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名人轶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5:43:40

点击下载

作者:吕程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历史名人轶事

中外历史名人轶事试读:

第一章 名人的故事

爱国文豪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市人。1881年9月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5月给《新青年》写稿时开始用的笔名。

鲁迅七岁就读私塾,十二岁进入绍兴最为严格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后来因家境破落,曾一度寄居在城郊外婆家,接触农村生活,这为他后来写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98年5月,鲁迅到南京,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学习期间,他接触了维新派宣传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902年毕业后,两江总督端方派他去日本留学。同年4月到日本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那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分为反清派和保皇派,鲁迅经常参加反清民主派的各种集会,带头剪去发辫。1904年在弘文学院毕业后,同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来发现学医不能救国,以为文学才能启发和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1906年3月,他下决心放弃学医,改习文学。1908年,他在日本参加反清的组织光复会。1909年夏,因家境困难,离日回国。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先在杭州教书,后又回故乡绍兴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因临时政府北迁,鲁迅又随政府到北京任职。后又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鲁迅极为痛苦,思索着国家民族的出路。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鲁迅以十分喜悦的心情“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这时他积极参加正在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号召青年起来推翻那吃人的封建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石。此后,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在那里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1921年12月,他发表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后编入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于1923年8月出版。在这同时,鲁迅还创作了大量的杂文,以尖锐、泼辣、生动的战斗风格批判封建礼教,揭露尊孔复古主义。1922年2月,在《晨报》副刊上,他发表了《估〈学衡〉》一文,象犀利的武器击中的复古派的要害,表现了他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后来,杂文成为鲁迅战斗的主要武器。这个时期,鲁迅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革命的群众运动逐渐高涨。1924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这时,新文化运动阵线开始分裂,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与资产阶级右翼胡适等人的现代评论派进行不妥协的斗争。这一时期他所写的十一篇小说编为《彷徨》一书出版。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工农革命运动迅猛发展,鲁迅受到了很大鼓舞,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定居。此后,他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他到上海不久,就跟创造社、太阳社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在论争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逐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许多以前认为很纠缠不清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看,就明白了。”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领导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还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革命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结识了柔石、殷夫等革命作家,与一些革命团体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积极投入并领导文学革命运动。

1930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鲁迅等人发起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为纲领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又与茅盾等一起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聪明(简称“左联”),他被选为“左联”的常务委员,并亲自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文艺研究》等。他率领广大的左翼文艺战士对买办资产阶级的文学团体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战斗,成为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文学运动的主将。左翼文艺运动的深入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惶恐,蒋介石在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统区的革命文化活动发动了一个反革命“围剿”。鲁迅成为他们“围剿”的主要目标。1930年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堕落文人”的罪名通缉鲁迅。1931年2月,柔石、殷夫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反动派秘密杀害,鲁迅的处境也十分危险。但是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冲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仍然在“左联”的秘密刊物上发表了纪念战死者的文章,向国外揭露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1932年,鲁迅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担任上海分会委员。第二年6月,国民党特务暗杀杨杏佛,把鲁迅也列入了要暗杀的黑名单。他不顾国民党法西斯的迫害,亲赴上海万国殡仪为杨杏佛送殓,回去后写了有名的悼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时泪洒江南雨,又为斯为哭健儿。”9月,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远东反战会议,鲁迅被推为名誉主席团成员。1933年,鲁迅还会见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和美国进步记者斯诺。

这期间,鲁迅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揭穿所谓“自由人”文艺自由论和所谓“第三种人”文言复兴的中立的伪装,揭露他们的反动实质和帮凶面目。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鲁迅以极大的热情通过史沫特莱拍电报给中共中央,电文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向中共中央表示祝贺和敬意。鲁迅还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着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和《清贫》两本手稿,为中国革命留下了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献。

1936年4月,鲁迅在重病中会见了奉党中央之命由陕北来上海的冯雪峰,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表示无条件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赞成一切文学家,任何派别的文学家,在抗日的口号下统一起来的主张,同时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鲁迅的一生,为祖国留下了七百余万字的著译,加上日记、书信等达一千万字以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与世长辞。

伟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家乡在现在湖北的秭归,离长江三峡不远。这里风景奇美,山影水声迷人动听,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可是楚国统治者腐败无能,不图进取,使国力渐渐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来到都城劝楚王改革图强。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击,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赶出都城,流放到了远方。

屈原一片爱国心不被人理解,难过极了。有人劝他:“楚国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别国去,照样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说:“我爱我的楚国,为它的命运担忧,为百姓的痛苦伤心。明知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它出力。”

屈原写了许多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龙驾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飞往远方,离开楚国,忽然回头看到了可爱的家乡,立刻停住了脚步。他的仆人哭了,连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国,并下决心:“如果不能实现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国!”

不久,屈原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入了汩罗江(在现在湖南)。他对楚国的爱也就是对中国的爱,对自己所属民族的爱。所以全国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每年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

从军卫国邓世昌

邓世昌自幼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开战后,邓世昌指挥着致远舰首尾炮齐发,多次击中日舰,致使有的敌舰丧失了战斗力而逃出战列。当邓世昌看到号称“帝国精锐”的日本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等4舰,正由北洋舰队的右翼向左回旋,逼近定远舰,企图施放鱼雷偷袭时,他立即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驶至定远舰之前迎战来敌。陷于强虏包围之中的致远舰多处中弹,水线下受伤,甲板起火,舰身亦发生倾斜。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邓世昌大声激励全舰将士:“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邓世昌见日舰吉野横行无忌,早就义愤填膺,就下定决心与它同归于尽,借以保证全军的胜利。他对帮带大副说,敌舰队就仗着吉野逞凶狂,如果把它打沉,那么我军即能打赢这场海仗。说罢,他果断地率领全舰官兵,怀着满腔怒火,驾着“火龙”,在弹雨中向吉野猛冲过去。吉野舰上的敌人被中国军队的勇敢行动吓坏了,有的狂喊着乱窜,有的跳水逃命,乱作一团,就在致远舰将要撞毁吉野号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声巨响,致远号被敌舰鱼雷击中,锅炉爆炸,逐渐沉向海底。邓世昌坠海后,他的随从刘忠把救生圈递送过来,但他坚决不接。这时,他养的爱犬也游到身边,“衔其臂不令溺,公斥去之”,它又叼住邓世昌的发辫,使他不能沉入海中。邓世昌义不独生,誓与致远舰共存亡,毅然地用手把爱狗按入水中,随之自己也没入万顷波涛之中。致远舰200多名壮士,除27人遇救外,全部壮烈牺牲。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精忠报国马本斋

马本斋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回民之家,小时候常听母亲讲“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和“花木兰从军”的故事,非常钦佩古代英雄精忠报国的精神。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寇的野蛮暴行,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使马本斋义愤填膺。他再也沉不住气了,乡亲们也纷纷来找他拿主意。马本斋愤激地说:“咱回回有句话,‘对恶狗用棍子,对强盗用刀子’。不抗日,日子设法过,不拉队伍,就没法杀鬼子。”经过马本斋的说服动员,1937年8月30日,一支手持大刀、长矛和鸟枪的庄稼汉组成的抗日武装――回民义勇队在东辛庄的清真寺庄严成立了。在清真寺的古松上,张贴着一张醒目的条幅:“主助俺,伊斯兰,回族男,猛虎胆,专打鬼子保江山。”村上的有志青年纷纷报名,队伍很快发展到几百人。这支回民抗日武装成立不久,9月中旬就在马本斋的带领下,成功地伏击了日军一辆从河间开往沧州的军用汽车,全部消灭了车上的敌人,并缴获了部分军械。义勇队首战告捷,加强了自己的武装,鼓舞了整个队伍的士气。“回民义勇队”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很快在华北平原上传开了。随后,马本斋领导这支队伍不断打击敌人,取得了一次次可喜的成果。同时,他又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到:“水浅掀不起大浪”,只依靠回民义勇队孤军奋战,绝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将这支队伍汇入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才能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这时,党组织也正在寻找马本斋。1938年春,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孟庆山派刘坟同志与马本斋取得了联系。刘坟传达了党组织的意见,希望马本斋率领回民义勇队加入八路军。这正是马本斋梦寐以求的愿望。没过几天,他就率领这支土生土长的回民抗日武装去参加了八路军,踏上了新的征程。出发之前,马本斋向全村父老乡亲立下铮铮誓言:“此去投军,坚定不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灭日寇,誓不罢休!”经过长时间艰难的探索,马本斋和他领导的回民义勇队终于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1940年初,八路军回民支队发展到两干多人,在马本斋卓越指挥下,取得了一系列战斗胜利。比如康庄战斗,马本斋采用“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的作战方案,全歼日军60余名及一部分伪军,缴获了多门轻重机枪和大炮,而回民支队则无一伤亡。斗争越来越激烈,但回民支队却越战越勇,越战越强大,日联队长山本见用武力征服不了马本斋,就改换手法,抓马本斋的亲属,然后诱降、劝降、逼降。马母被抓了,她痛斥敌人:“狗强盗,别做梦了,我是中国人,我生养的孩子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马母绝食七天,壮烈牺牲。冀中军民闻讯,莫不感动。马本斋抑制住心头的悲痛和怒火,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他没有流泪,把仇恨化作无尽的力量,凝聚在杀敌的刀枪上,更加英勇地为祖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由于长期艰苦作战,马本斋积劳成疾,不幸于1944年2月病重去世。

回民支队在去延安的路上,得知司令员病逝的消息,无不失声痛哭。杨得志司令员说:马本斋的死,比泰山还重。他像莽莽昆仑巍然屹立;他像滚滚江河奔流不息,他是我党我军的骄傲。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扬了他光辉的斗争经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毛主席写下了“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彰马本斋烈士的功勋,党中央决定将河北省献县东辛庄,命名为“本斋回族自治乡”,将烈士的遗骨迁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瞻仰。马本斋烈士既是回族同胞的光荣,也是祖国母亲的骄傲!

民族尊严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英雄少年赖宁

英雄少年赖宁,家住四川石棉。这里山高路险,地处偏僻,没有大城市那样的繁华热闹。可赖宁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把家乡看成祖国大家庭的一部分。

他的家就在有名的大渡河边上,他常到河边玩,还特别喜欢登山。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组织同学们成立了“探险队”,带着大家攀登一座座山峰。每爬上一座山,他就站在山头上眺望四周的山水,高声说:“祖国的山河真是壮丽多姿呀!”他立下了志愿,长大后做个地质工作者,要走遍祖国的奇山丽水!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家乡虽然比不上繁华的城市,可是别人都羡慕这里,我们也为之感到自豪⋯⋯大渡河日夜不停地为县城奔波,大山为县城的绿化尽了全部力量,我们能不为有这样两个热爱家乡的勇士感到自豪吗?别人能不为之羡慕吗?”

后来,当山上起火、大片森林被烧着的时候,赖宁奋不顾身上山灭火,献出了年仅14岁的生命。他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他平时的言行中,不难得出结论。

舍家为国林觉民

林觉民是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烈士。他小时候聪明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他和妻子互敬互爱,家庭生活十分美满。

但是他还有更大的志向,就是拯救受苦受难的祖国和广大人民。为了这个志向,他毅然离开家庭,离开父亲、妻子和孩子,去日本留学。几年以后,他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回到国内,准备参加广州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因为要召集家乡的同志,他回到家中。见到年老的父亲和可爱的妻儿,想到起义如果失败,牺牲了生命,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他心里很不平静。可他不忍心说出真情,又匆匆离去了。

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给父亲和妻子写了绝笔信。他对父亲说:“我死了,让大人吃苦,弟弟妹妹也无人照顾。然而我的死对全国同胞有用处。”他对妻子说:“我们有过甜蜜幸福的生活,正是为了让天下人都得到幸福,我才宁愿去家舍命,离开你,为天下人谋求永远的幸福!”

几天后,林觉民在起义中被俘牺牲,死时才25岁。他为国舍家的情操,教育了一代代青少年。

不顾生死任弼时

任弼时也是一位老革命家。他16岁那年,中学快毕业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不能再升学。出路在哪里?他开始为谋求职业而奔走。做什么好呢?他想到自己会画像,就对同学们说:“虽然现在职业很难找,可凭一技之长,也不难活下去。”

那么,任弼时后来就真去给人画像了吗?不。他寻求了一种神圣的职业:投身革命,要为国家和人民寻找出路。为了掌握革命的本领,他决定到俄国(后来的苏联)去学习。在给父亲的信中,他这样写着:“人生是为了谋求幸福的,为国家冒险奋勇是男儿的本份。现在祖国在危亡生死关头,正要靠我们这辈青年去建设大福家世界。这是我的责任,达到此目的,就是成功了事业!”

在去俄国的途中,任弼时患了感冒,被赶下海船,他趁人不防备又机智地爬了上去。过境的时候,他又被扣留,脱险之后,就一个人步行到达了会合地点,赶上了同行的伙伴,一起到了莫斯科。为了救国,任弼时把个人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投笔从戎班超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班超,一个女儿叫班昭,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儿俩都很有学问,可是性情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可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文言叫做“投笔从戎”)。

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个代理司马,立了战功。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勒索财物,鄯善王很不满意。但是这几十年来,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他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他就挺殷勤地招待着他们。

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跟随从的人员说:“你们看得出来吗?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

话虽这样说,毕竟只是一种猜想。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班超装得早就知道的样子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住在什么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来是瞒着班超的。那个仆人给班超一吓,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只好老实回答说:“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立刻召集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对他们说:“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你们看怎么办?”

大家都说:“现在情况危急,死活全凭你啦!”

班超说:“大丈夫不进老虎洞,怎能掏得到小老虎(文言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帐篷周围,一面放火,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一定着慌。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办了。”

大家说:“好,就这样拼一拼吧!”

到了半夜里,班超率领着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那天晚上,正赶着刮大风。班超吩咐十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二十个壮士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其余六个人顺风放火。火一烧起来,十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二十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

匈奴人从梦里惊醒,到处乱窜。班超打头冲进帐篷,其余的壮士跟着班超杀进去,杀了匈奴使者和三十多个随从,把所有帐篷都烧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天刚发白。班超请鄯善王过来。鄯善王一看到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就对班超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

班超回到汉朝,汉明帝提拔班超做军司马,又派他到于阗去。明帝叫他多带点人马,班超说:“于阗国家大,路程又远,就是多带几百人去,也不顶事。如果遇到什么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烦。”

结果,班超还是带了原来的三十六个人到于阗去。

于阗王见班超带的人少,接见的时候,并不怎么热情。班超劝他脱离匈奴,跟汉朝交好。他决定不下,找巫师向神请示。

那个巫师本来反对于阗王跟汉朝友好,他装神弄鬼,对于阗王说:“你为什么要结交汉朝?汉朝使者那匹浅黑色的马还不错,可以拿来给我。”

于阗王派国相向班超去讨马。班超说:“可以,叫巫师自己来拿吧。”

那巫师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儿取马。班超也不跟他多说,立刻拔出刀把他斩了。接着,他提了巫师的头去见于阗王,责备说:“你要是再勾结匈奴,这巫师就是你的榜样。”

于阗王早就听说班超的威名,看到这个场面,也吓得软了,说:“愿意跟汉朝和好。”

鄯善、于阗是西域的主要国家,他们结交了汉朝,别的西域国像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疏勒(在今新疆喀什噶尔一带)等也都跟着跟汉朝和好了。

西域各国从王莽执政时期起,跟汉朝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五年。到了这时候,才恢复张骞通西域时期的那个局面,双方又经常有使者和商人交往。

过了两年,汉明帝死去,他的儿子刘炟即位,这就是汉章帝。

牧羊苏武

苏武,西汉武帝时中郎将。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任苏武为汉朝正使,护送匈奴使节回国。苏武到达匈奴完成皇命后正准备起程回汉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缑王和汉朝叛使卫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划叛乱,准备联络卫律投降匈奴时所带来的原汉朝兵将,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虞常十分忠心于汉朝,痛恨卫律叛国求荣的可耻行径,苏武和张胜出使匈奴,虞常很高兴,虞常在汉朝时就和张胜经常来往。虞常秘密地找到张胜说:“听说汉武帝十分痛恨叛国的卫律,我可以暗地里埋伏人除掉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万一我出现不测,希望你回汉后能够照顾他们。”张胜同意了虞常的计谋,并给了虞常一些钱物,支持虞常的行动。不料虞常被人告发,单于发兵追捕,缑王等人被杀,虞常被活捉。

事情败露后,张胜担心与虞常密谈的话泄露,受到牵连,就将与虞常的事情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了这般地步,你才告诉我,看来我也难免受到连累,我是代表汉朝出使匈奴的,如果我受到了凌辱,就等于是汉朝的耻辱,辜负了皇帝对我的信任,不如早些死了好。”说完拔剑刺向颈部。常惠等人急忙拉住苏武,抢下佩剑。虞常在受审时,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不得已说出了张胜。单于听到汉使张胜参与刺杀活动,大怒,准备杀死张胜和苏武。匈奴左伊秩訾劝阻说:“处死汉使未免过分了,他们不过是想谋杀卫律,应该让他们全部投降。”单于命令卫律召见苏武。卫律向苏武说明了单于的旨意,等待苏武的回答。苏武说:“我出使匈奴,是为了汉匈和好,如今让我投降,玷污了使命,纵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国呢?!”说完拔出剑向胸膛刺去。卫律大惊失色,急忙上前抱住苏武。他见苏武已经身受重伤,便赶快召来巫医,进行一番救治。过了很长时间,苏武才苏醒过来。常惠等人痛哭着将苏武抬回营帐。

苏武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气概,单于深感钦佩,更希望能劝降苏武,为匈奴效命,早晚都让人去问候,以此软化苏武。

苏武恢复健康后,单于命令卫律审问虞常和张胜,并将苏武带去听审,想借机逼降苏武。在审问中,卫律将虞常当堂杀死,苏武镇定自若地说:“只要你有胆量敢杀汉朝正使,我并不怕杀,请杀吧。”卫律见以死相胁,并未奏效,于是换上一副笑脸说:“你如果知趣的话,我劝你还是早些投降吧。你看我自从弃汉归顺匈奴后,不但得到了单于的重用,被封为王,手下有了几万人马,而且牛羊遍山,过着富贵的生活。你如果今天归顺了匈奴,明天就会和我一样富贵荣华。不然的话,白白死在这草莽荒野,有谁知道你的忠心呢?”听完卫律的一派胡言,苏武怒骂道:“你身为汉朝使臣,却忘恩负义,背叛君王和国家,像你这种无耻之徒,我再也不想见你!你依仗单于的信任,随意杀人,从中拨弄是非,挑唆汉朝和匈奴相斗,却幸灾乐祸,真是无耻之极。”

苏武面对威胁利诱,始终恪守为臣之道,忠君爱国,保持自己高尚的气节。所以尽管卫律使尽了各种手段,终未能使苏武有丝毫动摇,无奈,只好回报单于。单于听说苏武如此坚贞不屈,就越想得到苏武,于是命人将苏武关到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想以肉体的折磨迫使苏武屈服。匈奴的气候很寒冷,北风夹着大雪呼啸不止。苏武躺在地窖里,渴了吃把雪,饿了就吞吃毡毛,居然活了几天没有死。苏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没有饮食,还能活下来,使匈奴人感到很惊奇,以为苏武是神派来的。单于对苏武无可奈何,于是将苏武流放到北海牧羊,并对苏武说:“等到公羊下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苏武十分明白单于的用意,是决意不会放自己回汉朝的。

北海是一片原始大地,千里没有人烟,气候异常寒冷,积雪常年覆盖,鸟兽罕至,苏武来到北海后,没有粮食,没有饮水,饿急了就挖鼠洞,将洞中的草根、野果取出充饥。苏武手持节杖放羊,昼夜不肯放下象征汉使身份的节杖。时间长了,节杖上的旄、毛全部脱落,苏武仍然不肯丢掉。就这样,苏武伴着节杖和羊群,在这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北海,度过了艰难漫长的岁月。

苏武在北海期间,曾经和苏武在一起做过汉武帝侍中的李陵,投降了匈奴。李陵很想去探望苏武,又怕单于怪罪,后来单于听说李陵和苏武有过交情,就派李陵去北海劝降苏武。李陵来到北海后,对苏武说:“单于一直在等待你回心转意,今生今世恐怕再难回到汉朝了,在这万里荒原之中白白受苦,又有谁知道你的忠义呢?近些年来,皇帝年事已高,总是做出反复无常的事来,大臣中没有什么过错就被灭族的有几十人,您还为谁效忠呢?希望你能听我的劝说,不要再推辞了。”苏武说:“我心甘情愿以身报国,如果单于一定要我投降,那么,我只有一死示忠心了。”最后,李陵没有办法说服苏武,只好告别了他,离开北海。

此后,李陵让妻子给苏武送去过几十头牛羊,表示与苏武的旧情不忘。李陵再次到北海看望苏武时告诉他皇帝死了,苏武听后,面向南方大声痛哭,一连哭了几个月。

汉昭帝即位后,又过了几年,匈奴又向汉朝表示恢复和亲,汉朝要求匈奴放回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又派使者去匈奴,常惠设法买通了看守他的匈奴兵,趁着黑夜去会见了汉朝使者,将苏武被囚的全部情况告诉了使者,并献计告诉使者如何揭穿单于的欺骗。

第二天,汉朝使者面见单于,又提出了放回苏武的要求。单于说:“这件事我早已告诉你们,苏武已经死了。”汉使者说:“你们明明是不讲信誉在欺骗我们,我们皇帝在打猎的时候,射中了一只雁,雁的一脚上系有一条绫绸,是苏武写给皇帝的信,信中说被囚到北海牧羊,怎么死了呢?!”单于听后,大吃一惊,只好说实话,并立即派人去北海将苏武接回来,送苏武回汉朝。

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带着剩下的9个人回到了汉朝京城长安。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准备了牛、羊等大批祭物,拜祭了汉武帝的灵位,将节杖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出使匈奴时,年龄不过四十几岁,经过19年的磨难,头发已经全白了。苏武忍屈受辱,忠贞不屈,永不失节的感人事迹,震撼了朝野,汉朝的百姓、官员,提起苏武都敬佩之至。忠臣之道,传颂千年。

抗日名将张自忠

现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张自忠命名的街道。因为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将军,是“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经常教育部下:军人只有以必死的决心去战胜敌人,才能对得起国家和自己的良心。

1940年5月,国民党军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军在湖北襄樊一带抗战。大洪山一战,他们消灭了1000多名日寇。日军疯狂报复,派重兵包围过来。张自忠和士兵们坚决抵抗,他手举步枪高喊:“弟兄们,一定把敌人消灭!”一天过去了,阵地还在,他们却一天没吃东西。第二天,敌人用飞机大炮轰炸。张自忠几次率军反击,没有成功。部下劝他突围,他说:“我要撤了,这一带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体来保卫湖北西部河山!”后来他们被困在杏儿山上,无法冲出去。张自忠左肩受了伤,他说:“我是不打败仗的,败只有死,我不能对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敌保国。”

日军冲了上来,张自忠身中数弹,仍然立在山头,坚持抵抗。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部,血喷不止。他倒在地上对副官说:“我这样死得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心里平安。”说完,他又顽强地站起来,向敌人扑过去,敌人的子弹又射中他的腹部和头部。张自忠为国尽忠了,他是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中职务最高的一个。

老革命家吴玉章

我国的老革命家吴玉章,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年轻的时候,他到日本留学,在一所学校里读书。1904年元旦那天,学校把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挂出来庆贺,可是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气愤极了,带着中国学生找到校方负责人,提出抗议说:“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学校如果不道歉,不纠正错误,我们就罢课,绝食。”校方不满意地说:“平日我们对你那么好,你家经济困难,我们不催你缴学费,还发给你零花钱,你为什么带头反对学校?”吴玉章严肃地说:“学校对我好,我很感谢。但是挂旗这件事是关系国家荣辱的大事。我不能不誓死力争啊!”校方只好承认了错误。

10年以后,吴玉章已经成为一个革命家了。有一次出国,他坐在日本的轮船上,正好又赶上1914年元旦。船上挂起万国旗庆贺,可仍然没挂中国国旗。吴玉章记起10年前的那件事,痛心地想:祖国贫弱,政府无能,被外国人瞧不起,挂国旗也想不到中国!可我是中国人,能眼看祖国的尊严受到伤害却视而不见吗?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领船上的中国同胞向船长提出抗议。船长见中国人这样爱国,又这样心齐,慌忙赔礼道了歉。

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字鹏举,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民族精英李四光

人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比作使中华腾飞的两个“翅膀”,是非常正确的。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会有国家的强盛。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科学家。为了建立中国的地质科学,探明地下宝藏,他到外国留学后,不愿在外国当工程师,而是回到国内,不辞辛苦地到各地考察,进行地质研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他把力学的理论用到地壳变动的研究中,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理论,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国人一直说我国是贫油地区,用石油只有从外国进口。李四光不信那一套。他经过周密考察,用自己的理论,推断中国的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后来,科技工作者和石油工人,根据这一理论,果然在我国东部找到了大油田,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石油生产基地。这不但证实了李四光预言的正确,还彻底甩掉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现在我国不仅可以石油自给,还出口到国外,大大增强了国力。

像李四光这样为祖国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还有不少。他们是爱国者的典范,是民族的精英。

虎门销烟林则徐

公元1838 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1839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关防示稿》,《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

广州处在暴风雨的前夕,不管是欢欣还是惧怕,期待还是仇恨,它总归要伴着雷鸣闪电,铺天盖地的来了……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成为历史的巨人。

第二章 历史中延续的故事

舍儿救孤程婴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屠岸贾,本是晋灵公的宠臣。灵公被赵家的人刺杀后,景公即位,升屠岸贾为大司寇,屠岸贾要为灵公报仇,阴谋发动一次政变,夺赵氏之权,灭其族。

赵盾部将韩厥赶紧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赵盾的儿子赵朔。后在韩厥的保护下,赵朔怀有身孕的妻子即景公的姐姐,躲入宫中,幸免于难。不久生下男孩。屠岸贾得知这一消息,到处搜缉小男孩,妄图斩草除根。

赵盾生前一位忠诚的门客,名叫公孙杵臼,在当日赵府被围的时候,便约门客程婴一起殉难,程婴说道:“赵夫人怀了孕,若生下男孩,我还得把他好好地抚养大;如果是女孩子,到时候再死也不迟。”公孙杵臼非常赞同程婴的见解。后来听说公主生的是女孩时,公孙杵臼大哭起来:“天啊!你真的要灭绝赵家吗?”程婴却劝他说:“未必可信,我先去打听一下!”于是,千方百计与公主取得联系,按当初约定,男孩为武,女孩为文。公主给他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一个“武”字。这时,两人方知公主所生是个男孩,两人无限欢喜。等到屠岸贾搜宫一无所获时,二人又商议起来。

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次他们虽未搜出,以后必定还会再搜!那要怎么办呢?必须想想办法,把孩子偷出宫来,藏在远方才保安全。”

公孙杵臼想了许久,问程婴:“保全孤儿一死报恩,哪一件事更困难呢?”

程婴说:“当然是一死报恩容易,保全孤儿更难了。”“那好极了,兄为其难,弟为其易,赵氏上代对你很好,那你就该勉为其难,担当起保全孤儿的责任吧!”“此话何意?有何计策?”“只要能找到一个最近出世的婴儿,冒充是赵氏的孤儿,由我抱往首阳山躲起来,你就去告密,屠贼搜到了假的,就不会再受威胁了。”“那就再巧不过了,”程婴说:“我的妻子也刚生下了一个男孩,和孤儿的生日相近,可以代替。但是,你犯了藏孤之罪,必定处斩,那……”说到这里,眼泪禁不住簌簌地落了下来。

公孙杵臼生气了,说:“哭什么?这是件大事,也是好事。你立即去抱儿子过来,然后去找韩厥将军,把孤儿设法安置好!”

程婴收泪回家,在半夜里,悄悄地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带往首阳山去,随即前往面见韩厥,给他看看掌上的“武”字,再把公孙杵臼的计划告诉了他。韩厥大喜,便对程婴说:“恰巧赵夫人有病,叫我去请一个信实的医生,你只要能把屠贼骗到首阳山去,我就会设法把孤儿弄出来的。”

计策安排妥当,程婴就往屠岸贾处去告发:“只因自己和公孙杵臼是赵家门客,受赵夫人委托,秘密带走赵氏孤儿,逃匿深山,恐日后事露,全家遭斩,因而,先行前来报告,可保全家性命,且可得到千金赏赐。”“孤儿现在什么地方?”屠岸贾问。程婴视左右退出,然后悄悄地告诉他:“现藏匿在首阳山深处,务必要迅速行动,否则将逃往秦国去了,还要大夫亲往,别人多与赵氏有交情,信赖不得!”

听罢所言,屠岸贾大喜,亲自率领3000甲兵,程婴带路,直奔首阳山去,山路崎岖,阴暗幽僻,好一会儿才见有一茅屋。程婴说:“在这里。”说罢敲门,公孙杵臼出迎,一见情形,回身便走。程婴高声喝道:“不要跑,屠大人已经知道了,特地亲自来取,快把孤儿献出来吧!”

士兵已把公孙杵臼抓了起来,去见屠岸贾。屠问:“孤儿安在?”

公孙杵臼气愤地说:“没有!”屠岸贾不理会,下令:“搜!”搜到壁室里,见锁着,就冲进去,里边很暗,只听见有小孩子的哭声,抱起来,见用锦绣裹着。

公孙杵臼一见,想要扑过去抢,却被士兵们揪住。他就指着程婴大骂:“程婴,你真是混蛋,我和你同受赵氏之托,藏匿孤儿,想不到,你是个小人,居然出卖我,贪图千金之赏,忍心断绝了赵氏的血脉,你真是良心丧尽……”把程婴骂得狗血淋头,满面羞愧。“你死到临头还不知悔?”屠岸贾说,“把他杀了!”“嚓”地一声,公孙杵臼已倒在了地下,身首异处。

屠岸贾接过孤儿,往地上一摔,大笑道:“没曾想到,你赵家也有今日!”

孤儿摔死之后,屠岸贾得意忘形地收兵回京。

当屠岸贾往首阳山搜孤的时候,城里的检查也就松懈了。韩厥乘机托心腹之人扮成医生,入宫给赵夫人治病,在药箱上贴一个“武”字,赵夫人会意,诊脉完毕,乃将孩子暗放在药箱内,带出宫去。韩厥即藏孩子于密室,雇心腹乳母喂养。

15年过后,赵武长大了。景公要恢复赵氏的声誉,韩厥趁机把冤情经过说出来,景公大怒,特许赵武雪冤,于是屠岸贾全家又被赵武杀尽。

归隐山林陶渊明

陶渊明(365-472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他出生在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的一外名门望族家庭里。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年的著名将领,手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声威显赫一时。陶渊明年幼时由于父亲去世,家境渐渐败落。29岁的时候,为了奉养母亲,他开始出来做官。此后,他时隐时仕,在仕途中辗转13年,做过彭县令之类的小官。

当时,东晋的权臣、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大肆杀害功臣,正准备夺取皇位。陶渊明深感仕途险恶,辞官回家、过闲居日子的念头不禁油然而生。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后,遇上一位媚上欺下的督邮大人来检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便依然抛弃了官职,带着妻儿退居家乡,做了一名隐士。

不做官了,聊渊明不但没有丝毫的留恋,反倒有一种鸟儿离笼复得自由的快乐。他的乡居有茅屋八九间,耕田几十亩。在茅屋前,有个小小的林园,春天桃李竞放,令人赏心悦目。屋周围种有榆树和柳树挡住了炎夏烈日,使整个房屋笼罩在一片浓荫之中。推开窗户,远远望见终日云雾绕的青山,听到湖上隐隐约约的渔歌。如诗如画的景色,使陶渊明常常自我陶醉。他每天饮酒作诗,倒也怡然自得。

一晃三年过去了,到了公元408年的夏天,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一场大火把房屋烧得干干净净,从此家境大不如前。田地少了,帮工雇不起了,一家人只好更加辛勤的劳作。为了多种点儿粮食,陶渊明一家常常被迫去开荒种地。

时世如此动荡不定,归根到底,是为了抢皇位,这是一切纷争的根源。他常常天真的幻想,假如能回到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就好了,那个时代粮食放在田间没人拿,东西遗失在路上没人拾。人们都淳朴无私,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已逃到蛮荒之地的老百姓是不是也在过着这样的生活呢!想着想着,陶渊明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的图画。

在陶渊明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终于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田园诗般的文笔写了历代传诵的名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中的生活虽然十分美好,但那只是梦中的生活。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家的贫困状况日甚一日。年过六十的陶渊明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操劳过度,已经病倒在床。公元472年9月,在秋风的萧瑟中,在黄菊的清香中,陶渊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西天取经玄奘

玄奘取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可谓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流传到后世,越传越广。更因为《西游记》广为流传,而使玄奘取经家喻户晓。

玄奘,欲姓陈,名袆,洛州人。父亲陈慧为江陵县令,后辞官归隐。他出生在隋朝后期,当时整个国家沉浸在浓烈的佛教氛围中,他受此影响,从小笃信佛教,曾在洛阳净土寺内潜心学习佛经《维摩经》、《法华经》。

公元614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旨到洛阳剃度僧人,年仅十三岁的陈袆闻讯前去,因年纪太小受到拒绝,经他苦苦要求,终于感动了郑善果,被破例收录。出家后,他取法名玄奘。

剃度后,玄奘仍在净土寺内学经,他尤喜印度大乘瑜伽派创始人无著所撰的《摄大乘论》。此书开创了唯识学体系,重理性思维,玄奘由此进入了追求唯识学的境界。

到公元618年,天下大乱,地居中原的洛阳更是成为战乱的中心。为躲避战乱,也为了访师求学,玄奘离开了净土寺,前往成都,后辗转荆州、扬州、苏州、相州、赵州,最后到达长安。这个旅程于公元625年结束,长达八年之久。在这期间,他遍学各经,遍访名师。他以谦虚的态度,精湛的学问,受到了佛界的高度赞扬,并跻身于高僧行列。

已被旁人视为高僧的玄奘,在他自己的感觉上,仅是刚刚起步。他非但没有丝毫的成就感,且充满了疑惑。这疑惑来自版本不一的汉文佛经,来自大师们各执己见的矛盾学说。为解决这疑惑,他逐渐萌生了亲往佛都发祥地天竺(今印度)求取真法的愿望。

西行取经,玄奘并非第一人,东晋高僧法显、智严已有成功的经历。然而,尽管前有先例,但困难仍是相当大的。可玄奘排除万难,决心追踪法显等他心目中的英雄,用大丈夫的气概继承他们的事业。首先,他努力学习梵文,克服语言障碍;随之,他拒绝了长安庄严寺方丈之位,摈弃殊荣;最后,他冲破了关禁的阻力,偷越出国境。

公元629年,玄奘上路了。一路不止是艰辛,且步步充满着绝望。玄奘在绝望中征服了大漠黄尘,征服了高山峻岭,征服了关卡盘查,征服了缺粮断水,征服了信徒挽留……历经重重劫难、重重魔障,在三年后到达了天竺。

天竺,又称婆罗门国,玄奘始译为印度。时天竺并非统一的国家,玄奘遍游天竺,足迹印在了难以计数的王国。

玄奘在天竺的岁月中,花在摩揭陀国那烂陀寺的时间最长。因佛祖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国度过了大部分时间,被佛界尊崇为圣地。那烂陀寺是天竺最大的寺庙,也被视为最高学府。寺南有一大池,相传池内有龙名“那烂陀”,故名。玄奘拜主持该寺的戒贤法师为师,学《瑜伽师地论》,以解决唯识中佛性究竟是“本有”,还是“始有”的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学习了寺内所藏的各种经典,精通了梵文,在多次辩论中战胜了许多名僧。他综合大乘佛教的义理,撰写了《会宗论》。玄奘在那烂陀寺不仅学得了佛教的至高经义,并得到了佛教界的普遍承认。

使玄奘在天竺名声大振的,是羯若鞠国王在其首都曲女城为他举办的盛况空前的佛教大会。在大会上,玄奘妙动莲花之舌,以崭新的观点,阐释佛经,剖析佛理,诠释佛义,引起了一场场的大轰动。听者欢声雷动,各国国王争相施舍珍宝,场面极为壮观。尤其他在辩论中绝无对手的压倒优势,更是让大乘、小乘二派均心悦诚服。大乘派敬称他为“大乘夫”,小乘派敬称他为“解脱天”。

玄奘到天竺,是为了取经,是为了将佛教真义传回唐朝。在大会之后,他决计返国,尽管各国国王一留再留,他还是坚决地走了。戒日王等国王派兵护送,并命沿途各国接连护送,直将他护送到唐朝的边境。

公元645年,玄奘到达长安。与出国时冷清甚至违禁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返回长安时,受到了万人空巷的欢迎,民众自发的欢迎,政府组织的欢迎,唐太宗亲自接见的欢迎,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欢迎高潮。唐太宗以高规格的礼仪对待返国的玄奘,经过长时间的交谈,唐太宗认识到玄奘有高度的政治才能,前后两次殷切地要求他还俗,辅助他处理国政,然被玄奘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唐太宗非但没有见怪,反而被其所感动,表示全力支持他的事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