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奇临证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5:04:3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垂杰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王垂杰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ISBN 978-7-117-17232-5

Ⅰ. ①李… Ⅱ. ①王… Ⅲ. 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 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90156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李玉奇临证经验集

主  编:王垂杰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mobi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232-5策划编辑:陈东枢责任编辑:陈东枢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编辑领导小组

顾 问:李德新 周学文 马 智

张静生 郭恩绵 田维柱

组 长: 杨关林 吕晓东

副组长: 张 兰 吕 静

组 员: 张 哲 王 辰 姜维娜 李思琦

李玉奇简介

李玉奇教授(1917-2011),辽宁银州(今之铁岭)人。他天资聪颖,机敏过人,饱读诗书,过目不忘。为解苍黎之苦,他不择仕途,发奋学医济世,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孜孜七载寒窗,刻苦专攻医术,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28岁时终于学业有成,悬壶济世,走上从医之路。他以济世活人为宗旨,恪守医德,解病人之疾苦,不计得失。由于其口碑极佳,大众力推其担任吉林省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1949年任辽源市市立医院副院长,后调入辽宁省卫生厅工作,由省厅保送到北京学习,毕业后调回辽宁省卫生厅筹备成立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主持中医工作。1956年策划组建辽宁省中医院。1977年任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1978年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91年享受第一批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老中医之一。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李玉奇先生“国医大师”称号。

李玉奇先生是辽宁中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悬壶60载,为无数黎民百姓解除痛苦,行医不分贵贱,不计官民,遇有沉疴痼疾屡奏奇效。他在诸多领域有精深研究和重大建树,著书立说颇丰,并首次提出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 序

1929年2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余云岫等提出“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竟遭会议通过。此案一出,众皆哗然。于此历史关头,一代名医如施今墨、马二琴等,恰巧以中医理法治愈了某些当局头面人物或其家属的重病,用高超的医术予当局者以讽刺的回应,并影响其决策,更因中医人士的愤然请愿,故此案虽言通过,却并未完全实行。

时至今日,中医已几度秋凉。如今,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同仁当齐心协力,趁势振兴!“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医道之隐现,中医之存废,不仅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与否,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出现与否,所谓人能弘道。历史证明,中医名医、大家,无疑是捍卫中医,彰道于天下的引领者。名医之属,教育即可成之,大家之流,非天机不可造就。然而,要想成就名医和大家,即便天资深远,聪慧玄通之人,亦需要学习之参考或借鉴,故历代贤德将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成书,无疑为有志于医的人创造了一定的成才条件。“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乃秉承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中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之精神,汇集我校附属医院李玉奇、李德新、周学文、马智、张静生、郭恩绵、田维柱七位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而成。诸老皆长好医术,不慕荣利,溯源《灵》、《素》,问道长沙,理论独树一帜,临证颇有所得。如:李玉奇老首次提出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其“观舌识病”、“排斥脉象”等诊疗技法亦成为“医林一绝”;周老创新性地提出了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的“毒热”病因学说,并研制出了一系列组方,其中的“消痈溃得康”在十五年前便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并据“从脾论治、内清外柔”的论治思想,组方“血脂络欣”,干预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效果明显;马老认为,万病不离“痰”、“瘀”、“气”、“血”四字,倡“化痰瘀,调气血”之思想,自创“眩得康”、“清肺消炎饮”等方,已制成院内制剂,疗效颇佳;张老自主开发的中药“黄芪复方颗粒剂”(专利号:ZL200610047921.9)、“冠心康颗粒剂”(专利号:ZL200410020644.3)均获国家发明专利;李德新老临床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以此为指导,临证每多获效;郭老常年从事肾脏疾病的研究,尤其对肾小球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整套疗法和方药,所创玉肾露、肾衰饮、尿感灵等颇受广大患者欢迎,发明的可保留灌肠的“降氮煎剂”,更是附属医院肾脏病科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拳头产品,用于临床二十多年,疗效显著,深受国内外患者好评;田老尽得眼针创始人彭静山先生之真传,以“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而享誉于临床,并先后受美国、意大利、韩国、荷兰、也门等国邀请前往讲学和从事医疗活动,深受国外医学界的欢迎。

诸老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科研及中医药教育事业上也披肝沥胆,战功赫赫。他们中有国家“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副组长、“863”计划的负责人,有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科技攻关项目承担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也有国家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他们身兼数职,眼界开阔,理验俱丰,堪为良师。

因此,整理和挖掘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仅有利于中医后学研习,其中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丰富的临床案例,亦可以弥补中医药教材泛泛之弊,对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乃至中医界亦多启发。他们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亦必将激励中医学子慨然奋进!

当然,众编者亦嘱托我强调,言其才有不济,加之时间仓促,虽三易其稿,仍觉有未尽之意、未明之言,其间肯定亦有错误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为整理本丛书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专家、领导、老师,感谢为此次丛书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同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丛书早日付梓,功行天下。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2013年1月2日

吕 序

余尝闻《伤寒》之序,不禁恻隐奋然。求学时,亦怀远志,皆精究方术,救死扶伤类语。然人世微微,几经辗转,今吾已为一院之长,勤于管理,疏于临证,深知自非圣学所传之人,叹矣!后觉,医生固能救人,若得深谋管理,则群贤聚,才尽用,乃活人无算。余自不敢狂诩深谋,却慨然以之为任,故凡有益于中医药继承创新之事,自不遗余力,尽心策略。

古文学之士多不读医书,医家又往往少通文学,文学既不能通,何著医书以救世?我院国医大师李玉奇等七君,素好方术,德艺双馨,喜闻七君众徒,各尽其力,将其师之学术思想、擅长理法、医论医话、个人小传等整理成册,欲以付梓,不胜振奋。又嘱余作序,遂慨然允诺,欣然命笔。纵览七书,喟叹名医之路多有相似,略加总结,兹列如下以代序。

一曰矢志于医。西学东渐,中医几度浮沉,学子每多怀疑中医济世之功,多所彷徨,恐学非道,未敢尽力勉学;当今世界,时有诱惑,今人遂少青灯黄卷之沉寂,多有见猎心喜之浮夸;更有学医为谋业而论,时有见中医就业稍逊,便随世左右,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嗟夫!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屏气凝神尚难登堂探奥,朝秦暮楚岂能救命活人。有近贤总结“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读百家”之学医途径,若无坚定之念,亦妄谈实施矣。孙思邈言:“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诚可信也。

二曰砥砺德行。昔日我读医史,有所疑惑:人之体悟似与德行无关,奈何医术高超者,德行亦高?及阅历日久,方知无念天下苍生之胸怀,则动力不得深远绵长,稍遇挫折,辄思放弃;一遇诱惑,顷刻思迁。医术便为胸襟所限矣!近来又觉,德行非只道德而言,其亦赅意志、修养之谓。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里就认为: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虽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办。此论与我心有戚戚。学子当以德行为先,自觉承担济世大任,修身养性,澄澈世风。今亦列吾学医三境界之论,与读者共勉:下等境界学知识、学方法;中等境界学能力、学智慧;上等境界学胸襟、学气度!温故乃知新,任重而道远。

三曰功夫诗外。陆游辞世前一年,予其子陆遹一信,信中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余论大抵世间智慧,多有相通。由此入此难,由彼入此或易。况若心惟系一物,心胸易仄斜,去路狭隘。不若寄情此物之外,求得平衡灵动。所以为医者,不可局限于医,于医学之外之事,亦当博览汇通,“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琴棋书画,文理学科,均可成为修养之沃土,医学之启源。“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世人或许亦知上述三点之重要,却难寻修行之法门。今此丛书所述之事,既有七君医道之总结,又有诠释上三论之经历,读者必有所益。行文止此,愿该书早日刊行,以飨读者!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夜

前 言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而临床疗效是硬道理,是中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中医学数千年来兴盛不衰,离开临床的强有力支持,教学和科研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临床经验的继承意义重大。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广博而精深。

本书对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宏富的学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分为学术思想、专病论治、杂病经验、用药经验四部分。其中,学术思想部分详细论述李老独特的脾胃学说思想及“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专病论治部分主要介绍了李老治疗脾胃病的个人独特经验及部分脾胃病医案;杂病经验部分收录了李老除脾胃病外的其他杂病的验案;用药经验部分则收录了李老的处方用药心得等。

在编写过程中,承蒙辽宁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本书虽经反复琢磨,然因涉及病种较多,加之吾辈水平有限,恐挂一漏万,有不妥及错讹之处,敬请同道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李玉奇临证经验集》编委会2012年12月第一章 学术思想第一节 脾胃学说发微一、脾胃病的发病机制

通常认为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乃表里为因。《素问·经脉别论》谓:“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故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胃病则脾无所秉受而脾必病。反之,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胃亦病。如饮食不节则胃病,脾无所秉而后病。劳倦过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后病,皆为脏腑气化相通之故。每见脾肿大或脾大性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后多现贫血、呕逆、食少、纳呆等胃的症状。二、脾胃为病可引发诸多病症

现代医学认为,脾胃是两个器官,不能合一而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临床常见,脾胃为病可引发诸多病症,如脾水,《金匮要略》指出:“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脾泄,《难经》认为:“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脾约,《金匮要略》指出:“趺阳脉浮而涩……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风,《素问·玉机真藏论》:“肝传之脾,病名为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故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消,即三消病之中消,中消为病,每因脾经燥热,饮入于胃,如得沃雪,随小便而出,状如米泔。脾泔,常因饮食不节,或恣食母乳,喂乳无度而伤脾气,致面黄肌瘦,大便秘结或便稀或脱发或厌食,睡后盗汗。脾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谷,特有的脾虚秘证,屎如羊粪,或呈细条状便时排出困难,并有里急后重感觉。若腹胀肠鸣经久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见症,需做结肠镜确诊以除外肿瘤。脾虚致秘,为本虚标实,不宜急下,应补益中气。补中益气汤加黑芝麻、桃仁、炒杏仁、火麻仁每奏良效。三、人百病首感脾胃病为先

人百病,首中风,系指六淫之邪为病,随时侵袭肌体,故谓:“风为百病之长”。然而人百病又首感脾胃病为先。可见婴儿出生,食母乳不知饥饱,而食伤脾胃,常见吐乳或大便稀软。之所以啼哭不已,这固然是一种自身本能运动,而更重要的是脾胃病之反应;少年暴饮暴食每多形成胃痞;中年酗酒吸烟,招致脾胃不和而生病;老年牙齿脱落,咀嚼不能,故以后为病。劳倦则伤脾,不能为胃行其气而后病。胃为十二经之海,而十二经皆禀气血滋养于全身,脾又受胃之禀而行其气血,故治脾无异于治胃。四、胃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

胃病伊始多系因于寒、因于火、因于痰、因于食伤、因于瘀血、因于酗酒、因于吸烟、因于寄生虫、因于忧思、因于外伤、因于湿、因于肝气犯胃、因于肿瘤、因于手术后等。故胃脘作胀满而痛感。若胃痛在上脘,多气滞于膻中部位及食管,症见胀满或噎塞感;若胃痛在中脘,多拒食而痛,并向两胁下放射而酸痛;若胃痛在下脘,脐上脐下作痛明显,并时常伴有腹泻。

脾胃为病,总体概括为脾为一身之主,脾气旺则血荣而津润,脾气弱则血枯而形衰,脾气虚则运化气机失衡而生病。临床经验证明:运用治脾理论而治胃,用治脾理论而治大小肠疾患每每奏效,也无异于治胃。(王 辉)第二节 “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

往昔,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众多病例中也曾视为胃脘痛,从因于寒、因于火、因于气滞……而予以辨证施治。实验证明,应用常规手段治疗本病,虽有效果但往往经久不愈。在临床研究中读张仲景氏在《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肺痈为病从脉辨证,并创立方药,为内痈命名和治疗开辟了先河。又张仲景氏治五劳极虚之证不用大补其气血之剂,反用大黄虫丸攻坚破积,悟其意旨在化瘀而后生新。得此启示顿开茅塞,敢于跳出框庭之外另立学说“以痈论治萎缩性胃炎”。按,此观点也并非凭空设想,而是鉴于胃痈与萎缩性胃炎病变机理相同。以痈论治的宗旨意在补气于脾,化腐于胃,调和阴阳,逐瘀生新。亦即从本治于血,从标治于气。二十多年来运用这种学术观点治疗数千例萎缩性胃炎,收到了满意效果,并将此理论用于阻断胃癌变的研究。为便于理解上述观点的形成,不妨阐述一下中医学对痈之为病认识的由来沿革。

病痈,医家每视为疮疡门类,认为皮表多生痈疽,鲜有内痈为患。单单就“痈”而言,古医学常视胃脘疾患为壅,壅乃胃阳遏阻所致。后世医家将“壅”逐渐演化为痈。实际上五脏六腑皆可为痈。考《灵枢·脉度》指出:“六府不合则留为痈”。《素问·病能》指出:“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张仲景氏继《黄帝内经》之后,首先在临床上发现肺痈与肠痈并创立了治疗大法。而后到隋·巢元方在著《诸病源候论》中曾立痈候,其谓:“痈者,由六府不合所生也,六府主表,气行经络而浮。若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则六府不合。荣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于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所折,则荣卫稽留于脉。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血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气者阳也,阴气蕴积,则生于热,寒热不散,故聚积成痈。”由是指出病痈成因。待宋·《圣济总录》有关胃痈及痈的论述又作了精辟的分析:“胃脘痈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并提出以连翘升麻汤、犀角汤、射干汤、麦门冬汤、芍药汤等方药辨证论治,为胃脘痈之治疗奠定了根基。尤有效法者,可见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一书中,正式提出胃脘痈为病,并作了卓有超见的论述。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于嗜酒,因于七情火郁……并很有渊见地提出用薏苡仁汤、清胃散、牡丹散、千金内消散、内消沃雪汤、东垣托里汤等方药,随证治疗胃痈之为病。按:

胃痈之为病,乃胃阳之气不得宣发而受遏抑,所谓胃阳遏抑亦可视为胃之表证,即寒气隔阳。所谓胃的里证乃热聚于胃口。故治疗萎缩性胃炎,不以胃痞论治,不以胃脘痛论治,不以“九心痛”论治,是因脾胃俱病而出现的寒热交错诱发为瘤痈。可见虚寒则胀呕,实热则胃脘灼热而不适,瘀血则吐血便血,非调气所能治之于病本。以痈论治的立论,是李老多年来在治疗胃疾中经过系统观察和运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总结出来的。其中萎缩性胃炎859例,浅表性胃炎1284例,在治疗过程中有些病例在抽取胃液过程中不时发现血水积于胃中。众多病例胃窥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糜烂和溃疡。病理活检屡屡看到胃黏膜充血、水肿,大量炎细胞浸润,胃黏膜腺体减少,呈不同程度萎缩。有的胃黏膜呈局灶性隆起、疣状胃炎、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改变。电子显微镜下看到有的病例胃黏膜炎性细胞变异。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发展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是由继发而来的,罕有原发的。这和胃痈形成因于寒凉不备、饮食不节、劳役伤脾、抑郁伤脾,久而积郁为瘀,瘀久化腐,败腐为痈相对照,恰相吻合。实践证明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病理恢复达72.3%,收到了预期的良效,这为进一步阻断癌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一、萎缩性胃炎诊断要点(一)望身形改变

几经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病患,突出表现为体态消瘦,面色灰垢少华,面容憔悴,目睛少神,眼球活动呆滞,两颊凹陷,精神萎靡不振,少气乏力,呈现出一派苦楚表情。胃脘部呈收缩状态,脾区按之作痛,按痛处向两胁下和背部放射。萎缩性胃炎由中度到重度之际,体重明显下降,每每在3个月以内体重减轻3~5公斤以上。这是本病消耗津液,气血虚亏之特征。值得提出的是体重虽然剧减,并未引起病人的十分关注,疑为过劳或营养不良所致,而忽略了极为重要的病象出现。体重如此剧减不同于一般胃脘痈,多年临床经验证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病患,体重往往不减,甚或不仅不减相对还有发胖趋势,而通过1000多例萎缩性胃炎病人的体重测量统计,无一例不消瘦者。这应该说是萎缩性胃炎综合症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征。萎缩性胃炎患者体重明显下降,亦可视为病变向广度、深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众多的病例中得出的结论是:体重每下降一分病情加重一分,此乃消谷为劳的一种特殊反应,临床应重视这一病象。(二)腕骨诊法、指诊及食管贲门切诊法 1. 腕骨诊法

李老常嘱患者将衣袖撸起,望其腕骨两旁肌肉,用手轻轻按捏,如肌肉丰满有弹性为气血旺盛之表现;如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缺乏弹性为气血亏虚,病邪深入,久病耗损之特征。2. 指诊

嘱患者伸出右手,医者轻按患者中指,如指尖皮肤迅速恢复常色为气血充盈之表现,如指尖发白皮肉瘪皱为气血耗损,久病入络之表征,由此可辨别虚实及病邪深浅,并判断预后。3. 食管贲门切诊法

患者常述咽部不适,有物如梗在喉,吞之不下,咳之不出;或言吞咽困难,哽噎不顺,心口堵闷。李老将三指平铺于患者咽喉下方或剑突下,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唾液通过时闻得咕咕有声则说明存在食管贲门水肿或是贲门失弛缓之表现。治当行气化痰,利水消肿。二、观舌识病(一)观舌先看舌体之形

李老在多年来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发现,舌象能准确地反映出萎缩性胃炎发展的不同阶段、轻重险恶及恢复程度等。这不仅是凭借临床经验,还有临床各项检查为依据。从舌象表现可以初步诊断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和溃疡、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前期。这都经过胃镜、活检得到病理证实,符合率达到95%左右。下面对李老特色舌诊经验简单概括如下:1. 板状舌体

此种舌体平直宛若木板,伸缩自如舌尖椭圆,系脾胃虚弱之象。临床多见于浅表性胃炎及浅表萎缩性胃炎。2. 香蕉舌体

舌体圆细而长,状若香蕉,尖细根粗,体窄而厚,舌体伸出向下微弯,形若香蕉。舌体表面不平,附着颗粒状物,如谷粒撒于舌面。此种舌体为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乃脾气大伤胃阴耗损之象。3. 胖鱼舌体

此种舌体临床多见。舌体宽大肥厚,膨胀满口,其状愚笨。多为湿浊内蕴,日久化热,湿热郁蒸而成。此种舌体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萎缩性胃炎进展期。4. 锯齿舌体

舌体偏薄偏长,边有齿痕,齿形清晰。此形舌体为气阴两虚,内有虚火所致。糜烂性胃炎、溃疡病、疣状胃炎、胃黏膜脱垂等疾患常见此舌。(二)查舌重在舌质,望舌先辨其色 1. 红绛亮带舌

舌质红绛兼紫,舌体两边颜色稍浅,表面有津液敷布,望之反光,形成周边约0.5cm的亮带圈,李老将此亮带圈命名为“舌周边瘀血带”。此亮带舌为重度萎缩性胃炎的典型舌象,胃腑的其他疾患少有此舌。2. 无苔猪肾舌(猪腰舌)

舌质色深紫,无苔,舌面有津液敷布,光滑如镜,状若猪肾切面。舌之根神俱无,常有舌痛或灼热感,此为瘀血明征。此种舌象常见于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期,或不典型增生,或癌前病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3. 舌质裂纹——裂纹舌

舌面中间有纵断裂,形成小沟,舌质颜色紫绛,或淡紫色,此为胃深部溃疡的征象。4. 舌尖部红赤有细粟颗粒——粟粒红舌

此种舌体,舌尖成椎体状,红赤无苔,表面铺有细砂状粟粒,常为十二指肠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外候。5. 龟背舌

舌面纵横断裂,形成近方块样突起,状若龟背之纹,其色赤红,有的上敷薄白苔。此舌临床少见,其涵义有二:一是中晚期肿瘤性疾病,病势深重之候;二是先天遗传,查无病证,是一种遗传性舌质。(三)舌苔 1. 晚秋老云苔

苔厚色白而腻,状如晚秋老云,深层透以黄褐之色,层次不清,舌体偏瘦,舌尖紫红。此种舌苔乃脾胃气败,阳气欲竭,阴液将涸,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舌象。2. 斑块剥脱苔

此种舌苔,苔白或微黄,成块剥脱,界限分明,若胃病日久见此舌苔,候病势较重或将欲癌变。

从众多的病例所见可知:舌质愈红愈无苔,病势发展愈快愈险恶,这在判断萎缩性胃炎进展过程中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指征。舌质失去苔的保护,证明胃气将绝;恰恰相反,当病势好转,舌质随之变淡,舌苔渐生,呈现有神有根之象。三、以脉测证

脉象学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李老反复强调,学好中医要在“脉诊”上狠下功夫,诊脉可以辨别病情进退,判断愈后。有些病症虽临床表现不甚明显,然而单从脉象便可断其“生死”。这就是李老“以脉测证”的又一临床绝技。

萎缩性胃炎反映在脉象上,非常微妙,有时从脉辨病,有时舍脉从证。脉来沉细、沉弦多为脾胃病轻症或重症之缓解期,若脉来洪大有力,多为萎缩性胃炎加速进展期,或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之病理反映。通常按脉学理论言之,久病当虚,脉已应之,应当见诸沉伏缓弱,才谓脉证相符,今脉来反躁,此脉证殊异。不能理解为病人元气未伤,脉来有神,药到豁然而愈,乃是机体内存在异乎寻常的病态因子,此乃格阳脉象,其因基于阴不内守,孤阳外越,有如强弓之弩,这是临床经验的结晶。临床见此脉象应引起医者的高度重视,作进一步详查,明确诊断。切脉经验证明,萎缩性胃炎凡脉来洪大或弦数,可见三种病象:①萎缩性胃炎重度期并伴重度肠上皮化生改变;②早期发现胃癌;③体内隐藏着其他肿瘤。

病势左右于脉,而脉又反映于病。重度萎缩性胃炎进展期,所出现的脉来弦实有力而洪大,是强弓之弩的排斥反应,称为李氏排斥脉象。这种排斥脉象从妊娠反应即有所体现,如女子受孕,约在40天后,脉来呈滑象,滑脉如珠,往来流利,珠行而转富有生气,告知机体内有小生命存在,而同时出现的恶阻,又告知想要用自然吐法,将突如其来附寄机体内的生命排斥掉。妊娠恶性呕吐,即是强烈的排斥反应,而这种排斥是生理一过性的,待适应后,这种排斥现象也就消失了,而滑脉反应也不敏感了。再如温热病解表后均认为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愈),汗后身热脉躁(洪大)则不安(未愈)。所谓不安,一是汗后伤津,一是病变传里而误汗,这都说明正与邪争反映于脉的道理。萎缩性胃炎从脉象观察,病之好转脉转弱,病之告急脉转强,所谓强则邪胜于正,所谓弱则正胜于邪。弱乃平脉,洪大弦实乃病脉。

在临床上,洪大弦实之脉象屡见不鲜,经李老“以脉测证”诊断的病例,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多符合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改变或为早期胃癌。亦有少数病例,在排除胃脘恶变之后,通过脉诊提示,经进一步详查,早期发现其他脏器的肿瘤。临床还可见有些患者单手脉洪大弦实,而另一只手的脉象沉细、沉弦。弦实有力提示恶变,沉细、沉弦为正气未虚之象,此种情形多预示体内肿瘤为良性。四、临床辨证

胃脘为疾之辨证,首先辨其成因之虚、实、痰、热、气滞、血瘀,咎其成因所表现出来的征象,而后予以辨证施治。通常治法是寒则温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热则凉之,瘀则化之。而萎缩性胃炎的成因也是由于上述病因而来的。但是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乃是上述成因最后演化的结果,亦即由郁而变瘀,由瘀而变腐,由腐而成痈。通过临床辨证,特别是采用现代检测手段而得出的这种认识。通过胃内窥镜,病理活检,胃液生化分析,气钡双重照影,超微电镜等检查,所诊断出来的萎缩性胃炎发展过程,也有它的规律性,即由浅入深,由轻变重的自然发展经历,罕见有原发性萎缩性胃炎的存在。俨若伤寒六经传遍,所不同者没有直中。萎缩性胃炎辨证区分,可分为虚寒证、虚寒化热证、郁热证、瘀血证。浅表性胃炎可视为萎缩性胃炎的表证,亦即虚寒证的初期;浅表萎缩性胃炎,可视为萎缩性胃炎的半表半里证,亦即虚寒化热证居多;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视为里证,亦即郁热证;重度萎缩性胃炎或伴糜烂或伴重度肠上皮化生改变,或不典型增生者视为瘀血证型。临床见证表现为:(一)胃脘虚寒证

症状:可见胃痛隐隐,喜温畏寒,若食生冷胃痛加重,或伴见呕恶,大便稀溏,舌淡绛,脉紧或沉细。

治法:温胃祛寒,行气止痛。

方药:救胃导滞汤。

柴胡15g 草豆蔻15g 小茴香5g 黄连10g

砂仁15g 山药20g 厚朴15g

若证见恶心,法以平胃理脾治之。且分虚、实为病,虚者乃脾虚胃寒,宜温之健之,加党参20g,白术15g,干姜5g,丁香10g。实者乃胃中停有宿食不化而作恶,加藿香15g,木瓜15g,神曲15g,代赭石15g,旋覆花15g,莪术15g。若遇腹泻不止者可加用芡实20g,诃子15g。(二)虚寒化热证

症状:若病程日久气郁化热可见胃痛,胃胀,吞酸,口干,大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