更懒,变得更奢侈。这样,自己做父亲的,不是害了儿子吗!

孙叔敖想到这儿,忍着病痛坐起来,一笔一画地给楚王写了一份奏章。写好奏章,他把孙安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父亲一生清苦朴素,廉洁为公,没有积蓄,不能给你留下什么遗产。我已经活不久了,我死后,楚王可能封你作官,或者赐你产业。我是了解你的,你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看,我死后,你就回老家种地务农吧。大王如果一定要给你产业,你就只收下一块地,但千万不要争什么好地,选一块没人要的地就可以了。记住,我一生俭朴,不求富贵,希望你也如此。”

孙安流着泪答应着。孙叔敖又将写好的奏章递给孙安,说:“刚才嘱咐你的意思,我都写在奏章里了。我死后,你把奏章呈给楚王。”

几天后,孙叔敖病逝了,孙安遵照父亲遗嘱将奏章交给楚王。楚王读了奏章,深受感动。他要留孙安在自己身边做官,孙安坚持不肯。

孙安带着母亲回到老家种地为生。因为父亲没有遗产,逝世后又花去一笔丧葬费用,所以生活十分贫苦。但他牢记父亲的话,俭朴持家,日子是会过得去的。他买了一副扁担,开始打柴为生。

几年后,楚王听到了孙安和他害病的母亲的消息,心中十分难过,就派人送钱物给孙安,都被孙安谢绝了。

萧何生活俭朴

在汉中通往关中的山道上,一位年轻人骑着马借着月光匆匆赶路。突然,一位老者追了上来,把这位年轻人劝了回去。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这个年轻人便是被刘邦重视、不辞而别的韩信,那位老者就是刘邦的相国萧何。

萧何(?—前193),是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朝时,任沛县吏。他在任县吏时期,清政廉明,从不搜刮民脂民膏。当地的百姓都很拥戴他。

有一年,萧何追随刘邦起兵反秦,兵入咸阳以后,众将纷纷争夺金银财物,萧何却分文未动,在城里到处收集了秦朝廷的律令图籍,从而使刘邦对天下各处关隘险要,户口多少,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

刘邦做了汉中王,萧何被任命为丞相,他也是西汉的第一位丞相,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亲手规划和组织了都城长安的营建工程,并提倡节俭使用,不得浪费各种建筑材料。他还参与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制定,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萧何做了14年的丞相,在这14年里,萧何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从不穿戴华贵的服饰,更很少食山珍海味。

有一次,萧何的夫人看见他的朝服都已经旧了而且还补过了,就吩咐换了一件新的。萧何发现后,很不高兴,立刻又换了回来。并指责他的夫人说:“做丞相就不可以穿旧衣服了吗?”后来,萧何还做了个规定,就是没有他的命令,不允许随便更换他的衣服和用具。

在封建社会,当了官,衣、食、住、行都与老百姓不一样。按当时的规定,丞相的住宅,应该是高门大院、富丽堂皇才可相称。可是,萧何给自己建造的房舍,与老百姓的住宅没有什么两样,既不是高门大宅,更没有雕镂文饰,他说:“丞相也是与民休息,不能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萧何虽然身居相位,但家无余财,唯有“桑几百株,薄田十几顷”,而且他在置买田产时,从来不抢肥田沃土。他说:“我希望我的子孙不要堕于奢侈。”

霍去病拒受豪华住宅

霍去病是西汉战功赫赫的年轻将领。他出身贫寒,少年时期曾在贵族家中做过奴仆。后来,他的姨母卫子夫做了汉武帝的皇后,霍去病才进入朝廷做了侍中。地位变了,但他仍然廉洁自俭,决不像一些贵族子弟那样花天酒地,寻花问柳。

霍去病苦读兵书,每天习武,常常忘了宫中开饭的时间。每逢这时,他就找些剩饭吃,从不叫苦。汉武帝看到他如此俭朴刻苦,就对人说:“霍去病是个栋梁之材啊!”

公元前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率领800名骑兵初战匈奴,大获全胜,歼灭敌人千余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十分高兴,破格赐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为了保卫国家,霍去病连年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一再委以重任,最后提升他为大司马。霍去病虽然官位很高,但住宅非常一般,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特意派人在长安为他修造一座豪华的住宅。

住宅修好后,汉武帝十分高兴。他特意带霍去病与他一起去参观这所新住宅。

他们来到了宅院门前,负责营造宅院的大臣介绍说:“一切都是按皇上的旨意修建的。主楼中有豪华舒适的寝室,有宽敞明亮的会客厅,有环境幽雅的书房。出了主楼,就是美如仙境的小花园。亭台楼阁,奇花异草,应有尽有。”

他们参观完了这座豪华的宅院,汉武帝兴致勃勃地说:“大司马,你可知这宅第是为谁修的?”

霍去病心中虽猜到几分,但还是说:“不知,皇上未曾告知下臣。”

汉武帝哈哈大笑起来,说:“爱卿,现在我要告诉你:这所漂亮的宅院是专为你修造的!”霍去病听罢,脸上并未流露出什么喜悦。汉武帝有些奇怪,问:“怎么,你不喜欢?”霍去病恳切地说:“皇上,您对我的恩赐我心领了!但是,这所豪华的住宅,却不能接受。这是因为,我仅是暂时击退了敌人,尚未完全消灭敌人。既然大敌仍然存在,我怎能忘记国家大事,去追求个人安逸呢?”

汉武帝望着霍去病,心中百感交集,一时不知如何说才好。

霍去病又一再拜谢皇恩,汉武帝终于被感动了,自言自语地说:“好,好。国家多么需要像你这样的将领啊!”

召信臣革除奢糜之俗

西汉时期,有位南阳太守,名叫召(音邵)信臣,他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仅几年工夫,当地风气大变,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正是汉元帝在位时期,西汉王朝由极盛开始衰败,元帝继位后沉湎于酒色,大小政事委任宦官石显,从元帝到贵戚近臣竞相奢侈挥霍,土地兼并日重。上行下效,朝廷的腐败风气很快蔓延到各地。河南南阳与其它地方一样,旧的风俗盛行,民间遇到红白喜事都要大操大办,破费巨大,弄得百姓叫苦不迭。许多人家因嫁女取媳生老病终而花费大量钱财,从而数年不得翻身。有的只图一时好看而忍痛借高利贷,最终家庭破败。南阳地区地主势力很大,攀比之风更盛,豪富们与府县官吏、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相互勾结,依仗权势,推波助澜,鱼肉乡里。腐败的社会风气使南阳社会秩序混乱,盗贼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召信臣深知礼俗的危害,下决心改变这股恶习。他一面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一面下令禁止婚丧嫁娶铺张浪费。他还采取措施,打击地方恶势力。对于游手好闲者严加痛斥,限令改邪归正;对已经当官的坚决罢免;对违法乱纪,鱼肉百姓者,则绳之以法。从此以后,南阳风俗大变,秩序安定,盗贼罕见,人人努力耕稼力田,百姓日益富庶。

元帝最后一年,召信臣升任少府。他坚持勤俭治国,节约开支。任职不久,奏请压缩土木工程,一些皇帝很少光顾的宫馆,停止修膳和铺张陈设。又奏请取消由宦官组成的皇家乐队,提议将供给卫宫馆卫队的物品削减一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腐化风气的发展。

召信臣任少府以前,太宫园内里曾建有温室,是专供皇室膳食的,每到冬令时节即提供生葱、韭菜等各类鲜菜。温室建得很考究,菜地四周盖起带庑廊的房屋,日夜生火以提高室内温度,使之在寒冬腊月,也能保证植物生长的温度。这样温室耗资可想而知。召倌臣认为,这些设施劳民伤财,应该取消。于是,他借口温室里生长出来的东西不合时宜,不可用来贡奉皇帝,奏请一概废除。仅这一项,每年节约开支数千万。

召信臣千方百计草除奢糜之风,倡导勤劳节俭,深受百姓欢迎,百姓都称他为“召父”,为纪念这位“召父”,南阳吏民为他立祠造庙,世世祭祀不绝。

杨王孙“裸葬”矫时弊

汉朝的时候,凡是死了人都讲究厚葬,王公将相的坟墓里金银财宝一个赛一个地多,就是普通人家也尽其所能地往坟墓放不少东西。一时之间,整个社会厚葬成风。

当时,在汉中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有一个很富有的大户人家,叫杨王孙,他是远近很有名气的学者。杨王孙对这种误世害民的厚葬之风,很痛恨,下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矫正时弊。

于是,他在得了重病以后,就给他的儿子留下遗嘱:待他一旦死去,儿子要将他“裸葬”,既不着华贵的衣饰入棺,也不得陪葬金银财宝。

儿子听了父亲的嘱托,很是为难。照办吧,感情上过不去,又不合时尚;不照办吧,父命又怎好违背?前思后虑之际,他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的密友祁侯,请祁侯和他一块儿来说服父亲。

这天,他们来到杨王孙的病床前,探望病情后便说起遗嘱的事。杨王孙听了他们的劝说,挣扎着病体,重新申述了自己关于“裸葬”的主张。他说:搞厚葬,完完全全是把好东西糟踏在地下,纯粹是浪费。还有的是今天刚入土,明天被盗走,这与暴尸荒野有什么区别?搞厚葬的人是想把钱带进地下,以便继续享用。但是,人只要入土,尸骸腐烂,哪里还真有什么阴曹地府呢。所以厚葬只能是“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一件大蠢事!他再一次告诫儿子:对这种世俗的做法,“吾不为也”!

儿子被父亲的申述说服了。后来,儿子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将父亲“裸葬”了。这在当时曾引起轰动,给“厚葬”的时弊以很大的矫正。

汉文帝刘恒提倡节俭有举措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公元前179—前157)景帝刘启在位16年(公元前156—前141),这个时期历史上为“文景之治”。它是继西周“成康之治”以后,又一个盛世。

汉文帝目击继位前后,经济凋敝,荒地未耕,民有饥色。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难能可贵地想到:“我的百姓生活那样苦,当官的没有能看到,因而,应该提倡节俭,身体力行,安抚百姓,休养生息。”于是他采取一系列节约安民的措施:裁减京师卫队;调拨皇室马匹,充实驿站;遣出惠帝后宫美人,令之改嫁;撤销旧有苑囿(yòu),将土地赐与农民;免官奴婢为庶人;严禁列侯夫人、诸侯王子食二千石和擅自征捕;抚恤赏赐孤寡老弱;下诏咨询:“百官的奉养是否过于浪费?无用的事是否办得太多?为什么百姓的粮食如此缺乏?”等等。文帝在位的23年中,宫室、苑囿、车骑、服御均无所增盖。他曾想造一个露台,招工匠计算,需花费一百两黄金。文帝说:“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财产,为什么要造个台呢?”于是下令不造此台。

文帝平时经常穿着黑色粗布做的衣服,就连对他最宠爱的慎夫人,要求也很严格,规定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帷帐是素面,全不刺绣,也没花边。

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能用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带的白布孝带不准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

由于汉文帝采取了选贤治国、轻徭薄赋、带头执法等一系列与民休息措施,也由于他带头节俭形成的俭朴之风,使西汉出现了社会安定,人给家足的繁荣景象。

第五伦勤俭持家

东汉时候,有一位地方官,复姓第五,名叫伦。

第五伦为官清廉,持家有方,以俭治家,远近闻名,人人爱戴。

他当太守时,有一年,朝廷发给他两千石俸禄。他领到俸禄后,看到百姓中有些人家生活艰难,于是,留下自家食用外,其余全部分赠给穷困百姓。

汉光武刘秀时,第五伦出任太守。到了汉章帝时,他又被皇帝封为司空。他做官时间很长,按说应该有很多积蓄,但实际上并没有。他把大部分钱财都用于救济别人了。他对家人要求极严,不许子女穿绸衣,就连他的妻子司空夫人,平时也只穿粗布衣裙。别的有钱人家,妻妾奴仆成群,第五伦家却粗茶淡饭,家中仅有一两个干重活的仆人,其它洗菜、做饭、缝纫等等家务,都由他妻子一人承担。

有一次,第五伦的一个远亲从外地来到他家。远亲心想,第五伦长年做官,官位显赫,家中一定是亭台楼阁,富丽堂皇。不料,走进第五伦家中一看,完全与他所想的相反,宅院狭小,摆设简朴,许多家具已很破旧。他还看到司空夫人忙里忙外,洗衣做饭,真让人难以相信……

吃饭时,那位远亲说:“没听说过,大官的夫人还要下厨做饭!这不是和下等人一样了嘛!”

第五伦听了,不以为然地笑笑说:“平常人家的妇人,不仅烧饭,还要干粗活,我们已经比别人强多了。持家要勤俭,否则若养成奢侈浪费习惯,人就会变懒变馋。那样,家风就败坏了,家风不好,那才丢面子呢!我们的家风决不能变!”

那位远亲想了想,说:“也许你说得是对的,不过,像你这样的大官少见啊!”

其实,第五伦在家中,不但让妻子、儿女做家务,他自己一有闲暇,也经常动手干些力气活。

有一天,第五伦的下属部门调来了一位新官。晚上,这位年轻的官员特意前来拜见上司。

年轻人走进第五伦家中,看到一位衣着简朴的妇人,说:“请禀告你家主人,有客人来访。”

年轻人说罢,坐了下来,等待那妇人去禀报。

妇人听了年轻人的话,没有立刻离开屋子,而是上下打量了一下客人,然后和气地问:“官人一定是新来的吧?”说着,倒来一杯茶,放在桌上,然后坐在年轻人的对面。

年轻官员见眼前妇人不去禀报,却坐在自己身旁,心中十分不悦。他瞪了妇人一眼,重复说:“你回去禀报你家主人,说有客人来。”

妇人刚要说话,恰巧第五伦的小儿子跑了进来。喊道:“娘,来客人了?”

这时,年轻官员才明白,这妇人是第五伦的夫人。他十分尴尬,但第五伦的妻子却不在意,仍然和气地说:“太守不在家,他吃罢饭,随仆人一起上山割草去了。”

年轻官员谅讶地问:“割草?太守还要去割草?”

那孩子说:“是割草,爹爹割了草好喂马啊!”

杨震遗产留“清白”

杨震,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的一位忠厚老实的读书人。他50岁才做上官,一生的日子过得很清贫。

杨震在做官前的20年中,一直在当教书先生。由于他很有学问,对学生又很和蔼,因此,家长和学生都很敬重他。杨震为了养家汙口,课余时间还要在田里干活,收拾种的粮食和蔬菜。学生们看到老师上了一天课以后,还要干这么重的农活,就悄悄地来帮老师干点事。杨震发现后,马上制止了他们,并一再强调读书是学生的本份。他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不管哪个学生来看老师,他都从不收礼。杨震就是这样不管从人力上,还是物力上都不给人家添麻烦。他总觉得,自己是先生,要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应是学生的榜样,所以对自己要求得十分严格。

杨震有个学生叫王密,后来做了官,当了山东县邑县(现在山东省昌邑县西北)的县令。此后不久,杨震被派到山东的东莱任太守,正好是王密的上司。上任途中,路过昌邑,就在那里住了一天。学生王密得知太守是自己当年的老师,喜出望外,当天晚上就带了重金前去拜访。

这天夜里杨震正在灯下读书,学生王密悄悄地走进房来。学生来看老师,自然是值得高兴的。杨震忙请他坐下,想好好叙说叙说。可是,那王密进屋后,就把一个沉甸甸的布包放在桌面上,顾不上跟老师说句话,打开布包露出了黄灿灿的金元宝,杨震一看,眉头紧皱,问:“这是干什么?”王密说:“这是我对先生的一片心意,请先生收下。”杨震执意不收,王密急了,说道:“现在是夜里,无人知晓。”杨震一听,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怎么能干这种事?这时他才明白王密的来意——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当官,这分明是行贿讨好,拉关系,求照顾呀!杨震气愤极了,立刻拍案而起,厉声地把王密轰了出去。

杨震就是这样,当官多年,仍像以前那样从不收礼,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日子。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同样要儿孙们照着他的样子去做。他总是这样对孩子们说:“我给你们留下的家产,就是我这个清官的品质!”

梁鸿与孟光勤俭致富

东汉时期吴国有位靠白手起家,成为富户,后又成为东汉很有学问的人,他的名字叫梁鸿。

梁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贫穷。虽然家境贫寒,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却酷爱读书,凡读过的书都能通其词,解其意。一天晚上,他在柴火旁就火专心攻读,因火星蔓延引起火灾,将邻居家的一间房屋给烧着了。因没钱赔偿,只有把几头猪赔给人家,可是人家不答应,梁鸿主动赔身去帮人家干活。

梁鸿赔身后,每天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干活。晚上仍刻苦读书。这样,白天给人家做工,晚上读书,长年累月,从不间断。这家主人见梁鸿终日勤劳,有毅力、做事又一丝不苟,日后一定有出息。于是告诉他说可以马上脱身了,而且答应把赔的猪也退给他。梁鸿坚持不要猪,只身回家了。

同县有个叫孟光的女子,家里比较富有,长得丑陋,可性格贤惠。家里给她说过许多婆家,都不中意,她决意要嫁给像梁鸿那样的男子。梁鸿感遇知己,完全不顾及孟光外貌的丑陋,欣然登门求婚,结果情投意合。但是,从孟光嫁到梁鸿家的第一天起,梁鸿却突然对孟光冷淡起来,成天闷闷不乐,硬是七天没有答理孟光。到了第八天,孟光实在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便来到梁鸿面前,请问自己犯了什么过失。梁鸿又冷淡又伤心地说:“我原来以为找到你,就遇到了知己,从此以后,我们两人志同道合,深居简出,勤俭持家,一心为事业而努力。而今却想不到你满身绣衣丽服,油头粉面,整天食鱼餐肉,竟是个爱打扮、奢侈、轻飘的女子。这难道是我所期望的吗?”孟光听了反而心里踏实了。她笑着说:“我的这身打扮,和整天桌上的鱼肉,都是特意为了考察你的志向的。”说完,孟光解开了系扎的发髻,换上了布衣麻履,利利索索干起活来。梁鸿见了大喜,指着孟光说:“这才真正是我梁鸿希望的妻子!”

梁鸿和孟光成家后,夫妻恩爱,志同道合,男耕女织,不忘学业。

孟光把娘家赔送的嫁妆、首饰都卖掉了,换了钱,买了田地和织布用具。他们在吴国时寄居在一户人家的堂屋下。白天,梁鸿下地干活,辛勤耕作,有时还抽空去帮人家舂米挣钱;孟光在家洗衣做饭,织布,把里里外外安顿得井井有条,不让丈夫为家务事分半点心,晚上,梁鸿用过饭便埋头在堂屋的油灯下,专心著书,苦苦攻读;孟光织布到深夜。他们粗茶淡饭,勤劳节俭。打下的粮食一粒粒地都收回家里;织成的布一匹匹地换成钱。不到三年的时间,梁鸿和孟光有了自己的房子,又扩大了许多田产。由原来的一贫如洗,变成了富户人家。

梁鸿最终又成为东汉时期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孟光则被后人称赞为一位很有德操的妇女典范。

是仪一生节俭奉公

赤壁之战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当时,在孙权执掌大权的吴国,有一个专管国家机要的骑都尉,名叫是仪,是一个文武并蓄,德才兼备的官员。

是仪原本姓“氏”,叫“氏仪”,大文豪孔融说“氏”字是“民”无上,不吉利,建议他改为姓“是”。于是,“氏仪”改为“是仪”。是仪前后做官半个世纪,从县吏到公卿、封侯。但他从未置过任何产业,不接受额外赏赐和别人的馈赠,一辈子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他布衣素食,从不追求精美华丽的服饰和味香色佳的菜肴,更谈不上能粉黛附珠之妾和珍宝玉器了,他省吃俭用,把剩余钱粮都接济了贫困的乡邻。

是仪廉于自身,固守清俭的行为,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大家交口称赞。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不久传到了孙权那里。起初,孙权并不太相信,因为在东吴时期,原来南方的土著士族和北方南徙的世家大族争相掠夺土地和人口,攀比排场,使奢侈之风日益兴盛,有的人身居高官,不思政务,却挖空心思搜刮财物,有的士族甚至积谷万仓,妻妾成群,婢女盈房,用粮肉喂犬马。孙权想:是仪固然可能没有田产,但到底会不会像朝野上下所赞誉的那样俭朴呢?为了证实传闻,他决定去是仪家看了究竟。

这一天,孙权连个招呼都不打,就驾车专程来到了是仪家,只见他的屋舍简陋窄小,年久失修显得破旧,屋内光线昏暗,全然不像个朝廷重臣的宅第。过了一会儿,正巧是仪家开饭,孙权坚持要亲眼看看是仪家平时的饮食,端上来的是粗米饭和简单的蔬菜,亲口尝一尝,味道很一般。孙权叹息不已,连声说道:“想不到你为官数十载,身为朝廷股肱,竟吃得这么差,住得这么寒酸,耳闻目睹,可敬可佩!”说罢,孙权吩咐增加是仪的俸禄,并额外赏赐给他田产和住宅。是仪执意不肯接受,一再辞谢道:“臣一生俭节,粗茶淡饮足矣。”孙权只得作罢。

从那以后,孙权对是仪倍加尊重,有一年,他外出巡视,又路过是仪家附近,忽见一幢壮观的新宅大院,外表修饰得富丽堂皇,在一片低矮的旧宅中十分引人注目,他问左右:“这是谁家的新宅,如此富丽?”侍从中有人根据方位随口答道:“好像是是仪家。”孙权连连摇头,说道:“是仪简朴过人,堪称廉节奉公的楷模,肯定不是他家营建的新房。”结果,一经查问,果然不是。

是仪一生勤勉、公不存私、清心寡欲的高风亮节,一直保持到生命最后一息。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死后只穿平常衣服入殓,薄棺素身,无须髹漆装饰,丧事杜绝奢华,一切务必从俭。按照是仪的遗愿,子女亲友们从简办了丧事,是仪的美德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陶侃爱惜物力

陶侃(kǎn)(259—334年)是晋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平素勤劳节俭,更知道爱惜物力。

当他任广州刺史时,每天早晨起身后,要从屋里搬运一百块砖到户外去,到了傍晚,又把砖搬回屋里来。有人见他每天都这样做,觉得很奇怪,便问他说:“你每天把砖搬出搬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陶侃笑着回答说:“现在国家已努力准备收复中原失地,如果我生活过得太舒适,一旦国家需要我负起更重大责任时,恐怕会不耐劳苦,难于承担哩!”

后来,他被调任荆州刺史。有一次,他出游在外,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未成熟的稻穗,觉得有点奇怪,就问道:“你手拿一把未成熟的稻穗,是做什么用的呢?”那个人回答:“这是我经过稻田时,随手摘下来的。”陶侃听了他的答话,非常生气,对他说:“你不耕种,根本不知道农民的辛苦,而今随意毁损农家的稻穗,一点都不知道爱惜,实在应该加以处罚!”于是就把他抓起来鞭打一顿,以教育大家,要爱惜庄稼。

又有一次,他看见造船工人把锯下来的木屑竹头抛弃了,觉得很可惜,便下令把木屑、竹头统统贮藏起来。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感到很诧异。不久,下了一场大雪,天气放晴以后,积雪融化,门前路面很滑,他便叫人把木屑撒在路面上。又隔了不久,为了军事需要,必须赶造一批船只,恰巧这时竹子不够用,他就命令工人把贮藏的竹子,削成竹钉,这样又轻易地解决了困难。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木屑、竹头都是有用的东西。

陶侃不仅勤俭和爱惜物力,也很爱惜光阴。他经常劝诫别人说:“大禹是位圣人,尚知爱惜寸阴,而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应该爱惜分阴!”他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希望一般人要格外珍惜时间,应当在活着的时候,多替社会,国家做些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工作。

陶侃的一生,勤劳节俭,不但在当时受到赞扬,就是今天,对我们也很有教育意义。

葛洪砍柴换纸笔

丹阳句容县市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卖烧柴的孩子。他面黄饥瘦,衣服上打着补丁,挑着烧柴沿街叫卖,担子很重,把他的脊背都压成了弓形。这一天太阳都偏西了,还没有人买柴,他就一直把担子挑到文具店的门前,放下担子坐在柴捆上擦汗。他经常来县城卖烧柴,也经常到这家店铺里来,他名字叫葛洪,是个勤劳节俭,刻苦学习的孩子,看起书来废寝忘食。邻居的孩子们成天下棋玩耍,玩掷骰等游戏,可他从不参加这些游戏,一心把时间放在学习上,长这么大了,连棋盘几道格都说不清楚。读书学习、买纸买笔要不少钱,然而家里很穷,吃穿都供不上,哪儿来的钱给他来买学习用品呢?别看他还是个孩子,可是性格刚强,很有主见,家里没钱给他买笔、墨、纸、砚,他就每天早上上山打柴,等打了满满两大捆,就挑到城里去卖,卖了钱之后买些纸、笔等回去学习。有时笔使秃了就再买一只价钱便宜的毛笔,用毛笔在写过小字、大字的纸背面再写字,一张纸要用三四次。

一天,葛洪挑着两大捆柴来到了文具店,正歇在大门外擦汗,文具店老板出店送客,回头见葛洪坐在那儿,就打招呼说:“小伙子,又来买纸了?”葛洪说:“大伯,今天我的柴还没卖出去,想买点纸又没有钱,大伯你家不缺柴用吗?买下这些烧柴吧!都是一色儿的干树枝子,可好烧啦!我不要钱,你给我些纸笔就行,我这就给您挑进去。”店老板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说起话来响呱呱的孩子。于是笑着说:“行啊!孩子,你帮我把柴搬到后屋去,我这就去给你拿纸笔,保证是上等纸和最好使的笔。”

葛洪就是这样,以打柴换钱来勉强维持学习的,由于他刻苦努力,博学多才,经史百家他都有研究,而且还深通医道。

吴隐之饮“贪泉”而不渝清操

离广州二十里的石门有一眼泉水,人称“贪泉”。据说凡是喝过“贪泉”的人,都要丧失廉洁之性,即使素来洁身自好,也会变得贪婪起来。因此,大凡由石门而过的人,为了标榜清白,宁可忍着口渴,也不敢喝一口“贪泉”。公元402年,东晋王朝的龙骧将军吴隐之走马上任,到广州做刺史,路经贪泉,他偏偏走到泉边,舀起泉水,一饮而尽。饮罢,还作了一首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都说谁喝了这泉水,就会生出对金钱的贪欲,但如果让那清廉的伯夷、叔齐饮了此水,他们是决不会改变自己素洁之心的。其实,这正是吴隐之自己的心志。

吴隐之如此自信,是因为他长期养成了清廉节俭的习惯。他出身寒素,少年丧父,家道艰难,孤儿寡母常以豆类、咸菜度日,不时面临断炊的困境。贫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品德。他从小孝敬父母,敬重兄长,操行端正,从不贪图非份之物。因他自幼勤奋好学,博涉文史,兼以仪表堂堂,气质不凡,被吏部尚书韩伯赏识,封以官爵——奉朝请、尚书郎,后又被封为卫将军主簿。

吴隐之的官职,本属清显之官的范畴,俸禄较多。但他崇尚俭约,仅住着几间旧房,全家人穿着自家纺的麻布,他自己还穿着带补丁的布衫,家中所用的柴薪也经常由妻子刘氏自己搬运。

那一年,正是他在大将军谢石手下做主簿的时候,心爱的女儿要出嫁了,谢石知道吴家一向俭朴,就派遣自家厨子下人准备物品去吴家帮忙操办婚事。管家看料理得差不多了,第二天一大早,就急匆匆地赶到吴家。到大门口一看,悄无声息,没张灯,没结彩,根本看不到官宦人家喜庆之日的热闹情景。

正在管家疑惑不解之时,一个丫环手里牵着一条狗,从院里走出来。经了解,才知道是老爷让去把狗卖掉,换了钱为女儿买点嫁妆的。

吴隐之“卖狗嫁女”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他的俭朴作风。

后来,吴隐之回建康当官,这时,正值东晋王朝动乱迭起,风雨飘摇之际。达官贵人们,不是沉溺于酒色,醉生梦死,就是朋比为奸,争权夺势。在此污浊不堪的环境中,吴隐之不改清操,依旧保持廉洁俭朴的作风,他所得的俸禄,都与亲族平分,共同维持生计。寒冬腊月,吴隐之竟连一床象样的被子都没有。衣服换洗时,常常身裹被絮等衣服晾干再穿。生活的俭朴,几乎与贫苦庶民没什么两样,成了人人称道的俊贤之士。

出任广州刺史以后,吴隐之越发注重自己的操行。平日吃饭,不沾一点酒肉,仅以蔬菜和干鱼佐餐,家人的衣着,依然是往日的旧衫裤。府内,凡前任刺史留下的帐帷、器服等豪华之物一概撤除,堆放在外面的仓库里。当时,人们纷纷指长道短,说他矫柔造作,博取虚誉,而吴隐之始终不为流言所动,坚持革奢务俭。起初,帐下属吏以为新任刺史喜爱吃鱼,就常常进献剔除骨刺的鱼肉,企图讨好于他。结果,弄巧成拙,反被吴隐之黜降了官职。

东晋时的广州,并非今天的广州市,它辖有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其州治南海番禹(今广州市)又是繁华的贸易中心,各国商船经常带来珠宝珍异。因此,做广州刺史,聚敛财富,易如反掌,历任刺史,也都是发了横财的。正如人们所说“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当他们离任返归时,往往载回大量奇珍异宝,金银财物。吴隐之做广州刺史则恪守节俭,分文不占。一次,吴隐之与妻子刘氏湖边观景,刘氏乘兴送给丈夫一斤沉香(当地产的熏香料)。吴隐之嫌它奢侈,随手丢入水中。当他任满返回建康时,与南来赴任时一样,依然两袖清风。

吴隐之的为人使当时正在着手改革的刘裕深深感动,出于敬重和同情,刘裕送给他坐车和耕牛,还要为他建造宅第,他也都一一谢绝了。

不久,吴隐之又被朝廷晋为度支尚书,专掌国家财政收入,这又是一个难得的发财机会。但吴隐之抱定了不取不义之财的宗旨,尽管家空四壁,却从未染指经手的钱财。他就是这样身体厉行,节俭一生,屡升官职,不渝清操,那眼贪泉在吴隐之那里,不再灵验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