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初心与未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7:29:46

点击下载

作者:李阳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嘉诚传:初心与未来

李嘉诚传:初心与未来试读:

奉献的艺术

——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与大师同行”系列讲座之一

多谢大家常称赞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于这些支持、鼓励,我内心是感激的。

很多时候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没有原则的人,会漂流不定。有正确的坐标,我们做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几千年来,从政治家到学者,在评价“商”的时候,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贬义。他们用负面的眼光看待商人的经济推动力,在制度上,各种有欠公允的法令,历代层出不穷,把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形容的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资源互通有无、理性客观的风险意识、资本运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创意贡献等正面的评价,曲解为唯利是图的表征,贬为“无商不奸”,或是“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唯利主义者。

当然,在商人的行列里,也有满脑袋只知道赚钱,不惜在道德上有所亏欠,干出恶劣行为的人。他们伤害到企业本身及整个行业的形象。也有一些企业钻营于道德标准和法律尺度中的灰色地带。今天商业社会的进步,不仅要靠个人勇气、勤奋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诚实、慷慨,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社会。

从小我就很喜欢听故事,从别人的生活,得到启发。当然,不单是名人或历史人物,四周的各人、各事,言行举止,都是如此。在商言商,有些时候,更会带来巨利的机会。洛克菲勒(Rockefeller)与擦鞋童的故事,大家都听过:1929年,华尔街股灾前,一个擦鞋童也想给Rockefelle炒卖股票的秘密消息,Rockefeller听后,马上领悟到股票市场过热,是离场的时候,他立刻将股票兑现,躲过股灾。

范蠡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尽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缺憾,大家都忘不了他这句话。范蠡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的第一人,他曾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方略,博学多才,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有谋略,有渊博及系统化的经济思维,他的经济智慧为他赢得巨大的财富。

现代经济学很多供求机制的理论,我国历史早有记载。

范蠡的“积著之理”研究商品过多或短缺的情况,说出物价涨跌的道理。怎样抓住时机,货物和现金流的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生生不息。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做出反应。他主张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使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才是治国之道,更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强调人们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应用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现象之中。

我觉得范蠡一生可算无憾,有文种这样知心相重的朋友;有共渡艰难,共度辰光的西施为伴侣,最重要的是,有智慧守候他的终生。我相信他是快乐的,因为他清楚知道在不同时候,自己要担当什么角色,而且都这样出色,这么诚恳有节。勾践败国,范蠡侍于身后,不被夫差力邀招揽所动。

范蠡助勾践复国后,看透时局,离越赴齐,变名更姓为鸱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齐国的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相信“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财物,离开齐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他继续从商,每日买贱卖贵,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

书中没有记载范蠡终归是否无憾。范蠡没有日记,没有回忆录;只有他行动的记录,故无法分析他的心态。他历尽艰辛协助勾践复国,又看透勾践不仁不义的性格;他建立制度,却又害怕制度;他雄才伟略,但又厌倦社会的争辩和无理;他成就伟大,却深刻体会到世上最强最有杀伤力的情绪是嫉妒,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抗拒(不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抗拒)?

说完我国著名历史人物范蠡,我想谈一谈一个美国的伟人。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墓碑上只简单刻上“富兰克林,印刷工人”这几个字。他是个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学家、商人、发明家和音乐家,闻名于世,像他这样在各方面都展现卓越才能的人是少见的。

富兰克林,1706年生于波士顿,家境清贫,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一直努力弥补这一遗憾,完全是靠自学获得了广泛的知识。他12岁当印刷学徒,1730年接办《宾州公报》,他著作的《可怜李察的日记》一纸风行,成为除《圣经》外最畅销的书,他为政府印刷纸币,实业上获得了很大成功。

富兰克林不单有超越年龄的智慧,更对别人关心,有健全的思维,他对公共事业的热心和能力,更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富兰克林曾经立下志愿,凡是对公众有益的事情,不管多困难,他都要努力承担。自1748年始,他开展了不同的公共项目,包括建立图书馆、学校、医院等。

做好事、做好人是驱动富兰克林终生的核心思想,他极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均有益于社会、有用于社会,身体力行为后人谋取幸福。

他名成利就后,从未忘记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增值的方法,在“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的文章内,他的名句“Time is money, credit is money”,将时间和诚信作为钱能生钱可量化的投资;在“财富之路”一文内,富兰克林清楚简单地说明,勤奋、小心、俭朴、稳健是致富之核心态度。

勤奋为他带来财富,俭朴让他保存产业。

富兰克林十三个人生信条他都写得简明扼要:“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勉、真诚、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节、谦逊。”

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曾出使法国,赢得法国对美国的同情与支持。独立后,制宪会议一开始,富兰克林更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虽然他是众望所归,但却提名华盛顿将军当总统。

富兰克林坚持留给制宪会议的绝非是名誉高位,而是胸襟、智慧和爱国精神。

1790年,这位为教育、科学和公务献出了自己一生的人,平静地与世长辞。他获得了很高的荣誉,美国人民称他为“伟大的公民”,历代世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人类历史纪念碑上永远会铭刻富兰克林的名字。

范蠡和富兰克林,两个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放在一起说好像互不相干,然而,他们的故事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范蠡改变自己迁就社会,而富兰克林推动社会的变迁。

他们在人生某个阶段都扮演过相同的角色,但他们设定人生的坐标完全不同,范蠡只想过他自己的日子,富兰克林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献精神建立未来的社会。就如他们从商所得,虽然一样毫不吝啬馈赠别人,但方法成果有天渊之别;范蠡赠给邻居,富兰克林用于建造社会能力(Capacity building),推动人们更有远见、能力、动力和冲劲。有能力的人可以为社会服务,有奉献心的人才可以带动社会进步。

今天的中国人是幸运的,我们经历中国历史前所未见的制度工程,努力建设持续开放及法治的社会,拥抱经济动力和健康自我概念的发展,尽管未尽完善,亦不必像范蠡一样受制于当时社会价值观,只能以“无我”为外衣,追求“自我”,今日我们可以像富兰克林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在今天,停滞的思维模式已变得不合时宜,这不是弃旧立新,采取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而是要鼓励传统的更生力,使中国文化更适用于层次多元的世界。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懂得比较历史,观察现在和梦想未来。

从商的人,应更积极、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会,才可以为稳定、自由的原则赋予真正的意义。

虽然没有人要求我们,我们自己要愿意发挥我们的智慧和勇气,为自己、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和机会,大家可以各适其适。

最近我看到一段故事《三等车票》:在印度,一位善心的富孀,临终遗愿要将她的金钱留给同村的贫困小孩分批搭乘三等火车,让他们有机会见识自己的国家,增长知识之余,更可体会世界的转变和希望。“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这不知道是谁说的话,但我觉得适用于个人和国家。

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地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过去六十多年的工作,沧海桑田,但我始终坚持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公平、正直、真诚、同情心,凭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顾,循正途争取到一定的成就,我相信,我已创立的一定能继续发扬;我希望,财富的能力可有系统地发挥。我们要同心协力,积极、真心、决心,在这个世上散播最好的种子,并肩建立一个较平等及富有同情心的社会,亦为经济、教育及医疗做出贡献;希望大家抱有慷慨宽容的胸怀,打造奉献的文化,实现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为我们心爱的民族和人类创造繁荣和幸福。

谢谢大家。李嘉诚2004年6月28日第一章追根溯源:李氏家族

我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贫困生活迫使我孕育出了一股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的。第一节家族迁徙:从焦作到潮州

潮州,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因濒临南海,经常有潮水往复,所以取名潮州。这里文明昌盛,多产名士,自古便是孕育灵秀之地,被誉为“海滨邹鲁”。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从汉武帝元鼎六年成立古揭阳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潮州的文明开化,应该是始自唐朝。唐朝文学家韩愈曾因为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使。当时潮州还属于蛮荒之地,韩愈的到来为此地带来文明的种子。经过韩愈的治理,潮州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为以后的文明发展打下了基础。清朝时期的两广总督吴兴祚在参观韩愈祠时,曾为之题诗: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明、清两朝以来,潮州人才辈出,各界名人不断涌现,直到现在,潮州仍是文化荟萃之地。这里,就是商界奇人李嘉诚的故乡。

在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有一座非常普通的住宅,门宅不大,装修也比较一般,不过古色古香,十分静谧。李嘉诚 就出生在这座古宅里,到现在李嘉诚都可以非常清楚地记起自己少年时住过的小院,以及院落外的大街小巷。虽然这些在今日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李嘉诚的心中,它们是那样的清晰,清晰到他记得自己曾经上学路过那些羊肠小道的心情,他也想得起少年时的自己每天归家时,那种可以学习的幸福感。

每次站到曾经住过的小院前面,李嘉诚都万分感慨。这是祖父和前辈们留下的小屋,也是记录了他美好少年时光的地方,这对于他来说,早就不单单是一间房子那么简单了,它更是他年少时,为数不多的温暖所在,是他也曾像别的孩子那样无忧无虑,有父母疼爱的证明。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不会被岁月抹去,无法割舍。

不过据资料考证,李嘉诚的祖先应是来自河南焦作。据李氏族谱记载,潮州李氏的一世祖名叫李怀功,字明山,本来是中原人士,后来迁居福建莆田,又迁居广东潮州。关于迁居福建莆田这一点,李嘉诚本人在会见福建省领导时曾亲口提到:“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在迁居莆田之前,李明山到底居住在中原什么地方,之前并没有定论,后来在河南焦作发现的一块石碑,算是提供了一份比较可靠的证据。

2007年7月,河南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唐村发现了一块石碑。该石碑为墓碑,墓主人名叫李自奇,碑文所刻为: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陈氏,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康熙六年,为大清康熙二十八年所立,子李允、李牟、李参。在其后的碑文中,还注明李牟的儿子名叫李怀功,字明山,孙子名叫李朝客。后面的碑文说李朝客迁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这一点似乎与前面说的一世祖李明山为迁居始祖有些矛盾,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李氏族谱的记载综合来看。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明山之父李牟,字沐,婚配汤氏,生子怀功,字明山,庠生。牟文武双修,明崇祯七年随父李自奇往陕西山西传拳,被诱入闯贼营为将。明崇祯十七年,遭闯贼误杀,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徙莆田又迁潮州府。

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当时从河南迁往福建的应是李明山和李朝客父子俩,至少当时李朝客是已经出生了的。而且根据这两条线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李氏家族迁移的图景。

李牟本是一名秀才,不过也习武,文武双全,崇祯七年跟随父亲李自奇前往陕西、山西等地教习拳艺。后来被骗到闯王李自成的军营中,成为一名将领。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误杀。之后儿子李明山跟随自己的堂伯父李俊学习拳艺,成为一名拳师,带着儿子李朝客及其他家人迁往福建莆田,以教习拳艺为生。后来因为战乱,又从莆田迁往潮州府。

综合以上信息,李自奇虽然前往陕西和山西教拳,但死后葬在河南焦作,古人注重落叶归根,应是祖居焦作无疑。到李明山这一代,才从焦作迁往莆田,后又至潮州,成为潮州李氏的一世祖。而李嘉诚是潮州李氏的第十世,李氏家族在潮州正好繁衍了十代。第二节先祖李鹏万的辉煌仕途

自李明山之后,当地的史籍上几乎再无李家子孙的身影,一直到李家第七代孙李鹏万主事的时候,李家才再度发展起来。

李鹏万,这位李嘉诚的先辈,自幼天资聪慧,是海阳县的名人,写的一手好字,在两次乡试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这之后,李鹏万更是平步青云,一度成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但是没多久,李鹏万就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同流合污,以生病为由向慈禧辞去了一切职务,回乡养老。

李鹏万是李明山的第七代传人。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李氏家族诗礼传家优良祖训的最好体现,在历经了七代人的艰苦努力后,才释放出如此闪耀的光芒。

在高中进士之前,李鹏万就曾两次在乡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能写一手好字的本领更是被众人所知。每年过节,都会有人上门求取李鹏万亲手写的对联。乡亲们夸赞李鹏万的书法颇有古人苏轼之风。

举人在当时相对普遍,但是进士就不一样了。那时候,进士和一般的举人和秀才是不同的,和那些在普通大考中取得名次成为官员的学子也不一样。李鹏万的进士是皇帝亲自题名,从数以万计的优秀考生中选出来的。无论放到哪里,这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因此,当李鹏万成为京官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潮州都沸腾了。李鹏万瞬间成为乡亲们的骄傲,他们纷纷以和他是同乡为荣。潮州城里张灯结彩,鞭炮声、喝彩声响彻这座古城,一直持续了整整三天,才慢慢停息下来。

李鹏万将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再次提醒自己,要将为人民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第一使命,立志做一个好官。进京后,李鹏万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敢有一分懈怠。他每天早上早早起床读书,尽心尽力地对待手中的所有任务,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上天永远不会亏待努力的人,李鹏万也不例外,经过努力,他的仕途路走得越来越好,可谓扶摇直上。和李鹏万同时入朝为官的人很多,一起升迁的也不少,这其中很多人在升官后,就失去了原来的拼劲儿,但是李鹏万没有,他一点儿都不满足自己目前的状况。

那时候,慈禧刚刚开始执掌朝政,自然想要笼络人心。没多久,慈禧宣布,将在紫禁城举行一场大考,地点就选在文华殿,并且派下圣旨,凡中考者均可连升三级。很明显,这次考试是为了让大臣们一展才华,给有真才实学的官员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李鹏万早就立志要出人头地,他不愿意像一般的官员那样,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他想将自己的才华用在该用的地方,造福百姓。对李鹏万来说,遇上这一次的大考,实属幸事,决不能让机会从手中溜走。经过数年的官场生活,原本就品学兼优的李鹏万,变得更加出色。他对这次考试非常有信心,暗暗立志,要用自己出类拔萃的文笔,在这次大考上取得名次。结果就像预料的一样,李鹏万以出色的文笔和饱含深意的文章,摘下了文华殿上的桂冠。

李鹏万在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拔贡之后,依然没有止步的想法,他更认真地对待政务,没多久就赢得了慈禧的欣赏,成为平辈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但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就结束了。李鹏万因为一件事情,间接得罪了慈禧,将自己的大好前程尽毁。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得到慈禧的重视。

刚刚坐冷板凳那几年,李鹏万仍然十分想得到慈禧重用,希望可以为国家社稷、天下黎民做点儿事情。但是他不愿意像那些乐于阿谀奉承的官员一样,不愿意以一种巴结讨好的方式去争取前程,因此只能干等。没过多久,李鹏万发现自己的官邸已经被人监控起来,从里到外,处处都是可疑的人。他开始思考这些人的来历,当时李鹏万的官位甚高,能这么做的人不多,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一个人,就是慈禧太后。

李鹏万回想了一下慈禧近几年的行事作风,顿时觉得非常心凉。其实,慈禧从亲政以来,一直都在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凡是违逆她意思的官员,不是贬官,就是押送菜市口斩首。这里面有很多位高权重的人物,李鹏万只是其中之一。

清同治四年的夏天,李鹏万被派往河南进行巡视。那时候,一场百年难见的大旱正在席卷着整个中原大地。李鹏万在去河南的路上才发现,原本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竟然成了一片荒野,到处都是枯黄的野草,没有半点儿生机。

李鹏万的祖籍就是河南,他万万想不到自己曾经盼望的美丽家乡,竟然成了一片荒芜。看着面黄肌瘦的灾民们,每天只能以枯草、树根充饥,李鹏万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让他气愤的是,当他快马加鞭地赶到地方官府时,却看见当地的那些官员不但没有受饿,反而大鱼大肉、花天酒地,丝毫不懂体恤民情。眼前的鲜明对比,让李鹏万彻底愤怒了,当场罢免了几个在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处置的官员。但是他毕竟不是当地的官员,不方便干涉太多。只能将这些都记在心里,准备等到回京后再向慈禧太后禀报。

回京后,李鹏万立即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述说河南境内的大批朝官贪赃枉法、罔顾人伦。为了保证河南不被天灾涂炭,他谏言慈禧对此事明察,严办这些人。无数官员都涉及其中,被要求罢免的河南高官更是人数众多。李鹏万将自己的愤怒全部表现在文章中,言辞激烈地批判了那些官员。

那时候,李鹏万还不知道他指责的这些人中,很多都是慈禧眼中的自己人。尤其是他重点说的那几位河南高官,多年来更是和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会在每年慈禧太后寿辰时,送上大量的金银珠宝。

慈禧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些深受她爱护的臣子,和李鹏万文章中狼子野心的恶人联系到一起,当然,慈禧本人也不允许李鹏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李鹏万的文章引起了慈禧的反感,认为他言辞过于激烈,夸大了事实的真相。按照慈禧当时的处事态度,必定会重罚写这份奏折的人,甚至将其降职。但是李鹏万毕竟是两年前在紫禁城文华殿内摘得桂冠的举世才子,慈禧当时也确实欣赏他的文采,这才只是退回了奏折,没有降罪于他。这件事是李鹏万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慈禧再也没有对他予以重用。

李鹏万回想近几年的事情,每天除了上朝外,再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他并非不学无术的人,不可能将每天大把的时间都用在研究官场六部九卿上面。再加上官场内部高层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步步惊心都让他感到疲惫。他十年如一日的苦学,为的是报效国家,服务百姓,而不是为了混迹尔虞我诈的官场。从小养成的品质更加让他无法适应官场中的险恶。这个恶浊的大环境根本不适合他。再加上此次巡视河南,更让他感觉到高处不胜寒。李鹏万觉得自己若是再继续留京为官,非但不能为大清朝政和众多黎民百姓做贡献,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沼,甚至送命。

光绪五年秋,李鹏万以生病为名向慈禧递上了一道条陈,恳请慈禧允他返乡养老。慈禧心中虽然仍记恨李鹏万,但也是惜才之人,也知道李鹏万拥有真才实学,所以在接到他的请辞后并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派人前去劝说,希望他可以留下来,继续效命朝廷。但那时候的李鹏万已经厌倦了官场,去意已决,自然不愿继续留下。

同年冬天,李万鹏返回了自己的故乡。返乡后,他并没有继续住在海阳县,而是去了离海阳县不远的潮州。选择在那里繁衍后代,李嘉诚就是在潮州出生的。

李万鹏可以说是李氏家族中最辉煌的一段,他将李氏家族的优良祖训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之后的几个李家子孙都平凡无奇,这一直持续到了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那一代。第三节李鹏万的两个儿子

李鹏万膝下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起英和次子李晓帆。李鹏万当时毅然辞官离京也有他们的原因。

次子李晓帆就是李嘉诚的祖父,也是继承李鹏万衣钵的人。当初李鹏万为了锻炼两个儿子,时刻教导他们学习,在前往京城为官期间,便将他们带在身边,就是希望他们可以接受京城文化的洗礼,为将来入朝为官做准备。

但是李鹏万发现,官场远不像他想的那样简单,正所谓一入京门深似海,那里充满了险恶与奸诈。尤其是进入晚清时期后,几乎无人不贪,到处都是收送贿赂的人,这让李鹏万后悔极了。他害怕这个巨大的染缸,会影响到自己的爱子,怕两个孩子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变成不知上进,天天以研究官场为业的纨绔子弟。想到这一点,李鹏万更加不愿意继续待在京城,他宁愿弃官归乡。

值得高兴的是,两个孩子都很上进,尤其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次子李晓帆。在京城那段时间,他并不像别的官家子弟一样,整天游手好闲,不知上进。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因为那里有很多古玩店,珍藏着辽金、北魏、东晋、唐、宋等历代有名的书画。李晓帆很喜欢这些东西,只要没事,就会去琉璃厂参观。这些文化精品对李晓帆的影响很大,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李晓帆才智的启蒙老师。

李晓帆自幼就非常喜欢书画。每天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待在父亲李鹏万的书房里。李鹏万的书房中存有大量图书,涉及方面甚广,几乎每本书上都有他的题字和点评。李晓帆大量地阅读背诵,靠着父亲留下的字,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很多知识。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李晓帆终于在大清光绪三十三年,考中了秀才。那一年李晓帆才17岁,考试结果出来后,众人皆惊。纷纷称赞李家果然都是才子。然而,清朝的统治在李晓帆中秀才后的第二年就因为慈禧的突然驾崩而结束了。被读书人封为成才之路的科考自然也中断了。因此这也成了李鹏万心中的遗憾。他从来都知道小儿子的才智,尤其在将对李起英的希望移至李晓帆身上之后,发现李晓帆非常聪慧,很多别人费尽力气也学不会的东西,李晓帆都能非常容易地弄明白。他一度觉得这个儿子会成为第二个他,多年后必定可以在紫禁城的文华殿中独占鳌头。

其实李鹏万最开始看中的儿子并不是李晓帆,而是他的长子李起英。在父亲在京为官的时候,李起英也被一同带往京城。和弟弟李晓帆一样,李起英也是一个上进好学的好孩子,身上同样有着李家人特有的正直与刻苦,他很清楚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刻警醒自己,绝不能和那些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为伍。因此,经过几年的京城生活后,没有沾染上任何的不良风气。从他身上依然找不出那些朝廷命官身上的陋习。无论在哪里,他始终用功学习,认真对待自己的功课。

李鹏万为此感动极了,当时李起英是他寄予厚望的人,希望他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看着李起英能有如此修为,李鹏万感动着也骄傲着,更加用心地培养这个儿子。

虽然清朝的腐败让李鹏万厌恶至极,但是他仍然觉得考取功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几乎人人都觉得成才之路只有那一条,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入朝为官,李鹏万自然也不例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他当作至理名言,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们,如果想要有一个好的出路,就只能像他一样刻苦读书。

李起英从小受父亲的耳提面命,学习向来非常刻苦。从北京回到广州后,更是以治学为己任,一刻不敢怠慢。按照李起英的才学和人品,只要可以坚持下去,必定会大有成就,甚至有可能超过李鹏万的风光。

可是李起英却不这么想。几年的京城生活让他看尽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不愿入朝为官。李起英也跟父亲说过自己的想法,想一直留在潮州教书。李鹏万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不过他还是劝说儿子不要被一叶障目,想要成才只有那一条路,他鼓励儿子,说一直将李起英看作继承自己衣钵的最佳人选,让其加油。

李起英到了弱冠之年,李鹏万亲自送其上考场。不出意料,李起英首次乡试,便中了贡生。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起英会沿父亲的路走下去的时候,他本人却如突然转性一般,一改往日刻苦形象,开始偷懒起来。李鹏万为此没少头疼,他数次劝说长子,都被李起英几句话给挡了回来。之后,李起英更是得了一场大病,学业也因此而遭到中断,这更加影响了李起英后来的仕途。

看着病床上的长子,李鹏万心里难过极了。再三思考过后,他终于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李鹏万所处的是封建时代,大家奉行孔孟之道,孩子的一切都应该由父母决定,听父母的话,便是最大的孝道。在那样的年代里,李鹏万能够尊重儿子的选择实在太难得了。可见,李家人的思想从很早以前就非常开明了。

就这样,李鹏万将期望转到次子李晓帆身上。好在李家的男儿都是聪明努力的好孩子,不论是李起英还是李晓帆,都是难得的好孩子。在外人眼中,他们正直努力,都是极为优秀的人才。

由此可以联想到,当初李泽楷完全不考虑家族公司,选择当时并不流行的计算机专业时,李嘉诚所表现出的支持其实也有继承祖风的成分。因为李嘉诚的祖先,早在最封建的年代里,就为他做了一个开明的榜样。让李嘉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儿子好。

其实不管是李鹏万身上,还是李起英和李晓帆身上,都是可以看见李嘉诚影子的。他们同样的勤奋努力,敢于拼搏。无论命运赐给他们什么难题,都可以勇往直前,努力走自己想走的路。这应该也是李氏家族最优秀的品质。第四节走上街头的爱国主义者

多少年来,李嘉诚一直致力于慈善。为了让祖国拥有更多的人才,他投资修建学校,帮无数孩子完成了求知的愿望;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治疗,他无数次的向医院捐款,解决了很多人就医难的问题。他更是将自己1/3的财产拿了出来,全部托付给了名下基金,就是为了可以有系统地资助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慈善服务。他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

李嘉诚说:“我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并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情,需要讲真话、做实事、有奉献,这才是爱国的表现。”他多次强调,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祖国好,他只是做了一个国民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亚洲首屈一指的投资家,因为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而受到众人的尊敬。若是可以翻看李氏的家族史,不难发现李氏家族中的男儿没有一个是不爱国的,他们都愿意为人民,为祖国做出奉献。

李鹏万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是爱国,李起英以治学为己任是爱国,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在大街高举“反对二十一条”的条幅,自然更是因为爱国!

1915年1月18日,日本在华公使接见了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他们要求政府对“二十一条”事情绝对保密,企图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该条约。对于日本这种企图控制中国领土、政治、军事以及财产等“二十一条”无理要求,引发了全国上下的一致愤怒声讨。大家对于袁世凯政权的卖国行径同仇敌忾。

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雪国耻。各地青年学生尤其愤怒,他们有的因愤怒难当而自杀,有的自断手指写血书,有的要求参军,请缨杀敌。上海各界也据此事召开国民大会,到场数万人,一致要求取消“二十一条”,表示抗日到底。全国教育联合会决定,各学校每年以5月9日为“国耻纪念日”。北京各学校学生决议,于每日课余时背诵一遍通牒,用来警醒自己勿忘国耻。

对于任何一个爱国者来说,这一天都是为洗雪国耻出力的日子,李晓帆当然也不例外。对于这场由北京学生发起的主旨为对废除旧制度的革命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思想的李晓帆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他亲自带领学生,组成队伍,拉起“反二十一条”的横幅,上街示威,是粤东积极声援支持的代表人物之一。

之后,汉口、汉阳、镇江、福州等地,相继发生反日运动。众多日本商店被愤怒的学生捣毁,损失巨大……

李鹏万去世以后,李晓帆便在潮州附近的澄海县开了家民办学校——“澄海书院”。李晓帆曾中过秀才,又是难得的正直人士,因此大家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去给他教。办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年间了,李晓帆又是进步人士,于是他成为第一批主张废除八股文的开明人士之一。

在他的主持下,“澄海书院”的学生们都用白话文交流,书写的文章也别具匠心。不止如此,因为李晓帆本身就是一个爱国的人,总会时不时地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很多爱国的故事和道理,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正是因为这样,在“二十一条”暴露出来时,学生们才会如此愤怒。他们纷纷赶去参加潮州学生大集会,自愿跟随尊敬的老师一同上街示威。

潮州不比北京,想要像北京那样发动学生运动,难度相当大。因为有李晓帆这些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同学们才会愿意站出来,投身于这场爱国运动之中。

1919年6月,以李晓帆等先进人士为首的学生运动人数已经达到三千余人,他们高举“反对二十一条”的条幅,不停地走向街头示威,那次游行因人数众多而影响巨大。潮州商界人士同样受到了他们的鼓舞,纷纷加入队伍,甚至有人提出商人应该罢市来呼应学生运动。

潮州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如果真出现罢市的情况,必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潮州军阀非常重视,为了避免后续的麻烦,他们马上派出兵力对学生们进行武装镇压。街头巷尾贴满了对李晓帆等人的通缉令。为了躲避政府的追拿,李晓帆不得不东躲西藏。这让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李晓帆更加虚弱了。

潮州军阀的打击并不能让李晓帆放弃对爱国运动和文化运动的信心。在潮州,他依然是知识界的先进分子。他更加努力地传播拥护进步的文化运动,反对腐败落后的八股文章。一生支持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直到生命终结。

曾有人这样评价过李晓帆,说他是一个标准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在追求新生活和新文化,是李氏家族有史以来第一个走上街头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李晓帆的身体已经超过负荷,无法像之前一样带领学生游行。但这并不能让他停止支持反帝运动。

因为职业的关系,李晓帆身边总是有很多求知欲很强的青年学子,和这些学子一起讨论、读书,是李晓帆晚年最大的乐趣。在李晓帆的教导下,这些青年都有着很浓的爱国思想。他们大多都参与了当时的反帝运动。李晓帆就是通过他们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点儿力气。

晚年时,李晓帆的身体状况非常差,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带领青年学生去街上游行了,可是他不想错过任何为祖国呐喊的机会。于是便亲自书写学生们游街时用的标语和条幅,算是为祖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了。第五节李家第一个商人李云章

李嘉诚小时候,常常会跟父亲一起到笔架山下,看着一座竖立在那里的汉白玉牌坊发呆。牌坊上刻着“昌黎旧治”四个大字。那时候,李嘉诚还不能理解这个几个字的意思,也不清楚父亲为什么总是对着这块牌坊发呆。直到多年以后,李嘉诚有了自己的公司,再次回到家乡,站在笔架山下时,才明白这四个字中包含了故乡人民对治学的崇拜和对经商的轻视。

在李嘉诚记忆中,父亲李云经时常会给他讲祖辈们的故事。说李家从李嘉诚曾祖父李鹏万去世后,便开始走下坡路。说爷爷李晓帆谨遵祖训,教了一辈子的书。中间也提过李嘉诚的伯父李云章,李家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商的。那时候,人们对商人的看法非常不好,他们认为只有没有文化的人才会从商。李嘉诚的爷爷李晓帆为此没少在李云经面前数落他,更勒令全家不允许跟李云章过多来往。

李云章的父亲是李晓帆的兄长李起英。当时李云章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要去日本学习他们的经商经验。希望有天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商,李云章认为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不受其他列强的欺负。他无数次对李起英说起自己的想法,都被李起英骂了回来。面对父亲的不理解,李云章难过极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想要出国取经的想法。毕业以后,李云章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坐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

李云章在日本的生活单调而无味,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打工。为了可以早点儿学成回国,他每天只睡六个小时。数年后,李云章学成归来,等待他的却是李起英病逝的消息。李云章心痛万分,他知道自己这个离经叛道的做法,永远也不能得到父亲的谅解了。跪在父亲坟前,李云章再次向父亲说起来自己的抱负,立志要闯出一片天下。

拜祭过父亲后,李云章便用自己在国外的存款,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铺,成了家族中第一个经商的人。他用所学的知识,成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同样选择经商的李嘉诚来说,叔伯李云章是他经商的楷模,他常常用李云章的为人行事来要求自己。

李云章还有个弟弟,叫李云梯。受兄长的影响,李云梯也希望能去日本学习先进的文化。但李云梯想学的并不是商学,而是最新的办学方法。李云梯去留学的时候,李云章在潮州已经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了。李云梯没有被兄长的成就迷晕眼,他牢记李家祖训,以求知育人作为自己人生的宗旨。留学回来后,李云梯便潜心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乡亲们对他都非常尊重。

他也是李云经小时候的榜样。李云经的父亲李晓帆常常指着李云章和李云梯兄弟俩,对李云经说:“你要向你云梯哥学习,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千万不能离经叛道的跟你大哥一样去从商啊!”李云经确实也想听父亲的话,好好跟父亲学习,做一个老老实实的文化人。但天不遂人愿,在李云经14岁的时候,李晓帆因病离开了人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年幼的李云经不忍看母亲独自操劳,主动休学,想要外出打工,分担一点儿家里的经济压力。

从学校回来后,李云经就一直在考虑如何赚钱。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当时已经小有成就的李云章,希望可以跟着堂哥学习如何经商。李云经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希望能得到母亲的支持。他说:“母亲,我明天想去找大哥。我准备以后跟大哥一起经商做生意。儿子不是不记得父亲生前的叮嘱,如果条件允许,儿子也想好好学习。可是自从父亲去世后,所有的重担都落在您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养活我和弟弟,您不得不做原来两倍的工作。可是做儿子的又如何能眼睁睁看着老母受苦而不作为呢!”说完,他跪在地上,哭着道:“母亲,您就答应我吧,让我跟表哥一起经商吧!”

李母闻言大哭,她一把搂住李云经道:“纵然生计艰难,我也不希望你放弃学业。你爸一生没什么愿望,只希望你和弟弟可以专心学习,承袭李家的基业。如今他尸骨未寒,你就将他的话放在脑后了吗?经商一事,休要再提,否则我非打死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不可。”

看着大哭的母亲,李云经只能将自己的想法暂时压下,老老实实在家读书。第一次经商的想法,就这样夭折了。第二章父亲李云经,一生的楷模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很多想法。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第一节出师不利赔光家产

李云经从商的想法夭折后,没过多久,就到了春节,这是李云经有生以来过得最痛苦的一个节日。因为过节,母亲找不到工作,全家人只能围在一起发呆。年幼的弟弟因为挨不住饿而嗷嗷大哭,听着弟弟的哭声,看着越加沧桑的母亲,李云经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躲在母亲身后了,他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这个家!而最直接的道路就是从商。

春节过后,李云经偷偷去拜访堂哥李云章,一再央求带自己出去挣钱。直到那时,李云章才知道堂弟家如此困难,他让李云经不必操心,若是生活上真有问题,他定不会袖手旁观。李云章心里还是十分喜欢这个腼腆懂事的堂弟的。他知道李云经从小头脑机灵,是读书的好材料,也真心希望堂弟可以和他的叔父李晓帆一样,成为受人敬仰的名师。所以马上表示愿意帮助堂弟一家,直到他完成学业,可以赚钱养家为止。

对于兄长的好意,李云经感动极了。但从小受的教育,让他无法白白地接受兄长的帮助。而且他也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母亲和弟弟。李云经马上打断了兄长的话,说道:“云章哥,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还是想靠自己的力量,养活我们家。你就让我跟着你一起干吧,我肯定不会给你惹麻烦的。”看着堂弟渴望的眼睛,李云章实在无法拒绝,只能答应试着带李云经一段时间。他们约法三章,这段时间里,若是发现李云经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就要听李云章的话,乖乖回去念书。

李云章费尽功夫,终于说动堂哥带他一起经商做生意。正好李云章几天后要去南洋进货,再三思索之后,便决定带堂弟一同前往,就当给他长长见识。约定好日期后,李云经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回家后,李云经仍然抑制不住兴奋,他只要一想到,以后可以像堂哥一样,担负起全家的重担,心里就开心得不行。但他不敢表现得太明显,生怕母亲知道后会阻止他。他了解母亲,知道母亲和父亲一样,希望他可以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也知道读书才是正道。但是若是连生计都保证不了,拿什么读书呢!李云经暗暗告诉自己,就瞒母亲这一次,只要让母亲看到这次的成功,就一定不会再阻止他了。为了不让老母发觉,李云经不敢提前准备行装,他将要带的东西悄悄放好,只等登船当天拿出来打包就好。

李云经算准了一切,却漏算了他的大哥。李云章第一次带弟弟出门,还是千里之外的南洋,他又如何敢不让婶母知道呢!因此在登船前一天,他专门去婶母家走了一趟,将这次的行程和目的,一一告诉了婶母。李云经的老母知道儿子要经商后震惊极了。她清楚儿子这样做的原因,是想替她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她自然也知道现在家里条件困难,但她宁愿累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苦啊!况且,李云经这次要去的地方还是千里之外的南洋啊!受苦是其次,万一遇见个大风大浪,李云经就可能永远回不来了。她想马上就将儿子叫过来,让他保证绝不跟堂哥一起去南洋。可她知道这样做是没用的,儿子的心情她比谁都明白,若是不让他试这一回,以后怕会永远惦记着,无法安心读书的。

晚上,李母带着一包干粮,敲响了李云经的房门。这可把正在打包行李的李云经吓坏了。他马上将包袱藏起来,然后走到门边给李母开门。李母进屋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将自己手中的包袱递给了儿子,让他万事小心。望着母亲关切的眼神,李云经心里顿时涌起无限悲楚。他上前抱住母亲,哭着说:“母亲,我一定会成功的,您就相信我吧!”实际上,李云经对这次旅行还是有信心的,他认为有堂哥“带路”,自己又不是特别笨,别人做得成的生意,没道理他做不了!

第二天,李云经便在母亲关切的目光中出发了。站在船上,看着越来越远的母亲,李云经心中感慨万分。他向上天祈求,保佑他这次可以成功归来。然而,老天并没有听见他的祈求。当李云经千辛万苦远渡重洋带着自己买的货物再次回到潮州时,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他辛苦挑选的上等货品,竟被人调包成了不值钱的次等货。这可难坏了李云经,这次进货的钱,都是母亲跟乡亲们借的,如此一来,非但没有如原先想的赚到钱,还把成本赔了进去。这对李云经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被打击得不吃也不睡,可把李母吓坏了。李母坐在李云经旁边,有些不知所措地说:“孩子,失败就失败吧,至少人没事,以后你也别再总想着做生意了,好好念书才是正道啊!”

这次失败,虽然赔光了家里的钱,但李母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儿子。她理解年纪轻轻的儿子为什么会如此渴望挣钱,也明白现在这个结果,儿子远比她要难受。儿子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样的痛苦,她心里难受极了。她抱住儿子,轻轻抚摩着孩子的脸,柔声道:“孩子,咱不难受了。你可能真的不合适经商,我觉得还是你父亲说得对,咱们李家的人的未来,还得从书本中找。不是有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你以后就听你爸爸的话,老老实实的在家读书吧。”

经历过这一次失败,李云经断了经商的心。其实单纯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李云经就一定没有经商天赋,但是这一次的损失实在惨重,凭现有的条件,李云经知道自己无法再继续走这条路了。重新读书,成了李云经目前最好的选择。第二节徘徊于校园与商场之间

从南洋回来后,李云经便将全部的心思放在了读书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没回书斋上课,决心在家完成中学的所有课程。可读书哪有那么简单,李云经常常遇见无法解答的问题,那时候,他就会抱着书,跑到潮州中学求教。因为没钱读书,李云经只能偷偷蹲在教室门口,偷听老师的讲课内容。听着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李云经羡慕极了,那时候,可以坐在教室里,跟同学一起读书,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几年后,李云经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参加了潮州中考,并在此次考试中,取得了“同等学力”。拿到学历后,李云经高兴极了,这个学历是一块敲门砖,有了它,李云经就可以和父亲一样,进学校教书了。

1927年,李云经进入潮州小学,开始他的执教生涯。在当时,做老师不但受人尊敬,薪水还很不错。李云经将挣到的钱全部交给母亲,贴补家用。经过媒人的介绍,李云经迎娶庄碧琴过门。庄碧琴虽然不是大家闺秀,但在潮州也是一户有名人家的小家碧玉。她身上半点儿小姐脾气都没有,嫁入李家后,专心相夫教子,服侍李母,从没有过半点儿埋怨。能娶到这样的妻子,李云经满意极了。

一年后,庄碧琴产下一子,取名李嘉诚。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孩子,日后会凭借一己之力,建造出一个商业帝国,成为华人第一富豪!

李嘉诚出生后,李云经为了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更认真地上班。没有领导不喜欢认真干活的员工,潮州小学的领导也不例外,他们原本就很喜欢长相斯文、教书又好的李云经,如今又看见李云经对工作如此认真,心里更加欣赏这个年轻人。李云经若是可以一直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升职加薪,如果可以这样过完一生,不失为一件好事。可是李云经不这么想。多年来,他心里始终想着14岁远渡南洋的画面,怎么都忘不了。他一遍遍回想那次失败的原因,认为当时自己还小,又不清楚市场,被骗确实可以理解。教书这几年,李云经翻看了大量的经商书籍,认为如今自己已经有一定的底子了,如果再次经商,必定会比以前好得多。

当时商人在潮州已经很普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和城外几公里的路上,都挂满了五花八门的店面招牌。特别到了民国年间,潮州城内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经商。再加上,上次南洋之行后,李云经和堂哥李云章的关系更加亲近,李云章没事的时候就会来看看这个堂弟,给李云经买点儿补品,算是替李云经贴补家用。李云经看着表哥的生意越做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从心里感到羡慕,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表哥那样的人。

李云经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他说:“父亲虽然才华横溢,身受众多学生的拥护,但是一生都在为柴米油盐发愁。祖父才华更加出众,曾以精妙的文笔,震惊紫禁城,一举拿下文华殿的桂冠。本想一展抱负,为百姓谋福,但无奈官场黑暗,最终只能辞官返乡,空留遗憾。但是经商不一样,它既不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也不会因为每天大量的工作而困住自己,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云经停下来,看着母亲再次说道:“如今有了嘉诚,我得为他的未来打算,我和您一样,想给他最好的生活。而且嘉诚如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家里现在到处都需要钱。我虽然平时工资不算低,但是我们人多,平均下来,根本没有多少。可经商就不一样了,如果我能和云章哥一样,把生意做大做好的话,不但可以保证咱们一家生活无忧,还能供嘉诚读书。”

在李云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李母终于同意他辞去教师一职,到市面上闯闯。上次南洋之行的失败,在李母心中留下了阴影。李母不同意李云经和他大哥李云章一样继续远走南洋,规定他只能在潮州城中走走,不可到外面去。母子俩商量过后,决定先给别人打工,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自己干。说是给别人打工,但李云经胸怀抱负,不甘心只在一个小店中当店员。他每天上街打听,看看有哪些职位聘人,工资大概是什么情况。经过调查后,李云经决定去钱庄做司库。司库每天要做的就是入库和保管,不但不需要和钱打交道,还能享受钱庄优厚的待遇,算是一个稳妥又挣钱的职位了。其实老板最开始是希望李云经做钱庄管家的,但这个想法刚说出来,就被李云经拒绝了。因此,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让李云经只做自己钱庄的司库。管家和司库不同,需要经常和钱财打交道,虽然挣得多,但风险也大,李云经知道李母是必定不会允许他做这份工作的。他自己也不想再冒风险,所以便跟老板推了,要求换一个保险点的职位。

之后,李云经便留在了钱庄,尽心尽力地为老板工作。他做事认真稳重,从没有出过半分差错,深受老板赏识,薪水更是一涨再涨。就在李云经准备一直做下去的时候,钱庄发生了一起失窃案。

1929年夏日的一天,李云经盘点完库存后,就和往常一样下班了。第二天,当他来到钱庄后,等待他的居然是库房现金丢失过半的消息。这可把李云经和同事弄蒙了,他们马上禀告了老板。事态严重,老板也不敢耽误,马上报了警。没多久警察便到了库房。了解情况后,他们认为掌管库房的李云经嫌疑最大。李云经觉得很冤枉,想要跟警察解释,但还没等他开口,就有两个钱庄的小职员跑出来,对警察说,他们亲眼看见李云经偷了库房的白银。之后不管李云经如何解释,警察们就是不肯相信他,执意将他带回警局,对他百般审问,似乎认准李云经就是犯人。

幸好,李云经当时的老板对他十分信任。在警察将怀疑李云经是嫌疑犯的想法告诉老板后,老板不但没有逼李云经交出失窃库银,还替李云经担保,以李云经的为人,是绝对不可能做这种事情的。可警察还是紧抓着李云经不放,每天都要叫李云经来问话。老板虽然相信李云经的为人,但为了不落人口实,还是撤了他库房总管一职。这让原本只需要管理库房的李云经,不得不做起库房值班的工作。因为早上需要去警局问话,李云经的值班时间大多排在晚上,这让他十分害怕,时时担心有人来害他,每天吃不好,也睡不着,没多久就瘦得不成人形了。这场飞来横祸让李云经一家都陷入了恐慌之中。幸运的是,就在李云经快受不了的时候,警察终于找到了真正的窃贼——窃贼便是那两个指证李云经偷窃的职员。

原来之前和这两个职员一起作案的贼人,在广州偷盗其他钱庄时被警察逮住,严加审问之后供出了他的同伙,并承认与这两人一同偷窃。李云经这才洗脱嫌疑。恢复名誉之后,老板亲自找到李云经道歉,希望他可以重新担任钱库的库房总管,但此风波后,李云经彻底对从商失去了信心,他终于明白,不管在钱庄干什么,都是有风险的,而他不想再因为自己让老母、妻子担惊受怕了。他告诉自己,宁愿过得清贫些,也不能再经受这样的风险了。于是,李云经拒绝了老板的请求,离开了钱庄。这次飞来横祸之后,李云经仿佛大彻大悟,他非常后悔自己没有听父亲的教导,决定以后再不经商,专心回学校做一名老师。

长达两个月的失窃案,使李云经身心严重受挫,原本就不好的身体更是雪上加霜。从钱庄出来后,他便专心在家。以前,李云经在潮州小学教书的时候,校长就十分喜欢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是干正事的人,只是那时候李云经一心想经商贴补家用,才忍痛批了李云经的辞职申请。现在,他听说李云经已经从钱庄辞职,并且有回学校教书的打算,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李家,诚心地向李云经表示随时欢迎他回学校教书。校长一直对李云经很好,上次辞职的时候,李云经也觉得颇为愧对校长。这次老人家在听闻他的事情后,亲自登门拜访,更让李云经感动,当场便答应,一旦养好身体,便会立即回学校教书。

1930年元旦,李云经回到了潮州小学,再次成为一名老师。虽说从事的职位和以前一样,但是李云经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这次他再也没有想要拼命挣钱的想法了,只想一心教书,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好教师。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提起李云章,李云经都非常感慨,说自己曾被生活所迫,误认为只有从商才是人间正道,其实道路无所谓正误,适合自己就好。第三节从好老师到好校长

李云经饱读诗书,又经过几年的商场沉浮,讲起课来非常生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当年的期末考试,李云经班上同学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两名同学的作文,更是被报社拿去,刊登在潮州当地报纸的副刊上。李云经的名声因此传了出去。那年春节,李云经家里的门槛几乎被学生家长给踏破了。他们大多来感谢,希望李云经可以继续教育自己的孩子。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的孩子,并非是李云经的学生,他们来的目的,就是希望李云经可以将他们的孩子调到自己班上,亲自管教。教学数年,李云经头次尝到了教书的乐趣,他终于明白父亲的话是正确的,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李云经拼命工作,很快便被任命为教导主任,之后更是一路扶摇直上,当上校长,并成为潮州城最出色的校长之一。

李云经奉潮州教育局之命,前往潮州郊区郭垅镇,出任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一职。听闻这所中学本来是一所规模很大的学校,在这里上学的学生也很多,但因为该学校没有良好的教学秩序而纷纷转走了。这可急坏了当地的教育局。就在他们无计可施的时候,听说李云经凭自己的力量,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一个校风校纪混乱的小学,管理得井井有条,于是决定聘请李云经为该学校的校长。

接到任命书后,李云经并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父亲李晓帆在世的时候,曾无数次地告诫过李云经,不管到任何年代,李氏家族的后辈都不能做官。李云经当时已经不再年轻了,他开始明白老人的很多话都是有道理的。再加上世事无常,他也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认为还是安安心心地教书最好。于是,第二天李云经就亲自去了一趟潮州教育局,他委婉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表示只想好好的教书,并没有当校长的想法。可是,教育局的人哪听他的话啊,他们将李云经视为拯救郭垅镇中学的救命稻草,好不容易抓到,怎么会轻易放开。推脱无果,李云经只能收拾包袱,前往郭垅镇中学上任。

在去郭垅镇的路上,李云经听到了很多有关这所中学的传闻。因为只是道听途说,李云经并不敢妄下结论。为了可以尽快找到问题的根本,李云经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将从路人那里听到的传言一一记录在上面。只等到了郭垅镇,再详细打探。

第二天晚上,李云经便站在了郭垅镇中学前面。当时正是上课时间,但李云经透过校门还是看见很多在教室外面打闹的学生。那个年代,上学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李云经自己就因为家里贫穷而无缘中学。当时他为了多学一点儿知识,常常跑到教室外面听老师讲课。春、夏、秋三季还好,老师们为了保证教室的空气清新,常常会开窗开门。李云经只要躲在其中一个窗口或者门边就可以和同学们一同听老师讲课了。但若到了冬天,为了保暖,老师们就会将门和窗子关得紧紧的,再加上寒风的呼啸,李云经想要听清老师所讲的内容,简直太难了。所以常常是李云经在外面冻了一天,却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