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20:40:38

点击下载

作者:罗一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统战文存

统战文存试读:

前言

屈指算来,我从南通市委书记岗位上转任江苏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已三年有余。三年多来,我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学习讨教,对统一战线的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一些看法,并陆续整理成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现将这29篇“拙文”汇编成一本《统战文存》,供有识之士评鉴、指正。

突出"六个服务"强化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这必将对统一战线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统一战线要找准履行职责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当前,要特别强调以下"六个服务",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服务党的大政方针,壮大强化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建立最广泛、最牢固的政治联盟。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应发挥团结联合的优势,以广泛稳固的政治联盟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提供坚强的保证。

一要在继续加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同时,主动顺应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内部构成新变化,切实做好团结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工作,并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广泛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巩固第二个范围的联盟;二要适应我国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充分体现"求同存异",把统一战线这个政治联盟内各方面力量有效凝聚起来,和谐共存;三要加大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协调,促进统战的人才、政策、制度等资源的统筹布局、协调流动、均衡配置。

二、服务科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要始终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广大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要把促进发展的着眼点放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上来,放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把实现包括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统一战线内部全面提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基本素质,使新阶段统一战线在促进发展中显示出自身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

当前,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统一战线服务发展大局的重要任务,努力为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力量支持和环境支持。引导民主党派紧密结合实际,把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广建良言、广集群智、广聚众力。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努力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三、服务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统一战线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坚持与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度重视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工作,进一步明确政治协商的性质、主体、内容、形式和程序。切实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逐步构建起民主监督的制度平台,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反馈---评价的机制,增加党派民主监督的有效性。

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根据新的形势更好地处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关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维护国家集中统一的实践之中。要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交融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取向,引导、促进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基础上的民族融合。要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引导各民族群众和谐共处。

坚持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健全完善基层行业商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少数民族联谊会、海外联谊会等基层统战组织,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的作用,引导规范基层社会组织管理,加强对基层公共事务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进基层群众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的民主参与。

健全民主制度,提高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发挥统一战线在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优势,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广泛的政治参与形式和途径,扩大我国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发挥统一战线在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中的优势,把社会各界的利益要求反映到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具有效性。发挥统一战线在推进制度化建设中的优势,健全完善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具科学性。

四、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着眼于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探索民族宗教工作新路子。建立部门和地区间协作机制,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力度,结合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等活动,加强对宗教团体建设的分类指导,促进、帮助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努力探索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新途径。

着眼于改进网络管理,着力推进网络统战工作。充分运用网络渠道,通过新的沟通手段及时掌握和反映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思想动态,促成以统一战线为纽带的、广泛的"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从而把各界人士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着眼于创新管理格局,高度关注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应充分履行好统一战线的政治整合功能,不断延伸和拓展统战团体的工作手臂和联系交友面,充分发挥各类统战团体对相同领域、相同性质、相同类别的新社会组织的工作辐射、指导和归属作用,构建起新的统战工作渠道。

五、服务文化建设,共建精神家园

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求同存异的思想基础、领域广泛的多元文化底蕴,其价值取向、社会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工作方式等,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独特的贡献,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是重视统战文化的建设,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多做贡献。

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统战文化既是统一战线这个最广泛政治联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道德文化的因素,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将统战文化自身独具的特征与统战工作特点相结合,积极挖掘、整理丰富的统战文化资源,不断完善创新统一战线文化,以统战文化建设的成果来丰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重视文化统战工作,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统一战线特有的大团结大联合的目标宗旨,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天然的相通之处。要充分运用文化的手段和力量,开拓统战工作。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凝聚力必将成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利用统一战线的特有优势和工作平台,努力挖掘、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构建大中华文化圈、增进中华民族向心力中显现"法宝"的新作用。

六、服务祖国统一,开创性做好海外统战工作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大局对统一战线的影响,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注重全局谋划,做到整体运筹、内外兼顾,趋利避害、把握主动,以统一战线的和谐推动国内、国际大局的健康发展。

香港、澳门主权回归后,港澳统战工作的着力点转到以争取人心回归为主要目标的特殊政治工作上。统一战线要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不动摇,在切实做好港澳重点社团和重点人士工作的同时,密切与专业界人士的交流和青少年一代的联系交往,扩大统一战线在港澳地区的影响力和亲和力,维护香港、澳门地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发挥统一战线中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多方联系的积极作用,以共同争取台湾同胞民心为重点,大力推进两岸同胞之间的相互交往和交流,加强同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坚持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要从对外联络、对内服务两个方面入手加强新时期的海外统战工作,对外进一步加强与华侨主要团体和代表人士的联系,在巩固与老侨领传统友谊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与新华侨和留学人员的联系,对内要全面开展为华侨、归国留学人员和归侨、侨眷服务的工作,维护其合法权益。(此文为压缩稿,发表于《挚友》2011年第5期,《新华日报》2012年2月7日转载,全文刊发于《调研参考》,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批示:"突出六个服务"概括的全面。此文还获2011年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战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独特的力量支持。

一、充分认识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历史的经验表明,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做得越扎实深入,发展壮大速度就越快,价值就越大。当前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发挥优势、服务大局。我省正处于"十二五"发展新征程全面展开、"两个率先"进程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必然会给社会管理带来极为艰巨繁重的任务。统一战线要发挥民主团结、协商沟通的优势,加强对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为社会管理创新凝聚广泛的政治共识;发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优势,团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人们,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发挥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势,对个体化、分层性、多样化的各类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引导,营造社会管理创新良好的社会氛围;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为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可靠的网络平台。

二是有利于开拓创新、彰显特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一战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创新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社会各阶层的分化、组合和流动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加深,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将快速增长,统一战线内部构成日趋多样化。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结合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组建新的工作网络、探索新的工作手段,赋予团结合作、社会整合、政治参与、民主协商、教育引导、协调关系等功能新的内涵,使统一战线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有利于形成合力、提升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社会协同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统战工作要适应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统战"工作机制。整合统战系统内外的资源,统筹好根本力量和增添新力量的工作,统筹好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的工作,统筹好党外代表人士和统一战线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好理论政策研究和统战工作实践,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重方法、强手段,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应急处置、信息沟通、绩效评估、督查落实等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努力探索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方法统一战线涉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和海外等各个领域,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多。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参与意识,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增强其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拓宽他们履职的渠道,不断健全和完善代表与选民、委员与界别成员互动的机制,发挥他们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的"直通车"作用。鼓励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提高社会管理的参与度,积极参加诸如社会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决策评估等活动,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公众利益,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要发挥民主党派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要进一步扩大和强化民主党派在社会利益表达、利益整合、利益制衡等方面的代表性,组织推动各民主党派围绕社会管理创新,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做好建言献策工作,推动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个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民主党派负责人与其所代表对象联系机制,健全民意收集和处理机制,实时动态反映社情民意,加强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建立由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成员所在单位参加的联动机制,通过深入推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拓展"同心"行动等社会服务工作,加强思想引导,增进政治共识。

三要切实加强新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我省经各级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3.47万个,总量居全国第2位,其中社团、基金会、民办高校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要把新社会组织作为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利用统战资源,培育各类新的社会组织,如爱德基金会在南京成立了"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统战团体对相同领域、相同性质、相同类别的新社会组织的工作辐射、指导和归属作用,延伸与拓展工作手臂和联系交友面。在一些暂无条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新社会组织中,可以协同组织部门和相关的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部门)党组织,在新社会组织的秘书长等专职人员中,聘任合适人选为统战联络员。

四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工商联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行业组织将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目前全省各级工商联共组建各种行业组织达1427家,乡镇、街道、异地商会达1522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和街道。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工商联的自身建设,支持工商联发挥有关经济类社会团体主管单位的职能。

要推动行业商会完成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活动,提高行业组织在本行业的公信力、影响力。

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各级统战和工商联组织要和劳动保障部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强化劳动关系预警排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五要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统一战线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资源优势,我们要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要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机构进入企业、社区、协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或组织,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统战工作网络。要通过建立基层行业商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少数民族联谊会、海外联谊会等基层统战组织,延伸统战工作的触角。要发挥统一战线成员的作用,畅通基层利益表达渠道。要通过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的公民参与,实现基层群众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的民主参与,努力将基层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六要加强和创新民族宗教领域服务管理工作。民族宗教领域的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特殊的社会管理工作,我们要加强领导协调、信息交流和沟通、代表人士物色培养、相关社团内部管理、矛盾纠纷协调排查、突发事件预警等相关机制建设,为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要创新工作载体,通过依托社区平台,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推进"民族工作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管理。要加强对宗教团体建设的分类指导,结合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等活动,探索和谐宗教团体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帮助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努力使宗教组织的规模、功能、作用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相适应、相匹配。各级统战和民宗工作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各级干部都能深刻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敏感性和特殊性,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七要协调海内外同胞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台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增强台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向心力,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引导港澳人士和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沿海开发战略和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参与公益慈善、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事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贡献。积极参与港、台留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

引导"三资"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社会稳定做贡献。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港澳台海外人士及其企业的合法权益,为生活困难的定居台胞、定居侨胞、黄埔同学和"两航"起义人员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创新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提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根本途径,大兴学习研究之风,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扎实推进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要深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解,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与统一战线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统一战线所具备的优势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统一战线成员为本,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协商协调的理念,运用平等相待、民主沟通的方式推动工作,切实依法维护好同盟者利益。

要创新工作机制。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界人士利益表达和社会矛盾协调机制、党外人士思想引导工作长效机制、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和服务机制、统战部门参与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社会群体事件机制等各项机制,为推动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发表于《中国统一战线》2011年第6期)

正确认识四大关系 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直接关系到"四位一体"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民意民生。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发展体制,应当重新认识并着重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这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着力点。

一、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标志着我们党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软实力"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崭新概念,它相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的"硬实力",内涵包括政治价值观、文化、外交政策等无形力量,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基本形态、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社会制度及外交策略等方面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则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其民族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它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吸引力、感染力而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

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充分显示了文化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文化软实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受到全球普遍重视,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以求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全球化的文化软实力博弈日益升级。目前,美国已经将其文化产业作为主导其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美国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已达900亿美元。然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文化发展速度却明显滞后,文化影响力也亟待提高。如果说在经济领域我们存在贸易顺差,而在文化领域则存在明显的交流逆差。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介绍,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美国独占43%的份额,欧盟占34%,而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而从国际对比看,我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各国文化呈现出交锋与交流、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导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首先,提升文化软实力事关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凝聚社会、整合社会的功能,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思想保证,它有利于开发民族智力,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为发展提供前进方向和精神动力。第二,提升文化软实力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盛的。第三,提升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如今的文化观念、形态及其市场的国际竞争已经与政治斗争及意识形态较量密切相关。因此,要提升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大文化发展力度,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事关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胡锦涛总书记就上述重要性作出过深刻结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领导对上述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也为我们克服和防止重"硬实力"而轻"软实力"倾向,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二、正确认识改革创新与发展繁荣的关系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各领域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谁改革创新意识强、力度大,谁就能增强活力、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文化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体制发展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已经面临着诸多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其紧迫性更加凸显。

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文化建设的灵魂,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仅靠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在于通过创新观念去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这是江苏新一轮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也是加大思想解放程度、加大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力度的必要性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时代的高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推动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要转换思路,开阔视野,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一方面,体制机制是关键。体制机制是文化发展稳定性的规范框架,也是文化发展中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源。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制弊端,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必须要更新理念,创新手段,彻底革除这个体制性障碍,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以体制的先进性和机制的有序性来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和活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文化领域自身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文化大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在进一步创新文化发展观念方面,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不断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在创新文化发展内容方面,必须既要注重文化的世界性,具备世界眼光,又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进文化的创新;在创新文化发展形式和手段方面,要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高新技术,打造文化品牌,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不断增加文化的表现力、影响力。

三、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一方面,文化承载着社会价值诉求、教化理想、审美判断等精神内容,它构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政治性与复杂性,涉及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人们消费的一种产品,又具有商品的自然属性、自身形态、特殊生态,作为商品的文化也严格地遵循着商品的一般价值规律。

在文化的这两方面属性中,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资源,它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国家的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对理论的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凝聚作用,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社会风尚,是文化软实力中的软实力。因此,对于应当充分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就在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用生动形象的文化产品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体现文化的意识形态方面,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性公共文化基本服务渠道及其基本产品的主导性载体作用,通过设计、创新、生产与供给等环节的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建设,加大先进文化对广大群众的正面推送,加大对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责任的相关文化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奖励,积极营造出一种全民崇尚、创新、享受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良好时代氛围。

与此同时,文化的商品属性提示我们,对于偏重不同属性的文化产品,应该基于它们各不相同的创意条件、生产规律、市场规则、价值尺度,运用不同的管理主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分类区别对待。对偏重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产品,应当以党委有关部门为管理主体,运用政策指导、问题探讨、思想引领、机制建设等方法加强管理,既要防止出现管得过细过死的现象,又要避免大而化之、疏忽轻视的局面。对于具有很强商品价值属性的文化产品,应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运用市场监管、行政执政、政策扶持等手段,注意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手段引导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正确认识微观性市场主体发展与宏观性文化体制完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的体制性障碍,改变以往那种管理的低效紊乱,切实处理好微观性市场主体的发展与宏观性文化体制的完善,以期达到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目的。因此,应当一方面通过政府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另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时,围绕这两个方面形成以下有力抓手,以切实同步推进微观性市场主体发展与宏观性文化体制完善。

一要重塑市场主体。要遵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总体要求,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着力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企转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大力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其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推进文化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严格管理制度,改善经营方式;要像经济领域那样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采取"非禁即入"方式,通过产权转换、共同开发、参与投资等多种渠道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二要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解放文化生产力。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将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构建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力度,增强文化主体的活力,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要改善宏观管理。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有力、政府管理有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宏观管理体系,确保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从而切实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实现文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以激励创新、发展产业、支持公益为总体思路,通过制度设计和能效开发体现党对文化产业的宏观引领力。在遵照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文化单位的同时,党委要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重大人事变革和重大决策制度实现调控。要加快文化立法,着力完备文化法律体系,实现宏观管理的法制化。

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对文化领域的管理应当仅仅限于宏观管理,即主要体现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宏观方面,这样文化企业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应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改进文化管理方式,创新文化管理手段,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效能。(发表于《光明日报》2011年7月8日,《新华日报》2011年8月3日转发)

发挥统战优势 促进社会协同

2011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统一战线历来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之一。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促进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协调发展,必须科学引导和有效组织社会的各组成要素共同参与,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态势,以减少相互掣肘和摩擦,形成围绕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整体推动效应,促使社会共同发展和进步,这样一个过程就是社会协同。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协同,主要是要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公众参与,主要是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社会管理的新局面的创造,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形成,都要求高度重视并善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其积极导入社会管理与服务中。事实证明,当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得以强化,当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社会能力得以增强,当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得以健全,才能有效协调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强大的协同合力,必须有一套完善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而统一战线正是这样一个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能够卓有成效地促进和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法宝"。

统战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统一战线内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不断增强,统一战线的范围空前扩大,形成了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以及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广泛联盟。随着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统战工作已经逐步从大陆扩展到海外,从上层延伸到基层,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

统一战线能够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从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使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统一战线既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和广阔空间。对个体化、分层性、多样化的各类社会力量,统一战线通过讲团结合作,可以有效地加以整合;对个性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统一战线通过讲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可以积极加以引导;对不同利益群体,统一战线通过讲统筹兼顾、和谐相处,可以努力沟通协调。统一战线能够以协商、沟通、引导、服务等"柔"性方式,促使一些社会矛盾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得到解决或缓解,从而避免因矛盾积累而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通过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各党派、各民族、各社会团体以及各方面成员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各方面代表人士与各自所联系的群众有着密切关系的作用,可以及时掌握和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思想动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而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关注弱势群体,使不同社会群体在制度制定和公共决策中充分表达和反映自身的利益,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形成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强大协同网络。

统一战线要发挥优势,形成强大的参与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的协同合力,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在突出源头治理方面,健全民情收集和处理机制,围绕社会管理创新,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实时动态反映社情民意,切实做好建言献策工作,推动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个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拓宽他们履职的渠道,不断健全和完善代表与选民、委员与界别成员互动的机制。

二是在完善管理机制方面,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组织推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搭建沟通对话平台,及时掌握和反映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思想动态,使不同社会群体在制度制定和公共决策中充分表达和反映自身的利益。

三是在抓基层强基础方面,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机构进入企业、社区、协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或组织,健全完善基层统一战线组织。

四是在注重网络管理方面,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运行规则,充分运用信息网络资源开展工作,以增强统一战线的渗透力、影响力。

五是在创新管理格局方面,把包括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作为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平台,调整思路、整合资源,加大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力度,促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发表于《新华日报》2011年7月12日)

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求同存异的思想基础和领域广泛的多元文化底蕴,其价值取向、社会功能以及制度安排、工作方式等,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独特的贡献,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中的软实力

思想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文化领域具有基础性、方向性、引领性作用,可以说是软实力中的软实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应首先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入手。

通过发展统一战线思想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理论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起,就开始产生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在90年的党及其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历程中,统一战线思想不断丰富发展。从统一战线作为革命的"三大法宝"到建立海内外两个范围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从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确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到提出"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无不体现着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统一战线思想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富有独特性、创造性、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应该在开展新的实践探索的同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推进统一战线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为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境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过弘扬统一战线文化,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统战文化是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政治文化,是统一战线这个最广泛政治联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其中包含着许多道德文化的因素,如多党合作中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关系中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宗教文化中的与人为善、爱好和平,阶层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海外联谊中的寻根尊祖、心向故国,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重视统战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统一战线文化,以统战文化建设的成果来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通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和普及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社会风尚,也事关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合法性。统一战线高举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近年来,在中央统战部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根据统一战线成员不同的思想实际,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与行活动,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发挥统一战线特有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人,作为人才库、智囊团的统一战线,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培养一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的人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广大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不断创新、丰富文化的载体,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品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实力。

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发挥参政议政的政治优势,做好挚友和诤友,是民主党派的重要功能。要积极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围绕文化建设中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路径方式的选择等深入实际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引导他们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改革创新与发展繁荣等关系上发挥积极作用;注意发挥其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大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的力度,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利用其组织资源优势,通过"同心行动"等主题活动,深入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开展经济、教育、法律、医卫、文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文化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文化的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作为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部门,统战系统应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和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配合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非公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努力形成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汇聚强大合力,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

所谓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归属地和栖息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就在于有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并深深溶入民族灵魂和血脉之中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世界上几千年来唯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化,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凝聚力。统一战线作为广泛的政治联盟,其特有的大团结大联合的目标宗旨,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功能优势,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包含差异、增进共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政治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政治凝聚力,作为最广泛政治联盟的统一战线,其成员在思想文化、价值追求上存在相当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取向,但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振兴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努力加强政治协调,不断扩大他们的有序政治参与,增强政治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构建大中华文化圈。所谓民族文化认同,就是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民族自我认同、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凝聚,在历史发展中,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发源于中国、传播于四海的中华文化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切入点,构建大中华文化圈,对于增强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球华人来说,其种族血统、文化根基、民族感情,都存在着共同点,所谓同宗同文,指的就是都属于同一个民族,都崇尚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优秀成分。统一战线要不断拓展自身的工作领域,努力挖掘、整理、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统战功能,为构建大中华文化圈、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而显现"法宝"的新作用。

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其民族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文化发展速度却明显滞后,文化影响力也亟待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统一战线的人才优势和工作平台,在不断培育、发展、传播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要努力超越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从而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新的繁荣和昌盛。(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11年9月28日)

关于在高邮市车逻镇师伙村驻点调研情况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的部署要求,9月6日至9日,我到高邮市车逻镇师伙村驻点调研。这个村是我1986年在高邮担任县委副书记时的工作联系点。20多年后重返故地,感慨颇多、感受颇深。这次调研吃住在农村,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慰问老党员和特困户、看望农村教师、考察民营企业和居民小区,与村民面对面促膝谈心,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与当地干部和群众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共同谋划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与改善农民生活的思路和办法。同时考察了高邮市经济社会发展、统战工作和菱塘回族乡民族工作,对统战工作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

高邮市车逻镇师伙村位于车逻镇政府以东约1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386户,1481人,1678亩耕地。村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共有党员51名。近年来,师伙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村容村貌变化很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比较富裕,人均纯收入1166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44元。经济基础较好,全村共有个体私营企业47家,去年工业产值超过3亿元。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总体比较满意,对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

一、调研情况

这次活动主要开展了五项工作。

一是召开座谈会。6日下午召开师伙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党支部、村委会4名负责同志和5名村党员代表、3名村老党员、10名村民代表、2名村民营企业家参加座谈会,不少群众自发前来参加座谈。座谈中,16名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踊跃发言,就发展村级经济和社会公共事业等提出意见、建议。

村支部书记孙秀兰介绍师伙村的情况,反映村办企业改制后,集体收入减少了,但仍要承担许多民生工程的实施,村级债务居高不下。村委会主任管荣反映,车伯渠在师伙村境内受到雨水冲刷,部分地方出现坍塌,影响近8000亩农田灌溉,亟须进行改造。村会计师仁月反映,村干部向群众收费难,有些群众调侃村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是"收费和被收费的关系"。民营企业代表师明建议,减少对民营企业的评比、表彰、考核,减轻企业负担。原村支部书记金传辉建议,加大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村级组织有足够的财力运转。老村主任屠志源反映,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太高,报销比例偏低,村民到大城市看病报销起来不方便,现行农业保险理赔标准偏低。老党员师成安反映,通往各个组的道路还没有全部实现硬质化,下雨时行走不便。村民代表管在元反映,过去村支部一直是优秀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经济改制后,村级组织收入大大减少,村干部工作难度变大,地位也低、待遇也差。座谈会上基层群众畅所欲言,坦诚地反映了基层的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对解决困难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在座谈会上宣传形势,讲解政策,说明大部分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需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地加以解决。高邮市委书记丁一和县水利局、农工办的同志参加座谈会,现场解决答复有关问题。农民群众对这种形式的座谈会很满意,认为党和政府想着群众,听真话、表真情,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是慰问老党员和特困户。7日上午,走访慰问了村里两户老党员和一户特困户。首先来到师伙村老党员李正莲家。

李正莲,78岁,1953年4月入党,曾担任师伙大队妇女干部,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接着来到师伙村已故老支书师成明遗孀管德英家,师成明是省劳模和优秀党支部书记,也是我当年的基层朋友。上世纪80年代,正是在师成明的带领下,师伙村各项事业红红火火,远近闻名。我希望新一届村领导班子继承老支书的光荣传统,重振师伙村辉煌。最后,来到困难户戚善英老人家,戚善英儿子先天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比较困难。走访时分别向三户人家送上慰问金。

三是关注解决民生问题。6日晚饭后,到开店的老孙家与其交谈,详细询问小店的销售情况和每年的收入情况。村里的老人在门口创业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生活越来越好。接着,又来到旁边的管姓人家,当看到一楼有不少机床时,我仔细询问每台机床的成本、生产产品的销路、产品的利润、经营中的困难。得知师伙村不锈钢加工已形成产业,不少村民依靠这个致富时,我鼓励村干部,要把这种致富经验发扬光大,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7日上午,专门察看便民服务中心,现场了解村民业余文化活动情况。随后,省统战系统捐赠10万元,用于服务中心的改造和扩建。8日上午,来到农民集中居住区,感到发展经济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需要不断推进集中居住区建设,做好小区的各项配套工作,让老百姓吃得好、住得好,过上幸福生活。

四是看望农村教师。7日上午和8日上午,根据教师节前开展"走访农村学校、关心农村教师、支持农村教育"活动的要求,分别走访车逻镇中心小学和菱塘回族小学,实地察看校园建设情况,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食堂,仔细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看望农村教师,了解职称评定、工资待遇、上班交通等方面情况,使农村教师知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同时,省统战系统向车逻镇中心小学和菱塘回族小学各捐赠5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五是调研基层统战工作。先后到民营企业、光彩事业项目和宗教堂点进行调研。重点考察了苏发照明实业公司、顺大公司、曙光电缆公司等民营企业,感到在镇村有这样的民营企业很不容易,它们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力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很大。统战部门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对民营企业金融财税支持政策,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8日上午,来到天山镇光彩事业项目---污水提升泵站建设现场。该镇在全市乡镇中率先成立光彩事业促进会天山分会,并利用这一平台,动员全镇非公有制企业募筹资金共建污水处理工程,首批11家企业共捐赠光彩事业基金357万元,体现了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充分反映了非公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良好品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8日下午,到菱塘清真寺和菱塘民族乐园进行调研,详细了解清真寺扩建修缮、民族乐园建设和全市统战工作情况。近年来,高邮市发展快、变化大,统战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在服务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加强自身建设等工作中,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驻点调研结束以后,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

一是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亟待改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群众表示衷心拥护。但有的基层干部政策观念不强,不愿意上门做政策的宣传工作,自身对土地调整、减轻农民负担、种粮补贴等政策法规理解不到位,执行起来也不够坚决,影响了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部分群众因为不理解,不愿意缴纳以资代劳款、水费、抗旱排涝费等上交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里工作的开展。

二是影响农民致富的资金难题亟待破解。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农民最难的是增收,最缺乏的是资金,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全民创业都需要资金支持,但农村贷款难、财政资金投入少的困难需要有效解决。

三是村级组织负债状况亟待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村组织收入来源有限却要承担通达工程、碧水工程、改水工程、综合整治工程、信息化工程等一系列项目,由于不少资金需要村组织配套,所以新的债务不断产生。去年师伙村集体收入12万元,但负债达92.1万元,主要由支付道路建设资金、河塘疏浚资金、村干部工资等构成。

四是村级党组织建设亟待加强。有的村干部说,现在农村工作难度大,限制条件多,村干部越来越难当。还编了顺口溜:"客商难招,项目难找,房屋难拆,农保难保,承包土地难流转,合法负担难上交,村组债务难化解"。村干部收入偏低,师伙村村干部年平均不到9000元,很多时候还拿不全。村组干部人数偏多,年龄偏大,村干部后继乏人,活力不足。

三、建议和体会

根据调研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体会:第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民营经济在基层是最有活力的,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建议党委政府制定落实好各种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扶持促进民营经济在农村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化解村级债务负担,解决农民增收难度大的问题。

第二,进一步改善农村民生。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特别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增进民生幸福贯彻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帮助村级化解债务,保证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