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真正能让人读懂的《山海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6:51:49

点击下载

作者:冯国超 译注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山海经(真正能让人读懂的《山海经》)

山海经(真正能让人读懂的《山海经》)试读:

前言

《山海经》原文近三万一千字,分为十八篇,其中“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这里的“海”,指僻远之地),主要记述了自上古至秦汉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争议较多,我认为,较为公允的说法是:《山海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成书于西汉以前,书中的内容则涉及远古传说及夏、商、周等各个时期;今本《山海经》的格局,主要是由西汉时的刘歆(xīn)奠定的。《山海经》问世后,因书中有不少内容荒诞无稽,因此,历代对它作认真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就曾说过:“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连司马迁对《山海经》都“不敢言之”,普通学者当然更不敢去碰了。

研究《山海经》,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看待书中提到的大量的怪物、怪人和怪神,如九首人面的九凤、一首十身的茈(zǐ)鱼、长满珍珠的珠树、吃了其果实后能让人长生不死的不死树、胸口有洞的穿匈国人、身生羽毛的羽民国人、能带来怪风雨的天愚神、睁眼闭眼即为白昼黑夜的烛阴神,等等。若一概视之为杜撰,斥之为荒诞,则《山海经》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若视之为信史,奉之为神奇,则无法获众人之认同。为了破解这一千古难题,当代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或以巫史或神话故事为进路,而把《山海经》视为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或从图腾崇拜入手,以现代科学为手段,而称《山海经》为博物学、自然史的专籍。这两种路径,恰如《周易·系辞传上》中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但结果却是“君子之道鲜矣”,即不能完整地揭示《山海经》的真面目。我认为,对于《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它们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反映,如书中提到的各种山神及祭祀这些山神的具体仪式,即属此类内容。二是它们包含图腾崇拜的内容,如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等等,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图腾。当然,在远古时期,原始宗教、巫术与图腾崇拜往往结合在一起,很难作出明确的区分。三是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腹生禹、形天无首持干戚而舞等等,当属古代神话无疑。四是它们包含古人因错觉或凭想象力而创造的内容,如六首蛟、穿匈国、三首国之类,此正与现代有人认为神农架有野人、尼斯湖有怪兽、火星上有怪人相似。

研究《山海经》,还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山海图”即《山海经》中的图画。据考证,《山海经》成书时,是一部典型的“图文书”,不仅“山经”部分附有相关的记述山川、里程的地理图,“海经”部分更是依图为文,即“海经”的大量文字是对图的内容的说明。据史载,《山海经》在晋代尚有图,因为晋代的郭璞曾作《山海经图赞》,晋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诗中亦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之句。但是,晋代的“山海图”与汉代的“山海图”已不相同。至梁代,著名画家张僧繇绘有《山海经图》十卷,北宋时期的校理舒雅又据之重绘,但他们所绘的图与晋代的图又有区别。南宋时朱熹读《山海经》,已不见有“山海图”,他说:“予尝读《山海》诸篇,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皆为一定而不易之形,疑本依图画而为之,非实记载此处有此物也。”(《朱子语类》卷一三八)到了明清时期,则出现了一大批“山海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明代胡文焕的《山海经图》、明代蒋应镐武临父的《山海经(图绘全像)》、清代吴任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以及《清代宫廷版画》、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山海图”,等等。但是,这些“山海图”是怎么画出来的?是纯粹根据《山海经》的原文而绘呢,还是有古本“山海图”的依据?对此,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是,认为“山海图”对于我们了解《山海经》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则是目前学界的共识。

在对《山海经》中的怪物、怪人、怪神及“山海图”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来审视《山海经》全书的内容,我们便会发现,《山海经》中蕴藏的知识和智慧竟是如此的丰富:经中记述的大量山川、植物、动物、矿物,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的原始风貌,尤其是经中关于由于人类稀少、遍地都是金银玉石的记述,无疑会令现代人神往不已;经中关于黄帝、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帝舜、禹、夏后启的事迹以及“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颛顼生(huān)头,头生苗民”等的记载,为我们了解上古时期的历史传承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经中称后稷降百谷、叔均始耕、太子长琴始作乐风、石夷司日月之长短等,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音乐、天文学等的起源;经中关于苦辛能治疟疾、雕棠能治耳聋、豪鱼能治白癣、鬼草能使人忘掉忧愁等的记述,则为中华医学最早之资料;……据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唯一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它既真实客观,又充满想象,反映了我们祖先极其宏富的创造力,蕴涵着无尽的智慧宝藏。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智慧、创意迭出的古代经典,迄今为止,却尚无一本真正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读本。究其原因,除了长期以来对《山海经》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还有以下三点:

一是《山海经》中涉及大量的山、水、动物、植物、人物等,但或因山川变迁、地名沿革,或因年代久远、流传讹误,或本来就系古人凭想象而为之,因此,其中起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川、动植物名及人名已无法确考。对此,现有的作品不是予以回避,就是作烦琐的引证,使读者难明究竟。

二是《山海经》中有不少山川、动物、植物、人物等的名字常常在文中反复出现,且有时同一名称,所指并不相同,加上《山海经》中某些地方的文字编次较为混乱,这就给《山海经》的注解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现有的作品,常常是对首次出现的疑难字词作注,对再次出现者即不再作注,因此,除非读者有极好之记性及耐性,从头至尾细细阅读,并不时作笔记,否则是很难读懂《山海经》的。

三是《山海经》中有不少内容系依古图而作,若撇开古图来注解《山海经》,会闹出不少笑话。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图与文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做好《山海经》注解工作的一个关键。但是,现有的作品对此均未能合理地予以解决。

对于《山海经》注解工作中的上述难题,本书作出了以下破解。

第一,为了使读者能真正看懂《山海经》,本书对《山海经》中难解的字词或句子一律作注;但与此同时,本书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禀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古训,把《山海经》研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向读者和盘托出,从而让读者能客观地了解《山海经》研究的现状和方向。为此,我在书中主要作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处理:

1.对于明确可解者,则直截相告,如:“巴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白于之山:即白于山,山名,在今陕西志丹县北部”。

2.对于明确无解者,亦直截相告,如:“巴遂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白(gāo):植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之所以说“待考”,而不说“不明”、“无考”,是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考古挖掘工作的进展,这些问题能不断得到解决。

3.对于尚无明确答案、研究者有不同观点者,则尽量提供一些线索,如:“辉诸之山:即辉诸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河南境内”;“良余之山:即良余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陕西华阴市西南;一说在今河南卢氏县境内”。

4.对于有明显线索可循、但仍存在争议者,则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不说“待考”,如:“长石之山:即长石山,山名,一说即今河南渑池县天池山;一说在今河南新安县”;“渤海:一说这里指蒲昌海,即今新疆东南部的罗布泊”。

第二,一个生僻难解的字词在书中反复出现,若每处都作注,则会显得烦琐之极;若只在首次出现时作注,则其在相隔较远处再次出现时,读者又不知该作何解,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第二个难题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书根据《山海经》一书的特点,同时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把全书分为862个小节,视每个小节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只要在该小节中有生僻难解的字词,就一律进行注解;若前面对此已有注解的,则以“见……”来表示。从而真正能让读者对《山海经》一书进行无障碍阅读。

第三,针对古本《山海经》属于“图文书”的特点,本书力图从形式上“恢复”古本《山海经》的原貌,为此,本书从明清时期的“山海图”及历代画像石、漆画、名家绘画中精选了400多幅绘画,插入《山海经》的相关位置,并与《山海经》原文一一对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已经出版的“山海图”的基础上,本书增加了《中国清代宫廷版画》及绘于明代的《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这两种优质、上乘的大型古代画集中的绘画,从而使该书所配图的质量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最后,还有三点需要着重说明:一是本书的原文以清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参考并综合了当代学者袁珂(kē)、郭郛(fú)、张步天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在尽量保留《山海经》古本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山海经》研究的最新进展;二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对生僻的字及多音字均标注拼音,而且在标注拼音时,一律以《汉语大词典》、《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为依据,以确保注音规范;三是原文中凡是以黑体字出现的文字,均表示有针对该文字的配图或导读。冯国超2009年8月于北京

南山经包括南山一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三篇,叙述了位于中国南方的一系列山,以及发源于这些山的河流,在这些山上生长的植物、动物及其形状、特点,出产的矿物,掌管这些山的山神的形状、祭祀这些山神的方法等。南山经共叙述了三十九座山,其中大多数山的位置都难以确考,但它们大致位于今浙江舟山群岛以西、湖南西部以东、广东南海以北的地域中。

南山经第一

❋“南山经”中的“经”(包括《山海经》、“西山经”、“中山经”等中的“经”),人们通常会很自然地把它理解为“经典”,正如我们理解《易经》、《孝经》、《道德经》等中的“经”一样。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多认为它们不应被理解为“经典”,因为著《山海经》的人不可能称自己的作品为“经典”,因此,他们或释此“经”为“经历”、“经过”,或释此“经”为“经纪”即条理、秩序,或认为此“经”除指“经过”外,还包括“勘划”、“治理”、“筹划”诸义,莫衷一是。我认为,关于此“经”字的确切含义,我们固然可以作多方面的考察,但是,相对说来,理解为“经典”,似更为恰当。理由是:

1.称自己的作品为“经”,历史上亦有先例,如《墨子》一书中即有《经上》、《经下》等篇;

2.《山海经》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的编定者(或其间的编纂者)在编写时称之为“经典”,亦是很自然之事,与中国历史上一些著作如《易经》、《诗经》等被称为“经”的情形相似;

3.更有利于理解原著,如“山海经”即“山和海的经典”,“南山经”即“中国南方山系的经典”,等等,若把“经”理解为“经过”,则意思没有这么顺遂。

一、南山一经

【导读】《山海经》原书无“南山一经”之标题,此系笔者所加,目的是与下面的“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相统一,并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检索。在“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中,也分别加了“西山一经”、“北山一经”、“东山一经”、“中山一经”之标题。

南山一经共记述了招摇山、堂庭山、猿翼山等九座山,宪翼水、英水、汸(fāng)水等七种水体。几乎所有山的位置都难以确考,但它们大致在今广东、广西、福建境内。

在南山一经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除了随处分布的黄金、白玉外,就要数那些形状奇特、功能神异的动植物了。如有一种名叫猼(bótuó)的兽,形状像羊,有九条尾巴,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人们若佩带上它的皮毛,就会无所畏惧;有一种名叫(chǎngfū)的鸟,形状像鸡,长着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六条腿,三只翅膀,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再感到困倦;有一种名叫迷榖(gǔ)的树,形状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它的花发出的光芒可以照亮四周,人们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它们与我们的常识大相径庭,有人或会斥之为怪诞、荒谬,但是,最好还是让我们暂时抛弃成见,去慢慢欣赏《山海经》向我们展示的那个瑰丽而奇异的世界吧!▲ 明代蒋应镐绘制的《山海经(图绘全像)》第一图,主要描绘了1.1、1.2、1.3中出现的狌狌、白猿、蝮虫、怪蛇四种动物①②③④

1.1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⑤⑥⑦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⑧⑨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⑩⑪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⑫⑬⑭狌(xīng)狌,食之善走。丽(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⑮⑯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疾。【注释】

①经: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一说指经历;一说为衍文。  ②鹊山:山系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南岭山脉;一说可能是今广西漓江上游的猫儿山。(见图1-1)  ③招摇之山:即招摇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今广东连县北湘粤界上的方山;一说可能是今广西的十万大山。  ④西海: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广西桂林附近古时的水泽;一说指北部湾。  ⑤桂:桂花树,又叫木犀,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有特殊香气。(见图1-2)  ⑥华:同“花”。  ⑦祝余:植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山韭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供药用或食用;一说指天门冬,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茎长1—2米,叶退化,由绿色线形叶状枝代替叶的功能。  ⑧榖:树名,即构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开淡绿色花。  ⑨理:纹理。  ⑩迷榖:传说中的一种植物。一说即榖树;一说特指雌性榖树。  ⑪禺:兽名,猴属,似猕猴而较大,赤目,长尾。  ⑫狌狌:即猩猩,哺乳动物,比猴子大,两臂长,全身有赤褐色长毛。(见图1-3)  ⑬丽之水:即丽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广东的连江;一说指漓江;一说指位于今广西的钦江。  ⑭海:一说指西海;一说指南海,位于中国南部的某一海域。  ⑮育沛:所指待考。一说指琥珀或琥珀类的东西;一说指玳瑁(dàimào),一种外形像龟的爬行动物,生活在海洋中。  ⑯瘕:病名,指由寄生虫引起的腹内结块。▼图1-1 本节中提到的鹊山、招摇山当系上古时的山名,确切位置难以考定,但大致应在今广西或广东境内。此为今广西桂林的山水风景►图1-2 明代画家吕纪绘制的《桂菊山禽图》中桂花盛开的桂树▲图1-3 狌狌图,选自清代绘制的《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译文】

南山经中的首列山系叫做鹊山。鹊山的首座山叫做招摇山,它濒临西海,山中生长着很多桂树,还有很多金和玉。山中长着一种草,它的形状像韭菜,开青色的花,名字叫祝余,人吃了这种草后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中长着一种树,形状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它的花发出的光芒可以照亮四周,名字叫迷榖,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有一种兽,形状像猕猴,耳朵白色,趴着身子走路,又能像人一样行走,它的名字叫猩猩,人吃了它的肉后就擅长奔跑。丽水发源于招摇山,向西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育沛,把它佩带在身上,腹内不会得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①②

1.2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ǎn)木,多白猿,③多水玉,多黄金。【注释】

①堂庭之山:即堂(一作“常”)庭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湖南境内;一说可能指今广西的六万大山。  ②棪:果木名,果实似苹果,红色。一说指野海棠。  ③水玉:水晶。【译文】

再向东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中生长着很多棪木,生活着很多白猿,还有很多水晶和黄金。①

1.3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②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注释】

①猿翼之山:即猿(一作“即”)翼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是位于今广东的云开大山;一说应在今湖南境内。  ②蝮虫:即蝮蛇,一种毒蛇。晋代的郭璞则说,蝮虫又叫反鼻虫,鼻上有针,大的可达百余斤。(见图1-4)▲图1-4 晋代的郭璞认为,蝮虫即反鼻虫,体形很大,它的鼻子上长着长针,此为明代蒋应镐绘制的《山海经(图绘全像)》中的蝮虫图【译文】

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是猿翼山,山中有很多怪兽,水中有很多怪鱼,山中还有很多白玉、蝮蛇、怪蛇及怪异的树木,人无法攀登上去。①

1.4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niǔ)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②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③④⑤⑥,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⑦⑧⑨⑩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尾,其名曰旋龟,⑪⑫⑬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注释】

①杻阳之山:即杻阳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广东连县北的方山;一说可能指今广东的鼎湖山。  ②文:通“纹”,指花纹。  ③谣:歌谣;歌曲。这里指像唱歌一样。  ④鹿蜀:动物名,一说指斑马;一说是鹿的一种。  ⑤佩之:这里指佩带鹿蜀的皮毛。  ⑥怪水:一说指形状较为怪异的河流;一说指位于今广东的北江及其支流连江;一说可能指位于今广东的西江。  ⑦宪翼之水:即宪翼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⑧玄:黑色。  ⑨虺:一种毒蛇。(见图1-5)  ⑩旋龟:龟名,一说指大头龟,头较大,呈三角形,颌部如鹰嘴。(见图1-6)  ⑪判木:劈开木头。  ⑫为:治疗。  ⑬底:同“胝(zhī)”,指手脚上的老茧。▲图1-5 虺是一种毒蛇,在清代绘制的《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中则被描绘成一种长着九个脑袋、口中喷火的怪物▲图1-6 旋龟图,选自清代毕沅(yuán)图注的《山海经》【译文】

再向东三百七十里是杻阳山,山的阳面有很多赤金,阴面有很多白金。山中有一种兽,外形像马,脑袋白色,身上有像老虎一样的斑纹,红色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像人唱歌一样,它的名字叫鹿蜀,佩带它的皮毛能使子孙发达。有一条怪水发源于杻阳山,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很多黑色的龟,形状与乌龟相似,却长着鸟一样的头,蛇一样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声音像劈开木头一样,把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耳聋,还可以用来治疗手脚上的老茧。①

1.5 又东三百里,曰柢(dǐ)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②③④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qū)下,其音如留牛,⑤⑥⑦其名曰(lù),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注释】

①柢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今广东境内的大罗山。郝懿行本“柢山”前无“曰”字,系脱漏。  ②羽:鸟虫的翅膀。  ③:鱼胁。  ④留牛:所指待考。一说指瘤牛,颈项上有突起,鸣声较大;一说即犁牛,见4.1注⑤。  ⑤:鱼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穿山甲。(见图1-7)  ⑥冬死:指冬眠。  ⑦肿:毒疮。▲图1-7 鱼图,选自绘于明代的《三才图会》【译文】

再向东三百里是柢山,山间多水,不长草木。山中有一种鱼,形状像牛,生活在丘陵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长在胁下,叫声像留牛一样,它的名字叫,冬天蛰伏,夏天醒来活动,吃了它的肉后不会再生毒疮。①

1.6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chányuán)之山,多水,无草②③④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⑤牡,食者不妒。【注释】

①亶爰之山:即亶爰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广东南雄市境内;一说可能是今广东新丰县的九连山。  ②狸:哺乳动物,又叫山猫,毛棕黄色,有黑色斑纹。  ③髦:头发。  ④类:动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大灵猫,身上有香囊。(见图1-8)  ⑤牝牡:雌性和雄性。▲图1-8 类图,选自绘于明代的《三才图会》【译文】

再向东四百里是亶爰山,山间多水,不长草木,人无法攀登上去。山中有一种兽,形状像山猫,头上有发,它的名字叫类,一身兼具雌雄两性,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嫉妒。①

1.7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②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ótuó),佩③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④⑤(chǎngfū),食之无卧。【注释】

①基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广东境内。  ②猼:传说中的一种兽。(见图1-9)  ③佩之:这里指佩带猼的皮毛。  ④:传说中的一种鸟。(见图1-10)  ⑤无卧:不思睡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