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1:17:24

点击下载

作者:项前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

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作者:项前排版:暮蝉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8-01ISBN:9787515816463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好父母就是好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同样,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个“好”字该怎样理解呢?有人认为,把孩子教“好”,是指让孩子将来学习上争得第一、长大后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其实不然。教好孩子不一定跟财富、地位、名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标准也因人而异。教育“好”孩子是指父母在教育时要符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能单纯地以社会成就(如财富和名声)作为培养目标,而是要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把孩子“教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强制要求他们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对孩子的尊重,也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对女孩教育,父母应根据自己的“小公主”的自身特点制定教育方法,让她开心、健康地成长。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都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以成人的认识以及社会的要求为目标,一味地以自己的“需求”“教育”孩子、“塑造”孩子,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其实,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所有经验和认识,以及感觉、需要,都跟成人有很大的差距,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清楚自己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想法、找准教育的目标,从孩子的发展出发,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还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循章据典。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教育讲方法有错吗?”教育讲方法的确没有错,但错的是家长们对方法的滥用和套用。我们知道,产生同样结果的原因未必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原因,也不一定发展成为一样的结果。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忽略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经常套用某个专家的方法,或套用某本书上或者别人教育孩子的经验,却忘了“此孩子非彼孩子”,让自己的教育陷入死角和误区中。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要想使教育有成效,就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因材施教。如果盲目套用所谓的教育经验,听信“专家”的言论,违背自己孩子的个性和成长需要,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也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教育孩子,重在原则和方法,原则和方法正确,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原则和方法不当,就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那么,在培养女孩的过程中,父母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 坚持“严”与“爱”相结合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家长对女孩往往更加宠爱,但爱也要有个度,不能溺爱。父母要把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把握好疼爱与溺爱的界限。

父母对女孩既要疼爱,又要对她严格要求,只疼爱而不严格要求,就成了溺爱。溺爱无度很可能会使孩子遭到毁灭。高尔基说:“爱护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孩子,这就是一项伟大的国家事业了。”

当然,父母有时很难划清爱护和溺爱的界限,但溺爱的确是孩子一切不良品行产生的温床。因此,父母不能因为疼爱孩子便由她任意妄为,基本的教育原则什么时候都不能变。因为只疼爱,没有教育,就容易走向溺爱;只教育,而没有疼爱,则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受到伤害。正确的做法是,把疼爱和讲道理融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从孩子的学习、智力培养到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女孩,她们处于需要父母更多关心爱护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一方面要给她们充分的爱心和照顾,另一方面也要多方面要求她们,以使她们更好地成长。2 坚持教育上的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求家庭所有成员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必须一致;第二,要求家庭与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相一致;第三,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因自己心情好坏而改变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方法应长期如一。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随着自己情绪的变化来改变教育方式。高兴时,拿孩子当宝贝,爱护有加,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高兴时,拿孩子当出气筒,看孩子处处不顺眼。这种喜怒无常、时冷时热的做法,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家庭成员如父母、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应一致,否则就会使彼此间的教育影响相互抵消,而且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甚至给孩子提供了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的可乘之机,因为孩子觉得反正有人护短,便有恃无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做到要求一致、态度一致、方法一致。这样,孩子会感到家庭成员意见的统一,非服从不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得到强化和巩固,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渐消除。除了家庭教育观念要一致外,家庭与学校、社会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也必须一致。上述各种教育互相配合,才可能将各种教育因素汇聚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帮助和引领孩子健康地成长。3 坚持“以孩子教育孩子”的方法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与伙伴的共同交往、游戏活动中,才可能真正理解各种集体生活的原则,培养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合作等优良的个性品格。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也正是在学校生活中得以发展的。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后,会有强烈的结交同伴的愿望。为了保证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父母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让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共处。

比如,父母可采取多种形式,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选择一些年龄相仿、性格相近的小“闺蜜”,使她们彼此交往。同时,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图书、玩具等拿出来和伙伴们一起玩,使她具备“分享”的意识。

还可以让孩子多去公共场所,多参加一些兴趣小组,多去少年宫等有许多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娱乐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她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社会经验,为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4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既是父母抚养和教育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主体,是在自我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而成长起来的。父母要敢于让孩子去承担风险,不必事事插手甚至包办。因为孩子只有在跌爬滚打中,才能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5 “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和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埃里克森人生八大发展阶段论曾指出:“年幼的孩子会模仿父母,以父母的形象为榜样,不加区分地予以认可和接受,因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孩子的个性形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加强自我教育,为孩子树立一个好形象,以表率的力量感染、教育孩子。6 “适度”原则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要求、爱抚、批评、表扬时都应做到适度,过度或不及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进步和退步应给予正确客观的评价,给予适度的鼓励或批评、指正,以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过分的夸奖、表扬会使孩子沾沾自喜、骄傲狂妄;过度的批评、责罚则会使孩子胆怯、不自信、自卑;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增强、独立性减弱;而过于放任孩子又会使其变得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任性蛮横。因此,父母只有把握住教育孩子的“度”,才有可能使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才可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好家风是塑造孩子好性格的积极力量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公主”能拥有美丽与精彩的人生,而父母正是孩子的第一个人生导师。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父母的行为举止和家庭氛围构成的家风,能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人格的塑造。家风像是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对孩子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也是最基本、最直接、最频繁的教育,能够帮助、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情。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应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教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等。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与其自幼所处的家庭环境、所享有的生活条件、所受到的教育年限、所接触的文化氛围等息息相关的。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影响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常常可以看成是其生活经历的反映与产物。

父母,特别是母亲,会对孩子在婴儿阶段的性格萌芽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酷爱清洁的母亲,会带出爱干净的孩子;邋遢懒惰的母亲,则会带出同样邋遢懒惰的孩子。

孩子的性格在未定型前的可塑性很大,这正是父母应该抓紧时间对其进行引导、培养的一个好时机。此时的孩子有明显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特点,父母可利用这个特点,对其进行良好的家风教育,给她树立好的榜样,使其形成良好的最初性格特征。

专家强调,父母应当重视孩子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虽然那时孩子性格还没有定型,但却是未来性格形成的基础。例如,有的婴儿一饿就大声哭闹,妈妈常常是一听到哭声,就放下手里的活儿,赶去喂奶;反之,饿了不叫也不哭的婴儿,妈妈常常把手头的事情做完了,才不慌不忙地去喂奶。久而久之,一哭就有奶吃的婴儿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唯我重要”的意识,不愿意遵照成人的吩咐和集体规则行事,长大以后很难形成与人和睦相处、遵守纪律的性格;而有规律地吃奶的婴儿会养成耐心等待、尊重他人的意识。所以,父母从最开始时就不要纵容孩子,要因势利导,及早匡正,这样才不会错过早期教育的好时机。

那么,如何陶冶女孩的情操,培养女孩的良好性格呢?做父母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去营造好的家风呢?1 高尚的精神情趣

父母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情趣,营造充实、高雅、丰富的家庭精神生活,防止低级趣味对孩子的精神污染。

有些父母不注意为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例如,下面是一些孩子吐露的心声:“我爸妈天天招来一帮人在家打麻将,总是吵吵闹闹,来玩的人还一个个敞胸露怀,捶桌、跺脚,一双双血红的眼睛盯着对方手里的‘大团结’……”“父母一打牌,我就烦。稀里哗啦的洗牌声,‘叭叭’的拍桌声,吵得我心烦意乱。我强忍着用手堵住耳朵背课文,可爸爸还不断地叫我给他的牌友递烟倒水……”

上述这些情景,怎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受到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心情才能愉快,性格才会积极进取,也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浓厚的学习气氛

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替要求我们要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的氛围。

有个女孩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名,人们都以为她当编辑的父母一定为她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父母根本就没给她“吃小灶”:“我们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她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

原来,是氛围起了作用——妈妈每天伏案改稿,爸爸埋头编辑,家里偶尔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文风”熏陶着女孩,久而久之,她也喜欢上了写作。3 和谐的家庭关系

良好的家风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的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印记。

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们的意见,有事情平等协商。

有些父母不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建设,夫妻频繁争吵甚至动手,孩子就会在争吵的环境中形成烦躁的情绪。

一个留级女生说:“我没法不留级,我在家没法学习。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不是拍桌子就是摔东西;有时妈妈几天不回家,爸爸就拿我撒气。每次我看到爸爸坐在墙角抽烟,一抽就是几个钟头。我心里也烦极了,哪有心思学习呀!”

大家想想,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的孩子怎能健康地成长呢?

另外,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家庭中必须要有健康的精神生活。人们需要物质生活,同时也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学习、工作,也需要游戏、休息;需要严肃、认真,也需要活泼、幽默。家庭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些父母觉得与孩子嬉笑打闹有失“家长威严”。其实,与孩子在一起欢乐地游戏,有助于增进两代人的感情。当孩子和你亲近了,就会比较听你的话。如果父母总是绷着脸,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家庭充满欢乐气氛,才能使孩子、父母的情绪得到调节,体会到天伦之乐,提高家庭的凝聚力,从而推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家风的形成过程中,不能忽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是水,父亲是山,山水相依,缺一不可。因此,培养孩子的性格,父母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确定合适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导孩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父母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因性别角色、社会分工、家庭分工的不同,应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担负起不同的教育任务。一般来说,母亲偏重于生活和情感,父亲偏重于精神和心理;母亲强调稳定和谐,父亲强调创新发展;母亲传递着细腻、呵护和富有同情心等柔软的一面;父亲传递给孩子的是坚强、勇敢和敢于承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才能造就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相反,如果过分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将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

例如,在父爱不足和母爱过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胆小,意志脆弱,缺乏创新精神,过于依赖别人;而过于关爱的“保姆式”父爱,又会导致孩子在情感和性心理发展方面的障碍。

例如,很多家庭中当孩子提出问题希望父母解答时,父亲会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想,给孩子留下困惑和疑虑;而母亲却会把答案和盘托出,说出结论。从表面上看,父亲的方法有点“粗糙”,但能促使孩子多思索,这是一种很好的意志锻炼。而母亲的做法,易让孩子产生惰性。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都应该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让孩子既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学会同情,又能从父亲那里学会坚强和勇敢,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2)母亲可表现得柔弱一些。

许多母亲表示,自己的女儿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其实,孩子的坚强是可以锻炼的,作为母亲,不能太庇护、太娇惯孩子,应让孩子坚强一些,给孩子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有些母亲认为如果自己过于能干、刚强,就没有孩子施展本领的天地了,孩子会变得软弱和依赖;而且,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孩子坚强起来。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母亲最应该做的是和女儿交朋友,多听听女儿的心里话,多关心女儿的日常想法,让父亲与女儿多接触,使女儿性格刚柔相济。(3)别忘记父爱的教育。

心理学家指出:母爱可使孩子的身体和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父爱则表现在教会孩子怎样应付和解决他们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母爱代表着人性和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父爱则象征着事业、思想、秩序、冒险和奋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成就感的培养上。有人说:“一个父亲胜过5个教师。”这话有些夸张,但有其对的一面。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孩,父亲是绝不能袖手旁观的!据有关机构调查表明,如果父亲参与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中,则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与人交往时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很容易与人相处。

由此可见,孩子最理想的人格形成需要父爱和母爱两方面作用。然而,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父亲们忙着为一家的生计奔波,而把教育、抚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都推给了母亲。一些父亲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而在这样单性教育的环境中,孩子过多地了解和接纳了母亲温柔的性格,缺少以父亲为榜样的模仿及学习,所以很难形成勇敢、坚毅等优秀的品质。与此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也几乎都是女性。女教师从自身天性出发,往往喜欢把“听话”、“守规矩”、“文静”当作好女孩的美德,而把“调皮”、“好动”、“爱提反面意见”作为“坏女孩”的标准。这种教育环境从小遏制了女孩的独立意识与坚强性格的发展,从而使其变得没有主见,容易形成所谓的“偏阴性格”,表现为脆弱、胆小、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等。

而父亲亲临“教育”第一线,有利于培养女孩的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她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和未来社会。

那么,如何科学地表达父爱,最大限度地发挥父爱在培养孩子性格中的作用呢?父亲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常表达爱意。

父亲平时可多采用握手、拥抱、击掌等方式来向孩子表达爱意,在她的生日或取得一些小成绩时,可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示祝贺、鼓励,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同时注意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业、心理等方面,经常同她一起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尽量满足孩子关于父女互动方面的需求,以此增进父女之间的感情。(2)多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坚持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比如,经常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看影视剧、听音乐会、看球赛、踏青野炊等。那些为生计奔波在外的父亲更应如此。因为孩子的气质、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唯有父亲同孩子相处的时间达到一定的量,孩子的记忆深处才有父亲与其活动和交流的印象。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从父亲那里享受到父爱,还可以从与父亲互动中受到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人格等诸方面的影响。

(3)做孩子的榜样。

父亲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要想孩子有坚强的性格,有宽容的胸怀,做事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父亲就不能怯懦;而要想孩子心胸豁达,父亲就不能心胸狭隘,要有开阔的心态胸襟。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做”,而不是“说”。父亲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看到眼里。做父亲的不仅应该为人正派、有上进心,更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以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为人处事。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也应该向孩子道歉,这是维护父亲形象的最好方法。(4)给孩子心灵上的支持。

孩子可能会做错一些事情,这时父亲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分担压力,帮孩子弥补过失。作为孩子的“老师”,父亲应该很多事情都想在前面,父亲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使其有良好的心态。这个“教练”角色称职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

成长中的女孩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父母需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如此一来,在家庭教育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消除代沟

不少父母常常为教育女儿感到头痛,觉得女儿与自己的思想观念距离太大,而孩子有时也会抱怨父母顽固守旧,过分干涉自己的社会交往、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这都是亲子间缺乏相互理解、互不相让造成的后果。因此,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代沟”是客观存在的。

李妈妈与女儿时时刻刻隐藏着“战争”的危机,导火索总是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看法。

女儿染了发,美滋滋地哼着歌回来。妈妈见了,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我辛辛苦苦生了你,染头发不告诉我,染得七红八绿的,好好一个脑袋,成调色板了!你整个一变色龙啊!”女儿不高兴地说:“哎哟,妈,这都什么年代了,尝试尝试新事物不行啊?”

女儿班里组织春游,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几张女儿和男同学的合影,按照妈妈的看法来衡量,距离过近(其实,那距离实际上确实没什么)。妈妈说:“这是谁家男孩,靠你这么近干什么?瞧你还美滋滋的!”女儿不乐意了:“您那么封建干什么?不就是照张相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再说了,他就是我的同学!”

女儿出去旅游,从外地回来,给妈妈带了礼物。妈妈说:“乱花什么钱,带什么礼物啊,羊毛还不是出在羊身上?”女儿扫兴地说:“本来是想着您,看您说的。”

女儿零花钱总是告急,妈妈说:“你真是不会计划啊,大手大脚地花钱,看你以后自己赚不了那么多钱怎么办?想想我们小时候……”女儿说:“行了,您那个时候,一根冰棍才几分钱,对吧?可现在什么时候了,能比吗?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水涨船还高呢,我那点儿零花钱,花得已经够节约啦!”

上述案例中妈妈与女儿的几个生活场景在现今家庭很普遍。现在的女孩大多是独生女,家中没有兄弟姐妹。女孩因为性格比较温柔细腻,所以她们有时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因而更渴望与父母的沟通。而且,社会和父母的期望、学习的压力也会经常使她们透不过气来。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她们,她们就会表现出急躁、委屈等不良的情绪,无法与父母正常交流。

现今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想法并不比成人少,比如,我们来看看下面案例中一些孩子的心声:“我妈这人事儿特别多,对我管得特别严,啥事儿都要干涉。比如说,我每天去哪儿,几时回来;说哪些话,做哪些事儿;买什么衣服、怎么穿,都得听她的;电视看几个小时,看哪些频道……我妈都会吩咐我,甚至连用哪个牌子的卫生巾都得我妈说了算。”“我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有些事自己应该可以做主了,可在我们家根本没有民主可言。上回我去同学家玩,我妈规定我晚上9点必须回家。我就迟到了半个小时,回去我妈就唠叨了我一个钟头,竟然还说:别说半小时,给你规定的时间你迟到一分钟都不行。现在我每天都觉得特别压抑,压根喘不过气来,家里好像牢房……”

案例中孩子的怨气说明了一个问题:父母与孩子有“代沟”。做父母的,肯定是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管,怎么管,爱,怎么爱,其中有很大的学问。

下面再看一个案例,这是一个母亲的日记:

这天晚上,女儿写完作业后跑到我身边一把抱住我,头埋在我的怀里一动不动。我有些诧异,问:“宝贝,你怎么了?”半晌,女儿抬起头来一脸的不悦,说:“妈妈,今天我很不高兴,因为我们班有个男生说了一句很恶心的话。”“是吗?说了什么话啊?”女儿不好意思地看看我:“他说我们班的某某喜欢我。”说完,女儿不安地低下了头。

我不禁笑了,才10多岁的女孩啊,竟也会为“喜欢”而伤脑筋了。我问她:“有人喜欢你,你不高兴吗?别人喜欢你,说明你是个讨人喜欢的女孩,想跟你在一起玩,这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你怎么还不高兴,难道你不想让大家都喜欢你吗?”

女儿迷惑地睁大眼睛看着我,说:“可是,他还说某某要跟我结婚啊。”

我愣住了,没想到现在的孩子成熟得这么早,知道男女互相喜欢就是要结婚了。我又问女儿:“你知道结婚是什么意思吗?”女儿迟疑了一下,说:“就是……就是要住到一起,像爸爸妈妈一样。”我心底又吃了一惊,女儿对“结婚”的意思领会得还挺对的,那么,该怎样去引导她正确对待这件事情呢?

我想了想,抱着她说:“被别人喜欢是件好事,同学说某某喜欢你也没什么不对,但他说某某要跟你结婚这就不对了。因为结婚是大人的事情,是要等到你们都长大成人,学业结束,开始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做的事情。你的同学也还小,不懂得结婚的意思,他可能只是说说而已,你不必为他说这样的话而不高兴,只当是个笑话听吧,不要在意,好不好?”女儿乖巧地点点头。

案例中这个母亲就是一个能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妈妈,她听得懂女儿心声。其实,每一个女孩都是独特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她们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烦恼,如果父母不了解女儿的内心,所用的教育方法不对,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会白白浪费许多时间与精力。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也需要父母的倾听。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对等的,他们会尊重孩子,常与孩子沟通,因为他们懂得,这是他们了解自己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亲子关系和谐了,孩子就比较愿意与父母交流,这也有助于父母向孩子施教。但如果教育方式不当,就容易产生“代沟”。那么,作为父母怎样才能消除“代沟”、加强和女儿的沟通呢?1 要做女儿的知心朋友

父母应适当地放下家长的架子,积极地同女儿交朋友,平等地同女儿谈心,帮助女儿排忧解难,在家庭内形成民主、平等的气氛和新型朋友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父母下班回到家,要多抽出时间和女儿聊聊天,询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在餐桌上,与女儿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看电视的时候,积极地与孩子讨论一些有趣的节目。还可以经常抽空陪孩子买书、参加体育锻炼、听音乐、看电影等,增加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家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由和谐的氛围。2 要让女儿了解父母的辛苦

父母也不妨适当地向女儿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让女儿了解自己的心情,这样,孩子才会逐渐懂得父母的艰辛,才会自发地关心、体贴长辈。3 拉近与女儿的距离

和女儿适当地开开玩笑,是改善两代人关系的好方法。作为父母,可在适当的时机与女儿开一些幽默高雅的玩笑,以活跃气氛,使孩子在开心的氛围中与父母交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同时,为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父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对孩子要有宽容心。如果孩子一时犯了错,父母切不可抓住其错误不放,要施以帮助查找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共同分析因果得失,引导孩子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这种仁爱与宽容之心会影响女儿,并使其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爱。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有主见,有时和父母观点不一致,这很正常。对此,父母不要怕丢面子而非要凌驾于孩子之上,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感受到尊重,这种民主式家教不仅会受到孩子的欢迎,重要的是能保持亲子关系的和谐,使得父母更容易对其施教,及时纠其错,扶其正。(2)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在家庭中,父母虽属施教的一方,但也不能总是充当批评家的角色。如果孩子有了错,可以尝试先把孩子引到被教育者的位置,要她说一说对类似错误的想法……引导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种方式会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大多会顺利地达到。(3)对孩子不要过度疑心。通常女孩容易让父母疑心,但疑心是父母与女儿关系和谐的大忌。父母要相信女儿,在没有掌握准确事实的情况下,切忌过早地下结论,以防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不能胡乱猜测,以免孩子因被猜疑而产生心理压抑和逆反心理。4 每天给孩子一个好心情

每天早上和孩子一起吃早饭,然后把她送出家门,说上几句鼓励的话,可以使孩子在一天中都会心情愉快、信心百倍。父母下班回到家里,不要急着做饭,先与孩子交流一下。女孩是非常依恋父母的,一天不见,她会有许多“奇闻逸事”要讲给父母听,而父母一定不要冷落孩子。5 节假日常带孩子出去玩

如果父母平时上班忙没有多余的时间陪孩子,那么节假日尽量多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或者一家人出去野餐,以此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节假日全家出游,不但可以使孩子体验到父母对她的爱,父母也可以缓解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常见一些家庭中,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中存在一些沟通误区,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那么,父母在与女儿沟通中要注意哪些沟通误区呢?

误区一:对女儿严,对自己宽。

孩子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平时说话做事言行失准,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比较缺乏说服力。要记住,孩子是用放大镜来看父母的,她不反驳你不一定就是接受你。父母如果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又是另外一套,就很难被孩子在心里认同和尊重。 所以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榜样。

误区二:期望值过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为孩子排忧解难,而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命令。因为,当父母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孩子必然会产生反感,特别是如果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达不到,就会产生心理负担。时间一长,随着这种反感的积累,“代沟”问题也就成为一种在父母“高压”下的必然反应了。所以,父母应该明白: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更会加深亲子间的“代沟”。

有一位父亲,曾经试着和女儿“互换角色”——女儿当父亲,父亲做女儿。“父亲”向“女儿”提问题:“人家挣1000元,你怎么挣800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平房呢?人家有高级职称,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真正的父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不了女儿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父亲认为女儿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父亲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称呢?后来通过这个游戏,他悟出一个道理,平日自己对孩子的要求高,让孩子也压力很大,看来对孩子以后提要求也得合情合理、实事求是。

误区三:缺乏耐心的教育说理,采取粗暴的打骂方式只能加深“代沟”,不能有效地解决亲子间的问题。

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家庭中,应该避免出现这种教育方式。打骂是对孩子犯错所采取的一种不良的处理方式。父母的目的本是让孩子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明确努力的方向,但是,打骂的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往往还会增长孩子的消极情绪。

误区四:父母过多地唠叨,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利于交流。

有些父母与孩子从早到晚只会说三句话。孩子早上起床时:“快点起来,到点了,快点快点。”孩子出家门时:“上课要注意听讲,不要做小动作,放学早点回家。”孩子放学回来时:“考了多少分?被老师批评了没有?”教育专家把父母的这些“唠叨话”总结为“正确的废话”和“无效的命令”,因为这些话不仅使孩子十分反感,甚至很多孩子从不把这些话当成应该记住的话。

误区五:父母喜欢揭孩子的“短”。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并且有时孩子对自己的毛病也有要改正的想法,作为父母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进行诚恳的提醒,给孩子改正缺点的勇气和力量。

女孩比男孩更加敏感,如果女孩犯了错误,心理会更加脆弱,更需要父母的谅解与安慰。而有的父母则不是这样,当孩子在改错的过程中或再次犯错时就把孩子的承诺当话柄来刺激孩子,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对此不仅懒得听,而且逆反心理加重,更会加深“代沟”的形成。培养良好性格

性格影响人的一生,这话一点不夸张。实际上,性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比如性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容易成功。因此,许多父母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孩子,希望孩子的性格“好”,如让过于内向的孩子开朗一些,让过于外向的孩子内敛一些。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六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性格有些木讷,这让李女士很着急。她认为,女儿现在的性格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她爸爸的性格也是如此,不爱说话,不会交际,只懂得钻研业务,升职这样的好事总也轮不到他,我可不希望孩子以后也这样。”因此,李女士不停地为改变女儿的性格做着努力。比如,带女儿出席各类聚会,报名参加各种与演讲有关的比赛等。然而,女儿并没像李女士期待的那样变得性格开朗,话反而更少了。“这孩子一点也不改变,甚至变得跟我说话也带着怨气,好像是我害她似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大都希望通过各种努力,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完美,以求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父母美好的愿望无可厚非,但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性格?

事实上,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性格”,基本上包括了心理学上的“气质”和“性格”两个概念。决定气质的是生物学因素,也就是说,它来自遗传,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个典型类型。我们常说的活泼好动、思维灵活的外向性格多是指多血质和胆汁质,而安静沉稳、不善交往的内向性格多是指黏液质和抑郁质。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比如勤奋、慷慨、诚实、礼貌、遵守时间和规则等,它是环境的产物,是人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社会属性。所以,人的性格,尤其是小孩子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进行适当改善的。不过,人们所说的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更受遗传影响,不易改变。

2 性格有优劣之分吗?

很多人认为,“性格”应该有—个固定的模式,只要是符合这个模式的性格,都可以获得成功。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只有外向性格的人才能拥有一份好工作,内向性格的人也同样能拥有好工作。比如教师,要求善于沟通;科研工作者,要求沉稳,能沉下心来钻研工作。有些父母刻意将孩子向一个所谓的“理想性格”方向培养,而不去考虑孩子天生的那一部分,生硬地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时给孩子带来很大痛苦。

那么,要正确地培养女孩的性格,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呢?(1)搞清楚“成功”的定义。

从早期的“哈佛女孩”开始,到书店里随处可见的成功学书籍,成功的热潮激荡着父母的心,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带着孩子往那个叫作“成功”的路上奔跑。追求成功并没有错,错在很多人篡改了成功的定义。期盼孩子各个方面都优秀,这种想法没错,但是在现实中,每个人总有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其实,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寻找一条适合孩子的路,鼓励孩子努力前行,未必不是一种成功的生活。

(2)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帮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优秀,但是,改变孩子的性格要尊重科学规律。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认识自我、确认自我价值、形成自信的时期,孩子需要鼓励和肯定。如果在此期间孩子总是被否定、批评、呵斥,孩子的自我评价会很低,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信心下降,甚至于从此在低自我评价中成长,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3)给孩子一定的机会,但不是定目标。

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特征,特别是女孩子天生就比男孩子内向、容易害羞,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适当地改善性格,切勿施加太大的压力。

人的性格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性格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而性格的初步形成始于婴儿时期,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以后即使有外界影响,性格一般也会沿着原有的方向发展下去。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性格,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组装”孩子,这样不仅让孩子痛苦,也会给自己压力。爱孩子,就应该顺应孩子的发展。(4)充分了解孩子。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每天与自己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如果父母不用心对待的话,父母并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这是父母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

父母与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孩子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外界的感觉与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看电视剧《鲁西西的故事》,当鲁西西趴在床上哭时,成人看到鲁西西受了委屈,很难过。但一个4岁孩子看到的却是“鲁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对此,有关孩子的心理学书籍有充分的理论根据说明,成人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其次,两代人的知识差距、生活经验的差距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差距等都有可能造成代际隔阂。

所以,父母必须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善于发现孩子在想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应当马上质问或训斥,要平心静气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考,父母会更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孩子成功之道的开始。

(5)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就会潜移默化成为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父母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甚至粗暴的人,所以父母对待孩子也一定要有耐心,同时培养礼貌的行为举止。

当父母精心准备好饭菜,孩子却一口都不吃时;当父母有一大堆事等着孩子入睡以后再做,孩子却无论如何不肯睡时;当父母晚上瞌睡得要命,孩子却缠着自己没完没了时……父母应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必须这么做,因为这不是孩子的错。但大多数父母一次两次能做到,再多就做不到了。

为了培养孩子的耐心,父母需要更有耐心些;当然也需要让孩子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孩子的要求很合理。例如你在做事,而孩子要你陪她,你告诉她“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这些事情再去陪你”。这十分必要,也许她会闹脾气,但父母也要这样做。(6)言出必行。

父母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们没关系。这种想法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们骗。

言出必行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孩子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父母的威信,避免孩子因侥幸而无理取闹。(7)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始终如一。

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尽量做到始终如一,以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父母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她不行,孩子便很不理解。父母或许会忘记自己行为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记。久而久之,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下去。这是孩子任性吗?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造成的。(8)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是父母,也无权要求她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她好。比如,认为她该睡觉了;比如,一定要她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比如,一定要让她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她做的事……多数情况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9)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起来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受欢迎的、有着高情商的人。但是,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父母或许不想让孩子尽早知道这些,但从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很有益处的。(10)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素质。

人的性格与发展,与其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有关。性格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会受生活环境与教育影响。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积极的性格;消极的影响,会导致消极的性格。父母应当充分发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孩子转变消极的性格,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性格。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把握好自己的言谈举止,先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后带着极大的责任心去引导她、培养她有个好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没养成好习惯,孩子也很难从家长身上学到好习惯。望女成凤的心愿是每一个父母都有的,所以,每个人在做了父母以后都要自律,给孩子做出表率。(11)对孩子的性格养成要有意识地引导。

父母平时要有一定目的性地去引导孩子的性格向某个方向发展。讲故事不要只根据故事情节去讲,而是要根据孩子的优缺点恰当地与故事“挂钩”,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做,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学习什么。(12)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要讲道理,不迁就孩子的任性。

父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迁就和顺从实际上会助长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无限膨大,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激,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可以为所欲为,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曾被拒绝过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因此,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应施以理智的爱,学会对孩子说“不”。

现今,许多女孩自小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享受着家长的“百依百顺”与“有求必应”,养成了任性、撒娇、好发脾气的不良习惯。孩子任性,父母要及时教育,否则会影响她形成好的性格。有人说:“几岁的小娃娃,懂得什么?长大了就懂事了。”这种说法很有问题。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越大越难教育。所以,父母一定要为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千万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因为,这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碰碰“钉子”,遭受一些小挫折和小磨难,对他们有利无言。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的心理强大及心理健康成长,长大后会很快适应社会,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选择适合成长的教育方式

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绝大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还希望孩子在其他方面也要出类拔萃,于是有的家长便在课外给孩子请家庭教师,或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这样做的家长通常都是基于一种认识:孩子所受的教育越多,发展就越好。但这种看法有其不妥之处,因为,不是孩子所受的教育越多,学习的时间越长,孩子就一定会比他人更加优秀。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孩子的长处,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孩子成长,很多父母没有认真思考过。

有女儿的大多数父母一直都在想的是如何让女儿听自己的话,让她乖乖地按照自己给她制订的教育方式法学习。但是,常常“天不遂人愿”:女儿不听自己的!纵使父母怎么说教、怎么干涉,也无法打造出按自己意愿发展的女儿,比如,有的父母希望女儿成为妙笔生花的才女;有的家长希望女儿学理科,认为以后好就业,可女儿偏偏擅长遣词弄句,对数理化基本上一窍不通;有的家长不惜重金给女儿请家教学钢琴,每天规定她练琴数小时,可孩子就是提不起对音乐的兴趣……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之处,作为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去学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很难学好的“东西”,这样做,对孩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人的发展受遗传、教育、环境及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每个孩子的天分都不一样。当别人家的女儿在某一方面获得成绩时,很难分辨是遗传的作用大,还是教育的作用大,抑或是其他因素的作用。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有的专业对人的天赋要求比较高,比如文学、艺术和体育,在这些领域能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通常都具备符合自己所从事专业要求的先天素质,这些人虽然也要经受后天艰苦地训练,但是倘若不是先天的“底子”好,通常后天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所以,父母不能盲目地拿自己的

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每个人所适合的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很多父母对孩子抱以很高的期望,在课外给孩子制订多种学习计划,这无疑会给孩子增加很多负担,同时也使孩子的天性得不到专门的培养。孩子整日忙于学习多种知识,参加多项技能的训练,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这种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愿不愿意而进行的强制性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很可能会导致她的未来一事无成。

所以,父母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教育方法以及对孩子的培养方向。父母既要保证孩子有接受教育的好机会,又不能给孩子盲目地增加额外的“负担”。父母想要孩子获得健康的成长,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分配方式,使“学习多种知识”更符合孩子的需要。具体可参考如下建议。1 把女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教育上,父母应该把女儿真正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女儿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好,父母不能总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她身上。父母在教育女儿时,首先要给予她应有的尊重,多听听她怎么说,多问问她的意见。家庭教育只有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 给予女儿无偿的支持和爱不管女儿是不是足够聪明,不管女儿学习成绩是不是比别人优秀,也不管女儿以后能否出人头地,父母都要用慈爱宽容的目光去注视她,一直站在她的身边给予支持。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就冷落他们,训斥他们。每个孩子都像一朵尚未开放的花,未来怎么样谁也

不知道,但是父母的爱一定会使他们更健康地成长。3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去爱孩子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些父母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份爱,不清楚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还有一些父母要么对孩子管教得十分严厉,整天板着脸,一幅严师面孔;要么过于溺爱孩子,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父母要学会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去爱孩子,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去帮助孩子。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了和父母期望中不一样的道路,父母也一定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4 鼓励女孩学会坚强

女孩子也要坚强,不能太脆弱。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多摔倒几次,才能慢慢学会走路。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狠得下心”,在她遇到困难、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马上帮她解决问题。家长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支持和鼓励。父母要对孩子有信心、有耐心,多对她说“没有关系,再来一次”,让她学习自己应对难题,性格逐渐坚强起来。5 通过沟通,有效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好的毛病或者问题,女孩也一样,会让父母感到无奈、沮丧甚至愤怒。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故意调皮,故意惹大人生气,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孩子有时不能分辨对错,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正确。父母如果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那些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问题”和“毛病”,那么,父母的育儿工作便会变得轻松。有效的方法从哪里来呢?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就是最有效的途径。6 选择适合女孩特点的教育方法

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教育理论非常简单,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用“因材施教”四个字就把它说完了。但教育过程却是极其复杂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除了要借鉴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这方面,居里夫人的做法非常明智。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蕾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居里夫人教育女儿遵循的原则是:发掘女儿的某种天赋,而不是让她死记硬背那些死知识。

早在女儿们牙牙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们的某种天赋进行了发掘。她在笔记里写道:“伊蕾娜很擅长数学,艾芙在音乐上很有天赋。”当女儿们上小学时,居里夫人就让两个孩子每天放学后在家里参加一个小时的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她们各自的才能。当两个孩子进入塞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她们每天补习一节“特殊教育课”:有时是由·佩韩教她俩化学,有时是保罗·郎之万教数学,有时是由沙瓦纳夫教她们文学和历史,有时是由雕刻家马柯鲁教她们雕塑和绘画,有时是由穆勒教授教她们外语和自然科学。而每星期四下午,居里夫人会亲自教两个女儿物理学。

经过两年的特殊教育,居里夫人觉得,伊蕾娜性格文静、专注,对化学非常迷恋,并立志要当科学家研究镭元素,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而艾芙生性活泼,想象力丰富,居里夫人便先让艾芙学医,然后再引导她研究镭元素,又激励她从事自然科学,可艾芙始终对科学不感兴趣。经过长时间观察,居里夫人发现艾芙的天赋是文艺。后来,伊蕾娜·居里193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艾芙·居里最后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文学作家。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非常重要。父母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首先发掘孩子的天赋,由此为基础采取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适合孩子的。7 允许女孩适当地表现悲伤

女孩在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允许女儿适当地表现出悲伤,不能对她要求太过严厉。悲伤是人的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在孩子哭泣时,父母不能大声呵斥,应该让她尽情地发泄心中的低落情绪。只要发泄够了,她的心情自然会恢复平静。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也应该及时给予孩子安慰,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8 适当采取暗示的方式教导女儿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是天真烂漫的,同时也比较容易犯错。女孩子的自尊心往往比男孩子更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却比较脆弱。当女孩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家长斥责的言语过于尖锐,很容易让她的心灵受伤。而有些女孩也许会慑于家长的威严,渐渐变得循规蹈矩,以获得家长的夸奖。但是对于一些脾气犟、个性强的女孩来说,家长越是训斥,她越是反抗;家长越是打得凶,骂得狠,她越是叛逆。

那么,怎样教育女孩才是明智之举呢?教育家陶行知的做法颇值得家长们借鉴。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教时,班内的一个女孩在考试题中少写了一个标点,结果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这个女孩偷偷地添上了标点,来找陶行知要分。当时陶行知虽然看出了问题,但是并没有挑明,而是满足了女孩的要求。不过,陶行知在那个标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女孩顿时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以后,那女孩有所成就,她找到陶行知说:“从那件事以后,我下决心用功学习,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

由此可见,陶行知的一次“沉默”暗示不仅没有纵容那个女孩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反而使她顿悟,下决心更好地做人。试想,如果陶行知当面指出那个女孩的“小聪明”,结果会怎样?女孩或许会被迫认错,或许碍于情面,死活不认。但是无论哪种结局,她的自尊心都将受到伤害,更谈不上对她有什么教育作用了。

现今,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但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而恰如其分的暗示教育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能够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妨尝试一下这种暗示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性别教育

很多父母或许会认为,在性别方面没有什么可教育孩子的,但是,教育专家指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但关系到孩子日后正常的社会交往,还会影响其心理发展。性别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说起现在孩子的一些行为,很多父母感到匪夷所思。“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有的男孩说话细声细气,行为扭扭捏捏;有的女孩却像个假小子,言行举止粗犷泼辣……”很多父母对女儿的中性打扮非常反感,不明白一个小姑娘为什么非要如此打扮自己。

的确,现在有些女孩已经把中性打扮当成了一种时尚、潮流,认为这种打扮看起来很酷。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就是因为家长的性别教育没有做到位,使得孩子在性别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或缺失,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

教育专家指出,从小培养孩子性别意识的认知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很重要的作用。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而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例如,一直以来人们要求男性的行为要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的行为则要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孩子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逐渐定型的。

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从小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础。

女孩一定要有性别意识,拥有安静、乖巧、细心、含蓄、善解人意的女孩气质。另外,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行为习惯,都不应该过分张扬,为人做事要有分寸。女性的魅力在于自身存在的“美态”,包括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以及性格品质。一个女孩的五官和身材是天生的“硬件”指标,家长的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