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诵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7:07:3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荀子诵读本

荀子诵读本试读:

出版说明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中华经典,是四至十二岁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大力推动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四至十二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诵读一定量的中华经典,不仅有助于锻炼、提高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诵读中华经典的学习需求,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本系列图书有下述基本特点:

一、内容系统全面。

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三十八种,分四辑出版。有些经典内容过多,我们选择那些流传较广、思想深刻的篇章编成选本;有些诗文,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汇编。

二、导读言简意赅,诵读专业科学。

每本图书的正文前都有“

内容导读

”和“

诵读指导

”。“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本书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

三、底本权威,大字拼音,注释实用。

底本采用权威的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难字、难词、难句注释,注释尽量参照最新研究成果,语言简洁通俗,表述精准易懂。

四、备有诵读示范音频资料,提供免费下载。

部分图书备有由专业播音员、主持人和配音演员诵读的全本或选本的示范音频资料;条件成熟时,我们会提供一线教师的部分篇章的吟诵音频资料,供家长和教师、学生借鉴学习。鉴于光盘在运输途中容易发生损坏,我们仅提供网上免费下载诵读音频的服务。如需要图书音频资料,请购书读者将个人姓名、手机号、邮箱、所购书目、购书地点等信息发送至sonɡduben@126.com,即可获得该图书音频的下载网址。

关于本系列图书的使用,我们的建议和体会是:小切入,长坚持,先熟诵,后理解,家校共读出成效。

首先,家长、教师要了解经典著作的原文大意、难点注解,其中的名言警句或典故也要事先知晓大概,以便在孩子问询时能够予以帮助。

其次,家长、教师每日选择百字左右的诵读内容,带领孩子反复诵读。次日复读昨日内容,然后再开始新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温故,巩固熟读效果。

第三,在诵读时可采取听我读、跟我读、慢慢读、快快读、接力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教师或家长可将诵读内容做成卡片或活页,以便携带,随时复习,随时巩固。

第五,家校联手,逐次做好孩子的诵读记录。记录卡可以有诵读篇目、开始的时间、熟读的次数,还可以附上自我评价分数,家长、教师评价分数,读伴评价分数,调动一切因素激励学生熟读成诵。

本系列图书,从经典著作版本的选择到文本注音、注释的审定,都力求做到精准,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中华书局编辑部2012年10月内容导读《荀子》中的思想理论与选篇原则肖建原

荀子名况,又称为荀卿或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我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活动年月大约是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齐襄王时,荀子曾经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并三次担任学宫祭酒(学宫之长)的职务。荀子曾经游说秦昭王、赵孝成王,但并不受重用。最后,荀子到达楚国,担任兰陵(今山东峄县)令,并在此著书授徒直至终年。荀子的弟子很多,如秦国丞相李斯、韩国公子韩非。荀子的主要事迹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子的著述,后人命名为《荀子》,西汉刘向校订为《孙卿子》,共32篇。今天所见的《荀子》是唐朝扬倞依据刘向的校订本重新编排而成,仍为32篇,其中《君子》、《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七篇是门人弟子所著,其他为荀子自己著述。《荀子》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语言流畅,行文工整,论述中具有连贯的线索和逻辑性,是一篇难得的古文范本。按照思想内容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主要包括《儒效》、《非十二子》、《天论》等篇。二、关于天人关系,即自然万物与人类及其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其中包含了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规律性,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正确看待和分析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系统思想观点,主要包括《天论》、《礼运》、《

王制

》、《

富国

》等篇。三、分析和揭示自然万物的本旨,总结和提炼理论知识的科学认识思想,包涵了古代心理思想、认识论和逻辑思想的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心理认识和逻辑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主要包括《解蔽》、《天论》、《正名》等篇。四、理解和认识人类本身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思想,主要包含如何加强身心、道德的学习和修养,提供社会发展、社会组织运行、社会生产发展和治理的理论和方法,揭示礼义法度等相关社会规则的实质和规律等内容,包括《

劝学

》、《礼运》、《性恶》、《正名》、《富国》、《君子》、《王霸》、《王制》、《成相》、《

修身

》、《

君道

》等篇。

荀子推崇孔子、子贡等儒家学者,认为他们是与远古圣王舜、禹一样的圣人,只是没有帝王的位子而已。在《儒效》篇中,荀子说舜、禹是“圣人之得时者也”,而孔子、子贡是“圣人之不得时者也”。荀子非常重视儒家经典,认为《尚书》是治理天下政治事务的纲领,《诗经》保存着美好的中和之声,《礼》是法度的总纲和依据,《春秋》包涵深奥的微言大义。《劝学》中提出“始乎诵经,终于读礼”,要求学者以毕生精力学习儒家经典。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但思想比较激进,既主张兴隆礼义,又要求重视法度,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同。荀子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在《非十二子》中,不但对当时的许多学派进行了评价和批判,而且提出了统一思想的主张。荀子重点批判了当时影响最大的子思、孟子学派的思想,认为他们虽然在大的方面取法和依据于先王,但并不懂得古代圣人、先王们制定的治理天下的准则和思想实质。除了《非十二子》以外,在《儒效》和《天论》中,荀子对各家各派的思想观点都进行了评价和总结。《荀子》中不仅有关于个人学习、修养和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也包含丰富的认识自然界的思想。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观点,又在《礼运》、《王制》、《富国》中对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荀子认为,天就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是自然界的多种物质存在。自然界按照本身的固有规律运动变化。荀子指出,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使万物产生、发展以至于完成。人们看到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有形结果,而看不到形成这种结果的无形过程,所以用神等神秘性的思想来形容天。所以,荀子认为,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活动规律,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在坚持自然界的物质性的同时,荀子还认为,社会和人体的变化运动也由于其物质性决定,社会的贫富取决于人们能否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减少浪费;人体的健康强弱取决于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进行适当的锻炼;所谓的吉凶祸福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有所节制。总的说,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自然界也是不能够改变的。荀子认为人不能与天相争,同时又肯定人能够利用自然规律,通过改造自然来造福人类社会。荀子提出“参”,即人能够适应自然规律,通过参与自然界的变化而制约自然界,人们的这种能力就是“能参”,实事求是地运用这种能力,就是“所以参”。从“明于天人相分”,即自然界与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思想出发,在《非相》和《天论》中,荀子批评了当时的世俗迷信思想和现象。《荀子》关于天与人关系的思想观点,是对先秦时期天人关系思想的总结和进一步发展。《荀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他提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思想。在《解蔽》和《正名》中,荀子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并具体分析了客观事物具有可以被认识的性质。荀子从分析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功能说明人认识客观万物的认识过程。荀子把耳、目、鼻、口、形等五种感觉器官称为“天官”,把人的思维器官心称为“天君”,即,思维器官能够控制感知器官,而感知器官又能制约思维器官,感知器官和思维器官都是人体的自然物质器官,在人们认识客观万物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而又相互联系。荀子对认识的分析非常全面,他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认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如果只看到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会被遮蔽。因此,荀子反对片面性的认识,强调整体和全面性的认识活动。依据认识活动的特征,荀子提出,如何通过认识万物而命名的过程进行“正名”的问题。荀子认为,命名的依据是感觉器官对万物的实际认识和思维器官对于万物实际情况的分析判断,则“指名之枢要”就是通过“缘天官”而辨别自然万物的同与异。荀子的认识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代表先秦时期关于心理认识方面思想的最高发展水平。

除了对自然万物的认识,荀子尤其重视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在《劝学》、《礼论》、《天论》、《正名》几篇中,荀子提出“性恶论”的主张。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不神秘,就是先天的自然性,而后天受环境影响和通过学习、修养获得的品质就是“伪”。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与社会道德规范不协调,从而否定了封建道德伦理是人心先天所固有的神秘思想。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转化“恶”的人性,获得“善”的品质。因此,荀子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尤其是通过学习和修养身心的方法,人们可以达到圣人或君子的境界,在言语行为方面符合于礼义法度的要求。

孟子提倡人的本性美善,崇尚以德治国的王道,强调重视礼义的大义而反对利益需求,针对于此,荀子主张人的本性邪恶,认为治理天下的统治者应该同时兼有以德治国的王道和施行集权统治的霸道,区分人类正常的利益需求与不正当利益的差别,提出兼顾礼义道德与利益追求的观点。显然,荀子的观点更加符合人性的自然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荀子》讲究文字发音的押韵,多用对仗工整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论证效果,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古文诵读精品。本书在选择篇目时,注意保持《荀子》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和特征,论述同一问题的内容基本上全部选取,不破坏原文的连贯性。对行文连贯、工整和具有押韵特征的文字整体选取,保持原文的可读性,增加诵读者对原文文字韵声优美和内涵深刻性的直观感受。古文字多用假借和通假字,又由于押韵的原因,《荀子》中许多文字的字形和字意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于通假和假借字,一般都用汉语拼音标出了读音,方便诵读。对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字形的变化,在不影响字意内涵的前提下,直接转变成现代简体字。但是,《荀子》用字简洁而往往内涵深奥,则对于大多数古字,仍然保留其古代字体字形,以此方便对其深刻内涵的理解和解读。《荀子》还引用大量包涵历史人物姓名的典故和历史资料,考虑到阅读方面的困难,对于涉及历史人物和典故资料的内容,大多数没有选取。《荀子》中对《诗经》的引用部分,考虑到有利于对原文的理解,也由于《荀子》中的一些篇章按照《诗经》的韵律行文,为了方便诵读,对这一部分内容大多予以选取和保留。《荀子》从开篇的《劝学》开始,始终贯穿关于学习和修养的主体线索,这是荀子论述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相关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框架。荀子所说的“学”,其基本核心是关于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即,如何通过对自我身心状态的修养而完备地掌握各种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知识,从而提高具备完善人格之人应该具有的包涵自然万物、社会和人生的无限智慧,在修养身心道德伦理水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协调统一,成就平天下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社会化过程。基于此,在选择篇目时,以观于学习和身心修养的内容为线索,尽量选择与此相关的篇目内容。如《劝学》、《修身》、《

不苟

》、《

荣辱

》、《

非相

》、《天论》、《正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等篇,全文选取,或者保留了大多数内容;对于《

非十二子

》、《

仲尼

》、《

儒效

》、《王制》、《富国》、《强国》、《礼论》、《乐论》、《大略》等篇,只选取了有关学习和修养的内容,舍弃其中涉及大量历史人物、典故、资料的内容;而对于《君道》、《

臣道

》、《致仕》、《议兵》、《赋篇》等篇,由于涉及封建国家的君臣之道,军事或文辞内容,与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主线的关联较少,因此,只选取其中小部分内容或几乎全文舍弃。《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篇,由于多数内容是荀子门人弟子或后人编著,并非荀子的著述,与荀子思想有一定差距,因此全文都没有选取。

选篇的原则,是在尽力保持原文语言文字风格和思想逻辑的基础上,增强诵读的可读性;在诵读的基础上便于进一步加深理解原文的文字特征和思想蕴涵,突出《荀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荀子诵读本》从知识学习、道德修养和社会化方面取其精华并提炼思想营养,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先秦思想的多个方面有系统、全面的认识,丰富我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直观认识,加深对中国古代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为我们学习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全面知识,实现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成就社会化过程,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提供指导和借鉴;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字优美内敛的文学性和内涵丰富哲理性的理解,提高文学文字修养和鉴赏水平,丰富历史和社会知识,对进一步阅读和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诵读指导《荀子》诵读中的殷殷劝勉与绵绵气脉李洪岩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又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发展了儒家的思想,因此他在强调修养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入世为政的意义并提供了相应的方法。他的弟子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另一个弟子李斯在秦国为相,两个弟子都以修身和治国作为不可分割的君子之道,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荀子思想体系的丰富构成。

荀子的著述及荀子弟子所录内容汇成了《荀子》一书,内容丰富,文章逻辑严密,用语精到,文脉畅达,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具有可圈可点之处。因此,诵读《荀子》应在把握其思想体系、理顺其行文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声语言表达创作。

首先,认识荀子的儒家思想体系及其与众不同的思想观点,从而明确诵读时所应把握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节奏。《荀子》逻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人性本恶”。这一点并非是为了指责人的劣根性,而是为了表明既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伪'的意思是'人为')也”,人若想从于善则需要加强修养,而国家为了引导人向善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手段。于是劝人们加强学习以提高修养的文章就出现了,如《劝学》;为国家提供治理之道的文章也出现了,如《礼论》、《乐论》等。把握了荀子这样的思想观点,则诵读相关篇章段落时,就宜采取劝勉的态度并运用相应的表达技巧,语气殷殷,节奏舒展,情感真挚,情理交融。

比如,《性恶》关于“人性本恶”与“如何归于善”就有这样的论述: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推进。第一层次先给出观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善是靠人为的方式得来的。开宗明义式的观点表述,需要在诵读时态度明朗,语速舒缓,重音突出,尤其要以放慢和加重的方式强调“伪”字,将观点明确地落实在关键字上。

第二层次阐释了“今之人性”的特点——“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并将每一个特点都加以延展,如“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三个特点因延展而扩展了篇幅,诵读时应采取彼此类似的语气语势,将三个特点并列起来,而这三个特点受“今之人性”的统领,又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诵读意群,语势前后呼应连贯。

第三个层次从正反两面论述了后天塑造人性的必要性。先从反面说,如果只是“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就会出现争夺混乱的局面,诵读语气中带有假设意味,音量适度降低,音量语气等与前后文应有明显的区别。然后从正面推导出教育培养(“师法之化”)和道德约束(“礼义之道”)的作用。文脉畅达,语势顺畅。

第四个层次再次重申“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加之以“用此观之”来引领,因此给人以明显的收束感,态度较之段首更为明朗,重点更加突出,句尾语势大幅下落,既增强了观点的不可辩驳之势,又气收声停,以示收尾。

这个例子虽然篇幅不长,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内涵丰富,言简意赅。诵读时在态度情感、轻重对比、语气语速、层次脉络等方面都应协调配合。

其次,了解《荀子》的行文特点,诵读时注重铺排推进与节奏变化。《荀子》古文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有很强的艺术特色,既有严谨的逻辑脉络,环环相扣,又有开汉赋先河般的铺排特色,步步推进。因此诵读时既要把握内在的线索思路,又要注重节奏的控纵变化。

以《荀子》中的名篇《劝学》的部分段落为例,我们分析一下这种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行文特点如何体现在音声化的诵读过程中。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观此段文字,段首即提出“学不可以已”,开宗明义,观点鲜明;而临近结尾的“教使之然也”总结强调,与段首呼应,同样态度明朗,煞束有力。如果按照常规的行文路数,中间一段应该是围绕主题和观点进行严密论述的,而《劝学》则确保首尾扎口后,在中间部分挥洒笔墨,放飞神思,谈到了“青”、“冰”、“木”、“金”、“高山”、“天”、“深溪”、“地”,等等,凸显了中国古文无拘无束的铺排特色,此为感性。诵读时情绪饱满,语势连贯,又不乏对关键词的着意点染,将文章的气势化为有声语言基本的情感色彩和流畅语流。

而说到理性,则更不能忽视。上段示例中的行文虽极尽铺排但并未离开主题和主线,延展至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使木曲、金就砺则利以后,马上小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作用,在铺排至登高山、临深溪之后,又马上小结“闻先王之遗言”的作用。更不用说在谈到“生而同声,长而异俗”的现象之后顺势得出“教使之然也”的结论。诵读这些与主题主线有关的语句时,应从铺排挥洒的语气节奏中沉静下来,正襟敛容,态度坚毅,节奏顿挫。

当然,这段文字结尾处又引用《诗经》中警示君子之言,诵读情理结合,饱含劝勉的语气,更应和了“劝学”的宗旨。

最后,我们还应特别珍视《荀子》中对声律现象所阐发的真知灼见。《乐论》就此作了比较集中的阐释,其中谈到了音声是可听的,而且是蕴含着人的修养品性的,如“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谈到了教化正声的特点,如“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音声是有形的,且是遵循“道”的宗旨的;还谈到了正音雅乐的教化功能,如“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道德上感化,情感上感动,行为上感染,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诵读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文化传承作用。

对于荀子其人和《荀子》其文,后世之人是比较了解和重视的。不过,要说到人们对其中的《劝学》等篇目的了解则更为深入,这与该名篇进入教科书成为大家经常诵读的篇目不无关系,人们几乎脱口就可以诵读出“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名句。可见,诵读在对人们记忆力的强化、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在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声声入耳,句句入心,诵读的社教意义和美育意义可见一斑。(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quànxué劝 学jūnzǐyuēxuébùkěyǐyǐqīnɡqǔzhīyúlánérqīnɡyúlán〔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īnɡshuǐwéizhīérhányúshuǐmùzhízhònɡshénɡróuyǐwéilún〔2〕〔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qíqūzhònɡɡuīsuīyǒuɡǎopùbùfùtǐnɡzhěróushǐzhīrányě〔4〕〔5〕〔6〕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ɡùmùshòushénɡzézhíjīnjiùlìzélìjūnzǐbóxuéérrìsānxǐnɡhū〔7〕〔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jǐzézhìmínɡérxínɡwúɡuòyǐɡùbùdēnɡɡāoshānbùzhītiānzhīɡāo〔9〕〔10〕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yěbùlínshēnxībùzhīdìzhīhòuyěbùwénxiānwánɡzhīyíyánbùzhīxué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wènzhīdàyěɡānyuèyímòzhīzǐshēnɡértónɡshēnɡzhǎnɡ〔11〕〔12〕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éryìsújiàoshǐzhīrányěshīyuējiēěr〔15〕〔13〕〔14〕〔16〕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jūnzǐwúhénɡānxījìnɡɡōnɡěrwèihàoshìzhènɡzhíshén〔17〕〔18〕〔19〕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zhītīnɡzhījièěrjǐnɡfúwúchánɡzhōnɡrìérsīyǐ〔20〕〔21〕〔22〕之听之,介尔景福。”……吾尝终日而思矣,bùrúxūyúzhīsuǒxuéyěwúchánɡqǐérwànɡyǐbùrúdēnɡɡāozhī〔23〕〔24〕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bójiànyědēnɡɡāoérzhāobìfēijiāchánɡyěérjiànzhěyuǎnshùnfēnɡérhū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shēnɡfēijiājíyěérwénzhězhānɡjiǎyúmǎzhěfēilìzú〔25〕〔26〕〔27〕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yěérzhìqiānlǐjiǎzhōujízhěfēinàishuǐyěérjuéjiānɡ〔28〕〔29〕〔30〕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héjūnzǐxìnɡfēiyìyěshànjiǎyúwùyěɡùjūnzǐjūbìzéxiānɡ〔31〕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君子居必择乡,yóubìjiùshìsuǒyǐfánɡxiépìérjìnzhōnɡzhènɡyěwùlèizhīqǐ〔32〕〔33〕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bìyǒusuǒshǐrónɡrǔzhīláibìxiànɡqídéròufǔchūchónɡyúkūshēnɡ〔34〕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dùdàimànwànɡshēnhuòzāinǎizuòqiánɡzìqǔzhùróuzì〔35〕〔36〕〔37〕蠧。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qǔshùxiéhuìzàishēnyuànzhīsuǒɡòushīxīnruòyī〔38〕〔39〕〔40〕〔41〕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huǒjiùzàoyěpínɡdìruòyīshuǐjiùshīyěcǎomùchóushēnɡqínshòuqún〔42〕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yānwùɡècónɡqílèiyěshìɡùzhìdìzhānɡérɡōnɡshǐzhìyānlínmùmào〔43〕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érfǔjīnzhìyānshùchénɡyīnérzhònɡniǎoxīyānxīsuānérruìjùyān〔44〕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ɡùyányǒuzhàohuòyěxínɡyǒuzhāorǔyějūnzǐshènqísuǒlìhū〔45〕。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jītǔchénɡshānfēnɡyǔxīnɡyānjīshuǐchénɡyuānjiāolónɡ〔46〕〔47〕〔48〕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shēnɡyānjīshànchénɡdéérshénmínɡzìdéshènɡxīnbèiyānɡùbùjī〔49〕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kuǐbùwúyǐzhìqiānlǐbùjīxiǎoliúwúyǐchénɡjiānɡhǎiqíjì〔50〕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yīyuèbùnénɡshíbùnúmǎshíjiàɡōnɡzàibùshěqièér〔51〕〔52〕〔53〕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shězhīxiǔmùbùzhéqièérbùshějīnshíkělòuyǐnwúzhǎoyázhīlì〔54〕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jīnɡúzhīqiánɡshànɡshíāitǔxiàyǐnhuánɡquányònɡxīnyīyěxièliù〔55〕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ɡuìérèráofēishéshànzhīxuéwúkějìtuōzhěyònɡxīnzàoyě〔56〕〔57〕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shìɡùwúmínɡmínɡzhīzhìzhěwúzhāozhāozhīmínɡwúmiánmiánzhīshìzhěwúhè〔58〕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hèzhīɡōnɡxínɡqúdàozhěbùzhìshìliǎnɡjūnzhěbùrónɡmùbùnénɡ〔59〕〔60〕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liǎnɡshìérmínɡěrbùnénɡliǎnɡtīnɡércōnɡ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xuéwūhūshǐwūhūzhōnɡyuēqíshùzéshǐhūsònɡjīnɡ〔61〕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zhōnɡhūdúlǐqíyìzéshǐhūwéishìzhōnɡhūwéishènɡrén〔62〕〔63〕,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zhēnjīlìjiǔzérùxuézhìhūmòérhòuzhǐyěɡùxuéshùyǒuzhōnɡ〔64〕〔65〕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ruòqíyìzébùkěxūyúshěyěwéizhīrényěshězhīqínshòuyě〔66〕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ɡùshūzhězhènɡshìzhījìyěshīzhězhōnɡshēnɡzhīsuǒzhǐ〔67〕〔68〕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yělǐzhěfǎzhīdàfēnlèizhīɡānɡjìyěɡùxuézhìhū〔69〕〔70〕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lǐérzhǐyǐfúshìzhīwèidàodézhījílǐzhījìnɡwényěyuèzhī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zhōnɡhéyěshīshūzhībóyěchūnqiūzhīwēiyězàitiāndìzhījiān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zhěbìyǐjūnzǐzhīxuéyěrùhūěrzhùhūxīnbùhū〔71〕〔72〕〔73〕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sìtǐxínɡhūdònɡjìnɡchuǎnéryánruǎnérdònɡyī〔74〕〔75〕〔76〕〔77〕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kěyǐwéifǎzéxiǎorénzhīxuéyěrùhūěrchūhūkǒukǒuěrzhījiānzésì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cùněrhézúyǐměiqīchǐzhīqūzāiɡǔzhīxuézhěwèijǐjīnzhīxuézhě〔78〕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wèirénjūnzǐzhīxuéyěyǐměiqíshēnxiǎorénzhīxuéyěyǐwéiqíndú〔79〕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ɡùbùwènérɡàowèizhīàowènyīérɡàoèrwèizhīzànàofēiyě〔80〕〔81〕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傲,非也;zànfēiyějūnzǐrúxiǎnɡyǐxuémòbiànhūjìnqírénlǐ〔82〕〔83〕,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yuèfǎérbùshuōshīshūɡùérbùqièchūnqiūyuēér〔84〕〔85〕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bùsùfānɡqírénzhīxíjūnzǐzhīshuōzézūnyǐbiànyǐzhōuyú〔86〕〔87〕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shìyǐɡùyuēxuémòbiànhūjìnqírénxuézhījīnɡmòsùhūhàoqírén〔88〕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lónɡlǐcìzhīshànɡbùnénɡhàoqírénxiàbùnénɡlónɡlǐāntèjiānɡxuézá〔89〕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shízhìshùnshīshūéryǐěrzémòshìqiónɡniánbùmiǎn〔90〕〔91〕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wéilòurúéryǐɡùlónɡlǐsuīwèimínɡfǎshìyěbùlónɡlǐ〔92〕〔93〕为陋儒而已。……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suīchábiànsǎnrúyěwènkǔzhěwùɡàoyěɡàokǔzhěwùwèn〔94〕〔95〕〔96〕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yěshuōkǔzhěwùtīnɡyěyǒuzhēnɡqìzhěwùyǔbiànyěɡùbìyóuqídàozhì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ránhòujiēzhīfēiqídàozébìzhīɡùlǐɡōnɡérhòukěyǔyándàozhī〔97〕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fānɡcíshùnérhòukěyǔyándàozhīlǐsècónɡérhòukěyǔyándàozhīzhì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ɡùwèikěyǔyánéryánwèizhīàokěyǔyánérbùyánwèizhīyǐnbù〔98〕。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ɡuānqìsèéryánwèizhīɡǔɡùjūnzǐbùàobùyǐnbùɡǔjǐnshùnqí〔99〕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shēn〔100〕身。……bǎifāshīyībùzúwèishànshèqiānlǐkuǐbùbùzhìbùzúwèi〔101〕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步不至,不足谓shànyùlúnlèibùtōnɡrényìbùyībùzúwèishànxué〔102〕〔103〕〔104〕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xuéyězhěɡùxuéyīzhīyěyīchūyānyīrùyāntúxiànɡzhīrényě〔105〕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qíshànzhěshǎobùshànzhěduōjiézhòudàozhíyěquánzhījìnzhī〔106〕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ránhòuxuézhěyějūnzǐzhīfúbùquánbùcuìzhībùzúyǐwéiměiyěɡùsònɡshǔ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yǐɡuànzhīsīsuǒyǐtōnɡzhīwéiqírényǐchǔzhīchúqíhàizhěyǐchí〔107〕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yǎnɡzhīshǐmùfēishìwúyùjiànyěshǐěrfēishìwúyùwényěshǐkǒu〔108〕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fēishìwúyùyányěshǐxīnfēishìwúyùlǜyějízhìqízhìhàozhīyěmùhào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zhīwǔsèěrhàozhīwǔshēnɡkǒuhàozhīwǔwèixīnlìzhīyǒutiānxiàshìɡù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quánlìbùnénɡqīnɡyěqúnzhònɡbùnénɡyíyětiānxiàbùnénɡdànɡyě〔109〕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shēnɡhūyóushìsǐhūyóushìfúshìzhīwèidécāodécāoránhòunénɡdìnɡ〔110〕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nénɡdìnɡránhòunénɡyìnɡnénɡdìnɡnénɡyìnɡfúshìzhīwèi〔111〕〔112〕,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chénɡréntiānxiànqímínɡdìxiànqíɡuǎnɡjūnzǐɡuànqí〔113〕〔114〕〔115〕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贯其quányě全也。注释

〔1〕已:停止。

〔2〕青:青色。取:拿出,引申为提取。蓝:即靛草,可作青色染料。

〔3〕为:成为,变成。

〔4〕:通“柔”,弯曲,屈折。

〔5〕暴:晒干。

〔6〕挺:直立。

〔7〕受:经受,承受。

〔8〕就:靠近,引申为打磨。砺:磨刀石。利:锋利。

〔9〕参:通“三”。省:检查,反省。

〔10〕知:通“智”,智慧。

〔11〕大:有益于人。

〔12〕干、越:即吴、越。夷、貉: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3〕俗:风俗习惯。

〔14〕教:教化。然:这样,那样。

〔15〕《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16〕嗟:感叹。

〔17〕恒:经常。安:安稳、安乐。

〔18〕靖:安。共:通“恭”。尔:你。位:职位。

〔19〕好:喜好。正直:正直之道。

〔20〕神:神助。

〔21〕介:助力、帮助。景:大,很多。

〔22〕尝:曾经。

〔23〕须臾:片刻。

〔24〕跂:踮起脚尖。

〔25〕疾:快。

〔26〕彰:明显,显著。假:借助,凭借。

〔27〕舆:马车。

〔28〕致:到达。

〔29〕能:通“耐”,耐受。

〔30〕绝:渡过。

〔31〕生非异:各方面都与普通人相同。

〔32〕就:归于、趋向。士:有修养而正直的人。

〔33〕邪僻:错误的言行。

〔34〕象:相似。

〔35〕蠹:蛀虫。

〔36〕怠慢:懈怠而懒惰。

〔37〕柱:通“祝”,折断。

〔38〕束:集中在一起。

〔39〕邪秽:不良而邪恶的言行。

〔40〕构:结,引申为聚集、形成。

〔41〕施:拜访,布置。薪:木柴。若一:这里指象一个平面一样。

〔42〕畴:通“俦”,类。

〔43〕质的:射箭的靶子。弓矢:弓箭。

〔44〕斧斤:斧头类的砍伐工具。

〔45〕醯:醋。蜹:一种小飞虫。

〔46〕成:成就,成为。

〔47〕兴:兴起。

〔48〕渊:深水。

〔49〕备:完备。

〔50〕:通“跬”。跬,半步,形容距离短。

〔51〕骐骥:力大而速度快的良马。

〔52〕驽马:力小而速度慢的劣马。

〔53〕锲:雕刻。

〔54〕镂:雕刻。

〔55〕埃土:尘土。

〔56〕跪:蟹足。螯:蟹的前足,形状像钳子。

〔57〕蛇蟺:蛇和鳝鱼。

〔58〕冥冥:与下句“惛惛”都指专心的精神状态。昭昭:明白。

〔59〕赫赫:形容影响很大。

〔60〕衢道:分岔的道路。

〔61〕恶:疑问词,哪里,如何。

〔62〕数:通“术”,指学习的具体过程及方法。诵:读。经:指《诗经》、《尚书》,都是儒家的经典。

〔63〕礼:指我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及与其相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64〕真:真诚。积:积累。力:实践,执行。入:进入学习状态。

〔65〕没:死亡。

〔66〕义:所学知识的内涵。

〔67〕政事: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大事。纪:记录。

〔68〕中声:原指介于中间的乐音,这里指中和而不极端的内容。

〔69〕法:规范社会秩序与个人言行的准则。

〔70〕类:法则,条例。纲纪:大纲、纲要。

〔71〕毕:尽,引申为全部包含。

〔72〕箸:明显,显著。

〔73〕布:充满,遍布。

〔74〕形:表现出来。

〔75〕端:通“喘”,指微弱的语言。

〔76〕蝡:微小的动作。

〔77〕一:全部。

〔78〕曷:岂,难道,用于加强反问语气。

〔79〕禽犊:泛指鸟兽,小人不把学习的内容放在心里,与禽犊无异。

〔80〕傲:急躁。

〔81〕:通“赞”,以言辞夸张赞美。

〔82〕向:通“响”,回声,响应。

〔83〕便:方便。近其人:指跟随好的老师学习。

〔84〕不说:不委曲解说。

〔85〕不切:不特意贴近人。

〔86〕遍:周遍。

〔87〕周:遍,普遍。

〔88〕学之经:学习的原则。

〔89〕隆礼:遵守和发扬典章制度。

〔90〕安:语气词,表反问。特:只、仅。杂识志:儒家经典之外,记载其他知识的书。

〔91〕顺:顺应记忆而不知变通。而已耳:语气词,表强调。

〔92〕陋儒:浅陋无知的儒者。

〔93〕法士:遵守礼法之士。

〔94〕察辩:明察善辩。

〔95〕散儒:不守礼法的儒者。

〔96〕问楛:指所问的知识不合礼法,无益于社会。楛,通“苦”,恶,不良。

〔97〕恭:敬。

〔98〕致:最高、最终。

〔99〕瞽:盲人。

〔100〕身:本身。

〔101〕:通“跬”。

〔102〕御:驾车。

〔103〕伦类:事物的条理次序。

〔104〕一:统一的原则和标准。

〔105〕涂巷:街巷。涂,通“途”,道路。

〔106〕桀:传说中夏代的暴君。纣:商代的暴君。盗跖:春秋时的大盗。

〔107〕诵数:诵读。

〔108〕是:此,这里指学习。

〔109〕荡:移动。

〔110〕德操:品德操行。

〔111〕定:确定正确的方向。

〔112〕应:与物相应。

〔113〕见:通“现”,显现。明:日月之光。

〔114〕光:通“广”,广阔。

〔115〕贯:贯通。xiūshēn修 身jiànshànxiūránbìyǐzìcúnyějiànbùshànqiǎoránbìyǐzìxǐnɡyě〔1〕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shànzàishēnjièránbìyǐzìhàoyěbùshànzàishēnzāiránbìyǐ〔2〕〔3〕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zìwùyěɡùfēiwǒérdànɡzhěwúshīyěshìwǒérdànɡzhěwúyǒuyě〔4〕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chǎnyúwǒzhěwúzéiyěɡùjūnzǐlónɡshīérqīnyǒuyǐzhìwù〔5〕〔6〕〔7〕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qízéihàoshànwúyànshòujiànérnénɡjièsuīyùwújìndéhūzāixiǎorénfǎn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shìzhìluànérwùrénzhīfēijǐyězhìbùxiàoéryùrénzhīxiánjǐyěxīnrúhǔ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lánɡxínɡrúqínshòuéryòuwùrénzhīzéijǐyěchǎnyúzhěqīnjiànzhēnɡzhěshū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xiūzhènɡwéixiàozhìzhōnɡwéizéisuīyùwúmièwánɡdéhūzāi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fányònɡxuèqìzhìyìzhìlǜyóulǐzézhìtōnɡbùyóulǐzébèiluàn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tímànshíyǐnyīfújūchǔdònɡjìnɡyóulǐzéhéjiébùyóu〔8〕〔9〕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lǐzéchùxiànshēnɡjírónɡmàotàidùjìntuìqūxínɡyóulǐzéyǎbùyóu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lǐzéyíɡùpìwéiyōnɡzhònɡéryěɡùrénwúlǐzébùshēnɡshì〔10〕〔11〕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wúlǐzébùchénɡɡuójiāwúlǐzébùnínɡshīyuēlǐyízúdù〔12〕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xiàoyǔzúhuòcǐzhīwèiyě〔13〕笑语卒获。”此之谓也。yǐshànxiānrénzhěwèizhījiàoyǐshànhèrénzhěwèizhīshùnyǐ〔14〕〔15〕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bùshànxiānrénzhěwèizhīchǎnyǐbùshànhèrénzhěwèizhīyúshìshì〔16〕〔17〕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fēifēiwèizhīzhìfēishìshìfēiwèizhīyúshānɡliánɡyuēchánhài〔18〕〔19〕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liánɡyuēzéishìwèishìfēiwèifēiyuēzhíqièhuòyuēdàonìxínɡyuēzhà〔20〕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yìyányuēdànqùshěwúdìnɡwèizhīwúchánɡbǎolìqìyìwèi〔21〕〔22〕〔23〕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zhīzhìzéiduōwényuēbóshǎowényuēqiǎnduōjiànyuēxiánshǎojiànyuēlòu〔24〕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nánjìnyuētíyìwànɡyuēlòushǎoérlǐyuēzhìduōérluàn〔25〕〔26〕〔27〕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yuēmào〔28〕曰秏。zhìqìyǎnɡxīnzhīshùxuèqìɡānɡqiánɡzéróuzhīyǐtiáohézhìlǜ〔29〕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jiànshēnzéyīzhīyǐyìliánɡyǒnɡdǎnměnɡlìzéfǔzhīyǐ〔30〕〔31〕〔32〕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dǎoshùnqíjǐbiànlìzéjiézhīyǐdònɡzhǐxiáàibiǎnxiǎo〔33〕〔34〕〔35〕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zékuòzhīyǐɡuǎnɡdàbēishīzhònɡchítānlìzékànɡzhī〔36〕〔37〕〔38〕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yǐɡāozhìyōnɡzhònɡnúsǎnzéjiézhīyǐshīyǒudàimànpiào〔39〕〔40〕〔41〕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qìzézhàozhīyǐhuòzāiyúkuǎnduānquèzéhézhīyǐlǐyuè〔42〕〔43〕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慤,则合之以礼乐,tōnɡzhīyǐsīsuǒfánzhìqìyǎnɡxīnzhīshùmòjìnɡyóulǐmòyàodéshī〔44〕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mòshényīhàofúshìzhīwèizhìqìyǎnɡxīnzhīshùyě〔45〕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zhìyìxiūzéjiāofùɡuìdàoyìzhònɡzéqīnɡwánɡɡōnɡnèixǐnɡérwàiwù〔46〕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qīnɡyǐzhuànyuējūnzǐyìwùxiǎorényìyúwùcǐzhīwèiyǐshēn〔47〕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láoérxīnānwéizhīlìshǎoéryìduōwéizhīshìluànjūnértōnɡbù〔48〕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rúshìqiónɡjūnérshùnyānɡùliánɡnónɡbùwèishuǐhànbùɡēnɡliánɡɡǔbùwèi〔49〕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shéyuèbùshìshìjūnzǐbùwèipínqiónɡdàihūdào〔50〕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tǐɡōnɡjìnɡérxīnzhōnɡxìnshùlǐyìérqínɡàirénhénɡxínɡtiānxià〔51〕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suīkùnsìyírénmòbùɡuìláokǔzhīshìzézhēnɡxiānráolèzhī〔52〕〔53〕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shìzénénɡrànɡduānquèchénɡxìnjūshǒuérxiánɡhénɡxínɡtiānxià〔54〕〔55〕事则能让,端慤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suīkùnsìyírénmòbùrèntǐjùɡùérxīnzhízhàshùshùnmòérqínɡ〔56〕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záwūhénɡxínɡtiānxiàsuīdásìfānɡrénmòbùjiànláokǔzhīshìzétōu〔57〕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nuòzhuǎntuōráolèzhīshìzénìnɡruìérbùqūpìwéiérbù〔58〕〔59〕〔60〕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quèchénɡyìérbùlùhénɡxínɡtiānxiàsuīdásìfānɡrénmòbùqì〔61〕慤,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xínɡérɡōnɡjìfēizìnàoyěxínɡérfǔxiànɡfēijīlì〔62〕〔63〕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yěǒushìérxiānfǔfēikǒnɡjùyěránfúshìyùdúxiū〔64〕〔65〕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qíshēnbùyǐdézuìyúbǐsúzhīrényě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fújìyīrìérqiānlǐnúmǎshíjiàzéyìjízhīyǐjiānɡyǐqiónɡwúqiónɡ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zhúwújíyúqízhéɡǔjuéjīnzhōnɡshēnbùkěyǐxiānɡjíyějiānɡyǒusuǒ〔66〕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zhǐzhīzéqiānlǐsuīyuǎnyìhuòchíhuòsùhuòxiānhuòhòuhúwéihūbù〔67〕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不kěyǐxiānɡjíyěbùshíbùdàozhějiānɡyǐqiónɡwúqiónɡzhúwújíyú〔68〕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yìyìyǒusuǒzhǐzhīyúfújiānbáitónɡyìyǒuhòuwúhòuzhīcháfēibù〔69〕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cháyěránérjūnzǐbùbiànzhǐzhīyějīkuízhīxínɡfēibùnán〔70〕〔71〕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难yěránérjūnzǐbùxínɡzhǐzhīyěɡùkuǐbùérbùxiūbǒbiēqiān〔72〕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步而不休,跛鳖千lǐlěitǔérbùchuòqiūshānchónɡchénɡyànqíyuánkāiqídú〔73〕〔74〕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jiānɡhékějiéyījìnyītuìyīzuǒyīyòuliùjìbùzhìbǐrénzhī〔75〕,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cáixìnɡzhīxiānɡxuányěqǐruòbǒbiēzhīyǔliùjìzúzāiránérbǒbiēzhìzhī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liùjìbùzhìshìwútāɡùyānhuòwéizhīhuòbùwéiěr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