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术一本通 1 穴位按摩祛病大全集(超值白金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11:45:49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中祺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生术一本通 1 穴位按摩祛病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养生术一本通 1 穴位按摩祛病大全集(超值白金版)试读:

人体标准经络穴位图(一)

人体标准经络穴位图(二)

序言 找准穴位,为自己的身体开方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只有这棵树的每个节点都生机勃勃,它才会枝繁叶茂、生命常青。而这些节点,还原到我们的身体,就是穴位。

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一定有美不可言的细节设置。穴位相对于人体,就是关键的细节。联系到个人健康,有时我们的不适,其实并不是大问题,只是小毛病而已。与其大动干戈,不如多多关注小穴位,简单的几个按摩动作,就能解决掉困扰我们的“大问题”。的确,作为自然疗法的代表,穴位按摩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和功效。其中安全不伤体,是它越来越受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有些药物也许可以缓解我们的病痛,但顾此失彼,可能肺炎好了,吃药又把胃吃坏了。相比之下,穴位按摩既安全又可靠。只要我们弄清楚人体各个穴位的功效,施于正确的按摩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穴位按摩能够有效缓解疾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比如就哮喘病患者而言,经常按摩肺俞及三间穴,能够明显减缓症状,减少疾病的发作。女性经常按揉小腿部的三阴交穴,对于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会有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穴位按摩除了安全可靠的治疗作用外,增强身体抵抗力是其另一大优势。特别是儿童,由于他们的身体娇弱,容易被风邪所侵犯,对于某些疾病的抗病能力比较差,因此非常易感染疾病。家长们常常被这些反复发作的疾病困扰,同时又担心药物对孩子的身体产生损害。中医实践证明,穴位按摩疗法是增强孩子身体天然抗病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对于工作强度大、健康状况堪忧的白领一族,穴位按摩法也是其日常保健的最佳选择。《穴位按摩祛病大全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穴位祛病家用自疗养生书籍。本书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从穴位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了什么是穴位、穴位的分类和分布规律、穴位平衡机体功能的奇效,进一步结合气血运行的要道——经络,从整体上讲述穴位、经络和健康的关系,并且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取穴法,帮助读者精准快速取穴。

下篇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从人体十二经脉、任督二脉、经外奇穴和特定穴的角度,详尽介绍了人体的440个穴位,以及每个穴位对应的功效和保健方法。例如,按摩手太阴肺经上的中府穴,能让肺呼吸更畅快;按摩乳根穴则能健胸美体能;如果感到焦躁、疲劳,可能是任脉上的鸠尾穴在闹情绪……并且各个穴位都配有清晰的图解说明,让读者对需要取穴的位置及按摩手法一目了然,快速定位。人体440处重要穴位,全部做到一穴一解,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穴位之多,介绍之全,远远高于市场同类书籍。

另外,本书特别增加常见病穴位按摩速查表,分门别类地列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常见病。上至老人的腰酸背痛,下至小儿的夜啼厌食,左观男人的难言之隐,右看女人的美丽容颜。从消化系统到神经系统,从内分泌系统到循环系统,从呼吸系统到运动系统,从泌尿生殖系统到妇科疾病,从皮肤病到儿科疾病,都列出了相应的穴位治疗方案,明确简洁,一目了然,让你做到有病不慌,无病保健。

健康的身体是快乐的前提,《穴位按摩祛病大全集》极力做到让大家真正懂得如何利用穴位来进行现代养生。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当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回馈读者的支持和热爱!编者谨识2011年1月

人体穴位速查表

常见病穴位按摩速查表

上篇 穴位:自愈的良药

穴位,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中医讲究全身的平衡,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穴位,还必须对其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发挥这些身体守护神的强大力量,让这些神奇的小点成为我们祛病养生的良药。

第一章 认识身体的守护神:穴位

概述:穴位究竟是什么

提到穴位一词,大多数人都不陌生,至少能说出三四处人体穴位名称,甚至还能说出其疗效。穴位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中医讲究全身的平衡,最忌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因此,关于穴位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不是仅仅知道几处穴位名称,记住几个名词就能将其应用于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后,才能真正发挥出这些身体守护神的强大力量。

穴位,学名腧穴。也叫穴、穴道。医学认为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那么人们又是在什么时间发现身体上有穴位的呢?这恐怕要比有史料记载的时间还长得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中西医术的融会贯通,许多人开始将现代医学与古老的腧穴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譬如,电流刺激肌肤,被刺激的肌肉会产生收缩。用最弱电流刺激而产生最大肌肉收缩的体表部位叫运动点。美国学者金林对照运动点位置与传统穴位位置后提出,两者的分布近乎一致。也有学者着力于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希望一举揭开穴位之谜。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专家解剖观察尸体上324个穴位,发现99.6%的穴位与神经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经穴与相关脏器的神经分布往往属同一脊髓节段,表里两经的穴位也多隶属脊髓同一节段。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穴位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针灸铜人简称“铜人”,指刻有穴名的人体铜像。它是中国古代用于针灸教学和考核针灸医生所用的人体模型,是研究古代腧穴定位的宝贵资料。为北宋医学家王惟一设计制造。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不管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其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功效是铁一般的事实,它们对于身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穴位种种称呼穴位,这个神奇的小点,在古代的医书中有着很多的不同的称呼:《黄帝内经》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人体穴位知多少:穴位的分类

从人体穴位的数量上来讲,只能够认准人体的两三处穴位,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粗算下来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

奇穴

,共409个穴位。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关于与穴位密不可分的人体经络,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详细讲到。)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随着临床的验证,还有新的穴位在不断被发现,累计算下来,也高达上千。一般来说,把这成百上千个穴位大体上可以分为

经穴

、奇穴和

阿是穴

三类。经穴

指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又称为“十四经穴 ”,因为它们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上,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能主治本经病症,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奇穴

指不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这些穴道有奇效,故称“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其中有确切位置、有具体名称的,称为“有名奇穴”,一些只有明确位置但尚未定名,称为“无名奇穴”。要注意的是,有些奇穴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风、八邪、华佗夹脊等。这些奇穴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其主治作用一般比较单纯。上面提到的48个经外奇穴,是已经被公认的,事实要比这个数量多得多。唐代《千金要方》里散见于各卷的奇穴达187穴之多。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针灸大成》论穴有“奇”、“正”,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穴35个,对后世影响很大。《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这些都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74年郝金凯所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已将奇穴收集达1595个。人体十四经络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这14条经络,纵贯全身,其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阿是穴

指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具体部位,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的部位。刺激这些地方,效果往往比那些固定的经穴明显。

如此众多的穴位,光名称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更不要说一一记住它们的位置。那么穴位在人体的分布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答案是有。

在上一节中我们知道穴位对于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所谓功能,就是“能量”通过不同“形状”的“路径”而“产生”的。那么“穴位”这种“功能性”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身体里是最常见的“运动着的能量”是血液、体液和神经。穴位的位置和血管、体液、神经的位置息息相关。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穴位所在的位置都是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而且一般处于骨骼间隙的两端和中间,如果不在骨骼的间隙或凹陷里的,那么其穴位下面必定是有较大或较多的血管或体液经过,如手部和腹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血液或体液流通时,容易滞留在这些位置上,于是当然也会有比较多的“免疫淋巴细胞”和“神经细胞”来控制“形势”。从而也就形成了“穴位”这种特殊的“现象”。

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穴位在骨之间或凹槽处等。这就是穴位分布的一个重要规律。掌握这一规律,是找准人体穴位的重要一步。

穴位的神奇功效:平衡机体功能

人体上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采用按摩手法点、按、揉等不至于伤害人体,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作为“杀手”使用。有一首关于死穴的歌诀:“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在武侠小说中,穴位常常与暗杀相关,一不小心,如果被对手点中了身体上的某处穴位,立刻就不能动弹,任人摆布,相当恐怖。其实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对穴位这一概念作的艺术处理。事实并非如此。郑重说明:这36个穴虽是致命穴,但平常按摩无任何不良影响。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人体上的每一个腧穴都相当于一味质朴的治病中药,它们带来的任何一种神奇效果,都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不断亲身试验、总结积累下来的。学会使用经络,悟出腧穴存在的深意,就能终身尽享健康的秘诀。

腧穴在经络之上,通过经络向内连接脏腑,是脏腑经络气血传输、出入的部位。既然腧穴是人体内外能量沟通的重要窗口,那么用各种方法对腧穴进行刺激,通过经络传导,可以起到疏通经气、调和阴阳、补养气血、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调和阴阳人体阴阳是指五脏六腑等器官和组织的关系。阴阳平衡,器官运转正常,人就健康,阴阳失调,器官运转不顺,人就会生病。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经常按足三里,具有疏通经络的奇效,可以缓解手足酸痛、麻痹,提高人体免疫力。穴位按摩减压经常按摩脑部穴位,可以起到减轻压力,放松身心的作用。

按摩腧穴的效果

经常有规律地按摩穴位有三大明显效果:

疏通经络 中医常说:“气血不顺百病生”,指的就是气血不通容易引起各种疾病。按摩穴位可以使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明显加快,使气血顺利到达身体的每一个地方,血液中携带的营养也能快速进入脏腑器官,或者皮肤表面,造成整个机体血液供应量的重新分布,从而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增强心脏作用,可以达到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缓解手足麻木、痉挛、肌肉僵硬等目的。

体内血液循环顺畅,还带来了提高新陈代谢、消炎消肿等好处。穴位本就在经络之上,按摩穴位和经络,可以让它们更好地发挥传输气血的作用。

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应达到阴阳平衡,若阴阳失衡,任何一方过强,身体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对于气血进出通道的经络也分阴阳,无论是阳盛阴衰还是阴盛阳衰,按摩相应经络上的穴位就可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之气在体内斗争,而按摩穴位就可产生身体正气,起到祛邪气的作用。如出现发热病症时,按压大椎穴,就可清热退烧;经常按压足三里,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减压排毒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是现代人越来越难攻克的绊脚石。这种内心压力不仅影响生活,而且产生身体之“毒”,皮肤粗糙、便秘等疾病接踵而至。

然而,穴位按摩通过柔软的手法刺激调节心理的穴位,从而传递一份特殊的情感关怀。试想,当柔软的手指在皮肤上轻轻地按压、滑过,疲惫的躯体、紧张的情绪得以沉浸在一种轻松、温和、愉悦的状态下,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缓解疲劳。内心压力所产生的身体之“毒”也自然消失。

另外,机体功能的不断衰退,也会产生身体之“毒”。一般人体内部自有一套排毒系统,但机体功能会不断衰退,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排毒功能会越来越弱。此时,就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增强身体内的排毒系统功能。

除了疏通经络和调和阴阳,不同年龄段的人按摩穴位疗效也各有不同,比如儿童经常按摩穴位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生长发育;青年人则可以达到强身壮体的效果;老年人则可以延年益寿。对于广大爱美的女性来说,按摩穴位也是美容瘦身的首选。

第二章 经络,气血运行的要道

中医理论的瑰宝:经络

诞生于2500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经络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在《灵枢》开篇就指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认为经络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疾病产生的原因,人的病为什么能治好的原因。

在这部典籍中,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

其一,《黄帝内经·灵枢》中说道:“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经络联系着人体的内脏和身体四肢,是人体活动的基础所在。其二,《灵枢》中也提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调节阴阳二气,濡筋骨,使得关节灵活。其三,《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黄帝说道:“余歌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通过使用九针来疏通经脉以代替药石,即可以治疗百病。《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讲经络、经络原理以及通过对经络进行针灸来治疗病症的医学著作,其经络学说阐述了人体生命运转的原理。生命之所以有新陈代谢的功能,是因为经络将人体联系为一个整体,气血在其中运行,滋润着各个腑脏,维系着人体的生命。

当人体的某一部分出现了不适的现象时,其相应的经络通路上也会出现一些譬如疼痛、结节等状况,通过对经络状况的掌握,就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部位情况了。

指导临床治疗。针灸的基础核心是经络学说,针灸是通过针刺等方式对体表腧穴进行刺激达到疏通经气,调节人体气血,从而治疗疾病。针灸时对穴位的选择很是讲究,阳虚不能补阴,因而要对经络有很清楚的认识才能保证选对了针刺的穴位。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诊断和治疗疾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经络的走行既不是神经又不是血管,人体解剖乃至细胞分子水平都没有发现经络存在的证据。那么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书把经络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始终。经脉与河流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大地的十二河流相连,在内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连。

据《医学入门》载:“经者,径也,经之支派者为络。”其意即指,经有路径之义,是气血循行的路径。经脉分布在比较深层,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而络,则有网络之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与经脉相比更为细小,分布在全身,纵横交错。因而,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重要通路。

简单地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如果我们把经络比喻成河流,经脉好比长江、黄河,络脉则是从长江、黄河分出的支流。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再一级一级细分,最终形成了在全身无处不在的立体网络,从而将经脉中的气血营养输送到人体内的每一个角落。络脉逐层细分的特点形成了它的网络层次,络脉在人体脏腑和皮肤肌肉分布部位的不同构成了它的空间位置,络脉运行气血、输送营养具有一定的时间和速度,遵循着一定的节律。

经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也是古人治病救人的关键。

河床之于流水:经络对人体的重要意义

经络内联脏腑外通肢节,使人体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中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认为经络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疾病产生的原因,也是人的病为什么能治好的原因。

经络的整体作用

人体不是一个单纯的存在,我们不能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体全身只有气血通畅才能保持无病无痛,气血的通畅运行就只能靠保持经络的畅通,所以经络作用不可谓不大,其具体的作用有:

第一,联系全身。经络由内在的经脉和分布于体表的络脉组成,将全身各处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了经络的联系,身体才能保持统一性,从而进行各种活动。

第二,感应内外。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营养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传导信息的作用。所以,经络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经络循行四通八达而至机体每一个局部,从而使每一局部成为整体的缩影。经络推拿治病经络是生命的根本,运用经络推拿术,以手指指面或者手掌掌面逐渐用力下压,使患者产生酸、麻、重、胀等感觉,持续数秒,如此反复,逐渐放松,祛病养生。

第三,滋养全身。气血对于人体来说是很重要的养料,当人体血气能量供应不足时,就会出现各个脏器功能慢性病变表现即亚健康状态,就像计算机没有了电源一样,最终走向死亡。经络是气血的运输管道。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输送到各个部分,从而维持生命。

第四,诊断治疗。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人体气血不畅,无法保持健康。通过一些方法,如针刺,对经络进行疏通,让气血能够在人体中通畅地运行,那么病自然就好了。就好像疏通了江河中堆积的淤泥,让水流重新流动一样。

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诊断方面分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是指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症候。治疗方面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即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或选择不同治法及药物。

经络与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

足阳明胃经

和足厥阴肝经有关。经络诊法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经络与针灸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是针灸治疗的两大关键,均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淤滞、气血痹阻,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针灸治病针灸用的九针,由砭石发展而来。治病的时候,通过针刺和艾灸刺激体表经络,使经气疏通,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得到调节,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十二经脉:守护身体的忠实哨兵

人体很复杂,但说简单也简单,中医认为人体基本是由“十二条主干线”而组成。

正经与奇经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经,合称“十二正经脉”。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而奇经有八,即冲、任、督、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故称“奇经八脉”。奇经具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络中气血的作用。

作为经脉的小

分支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其中最大的部分。

除此之外,经络系统的组成中,还包含了它的连属部分,即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

手太阴肺经

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是与人体呼吸系统联系最紧密的一条经络。共有11个穴位。本经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统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分支 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

手阳明大肠经

相接。

联系脏腑 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手太阴肺经歌谣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遂人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闹内萦,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

手少阴心经

歌谣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络小肠呈,下腋循归后廉出,太阴心主之后行,支者挟咽系目系,直从心系上肺腾,下肘循臂抵掌后,锐骨之端小指停。手少阴心经

此经是主宰人体的重要经脉,和心脏关系最为密切。共9个穴位,本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循行部位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向下通过横膈至任脉的下脘穴附近,络小肠。

分支 心系向上的分支:从心系上行,夹咽喉,经颈、颜面深部联系于“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心系直行的分支 复从心系,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下向肘内(少海穴),沿前臂内侧后缘至腕部尺侧(神门穴),进入掌内后缘(少府穴),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穴),交于

手太阳小肠经

联系脏腑 属心,络小肠,与肺、脾、肝、肾有联系。

手厥阴心包经

此经为心之宫城,是心脏的保护神。共有9个穴位。本经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本经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病及肘臂挛痛等。

循行部位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通过横膈,依次循序下行,通过胸部、上腹、下腹,联络三焦。

分支

●胸部分支 从胸中出于胁部,经腋下三寸处(天池穴),上行至腋窝,沿上肢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入掌心(劳宫穴),到达中指桡侧末端(中冲穴)。

●掌中分支 从掌中(劳宫穴)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至指端(关冲穴),与

手少阳三焦经

相接。

●联系脏腑 属心包,络三焦。手厥阴心包经歌谣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太阴少阴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招,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孺迢,行掌心出中指末,支从小指次指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