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讲历史.6,秦汉.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5:40:53

点击下载

作者:凯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凯叔讲历史.6,秦汉.下

凯叔讲历史.6,秦汉.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凯叔讲历史.6,秦汉.下作者:凯叔排版:汪淼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ISBN:9787508687117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读历史的味儿,赞人生的劲儿!

我第一次接触历史故事,是通过评书,最喜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说的《杨家将》。那个时候年纪还小,我以为真实的历史就是那个样儿。后来上了中学,课堂上的历史跟评书里讲的有点儿不一样,而且更多的是一串年代、人物、事件、结果、意义……这些知识点单一而枯燥,远没有评书的情节吸引人。于是,我找来史书自己读,想看看真实的历史到底什么样!什么《战国策》《左传》《史记》《汉书》等统统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史书里的历史远比评书里的故事更精彩。

历史源远流长,让我铭记在心的不是多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卷入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仔细想来,历史上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在上演着一幕大戏,每一个历史人物在面对抉择时做出的决定,都影响和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不仅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是。我喜欢绕到历史人物的背后,去体察人物身处事件中的心境,去感受他的感受,去思考他的抉择,然后在史书里寻找蛛丝马迹,以佐证我的猜测和推断。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在寻找中不断地获得新知,在思考中不断地构建逻辑,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

我就是这样爱上历史的。我也想把我从读史当中的收获分享给你。

所以,《凯叔讲历史》就是要给刚刚接触历史的你,讲述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的场景融进故事里。谁不爱听故事呢?这套书就用故事打开历史的大门,把历史有趣的一面呈现出来,把故事讲精彩,把人物讲活,让你身临其境。

这套书从夏启家天下讲到清末虎门销烟,近300个历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他们中有你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有你喜爱的,也有让你痛恨的。我希望你从他们的故事里,认识到千古名臣也有局限和失误,亡国之君也有善行和明政。这就跟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一样,谁都有做对事的时候,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所以,这套书里没有标签化的语言和艰涩的历史名词,不会塑造任何一个刻板的人物形象或设置死胡同一样的情节,我希望你能无障碍地阅读,读到故事里面去,钻进人物内心去,体会历史中的那些人当时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像一个亲历者一样感受历史、触摸历史。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商纣王,他残暴不仁、荒淫无道,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少年时天资聪颖、孔武有力,也曾心怀抱负和理想,领兵打仗开疆拓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勤于政事,任用贤明,开创了大唐开元盛世,可后期却怠慢朝政,宠幸奸佞,最终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的中衰埋下伏笔。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当人在成长而目标不长的时候,就很容易扭曲。

在读了这样的故事之后,我们一起来思考,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再回归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想一想,权力、财富、地位、名望是如何左右一个人的。这该是我们今天读历史最值得思考的方向,也是我从历史里学来的思考的方法。

这套书里还藏着一个很酷的组合,那便是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提供的珍贵的文物故事和文物图片。最早和马先生聊起要给孩子讲历史时,我们便说,如果在每一个历史故事之后,能有一件文物佐证这段历史,那该是多么奇妙。比如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故事之后,马先生便展示出一柄剑,告诉你这便是当年越王勾践的剑,看这柄剑是什么样的材质,是什么样的纹路,刻有什么样的铭文,为什么保存千年而不锈且锋利异常。

当这个组合真的实现以后,我们才发现,这堪称一座纸上的历史博物馆啊!

是不是超酷!

故事包罗万象,承载万物,就像这套书,不仅有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也有一件件珍贵文物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历史常识、知识、典故,有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也有古老的智慧、朴素的哲理。更玄妙的是,故事仿佛在不断重演,却又在不断变化,推动着人类社会步步向前。

在《凯叔讲历史》的音频节目在凯叔讲故事App上播放量超过3400万次的时候,我们出版了《凯叔讲历史》这套书,期待你在静静地阅读时,读到一段一段真感情,也触发一段一段真感情——对历史人物的真感情,对逝去时间的真感情。当你见识了历史长河中的大抉择、大是非、大生死之后,定会有更开阔的眼界、更豁达的胸怀、更美好的未来。凯叔序畅游历史长河,领略文物风华“凯叔讲故事”邀请观复博物馆合作出版了一套适合儿童阅读的历史书《凯叔讲历史》,凯叔用了近300个独立的故事串起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观复博物馆又精选了近300件文物,来辅助说明历史故事。为了让孩子们愿意听,还特意请可爱的观复猫来“讲述”,这立刻让这套书变得生动起来,也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

观复猫是观复博物馆养的一群猫,每只猫都极具个性,“各司其职”。它们每日在博物馆里迎来送往,与游客尤其是孩子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故事。观复猫与主人、与文物之间,多年来形成了极好的关系,将文物变成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在参观、读书之余,领略中国文物的精美绝伦,体会中国文化的玄机奥妙。

为儿童做文化产品,尤其做书,十分不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形成了一个刻板的印象,打破这一印象需要新理念,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凯叔讲故事”团队利用会讲故事的先天优势,讲述中国悠久的历史;观复博物馆的团队也整合了文物资源,将深奥难懂的文物抽丝剥茧地通过观复猫来一一展现。这一优质组合非常难得,也正是目前社会所需要的。

由音频故事升级为图书,让历史和文物变得鲜活和直观,并可以随时翻阅,加深印象,这对孩子无疑是个天大的好事。帮助孩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在文物的森林里采撷,保持学习的兴趣,此套书身体力行,捷足先登。

是为序。戊戌春秦汉(下)大事年表观复猫介绍

花肥肥:理事长。观复猫的领袖,学识渊博的智者,和蔼可亲的长辈。胸怀大志,把握大局。

黄枪枪:接待馆长。温柔大气,善解人意,逢叫必答,稳重大方。白身黑尾的猫被称为“雪里拖枪”,枪枪的白身黄尾更为名贵。天生丽质,高贵妩媚。

麻条条:运营馆长。体态轻盈,一看就是体操运动员的坯子。活泼好动,动作自如且优雅。哪儿不好走就偏走哪儿,走自己的路,不管外界的评价。

云朵朵:营销馆长。名字富于诗意,也与她蓝白毛色相符。天真烂漫,单纯活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些害羞,体谅他人,像个小天使。

蓝毛毛:学术馆长。观复猫的智多星,聪明有智谋,遇事冷静。爱读书,爱美食,尤其爱甜食。文静内向,喜欢“宅”在家里。第16篇霸王之死垓下之围项羽的军队在垓(gāi)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

粮食也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重重包围上

来。

零落的星辰闪烁着微微的寒光,点缀在漆黑如墨的夜空中,像一双双失神落寞的眼睛。寒月冷冷,好似通透的凉玉,幽幽地播洒着一缕缕清冷的光芒。

垓下的营帐里,西楚霸王项羽全身戎装、端身而坐,他的盔甲上染满了鲜血。一个美人正在为他包扎手臂上的伤口。这位美人生得肤白似雪、青丝如瀑、体态婀娜(ēnuó),她就是项羽的爱妾虞姬。

就在这时,楚营之外隐隐传来了哀伤的楚歌。项羽一惊:“这是哪里来的歌声?”他仔细分辨,这曲调如此熟悉,全是家乡的音调!歌中唱道:“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孤房。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胡马嘶风兮尚知恋土,人生客久兮宁忘故乡……”是啊,还有比这首楚歌更能让人思乡的吗?

项羽走出大帐,只见他手下的将士们蹲在地上,手捂双眼,呜呜哭泣。他厉声问道:“是谁唱此哀歌,是谁动摇我的军心?”无人应答。

项羽侧耳倾听,原来,那歌声是从包围他们的汉军营地中传来的。刚开始,似乎忽远忽近有一个人在唱,可后来,唱歌的人越来越多,歌声也越来越大,那哀怨思乡之音在群山中回荡,仿佛四面八方全是楚歌声。

难道楚地已尽归刘邦之手?楚军将士想起了他们白发苍苍的父母、新婚不久的妻子、咿呀学语的儿女……他们的斗志被消解,坚强的心被软化,只觉得手里的兵器越来越沉重。

这时,楚歌中又唱道:“汉王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指日擒羽兮玉石俱伤……”

歌到此处,“当啷当啷”的武器落地声不绝于耳,楚军将士竟然一个个朝着汉营的方向哀号而去。

项羽手下的副将厉声喝止,可是,哪里阻拦得了?!副将急得拔出宝剑,砍向叛逃的士兵。项羽看在眼里,大步上前,一把抓住他的握剑之手:“都是江东子弟,不要为难他们,让他们去吧!”

原来,这是刘邦听从了谋士张良的计策,对楚军的致命一击。这完全是一场心理战。张良亲自编写了一首楚地的思乡歌曲,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原先投降的楚兵一起合唱,勾起了项羽手下将士的思乡之情。楚军上上下下都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自己的亲人皆被汉军所俘。在这一瞬间,军心彻底崩溃。不到一个时辰,数以万计的楚兵弃甲归降。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四面楚歌”的来历。项羽清点人数,这个时候,他的手下只剩下八百人。

项羽回到大帐,望着虞姬那双清亮的眸子,不由得怆然泪下。他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项羽英雄盖世,但无奈,天不佑我,我项羽人称万人敌,胯下千里乌骓,也扭转不了今日之战局。如何是好?虞姬呀,我该怎样保护你的周全!)”

虞姬闻言,心中酸楚。她轻柔地抚摸了一下项羽棱角分明的脸颊,一双泪眼望着他:“大王,让贱妾为你舞剑,一解烦忧!”说着,虞姬从霸王的腰间抽出了三尺青锋剑,她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宛若天上的神女,舞起剑来。

虞姬眼中含泪,边舞边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一曲唱完,虞姬将剑一横,决绝地自刎。“虞姬!”项羽大叫一声,扑了过去,他抱住了虞姬倒下的身躯,如万箭穿心,他的脸抽搐着,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掉,竟再也发不出一点声音。

就在几个月前,他与刘邦达成了和议,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谁料到,刘邦竟然背信弃义,突然杀了回来,将楚军包围在垓下。项羽勇猛如斯,多次突围,可惜都没有成功。现如今四面楚歌,军心溃散,虞姬为了不成为他的负累,竟然自尽而亡。

项羽强忍悲痛,把虞姬的尸体安葬之后,召集没有离开他的八百士兵。这八百名将士是从会稽起义开始,就一直跟随他的子弟兵。虽然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但经过连日的苦斗,如今已经精疲力竭,而在外面围着他们、望着他们的,是数十万如狼似虎的汉军。

项羽的目光从这八百个与他生死与共的兄弟脸上扫视而过,感慨道:“各位兄弟,我项羽自起兵至今已有八年,大大小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今天被困在这儿,不是因为我项羽不会打仗,完全是上天的旨意,这是天要亡我!既然是天数,就不可逃避,不过在临死前,我也要与刘邦决一死战,纵使我已筋疲力尽,也还能够斩杀汉将、砍倒汉旗,为各位兄弟突围开路!”

这八百勇士听项羽如此说,都重新抖擞了精神,高举手臂:“杀出去!杀出去!杀出去!”

黎明时分,项羽带着八百弟兄,开始突围。这八百名勇士如同猛虎下山,把汉兵杀得鬼哭狼嚎、四散奔逃。项羽的那杆霸王枪,人见人怕、马见马慌,汉将只要一挨上,也就一命呜呼了。

项羽的马到哪里,哪里就被打开了缺口。有一名汉将名叫杨喜,在后面紧紧跟随他。项羽被追得不耐烦了,突然回转身,大吼一声:“嗨!”

那杨喜胯下的马被吓得啪嗒啪嗒倒退了十几步之远。

项羽挥舞着霸王枪,冲杀出包围圈,把追赶的汉军甩在身后。可他还没来得及喘息,左右两侧和正前方又涌现出漫山遍野的汉军。这汉军重重包围,就像铁桶一样,项羽实在难以突围。

项羽就觉得他们像是进到一张大网之中。这张网不断地收紧,供他们闪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小,他们只能左冲右突,撕开一条裂缝,否则就会被这张大网紧紧地勒死。

后来有一个成语叫“十面埋伏”,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

他双腿一夹马肚子,冲着汉军迎了过去。乌骓马一声长嘶,飞跃而起。他左手拿剑,右手挥枪,把汉军杀得头破血流。山上山下到处是汉兵的尸体。霸王项羽整整杀了一天一夜,汉兵被项羽的神勇所震慑,纷纷后退。

就这样,他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冲出了重重包围。

项羽一路疾驰,来到了乌江西岸,只要渡过乌江,他就能回到自己的地盘,重整旗鼓了。

此时,跟在项羽身边的壮士只剩下二十六人。

天刚破晓,江面上的雾气正渐渐消散,项羽猛抬头,只见江边一块高耸的巨石之上有一行黑字 ——“霸王必死乌江”。项羽大惊,走近一看,发现是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的字。项羽倒吸了一口冷气:“嘶……啊……天亡我,地亡我,连这一点点的小东西,竟然也想灭了我,难道我真的气数已尽?”

他哪里想得到,这些字是韩信事先让人用糖水写上去的,蚂蚁被糖水吸引,才聚集起来爬成字。

这时,江面上,飘来一只小船,一名老者来到了项羽面前:“小老儿乃是此地的亭长,久仰霸王之名,您快上船来,小老儿摆渡您回江东,咱们东山再起!”

听到“江东”二字,项羽心中不免一疼。他忘不了当初会稽起义的盛况,忘不了当年向江东父老许下的诺言。他翻身下马:“老人家的厚爱,项羽感激不尽。可是,我已没有颜面再见江东父老。”

他回首抚摸着自己的坐骑:“这匹乌骓马跟随我多年,请老人家把它送到对岸,让它回归楚地。”

亭长拉乌骓马上船,可是乌骓马说什么也不走,它冲着主人项羽不停地嘶鸣。项羽强忍悲痛,背过身去,反手用力一拍乌骓马的屁股,啪,乌骓马一阵吃痛,跳上了船。

亭长摇动船橹,船缓缓离开了岸边。乌骓马站在船上,望着项羽的方向,接连长嘶。“霸王,汉兵又杀来了!”

项羽回过头,见无数的汉兵向他们逼近。他扔掉长枪,手执铁剑,朝汉军迎了过去。这二十六名将士也都舍马步行,护卫在项羽的两侧,二十七个人用身躯连成了一座城墙,步步逼近阵势浩大的汉兵,直到双方短兵相接。二十六个壮士长剑在手,不停地劈斩,只见汉军士兵,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但仍然是前赴后继,似乎永远也杀不完、砍不绝。汉军结阵,就像是一浪一浪的海潮。忽然一个巨浪,拍了过来,二十六名壮士被淹没在波涛之中。

项羽的身上也已经伤痕累累、体无完肤,铠甲衣衫已经分不出颜色,简直就是一个血人。身体之痛都是钻心的,可是项羽依然面不改色、挺立不倒。

数十万人围住了项羽一个人。而这数十万人以一个人为圆心,项羽后撤,这数十万人后撤,项羽视线一转,数十万人就高举武器,项羽肩膀一抖,数十万人连退数步。实际上是万人围一人,可看上去却像是一人驱万人。

突然,项羽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人叫吕马童。他本是项羽的同乡,也曾经是项羽的部下。项羽一直以为吕马童战死沙场,没想到他竟然投降了汉军。项羽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他冲着吕马童一招手:“那不是吕马童吗?吕马童,听说刘邦为了我这颗人头,悬赏万金,封万户侯。你既然是我楚地同乡,我就把这功名送给你吧!”

吕马童吓得低下头,不敢正视项羽。

项羽仰天长笑三声,双手握剑,在脖子上一横,笑声戛然而止,西楚霸王神一样的身躯重重地倒在地上。

项羽的鲜血,映红了所有人的眼睛。他们觉得,天、地,就连那乌江之水都变成了一片血红。

项羽一身英雄气概,拒绝渡江,非要与汉军拼杀,最终自刎而死。正是因为这样的英雄遭遇了如此的悲剧,才让“西楚霸王”的美名传到如今。南宋词人李清照曾经写过这样四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一说项羽在乌江上本来遇到了渡船,可以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但是,他没有选择回江东,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是项羽,会怎么选择呢?观复猫讲文物你好呀,我是观复猫蓝毛毛。今天我给你介绍一种方形木条搭出的棺椁(guǒ)——黄肠题凑。用木条搭出的地下迷宫西汉黄肠题凑“题凑”是一种葬式。黄肠题凑的外形,看上去像用木条搭成的迷宫。这些木条都是柏木,通常只有帝王一级的贵族才能享用如此高规格的丧葬仪式。这样搭出来的框型结构称椁室,在棺材的外面。黄肠题凑的“黄肠”,是指淡黄色的柏木,剥去树皮,因为酷似黄色的肠子而得名。使用时,把柏木切割成正方形。“题凑”,就是不用榫卯(sǔnmǎo),把“黄肠”层层铺叠起来,而且要用木条的一端对着椁室,使椁室内看到的都是方木的端头。这样的垒筑方式,必须使用大量的木材。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垒筑而成的框形结构。大葆台西汉墓一号墓复原陈列 西汉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发现比较早的黄肠题凑,是陕西宝鸡市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它属春秋晚期的墓葬,墓主人是秦景公。北京市大葆(bǎo)台西汉墓垒成的黄肠题凑,平面呈长方形,长18米,宽10.8米,高约3米,壁厚0.9米,共用了15880根柏木垒成,每根长0.9米,每根方木边长10厘米,共使用了柏木140多万立方米。后来,东汉墓葬中还出现了黄肠石,就是因为黄肠题凑耗用木材太多了,只好用石条代替。大葆台西汉墓的墓主人是广阳王刘建,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垓下之围中刘邦打败了项羽,奠定了大汉王朝建立的基础,才能使他的后世子孙们,享受这样奢靡(mí)的丧葬规格。第17篇一幅画打退了十万兵白登山之围在大秦的时候,大将军蒙恬率军曾经大败匈奴,收复了

被匈奴侵占的大片疆土。蒙恬将军死后无人镇守边关,加上

中原地区连年混战,匈奴便趁机崛起了。到了汉朝建立的时

候,匈奴的势力变得强大了很多,他们甚至开始侵犯汉朝的

边境。

雁门山下,密密麻麻地驻扎着无数军队。汉高祖刘邦闷头坐在中军帐内,不时地朝帐外张望。他先后派出几批探子,去打探匈奴兵的虚实,这会儿也该回来了。

这次,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就是要让匈奴看看大汉王朝的实力。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探子回来了:“报!启禀陛下,已经打探清楚,匈奴军营里的士兵年老体弱、马匹羸(léi)瘦、兵器简陋,陛下出兵,定能马到成功!”

刘邦听了禀报,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早就听说,匈奴此时的单于叫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比头曼单于更凶残,野心也更大。当年,头曼单于想杀掉冒顿,改立自己的小儿子为继承人,结果反被冒顿射杀了。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之后,冒顿自立为单于,南征北战,统一了匈奴各部。要是匈奴兵真的像探子所说的这样不济,怎么会有如此大的作为呢?

这一次,汉高祖刘邦带领三十二万大军出征,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草,长期按兵不动,绝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刘邦先派出了五千兵马试探,结果发现匈奴兵真的就像探子禀报的那样,老弱病残、不堪一击。五千汉军竟然把十几万匈奴的主力打得节节败退。

刘邦心中很是得意:“哼哼!想当年,韩信曾经对我说,我只能带十万兵,而他韩信多多益善!现在,没了韩信,我刘邦自己,率着三十几万大军,不也把匈奴打得节节败退吗?看来,匈奴连年征战,现在已经元气大伤了,我此时若不乘胜追击,等他们恢复了元气,再想灭匈奴,那就难多了!”

当即,刘邦下令,三十二万大军全军出动,追击匈奴残部。

匈奴士兵虽然老弱,但清一色是骑兵,而刘邦虽然有三十多万人,但大多是步兵。这步兵怎能追得上骑兵呢?刘邦不想放虎归山,就带着先头部队,也就是八万骑兵,率先越过雁门山,朝着匈奴的方向,追了过去。

当他们追到平城东北的白登山附近的时候,忽然看到前方烟尘滚滚,耳畔传来了隆隆的像滚雷一样的马蹄声。

刘邦心中一惊:“不好,难道这里有埋伏?”他刚想到这儿,就见无数的匈奴骑兵铺天盖地地杀了过来。而这些匈奴骑兵可跟之前遇到的截然不同了,他们一个个人高马大、身强力壮,手里还挥舞着狼牙棒,气势非凡。

匈奴军中为首的一员战将,中等身材,皮肤黝黑,嘴角留着稀疏的胡须,他胯下骑着汗血宝马,手里拿着一张巨大的硬弓,此人正是匈奴的单于——冒顿。

只见冒顿弯弓搭箭,认扣添弦,啪嗒,咻!他射出了一支响箭。这支响箭的箭头后面绑着一支哨,随着箭被射出去,借着风力,这支哨就被吹响了。

这支响箭直奔刘邦而来,刘邦身旁的两位护卫听到响箭声音,赶忙举起盾牌,挡在刘邦面前。只听铛的一声,箭支射在盾牌之上,紧接着,两个护卫居然被这支箭的力量震下了马背。

与此同时,匈奴骑兵叫喊着,全朝刘邦的方向杀了过来。原来冒顿的这支响箭叫作鸣镝(dí)。这支箭虽然不是为了杀人,但这支箭一旦射出来,就是一个军事命令,相当于现在的信号弹。冒顿训练手下,凡是响箭所射的目标,所有人就要全力击杀,违令者,杀无赦。

当年他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指挥手下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头曼单于。今天他用响箭射的是刘邦,刘邦就成了所有匈奴骑兵攻击的目标。

刘邦一看这还得了,他马上下令:“撤!”

那些匈奴骑兵既然已经把目标锁定,呼啦一下就追了上来。汉军将士誓死保卫刘邦,可是匈奴骑兵实在太多太快了,汉军拼了性命,刚杀了一拨,又冲上来一拨。

刘邦眼见寡不敌众,只好率领将士们退到了白登山之上。汉军借着有利的地势,用战车构筑了临时的防线,朝进攻的匈奴骑兵不停地发射弓弩。无数的匈奴骑兵中箭落马,也是伤亡惨重。

冒顿见久攻不下,咬牙切齿:“刘邦,我打不死你,我就饿死你!”他停止了进攻,命四十万匈奴兵把白登山重重包围。

这一围就围了七天!山上虽然有水源,但是汉军的粮食已经见底了,加上这个时候正值隆冬,北方天气苦寒,如今保暖的衣物匮乏,很多汉兵手指、脚趾已经冻得红肿、麻木,甚至有的士兵冻断了手指。要是援军再不赶来,刘邦和他的手下即使不被饿死,也要被冻死!

傍晚时分,刘邦忽然听到山下传来了阵阵歌声。

汉高祖裹着厚厚的棉被,走出大帐,身后跟着几名副将和谋士。他们看到山下灯火通明,匈奴人好像在载歌载舞,大肆庆祝。

这个时候,谋士陈平顺着山路跑了上来。这位陈平可不得了,他是在刘邦出蜀之后投奔刘邦的,就是他给刘邦献计,离间项羽和范增,使范增忧愤病死,使项羽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也是他,建议刘邦假装出游,趁机抓捕韩信。而这一次,刘邦要破白登山之围,陈平再出奇招。

他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陛下,臣已经打探清楚了,山下是匈奴的单于和阏氏(yānzhī)。”

单于就是匈奴的大王,阏氏就是匈奴的王后。

刘邦气得一跺脚:“呵!他们这是在嘲笑寡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陈平望着山下,眼珠一转:“陛下,臣想出一计,可令匈奴退兵。”“哦?陈平先生,何计呀?快说快说!”

陈平趴在刘邦耳边,低声说了一番话。“嗯!此计甚妙,可是,你如何混进匈奴大营啊?”“啊!陛下请放心,臣在出征之前,已经学会了匈奴人的话。”“陈平先生真是有心之人!此番,朕能否脱难,全看您啦。”

当天夜里,白登山起了大雾。陈平带着两个亲信,化装成匈奴人的样子,混进了匈奴营地,来到阏氏大帐之外,他用匈奴话对帐外的匈奴兵说:“奉单于之命,传话给阏氏。”

匈奴兵没有阻拦,陈平走进了阏氏的大帐,他压低声音对阏氏说:“汉使陈平参见阏氏。”

这阏氏惊得站了起来,刚要叫喊,陈平急忙说:“阏氏莫要惊慌,我这次来,是给您送礼的。”说着,他从身上解下一个包袱,在阏氏面前打开,里面全是珠宝,在烛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阏氏顿时两眼放光,她把珠宝抓起来抚摸了一会,又放下了,脸色一沉:“我还以为你给我送多大的礼呢,原来就这么点东西啊!哼,等我们单于杀了你们的皇帝,自会赐给我更多的珠宝首饰。”

陈平不慌不忙,又拿出了一幅画,慢慢打开。阏氏见到,画上画着一个美丽的汉家女子,这女子比自己要美上三分。“陈大人,你这是何意呀?”“如果阏氏您不愿意劝说单于退兵,我们陛下为求自保,定会将十名这样的女子献于单于。不过这样一来,恐怕阏氏以后就不能独得单于的宠爱了……”“你们……你们太卑鄙了!”阏氏气得把美女图撕得粉碎,“用美女来诱惑单于,我绝不能让你们的奸计得逞。”“只要阏氏肯劝说单于退兵,这些女子断不会在单于面前出现。还请您三思。”

陈平说完,转身走出了大帐,只留下一个阏氏在大帐之内呆呆地发愣。

阏氏思前想后,还是觉得美女对她的威胁更大,等到冒顿单于召见她的时候,她居然哭了起来。“哎!阏氏,你为何哭泣啊?”“我怕以后不能跟您一起共享安乐了。”“此话怎讲啊?”“现在汉朝皇帝被困在山上,汉人怎么肯就此罢休?自然拼命前来相救。就算您打败了汉人,夺取了他们的城池,那我们又如何守城,如何驾驭这些汉人?你我自幼逐水草而居,从来不懂汉人那些花花肠子,万一灭不了汉帝,等到救兵一到,内外夹攻,我们可能此时就……”“阏氏啊!你过虑了。现在,刘邦已被我围了七天,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投降,向我们进贡了!哈哈……”

阏氏一听“进贡”二字,马上就想起了那幅美女图:“汉帝被围了七天,军中没有慌乱,想必也有神灵相助,您又何必违背天命,非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呢?不如放他们一条生路,以免以后有什么灾难降到我们的头上。”

就在冒顿犹豫时,一个探子气喘吁吁地跑进营帐:“报!启禀单于,汉朝的援军正在赶来,距离此处只有五十里了!”“嘶!呀!”冒顿心想:“要是刘邦的援军到了,我就腹背受敌了,就算奋力一战,侥幸取胜,想来也会损失惨重啊!”想到这儿,他命令匈奴军队悄悄打开了包围圈的一角。

刘邦这边得到消息,说白登山东边的匈奴兵不见了,便知道陈平的计策成功了。但他不敢掉以轻心,而是命汉军全部弓上弦、刀出鞘,做好应战的准备,慢慢地从东边撤出了白登山。

这次兵败,让刘邦意识到匈奴的强大,以汉朝的国力,还不足以消灭匈奴。他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与匈奴和亲,双方约为兄弟。此后,汉朝的皇帝基本都遵循着和亲的政策,他们一面休养生息、提升国力,一面厉兵秣马,准备抗击匈奴。直到汉武帝时期,国库充盈,才开始频繁出兵北击匈奴。说一说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被匈奴兵包围在白登山上呢?如果你是汉高祖,会想出什么办法脱离险境?观复猫讲文物你好,我是观复猫花肥肥。我来给你介绍一块多功能的彩画木板——彩绘龙纹屏风。多功能的龙纹画汉代彩绘龙纹屏风这件屏风高62厘米,下有足座承托,木质胎体。这个屏风的两面都有彩绘:一面是黑褐底色,朱红色的菱纹边框内,绘有云气和腾龙;另一面中心画着一个玉璧,以它为中心,四周画有方菱形和几何方连纹的图案。在商周时期,屏风在宫室里,摆放于天子和贵族的身后,作为尊贵、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到了汉代,屏风的使用更加普遍,而且生活化了。其功能也趋于实用,起到挡风和遮蔽视线、隔离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装饰性。汉代人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就是人死了之后,也要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敬奉他。具体表现就是厚葬。不仅陵墓要建造成活人生活需要的样子,还要放入大量的日常用品,或者专门制作成明器入葬。这件彩绘龙纹屏风就是一件明器,用来陪葬的。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汉代的人都是席地而坐的,睡觉也在地上铺垫而卧。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床、柜子,使用的家具,体量都不高。这件屏风也是,只有62厘米,相当于一个床头柜的高度。只有席地而坐,它才能够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为白登山解围的陈平,就像是一架屏风一样,为刘邦起到了保护和遮挡的作用。第18篇这个皇帝最小气汉文帝节俭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以秦亡

为鉴,深知百姓生活之乐对政权安定的意义。

未央宫的大殿上,汉朝天子面南而坐,大臣们分立两侧。此时,日头正中,政事已经商议完了。年纪大的朝臣,已经站得双腿酸胀,精神恍惚。

中书令深深吸了一口气,刚要宣布退朝,却被汉文帝摆手制止了。大臣们不明白,为何无事了,皇帝却不退朝呢。

这个时候,汉文帝双手提着自己衣服的下摆,缓步走下御座。

大臣们按照朝堂礼节,都低着头,正巧就看到了天子的脚,今天汉文帝脚上穿的居然是草鞋!“陛下怎么好端端地穿起草鞋来了?“这草鞋可是平民穿的啊!”

掌宗庙礼仪的官员太常卿实在忍不住,大着胆子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有话要讲。按照祖宗礼法,君、臣、民有别,平民不可以穿戴丝织品,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和草鞋。反之,身为君王,却穿平民的草鞋,有失天子之仪啊!”

这番话,似乎早在汉文帝的意料之中:“卿只看到了我穿草鞋,你可看到宫外那千千万万的百姓穿的什么、吃的什么。今天朕穿草鞋,就是要昭告天下,从朕做起,以后要一切从俭。减少宫中服饰、车驾等各项开支,诸位也为天下百姓做个表率吧。”

汉文帝为什么提倡节俭呢?原来,汉朝初年,国力空虚,国库里既没有钱,也没有粮,就连皇宫之内都很难找出四匹同样颜色的马。皇家都困顿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于是,汉文帝萌生出了出宫私访、探查民情的念头。

这一天,汉文帝刘恒带着几个亲信出了宫。

他从皇宫一处僻静的偏门走了出来,乘坐着寻常人家的牛车,驶向长安城街道。一路上,他一直掀着窗帘往外看,街道冷清、人迹寥寥,不见往来贩卖之人,更不见店铺林立之景,整座长安城一片沉寂、毫无生气。

穿城而过,出了城门,更是看到郊外的耕地荒芜、杂草丛生。偶尔看到开荒的农家,也都衣衫褴褛、瘦弱不堪。

汉文帝的眉头不自觉地拧成了疙瘩:“我大汉百姓,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吗?国弱,何以保境安民?民穷,何以安居乐业?”

当他看到路边躺着一个病弱的老者时,再也忍不住了,喊道:“停车!”

牛车停了下来。

汉文帝推开车门,想要下车,一旁随从急忙阻拦。

汉文帝眉头一皱:“你们认为躺在那儿的人,有力气行刺朕?”

他走下车,来到老者面前,伸手向随从要了一串铜钱,蹲下身子,递给老人家。

老者看了一眼铜钱,又看了看汉文帝,摇了摇头:“公子,我要钱何用?你要是有吃的,就给我点吧。”“老人家,您家在哪儿啊?您的家人呢?为何不回家种地呀?”“唉!我的老伴儿二十多年前就在战乱中死了。我的儿子被征调去修皇陵,从此再也没回来,家里只剩下我一个孤老头子。去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今年又赶上蝗灾,庄稼都被蝗虫啃得只剩下秆儿了,饭都吃不上。家人饿死的饿死,病死的病死,哪里还有种子耕种啊?”

汉文帝不再说话,他把钱塞到老人的怀里,起身上了牛车。

回到宫里以后,汉文帝下了一道圣旨: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还要再发一些帛和絮,给他们做衣服。

那国库里的钱发给了百姓,皇帝怎么过日子呢?

汉文帝把绸缎和蚕丝锦分给了老人,而他自己却穿起了粗糙的绨锦。汉文帝还禁止宫里用绣彩色花纹的帷帐,以此来倡导俭朴。

就在汉文帝因为宫中从俭,心中略感宽慰的时候,他偶然听到了两个宫女的对话。“夫人的衣服,每天要洗三套。”“嗯,这么漂亮的衣服,在地上拖几次就旧了,太可惜了。”“唉,皇上穿得这么朴素,怎么后宫夫人们的衣服却这么华丽!”

两个宫女正说着,突然发现陛下就站在她们身后,顿时吓得大惊失色,跪倒在地:“奴婢胡言乱语,请陛下恕罪!”

汉文帝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无妨。”就转身离去了。

不多时,他下了一道圣旨:“日后,后宫嫔妃穿的衣裙不准拖地。”

这下,妃嫔们可都不干了。汉文帝最宠爱的慎夫人诉苦道:“陛下,衣摆拖地,不仅是为了美,也要符合皇室女子的高贵。若是穿上普通农妇的衣衫,哪还有脸出门见人呢。”“夫人,你可知道,你一条裙子的裙摆,省下的布料和刺绣的钱,就能让宫外的普通百姓一家人吃上一个月的饱饭。”

慎夫人噘着嘴,低头不语。“眼下,国库空虚,百姓忍受饥饿,边境也时有匈奴来犯,我们无力抵抗,假如我们不做出表率,国家衰落下去,你觉得这样漂亮的衣服你还能穿多久呢?况且,朕不也是率先垂范了吗?民间自有夫唱妇随之说,还有什么比你我同心同德更好的事呢?”

当天夜里,慎夫人辗转反侧,想着汉文帝说的话,她睡不着了,于是她让宫女们拿来剪刀,把自己衣服上的裙摆统统剪掉,宫里的妃嫔都争相效仿。

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没有修过一次宫殿,没有增添过狩猎用的一匹马、一只狗,甚至连出行的仪仗队,都缩减了一半人数。到了刘恒要驾崩的时候,他还嘱咐大臣:“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也许在他临死的时候,还记得那位老者的儿子是因为给皇帝修皇陵,而客死他乡的事。他告诉负责修建陵墓的官员:“我在霸陵的墓地,山川保持原样,绝不平地修坟、侵占百姓的良田。不许用金银铜锡做装饰,也不要贵重的随葬品。一切简单就好。”

其实,只是靠节俭,还不足以富国。在古代,农业是立国、富国之根本,看一个朝代富不富,就得看粮仓里的粮食充不充足。于是,汉文帝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让国家的粮食越来越多。说一说从汉文帝节俭以富国的小故事中,你能看出他作为皇帝的哪些品质?如果你是汉文帝,你还会采取哪些富国措施呢?观复猫讲文物古时候,有一种画在帛(bó)布上的画,用来给逝去的人陪葬。今天,云朵朵就给你介绍这样一幅帛画T形帛画。梦幻般的陪葬旗子西汉T形帛画这幅画呈T形,上面宽92厘米,下面宽47.7厘米,全长一共205厘米,画面完整,形象清晰。它是画在绢帛上的,因此,被称为帛画。据记载,它也叫非衣,因为四角缀有穗形飘带,非常像一件长袖欲舞的衣服。这副帛画是出殡的时候举的旌幡(fān),就像旗子一样。入葬时,作为随葬品覆盖在棺椁上。这是目前发现的汉代陪葬帛画中,最精美的一幅。这幅帛画的构图分三部分,分别表示天上、人间和地下。天上画有传说中的烛龙神,周围有仰首而鸣的立鹤、俯身飞舞的鸿雁,它们都是天上的瑞鸟仙禽,还有太阳、月牙,月亮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有一女子凌空飞舞,双手攀住月牙,这应该就是神话中的“嫦娥奔月”。人间部分画的是墓主人在三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告别人间,缓缓升天。地下,则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巨人托举大地,还绘有神话中的大鱼和异兽。画的主题是让去世的人灵魂升天、入土为安。T形帛画 西汉湖南省博物馆藏T形帛画画面以朱红、土红、暖褐为基调,石青、藤黄、白粉等丰富的色彩运用服从于统一的色调,产生了华丽、热烈的效果。这幅两千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了,既不能把它卷起来,又不能把它折叠。这幅帛画1972年被发现之后,考古学家费了很大的心血,才把它保存下来。第19篇这个皇帝爱耕田汉文帝耕田汉文帝励精图治,为了使百姓生活安乐,不仅躬行节俭,

还亲自下田耕作,鼓励耕种,设法改善农民处境。

一天清晨,汉文帝正在用膳,天象官突然慌慌张张地跑进大殿:“启禀陛下,天有异象!”

汉文帝大吃一惊,他放下碗筷,快步走出殿外,手搭凉棚,眯眼望向天空。果然,太阳的右上角出现了一个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宫墙之外,一片乌鸦被惊得飞了起来,啊啊直叫。

汉文帝急忙整理衣冠,跪倒在地:“朕听说君主不贤,执政不公,上天会降下灾祸来警示。朕德行有亏,定当反躬自省,请上天护佑我大汉的子民吧!”说罢,汉文帝朝天礼拜。他身后的宫人、内臣,也跟着匍匐在地,不停地叩头、祷告。

然而,太阳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跪拜而有所改变,天空依旧被黑暗一寸一寸地吞噬,太阳变成了弯刀状、月牙状。

一炷香的时间后,整个太阳都被黑暗吞噬,天地间也一片昏暗。很多宫人闭着眼睛、打着哆嗦,胆小的已经开始抽泣,就连那位天象官也瘫坐在地上。

其实这种天文现象,现代科学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就会出现天地无光的现象,我们把这个现象叫日食。可是在汉朝年间,人们并不清楚日食是怎么回事,往往认为这是灾相,以为上天要惩罚世人了。

皇帝被称作上天之子,自然需要反省。刚刚继位两年的汉文帝,担心自己德行有失,触怒上天。异象过后,他匆匆回到宫中,命人把近十年的奏章全都找了出来,逐一翻看,他想弄清楚到底疏忽了什么、做错了什么。看来看去,大多奏章都在讲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老百姓吃不饱!

秦末以来,连年征战,汉朝建立国家,一统天下之后,全国只剩下六百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现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是两千多万。也就是说,汉朝全国的人口加在一起,还不到现在北京市人口的三分之一。战争所到之处,田地荒芜,人口灭绝,若干村落十室九空,田野里连牛羊都很难看到。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汉文帝有些心烦意乱,他不停地翻阅奏章,当他看到贾谊的一篇奏章的时候,顿时眼前一亮。

这篇奏章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论积贮疏》。积贮,就是积攒粮食。原来,贾谊一早就瞅准了当下汉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穷!在古时候,衡量一个朝代是不是繁荣昌盛,先看仓库里的粮食多不多。

贾谊在奏章里这么写:“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充足、财力有余,哪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凭借它去攻城略地,能夺下城池;凭借它去守卫疆土,能固若金汤。它会使敌人顺降,会使远方的人归附。现在,如果让百姓归于田间劳作,专注农业生产,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就可以富足安定了。”

汉文帝思索良久,突然一拍桌案:“朕有主意了!”

没过多久,就是新年了。正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汉文帝登上大殿,对文武百官说:“诸君今日不必奏事,朕今日也不准备理政。”

大臣们听了不由得一愣:陛下素来勤勉,今天这是怎么了?

汉文帝见群臣一脸茫然,微笑着说道:“夫农者,天下之本也。治理朝政没有比耕田生产更为重要的了,现在正是春耕时节,朕今天要去‘开籍(jí)田’。”“开籍田”,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典礼。即每年春耕之前,君王、诸侯会亲自下地耕田,表示重视农业、为民祈福。但是,到了战国以后,战争频繁,几百年来,都没有君王再去亲自耕地了。

汉文帝想要恢复“开籍田”的传统。他带领文武百官,来到城外的先农坛,举行了祭祀典礼。汉文帝亲自宣读歌颂神农氏的祭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随后,汉文帝在礼仪官的导引下,亲自走进田地里,挽起袖子,扶着耒耜,在田地里走了三圈儿。

旁边的大臣们了解古代君王耕地的礼仪,知道君王即使耕地,也不过象征性地用耒耜犁上三次土,然后三公、九卿、诸侯等,都要上前犁上几圈,三公要犁五圈儿,九卿和诸侯要犁九圈儿。谁知道汉文帝居然不停手,他越干越起劲,动作也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快。

这个时候,不知道哪位大臣喊了一句:“陛下垂范,我等岂能旁观?”

这些大臣一下子争先恐后地忙活起来了。汉文帝和众朝臣从早上一直劳动到太阳下山。这一天就被记载进了历史,称为“籍日”。

收工之后,汉文帝发布了一道口谕:“立减天下田租之半”。他躬耕一整天,深感为农不易,于是决定把农户上交给官府的田租,减免一半。

很快,皇帝耕田的事就传遍了天下。老百姓听说了田租减半的消息,喜笑颜开,他们聚在一起,赞颂皇帝的恩德。从此,一年辛劳下来,不但能有口粮,还能积攒下自己的粮食,日子也就有了盼头,百姓开荒种地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由于汉文帝倡导节俭,鼓励耕种,汉朝国库和百姓粮仓慢慢开始有了积蓄。

汉文帝驾崩后,汉景帝继位,继续推行这样的治国之策。每年春耕,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汉景帝在文帝“田租减半”的基础上,又下令“田租再减半”。到了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实,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缔造的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被称作“文景之治”。说一说你知道历史上还有什么政策鼓励农民耕种吗?如果你是皇帝,还有什么办法鼓励百姓勤劳耕种田地呢?观复猫讲文物你好!今天,黄枪枪给你介绍一件古人佩戴的玉器——龙纹玉璜(huáng)。汉文帝献给神灵的玉器汉代龙纹玉璜璜的本意就是半璧形的玉。它看上去,像是从璧上切下来一块,大约有它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那么大吧。最开始的璜很大,和璧一样,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后来,玉璜才被当作配饰戴在身上,尺寸也就变小了。这件龙纹玉璜小巧精致,大约是成人手掌的一半大;它的样子是扁平的弧形,在中央和一边还钻有两个孔,就是用来穿系佩戴的。周朝的时候,祭祀有六器:璧、琮(cóng)、圭、璋(zhāng)、琥(hǔ)、璜。璧,是青色的圆扁形的玉,苍璧礼天;琮,是黄褐色内圆外方的玉,黄琮礼地;圭,是青色的长方形的玉,青圭礼东方;璋,是红色长形半尖、形似刻刀的璋玉,赤璋礼南方;琥,是白色刻成虎形的玉,白琥礼西方;璜,是黑色半环形的玉,玄璜礼北方。这里用的“礼”字就是“祭祀”的意思。从祭祀用的器物便可知道,古代的祭祀礼仪要求非常复杂。龙纹玉璜 汉代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藏用于佩戴的玉璜,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和造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器物的两面都装饰有纹饰。汉代时,人们还继续佩戴玉璜,造型和样式基本上延续了战国的风格。唐代以后,由于新形式佩饰的出现,盛行一时的佩璜从此销声匿迹了。第20篇打穿皇宫围墙的“错”汉景帝和晁错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统治,给

每个有功的刘氏子弟一块封地。到了汉景帝时代,同姓王泛

滥,他们不服从中央政府管辖,已经严重影响了汉朝的社会

政治秩序。

秋日的一天,天高云淡,落叶纷飞,一棵梧桐树矗立在皇宫的围墙外,此时树下正站着一个官员、一个随从。

那官员长得中等身材,体形微胖。他指着一段宫墙,对身旁的随从说:“我让你找人把这段墙拆掉,装一扇门,已经半个月了,怎么还没有动静啊?”

随从吓得跪倒在地:“大人,这可是皇宫的墙啊,里面围的是陛下先祖的庙宇,小人不敢拆呀!”“让你拆,你就拆,陛下怪罪下来,有我呢!”这大臣说完,一甩袖子,走了。

这位大臣是谁呢,竟如此大胆,连皇宫的围墙都敢拆?他就是汉景帝的老师,也是汉景帝最信任的大臣——内史晁错(Cháo Cuò)。

就在晁错装好新门的当天晚上,他刚吃过晚饭,随从就急匆匆走了进来:“大人,大事不好了,刚才小人从丞相大人的家仆那儿听说,丞相大人对您拆宫墙十分不满,明天早朝,他要请陛下治您死罪。”

晁错听闻此言,愤恨地说了句:“堂堂一朝之相,位列三公,不操心国事,反倒盯着这等小事,兴风作浪。”他赶紧换上朝服,连夜求见皇帝。“陛下,明天早朝,丞相要治臣的死罪!”

汉景帝一惊,放下了手中的竹简:“哦?快快请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臣在皇宫的南面,拆除了一段围墙,开了一道门。”

汉景帝面色一沉:“这就是您的不对了。皇宫的围墙,岂是随便拆除的?”

晁错缓缓抬起头,盯着汉景帝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臣拆皇宫的围墙,不仅仅是想出入内史府方便,更是想告诉陛下,围着陛下的‘墙’,当拆则拆呀!”

汉景帝先是一愣,接着徐徐点头:“老师还是想让朕削藩哪。”“陛下圣明!”

削藩就是削减诸侯的封地和权力。

当初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将兄弟子侄分封为诸侯王,让他们建立各自的藩国,他希望刘家子弟今后就像长城一样,拱卫着大汉王朝。可是慢慢地,诸侯们雄霸一方,势力越来越大,光是吴国、楚国、齐国这三个藩国控制的郡县,就已经占到了天下的一半。他们拥兵自重,开始不服从朝廷的管制,逐渐成了皇帝的心腹大患。

晁错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出“削藩”的建议了。每一次,汉景帝都搁置在一旁,这一次,他还是有些犹豫:“削藩一事,需从长计议,若贸然行事,怕他们会造反哪。”“臣以为,今日削藩,肯定会反;可今日不削,早晚会反!今日削之,造反准备不足,祸事小;今日不削,等诸侯准备充足,祸事就大了!”

汉景帝思索良久,点点头:“您一片苦心,朕明白了,你先退下,容朕细细思之。”“臣告退。”

第二天早朝,丞相果然出班,弹劾晁错私自拆毁宫墙。

汉景帝摆摆手,说:“此事朕已经知道了,他凿的不是太上庙的墙,只是庙外空地上的小矮墙,没有触犯法令,此事是朕准了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